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黄浦沿岸应停止高层建筑建设

江苏黄浦沿岸应停止高层建筑建设

一、黄浦江苏州河岸应停建高楼(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哲[1](2011)在《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组织》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景观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而且具有极大的生态、美学以及文化价值,对构筑城市标识、展现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名片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对景观要素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成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景观要素仅仅是城市这一巨型系统的一个构成因子,它与周边城市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景观周边地段对保护景观风貌、缝合城市空间、传承景观文脉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城市空间中的“敏感地段”。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往往只重视景观要素的保护,而忽视了周边空间环境的控制与管理,这不仅是对城市景观的破坏,也影响了城市空间的整体协调性。本论文试图引入“边缘效应”理念,将城市景观周边作为景观区域的边缘空间,从景观、空间和人三者的关系入手,探讨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的组织方法,并以延安市南门坡城市设计为例进行了实际应用。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提出问题:第一章阐明了本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等。分析问题:第二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涉及到的概念有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等;然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总结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解决问题:第三章首先总结了城市景观区域的功能和价值取向,并从不同角度对景观区域边缘空间范围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的特征进行了论述;第四章作为本论文的核心章节,论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总结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的组织原则后,分别从功能使用、结构整合、空间形态、实体风貌四个方面对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的组织方法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塑造良好边缘空间的关键是景域的模糊性创造。实例论证:第五章以笔者参与的实际项目“延安市南门坡城市设计”为案例,对特定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的组织进行了实证。

周波[2](2005)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文中指出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是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环境体现国家的综合国力,反映人民的生活品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已将创建人类高质量的社会生活环境标准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理需要,而公共空间正是城市人这种生理需求得以实现的物质依托,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作为衡量城市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建设和发展已经显得相当迫切,已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城市公共空间真正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关键问题和人们关注的热点。 目前,有关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和演变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部分学者专家的重视,但迄今为止,尚缺乏对这一问题运用历史的观点,长时段全面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本文从城市史这一独特视角中,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行为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通过长时段的历史考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与演变的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和审视,揭示其内在的联系、表现及特点和规律,是现代城市史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

李益彬[3](2005)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规划事业的启动和发展(1949—1957)》文中指出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7)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新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伴随“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的安排实施,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应运而兴。通过城市规划,安排了大量的工业建设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城市规划在配合国家经济建设、指导城市建设发展、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由于缺乏经验,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为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被誉为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一个春天”。 新中国初期的城市绝大部分是在原有城市基础之上规划建设的。其城市规划的历史起点大致建立在这样三类城市基础之上:一、传统古典城市,如西安、成都、兰州等。至解放初,这些城市仍保留着古典时期的基本规划格局。二、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如青岛、大连、哈尔滨、上海、天津等。各帝国主义根据其需要对所占城市一般都做了相应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这些城市规划或基本上是占领国城市规划的翻版,或明显地受占领国城市规划思想、手法的影响。三、国民政府时期的一些规划城市。国民政府时期对南京、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做了一些规划,这些规划深受当时欧美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同时也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方法。所有这些城市规划,无论其实施与否,对新中国初期的城市规划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中国初期,我们实行“一边倒”国策,城市规划也不例外,在规划的指

高源[4](2005)在《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设计运作是长效型城市设计项目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环节。论文通过对美国当代城市设计运作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总结,从方法论的视角,建立起以运作媒介、运作程序、运作组织、运作激励四方面内容为主体的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体系。即通过运作媒介与运作程序的基本构架,实现将城市设计相关成果内在于建筑设计创作活动的技术转化,同时借助运作组织与运作激励的政治经济手段,确保相关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获取社会公平。论文指出美国城市设计运作体系的形成并非随意偶然,其内容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对城市设计学科的本质需求,并借助社会思潮、城市设计教育等其他社会因素的推动作用加以实现。最后,通过中美两国城市设计运作内容及社会背景的比照,论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城市设计运作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并立足我国国情背景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二、黄浦江苏州河岸应停建高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浦江苏州河岸应停建高楼(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组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现状与趋势
        1.1.3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
    1.4 小结
第二章 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实践
    2.1 概念阐释
        2.1.1 城市景观
        2.1.2 边缘空间
        2.1.3 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
    2.2 相关理论
        2.2.1 模糊空间理论
        2.2.2 视觉秩序
        2.2.3 场所—文脉
        2.2.4 相关线—域面
        2.2.5 城市空间分析
    2.3 相关实践
        2.3.1 古代城市中的边缘空间
        2.3.2 中国古典园林内的边缘空间
        2.3.3 历史景观边缘空间
        2.3.4 水域边缘空间
        2.3.5 生态设施边缘空间
    2.4 小结
第三章 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解析
    3.1 城市景观区域的功能
        3.1.1 文脉功能
        3.1.2 观赏功能
        3.1.3 游憩功能
        3.1.4 生态功能
    3.2 城市景观区域的价值取向
        3.2.1 营建标识特征
        3.2.2 展示城市特色
        3.2.3 彰显城市文化
        3.2.4 打造城市名片
    3.3 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范围的界定
        3.3.1 人的视觉
        3.3.2 人的行为特征
        3.3.3 景观区域的场力
        3.3.4 景观区域的等级与规模
        3.3.5 法规界定
    3.4 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特征
        3.4.1 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的形成机制
        3.4.2 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的类型特征
        3.4.3 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的功能特征
        3.4.4 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的构成特征
        3.4.5 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的层次特征
    3.5 小结
第四章 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组织
    4.1 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的组织原则
        4.1.1 主从关系原则
        4.1.2 整体保护原则
        4.1.3 文脉传承原则
        4.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 功能使用
        4.2.1 使用类型
        4.2.2 综合开发
        4.2.3 开发强度
    4.3 结构整合
        4.3.1 视线通廊
        4.3.2 交通可达
        4.3.3 场所营造
    4.4 空间形态
        4.4.1 空间界面
        4.4.2 天际轮廓
    4.5 实体风貌
        4.5.1 建筑风格
        4.5.2 建筑高度控制
        4.5.3 标志性建筑
    4.6 小结:模糊性创造
第五章 案例研究——延安市南门坡城市设计
    5.1 背景与概况
        5.1.1 城市概况
        5.1.2 文化背景
        5.1.3 景观特色
    5.2 南门坡的边缘特征与现状问题解析
        5.2.1 景观区域的边缘空间
        5.2.2 城市中心的延伸地段
        5.2.3 现状问题:背离边缘空间
    5.3 设计原则
        5.3.1 体现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的价值取向
        5.3.2 整合城市空间,协调空间环境
        5.3.3 提升地段活力,展示城市特色
    5.4 规划设计
        5.4.1 空间功能
        5.4.2 结构整合
        5.4.3 空间形态
        5.4.4 实体风貌
    5.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选题的源起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三、目前的研究现状
    四、基本研究方法、思绪及研究难点
    五、资料的搜集与选用
    六、本文研究框架
第一章 城市公共空间的解读
    第一节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一、“空间”概念的诠释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
        四、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
    第二节 从城市演化过程看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意义
        一、城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
        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公共空间内在机制演化
    第三节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与转型
        一、城市街道
        二、城市广场
        三、城市公园绿地
第二章 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简要发展历程
        一、封闭型形态(15世纪以前)
        二、构成型形态(15~18世纪)
        三、功用型形态(18~19世纪)
        四、开发型形态(20世纪)
    第二节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线索
        一、封建时期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特征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特征
        三、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主要类型的形成与演变
    第三节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一、政治、社会秩序与城市公共空间
        二、经济发展与城市公共空间
        三、思想文化传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
        四、城市生活的发展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
        五、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
第三章 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与演变(1949~1978年)
    第一节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历史回顾及演变特征
        一、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历史回顾
        二、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演变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发展(1949~1957年)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1949~1952年)
        二、一五时期: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起步(1953~1957年)
    第三节 大跃进—文革: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冒进、徘徊与破坏(1958~1978年)
        一、大跃进: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失衡(1958~1960年)
        二、调整政策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1961~1965年)
        三、文化大革命: 也是对城市的革命(1966~1978年)
    第四节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与演变
        一、城市街道的建设
        二、城市广场的发展
        三、城市公园与绿地的演进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与演变(1978~2000年)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历史回顾
        一、城市建设的正名与复苏
        二、城市规划的恢复,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给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带来新的生机
        四、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发展(1978~2000年)
        一、20世纪80年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发展
        二、20世纪90年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与演变
        一、城市街道的建设
        二、城市广场的发展
        三、城市公园绿地的演变
    第四节 世纪之交城市公共空间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一、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理论与对策框架
结语:新世纪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全球和中国的城市化趋势
    二、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
声明
致谢

(3)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规划事业的启动和发展(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学术研究现状
    三、资料的收集与选用
    四、基本构思及框架
    五、主要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在探索中起步和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历史起点与理论基础
        一、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起点
        二、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机构和制度的创建
        一、城市规划机构的建立健全
        二、《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的制定和颁布
        三、城市规划运作机制的形成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方针原则与方法的确立
        一、城市规划方针的提出
        二、城市规划原则的确立
        三、工业及城市分布原则的确定
        四、城市规划工作方法与步骤的建立和完善
    第四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全面展开
        一、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全面启动的背景
        二、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展开
        三、新中国初期城市的发展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不同类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首都北京的规划与建设
        一、“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老北京的规划格局
        二、近代北京的城市规划
        三、新中国初期北京城市规划的历程
        四、新中国初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五、天安门广场的改建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新建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一、包头(新区)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洛阳(涧西区)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三、株洲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四、新中国初期其他新建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大规模扩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一、内地传统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二、东北老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三、沿海近代工商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特点、问题及影响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的特点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规划中的一些问题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城市的规划建设对职工、市民生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4)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研究角度与概念诠释
    ■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综述与论文研究意义
    ■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运作媒介
    1.1 城市设计阶段性成果与设计导则
    1.2 城市设计导则的性质
    1.3 应用概况
第二章 运作程序
    2.1 城市设计审议程序
    2.2 适用项目与适用导则
    2.3 量裁审议与非量裁审议
第三章 运作组织
    3.1 导则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3.2 设计审议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第四章 运作激励
    4.1 资金策略
    4.2 开发权转移
    4.3 连带开发
第五章 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体系形成的内在机制
    5.1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建设需要公共政策管制
    5.2 区划条例管制与设计导则管制的对比与结合使用
    5.3 管治公共性下的公私利益平衡与兼顾
    5.4 消除分歧的有效工具与社会必要的监督机制
第六章 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体系形成的推动因素
    6.1 社会思潮与学派
    6.2 现代城市设计教育
    6.3 城市设计运作经典实践
第七章 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与欧洲地区的比较及其在亚洲地区的影响
    7.1 欧美现代城市设计运作比较
    7.2 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在亚洲地区的影响——以日本、台湾为例
第八章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
    8.1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缘起与运作体系雏形
    8.2 中美城市设计运作比较
    8.3 对我国未来城市设计运作的思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美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历程
    附录B 芝加哥滨水河道设计导则——关于退缩
    附录C 纽约布鲁克林高地景观视线保护区导则
    附录D 丹佛樱桃溪东区城市设计审议程序
    附录E 波士顿大型项目建设开发审议程序
    附录F 奥兰多西科尼大道城市设计公众研讨会记录
    附录G 旧金山关于住宅设计导则更新(最终草案)公众听证会的通知
    附录H 西雅图城市设计审议公告示例与审议委员会成员招募通知
    附录I 美国“棕地”更新改造与再开发
    附录J 巴尔的摩市财产税奖励规定
    附录K 凤凰城部分用地公益事业连带开发建筑面积奖励规定
    附录L 达拉斯分区地图与区划条例
    附录M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与规划学院课程列表(2002-2004)
    附录N 美国现代城市设计部分案例实践(1960-2000)
作者简介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推荐表
指导教师简况表

四、黄浦江苏州河岸应停建高楼(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景观区域边缘空间组织[D]. 张晓哲. 长安大学, 2011(01)
  • [2]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D]. 周波. 四川大学, 2005(06)
  • [3]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规划事业的启动和发展(1949—1957)[D]. 李益彬. 四川大学, 2005(03)
  • [4]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研究[D]. 高源. 东南大学, 2005(01)

标签:;  ;  ;  ;  ;  

江苏黄浦沿岸应停止高层建筑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