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击”的最佳翻译是什么?

“文化冲击”的最佳翻译是什么?

一、“Culture Shock”何译为佳?(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婷[1](2017)在《“文化休克”现象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文中指出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使得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直接,这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汉语国际教学与研究带来新的挑战。对外汉语教学是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交际主体在语言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对外汉语课堂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休克现象。如何才能克服和缓解课堂文化休克,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的优化教学,是如今对外汉语教学中乃至二语教学研究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实践法、访谈法。首先查阅与论文相关的理论知识,再根据课堂实践经历和对留学生的访谈,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最后对案例进行归类分析,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希望能给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概括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仔细查阅与论文相关的文献和着作,对“文化休克”的定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归纳和综述。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分析案例,还原交际主体在文化休克过程中的表现,总结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包括语言障碍、文化背景、教学管理模式。第三部分以所分析的案例为基础,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来分析文化休克现象对汉语教学的影响。第四部分从教师、学生、课堂教学三方面提出了克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休克的教学建议。在第五部分中,笔者首先是呼吁汉语教学工作者及相关人士关注克服文化休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其次是总结了本文的写作初衷和不足之处。

陈放[2](2012)在《中国学界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问题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进程中,"文化休克"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搜集与整理,分析中国学界对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问题的研究状况,主要从"文化休克"概念的界定、"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文化休克"与英语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诸方面加以综述。通过透析研究现状发现,全面提升作为跨文化交际主客体的"人"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能力将是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问题的关键一环。

安然[3](2010)在《“文化休克”译释探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英文culture shock这个概念的基本概述以及相关研究的介绍,从源头阐明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与其逻辑类比意义。通过引用字典、学术争鸣文章,对比分析该概念进入中国的翻译及应用过程,明确指出该概念应与中文的"文化休克"对接,这种对接赋予了"休克"以文化传播学的动态意义。

李晓红[4](2010)在《试论如何在高语境与低语境间进行成功的口语交际》文中研究指明口语交际具有动态性、双向互动性、现场性、综合性等特点,使跨文化间的口头交际显得尤为困难。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现象是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言语交际的不畅,已不仅是语言本身的问题,它与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息息相关。作为第二门语言的学习者,除了重视语言基本功的学习和训练,更多地学习如何使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尤其是跨文化能力。培养跨文化能力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是在高语境与低语境间进行成功的口语交际的关键。

于海岩[5](2007)在《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文中认为互文性理论是当代文论较为复杂的理论之一,自提出之后就形成较多的流派,众说纷纭。但其理论理据却为翻译研究带来巨大启示。本文扼要介绍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并尝试分析译者应当如何利用文章自身的互文性做好实际的翻译工作。

金其斌[6](2007)在《汉语外来词翻译中的仿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接受外来词的研究一直以音译和传统意义上的意译为主,对意译的另一种类型——仿译则重视不够。本文指出仿译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弥补了音译和意译的不足;为双语词典提供等值词,丰富了汉语词汇和汉语的表现力;满足了语言使用者求新、求简、求异的语言心理;具有“可还原性”,体现了词的理据,便于学术和文化交流。在信息传播讲求快节奏、高效率的今天,仿译将会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为外来新词确定译名。

冯奇,万华[7](2003)在《也谈culture shock——与邓海先生商榷》文中提出 《中国翻译》2003年第1期发表了邓海先生的“CultureShock何译为佳”一文,邓先生指出将Culture shock中的Shock译作“休克”不准确,并提出“culture shock”译为‘文化冲突’更恰当些,更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表面上看,文章涉及到翻译的原则和标准问题,涉及到Shock一词“音译意译孰是孰非”的问题,实际上它更是一个研究方法的问题。我们感到还有未尽之言,特撰拙文,谈几点粗浅看法。

邓海[8](2003)在《“Culture Shock”何译为佳?》文中认为 读书中,多次见到“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一词,早已习以为常,笔者也曾沿用此说。读《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以及查阅《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等书时,见作者、译者用的都是“文化冲击”一词。于是想到,为什么很多文章、着述中常将culture shock译成“文化休克”,而非“文化冲击”呢?人们将“shock”翻译成“休克”,显然是音译而来。为什么要音译,而不是意译?音译意译孰是孰非呢?如果意译,何译恰当呢?

二、“Culture Shock”何译为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ulture Shock”何译为佳?(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休克”现象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文化休克”概念及追溯
        1.2.2 国外“文化休克”研究现状
        1.2.3 国内“文化休克”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休克”的原因及表现
    2.1 语言交际的障碍
    2.2 文化背景的差异
    2.3 教学与课堂管理模式的冲突
    2.4 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第3章 “文化休克”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3.1 消极影响
        3.1.1 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3.1.2 影响师生双方的个体认知
        3.1.3 弱化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积极影响
        3.2.1 承认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
        3.2.2 衍生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3.2.3 增强个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4章 关于克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休克”的建议
    4.1 教师方面
        4.1.1 良好的知识和文化结构
        4.1.2 优秀的教学能力
        4.1.3 良好的综合素质
    4.2 学生方面
        4.2.1 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思维
        4.2.2 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4.3 课堂教学方面
        4.3.1 情景模拟
        4.3.2 话题共享
        4.3.3 合作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学界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于“文化休克”概念的界定
二、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相关内容研究
    (一)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的原因与对策
        1.“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
        2.解决“文化休克”的策略及方法
    (二) “文化休克”与英语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
        1.“文化休克”与英语教学
        2.“文化休克”与对外汉语教学
三、结语

(3)“文化休克”译释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休克”概念的基本内涵与相关理论
    1. 概念的来源、背景和所指。
    2. 文化休克的经典理论。
    3. 文化休克症状的描述与分析。
    4. 文化休克的治愈。
二、文化休克概念翻译的审视和界定
    1. 相关字典的译释。
    2. 相关文献争议。
    3. culture shock的再审议。

(4)试论如何在高语境与低语境间进行成功的口语交际(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跨文化能力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6)汉语外来词翻译中的仿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仿译弥补了音译和意译的不足。
2.仿译能够为双语词典提供等值词, 丰富了汉语词汇和汉语的表现力。
3. 仿译满足了语言使用者求新、求简、求异的语言心理。
4. 仿译具有“可还原性”, 体现了词的理据, 便于文化和学术交流。

四、“Culture Shock”何译为佳?(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休克”现象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案例分析[D]. 杨玉婷. 湖南大学, 2017(07)
  • [2]中国学界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问题研究综述[J]. 陈放.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 [3]“文化休克”译释探源[J]. 安然. 学术研究, 2010(03)
  • [4]试论如何在高语境与低语境间进行成功的口语交际[J]. 李晓红.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5]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 于海岩. 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7
  • [6]汉语外来词翻译中的仿译研究[J]. 金其斌. 中国科技术语, 2007(02)
  • [7]也谈culture shock——与邓海先生商榷[J]. 冯奇,万华. 中国翻译, 2003(04)
  • [8]“Culture Shock”何译为佳?[J]. 邓海. 中国翻译, 2003(01)

标签:;  ;  ;  ;  ;  

“文化冲击”的最佳翻译是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