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高职新生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做好高职新生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一、做好高职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杨德江[1](2021)在《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西DL职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加强内涵建设,解决‘自身质量不高’问题,整体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业预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被广泛运用于高校学生学业管理工作中,在促进学生学业质量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实施的学业预警普遍存在“重警示,轻帮扶”和事前预防不足等缺陷,对于学习基础薄弱、自我管理意识偏低的高职学生而言,学业预警效果还不够理想。本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业预警机制进行优化改进,契合高职院校管理实际,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广西DL职院为主要调查院校,对高职院校学业预警实施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业预警定位不准确、学业预警时效性不强、学业帮扶措施不够精准、学业帮扶力量薄弱、学业预警过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以广西DL职院为例,探讨“事前预防”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的学业预警模式,从学业预警的前端和后端两个维度,提出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一是在学业预警前端,通过开展多层次预防教育和建立逐级预警机制,构建学生学业预警预防体系,进一步丰富学业问题的预防措施。二是在学业预警后端,针对学生学业预警的不同原因,重点从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涯辅导、学业指导等方面构建学业预警学生帮扶指导体系,进一步充实学业帮扶指导内容和形式。在预警管理上从协同帮扶、闭环管理和考核激励等方面构建学业预警帮扶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了学业帮扶管理,促进学业预警学生的成功转化。最后,笔者以该校东校区三个教学系为例,对优化后的学业预警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对学业预警效果进行了评估。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发现,本文所提出的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周相良[2](2021)在《焦点解决取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求。焦点解决取向狭义上是一种心理咨询方法,广义上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正向的、赋能的心理育人方式。从焦点解决视角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思维、方式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本文论述了焦点解决取向的基本内容。从理论维度分析焦点解决取向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重视的尊重原则、正向原则、改变原则和行动原则,以及在教育者、教育思路、教育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从实践层面出发,以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归纳总结了焦点解决取向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即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提升教育者的自身能力和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构建。同时,分析了在实际运用焦点解决的过程中,存在学习面较窄、理解存在偏差、使用频率较低、使用技术不熟、使用效果尚待提高的问题。综合理论梳理与实证成果,本文尝试分析焦点解决取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优化路径,即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总抓手,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焦点解决之道。通过全员共建焦点心理育人,全程融入焦点育人理念,全方位联动焦点育人机制,来整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许平友,李冬霞[3](2021)在《后疫情时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情时期,大学生面对大量国内外疫情信息、学校防疫封校带来的诸多不便,难免会出现紧张、烦躁和焦虑等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后疫情时期,高职院校通过加强心理教育队伍建设、关注新生适应性教育、关心毕业生就业、关怀特殊心理问题学生、构建全员服务体系等,给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与援助,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宏珊[4](2021)在《高职生顶岗实习角色适应研究》文中认为高职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组织安排高职生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岗位实践的一项教学活动。在顶岗实习中,高职学生以顶岗实习生的角色身份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对提升综合素质与促进职业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该阶段中,高职生会面临从学生角色向顶岗实习生角色转换的适应性问题,而帮助学生在领悟、学习和实践角色的过程中更好地完成角色扮演,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顶岗实习,这对提升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社会输入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三种分析方法,分别是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首先,笔者运用文献分析法,在文献数据库搜集国内外有关角色适应的研究成果,了解当前关于本论题的具体研究进展并构建研究思路框架;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别从从角色认知维度、职业精神维度、工作承载维度、组织融入维度和人际协调维度对高职生顶岗实习角色适应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并发现当前高职生在顶岗实习生角色适应上存在诸多问题;再次,依据三元交互决定理论和角色理论分别对角色适应的影响因素和适应过程进行理论剖析;最后,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分别从个体本身、高职院校、实习企业、校企合作等层面着手,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帮助高职生更好地适应顶岗实习,顺利扮演顶岗实习生角色,从而提高高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李莹,李楠,赵松芳,赵伟栋[5](2021)在《医学高职院校“00后”新生入学教育创新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医学高职院校入学教育路径,将入学教育作为大学生转变角色的重要适应性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生入学之际需要着力研究的方向。本研究分析了"00后"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医学高职院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现状,从教育理念、教育时机、教育内容、教育路径等方面对新生入学教育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孔令成[6](2020)在《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以山东三所高职院校为例》文中提出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肆虐全国各地,对全民的健康与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控制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的高强传染性迫使全国学校停课,所有学生进入居家学习状态。除此之外,近几年其他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亦是频发,如H1N1,食物中毒、诺如病毒等。这些突发事件均对高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学术界,自03年非典之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仍然没有相对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供高职院校参考。鉴于此,以“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为题,在对山东三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借鉴4R模式等理论展开具体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实地访谈等方式发现,这三所高职院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可行性低、应急演练缺乏、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的不足、管理不够严格、缺乏专业的医疗队伍与专业设备、校园及周边环境餐厅卫生监管力度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危机意识薄弱、风险评估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应急管理常设机构、保障机制不完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僵硬等。高职院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采取“四阶段”应对策略,树立ABC管理理念,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姚春林[7](2020)在《新中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从人文关怀出发,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促进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阻碍因素被破除,在质与量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力量总体薄弱,高校在校学生数量较少,特别是工科院校占比较低,难以满足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及服务国家建设的角度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成为新中国初期的重点任务。该时期党和政府明确了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建设的发展方向,通过对高校接管改造、颁布政策法令措施、进行院系调整、推进课程改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等一系列蕴含人文关怀的实践活动,对高校师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引领,并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从实际效果和历史意义看,在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下,逐步确立了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提升了师生的思想觉悟和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保障了高校与高等教育的稳定与延续性,有效巩固了新政权。本文对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马克思人学理论、列宁知识分子理论及毛泽东关心和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思想出发,分析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高校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文化渊源、实践基础,探讨该时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总体设计、初步规划、实施举措和内容拓展。本文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国情基础进行了阐述。首先,研究了该时期党推进高校人文关怀的政治基础,包括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社会形态演变与过渡、政治体制初创、阶级关系和政治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次,探究了该时期党推进高校人文关怀的经济基础,包括多元的经济形态背景、严峻的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再次,分析了该时期党推进高校人文关怀的文化基础,包括主要阶层社会心理差异、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践推进进行了梳理。首先,梳理了该时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政策保障,从《共同纲领》统领高校改革到“包下来”政策,从“双百”方针指引文化发展到确定适应总路线任务的培养目标。其次,研究了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物质支撑,包括教师工资补助、学生补贴、建设投入与扶持等措施。再次,探讨了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队伍建设。本文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进行了评析。首先,总结了该时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逐步认同共产党执政,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布局更加成熟等方面。其次,探讨了该时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过程及不足之处。本文认为,新中国初期高校人文关怀工作存在过于简单化、苏联印记过于浓厚、过于强调政治因素等诸多不足。本文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价值进行了探讨。一是促进了高校人文关怀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丰富的人文关怀思想和精神,是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思想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二是促进了高校人文关怀的实践推进。这主要体现在坚定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推动师资队伍的成长发展等方面。同时,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无论是新中国初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境遇下,党对高校人文关怀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同时通盘考虑大学发展的综合性与延续性。结语简要回顾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并对未来深化研究作了前瞻与展望。

蒋沥辉[8](2020)在《中学异地求学学生的日常管理研究 ——以绵阳M学校为例》文中提出中学生异地求学是指由教育资源较为薄弱的地区朝着教育资源丰厚的地区转移,目的在于获得更为优厚的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师资、完善的教学设备以及良好的学校管理。此前,也有很多学者对异地求学做出了定义和研究。异地择校是部分家长在经济承受范围内,为了让子女享受比当地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把子女送到临近的省会城市等具有中心辐射能力的地区重点学校、名校里接受教育的一种选择性行为。最近二三十年,随着交通工具和环境的日益发展、家长和学生择校理念的逐渐更新以及自由经济下名校竞争态势的越发激烈,一大批民营学校应运而生,满足了异地求学学生对于优良教育资源的追逐和需求。然而,中学学生异地求学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作为一个新生的群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何为这个群体提供真正优良的学习环境、师资配备以及不可忽略的心理辅导帮助,都成为教育者们,特别是正服务于异地求学学生所在学校的老师们,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但是,异地求学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表现出来一些特征:口音不同;同学于同学、同学与老师,沟通起来略有不便;第一次离家,管理起来需要更多时间与精力等。这些都给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带来了很多管理上的困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就会表现出许多具体的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些理论作为指导,来帮助教育者和管理者,在经得起考验的理论基础下,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从文献研究来看,虽然研究中学学生日常管理的文献较多,但有关中学异地求学日常管理的研究其实并不多,完全与主题一致的文献则仅有三篇。而且对于异地学生的研究,不管国内国外,都集中在两方面:要么就是研究异地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且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要么就集中在学生自主管理的层面,特别是国外的学者们,认为学习是自我能动性的活动,所以特别强调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自我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学异地求学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作者任教于绵阳某中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跟异地求学学生进行沟通、对异地求学学生开展授课,所以需要懂得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管理,也正是由于笔者从教于专门招收异地求学学生的学校,因此能够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便于对该部分学生进行观察和调研。在该校工作的9年里,本文作者以该学校为蓝本,对这项教学管理工作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希望能为异地学生的日常管理研究提出自己浅薄的思考。作者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和梅奥人际关系理论为基础,结合日常教育和管理的总结与经验,对异地求学的中学生的在校日常管理进行探究,总结异地求学学生在学校里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境。经过研究总结,笔者认为异地求学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包括:饮食方面、生活方面、心理方面、班级方面、学校方面等五个方面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加强校园氛围管理,增加异地求学学生的归属感;增强食堂饮食管理,保证异地求学学生的就餐质量和秩序;注重教学活动方面的开展,加强当地学生对异地求学学生的认同感;改善生活管理制度,为异地求学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增强异地求学学生回家的交通管理,制定合理的改善策略;完善异地求学学生的心理辅导管理,保证异地求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异地求学学生家长的沟通管理。通过这篇文章及为撰写这篇文章所做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够对中学异地求学学生的日常管理研究工作提供自己浅薄的思考。

骆语辰[9](2020)在《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德才兼备、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等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高水平人才。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德心共育教育理念等理论的指导下,在吸取前人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育德获得品质和育心获得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积极效应,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采用“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调查问卷”做抽样调查,采取美国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21.0工具以及结构方程模型(SEM)建模软件AMOS18.0工具对本文所需的调研数据做统计分析,对“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心理危机组和对照组”等多变量关系,做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和路径分析。通过分析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Z077)中抽取2017、2018年部分高校所发生的严重心理危机致死学生资料做“心理解剖”分析,探索育德因素与育心因素在心理危机中的中介作用。研究高校大学生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长效应和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成长效应,以及在生活应激诱发心理危机过程中的交互预防干预心理危机的中介效应,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核心机制是其外部环境诱因和内在个体成因的交互作用。本文实证和个案所呈现的大学生所经受的压力和创伤等诱发因素,激活了其内在的思想信念空位等育德预警因素与性格优势缺失等育心预警因素,从而使其产生了心理危机倾向甚至心理危机结果。(2)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核心素养缺失是其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德预警因素和干预靶标。实证预测和个案分析证实,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大学生拥有并实践人文情怀、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是其防止心理危机的育德保护因子;反之,这些育德因素的缺失则是其产生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3)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性格优势缺失是其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心预警因素和干预靶标。实证预测和个案分析证实,从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大学生习得并开发爱与被爱、责任心、自控力等性格优势,是其防止心理危机的育心保护因子;反之,这些育心因素的缺失则是其产生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4)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因根据在于是其核心素养与性格优势的交互干预机制。经实证预测和个案证实,育德因素和育心因素相结合,如育德品质人文情怀与育心品质感恩之心的高度融合、育德品质珍爱生命与育心品质爱与被爱能力的息息相通、育德品质社会责任与育心品质责任心的共同担当、育德品质国家认同与育心品质理想信念的报国之行等,都是预防、控制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育德育心相结合的加工机制。(5)育德品质和育心品质的缺失是心理危机的危险因子,拥有是防控心理危机的保护因子。因此,在大学生育德中培养此核心素养、在育心工作中培养此性格优势,可以有效地预控抑郁发作对心理危机的诱发。(6)大学生的性别、校别、年级等分类变量在育德品质核心素养与育心品质性格优势的交互作用共同预测和干预其心理危机中具有一定的调解作用。根据上述结论,本文也提出育德与育心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建议。目前对育德获得品质大学生核心素养与育心获得品质性格优势里的详细指标仍需要进行深入性探讨,对具体工作的研究要做进一步探索研究,对丰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有重要意义。

李岩,吴青松,段佳炜,涂雨晴,郑荣[10](2020)在《系统学习心理咨询技术对高职院校朋辈辅导员的影响研究——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学生朋辈互助队伍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对心理咨询技术的系统学习可以调整学院辅导员和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模式。高职院校需要克服学生在校时间短的困难,加强基础培训,利用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辅导员人员配备相对稳定,以小组形式为其提供有理论依托的实用型互助方法,逐渐渗透互助理念,提升朋辈心理互助工作效果。

二、做好高职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高职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西DL职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述评
        3.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4.国内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框图
        1.研究内容
        2.研究框图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实证研究法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学业预警学生
        2.学业预警机制
    (二)理论基础
        1.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三、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
        3.调查时间和调查对象选择
    (二)问卷调查过程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对学校学业预警制度存在认知不足
        2.学生对待学业重视不够
        3.教师对预警学生的关心指导不够
        4.学业预警帮扶成效有待提高
    (四)访谈实施过程和结果
    (五)学业预警制度的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业预警的总体运行状况
        2.学业预警取得的初步成效
        3.学业预警存在的问题
    (六)影响学生学业预警成效的因素分析
        1.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就业形势认识偏差
        2.学校重视不足和学业预警管理机制不完善
        3.家庭疏于教育管理和家校联动乏力
        4.学生重视不够和存在补考依赖
四、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学业预警预防体系
        1.开展多层次预防教育
        2.建立学业预警逐级预防机制
    (二)构建学业预警学生帮扶指导体系
        1.明确学业帮扶重点
        2.细化学业帮扶任务
    (三)构建学业预警学生帮扶管理体系
        1.建立学业帮扶协同机制
        2.优化学业预警学生帮扶管理
        3.建立学业帮扶考核激励机制
五、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效果评估
    (一)学业预警效果评估设计
        1.针对全体学生的学业预警效果评估
        2.针对学业预警学生的学业预警效果评估
        3.学生学业预警状态变化情况分析
        4.学生学籍异动数据情况分析
    (二)学业预警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1.学校生源质量分析
        2.学生考试情况的统计分析
        3.学生学业预警数据的统计分析
        4.学业预警状态变化数据的统计分析
        5.学生学籍异动数据的统计分析
    (三)学业预警机制的运行效果评估
六、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之处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优化策略的调查(学生卷)
    附录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优化策略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优化策略的访谈提纲(非样本院校)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焦点解决取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结合点
        1.2.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理念的重要源泉
        1.2.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2 基本内容与理论指导
    2.1 焦点解决取向的基本内容
        2.1.1 哲学基础
        2.1.2 基本内涵
        2.1.3 基本理念
        2.1.4 基本技术
        2.1.5 本土化应用
    2.2 焦点解决取向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
        2.2.1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2.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
3 焦点解决取向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原则与功能
    3.1 焦点解决取向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3.1.1 尊重原则
        3.1.2 正向原则
        3.1.3 改变原则
        3.1.4 行动原则
    3.2 焦点解决取向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3.2.1 有助于激发受教育者潜能
        3.2.2 有助于转换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3.2.3 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3.2.4 有助于师生之间双向互动
4 焦点解决取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4.1 现状调查
        4.1.1 研究设计
        4.1.2 调查对象
    4.2 焦点解决取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4.2.1 尊重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4.2.2 提升了教育者的自身能力
        4.2.3 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构建
    4.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焦点解决取向存在的问题
        4.3.1 学习面较窄
        4.3.2 理解存在偏差
        4.3.3 使用频率较低
        4.3.4 使用技术不熟
        4.3.5 使用效果尚待提高
5 焦点解决取向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5.1 全员共建焦点心理育人
        5.1.1 开展育人焦点技能培训
        5.1.2 注重学生朋辈团体焦点训练
        5.1.3 发展学生的焦点式自我教育
    5.2 全程融入焦点育人理念
        5.2.1 焦点融入思政各阶段
        5.2.2 优化思想政治工作
    5.3 全方位联动焦点育人机制
        5.3.1 完善育人工作机制
        5.3.2 开展多样焦点活动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焦点工作坊
附录2 焦点解决取向访谈

(3)后疫情时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疫情时期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
二、后疫情时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对高职学生心理的影响
    (二)生源多元化、复杂化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学生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后疫情时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心理教育队伍建设,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重视教师身心健康。
        2.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3.开展班级心理委员与宿舍心理委员培训。
    (二)关注新生适应性教育,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1.加强学校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培养新生适应心理。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认知。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三)关心毕业生就业,做好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
        1.开展就业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
        2.构建就业服务网络,指导学生就业。
    (四)关怀特殊心理问题学生,防范心理危机
        1.跟踪访谈心理问题学生。
        2.加强发热隔离学生心理疏导。
        3.关注特殊时期和特殊人群,预防心理危机发生。
    (五)构建全员服务体系,营造心理育人大环境
        1.领导参与,形成全员服务育人的氛围。
        2.教师关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大环境。

(4)高职生顶岗实习角色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5 文献综述
    1.6 理论基础
    1.7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2.1 调查设计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工具
        2.1.3 数据处理
    2.2 调查实施
        2.2.1 问卷施测
        2.2.2 访谈施测
第三章 高职生顶岗实习角色适应调研结果
    3.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3.2 高职顶岗实习生角色适应的总体性分析
    3.3 高职顶岗实习生角色适应的差异性分析
    3.4 高职生顶岗实习角色适应存在的问题
    3.5 小结
第四章 高职生顶岗实习角色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角色适应中的三元主体特征分析
        4.1.1 高职生顶岗实习角色适应的个体元因素
        4.1.2 高职生顶岗实习角色适应的行为元因素
        4.1.3 高职生顶岗实习角色适应的环境元因素
    4.2 角色适应中的三元交互影响关系
        4.2.1 个体元与行为元的交互影响
        4.2.2 环境元与个体元的交互影响
        4.2.3 行为元与环境元的交互影响
        4.2.4 个体元、行为元及环境元的交互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高职生顶岗实习角色适应的动态过程
    5.1 高职生顶岗实习的角色期望
    5.2 高职生顶岗实习的角色领悟
    5.3 高职生顶岗实习的角色学习
    5.4 高职生顶岗实习的角色实践
    5.5 小结
第六章 高职生顶岗实习角色适应的对策建议
    6.1 调整角色定位,适应职业岗位需要
    6.2 重视心理疏导,提高角色构建动力
    6.3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岗位适应能力
    6.4 加强实习培养,促进学生角色转换
    6.5 完善衔接机制,提升校企联动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医学高职院校“00后”新生入学教育创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1.1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第一课。
    1.2 当前“00后”新生的特点对新生入学教育带来新考验。
2. 医学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现状
    2.1 入学教育时间短,方案设计不深不细。
        2.1.1 教育时间集中,周期短。
        2.1.2 总体方案设计不精不细。
    2.2 教育内容宽泛、分散,针对性不强。
    2.3 教育方法单一,路径陈旧。
        2.3.1 教育主体单一,未形成专业化、整体性队伍。
        2.3.2 教育形式单一,方法缺乏创新性。
3. 医学高职院校“00后”新生入学教育创新
    3.1 坚持“三贴近”教育理念。
    3.2 合理选择入学教育时机,创新教育内容。
        3.2.1 入学教育早期入门阶段。
        3.2.2 入学教育集中过渡期。
        3.2.3 入学教育持续推进阶段。
    3.3 医学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实践创新。
        3.3.1 发挥“四育人”教育功能,采取“五结合”教育方法。
        3.3.2 依托“易班”共建入学教育。
        3.3.3 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式。

(6)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以山东三所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
        2.1.2 高职院校概念
        2.1.3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
        2.1.4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2.1.5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殊性
    2.2 理论基础:危机管理4R理论
3 山东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现状
    3.1 问卷调查情况说明
        3.1.1 调查背景
        3.1.2 调查对象与方法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学生对管理现状的满意度
        3.2.2 学生对管理体系与应急预案的了解情况
        3.2.3 学校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与应急能力训练情况
        3.2.4 专业医疗队伍建设情况
        3.2.5 校园食品卫生及环境治理情况
        3.2.6 学生心理卫生安全状况
4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1 危机缩减管理方面
        4.1.2 预备阶段管理方面
        4.1.3 反应阶段管理方面
    4.2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困境的主要原因
        4.2.1 安全意识薄弱,风险评估不到位
        4.2.2 重视程度不足,“一案三制”不完善
        4.2.3 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僵硬
        4.2.4 政策扶持不均衡
5 境外校园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经验借鉴
    5.1 美国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机制及特点
        5.1.1 管理模式
        5.1.2 管理特点
    5.2 日本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机制及特点
        5.2.1 管理模式
        5.2.2 管理特点
    5.3 港澳台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机制及特点
        5.3.1 管理模式
        5.3.2 管理特点
    5.4 管理启示
6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
    6.1 危机缩减管理策略
        6.1.1 加强校园卫生及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
        6.1.2 建立一支技术娴熟的专业医疗队伍
    6.2 预备阶段管理策略
        6.2.1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6.2.2 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常设机构
        6.2.3 建立快速反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
        6.2.4 制定管理计划,定期开展健康教育与实战演练
        6.2.5 整合多方资源,保障资金投入
    6.3 反应阶段管理策略
        6.3.1 及时迅速启动预案,落实各项措施
        6.3.2 建立迅速而又畅通的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
        6.3.3 围绕思想与心理做好特殊时期的学生工作
        6.3.4 坚持以人为本,活化应对举措
    6.4 恢复阶段管理策略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新中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国内研究述评
        (二) 国外研究述评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初期界定
        (二) “人文”“关怀”与“人文关怀”的内涵界定
        (三) 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的主体和客体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
    四、研究方法
        (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二) 历史分析法
        (三) 文献研究法
        (四) 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五) 比较分析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渊源
        (一) 马克思人学理论
        (二) 列宁知识分子理论
        (三) 毛泽东关心和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思想
        (四)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二、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实践基础
        (一) 党局部执政时期高度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二) 根据地、解放区的大学教育及人文关怀
    三、新中国初期党确立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战略地位
        (一) 人文关怀的需求是人的一种自发的精神需求
        (二) 旧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要素的缺失
        (三) 确立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战略
    四、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总体设计
        (一)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初步规划
        (二)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内容
        (三)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内涵拓展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国情基础
    一、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政治基础
        (一) 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
        (二) 新中国初期社会形态的演变与过渡
        (三) 新中国初期政治体制的初步创建
        (四) 新中国初期阶级关系的变化
        (五) 政治环境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影响
    二、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经济基础
        (一) 多样的经济形态是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重要背景
        (二) 严峻的经济形势使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面临巨大困难
        (三) 经济环境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影响
    三、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文化基础
        (一) 新中国初期主要阶层社会心理差异
        (二) 思想文化多元性
        (三) 文化环境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影响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践推进
    一、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政策保障
        (一) 《共同纲领》统领高校改革,彰显人文关怀
        (二) “包下来”政策增强高校师生的政治认同感,落实关怀政策
        (三) 思想改造运动提高知识分子觉悟,体现思想关怀
        (四) “双百”方针指引文化发展,激发高校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
        (五) 确定适应总路线任务的培养目标,体现政治关怀
    二、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物质支撑
        (一) 教师工资补助尽显人文关怀
        (二) 学生补贴尽显人文关怀
        (三) 加强高校建设投入与扶持
    三、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队伍建设
        (一) 师生培训和思想改造
        (二) 加强对师生的思想政治引领
        (三) 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对学生人文关怀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评析
    一、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成效
        (一) 知识分子逐步认同共产党执政和确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二) 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
        (三) 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育布局更加成熟、合理
        (四) 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二、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不足
        (一) 工作过于简单化
        (二) 工作有苏联印记
        (三) 工作过于强调政治因素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价值
    一、促进了高校人文关怀理论发展
        (一)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的人文关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现
        (二) 毛泽东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彰显人文关怀
        (三) 邓小平从人文关怀角度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
        (四) 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创新
        (五) 胡锦涛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新发展
        (六) 习近平对人文关怀理论发展的新高度
    二、促进了高校人文关怀的实践推进
        (一) 始终坚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 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三) 注重师资队伍的健康成长
        (四) 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时代价值
        (一) 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坚强领导
        (二)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 合理借鉴国外经验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四) 通盘考虑大学发展的综合性与延续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科研情况
    一、课题
    二、论文
致谢

(8)中学异地求学学生的日常管理研究 ——以绵阳M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异地求学学生日常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层次理论
    (二)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梅奥人际关系理论
二、中学异地求学学生的现状调查--以绵阳市M学校为例
    (一)调查设计
    (二)异地求学学生日常管理的调查分析
    (三)调查结论
三、异地求学中学学生日常管理存在问题之原因分析
    (一)饮食方面
    (二)物品保管方面
    (三)心理方面
    (四)班级方面
    (五)人际交往方面
    (六)老师方面
    (七)交通方面
四、异地求学学生日常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增强食堂饮食管理,保证异地求学学生的就餐质量和秩序
    (二)完善物件管理制度,为异地求学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
    (三)完善异地求学学生的心理辅导管理,保证异地求学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加强校园氛围管理,增加异地求学学生的归属感
    (五)注重教学活动方面的开展,提高当地学生与异地求学学生的交流
    (六)改善教师的教学观点,加强异地求学学生家长的沟通管理
    (七)提高对异地求学学生归校与返校的管理,制定合理的改善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育德防范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2 育心防控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3 应激诱发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
        1.2.4 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理论创新
        1.4.2 方法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心理危机
        2.1.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
        2.1.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2.1.3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
    2.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2.1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
        2.2.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2.2.3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2.3 性格优势
        2.3.1 性格优势的概念
        2.3.2 性格优势的分类体系
        2.3.3 性格优势测量工具
    2.4 其他相关理论
        2.4.1 德心共育的教育理念
        2.4.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4.3 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论
第三章 研究对象
    3.1 研究对象
        3.1.1 资料来源
        3.1.2 随机抽样
    3.2 研究工具
        3.2.1 调查工具
        3.2.2 分析工具
    3.3 假设检验
        3.3.1 理论假设
        3.3.2 实证检验
第四章 实证量化分析
    4.1 实证调查:人口学和社会学基本资料分析
        4.1.1 学校分布:抽样27 所高校34518 名学生
        4.1.2 性别分布:抽样学生中男生44.4%和女生55.6%
        4.1.3 年龄分布:抽样学生中年龄16-27 岁均龄19.65 岁
        4.1.4 学校分布:抽样学校中包括三类省属高校
    4.2 目标样本:重度抑郁与自杀倾向抽样资料分析
        4.2.1 重度抑郁:总样中偏重抑郁445 人和严重抑郁96 人
        4.2.2 自杀倾向:总样中红色预警259 人和橙色预警832 人
        4.2.3 交互筛查:总样中红色预警259 人和橙色预警832 人
        4.2.4 研究组自杀危机259 人,对照组无自杀危机263 人
    4.3 育德因素:学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3.1 抽样比对:学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3.2 性别比对:男女生核心素养缺失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3.3 学校比对:核心素养缺失诱发抑郁并危机Logistics预测
    4.4 育心因素:学生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4.1 抽样比对:性格优势缺失诱发自杀倾向危机Logistics预测
        4.4.2 性别比对:性格优势和心理资本缺失诱发危机Logistics预测
        4.4.3 学校比对:各校学生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5 综合因素:学生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分析
        4.5.1 抽样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5.2 性别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5.3 学校比对: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预测心理危机Logistics模型
    4.6 实证归纳:学生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预测心理危机归纳
        4.6.1 育德归纳: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缺失项归纳分析
        4.6.2 育心归纳:心理危机学生的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 验证模型:学生育德和育心因素双向调节抑郁并危机的结构方程模型
        4.7.1 总样控制模型:无育德育心介入的抑郁发作诱发心理危机预测模型
        4.7.2 总样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3 省本高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4 高职院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7.5 民办高校模型:心理危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性格优势缺失项归纳分析
    4.8 线性建模验证:育德品质和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方程
        4.8.1 预测变量排序: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2 回归系数估计: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3 残差正态分布: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4.8.4 模型建构汇总:育德育心品质缺失预警心理危机的线性建模
第五章 个案质性分析
    5.1 学生育德因素缺失诱发心理危机案例
        5.1.1 缺失“珍爱生命”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1.2 缺失“乐学善学”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1.3 缺失“欣赏美好”核心素养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 学生育心因素缺失诱发心理危机案例
        5.2.1 缺失“爱与被爱”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2 缺失“希望乐观”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2.3 缺失“自控判断”性格优势的心理危机个案分析
    5.3 育德与育心工作盲区导致心理危机案例
        5.3.1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灰色地带”
        5.3.2 家庭环境因素诱发学生心理危机
        5.3.3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导致的心理危机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6.1 外部诱因和内部成因交互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核心机制
    6.2 大学生多项核心素养的缺失,是其自身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德预警因素
    6.3 大学生多项性格优势的缺失,是其自身心理危机产生的育心预警因素
    6.4 大学生核心素养与性格优势的缺失交互作用预警其心理危机的产生
    6.5 性别、学校、年级等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调节因素
    6.6 建议:培育育德育心品质以预防干预其心理危机的育德育心工作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10)系统学习心理咨询技术对高职院校朋辈辅导员的影响研究——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前期调查及准备
    (二)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安排
四、结果与分析
    (一)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对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影响
        1. 志愿者协会心理部的工作情况
        2. 心理委员的工作情况
    (二)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对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的影响
五、研究启示

四、做好高职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西DL职院为例[D]. 杨德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焦点解决取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周相良. 浙江大学, 2021(01)
  • [3]后疫情时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许平友,李冬霞. 机械职业教育, 2021(05)
  • [4]高职生顶岗实习角色适应研究[D]. 王宏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医学高职院校“00后”新生入学教育创新性研究[J]. 李莹,李楠,赵松芳,赵伟栋. 文教资料, 2021(12)
  • [6]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以山东三所高职院校为例[D]. 孔令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新中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研究[D]. 姚春林. 扬州大学, 2020(04)
  • [8]中学异地求学学生的日常管理研究 ——以绵阳M学校为例[D]. 蒋沥辉. 西南大学, 2020(05)
  • [9]育德育心品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积极效应研究[D]. 骆语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10]系统学习心理咨询技术对高职院校朋辈辅导员的影响研究——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李岩,吴青松,段佳炜,涂雨晴,郑荣. 现代职业教育, 2020(24)

标签:;  ;  ;  ;  ;  

做好高职新生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