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科技英雄奖

黑龙江省科技英雄奖

一、黑龙江重奖科技功臣(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瑾[1](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指出《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冀英俊[2](2013)在《隋朝君臣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君臣关系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也是研究传统政治的首要问题。本文之所以选择隋朝作为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研究的对象,一是基于隋朝在制度创立、思想完善以及历史地位等方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呈现出来的重要性。二是鉴于隋朝在创立、速盛与速亡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特殊性。三是因为在过去的研究中,史界对隋朝全面性的探究,力度和深度都很欠缺,目前尚未发现从专门视角对隋朝君臣关系进行整体性的阐释及其类似的着作。笔者认为,这对于整体把握隋朝历史的政治动向,乃至于对整个中国古代君臣关系主要脉络的把握,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从政治思想的角度阐释隋朝君臣关系的逻辑体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本文所关注者,并非是个别的君臣关系,而是从各个影响君臣关系的政治脉络,如天命、伦理、制度、行为、观念等层面,以思想为视角,全面、系统地考察隋朝君主与臣僚权力之间的结构与运作,并结合隋朝君主与前朝宗室、与皇室等几个特殊的君臣关系层面,从隋朝文、炀二帝的具体用人理论等政治实践的诸多层面和角度进一步对隋朝君臣思想进行印证,检视隋朝君臣之间的互动和博弈,捕捉隋朝君臣确立与速亡的特殊性和深层次原因。本文首先从哲理、伦理、制度、利益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君臣关系的四大因素,并论证了各种因素对君臣关系的双重影响。对哲理性因素的研究,除了从天命的角度阐述天立人君、君权天赋的理论基础外,还从星象、五行的变化对君臣关系的双重影响做了系统的探究。对伦理性因素的研究,着重分析了仁义、礼乐的道德规范和忠信、孝悌的行为规范对君臣关系的影响,并结合具体事例阐明了在出现忠孝难两全的选择性困境时的统治思想。对制度性因素的研究,从政治称谓、权力分配、礼制内容、法令内容以及君臣之喻的角度论述了制度性因素的几个层面,并分析了在政治制度的影响下,君臣权力的相互制约关系。对利益性因素的研究,从政治功名、政治权力、政治形势、物质利益以及生计问题的角度论述了利益性因素的几个层面,并分析了隋朝维护政治利益的方式和手段。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了隋朝与前朝宗室、与周边少数民族、与皇室、与“不臣者”四种特殊的君臣关系,以辨明隋朝君主在面对不同背景、不同成分的特殊臣僚群体时,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政治思想与行为方式。接着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和层面考察了文、炀二帝的用人思想及其特点,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系统研究隋朝君臣关系的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隋朝建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考察了隋朝速亡的原因等问题,深化了对隋朝君臣关系确立与速亡的思考,提出隋朝的速亡并非是统治思想理念的问题,只是在运行过程中因没有始终遵循而出现了偏向。

王艳[3](2013)在《宋朝物质赏赐研究》文中指出赏赐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惯用之术,历来被视为驭人治国的重要权柄,宋代亦然。宋朝赏赐类型多样,三年一次的郊祀赏赐规模最大,对国家财政、官员经济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宋朝赏赐类型大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赙赠的管理机构、法令、对象及物品均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特点。举告赏赐广泛设立于刑事犯罪、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相关制度细密而规范。贡赐贸易的基本原则仍为“厚往薄来”,回赐中的额外赏赐数额较大。宋朝注重军功赏赐相关制度建设,赏格更为完备和详尽,评议过程和管理更加系统和完善。宋朝赏赐物品有质的变化。主要赏赐物品的比重发生根本性改变,钱币、白银的使用开始超过绢帛,而绢帛仍占据着重要地位。章服赏赐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并呈现出渐趋泛滥的趋势。宋朝国有土地数量大幅减少,赐田规模不及前朝,来源趋于多元化,但仍以国有土地为主。北宋初年宅第赏赐的政治色彩浓厚,赐第产权问题较为复杂,随着受赐对象的渐趋增加,至中后期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宋朝赏赐所用的农畜产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米、麦取代粟,羊取代马成为发放数量最多的农畜产品。宋朝赏赐物品的巨大变化还表现在旧品种的渐趋消失及新品种的出现等方面。宋朝各级文武官员享有优渥的经济待遇,受赐时机和场合超过前朝,这种厚遇一方面使得宋朝涌现出一批以国事为己任、在国难当头敢于担当的官僚士大夫;另一方面使得宋朝官员经济来源趋于多元化。宋朝对宗室、外戚一向防范甚严,不许其染指实权,而偿之以丰厚的物质利益。归明、归正人是宋朝重点安置的特殊群体,为吸引更多的人归顺,宋朝在政治、经济上多给予厚待,或迁官进爵,或赐以钱物。宋朝皇帝大多崇信宗教,对僧寺道观的赏赐往往能反映出皇帝对宗教的态度及政策,同时对宗教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宋朝物质赏赐的显着变化折射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赏赐标准的若干变化顺应了时代需求,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取得的巨大进步是宋朝推行赏赐的物质基础,而“三冗”局面及窘迫的财政状况又成为影响其发展的掣肘,自北宋中期始政府开始限制物质赏赐的规模。物质赏赐在宋朝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强化了君主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尽管如此,宋朝物质赏赐仍存在着诸多弊端,赏罚不公、赏重于罚是其中最大的问题,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是弊端产生的重要原因,由此给宋代社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和影响。

刘喜涛[4](2011)在《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封贡关系为视角,以中朝使臣为研究对象,依靠中朝双方历史文献资料,把使臣交往置于中朝封贡关系的大外交语境中,通过使臣往来活动的实践建构和解读封贡关系,使封贡关系模式具有实证性和理论性基础。使臣是维护中朝封贡关系的践行者和实施者,双方使臣的言论和行为是中朝封贡关系最直接的表现方式。通过使臣身份、官品、言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比较,尝试建构和诠释明代的“使臣文化”概念。以文化认同为纽带建构起长达277年之久的中朝封贡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使臣往来中确立的行为规范,礼仪文化,接待传统等多为后人承继。对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的意义不止于对这一问题做一整体概观,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出访活动及与此相关联的外交方式、理念等进行深入分析,亦可能对当今东亚国家乃至世界上国家间交往提供经验和启发。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组成,正文包括六章:第一章为明鲜封贡关系与使臣往来关系的确立。首先介绍明朝建立后,明朝与高丽、朝鲜王朝封贡关系建立的过程和其间发生在两国之间的矛盾。朝鲜王朝建国后,明朝承认李成桂政权,但不对其进行册封,在这种背景下,双方开展使臣往来关系,其中朝鲜王朝遣使以请封和进贡为主。到建文三年,明朝册封朝鲜国王,双方才建立起正式的封贡关系,使臣往来对双方关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第二章为使臣的身份及选任标准。从中朝双方所派遣使臣的身份及选任标准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文献记载可以得出,明朝使臣身份主要为行人、给事中、翰林、宦官。朝鲜使臣身份为堂上官、王室宗亲与功臣、六曹与中枢府官,还有通过借衔提升官品而成为使臣的情况。在选任标准上,明朝主要选择文才学识卓着、熟知朝鲜风俗礼仪、个人形象良好、不辱君命的人充当使臣。朝鲜主要选择学识渊博、熟悉汉语、官品堂上的人担任使臣。第三章为使臣的种类及构成。明朝使臣主要以册封使、诏谕使为主,还有其他赏赐使、吊唁使等。使团主要由正使、副使、通官、跟役等组成。朝鲜使臣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以及“兼行”等,使团人员包括“三使”、通事、军官、随从等。第四章为使臣出使前的准备及使行路线。主要介绍双方使臣在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明朝使臣在出发前要接受皇帝的召见,颁赐诏书,授权使行任务,并嘱托不辱使命等。派遣品级不高的使臣出使还要通过“借官”达到出使要求,另外要准备随行携带物品,包括颁赐朝鲜的《大统历》、印章、冕服等,还要准备证明自身身份的牌文。朝鲜使臣出使前也要接受国王召见,领受赏赐,接受外交文书,举行拜表仪式,封裹方物等。双方使臣往来主要通过陆路和海路,在明朝前期和后期,多使用海路,其余时间通过陆路。第五章为使臣的接待制度。明朝主要在北京接待朝鲜使臣,朝鲜使臣到达辽东后,辽东都司会派人护送朝鲜使臣到北京会同馆。然后,明朝礼部负责接待朝鲜使臣,在会同馆内为其一行设“下马宴”(回程时设“上马宴”),点验方物,接纳朝鲜使臣进呈的表咨文,同时负责提供“下程”给朝鲜使臣,监督朝鲜使臣在会同馆内开市交易。鸿胪寺负责教习朝鲜使臣面见皇帝礼仪,回程时接受明朝赏赐,返回朝鲜。朝鲜接待明朝使臣的程序分为境外迎接,境内迎接,郊迎以及各种迎接礼仪。在明朝使臣出发到达义州前,朝鲜派出远接使到义州准备迎接。明朝使臣达到义州后,朝鲜又陆续派出宣慰使迎接明使进入朝鲜境内,在到达王京之前的五个城市分别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包括政府官员,地方官员,军队及普通民众都参与其中。到达王京郊外,国王亲自出城迎接并举行隆重的迎诏敕仪式。随后,明使入住太平馆,在朝鲜滞留期间,接受朝鲜国王的接见并参加政府及六曹准备的宴请等活动。在迎接过程中,赏赐朝鲜国王礼物,同时也接受朝鲜的赠礼和其他人情物件。使行任务完成后,朝鲜国王在太平馆为明使一行举行上马宴,然后返程。第六章为使臣的交流活动。朝鲜使臣到明朝主要进行贸易、文化交流以及游观等活动。在贸易活动中,主要介绍朝鲜使臣参与的违禁贸易,从违禁贸易的界定,违禁贸易的参与者,违禁贸易的禁令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鲜为人知的贸易形式,并探究了其在明代朝鲜使行中流行的深层原因。明朝使臣到朝鲜的交流活动主要有宦官的私贸与征索,文臣的文化交流,游观等方面。其中对宦官的私贸及征索行为和文臣的诗文唱和两种使臣的不同风格进行评述,指出在不同时期两种使臣群体代表不同的文化。在明朝使臣游观部分,主要介绍了明朝使臣游观地点,游观中朝鲜方面的安排以及在游观中的文化交流。最后是结论,通过以上各章的研究,对明代中朝封贡关系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进而解读维系这种封贡关系的内在原因:帝制中国的传统影响力和向心力、汉文化圈的吸引力是朝鲜积极同明朝建立封贡关系的历史传统因素;对实现自身利益的考量是朝鲜积极遣使请封并建立封贡关系的现实原因;以“小中华”自居的心理平衡和优越感是朝鲜与明建立封贡关系的重要因素,同时,明朝乃至后来的清朝与朝鲜王朝间的封贡关系具有当时东亚社会所具有鲜明特色。在对中朝使臣群体所具有的外交经历,所形成的外交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外交启迪、外交价值等分析基础上,尝试建构并诠释明代的“使臣文化”。在中朝使臣往来的视野下,透视两国“立体外交”模式。

杨忠泰[5](2010)在《区域创新政策的几个误区》文中认为随着国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各地广泛开展起来。但一些地区在制定和出台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区域创新政策过程中,仍存在将区域创新政策体系科技单一化、区域创新政策内容趋同化、区域创新政策目标国家化、区域创新政策问题战略化等认识误区,致使区域创新政策普遍存在缺位、越位和泛化等严重问题。

邰勇夫[6](2009)在《职道——一个推销员的生存录》文中研究说明这一天,我踏上了推销路,从此我的生命之旅险象环生,云谲波诡。15年后一位执导过许多战争大片的导演对我说:"如果要我付出这样沉重的代价,我宁可去死!"我说:"这不是你愿不愿意,也不是我愿不愿意。如果冥冥中真的有主宰万物的上帝的话,那么上帝就是有意让我从此一会上天堂一会入地狱经历九曲十八弯,从而完成这样一首推销员之歌。"

理智[7](2008)在《为了人才的全面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12月21日19点18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来自浙江省义乌市的农村经纪人老朱面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亿万观众侃侃而谈:"感谢政府支持,给我们创造了为乡亲们服务的条件……"

姚昆仑[8](2007)在《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系统的发掘、搜集和考证中国25史与相关的史料为基础,对中国文明诞生以来科技奖励活动和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试图梳理清楚我国从古至今科技奖励的发展脉络,反映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今天各个历史阶段的科技奖励状况和特点。同时通过与国外科技奖励的简要比较,评述中国科技奖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今天的科技奖励提供历史和现实的借鉴。论文研究的重点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我国科技奖励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作用,并通过科技奖励的发展史实来深化对科技进步的认识和理解。论文的每章在历史分期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的科技奖励史实、特点和作用进行了发掘和分析。每章的研究要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从上古以来到明代末期中国非制度化科技奖励的演进过程。人类最早的科技奖励活动,是从对政治、军事方面有功的赏赐发展而来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对“格致学”和技艺方面的奖励有了较快的发展,从主要对天文学、医学的奖励扩展到对农业、军事科技、建筑等领域。这一时期,诸子百家对奖励的作用多有论述,并将其升华到一定的高度。这些论述和认识,直到今天仍有很大影响和积极的借鉴作用。第二章:阐述和分析了清代科技奖励的发展路线、转折及特点。清代是我国非制度化科技奖励走向制度化科技奖励的转型时期,这一转型既来自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在我国传播的推动,也反映了在科学救国、科学强国思想下中国民众的自我觉醒。虽然这时的制度化科技奖励是建立在专利制度上的,但对推动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促进技术产品从模仿到自我革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民国时期科技奖励制度的发展情况,并分析了科技奖励活动的特点。本章首先论述了从民国初年到抗战爆发之前,随着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和科学建制化出现,民国政府、研究院所和社团设立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科技奖励的特点;其次论述了抗日战争这一特殊时期,民国政府科技奖励的侧重点,如注重实用技术和替代品的奖励,对基础研究激励重视不够等。第三是论述和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的科技奖励活动的特点和产生的积极影响。第四章:论述和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奖励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奖励进入了新的阶段。本章论述了五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并重点分析了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特点以及省市科学技术奖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现状和特点,并简要概括了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奖励的作用。第五章:对当代中国和国外科技奖励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章开头简要回顾了西方科技奖励发展的历史并着重分析了20世纪科技奖励的发展脉络。其后从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视角对中外科技奖励在推荐形式、评审程序、奖金额度的变迁、影响奖励知名度的各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着重对我国与当代最发达国家美国、毗邻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科技奖励制度进行了个案比较分析,最后指出了当代国外科技奖励制度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此外,附录中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外有关科技奖励的理论进行了简要评述。包括对国外科技奖励制度的各种起源理论、专利制度与奖励制度的关系、奖励制度与科学资助(基金)的关系以及国外激励心理学的论述和分析。总之,本文主要的努力方向是:对中国科技奖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进行全面的考证和系统的研究,从浩繁的文献资料中发掘出我国古今科技奖励的丰富史料,整理归纳古代贤哲有关奖励的论述和理论,分析不同时期科技奖励的特点。同时,对当代中国与国外科技奖励在评审、奖金强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中国科技奖励制度与国外科技奖励制度的差异,探讨我国科技奖励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国外科技奖励制度中可资借鉴的内容。

陈传宏[9](2006)在《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深化省部科技奖励改革——在省、部科技奖励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于2006年5月16-18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了首届省、部科技奖励工作研讨会。研讨会上,陈传宏主任代表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作了重要讲话。

刘玉民[10](2005)在《过龙兵》文中指出 第1章随着两声惊雷般的重撞,两扇朱漆楠木、上面嵌着几格漂亮风玻璃的屋门訇然倒下,没等屋里明白出了什么事儿,年打雷和二排长已经进到屋里,把两支冰窟窿似的枪口,对准卓立群和他的那个白得让人眼馋、俊得让人心痒的五姨太了。正是熄灯前的最后时刻,男人刚刚钻进被窝,两只胳膊还伸在外面,女人也刚刚沐浴完毕,美滋滋地向床边走去。女人二十一岁,天生一副窈窕丰润白玉

二、黑龙江重奖科技功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重奖科技功臣(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一、创刊及发展
        二、功能地位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一、报道统计概述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一、政治品质
        二、劳动品质
        三、道德品质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变化原因分析
        四、社会效应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报道数量变化
        二、形象分析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隋朝君臣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现状
    三 视角与思路
    四 框架分析
第一章 影响君臣关系的哲理性因素
    第一节 天君关系确立的哲学依据
        1.1.1 天立人君的理论基础
        1.1.2 君受天命的神秘色彩
    第二节 天象变化与君臣关系举例
        1.2.1 日月的变化
        1.2.2 行星的变化
        1.2.3 流星的出现
        1.2.4 彗星的出现
    第三节 五行变化与君臣关系举例
        1.3.1 五德始终
        1.3.2 金失其性
        1.3.3 木失其性
        1.3.4 水失其性
        1.3.5 火失其性
        1.3.6 土失其性
第二章 影响君臣关系的伦理性因素
    第一节 仁义、礼乐对君臣关系的道德规范
        2.1.1 “仁义,其教之本乎”
        2.1.2 “礼者,所以正身也”
    第二节 忠惠、孝悌对君臣关系的行为规范
        2.2.1 君惠与臣忠的政治准则
        2.2.2 子孝与事君的价值依归
        2.2.3 忠孝合一与忠孝难两全
第三章 影响君臣关系的制度性因素
    第一节 君臣关系制度性因素的几个层面
        3.1.1 政治称谓
        3.1.2 权力分配
        3.1.3 礼制内容
        3.1.4 法令内容
        3.1.5 君臣之喻
    第二节 君权与中枢权力的博弈
        3.2.1 君主强权下的治巨方略
        3.2.2 中枢机构对君权的制约
第四章 影响君臣关系的利益性因素
    第一节 君臣关系利益性因素的几个层面
        4.1.1 政治功名
        4.1.2 政治权力
        4.1.3 政治形势
        4.1.4 物质利益
        4.1.5 生计问题
    第二节 实现政治利益的方式
        4.2.1 无为而治的统治方式
        4.2.2 “武有七德,先之以安民”
        4.2.3 任用酷吏与刑用轻典
第五章 隋朝几种特殊的君臣关系
    第一节 君主与前朝宗室的君臣关系
        5.1.1 隋与北周:篡周与尽殄之
        5.1.2 隋与后梁:废梁与区别之
        5.1.3 隋与后陈:并陈与保全之
        5.1.4 小结
    第二节 君主与周边民族的君臣关系
        5.2.1 君主对周边民族的统治思想与政策
        5.2.2 君主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关系
        5.2.3 小结
    第三节 君主与皇室的君臣关系
        5.3.1 皇帝与皇子的关系
        5.3.2 皇帝与后妃的关系
        5.3.3 皇帝与宗亲的关系
        5.3.4 小结
    第四节 君主与“不臣者”的君臣关系
第六章 文、炀二帝的用人驭臣思想及其特点
    第一节 文、炀二帝的用人思想
        6.1.1 人才为宝的思想
        6.1.2 德才兼备的思想
        6.1.3 科考选才的思想
        6.1.4 唯才是用的思想
        6.1.5 用才不疑的思想
        6.1.6 用人之长的思想
        6.1.7 育才备用的思想
        6.1.8 严考绩与明赏罚思想
    第二节 文、炀二帝的人事政策及特点
        6.2.1 隋文帝的关中本位与猜忌功臣
        6.2.2 隋炀帝的通融南北与骄矜自用
第七章 对隋朝君臣关系确立与速亡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杨坚代周立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7.1.1 杨坚代周立隋的过程分析
        7.1.2 杨坚革命集团的构成分析
    第二节 隋亡并非肇因于文帝
        7.2.1 史学界对文帝与隋亡的评价
        7.2.2 关于文帝时存在的矛盾分析
    第三节 炀帝与隋亡原因探析
        7.3.1 史学界对炀帝与隋亡的评价
        7.3.2 关于炀帝与隋亡评价的思考
    第四节 关于炀帝与隋朝速亡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基本书籍
    二、期刊论文
        (一) 期刊
        (二) 论文集
        (三) 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宋朝物质赏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宋朝物质赏赐研究状况及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简单释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节 宋朝物质赏赐的时代背景
        一、“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时代背景与政治架构
        二、“崇文抑武”的治国思想与骄兵现象
        三、繁荣昌盛的社会经济与“三冗”局面
        四、复杂多变的民族关系与频繁的对外战争
        五、赏赐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第二章 宋朝恩惠类赏赐
    第一节 郊祀赏赐
        一、郊祀赏赐的对象
        二、郊祀赏赐的物品
        三、郊祀赏赐的社会影响
        四、朝廷对郊祀赏赐的控制措施
    第二节 皇室重大事件及巡幸赏赐
        一、皇帝登基
        二、诞圣节
        三、皇子(女)出生
        四、册立太子、后妃
        五、皇帝驾崩
        六、受传宝玺
        七、改谥
        八、皇帝巡幸
    第三节 朝廷赙赠
        一、主管部门
        二、赙赠法的出台与修订
        三、赙赠对象与物品
        四、北宋中期以后对赙赠规模的控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朝事功类赏赐
    第一节 举告赏赐
        一、举告赏赐的领域
        二、举告赏赐的物品、标准与来源
        三、举告赏赐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贡赐贸易中的额外赏赐
        一、贡赐贸易往来的国家与政权
        二、额外赏赐的物品
        三、额外赏赐的原因及影响
    第三节 军功赏赐
        一、军功赏赐的标准
        二、军功赏赐的评议与管理
        三、军功赏赐的社会影响
    第四节 业绩赏赐
        一、“狱空”奖励
        二、工程营建奖励
        三、整理与编订图籍及律令奖励
        四、业绩赏赐的社会影响
    第五节 德行类赏赐
        一、“忠”内涵的变化及忠臣奖励
        二、对孝道的大力提倡与奖励
        三、清节、隐逸之士奖励
        四、德行类赏赐的社会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朝物质赏赐的内容
    第一节 货币赏赐
        一、各类货币在赏赐领域中的地位
        二、赏赐领域内的货币种类
    第二节 章服赏赐
        一、赐绯衣、紫衣
        二、赐鱼袋
        三、赐革带
        四、章服赏赐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 土地赏赐
        一、赐田概念与来源
        二、赐田性质
        三、赐田的不良影响
    第四节 宅第赏赐
        一、赐第对象
        二、赐第产权问题
        三、赐第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农畜产品、书籍、文具等赏赐
        一、农副产品
        二、畜产品
        三、书籍、文具、御书
        四、其它物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朝物质赏赐的对象
    第一节 文武官员
        一、受赐时机和场合
        二、赍赏对官员经济生活的影响
    第二节 皇室贵戚
        一、受赐时机和场合
        二、赏赐标准的调整
    第三节 归明、归正人
        一、主要赏赐物品
        二、社会效果
    第四节 寺观僧道
        一、赏赐的事由分析
        二、主要赏赐物品
    第五节 其他特殊群体
        一、与辽、金来往的使节
        二、前割据政权的君民
        三、高年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朝物质赏赐的特征、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宋朝物质赏赐的特征
        一、赏赐物品明显变化
        二、赏格多与经济利益挂钩,名目繁多
        三、自北宋中期始赏赐规模有所控制
        四、随机、援例而赏日渐增多
        五、官员拥有一定的先赏后奏之权
    第二节 宋朝物质赏赐的功能
        一、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国防安全
        二、促进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三、推动科技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四、传承传统文化,营造以文治国的氛围
        五、树立榜样人物,引导民众
        六、缓解官阙紧张
    第三节 宋朝物质赏赐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赏赐的弊端
        二、弊端原因分析
        三、弊端后果与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朝“封贡关系”与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现状
        (一) “封贡关系”为对象的研究
        (二) “使臣往来”为对象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封贡关系
        (二) 使臣
    四、文献说明
        (一) 中国史料
        (二) 韩国史料
        (三) 文献汇编
第一章 明鲜封贡关系与使行往来关系的确立
    一、册封—朝贡关系的建立
        (一) 明丽关系的建立及其发展
        (二) 明丽关系恶化
        (三) 朝鲜王朝建立
        (四) 明鲜封贡关系建立
    二、明鲜使臣往来关系的确立
        (一) 朝鲜建国初期的对明使行
        (二) 李芳远出使明朝
        (三) 明朝遣使正式册封朝鲜国王
第二章 使臣的身份及选任标准
    一、使臣的身份
        (一) 明朝使臣的身份
        (二) 朝鲜使臣的身份
    二 使臣的选任标准
        (一) 明朝使臣的选任标准
        (二) 朝鲜使臣的选任标准
第三章 使臣的种类及构成
    一、使臣的种类
        (一) 明朝使臣的种类
        (二) 朝鲜使臣的种类
    二、使臣的构成
        (一) 明朝使臣的构成
        (二) 朝鲜使臣的构成
第四章 使臣出使前的准备及使行路线
    一、明朝使臣的准备
        (一) 皇帝召见
        (二) “借官出使”
        (三) 随行物品
    二、朝鲜使臣的准备
        (一) 国王召见
        (二) 外交文书
        (三) 拜表仪式
        (四) 方物封裹
    三、使行路线
        (一) 使行路线概况
        (二) 使行路线:以朝鲜使臣的陆路为例
        (三) 使行时间
        (四) 更改贡路问题
第五章 使臣的接待制度
    一、明朝的接待程式
        (一) 会同馆接待
        (二) 礼部接待
        (三) 皇帝接见
        (四) 接受贡品与颁赐
    二、朝鲜的接待程式
        (一) 境外迎接准备
        (二) 境内迎接
        (三) 郊迎
        (四) 迎接仪式节次
        (五) 太平馆接待
        (六) 赏赐与收受礼物
第六章 使臣的交流活动
    一、朝鲜使臣的活动
        (一) 贸易
        (二) 文化交流
        (三) 游观
    二、明朝使臣的活动
        (一) 宦官的私人贸易及征索行为
        (二) 文人使臣的诗赋交流
        (三) 游观
结论
附表一:明朝与朝鲜王朝年代对照简表
附表二:明朝使臣出使朝鲜表
附录三:朝鲜使臣入明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区域创新政策的几个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 将区域创新政策体系科技单一化
2 将区域创新政策内容趋同化
3 将区域创新政策目标国家化
4 将区域创新政策问题战略化

(7)为了人才的全面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走到了五年前。
深化改革引人才潜能全面迸发
创新机制催人才环境整体优化

(8)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研究资料
    三、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上古至明代末期的科技奖励
    第一节 古代奖励思想和理论
        一、赏罚是治国的权柄之一
        二、崇尚和奖励贤良之才
        三、赏罚要准确分明
        四、赏贵在精和及时
    第二节 古代科技奖励的形式
        一、授官赐爵
        二、赏赐金钱和物质
        三、树碑立传以留名青史
        四、赐姓、赐名或赐诗文等
        五、赏赐惠及家庭和后代
        六、其它奖励方式
    第三节 古代科技奖励的领域
        一、天文气象方面的奖励
        二、医学领域的奖励
        三、农田水利方面的奖励
        四、军事科技方面的奖励
        五、营造方面的奖励
        六、冶铸和工艺等领域的奖励
    第四节 古代科技奖励的特点
        一、授奖基本是帝王的个人行为
        二、科技奖励缺乏评审机制
        三、科技奖励与古代人才观紧密联系
        四、沿袭和丰富了非制度化科技奖励的形式
第二章 清代的科技奖励
    第一节 清代早期的科技奖励
        一、顺治与康熙期间的科技奖励情况
        二、乾隆至道光时期的科技奖励
    第二节 清代晚期的科技奖励及科技奖励制度萌芽
        一、洪仁玕等人的科技奖励思想
        二、洋务运动对科技奖励的推动
        三、中国的第一个科技奖励法规
        四、对留学归国科技人才的奖励
    第三节 清代科技奖励的特点和作用
        一、授奖的"奖品"注重官职
        二、随机性科技奖励与专利性质的奖励制度并存
        三、把西方专利制度纳入制定科技奖励制度的重要依据
        四、科技奖励的对象以人为主
        五、科技奖励与科普并重促进了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科技奖励制度
    第一节 民国政府的科技奖励政策
        一、对工艺品和技术发明的奖励
        二、对基础研究的奖励
    第二节 民国研究机构和社团的科技奖励
        一、中央研究院等研究院所的奖励
        二、学术团体所设的科技奖励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科技奖励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科技奖励政策和制度
        二、陕甘宁边区的科技奖励活动
        三、激励科技人员的优惠政策和条件
    第四节 民国时期科技奖励的评价
        一、初步形成了政府、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相结合的科技奖励体系
        二、以科技创新成就突出的人员为授奖对象
        三、注重奖励应用技术和实用产品
        四、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科技奖励的先进经验
        五、解放区的科技奖励铺垫了新中国科技奖励发展的基石
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奖励制度
    第一节 新中国科技奖励的发展
        一、初创阶段(1949年—1966年)
        二、停滞阶段(1966年—1976年)
        三、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
        四、快速发展阶段(1985年—1999年)
        五、改革完善阶段(1999年至今)
    第二节 改革后国家科技奖励状况分析
        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国家技术发明奖
        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第三节 省部级科技奖励分析
        一、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的现状分析
        二、省、部级科技奖励的特点分析
    第四节 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励分析
        一、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登记和监督管理
        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三、关于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几点思考
    第五节 当代中国科技奖励的作用
        一、承认和肯定科技人员在推动科技与社会文明进步中的贡献
        二、发挥了政策和科研的导向作用
        三、高度体现了政府和全社会对科技人才和知识的尊重
        四、加速了获奖项目的转化应用和知识的传播
        五、对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和加强学风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五章 当代中国与外国科技奖励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20世纪国外科技奖励制度分析
        一、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重大奖项推动了世界科技奖励的发展
        二、国际性组织设立的科技奖励
        三、发达国家的科技奖励
        四、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奖励
        五、二十世纪全球科技奖励的几点探讨
    第二节 中外科技奖励运行方式的比较分析
        一、获奖候选人的遴选机制比较
        二、评委构成情况的比较
        三、评审方式的分析比较
    第三节 影响科技奖励声望的因素及其比较分析
        一、设奖的时间(历史)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二、获奖人的科技贡献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三、设奖机构的权威性对科技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四、奖项名称对科技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五、奖金强度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六、奖励频度和规模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七、颁奖规格和层次对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八、宣传力度对科技奖励知名度的影响
    第四节 科技奖励强度演变的比较分析
        一、英国等国家奖金强度的演变
        二、我国科技奖励强度的演变
    第五节 中国与美国、印度科技奖励比较
        一、美国的科技奖励系统
        二、印度的科技奖励系统
        三、中国与美国、印度科技奖励制度的分析比较
    第六节 国外科技奖励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奖励立法和评审工作
        二、重视和扶持学术团体等社会力量设奖
        三、奖励对象以人为主以项目为辅
        四、奖项的设立与时俱进
        五、重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的奖励方式
        六、政府科技奖励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第七节 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前景展望
        一、推动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将逐渐成为设奖的主体
        二、逐步从奖励科技项目为主转向以奖励科技人才为主
        三、注重从科技战略的需求来设置科技奖项
        四、科技奖励管理工作步入专业化和职业化轨道
结语
    一、论文的主要贡献
    二、关于对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发展的几个阶段的认识
    三、几点结论
附录一 有关科技奖励理论的评述
    第一节 有关科技奖励制度起源说的评述
        一、关于优先权之争与科技奖励制度产生的评述
        二、关于专利制度与对科技奖励制度产生的影响的评述
        三、科技奖励制度对科学研究资助的影响
        四、科技奖励制度起源的交换理论
        五、关于对科技奖励信用循环理论的评述
    第二节 有关科技奖励的心理学评述
        一、西方激励理论的类型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第三节 科技奖励其他问题的评述
        一、科技奖励导致的社会分层问题
        二、科技奖励中的"优势积累"——马太效应
附录二 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历史沿革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后记

四、黑龙江重奖科技功臣(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2]隋朝君臣关系研究[D]. 冀英俊. 南开大学, 2013(06)
  • [3]宋朝物质赏赐研究[D]. 王艳. 河南大学, 2013(01)
  • [4]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 刘喜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5]区域创新政策的几个误区[J]. 杨忠泰.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04)
  • [6]职道——一个推销员的生存录[J]. 邰勇夫. 中国作家, 2009(08)
  • [7]为了人才的全面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J]. 理智. 中国人才, 2008(01)
  • [8]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D]. 姚昆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03)
  • [9]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深化省部科技奖励改革——在省、部科技奖励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 陈传宏. 中国科技奖励, 2006(06)
  • [10]过龙兵[J]. 刘玉民. 中国作家, 2005(04)

标签:;  ;  ;  ;  ;  

黑龙江省科技英雄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