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戏艺术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秦戏艺术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一、秦腔艺术产业化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崔玉靖[1](2020)在《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观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和国家振兴乡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当地传统民俗的特殊感情,古镇和民俗村的开发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尽管近年来关中地区新建和改建了许多“古镇”、“民俗村”之类民俗景区,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同质化现象严重,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当地的文化主题特色。例如以体现关中民俗文化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结果成了民俗餐饮街,缺乏文化生命力。目前,我国的民俗文化村建设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同时也成为我国近年来乡村走向城镇化的新道路。在民俗文化村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白鹿原作为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对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可行性发展模式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为研究对象,总结并梳理民俗文化村的相关理论和概念,通过对袁家村、马嵬驿、诗经里典型案例研究分析,总结它们发展成功的经验,用于指导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景观改造设计研究。其次对白鹿原民俗文化进行梳理并提取民俗文化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并分析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观现状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设计策略,以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为实践案例将设计策略应用到景观改造中,实现了对其局部节点的景观改造设计研究,包括三个广场、三面水域、停车场、儿童游乐园和农业休闲观光园的改造设计,以及对建筑、基础设施、街巷、植物和铺装的改造设计研究,使该民俗文化村的民俗文化气氛更加突出,更富有人情味儿,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最后对该民俗文化村针对性的提出了旅游发展意见和项目策划建议,使该地区未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对关中地区同类型的区域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郝庄[2](2018)在《秦腔传统角色的文化创意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创意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珍贵的活态基因。秦腔作为综合性的传统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占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时代背景下,秦腔原始的娱乐性功能被削弱,受众群体老龄化,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从文化创意设计的角度出发,将秦腔艺术的审美价值进行创新性的开发,对于秦腔艺术在当代的传播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本课题从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结合的视角进行分析与思考,阐述了传统文化内容与创意设计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着重对戏曲类文化创意开发的现状进行考察,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以角色孵化为主体进行综合文化体开发的模式;探讨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将视觉审美视点与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创意设计进行合理转化,得出传统文化创意开发中的思路、形式与手段等设计方法。课题以秦腔传统戏曲中角色的文化创意设计研究为内容,对秦腔传统角色造型的艺术特征及秦腔本身的戏剧特点等方面进行文化内容的梳理。将设计方法与秦腔传统角色文化相关内容相结合,从秦腔舞台艺术对角色的塑造与文化创意视角下对于角色设计的需求两个角度提炼了秦腔传统角色设计的要点。在角色设计实践过程中结合数字化建模技术与三维打印技术,完成了角色的二维设计、三维数字模型、角色立体实物模型转化的完整设计案例。将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设计实践检验了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相结合的可行性。并试图以秦腔传统角色的文化创意设计为例,探索当下将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角色化文化创意开发的形式与策略。

李博[3](2018)在《西安地区基层博物馆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拥有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西安拥有丰富的文物及文化资源。自2010年西安市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以来,西安市博物馆总数已超过100所,博物馆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西安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仍存在市区大型博物馆藏品多、资金足、发展迅速、拥有大量观众,教育影响力大;而基层小型博物馆藏品较少、资金不足、观众较少,教育影响力小的问题。集群化发展是现阶段基层博物馆发展的内在需求。基层博物馆的发展依赖于资源的聚集,例如专业的人才队伍、多元的展示技术、高效的运营理念、公益事业与市场运营并举的营销策略等,而这些资源既是基层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博物馆之间以及博物馆与其他机构之间合作互惠的结合点。因此,集群化为这些资源的集聚提供了基础,成为当前基层博物馆发展的内在需要。“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性”是基层博物馆优势所在,本文拟提出“乡土性”这一观点,通过“乡土”来重新提升基层博物馆的亲民性,以实现基层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发展基层博物馆旅游,在塑造地区旅游形象、深化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开发收益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出显而易见的作用;其次,基层博物馆旅游活动的开展能够同时服务于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并能在引导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共有四章,简述了基层博物馆的研究现状,结合基层博物馆发展情况,提出了基层博物馆的发展路径。同时针对西安地区基层博物馆发展现状,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以蓝田县为例,拟提出一些具体的操作思路。

刘睿园,张欣[4](2017)在《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秦腔作为陕西传统文艺的典型代表,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运用访谈、实地调研及问卷分析的方式,探索促进秦腔这一传统文艺传承的合理路径,希望以此保护传统文艺,提升秦腔文化影响力,把握发展机遇,寻求新的传播路径,为其弘扬提供相应借鉴。

朱千里[5](2017)在《土族社火研究 ——以青海民和三川朱家村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社火是一种民间歌舞表演活动,在我国民间广泛存在,历时久远。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多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了青海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青海社火受到青海独特的地域环境影响,在社火的传承中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典型的区域性社火表演。民和三川地区的土族称“社火”为“演锅”,社火表演形式多样,社火角色丰富多彩。选取民和三川朱家村为个案调查点,对三川土族社火展演仪式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调查,调查内容涉到及社火的筹备,社火的组织结构,当地村民参与社火演出的积极性,社火的排练,社火角色构成,社火角色的化妆、社火仪式展演过程。结合民俗学相关理论解读社火角色和社火禁忌,其中将社火角色的象征性和社火的角色功能作为重点进行研究。论述仪式理论在土族社火展演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土族社火和汉族社火的对比,论述了土族社火的文化内涵。民和三川地区社火是目前青海活态社火中一员,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特征,与青海汉族社火相比,土族社火的仪式展演保留了更多与民俗信仰和祭祀仪式相关的民俗传统,对这些民俗信仰、祭祀仪式的分析,一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族社火仪式展演的功能和作用,二是帮助我们分析土族社会中,村落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和村落之间村际关系是如何通过土族社火仪式展演来调节的。民俗文化的发展和生存的土壤在民间,广大民众就是传承、保护民俗文化的主力军,民众对于这项仪式的参与和关注程度是土族社火生存状况的最真实反映。如何在当今信息产业化的时代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土族社火成为我们深思的问题。

李军学,李华[6](2014)在《展现人性崇高 奏响时代华章 论陈彦现代戏曲的审美追求》文中认为在传媒技术日益发达而致使传统戏剧日渐式微的时代,陈彦的戏剧不仅赢得了观众和业界的普遍赞誉,而且屡获政府嘉奖。本文尝试从人民性、当代性、正能量、民族性等方面分析和探讨其作品的成功奥秘,以期为我国当代戏剧发展提供一种镜鉴和启示。

才超[7](2012)在《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的时空相关性及演化机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科研、信息、教育、文化等诸因素开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文化产业因此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文化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行业,它的发展,理应得到重视。因此本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地理学的学科视角,主要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在研究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空间分布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的时空相关性及机制,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以期对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以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以ARCGIS、 CRIMESTAT、SPSS软件为手段,依据《西安市统计年鉴2001—2011》、《西安市社会经济统计公报2000—-2010》、西安市企业黄页、西安市文化产业研究会提供的相关数据资料及实际调研数据,从时空角度对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进行了研究。研究的时间序列为2000年一2010年,但综合考虑数据获取及研究的实际意义,最后选取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10年的断面数据,作为本研究的时间要素;空间方面以西安市三环以内的区级行政单位为基础,结合文化艺术产业空间分布,将三环以内划分为十个区域,作为本研究的空间单元。综合运用最邻近点距离指数、洛伦兹曲线、空间聚类分析方法,从文化艺术单位的空间分布形态、分布模式及分布的合理性角度对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参数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文化艺术产业各参数及空间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建立时空数据模型,对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空间布局及时空相关性发展机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总体分布呈现以城墙景区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分布特征,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相继出现了以文艺路、长安北路、二坏南路为依托的弱集聚区和曲江新区的集聚区雏形。第二,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的空间布局模式为增长极模式和点轴布局模式。第三,从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的主要服务人群和空间因素对其功能影响两个角度分析,认为其分布存在不合理性。第四,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各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随时间呈现波动性变化,但总体来看相关程度较高;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相关程度亦较高,且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加强趋势;从具体的两两空间来看,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扩散与区域间的物理距离无明显相关关系。第五,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空间布局是在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市场需求、人力资本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相关政策扶持和交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经济发展状况、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是影响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对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的空间分布、时空相关性及机制进行了分析论述,创新有三:一是将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从文化产业中抽离,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部门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创新;二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迄今为止,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定性阶段,定量研究较为鲜见,且多以经济学、管理学为学科基础,从地理空间角度对文化产业的定量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以地理学的学科视角为切入点,对文化产业下属的分支行业——文化艺术产业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了相关数学方法,使研究更为客观科学;三是研究思路的创新,本文引入了时空相关性概念,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剖析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期对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未来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杨剑力[8](2005)在《打造秦腔品牌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指明

余甲科[9](2004)在《秦腔艺术产业化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中国文化报》载,上世纪80年代,我国有记载的地方剧种394个,至2003年底仍然能够在舞台上演出的已不足200个。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就有将近半数的地方戏剧走向了萎缩和灭亡的颓境。中国戏剧发展到今天,似乎步入了历史的低谷。但是,作为戏剧人,我们实在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抢救剧种,保持我国文化艺术百花园的生态平衡,是当务之急,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在我们陕西,随着广大群众文化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和消费需求的不

二、秦腔艺术产业化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腔艺术产业化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观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建设的政策背景
        1.1.2 市民回归自然的需求
        1.1.3 民俗村同质化的困境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情况
        1.4.1 国内研究情况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1.5.1 实地调研法
        1.5.2 文献研究法
        1.5.3 比较分析法
        1.5.4 归纳演绎法
        1.5.5 问卷调查法
    1.6 研究框架
2 民俗文化村相关概念及案例分析
    2.1 基本概念
        2.1.1 民俗
        2.1.2 民俗旅游
        2.1.3 民俗文化村
        2.1.4 乡村民俗文化
        2.1.5 关中民俗文化
    2.2 民俗旅游类型
    2.3 影响民俗文化村旅游发展的因素
        2.3.1 生态环境因素
        2.3.2 区位因素
        2.3.3 交通因素
        2.3.4 基础设施因素
        2.3.5 民俗文化资源
        2.3.6 产业因素
    2.4 民俗文化村建设发展案例
        2.4.1 袁家村
        2.4.2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
        2.4.3 诗经里
    2.5 对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经验借鉴
    2.6 本章小结
3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观现状调查研究
    3.1 白鹿原基本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历史文化
        3.1.3 民俗文化
    3.2 民俗文化符号提取及设计意向
    3.3 旅游发展优势
        3.3.1 区位和交通优势
        3.3.2 客源优势
        3.3.3 资源丰富
    3.4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观现状及问题
        3.4.1 建筑风格不统一
        3.4.2 基础设施不完善
        3.4.3 街巷空间缺乏层次
        3.4.4 景观绿化
        3.4.5 铺装形式单一
        3.4.6 景观小品缺乏民俗特色
    3.5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运营管理的问题
        3.5.1 运营方式不当
        3.5.2 区域问题
        3.5.3 民俗体验少,未充分挖掘文化特色
        3.5.4 关中地区民俗文化村泛滥
        3.5.5 旅游产品单一
        3.5.6 客流量不均衡
    3.6 调研分析总结
4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观改造设计策略
    4.1 民俗文化村设计的影响因素
        4.1.1 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4.1.2 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4.1.3 外形及精神内涵
        4.1.4 传统与现代
        4.1.5 内部人群和外部市场
    4.2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设计原则
        4.2.1 原真性原则
        4.2.2 文化性原则
        4.2.3 特色性原则
        4.2.4 多样性原则
        4.2.5 创新性原则
        4.2.6 以人为本原则
    4.3 民俗文化演变的重构提升
        4.3.1 场景的重现
        4.3.2 提炼与重组
        4.3.3 形式的转换
        4.3.4 功能的转变
        4.3.5 巧妙的引借
    4.4 民俗文化在景观空间中的重构提升策略
        4.4.1 对当地建筑的传承
        4.4.2 在景观小品设施上融入民俗元素
        4.4.3 对民俗文化色彩的提炼
        4.4.4 在道路铺装上融入民俗元素
        4.4.5 对植物乡土性的表达
    4.5 本章小结
5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5.1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观改造设计构思
        5.1.1 设计定位
        5.1.2 设计思路
    5.2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观分区改造设计
        5.2.1 广场改造设计
        5.2.2 水域改造设计
        5.2.3 停车场改造设计
        5.2.4 儿童游乐园改造设计
        5.2.5 农业休闲观光园改造设计
    5.3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观空间设计要素改造设计
        5.3.1 建筑改造设计
        5.3.2 基础设施改造设计
        5.3.3 街巷改造设计
        5.3.4 植物改造设计
        5.3.5 铺装改造设计
    5.4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旅游发展的意见
        5.4.1 转变运营方式,引导商户理性经营
        5.4.2 加强对民俗文化村的管理
        5.4.3 深挖文化内涵
        5.4.4 突出重点和特色
        5.4.5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5.4.6 引进或培育旅游人才
    5.5 项目策划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成果

(2)秦腔传统角色的文化创意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创意设计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应用
        1.1.2 秦腔艺术的文化价值
        1.1.3 秦腔文化创意设计的研究空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相关的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4.2 戏曲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现状
        1.4.3 秦腔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2 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结合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2.1 文化创意的基本概念
    2.2 文化创意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2.1 传统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养分
        2.2.2 文化创意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解构
    2.3 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动漫角色文创发展现状
    2.4 戏曲文化创意开发现状分析
        2.4.1 戏曲动画文化创意开发
        2.4.2 戏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2.5 文化创意视角下角色IP的孵化
    2.6 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创意开发思路
        2.6.1 从造“器”到“意”的传达
        2.6.2 寻找传统与现代的突破口
        2.6.3 “他山之石”—外来文化的包容互鉴
    2.7 本章小结
3 秦腔传统角色文化的基本认识
    3.1 秦腔传统角色分类及特点
    3.2 秦腔传统戏曲服饰分类及特征
    3.3 秦腔的舞台表演对角色的塑造
    3.4 秦腔传统角色服饰与地域民间艺术
        3.4.1 秦腔传统角色服饰与陕西民间剪纸艺术
        3.4.2 秦腔传统角色服饰与关中皮影艺术
        3.4.3 秦腔传统角色服饰与陕西农民绘画艺术
        3.4.4 秦腔传统角色服饰与陕西刺绣艺术
    3.5 秦腔艺术的写意与装饰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秦腔传统角色的文化创意设计分析
    4.1 以秦腔艺术为内容进行文化创意设计的意义
    4.2 秦腔传统角色的文化创意设计思路
        4.2.1 秦腔舞台艺术对角色塑造的要点提炼
        4.2.2 文化创意视角下角色创作要点提炼
    4.3 秦腔传统角色的文化创意设计流程梳理
    4.4 秦腔传统角色的文化创意设计实践的关键点
    4.5 本章小结
5 设计实践与成果展示
    5.1 前期调研工作
    5.2 结合三维打印技术的秦腔传统角色文化创意设计实践
        5.2.1 实践方案
        5.2.2 风格确立
        5.2.3 角色设计
        5.2.4 基于三维打印应用的角色数字化建模
        5.2.5 三维打印技术实现实体模型
        5.2.6 角色模型涂装
    5.3 成果展示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3)西安地区基层博物馆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基层博物馆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二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方法
第二章 西安基层博物馆发展现状调查
    第一节 全国博物馆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 西安区情及博物馆发展情况
    第三节 西安市基层博物馆发展现状和问题
        1. 文物资源分布不平衡
        2. 部分博物馆运营经费欠缺
        3. 教育功能发挥欠缺
        4. 硬件发展滞后
        5. 人事冗杂,专业人才缺乏
        6. 其他问题
第三章 基层博物馆发展路径思考
    第一节 以乡土文化为基层博物馆的发展内涵
        1. 乡土文化
        2. 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意义
        3. 乡土文化对基层博物馆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以集群化运营与博物馆旅游为基层博物馆发展的手段
        1. 博物馆集群化运营的内涵
        2. 博物馆集群化运营的模式
        3. 基层博物馆与地区旅游业的关系
        4. 基层博物馆旅游开发策略
    第三节 基层博物馆资金保障的多种模式
        1.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2. 众筹办馆模式
    第四节 西安地区基层博物馆发展路径思考
        1. 西安基层博物馆发展基础
        2. 西安市基层博物馆发展路径
第四章 西安地区基层博物馆发展策略研究——以蓝田为例
    第一节 蓝田县文博及旅游资源调查
        1. 蓝田的文博资源
        2.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县的文化资源
        3. “行至水穷处,坐观云起时”——蓝田县的生态资源
    第二节 蓝田县基层博物馆发展规划建议
        1. 蓝田博物馆的集群化方案
        2. 建立以博物馆为核心的综合性旅游区域
        3. 建立完善的保障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 西安基层博物馆基本情况
附表二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概述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四、秦腔发展现状概述
     (一) 网络介入, 广泛传播
     (二) 培养学生, 传承秦腔
     (三) 创新剧目, 改进舞美
     (四) 馆藏经典, 保护遗产
     (五) 受众群体单一
五、秦腔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与群众生活融合度低
     (二) 与互联网结合不充分
     (三) 技术不足, 展览形式单一
六、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 充分搭建网络平台, 实现受众多元化
        1. 搭建自媒体平台。
        2. 实现互联网+秦腔的推广模式。
     (二) 表演形式多样化, 让秦腔元素充分融入群众生活
     (三) 充分利用资源, 改进博物馆建设
七、结语

(5)土族社火研究 ——以青海民和三川朱家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概述
    三、本文采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四、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学术目标
第一章 土族社火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土族及个案调查点基本概况
        一、土族概况
        二、个案调查点基本概况
    第二节 民和三川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环境
    第三节 民和三川历史人文环境
        一、历史沿革
        二、文化遗存
        三、民族构成
        四、宗教信仰
        五、民俗文化
    第四节 周边的文化交流
        一、三川土族与藏文化的交流
        二、三川土族与蒙文化的交流
        三、三川土族与汉文化的交流
第二章 土族社火的基本程式
    第一节 社火前期筹备
        一、社火的筹备
        二、社火的组织结构
        三、演员选定及角色安排
        四、社火的排练
    第二节 社火仪式展演
        一、第一场社火:村内正式社火表演
        二、出相:受邀到别的村落进行社火表演
        三、“降香”:社火队去村庙和寺院拜谒神灵的表演
        四、“踏煞”:到村民家中去表演社火
        五、社火在村落的正式展演
        六、“谢将”:最后一场社火表演
第三章 土族社火中的民俗文化解读
    第一节 土族社火角色解读
        一、内场“身子(角色)”
        二、外场“身子”(社火中的丑角形象)
    第二节 土族社火禁忌解读
        一、性别禁忌
        二、装扮禁忌
    第三节 土族社火仪式解读
    第四节 土族社火的文化包容
        一、起源传说异同
        二、角色类型异同
        三、表演时间与农时
        四、表演内容异同
第四章 土族社火的现代境遇
    第一节 土族社火的社会功能
        一、维系与凝聚功能
        二、祈福与驱邪功能
        三、娱乐与宣泄功能
    第二节 土族社火的现代走向
        一、社火的生存状态
        二、传承与保护的深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展现人性崇高 奏响时代华章 论陈彦现代戏曲的审美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人民性:戏剧创作的表现对象
当代性:戏剧创作直面现实的定力
正能量:戏剧作品的价值追求
民族性:戏剧艺术的表现特色

(7)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的时空相关性及演化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2.1 研究方法
        1.2.2 数据来源
    1.3 文章框架与组织结构
    1.4 文章创新之处
第2章 文化艺术产业研究综述
    2.1 产业归属问题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2.2 文化艺术的产业研究
        2.2.3 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特点
第3章 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现状
    3.1 西安市概况
    3.2 优势条件
        3.2.1 区位条件
        3.2.2 经济社会条件
        3.2.3 文化条件
        3.2.4 政策条件
    3.3 取得成果
        3.3.1 企业数量增加
        3.3.2 产值稳步攀升
        3.3.3 民企势头强劲
        3.3.4 文化效应明显
    3.4 存在问题
        3.4.1 产业规模偏小
        3.4.2 市场发育不健全
        3.4.3 文化功能亟待提高
        3.4.4 缺乏专业人才
第4章 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4.1.2 研究方法
    4.2 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4.2.1 总体呈集聚分布
        4.2.2 布局渐趋均衡
        4.2.3 核心边缘分布特征
    4.3 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的集聚区分析
        4.3.1 聚类分析方法
        4.3.2 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空间集聚分析
        4.3.3 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布局模式
    4.4 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空间分布评价
        4.4.1 服务人口特征分析
        4.4.2 空间因素对文艺场馆总体功能影响
        4.4.3 文化艺术产业空间分布合理性评价
第5章 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的时空相关性分析
    5.1 整体分析
        5.1.1 基于区域角度的参数相关分析
        5.1.2 基于参数角度的空间相关分析
    5.2 区域间分析对比
第6章 演化机制分析
    6.1 时空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的建立
        6.1.1 时空数据模型
        6.1.2 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6.2 估计方法的确定
    6.3 机制分析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秦腔艺术产业化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树立消费观念,增强产业意识
二、整合艺术资源,理顺生产机制
三、开掘消费市场,形成产品系列

四、秦腔艺术产业化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 崔玉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秦腔传统角色的文化创意设计研究[D]. 郝庄.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3]西安地区基层博物馆发展策略研究[D]. 李博.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4]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J]. 刘睿园,张欣. 戏剧之家, 2017(12)
  • [5]土族社火研究 ——以青海民和三川朱家村为个案[D]. 朱千里. 青海师范大学, 2017(02)
  • [6]展现人性崇高 奏响时代华章 论陈彦现代戏曲的审美追求[J]. 李军学,李华. 当代戏剧, 2014(05)
  • [7]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的时空相关性及演化机制分析[D]. 才超.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3)
  • [8]打造秦腔品牌的几点思考[J]. 杨剑力. 当代戏剧, 2005(01)
  • [9]秦腔艺术产业化的几点思考[J]. 余甲科. 当代戏剧, 2004(S1)

标签:;  ;  ;  ;  ;  

秦戏艺术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