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在一起有多远——读《风潇潇》

我们还在一起有多远——读《风潇潇》

一、多远的距离我们还是在一起——读《风萧萧》(论文文献综述)

蔡婉怡[1](2021)在《黎恂及《蛉石斋诗钞》研究》文中认为

黎静伊[2](2021)在《论徐訏小说的悬疑叙事》文中认为

宾瑶[3](2021)在《凉州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文中提出唐诗瑰丽多彩这一事实本身就昭示其成因的极度复杂性。从凉州角度关照唐诗,实质是考察半异质文化对唐诗的影响。凉州文化的异质性,首先是其基本属于游牧区,和中原等唐诗主产区的农耕文化有别;其次,凉州作为西北边州,直接与西域接壤,荒凉辽远,既是边塞接敌的战场,也是罪臣流放之所。唐人或亲临其地、目之所及,或望风怀想、即心之所系,给诗境抹上独特色彩。凉州文化的“半异质”属性,究其原因,是唐代凉州大体处于朝廷的有效控制之下,不完全是异域风色。因而,凉州对于唐人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即作为地理也作为心理的文化符号,对唐诗产生了隐显交错的深远影响。第一章主要追溯凉州文化的形成及界定其定义。首先追溯凉州的历史沿革,凉州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生活着众多游牧民族,汉代设立河西四郡后就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军事战略要地。唐贞观元年,全国分为十道,凉州属陇右道。唐景云二年,河西道从陇右道分出,凉州属河西道。其次对凉州文化的定义进行界定,凉州文化是指自古以来栖息在凉州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各种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的综合体。凉州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的积累沉淀,兼具多样性、包容性、创新性等特点,深深地打上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烙印,呈现“半异质”文化的特征。最后,探讨凉州文化与先唐诗歌之间的关系,汉魏晋时期的凉州歌谣体现了凉州人民深刻的政治意识,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初步显现凉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先唐时期的凉州文化在诗歌上的书写概况。第二章探讨凉州文化对唐诗取材的影响。首先,凉州独特的山川风貌和繁华的城市景观成为唐诗中重要的题材;其次,凉州音乐、舞蹈和佛教等多元的艺术样式进入唐诗,展现了凉州文化的多元魅力,特别是《凉州词》《西凉乐》的盛行而产生了唐诗的创作热潮,确立了“凉州”一词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最后凉州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也写入唐诗中,展现了凉州人的生活百态,呈现了凉州的生活文化,反映了凉州百姓的精神风貌。唐诗不仅成为表现凉州文化的主要文学样式,反映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现实,相应地凉州文化也使唐诗题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深化。第三章主要论述凉州文化对唐诗风貌的影响。在唐代诗人对凉州文化进行了各个层面的展现的基础上,凉州作为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符号在唐诗中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过了其地理范围,成为诗人们抒发某种相似情感的固定载体。首先,将唐代诗人对凉州文化的印象总结为荒凉边城、战乱枪城和繁华都城三个方面;其次探讨唐代诗人在凉州印象中所寄寓丰富的情感,在唐代开放扬厉、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的感召下,诗人文士们大多怀有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因此纷纷走向凉州,在迥异艰苦的环境中产生怀乡思归的情感,在面对国事战局时产生爱国忧民的情感;最后以安史之乱为时代背景探讨凉州文化的变化对唐诗风格的影响,凉州文化的尚武精神激发文士将军的壮志豪情,成为影响盛唐雄浑刚健诗风的重要因素,凉州文化的衰落在唐诗中表现为对盛唐气象的追慕和对辽阔西疆的想象,表现出悲壮宛转的诗歌风格。

王佑安[4](2021)在《“新浪漫派”小说中的家国意识》文中研究指明“新浪漫派”作家的成长年代正值“五四”大浪后的余波,他们深受祖辈父辈传统教育的影响与西方文化思潮浸染,试图去贴近时代脉搏、担负社会责任,出走留洋的亲身经历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反差令他们对传统民族国家产生反思,甚而产生逾越种族与国界的人类共同幻想。其在传统言情的基础上,以疏离的姿态平静地返观人生与时代,从“小家”到“大国”,当宏大的家国主题落实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故事,附着于一幕幕的生活场景时,其向内开掘的力量也就格外有力,这也是40年代“新浪漫派”小说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第一章简要梳理“新浪漫派”作家的个人经历与对其家国意识形成的影响。少年孤寂,人生浮沉,中外思想融合,他们执着于探索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沟壑。第二章主要探讨“新浪漫派”异域情调小说中的家国意识。通过描绘异族生命的精神灼伤,表现出其对家国的深浓感情;从容穿梭与游走在多元文化世界中,涌现出对改造家国现实环境的诸多联想;在“别的世界”呼唤家国的情感认同与勇担责任、坚守理想的信念的回归。第三章着重探讨“新浪漫派”于时代漩流中所表露出的家国意识。多次辗转于战乱的生活,他们将对家国的眷恋都融化在对静谧河山的思念中;关注穿行于艰难时世的每个个体,在被浩荡的历史推动间始终存着最坚定的选择。第四章主要阐释“新浪漫派”对自由民主国家的构建理想。在铺张扬厉、怪异繁复的文字间,审视解剖时代风暴,改造追寻新“星球”;赞美向善融洽的人际关系,并希冀将这种关系推向广泛的“乌托邦”世界。第五章分析梳理现代市民文学中的家国意识。在“新浪漫派”之前,现代市民文学作家已试图将小说从怡情向传播自身观念靠近,表现出对家国命运的潜在焦虑;“新浪漫派”在此基础上渗透入新观念,用个人化的疏离姿态更新对于理想人性与家国的探索。

曹利方[5](202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成语是语言在长期的运用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以四言为正、以偶为佳、便于理解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历史信息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堪称中华文化的微观缩影,蕴含至高的文化价值,极具教学意义和挖掘价值。中学教育阶段,涉及很多成语教学实践,在我国高考背景下,以分值量化形式对成语教学做了考查,然而,成语教学却存在着敷衍、粗浅的现象。当今,全社会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在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下,碎片化阅读,获取碎片化信息,这为成语教学带来了诸多困扰,信息易获取,学生懒于梳理、探究、积累、记忆成语,导致不理解成语意思,误用成语;其次,成语来源广泛,来源于神话故事、历史传说、文人作品、外来文化,有其特定的产生背景和意义,不对成语探源,很难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近义成语和多义成语较难区分,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和引导学生养成对成语探源和积累的习惯;再者社会的快速发展助推语言的发展,诞生了大量的新词新语,四字网络短语的大量使用扰乱了成语规则,影响文化传承。然而成语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具体形式,不容轻视成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重点探究了高中语文成语教学策略,论文整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使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予以介绍;第二部分是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重点对成语知识进行了概述和梳理;第三部分是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当前高中成语教学的现状,明确存在的普遍性和典型性问题;第四部分是针对教学实际客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建议,以期能帮助高中成语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及质量,具体包含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保障性策略;优化教学目标的支配指导策略;分册积累法、音序积累法、纠错积累法、追根溯源法、文言释义法五种学习性策略;直观启发法、问题启发法、比较启发法三种教授策略;成语检测式训练实践、成语书写式训练实践、成语写作式训练实践三种训练实践教学策略。高中教师应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成语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进而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在成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豪感。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策略,提升成语知识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尽早形成高级心理机能。

张囡[6](2020)在《单士厘域外游记《癸卯旅行记》的新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域外游记享有“百科全书”的美誉,在讲述着旅行者个人活动事实的同时,从以小见大的视角中折射出旅行者的社会反应与文化反应,是人们审视自我的一面明镜。但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域外游记文坛始终由男性作家所主导,而《癸卯旅行记》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其作者单士厘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女性域外游记书写第一人”。《癸卯旅行记》讲述了单士厘自日本出发,途径中国、朝鲜,最终抵达俄国圣彼得堡,历时近八十日,行程逾三万里的旅行经历。在传统与礼教对女性的种种桎梏下,单士厘域外旅行的实践与域外游记的书写凸显出其进步的思想理念与深厚的文学功底,而这一方面源于单士厘自身的聪颖好学,另一方面也与其文化家族的熏陶、外交官丈夫的影响等因素息息相关。单士厘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细致敏锐的观察使游记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记录了沿途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还引入了对时差、破冰船、托尔斯泰等内容的介绍。辗转四国的旅程加强了异文化间的碰撞,也加深了单士厘对自我身份与文化的审视和反思,使整个行程都充溢着浓厚的现代性旅行体验的色彩,尤其体现在其日本之旅与俄国之行中。不同文化空间的连续转换还使“看”的权力发生了转移,“看”的方式在注视与凝视中游移,视角也在“我者”与“他者”的关系里发生变动,这种动态变化在单士厘对异国形象的塑造与建构方面也有所体现。此外,《癸卯旅行记》还流露出了作者对教育、女性意识及国族观念的思考,这些思想结晶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近代社会中女性佼佼者的形象缩影。本文将综合旅游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层面,在全面认知此次域外旅行的主人公单士厘的基础上,着重从旅游史角度对《癸卯旅行记》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历史学和旅游学的交叉研究互为支撑,开拓中国近代女性旅游研究与域外游记研究的新视角,希望能够对女性旅游研究、域外游记研究以及中国近代社会性别史的研究有所补充。

王思特[7](2020)在《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文中认为中医音乐治疗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最早可追溯到巫术丛林时代,但是其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却散落在各类浩瀚的文献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90年代开始来自中医学界和音乐学界的学者带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探索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但由于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西方音乐治疗建立在形式逻辑和系统实验方法基础上,中医音乐治疗以象数模型和辨证思维为基础,其理论语言具有抽象性和不可证伪性,在当代世界音乐治疗体系中鲜有话语权。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建立既有本土化特色又能比肩现代西方医学的中医音乐治疗体系,不仅是一个医学技术和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文化问题。将中医音乐治疗的研究放入到文化人类学的语境下,以“多元”视角构建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三维立体空间,即历史语境空间、跨学科语境空间、跨文化语境空间,通过回望传统、关照当下、放眼世界、谋求中医音乐治疗未来发展的格局,通过对中医音乐医疗与西方音乐治疗的比较,揭示中医音乐医疗的本土化特征和独特的时代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美学分析与文化分析方法。首先,追溯巫术文化语境下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变迁,揭示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的关系及其当代回归。巫术音乐治疗,在其观念表达上不仅显示出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分而未离”,也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不谋而合,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不仅是民间自发的养生文化现象,也折射出对当代医学困境的反思;其次,挖掘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基因,梳理儒道文化中的音乐治疗思想、观念和实践。“阴阳”“五行”的音乐治疗观往上可追溯到上古农耕时代的自然观和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向后则影响了儒道两家音乐治疗的观念、理论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基因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区别于现代西方音乐治疗的本土文化特征,也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价值理念和临床运用;再次,分别展开美学向度和医学向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音乐与医学关系的分析,建立一个不同学科之间平等对话的语境。运用普遍与个案结合的方法讨论音乐“美”的治疗价值,从美学现象分析中,归纳出音乐“美”具有“共振刺激”“平衡补泄”“反映移情”的治疗功能,以及表现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治疗机制。从中医方法论出发,总结中医音乐治疗的思维方式、现代医学价值及其文化内涵,中医文化、传统文化与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多层次同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表现出乐理与医理的同构,在中观层次上是文化基因的同构,在宏观层次上由人类学视角体现出“本民族”、“本土化”的健康理念和生命意识;最后,将西方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进行跨文化比较,在跨文化语境中审视中医音乐治疗“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及意义,正是中西方文化既有差异又有共振的现象,才使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成为可能。

陈广通[8](2020)在《传承与突破 ——中国新文学中的自然物象风景描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风景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极其重要的元素,在艺术生成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五四”是一个从古到今的转变过渡时代,作家们接受着各种外来思潮的影响,却又都保有着传统文艺不绝如缕的气息。文学中的风景也就在继承传统的表现形态下接受着现代观念的改造与重铸,这种改造与重铸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其中会包含有新的时代信息,新的呈现技巧,以此形成对于传统的承续和突破。文章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手段:风景中的时代信息》。中国现代文学是在时代风潮的冲击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经过有意识地倡导,其中所包含的时代信息比古代更为丰富、浓厚,但是与前代不同的是,风景描写在反映时代潮流方面的重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风景的运用是一种手段,它承载着时代风云的变幻。我们将从新文学第一个十年里看到风景里的新文化运动催生出的主体确认,从第二个十年里看到风景对于工农“起义”方兴时期政治革命向往的助推,从第三个十年里看到异敌铁蹄践踏下风景凝聚出的民族精神守望,而且随着思想、政治、战争文化环境的发展,这些方面一直延伸到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文学历史发展中。第二章《目的:风景中的隐逸心态》。时代大潮滚滚向前,不可能不对个人心理产生影响。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们面对动荡不定的社会风波,一些人选择的是“随波逐流”,另一些人选择的是解甲归田。后者不把对于风景的描绘作为鼓吹个性解放和政治革命理想的象征手段,对于他们来说回归自然本身就是目的,他们的隐逸不仅有对于桃花源的向往,更有基于时代风潮下的美学追求、心理真实与现实作为。具体来说,有三种基本类型:倾向于纯粹艺术追求的审美型隐逸、在时代风浪里败退下来的逃避型隐逸以及人生永恒寂寞主题下的哲理型隐逸,三种类型相互交错,代表者分别是京派作家废名、现代主义诗人戴望舒和后期浪漫派小说家徐訏。他们的隐逸精神表达都与风景有关,从不同方面看,他们无意将风景作为外在社会形势的影射,而是将隐逸自然作为艺术经营的策略,或当作一己内在的精神皈依,它本身成为了一个目的,历史形态往往只以依附的姿态在其中隐现。第三章《无目的的合目的:风景中的哲学》。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风景描写并不缺少理趣传统,不过多是对于自然世界灵光一现式的“妙悟”,我们很难在其中梳理出一条相对完整的思想系统。“五四”前后,在传统与西方双重作用下,风景中的哲学思考逐渐多了起来,作家们的思考与中国思想传统有一脉相承之处,又与当时西方方兴未艾的现象学、以及稍后出现的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潮有着暗合之处,这些思索与探求是作家与自然交流时在无意识中完成的,可称之为“无目的的合目的”。在投入时代主潮或隐入个人世界的时代选择里,一些作家面对现实对于个人的制约和影响,反复思索着世界的本质、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三大哲学上的根本问题。虽然每个作家对这三大问题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综合众多作家的探索,我们可以发现这三方面已经构成了一个连贯的哲学体系。第四章《美学格调的丰富》。以风景催生出的风格形态多种多样,但是在传统文学中其多表现于诗歌创作,小说方面绝少仅见。或许是西学东渐,或许是对于传统的蓦然回首,新文学在小说中融入了诗歌的创作旨趣。在时代氛围的感召下,风景的描绘迅速扩展到各种文学体裁,其风格样式在传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呈现出多种艺术形态,更加繁盛多样。如早期乡土小说的阴冷、社会剖析派的凋敝、解放区小说的明朗等等。第五章《叙事/抒情结构的建立》。中国古代小说多是情节结构,大部分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只是作者信手拈来借以加强叙述的现场感,或者只是作为“赞”来运用。晚清以降,中国小说叙事结构经历了从情节到景观和心理的发展,但是风景作为结构的意义主要通过气氛烘托、环境营造等背景作用体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情节的陪衬。随着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作家们广览博收,基于更全面深刻表现人生与社会的愿望,将传统小说从“讲故事”转进到写风景与画心理,以至于在无意间改革了小说的叙事结构。大概在1920年代中后期以后,风景呈现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学叙述结构的完备手段。这一手段不仅仅限于小说的讲述,也适用于诗歌的抒情。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详尽论说了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到心理和背景结构的发展过程,在其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继续追问:风景究竟是以什么方式进入叙述的?作家们都以什么手段使其成为了结构?成为结构以后表现出的是一种什么形态?本章将探讨范围设定在1920年代中后期以后(也适当兼顾之前的个别作家),从提领、转捩与总括,“主导动机”和弥散式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许璐[9](2020)在《杜甫边地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杜甫一生创作颇丰,而其边地创作尤甚。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细读法、文学地理学方法及比较分析法对杜甫的边地诗进行研究。研究杜甫边地诗,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杜甫与边地的关系,深化我们对杜甫在边地的生活、情感倾向以及思想艺术发展的理解,还能为我们了解唐代文人与边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唐代边地的概况。第一节根据当时唐朝对边地的政策界定出了了政治地理意义上的边地。第二节根据唐代各道本籍文人的分布情况及各道中文人的漫游赋诗情况界定了文化意义上的边地。第三节分析了影响唐人疆域认知的因素并根据唐人的诗歌作品界定出了唐人心中的边地范围。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杜甫边地诗概况及其对未到边地的书写概况。第一节讲述了杜甫一生的地理经验以及相应的边地经验,并界定出了杜甫心中的边地范围及边地诗的创作情况。第二节讲的是杜甫对未到边地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地名等方面,且杜甫描写的这些未到边地主要是西北、东部、五岭以南的边地。第三章主要介绍的是杜甫边地诗的情感特点。第一节讲的是杜甫边地诗中会以边、偏、僻、远、荒、塞、隅、蛮、夷、绝域、孤城等词来形容他心中的边地,根据这些词整理出相应的边地诗句,从中分析这些边地用词所体现出的情感性。第二节讲的是杜甫在边地诗时常思念故国、故乡,并在边地诗中以各种方式将这思乡之情表达出来。第三节从气候、生活环境、风俗、杜甫“客”的身份认定及其落叶归根的思想等方面分析了其地方归属感缺失的表现。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杜甫边地诗的文学史价值。第一节将杜甫对边地详细的地理记录作了一个整理。第二节讲了杜甫边地诗的艺术发展。第三节则运用比较分析法,将杜甫与高适、岑参三人的边地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三人的边地感知在范围和距离上的差异,也进一步比较了三人对待边地的情感倾向和原因。附录部分,是对后世之人根据杜甫及杜诗修建的相应建筑的一个整理,揭示了杜甫不仅留下了丰富的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文学遗产,还有被物质化了的文学景观。

周莹[10](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二、多远的距离我们还是在一起——读《风萧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远的距离我们还是在一起——读《风萧萧》(论文提纲范文)

(3)凉州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回顾
        一、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
        二、地域文化与古代文学研究回顾
        三、凉州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回顾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凉州文化及其与先唐诗歌书写
    第一节 凉州的历史沿革及概况
        一、凉州的历史沿革
        二、凉州的地理概况及历史地位
        三、凉州的少数民族概况
    第二节 凉州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一、文化的界定
        二、凉州文化的界定及形成
        三、凉州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 先唐诗歌对凉州文化的书写
        一、具有政治意识的汉魏晋时期民间歌谣
        二、初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南北朝时期文人诗歌
第二章 凉州文化与唐诗的取材
    第一节 唐诗中的凉州风光和景观
        一、地理风貌
        二、城市景观
    第二节 唐诗中的凉州艺术
        一、唐诗中的凉州音乐
        (一 )唐诗中的凉州胡乐器
        (二 )唐诗中的凉州曲
        二、唐诗中的凉州舞蹈
        (一 ) 《西凉乐》舞
        (二 ) 《凉州》舞
        (三 )唐诗中的凉州舞伎
        三、唐诗中的凉州佛教
    第三节 唐诗中的凉州生活
第三章 凉州文化印象与唐诗风貌
    第一节 唐代诗人对凉州的印象
        一、荒凉边城
        二、战乱“枪城”
        三、繁华都城
    第二节 唐诗中凉州印象的情感寄寓
        一、建功立业
        二、怀乡思归
        三、爱国忧民
    第三节 凉州文化对唐诗风格的影响
        一、凉州文化与盛唐雄浑刚健的诗风
        二、凉州文化与中晚唐悲壮哀婉诗风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4)“新浪漫派”小说中的家国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
第一章 时代与个人的混响
    第一节 生命起点:家国意识的奠基
    第二节 时代精神熏陶:人类命运的思考
    第三节 “新浪漫派”家国意识的异同
第二章 异域书写中的家国情怀
    第一节 “流浪人”与“亡国奴”
    第二节 对中国文化的定位与反思
    第三节 “祖国”与“别的世界”
第三章 时代漩流里的家国书写
    第一节 惊险畏惧下的静谧故梦
    第二节 动乱飘零下的个体选择
第四章 “浪漫星球”中的家国想象
    第一节 改造与突围的信念
    第二节 “乌托邦”式的世界之梦
第五章 在“自我”与“家国”间徘徊
    第一节 “新浪漫派”与现代市民文学的现实向度
    第二节 “新浪漫派”的个人化色彩及其与时代的疏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中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成语教学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语文学科教学与成语相关的研究综述
        1.2.3 关于成语探源、考释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3.2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综述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统计分析法
2.高中成语概述与成语梳理
    2.1 成语概述
        2.1.1 成语定义
        2.1.2 成语数量
        2.1.3 成语考查
    2.2 成语梳理
        2.2.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成语梳理
        2.2.2 高考考查成语梳理
        2.2.3 成语来源梳理
        2.2.4 成语文化梳理
3.高中成语教学现状调查
    3.1 高中成语教学现状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3.2 高中成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3.2.1 辨析缺位,混用网络新成语
        3.2.2 积累不深,误用成语
4.改进高中成语教学方法的策略
    4.1 保障策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4.1.1 援用教育理论: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4.1.2 涉猎古文着作,丰富学科专业知识
    4.2 支配指导策略——优化成语教学目标
        4.2.1 侧重体现成语教学人文性
        4.2.2 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4.2.3 关键指向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4.3 学习策略
        4.3.1 分册积累法
        4.3.2 音序积累法
        4.3.3 纠错积累法
        4.3.4 追根溯源法
        4.3.5 文言释义法
    4.4 讲授策略
        4.4.1 直观启发法
        4.4.2 问题启发法
        4.4.3 比较启发法
    4.5 训练实践策略
        4.5.1 成语检测式训练实践
        4.5.2 成语书写式训练实践
        4.5.3 成语写作式训练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单士厘域外游记《癸卯旅行记》的新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单士厘与《癸卯旅行记》的研究回顾
    (三)概念界定
    (四)论文结构
一、知识女性单士厘及其出国背景
    (一)单士厘的人生历程
    (二)单士厘出国前后的时代背景
二、《癸卯旅行记》的新观察
    (一)《癸卯旅行记》的内容概述
    (二)《癸卯旅行记》中的现代性旅行体验
    (三)《癸卯旅行记》中的异国形象
三、《癸卯旅行记》中的思想阐述
    (一)多元实用的教育主张
    (二)中西兼并的女性意识
    (三)以国民自任的国族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研究的缘起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中医音乐治疗”在中医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2 “中医音乐治疗”在音乐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3 “中医音乐治疗”之中医学与音乐学的关系
        2.4 “文化人类学”相关概念
    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3.1 中医学界的研究
        3.2 音乐学界的研究
        3.3 其它领域的研究
        3.4 问题与展望
    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4.1 研究目标
        4.2 主要研究内容
    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起源与变迁:巫术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舞、医、巫同源
    2 巫术音乐治疗的文化功能
        2.1 反抗厌胜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2.2 宗教祭祀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2.3 养生娱乐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3 巫术音乐治疗的观念表达
        3.1 自然观:从调和自然到调和身心的交感音乐巫术
        3.2 社会观:从群体认同到跳神通灵的踏歌狂舞
        3.3 生命观:从生育繁衍到祈求长生的歌唱巫术
    4 巫术音乐治疗的变迁与当代回归
        4.1 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文化
        4.2 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
    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因与传承: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观
    1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
        1.1 象数思维的音乐理论
        1.1.1 音乐起源思想
        1.1.2 音乐实践活动
        1.1.3 音乐律制
        1.1.4 音乐与健康
        1.2 沟通天人的古琴音律
        1.2.1 器物层面的天人合一
        1.2.2 演奏状态的天人合一
        1.2.3 从古琴律学到五行音乐疗法
        1.3 五行音乐疗法的多层思维
        1.4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评述
    2 儒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2.1 礼乐养生观
        2.2 美善相“和”
        2.3 仁义道德观
    3 道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3.1 “有声之乐”的动态养生
        3.1.1 游戏与自娱
        3.1.2 长啸放情
        3.2 “无声之乐”的静观养生
        3.2.1 “大音希声”的养生内涵
        3.2.2 养生之乐的“音”“心”关系
        3.2.3 “平和”“淡和”之乐养生
        3.3 “非礼”“求真”与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3.3.1 从“非礼”到“求真”
        3.3.2 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4 小结
第三部分 审美与健康:美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中医音乐治疗与音乐美学
        1.1 音乐美学的相关概念
        1.2 美学语境研究的必要性
        1.3 音乐美学在中医音乐治疗中的运用
    2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论
        2.1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
        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
        2.2.1 音乐“美”的探讨
        2.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的内容
        2.3 治疗音乐的价值构成与价值评价
        2.3.1 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
        2.3.2 价值评价与价值取向
    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与治疗机制——以阮籍的《乐论》与《酒狂》为例
        3.1 阮籍的《乐论》
        3.1.1 《乐论》的成书时间
        3.1.2 调和儒道的理性主义
        3.2 阮籍的《酒狂》
        3.2.1 音乐结构的规整
        3.2.2 乐思材料的统一
        3.2.3 调式的统一
        3.2.4 “偏离—回归”的生命现象
        3.2.5 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
        3.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和治疗机制
        3.3.1 “共振刺激”治疗功能
        3.3.2 “平衡补泄”治疗功能
        3.3.3 “反映移情”治疗功能
        3.3.4 三个层面的治疗机制
    4 小结
第四部分 方法与哲学:哲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医与传统音乐的关系
        1.1 同根同源的文化滥觞
        1.2 传统基因的文化共振
        1.2.1 阴阳——消长起伏的生命现象
        1.2.2 五行五音五脏——天人合—的整体观
        1.2.3 中正平和——治未病思想
        1.3 殊途同归的终极关怀
    2 中医文化视域下的音乐养生思想
        2.1 以乐养气
        2.2 以乐养德
        2.3 以乐养形
        2.4 以乐养神
        2.5 古代音乐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3 中医音乐治疗的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3.1 乐能乱阴阳,亦能调阴阳——负反馈控制法
        3.2 乐者乐也——意象与联觉
        3.3 中医方法论与艺术思维相互交融
        3.4 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不谋而合
    4 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4.1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
        4.1.1 声波治疗
        4.1.2 诱发“α波”
        4.1.3 音乐引导想象
        4.1.4 对现代医学的借鉴意义
        4.2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内涵
        4.2.1 微观层次——乐理与医理的同构
        4.2.2 中观层次——文化基因的同构
        4.2.3 宏观层次——本土化的生命意识
    5 小结
第五部分 冲突与发展:文化比较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西方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1.1 起源与神话
        1.2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1.3 中世纪时期(3-14世纪)
        1.4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14-17世纪)
        1.5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17-19世纪)
    2 中医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2.1 起源与神话
        2.2 春秋至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2.3 魏晋隋唐时期(3-10世纪)
        2.4 宋元明清时期(10-19世纪)
    3 中西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比较
        3.1 起源观念的比较
        3.2 古希腊与春秋秦汉时期的比较(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3.2.1 音乐和谐观
        3.2.2 调式与健康
        3.3 3-19世纪的比较
        3.3.1 人的觉醒
        3.3.2 类同相召
        3.4 19世纪以后的比较
    4 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4.1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内涵
        4.2 中西音乐医疗文化中的通约性问题
        4.2.1 可通约性
        4.2.2 难以通约性
        4.3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4.3.1 可通约性是“国际化”的基础
        4.3.2 难以通约性体现“本土化”的特色
        4.3.3 信息论美学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意义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传承与突破 ——中国新文学中的自然物象风景描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要点
第一章 手段:风景中的时代信息
    第一节 自由主(个)体的确认
    第二节 政治革命的再现
        一、早期革命小说的开创之功
        二、社会剖析派的“提纯”努力
        三、“十七年”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 民族精神的守望
第二章 目的:风景中的隐逸心态
    第一节 出世之美:废名
    第二节 时代的弃儿:戴望舒
    第三节 在寂寞与恐惧之间:徐訏
        一、寂寞与恐惧中的风景
        二、寂寞风景中的哲学
        三、隐逸思想的来源
        四、革命现实与不如归去
第三章 无目的的合目的:风景中的哲学
    第一节 关于世界的本质
    第二节 认识自我与世界的方式
    第三节 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一、自然是人类本质生成的基础
        二、自然是人类灵魂回归的家园
        三、自然是人类生命存在的象征
第四章 美学格调的丰富
    第一节 繁盛的景象
    第二节 缺陷与不足
    第三节 格调的来源与繁盛的原因
第五章 叙事/抒情结构的建立
    第一节 提领、转捩与总括
    第二节 主导动机
    第三节 弥散式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杜甫边地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释义及研究对象
        (一)边地概念界定
        (二)研究对象
    二、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唐代的边地概况
    一、政治地理意义上的唐代边地
    二、文化意义上的唐代边地
    三、唐人的疆域认知及其心中的边地
        (一)影响唐人疆域认知的三个要素
        (二)唐人心中的边地
第二章 杜甫的边地诗概况及经验之外的边地
    一、杜甫的地理经验及其边地诗概况
    二、杜甫经验之外的边地
第三章 杜甫边地诗的情感特点
    一、杜甫边地用词表现出的情感性
    二、萦绕于心的故国之情
    三、地方归属感的缺失
        (一)异样的气候的折磨
        (二)令人不适的生活环境
        (三)令人不适的风俗
        (四)“客”的自我认定与落叶归根的呼唤
第四章 杜甫边地诗的文学史价值
    一、多方面的地理记录
    二、杜甫边地诗的艺术发展
    三、杜甫的边地感知与高适、岑参等人的不同
        (一)比较视域中杜甫边地感知的距离与范围
        (二)比较视域中杜甫对待边地的情感及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多远的距离我们还是在一起——读《风萧萧》(论文参考文献)

  • [1]黎恂及《蛉石斋诗钞》研究[D]. 蔡婉怡.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2]论徐訏小说的悬疑叙事[D]. 黎静伊.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凉州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D]. 宾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新浪漫派”小说中的家国意识[D]. 王佑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高中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策略研究[D]. 曹利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单士厘域外游记《癸卯旅行记》的新观察[D]. 张囡.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D]. 王思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传承与突破 ——中国新文学中的自然物象风景描写[D]. 陈广通. 吉林大学, 2020(08)
  • [9]杜甫边地诗研究[D]. 许璐.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10]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我们还在一起有多远——读《风潇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