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矿城市矿山塌陷环境恢复与治理探讨

工矿城市矿山塌陷环境恢复与治理探讨

一、关于工矿城市矿山塌陷环境恢复与治理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生祥[1](2021)在《泸州市矿山生态修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郑盛哲[2](2020)在《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华蓥市作为矿产资源型城市,矿产储量丰富,开采历史久远,市内有5个主要的大型矿区,高顶山矿区作为其中之一,有近60年的开采历史。大规模开采导致地质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森林湿地面积大幅减小,地质灾害发育,水土污染,石漠化及水土流失等大量地质环境问题。为完成国家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要对高顶山矿区的地质环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其评价结果为后续的矿区恢复治理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在对高顶山矿区相关地质资料的收集及地质环境调查基础上,分析了矿区内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结合矿区的地质环境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通过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基于Arc GIS平台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的结果,对高顶山矿区矿山恢复治理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区内环境地质问题以地质灾害为主,还存在矿山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区内发育地质灾害22处,其中危岩15处,不稳定斜坡灾害3处,泥石流4处。生态破坏主要为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损毁与压占,其中地貌景观破坏面积较广,主要为矿山开采形成的开采光壁及工业广场,破坏严重。土地压占与损毁总面积为369.43亩,以工业广场及矿渣堆积体为主,大范围的破坏林地。环境污染情况中土地资源污染程度较轻,且不会产生新的污染,水污染程扩散式的污染,其污染程度较轻,但为了保证用水安全,仍需重视。(2)根据矿区内环境地质问题情况及恢复治理研究需要,将高顶山矿区划分为8个分区。其中地质灾害问题主要集中在Ⅱ区、Ⅳ区、Ⅴ区、Ⅶ区及Ⅷ区,生态破坏各区严重程度不一,以Ⅳ区和Ⅶ最为严重,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3处堆渣体所在的Ⅶ区和Ⅷ区,其他区域影响较轻。(3)根据评价因子的建立原则、结合高顶山矿区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矿山开采情况,选定地层岩性、坡度、开采程度、危岩灾害、不稳定斜坡灾害、矿渣泥石流灾害、地貌景观破坏、土地压占与损毁、水污染程度9个因素作为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的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后,再通过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最终权重。(4)基于Arc GIS平台,对各个评价因子进行矢量化处理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并得到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其中,地质环境评价差区面积为0.32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6.6%,地质环境评价一般区面积为0.63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2.7%,地质环境评价良好区面积为3.98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80.7%。该评价结果能充分反映高顶山矿区受开采影响的程度,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5)根据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的结果,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行研究。同时,提出将高顶山矿区打造成绿色矿山的新思想,通过升级转型,解决华蓥市因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通过对高顶山矿区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研究,并利用其恢复治理研究成果,为其他矿区提供的新思路。

司江福[3](2020)在《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区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一座依托煤炭建设起来的城市,是一座国家战略能源资源深加工基地。矿产资源开采为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实资源保障,但受矿山规模小,过度开采,技术落后,传统地质环境的影响,矿山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占用和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景、含水层等观造成了破坏,诱发了大量的矿山地质灾害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着矿山企业的正常生产,同时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了制约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急需得到有效解决。本文系统阐述了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存在问题管理现状,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研究,运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伦理、公共产品、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等公共管理原理,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主要存在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依然突出,过度开采、过度开发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多,矿山地质环境违法有增加趋势,矿山地质环境部门管理效果不理想,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人员配置不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滞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宣传不到位等七个方面的问题和难点。笔者认为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制约因素主要有七点:一是受传统发展思想的影响,二是自然地质环境复杂,且过渡开采,三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四是政府职能部门权责不够清晰,五是人员编制配置不够合理,六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资金投入不足,七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经过对比国内外先进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针对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转变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完善矿山准入制度,从源头上遏制破坏;强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推动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常态化;明确部门权责,合理配备专业人员;转变管理方式,实现主动管理;加强监测,实现信息共享;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经费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监督等九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的实施来提高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水平。实现六盘水市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凉都。

陈荟萍[4](2020)在《景观格局下的矿山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紫山风景区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是全球煤炭资源大国,数亿吨的煤炭被人们开采挖掘。在历经大规模的开采后,我国各地煤矿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生态修复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矿山修复的目的在于修复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文综合运用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不同学科的理论成果,结合查阅文献、实地调研、资料分析研究方法以及Fragstats4.2景观指数计算软件等技术手段,通过计算斑块面积特征、多样性、异质性等景观指数对景观格局量化分析,将“斑块-廊道-基质”和“生态网络”生态学原理转化为图示化的空间语言,分析矿区景观内部景观元素组成和生态过程。以紫山风景区为案例研究,进行实证检验和设计应用,针对不合理的空间格局问题,提出生态修复策略。研究具体结论包括以下方面:根据其景观类型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北部山地景观、中部草地景观、南部平原景观三大分区,通过对紫山风景区的景观格局的指数计算,得出北部山地景观破碎度较高,中部草地景观破碎度较低,南部平原景观破碎度中等的现状问题。针对现状中斑块和廊道的大小、形状、位置、数目、连通性、构成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后,提出优化景观格局方案:加大北部山区景观中的疏林地斑块数量,恢复受损斑块;对中部草地景观中规则的草地斑块形状进行自然化处理,连接生态廊道,使斑块间物种更容易扩散;增加南部平原景区中的景观类型,改善土壤基质,减少景观优势度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本文试图运用景观格局评价方法,为矿山废弃地景观重塑的破碎化现象做出评价分析,为检验矿山景观修复后的景观格局内部生态系统是否有序运行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优化景区的生态格局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缓[5](2019)在《煤矿废弃地环境修复及其再生研究 ——以徐州为例》文中提出徐州市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煤炭、电力的同时,留下了大量的煤矿废弃地。废弃地生态环境恶劣,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通过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等方法,从生态恢复及景观重塑角度对煤矿废弃地再生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土地复垦、生态重建、自然再生等相关理论,总结各类型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可行性方法。提出煤矿废弃地可以再生为生态产业用地、公园绿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等功能置换,解决矿区生态安全问题,实现“精明性”转型。最后,以徐州市夏桥煤矿区为例,从空间结构重塑、遗址文脉传承和生态系统修复等角度构建矿区空间优化路径,从而给徐州市煤矿区环境修复及再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赵晓苗[6](2019)在《非煤露天开采矿山环境治理措施研究与实践 ——以椅子山为例》文中指出主要针对非煤露天开采矿山环境治理措施进行研究与实践。结合唐山市露天矿山的实际,系统探讨了其已存在的地质灾害问题、治理措施以及治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有利于政府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分批高效、有计划地对露天矿山进行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对治理矿山环境方面,国内外的探究现状进行归纳,且总结了此次探究内容和方法。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细致探讨了唐山市露天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并对唐山市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阐述了唐山市露天矿山环境治理目标、原则和要求,明确了露天矿山分类治理措施和治理现状。然后,以滦县椅子山环境治理技术为例,具体剖析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思路、方法和成效,积极探索多种治理方法,详细阐述各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技术要求,旨在解决露天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难题。最后总结了唐山市露天矿山环境治理措施,分析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做好露天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鉴于唐山市露天开采矿山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具体实践分析,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和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会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地指导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有所借鉴和参考。图2幅;表2个;参50篇。

李志超[7](2017)在《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恢复治理研究》文中认为这些年来,随着矿山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的对当地的土地、植被、空气和水文等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堆积、地裂缝、地面沉陷区等矿山地质灾害区。在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开展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恢复治理研究,对于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我国土地的综合利用率、缓解人地紧张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目前的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破坏情况进行了概括性的述评,比较了国内外的矿山地质灾害区的土地复垦及景观再生的水平差异;其次介绍了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包括系统学、恢复生态学、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等。在论文的主干部分,对现有的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目前的治理难点进行了剖析,主要是治理方式的选择和体制机制的保障问题,同时也是为后文做了铺垫。接着重点比较了土地复垦和景观再生两种生态恢复治理模式。在土地复垦模式分析中,以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矿山地质灾害区的土地生态恢复方法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将矿区生态恢复划分为宜农、宜园、宜林、宜牧四个方向,依据评价结果最终确立为农耕方向接着介绍了复垦的实现路径,大体上分为了土地平整、土壤质地的改善和恢复动植物三个步骤;在景观再生方式分析中,先介绍了相关的景观再生理念,然后重点结合大同晋华宫矿案例,运用SWOT分析阐述了其景观再生的历史契机。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在选取中有不同的适用对象,在实际治理当中应根据矿山地质区的具体条件有针对的性的进行比较、衡量和选择。在耕作较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单一、且景观较为贫乏的地区可以积极的进行土地复垦,且复垦方向以农用地优先,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来恢复生态;在一些能源转型、景观较为丰富、人民生活需求多元化的地区可以以景观再生为主,在恢复生态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休闲区域。当然在实行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技术手段的运用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最后,从管理体制机制及法律的角度来对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恢复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实现生态治理体制现代化,需要我们在学习国际先进的治理理念和体制机制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生态治理的顶层设置,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能,实行良好的决策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构筑社会合力,使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

白静[8](2017)在《赤峰市元宝山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研究》文中指出采矿业是国民经济的的基础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障。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也迅速增加。但常年的矿山开采在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越来越突出的环境问题不仅威胁到矿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元宝山区作为我国重要的产煤区,煤炭开采历史悠久,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之而来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也积累较多。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学习了矿山地质环境及其相关概念、制度、国内外关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及理论,实地调查元宝山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及分布,元宝山区国土资源局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制度政策落实情况,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投入情况及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元宝山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经验,并发现在实际治理工作中遇到了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治理经费缺乏保障;治理工作权责不清且人员配备不足;缺少高阶位专项法律保障;宣传力度不够;保证金缴存标准设置过低等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剖析,为对策的提出提供了依据。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元宝山区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1)整合多部门职能设置统一治理机构。(2)加强治理方案的针对性。(3)加强媒体监督及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4)投资主体及渠道多元化。

任雪峰[9](2017)在《我国东部关闭矿山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 ——以大黄山矿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煤炭开发战略西移,东部资源枯竭矿山加速整合关闭,亟待转型来应对矿山关闭引发的社会经济生态衰退诸多问题。将关闭矿山视为复合自组织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把关闭矿山引发的问题视为对矿山的扰动,可以从恢复力理论的视角破解矿山关闭转型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本文立足恢复力理论体系中的自组织系统、系统服务束、吸引盆地模型、适应性循环模型等理论基础,首先对关闭矿山系统的要素、动态演变、自组织特征、系统服务束变化等进行了分析,了解了系统在矿山运营期及关闭矿山后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矿山系统恢复力的属性、特征、关联着手,尝试对关闭矿山恢复力进行内涵界定,并对系统的扰动类型、过程机理进行了剖析,把握影响恢复力的驱动因素;然后选取徐州市大黄山矿为研究对象,划分适应性循环过程,以便识别恢复力转移的关键节点,通过研究系统要素在管控、冲击和驱动力的影响下主要变量如何相互作用来影响恢复力,从而确定关闭矿山系统的一般恢复力和特定恢复力的指标体系,继而对系统不同状态的恢复力指标进行测度,实现对关闭矿山的恢复力评价;最后对大黄山矿恢复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通过遥感数据解译对矿山系统演变调查表明,研究区从1999年闭矿截至目前,耕地逐步减少,部分转化为草地;建设用地增多,主要是居民点集中化安置和新兴企业厂房大规模建设的缘故,交通路网也愈发健全;土地用途变化明显,关闭矿山土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具有时空动态特征。(2)东部矿山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存在典型的权衡/协同关系现象,矿山关闭前系统的服务类型比较单一,以供应服务为主,且随着矿业经济的发展,煤炭供应服务、能量供应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提升;而矿山关闭后系统服务综合化,完全涵盖了供应、支持、调节和文化服务,各服务功能均不同程度增加。(3)大黄山矿社会生态系统伴随着矿山生命周期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适应性循环(1958-2009年),具体地,可划分为开发阶段(1958-1980年)、保护阶段(1980-1993年)、释放阶段(1993-1999年)、更新阶段(1999-2009年)。而后矿区进入非矿业主导的循环型产业发展阶段。(4)大黄山矿系统的土地生态子系统的特定恢复力指标包括潜水位埋深、植被覆盖度、排灌设施的有效性、水土资源剩余量,社会经济子系统的特定恢复力指标包括剩余劳动力、技术水平、接替产业产值比例、政策支持度、规划执行力。而矿山系统一般恢复力的变化趋势在整体上呈现出由增高到走低,稳态转移后又增高的过程。(5)大黄山矿社会生态系统未来发展需要着重提高系统焦点尺度的适应能力,改善区域自然环境质量,发挥政策优势,发展产业经济,改善矿工就业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蓝颖春[10](2016)在《矿山治理有了新举措 解读《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文中研究指明近日,国土资源部、工信部、财政部、环保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将着力完善开发补偿保护经济机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与治理新机制,尽快形成在建、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新老问题"统

二、关于工矿城市矿山塌陷环境恢复与治理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工矿城市矿山塌陷环境恢复与治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现状
        1.2.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
        1.2.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研究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社会经济
第3章 矿山开发情况及环境问题
    3.1 矿产资源简介
    3.2 矿区开发情况
    3.3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概述
        3.3.1 矿山地质灾害问题
        3.3.2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3.3.3 矿山污染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区地质灾害分析
    4.1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4.1.1 地质灾害类型
        4.1.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4.2 危岩体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4.2.1 危岩发育特征
        4.2.2 典型危岩灾害
        4.2.3 危岩破坏影响因素
        4.2.4 危岩稳定性评价
    4.3 堆积体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4.3.1 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
        4.3.2 典型不稳定斜坡灾害
        4.3.3 矿渣斜坡破坏影响因素
        4.3.4 矿渣斜坡稳定性评价
    4.4 泥石流灾害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4.4.1 泥石流灾害基本特征
        4.4.2 典型坡面泥石流灾害
        4.4.3 泥石流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区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
    5.1 生态破坏
        5.1.1 矿区地貌景观破坏
        5.1.2 矿区土地资源影响分析
    5.2 矿区环境污染分析
        5.2.1 地表水影响分析
        5.2.2 地下水影响分析
        5.2.3 土壤污染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
    6.1 评价原则
    6.2 环境地质问题分区
    6.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立
        6.3.1 评价方法
        6.3.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因子的确定
        6.3.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3.4 权重体系的建立
        6.3.5 构建隶属度函数
    6.4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研究
    7.1 高顶山矿区恢复治理原则与目标
        7.1.1 治理原则
        7.1.2 治理目标
        7.1.3 规划思想
    7.2 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研究
        7.2.1 地质灾害恢复治理研究
        7.2.2 地貌景观恢复治理
        7.2.3 土地损毁恢复治理
    7.3 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7.3.1 环境效益评价
        7.3.2 社会效益评价
        7.3.3 经济效益评价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矿山地质环境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地质环境
        2.1.2 矿山地质环境
        2.1.3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1.4 矿山地质灾害
        2.1.5 土地和植被破坏
        2.1.6 含水层破坏
        2.1.7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2.1.8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2.1.9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2.1.10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2.1.11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2.1.1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
        2.1.13 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2.2 理论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企业伦理理论
        2.2.4 公共产品理论
        2.2.5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2.6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章 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现状
    3.1 六盘水市概况
        3.1.1 区位交通
        3.1.2 矿产资源
        3.1.3 自然地理
        3.1.4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2 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3.2.1 矿山地质环境类型
        3.2.2 矿山地质环境破环分布
        3.2.3 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现状
        3.2.4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编制情况
    3.3 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
        3.3.1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Ⅰ)
        3.3.2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Ⅱ)
        3.3.3 矿山地质环境次重点治理区(Ⅲ)
第4章 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存在问题及难点
    4.1 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依然突出
    4.2 过度开采、过度开发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多
    4.3 矿山地质环境违法有增加趋势
    4.4 矿山地质环境部门管理效果不理想
    4.5 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人员配置不足
    4.6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滞后
    4.7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宣传不到位
第5章 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原因分析
    5.1 受传统发展思想的影响
    5.2 自然地质环境复杂,且过渡开采
    5.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不够完善
    5.4 政府职能部门权责不够清晰
    5.5 人员编制配置不够合理
    5.6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5.7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
第6章 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对策及建议
    6.1 转变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6.2 完善矿山准入制度,从源头上遏制破坏
    6.3 强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
    6.4 推动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常态化
    6.5 明确部门权责,合理配备专业人员
    6.6 转变管理方式,实现主动管理
    6.7 加强监测,实现信息共享
    6.8 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经费投入
    6.9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监督
致谢
参考文献

(4)景观格局下的矿山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紫山风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文献研究
        1.3.2 国内外案例分析
        1.3.3 国内景观格局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矿山废弃地景观生态相关理论
    2.1 矿山废弃地的概念与环境危害
        2.1.1 矿山废弃地的概念与类型
        2.1.2 矿山废弃地对环境的危害
    2.2 景观格局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格局“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2.2.2 生态网络“节点-廊道”理论
        2.2.3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耦合理论
    2.3 小结
第三章 紫山风景区的生态调查与修复分析
    3.1 紫山风景区的自然基础概况分析
        3.1.1 紫山原始风貌溯源
        3.1.2 相关生态因子分析
        3.1.3 人文生态系统现状
    3.2 紫山风景区生态修复的主要问题
        3.2.1 生态系统脆弱
        3.2.2 植被群落单一
    3.3 紫山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景观修复难度
    3.4 小结
第四章 景观格局下的紫山风景区生态修复策略
    4.1 景观指数计算
        4.1.1 景观指数的选取
        4.1.2 不同尺度水平的景观指数
    4.2 紫山风景区主要景观类型
        4.2.1 紫山风景区景观类型的划分依据
        4.2.2 紫山风景区主要景观类型确定
    4.3 紫山风景区生态格局特征提取
        4.3.1 紫山风景区斑块面积特征分析
        4.3.2 紫山风景区景观多样性分析
        4.3.3 紫山风景区景观破碎化分析
    4.4 景观格局下紫山风景区的修复策略
        4.4.1 矿山废弃地景观改造模式比较
        4.4.2 景观格局下紫山风景区的修复策略
    4.5 基于景观格局的矿山废弃地优化设计过程
    4.6 小结
第五章 紫山风景区的生态修复景观设计应用
    5.1 紫山风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
        5.1.1 紫山风景区的规划现状
        5.1.2 紫山风景区的景观功能规划
        5.1.3 紫山风景区的空间结构
    5.2 紫山风景区的景观结构整合
        5.2.1 紫山风景区的结构特征
        5.2.2 紫山风景区的植物结构特征
    5.3 紫山风景区景观格局的优化设计
        5.3.1 保护生物多样性
        5.3.2 增加景观连通性
    5.4 紫山风景区的自然景观修复与人工景观重建
        5.4.1 紫山风景区的山体修复工程
        5.4.2 紫山风景区的植物群落修复
        5.4.3 紫山风景区的人工景观重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煤矿废弃地环境修复及其再生研究 ——以徐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进展
    五、研究方法与框架
1 煤矿废弃地的形成及其环境危害
    1.1 煤矿废弃地的成因及类型
        1.1.1 煤矿废弃地的成因
        1.1.2 典型煤矿废弃地的类型
    1.2 煤矿废弃地的环境危害
        1.2.1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1.2.2 对水域系统的破坏
        1.2.3 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1.2.4 对生态植被的破坏
    1.3 本章小结
2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基本概念分析
        2.1.1 土地复垦
        2.1.2 生态重建
        2.1.3 自然再生
    2.2 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2.2.1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2.2.2 景观审美的构成
        2.2.3 大地艺术的启示
    2.3 本章小结
3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的原则策略与措施
    3.1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原则
        3.1.1 保护性原则
        3.1.2 持续性原则
        3.1.3 整体性原则
    3.2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策略
        3.2.1 矿城乡一体,多中心组团发展
        3.2.2 修复构筑物,传承矿业文化风貌
        3.2.3 重塑地形地貌,再造景观生态格局
    3.3 景观重塑运行保障措施
        3.3.1 采用BARCI监管设计
        3.3.2 科研与技术保障
        3.3.3 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废弃地景观及生态修复方法
    4.1 不同类型废弃地生态修复方法
        4.1.1 塌陷地:湿地生态修复
        4.1.2 排土场:生态林地修复
        4.1.3 煤矸石山的综合利用
        4.1.4 土壤:多措并举的治理与修复
    4.2 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作用
        4.2.1 “回归自然”的环境效益
        4.2.2 “生态宜居”的社会效益
        4.2.3 “协同发展”的经济效益
    4.3 本章小结
5 徐州市矿区废弃地景观重塑样本
    5.1 调查区域概况
        5.1.1 徐州市自然环境概况
        5.1.2 徐州市煤矿发展概况
    5.2 采煤塌陷区湿地重建
        5.2.1 九里湖湿地公园
        5.2.2 潘安湖湿地公园
    5.3 露采宕口遗迹再生
        5.3.1 金龙湖宕口公园
        5.3.2 龟山公园
    5.4 煤矿废弃地其他用途再生模式
    5.5 煤矿废弃地再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5.6 本章小结
6 徐州市煤矿废弃地再生的针对性策略研究
    6.1 废弃地再生的基本功能构想
        6.1.1 以生态产业为主的废弃地再生
        6.1.2 以公园绿地为主的废弃地再生
        6.1.3 以商服用地为主的废弃地再生
        6.1.4 以住宅用地为主的废弃地再生
    6.2 徐州市夏桥煤矿区多用途再生的核心要素
        6.2.1 空间结构的重塑
        6.2.2 遗址文脉的传承
        6.2.3 生态系统的修复
    6.3 徐州市煤矿区转型模式与再生效益分析
        6.3.1 徐州市煤矿区转型模式
        6.3.2 徐州市煤矿区再生效益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6)非煤露天开采矿山环境治理措施研究与实践 ——以椅子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唐山市露天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
    2.1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 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2.2.1 矿山地质灾害
        2.2.2 矿山土地、植被占用破坏
        2.2.3 矿山水土污染
        2.2.4 矿山地下水均衡破坏问题
    2.3 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分析
        2.3.1 矿业开采技术相对落后、开发秩序较混乱
        2.3.2 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力量薄弱
        2.3.3 矿山企业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2.3.4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2.3.5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
第3章 唐山市露天矿山环境治理分析
    3.1 唐山市露天矿山环境治理分类
        3.1.1 取缔关闭矿山
        3.1.2 停产整治矿山
        3.1.3 修复绿化矿山
    3.2 治理目标、原则和要求
        3.2.1 治理目标
        3.2.2 治理原则
        3.2.3 治理要求
    3.3 唐山市露天矿山环境治理现状
第4章 滦县椅子山环境治理技术
    4.1 治理区地质环境背景
        4.1.1 自然地理条件
        4.1.2 地质环境条件
    4.2 治理区地质环境现状
        4.2.1 治理区基本情况
        4.2.2 地质灾害现状
        4.2.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情况
        4.2.4 土地资源破坏情况
        4.2.5 水资源破坏情况
    4.3 治理区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4.3.1 目的和任务
        4.3.2 部署原则
    4.4 治理区治理设计
        4.4.1 Ⅰ区治理工程
        4.4.2 Ⅱ区治理工程
        4.4.3 Ⅲ区治理工程
        4.4.4 道路及蓄排水工程
        4.4.5 停车场工程
    4.5 治理区施工方法和技术要求
        4.5.1 削坡工程
        4.5.2 喷浆护坡工程
        4.5.3 砌筑工程
        4.5.4 飘台工程
        4.5.5 植生袋工程
        4.5.6 草毯工程
        4.5.7 客土混喷工程
        4.5.8 钻孔植藤绿化工程
        4.5.9 三维网工程
        4.5.10 土工格室工程
        4.5.11 覆土工程
        4.5.12 绿化工程
        4.5.13 道路工程
    4.6 治理区治理效果
        4.6.1 经济效益
        4.6.2 社会效益
        4.6.3 环境效益
第5章 唐山市露天矿山环境治理措施分析及对策
    5.1 唐山市非煤露天矿山环境治理措施
        5.1.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矿山恢复治理体系
        5.1.2 采用四种措施,深入推进露天矿山深度整治
        5.1.3 广泛筹措资金,积极探索关停矿山治理模式
    5.2 唐山市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存在问题
        5.2.1 关闭取缔难
        5.2.2 恢复治理难
        5.2.3 工作推进难
    5.3 唐山市露天矿山环境治理对策
        5.3.1 明确责任,发挥政府主体作用
        5.3.2 严格标准,明确治理对象范围
        5.3.3 把握节奏,科学确定治理周期
        5.3.4 疏堵结合,做好整治政策保障
        5.3.5 创新模式,支持矿山转型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恢复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
    2.1 系统学理论
    2.2 恢复生态学理论
    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第三章 矿山地质灾害区生态环境的危害及恢复治理难点分析
    3.1 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危害分析
        3.1.1 地表景观破坏
        3.1.2 土地污染
        3.1.3 次生灾害
        3.1.4 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
    3.2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及具体方式
        3.2.1 生态恢复的原则
        3.2.2 生态恢复的目标
        3.2.3 生态恢复的方式
    3.3 生态恢复治理的难点及问题分析
        3.3.1 治理方式的选择
        3.3.2 治理体制机制及法律保障
第四章 治理方式的选择
    4.1 土地复垦方式选择
        4.1.1 评价单元划分
        4.1.2 评价因子选取及赋值
        4.1.3 评价案例分析
    4.2 土地复垦的实现路径及比较分析
        4.2.1 土地平整
        4.2.2 土壤质地的改善
        4.2.3 动植物恢复途径
    4.3 景观再生的方式选择
        4.3.1 工业文化旅游
        4.3.2 农业文化旅游
        4.3.3 景观再生社会化
        4.3.4 景观再生案例分析
第五章 管理体制机制及法律保障
    5.1 管理体制的保障
        5.1.1 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顶层设计
        5.1.2 明确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目标
        5.1.3 明确管理机构职能
    5.2 管理机制的保障
        5.2.1 公众参与机制
        5.2.2 科研保障机制
        5.2.3 投融资机制
        5.2.4 国际合作机制
    5.3 法律保障
        5.3.1 细致设定国家法律法规
        5.3.2 建立健全地方性规章制度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8)赤峰市元宝山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立法、制度实施研究
        1.3.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主体研究
        1.3.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
        1.3.4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研究
        1.3.5 区域矿山地质环境研究
        1.3.6 矿山地质环境投资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元宝山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矿山地质环境
        2.1.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
        2.1.3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1.4 矿山地质灾害
    2.2 研究区介绍
    2.3 元宝山区矿山地质环境类型及分布情况
        2.3.1 矿山地质灾害
        2.3.1.1 地质灾害类型
        2.3.1.2 地质灾害分布
        2.3.2 破坏占用土地资源
        2.3.3 含水层破坏
        2.3.4 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
第3章 元宝山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施情况
    3.1 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3.2 制度设计
        3.2.1 分类治理
        3.2.1.1 新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要求
        3.2.1.2 在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要求
        3.2.1.3 闭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要求
        3.2.2 分区治理
    3.3 效果分析
    3.4 典型案例
        3.4.1 矿区概况及项目由来
        3.4.2 治理区概况及矿山地质环境情况
        3.4.4 治理成果
第4章 元宝山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历史欠账较多
    4.2 治理经费缺乏保障
    4.3 治理工作权责不清且人员配备不足
    4.4 缺少高阶位专项法律保障
    4.5 宣传力度不够
    4.6 保证金缴存标准设置过低
第5章 元宝山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策与建议
    5.1 整合多部门职能设置统一治理机构
    5.2 加强治理方案的针对性
    5.3 加强媒体监督及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
    5.4 投资主体及渠道多元化
致谢
参考文献

(9)我国东部关闭矿山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 ——以大黄山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大黄山关闭矿山社会生态系统调查
    2.1 大黄山矿区自然经济概况
    2.2 大黄山矿区社会生态系统实地调查
    2.3 关闭矿山社会生态系统遥感调查
    2.4 本章小结
3 关闭矿山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3.1 关闭矿山系统要素
    3.2 关闭矿山社会生态系统特征
    3.3 系统服务束及其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关闭矿山系统恢复力分析
    4.1 概念、特征、关联及属性
    4.2 矿山社会生态系统扰动类型
    4.3 矿山系统要素扰动过程和机理分析
    4.4 矿山系统恢复的驱动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关闭矿山系统恢复力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
    5.1 关闭矿山系统结构与功能
    5.2 关闭矿山系统恢复力识别
    5.3 关闭矿山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指标体系
    5.4 关闭矿山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
    5.5 本章小结
6 大黄山关闭矿山系统恢复力建设建议
    6.1 恢复力适应性管理
    6.2 转型关键问题破解
    6.3 分尺度恢复力建设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关于工矿城市矿山塌陷环境恢复与治理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泸州市矿山生态修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生祥. 四川大学, 2021
  • [2]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D]. 郑盛哲.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六盘水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D]. 司江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4]景观格局下的矿山废弃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紫山风景区为例[D]. 陈荟萍.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1)
  • [5]煤矿废弃地环境修复及其再生研究 ——以徐州为例[D]. 李缓. 苏州大学, 2019(04)
  • [6]非煤露天开采矿山环境治理措施研究与实践 ——以椅子山为例[D]. 赵晓苗.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恢复治理研究[D]. 李志超. 天津商业大学, 2017(02)
  • [8]赤峰市元宝山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研究[D]. 白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9]我国东部关闭矿山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 ——以大黄山矿区为例[D]. 任雪峰.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3)
  • [10]矿山治理有了新举措 解读《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J]. 蓝颖春. 地球, 2016(09)

标签:;  ;  ;  ;  ;  

工矿城市矿山塌陷环境恢复与治理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