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

内蒙古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

一、内蒙古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论文文献综述)

亢智鹏[1](2021)在《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文中认为养牛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养牛业的快速发展,探讨不同养牛模式的经济效果和生态效应,以及哪一种模式更能带动农牧户增收对养牛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是内蒙古自治区33个牧业旗之一,当地的养牛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是内蒙古黄牛养殖的重要基地之一。本文对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进行研究,以实地调查研究为支撑,取得了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对小规模养殖模式进行研究,希望对新时期下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用的建议,对促进我国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尔沁左翼后旗小规模养殖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养殖模式,以户为单位,饲料、草场、人力、圈舍等生产资料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的,绿色生态、低成本高产出,产品高质量的畜牧养殖模式。在307户样本养殖户中,269户的饲草料实现了自给自足,占比达87.62%。小规模养殖模式最大的优势是饲草料的自给自足,带来的养殖成本低。同时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96.41%的养殖户认为,在小规模养殖模式下黄牛养殖的经济效果与前几年相比更好了。在调研中,97%的养殖户认为禁垦、禁牧舍饲以来,当地的草牧场沙化、退化问题有得到改善。截止到2019年,巴彦毛都苏木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90.87%养殖户认为当地的生态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当前,小规模养殖模式下的养殖利润最高,同时小规模养殖模式下的黄牛养殖基本以舍饲禁牧为主,兼顾了黄牛体质健康又绿色,生态效应好。小规模养殖模式有利于在农区、半农半牧区且具有种养结合优势的地方进行复制和推广。目前,当地具有发展黄牛养殖的优势,同时也有存在的问题。如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上存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不完善、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向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转变速度慢的问题。养殖户方面具有基础设施建不完善、资金投入能力弱、补贴优惠政策少、养殖技术水平低等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府加大投资和政策补贴力度、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推广适度规模、激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健全畜牧业全面支撑体系、推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建设等建议。

贺珊[2](2020)在《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预测》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农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农畜产品消费的所占份额也在不断增加,畜禽养殖业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与此同时,我国畜牧业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规模化畜牧业的比重逐年提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峻。2016年农业部提出了“南猪北养”这一措施,积极的推动生猪生产转移至环境容量比较大的地区,例如东北等地区。然而东北地区也不能无限制的发展畜牧业,因此,深入探讨畜禽养殖的环境承载力研究,对于科学的规划区域畜禽养殖业,促使畜禽养殖业能够和经济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对其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辽宁省在《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中被列为潜力发展地区,在我省25个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中昌图居于首位。2018年昌图县畜牧业产值约占铁岭市畜牧业产值44.7%,同时昌图也是全国第二大养殖大县,是我省畜禽养殖业重点发展地区。因此,本文以昌图县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下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1)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并咨询十九位畜牧业、生态环境治理、农业管理等方面专家的建议,本文选取二十五个对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产生影响的指标。依据相关性分析,将其中有着较强关联的三个指标予以剔除,进一步架构出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就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具体划分为社会发展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资源供给子系统以及畜禽养殖子系统,包含的指标一共有二十二个。(2)基于昌图县2010年到2019年的指标数据,在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的时候使用的是层次分析法,采用极值法进一步量化评价指标,再通过加权求和测算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2016年是近十年来的最高值为0.7673,2011年则是最低值0.605,分析得出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评价指标对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有较大程度的影响。(3)在分析各个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的关系的时候,采用的是系统动力学法,利用Vensim软件进一步制作存量流量图和因果回路图,将其作为建立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置的仿真模式主要包含5种,即现状延续型、畜禽优先型、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以及协调发展型,通过对五种方案进行模拟测量,进一步模拟出来2020年到2030年的昌图县的畜禽养殖的具体的环境承载力的走势。模拟结果分析得出,协调发展型是昌图县畜禽养殖业的理想发展模式,并预测该模式下2030年昌图县最大养殖量为297.2万生猪当量。最后,和仿真的结果相互结合,从畜禽养殖、资源供给、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四个方面,为昌图县的畜禽养殖业能够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

陆娜娜[3](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文中提出草地畜牧业是石漠化治理中发展生态产业的措施之一。目前草地畜牧业为石漠化治理带来的成效如何、模式是否恰当,还未有系统的定量评价。本研究根据生态平衡理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石漠化治理与草地畜牧业存在的发展的耦合关系等理论,于2018分三次在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对6个人工草地和3个对照组样地进行土壤采样,并对土壤13个指标进行室内实验分析,对比评价人工草地带来的生态效益;基于2016年-2017年监测的草地土壤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数据,耦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毕节七星关区、贞丰县、关岭县、和施秉县草地畜牧业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1)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人工草地建植在整体上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与耕地和裸地相比,人工草地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P<0.05)。紫花苜蓿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是裸地的2.53倍;人工草地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要低于耕地和裸地。人工草地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含水量显着高于耕地、裸地(P<0.05),人工草地的土壤容重显着低于耕地、裸地(P<0.05)。(2)耦合定性与定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评价,准则层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指标层是与准则层相联系的17个具体指标。(3)建立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评价模型。基于对模型构建方法、模型构建方法在畜牧业领域的实际应用研究,在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择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借用加权函数和数学模型提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评价模型。(4)基于指标数据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区域范围,对研究区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的评价以涉及到的4个县/区为效益评价对象。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之后,代入效益评价模型,得出2016年、2017年效益大小表现为,经济效益:贞丰县(0.447、0.413)、关岭县(0.437、0.446)>七星关区(0.354、0.387)>施秉县(0.268、0.236);社会效益:七星关区(0.311、0.312)>施秉县(0.261、0.278)>贞丰县(0.248、0.260)>关岭县(0.222、0.249);生态效益:七星关区(0.411、0.413)>施秉县(0.379、0.373)>贞丰县(0.328、0.327)>关岭县(0.318、0.315);综合效益:七星关区(0.361、0.376)>贞丰县(0.356、0.345)、关岭县(0.342、0.351)>施秉县(0.302、0.291)。

韩炜[4](2020)在《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农三牧”作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关于推广高质量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要指示,创新北方农牧交错带种养结合新模式,着力推进粮改饲发展新型畜牧业。近年来内蒙古在实行草原生态与饲料地建设、开展草牧业试点政策多措并举的背景下,农牧业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因而研究如何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与农牧民收入,对于实现内蒙古牧区生产与生态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内蒙古粮食直接补贴和生态草牧业政策的发展情况。其次以呼伦贝尔、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锡林郭勒以及阿拉善地区六大草原地区为研究区域,以粮食播种与发展生态草牧业代表草原地区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两种集约化利用方式,分析2000年至2017年各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并结合气象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一步以“异方差-序列相关-截面相关”稳健型标准误面板回归模型分析粮食播种面积的增长以及粮食产量的增加是否会提高农牧民人均净收入。研究结果表明:在粮食补贴政策以及草牧业政策的利导因素下,内蒙古草原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以及人工草原面积均有明显增加,其中半农半牧业旗县的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尤为明显。草原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及粮食产量的增加促进了农业产出与区域经济发展。但就研究区域来讲,扩大粮食种植显着降低了研究区域29个牧业旗的人均净收入,因此,牧业旗的发展是否继续扩大粮食种植值得进一步思考。内蒙古作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以及重要的畜产品基地,亟需在保护草原的基础上,统筹协调草地生产功能,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总之,在内蒙古农区、半农半牧区,粮食播种面积增多有助于提高农牧民人均净收入,但对纯牧区粮食生产增长并不一定促进农牧民人均净收入增长,例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科尔沁等地区更加适宜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促进人均净收入的有效增长。

李春梅[5](2014)在《基于资源优化下的草原牧区家庭牧场经济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牧场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基本生产单元,对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能既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又保证牧民增收成为畜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借助农业部公益行业项目的支撑,主要从建立家庭牧场草畜能量平衡、优化管理预测、可持续经营和家畜精准淘汰模型进行研究。通过资源优化改变家庭牧场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比如引进优良品种与本地家畜进行杂交、增加畜群和个体家畜补饲量、采用科学的饲料配方及人工授精技术。本文以我国八大不同草原类型牧区为例,并把家庭牧场分为实验户和对照户,实验户按照资源优化后的模式生产经营,对照户则还是按照传统方式生产经营。对比两组家庭牧场资源优化一年后的收入-成本、卖出家畜结构、卖出家畜的增长增重等变动情况,计算得知资源优化后的项目户家庭生产性净收入和单位家畜的净收入都高于对照户,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通过CD函数研究表明资本投入、母畜数量及资源优化对家庭牧场的经济效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此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来增加家庭牧场的经济效益。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6](2012)在《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成功探索——四子王旗杜蒙肉羊养殖模式调查》文中认为四子王旗位于内蒙古中北部,是全区33个牧业旗县之一,也是19个少数民族边境旗县之一。近年来,四子王旗草场退化日益严重,个别地方已经失去了人畜生存的条件,以数量型为主的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特别是随着退牧还草、禁牧、草畜平衡制度的实施,牧民饲养牲畜头数减少,生态安全和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7](2011)在《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成功探索——四子王旗杜蒙肉羊养殖模式调查》文中认为天然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草原畜牧业不仅是牧民的重要生产活动和主要生活来源,也是草原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主要动力和源泉。近年来,随着以超载过牧为主的传统草原畜牧业的加速扩张和气候变化导致的生

缪冬梅,张院萍[8](2011)在《牧区发展迎来新机遇》文中研究表明时隔24年再度召开的全国牧区工作会议近日落下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8月11日至12日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召开的全国牧区工作会议上强调,牧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切实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牧区经济。

盖志毅[9](2011)在《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鑫渝[10](2011)在《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建国后土地制度变迁为着眼点,探讨哈萨克牧区社会在土地变革中的土地实践。由于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的差异与技术手段选择的不同,中国游牧地区的土地实践与内地农村存在着较大差异。民主改革以前,牧区牧地公有,即为部落、氏族共有,但实质上草场所有权归部落贵族、头人所有。而牧业民主改革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公营,牲畜私有私营。新疆草原的民族公有制延续了大约6年(1952~1958)。这6年中,牧民对自己的草牧场可以全面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牧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化阶段未触动草原集体所有和牲畜家庭经营的根基,符合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互帮互助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传统,受到了牧民的普遍欢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尽管牧业初级合作社是对互助组的替代,但在初期牧场集体所有,牲畜私有,牧民拥有比较充分的退出权,且退出的自由度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呈正相关。牧民不仅可以实施对合作社的监督,使管理者改善制度绩效,还可以参与对合作社的监督,对于社员来说,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意味着有完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初级社既成功地分割了部分私有产权,又通过给予社员较完善的退出权,有效化解初级社解散的风险。人民公社化实行草原全民所有,牲畜集体所有。变牲畜家庭个体经营为集体统一经营,加上国家控制商业和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牧民没有退社自由,降低了劳动的机会成本以维持牲畜及畜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也迫使牧民放弃了可能的边际生产和可能取得的边际收益。牲畜及畜产品国家征购及诸如关闭集市、限制区域交换等一系列规则,剥夺了牧民对其产品——牧业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草原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牲畜集体所有,牧民不再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全面侵入农村。对单个牧民来讲,草原和牲畜都是一种公共物品,他不拥有相对于其它成员的对土地和牲畜的排他性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牧民土地和牲畜产权都出现“残缺”。人民公社、大跃进、公共食堂、牧业学大寨、牧民定居是与土地制度相伴生的国家自上而下理性设计的社会改造工程。这些体现了控制与改善逻辑的社会工程通过重新设计力图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与清晰,以便更加有效地对公共和私人领域进行治理。这些项目始于官僚知识分子、革命精英作为“立法者”的远大抱负和无限雄心,他们不仅主张“人为自然立法”,而且主张通过行动来对自然界或整个社会秩序进行彻底和理性的改造;而在这种雄心的背后,则是对持续的线性进步、科学知识发展、生产的扩大、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以及对自然甚至人类本性的控制能力的超强自信。“致命的自负”注定要走向失败。即使失败了的项目也并非没有任何积极的成效。我们是各种现代化项目的受益者,改善的目的本意是良善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是把自然和社会改造为容易被国家识别和控制的清晰而又简单的对象,还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关心和改善人民的福祉。国家将建基于农耕社会的土地制度实施于牧区是国家强力推行下的简单化实践。在这一实践中牧民成了没有性别、传统和价值、特定个性的异常抽象的可以互换的个体。这种简单化设计因为忽视了牧民的生存传统、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遭遇失败。草原生态恶化与牧民生计两难困境成为新项目实施的挚肘。为了避免仍然存活着的“国家乌托邦”,需要在牧区现代化现实路径选择的实施中,关注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注重项目谨慎推进、规划要有弹性,利用互助传统建设“新公共性”,建立完善的牧民参与机制。

二、内蒙古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论文提纲范文)

(1)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研究的创新点
        2.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发展历程与优势
    (一)科尔沁左翼后旗概况
        1.自然概况
        2.人文概况
        3.经济概况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发展概况
        1.黄牛养殖规模
        2.黄牛养殖品种
        3.黄牛养殖区域分布
        4.黄牛养殖的地位作用
    (三)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发展历程
        1.传统品种的畜牧养殖阶段
        2.传统品种的改良养殖阶段
        3.黄牛改良品种的认可度
    (四)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取得的成就
        1.打造了“科尔沁牛”品牌
        2.探索出了新模式
        3.壮大了养殖规模
        4.推动了经济发展
    (五)科尔沁左翼后旗发展黄牛养殖业的优势
三、科尔沁左翼后旗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形成
    (一)传统畜牧模式
        1.传统畜牧模式的演变
        2.传统畜牧模式的特点
        3.传统畜牧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二)小规模养殖模式
        1.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内涵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特点
        3.小规模养殖模式的优势
    (三)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形成原因
        1.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经济效果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态效应
    (四)小规模养殖模式与传统畜牧模式的对比及推广价值
四、巴彦毛都苏木黄牛养殖实地调查
    (一)研究区基本概况
        1.研究区域的概况与研究点的选择
        2.研究区牧户的基本情况
        3.研究区黄牛养殖的发展情况
    (二)研究区黄牛养殖规模及养殖模式选择
        1.研究区的黄牛头数及结构分布
        2.研究区黄牛养殖模式的选择
    (三)研究区黄牛养殖的经济效果
        1.不同模式的黄牛养殖成本
        2.不同模式的黄牛养殖收入
        3.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效果
    (四)研究区黄牛养殖的生态效应
        1.传统畜牧模式的生态效应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态效应
五、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户层面存在的问题
        1.养殖户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养殖户的资金投入能力弱,得到的政府补贴政策少
        3.养殖户接受新技术的意识弱,整体养殖技术水平不高
        4.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引起的饲草料不足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对养殖户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不完善
        2.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
        3.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转变速度慢
六、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对策建议
    (一)养殖户层面的对策建议
        1.完善养殖户基础设施建设
        2.政府要加大对养殖户的资金帮扶,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
        3.提高养殖户养殖技术水平,引进高水平技术人员
        4.推广适度规模的黄牛养殖,不盲目追求“规模化”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层面的对策建议
        1.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
        2.建立健全畜牧业全面支撑体系,提升综合能力水平
        3.推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建设,提高畜牧业质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科左后旗养牛业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环境承载力相关方面的研究
        1.2.2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相关方面的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概念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量化研究
    2.3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预测研究
第三章 昌图县及其畜牧业发展概况
    3.1 昌图县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资源概况
        3.1.3 社会发展概况
    3.2 昌图县畜牧业结构布局及发展概况
        3.2.1 畜牧业结构布局
        3.2.2 畜牧业发展概况
第四章 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4.2.1 畜禽养殖评价指标
        4.2.2 资源供给评价指标
        4.2.3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4.2.4 社会发展评价指标
        4.2.5 指标数据获取
    4.3 建立指标体系
        4.3.1 相关性分析
        4.3.2 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量化研究
    5.1 层次分析法
        5.1.1 确定指标权重
        5.1.2 无量纲化处理
        5.1.3 承载力计算
    5.2 确定指标权重
        5.2.1 准则层权重计算
        5.2.2 指标层权重计算
        5.2.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3 无量纲化处理
    5.4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预测研究
    6.1 系统动力学
        6.1.1 建模与原理
        6.1.2 建模步骤
        6.1.3 模拟与分析
    6.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2.1 明确建模目的
        6.2.2 确定系统边界
        6.2.3 因果回路图绘制
        6.2.4 存量流量图绘制
        6.2.5 构建方程
        6.2.6 模型检验
    6.3 模拟分析
        6.3.1 情景设定
        6.3.2 情景分析
    6.4 主要评价指标预测值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与措施
        7.2.1 因地制宜,农牧结合
        7.2.2 实行宜林闲置地整治和退耕、退塘还林
        7.2.3 科学饲养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7.2.4 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类型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草地畜牧业与效益监测评价
    (二)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与效益监测评价
    (三)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三 石漠化治理人工草地建植生态效益监测
    (一)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人工草地建植生态效益
        1 人工草地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2 人工草地对土壤结构、水分状况的影响
    (二)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人工草地建植生态效益
        1 人工草地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2 人工草地对土壤结构、水分状况的影响
    (三)无-潜在石漠化地区人工草地建植生态效益
        1 人工草地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2 人工草地对土壤结构、水分状况的影响
四 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1 指标与指标体系
        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 指标筛选的方法
    (二)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1 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2 指标说明及计算
五 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层次分析法
        1 层次分析法介绍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型构建流程
    (二)评价模型的建立
        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2 评价模型建立
    (三)评价模型的确定
        1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2 指标权重的最终确定
        3 评价模型的最终确定
六 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综合评价
    (一)指标原数据标准化
        1 指标数据标准化内涵
        2 指标数据标准化方法
    (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结果
    (三)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1 评价结果
        2 结果分析
七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2)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牧民增收
        (3)创造适宜友好的生态环境
    1.3 文献综述
        1.3.1 土地利用相关研究进展
        1.3.2 草地资源集约利用与草牧业研究综述
        1.3.3 草原开垦利用存在机会成本
        1.3.4 农牧业生产研究述评
        1.3.5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研究的贡献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种植结构与种植结构调整
        2.1.2 草原类型
        2.1.3 集约化生产
        2.1.4 粮食产量
        2.1.5 牧业旗与半农半牧业旗县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草原生态系统的外部性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三、研究区域种植结构调整与生产情况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粮食安全问题与内蒙古粮食补贴政策实施概述
        3.2.1 粮食安全问题
        3.2.2 内蒙古粮食直接补贴政策
    3.3 内蒙古草原建设及草牧业试点政策实施概述
        3.3.1 内蒙古草原建设情况
        3.3.2 草牧业试点政策概述
    3.4 本章小结
四、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对人均净收入的影响分析
    4.1 模型建立
    4.2 计量检验
        4.2.1 检验个体效应
        4.2.2 检验时间效应
        4.2.3 Hausman检验
        4.2.4 时间固定效应
        4.2.5 异方差检验
        4.2.6 序列相关检验
        4.2.7 截面相关检验
        4.2.8 平稳序列
    4.3 内蒙古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4.3.1 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4.3.2 六大草原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1)六大草原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2)六大草原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3)粮食播种面积不同程度增加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五、粮食产量变化对于人均净收入的影响分析
    5.1 模型建立及计量检验
    5.2 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5.3 粮食播种面积不同程度增加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1.1 草原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均有明显增加
        6.1.2 草原地区发展粮食种植效率相对较低
        6.1.3 需要协调发展各草原区域的种植结构
    6.2 政策建议
        6.2.1 牧区可持续发展更应该走生态草牧业的路径
        6.2.2 大力发展草牧业产业集约化与规模化程度
        6.2.3 半农半牧业旗县应当大力发展粮改饲
        6.2.4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资源优化下的草原牧区家庭牧场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方法
        1.3.2 实地调研方法
        1.3.3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整体设计
        1.4.3 技术路线图
    1.5 数据来源及范围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家庭牧场
        1.6.2 草畜平衡
        1.6.3 资源优化
        1.6.4 CD生产函数
    1.7 文章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1.7.1 文章中可能的创新点
        1.7.2 研究中的不足
2 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模型研究综述
        2.1.2 家庭牧场管理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家庭牧场的经营现状研究
        2.2.2 家庭牧场资源优化研究
        2.2.3 家庭牧场经济效益研究
        2.2.4 CD生产函数研究综述
3 八大草原牧区基本概况
    3.1 东北牧区
    3.2 草甸草原牧区
    3.3 典型草原牧区
    3.4 荒漠草原牧区
    3.5 半农半牧区
    3.6 青藏高原草原区牧区
    3.7 新疆牧区
    3.8 青藏高原草甸区牧区
    3.9 小结
4 八大牧区家庭牧场现状描述
    4.1 牧户家庭基本信息
        4.1.1 牧户户主受教育程度
        4.1.2 牧户民族构成
        4.1.3 牧户家庭人口及劳动力情况
    4.2 牧户草地承包及棚圈建设使用情况
    4.3 牧户饲养的主要品种
    4.4 牲畜存栏数和出栏数
    4.5 母畜平均繁殖率
    4.6 羔羊的增重情况
    4.7 仔畜出栏前的平均饲养天数
5 八大牧区家庭牧场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5.1 家庭牧场生产性收入对比分析
        5.1.1 计算方法及指标解释
        5.1.2 八大牧区家庭牧场的生产性收入
        5.1.3 小结
    5.2 家庭牧场生产性支出对比分析
        5.2.1 计算方法及指标解释
        5.2.2 八大牧区家庭牧场的生产性支出
        5.2.3 小结
    5.3 家庭牧场生产性净收入对比分析
        5.3.1 计算方法及指标解释
        5.3.2 八大牧区家庭牧场的生产性净收入
        5.3.3 小结
6 基于CD生产函数研究家庭牧场生产要素的弹性
    6.1 设定CD生产函数模型
    6.2 数据来源及变量介绍
    6.3 回归分析
    6.4 测算结果
7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放牧加合理的舍饲管理模式
        7.1.2 畜种和畜群结构的优化
        7.1.3 生产性收入结构的变化
        7.1.4 经营方式的作用
    7.2 对策建议
        7.2.1 优化畜种及畜群结构
        7.2.2 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7.2.3 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及应用范围
        7.2.4 加强项目的宣传和对牧民的培训力度
        7.2.5 建立专业合作社
    7.3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成功探索——四子王旗杜蒙肉羊养殖模式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杜蒙肉羊草原生态养殖模式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 优选品种, 收益最大化
    (二) 严格草畜平衡, 科学利用草场
    (三) 组建专业合作社, 提高杜蒙肉羊组织化程度
    (四) 政府扶持, 促进杜蒙肉羊产业快速发展
二、模式推广的可行性及重大意义
    (一) 杜蒙肉羊草原生态养殖模式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1. 气候条件
        2. 品种与技术
        3. 生态、经济效益
        4. 合作模式
        5. 品牌价值
    (二) 推广杜蒙肉羊草原生态养殖模式的重大意义
        1. 有利于推进草畜平衡, 实现草原生态安全
        2. 有利于草原牧区边疆稳定, 建设和谐新牧区
        3. 有利于转变草原畜牧
        4. 有利于草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 促进文化多元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 制定牧区生态优质高效肉羊产业发展规划
    (二) 加快建设杜泊肉羊良种繁育基地
    (三) 完善生态优质高效肉羊产业扶持政策
    (四) 强化组织模式规范运作
    (五) 加快生态高效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
    (六) 加大生态高效畜牧业宣传力度

(10)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牧区社会研究的知识谱系
        1.2.1 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
        1.2.2 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的研究
        1.2.3 研究的贡献与缺憾
    1.3 典型个案、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3.1 个案简介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资源、概念和分析框架
    2.1 牧区社会:边缘社会研究的切入点
        2.1.1 土地改革与牧区社会
        2.1.2 土地制度变迁:牧区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2.2 相关理论资源
        2.2.1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与“失败的逻辑”
        2.2.2 F·A·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与“限制国家权力”
        2.2.3 何·彼特的“空制度”理论
        2.2.4 诺思的“制度及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2.3 核心概念界定
        2.3.1 土地制度
        2.3.2 土地制度变迁
        2.3.3 牧区社会
    2.4 基本观点与基本思路
        2.4.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2.4.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2.5 论文结构
第3章 哈萨克族群背景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1 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2 牧区民主改革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4 草原承包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2 哈萨克牧区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2.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土地制度
        3.2.2 民主改革时期的草原民族公有制
        3.2.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哈萨克牧区的土地制度
        3.2.4 草原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共存时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主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民主改革
        4.1.1 新疆哈萨克牧区的民主改革
        4.1.2 新源县哈萨克牧区民主改革
        4.1.3 草原民族公有:关照地方性的土地实践
    4.2 牧业合作化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2.1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渊源
        4.2.2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性设计
        4.2.3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路
    4.3 牧业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3.1 大跃进和牧业人民公社:激进现代主义的牧区实践
        4.3.2 公共食堂:牧民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实践
        4.3.3 阶级斗争:历史与传统的决裂
        4.3.4 牧业学大寨:激进现代化意识的表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5.1 牧业生产责任制下草原改革的时间序列
        5.1.1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开端(1978-1984 年)
        5.1.2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深化(1985-1991 年)
        5.1.3 从国家战略出发的产业调整(1992-2001 年)
        5.1.4 草原制度改革的战略转型期(2002 年以后)
    5.2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草原产权制度及其变迁
        5.2.1 《草原法》符号化背景下的草原产权
        5.2.2 牧区草原产权制度
        5.2.3 新疆哈萨克牧区草原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5.2.4 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法律期望
    5.3 牧民定居:强制村庄化运动
        5.3.1 哈萨克游牧社会的终结
        5.3.2 哈萨克牧民定居的运作逻辑
        5.3.3 牧民定居模式的考量:以新源县为个案
        5.3.4 游牧定居的生态后果
    5.4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两难
        5.4.1 草原生态状况:忽略牧民生存逻辑的土地实践结果
        5.4.2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退化根本原因
        5.4.3 草原管理制度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5.4.4 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相关措施
    5.5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
        5.5.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结构分化
        5.5.2 哈萨克牧区的社会整合
        5.5.3 草原承包制后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现牧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牧区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6.1.1 哈萨克牧区现代化现状
        6.1.2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6.1.3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状况
        6.1.4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6.2 牧区现代化与哈萨克牧民的现代化
        6.2.1 新牧村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6.2.2 哈萨克牧民的综合素质状况
        6.2.3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
        6.2.4 新牧村建设与农牧民权益保障
    6.3 新牧村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
        6.3.1 明晰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保护
        6.3.2 新牧区建设中草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四、内蒙古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D]. 亢智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昌图县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预测[D]. 贺珊. 沈阳农业大学, 2020
  • [3]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D]. 陆娜娜.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4]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研究[D]. 韩炜. 内蒙古大学, 2020
  • [5]基于资源优化下的草原牧区家庭牧场经济效益分析[D]. 李春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2)
  • [6]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成功探索——四子王旗杜蒙肉羊养殖模式调查[J].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2(05)
  • [7]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成功探索——四子王旗杜蒙肉羊养殖模式调查[J].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北方经济, 2011(23)
  • [8]牧区发展迎来新机遇[J]. 缪冬梅,张院萍. 中国畜牧业, 2011(17)
  • [9]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 盖志毅.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10]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D]. 刘鑫渝. 吉林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内蒙古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