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辽宁沿海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一、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江海旭[1](2021)在《对中国沿海省市区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分析——基于灰色局势决策理论》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国家良好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发展迅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沿海各省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根据中国《2019年统计年鉴》以及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海南省的《2019年统计年鉴》、《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采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沿海省市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优势进行局势决策分析,确定未来发展方向: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海南省以国内旅游为主,广东省以入境旅游为主。研究结果和现实基本相符,希冀本研究为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张晨瑶[2](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赵艾红[3](2020)在《中国旅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大众旅游”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发展态势迅猛,带来的经济效益显着,但随着旅游规模逐步扩大,破坏了旅游生态系统平衡,且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利用对旅游生态系统造成诸多影响不容忽视,旅游生态系统健康成为我国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我国目前的旅游生态系统健康如何?呈现怎样的时空分布特征?动态变化速度和转移概率是怎样的?影响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的因素有哪些?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促进旅游生态系统健康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本文在DPSIR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中国旅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熵权法和线性加权法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西藏除外)的旅游生态系统健康进行测算,并运用GIS空间分析、动态度模型和马尔可夫链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最后采用面板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析,得出以下结论:(1)2004-2017年中国旅游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逐步上升的发展态势。整体呈东部地区旅游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的“梯度化”特征。驱动力子系统、状态子系统、影响子系统以及响应子系统的健康指数整体上均表现为逐步提升的态势,压力子系统的健康指数呈下降的趋势。研究期内中国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等级逐步提升,旅游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中间类型集中,整体表现为“中间多,两头少的纺锤体”特征,且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好的省市集中在沿海地区,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从等级变化速度看,中国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的等级数量在2004-2017年期间随着等级的提高变化速度逐渐增大。较高等级的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类型的变化不明显,研究期内中国旅游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有逐步好转的趋势,但较为健康的省市数量依然较少。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等级转移概率显示:2004-2017年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等级类型整体发生良性转移的概率较低,在整个研究期内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均未出现跳跃式的转移,且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越好,转移的概率越低。(3)从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素看,劳动力投入力度、科技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旅游交通水平和政府调控能力对中国整体以及三大区域的影响存在差异。旅游生态系统健康是实现旅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大众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意愿日益加强,旅游生态系统的环境压力也进一步加大,旅游生态系统健康得到保障,才能确保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从宏观层面出发,分析我国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能够有效掌握我国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使各级政府在享受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关注到旅游生态系统面临的健康问题,提高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度,做出有利于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正确决策,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陆洪波[4](2020)在《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测度与提升路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业并非是一个“零污染”产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必然会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大量的化石燃料消耗必然导致二氧化碳的迅速排放,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优势,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旅游资源不断消耗、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研究旅游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旅游业生态效率核算及其变化规律和影响机制等问题,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我国沿海旅游业生态效率,而且对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依据环境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等,借助全要素概念和生态效率的评价方法测算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即在其评价过程中,投入指标中增加环境影响要素,在此基础上能够综合考虑经济与环境影响因素,并科学评价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再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GMM)分析其影响因素。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描述研究背景、国内外最新进展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和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等相关理论,界定旅游业碳排放、生态效率与旅游业生态效率概念,介绍数据包络法(DEA)的方法原理。第三部分采用“自下而上”方法测算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碳排放,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同时为了探究其变化原因,将其分解成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第四部分,运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方法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现状,用核密度方法探索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的变化过程,最后用GIS软件采用自然间断法将其分成高值区、次高值区、次低值区和低值区四个类型,更加直观地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变化情况。此外运用空间探索性方法测算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第五部分构建传统最小二乘法(OLS)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GMM),运用stata15软件对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研究表明:(1)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在2007—2017年产生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其中旅游交通产生的碳排放量平均占比达到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碳排放量总量的85.12%。(2)我国沿海地区在2007—2017年期间,旅游业生态效率平均值为0.900,平均每年以1.48%的速度增长;我国沿海地区在2007—2017年期间,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为1.007,平均每年以0.08%的速度下降;我国沿海地区在2007—2017年纯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893,平均每年以1.54%的速度增长。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受规模效率的影响比较大,纯技术效率能够提升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3)我国沿海地区在2007—2017年期间,旅游业生态效率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随着时间变化,2012年后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较高的地区数量逐渐大于旅游业生态效率较低地区数量,少数年份存在空间相关性。(4)旅游技术水平、旅游消费水平两个变量与旅游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人数规模两个变量与旅游业生态效率呈现负相关。(5)从旅游者和旅游开发部门两个角度,提升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的路径:即增强民众低碳旅游意识、加强区域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效率、控制旅游经营规模,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降低住宿碳排放量和交通碳排放量五个路径。

孙景田[5](2020)在《我国滨海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命周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地的成长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组织现象,包含着发展引入、加速成长、走向成熟到最终衰退的生命过程,因此如何测定旅游地的发展阶段及历史演进过程,对旅游地的创新和系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演化理论是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较为全面的总结了旅游地发展演化的规律,是旅游发展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滨海旅游作为我国新兴的旅游方式,发展速度十分之快,截至2018年,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6078亿元,同比增长8.3%。但相比国外,我国滨海旅游开发时间相对较晚,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旅游地研究时间序列较短,对旅游发展的阶段定位模糊。因此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我国滨海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选取我国10个滨海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研究对象,从景区的阶段演化特征和基于脉冲响应分析影响景区演化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运用Logistic模型对10个景区1998-2016年的游客量进行拟合,结合Butler理论,对各景区的发展阶段进行定量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资源类型的景区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我国滨海型景区生命周期演化特征。其次利用脉冲响应函数,通过游客量对景区经济发展要素进行冲击,在结合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结果,提出影响滨海型景区演化的因素。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促进我国滨海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研究发现:(1)10个景区中有7个符合Butler理论的“S”型发展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将其划分为成熟型、稳定型和发展型。旅顺口、兴城海滨、崂山规律性不强则划分为波动型。具有“S”型特征的景区已走过了探索阶段和参与阶段,除嵊泗列岛目前处于发展阶段,其余景区均处于巩固或成熟阶段。(2)与Butler理论相比,我国滨海型景区具有游客量增幅较快,发展迅速等特点。虽然极个别景区游客量受环境容量的限制出现停滞特征,但经济效益仍在增强。总体来看,我国滨海型景区即使进入生命周期第五阶段,但不具有停滞的主要特征,因此我们将此阶段称为成熟阶段。(3)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当景区生命周期逐次经历各阶段时,游客消费水平、景区多元化的经营结构相比游客数量的增长,对景区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因此景区的发展正在实现由单纯的依赖游客量的增加转变为自身质的提高。(4)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旅游资源、市场范围与需求、经营收入结构是影响滨海景区生命周期演化的重要因素,并从三大方面提出滨海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廖皓凌[6](2020)在《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时空演化态势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两大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为星级饭店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遇。同时,星级饭店作为旅游业的核心产业,其经营效率对整个旅游业的效益提高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星级饭店转型升级的需要更加迫切,应跳出以往单纯的追求规模总量,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协调星级饭店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效率评价是提升星级饭店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对我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时空演化态势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审视中国星级饭店发展道路,促进地区星级饭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驱动。本研究利用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以“指标构建-效率测算-时空对比-对策建议”为研究主线,运用DEA方法、GeoDa0.95i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考察了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年际变化态势、空间差异与空间关系,以及影响其时空演化态势的关键因素。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2004-2016年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整体呈现先升后降年际变化态势。其中2004-2012年综合技术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并于2012年达到峰值;2013-2016年则呈现逐年下滑态势。从效率分解结果来看,纯技术效率虽有一定波动,但是整体增长较快,从2004年的0.75提升到2012年的0.9,但2013年以后出现下滑,这与同期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消费限制政策有关;规模效率除2009、2013、2014年和2015年出现下滑外,基本维持在0.95左右,整体水平较高;2009年的大幅度下滑可能与2008年的国际性金融危机对后饭店规模扩张产生的影响有关。由于规模效率水平较高且波动较小,故影响星级饭店综合技术效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纯技术效率。因此,星级饭店依靠规模扩张提升综合经营效率的难度比较大,未来发展的重点是通过服务质量提升和管理创新,不断的提升经营质量和经营效益。(2)2004-2016年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两高一低”的区域特征日趋明显。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到规模效率,省域差异普遍存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天津等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完善,资本投入主要用于旅游产品开发,加上拥有较多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星级饭店整体上已经进入“高投入、高产出”阶段,成为形成经营效率最优状态的主要来源,经营效率水平较高;贵州、西藏、宁夏和青海等西部省份,星级饭店规模不大,但由于这些地区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发展快,加之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倾斜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因此,星级饭店的产出较高,成为“低投入、高产出”区域。而甘肃、广西和陕西等省份,整体上属于“低投入、低产出”状态,资源利用效率低,与发达地区差距大。(3)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科学技术发达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高效的资源利用程度。因此,东部沿海地区星级饭店的扩散效应比较明显,积极带动周边省市的共同发展。而中部和西部地区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空间不均衡性日渐增强。整体上看中部地区发展缓慢,经营效率偏低;西部地区不同省域星级饭店的经营效率差异大,空间异质性加强。因此,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合作应进一步加强。(4)总结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旅行社接团量紧密相关。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越高,当地星级饭店的经营活动就越有效,原因在于星级饭店不仅为旅游者服务,更好为饭店所在地的当地居民提供餐饮、娱乐甚至住宿服务,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越高,消费需求量大,到星级饭店就餐、娱乐乃至住宿的人就越多,对星级饭店的经营效率的提升帮助就越大。当地旅行社接团量越大,说明来当地旅行的人就越多,住宿、餐饮、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就会增加,对星级饭店的经营发展肯定有好处。(5)中国星级饭店应当合理的资源投入,提高规模效率;加强资源开发,提高纯技术效率;加强行业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完善交通设施网络体系,提升旅游运输服务能力;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各方均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增加过夜游客量,从而提升星级饭店的经营效率。

肖妮[7](2019)在《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演化与空间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域旅游是实现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对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定量评价与时空演化分析,有助于全面掌握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现状、时空演化进程和发展趋势,为旅游目的地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必要依据,进而识别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空间效应视角探讨全域旅游时空演化的影响机理与驱动机制,为提升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和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围绕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全域旅游发展问题,按照“要素—格局—过程—机理”研究范式,以“全域旅游评价体系(要素)—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格局)—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过程)—全域旅游的空间效应(机理)”为逻辑主线,综合运用组合权重法、差异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经典面板计量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等分析方法,在测度和分析2000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全域旅游空间效应以揭示其时空演化的内在机理与驱动机制。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拟解决的问题、研究目标及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第二章研究综述及基本理论,主要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基本理论。第三章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测度与时序演化,分别构建全域旅游要素评价模型和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模型,从要素发展水平和结构化发展水平两方面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全面量化,并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时序演化分析。第四章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结合突变点检验结果,采用自然最佳断裂点、Getis Ord*指数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演化分析方法,分别对20002016年中国省域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和结构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变化、热冷点分布演变和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分析。第五章全域旅游的空间效应,分别对全域旅游发展指数、旅游需求及旅游供给和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效应进行计量分析,从整体、局部和功能结构三个维度揭示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时空演化的内在机理与驱动机制。第六章结论与讨论,对本文主要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研究发现:(1)从全国层面看,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总体提高。从三大地带看,中国三大地带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不同,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处于结构调整期、全面提升期和初期发展阶段。从省域层面看,各省域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化和相对优劣势不同;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省域结构。全域旅游发展指数和旅游需求综合得分省际差异缩小,旅游供给综合得分日益分化;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缩小。(2)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指数空间分布逐渐形成圈层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对全域旅游发展指数的影响。旅游需求综合得分及其要素的空间演变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旅游供给综合得分及其要素空间演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集聚性。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空间异质性显着,胡焕庸线成为Ⅰ-Ⅲ和Ⅳ-Ⅴ等级、热冷点的分界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的影响。(3)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存在显着的空间效应,省域全域旅游受自身因素影响的同时,还受临近省域全域旅游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除空间效应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开放度、基础设施、人口素质和科技创新等因素是驱动全域旅游发展指数时空演变的重要力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开放度、人口素质、人口规模和交通便捷性等因素是驱动旅游需求及其相关指标时空演化的重要力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开放度、产业结构、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因素是驱动旅游供给及其相关指标时空演变的重要力量;开放度、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人口素质和科技创新等因素是驱动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的重要力量。本文的创新点为:(1)从要素和结构两方面全面评价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以旅游系统论为基底,从要素和结构两方面构建评价模型,全面评价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效评价提供初步的框架。(2)测度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并揭示其时序演变规律。通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时序演化分析,识别各区域相对优劣势和发展阶段,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的因地因时制宜战略提供了决策参考。(3)剖析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和空间演化。从空间等级结构、热冷点分布和空间格局方面剖析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规律,为中国省域全域旅游的布局优化提供指导。(4)基于空间效应视角探讨全域旅游的影响机理。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效应视角分析全域旅游时空演变的内在机理与驱动机制,为全域旅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江海旭[8](2019)在《对中国沿海“四小”经济区(带)旅游业发展方向分析——基于灰色局势决策理论》文中认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已形成"三大四小"格局。"三大"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四小"经济发展程度和"三大"相比有一定差距,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依据各城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采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沿海"四小"经济区(带)旅游业发展优势进行局势决策分析,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入境旅游为主,北部湾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国内旅游为主。研究结果和现实基本相符,希冀本研究为沿海"四小"经济区(带)旅游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张伟[9](2019)在《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的非均衡性研究 ——基于空间计量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作为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将推动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十三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也面临不少机遇和挑战。鉴于此,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在构建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对中国大陆31个省域2007-2016年的旅游竞争力进行测评,结果发现: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山东、上海的旅游竞争力比较强,而甘肃、青海、宁夏的旅游竞争力较弱。其次,时空分析的结果表明:各省域旅游竞争力在样本期内有提高的趋势,且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非均衡特征,表现为八大地区间的旅游竞争力存在一定差距,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各省域旅游竞争力总体表现出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再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表明,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的总体差距存在减弱的趋势,地区间净值差距是总体差距的第一来源,西北地区与各地区间的差距均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其他地区间的差距表现出减小的态势。Kernel密度估计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域的旅游竞争力的总体差距基本呈现出减小的趋势,但极化现象更为明显。然后,传统的Markov链分析方法表明各省域旅游竞争力保持初始状态的概率比较大,尤其保持低水平和高水平状态不变的概率较大。空间Markov链分析则表明:若邻区的旅游竞争力处于较高水平或高水平状态,对低水平地区和较低水平地区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而对较高水平地区和高水平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减弱存在较为明显的阻碍作用;若邻区的旅游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或低水平状态,对低水平地区和较低水平地区旅游竞争力提高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对较高水平地区和高水平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存在拉低作用。此外,空间杜宾时间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存在显着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校大学生人数与旅游竞争力水平正相关,城镇化水平与旅游竞争力正相关,但存在显着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交通网密度与旅游竞争力成负相关,无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

江海旭[10](2019)在《中国沿海“四小”经济区(带)旅游业发展方向研究——基于灰色局势决策理论》文中认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已形成"三大四小"格局。"三大"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四小"经济发展程度和"三大"相比有一定差距,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依据各城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采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沿海"四小"经济区(带)旅游业发展优势进行局势决策分析,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入境旅游为主,北部湾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国内旅游为主。研究结果和现实基本相符,为沿海"四小"经济区(带)旅游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国旅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
        1.3.2 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
        1.3.3 研究述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旅游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1 旅游生态系统的涵义
        2.1.2 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2.1.3 系统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图
第3章 中国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3.1 旅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1.3 相关评价指标的说明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 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的综合评价结果
    3.4 中国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的时间变化分析
        3.4.1 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的等级划分
        3.4.2 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时间变化特征
        3.4.3 各子系统健康指数时间变化特征
        3.4.4 三大区域旅游生态系统健康时间变化特征
    3.5 中国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变化分析
        3.5.1 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3.5.2 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类型的变化速度
        3.5.3 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类型的转移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旅游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4.2 中国整体旅游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4.3 东部地区旅游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4.4 中部地区旅游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4.5 西部地区旅游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5.3 创新之处
    5.4 研究不足和展望
        5.4.1 研究不足
        5.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测度与提升路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五)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二、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数据包络法(DEA)
三、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业生态效率测度
    (一)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测算
        1.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交通碳排放测算
        2.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住宿碳排放测算
        3.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游憩活动碳排放测算
        4.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测算
    (二)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的测算及分解
        1.模型指标选择
        2.数据来源
        3.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结果
        4.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分解结果
四、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现状分析
    (一)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总体格局现状
    (二)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变化过程
    (三)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布特征
五、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驱动因素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二)实证过程
        1.变量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2.实证结果分析
六、结论与提升路径
    (一)研究结论
    (二)提升路径
        1.增强民众低碳旅游意识
        2.加强区域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效率
        3.控制旅游经营规模,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
        4.降低住宿业碳排放量
        5.降低交通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我国滨海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命周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
        1.2.2 滨海旅游研究
        1.2.3 滨海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景区概况
        1.4.1 各景区基本概况
        1.4.2 各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概述
2 旅游地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旅游地相关概念
    2.2 旅游地演化的基本理论
        2.2.1 旅游地生命周期
        2.2.2 旅游地演化机制
3 我国滨海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命周期阶段识别与分析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1 Logistic模型
        3.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 不同景区的Logistic曲线阶段识别与划分
        3.2.1 成熟型景区
        3.2.2 稳定型景区
        3.2.3 发展型景区
        3.2.4 波动型景区
    3.3 基于生命周期演化特征对不同资源类型景区比较
        3.3.1 海岛型滨海旅游景区
        3.3.2 山岳型滨海旅游景区
        3.3.3 度假型滨海旅游景区
    3.4 我国滨海型景区生命周期演化特点
4 基于脉冲响应分析景区发展演化的影响因素
    4.1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4.2 脉冲响应结果分析
        4.2.1 不同发展类型景区
        4.2.2 不同资源类型景区
        4.2.3 景区不同经济要素
    4.3 景区演化影响因素
        4.3.1 旅游资源
        4.3.2 市场范围与需求
        4.3.3 经营收入结构
5 滨海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对策
    5.1 根据旅游地发展阶段合理确定相应旅游容量
        5.1.1 成熟型旅游地
        5.1.2 稳定型旅游地
        5.1.3 发展型旅游地
        5.1.4 波动型旅游地
    5.2 根据类型突出特色和品牌
        5.2.1 丰富海岛旅游产品
        5.2.2 增强山岳与滨海产品互补性
        5.2.3 提高度假旅游地休闲舒适度
    5.3 多元化经营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6.1.1 研究结论
        6.1.2 创新之处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时空演化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对饭店经营效率研究
        1.2.2 国内饭店经营效率研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星级饭店
        2.1.2 经营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效率理论
        2.2.2 区位理论
        2.2.3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2.4 产业集群理论
3 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域的确定
    3.2 星级饭店经营效率评价指标的选取
        3.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3.3 星级饭店经营效率测度模型的选择
    3.4 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空间分析方法
        3.4.1 空间自相关分析
        3.4.2 全局自相关
        3.4.3 局部自相关
        3.4.4 空间权重矩阵
    3.5 星级饭店经营效率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模型选择
    3.6 研究数据来源
4 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年际变化态势分析
    4.1 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年际变化态势
        4.1.1 中国星级饭店纯技术效率的年际变化态势分析
        4.1.2 中国星级饭店规模效率的年际变化态势分析
        4.1.3 中国星级饭店综合技术效率的年际变化态势分析
5 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空间演化态势分析
    5.1 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空间差异
        5.1.1 星级饭店纯技术效率的空间差异
        5.1.2 星级饭店规模效率的空间差异
        5.1.3 星级饭店综合技术效率的空间差异
    5.2 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空间集聚深化态势分析
        5.2.1 星级饭店经营效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6 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时空演化态势的影响因子分析
    6.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1.1 变量选取
        6.1.2 数据来源
    6.2 Tobit模型建立
    6.3 回归分析
        6.3.1 共线性诊断
        6.3.2 Tobit回归分析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改善星级饭店经营效率及其空间格局的对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2004-2016年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的投影分析结果
附录二:2004-2016 年中国星级饭店综合技术效率LISA图及Moran’s Ⅰ散点图

(7)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演化与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基本理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旅游系统
    二、全域旅游
    三、旅游需求
    四、旅游供给
    五、研究述评
第二节 基本理论
    一、系统论
    二、空间结构理论
    三、空间溢出理论
    四、旅游竞争力理论
    五、旅游产业集群理论
    六、旅游可持续理论 第三章 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测度与时序演化
第一节 全域旅游要素评价模型构建
    一、构建原则
    二、概念界定和评价体系
    三、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四、权重确定
    五、指标相对重要性分析
    六、全域旅游发展指数计算
第二节 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测度与时序演变
    一、全域旅游发展指数测度及时序演变
    二、旅游需求测度及时序演变
    三、旅游供给测度及时序演变
    四、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特征
第三节 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测度与时序演变
    一、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二、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
第四节 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序演变
    一、研究方法
    二、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序演变
    三、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序演变
    四、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序演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
第一节 空间演化分析方法和突变点检验
    一、空间演化分析方法
    二、突变点检验
第二节 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
    一、全域旅游发展指数的空间演变
    二、旅游需求的空间演变
    三、旅游供给的空间演变
第三节 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
    一、空间分异
    二、热冷点分布
    三、空间格局演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域旅游的空间效应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全局空间自相关
    二、空间计量模型
    三、空间效应分解方法
    四、模型选择
第二节 全域旅游发展指数的空间效应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模型构建
    四、全域旅游发展指数空间效应分析
第三节 旅游需求的空间效应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模型构建
    四、旅游需求及相关指标空间效应分析
    五、小结
第四节 旅游供给的空间效应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模型构建
    四、旅游供给及其相关指标空间效应分析
    五、小结
第五节 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效应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三、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空间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一、从要素和结构两方面全面评价全域旅游发展水平
    二、测度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并揭示其时序演变规律
    三、剖析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和空间演化
    四、基于空间效应视角探讨全域旅游的影响机理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对中国沿海“四小”经济区(带)旅游业发展方向分析——基于灰色局势决策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沿海“四小”经济区(带)概况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
    (三)江苏沿海地区
    (四)辽宁沿海经济带
三、研究方法
    (一)方法简介
    (二)研究方法的应用
    (三)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四、中国沿海“四小”经济区(带)旅游业发展方向探析
    (一)给出事件与决策
    (二)构造局势
    (三)确定目标
    (四)给出不同目标的白化值
    (五)计算各目标的测度结果,写出决策矩阵
    (六)计算多目标的局势综合效果测度,写出综合决策矩阵
    (七)进行决策
五、中国沿海“四小”经济区(带)旅游业发展方向实证分析(1)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
    (三)江苏沿海地区
    (四)辽宁沿海经济带
六、中国沿海“四小”经济区(带)旅游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一)合理地开发海洋资源,加强海洋旅游的管理
    (二)推出特色的海洋产品,吸引更多海洋旅游者
    (三)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9)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的非均衡性研究 ——基于空间计量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的测算
    第一节 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二、指标体系
    第二节 投影寻踪模型
        一、归一化处理
        二、构造投影指标函数
        三、优化投影指标函数
        四、优序排列
    第三节 测算结果
        一、各指标权重测算结果
        二、旅游竞争力测算结果
第二章 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的时空分析
    第一节 时空分析
        一、时间维度分析
        二、空间维度分析
    第二节 空间相关性分析
        一、全局Moran’s I检验
        二、局部Moran’s I检验和Moran’s I散点图
第三章 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的空间非均衡及其演变分析
    第一节 理论模型
        一、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
        二、Kernel密度估计
        三、Markov链分析方法
    第二节 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的区域差异分析
        一、空间非均衡测度及分解分析
        二、动态演变分析
    第三节 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的Markov链分析
        一、传统Markov链分析
        二、空间Markov链分析
第四章 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简介
        一、变量选取
        二、模型简介
    第二节 实证结果
        一、空间自相关再检验
        二、实证结果分析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沿海“四小”经济区(带)旅游业发展方向研究——基于灰色局势决策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沿海“四小”经济区 (带) 概况
    2.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2.2 海峡西岸经济区
    2.3 江苏沿海地区
    2.4 辽宁沿海经济带
3 研究方法
    3.1 方法简介
    3.2 研究方法的应用
    3.3 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4 中国沿海“四小”经济区 (带) 旅游业发展方向探析
    4.1 给出事件与决策
    4.2 构造局势
    4.3 确定目标
    4.4 给出不同目标的白化值
    4.5 计算各目标的测度结果, 写出决策矩阵
    4.6 计算多目标的局势综合效果测度, 写出综合决策矩阵
    4.7 进行决策
5 中国沿海“四小”经济区 (带) 旅游业发展方向实证分析 (1)
    5.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5.2 海峡西岸经济区
    5.3 江苏沿海地区
    5.4 辽宁沿海经济带
6 中国沿海“四小”经济区 (带) 旅游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6.1 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加强海洋旅游的管理
    6.2 推出特色的海洋产品, 吸引更多海洋旅游者
    6.3 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 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对中国沿海省市区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分析——基于灰色局势决策理论[A]. 江海旭. 2021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新发展格局中的旅游和旅游业新发展格局, 2021
  •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3]中国旅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赵艾红. 新疆大学, 2020(07)
  • [4]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生态效率测度与提升路径的研究[D]. 陆洪波.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我国滨海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命周期研究[D]. 孙景田.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时空演化态势研究[D]. 廖皓凌. 西南大学, 2020(01)
  • [7]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演化与空间效应研究[D]. 肖妮.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对中国沿海“四小”经济区(带)旅游业发展方向分析——基于灰色局势决策理论[J]. 江海旭. 中国旅游评论, 2019(02)
  • [9]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的非均衡性研究 ——基于空间计量分析视角[D]. 张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中国沿海“四小”经济区(带)旅游业发展方向研究——基于灰色局势决策理论[J]. 江海旭. 中国名城, 2019(05)

标签:;  ;  ;  ;  ;  

辽宁沿海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