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实施“分级教学”的构想

中学实施“分级教学”的构想

一、关于在中学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构思(论文文献综述)

张璇[1](2017)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发展,初中生的社会经验和家庭背景差异也在扩大,这导致了初中生个体间的差异日益明显。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段教学逐步向以“学生为本”的思路靠近,遵循因材施教,分层走班制教学也就顺其自然走进初中课堂。但分层走班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由于教师、班级、学生等各方面与以往教学模式的不同,出现了诸多问题等待解决。这就需要研究者站在管理的角度深入研究,找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寻求原因,进而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使分层走班制教学在促进初中生的教育及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基于新课程背景,立足本单位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实际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一系列措施,具体分析现行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优势与问题,针对实际操作细节的问题,提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论文共分为七章内容,第1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以及论文研究目标、难点,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第2章提出分层走班制教学及其相关的概念、特点和理论依据,介绍了现阶段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的意义。第3章分五个层面多角度介绍了现行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分层管理中涉及到的维度分别是分层标准、教学目标设定、管理方式、分层备课、课堂隐形分层及作业差异化落实。第4章介绍了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的现状,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进行分析,从数据中得出现阶段此类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四项一些疏漏和问题。与普通班级授课的教学管理进行对比,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可借鉴性。接下来第5章针对上一章的问题提出了几条有效的改进措施,分别从构建科学的分层标准体系、研究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分层评价标准、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学校资源平台共享、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干部管理水平和依据学生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保证分层走班制教学优势得以更好地体现,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一章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并且对分层走班制教学进行展望。

邓富华[2](2010)在《分层次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及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分层次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由于部分重点初中、初中重点班级的取消,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升入初中以后,造成了班级中学生学习水平的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在现实当中,为老师统一组织教学带来的不便,也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障碍。因此,如何在保证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既能不丢下学困生,又能培养出尖子生,成为我们当今初中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难题。而分层次教学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分层次教学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沟通问题、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效果的检测问题等等,因此分层次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但是其作为一种先进的、较为人性化的教学方法确实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掌握的。于是本人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性地实行了分层次教学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了诸多启示及感悟。因此,本文是以分层次教学法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来探讨分层次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探索分层次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改进措施,以此为以后分层次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乃至所有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措施。

张燕妮[3](2010)在《“中学导师制”管理在普通高中的实践与反思 ——以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中学导师制”管理是适应学生不同需要和个体差异的有效管理形式。研究如何做好“中学导师制”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丰富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图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来对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中学导师制”的实践与发展做尝试性的研究。期望一方面能为高中教育工作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研究范式,另一方面也为高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为三章:论文的第一章是概述。论述了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界定了导师制与中学导师制的概念,对班主任制与导师制进行了比较,明确了导师制是班主任制的有效补充而不是替代。论文的第二章以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为例,在界定导师制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实施“中学导师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认为导师制的推行是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的,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由此介绍了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实施“中学导师制”管理的具体做法,并从三个方面对实施“中学导师制”管理进行了个案分析。论文的第三章针对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导师制实施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出导师制的管理成效,并针对导师制的发展策略进行了反思和探讨。

赵玥[4](2009)在《基于新课程下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英语在信息时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双语教学教学即用两种语言实施学科教学。双语教学已经被全球许多国家所采用,包括加拿大、美国和欧洲。许多亚洲国家也在探索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在中国已不再陌生,中国许多大专院校为了满足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双语人才的需求已开始实施双语教学。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北京和世博会的主办城市上海这两座城市正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双语教学,许多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已经实施了双语教学。如今上海正积极地在中小学推行双语教学,这是非常重要的突破并且双语教学在上海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了让上海能转变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并跟上全球的发展趋势,上海的教育部门已制定了双语教学的前十年规划。计划指出到2010年,全市双语学校将达到500所。双语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整体的语言能力和英语的思维能力。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具体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使他们具有国际交流与竞争的能力,成为真正国际化的人才。本文主要从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我国双语教学发展概况、我国中学双语教学与国外中学双语教学的比较、中学生物双语学科教学的实践以及双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张永凤[5](2006)在《理工科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后,非数学专业的数学教育面临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下降,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教学策略上考虑,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只强调统一,施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是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分层次教学是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的一个教学策略。它的目标是按照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素进行优化,使之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谋求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但是,分层次教学改革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一种教学措施,不能因为分层次降低对部分学生的要求,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建立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合理的分层教学评价体系,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层次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一位学生在最适合自己学习基础的环境中学习,形成层层递进,不断向更高层次努力的局面。 分层次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按不同的教育培养目标划分三个教学层次,确定不同层次学生所占的比例和教学起点,对不同的教学层次设立教学基本要求、基本技能、数学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教学目标,然后,针对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建立相应的多层次教学评价体系和测试系统。在此基础上,对2005级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实验。实验结果与2004级相比,在提高学生考试及格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方面效果明显。当然,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胡萍[6](2005)在《学科分层走班教学 ——基于深圳市两所高中数学教学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科分层走班教学顺应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高中学分制的要求,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与之在教学目标、课程、资源、评价等教学管理方式上有诸多不同,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希望能通过对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的客观调查研究,了解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实施的现状,梳理出相关的结论,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从追溯国内外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的历史发展入手,试图从分层教学的理论和美国高中学分制经验中寻找改进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的思路。在深入调查深圳市高级中学和作者亲身参与深圳市行知职业技术学校数学分层走班制的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两校数据的多维度分析、比较,总结出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的优势在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体现了教育公平。同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如分层标准难以把握,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有待加强,C班学生自我概念易受不良影响,B班学生容易满足于现状,层次调整难,课外辅导难等问题。本文提出在教学中要“长善”,也要“救失”,同时还要“促中”;提倡教师跨层次教学;主张各层次内部教学应隐性分层,建议以小队教学的形式解决学生层次调整和课外辅导难的问题;建议对C层次班学生进行小班教学。希望本研究能给推行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的学校提供参考。

孙长青[7](2004)在《中学学生主体性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是基础教育一直在探导的问题。传统的教育把教师作为主体,学生看作客体。教育、教学围绕教师设计,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师适应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似乎不是自己的活动,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它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杀了学生能动的一面。满堂灌是其表现形式,强制性是其根本特征。它不仅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地损害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本文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侧重论述了中学主体性教育的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的问题。 文章首先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现状和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的角度出发,着力论述培养人的主体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指出主体性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未来目标。文章较为系统地归纳了目前中学主体性教育过程中关于师生关系的各种流派的主要思想。文章回避了理论工作者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关于主客体关系的争鸣,按照马克思“主体是人”的哲学思想,就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等做了一些肤浅的探索。对于主体性教育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解释。文章归纳了目前我国中学主体性教育实验的途径,即:1、从自学能力入手,发展学生独立的自主性。2、从情感因素入手,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3、从创新能力培养入手,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文章通过较为典型的案例的访谈、分析与研究,分别就培养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主学习与自我引导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与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以期探索出一条真正有效地促进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考量与研究之后,得出三点启示,即:1、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充满学生活动的教学过程是关键。2、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首先应关注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3、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主体性形成的保障。文章同时还揭示了影响主体性教育实施的因素及在新时期主体性教育对师生、对课堂的要求。最后,文章指出在中学实施主体性教育,就是解放“人”的教育;就是大胆放手,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去闯,在中学学生主体性教育研究中文提要实际生活中锻炼成长的过程:就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形成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过程。

孙丹[8](2003)在《关于在中学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构思》文中提出在中学实施“分层次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本文论述了“分层次教学”的含义、模式、教学原则及其意义。

二、关于在中学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构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在中学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构思(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创新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阐释
    2.1 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新课程改革
        2.1.2 分层走班制教学
        2.1.3 教学管理
    2.2 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的理论依据
        2.2.1 心理学研究依据
        2.2.2 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2.2.3 教育政策依据
    2.3 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的意义
        2.3.1 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符合初中生发展规律
        2.3.2 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保证初中生课程选择权的实现
        2.3.3 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推动初中生能力发展
        2.3.4 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全体性发展
第3章 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的具体实施
    3.1 学生分层方式
        3.1.1 学生分层依据
        3.1.2 学生分层办法
    3.2 教学目标设定
        3.2.1 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
        3.2.2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要求
        3.2.3 教学目标设计的案例及分析
    3.3 针对分层走班制教学的管理方式
        3.3.1 教师管理
        3.3.2 学生管理
    3.4 教师分层备课的管理
        3.4.1 分层备课的依据
        3.4.2 分层备课的管理办法
    3.5 课堂及作业的分层走班制管理
        3.5.1 课堂设置隐形分层
        3.5.2 作业分层落实
第4章 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现阶段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的调查及分析
        4.1.1 行政班级分层走班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其分析
        4.1.2 学科教学(英语为例)分层走班的调查及其分析
        4.1.3 学生分层走班现状的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4.2 现阶段走班制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分层标准不够合理
        4.2.2 分层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4.2.3 分层管理思路陈旧
        4.2.4 未能进一步注重初中生个性差异
第5章 完善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5.1 构建科学的分层标准体系
    5.2 研究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分层评价标准
        5.2.1 发展性评价
        5.2.2 多元化评价
        5.2.3 全面性评价
    5.3 建设优质的师资队伍
    5.4 加强学校资源平台共享
    5.5 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干部管理水平
    5.6 依据学生心理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6.1 帮助中上游初中生的实现平稳过度
        5.6.2 积极调动中下游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5.6.3 差异化解决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5.6.4 重视走班情况下学生间的情感问题
第6章 结论
附表一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2)分层次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及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有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有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分层次教学与非层次教学
    2.1 目标不同
    2.2 方式不同
    2.3 过程不同
    2.4 效果不同
第三章 分层次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过程
    3.1 分层次教学法的前期准备
        3.1.1 充分沟通
        3.1.2 心理教育
        3.1.3 确定分层
        3.1.4 确定各分层目标体系
        3.1.5 做好备课准备
        3.1.6 层次变动方式
        3.1.7 构建学习小组
    3.2 分层教学法的实际执行
        3.2.1 课堂教学阶段
        3.2.2 课后指导阶段
        3.2.3 复习阶段
        3.2.4 考试阶段
第四章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4.1 与学生的沟通
    4.2 对待学生的方式
    4.3 分层次教学的一致性
    4.4 教学过程中的实时检查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学导师制”管理在普通高中的实践与反思 ——以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实施“中学导师制”管理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发展现状
    第二节 推行“中学导师制”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实行“中学导师制”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 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导师制“管理
        (二) 认知差异理论与“中学导师制“管理
        (三) 情商理论与“中学导师制“管理
        二、实行“中学导师制”管理的现实基础
        (一)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 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 学生成长的需要
        (四)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中学导师制”管理的实施
        一、“中学导师制”管理的基本理念
        二、“中学导师制”管理的实施步骤
        (一) 机构建设
        (二) 制度确立
        (三) 导师确定
        (四) 过程控制
    第四节 “中学导师制”管理个案分析
        案例(一):找回优生流失的自信
        案例(二):让“灰色学生”明亮起来
        案例(三):“问题学生”的成功回归
第三章 经验总结与问题思考
    第一节 经验总结
        一、对“中学导师制”管理实施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
        (一) 学生需求与导师的工作内容分析
        (二) 导师的工作方法分析
        (三) 学生对导师的评价
        二、“中学导师制”管理成效
        (一)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二) 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三) 发掘学生的潜能
        (四) 提升教师素质
        (五) 增强师生感情
        (六) 形成教育合力
    第二节 问题思考
        一、定位问题
        (一) 自身角色定位:班主任工作为核心、导师制为补充
        (二) 对象定位: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
        二、制度建设问题
        三、师资问题
        (一) 学生需要与导师素质的差距
        (二) 注重利用资源,注重师资培训
        四、“中学导师制”的局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后记

(4)基于新课程下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中学双语教学现状
        1.1.2 我国中学双语教学现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思想库模式
    2.2 阈限理论
    2.3 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
    2.4 斯波尔斯基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
    2.5 输入-输出-情境-过程双语教育模式
    2.6 卡明斯的双语教育理论框架
第三章 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的实施
    3.1 课堂教学策略
        3.1.1 选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3.1.2 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3.1.3 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3.1.4 结合教师自身特点,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3.1.5 注重学生情感投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3.1.6 加强师生互动,强调学生参与
        3.1.7 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提问有效性
        3.1.8 遵循循序渐进,提倡分层次教学
    3.2 教案设计策略
        3.2.1 根据三维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3.2.2 有的放矢设疑,激发学生参与愿望
        3.2.3 创设教学情景,渲染课堂氛围
    3.3 教学评价策略
        3.3.1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3.3.2 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3.3.3 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
第四章 中学生物双语教学成功案例分析
    4.1 教学实例一:《DNA》
        4.1.1 教学过程
        4.1.2 分析
    4.2 教学实例二:《Food Test》
        4.2.1 教学过程
        4.2.2 分析
第五章 双语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
    5.1 对比测量
    5.2 生物双语学科的能力测试
    5.3 双语人自我评价
    5.4 同双语有关的情感测量
    5.5 结论
第六章 双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与解决对策
    6.1 师资队伍现状与双语教学要求的矛盾与对策
        6.1.1 我国双语师资现状与双语教学要求的矛盾
        6.1.2 解决双语师资问题的途径
    6.2 双语教学要求与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矛盾及解决对策
        6.2.1 双语教学要求与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矛盾
        6.2.2 解决途径
    6.3 双语教材供需之间的矛盾与解决对策
        6.3.1 双语教材供需之间的矛盾
        6.3.2 解决对策
    6.4 双语教学评估与现行考试制度的矛盾及对策
        6.4.1 双语教学评估与现行考试制度的矛盾
        6.4.2 解决策略
    6.5 双语教学的操作需求与现行班级编制的矛盾与对策
        6.5.1 双语教学的操作需求与现行班级编制的矛盾
        6.5.2 解决对策
    6.6 双语教学对语言环境的需求与英语学习环境的矛盾及对策
        6.6.1 双语教学对语言环境的需求与英语学习环境的矛盾
        6.6.2 加强语言学习环境的对策
    6.7 中学生物双语教学实践研究的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理工科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阐述
    三、研究设计
第一章 理工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一、一年级大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状况调查
    二、理工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三、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第二章 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一、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二、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分层次教学改革的目标
    四、分层次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第三章 设立《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改革方案
    一、按教育目标划分《高等数学》教学层次
    二、根据教学层次划分学生层次的策略
    三、各层次的教学内容的层次设计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建立不同层次应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四章 建立多层次教学评价体系和数学测试系统
    一、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评价体系
    二、建立多层次的数学测试系统
第五章 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实验与经验总结
    一、分层教学实验的目的
    二、分层次教学实验过程与经验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6)学科分层走班教学 ——基于深圳市两所高中数学教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案
第二章 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研究综述
    一、国外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二、国内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三章 以深圳市两所学校实施“数学分层走班教学”为个案的调查与分析
    一、个案研究一 深圳市高级中学的数学分层走班教学
    二、个案研究二 深圳市行知职业技术学校的数学分层走班教学
    三、对两校数学分层走班教学调查的综合比较分析
第四章 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以“学科能力为主,兼顾兴趣”为分层标准
    二、合理选择分层科目
    三、分层后的检测应结合分层检测和统一检测
    四、动态把握,层中分层
    五、加强走班制教学管理
结语
附录一:深圳市高级中学数学分层走班教学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二:深圳市行知职业技术学校数学分层走班教学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三: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家长访谈提纲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学学生主体性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主体性教育--时代的呼唤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主体性教育是对我国传统教育反思的结果
        (二) 主体性教育对国际教育改革趋势的回应
        (三) 主体性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未来目标
    二、 中学主体性教育已有文献综述
第二章 主体性教育的理论概述
    一、 关于主体性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主体的内涵
        (二) 主体性的内涵
        (三) 中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
        (四) 主体性教育的内涵
    二、 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主体性教育的哲学基础
        (二) 主体性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三) 主体性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四) 主体性教育的人才学基础
第三章 普通中学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构想
    一、 目前中学阶段推行的主体性教育的实验途径
        (一) 从自学能力入手,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二) 从情感因素入手,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三) 从创新能力培养入手,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二、 普通中学主体性教育的实践过程
        (一)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引导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第四章 中学主体性教育实践的理论思考
    一、 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启示
        (启示一) 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充满学生活动的教学过程是关键
        (启示二) 学生主体性发展,首先应关注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
        (启示三) 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主体性形成的保障
    二、 影响主体性教育实施的成因分析
        (一) 缺乏教育民主氛围
        (二) 过度追求教育自身的功利性
        (三) 教师缺乏主体性教育素质
        (四) 应试教育严重干扰主体性教育的实施
    三、 主体性教育对师生提出的要求
        (一) 主体性教育促使教师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二) 主体性教育促使教师容纳学生的不同意见
        (三) 主体性教育促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 主体性教育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教学时发问的技巧,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五) 主体性教育要求学生像教师一样从事独立的学习和工作
        (六) 主体性教育要求教师改进作业及评估的方法
    四、 主体性教育对课堂改革提出的要求
        (一) 教学目标--重在导向
        (二) 教师作用--变讲为导
        (三) 学生主体--强调自主
        (四) 知情合一--和谐统一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关于在中学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构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和依据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含义与模式
四、实施细则
    (一)分层合作学习法的教学原则
    (二)层次类别和教学目标
    (三)教材选用和教学进度
    (四)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合理设置课程
    (五)教师分层次备课和授课
    (六)考试
    (七)作业
    (八)层次间的调整
    (九)改革考察办法和评价办法
五、意义和目的

四、关于在中学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构思(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分层走班制教学管理研究[D]. 张璇.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2]分层次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及若干问题研究[D]. 邓富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2)
  • [3]“中学导师制”管理在普通高中的实践与反思 ——以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为例[D]. 张燕妮. 苏州大学, 2010(06)
  • [4]基于新课程下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赵玥. 上海师范大学, 2009(07)
  • [5]理工科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D]. 张永凤.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3)
  • [6]学科分层走班教学 ——基于深圳市两所高中数学教学的个案研究[D]. 胡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7]中学学生主体性教育研究[D]. 孙长青. 苏州大学, 2004(01)
  • [8]关于在中学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构思[J]. 孙丹.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3(S1)

标签:;  ;  ;  ;  ;  

中学实施“分级教学”的构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