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同类中的大个子

海洋中同类中的大个子

一、海洋里同类动物中的大个子(论文文献综述)

李湘涛,彭建生,徐永春,肖诗白[1](2021)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全解读》文中研究表明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初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根据野生动物资源变动情况和最新研究成果,32年来首次对《名录》进行大调整。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动物学家李湘涛从脊索动物门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形"动物,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刺胞动物门,对《名录》进行了全梳理、全解读。

李红艳[2](2019)在《初中生物“动物行为”部分教学视频资源包的制作与应用 ——以《动物世界》为素材》文中研究表明基础教育改革和中学生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都十分重视课程资源建设。视频资源就属于课程资源的一种,现代教育理论也指出,最佳的媒体可使教学质量达到最优,视频资源这个媒体资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动物世界》栏目是专门描述动物行为的视频,适用于初中生物“动物行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本研究所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等方法,从《动物世界》栏目中筛选、编辑相关视频,构建视频资源包,并选取部分视频做出教学设计,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研究,结合前人的经验,研究生物学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第二,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的基础上,逐级观看2017—2018央视的《动物世界》栏目。在目标性原则、需要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的指导下,挑选合适的视频片段进行剪辑处理和分类,制作成有关动物学的教学资源包.此教学资源包共包含了71个视频片段,其中适合用于课堂导入环节的视频有6个,用于讲解新课环节的视频有16个,用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复习用的有49个。第三,选择“哺乳动物”“社会行为”这两节内容,以此视频资源包为素材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第四,挑选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节课在课堂中进行实际教学,选择两个生物成绩平行的班,分别进行传统教学和视频辅助教学方式,进行视频辅助教学的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教学后,对学生进行访谈,作业测试并进行成绩统计。结果显示两个班的学生都对《动物世界》视频比较感兴趣,对照班不感兴趣的人比实验班更多;两个班的成绩实验班的平均分比对照班高,两个班成绩经过检验差异显着。所以《动物世界》视频资源用于初中生物“动物行为”部分的教学效果较好。通过本研究发现,使用视频资源加强教学时,教师要加强对视频软件的学习,让视频更有趣;课堂中教学手段也需多样化,不能单一的看视频;最后要加强课堂管理。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初中生物学的理论研究,为一线教师运用课程资源提供选择,也为今后教师开发类似教学视频资源提供思考方向。

姜莉[3](2018)在《连云港方言词汇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连云港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数量达到一万余条的连云港方言词汇语料库。在收集整理的语料库基础上,从词汇学的角度,对连云港方言词汇构词特点、重叠形式、方言义位的语义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连云港方言词汇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试图探求连云港方言词汇的特点及规律。此外,结合政区沿革、地理因素、历史移民、方言接触等多方面因素,探讨连云港方言词汇的过渡性特点及其原因。论文除了绪论以外,共有六个章节,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回顾了方言词汇研究的历史,多角度介绍了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描述了连云港地区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基本情况,阐明了选择连云港方言词汇进行研究的原因。连云港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在方言特点上必然存在一些江淮官话的普遍特点,同时又处于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分界线上,也会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此外,又因为历史移民等方面的因素,与吴方言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整体看,连云港方言词汇呈现出多样性、交融性、包容性、过渡性等诸多特征。目前,关于连云港方言词汇的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只有个别文章局限于零散材料的分析,内容大多比较浅显,仅停留在举例描写层面,缺乏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以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最重要的语料来源,结合能够搜集到的记录当地方言词汇的其他相关材料,对连云港方言词汇进行筛选、复核、整理,建立连云港方言词汇语料库,在此基础上,运用汉语词汇学、语义学、方言地理学等相关理论,结合研究内容,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定量定性相结合等方法,多角度分析连云港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相关方言之间的异同,以期深入挖掘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多方面特点以及在不同地区方言接触过程中的演变规律。第一章主要是连云港方言词汇的构词研究。连云港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在构词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既可以表现在构词词素选择上的同中有异,又会表现出构词方式上的具体不同。本节主要选取连云港方言词汇构词上比较突出的方面,即词缀和高频词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连云港方言词汇中存在着丰富的词缀,既有与普通话共用,但是在构词能力、搭配范围、使用频率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差别的,又有连云港方言中特有的,表现鲜明地方特色的。从整体来看,连云港方言中的词缀表现出前缀少、后缀多的特点,而且一些常见的后缀体现出构词能力强弱有别、可搭配的词语范围广狭不同,以及一些对立的后缀,如“-AA”与“-不AA”成组使用的情况,表现出更多区别于普通话的复杂特点。在连云港方言数量众多的后缀中,“子”缀的构词能力最强,既可以附加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量词性成分后,又可以附加在副词性、代词性成分后。在“子”缀所能搭配的词语范围、标记同类事物概念的词语选择等方面都与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差异,存在一些明显区别于普通话和其他地区的特色词语和特色用法。连云港方言中的“头”缀,虽然在构词能力、构词范围、使用频率等方面不如“子”缀,但是在本方言中也是属于使用比较广泛、特点鲜明的一个词缀,在读音、具体构词、实际使用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甚至有些用法明显是受到吴方言的影响。在构词词素方面,也表现出突出的特点,很多动物类、数字类词素在连云港方言中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构造出很多连云港方言中的特色词语,此外,还有一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些词素如“心”“人”“花”等也具有丰富的构词,不仅如此,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词素,如“鬼”“神”等,也表现出很多独特的构词现象。第二章主要是连云港方言重叠形式的研究。在连云港方言中,既有数量较多的重叠构词,又有类型丰富的重叠构形。本章主要从连云港方言中重叠构词和构形两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两种不同性质的重叠形式的各自表现。在构词方面,连云港方言中重叠词以形容词为最多,与普通话一致,但是在具体的构词方面却表现出很多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特别是构词类型方面,有很多普通话中没有的重叠构词形式,如“A不A”式、“ABCC”式、“AABC”式、“A不BB”式、“ABCB”式、“ABAB”式等。从构词音节数量比例来看,连云港方言中重叠构词以三音节、四音节为主,但是在构词类型方面,四音节重叠词构词类型最为丰富,表现出与普通话较大的差异。在重叠构形方面,主要通过不同词性的重叠构形类型分布以及不同重叠构形的适用对象两个角度对连云港方言词汇中的重叠构形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构词重叠与构形重叠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重叠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性质重叠形式的异同表现。从整体上来看,连云港方言中构词重叠与构形重叠数量丰富,内部表现各具特点,都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和广泛的使用度。第三章主要是连云港方言义位的语义场研究。本章主要从能够突出连云港方言特点的同义义场、反义义场、多义义场、分类义场等几种语义场来重点分析方言与普通话的语义差异。连云港方言中同义义场分布广泛,与普通话相比,表现出义位数量不同,义位关系不同等方面的特点。特别是有些表示当地特有的动植物、食品以及某些性状及动作类义场,在连云港方言中不仅有专门的义位表示,还经常会有多个不同的义位来表示,而在普通话中有些找不到相对应的义位,存在语义的空缺。通过重点分析本方言中比较有特点的一些同义义场,对连云港方言同义义场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深入探求连云港方言中同义词丰富的原因及同义词形成的方式等问题。反义义场主要通过对语料库中筛选出的区别于普通话的,比较有特点的反义义场及其不同类型作出分类分析,探讨连云港方言中反义义场在义位的构成及音节的对应等方面表现出的方言特点。多义义场主要在掌握的语料范围内,选取连云港方言与普通话存在差异的多义义场,对比了方言与普通话多义义场的异同,在这基础上,重点探讨本方言多义义场一些富有方言特点的义位,以及多义义场内部义位之间联系的相似性相关性基础方面的独特表现。由于受当地特殊地理、生活习惯、饮食偏好等因素影响,连云港方言词汇中既存在与普通话一致的一些常见义位,同时也存在多样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义位,通过筛选能突出体现连云港方言特点的一些分类义场,如称谓类义场、饮食类义场、语言动作类义场以及渔盐类义场,对其进行重点分析,详细探析这些承载了丰富地方色彩的方言义位特点。第四章为连云港方言与其他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本章分两节,第一节为连云港方言词汇与江苏省内相关代表点方言词汇的比较;第二节为连云港方言词汇与官话方言区代表点方言词汇的比较。通过在共时层面上,将连云港方言词汇与相应地区词汇进行横向有针对性的重点比较,深入考察连云港方言与相应方言区代表点方言词汇的内部一致性和差异性表现,进而归纳出连云港方言词汇的特点,以及受周边地区语言接触渗透影响的具体词汇表现。此外,也通过词汇的内部比较,梳理出连云港方言与其他相应方言的远近亲疏关系,为方言的分区提供词汇方面的依据。第五章为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历时比较研究。连云港方言词汇中保留了数量较多的古语词。连云港方言与其他方言一样,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具体在词汇方面,既有对古语的继承,也有在古语基础上的不断演变发展。本章一、二两节主要从承传词和变异词两个角度对连云港方言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古语词进行分类探讨分析,联系古代文献资料用例,明确其沿用时期,详细从音节数量,词义演变不同类型表现,不同历史时期传承与变异的比重统计,古语词表义内容等方面梳理连云港方言中古语词传承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六章为连云港方言词汇过渡性特点及原因探析。连云港方言受自身地理位置、方言归属、政区沿革、人口迁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影响,在方言中表现出融合多地方言词汇的鲜明过渡性特点。本章主要借鉴地理语言学的视角,在对连云港方言词汇作综合考量的基础上,选择明显受南方或北方方言影响的词、词素结合地理分布等方面特点进行重点分析,并从某些词语的搭配关系、某些语义场内的义位构成等方面深入挖掘连云港方言词汇的过渡性特点。结合连云港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的隶属和更迭以及历史上的移民因素等方面,详细探讨非语言因素对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影响,探寻连云港方言词汇与相应地区远近亲疏关系表现不同的原因。

唐善梅[4](2017)在《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养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的养成。现代文化人格这一概念的提出借鉴了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鉴于中国当代国民素质的现状以及研究条件便利,将研究对象锁定为大学生。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内涵架构的立意基础是汲取中西方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养成对策虽然涵盖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系统,重点研究高校的可为之处。首先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现背后的问题本质,并从理论上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研究中列举了十种大学生群体性问题行为。透过这些群体性问题行为暴露出的国民性问题有:理性思维缺乏、公共意识淡漠、创新行为缺少、超越精神缺失、诗意情怀丧失。其次分析了造成这些国民性问题的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因素有:尊德性尚权威的思维方式、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意识、懒于革新的守旧行为模式、积极入世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庸俗低俗粗俗的草根文化。进而通过三个角度的社会比较:东西方文明比较、不同社会形态比较、不同社会制度比较,论证了这五种传统文化因素存在的历史渊源以及对国民文化人格产生的影响。得出结论:造成这些群体性问题行为的背后原因就是国民文化人格中的前现代因素。并根据这个研究结论,建构了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内涵包括:理性思维、公共意识、创新行为、超越精神、诗意情怀。再次以现代文化人格作为核心概念,参照英格尔斯等人的现代性测量问卷对南审大学生样本进行了人格现代化水平测量,分析了 13种变量对大学生文化人格的现代化水平产生的影响,研究得出对大学生文化人格现代性水平产生积极影响的最重要因素是:喜欢阅读人文书籍,其次重要的有:社会阅历丰富、有文艺特长、父母关系好、非独生子女、生活在南方、女性。以南京审计大学书院制文化育人为实验研究,介绍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创新方向,以书院为载体,整合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功能,养成学生现代文化人格。具体分析了学院、书院、导师、辅导员、学生自治组织各自发挥怎样的作用。最后论述了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的养成对策。按照影响力从小到大顺序,依次包括:社会环境浸染、家庭环境熏陶、教育环境塑造、教育主体自主选择。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后面两个因素,如何围绕激发主体选择设计教育环境。

黄秋真[5](2015)在《隐喻性“NP1中的NP2”格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NP1中的NP2”格式可以分为两大类:NP1与NP2属于常规搭配的格式中,NP2是对其指称对象NP的客观说明或者限制,我们称之为说明性“NP1中的NP2”格式;NP1与NP2属于超常搭配的格式中,NP2与NP存在隐喻关系,我们称之为隐喻性“NP1中的NP2”格式。本文重点讨论的是隐喻性“NPl中的NP2”格式,主要从格式的结构、分布,格式的类别及格式的语体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NP1中的NP2-从说明性格式到隐喻性格式。本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分析了说明性“NP1中的NP2”格式和隐喻性“NP1中的NP2”格式的联系与区别,并梳理了与隐喻性“NP1中的NP2”格式相关的研究成果。第二章隐喻性“NP1中的NP2”格式的结构和分布。本章从隐喻性格式的内部结构和语篇分布两方面对此格式进行认识。格式内部结构包括NPl、NP2、NP的隐喻关系,NP1、NP2的分类及在此基础上隐喻性格式的语用意图。语篇分布包括NP和“NP1中的NP2”的共现情况、NP的共现位置及语境信息的隐现。第三章隐喻性“NP1中的NP2”格式的类别。根据NP2向NP转移性质义的不同将格式分为三个小类:定向性“NP1中的NP2”隐喻格式、选择性“NP1中的NP2”隐喻格式和附加性“NP1中的NP2”隐喻格式。第四章隐喻性“NPl中的NP2”格式的语体表现。本章讨论了隐喻性格式的语体分布及功能解释。隐喻性格式主要分布在科普语体、新闻语体、文学语体和广告语体中。不同功能语体中的隐喻性格式受到不同领域的交际目的和交际任务的制约,会产生不同的功能特点。第五章小结。这一章对本文进行小结,并交待了本文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殷允岭[6](2015)在《“雪龙号”纪实(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二、北极之光青岛白龙2012年7月2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青岛奥帆中心码头正式启航,踏上了为期89天的北极科学考察之旅。第五次北极考察将对我国北极科考传统考察海域继续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并首次穿越北方海航道,挺进北大西洋,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应冰岛政府邀请,"雪龙"船还将停靠冰岛,并举行外事交

侬常生[7](2012)在《那安壮语量词研究 ——兼与其它台语的比较》文中提出本论文描写笔者母语中部台语之一——云南省广南县那安壮语的量词系统,对那安壮语量词进行逐一描写;并在与标准壮语、傣泰语等亲属语言的比较中分析其特征,为其它台语量词提供一个研究个案和范例,为东南亚区域语言的量词研究打下基础。全文分四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研究涉及的语言、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的台语量词研究情况、本文运用的理论方法,语料来源和创新点。第二章那安壮语量词系统的共时描写,是本论文的主体。将那安壮语量词系统分为个体量词、部分量词、集体量词、借用名量词、临时名量词以及专用动量词、借用动量词,其中个体量词包括形状量词(44)、类别量词(18)和专用(名)量词(29),加上14个专用动量词,其性质特征较为稳定,为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第三章那安壮语量词的特征及其与其它台语的比较,是本文比较研究的主体。将那安壮语量词Pan24、tu24,称人、器具、衣物、书字的量词与其它台语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还将那安壮语名量词对名词义类的区别作用、与名量词相关的语法现象分别与标准壮语、泰语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发现那安壮语量词的特征,是上一章描写部分的升华。第四章结语,提出本文研究的结论,针对不足提出两点展望。

肖佳妮[8](2012)在《透视设计教育体系中构成艺术的重要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有市场就有需求,很多设计专业学科如城市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开始新兴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一定的学科空白。无论设计领域怎样的扩张,设计的基本是人,基础来源于构成艺术。只要人们有需求,设计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多元化,设计教育就会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的推陈出新。设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懂得怎么分辨设计的好坏,更加懂得对不方便人们使用的设计要批判。设计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流传下去,设计者成为一个真正的设计师。设计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做正确的设计做铺垫。当然,设计就是要创新,但是遵循设计的基本原理既构成艺术法则,才是设计的唯一出路。因为构成艺术是经过研究、经过实践的科学理论,如同人类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一般。在研究包豪斯时代的设计理念时,我们了解到设计教育是人性化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手工操作并重,双轨式教学培养人才的思维创新和动手能力。当今国内外设计教育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积累、延续而来的,我们注重学习基础的构成艺术,并且运用在设计实例当中相结合,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在工作岗位上都可以胜任。通过对包豪斯年代的大量资料查阅,以及对如今国内外设计艺术的学科发展进行了解,结合自身在课题上的学习和教学课堂实践,证实构成艺术作为一个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将研究视野投入到消费市场上去,结合设计心理、消费者认知、品牌案例等,发现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在设计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而构成艺术功不可没。构成艺术是设计教育的基础学科,从基本知识开始引导设计者遵循形式美学法则。构成艺术为设计教育做着铺垫,支持着各学科的发展,推动设计的进步,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包围起来。通过构成艺术学习,设计者客观的判断事物之间联系,交流消费者诉求,并作出主观的迎合。归根结底,构成艺术为设计提供了一个无疆界的思维雏形,在不断的丰盈自身知识的情况下,创新与开拓都只是一个升华,在构成艺术基础上的升华。

本刊编辑部,方陵生[9](2009)在《恐龙为什么长这么大》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体型庞大的蜥脚类恐龙一直都在困扰着生物学家:它们为什么能长到如此之大?为什么在它们之前和之后没有其他任何陆地动物能长这么大?没人能够给出这些问题的令人信服的答案。不过,科学家现在有了一些全新的解释。

亓奎言[10](2009)在《神经伦理学:实证与探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诞生于2002的神经伦理学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实验手段对传统伦理学进行研究,通过对传统的伦理学问题进行实证和挑战的方式开创了自然主义伦理学的又一进路。从其产生开始,神经伦理学就引起了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注意。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杂志、会议、机构纷纷出现。本文从神经伦理学对道德判断、道德原则、自由意志、规范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神经伦理学对道德判断的研究并不支持传统伦理学对理性在道德判断中的处于优势地位的观点,其研究结果更支持休谟的理论,认为情绪对包括公平在内的道德判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情绪通过激活人类大脑中与其相关的脑区得到实现。没有情绪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是不可能的——当然,神经伦理学并没有否定理性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只是给予了情绪在道德判断中本来应有的地位。对于道德原则,本文从达尔文对此问题的研究出发,论证了从动物的社会性到人类的社会性、再到人类良心的形成过程,指出道德原则的形成离不开进化而来的有机体,指出人类高度发达的认知能力与移情能力是道德产生的重要条件。并从群体自然选择的角度、以来自经济学的实验为例对人类的利他行为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指出道德原则的形成还需要后天文化的熏陶。作为道德与责任前提的自由意志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引起了很多争论,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更加剧了对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异议。始于利贝特,后来被拓展的对自由意志的实验研究得出了并非最终结论的结论:自由意志是人类的一种幻觉。文章对这种幻觉的心理学和生物学来源进行了讨论,并从增强人类适应性的视角对人类为什么需要这种幻觉进行了论证。神经伦理学以实证的方式对传统伦理学的研究除了支持休谟的路径之外,还指出美德论在认知神经科学中获得的支持最多,功利主义次之,道义论最少。同时,神经伦理学还对传统伦理学中的利己与利他、自由意志、道德原则的理想性、圣神性提出了挑战。“自然主义谬误”历来是伦理学自然主义进路的障碍,但如果我们对“事实”进行适当的定义、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以生存或更好地生存为伦理学的宗旨,那么,也许我们能够对事实与价值的问题、并最终为道德的准实在论提供些许支持。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做些探讨。

二、海洋里同类动物中的大个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里同类动物中的大个子(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全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新《名录》列入野生动物980种和8类
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最受关注,185种列入新《名录》,其中99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
鸟类:重点保护物种增加150种
爬行动物:新增的重点保护物种分布在龟鳖目和有鳞目
两栖动物:6种增为国家一级,80种增为国家二级
“鱼形”动物:新增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增量最大
半索动物门:柱头虫为常见代表物种
节肢动物门:昆虫类增加54种,是新增比例最高的类群之一
软体动物门:保护种类大幅新增,受到人们更多关注
刺胞动物门:新增水螅纲,红珊瑚科所有种为一级

(2)初中生物“动物行为”部分教学视频资源包的制作与应用 ——以《动物世界》为素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行动研究法
        1.4.3 访谈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课程资源
        2.1.2 视频资源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布鲁纳结构课程理论
        2.2.3 视听教育理论
第3章 视频资源包的制作
    3.1 视频资源包的筛选原则
        3.1.1 目标性原则
        3.1.2 需要性原则
        3.1.3 适应性原则
    3.2 视频资源包的筛选过程
        3.2.1 视频资源包的筛选基础
        3.2.2 视频资源包的筛选步骤
    3.3 视频资源包制作原则要求
        3.3.1 符合新课标,涵盖主要教学内容
        3.3.2 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3.3 坚持科学性和合理性
    3.4 视频资源包的制作方法简介
        3.4.1 视频资源的下载
        3.4.2 视频资源的截取
        3.4.3 视频资源的合并
    3.5 视频资源包的内容
        3.5.1 视屏资源包的组成
        3.5.2 可直接用于课堂的视频资源
        3.5.3 间接用于课堂的视频资源
第4章 视频资源包的应用
    4.1 视频资源包教学应用设计展示
        4.1.1 《哺乳动物》教学设计
        4.1.2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4.2 视频资源包的课堂教学实例研究
        4.2.1 视频资源包的课堂教学实例
        4.2.2 课堂教学实例研究过程
        4.2.3 课堂教学实例研究结果
    4.3 视频资源包课堂教学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建议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连云港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方言词汇研究概述
        一、方言词汇的界定
        二、方言词汇研究历史回顾
        三、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
        四、连云港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语料来源
        三、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四、标音符号说明
        五、主要调查合作人
    第三节 连云港地区概况
        一、位置、区划、人口
        二、地理、资源、文化
        三、历史沿革
第一章 连云港方言词汇的构词研究
    第一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的词缀研究
        一、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前缀
        二、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后缀
        三、不同类别的词附加后缀问题
        四、连云港方言词缀的特点
    第二节 连云港方言中的“子”缀
        一、不同词性成分附加“子”缀的分布
        二、“子”缀词的义类分布
        三、连云港方言特色“子”缀词
        四、“子”缀的的语法功能
        五、“子”缀的区别词义功能
        六、“子”缀的辅助作用
        七、“子”缀在省内主要代表点及毗邻地区表现比较
    第三节 连云港方言中的“头”缀
        一、词缀“头”
        二、“头”与其他结构组合使用情况
    第四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中的高频词素和特色词素
        一、动物类词素
        二、鬼神类词素
        三、数字类词素
        四、“人”词素
        五、其他类词素
第二章 连云港方言的重叠形式研究
    第一节 连云港方言的构词重叠
        一、双音节重叠词
        二、三音节重叠词
        三、四音节重叠词
    第二节 连云港方言的构形重叠
        一、名词的重叠构形
        二、形容词的重叠构形
        三、动词的重叠构形
        四、副词的重叠构形
        五、量词的重叠构形
    第三节 不同重叠构形的类型分布
        一、AA式、AAA式、AAAA式
        二、ABB式、AAB式、ABA式
        三、AA子、一AA式、一AA子式
        四、AABB式、AABC式、ABAB、A里AB式
        五、连云港方言中重叠构形比例分析
        六、重叠构形与重叠构词类型差异比较
第三章 连云港方言义位的语义场研究
    第一节 同义义场
        一、同义义场的界定
        二、同义义场分析
        三、连云港方言同义词数量分布特点
        四、连云港方言中同义词丰富的原因
        五、连云港方言中同义词形成的方法
    第二节 反义义场
        一、极性反义义场
        二、互补反义义场
    第三节 多义义场
        一、方言义位数多于普通话的多义义场
        二、方言与普通话义位存在差异的多义义场
        三、方言中特有的多义义场
    第四节 分类义场
        一、称谓类义场
        二、表“人”义场
        三、饮食类义场
        四、烹饪类义场
        五、渔业类义场
        六、盐业类义场
        七、语言动作类义场
        八、动物交配、产子类义场
第四章 连云港方言词汇与其他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第一节 连云港与江苏省内相关代表点方言词汇的比较
        一、连云港与江苏省内代表点方言词汇比较表
        二、连云港与江苏省内代表点方言词汇对比分析
        三、连云港与江苏省内代表点方言词汇内部相似性分析
        四、连云港与江苏省内代表点方言词汇内部差异性分析
        五、连云港与江苏省内代表点方言词汇亲疏关系分析
    第二节 连云港与官话区其他方言词汇的比较
        一、连云港与官话区代表点方言词汇比较表
        二、连云港与官话区代表点方言词汇对比分析
        三、连云港与官话区代表点方言词汇异同情况分析
        四、连云港与官话区代表点方言词汇亲疏关系分析
第五章 连云港方言词汇的历时比较研究
    第一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与上古、中古汉语词汇的比较
        一、连云港方言与上古、中古汉语相同的词——承传词
        二、连云港方言与上古、中古汉语不同的词——变异词
    第二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与近代汉语词汇的比较
        一、连云港方言与近代汉语相同的词——承传词
        二、连云港方言与近代汉语不同的词——变异词
        三、来源于近代汉语通过词汇化而形成的方言词
第六章 连云港方言词汇的过渡性特点及原因探析
    第一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过渡性特点的表现
        一、带有南北方言过渡性特征的词与词素
        二、词语搭配方面所表现的过渡性特点
        三、某些语义场所表现的过渡性特点
    第二节 连云港方言词汇过渡性特点原因探析
        一、地理环境因素
        二、行政区划的隶属与更迭
        三、移民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养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二) 个人学术兴趣在于人格养成研究
        (三)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人的现代化
        (四)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 人的现代化研究历史与现状
        (二) 文化人格研究的思想资源与研究现状
        (三) 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现状
        (四)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研究现状
        (五) 大学生人格养成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研究目标
        (二)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
        (三) 研究内容
        (四)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难点
    四、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三) 可行性分析
    五、论文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大学生群体性问题行为背后的文化心理
    第一节 大学生群体性问题行为的表征
        一、非理性爱国者
        二、非理性消费者
        三、契约精神缺乏
        四、公共意识缺失
        五、创业氛围缺少
        六、创新意识缺乏
        七、精神信仰缺失
        八、担当精神缺少
        九、唐诗宋词失传
        十、审丑文化兴起
    第二节 问题行为背后的国民性格因素分析
        一、尊德性尚权威的思维方式
        二、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意识
        三、懒于革新的守旧行为模式
        四、积极入世物质主义价值观
        五、草根文化取代了世家文化
    第三节 人格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比较
        一、中西方文明比较的视角
        二、不同社会形态比较的视角
        三、不同社会制度比较的视角
第二章 现代文化人格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化人格的三种研究取向——文化心理学视角
        一、唤起性文化
        二、传承性文化
        三、普适性文化
    第二节 文化人格的要素
        一、思维方式
        二、价值观念
        三、行为模式
        四、精神信仰
        五、审美趣味
    第三节 现代文化人格定义及其特征
        一、思维方式理性化
        二、价值观念民主化
        三、行为模式创新化
        四、精神追求超越化
        五、审美情趣高雅化
第三章 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结构
    第一节 理性思维
        一、法治思维
        二、科学精神
    第二节 公共意识
        一、公德意识
        二、公益精神
    第三节 创新行为
        一、创意行动
        二、创业实践
    第四节 超越精神
        一、宗教情怀
        二、意义追求
    第五节 诗意情怀
        一、诗性精神
        二、诗意栖居
第四章 大学生文化人格现代性水平测量、分析与实验研究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的选择与设计
        二、样本选取的代表性与便利性
        三、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与灵活性
        四、以个体访谈的方式研究群体
    第二节 大学生人格现代性水平测量结果及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二、数据结果统计
        三、基于英格尔斯问卷的现代性分析
        四、基于当代社会特殊问题的现代性分析
    第三节 重要变量对比分析
        一、年龄差异
        二、性别差异
        三、年级差异
        四、成长环境
        五、地区差异
        六、父母职业差异
        七、父母学历差异
        八、文体特长差异
        九、读书多少差异
        十、社会阅历差异
        十一、是否住校差异
        十二、父母关系差异
        十三、是否独生子女
    第四节 研究结论推导
        一、影响理性思维的因素
        二、影响契约精神的因素
        三、影响创新意识的因素
        四、影响宗教情怀的因素
        五、影响诗意精神的因素
    第五节 实验研究
        一、学院的作用
        二、书院的作用
        三、导师的作用
        四、辅导员的作用
        五、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
        六、多元立交式文化育人模式
第五章 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的养成对策
    第一节 社会文化的浸染
        一、制度设计
        二、媒体良心
        三、价值导向
    第二节 家庭文化的熏陶
        一、父母和睦
        二、亲子和谐
        三、正面引导
    第三节 学校文化的塑造
        一、环境育人
        二、制度育人
        三、教师育人
        四、朋辈影响
    第四节 教育主体的自主选择
        一、博览群书
        二、独立思考
        三、爱好文体
        四、丰富阅历
附件:调查问卷及访谈记录
    Ⅰ 人的现代化调查问卷
    Ⅱ 大学生人格现代性调查
    Ⅲ 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调查问卷
    Ⅳ 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5)隐喻性“NP1中的NP2”格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NP1中的NP2:从说明性格式到隐喻性格式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从说明性格式到隐喻性格式
        1.2.1 说明性“NP1中的NP2”格式的界定
        1.2.2 说明性“NP1中的NP2”格式的两种形式
        1.2.3 说明性“NP1中的NP2”格式的语义关系
        1.2.4 说明性格式和隐喻性格式的联系与区别
    1.3 隐喻性“NP1中的NP2”相关格式研究综述
        1.3.1 “N中的/之N”格式
        1.3.2 “X中的/之X”格式
第二章 隐喻性“NP1中的NP2”格式的结构和分布
    2.1 隐喻性“NP1中的NP2”格式的内部结构
        2.1.1 隐喻性格式的隐喻关系
        2.1.2 NP1和NP2的分类
        2.1.3 两种隐喻意图
    2.2 隐喻性格式的语篇分布特征
        2.2.1 NP和“NP1中的NP2”的共现情况
        2.2.2 NP的共现位置
        2.2.3 语境信息的隐现
第三章 隐喻性“NP1中的NP2”格式的类别
    3.1 隐喻性“NP1中的NP2”格式分类的理论基础
        3.1.1 隐喻的相似性
        3.1.2 隐喻意义的理解
        3.1.3 名词的语义构成
    3.2 隐喻性“NP1中的NP2”格式的内部小类
        3.2.1 定向性“NP1中的NP2”隐喻格式
        3.2.2 选择性“NP1中的NP2”隐喻格式
        3.2.3 附加性“NP1中的NP2”隐喻格式
    3.3 三个类别的理解难度
第四章 隐喻性“NP1中的NP2”格式的语体表现
    4.1 隐喻性格式的语体分布
    4.2 科普语体中的隐喻性格式
    4.3 新闻语体中的隐喻性格式
    4.4 文学语体中的隐喻性格式
    4.5 广告语体中的隐喻性格式
        4.5.1 广告中隐喻性格式的特点
        4.5.2 广告中隐喻性格式的功能
第五章 小结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5.2 本文的不足和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6)“雪龙号”纪实(三)(论文提纲范文)

十二、北极之光
    青岛白龙
    闯入北极圈
    冰行花絮
    温热的冰岛
    白熊———海象———爱斯基摩人
    冰雪中的热望
十三、群星灿烂(上)
    诗情春雷
    余勇
        一、风速情况
        二、建筑和室外设施受损情况
        三、应急处置情况
    弓长国强
    殷赞
    南极哥
        故事一、“雪龙”南极抗风记
        故事二、惊心动魄的一次检修
        故事三、南极极夜坚守工作的考察队员
    妙曼之星
    庆华文章
    张势正旺
        南极科学考察记
        初踏南极感受多
        长城站
        环岛考察谈鸟类
        尚未解开的牛背鹭之谜
        企鹅
    鹅矢如金的证人
    董老大与曹站长
    曹站长
    心红志刚

(7)那安壮语量词研究 ——兼与其它台语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涉及的语言和研究对象
        一、涉及的语言
        二、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台语量词研究和理论方法
        一、台语量词研究
        二、理论方法
    第四节 语料来源和创新点
        一、语料来源
        二、创新点
第二章 那安壮语量词系统的共时描写
    第一节 那安壮语概况
        一、那安壮语简介
        二、音位归纳的原则
        三、语音系统
        四、声调对应规则
    第二节 那安壮语个体量词
        一、形状量词
        二、类别量词
        三、专用量词
    第三节 那安壮语部分量词和集体量词
        一、部分量词
        二、集体量词
    第四节 那安壮语借用名量词和临时名量词
        一、借用名量词
        二、临时名量词
    第五节 那安壮语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
        一、专用动量词
        二、借用动量词
第三章 那安壮语量词的特征及其与标准壮语、泰语的比较
    第一节 那安壮语量词(?)an~(24)、tu~(24)与其它台语的比较分析
        一、壮语和傣泰语(?)an~1词性的对比分析
        二、从亲属语言看那安壮语tu~(24)的词汇意义
        三、小结
    第二节 从其它台语看那安壮语一些名量词的历史发展
        一、称人的量词
        二、器具的量词
        三、衣物的量词
        四、书字的量词
        五、小结
    第三节 那安壮语名量词对名词义类的区别作用及其与标准壮语、泰语的比较
        一、亚历山大·艾肯婉尔德关于名量词语义参数的研究
        二、关于台语名量词对名词义类的区别作用的研究
        三、那安壮语名量词对名词义类的区别作用
        四、那安壮语名量词对名词义类的区别作用与标准壮语、泰语的比较#245
    第四节 那安壮语与名量词相关的语法现象及其与标准壮语、泰语的比较
        一、名量词的组合能力
        二、数量名搭配的顺序
        三、类别名词问题
        四、量词单独承担句法功能的现象
        五、量词重叠问题
        六、小结
    第五节 那安壮语动量词与标准壮语、泰语的比较
        一、那安壮语专用动量词的数量与标准壮语、泰语的比较
        二、那安壮语专用动量词对动词义类的区别作用与标准壮语、泰语的比较
        三、那安壮语动量词的借用范围与标准壮语、泰语的比较
        四、那安壮语动量词的句法功能与标准壮语、泰语的比较
第四章 结语
    一、结论
    二、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8)透视设计教育体系中构成艺术的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设计教育发展
        1.2.2 国外设计教育之包豪斯
    1.3 相关工作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目前设计教育趋势
    2.1 引言
    2.2 构成艺术与包豪斯
        2.2.1 包豪斯教育背景
        2.2.2 包豪斯在当代影响
    2.3 构成艺术与中国设计教育
        2.3.1 中国设计教育发展
        2.3.2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构成艺术是设计教育的基础
    3.1 引言
    3.2 三大构成
        3.2.1 平面构成——从基本型开始
        3.2.2 色彩构成——用色彩表达
        3.2.3 立体构成——准备好跳脱纸面
    3.3 构成艺术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
        3.3.1 构成艺术与思维养成
        3.3.2 构成艺术与创新
    3.4 构成艺术的特点
    3.5 形式美学法则的综合运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设计教育在高校中的差异
    4.1 引言
    4.2 设计教育差异的对比
        4.2.1 学生作品的比较
        4.2.2 学生参加比赛的活跃性
        4.2.3 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构成艺术基本课程重要性
    5.1 引言
    5.2 构成艺术在设计教育中的地位
    5.3 构成艺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5.4 构成艺术的运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设计作品
致谢

(9)恐龙为什么长这么大(论文提纲范文)

越长越大,越大越好:进化上的“柯普法则”
又小又多的恐龙蛋:快速有效的繁衍方式
独特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适应“巨型化”发展
恐龙知多少
    恐龙为什么能长这么大?
        推论1 繁盛的植被促成恐龙“巨型化”。
        推论2 体型庞大是恐龙的一种自我防卫形式。
        推论3 恐龙“巨型化”是“冷血”的副产品。
    恐龙的寿命有多长?
        类推法
        新陈代谢方式
        骨骼生长模式
    恐龙的智商有多高?
        恐龙智力判断方法:“脑形成商数”
        肉食性恐龙比草食性恐龙更聪明吗?
        恐龙的智力也会进化吗?
研究新进展
    恐龙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最大的与最小的
    翼龙以暴龙宝宝为午餐
名列榜首的史前巨型动物
    最大的蜥脚类恐龙:阿根廷龙
    最大的食肉恐龙:棘龙
    最大的翼龙:羽蛇翼龙
    最大的上龙:滑齿龙
    最大的鸭嘴龙:山东龙
    最大的鳄鱼:帝鳄
    最大的鱼龙:秀尼鱼龙
    最大的盗龙:犹他盗龙

(10)神经伦理学:实证与探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两种伦理学进路
        1.1.1 传统伦理学:超越与问题
        1.1.2 神经伦理学:自然主义的又一进路
    1.2 神经伦理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神经伦理学的产生、发展
        1.2.2 神经伦理学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第2章 情绪与道德判断
    2.1 情感与社会行为判断——达马西奥的躯体标识假设
        2.1.1 腹内侧前额叶皮层与社会行为判断
        2.1.2 躯体标识假设及其检验
    2.2 情绪与道德判断
        2.2.1 道德判断冲突处理理论
        2.2.2 其他研究
    2.3 情绪、公平与脑机制
        2.3.1 情绪与公平感
        2.3.2 情绪、公平与相关脑区
    2.4 结语:道德判断更接近休谟的主张
第3章 进化、文化与道德原则的形成
    3.1 从动物的社会性到人类良心的形成
        3.1.1 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
        3.1.2 动物的社会性
        3.1.3 动物社会性行为的来源
        3.1.4 人的社会性与良心的形成
        3.1.5 从良心到道德原则
    3.2 移情与大脑
        3.2.1 心理理论
        3.2.2 镜像神经元和镜像系统
    3.3 自然选择下的利他何以可能
        3.3.1 自私的基因
        3.3.2 利他何以可能?来自经济学的实验
    3.4 文化与道德原则
        3.4.1 15个小规模社会中的最后通牒实验
        3.4.2 再论"躯体标识假设"
    3.5 结语:神经伦理学更支持美德论
第4章 自由意志与大脑
    4.1 利贝特的实验及其存在的问题
        4.1.1 利贝特的实验及其结果
        4.1.2 对利贝特实验的批评
    4.2 对利贝特实验的拓展及其结论
        4.2.1 拓展实验
        4.2.2 自由意志涉及到的脑区
    4.3 "我们有自由意志"的感觉来自哪里?
        4.3.1 为什么感觉自己有自由意志
        4.3.2 为什么感觉他人有自由意志
        4.3.3 为什么我们有自由意志的幻觉:来自生物学的证明
        4.3.4 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幻觉?
第5章 神经伦理学:一种正在凸现的范式
    5.1 神经伦理学对传统伦理学的挑战
        5.1.1 自由意志
        5.1.2 利己与利他
        5.1.3 道德规范的来源
    5.2 神经科学与元伦理学:道德相对主义的论述
        5.2.1 格林尼等的道德相对主义
        5.2.2 道德建构主义
    5.3 社会、大脑与道德准实在论
        5.3.1 现实中的道德规范
        5.3.2 基于社会与大脑的道德建构
        5.3.3 事实、价值与道德准实在论
结语:神经伦理学:一个开放的领域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海洋里同类动物中的大个子(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全解读[J]. 李湘涛,彭建生,徐永春,肖诗白. 森林与人类, 2021(12)
  • [2]初中生物“动物行为”部分教学视频资源包的制作与应用 ——以《动物世界》为素材[D]. 李红艳.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3]连云港方言词汇研究[D]. 姜莉. 山东大学, 2018(12)
  • [4]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养成研究[D]. 唐善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5]隐喻性“NP1中的NP2”格式研究[D]. 黄秋真.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2)
  • [6]“雪龙号”纪实(三)[J]. 殷允岭.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01)
  • [7]那安壮语量词研究 ——兼与其它台语的比较[D]. 侬常生.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8]透视设计教育体系中构成艺术的重要作用[D]. 肖佳妮.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2(07)
  • [9]恐龙为什么长这么大[J]. 本刊编辑部,方陵生. 大自然探索, 2009(09)
  • [10]神经伦理学:实证与探新[D]. 亓奎言. 浙江大学, 2009(04)

标签:;  ;  ;  ;  ;  

海洋中同类中的大个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