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率因数校正的自动电池充电器

基于功率因数校正的自动电池充电器

一、基于功率因数校正的蓄电池全自动充电器(论文文献综述)

孙梦剑[1](2020)在《UTO线路下轨道交通信号的电源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截止至目前,南京已开通运营10条地铁线路,这十条线全部是ATO自动运行模式,即有司机在司机室但司机可以不操作,南京地铁七号线采用UTO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为南京首条无人驾驶地铁线路。七号线的建设,在缓解交通压力上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持,并发挥出非常大的作用,从而推进新城建设以及提升相关住房建设能力,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和保护古都风貌方面做出贡献,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南京的核心地位(为江苏首条明确的无人驾驶线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信号系统作为UTO线路的五大核心设备系统(车辆、信号、通信、站台门、综合监控)其中之一,如何保证其设备稳定、可靠、连续地运行,从而保障无人驾驶时的车辆安全行车是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重点研究为保障无人驾驶线路下的信号系统能够连续性工作,如何从结构、配置、控制策略等方面提高信号电源系统的可靠性。首先对于轨道交通信号电源系统的技术发展进行了概括,并对国内外目前研究方向的不同进行了说明。然后阐述了七号线信号电源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整体线路的电源配置情况。在信号电源主要组成部分(电源屏、UPS)的工作原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于电源屏输入切换、电源屏输出配电方式、UPS结构、蓄电池的选型完成设计。与此同时,以既有线路单UPS配置为例,分析七号线配置双UPS的优势,并采用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控制法,解决双UPS并机的相位、幅值控制问题,接着对于主要的电力电子变换进行了参数计算。最后为解决工程实际中可能出现的故障给出建议方案,以确保信号电源可靠性的提高、无人驾驶线路的顺利开通。

司琦玥[2](2018)在《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家庭用电负荷的管理逐渐成为智能电网在用户侧的延伸,对家庭用电的优化逐渐成为行业的热点,但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如何实现家庭用电信息的采集和对电能的控制,而对基于用户舒适性体验的家庭需求响应用电负荷的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成果却非常少。因此,本课题对智能电网下基于用户舒适性体验的家庭需求响应用电负荷的优化控制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需求响应以及智能电网和家庭智能用电的相关研究做适当介绍。并针对国内的家庭智能用电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出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其次,根据家庭负荷用电的组成,对家庭用电模式的发展进行分析,引出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模式。对家庭用电负荷进行分类,并确定各用电负荷的优先级;分别对家庭用电负荷特性、分布式发电系统以及用户用电舒适度体验建立相关的模型,并提出了基于用户用电费用和用户舒适性指标的综合性指标,构建了多目标约束函数优化模型,为后续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优化策略的制定和优化算法仿真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对需求响应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优化的整体控制策略,整体控制策略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节电省电优化控制策略、节能省电优化控制策略、激励响应优化控制策略和约束条件优化控制策略,分别详细地构建了各控制策略的具体内容。通过对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控制策略的研究,最大程度地为用户节省电费的同时又能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为第四章中对优化算法的验证提供模型基础。最后,分别详细地介绍了基本粒子群算法、权重改进的粒子群算法。鉴于粒子群算法在后期收敛速度慢的缺点,本文提出了将免疫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结合的免疫粒子群算法,作为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策略优化的求解算法,列出了相应的算法流程图。最后搭建了MATLAB仿真平台,结合免疫粒子群算法,用户用电控制策略和建立的多目标优化函数进行了MATLAB仿真,仿真结果证明在采用控制策略对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进行优化之后,用户的经济性目标、舒适性目标以及所建立的经济性和舒适性的综合性指标均得以提升优化。

侯培言[3](2014)在《PWM整流器的无源性控制与L2扰动抑制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整流器的广泛使用,减少了传统整流装置对电网和用电设备的危害。而通过与控制策略的结合,可以使得PWM整流器的性能更加优越,并且在更大干扰范围内保证自身的稳定性。本文根据PWM整流器的自身特点,将无源性控制策略应用到PWM整流器的控制设计当中,并对负载端接反电动势的情况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控制。另外针对PWM整流器的负载电阻扰动问题,应用L2增益扰动抑制控制技术来予以解决。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在应用无源性控制策略对PWM整流器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叙述了其电路拓扑结构、一般数学模型和在dq旋转坐标系下的状态平均数学模型;接着介绍了无源性控制理论,并着重阐述了状态PCH (port-controlled Hamiltonian, PCH)控制原理及控制器的求解方法;最后进行了仿真研究。第二,对负载端接反电动势的PWM整流器系统进行了建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PCH模型,然后利用状态PCH原理求解出了控制器;最后对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第三,对于有网侧电压和开关函数两个控制输入的PWM整流器进行了相应的建模分析和控制器的求解;并在此基础上对PWM整流器负载电阻突变对系统引起的干扰,通过设计相应的L2增益扰动抑制控制器来进行抑制;最后进行了仿真研究。第四,利用矢量控制策略对PWM整流器进行控制设计,并做了建模和仿真研究;接着将仿真结果与基于PCH控制的PWM整流器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基于PCH控制的PWM整流器具有更好的动静态性能,更快的输出电压跟踪速度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通过仿真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基于无源性控制策略的PWM整流器不但可以很好地实现控制目标,而且具有很强稳定性和动态性能;当负载端接蓄电池负载时,可以为蓄电池进行恒压限流充电;通过引入L2增益扰动抑制控制技术,可以消除负载电阻大范围突变给PWM整流器系统带来的稳态误差。

邵添[4](2014)在《太阳能混合直流电源中MPPT和PFC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为了避免出现能源危机,必须大力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太阳能是一种清洁、高效且用之不竭的太阳光辐射能量,但光伏电池的输出受外界环境和负载的影响较大,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光伏电池的利用效率,需要在太阳能供电系统中加入辅助电源并且对光伏电池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本文综合了光伏发电技术、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和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研制出一套节能高效的太阳能混合直流电源装置,它由太阳能光伏、蓄电池、AC/DC电源三者集成,实现了电能来源的多样化,可自动无扰切换。同时它还具备MPPT、PFC和实时监控等功能。针对此太阳能混合直流电源的设计,本文所做的工作如下:(1)详细阐述了太阳能发电技术和MPPT的基本原理,分析和比较了恒定电压法、扰动观察法和电导增量法三种MPPT算法,总结各算法的优缺点,提出了适合本课题的跟踪算法—-恒定电压启动结合扰动观察算法。对常用的DC/DC变换器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本系统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变换电路和主控制芯片,完成硬件电路参数设计,选择合适的电子元器件,制作电路板,搭建一个120W的光伏发电系统。(2)分析了功率因数校正的基本原理,对PFC的主电路拓扑和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比较,最终确定了适合本系统的功率因数校正方案;基于平均电流控制的Boost型APFC。利用UCC28019控制芯片设计了一个基于平均电流模式控制的APFC实验装置,其输出功率为1kW,给出了PFC电路的详细设计步骤和具体参数的计算过程。(3)研究了如何快速无扰切换三种电源,保证混合电源能24小时不间断的给负载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能,并提出了实现控制的切换算法,对太阳能混合直流电源系统中的智能自动无扰切换控制器进行设计。(4)对太阳能混合直流电源中MPPT模块和PFC模块单独进行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对混合直流电源进行集成联调。

杨民生[5](2012)在《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与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型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技术(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简称ICPT)利用电磁感应耦合原理从静止的原边电源向一个或者多个副边用电负载提供无接触电能传输,ICPT技术消除了传统的点到点供电方式所带来的固有缺陷,如导线裸露、插头磨损、接触电火花等,具有安全、环保、免维护或少维护等优点,在厂矿、装配车间、各种易燃易爆环境、水下环境、人体内植式电子装置供电等各种特殊条件下电气设备的安全供电,及移动电气设备的安全供电,如电动汽车等方面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各个领域对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技术已经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技术作出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论文首先介绍了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技术起源,系统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对ICPT技术系统的应用领域作出了详细的介绍,阐述了ICPT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ICPT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归纳,介绍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对典型ICPT系统的磁路模型及等效电路模型作出了分析,获得了基于磁通交链的T型电路及基于互感原理的互感电路模型;基于互感等效电路模型,建立了原副边相互分离的等效电路;以互感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多负载ICPT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分别对单一原边线圈多负载拾取线圈及多原边线圈多负载拾取线圈两种不同的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两种不同结构的多负载ICPT系统之间的参数关系。分析了ICPT系统的电功率参数传输模型,对系统的传输功率及电压电流增益系数等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系统中各电路参数的变化对系统传输功率的影响。以增强系统的传输功率性能为目的,对ICPT系统的谐振补偿理论作出了研究。结合ICPT系统的电路模型,对静态补偿的基本拓扑及系统输出电能特性进行了研究,完成了静态电路谐振补偿的补偿参数设计,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静态补偿对传输功率性能的提升;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可控电抗器的谐振补偿方法,通过动态调节可控电抗器的导通角来改变组合式补偿支路的容抗数值,从而保证了原边电源侧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之间的零相角条件,减小对系统电源的VA值容量需求,对动态补偿支路的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Orcad/Pspice所构建的电路仿真模型对动态谐振补偿的有效性作出了验证。对ICPT系统在不同的原边电源类型及不同的补偿拓扑方式下系统的功率传输特性计算分析与仿真验证。在ICPT系统中,为增加系统的功率密度,减小装置体积与重量,需要向原边线圈注入高频交变电流。系统负载所能接收的传输功率与原边线圈电流大小呈正比,对原边逆变电路的研究属于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论文对适用于大中功率电能变换的一次侧换流拓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了推挽谐振式电能变换器在变负载条件下的原边电流恒流性能,提出了一种具有原边恒流特性的一次侧电能变换电路拓扑,设计了电路参数,能在ICPT系统负载变化时保持原边线圈电流的稳定,以一次侧谐振槽的体积与重量为优化目标,对电路参数进行优化;电路仿真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一次侧原边恒流型电路变换拓扑在全负载范围内具有优良的原边恒流特性。论文研究了ICPT系统的传输功率模型,针对ICPT系统中一次侧与二次侧不存在常规的信息反馈通道的特点,重点研究了在系统负载侧进行传输功率控制的方法。结合本文所提出的原边恒流型一次侧电能变换拓扑,提出了一种采用动态切换电抗器对ICPT系统二次侧电路进行动态解谐来控制系统向负载传输功率的方法,该方法能在ICPT系统二次侧实现对传输功率的控制,同时保证了ICPT系统最大传输功率性能,采用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器来对动态电抗器的导通角进行控制,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结果显示动态解谐传输功率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为了抑制参数摄动对系统输出的影响,采用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法,推导出ICPT系统的参数不确定性模型,构建了μ综合控制器对系统输出进行鲁棒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针对多负载ICPT系统,研究了采用功率开关管电路的传输功率控制方法,消除了系统负载之间的相互干扰,能实现对负载输出侧电能参数的精确控制,电路仿真实验验证了开关管传输功率控制电路的有效性。考虑到电动汽车的广阔应用前景,对电动汽车非接触充电系统及充电控制模式作出了研究,对比分析了相对静止式非接触充电模式及相对运动式非接触输电模式。对适合电动汽车非接触感应耦合充电系统的线圈结构与耦合特性作出了研究,提出了电动汽车非接触式感应耦合充电系统的关键参数设计流程。提出了电动汽车非接触充电控制系统结构,针对锂电池组充电特性,研究了PWM恒压恒流充电模式,对电动汽车非接触式充电的分段充电控制算法作出了详细分析。设计了多负载非接触感应耦合充电系统,对PWM恒流与恒压两种充电模式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显示所设计系统具有较好的电能传输性能。论文最后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性点,并指明了下一步研究工作方向。

戚艳[6](2009)在《铅酸蓄电池快速充电器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铅酸蓄电池的特性以及国内外充电技术的发展现状,指出提高铅酸蓄电池充电速度的关键是消除充电过程中电池的极化现象,在目前已有充电方式的基础上采用了脉冲充电与变电压充电相结合的脉冲式变电压充电方式,使充电曲线最大程度的模拟麦斯最佳充电曲线,尽可能的提高电池充电速度。本文设计的快速充电系统在充电前期采用脉冲式变压快速充电方式,充电后期采用恒定小电流补足充电,达到快速充电的目的。考虑到铅酸蓄电池充电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充电控制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时变的、有干扰的控制系统,所以本系统引入模糊控制,在控制方法上采用Fuzzy-PI混合控制方式,将模糊控制和PI控制的优点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最优控制效果。铅酸蓄电池快速充电系统成功的实现了数字化控制,以MC56F8013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处理单元,实现数据采集、模糊算法、脉冲驱动以及人机接口的功能,采用高频开关电源实现充电电源,组建了充电系统的硬件平台。同时,为了减小对电网的污染,提高系统效率,本充电装置具有功率因数校正功能。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用Simulink仿真软件对充电控制系统进行了建模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Fuzzy-PI混合控制的充电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控制效果理想。同时,对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开关电源电路进行了实验调试,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功率因数大大提高,并且可以得到相对稳定的直流电压输出,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王玉斌,于静[7](2004)在《基于功率因数校正的蓄电池全自动充电器》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基于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PFC)的开关电源采用两套控制电路和两级DC/DC变换电路,增加了电路复杂程度及成本。随着PFC/PWM两级复合控制芯片的产生,这一缺陷可以得到大大改善;本文基于PFC/PWM两级复合控制芯片ML4803,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基于APFC的蓄电池充电器,给出了充电器的性能指标,证实了该复合控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袁建华[8](2011)在《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供能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大规模应用具有可持续性,逐步发展成为化石能源的主要替代能源。光伏发电技术是有效利用太阳能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许多优点而得以广泛应用,出现了众多容量、规模和运行方式各异的光伏发电系统,按与公共电网的相互关系,分为独立型和并网型两大类。独立型系统与公共电网没有任何联系,主要安装在无电和公共电网覆盖薄弱地区,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电能需求,可靠性低;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一般安装在城市或农村村落等容易获得公共电网支撑的地区,克服了光伏电池出力不稳等缺点,提高了系统供电可靠性。近年来,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危机频发双重压力下,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得到较快发展并成为当今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典型应用之一有在中心城镇实施的光伏屋顶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技术的提出和应用,适用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地域分散的特点,充分利用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紧靠本地负荷中心和无污染的优点。光伏发电微电网内多光伏电源之间、光伏电源与储能装置之间的协同供电,克服了光伏电源出力不稳的缺点。光伏电源具有直流电源特性,传统交流供电方式需要并网逆变器连接电源与电网,效率低,成本高。采用光伏电源直接直流供电模式能提高电能综合利用效率,降低系统成本;直流微电网可以通过直流变换电路简单高效地接纳分布式光伏电源,以及高效率地为本地直流负荷提供电能。本文以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供能系统的高效应用为出发点,结合光伏电源、储能装置和负荷的供、用电特性,研究了独立型光伏发电系统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新型控制策略,分布式光伏发电直流型微电网拓扑结构与控制策略以及分布式光伏发电交直流型微电网控制策略,基于中心城镇办公楼宇供电特点,建设了一套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实验平台,可获得微电网运营时的实际数据,验证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直流微电网简单高效接纳分布式光伏电源,以及为直流负荷高效率提供电能。论文所做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对光伏电源实施最大功率追踪的新方法。在直流微电网中,光伏直流变换电路输出电压可保持稳定。本文据此提出了一种把直流变换电路占空比和光伏电池电流一起作为输入变量来实施最大功率追踪的方法。(2)提出独立型光伏发电系统统一能量控制策略。基于能量平衡原理,根据母线电压变化,实现光伏电池输出、蓄电池充放电和负荷供电的统一控制,实现了对光伏电源功率的平滑控制,省略了传统控制下的工作模式转换。(3)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光伏发电直流型微电网拓扑结构及其控制策略。微电网内光伏电池阵列因地制宜分布式配置;设置电压较低的直流分支母线,既方便光伏电池阵列高效接入,又方便供电电压等级不高的直流负荷获取电能;设置高压直流主母线联接各供电单元和储能装置,便于较远距离交换电能时降低电路损耗。(4)提出了一种可应用于分布式光伏电源和光伏发电微电网并网发电的两级三相并网逆变器无直流链电压传感器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在不降低逆变器整体性能的基础上,取消了直流链电压传感器及其相关电路。(5)在上述两级并网逆变器无直流链电压传感器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应用于分布式光伏电源的直流侧无电压传感器的两级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在上述两级并网逆变器无直流链电压传感器控制策略保持直流链电压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消了分布式光伏电源并网系统直流侧所有电压传感器及其相关电路。(6)在分布式光伏发电交直流型微电网中,根据交直流型微电网和分布式光伏电源特点,提出一种交流微电网离网模式下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7)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实验平台。在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微电网仿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办公楼宇供电现状及特点,建立了一套含光伏电源、储能装置、本地交流和直流负荷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实验平台,通过实验获取微电网运行数据,来研究和验证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和微电网控制策略等。理论分析、仿真及实验数据表明:相对传统光伏发电系统,本文研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能简化硬件配置,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降低系统建设和维护成本;提出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能简单高效接纳光伏电源,高效率地为本地负荷提供电能,确保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越巍[9](2008)在《大机组UPS电源系统设计、运行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UPS对大型发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UPS系统的设计及其在大型发电企业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首先,分析了UPS系统设计中电源规划配置、系统容量估算及专用电池选择等关键性问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结论和实用计算方法;然后,基于运行实践提出了UPS系统与发电机兼容的问题,并对配合问题、功率因数为问题以及发电机与负载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同时给出了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结果;最后,本文基于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华电包头2×600 MW机组运行实际,提出了一套切合实际的UPS系统设计及兼容问题处理方案,有效提高UPS系统自身的可靠性和发电系统的稳定性。

田进[10](2005)在《基于模糊控制的智能充电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模糊控制作为智能控制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详细的论述了它在智能充电器中的应用。概论部分介绍了课题背景、智能化充电控制技术的发展和作者具体从事科研的内容;第一章介绍了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常用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智能充电基本理论和原理;第二章介绍了智能充电控制技术的软件设计与实现,包括智能充电器软件总体结构,充、放电模糊控制器软件设计,相关系统控制软件的设计,着重论述了充电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包括输入量的选择、信号检测和模糊推理算法;第三章介绍了智能充电控制技术的硬件设计与实现,包括智能充电器的硬件结构、充电控制电路部分和数字化智能电池SMBus总线接口电路的实现;第四章介绍了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给出最后的输出控制波形。当前,模糊控制技术已在智能充电器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控制效果。

二、基于功率因数校正的蓄电池全自动充电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功率因数校正的蓄电池全自动充电器(论文提纲范文)

(1)UTO线路下轨道交通信号的电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轨道交通信号电源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UTO线路信号电源配置情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轨道交通信号电源系统概述
    2.1 轨道交通信号电源系统基本组成
        2.1.1 电源屏
        2.1.2 UPS系统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号电源系统组成方案设计
    3.1 电源屏设计方案
        3.1.1 智能电源屏控制方案设计
        3.1.2 智能电源屏的工作模式
    3.2 UPS系统设计方案
        3.2.1 UPS主电路设计方案
        3.2.2 UPS控制电路设计
        3.2.3 UPS配电方案设计
        3.2.4 双UPS控制方案设计
        3.2.5 蓄电池材料选型
        3.2.6 UPS蓄电池充放电的优化方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号电源系统重要参数设计
    4.1 智能电源屏容量计算
    4.2 UPS容量计算
    4.3 蓄电池容量计算
    4.4 主要电力变换电路参数计算
        4.4.1 AC-DC主要参数(变比、晶闸管额定电压)
        4.4.2 AC-DC-AC主要参数(IGBT最低耐压)
    4.5 UPS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TO线路下信号电源系统监测与故障处理
    5.1 电源系统的在线监测
        5.1.1 监测系统组成
    5.2 故障处理
        5.2.1 信号电源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方式
        5.2.2 电源系统故障应对办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所做的工作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主要图表分布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家庭用电系统分析及模型建立
    2.1 家庭用电负荷分类
    2.2 家庭用电负荷优先级
    2.3 家庭用电系统建模
        2.3.1 家庭用电负荷特性分析建模
        2.3.2 家庭用电系统分布式发电系统建模
        2.3.3 蓄电池模型
        2.3.4 家用负荷舒适性指标模型
        2.3.4.1 可延迟负荷舒适性指标
        2.3.4.2 温控型负荷舒适性指标
        2.3.5 多目标函数优化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需求响应模式策略研究
    3.1 需求响应概述
    3.2 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控制策略
    3.3 节电省电控制策略
        3.3.1 电价分析
        3.3.2 负荷分布
        3.3.3 负荷转移策略
        3.3.4 负荷调控策略
    3.4 节能省电控制策略
        3.4.1 启停控制策略
        3.4.2 容感互补控制策略
    3.5 激励响应控制策略
        3.5.1 响应方式
        3.5.2 响应深度
    3.6 约束条件
        3.6.1 负荷约束控制策略
        3.6.2 电能质量约束控制策略
    3.7 家庭用电控制整体流程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优化算法与仿真
    4.1 粒子群算法介绍
        4.1.1 基本粒子群算法
        4.1.2 权重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4.1.3 混合粒子群算法
    4.2 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优化求解算法
    4.3 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优化策略仿真
        4.3.1 家庭用电系统仿真参数设置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3.2.1 负荷转移策略仿真
        4.3.2.2 负荷调控策略仿真
        4.3.2.3 家庭用电费用和舒适度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PWM整流器的无源性控制与L2扰动抑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PWM整流器的主电路拓扑结构研究
        1.2.2 PWM整流器数学模型的研究
        1.2.3 PWM整流器控制策略的研究
        1.2.4 PWM整流器系统控制电路的说明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PWM整流器的PCH控制
    2.1 PWM整流器的状态平均数学模型
        2.1.1 PWM整流器的工作原理
        2.1.2 PWM整流器的一般数学模型
        2.1.3 PWM整流器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2 PWM整流器的PCH控制
        2.2.1 端口受控耗散哈密顿系统及其控制原理
        2.2.2 PWM整流器的PCH控制
        2.2.3 比例积分控制作用的引入
    2.3 系统仿真及结果
        2.3.1 空间矢量PWM模块的实现
        2.3.2 基于状态PCH控制的PWM整流器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负载端接反电动势的PWM整流器的PCH控制
    3.1 PWM整流充电器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3.1.1 PWM整流充电器的主电路结构
        3.1.2 PWM整流充电器的状态平均数学模型
        3.1.3 PWM整流充电器在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3.2 PWM整流充电器的PCH控制
        3.2.1 PWM整流充电器的PCH模型
        3.2.2 PWM整流充电器的平衡点的确定
        3.2.3 PWM整流充电器的控制器的求取
        3.2.4 比例积分(PI)控制作用的引入
    3.3 基于状态PCH控制的PWM整流充电器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CH原理的PWM整流器L2扰动抑制控制
    4.1 PWM整流器的PCH控制
        4.1.1 PWM整流器的PCHD模型
        4.1.2 基于状态PCH方法的控制器设计
        4.1.3 引入比例积分控制作用
    4.2 基于PCH控制的PWM整流器的L2增益扰动抑制控制
        4.2.1 L2增益扰动抑制控制原理
        4.2.2 PCH系统的L2增益扰动抑制控制
        4.2.3 L2增益控制器的求取
    4.3 基于PCH控制的PWM整流器的1.2增益扰动抑制控制仿真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WM整流器的PCH控制与矢量控制对比
    5.1 PWM整流器的矢量控制
    5.2 基于矢量控制的PWM整流器仿真模型
    5.3 PCH控制与矢量控制结果分析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太阳能混合直流电源中MPPT和PFC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
        1.2.2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1.3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与安排
第2章 混合直流电源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电源总体方案设计
        2.1.1 电源需求分析
        2.1.2 电源设计原则
        2.1.3 电源总体结构设计
    2.2 MPPT技术
        2.2.1 MPPT原理
        2.2.2 MPPT算法分析
        2.2.3 本文MPPT算法设计
    2.3 PFC技术
        2.3.1 PFC的实现方法
        2.3.2 APFC电路结构
        2.3.3 APFC控制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PPT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光伏阵列
    3.2 单片机控制电路
        3.2.1 控制芯片介绍
        3.2.2 电源电路设计
        3.2.3 复位电路、LCD显示器电路设计
    3.3 DC/DC变换器电路分析和设计
        3.3.1 DC/DC变换器常用电路分析
        3.3.2 DC/DC变换电路的选用和参数设计
    3.4 DC/DC变换器电路图设计
        3.4.1 采样电路设计
        3.4.2 驱动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PFC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PFC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4.2 功率因数校正专用芯片UCC28019
        4.2.1 UCC28019简介
        4.2.2 UCC28019的保护功能
    4.3 BOOST功率电路的设计
        4.3.1 升压电感的设计
        4.3.2 输入电容设计
        4.3.3 输出电容设计
        4.3.4 整流桥、开关管和二极管的设计
    4.4 控制电路的设计
        4.4.1 电流检测电路
        4.4.2 峰值电流限制
        4.4.3 电压检测电路
        4.4.4 反馈补偿网络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无扰切换控制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1 控制器的总体结构
    5.2 控制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5.2.1 主控制芯片
        5.2.2 电子开关及其驱动电路设计
        5.2.3 辅助电源电路设计
        5.2.4 电压、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5.2.5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5.3 智能无扰切换控制算法设计
    5.4 可扩展输出模块的设计
        5.4.1 可扩展输出模块整体结构
        5.4.2 可扩展输出模块硬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6.1 最大功率跟踪实验
        6.1.1 实验参数设置
        6.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2 功率因数校正实验
        6.2.1 Simulink仿真模型建立
        6.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5)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与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1.3 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技术应用现状
        1.4.1 大中功率应用系统
        1.4.2 小功率应用
    1.5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1.5.1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一次侧换流技术
        1.5.2 松耦合变压器原副边漏感补偿
        1.5.3 松耦合变压器的模型与物理结构设计
        1.5.4 系统传输功率控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及其电路模型分析
    2.1 引言
    2.2 ICPT系统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松耦合变压器数学模型
        2.3.1 理想变压器模型
        2.3.2 全耦合变压器模型分析
        2.3.3 松耦合变压器模型
        2.3.4 多负载绕组模型
    2.4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电能参数传输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的补偿及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静态补偿
        3.2.1 静态谐振补偿原理
        3.2.2 补偿拓扑分析
        3.2.3 静态补偿参数设计
        3.2.4 仿真分析
    3.3 动态谐振补偿
        3.3.1 动态补偿原理
        3.3.2 补偿支路参数设计及其优化
        3.3.3 仿真分析
    3.4 功率传输性能分析
        3.4.1 原边线圈恒定电流时负载功率传输特性
        3.4.2 原边恒定电压源供电时负载功率传输特性
        3.4.3 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次侧原边恒流型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参数设计
    4.1 引言
    4.2 一次侧电能变换拓扑结构
    4.3 一次侧原边线圈恒流型ICPT系统
    4.4 谐振槽参数优化设计
    4.5 仿真实验分析
        4.5.1 推挽谐振式ICPT系统仿真分析
        4.5.2 原边线圈恒流型ICPT系统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输出控制
    5.1 引言
    5.2 ICPT系统传输功率模型
    5.3 动态解谐传输功率控制
    5.4 基于模糊逻辑的动态解谐传输功率控制方法
        5.4.1 模糊逻辑基本理论
        5.4.2 动态解谐传输功率模糊控制基本结构
        5.4.3 传输功率调节模糊控制器设计
        5.4.4 参数自校正模糊控制
        5.4.5 仿真分析
    5.5 ICPT系统μ综合控制
        5.5.1 ICPT系统数学模型
        5.5.2 μ综合控制器设计
        5.5.3 仿真实验
    5.6 多负载ICPT系统传输功率控制
        5.6.1 多负载传输功率控制原理
        5.6.2 仿真实验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动汽车非接触感应充电系统设计与控制
    6.1 引言
    6.2 电动汽车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及其概况
        6.2.1 相对静止式非接触感应耦合充电系统
        6.2.2 相对运动型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
    6.3 电动汽车非接触式感应耦合充电系统主电路设计
        6.3.1 线圈物理结构及其耦合特性分析
        6.3.2 电动汽车非接触感应耦合充电系统电路结构设计
        6.3.3 电动汽车非接触式感应充电系统主电路参数设计
    6.4 充电控制
        6.4.1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组充电特性
        6.4.2 充电控制算法
        6.4.3 仿真分析
    6.5 全自动非接触感应充电系统设计方案
        6.5.1 电动汽车感应充电系统一次侧原理图
        6.5.2 电动汽车感应充电系统负载侧原理图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主持)的科研项目

(6)铅酸蓄电池快速充电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背景和意义
    1.2 铅酸蓄电池充电技术及模糊控制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充电技术的发展状况
        1.2.2 模糊控制的发展状况
    1.3 铅酸蓄电池的微观充电特性
        1.3.1 蓄电池充电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1.3.2 铅酸蓄电池的基本概念
        1.3.3 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充电技术要求
        1.3.4 蓄电池充电过程中的极化现象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任务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铅酸蓄电池的快速充电理论
    2.1 铅酸蓄电池传统的充电方法
    2.2 铅酸蓄电池快速充电原理
    2.3 几种蓄电池的快速充电方法
    2.4 充电控制技术
    2.5 本充电装置的设计方案
        2.5.1 系统的技术指标及基本功能
        2.5.2 充电方法及控制技术的选择
        2.5.3 充电系统整体结构
        2.5.4 充电方法的控制与实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充电装置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3.2 高频开关电源的设计
        3.2.1 反激式变换器工作原理
        3.2.2 开关电源工作原理
        3.2.3 变压器的设计
    3.3 数字控制系统的设计
        3.3.1 控制器的选择及总体结构
        3.3.2 电压采样电路设计
        3.3.3 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3.3.4 温度采样电路
        3.3.5 斩波电路
        3.3.6 脉冲驱动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uzzy-PI算法的模糊控制器设计
    4.1 模糊控制理论
        4.1.1 模糊控制原理
        4.1.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步骤
    4.2 Fuzzy-PI混合控制算法
        4.2.1 PI控制器的设计
        4.2.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充电装置的软件设计
    5.1 主程序工作流程
    5.2 实时时钟中断程序设计
    5.3 PWM控制策略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仿真与实验
    6.1 MATLAB简介
    6.2 充电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6.3 功率因数校正及开关电源实验结果
        6.3.1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实验分析
        6.3.2 开关电源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基于功率因数校正的蓄电池全自动充电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复合PFC/PWM控制器ML4803
    2.1 ML4803的管脚介绍
    2.2 ML4803的功能
3 基于PFC的蓄电池充电器研制
4 蓄电池充电器的性能指标
5 结语

(8)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供能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供能系统现状
        1.2.1 光伏发电现状及前景
        1.2.2 电能供应发展历史及直流供电的意义
        1.2.3 微电网技术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第2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建模及仿真基础
    2.1 光伏电池建模及仿真
        2.1.1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
        2.1.2 硅光伏电池等效电路和输出特性
        2.1.3 光伏电池的分类及硅光伏电池在MATLAB下的仿真模型
    2.2 光伏发电系统常用DC/DC电路仿真
        2.2.1 光伏发电系统常用DC/DC电路分类及应用
        2.2.2 光伏发电系统常用DC/DC电路仿真
    2.3 光伏电源模块控制及仿真
        2.3.1 光伏电源模块
        2.3.2 光伏电源常用MPPT方法
        2.3.3 直流微电网中光伏电源实施MPPT的新方法
        2.3.4 仿真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独立型光伏发电系统统一能量控制策略
    3.1 独立型光伏发电系统背景及意义
        3.1.1 便携式光伏电源
        3.1.2 独立型光伏发电系统及其作用
        3.1.3 独立型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现状
    3.2 典型独立型光伏发电系统及工作原理
        3.2.1 光伏水泵
        3.2.2 户用光伏发电系统
        3.2.3 扬水与照明综合光伏发电系统
        3.2.4 含互补电源光伏发电系统
    3.3 独立型光伏发电系统统一能量控制策略
        3.3.1 独立型光伏发电系统能量流动差异
        3.3.2 统一能量控制策略
    3.4 统一能量控制策略下光伏电源最优工作点追踪
    3.5 仿真验证
    3.6 小结
第4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直流型微电网及其控制策略
    4.1 光伏发电直流微电网背景及意义
        4.1.1 直流微电网存在的客观要求
        4.1.2 直流微电网应用现状
        4.1.3 直流微电网供电特点
    4.2 含光伏发电直流型微电网
        4.2.1 楼宇光伏发电现状及采用直流供电的节电效果
        4.2.2 楼宇直流型微电网
    4.3 分布式光伏发电直流型微电网及其控制策略
        4.3.1 分布式光伏发电直流型微电网拓扑结构
        4.3.2 分布式光伏发电直流型微电网工作原理
    4.4 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
    5.1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的研究现状
        5.1.1 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概况
        5.1.2 两级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传统控制策略
    5.2 两级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无直流链电压传感器控制策略
        5.2.1 两级单相并网逆变器无直流链电压传感器控制策略
        5.2.2 两级三相并网逆变器无直流链电压传感器控制策略
    5.3 两级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直流侧无电压传感器控制策略
        5.3.1 两级单相并网逆变器直流侧无电压传感器控制策略
        5.3.2 两级三相并网逆变器直流侧无电压传感器控制策略
        5.3.3 两级并网逆变器直流侧无电压传感器MPPT改进控制策略
    5.4 仿真验证
        5.4.1 两级三相并网逆变器无直流链电压传感器控制策略
        5.4.2 两级并网逆变器直流侧无电压传感器及MPPT改进控制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交直流型微电网及其控制策略
    6.1 交流微电网逆变器并联常用控制策略
    6.2 分布式交直流型微电网常用拓扑结构
    6.3 分布式交直流型微电网工作原理
    6.4 分布式光伏发电交直流型微电网
        6.4.1 分布式光伏发电交直流型微电网拓扑
        6.4.2 直流微电网工作原理
        6.4.3 并网模式下交流微电网工作原理
        6.4.4 离网模式下交流微电网工作原理
    6.5 仿真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光伏发电微电网供能系统实验平台
    7.1 光伏发电微电网实验平台的设计
    7.2 光伏发电微电网实验平台的建立
        7.2.1 光伏电池阵列、各种交直流负荷和储能装置的配置
        7.2.2 实验平台各种变换电路及控制器制作
    7.3 实验平台用于无逆流光伏发电直流型微电网研究及可行性验证
        7.3.1 无逆流光伏发电直流型微电网拓扑结构
        7.3.2 无逆流光伏发电直流型微电网控制策略
        7.3.3 无逆流光伏发电直流微电网实验平台验证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大机组UPS电源系统设计、运行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UPS 在发电企业的应用现状
    1.2 UPS 系统设计的新思路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UPS 的系统构成及技术指标
    2.1 UPS 的系统构成
    2.2 UPS 的技术指标
第三章 UPS 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研究
    3.1 系统电源的规划配置
        3.1.1 直流电源输入方式
        3.1.2 旁路电源输入方式
        3.1.3 逆变器结构型式及控制方式
        3.1.4 单相及三相UPS 的选择
    3.2 单元机组UPS 的容量需求
    3.3 UPS 选型
        3.3.1 UPS 系统
        3.3.2 小型机箱式UPS 装置
    3.4 UPS 输出零地电压问题
第四章 UPS 系统与发电机组的兼容性问题研究
    4.1 UPS系统与发电机组兼容的关键问题
        4.1.1 发电机组和UPS的配合问题
        4.1.2 功率因数问题
        4.1.3 发电机与负载的关系问题
        4.1.4 其他问题
    4.2 典型案例分析
        4.2.1 典型案例
        4.2.2 华电包头UPS 系统实际案例分析
第五章 华电包头UPS 系统的实际问题研究
    5.1 华电包头UPS 系统构成
    5.2 UPS 系统电源的规划配置
        5.2.1 电源配置分析
        5.2.2 UPS 旁路电源的相位
        5.2.3 UPS 装置的冗余配置
    5.3 UPS 系统容量的确定与设备选配
        5.3.1 UPS 的输出容量
        5.3.2 整流器(充电器)输出容量
    5.4 UPS 电池的选配
        5.4.1 实际运行问题的提出
        5.4.2 设计上的分析与改进
        5.4.3 逆变器输入电压选择
        5.4.4 总结
    5.5 系统调试
        5.5.1 直流系统调试
        5.5.2 UPS 系统调试
    5.6 UPS 使用注意事项
    5.7 UPS 的日常维护及一般故障处理
        5.7.1 日常维护
        5.7.2 一般故障处理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10)基于模糊控制的智能充电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概论
    1. 课题背景
    2. 智能化充电控制技术综述
    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模糊控制理论基础与智能充电器设计的基本原理
    1.1 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
        1.1.1 模糊控制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1.2 模糊控制的数学基础
        1.1.3 模糊控制系统及其实现
        1.1.3.1 模糊控制系统介绍
        1.1.3.2 模糊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算法
        1.1.3.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1.2 智能充电器基本理论和原理
        1.2.1 蓄电池的充电特性
        1.2.2 充电控制技术
        1.2.3 智能充电器总体设计
第二章 智能充电控制技术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2.1 智能充电器软件总体结构
    2.2 充电模糊控制器软件设计
        2.2.1 输入信号量的检测
        2.2.1.1 SMBus总线通信技术软件编程
        2.2.1.2 物理量的检测
        2.2.2 精确量模糊化
        2.2.3 建立模糊规则
        2.2.3.1 镍镉和镍氢蓄电池控制规则表
        2.2.3.2 充电终止判决
        2.2.4 反模糊化
    2.3 放电模糊控制器软件设计
    2.4 EEPROM访问模式软件实现
    2.5 显示与按键控制部分软件设计与实现
    2.6 控制系统软件抗干扰措施
    2.7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第三章 智能充电控制技术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充电电源回路与辅助电源部分
    3.2 控制电路硬件结构
        3.2.1 C504微控制器
        3.2.2 EEPROM芯片 X5045介绍
        3.2.3 SMBus总线电路介绍
第四章 智能充电器控制软件调试与结论
    4.1 控制电路软件调试板的设计
    4.2 信号的软件处理
    4.3 试验结论
结束语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基于功率因数校正的蓄电池全自动充电器(论文参考文献)

  • [1]UTO线路下轨道交通信号的电源系统设计[D]. 孙梦剑.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2]基于需求响应的家庭用电优化策略研究[D]. 司琦玥.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3]PWM整流器的无源性控制与L2扰动抑制技术[D]. 侯培言. 青岛大学, 2014(11)
  • [4]太阳能混合直流电源中MPPT和PFC技术的研究[D]. 邵添.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8)
  • [5]非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与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杨民生. 湖南大学, 2012(05)
  • [6]铅酸蓄电池快速充电器的设计[D]. 戚艳. 天津大学, 2009(S2)
  • [7]基于功率因数校正的蓄电池全自动充电器[J]. 王玉斌,于静. 蓄电池, 2004(04)
  • [8]分布式光伏发电微电网供能系统研究[D]. 袁建华. 山东大学, 2011(06)
  • [9]大机组UPS电源系统设计、运行及应用研究[D]. 越巍.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
  • [10]基于模糊控制的智能充电器的设计与实现[D]. 田进.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基于功率因数校正的自动电池充电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