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3”和“7”

吉祥“3”和“7”

一、大吉大利的“3”和“7”(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君[1](2021)在《明清以来梅山文化圈民间信仰研究 ——基于湘中木雕神像与发愿文的考察》文中提出

于洪悦[2](2021)在《基于山东民间年画素材的服装设计生成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年画祈福以求发展的传统民间风俗已渐行渐远,但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却依然突显着与众不同的视觉魅力,它对于当今设计的民族化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振兴传统文化的政策,使得年画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艺术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在设计领域也陆续出现了大量关于传统年画的衍生品,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动漫设计、文创产品设计等。然而,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多见于对年画图案、色彩作直接或间接的应用,将年画作为素材深入剖析,提取要素进行转化和重构,并通过系统的方法将其融入服装设计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本研究将山东民间年画作为设计素材进行收集、整理、提炼,借鉴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构建服装设计生成路径的理论探讨和设计实践,便有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山东民间年画的概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对年画素材的范畴和特征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对民间年画素材运用于服装设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年画素材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展开探讨;第三部分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了设计路径的构建,主要包括设计准备、设计调研、设计构思、设计表现四个环节,形成服装概念设计阶段的一般程序与方法;第四部分继概念设计后完成了设计物化阶段的路径构建与设计实践验证。从总体来看,本研究以山东民间年画为切入点,以年画中的可借鉴形式为设计素材,以探索服装设计的一般路径为主要研究方向,完成了从知识搜集到理论建构,从素材分析到设计应用,从设计构想到技术实现基本过程的研究与实践。

邓弟蛟[3](2020)在《中国宗祠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调查研究(上)》文中研究说明祠堂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建筑类别,蕴含有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缘伦理、宗族观念、祖先崇拜、建筑艺术和典章制度。而传统剧场作为古代民众的公共娱乐场所,又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美学精神、礼乐思想和道德理念。总体而言,中国宗祠剧场产生于明代,至清代趋于繁荣,民国时期走向衰落。明代宗祠剧场的产生,与夏言奏请嘉靖皇帝放宽对民间祭祖限制的奏疏密切相关,该奏疏对民间宗祠的建设以及宗族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是明代宗祠剧场产生的外在原因。此外,一方面,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剧场在建筑形制上的进一步完善,而宗祠中“内神”与“外神”的共同祭祀,使的宗祠建筑更具庙宇建筑特性,因此民众在宗祠的建筑形制上,对庙宇剧场建筑形制加以借鉴。另一方面,明代家乐盛行,使得观众更青睐于私有化的观演场所,是明代宗祠剧场产生的内在原因。现存的三十六座明代宗祠剧场中,戏台建筑不饰雕刻,质朴大方。从宗祠剧场的修建来看,明代中后期,民众剧场观念淡泊,许多宗祠戏台为后期补修。从现存宗祠剧场的分布来看,江西地区占现存明代宗祠剧场的一半之多,这与明代弋阳腔的流行有很大关系。清代宗祠剧场走向繁荣,主要是由于清代中后期“花部”崛起,为宗祠剧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统治阶级认识到戏曲的教化作用,默许甚至主导在宗祠里面修建戏台,实行高台教化。此外,随着清朝政权的巩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也为宗祠剧场的修建提供了经济保障。总体而言,清代宗祠剧场呈现出南方多、北方少的分布特点。这一方面与宗祠数量本身就存在南方多、北方少的实际情况相关,另一方面,则是南北方的民众在神灵信仰上存在较大差别。南方以家族祖先崇拜为主,而北方则以公众神灵崇拜为主。清代宗祠剧场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宗祠剧场的数量有所增加,还包括戏台建筑地域性特征明显,尤其是“晴雨台”的出现,使戏曲演出活动不再受到天气的影响。而“雨厅”的修建,是继“看楼”之后,民众对观演场所改革后的结果,意味着宗祠剧场中的演剧活动,由“娱神”向“娱人”方向转变。其次,清代宗祠剧场建筑形制还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表现出民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建筑技术的完善。至民国时期,宗祠剧场走向衰落,不仅宗祠剧场的开始数量减少,宗祠中演剧活动的规模和频率也有所下降,同时剧场的建筑形制也没有明显的改进和突破。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近代化生产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宗族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族田走向衰落。同时,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宗族管理制度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加上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宗祠失去了政府和法律有效的保护,没收和异化祠堂的现象严重,宗祠剧场的功能明显削弱。在建筑形制方面,传统宗祠剧场在选址上崇尚“风水”,其选址往往蕴含天人合一、刚柔相济的哲学思想。在平面布局上,根据宗祠剧场中戏台与宗祠其他建筑的关系,可以分为“分离式”和“一体式”两种布局形式。在纵向布局上,宗祠剧场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大门、戏台、享堂和寝堂,东西两侧为看楼。戏台台基略低于享堂,享堂台基略低于寝堂,而看楼二层则与戏台表演区基本处于同一平面。这种一层高于一层的纵向布局,既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和崇拜,又反映了民众对观演关系的改进。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主要包括祭祀演剧、修祠续谱演剧、人生仪礼演剧、科举中榜演剧和罚戏等五种类型。其演出的剧目主要有庆贺戏、历史戏、公案戏、爱情戏、生活戏等。其中,历史戏和公案戏尤为民众喜爱,但庆贺戏则是宗祠剧场演剧的特色所在。从演剧目的上看,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具有教化民众、娱乐族人以及祭祀祖先等多重目的。从演出规模上看,宗祠剧场的戏曲演出活动,规模较大,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此外,从演剧时间上看,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明显受到农事活动的制约。与宗祠剧场中族人热衷于观看戏曲演出的情况不同,在一些族谱族规中,对于禁止家族妇女“烧香看戏”、族人职业选择中的“优伶”禁忌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同时,有的族谱对于“夜戏”的演出活动也加以禁止。与前两条戏曲“禁忌”所不同的是,“夜戏”演出虽然被官方训令和族规所禁止,但“夜戏”演出的剧目则常见于宗祠剧场的舞台题记中,呈现出官方与民间、族规与现实互相博弈的特征。

陈昱步[4](2020)在《年节民俗中的网络吉祥图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文化形态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当今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图像替代文字作为信息交流主体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年节时期,通过发送吉祥图像来表达自身祈愿、相互祝颂、阅众共享也成为了社会交往的一种“时尚”与“流行”。显而易见,年节民俗中的网络吉祥图像即有传统文化的延续,又有新时代精神的张扬。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又未竟研究的课题。本文利用文献研究、图像学分析和网络田野考察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依据符号学、图像学和民俗学、艺术学的相关理论对网络吉祥图像展开审视和思考,对其图像的发展背景与态势,以及语言风格、内涵特征等方面进行识别和分析,从而揭示当代网络吉祥图像的形成动因,以及符号形态与文化观念的嬗变。论文首先梳理了网络吉祥图像演变的基础,从民俗和吉祥符号的传统到今天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及网络图像的兴盛,铺垫出网络吉祥图像发展的背景。同时从大数据和微信群个案的考察中梳理吉祥图像运用的状态和类别样式;其次,重点探究了年节民俗中网络吉祥图像的形式特征。从图像的数字化构成、传统符号的延续重构以及新生符号的介入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将新门神、新剪纸、新飞帖作为深入研究的个案,归纳和分析了网络吉祥图像典型的形式语言特征;在第三部分,探究了网络吉祥图像的内涵表达问题。包括图像中体现出的娱乐精神、审美诉求、艺术观念以及图像的附件化关系,提炼出网络吉祥图像的新思想、新内涵;第四部分,探讨网络吉祥图像的意义生成,分别从正向价值和存在问题的角度进行了思考。本文认为,网络吉祥图像是当代科技和文化的产物,也是传统文化符号与时俱进的表征。网络吉祥图像从传统的吉祥文化的符号特征、礼仪范式、祈福心理以及艺术美的追求中继往开来,实现了一系列的自我重构,具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寓意和新的文化特征,拥有了强大的公共性和广阔的覆盖性,成就了时代精神的新篇章。

高薇[5](2019)在《新媒体背景下界面信息的视觉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新媒体时代,艺术与技术开始不断融合,视觉传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界面信息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方式,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下现代设计的焦点。新媒体时代的设计更注重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界面实现个性与情感的交流,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是新媒体时代的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本研究以个体的视觉情感作为研究基点,对界面信息的视觉设计与建构进行研究。课题以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为基础,对界面信息中形式层面、操作层面和精神内涵三个层面情感化部分的组成进行探索,解析界面信息的视觉元素,探究适合新媒体背景下的界面信息视觉设计方法。首先,对新媒体、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以及界面信息的既往研究内容进行整理归纳,设计研究框架、界定研究目标与内容、归纳研究意义;其次,探索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在东西方美学中的实际状况及应用,对新媒体时代中界面信息的视觉设计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新媒体时代界面特征,以用户情感体验及个体感受为出发点,随机分层抽取不同年龄段的个体进行实验,分析整理实验结构,并以此为据提出界面信息优化方案;最后,在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界面信息设计,并总结出新媒体背景下的界面信息视觉构建方法和构建原则。在研究中,将理论指导与设计实践融为一体,以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为支撑,对新媒体时代的界面信息进行分析,塑造人本主义的设计内核,围绕这一核心内容,重新梳理和归纳界面信息的建构原则与方法,优化界面信息设计,提高视觉设计质量。

王晓菁[6](2019)在《南阳汉画像石(砖)铭文书体的过渡样式研究》文中认为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其上承先秦风韵,在兼收并蓄中发展文化新风尚。汉画像石(砖)正是这时期最为直观的时代产物,被称为石头上的历史,而镌刻与模印在汉画像石(砖)上的铭文是一种文化再现。论文将以南阳地域不同时期画像石(砖)铭文的书体样式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汉画像石(砖)铭文书体与“隶变”之间的关联性,探究其形成过渡样式的多种因素。本文第一章节是综合汉承秦制政策影响下的书体演变轨迹,以及铭文形制的溯源流变与厚葬之风的盛行。第二章节是提出过渡样式的外在表现规律,形成过渡化的成因,以及书体优化作用。第三章节是具体分析南阳地域汉画像石(砖)铭文,在两汉三个时期的书体过渡样式。第四章节是基于两汉“隶变”的影响下,南阳汉画像石(砖)铭文书体过渡样式在东汉石刻碑文中的延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书体样式随“隶变”的过渡,所呈现出的不断延伸现象。南阳地域汉画像石(铭)文书体过渡样式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篆隶之变”书体演变的多样性,还注重两汉时代精神内涵。同时,在南阳画像石(砖)这种贴近世俗的艺术形式中,探寻书体过渡样式的审美意韵。

年玥[7](2019)在《承德避暑山庄风水形势论与理气论合局研究》文中认为避暑山庄属皇家行宫园林,是皇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避暑山庄注重实用功能的设计思想,是皇家造园思想的典范。研究避暑山庄中的风水蕴含,从风水的角度对古典园林进行研究,推动了园林风水的深入研究。本文从理法论和形势论角度出发,探讨风水文化在避暑山庄园林布局营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首先论述数、理思想在避暑山庄中的体象之意,探寻山庄的布局模式与天上的星象联系感应,以强调皇权帝位的象天法地思想。再以龙砂、水、穴、向五个形势论原理着手,结合实例进行风水解析。在探寻园中园与水口园风水局的风水文化应用时,从风水格局、水系布局、龙砂环境及建筑朝向等形势派五个重要组成进行风水文化解读。同时配合风水理论中理气派最主要的四种门派:八宅风水、乾坤国宝、三合风水、玄空飞星进行合局验证。通过现场调研绘制平面图,结合罗盘确定方位,通过风水理论的形势派和理气派验证避暑山庄是否合局。从造园文化出发,结合园林要素,以平面测绘图为基础,蕴含的风水文化内涵。通过探究避暑山庄的风水文化,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皇家园林在选址、造园等方面的考量,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借鉴。本文的研究不是对历史史料和成果的概括,而是通过新的角度审视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全新的角度认知避暑山庄在选址、营造方面文化的考量。是对其他避暑山庄研究的扩展,也是探究风水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清晰化和理论化的表现。

廖振姣[8](2019)在《空间社会学视野下的天等壮族传统“暖屋”仪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农民返乡建房建而不住的现象进行反思,将这种现象置于具体的村落空间中进行考察。在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天等壮族建房活动过程和相关的仪式进行了人类学田野调查,对天等壮族族群的人居空间认知观念加以理论分析。以个案分析为基础,从空间的视角运用布迪厄空间社会理论中“惯习”、“场域”核心概念,分析中屯壮族家屋营造实践活动,试图对天等壮族的人居空间观提出自己的观点。天等中屯壮族把建房当作一件人生大事,建房过程中不同的仪式贯穿其中,新房入宅仪式以及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敬土、祭祖、祀鬼神、禳灾祈福等仪式已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天等中屯壮族家屋营造过程中以及使用过程中的一系列仪式是一种“暖屋”仪式,是壮族人民运用地方性知识建构理想家屋的一种方式。这种“暖屋”方式是在“天人合一”价值观和“人和”的伦理道德观指引下,通过仪式的方式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超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天等中屯壮族家屋营造实践活动为个案分析,考察了当地人家屋营造中选宅基地、择日、动土、封顶、入宅等过程和相关的仪式内容。家屋营造活动遵循的是传统信仰习俗即堪舆术,其中选宅基地、择日仪式追求的是家屋与宇宙、自然、相邻建筑之间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和谐。动土、入宅仪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祭祖、敬神、禳灾祈福仪式等追求的是人与土地、祖先、灶神等超自然之间的和谐。在家人生病、发生意外等事件时,中屯壮族处理家屋危机的方式再次充分考虑了家屋的风水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神灵、祖先神灵等超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们从始至终都在追求人、屋、神之间的和谐,从而获得心理与精神上的满足。另外,家屋营造过程和日常使用过程中的亲属、邻里帮工、礼物交换等活动说明伦理道德观是乡村社会秩序良性发展的价值基础。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天等壮族人居空间认知观念是在“天人合一”价值观和乡土伦理道德观的指引下,构建一个“充满仪式感”的、“人神共居”的、“暖”的、“洁净”的家屋,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超自然之间的和谐。基于对天等壮族人居空间认知观念的研究结论,在当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为壮乡乡村文化建设提出几点个人拙见,主要从壮族文化自信建构的角度进行讨论:一是在政策层面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在经济层面注重发展文化产业;三是注重壮族文化主体的参与性与创造性。

谢宛鹿[9](2019)在《徽州传统民居营造仪式文化研究》文中提出在2009年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会议上,中国的一项传统技艺被收录在“代表作名录”中,这项技艺就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这促进了人们对营造技艺遗产及与之相关文化习俗的重新重视。而在以往的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中,建筑中的仪式常常会被忽略,但其实营造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仪式性,并且它还具有揭示人类行为所包含的深层文化意义的重要功能,所以理应与营造技艺一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研究和保护。徽州的社会与文化是晚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这也就决定了它在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独特和重要的地位,2010年,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收录于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内,针对其抢救、保护的资料整理工作也随之展开,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但是对于伴随建造工序始终的营造仪式的理论研究还尚未成系统,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此背景,以徽州地区为代表,论文整体上试图还原徽州传统民居营造仪式的展演流程,基于对该地区“营造仪式”的形式、内容、代表意义等各方面的分析,挖掘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功能以及价值,最后反观在保护传统民居营造仪式活动的同时能否令其再次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赵敏[10](2019)在《汉代陶文的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汉代陶器质地普通,数量多,陶器上文字字数少,又非三代古文字,所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各种材料散见于各类报刊书籍之中,难以见其全貌。相关的研究也较薄弱。本文对汉砖、瓦当以外的汉代陶文资料作了较为全面的搜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全文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为研究部分。首先,将汉代陶文资料进行整理,明确其分布的范围、地点,并对载体、内容进行分类,以便了解其概貌,并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其次,对文字进行校释。汉代陶文大多字数较少,有的仅有一个或两个字,加之书写者多为民间书手,文字书写不规范,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出现了原文误释、缺释现象。本文对部分缺释、误释文字进行了释读、校订。再次,对文字进行分析。对文字形体演变情况进行分类分析,对书写和用字现象进行考察。最後,分析汉代陶文的时代特征。将陶文分为西汉、新莽、东汉三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的分布、载体、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出每个时期陶文的特征。下编为文字编。将文字拓片、照片或摹本进行扫描、剪切,编为《汉代陶文文字编》(简称《文字编》)。《文字编》分为正文、合文、附录三部分。正文分14卷,按照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顺序排列。《说文解字》所燕字形,按偏旁部首附於相应各部之後,在字头右上角以“*”标识。每一字形按西汉、新莽、东汉三个时期的的顺序排列,每一时期内按原文判断的早、中、晚期的大致顺序排列,未能分期的列於本时代的後面,只断为汉代的字列於本字的最後。合文部分收录合书的文字。附录部分收录未识之字及朱书陶瓶(罐)上的道符。

二、大吉大利的“3”和“7”(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吉大利的“3”和“7”(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山东民间年画素材的服装设计生成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三、研究的继承与创新
    四、论文的内容组织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山东民间年画素材的范畴与特征
    第一节 山东民间年画素材的范畴
    第二节 山东民间年画素材的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山东民间年画素材与服装设计的关联性
    第一节 民间年画人物形象与服装设计的相通性
    第二节 民间年画造型手法与服装设计的相似性
    第三节 民间年画色彩搭配与服装设计的共鸣性
    第四节 民间年画素材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间年画素材应用于服装设计的一般路径
    第一节 设计准备阶段
    第二节 设计调研阶段
    第三节 设计构思阶段
    第四节 设计表现阶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山东民间年画素材的服装设计实践
    第一节 造型分析
    第二节 结构分析
    第三节 材料选择
    第四节 工艺制作
    第五节 作品呈现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3)中国宗祠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调查研究(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章 中国宗祠的发展沿革
    第一节 先秦以前的宗庙
    第二节 从两汉墓祠到唐代家庙
    第三节 从宋元家祠到明清祠堂
第二章 明代宗祠剧场的出现
    第一节 明代宗族制与宗祠的普及
    第二节 明代宗祠剧场的产生
    第三节 明代宗祠剧场的特征
第三章 清代宗祠剧场的繁荣
    第一节 清代宗族制与宗祠的兴盛
    第二节 现存清代宗祠剧场
    第三节 清代宗祠剧场的发展
第四章 民国宗祠剧场的衰落
    第一节 民国宗族制度的变革
    第二节 现存民国宗祠剧场
    第三节 民国宗祠剧场式微缘由
第五章 宗祠剧场的建筑形制
    第一节 宗祠选址与平面布局
    第二节 宗祠剧场的建筑结构
    第三节 宗祠剧场的装饰艺术
第六章 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
    第一节 宗祠剧场的演出类型
    第二节 宗祠剧场的演出内容与声腔
    第三节 宗祠剧场的演出特点
第七章 族谱中的戏曲禁忌
    第一节 禁止家族妇女“烧香看戏”
    第二节 族人职业选择中的“优伶”禁忌
    第三节 明令禁止与屡禁不止的“夜戏”演出
第八章 家族戏班与庙宇剧场的互动——以修水县三元班为例
    第一节 三帝殿及其神灵考述
    第二节 庙宇剧场与家族戏班的互动
    第三节 神养戏:三元班的生存策略
第九章 乡村宗族与地方社会的管理——以云阳县彭氏宗祠为个案考察
    第一节 彭氏宗祠及彭氏家族
    第二节 蓝大顺之乱
    第三节 乡村宗族与地方社会的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存宗祠剧场
附录二 中国宗祠剧场碑刻摘录
附录三 中国宗祠剧场戏台题记摘录
附录四 族谱所载戏剧史料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年节民俗中的网络吉祥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基本概念
        1. 吉祥图像
        2. 网络吉祥图像
    三、文献综述
        1.关于网络吉祥图像的研究
        2.关于传统吉祥图像的研究
        3.关于网络表情包的研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1章 网络吉祥图像的产生及态势
    1.1 年节民俗与吉祥图像
        1.1.1 年节民俗的传统
        1.1.2 吉祥文化的图像
    1.2 网络图像的产生
        1.2.1 数字技术的发展
        1.2.2 网络表情包的产生
    1.3 民众使用的态势
        1.3.1 数据案例调研
        1.3.2 类别样式梳理
第2章 网络吉祥图像的形式特征
    2.1 图像的数字化生存
        2.1.1 图像语言的数字化
        2.1.2 虚拟性与图像重塑
    2.2 传统符号的延续与重构
        2.2.1 传统符号的形式延续
        2.2.2 传统符号的形式重构
        2.2.3 文字符号的视觉展演
    2.3 新生符号的介入与融合
        2.3.1 “新祥物”的迁移
        2.3.2 网络IP的延伸
        2.3.3 个人化的表情定制
        2.3.4 表情包符号的挪用
    2.4 年节时期的典型个案
        2.4.1 新门神形象的呈现
        2.4.2 新剪纸的虚拟表达
        2.4.3 新飞帖的前世今生
    小结
第3章 网络吉祥图像的内涵增新
    3.1 图像的时代性
        3.1.1 娱乐精神
        3.1.2 视觉表现欲
        3.1.3 新的艺术观念
    3.2 图像附件化
        3.2.1 商业性
        3.2.2 公共性
    小结
第4章 网络吉祥图像的意义生成
    4.1 承继民族传统的精髓
    4.2 表现时代的精神理想
    4.3 构建新民俗的文化场
    4.4 问题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专着
    论文
    外文文献
图版说明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5)新媒体背景下界面信息的视觉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现状
        1.4.1 界面信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形式动力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创新点
2 新媒体背景下界面信息的视觉方法相关理论概述
    2.1 新媒体背景下界面信息的概述及发展态势
        2.1.1 新媒体概述
        2.1.2 界面信息的概述
        2.1.3 新媒体背景下界面信息的发展态势
    2.2 界面信息的视觉理论分析
        2.2.1 视知觉与格式塔的相关理论概述
        2.2.2 视知觉的形式动力理论分析
        2.2.3 古代美学中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体现
    2.3 基于新媒体下界面信息的视觉设计优缺点分析
        2.3.1 界面信息视觉设计的优点分析
        2.3.2 界面信息视觉设计的缺点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界面信息的视觉与情感研究
    3.1 界面信息的视觉操作模式
    3.2 界面信息视觉设计中情感化表达
        3.2.1 形式设计的情感化表达
        3.2.2 操作层面的情感化表达
        3.2.3 精神内涵的情感化表达
    3.3 界面信息中交互与情感的核心理念
        3.3.1 界面信息的视觉交互特点
        3.3.2 交互体验对提升用户情感的意义
    3.4 本章小结
4 新媒体背景下界面信息的视觉要素应用研究
    4.1 新媒体下界面信息的形式动力理论
        4.1.1 界面信息情感化与形式动力理论的结合
        4.1.2 界面信息中形式动力理论的应用
    4.2 界面信息的应用分析
        4.2.1 表情包界面数据分析
        4.2.2 短视频界面数据分析
        4.2.3 网页界面数据分析
        4.2.4 PPT界面数据分析
    4.3 界面信息中视觉元素分析
        4.3.1 文字元素
        4.3.2 色彩元素
        4.3.3 版式元素
        4.3.4 图形元素
    4.4 本章小结
5 新媒体背景下界面信息的视觉方法与原则
    5.1 新媒体背景下界面信息构成要素的设计方法
        5.1.1 界面信息中文字应用方法与模式分析
        5.1.2 界面信息中色彩应用方法与模式分析
        5.1.3 界面信息中版式应用方法与模式分析
        5.1.4 界面信息中图形应用方法与模式分析
    5.2 基于形式动力理论下界面信息的构建方法
        5.2.1 简约化构建方法
        5.2.2 完形化构建方法
        5.2.3 张力化构建方法
    5.3 基于形式动力理论下界面信息的构建原则
        5.3.1 适读性构建原则
        5.3.2 趣味性构建原则
        5.3.3 功能性构建原则
        5.3.4 协调性构建原则
        5.3.5 情感性构建原则
    5.4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研究不足与限制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表情包界面信息设计
附录B PPT界面信息设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南阳汉画像石(砖)铭文书体的过渡样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选题背景
    2.文献综述
    3.选题意义
第一章 汉画像石(砖)铭文中“隶变”的承接
    1.1 汉承秦制的书体观念
    1.2 铭文形制的溯源流变
    1.3 厚葬风俗的社会延伸
    1.4 小结
第二章 南阳汉画像石(砖)铭文中“隶变”的过渡
    2.1 南阳汉画像石(砖)铭文书体过渡样式的外在表现
        2.1.1 点画结构的生成
        2.1.2 因字造势的运用
        2.1.3 书体动态体势增强
    2.2 南阳汉画像石(砖)铭文过渡的内在成因
        2.2.1 礼制政策与世俗倾向的矛盾
        2.2.2 铭文记录功能拓展与实用性增强
    2.3 南阳汉画像石(砖)铭文过渡样式的优化作用
        2.3.1 过渡样式使书体辨识度增强
        2.3.2 过渡样式逐步细化书体结构
        2.3.3 过渡样式使书体职能更加明确
第三章 南阳汉画像石(砖)铭文中“隶变”的应用
    3.1 西汉中后期汉画像石(砖)铭文“隶变”的萌芽
        3.1.1 篆体的弱化现象
        3.1.2 笔势的方圆兼顾
        3.1.3 小结
    3.2 东汉早期汉画像石(砖)铭文“隶变”的高潮
        3.2.1 隶体结构的规范
        3.2.2 笔势的恣肆万千
        3.2.3 小结
    3.3 东汉中后期画像石(砖)铭文“隶变”的成熟
        3.3.1 楷体意韵的萌发
        3.3.2 隶体通俗化发展
        3.3.3 小结
第四章 南阳东汉碑文与汉画像石(砖)铭文“隶变”的延续
    4.1 笔势“隶变”过渡明确
    4.2 笔法“隶变”结构明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表格索引
附录二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承德避暑山庄风水形势论与理气论合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针对避暑山庄风水理论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针对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的研究现状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清代皇家行宫园林
        1.4.2 避暑山庄历史沿革综述
        1.4.3 避暑山庄史料研究范围
    1.5 论文运用的风水学理论
        1.5.1 基础概念
        1.5.2 风水派别
        1.5.3 科学与迷信
        1.5.4 科学依据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创新点
    1.8 论文研究结构
第2章 避暑山庄风水文化解析
    2.1 避暑山庄文史资料中的风水观
        2.1.1 历史档案中的风水文化
        2.1.2 御诗中的风水文化
        2.1.3 御制文中的风水文化
    2.2 形势论
        2.2.1 寻龙
        2.2.2 察砂
        2.2.3 点穴
        2.2.4 观水
        2.2.5 觅向
    2.3 理法论
        2.3.1 师法自然天人合一
        2.3.2 数
        2.3.3 象天法地
第3章 避暑山庄园中园风水文化解析
    3.1 文津阁
        3.1.1 形势派风水分析
        3.1.2 理气派风水分析
    3.2 如意洲
        3.2.1 清盛期如意洲风水格局
        3.2.2 般若相
        3.2.3 沧浪屿
    3.3 烟雨楼
        3.3.1 南北烟雨楼关系及风水格局对比
        3.3.2 形势派风水分析
        3.3.3 理气派风水分析
    3.4 金山岛
        3.4.1 形势派风水分析
        3.4.2 理气派风水分析
    3.5 文园狮子林
        3.5.1 苏州、长春园与文园狮子林关系及风水格局对比
        3.5.2 形势派风水分析
        3.5.3 理气派风水分析
    3.6 月色江声
        3.6.1 形势派风水分析
        3.6.2 理气派风水分析
    3.7 水口园
        3.7.1 水口选址与类型特点
        3.7.2 风水格局与合局验证
第4章 避暑山庄风水元素分析
    4.1 过白
    4.2 鲁班尺
    4.3 呼相喝形
        4.3.1 局形
        4.3.2 砂形
        4.3.3 水形
    4.4 装饰
    4.5 植物
        4.5.1 植物吉凶观
        4.5.2 风水林
        4.5.3 科学依据
    4.6 点景题名
第5章 归纳与总结
    5.1 避暑山庄风水形势论研究成果
    5.2 避暑山庄理法运用与理气论合局研究成果
    5.3 避暑山庄风水文化研究对皇家园林营造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避暑山庄记》
    附录二 《御制诗:避暑山庄百韵诗》
    附录三 《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辩论》原文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空间社会学视野下的天等壮族传统“暖屋”仪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概念界定
第一章 相关文献研究回顾与理论观照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壮族家屋文献研究回顾
        二、“暖屋”仪式研究文献回顾
    第二节 理论观照
        一、国外空间社会理论
        二、中国学术界的空间理论
第二章 田野调查点概况
    第一节 天等县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二、主要作物
        三、传统习俗
        四、进结镇概况
    第二节 中屯概况
        一、村落概况
        二、村落生活空间
        三、生计方式
        四、传统习俗
第三章 “暖屋”仪式的实践模式
    第一节 家屋营造过程
        一、家屋营造前期
        二、家屋营造过程
    第二节 “暖屋”仪式过程
        一、入宅仪式
        二、安神仪式
    第三节 家屋危机及其干预措施
        一、危机出现
        二、危机干预措施
第四章 “暖屋”仪式的惯习与变化
    第一节 家屋建筑形式的变化
        一、建筑结构的变化
        二、建筑材料的变化
        三、神灵空间的变化
        四、家屋:“暖屋”仪式的场域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变化
        一、主家与师傅:劳动力市场化
        二、主家与邻里:人情关系的变与不变
        三、族内成员:以家族为重
        四、社群关系:乡土规约约束
    第三节 “暖屋”仪式的变化
        一、安土:敬畏土地
        二、上梁:仪式的流变
        三、入宅:世俗与神圣的进驻
        四、惯习:“暖屋”仪式未来的变与不变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记录表
附录2 参与观察记录表
附录3 田野调查时间记录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9)徽州传统民居营造仪式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徽州传统民居营造仪式的基本概念和一般过程
    第一节 营造仪式的概述
        一、营造仪式的基本内涵
        二、营造仪式的发展
    第二节 徽州传统民居营造仪式过程
        一、徽州传统民居营造仪式的人员组织
        二、徽州传统民居营造仪式过程
    第三节 一场仪式的现场纪实——徽州岭脚村
第二章 徽州传统民居营造仪式的深层文化透视
    第一节 徽州传统民居营造仪式的自然和人文背景
        一、徽州的历史沿革
        二、徽州的人文传统
    第二节 徽州传统民居营造仪式的象征意义解析
        一、营造仪式的行为象征解析
        二、营造仪式的道具符号解析
        三、营造仪式的语言符号解析(以上梁词为例)
    第三节 营造仪式的空间场域解析
        一、仪式神圣的空间——人神交流
        二、徽州营造仪式的“阈限期”
第三章 徽州传统民居营造仪式的价值与未来
    第一节 徽州营造仪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二、娱乐功能
        三、文化传承功能
        四、心理调适功能
    第二节 徽州传统民居营造仪式的现状与未来
        一、营造仪式面临的问题
        二、营造仪式的保护和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汉代陶文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代陶文综述
    第二节 汉代陶文的着录与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材料来源
第二章 汉代陶文校释
    第一节 释读
    第二节 校订
第三章 汉代陶文文字分析
    第一节 汉代陶文字形演变
    第二节 几种特殊的书写现象
    第三节 汉代陶文用字现象分析
第四章 汉代陶文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 西汉陶文
    第二节 新莽陶文
    第三节 东汉陶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下编
    凡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一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一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二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二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三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三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四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四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五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五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六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六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七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七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八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八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九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九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一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一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二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二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三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三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四上
    汉代陶文文字编 卷十四下
    汉代陶文文字编 合文
    汉代陶文文字编 附录
    引用陶文资料来源目录

四、大吉大利的“3”和“7”(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以来梅山文化圈民间信仰研究 ——基于湘中木雕神像与发愿文的考察[D]. 李慧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山东民间年画素材的服装设计生成路径研究[D]. 于洪悦.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1(02)
  • [3]中国宗祠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调查研究(上)[D]. 邓弟蛟.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9)
  • [4]年节民俗中的网络吉祥图像研究[D]. 陈昱步. 西南大学, 2020(03)
  • [5]新媒体背景下界面信息的视觉方法研究[D]. 高薇.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6]南阳汉画像石(砖)铭文书体的过渡样式研究[D]. 王晓菁. 广州大学, 2019(01)
  • [7]承德避暑山庄风水形势论与理气论合局研究[D]. 年玥. 天津大学, 2019(06)
  • [8]空间社会学视野下的天等壮族传统“暖屋”仪式研究[D]. 廖振姣.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9]徽州传统民居营造仪式文化研究[D]. 谢宛鹿.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 [10]汉代陶文的整理与研究[D]. 赵敏. 安徽大学, 2019(07)

标签:;  ;  ;  

吉祥“3”和“7”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