学校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与实践——谈江汉大学现代艺术与设计学院校园建筑景观建设

学校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与实践——谈江汉大学现代艺术与设计学院校园建筑景观建设

一、学校建筑景观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关于江汉大学现代艺术设计学院校区修建学校建筑景观(论文文献综述)

张歆悦[1](2021)在《山地中学校园空间适应性改造研究 ——以秭归县郭家坝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徐鸣昊[3](2020)在《黑龙江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研究(1985年~2015年)》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环境设计教育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包括我省在内纷纷建立环境设计专业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黑龙江在环境设计学教育方面不断创新、发展。本文通过材料收集、走访调查等形式来搜集黑龙江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大概发展过程,也通过办学性质,院系设置,课程名称的设置来进行省内外对比,来发现黑龙江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的过程。本文指的是黑龙江地区以黑龙江的省会城市哈尔滨为基础和中心,围绕着哈尔滨地区的环境设计教育发展展开探讨。本文将主要从省内外高校环境设计教育案列来分析对比,去对黑龙江地区的环境设计教育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观察黑龙江环境设计教育所存留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议出一系列改革建议。

刘嘉树[4](2020)在《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南华大学红湘校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和高校规模逐年扩招,环境污染严重,建筑能耗增加,校园内的绿地率和人均活动面积在不断减少,屋顶作为高校中荒废面积最大的空间,其形式丑陋,缺乏合理建设,因此对于屋顶公共空间的设计利用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不仅可以改善城市与校园中的环境问题,有助于绿色节能技术的实践,还能丰富城市文脉与校园文化,塑造校园的标记与象征,具有景观营造意义,并能改善校园环境中的消极空间。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设计进行研究。首先,深入研究高校屋顶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范围,通过文献分析法总结出城市公共空间中场所理论、图底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等对屋顶公共空间设计有一定作用的理论方法。其次,针对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的功能和行为活动特征进行调研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总结屋顶功能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安全性与可达性、行为活动与性别比例、学科专业与建筑功能类型、设备管网与气候环境以及成本与管理;归纳屋顶的功能类型,可分为景观绿化空间、活动放松空间、教学实验空间、学习交流空间、晾晒空间和交通联系空间;将小群体性、边界性、必要性、短时性与时段性、向光性和避阳性定义为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使用者的行为活动特征;并从城市空间、校园文化和屋顶设计的角度发现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再次,提出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策略。阐述了校园环境与建筑空间的整体化设计,功能构成、构筑形式与界面材料的多样化设计,材质、景观元素和安全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屋顶绿化、雨洪管理和太阳能技术的生态化设计,从四个方面全面地对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进行设计策略研究。最后,对南华大学红湘校区利用率较高的屋顶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方案设计。通过场地环境分析、屋顶现状分析、功能需求分析、日照与风环境分析分别对土木工程楼和第五教学楼的屋顶进行前期分析总结,再对其进行屋顶改造方案设计,然后将完成的方案进行造价与效益估算,为未来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的建设提供改造技术方案与科学依据。

刘绍勇[5](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认为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殷子[6](2020)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场所精神研究》文中指出

石静静[7](2019)在《探析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教育及发展》文中认为视觉传达设计是艺术类学科中的重要专业之一,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时代要求下,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开始注重创新教育。创新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改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文章概述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教育,同时分析了当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周鑫[8](2018)在《人文艺术符号在高校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高校作为教书育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场所,在建筑景观设计上应该更多地考虑校园文化,关注校园人文艺术特色,可以间接地改善着师生的人文情怀和艺术审美情趣,高校建筑景观的建设也拥有着环境美化与生态教育的双重使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经历了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洗礼,蕴藏着浓厚的历史人文精神,是人文艺术特色比较活跃与比较具代表性的场所之一。而高校又因地域文化与历史沉淀的不同,每所高校所呈现出的人文艺术形式各式各样,因而也对其景观形态的设计研究便会有所区别。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众多高校用地也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张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老校区的改造与新校区的兴建在建筑景观设计中都给设计师们创造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但是由于建设速度过于快速,以及人们在社会发展的每个时期追求的意识形态的差别,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校的建设逐渐失去了原本校园应有的人文特色,在城市建设的推土机下,大片的具有传统风貌的建筑景观被光鲜亮丽、毫无历史沉淀的现代景观替代,在这期间似乎没有给予校园设计者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很多同质化的建筑景观元素被反复的运用,校园建筑景观的人文艺术性被忽略,最重要的是在建筑景观设计系统中缺乏对高校人文艺术符号这一块的理念与实际运用的总结与指导。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为例,对校园建筑景观形态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人文艺术符号与高校建筑景观设计为研究范围,通过建筑景观设计与人文艺术、建筑学等相关领域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研究,从对校园建筑景观设计的研究作为研究基点,来分析人文艺术符号运用的特征,阐述高校建筑景观形态与高校人文艺术符号结合的重要性,运用高校人文艺术符号对校园建筑景观形态设计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为人文艺术符号与高校建筑景观设计提出更多理论依据与指导方法。

刘曌[9](2017)在《基于历史文脉下的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近几年在国家政策导向、经济需求、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我国高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高校景观设计的建设热潮。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在高校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设计时间较短、经济全球化、文化趋同等方面的影响,使得设计师在设计初期考虑的不够完善,盲目追求所谓的“西方时尚”,忽略了高校自身的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设计中缺乏“创造性”。建设后的景观设计过于注重形式化,使得许多高校在建设后脱离了高校自身的历史文脉,出现了文化断层、与地域文化不符、缺乏内涵丰富性等诸多问题。现今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认识到了历史文脉的重要性,改变的基础就是要深刻的理解高校的历史文脉,再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才能设计出具有独特魅力、符合师生学习使用、人性化的高校景观设计。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对景观中文脉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为了更好地表达景观设计的历史文脉,首先应收集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脉络相关资料,然后将其加以整理,从中提取出有用的设计元素,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并强化文脉元素特色。结合传统与现代,既尊重高校的文脉,又结合高校办学特色。把景观作为载体,使历史文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本文在调研过各大高校的人文景观后,总结和归纳了历史文脉下的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的原则、策略与方法,使我国历史文脉在高校新校区的景观设计中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赋予景观环境以人文精神,不仅方便了师生,还潜移默化地熏陶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加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塑造了高校独特的环境魅力,体现了高校的人文关怀。

宋祖达[10](2017)在《高校组团建筑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高等教育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特征。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自身校园的建设与发展,逐渐不能满足师生对于校园组团建筑环境景观的多样性需求。高校组团建筑环境景观是营造学校整体景观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别具特色的校园形象有重要作用,可为师生营造舒适宜人的工作学习景观空间场所。本文通过基础资料收集、文献资料查阅、实际案例调研、以及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首先对高校组团建筑环境景观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进而提出高校组团建筑与环境景观的关系、组团建筑类型及特点、设计要素、设计思想与原理、设计原则等相关理论,并将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作为研究案例,分别从案例概况、环境景观设计元素等角度分析总结各个案例的组团建筑环境景观设计特点,最终通过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组团建筑环境景观设计完成实证研究。本文实证研究全面且系统,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提升目标、优化原则、教学楼与生科楼组团建筑环境景观设计策略等方面对实际项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介绍,并对组团建筑环境的重要节点进行了详细景观设计。实证研究部分充分把握了组团建筑环境景观的发展趋势,遵从时代的要求,汲取富有传统文化特征的校园景观设计精华,并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校景观设计理念,同时兼顾组团建筑环境景观的使用功能与精神价值,注重景观交往空间与人文氛围的营造,创造出了充满时代特色与文化意境的校园景观场所,为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今后的校园景观提升提供方案,希望这可以补充和完善我国高校组团建筑环境景观设计方法,并能为今后我国同类型高校组团建筑环境景观设计项目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学校建筑景观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关于江汉大学现代艺术设计学院校区修建学校建筑景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建筑景观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关于江汉大学现代艺术设计学院校区修建学校建筑景观(论文提纲范文)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3)黑龙江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研究(1985年~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课题背景
        (二)课题研究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四、课题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线
    注释
第二章 黑龙江环境设计的发源与特点
    一、黑龙江环境设计发展的自然因素
        (一)地理因素
        (二)气候因素
    二、黑龙江环境设计发展的文化因素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概况
        (二)多民族融合的多元化
    三、外来文化对黑龙江环境设计教育的影响
        (一)俄侨文化
        (二)伪满文化
    四、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环境设计教育发展调查
    一、国内环境设计教育发展调查
        (一)形成及发展过程
        (二)高校招生范围及专业名称设置调查
        (三)高校招考录取形式调查
        (四)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调查
    二、黑龙江内环境设计教育发展调查
        (一)基本情况
        (二)招生情况与生源情况调查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名称调查
        (四)师资情况调查
        (五)考试情况调查
        (六)教学设施情况调查
        (七)黑龙江内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案列调查
    四、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黑龙江环境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师资结构不够完善
    二、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二)课程体系守旧
        (三)教学方式单一
    三、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一)线上课程质量有待提高
        (二)专业软硬件设施薄弱
    四、教学管理水平需要继续提高
    五、教学评价体系需要更加规范
    六、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黑龙江环境设计教育改革与未来发展
    一、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一)跨学科和全球学术反思
        (二)增加地域化特色
        (三)增强国际化
    二、增加实践型教学方式
        (一)情景化教学
        (二)实验性教学
    三、合理化构建教师队伍
        (一)增强教师职业化训练
        (二)重视教学评价体系
        (三)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室建设要更加规范
        (二)加强创新协同机制
    五、系统化的教学管理应用
    六、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南华大学红湘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污染严重,建筑能耗增加
        1.1.2 高校规模逐年扩大,活动场地不断减少
        1.1.3 屋顶形式丑陋,利用率低,缺乏合理建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公共空间国内外研究综述
        1.3.2 屋顶空间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高校建筑
        2.1.2 屋顶
        2.1.3 空间与公共空间
    2.2 研究范围界定
    2.3 理论研究
        2.3.1 场所理论
        2.3.2 图底理论
        2.3.3 环境心理学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的功能与行为活动特征分析
    3.1 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功能设计的影响因素
        3.1.1 安全性与可达性
        3.1.2 行为活动与性别比例
        3.1.3 学科专业与建筑功能类型
        3.1.4 设备管网与气候环境
        3.1.5 成本与管理
    3.2 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功能类型
        3.2.1 景观绿化空间
        3.2.2 活动放松空间
        3.2.3 教学实验空间
        3.2.4 学习交流空间
        3.2.5 晾晒空间
        3.2.6 交通联系空间
    3.3 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行为活动特征分析
        3.3.1 小群体性
        3.3.2 边界性
        3.3.3 必要性
        3.3.4 短时性与时段性
        3.3.5 向光性与避阳性
    3.4 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3.4.1 缺乏城市空间和地域特色的考虑
        3.4.2 缺乏校园文化和整体规划的建设
        3.4.3 缺乏屋顶安全和以人为本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4.1 整体化设计
        4.1.1 校园环境
        4.1.2 建筑空间
    4.2 多样化设计
        4.2.1 功能构成
        4.2.2 构筑形式
        4.2.3 界面材料
    4.3 人性化设计
        4.3.1 材质
        4.3.2 景观元素
        4.3.3 安全公共设施
    4.4 生态化设计
        4.4.1 屋顶绿化
        4.4.2 雨洪管理
        4.4.3 太阳能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华大学红湘校区屋顶公共空间改造方案设计
    5.1 土木工程楼屋顶改造方案设计
        5.1.1 前期分析
        5.1.2 方案设计
        5.1.3 造价与效益估算
    5.2 第五教学楼屋顶改造方案设计
        5.2.1 前期分析
        5.2.2 方案设计
        5.2.3 造价与效益估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1.4 概念辨析
        1.4.1 品牌形象
        1.4.2 视觉识别设计
        1.4.3 区别与联系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2.3.1 经营价值
        2.3.2 消费价值
        2.3.3 传播价值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5.1.1 追求创新精神
        5.1.2 差异化的体现
        5.1.3 多维视觉表达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5.2.3 适用性的表达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探析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教育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教育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创新教育使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更加紧密
    (二)创新教育有利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
三、结语

(8)人文艺术符号在高校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人文艺术符号理论概述
        2.1.1 人文艺术符号概念的界定
        2.1.2 校园中人文艺术符号的对象与形式
    2.2 高校校园建筑景观概述
        2.2.1 高校校园建筑的概念
        2.2.2 高校校园景观的概念
第三章 人文艺术符号设计分析
    3.1 人文艺术符号的构成与运用
        3.1.1 人文艺术符号的构成
        3.1.2 人文艺术符号的运用
    3.2 人文艺术符号的作用和意义
        3.2.1 人文艺术符号的作用
        3.2.2 人文艺术符号的意义
第四章 高校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中人文艺术符号的表现
    4.1 校园建筑景观现状分析
        4.1.1 国外高校校园建筑景观设计特征与案例
        4.1.2 国内高校校园建筑景观设计特征与案例
    4.2 人文艺术符号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表现方式
        4.2.1 校园建筑的人文艺术符号
        4.2.2 校园景观的人文艺术符号
第五章 人文艺术符号在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建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5.1 项目背景
        5.1.1 区位分析
        5.1.2 现状分析
    5.2 人文艺术符号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指导思想
        5.2.1 设计原则
        5.2.2 设计理念
    5.3 人文艺术符号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设计构思
        5.3.1 人文艺术符号的探索
        5.3.2 人文艺术符号主题设计
        5.3.3 相关运用研究
    5.4 人文艺术符号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5.4.1 全新的视听应用
        5.4.2 全新的交互方式
        5.4.3 全新的技术融合
第六章 未来高校建筑景观中人文艺术符号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6.1 未来发展趋势
        6.1.1 VR技术的应用
        6.1.2 AR技术的应用
    6.2 展望未来的校园建设
        6.2.1 教育强国的建设需求
        6.2.2 顺应时代潮流的设计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附图
致谢

(9)基于历史文脉下的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1.3.2 国内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实用价值及理论意义
第二章 历史文脉与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综述
    2.1 历史文脉的概念解析
        2.1.1 文脉
        2.1.2 历史文脉
        2.1.3 高校历史文脉
    2.2 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的相关性研究
        2.2.1 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的概念
        2.2.2 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现状研究
        2.2.3 影响高校新校区校园人文景观设计因素
        2.2.4 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
    2.3 历史文脉融入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中的必要性
    2.4 高校历史文脉与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的关联性
        2.4.1 高校历史文脉在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中的地位
        2.4.2 高校历史文脉与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之间的联系
        2.4.3 高校历史文脉在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的体现
    2.5 历史文脉植入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环境的意义与价值
        2.5.1 历史文脉植入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环境的意义
        2.5.2 历史文脉植入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环境的价值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高校人文景观设计调研分析
    3.1 中国美术学院人文景观设计分析
        3.1.1 中国美术学院校区概述
        3.1.2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人文景观设计分析
    3.2 天津大学人文景观环境设计分析
        3.2.1 天津大学概述
        3.2.2 天津大学人文景观设计分析
    3.3 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人文景观环境设计分析
        3.3.1 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概述
        3.3.2 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
    3.4 厦门大学人文景观设计分析
        3.4.1 厦门大学概述
        3.4.2 厦门大学人文景观设计
    3.5 武汉大学人文景观设计分析
        3.5.1 武汉大学概述
        3.5.2 武汉大学人文景观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历史文脉下的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4.1 基于历史文脉下的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原则
        4.1.1 教育原则
        4.1.2 传承与创新原则
        4.1.3 以人为本原则
        4.1.4 彰显个性原则
        4.1.5 生态原则
    4.2 基于历史文脉下的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的策略
        4.2.1 高校新校区景观环境的教化育人和人性化设计
        4.2.2 高校新校区景观环境的自然生态和场所设计
        4.2.3 高校新校区景观环境的传承和延续性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文脉在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的塑造方法
    5.1 历史文脉在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的前期准备
        5.1.1 前期资料的整理
        5.1.2 设计元素的提取
        5.1.3 元素形态的符号化
    5.2 历史文脉在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式
        5.2.1 历史文脉在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符号应用的设计方法
        5.2.2 历史文脉在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改造和重构的设计方法
        5.2.3 历史文脉在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空间形态延续中场所精神的设计方法
        5.2.4 历史文脉在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特色延续与创新的设计方法
        5.2.5 历史文脉在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局部留存与对比的设计方法
        5.2.6 历史文脉在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隐喻与协调的设计方法
        5.2.7 历史文脉在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突出特色与景观细部的设计方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高校组团建筑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高等院校校园发展简史
        1.3.1 国外高等院校校园发展简史
        1.3.2 国内高等院校校园发展简史
    1.4 研究内容
        1.4.1 基础理论研究
        1.4.2 相关案例研究
        1.4.3 项目实践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归纳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实证研究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校组团建筑环境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高校
        2.1.2 组团建筑
        2.1.3 环境景观
        2.1.4 共生
        2.1.5 建筑灰空间
    2.2 建筑与景观的关系
        2.2.1 历史渊源
        2.2.2 发展趋势
        2.2.3 景观与建筑融合共生
    2.3 高校组团建筑类型及其特点
        2.3.1 中轴对称式组团建筑
        2.3.2 向心式组团建筑
        2.3.3 网格式组团建筑
        2.3.4 集中式组团建筑
        2.3.5 庭院式组团建筑
        2.3.6 自由式组团建筑
        2.3.7 小结
    2.4 高校组团建筑环境景观设计要素
        2.4.1 背景文化
        2.4.2 建筑组团
        2.4.3 植物景观
        2.4.4 竖向地形
        2.4.5 道路铺装
        2.4.6 水体景观
        2.4.7 景观设施
        2.4.8 小结
    2.5 高校组团建筑环境景观设计思想与原理
        2.5.1 景观感知理论
        2.5.2 动态设计思想
        2.5.3 文脉延续思想
        2.5.4 园林美学理论
        2.5.5 环境心理学理论
        2.5.6 环境行为学理论
    2.6 高校组团建筑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2.6.1 个性化原则
        2.6.2 功能性原则
        2.6.3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2.6.4 尊重场所精神原则
        2.6.5 学科群文化性原则
    2.7 高校组团建筑环境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7.1 景观布局主题弱化
        2.7.2 缺少人本景观空间
        2.7.3 忽略景观竖向关系
        2.7.4 景观内容缺乏个性
        2.7.5 生态可持续意识薄弱
        2.7.6 景观与建筑联系不紧密
第三章 高校组团建筑环境景观案例调查与分析
    3.1 案例选择
        3.1.1 选择依据
        3.1.2 选择范围
    3.2 国外案例分析
        3.2.1 悉尼大学
        3.2.2 新南威尔士大学
    3.3 国内案例分析
        3.3.1 南京大学
        3.3.2 南京理工大学
        3.3.3 南京林业大学
        3.3.4 南京中医药大学
        3.3.5 南京师范大学
        3.3.6 南京艺术学院
    3.4 案例比较分析与启示
        3.4.1 共性特征
        3.4.2 异性特征
        3.4.3 启示
第四章 南京农业大学组团建筑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4.1 项目概况
        4.1.1 校园简介
        4.1.2 历史发展
        4.1.3 校园布局
    4.2 现状分析
        4.2.1 组团建筑环境景观现状
        4.2.2 现状问题分析
    4.3 设计目标
        4.3.1 丰富的文化内涵
        4.3.2 鲜明的学科特色
        4.3.3 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
        4.3.4 协调统一的建筑环境
    4.4 设计原则
        4.4.1 文化性原则
        4.4.2 功能性原则
        4.4.3 艺术性原则
        4.4.4 整体性原则
        4.4.5 生态性原则
    4.5 教学楼组团建筑环境景观设计
        4.5.1 设计策略
        4.5.2 建筑入口广场空间环境景观设计
        4.5.3 庭院环境景观设计
    4.6 生科楼组团建筑环境景观设计
        4.6.1 设计策略
        4.6.2 庭院景观设计
        4.6.3 架空空间景观设计
        4.6.4 建筑立面景观设计
        4.6.5 屋顶空间景观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致谢

四、学校建筑景观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关于江汉大学现代艺术设计学院校区修建学校建筑景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地中学校园空间适应性改造研究 ——以秭归县郭家坝中学为例[D]. 张歆悦. 三峡大学, 2021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黑龙江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研究(1985年~2015年)[D]. 徐鸣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高校建筑屋顶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南华大学红湘校区为例[D]. 刘嘉树. 南华大学, 2020(01)
  • [5]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6]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场所精神研究[D]. 殷子.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7]探析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教育及发展[J]. 石静静. 大观, 2019(11)
  • [8]人文艺术符号在高校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 周鑫. 武汉工程大学, 2018(08)
  • [9]基于历史文脉下的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设计研究[D]. 刘曌. 河北工业大学, 2017(12)
  • [10]高校组团建筑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为例[D]. 宋祖达.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学校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与实践——谈江汉大学现代艺术与设计学院校园建筑景观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