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校舍倒塌负责?

谁为校舍倒塌负责?

一、校舍倒塌该谁负责?(论文文献综述)

邓彩霞[1](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赵淑英[2](2020)在《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回溯与反思 ——基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历史文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山是一座以工业闻名于世的城市,在近代中国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目前,很多人对唐山的第一印象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这个足以毁灭整个城市的灾难成为了唐山市的新标签。20世纪70年代,唐山作为北方一个重要的新兴城市,教育事业也不断向前迈进,小学、初高中和职业中学如雨后春笋不断建立、发展,学校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程种类不断增加,正是不断向社会输入有用人才的时候,但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几乎摧毁了整个唐山地区的教育系统,市内的教学设施几乎全部被埋,教育行业的损失达上亿元,师生伤亡惨重,即使是幸存下来的学生在人生轨迹上也出现了更多的波折和改变,例如家庭的破坏、心理的扭曲、生活学习上的改变等,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国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没有及时给予地震后的儿童心灵上救助和正确引导,造成他们心灵上的创伤,影响其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些都给今后的唐山地区教育事业的开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影响到整个唐山地区人均劳动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从当时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拒绝国外的一切救援帮助的条件下,积极组织国内的集中救援。唐山政府根据受灾儿童的不同情况,对当地受灾儿童采取了本地安置和异地安置两种措施。一方面为了迅速恢复本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师的培训,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保障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异地安置的孤儿,不仅在其生活学习上加以照顾,还对其以后的生活做出了规划,各单位主动认养和经济帮助,安排孤儿的生活及以后的工作,使孩子们在冰冷的灾难面前体会到了温暖。但是由于当时生产条件的限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有些地区在救援方式上有所欠缺,甚至有些地区对于灾后的儿童救援几乎没有注意到灾后儿童心理上的干预和辅导,为以后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发育留下了隐患。时隔四十多年,当初的灾后儿童们渐渐长大,但是那场灾难在他们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据调查,对于当时的儿童来讲,有90%以上的人认为那场灾难改变了他们的成长轨迹,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以及他们日后的行为均有所影响,甚至到现在还是会受到影响,会特别关注地震灾害,出现失眠、噩梦和易怒等心理和情绪上的紧张。影响灾后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灾后家庭的完整性、家长情绪控制下的家庭教育等因素,还包括一些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如当时的心理恢复手段的干预、社会组织的救助方式、学校教育方式和教师的观念转变等,都是左右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相比唐山大地震,我国的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灾后的儿童心理干预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开始用不同的方式不断尝试调整灾后儿童的消极心理。例如利用学科资源,调整灾后儿童的教育方式,使他们的消极情绪得到有效的抒发;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灾后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影响儿童细小变量的研究工作,深入探究儿童的心理等。但是相比较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着救助方式的贴合性不高、救助时间短、缺乏针对性等不足。在儿童灾害预防和应急措施的培训上也有明显的差距。因此,我国还需在不断总结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同时,努力学习他国优秀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儿童的灾害意识和生命安全教育,增加应急性安全处理的意识,转变老朽腐化的生命观念,协调多方资源,加以规范的管理,增加行动效率。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加强研究,探索影响灾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细小变量,在灾难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更好的建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努力。

陈欢[3](2018)在《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分析及防控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安全问题也从社会领域扩展到中小学校。保障校园安全是开展各种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更是关系每个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四川是教育大省,在中小学风险防控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随着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体制深层次改革、社会加速转型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社会风险也在不断向中小学校园传导和渗透,校园安全风险状况不容乐观。本文以“风险管理”为视角,提出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不仅仅指风险防范,还应该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的过程。以四川省中小学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套适用于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识别的指标体系,对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以风险防范为切入点,提出“建立两个机制、推进两个建设、完善一个体系”的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模式,即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预警和整治机制,推进校园安全标准化建设和校园安全“心防”建设,完善校园安全责任体系。从而,为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借鉴。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阐述校园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安全风险防控是校园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和重点,强调校园安全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归纳整理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防控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由于校园安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不足、风险防控被动滞后、风险责任模糊的问题。第三,通过分类法、调研法,确定13个一级风险指标、53个二级风险指标,对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进行识别,梳理出229个安全风险点,最终得到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清单。第四,采用RAC法形成相应的风险等级评价矩阵,通过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将识别出的风险与四川省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统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综合判定、划分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指数,得到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地图,并开展风险评价,分析找出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的规律、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第五,基于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杨宇[4](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因灾造成的校舍损毁导致学生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各级人民政府一直对此高度重视。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刻不容缓。纵观我国的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建国后的学校兴建阶段。国家大力兴办基础教育,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等方式建设了大量中小学校舍,极大满足了中小学生有学上、获得教育的基本需求。其次,改革开放后至2008年汶川地震前,这一阶段以改建老旧校舍、维修加固危房为主,实施了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工程项目,提高了农村校舍质量,农村中小学面貌有了很大改善。再次,是汶川地震后开展的校舍抗震加固和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旨在通过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从现实层级审视,我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与安全保障的政策设计集中出台于改革开放以来,并在汶川地震发生后迎来了高峰。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悉心关切下中小学校舍安全政策建设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大量中小学校舍的安全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在教育资源相对紧缺、校舍安全状况形势严峻、教育发展需求空前旺盛的情况下,这些重大的教育政策为有效地提升教育质量、缩小教育发展不均衡、提高校舍建筑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校舍安全的保障任重而道远,是一项难以一蹴而就的长期工作,有许多工作需要研究解决。将视野转移至操作层级,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问题的解决,既需要顶层的制度设计来提供政策支持与导向,也需要具体而微的机制设计来确保制度运行的力度与效度。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下,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为核心论域展开研究。具体来看,本文所希望解决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从发展历程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各阶段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第二,从发展现状看,当前的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还面临着哪些不足;第三,从发展趋势看,面对着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应选择怎样的路径来真正地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转型进行系统、客观、准确、科学的学理阐释。本文正文部分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理论概述。本章的研究目的是为随后展开的研究工作建构理论方面的基础。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对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所涉的核心概念和构成要件进行界定和厘清;其次,对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研究应遵循的效率与公平兼顾、以人为本以及创新、绿色、开放、协调、共享等核心理念进行梳理;再次,对责任政府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和公共安全管理理论等研究所需的基础理论进行阐释和解读;最后,在先导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必要性,并建构起研究开展所依托的理论框架,进而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为中小学校舍安全的现实状况审视。本章的研究目的是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全面、客观、具体的中小学校舍安全现状图景,并以此为现实依据推动研究展开。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首先,对当前中小学校舍安全面临的自然灾害威胁进行总体鸟瞰,阐明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状况,自然灾害对中小学校舍安全的现实威胁,以及面临自然灾害时中小学校舍所处的危险境遇;其次,对中小学校舍安全理念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把握其发展的内在脉络与规律;再次,对已有的中小学校舍安全政策设计进行评述,指出其成就和不足所在。第三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发展脉络梳理。本章的研究目的是为后续研究工作梳理真实、系统、周延的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发展脉络,并以此为历史依据推动研究展开。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对汶川地震之前我国关于校舍安全的政策与保障机制的设计历程进行回顾;其次,对汶川地震后相关政策与机制设计变更情况进行总结。第四章为当前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发展成就与现实困境分析。本章的研究目的是为后续研究工作展示客观、真实、全面的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发展现状,并以此为视角提出完善机制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而推动研究展开。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首先,以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为例,对当前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主要措施和成效进行分析;其次,从机制构成要素方面对当前中小学校舍保障机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指出了当前机制运行中还存在着核心理念专门性不足、组织机构一致性不足和依托载体有效性不足的现实困境。第五章为国外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发展经验总结。本章的研究目的是为后续研究工作介绍系统、鲜活、真实的国外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设计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我国相关机制设计的可借鉴思路,从而推动研究展开。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前两部分以“校舍补强计划”与《菲尔德法案》及其配套法规与制度为例,对日本和美国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则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各国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共性经验特征加以系统总结。第六章为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发展路径选择。本章的研究目的是结合之前五个章节的研究成果,提出兼具理论高度和可操作性的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完善思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明确具体的政策建议,从而完成研究任务。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首先,从主观、客观两个层面着眼,提出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核心理念的完善路径;其次,从权责关系明确和权责分配制度执行两个层面着眼,提出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组织机构的完善路径;最后,尝试性地从主体协作、资金保障、安全预警、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五个方面着眼,提出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依托载体的完善路径。

蒋先平[5](2015)在《责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上,李县长在班子成员和各部门头头的陪同下,坐在礼堂贵宾席上,欣赏一年一度的全县中秋节文艺汇演。正看得入神,主管安全工作的副县长急匆匆来到他身边,在他耳畔小声嘀咕了几句。"什么?太平庄小学校舍倒塌!"县长站起来,瞪着眼睛大声问:"死了多少?伤了多少?""死了三、三条狗,两、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6](2014)在《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政办发[2014]14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有关单位:《连云港市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施意见》已经市十三届人民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4年11月18日连云港市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7](2014)在《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文中认为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永川府办发[2014]93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3] 103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意见的通知》(渝府办发[2014] 42号)精神,进一步提高全区中小学校舍防震减灾能力,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8](2014)在《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完善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的意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政办发[2014]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3]103号)精神,深入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校舍安全保障工作的极端

王涛,谢涛,卢小捷,张秀玉[9](2013)在《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初广东教育改革——方苞同志访谈(节选)》文中研究说明采访人员:王涛、谢涛、张秀玉采访时间:2012年6月13、28日采访地点:深圳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广州珠岛宾馆湖滨楼东湖厅文稿整理:王涛、谢涛、卢小捷、张秀玉采访者:您曾长期在深圳、珠海工作,致力于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1987年到省委分管宣传工作,后任秘书长,仍兼任教育领导小组组长。之前您从未涉及教育领域的事务,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安排?方苞:1987年1月我从中央党校省部级读书班学习

徐光明[10](2013)在《孩子在这样的校舍里,我们放心——抚州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作纪实》文中认为"现在学校这么漂亮了,我原来上学时的教室都不见了。"一位在外打工多年的学生家长对记者说。近几年来,一幢幢新校舍在赣抚大地上拔地而起,D级危房全面消除,校舍综合防灾能力明显增强,孩子们在安全、美观、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曾让家长担心、政府揪心的校园,现在成了抚州市最牢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2010年抚州市发生特大洪灾,全市学校未发生一起因校舍倒塌而伤亡的事故,数十万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到受灾

二、校舍倒塌该谁负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舍倒塌该谁负责?(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灾害情景分析
        2.1.2 农牧社区
        2.1.3 社区减灾能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情景分析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极值理论
        2.2.4 复杂系统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2.3.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3.2.1 气象致灾因子
        3.2.2 地质致灾因子
        3.2.3 生物致灾因子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4.1.3 雪灾区域选择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5.1.1 政府组织
        5.1.2 社区组织
        5.1.3 居民个体
        5.1.4 社会力量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学术贡献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附录5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2)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回溯与反思 ——基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历史文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献篇:唐山大地震文献中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唐山大地震前的儿童教育
        一、大地震前的唐山
        二、唐山大地震前的儿童教育教学设置
    第二节 唐山大地震后儿童教育的恢复重建工作
        一、拒绝国际援助
        二、国内保障性的教育救援工作
        三、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救援
    第三节 唐山大地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损失
        一、短期损失
        二、长期损失
        三、地震前后儿童的心理变化及创伤
    小结
第二章 调查篇:灾区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调查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地震后孤儿心理健康成长状况调查
        一、地震后孤儿心理健康成长状况调查
        二、1976年唐山大地震孤儿目前心理和工作情况调查
    第二节 地震灾区非孤儿心理健康成长状况调查
        一、地震后短期成长情绪及行为调查
        二、目前心理和工作情况调查
    第三节 影响受灾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分析
        一、影响非孤儿的家庭因素
        二、影响孤儿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小结
第三章 分析篇: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儿童教育经验与不足
    第一节 市内学校的恢复和儿童教育的开展
        一、灾后唐山市内儿童心理教育的优点
        二、灾后唐山市内的儿童心理教育救助的不足
    第二节 石家庄育红学校的儿童教育安置
        一、石家庄育红学校对受灾儿童安置的优点
        二、石家庄育红学校安置的不足
    小结
第四章 总结篇:我国目前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总结及建议
    第一节 近十年来我国地震灾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向
        一、更加注重灾后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和辅助方法的多样
        二、更加强调灾后儿童心理细小变量的影响作用
        三、扩大干预主体,不再依靠学校或家长的单方面努力,逐步形成立体化、多渠道的儿童心理健康引导体系
    第二节 目前我国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一、救助方式与受灾儿童的实际情况贴合性不足,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二、灾后个人及社会救援增多,但缺乏统一规范管理
        三、儿童自身灾害意识和心理健康承受力有待提高
    第三节 关于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社会微观调控:加入缝隙救灾,弥补政府全面救灾的不足
        二、预防性教育:加强儿童自救,急救技巧的培养
        三、思维方式:儿童的生命教育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唐山市区及各县清末到1976年小学概况统计表
附录二:问卷调查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灾区儿童教育的恢复情况调查
附录三 唐山大地震儿童对目前工作和婚姻的满意情况调查统计表
致谢

(3)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分析及防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安全、风险及其关系
        2.1.2 校园安全与校园风险
        2.1.3 校园安全风险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2.3 风险管理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防控现状
    3.1 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防控的进程
        3.1.1 启动法治化进程
        3.1.2 启动素质教育进程
        3.1.3 启动公共治理进程
    3.2 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防控的趋势
        3.2.1 从“被动”到“主动”
        3.2.2 从“单一”到“多元”
    3.3 小结
第4章 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识别
    4.1 风险指标的选取原则
        4.1.1 代表性原则
        4.1.2 全面性原则
        4.1.3 区域性原则
        4.1.4 及时性原则
        4.1.5 可靠性原则
    4.2 风险指标的选取依据
        4.2.1 依据学生综合特征
        4.2.2 依据教育教学环节
        4.2.3 依据已发生的安全事故
    4.3 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指标的选取
        4.3.1 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指标选取的调研设计和实施
        4.3.2 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指标分析和选取
        4.3.3 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清单
第5章 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评价
    5.1 校园安全风险评价
        5.1.1 风险评价方法—RAC法
        5.1.2 校园安全风险评估
    5.2 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等级划分
        5.2.1 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参考指数
        5.2.2 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地图
    5.3 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分析
        5.3.1 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特征
        5.3.2 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规律及变化趋势
        5.3.3 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存在原因分析
第6章 基于风险评价的防控策略设计
    6.1 建立校园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6.1.1 校园安全风险评估主体的确定
        6.1.2 校园安全风险评估的实施
    6.2 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预警和整治机制
        6.2.1 建立校园安全风险预警机制
        6.2.2 健全校园安全风险整治机制
    6.3 推进校园安全标准化建设
        6.3.1 推进校园安全防范标准化
        6.3.2 推进校园安全管理标准化
    6.4 推进校园安全“心防”建设
        6.4.1 健全校园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6.4.2 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6.5 完善校园安全风险责任体系
        6.5.1 划分风险责任界限
        6.5.2 加强责任主体的能力建设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基本理论阐释
    一、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内涵界说
        (一)机制概念解析
        (二)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概念界定
        (三)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构成要件
    二、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研究的核心理念
        (一)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理念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创新、绿色、开放、协调、共享”的理念
    三、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机制设计理论
        (三)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四、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研究的必要性与理论框架
        (一)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二)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 中小学校舍安全的现实状况审视
    一、中小学校舍安全面临的自然灾害威胁依旧严峻
        (一)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状况不容乐观
        (二)自然灾害对于中小学校舍安全的威胁始终存在
        (三)当前的中小学校舍质量不足以应对安全需求
    二、中小学校舍安全的提升理念不断深化
        (一)建国初期中小学校舍安全理念的酝酿(1949-1978)
        (二)改革开放后中小学校舍安全理念的萌发(1978-2008)
        (三)汶川地震后中小学校舍安全理念的完善(2008年至今)
    三、中小学校舍安全的政策设计初见成效
        (一)中小学校舍安全政策设计力度进步显着
        (二)中小学校舍安全政策设计效度有待提升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发展脉络梳理
    一、汶川地震以前我国关于校舍安全的政策与保障机制设计回顾
        (一)中小学校舍建设质量保障政策与机制设计脉络
        (二)中小学校舍设计安全相关标准、规范和条例发展历程
    二、汶川地震后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政策与机制设计变更情况
        (一)汶川地震后相关主体对于中小学校舍安全的再认识
        (二)汶川地震后相关主体对于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政策与机制的再设计
第四章 当前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发展成就与现实困境分析
    一、当前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简介
        (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情况
        (三)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绩效评价
        (四)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的正式确立
    二、当前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现实困境
        (一)现行机制在核心理念和组织机构方面均缺乏必要的一致性
        (二)现行机制在依托载体方面缺乏必要的有效性
第五章 国外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发展经验总结
    一、日本中小学校舍安全政策与机制设计
        (一)依托法律政策设计彰显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核心理念
        (二)通过安全设施管理明确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组织机构
        (三)借助安全制度体系构建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依托载体
    二、美国中小学校舍安全政策与机制设计
        (一)以地方性法案为基础推广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核心理念
        (二)以财政与监管为主体明确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组织机构
        (三)以“央地”联动为主旨强化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依托载体
    三、国外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政策与机制设计的的经验总结
        (一)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确保机制核心理念权威性的前提
        (二)合理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确保机制组织机构有效性的基础
        (三)周延的制度体系框架是确保机制依托载体系统性的保障
第六章 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的发展路径选择
    一、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核心理念的完善路径
        (一)在客观层面,建构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专门法律体系
        (二)在主观层面,出台中小学校舍安全文化与安全教育体系
    二、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组织机构的完善路径
        (一)明确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相关主体间权责关系
        (二)确保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主体权责分配制度执行
    三、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依托载体的完善路径
        (一)建立跨部门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多主体协作机制
        (二)建立长效性中小学校舍安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三)建立依托避险教育的中小学校舍安全预警机制
        (四)建立科学完备的中小学校舍安全日常管理机制
        (五)建立常态化的中小学校舍安全监督与检查机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校舍日常检查周期汇总表
    附录2 校舍各类结构房屋安全检查内容表
    附录3 中小学校舍房屋检查记录表
    附录4 学校校舍信息表
    附录5 全国中小学校舍隐患排除情况统计表
后记

四、校舍倒塌该谁负责?(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D]. 邓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2]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回溯与反思 ——基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历史文献[D]. 赵淑英.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3]四川省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分析及防控策略研究[D]. 陈欢.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研究[D]. 杨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5]责任[J]. 蒋先平. 杂文选刊, 2015(11)
  • [6]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J].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4(ZA)
  • [7]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J].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4(10)
  • [8]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完善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的意见[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4(05)
  • [9]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初广东教育改革——方苞同志访谈(节选)[J]. 王涛,谢涛,卢小捷,张秀玉. 红广角, 2013(10)
  • [10]孩子在这样的校舍里,我们放心——抚州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作纪实[J]. 徐光明. 江西教育, 2013(10)

标签:;  ;  ;  ;  ;  

谁为校舍倒塌负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