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亭》三评

《春华亭》三评

一、《淳化阁帖》管窥三论(论文文献综述)

唐楷之[1](2018)在《《淳化阁帖》日课臆说》文中研究说明《淳化阁帖》的产生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历史际遇。它源于宋太宗赵光义文治方略,下诏广搜天下法书名迹,命翰林侍书王着甄选内府所藏历代帝王、名臣、书家墨迹,摹勒刊刻,汇编十卷而集大成,其中"二王"法帖占半数以上,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的一部丛帖,其刊刻伟业与流传影响具有不朽的意义。上海博物馆藏《淳化阁帖最善本》(美国安思远旧藏)和故宫博物院《懋勤殿本淳化阁帖》是传世宋拓中罕见的珍品,殊为代表。关于《淳化阁帖》版本的考究历来有之,当下

徐发[2](2017)在《当代书法研究接受视角探论》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书法研究中,从接受视角来探讨书家、作品、流派的现象已蔚然成一趋势,而关于接受这一视角方法论的探讨尚付阙如。本论文主要探讨了接受理论与传统书学研究方法的不同,接受视角下的书法研究成果及其主要存在问题,以期对当下书法接受研究作一学理性思考。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就接受理论在书法研究中的基本情况作出介绍,指出接受美学的理论贡献,在中国的发展和书法研究领域中的接受成果。第二章就接受理论与书法研究的学理结合进行探讨,指出接受美学对中国书法研究的启示及需要从哪几个层面进行展开。第三章主要从书家形象、书法经典形成、书法语辞、序列的嬗变三个层面,论述了当下书法接受的研究成果。第四章主要对当下书法接受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接受视角的方法论局限与不足。本文认为,目前书法接受研究着述虽然日趋增多,但大都对接受理论没有充分理解就简单套用,有接受之“名”而无接受之“实”,存在诸多问题。而关于书法接受研究中经典书家与经典作品的接受、宏观接受史的研究、方法论的探讨远远没有展开,书法接受研究亟需加强。

黄修珠[3](2016)在《以书致治与祖宗之法—宋太宗的文治与书法》文中研究指明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后更名炅)是北宋历史上第二代英主,杰出的政治家。他喜读书,富才艺,尤擅书法,技艺精湛,修养全面,成就卓然。宋太宗在其文治国家的治世理想中充分而全面地发挥书法艺术“敦教化、助人伦”的经世致用之功,开创有宋三百年文物之治的传统,创造了“以书致治”的祖宗之法。在两宋宗法意识极强的社会背景下,宋太宗的祖宗之法被后世的继承者全面默守与发扬,形成卓有特色的宋代御赐书文化传统。宋太宗是宋初书坛的核心力量,其书法创作与书学思想有着复古与尚法的指向性,同时又带有游艺体道的自娱性质,对北宋中后期书法发展与书学思想的变革亦有深刻影响与启示。其敕刻《阁帖》、敕定《说文》等举措,对宋以来千余年书学发展影响深远。宋太宗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教化之主”,其历史性作为、地位与意义应予重新认识和高度评价。

肖成彦[4](2015)在《《绛帖》研究》文中提出《绛帖》是由北宋潘师旦在山西绛州所摹刻的,虽然《绛帖》具体刻成于何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亦是极早的私家刻帖。《绛帖》从问世之日起,便受到学书者的青睐。然而自潘师旦去世,其二子分家后,《绛帖》又几经翻刻,版本层出不穷,先后出现了东库本,新绛本,武冈本,“亮”字不全本等等。南宋中后期,《绛帖》祖本已经不易见到。研究《绛帖》的着作虽不少,但当时的学者也难以说清各个版本流传演变的关系。元明两代,《绛帖》受关注的程度有所降低,然亦有小部分书家对其进行收藏与研究。清代碑学兴起,然而帖学依然延续着强大的生命力,许多达官显贵都是帖学的忠实传承者,而《绛帖》作为刻帖中极重要的一个丛帖,依然受到很高的关注。从清初之时起,便不断有书家或收藏家对宋拓《绛帖》进行考证和收藏,他们对《绛帖》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淳化阁帖》和《大观帖》。本文将主要讨论《绛帖》流传与演变的过程,以及现存各版本之间的关系。第一章就宋代《绛帖》的刊刻和版本流传作出详细的梳理与讨论,并主要就东库本的翻刻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新的看法;第二章对《绛帖》在元明两代的流传情况作一个简要的论述,其中涉及到部分书家与藏家对《绎帖》的关注情况,也是对此阶段《绛帖》接受史的一个补充;第三章就清代学者对《绛帖》的收藏与研究作必要梳理和讨论,并重点对伪本《绛帖》的相关问题作一番详细的论述。

王垚[5](2013)在《《十七帖》研究》文中指出内容提要:《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历代书家对王字的学习,必经《十七帖》的环节。宋代黄伯思称其“书中龙”,从而更加奠定了《十七帖》之不可动摇的地位,影响至今。也是从宋代开始,《十七帖》的拓本种类繁多,而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拓本均为宋拓,可是这些拓本却已不是王羲之的本来面目,不仅所据母本是临摹或复制本,拓本本身也经历了多重工序的加工。《远宦帖》是《十七帖》中唯一具有唐代勾摹本的帖目,因此本文将《远宦帖》摹本中的点画形态、笔势衔接、虚实变化、章法布局等方面与其刻本进行比堪,以此为切入点,发现《十七帖》这一传世经典存在诸多问题,并对历代《十七帖》临写本进行比照分析,发现刻帖、拓本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纵观宋、元、明、清对《十七帖》的学习,拓本本身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历朝历代对《十七帖》的取法,而各个时期特有的书风,也掩盖了《十七帖》本来的面貌,使他们的学习出现了一定偏差,由此引起人们对拓本学习的反思。另外,余论中又提出书仪制度影响尺牍书写的观点,以及对部分《十七帖》帖目进行章法重组的设想。但由于学识、眼界、精力有限,对《十七帖》章法的质疑仅是推论,并仅由书写角度提出,这是否可作为魏晋尺牍刻帖研究的辅助手段,还需要商榷和完善。

黄修珠[6](2006)在《论古代简牍书写方式与今草的形成》文中认为根据现当代书法的运动认识论,笔者认为,书写方式及执笔法对技法的表现特征具有决定性影响,是书法风格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书体的发生又是书风持续衍变的必然结果。因此在书体发生的汉魏六朝时期,其书写方式在书体发生及书风变革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简牍书写方式是左手持简牍或纸、右手执笔书写的特殊方式,是与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以前的社会生活习俗紧密相联的,是日常应用较为普遍的书写方式之一,是草书的书写方式,具有随意、非正式的特点,它所广泛应用的年代的下限当在社会生活习俗发生重大改变的唐宋之交。由于简牍书写方式具有指与腕的灵活运用、对纵向取势的自然要求及对快速书写的自然要求三大特点,故其对草书艺术规范的形成具有先期的约定性。今草就是简牍书写方式对隶草、章草中不合乎此书写方式要求的艺术特点不断改变而至两晋臻于完善的,因此,简牍书写方式主导了草书由隶草、章草向今草发展的方向,是今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陶喻之[7](2002)在《《淳化阁帖》管窥三论》文中研究表明《淳化阁帖》五、七、八、九、十各卷,有帖目、文字均相雷同之"双胞"者六帖。细勘其字体、行秩则面目有异,内容亦见出入。经以上海博物馆藏《上虞帖》、《鸭头丸帖》,辽宁省博物馆藏《廿九日帖》和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二书帖》四件传世唐代墨迹摹本、硬黄勾填本与宋时临书刻帖比照推敲,小心求证,可推断前后重出帖系《淳化阁帖》编纂者即北宋王着仿书,俾瑕瑜互见。至於上海博物馆新近入藏宋拓翻刻《淳化阁帖》全帖十卷本,写刻精到,墨拓雅致,犹属善本无疑。

陶喻之[8](2002)在《《淳化阁帖》管窥三论》文中指出《淳化阁帖》五、七、八、九、十各卷,有帖目、文字均相雷同之"双胞"者六帖。细勘其字体、行秩则面目有异,内容亦见出入。经以上海博物馆藏《上虞帖》、《鸭头丸帖》,辽宁省博物馆藏《廿九日帖》和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二书帖》四件传世唐代墨迹摹本、硬黄勾填本与宋时临书刻帖比照推敲,小心求证,可推断前后重出帖系《淳化阁帖》编纂者即北宋王着仿书,俾瑕瑜互见。至於上海博物馆新近入藏宋拓翻刻《淳化阁帖》全帖十卷本,写刻精到,墨拓雅致,犹属善本无疑。

二、《淳化阁帖》管窥三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淳化阁帖》管窥三论(论文提纲范文)

(1)《淳化阁帖》日课臆说(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善如流
二、书刻并举
三、道在瓦甓

(2)当代书法研究接受视角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主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接受理论及在当代书法研究中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接受理论及其原理与发展
    第二节 接受理论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
    第三节 接受视角:当代书法研究的突出现象
    第四节 接受的其它表述、研究范围及其不同
第二章 接受视角下的书法研究理路
    第一节 接受理论对中国书法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接受研究的三个层面
第三章 书法研究接受视角下的成果
    第一节 从接受视角看书家形象
    第二节 从接受视角看经典的形成
    第三节 从接受视角看书法语辞、序列的嬗变
第四章 书法研究接受视角中的问题
    第一节 书法接受视角中的方法问题
    第二节 书法接受视角中的材料运用问题
    第三节 书法接受视角中的接受模式问题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书法接受研究论文索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3)以书致治与祖宗之法—宋太宗的文治与书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祖宗之法”
    第二节 文治之奠基与宋太宗的“祖宗之法”
        一、宋太祖与北宋初期的政治文化环境
        二、宋太宗文治思想之产生
        三、宋太宗的文治举措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第四节“惟本朝以家学为家法”——宋代书法史研究的新视点
第一章 宋太宗的书法
    第一节 富艺多才,尤爱书法
    第二节 宋太宗的书学成就
        一、篆、隶与真书
        二、行书与草书
        三、太宗与飞白书
        四、太宗书法之流布
    第三节 宋太宗的书学思想
        一、论“向背”与飞白书
        二、论笔力与俗
        三、尚法与师古
        四、太宗“聊以自娱”说与北宋文人尚意思想
第二章“上关治道,下切风教”——宋太宗与宋初书法
    第一节 太宗与宋初书法群
        一、楚才晋用——诸方国旧臣构成的书家群体
        二、因书拔擢——中土书家群体
    第二节 宋太宗与翰林御书院、院体书法
        一、宋太宗与翰林御书院
        二、翰林御书院与院体书法
    第三节 宋太宗与《淳化阁帖》
        一、《阁帖》之创制
        二、千秋功过说《阁帖》
    第四节 宋太宗敕定《说文》与宋初文字学
        一、留意字学
        二、敕定《说文》
        三、敕定《说文》之后
第三章 以书致治——宋太宗与“御赐书”
    第一节 宋太宗御赐书与致治
        一、御赐书
        二、书敦教化
    第二节 分赐宰弼,涣扬古风
    第三节 扁榜峩峩,万目环视
        一、“玉堂”、“秘阁”之署
        二、佛寺道宫榜
        三、书院额
    第四节 圣谟闳远,弆藏人间
        一、赐道宫佛寺
        二、颁赐孔庙
        三、旌表门闾
        四、宣扬王化,赐赠外夷
    第五节 囊中犹贮御书钱——宋太宗与两宋御书钱制度
        一、年号钱与御书钱制度
        二、御书钱与家法传承
第四章 帝胄家风——祖宗之法的践行与发扬
    第一节“一祖八宗皆喜翰墨”——从书法角度看宋代帝王的宗法意识
    第二节“皆不失太宗皇帝本意”—宋太宗“以书致治”思想的传承
        一、书“非垂世立教之言”
        二、适绍先诲,赐题臣民
    第三节 御书院、书学建设及法帖、御书刊制的续举
        一、御书院之沿革
        二、书学官与书学
        三、公私刻帖的续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以宋太宗为核心的宋初书家一览表
附录2 宋代赵姓帝王宗室擅书者简表
附录3 宋仁宗御赐书简表
作者简介
后记

(4)《绛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绪论
第一章 《绛帖》溯源
    第一节 宋代刻帖之兴起
    第二节 宋代《绛帖》版本的流传与演变
        一、《绛帖》的刊刻
        二、东库本与私本
        三、《绛帖》一系的其他版本
    第三节 宋代学者关于《绛帖》的研究着作
第二章 《绛帖》在元明两代的流传情况
    第一节 元代书家对《绛帖》的关注
    第二节 《绛帖》在明代的流传情况
第三章 《绛帖》对清代书法的影响
    第一节 宋拓《绛帖》在清代的流传
        一、孙承泽对《绛帖》的收藏
        二、高士奇藏东库本《绛帖》
        三、吴荣光所藏二十卷本《绛帖》
        四、其他书家关于《绛帖》的记载
    第二节 伪《绛帖》的出现及其影响
        一、伪《绛帖》之内容
        二、伪《绛帖》出现时间考
        三、伪《绛帖》对清代书法之影响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十七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十七帖》研究综述
    1、1 当代研究成果
        1、1、1 文献方面的梳理
        1、1、1、1 文义释、作品考释、译注类
        1、1、1、2 敦煌临摹本类
        1、1、1、3 综合类
        1、1、2 艺术角度的解析
        1、1、3 对各版本的认识
        1、1、3、1 国内
        1、1、3、2 日本
    1、2 研究成果所存在的问题
        1、2、1《十七帖》各主要版本失真
        1、2、2 对《十七帖》艺术价值的认识及版本评述仅以拓本而论
        1、2、3 由宋人学晋人
第二章 《远宦帖》刻本与摹本比较
    2、1 点画形态
        2、1、1 点(捺)
        2、1、2 横
        2、1、3 竖
        2、1、4 撇
    2、2 笔势衔接
        2、2、1 节奏点
        2、2、2 转折
        2、2、3 接笔
    2、3 虚实变化
        2、3、1 单字的虚实
        2、3、2 一行之中的虚实
        2、3、3 通篇整体的虚实
    2、4 章法布局
        2、4、1 字的大小及间距的变化
        2、4、2 字组的摆动
    2、5 小结
第三章 历代《十七帖》临写本的比照分析
    3、1 《十七帖》所见敦煌唐人临摹本
    3、2 《蜀都帖》五代临摹本
    3、3 宋、元时期临本
    3、4 明清时期对《十七帖》的取法
    3、5 小结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论古代简牍书写方式与今草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古代简牍书写方式的考察及其特点
    第一节 古代简牍书写方式的考察
        一 简牍之用
        二 坐姿与执笔
        三 简牍书写方式的定义
    第二节 简牍书写方式的特点
        一 指与腕的灵活运用
        二 对纵向取势的自然要求
        三 对快速书写的自然要求
第二章 简牍书写方式与草书的发展
    第一节 草书之兴及其类别
    第二节 今草的形成
第三章 简牍书写方式的特殊要求与今草艺术特色的对应联系
    第一节 笔法的解析及其与简牍书写方式之联系
    第二节 草法的简化与结字及其与简牍书写方式之联系
    第三节 字势、行气与章法及其与简牍书写方式之联系
    第四节 简牍书写方式与今草之联系的反证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四、《淳化阁帖》管窥三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淳化阁帖》日课臆说[J]. 唐楷之. 东方艺术, 2018(10)
  • [2]当代书法研究接受视角探论[D]. 徐发.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03)
  • [3]以书致治与祖宗之法—宋太宗的文治与书法[D]. 黄修珠.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4]《绛帖》研究[D]. 肖成彦. 西南大学, 2015(02)
  • [5]《十七帖》研究[D]. 王垚. 鲁迅美术学院, 2013(03)
  • [6]论古代简牍书写方式与今草的形成[D]. 黄修珠. 河南大学, 2006(11)
  • [7]《淳化阁帖》管窥三论[J]. 陶喻之. 上海博物馆集刊, 2002(00)
  • [8]《淳化阁帖》管窥三论[J]. 陶喻之. 上海博物馆集刊, 2002(00)

标签:;  ;  ;  ;  ;  

《春华亭》三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