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快乐体育与素质教育

浅析快乐体育与素质教育

一、浅析快乐体育与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纪梦琦[1](2020)在《中小学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缺失及功能实现路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的功能也在悄然发生转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下,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日益凸显。体育的个体享用旨在为个体带来非功利性的自由、快乐、幸福、满足等生命的和个体生活的及社会生活的享用体验。中小学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实现对改善学生体育认知,提高学生体育参与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揭示中小学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把握和促进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发展与实现,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中小学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缺失现状及其实现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学生对体育的整体态度:中小学生体育认知单一;存在数量可观的“中立群体”尚未对体育和体育课形成明确的认同。相较体育课,绝大部分学生更喜欢体育。随着教育阶段的上升,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呈下降趋势。(2)学校体育的个体运动享用缺失问题:体育课运动活力水平不高,课外体育活动开展频率低,学生运动体验不丰富。体育课活力水平从小学到高中递减,高中阶段的学校体育活动开展频率低于初中和小学。(3)学校体育的个体自由享用缺失问题:学生体育活动主体意识、非功利性体育价值认知和快乐体育体验较为缺乏,尤其主体意识和非功利性体育价值认知。(4)学校体育的个体审美享用缺失问题:学生对体育中的身体缺乏积极正面的认识和接纳,缺少对体育中身体美的发现和欣赏;在对体育关于可能性的创造、自我超越的体验上也同样呈现一定的缺乏。(5)学校体育的个体日常享用缺失问题:较大一部分学生尚未形成初步的体育生活化意识,也没有树立稳定的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生活化上,小学阶段最为薄弱;在终身体育意识上,随着教育阶段的上升有减弱趋势。(6)初中阶段相较小学阶段在体育个体运动享用、自由享用、审美享用和日常享用维度上均没有显着发展。高中阶段相较小学和初中阶段在运动和审美享用维度没有进一步提高,在自由和日常享用维度相比小学和初中阶段享用情况更差。(7)缺失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体育功能发展的历史性根源、社会大环境的功利主义趋向、学校体育的实用性价值定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资源取舍、教学管理实践的路径依赖等因素。(8)建议从全面推进践行素质教育、反思学校体育功能定位、倡导非功利性体育教育、多元化个性化体育教学、加强教师体育理念更新、开展丰富学校体育活动等方面探寻中小学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实现路径。

周燕芳[2](2020)在《体育“好课”评价基准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我国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以来,课程建设更具灵活性,地方、学校更具自主性。不过,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却出现了“教什么”及“怎么教”模糊不清的问题。为更加直观解决那些问题,学校体育界开展了“好课”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然而,纵观这些年体育“好课”的说法则是众说纷纭。且最近几年把量化的运动强度、练习密度等作为评价好课的方向是否合理,亦值得商榷。基于这样的考虑,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统筹考虑体育课程“育体”的本质属性和课程教育“文化”的共性,以“传承运动文化”和“形成新人”为体育课程价值立足点探析体育“好课”的评价基准为研究目的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对已有的体育“好课”评价基准和价值取向进行了审视。指出,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体育“好课”的评价基准的做法,实际上将体育课置于学校课程教育之外;一刀切式,如“掌握特定的运动技术(技能)”为体育“好课”的评价基准的做法,实际上无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有违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初衷。概括而言,之前的体育“好课”的评价基准及价值取向,均未能立足于体育课程教育应有的存在根基之上。(2)从体育课程“育体”的本质属性与课程教育“文化”的共性统筹考虑,认为体育课程的评价基准及价值取向应立足于传承运动文化和形成“新人”。即,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是传承运动文化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运动认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进而,以此为基点,提出体育“好课”的评价基准为:因材施教、全员参与、共同进步、全面发展、推陈出新。还围绕体育课程教学结构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设计了体育“好课”的评价等级表。(3)基于前面的论证,日本体育教师山本真美的“8秒钟跑、目标跳远、往返耐久跑”为分析对象,总结出三个案例为体育“好课”的共性及独特性;概括而言,通过教材加工,三个案例均做到了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运动学习中来,还兼顾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同时还突出解决了各运动教材的重难点等。通过探究体育“好课”的评价基准,一线体育教师对体育“好课”有着清晰的定位,为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提供清晰的思路和目标,促进了体育课程新理念与教学实践的融合,确保体育课程教学是沿着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轨道运行;其次以“传承运动文化”和“形成新人”为体育课程价值观下的评价基准是对体育课程价值、多元的价值取向和教学规律本真的体现,其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注重学生学习进步和运动认识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探究体育“好课”评价基准能够把握体育课程的基本框架,厘清体育课程各要素之间的运行机制,为体育课程教学提供最可靠、最有效、最直接的反馈,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王国强[3](2020)在《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快乐体育"从日本传入到我国。"快乐体育"是指在体育运动中把内在乐趣作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思想,是既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又可发挥各自特长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快乐体育"思想明确提出:人类从事体育运动的最本质动机是追求蕴藏在体育运动中的无穷乐趣,如同音乐中的"旋律",舞蹈中的"节奏"一样。对体育教材要以运动的乐趣类型来重新认识和分类,构建新的教材体系,从中认识体育运动的本质。

陈晓莹[4](2020)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热点、问题、趋势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宏观层面,梳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知网有关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相关研究;微观层面,借助大数据处理工具SPSS、Cite Space V,分析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与成因,并预测其演变态势。以期为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论的支持。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可视化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从发文时间、数量、关键词、前沿热点、作者、机构6个维度,对中国知网CNKI(1978-2020年)有关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聚类与可视化分析。结果与分析:(1)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研究呈现波浪型增长,最高峰出现在十八大召开时期;特征为“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系统化发展。(2)中国素质教育引发学界研究热潮,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共占热词前沿。改革与发展同步,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拥有话语权。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生命教育、全纳教育、以人为本、快乐体育、竞技体育、创新教育、多元化教育理念,占据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主流地位。(3)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存在不足,在研究在方法上,多样性不足,实证分析相对较少,多采取归纳、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内容上,存在相似度较高,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多集中于政策梳理、问题与成因探究以及对策与建议,一定程度造成被引频次较低;在时空地域上,集群效应局部形成,但规模效应不显着。作者、机构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在国际合作方面有待加强。实证分析、跨学科研究、国际合作是其发展的有效路径。(4)2020年及以后,学校体育的研究热度与发文,将高于学校体育与教育理念,学校体育教学、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全纳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发文量持平且变化不大。其中,国家政策调整、国际局势变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新理念出现等因素,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当前教育形式的变革,与相关领域研究的热潮。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亦能成为新理念产生或旧理念改变的诱因。结论与建议:(1)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发展成就不足共存。整体追踪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轨迹,挖掘驱动因素、及时更新研究方法,对于十八大新起点上的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推进,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2)立足国情,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之路。顺应教育全球化趋势,坚持改革开放,制定符合国情学校体育教育方针政策。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建人才库、智慧库、科研数据库,共享科研成果。(3)创新观念与实践,构建以育人为最高目标,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的学校体育教育研究模型。注重质性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与交叉学科研究法,丰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重视综述性研究;挖掘学校体育教育德育、体育、智育、美育与实践等多重功能。核心学者、科研作者、研究机构与平台,要加强合作,发挥发挥集群效应与智囊团作用,建立学术共同体。(4)加大学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力度,学校、教师、学生协同发展。学校根据学校体育教育理念,设置分层教育目标,重视学校体育与课余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中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张莉[5](2020)在《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党中央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改革开放的执行培育了国内宽阔的学术环境,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迈向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了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我国今后的兴衰成败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是鉴于一定的时间和社会背景条件下,参考学校体育实践经验,通过直接与间接的形式所产生的对学校体育的看法与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学校体育的理论和实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及归纳分析法,对改革开放40年来对我国学校体育有较大影响的增强体质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全面发展体育思想以及“健康第一”体育思想这5个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这5种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内涵、贯彻执行中产生影响、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问题,问题生发的主要致因以及问题的改革路径。并根据整理研究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主流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立足于大背景对未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1.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推进人的全面发展,2.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3.着重协调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家庭体育,发展终身体育。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丛铭[7](2020)在《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快乐体育”一词最早源于日本,这一理念将其引入后,已成为如今我国素质教育的体现,实现终身体育则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则是在“快乐体育”这一思想基础上,颠覆以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从情感教学入手,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快乐、体验快乐,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体育运动方法,掌握体育运动技术,体会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与满足感,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最终以兴趣作为导向,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研究方法:本文是以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将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与小学篮球教学进行紧密结合,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查阅文献,设计实验,设计、发放、回收、统计调查问卷,在烟台市新石路小学五年级中共选取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体育教学效果进行对比运用,并将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得出结论与建议。研究结果:1.实验后,在篮球技术水平测试中,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在全场运球上篮技术(p=0.294)和全场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技术(p=0.111)即p值均大于0.05,无显着差异性,即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全场运球上篮技术、全场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技术的掌握并无明显作用。而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罚球线投篮这一技术上的p值为0.003<0.05,可说明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投篮技术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即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投篮技术的掌握。2.实验后,在体育学习兴趣测试水平中,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无论是在篮球运动的参与程度、自主与探究学习程度、学习兴趣(包括学习积极兴趣、学习消极兴趣)上,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着差异性,即两种体育教学模式在学生的篮球运动参与程度、自主探究程度以及对篮球学习的积极兴趣与消极兴趣,均有明显提高,快乐体育教学模式能够更大程度地降低学生消极兴趣的提高。在对体育学习的关注上,p值为0.121>0.05,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即教学模式的变化对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关注无明显影响。研究结论:(1)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可更好地促进水平三学生投篮技术的掌握;(2)两种教学模式均可明显提高小学生篮球运动参与程度、自主探究学习程度、学习兴趣,而对于体育学习的关注则无显着影响;(3)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利于学生掌握篮球的基本知识,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更利于学生在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中的发展;(4)两种体育教学模式均有利于学生取得较好的篮球成绩,最终算出分数的计算比例不同,局限性较大,只能观测到学生总趋势的变化。研究建议:(1)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实施中采用教学方法时要结合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创新和改编,重视对部分学生高标准的要求,正确应用快乐体育教学模式;(2)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结合,完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3)合理设计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连接;(4)结合实际选择适合教学评价方式。

刘炳赫[8](2019)在《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文中提出小原国芳是日本近代最知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他所主张的“全人教育”,不仅对日本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理论体系在亚洲部分地区的教育实践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小原国芳是日本新教育运动以及日本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其思想核心——“全人教育”理论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熟和完善于六、七十年代,且发展成为了被全世界所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思潮。小原国芳主张学生身心共同发展,道德、学识、艺术、体育、经济与生活等方面协调发展。他的主要教育学观点收录入《教育的根本问题:哲学》、《教育的根本问题:宗教》、《教育立国论》、《教育救国论》、《自由教育论》、《全人教育论》、《世界教育巡礼》、《母亲的教育学》、《道德教育论》、《修身教育改革论》、《教育改革论》、《玉川塾的教育》、《理想的学校》、《学校剧论》等着作,后人将其整理为《小原国芳全集》共48卷。“全人教育”是小原国芳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小原国芳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精髓,贯穿了小原国芳的理论研究体系、教育学着作及其毕生教育实践。“全人教育”的理论是其思想的成果,与他的个体经历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显着的时代特征。“全人教育”不仅是小原国芳本人教育实践的产物和思想的精华,也融入了他对全世界多种教育思想的重新理解与解读。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该理论奠定了日本从大正时期至今半个多世纪的教育体制,对当今的日本仍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开展日本近代教育史的研究,务必要提及的就是小原国芳和他的“全人教育”理论。本论文共分为导论、四个大章和结论。其中,导论部分主要交待选题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中日两国的先行研究成果、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笔者主要对“真、善、美、圣、健、富”进行阐述,并将其划分为“心”的内在要求和“身”的外在要求两方面,分别在第一章和第二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全人教育”理论中对于“心”的内在要求。第一节“‘善’之德育及其启示”之中主要叙述了小原国芳的德育理论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在小原国芳倡导下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改革及其成效,以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意义。第二节“‘圣’之宗教教育及其缺陷”主要交待了该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在本节中笔者着重对小原国芳宗教教育观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批判。第三节“‘美’之艺术教育及其开展”中阐述了小原国芳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以及艺术教育的具体开展。第四节“‘真’之智力教育及其体系”,阐述了智育要求的学问教育、智育体系下的教学论,并结合日本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建设,尝试讨论了小原国芳所主张的教育与我国秉持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观念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全人教育’理论中‘身’的外在要求”,主要分为第一节“‘健’之体育及其评价”和第二节“‘富’之经济、生活与劳作教育”两大部分。第一节主要阐述了体育的主要目的、体育教育的具体内容、体育教育在日本的实际开展的过程,以及笔者对该理论的评价。第二节则具体阐述“富”的概念与要求,包括生活教育、劳作教育和经济教育等几个方面,同时肯定了“富”之教育理念的积极意义。在该章结尾处,笔者着重阐述了“健”、“富”的概念与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区别和联系。第三章“‘全人教育’理论衍生论”,论述了“全人教育”理念下,对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和母亲提出的要求,即“全人师道论”和“母亲教育论”。第一节“‘全人师道论’的意义与过失”之中,叙述了“全人师道论”的主要内容、施行方法、价值辨析及其主要意义。第二节“‘母亲教育’的相关探讨”之中,阐述了母亲的基本工作、女性的婚前教育和胎教的重要性,尤其注重分析小原国芳对女性认知中存在的偏颇与局限性。第三节则集中探讨了作为“全人教育”理论衍生出的周边理论体系的“全人教师论”和“母亲教育”。第四章“小原国芳及其‘全人教育’的批判性解读”,在前几章论述的基础之上梳理了“全人教育”的功过得失,论述了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的形成及其战争观。笔者指出了小原国芳其思想形成历程的复杂性,剖析了小原国芳对战争认识的变迁。终章则主要总结了“全人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迪意义,此为全文的最终目标与意义所在,亦是本论文的创作宗旨。本文对“全人教育”思想中的可取之处及其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借鉴意义予以肯定,对其理论的唯心主义部分做出理性的批判。不仅追索了小原国芳的教育家生涯以及他的“全人教育”理论,还基于中日两国学界对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的研究,讨论了其“全人教育”思想与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程华东[9](2019)在《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2001-2018年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的2946篇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全部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并借助Cite 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刊文量、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研究主要内容与前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全面把握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的特征与趋势,为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2001-2018年间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期刊文献总量与核心期刊数量变化趋势都呈波动变化的特征;2001-2009年间期刊文献总量呈急剧上升,随后稳定在较高水平波动变化且总量较大;2001-2006年间核心期刊数量在稳定的状态中不断攀升,2006-2012年间维持在较高水平波动变化,2012-2018年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数量相对较少。(2)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些较稳定且联系较密切的研究合作团体,但整体发文量较低,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大多数作者或机构还处于“孤立”特征且合作较少,同时缺乏具有领军意义的研究作者与机构。(3)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变化波动较大,研究内容多样化且充满活力,学界对该领域研究特征呈多方关注——集体狂热——理性回归的变化趋势。(4)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体育现状对策与发展趋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学生体质健康、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等方面是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主要内容,研究主题历经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探索、体育运动方法探索、研究现状与对策探索、高职与高中体育教学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探索等演化过程。(5)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可分为逐步拓展与基础研究积累时期、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领域继续拓展与理性回归时期三个研究阶段,而体育思想、体育课程改革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为各阶段研究前沿。(6)我国体育教学模式未来研究要继续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主题凸显学生体质健康与主体性特征,研究内容强调实证性研究,同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将得到深化。

刘旭明[10](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异化”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古老又不断发展的概念,整体上具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依据对其哲学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异化的要点有四:新事物出现并且与人的创造活动分离;实现目标需要的手段、过程或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人的类特性丧失——被“新事物”所控制;群体的类特性丧失。普通高校体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过体育课、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途径,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培养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身体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本文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发生了异化。第一,它在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只留下一些形式化的公共体育课,大量逃避体育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仍有许多学生未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大量学生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第二,理论层面普通高校体育的边界模糊,迄今缺乏独立、清晰、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政策规定或学术研究大多以学校体育为参照。第三,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更像是教学、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体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且那些工作遵循不同的管理归属和发展逻辑。第四,大学的生态环境日益迫使高校体育任务的执行主体——体育院系的工作重心向维系自身生存发展转移,而不是完成“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过程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进行研究。本文将普通高校体育视为一种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异化的现象、过程进行解读和解释。金观涛认为,应该从最普遍的可证实的概念开始,作为整体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作历史追溯和概念辨析后发现,源自于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最初即“Physical Education”,是学校中的身体教育。汉字“体育”是一个舶来品,且它自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后,指称对象不断泛化,导致社会大众各有其“体育观”。泛化后的汉字“体育”是以西方Sport运动项目为核心开展的系列活动总和,而不是学校的身体教育。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是异化的根源,且贯穿于整个异化过程。由于作为“身体的教育”的本质属性被遮蔽,学校体育在中国缺乏明确科学的理论指引,而是在政策任务的要求下,模仿一些国外学校体育的活动开展手段、方式。学校体育关于“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任务迄今难以完成,甚至那些手段反而会取代、背离目标本身。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讨论需要以“学校体育异化”为基础。异化的完整判定需要将异化要点与过程解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发现,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可以分为发端、发展以及复杂化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制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理论依据和解析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体育、清末民初体育以及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相继产生作用。最初,制度环境在强意义上主导了学校体育异化的发端和发展。清末民初“体育救国”催生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但从一开始西方“Physical Education”只是形式、内容进入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的活动场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进入中国的“教育”。西方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的体系、内容和外延功能被混杂着引进中国的学校体育(China school tiyu)外衣之内。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本质内核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的学校体育。本质上,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相当于系列身体活动项目、内容、组织方式的集合;功能上,政治功能取代了“健全人性”成为根本功能,目的在于强体救国。文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逐渐体现在中国体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与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之中。此时需要采取“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式进行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直接主导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内容,模糊了其本质属性、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应试教育和政策干预迟滞不仅没有扭转学校体育的与其本质的“偏离”;反而在围绕“应试”展开的诸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的推动下,进一步模糊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和边界。再加上中国大学特殊的生态环境,普通高校体育被迫遵循“合法性”机制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总之,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系列发展变化一环又一环的作用于高校体育院系,最终使其在今日之大学的场域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当体育院系自己开始逐渐将其传统“三大工作”推向边缘的时候,很可能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职能转移的前兆。如此一来,看似高校体育院系在不断地进入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实质上他们的行为与学校体育的根本功能渐行渐远。本文还从中微观行动者的角度,结合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观点,考察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遵从“合法性”背后采取的系列“反抗”之举。即各个层面的行动者在履行学校体育任务时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大多数行为具有强同化性。同时,正式制度的约束无形中向“权力关系”转移,即关键行动者和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此外,有些异化源自于相关行动者在资源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意外后果。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发生于行动者的认知、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循环互动之中,其本质在于组织功能的异化。对于组织系统而言,异化表现为组织运行过程中开展活动的手段对于目的、任务的背离,最初设定的那些应然性目标沦为象征或者口号。对普通高校体育而言,异化则体现为“完人”发展目标被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组织工作”所取代,甚至“维系体育院系生存发展”变成了新的组织目标。其根本功能是政治性的,教育属性和本质功能几乎被完全遮蔽,与身体的教育活动越来越远。另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看,系统内目前并没有产生新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诸多“有问题”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中许多子系统的功能异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组织力量汇集交织的结果。

二、浅析快乐体育与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快乐体育与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缺失及功能实现路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1.6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内涵
    2.2 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指标体系建构
    3.1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3.2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指标体系建构依据
    3.3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现状
    4.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与体育态度
    4.2 学校体育的个体运动享用情况
    4.3 学校体育的个体自由享用情况
    4.4 学校体育的个体审美享用情况
    4.5 学校体育的个体日常享用情况
    4.6 不同教育阶段及性别差异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缺失问题及原因
    5.1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缺失中存在的问题
    5.2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缺失的原因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的实现路径
    6.1 全面推动践行素质教育
    6.2 反思学校体育功能定位
    6.3 倡导非功利性体育教育
    6.4 多元化个性化体育教学
    6.5 加强教师体育理念更新
    6.6 开展丰富学校体育活动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名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2)体育“好课”评价基准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先行研究概述
        1、国外研究概述
        2、国内研究概述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
二 已有的体育“好课”评价基准及其价值取向
    (一)体育“好课”的定位
        1.常态化的体育“好课”
        2.艺术层次的体育“好课”
    (二)不同体育课程观及其体育“好课”评价基准
        1.体质教育论
        2.三基论
        3.“新课标”下的体育“好课”评价基准
    (二)体育“好课”价值取向的内涵及类型
        1.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内涵
        2.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类型
        3.体育“好课”价值取向的变迁
三 体育“好课”评价基准的重建
    (一)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
        1、体育课程“育体”的本质属性
        2、体育课程“文化”的共性
    (二)体育“好课”的立足点
        1.传承运动文化
        2.培养“新人”
    (三)体育“好课”评价的要素
        1.体育“好课”评价的内部要素
        2.体育“好课”评价的外部要素
    (四)体育“好课”评价基准的设计
        1.体育“好课”的评价基准
        2.体育“好课”的评价表
四 体育“好课”案例
    (一)三个典型案例概况
        1.8 秒钟跑
        2.目标跳远
        3.往返耐久跑
    (二)三个案例的共性与独特性
        1.案例的共性分析
        2.案例的独特性分析
    (三)三个案例的启示
        1.教学设计方面的启示
        2.案例的演绎推理
五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体育教师心中的好课观”问卷调查
附录B:“体育教师心中的好课观”访谈大纲
附录C:“专家心中的体育好课观”访谈大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推进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快乐体育的基本内涵
二、快乐体育对于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快乐体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二)实施快乐体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三)快乐体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四)快乐体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三、快乐体育实施过程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途径
    (一)创设空白情景,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学习
    (二)创设民主情景,使学生有参与学习的机会
    (三)创设成功情景,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渴望再次参与

(4)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热点、问题、趋势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 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需求
        二 学校体育教育理念作用价值开发的需求
        三 学校教育理念发展中的问题有待解决的需求
    第二节 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实施思维导图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主流教育理念与热点
        四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特征
        五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历史经验
    第四节 创新点与重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重难点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二 可视化分析法
        三 数理统计法
        四 对比分析法
        五 耦合分析法
        六 趋势动态分析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热词前沿共词聚类分析
        一 主题词、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二 前沿热点共现知识图谱
        三 三维立体鱼眼视图轨迹知识图谱
        四 中国知网CNKI(1978-2020年)学校体育主流教育理念及内涵
    第二节 TIME-ZONE VIEW时区视图分析
        一 主题词、关键词Time-zone时区视图知识图谱
        二 Time-zone View时区优化视图知识图谱
        三 索引文献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
    第三节 学术共同体与学科基础分析
        一 核心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
        二 学术研究平台共现知识图谱
        三 作者与机构平台共现知识图谱
        四 学科理论发展基础SPSS大数据分析
    第四节 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问题与趋势
        一 存在问题的思维导图分析
        二 发文数量与趋势分析
        三 文献共被引研究分析
        四 学校体育教育主流理念的发展与趋势分析
        五 前沿热点与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不足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
        二、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组成体系
        三、执行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执行问题致因
        五、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改革路径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思想
        二、体育思想
        三、学校体育思想
        四、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第二章 增强体质体育指导思想
    第一节 形成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一、形成背景
        二、基本内涵
    第二节 贯彻执行中产生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专注增强学生的体质
        二、教学方法突出运动密度和质量
        三、教学评价凭籍生理指标变化度
    第三节 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单一缺乏层次性
        二、教学内容脱离于运动技术
        三、教学方法偏向于刻板枯燥
        四、教学评价热衷于死板量化
    第四节 问题生发的主要致因
        一、教学目标定向单一
        二、教学大纲限定偏死
        三、体育场地设施局限
    第五节 增强体质思想之改革路径
        一、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二、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
        三、发挥课外体育锻炼作用
        四、结合全面教育增强体质
第三章 “快乐体育”指导思想
    第一节 形成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一、形成背景
        二、基本内涵
    第二节 贯彻执行中产生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融合心理愉悦感悟
        二、教学实践关注学生快乐体验
        三、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实际需要
        四、教学方法突显学生内在感受
    第三节 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一、偏离乃至误解了“快乐”的内涵
        二、“快乐”教学徒具其形而无其实
        三、教师主导地位缺失“水课”成灾
    第四节 问题生发的主要致因
        一、抱有“病急乱投医”之侥幸心理
        二、“快乐”内涵与外延局限于字面
        三、快乐体育生态系统要素尚欠完备
    第五节 “快乐体育”思想之改革路径
        一、辩证理解“苦”“乐”内涵
        二、把控学练过程感悟快乐体验
        三、丰富教学方法助推快乐体验
第四章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第一节 形成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一、形成背景
        二、基本内涵
    第二节 贯彻执行中产生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体现教育的延续性
        二、教学实践注重学生兴趣培养
        三、教学内容倾向基础知识铺垫
    第三节 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运用较为死板
        二、教学指导未能及时充分
        三、教学效果无法及时评价
    第四节 问题生发的主要致因
        一、教学模式构建有误
        二、教学目标认知偏差
        三、教学内容设置不当
    第五节 终身体育思想之改革路径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正确规划课程内容
        三、丰富体育教学方法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第五章 “全面发展”体育指导思想
    第一节 形成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一、形成背景
        二、基本内涵
    第二节 贯彻执行中产生的影响
        一、为素质教育指出发展空间
        二、体育观发展为三维体育观
    第三节 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价值“荒漠化”
        二、教学目标“过大化”
        三、教育实践“片面化”
    第四节 问题生发的主要致因
        一、价值取向偏向“竞技主义”
        二、教学内容轻视“软文化”
        三、教学实践偏离教育目标
    第五节 “全面发展”体育思想之改革路径
        一、转变“片面化”的教育方式
        二、结合社会发展建立体育目标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第六章 “健康第一”体育指导思想
    第一节 形成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一、形成背景
        二、基本内涵
    第二节 贯彻执行中产生的影响
        一、体育教学注重传授健康知识
        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第三节 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理解错误
        二、教学内容产生混乱
        三、教学评价制定错误
    第四节 问题生发的主要致因
        一、体育教育理念困乏
        二、课程目标设置过大
        三、健康与体质关系混淆
    第五节 “健康第一”思想之改革路径
        一、端正学校体育的作用价值
        二、厘清每个时代指导思想的涵义
        三、改革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
第七章 中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研究结论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中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发展趋势
        一、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三、着重协调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发展终身体育
    第二节 中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学模式
        2.1.2 体育教学模式
        2.1.3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2.1.4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2.2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2.2.3 其他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3 国外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4 综述述评
3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1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内涵
    3.2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2.1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生理学基础
        3.2.2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心理学基础
4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实验法
        4.2.4 数理统计法
    4.3 技术路线
5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小学篮球教学的实证结果分析
    5.1 实验前受试者相关指标分析
        5.1.1 实验前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测试分析
        5.1.2 实验前篮球基础同质性测试分析
        5.1.3 实验前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分析
    5.2 实验后测试指标分析
        5.2.1 实验后篮球技能水平测试分析
        5.2.2 实验后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分析
        5.2.3 实验后篮球学习成绩综合评定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正确应用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6.2.2 完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6.2.3 合理设计教学模式间的连接
        6.2.4 结合实际选择适合教学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人物生涯及思想生成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日本学界对小原国芳以及“全人教育”的关注视角
        (二)中国学界对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的研究情况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目标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历史研究法
    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全人教育”理论中“心”的内在要求
    第一节 “善”之道德教育及其启示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形成背景
        二、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
        三、道德教育的主要方面
        四、道德教育论
        五、道德教授革新论
        六、道德教育的变革、方法与其他问题
        七、道德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迪
    第二节 “圣”之宗教教育及其缺陷
        一、宗教教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作为“教育根本问题”的宗教
        三、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四、“宗教教育论”的原理与实际问题
        五、宗教教育与“全人教育”的关系论
        六、宗教教育的缺陷与反思
    第三节 “美”之艺术教育及其开展
        一、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艺术教育的具体开展
    第四节 “真”之智育及其体系
        一、智育要求的学问教育
        二、智育体系下的教学论
        三、幼儿教育的学科建设要求
        四、基础教育的学科建设要求
        五、“全人教育”之智育与我国智育主张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 “全人教育”理论中“身”的外在要求
    第一节 “健”之体育及其评价
        一、体育的主要目的
        二、体育的各个方面
        三、体育的实际开展
        四、体育的理论评价
    第二节 “富”之经济、生活与劳作教育
        一、关于“富”的哲学式思考
        二、“富”之生活教育和劳作教育
        三、“富”之经济教育的含义
        四、“富”之教育理念的积极意义
    第三节 “健”、“富”的概念与我国“体”、“劳”内涵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章 “全人教育”理论衍生论
    第一节 “全人师道论”的价值辨析与启迪
        一、“全人师道论”的主要内容
        二、“全人师道论”的施行方法
        三、“理想教师论”、“师道论”与“教师道”
        四、“全人师道论”的价值辨析
        五、“全人师道论”的意义
    第二节 “母亲教育”的相关探讨与缺落
        一、母亲的基本工作
        二、女性的婚前教育
        三、小原国芳的女性结婚论
        四、胎教的重要性
        五、“母亲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理论
        六、“母亲教育”的启示与批判
    第三节 作为周边理论体系的“全人师道论”和“母亲教育”
第四章 “全人教育”理论体系的周边
    第一节 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小原国芳“幼儿教育”
        一、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理念的形成
        二、小原国芳“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三、成城、玉川学园时期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的实践
        四、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由“全人教育”理念形成的“全人保育”观
    第二节 小原国芳的“女性教育”观与“全人教育”
        一、小原国芳“女性教育”观的形成背景
        二、二战期间形成的特殊“女子教育”观
        三、小原国芳“女子教育”理论中的战争理解
        四、二战期间小原国芳的“女子教育”观
    第三节 教师培养、作为教育根本问题的哲学、“全人教育”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二、哲学的精神与教育观的确立
        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哲学精神与学习热情
    第四节 关于小原国芳的《学校剧论》的考察
第五章 小原国芳及其“全人教育”理论的批判性解读
    第一节 “全人教育”的理论结构及其功过
    第二节 小原国芳的海外访问活动与“全人教育”的推行实践
        一、小原国芳海外访问的主要活动
        二、小原国芳主要走访目的地
        三、小原国芳外访活动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 “全人教育”的形成与小原国芳的战争观
        一、教育家的思想观与战争认识
        二、军国主义体制下的教育家个人体验
        三、教育对战争的实际参与
        四、小原国芳论着中的战争认识
        五、教育思想与矛盾的战争认识
    第三节 “全人教育”理论给予我国教育发展的教训与启迪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2.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2.2.1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
        2.2.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2.2.3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2.4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述评
    2.3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内体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2.3.1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与特征
        2.3.2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内体育领域运用现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3.1.1 研究对象
        3.1.2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发文量分析
    4.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作者与机构分析
        4.2.1 研究文献作者特征
        4.2.2 研究文献机构特征
    4.3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分析
    4.4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内容与主题演化分析
        4.4.1 研究主要内容特征
        4.4.2 研究主题演化特征
    4.5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阶段划分与前沿分析
        4.5.1 研究阶段划分
        4.5.2 研究前沿内容特征
    4.6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
        4.6.1 研究将继续服务于素质教育发展战略
        4.6.2 研究主题将凸显学生体质健康与主体性特征
        4.6.3 中小学及幼儿体育教学模式实证性研究将得到加强
        4.6.4 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方面研究将得到加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研究文献数量变化特征
        5.1.2 研究文献作者与机构特征
        5.1.3 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变化特征
        5.1.4 研究内容与主题演化特征
        5.1.5 研究阶段划分与前沿内容特征
        5.1.6 研究发展趋势特征
    5.2 建议
        5.2.1 加强理论成果深层次的探讨
        5.2.2 建立稳定且具有流转性学术交流合作平台
        5.2.3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应增加对自身功能性评价机制的研究
        5.2.4 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应适当增加对非体育影响因素的关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判定
    2.1 什么是普通高校体育
    2.2 异化及其判定方式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问题表征
    2.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判定
3 历史考察: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影响
    3.1 中国古代体育的独特属性和学校体育的式微
    3.2 中国近代体育发端于“内容嫁接式”体育课
    3.3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3.4 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作用方式
4 互动关系:中国体育、教育、大学系统对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
    4.1 中国体育模糊了学校体育的边界
    4.2 教育系统内的应试同化与干预迟滞导致良性学校体育重塑艰难
    4.3 中国大学内部生态迫使普通高校体育遵循多重工作逻辑
5 行动者分析: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呈现
    5.1 被迫趋同与主动模仿: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
    5.2 “反抗”与“权力”转移:行动者自由行动的多种表现
    5.3 无奈之举与“意外”后果
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综合分析
    6.1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形成过程的特点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6.3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本质在于组织功能异化
    6.4 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7 研究结论
    7.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7.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四、浅析快乐体育与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学校体育个体享用功能缺失及功能实现路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纪梦琦.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 [2]体育“好课”评价基准的探究[D]. 周燕芳.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3]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推进学生素质教育[J]. 王国强. 学周刊, 2020(16)
  • [4]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热点、问题、趋势可视化分析[D]. 陈晓莹. 郑州大学, 2020(02)
  • [5]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研究[D]. 张莉.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丛铭.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1)
  • [8]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D]. 刘炳赫.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D]. 程华东.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10]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D]. 刘旭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浅析快乐体育与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