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宣传载体建设营造银嫩发展良好氛围

加强宣传载体建设营造银嫩发展良好氛围

一、加强宣传载体建设为引嫩发展塑造良好氛围(论文文献综述)

盖嘉妮[1](2019)在《区域品牌联合下的城市品牌构建研究 ——以徐州徐工集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城市间竞争加剧,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今城市迅速发展的大趋势。研究发现,城市品牌构成复杂,其中区域品牌联合是构成城市品牌的重要归结点,显见区域品牌联合与城市品牌的构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与归纳演绎法,从区域品牌联合是品牌的衍生体出发,探讨研究了其由联合型、组合型、地域型、整合型四大类型组成,是现今品牌发展的新形态。提出了区域品牌联合的合力所产生的协同性、力效应,对内可以促进产业的凝合,抵御风险,对外可以合力推动其自身发展。建立了区域品牌联合与城市品牌间同构与相互转化的关系构架,即相互转化的关系为区域品牌联合的最大化就是城市品牌;其同构关系为两者品牌的识别体都是共同建立在文化、形象、经济、地理、人本、产业、政策识别体上,突出了区域品牌联合与城市品牌的构建这一研究主体。最后,本文以徐工集团与徐州城市为例,运用例证法及比较研究法,对论点进行了验证解读,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进行了两者的关系逻辑构建,并呈现出其自身演变与发展的规律。总体而言,本文将区域品牌联合运用到城市品牌的构建体系之中,并试图探索出理论研究路径的新框架与方法,以新视角提清一种研究城市品牌建设的新思路。

魏昌平[2](2017)在《广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我党来说一直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战略目标,它也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但城乡差距较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涉及面广、抓手少、难度大。对比起其他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渐见落后。与此同时,各种社会思想涌入广大农村地区,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农村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随着社会各种思潮的涌入,农民的精神文化层次、科学知识水平不高,在诚信道德、权利法制方面的意识薄弱,导致了一些地区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面对农民物质生活极大提高但精神文化、道德法制水平低的现状,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不断加强新农村物质文明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建设,尽快转移我们的工作重心到精神文化建设之中。本文先阐释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现实作用,然后通过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总结了目前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风气不正、文化生活质量较低、人居环境堪忧、农村“空心化”五个方面。其后探讨了问题存在的原因:资金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足、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文化阵地缺失、城乡二元制的束缚、有效机制未健全。最后找准了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从村民素质培育、乡风建设、文化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机制健全等五个方面进行。

张玲丽[3](2015)在《建国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回溯与思考》文中认为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使之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因此,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本文以文献为线索,重点考察建国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历程。通过研究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及特点,一方面,对建国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历程有一个通览式的认识;另一方面,概括建国后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经验并展望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具体如下:第一部分,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现状,厘清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概念的衍生与发展,论证本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考察过渡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对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点宣传,归纳和总结这一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特征。第三部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方面,探讨宣传思想工作在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成就和失误;另一方面,阐述十年“文革”期间遭受的严重挫折。第四部分,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起点,系统梳理1978-1992年的改革开放初期、1992-2002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2002年之后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恢复、发展与创新,并提炼这一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时代性、创新性、转型性的特点。第五部分,重点分析建国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蕴涵的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宣传理念。同时,展望新形势下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即积极引导广大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对外宣传话语体系;不断创新,促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与时俱进。

吴宏韬[4](2013)在《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理论产生和发展历史为线索,以青年为研究对象,研究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问题,重点是当代青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变革,出现多种思想文化,因此,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念多元化现象突出,多元价值的存在引起的价值冲突深刻影响着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代青年中主导价值缺失现象日益凸显。在党的十七大强调“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的前提下,党的十八大再次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而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意义重大。本研究运用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和归纳法进行研究。通过对青年的调查,运用调查资料,从实际出发,力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对价值观研究理论的历史和最新进展进行梳理,从个体认识的选择性入手,借鉴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建立多维一体的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新机制;通过比较国内不同历史时期青年价值观教育,比较国外青年价值观教育,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提出中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对策思考;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将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提升,进行现状描述和对策探讨。本论文研究是立足于我国在价值观教育上存在着的问题而展开的。第一部分研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第一章)。当代中国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阶段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的过渡。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培养青年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是个人幸福的基础,是个人成才的价值前提,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第二部分研究了国内外在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第二、三章)。首先,对建国以来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其次,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积极要素。最后,研究了世界各国在青年价值体系建设上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做法。第三部分研究了当代中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方法途径和工作体系的建立(第四、五、六章)。尊重教育规律,通过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方法加强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让青年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理解和认同党的主张,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视公共传媒,发挥党团组织作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校和社会合力,形成学校为主要阵地,社会和家庭相配合的全方位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体系。第四部分研究了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经验提升。对近年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升。总之,本研究尊重历史,借鉴多学科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结合中国发展现实、青年思想实际,全面深入研究了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问题。

陈赛飞[5](2012)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文中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中叶起,我国大学校园建设进入了如火如荼的发展期。教育理念和大学校园规划思想的转变,给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建设带来了深刻影响,同时也突显出一些建设方面的问题。广大师生对大学新校园环境景观普遍缺乏环境认同感和空间归属感;与旧校区相比,许多新建校区缺乏应有的文化景观氛围与空间文化品位。大学校园文化景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物化载体,不仅展现校园整体形象、营造积极的大学文化氛围、树立校园认同感,同时也对广大师生有着隐性教育意义。对文化景观及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环境设计的研究,可以帮助中国的大学在校园建设和维护过程中传承校园历史、发扬新时代大学校园文化特色、满足广大师生不同的行为和精神需求。本文阐释了与文化景观设计相关的概念,明确了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意义,回顾与总结了国内大学旧、新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采用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与考察不同校园景观环境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地区不同类型的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空间形态、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意义作了详实的调查,并总结出这些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存在的诸多不足。笔者尝试从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体系构建、建设意义、建设模式、建设节点四个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并通过设计实践——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文化景观提升,将笔者对文化景观理论的研究运用到实处,以期能对今后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白雪峰[6](2010)在《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彰显和孕育了人文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服务等各个方面。虽然,19世纪后半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知识进入大学课堂,出现了科学挤压人文的现象,但关于人文精神的培育仍成为各国大学普遍关注的课题。这是因为:1、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大学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文化整合和创新的灵魂。特别是现代大学,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但任何一种职能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领。2、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坚持大学理念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的天职在于培养人,而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物质需要的满足,还包括精神需要的满足、人的精神素质的提高。构建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自身发展的自觉追求,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3、人文精神能够塑造大学社会示范性品质,起到对整个社会的辐射和深远影响的作用。同时,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得以互相区别的标识,而这种精神又往往通过各具特色的、具有浓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校训,彰显出与众不同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传统。所以,大学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灵魂体现在大学教育中,促进了大学的文化繁荣和学术自由,培养了大学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既有助于形成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规范的知行合一;又有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身心素质的和谐统一;更有助于大学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我国现代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其人文教育就受到科学教育的遮蔽,因而发育不良。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西方国家开始反思人文精神失落而带来的种种弊端时,我国大学却在虔诚地学习苏联模式,为适应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人为地造成科技与人文分离,至此科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人文教育越来越边缘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客观地说,当代大学市场取向和功利取向日趋明显,大学成了市场经济的附属品,“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浮躁气息弥漫大学校园,“象牙塔”被社会上各种腐朽思想和诱惑所浸染,大学人被庸俗的道德观、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所包围。于是,当代中国大学面临着人文精神缺失的危机。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培育结合的角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除绪论和结束语以外,主要撰写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人文精神的不同视角,深入研究“人文”的内涵,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西方哲学中的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超越,进而阐述人文精神对于大学的意义,通过中西方大学人文精神的流变,揭示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特征。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和原因分析。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人文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人文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有利条件。第四部分通过阐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完善大学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注重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中西方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借鉴,重点分析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本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培育结合的角度探讨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当代大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途径,有益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第二,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和充实中国大学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完善,重视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对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三,借鉴国内外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历史经验与方法,丰富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通过考察、借鉴和吸取国内外大学关于人文精神培养的有益做法,为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宝贵的经验。本文在系统分析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为指导,以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现实性为基础,以文化发展为有利条件,借鉴国内外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有益做法,通过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系统研究法,重点阐述了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本文认为,大学应从自身出发,以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为主要内容,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完善宽口径、大门类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相关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及增强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功能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大学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以教育者要做社会的良知、教育者要具备独立的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为基本内涵,努力促进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养成,从而解决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进而为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构建一种全新的模式。

顾敏燕[7](2009)在《上海志愿服务中的志愿失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志愿失灵”是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相对应的概念。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志愿者聚集四川,参与到灾后志愿服务中去。本文回顾了上海为灾区提供的各项志愿服务,同时注意到了志愿服务中存在的志愿失灵现象,表现形式为志愿者招募和管理混乱、缺乏激励和评估机制、无法有效整合资源、志愿服务的非专业性、功利性、缺乏持续性、志愿者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没有得到充分认同等。在分析志愿失灵影响因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灾后志愿服务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从理论层面和实务层面提出了志愿失灵的解决之道,并探讨了社会工作在志愿服务中应该承担的角色。

孙东峰[8](2009)在《基于PPT战略的县域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常常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不具备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在发展工业时,常常遭遇人才、资金、管理、规模等方面的瓶颈,不具备比较优势。此外,贫困地区盲目发展工业,很容易使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损害了当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距离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线路景点较近,选择了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并很快取得了脱贫致富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80年代后期,旅游业被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些拥有较高质量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资金支持,开始有计划地开发旅游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且加快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旅游开发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一些具备旅游资源优势的地区都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扶贫效果。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强调的是经济目标,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被视为首要的目标。然而,由于贫困人口缺乏发展能力,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旅游飞地”和替代性竞争,加深阶层性贫困,致使旅游扶贫目标被置换,贫困人口不但没有从旅游开发中受益和发展,而且还要承担旅游开发的代价。因此,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受益和发展问题逐渐成为旅游扶贫开发和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借鉴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提出的Pro-poor Tourism(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PPT)概念,重点研讨、阐述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如何贯彻PPT战略,从而实现贫困人口受益。全文共分四部分,即绪论、理论综述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绪论部分着重阐述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框架、创新点以及研究的意义。理论综述由第二和第三章组成。第二章对国内外PPT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且分析和总结了PPT的相关支撑理论。第三章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旅游扶贫的实践经历,并就PPT理念和国内旅游扶贫开发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本章从旅游乘数理论出发,着重分析了旅游扶贫的经济效应。第三部分为理论研究,由第四、五、六和第七章组成。第四章主要阐述旅游扶贫的可行性研究,着重从三个方面对贫困地区实施PPT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首先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分析,主要包括资源条件分析、区位交通条件、客源市场条件、政策环境和管理体制五个方面;接下来,本章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对贫困地区实施PPT战略的机会成本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贫困地区实施PPT战略的决策分析方法。第五章主要阐述贫困地区实施PPT战略的目标模式以及贫困人口参与机制,目标模式主要包含目的和宗旨、目标地区和目标人口;贫困人口的受益机制主要包含了贫困人口参与问题和受益问题的研究。第六章分析了PPT战略中的主体行为,并着重阐述PPT战略的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政策系统、人才系统、资金系统和供给系统。第七章重点论述PPT战略的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论文第八章为实证研究部分。着重对河北省崇礼县实施PPT战略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包括背景分析、目标定位、可行性研究、支撑体系构建、发展模式选择及效应分析。

杨谦[9](2003)在《加强宣传载体建设为引嫩发展塑造良好氛围》文中研究表明 引嫩工程管理处具有点多、面广、战线长、职工居住分散的特点,要想做好宣传工作就必须针对这一特点,寻找适合这一处情的宣传载体。几年来,我们不断适应引嫩发展的新形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段,充实宣传载体,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激发了职工们爱处为家的主人翁精神,使全处呈现出政通人和、人心思进的大好形势。

黑龙江省引嫩工程管理处[10](2003)在《与时俱进抓宣传 为引嫩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文中研究表明 引嫩工程管理处是省水利厅直属的事业单位,管辖北部引嫩工程4 243公里输水渠道,主要为大庆石油和石化工业供水,兼顾沿途市县农业供水和大庆城市用水,处机关位于安达市,下设6个管理所和两个公司,一线管理站28个,全处职工1 056人。近年来,处党委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极大地促进了引嫩管理处两个文明建设,形成政通人和、加快发展的大好局面。一、建立宣传工作主阵地,让党委与职工心连心引嫩工程管理处具有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特点,要做好宣传工作

二、加强宣传载体建设为引嫩发展塑造良好氛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宣传载体建设为引嫩发展塑造良好氛围(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品牌联合下的城市品牌构建研究 ——以徐州徐工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基础
    1.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综述分析与观点提出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的内容
    1.7 研究的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应用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定义
    2.2 区域品牌联合的类型
    2.3 区域品牌联合的特性
    2.4 区域品牌联合的优势与弊端
    2.5 区域品牌联合与城市品牌的构建关联
    2.6 本章小结
3 以徐州徐工集团为例的区域品牌联合剖析
    3.1 徐工集团的发展概况
    3.2 徐工集团的品牌联合组成情况
    3.3 构成徐工集团区域品牌联合的各项指标
    3.4 本章小结
4 徐工集团区域品牌对徐州城市品牌的影响
    4.1 徐工集团区域的品牌联合影响指数
    4.2 徐州城市品牌的指数比
    4.3 徐工区域品牌联合在徐州城市品牌的指数占有比
    4.4 本章小结
5 区域品牌联合下的城市品牌构建关系模型
    5.1 徐工区域品牌联合与徐州城市品牌的构建体系
    5.2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广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涵义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广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广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有利于广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有利于广东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章 当前广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当前广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
        (一)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二)农村社会风气不正
        (三)农村人居环境堪忧
        (四)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较低
        (五)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二、当前广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问题的原因
        (一)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
        (二)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不足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四)文化阵地缺失
        (五)城乡二元制的束缚
        (六)有效机制未建立健全
第四章 推进广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打造农村素质之美
        (一)加强形势政策和法制教育
        (二)开展科学知识和使用技能培训
        (三)农村各类骨干队伍培养工程
        (四)实施农村未成年人道德培育工程
    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打造农村风尚之美
        (一)创新宣传载体,培育浓厚氛围
        (二)注重家庭建设,培育优良家风
        (三)倡导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四)凝聚乡贤力量,培育新乡贤文化
    三、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打造农村人文之美
        (一)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
        (三)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传承弘扬
        (四)培育发展志愿服务文化
    四、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乡村环境之美
        (一)坚持规划先行,建设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美丽家园
        (二)整治脏乱差,建设整洁宜居的美好家园
        (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山美水美的绿色家园
        (四)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建设稳定和谐的平安家园
    五、推动工作机制常态长效,打造乡村长久之美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组织协调机制
        (二)推动创文下移,完善基层创文机制
        (三)加大政策扶持,完善保障引导机制
        (四)坚持以城带乡,强化城乡统筹机制
        (五)突出问题导向,优化评价考核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表

(3)建国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回溯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1.5 “宣传思想工作”概念的衍生和发展
        1.5.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宣传工作”
        1.5.2 中国共产党关于“宣传思想工作”
第二章 过渡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执政条件下的奠基
    2.1 建国初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制的设置
        2.1.1 健全宣传机构,明确宣传工作职能
        2.1.2 建立宣传网制度,开展经常性宣传工作
    2.2 过渡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内容
        2.2.1 关于马列主义思想理论的宣传教育
        2.2.2 关于形势任务的宣传教育
        2.2.3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
    2.3 过渡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特征
        2.3.1 突出典型宣传
        2.3.2 宣传形式多样化
        2.3.3 宣传方法多元化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成就与失误
    3.1 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有益探索
        3.1.1 政治建设宣传
        3.1.2 经济建设宣传
        3.1.3 道德建设宣传
    3.2 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出现的偏差
    3.3 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严重失误
    3.4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恢复、发展与创新
    4.1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恢复
        4.1.1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形成过程
        4.1.2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恢复的意义
    4.2 1978年至1992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
        4.2.1 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行宣传
        4.2.2 积极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意识形态宣传
        4.2.3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
    4.3 1992年至2002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4.3.1 围绕邓小平南方讲话进行宣传,开启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
        4.3.2 围绕邓小平理论深入宣传,指导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4.3.3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重点宣传,服务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3.4 围绕精神文明建设新高潮进行宣传,推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
    4.4 2002年至今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发展
        4.4.1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宣传思想工作
        4.4.2 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宣传思想工作
        4.4.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宣传思想工作
        4.4.4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格局
        4.4.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实践
    4.5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主要特点
        4.5.1 时代性
        4.5.2 创新性
        4.5.3 转型性
第五章 建国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分析与思考
    5.1 建国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经验分析
        5.1.1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1.2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
        5.1.3 牢牢遵循以人为本的宣传理念
        5.1.4 时时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
    5.2 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
        5.2.1 积极引导广大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2.2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对外宣传话语体系
        5.2.3 不断开拓创新,促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与时俱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4)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
    三、文章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时代课题
    一、青年价值观迷茫与失落的现实问题
        (一)建国以来青年价值观演变
        (二)影响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三)青年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背景
        (一)新左派思潮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三)自由主义思潮
        (四)民族主义思潮
        (五)民粹主义思潮
        (六)新儒家思潮
    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任务
        (一)当代青年思想的总体状况
        (二)引导教育青年的目标
        (三)引导教育青年的基本任务
第二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历史返顾
    一、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演进
        (一)1949-1976 年的青年思想道德建设
        (二)1976. 10—现在的青年思想道德建设
    二、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为首的思想
        (二)整体规划青年思想道德建设
        (三)遵循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基本的原则
        (四)不断丰富和创新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
    三、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教训
        (一)忽软忽硬,摆位摇摆
        (二)强调社会本位,忽视青年的主体价值
        (三)脱离现实,缺乏体验
        (四)理论建设滞后,队伍建设薄弱
        (五)合力尚未形成,制度缺乏保障
第三章 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比较分析
    一、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积极要素
        (一)“三纲五常”与名教观念
        (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中华民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
        (三)从传统核心价值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一)西方价值观教育及启示
        (二)新加坡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启示
    三、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兼蓄理念
        (一)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基
        (二)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视野
        (三)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创新
第四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的主流性原则
        (一)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旋律
        (二)多元化价值观下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流性原则
    二、教育的主导性原则
        (一)主导性原则的内涵
        (二)主导性教育的原则
        (三)主导性教育原则实现途径
    三、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一)主体性教育的内涵
        (二)主体性教育在中国的现状
        (三)主体性教育的目标
        (四)主体性教育对策措施
第五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人文关怀的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本思想——人文关怀
        (二)当代中国人文关怀的价值指向
        (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人文目标
    二、心理疏导的方法
        (一)心理疏导的内涵和特征
        (二)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入心理疏导的主要途径
    三、“三贴近”的方法
        (一)“三贴近”的内涵和意义
        (二)“三贴近”促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四、文化育人的方法
        (一)文化育人,要加强灵魂和精髓的建设
        (二)文化育人,加强文化载体建设
        (三)文化育人,关键是教育青年
第六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工作体系
    一、党团组织体系
        (一)党团组织在青年核心价值教育中的作用
        (二)学校党团组织对青年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途径
    二、学校教育体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青年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首要渠道
        (二)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青年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公共传媒体系
        (一)公共传媒的公共性和功能
        (二)公共传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公共传媒引领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四、法规制度体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国外核心价值教育中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保障
        (三)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第七章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经验提升
    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透视
        (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由来和特点
        (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主要载体
        (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对策措施
    二、“抗震救灾精神”的写照
        (一)“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果的突出体现
        (二)“抗震救灾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启示
        (三)从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中汲取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精神力量
    三、“奥运精神”的升华
        (一)“奥运精神”的产生
        (二)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三)“奥运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致性
        (四)以“奥运精神”促进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四、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育发
        (一)弘扬志愿精神与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在统一
        (二)志愿服务是加强青年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缘起
    1.2 课题提出的依据和背景
        1.2.1 文化景观能够传承校园文化
        1.2.2 大学发展应注重文化景观建设
        1.2.3 校园文化景观带有育人功能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动态,研究述评
        1.4.1 国内大学校园发展动态
        1.4.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4.3 国外大学校园发展动态
        1.4.4 国外研究概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主要概念的界定
        1.6.1 自然景观
        1.6.2 文化景观
    1.7 研究目标及论文框架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创新点
        1.7.3 论文框架
第 2 章 文化景观设计理论研究
    2.1 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2.1.1 文化景观的内涵与外延
    2.2 文化景观的特性和分类
        2.2.1 文化景观的特性
        2.2.2 文化景观的分类
    2.3 文化景观的文化内核
        2.3.1 纪念性文化景观
        2.3.2 主语性文化景观
        2.3.3 标识性文化景观
        2.3.4 功能识别性文化景观
        2.4.1 人工型文化景观
        2.4.2 人工与自然结合型文化景观
        2.4.3 自然型文化景观
    2.5 文化景观的设计研究
        2.5.1 文化景观的设计原则
        2.5.2 文化景观设计的要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校园文化景观综合评述
    3.1 校园文化景观的特征分析
        3.1.1 历史纵向性发展
        3.1.2 地域横向性发展
        3.1.3 纵横交错发展
        3.1.4 校园文化景观的定位
    3.2 校园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3.2.1 文化内涵
        3.2.2 文化氛围
        3.2.3 文化定位
        3.2.4 地域文化
    3.3 校园文化景观功能分析
        3.3.1 标志功能作用
        3.3.2 文化载体功能
        3.3.3 树立校园认同感
        3.3.4 隐性教育功能
        3.3.5 传承历史文化
        3.3.6 营造文化氛围
        3.3.7 优化社会文化
    3.4 校园文化景观的体系的构建
        3.4.1 塑造校园整体形象
        3.4.2 校园户外空间营造
        3.4.3 校园空间节点建设
        3.4.4 校园细部空间布置
    3.5 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意义
        3.5.1 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本体意义
        3.5.2 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现实意义
        3.5.3 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景观意义
    3.6 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节点
        3.6.1 校园选址
        3.6.2 校园入口
        3.6.3 校园路网
        3.6.4 校园建筑
        3.6.5 空间节点
        3.6.6 建筑庭院空间
        3.6.7 植被覆盖
        3.6.8 水景设计
        3.6.9 运动场景观
        3.6.10 其他要素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与思考
    4.1 文化景观设计的表达手法
        4.1.1 东方园林的启示
        4.1.2 西方园林的借鉴
        4.1.3 校园文化景观空间设计
    4.2 目前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模式
        4.2.1 旧校区文化景观建设特点
        4.2.2 新校区文化景观建设问题
    4.3 新校区文化景观建设思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文化景观提升
    5.1 南京工业大学现状分析
        5.1.1 自然条件分析
        5.1.2 人文因素分析
        5.1.3 项目概况
    5.2 校园建设现状
        5.2.1 校园环境建设现状分析
        5.2.2 校园环境使用者的行为特点分析
        5.2.3 校园环境景观点分级及改造
    5.3 新项目设计
        5.3.1 设计契机
        5.3.2 设计分析
        5.3.3 设计表达
    5.4 设计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6)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人文”和“人文精神”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现状的研究
        1.2.3 关于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探讨
    1.3 研究方法
        1.3.1 历史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系统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2章 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理念与价值追求
    2.1 人文精神的不同视角
        2.1.1 “人文'的内涵
        2.1.2 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区别
        2.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2.1.4 西方哲学中的人文精神
        2.1.5 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超越
    2.2 人文精神对于大学的意义
        2.2.1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承载者
        2.2.2 人文精神是大学的标志
    2.3 中西方大学人文精神的流变
        2.3.1 西方大学人文精神的历史演变
        2.3.2 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历史变迁
    2.4 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特征
        2.4.1 人文精神的国家向度
        2.4.2 人文精神的社会向度
        2.4.3 人文精神的个人向度
第3章 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分析
    3.1 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3.1.1 治学理念的功利化
        3.1.2 人的工具性取向
        3.1.3 教育者人文素质的欠缺
        3.1.4 大学校园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3.2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3.2.1 国家与社会责任感的淡薄
        3.2.2 理想与信仰的模糊
        3.2.3 道德判断力下降
        3.2.4 生活取向享乐化
    3.3 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3.3.1 科学主义至上导致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割裂
        3.3.2 市场经济下拜物主义与享乐主义的蔓延
        3.3.3 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生存危机
        3.3.4 多元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
        3.3.5 大学生尚未形成完全的独立人格与理性思维
第4章 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性
    4.1 人文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4.1.2 马克思主义防止人的"异化"理论
        4.1.3 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理论
        4.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诉求
    4.2 人文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4.2.1 人文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应有的特征
        4.2.2 人文精神是创新型人才应有的素质
        4.2.3 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
        4.2.4 人文精神对社会文化的精神引领
        4.2.5 人文精神是党的执政理念在大学的反映
    4.3 人文精神培养的有利条件
        4.3.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教育资源
        4.3.2 中西文化交流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文化借鉴
        4.3.3 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物质条件
第5章 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5.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5.1.1 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
        5.1.2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5.1.3 尊重学生的选择性
        5.1.4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
    5.2 完善大学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5.2.1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5.2.2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及其他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
        5.2.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
        5.2.4 发挥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功能
    5.3 注重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培养
        5.3.1 教育者要做社会的良知
        5.3.2 教育者要具备独立的批判意识
        5.3.3 教育者要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5.4 可资借鉴的国内外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经验与做法
        5.4.1 国外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介绍
        5.4.2 国内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介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上海志愿服务中的志愿失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志愿服务的概念
    2.2 志愿失灵的概念
    2.3 志愿失灵的解读视角
    2.4 有关志愿失灵的经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文献法
    3.2 访谈法
    3.3 焦点小组
    3.4 资料整合
第四章 上海所提供的志愿服务
    4.1 搜救工作
    4.2 医疗服务
    4.3 社会工作服务
    4.4 心理援助
    4.5 房屋评估与建设
    4.6 其他志愿服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志愿失灵的表现形式
    5.1 志愿者组织层面
    5.2 志愿者个人层面
    5.3 志愿服务的外部环境
第六章 志愿失灵的影响因素
    6.1 志愿者组织层面
    6.2 志愿者个人层面
    6.3 志愿服务的外部环境
第七章 讨论和建议
    7.1 讨论
    7.2 建议
    7.3 社工角色的扮演
    7.4 研究的局限性
注释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基于PPT战略的县域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的框架
    1.3 研究的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PPT相关理论
        2.1.1 国外PPT研究综述
        2.1.2 国内PPT研究综述
    2.2 PPT战略的理论支撑
        2.2.1 旅游经济效应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2.4 比较优势原理
第三章 国内外PPT战略的实践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3.1 PPT战略的实践
        3.1.1 国外PPT战略的实践
        3.1.2 国内PPT战略的实践
        3.1.3 国内外实施PPT战略的差异分析
    3.2 旅游扶贫的经济效应
        3.2.1 旅游扶贫效应的内涵
        3.2.2 旅游的经济效应
        3.2.3 旅游扶贫效应的影响因素
        3.2.4 旅游经济效应的测算
第四章 PPT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4.1 旅游业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4.1.1 旅游资源
        4.1.2 区位交通条件
        4.1.3 客源市场条件
        4.1.4 政策环境
        4.1.5 管理体制
    4.2 旅游扶贫的机会成本分析
        4.2.1 旅游扶贫机会成本的概念
        4.2.2 经济机会成本
        4.2.3 社会机会成本
        4.2.4 环境机会成本
    4.3 贫困地区实施PPT的决策分析
        4.3.1 贫困地区实施PPT的决策准则
        4.3.2 贫困地区实施PPT战略的决策流程
第五章 PPT战略的目标模式
    5.1 PPT战略的目标
        5.1.1 PPT战略的目标和宗旨
        5.1.2 PPT战略的目标对象
    5.2 PPT战略下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研究
        5.2.1 贫困人口参与问题
        5.2.2 贫困人口受益问题
        5.2.3 贫困人口的受益机制
第六章 PPT战略的支持系统
    6.1 PPT战略实施中主体作用分析
        6.1.1 政府的作用
        6.1.2 旅游企业的作用
        6.1.3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6.1.4 社区的作用
    6.2 PPT战略的支持系统
        6.2.1 政策系统
        6.2.2 人才系统
        6.2.3 资金系统
        6.2.4 供给系统
第七章 PPT战略的运行机制与开发模式
    7.1 旅游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
        7.1.1 目标系统
        7.1.2 动力系统
        7.1.3 决策系统
        7.1.4 执行系统
        7.1.5 监督保障系统
    7.2 PPT战略的开发模式
        7.2.1 基于旅游资源特性的开发模式
        7.2.2 基于参与主体角色定位的开发模式
第八章 河北省崇礼县PPT战略的实证研究
    8.1 崇礼县的背景介绍
        8.1.1 崇礼县概况
        8.1.2 崇礼县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8.2 崇礼县实施PPT战略的目标定位
        8.2.1 战略目标
        8.2.2 目标对象
    8.3 崇礼县实施PPT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8.3.1 崇礼县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8.3.2 崇礼县实施PPT战略的SWOT分析
    8.4 崇礼县实施PPT战略的支持系统
        8.4.1 旅游供给系统
        8.4.2 旅游支持系统
    8.5 崇礼县实施PPT战略的开发模式选择
        8.5.1 立足专项资源
        8.5.2 政府主导规划
        8.5.3 重视招商引资
    8.6 崇礼县实施PPT战略的效应分析
        8.6.1 经济效应分析
        8.6.2 机会成本分析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加强宣传载体建设为引嫩发展塑造良好氛围(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品牌联合下的城市品牌构建研究 ——以徐州徐工集团为例[D]. 盖嘉妮.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2)
  • [2]广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魏昌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3]建国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回溯与思考[D]. 张玲丽. 福州大学, 2015(07)
  • [4]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D]. 吴宏韬.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
  • [5]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D]. 陈赛飞. 南京工业大学, 2012(05)
  • [6]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 白雪峰. 辽宁大学, 2010(08)
  • [7]上海志愿服务中的志愿失灵研究[D]. 顾敏燕. 复旦大学, 2009(12)
  • [8]基于PPT战略的县域旅游业发展研究[D]. 孙东峰. 天津大学, 2009(01)
  • [9]加强宣传载体建设为引嫩发展塑造良好氛围[J]. 杨谦. 水利天地, 2003(S1)
  • [10]与时俱进抓宣传 为引嫩两个文明建设服务[J]. 黑龙江省引嫩工程管理处. 水利天地, 2003(05)

标签:;  ;  ;  ;  ;  

加强宣传载体建设营造银嫩发展良好氛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