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旅游产业的战略构想与发展思路

晋中旅游产业的战略构想与发展思路

一、晋中旅游产业的战略构想及发展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岳一然[1](2021)在《乡村旅游影响下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评价研究 ——以上九山村为例》文中指出传统村落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时代发展,当前鲁西南地区部分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生活的需求和村落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多项政策,当前传统村落的旅游业发展良好。传统村落本身就因其独特的景观资源、人文艺术气息和历史建筑而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适合旅游发展的传统村落也需要对其人居环境进行提升,以满足现代旅游发展的要求。所以对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进行更新对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村落产业良性发展有重要价值。鲁西南传统村落在自然禀赋、历史沿革、人居环境、旅游发展程度等方面有共性也有特性。分析、归纳、梳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内涵,现存人居环境问题及影响村落人居环境更新的因素与指标。建立适用于该地区传统村落的评价体系以对传统村落在乡村旅游影响下的人居环境更新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炼该地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优化提升策略。本次研究中,首先阐述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行相关概念辨析;对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人居环境评价、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分析,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其次,研究得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和乡村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联性,并由此总结提炼评价体系的理论构架。通过对典型研究对象的调研,梳理鲁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情况及人居环境更新情况,总结其优势与劣势。结合对鲁西南地区的走访调研和生活实践,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和AHP法等统计学方法构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数据化评价体系,得出“乡村旅游影响下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指标评价体系”。结合走访调研情况,对筛选出的鲁西南地区典型传统村落使用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得出乡村旅游背景下鲁西南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更新情况的数值化得分。最后,基于评价体系,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在走访调研和生活实践发现的问题,以上九山村为例提出“基于评价体系的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优化策略”和旅游发展提升策略。鲁西南传统村落在乡村旅游影响下的人居环境更新整体水平一般,旅游发展程度和人居环境更新情况呈现出正相关性。其中上九山村人居环境更新在乡村旅游的影响下有较为积极的发展,但是其人居环境更新的部分内容在乡村旅游的影响下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本文以上九山村为例从功能分区、发展模式、文创产业等方面提出乡村旅游发展优化策略;从提升基础设施、维护传统风貌、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提出人居环境更新优化策略。以期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状况,并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边云涛[2](2021)在《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文中认为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缓慢、遭遇“资源诅咒”制约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而产业转型升级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资源型区域资源产业依赖导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缓慢,产业演进中形成了低端锁定现象。而加快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政府和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实践已经经历较长时间,但产业转型升级依然是资源型区域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学术界对资源型区域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关注较多,但较少聚焦到资源型区域脆弱的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产业生态视角对资源型区域的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产业关联等理论,促进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利用机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计量检验、案例研究等方法,基于产业生态视角,以工业部门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两类数据,研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首先,在梳理产业演进、产品空间、资源产业依赖与转型升级等文献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阐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机理;其次,利用产品空间理论构建中国资源型省域产业空间网络图,检验资源依赖与产业演进的逆向关系;然后,利用计量模型检验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接着,对典型资源型城市长治市进行案例研究;最后,提出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为:(1)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产业生态系统概念与模型,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利用生态系统构成与演替模型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等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产业发展通过正向关联带动其他产业是促进模型,产业发展不影响其他产业发展呈中性是随机模型,产业发展排挤其他产业是抑制模型。在工业部门,资源依赖形成通过对制造业、生产要素、优质服务、基础设施的挤出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产业生态恶化带来产业结构逆向演进,形成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抑制模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开展资源产业管制避免资源依赖,形成有利于制造业新产业成长的随机模型,接着政府引导资源收益转化,加速培育制造业新主导产业进入促进模型第一阶段,最后通过制造业新主导产业内生关联驱动,实现产业生态与产业演进良性互动的促进模型第二阶段。在工业部门假定下提升产业多样化水平、产业关联程度是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2)拓展产品空间理论解释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低端锁定。使用2003至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四位代码行业数据,重点在邻近度计算中将赋值范围从传统[0,1]拓展为[-1,1],构建中国正、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正产业空间网络呈“核心致密—边缘稀疏”结构,核心区域为纺织、电气机械与器材、电子通信设备等高邻近度制造业,边缘区域为采矿业、炼焦、金属冶炼等低邻近度资源型产业。负产业空间网络呈许多小范围一个产业与多个产业之间构成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与“外围”产业为互斥、抑制关系。“中心”多是采矿业等资源型产业,与之相连的是受资源型产业“抑制”的装备制造、纺织等产业。高资源依赖的山西、青海等资源型省份优势产业数量少、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和产业密度均较低。计量结果显示资源依赖度提升会导致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显着下降,也就是资源依赖导致产业逆向演进。(3)以工业部门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产业生态对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研究发现被解释变量滞后期、产业密度滞后期对产业升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升级具有路径依赖特征,高资源依赖省份最显着。“省份—年份”二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但高资源依赖组呈“U型”关系,资源依赖是资源型区域工业升级的动力。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发现产业基础、要素禀赋、产业服务、产业设施对产业演进产生显着影响,产业生态的改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升级。机制检验表明,资源依赖会通过挤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降低人口密度等产业要素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资源依赖也通过挤出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产业密度、路网密度影响经济发展活力,阻碍区域产业演进。最后以产业多样化指数、三次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替代原被解释变量进行了拓展检验。(4)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治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长治“二三一”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中资源依赖、重工业化明显,但呈下降趋势;产业空间网络图中长治优势产业处于正产业空间网络边缘、负产业空间网络“中心”位置。长治产业演进呈现路径依赖、路径创造、路径中断等特点。长治通过煤炭产业管制导致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以改善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为主的产业生态改良为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助力长治产业演进由抑制模型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5)提出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资源型区域可以通过产业再造、产业延伸、产业退出等实现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也可以通过产业植入、产业培育、产业融合等实现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最后从以产业关联促进产业群落化发展、改善生产要素禀赋、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优化产业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尝试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产业设施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进模型,进而基于产业生态视角搭建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与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分析资源依赖导致产业生态恶化与产业结构逆向演进的抑制模型,提出资源管制、政府引导、内生关联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随机模型、促进模型。二是将传统产品空间理论邻近度范围[0,1]拓展至[-1,1]来显示产业生态演进抑制模型,提出正、负产业空间概念揭示资源型区域存在的典型产业负向关联,资源产业依赖会排挤制造业发展。三是综合运用区域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为衡量产业演进变量,以及对长治的案例研究是论文特色之处。

康则全[3](2021)在《山西阁老掌村乡土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乡土景观不但有着独特的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景观风貌,而且还包含着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人文景观资源,其中绝大部分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土景观的开发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乡土景观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乡土景观应用,能够使得当地旅游文化具备独特的气质,成为撬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因此探索乡土景观科学的设计方法、设计内容、遵循原则等,对助力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论文运用文献法、交叉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对乡土景观及其相关概念、组成、乡土景观特性、乡土景观与乡土产业关系、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对乡土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和优秀设计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为乡土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以山西蒲县阁老掌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研法对阁老掌村乡土景观资源进行调查及优劣势分析,调查结果反映出,阁老掌村存在位置偏僻、道路狭窄、空间格局散乱无序、基础设施不完善、建筑风格杂乱等问题;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农地资源、特色乡土建筑、非物质文化资源等是阁老掌乡土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窑洞建筑、梯田景观、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颇具特色;乡土产业单一,以第一产业种植业为主。阁老掌村应根据乡土景观与乡土产业融合的“旅游+”发展定位,遵循整体规划、区域协调、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以生态优先、乡土优先为规划原则,进行乡土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对这些研究结果的分析和阁老掌村乡土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论证,得到以下结论:(1)阁老掌村乡土景观资源丰富,森林资源可结合康养旅游进行森林旅游景观设计,充分开发森林资源,可利用上中下三维空间进行景观布局。同时结合林下种植和养殖产业发展林下景观。(2)草地资源的利用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注意裸露地的改良设计,可结合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产业进行草地民俗体验设计,形成集文化、饮食、旅游为一体的草地景观。(3)农地资源的利用不但要考虑景观效果,还要考虑经济效益,梯田景观的营造一方面可根据地形地貌自然肌理,选择当地特色的农作物、经济作物、中药材进行种植,形成大地景观愿景。另一方面可结合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农旅景观。(4)阁老掌村聚落空间重构,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周边环境、道路交通的综合因素,规划为双核集聚型聚落空间。其一为当地居民集聚核心,其二为康养旅游为主的游客民宿集聚核心。(5)阁老掌村聚落景观设计,建筑景观以当地的窑洞改造为主,结合周边环境风貌,根据人们居住和旅游的需求,结合乡土文化,改善窑洞内外部环境,构建不同康养主题的民宿;植物景观的营造,根据阁老掌乡土产业、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功能区划选择适宜的乡土植物进行营造;景观小品要根据乡土文化、农耕民俗等,巧妙利用当地的废弃物,并结合具有典型特征的乡土元素进行设计。

时丽珍[4](2021)在《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拓研究》文中指出旅游给了体育平台,而体育赋予旅游以内容,顺应要素资源融合性趋势,是晋中市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结合可拓理论知识分析山西省晋中市体育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休闲农业、医药养生、生态业的融合发展,为晋中市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发,以及为创新体育旅游发展形式和空间提供更多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选取晋中市8处体育旅游相关景点进行融合可拓研究。首先界定矛盾问题:在晋中目前体育旅游的条件物元之下,无法有效实现其发展的总目标物元,构成矛盾问题。对比两物元,对二者进行发散、相关、共轭、蕴含与可扩分析,生成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两种可拓方案。其次,建立晋中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方案评价模型,根据专家访谈法选取5个一级指标与11个二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值,确立晋中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过程中引入信心指数进行修正,提高评价结果的精确度。计算两种方案的关联度值,并将两种方案的最终量化指标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方案一总体关联度优于方案二。再次,根据对两种可拓方案的综合比较得出结论如下:(1)政策方面:政府投资、招商引资都能实现景区经济发展,但政府牵头的统筹规划力度对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较大。(2)人力资本方面:目前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景区整体服务水平影响客流量及该地体育旅游发展前景,相对而言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高的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强。(3)社会效应方面:晋中体育旅游形式多样性不足。根据两个方案的对比,结合文化、农业、生态、医养等多元化的体育旅游形式更能为景区引流助力,对当地居民收入与就业效果都呈现正向社会效应。(4)经济带动与生态环境资源方面: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会使当地环境承载力发生改变。选择重点开发晋中某几处景点对体育旅游经济提升速度较快、经济带动能力更强,但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改变也更大。(5)游客满意度方面:晋中体育旅游项目处于附属和补充位置,交通通达性和体育基础设施配置有待完善,而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交通条件较好、设施配置率高的景点。最后,提出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1.出台政策需多部门联动,筑牢体育消费理念;2.提升景区整体服务水平,降低人力资本侵蚀;3.打造晋中市体育旅游IP,拓宽体育旅游形式;4.适度开发体育旅游资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5.完善晋中基础设施建设,多元业态全面融合。

孟祥林[5](2021)在《太原市主导下的“1+4+6”“双核”城市团发展构想》文中研究表明山西省中部地区以太原市为中心,通过整合忻州市、阳泉市、晋中市和吕梁市,形成"1+4+6"的城市团发展格局,可以在山西省城市团建构过程中形成"中间带动两边"的城市群拓展模式,寿阳县、阳曲县、"古交市+交城县+清徐县+太谷区"等在区域中心城市间扮演节点角色。"分区+分步"的发展方式以及城市链的建设成为提升城市内不同层级中心地间互动水平的关键。在进一步完善城市团结构过程中,需要前瞻性地认识到乡镇中心地扮演的角色,通过整合乡镇中心地构建起次级城市团,并使其在区域中心城市间发挥承接作用,突破行政区划构建功能主导下的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团。

李鑫[6](2020)在《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视察山西时,充分肯定了晋商文化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山西省应当坚定晋商文化自信。晋中是晋商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丰富的晋商文化旅游资源。《山西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确立了晋中市晋商文化旅游作为山西省六大旅游板块之一,以着名的平遥古城和日升昌票号、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庄园等为代表性景点,通过观光旅游,可以深入地感受到晋商文化。晋商文化旅游业在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急需有力的专业人才支撑,晋中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向的工作领域是导游服务、旅行社工作、景区服务与管理。因此,晋商文化融入旅游专业课程是必要的。晋商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旅游教学资源,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兴趣需求。因此,晋商文化融入旅游专业课程是可行的。分析了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探索将晋商文化融入旅游专业课程的路径。首先,对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调研,并进行景点实地考察。其次,明确晋商文化依据教育性、职业性和适应性原则融入课程。再次,构想将晋商文化融入课程的方案,探索适合融入的课程、时间、方式、学时和内容,将其分别融入《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知识》、《地方景点导游》等课程中。最后,将晋商文化旅游资源“课程化”,并分类梳理可融入课程的内容。以研究对象A学校为例,探索融入晋商文化的具体应用。首先,将晋商文化的精神内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通过感知诚实守信、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等晋商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诚信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其次,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面入手,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从教材内容入手,在原教材基本结构不变的前提下,找到适合融入的章节,补充或新增对应的学习内容;从教学目标入手,调整融入晋商文化内容后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从教学方式入手,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课程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兴趣。最后,通过合理安排专业实习实训、积极举办校内文化活动、大力开展校外实践活动,丰富体验情感。通过具体的应用研究,期望能够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传承和创新晋商文化;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为地方旅游业输送具有晋商文化底蕴的讲解和服务人才。

郝晓雪[7](2020)在《基于GIS的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体育+旅游”模式日渐受到大众的青睐和追捧,体育旅游业成为了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引发了新的消费热潮。山西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加之山西获批为省级国家全域旅游创建单位,“黄河、长城、太行山”旅游新品牌提出的契机下,借助国家对健康产业的支持以及山西省各级政府对旅游品牌的扶持,“体育+旅游”大有可为。因此本文以山西省的体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以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为主,结合田野调查,多种定量分析模型计算,通过全面调查和分析体育旅游政策、社会环境、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和资源分布空间分布特征等的基础上,对山西省的三大板块体育旅游圈构建情况进行了SWOT分析,并在全域旅游的视域下,依据测度结果提出山西省体育旅游圈构建路径。研究结果如下:(1)截至2019年4月1日,搜集、整理了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548项,其中自然类体育旅游资源262项、人文类体育旅游资源286项。(2)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构建的SWOT分析结果为:构建优势为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及集聚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劣势为体育旅游整体规划和方向指引的缺乏,现有的体育旅游展示模式单一,可达性较弱;山西省整体旅游空间组织趋势的指向性和政策扶持为体育旅游圈构建提供了机遇;体育旅游资源分布不平衡、全国体育旅游热带来的冲击是其面临的挑战。优势和机遇是黄河、长城、太行山三大板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3)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城市发展水平、地形地貌、河流水系、交通因素的关系密切。(4)依据点—轴理论构建黄河、长城、太行山三大体育旅游圈,其包含了10个节点、12个发展节点和9条交通轴构成的体育旅游圈。其中黄河体育旅游圈以太原、吕梁、临汾、运城为核心城市,将沿线所途经县市及其体育旅游资源点连为一体,大力发展以河流观光、快艇漂流、民俗体验等为主的水上体育活动,实现黄河体育旅游圈的全域化;长城体育旅游圈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以朔州、大同为节点,深刻挖掘长城文化内涵,依托长城沿线古堡,打造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体验区。其二是以忻州为节点,以挠羊赛、杨家拳等非物质体育文化为依托,打造具有晋北风情的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旅游;太行山体育旅游圈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以长治和晋城为核心,王莽岭、太行大峡谷、羊头山为标杆性龙头景区,打造野外探险太行游;其二是以晋中和阳泉为中心,平遥古城、藏山、晋商大院为标杆性龙头景区,结合历史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构建历史文化体育游。通过点—轴开发理论,结合体育+旅游的发展大趋势,建立“黄河、长城、太行山”三位一体的体育旅游圈发展路径,将区域内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三大体育旅游圈互为补充,互为支撑,联动发展,推动山西省实现全域体育旅游的整合升级,统筹山西体育旅游大格局。

孙洁[8](2020)在《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西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基于国家提出的去产能政策,关停矿山的数量不断增加,做好关停矿山的资源整合及利用工作意义重大。由于废弃矿山环境管理工作的缺失,致使废弃矿山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凸显,加强生态建设、扭转废弃矿山的不良问题,就需整合区域资源,做好资源利用和绿色转型工作。山西关停矿山绿色发展战略研究,能提高去产能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可为山西关停并转等去产能煤矿企业提供一条转型脱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对保障山西省能源安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阅读、理论分析、实地调研、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研究国内外关停矿山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关停矿山绿色发展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探索了山西关停矿山绿色经济转型发展驱动及提升战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山西省区域内关停矿山主要可利用资源包括地下空间,煤层气,矿井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基础设施设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以及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等。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对可利用资源综合开发,构建了综合旅游景区、地下水库和抽水蓄能电站、气体储存和压缩空气蓄能电站、生态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站、煤层气综合利用、地下垃圾处理站、地下城市配套设施、矿井水地热利用工程十种绿色绿色转型模式,为山西省关停矿山开发利用提供路径选择。(2)山西省关停矿山开发利用尚不成熟,绿色转型发展能力不足,在绿色转型发展中遇到了现实难题及问题,主要为:关于矿区人口搬迁的安置难题、转型替代产业发展难题、环境恢复治理进展缓慢、资金问题、矿业勘察工作不到位、矿山恢复治理难度大、任务繁重、转化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3)将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作为目标,通过RAM模型、数理分析、0-1模型分析,构建了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作为评价准则的包括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的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4)通过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得出技术创新、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是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最重要的指标。(5)通过理论、数据和模型分析提出山西省绿色转型能力提升战略:科学规划,精确定位绿色转型条件;转化闲置资源利用价值,由资源枯竭向资源再造绿色转型;加强生态修复及再利用,探索多样化生态修复技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为方向,积极研发绿色技术,多能互补;以关闭煤矿的资源类型为主导,对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制定了制度保障措施: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制度、绿色技术制度、制定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绿色核算制度。

高靓[9](2019)在《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与产业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物质基础,通过揭示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明确区域旅游发展方向,制定区域旅游整体发展战略,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山西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越来越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对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把握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山西省社会经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文化旅游资源概况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定性和GIS分析等方法,对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其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产业化开发路径与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得出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共有4个主类、10个亚类、59个基本类型和2644个文化旅游资源单体。山西省南部文化旅游资源较多,北部文化旅游资源较少。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是运城市、临汾市、晋中市、长治市与晋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丰度最大的城市是晋城市、运城市、太原市、晋中市与长治市;从总丰度指数来看,运城市、临汾市、晋中市、长治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总丰度指数位于前列;而阳泉市、朔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总丰度指数较小。山西省各城市之间文化旅游资源配合指数差异较小,大部分城市组合状况略差,资源配合不协调,只有大同市和忻州市组合状况达到了良好状态。运城市、晋中市、晋城市与长治市文化旅游资源整体上占据着绝对优势,而阳泉市与朔州市整体优势度最差。从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来看,晋中市、晋城市、吕梁市、朔州市与阳泉市的协调性较好,大同市与长治市的协调性较差。(2)从整体上看,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空间分布不均衡。太原市、晋中市西部、运城市、临汾市南部、长治市与晋城市文化旅游资源较多且分布相对集中,而晋中市东部、吕梁市、阳泉市、朔州市以及大同市部分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分布较少。从空间分布差异度来看,山西省东南部、南部的文化旅游资源分布规模较大,而西部、北部文化旅游资源分布规模较小;山西省南部文化旅游旅游资源质量比北部优越得多;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运城市、太原市、晋城市、长治市与晋中市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较好;临汾市、吕梁市、大同市、忻州市、阳泉市和朔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阳泉市与朔州市综合发展水平最差。根据核密度分析的结果来看,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整体上呈“人字型”结构,空间分布密度差异显着,形成了以太原市与晋中市西部为超强核心,运城市与临汾市、晋城市与长治市为次核心,大同市为发展中心,呈圈层式对外扩散的“多核心,三层级”的空间分布格局。(3)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存在以下问题: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空间分布差异大;空间组合状况略差;空间分布不均衡;开发差异显着;缺乏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重点旅游城市等。(4)对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产业化开发路径:晋北地区——保护式开发;晋中地区——多种模式协调开发;晋南地区——文化重塑式开发;晋东南地区——文化展览式开发。(5)最后提出促进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与建议: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加快与发展政策对接;确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创新并举;加强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以品牌促发展;加大文化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业人才等。

宋敏[10](2019)在《灵石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生态旅游是近些年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相比传统乡村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经济发展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目前山西省乡村生态旅游处于起步阶段,灵石县作为省内典型资源大县,生态旅游业作为未来转型的主要方向,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灵石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所以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研究,以灵石县为研究对象,结合游客对于景区的感知,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成果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与第二章。第一章介绍文章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阐述文章主体思路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详细解析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概念,发掘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二部分是第三章,主要介绍灵石县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条件,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的现状;第三部分为第四章,第四章为本文重点,通过对灵石县的实地考察,构建了从游客的乡村景观与建筑感知三个指标、旅游产品与服务感知七个指标、乡村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感知六个指标、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与氛围感知九个指标,共四个维度,运用IPA分析方法对本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绩效进行评估,采用SPSS软件对这四个维度进行信度分析,对游客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确定其指标的可信度与效度,计算乡村景观与建筑感知、旅游产品与服务感知、乡村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感知、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与氛围感知的各个因子的重要性与绩效均值,并对其进行排序;对重要性绩效指标样本进行T检验,确定两者差异性,以游客认知重要性为横轴,游客满意度绩效为纵轴,构建重要性IPA模型,将因子映射到四个象限中。第四部分是第五章,第五章根据第四章提出的模型的处理结果,分为四种不同解决措施,分别是稳固发展策略、可调配型策略、低优先级策略、强化改进策略四种乡村生态旅游策略,促进灵石县乡村生态旅游的高速发展。本文从灵石县乡村生态旅游实际出发,做出了具体的分析,有助于丰富乡村生态旅游评价体系,对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影响因子形成有益补充,本文提出的对策可以为与灵石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同类型的县市提供科学指导。

二、晋中旅游产业的战略构想及发展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中旅游产业的战略构想及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旅游影响下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评价研究 ——以上九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1.1.2 旅游产业发展激发新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1.1.3 山东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基本概念诠释
        1.4.1 乡村旅游
        1.4.2 传统村落
        1.4.3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
        1.4.4 指标评价体系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6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6.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6.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与分析
    1.7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方法
        1.7.2 技术路线
2 乡村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评价的方法建构
    2.1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特征研究
        2.1.1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内涵
        2.1.2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独特性
        2.1.3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构成
    2.2 乡村旅游发展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的关联性研究
        2.2.1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相关理论
        2.2.2 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的关联性
        2.2.3 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更新内容与作用途径
    2.3 指标评价体系的理论构架
        2.3.1 评价体系逻辑框架
        2.3.2 评价体系理论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乡村旅游影响下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3.1 鲁西南典型传统村落调研对象选取
        3.1.1 典型调研对象选取
        3.1.2 典型村落区位特征及历史概况
    3.2 旅游发展程度较低传统村落调研情况
        3.2.1 旅游发展现状
        3.2.2 人居环境更新现状
    3.3 旅游发展程度较高传统村落调研情况
        3.3.1 旅游发展现状
        3.3.2 人居环境更新情况
    3.4 本章小结
4 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流程
    4.2 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4.2.1 构建原则
        4.2.2 指标选取和层级构建
        4.2.3 指标释义
    4.3 指标权重设置
        4.3.1 权重计算原则
        4.3.2 指标权重计算
    4.4 评价标准导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评价结果的上九山村人居环境更新策略研究
    5.1 基于评价体系的人居环境更新评价结果分析
        5.1.1 评价结果概况
        5.1.2 评价结果分析
    5.2 优化研究案例对象选取
    5.3 基于评价结果的上九山村现状问题分析
        5.3.1 导向性问题
        5.3.2 实施性问题
    5.4 基于问题分析的上九山村人居环境更新优化策略
        5.4.1 优化原则和优化路径
        5.4.2 导向性优化策略
        5.4.3 实施性优化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结论一
        6.1.2 结论二
        6.1.3 结论三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评价体系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二:评价体系指标权重计算汇总表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产业生态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文献综述
    2.1 产业演进研究
        2.1.1 产业演进的内涵
        2.1.2 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
        2.1.3 产业演进的路径选择
    2.2 产业生态与产品空间研究
        2.2.1 产业生态的研究进展
        2.2.2 产品空间理论研究进展
    2.3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与转型升级研究
        2.3.1 资源型区域产业锁定及其成因
        2.3.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与措施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产业生态视角下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理论框架
    3.1 从生态系统到产业生态系统
        3.1.1 生态系统的构成
        3.1.2 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演替模型
        3.1.3 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3.1.4 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演进模型
        3.1.5 本文后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与模型
    3.2 产业生态恶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抑制模型
        3.2.1 基本假定
        3.2.2 资源丰裕、资源繁荣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恶化
        3.2.3 产业生态恶化、低端锁定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逆向演进
    3.3 产业生态改良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随机、促进模型
        3.3.1 资源管制、资源依赖弱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中性演进:随机模型
        3.3.2 政策引导、资源收益转化与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改良:促进模型 1
        3.3.3 产业生态改良、内生驱动与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模型 2
    3.4 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数理解析
        3.4.1 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分析
        3.4.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3.5 三次产业演进与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拓展分析
        3.5.1 三次产业演进、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部门产业演进关系
        3.5.2 资源依赖与三次产业演进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分析
    4.1 省级层面中国资源型区域的划分依据
    4.2 中国资源型省份产业演进的测度与特征:基于产品空间理论
        4.2.1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测度概念与方法
        4.2.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构建方法
        4.2.3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的总体特征
    4.3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升级能力评价
        4.3.1 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与产业空间网络特征
        4.3.2 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特征
        4.3.3 生产能力禀赋与产业密度特征
    4.4 资源依赖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4.4.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4.4.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4.4.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计量检验
    5.1 产业基础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基于三维数据
        5.1.1 三维数据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5.1.2 三维数据模型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1.3 三维数据模型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2 产业生态对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影响研究
        5.2.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5.2.2 基准计量检验:2003-2013
        5.2.3 补充计量检验:2007-2017
    5.3 资源依赖抑制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的中介机制检验
        5.3.1 中介效应模型设定与样本选取
        5.3.2 资源依赖“诅咒”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5.3.3 资源依赖影响显性比较优势产业个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3.4 资源依赖影响区域优势产业邻近度综合指数的中介效应检验
    5.4 拓展检验:替代原有被解释变量
        5.4.1 资源依赖与区域产业低端锁定的实证检验
        5.4.2 产业生态对区域产业演进影响的实证检验
        5.4.3 资源依赖对产业生态的影响:机制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的典型案例研究:以山西长治为例
    6.1 长治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与产业空间网络格局
        6.1.1 长治经济发展与产业演进的总体特征
        6.1.2 中国产业空间网络中的长治格局
    6.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探索与转型方向
        6.2.1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依赖
        6.2.2 长治产业演进的路径创造
        6.2.3 长治产业退出导致路径中断
        6.2.4 长治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
    6.3 长治产业生态改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阐释
        6.3.1 煤炭产业管制促进主导地位缓降与产业素质提升
        6.3.2 产业生态改良为长治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6.3.3 制造业、新兴产业助力长治产业演进向随机、促进模型转变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优化生态促进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建议
    7.1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7.1.1 资源型区域路径依赖式产业升级
        7.1.2 资源型区域路径突破式产业升级
    7.2 资源型区域产业生态优化的政策建议
        7.2.1 以产业关联推动资源型区域产业群落化发展
        7.2.2 促进资源型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升级
        7.2.3 提升资源型区域产业服务能力
        7.2.4 完善资源型区域产业基础设施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附表 1“省份—行业—年份”三维数据Probit回归结果
附表 2 1999-2019 年长治市主要工业品产量
附图 1 2013 年中国正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附图 2 2013 年中国负产业空间网络基准图

(3)山西阁老掌村乡土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交叉研究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实地调研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乡土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述
    2.1 乡土景观及其相关概念
        2.1.1 乡土
        2.1.2 景观
        2.1.3 乡土景观
        2.1.4 乡土产业
    2.2 乡土景观组成
    2.3 乡土景观特性
    2.4 乡土景观与乡土产业的关系
    2.5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进展
        2.5.1 国外乡土景观研究进展
        2.5.2 国内乡土景观研究进展
    2.6 乡土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2.6.1 反规划
        2.6.2 可持续发展
        2.6.3 建筑学
        2.6.4 空间生产
        2.6.5 景观生态学
        2.6.6 旅游产业融合
    2.7 乡土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7.1 德清莫干山
        2.7.2 陕西袁家村
        2.7.3 美国纳帕谷
        2.7.4 日本水上町
        2.7.5 案例小结
第三章 山西阁老掌村乡土景观资源调查与分析
    3.1 现状调查
        3.1.1 村域概况
        3.1.2 自然景观
        3.1.3 聚落景观
        3.1.4 文化景观
        3.1.5 经济景观
    3.2 优劣势分析
        3.2.1 优势
        3.2.2 劣势
第四章 山西阁老掌村乡土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1 乡土聚落空间重构
    4.2 乡土景观空间重构
    4.3 乡土自然景观营造
    4.4 乡土聚落景观营造
        4.4.1 乡土建筑改造
        4.4.2 乡村道路景观营造
        4.4.3 乡村其他设施景观营造
    4.5 乡土文化景观营造
    4.6 乡土经济景观营造
        4.6.1 农田景观营造
        4.6.2 草地景观营造
    4.7 乡土景观与乡土产业融合
第五章 山西阁老掌村乡土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5.1 规划设计构想
        5.1.1 发展定位
        5.1.2 规划目标
        5.1.3 规划理念
        5.1.4 指导原则
    5.2 总体规划设计
        5.2.1 功能分区
        5.2.2 空间结构
        5.2.3 主要景观节点布局
        5.2.4 道路交通规划
        5.2.5 植物规划
        5.2.6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5.3 乡土景观专项设计
        5.3.1 建筑更新设计
        5.3.2 铺装景观设计
        5.3.3 景观小品设计
        5.3.4 基础设施设计
        5.3.5 照明景观设计
        5.3.6 导视系统设计
        5.3.7 智慧乡村设计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旅游带动区域社会整体升级
        1.1.2 国家大力支持体育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1.1.3 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市场需进一步激活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图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体育旅游相关研究
        2.1.1 体育旅游概念界定
        2.1.2 体育旅游资源相关研究
        2.1.3 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2.2 可拓理论相关研究
        2.2.1 基础概念介绍
        2.2.2 可拓理论方法研究
    2.3 可拓理论应用于体育旅游产业的相关研究
        2.3.1 体育旅游评价研究
        2.3.2 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晋中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总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可拓分析
    4.1 可拓策划过程
    4.2 罗列体育旅游产业条件物元和目标物元并界定矛盾问题
        4.2.1 明晰体育旅游产品特点
        4.2.2 罗列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条件物元
        4.2.3 建立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总目标物元并界定矛盾问题
        4.2.4 利用可拓理论方法分析晋中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4.3 对晋中体育旅游产业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可拓分析
        4.3.1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发散分析
        4.3.2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相关分析
        4.3.3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共轭分析
        4.3.4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蕴含分析
        4.3.5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可扩分析
    4.4 晋中市环境资源共轭分析
        4.4.1 晋中市体育企业发展氛围
        4.4.2 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研究氛围
        4.4.3 山西省晋中市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环境
        4.4.4 后疫情时期山西省旅游环境
5 生成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拓方案及方案评价
    5.1 生成可拓方案
    5.2 方案评价
        5.2.1 评价目的和原则
        5.2.2 建立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5.2.3 确定待评物元指标值
        5.2.4 确定经典域与节域
        5.2.5 确定关联度
    5.3 评价结果
        5.3.1 方案一评价结果
        5.3.2 方案二评价结果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出台政策需多部门联动,筑牢体育消费理念
        6.2.2 提升景区整体服务水平,降低人力资本侵蚀
        6.2.3 打造晋中市体育旅游IP,拓宽体育旅游形式
        6.2.4 适度开发体育旅游资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6.2.5 完善晋中基础设施建设,多元业态全面融合
7 创新点、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创新点
    7.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附件一: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二:山西省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指标评价表
附件三:方案一关联度计算过程
附件四:方案二关联度计算过程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太原市主导下的“1+4+6”“双核”城市团发展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山西省“中部凸起”城市体系格局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聚集到分散:城市规模扩大与多层次城市体系的建构
    (二)单核到多核:城市群从点状聚集到面状铺开
    (三)局部到整体:协同发展视域下城市体系的秩序化演进
三、“主轴链+S链”构架下山西省城市体系“分步+分片”发展构想
    (一)以“太原市+晋中市”为节点的双月牙发展构架
    (二)基于双月牙构架的平行城市链的构建
四、山西省中部“1+4+6”构架太原市的周边联系
    (一)山西省中部以太原市为中心的“1+4+6”发展构架
    (二)“1+4+6”发展框架下太原市的周边联系
        1.“太原市—忻州市”城市链:基于“分区+分步”实现城市团对接
        2.“太原市—吕梁市”城市链:以东坡底乡为分界点强化城市链的分段建设
        3.“太原市—阳泉市”城市链:加强寿阳县“一心+四次”格局的建构
五、太原市主导下的“1+4+6”“双核”城市团的进一步思考
    (一)设置副中心城市成为城市团得以完善的理性选择
    (二)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起“广域太原城市团”
    (三)科学处理中心地聚集程度高但腹地分散程度大的问题
    (四)前瞻性思考乡镇中心地在县级城市团建构中扮演的角色
六、研究结论

(6)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国家层面
        2.地方层面
        3.中等职业教育层面
        4.旅游专业人才层面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文化
        2.晋商文化
        3.晋商文化旅游
        4.中职旅游专业
    (二)理论基础
        1.情境模式课程论
        2.文化教育学理论
        3.生活教育理论
        4.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三、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1.传承创新晋商文化的时代需求
        2.助推发展经济转型的地方需求
        3.积极适应中职旅游的人才需求
    (二)可行性分析
        1.晋商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旅游教学资源
        2.晋中市政府及社会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
        3.满足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学生的兴趣需求
四、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路径探索
    (一)前期调查与分析
        1.中职教师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2.晋商文化旅游景点实地考察
    (二)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应用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职业性原则
        3.适应性原则
    (三)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应用方案构想
        1.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分析
        2.晋商文化融入旅游专业课程的应用方案构想
    (四)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内容分类与梳理
        1.晋商文化之晋商精神
        2.晋商文化之大院建筑
        3.晋商文化之民俗风情
        4.晋商文化之名人名史
    (五)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应用评价建议
        1.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3.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五、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应用探索——以A学校为例
    (一)贯穿人才培养,提升职业素养
        1.A学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2.晋商文化的精神内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融入课程教学,掌握专业知识
        1.分析教材内容,融入晋商文化
        2.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3.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三)开展专业活动,丰富体验情感
        1.合理安排专业实习实训
        2.积极举办校内文化活动
        3.大力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四)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实践案例——以A学校为例
        1.晋商文化·主题教学案例
        2.晋商文化·假期社会调查
        3.晋商文化·知识竞赛活动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7)基于GIS的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响应体育旅游的时代需求
        1.1.2 “三大板块”是实现山西省转型的谋篇布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1.2.1 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
        1.2.2 关于旅游圈的研究
        1.2.3 GIS空间分析法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
        1.2.4 山西省体育旅游研究现状
        1.2.5 文献综述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应用价值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分析法
        2.2.2 GIS空间分析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的区域划分
    3.1 相关概念界定
    3.2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依据核密度空间分布划分板块区域
4 构建"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的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资源优势是先决条件
        4.1.2 集聚状的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是开发优势
    4.2 劣势分析
        4.2.1 体育旅游整体规划和方向指引的缺乏
        4.2.2 项目展示模式较单一,可达性较弱
    4.3 机遇分析
        4.3.1 旅游空间组织趋势提供了体育旅游圈的建设指向
        4.3.2 建设“黄河、长城、太行山”三大板块提供政策助力
    4.4 挑战分析
        4.4.1 山西省各地市体育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
        4.4.2 全国体育旅游热带来的冲击
5 基于点—轴理论的山西省体育旅游圈构建分析
    5.1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1.1 城市发展水平
        5.1.2 自然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河流水系)
        5.1.3 交通因素驱动
    5.2 体育旅游圈发展节点和发展轴线的确定
    5.3 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的构建
        5.3.1 黄河体育旅游圈构建分析
        5.3.2 长城体育旅游圈构建分析
        5.3.3 太行山体育旅游圈构建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8)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关停矿山数量不断增加
        1.1.2 关停矿山引发环境与安全问题
        1.1.3 全球能源转型与低碳化发展
        1.1.4 山西迫切需要资源型经济转型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
        1.3.2 关停矿山转型发展
        1.3.3 关停矿山开发利用实践
        1.3.4 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理论体系
    2.1 相关概念
        2.1.1 绿色经济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战略管理理论
    2.2 绿色转型理论基础
        2.2.1 绿色转型基本架构
        2.2.2 技术创新绿色发展
        2.2.3 增长方式绿色转型
        2.2.4 制度创新
    2.3 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径与阶段
        2.3.1 绿色转型路径
        2.3.2 绿色转型发展阶段
    2.4 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3.1 山西关停煤矿情况
        3.1.1 十三五期间山西关闭煤矿情况
        3.1.2 山西关停矿山资源利用情况
    3.2 山西关停煤矿可利用资源分类及发展模式
        3.2.1 可利用资源分类
        3.2.2 绿色转型发展模式构建与技术
    3.3 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构成元素及存在的问题
        3.3.1 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构成元素
        3.3.2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存在的问题
    3.4 山西省关停矿山绿色转型政策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3.4.1 山西省关停矿山绿色转型相关政策
        3.4.2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4.1 基于RAM的测算模型
        4.1.1 绿色创新转型效率测算模型构建
        4.1.2 变量选取及结果检验
        4.1.3 回归结果分析
    4.2 环境资源难题分析
    4.3 基于0-1模型的发展能力分析
    4.4 基于AHP的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4.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4.2 评价指标体系
        4.4.3 评价模型的构建
        4.4.4 评价指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驱动及能力提升战略
    5.1 关停矿山转型发展驱动力的形成机理
        5.1.1 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
        5.1.2 资源利用优化方式的形成机理
        5.1.3 生态治理能力形成机理
        5.1.4 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形成机理
    5.2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提升路径
        5.2.1 科学规划,精确定位绿色转型条件
        5.2.2 转化闲置资源利用价值,由资源枯竭转向资源再造的绿色转型路径
        5.2.3 加强生态修复及再利用,探索多样化生态修复技术
        5.2.4 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为方向,积极研发绿色技术,多能互补
        5.2.5 以关闭煤矿的资源类型为主导,对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5.3 制度保障
        5.3.1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制度
        5.3.2 绿色技术制度
        5.3.3 制定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
        5.3.4 绿色核算制度
    5.4 实证分析
        5.4.1 模型验证与分析——以白家庄矿和安源矿为例
        5.4.2 太原白家庄矿绿色转型实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与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范围
    2.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3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4 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2.4.1 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2.4.2 文化旅游资源分布
        2.4.3 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3 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3.1 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3.1.1 文化旅游资源最邻近分析
        3.1.2 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3.2 文化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3.2.1 文化旅游资源集中程度分析
        3.2.2 文化旅游资源均衡程度分析
    3.3 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度分析
        3.3.1 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规模度分析
        3.3.2 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优越度分析
        3.3.3 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差异性综合分析
    3.4 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核密度分析
4 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
    4.1 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空间分布差异大
    4.2 文化旅游资源空间组合状况略差
    4.3 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
    4.4 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开发差异显着
    4.5 缺乏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重点旅游城市
5 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路径研究
    5.1 晋北文化旅游区——保护式开发
    5.2 晋中文化旅游区——多种模式协调开发
    5.3 晋南文化旅游区——文化重塑式开发
    5.4 晋东南文化旅游区——文化展览式开发
6 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与建议
    6.1 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加快与发展政策对接
    6.2 确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创新并举
    6.3 加强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以品牌促发展
    6.4 加大文化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
    6.5 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业人才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灵石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2 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旅游
        2.1.2 生态旅游
        2.1.3 乡村生态旅游
    2.2 相关理论
        2.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经济理论
        2.2.4 旅游消费者行为理论
3 灵石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1 自然地理条件
        3.1.1 区位与交通情况
        3.1.2 地形气候情况
        3.1.3 自然资源情况
    3.2 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
        3.2.1 经济发展水平
        3.2.2 产业结构
        3.2.3 人均可支配收入
    3.3 灵石县乡村生态旅游现状
        3.3.1 旅游资源分布
        3.3.2 乡村生态旅游模式
        3.3.3 旅游经济收入情况
        3.3.4 产品开发情况
        3.3.5 旅游营销情况
4 灵石县乡村生态旅游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模型的构建
        4.1.1 重要性-绩效分析方法
        4.1.2 测评步骤
    4.2 评价因子选择
        4.2.1 评价因子选择方法
        4.2.2 指标体系构建
    4.3 问卷设计与调查
        4.3.1 问卷的初始设计与调查
        4.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4 问卷数据分析
        4.4.1 问卷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4.4.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4.5 灵石县乡村生态旅游认可度分析
        4.5.1 因子重要性均值计算
        4.5.2 因子绩效均值计算
    4.6 数据校验
        4.6.1 配对样本t检验
        4.6.2 IPA模型指标分析
5 灵石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5.1 稳固发展策略
        5.1.1 深挖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形象
        5.1.2 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景区管理
        5.1.3 保持本土文化,加强民俗文化宣传
    5.2 可调配型策略
        5.2.1 开展网络媒体营销,加强行内对接宣传
        5.2.2 建立治安管理体系,加强保安人员培训
        5.2.3 推动共享生态旅游,打造个性化旅游
    5.3 低优先级策略
        5.3.1 加大环境卫生治理,提升景区旅游形象
        5.3.2 打造特色纪念品,提升产品审美艺术
    5.4 强化改进策略
        5.4.1 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高居民文化水平
        5.4.2 注重人才素质提升,加快管理人才引进
        5.4.3 改善景区交通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致谢

四、晋中旅游产业的战略构想及发展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旅游影响下鲁西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评价研究 ——以上九山村为例[D]. 岳一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演进研究[D]. 边云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山西阁老掌村乡土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康则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晋中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拓研究[D]. 时丽珍. 中北大学, 2021(09)
  • [5]太原市主导下的“1+4+6”“双核”城市团发展构想[J]. 孟祥林.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6]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应用研究[D]. 李鑫.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基于GIS的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构建研究[D]. 郝晓雪. 山西大学, 2020(01)
  • [8]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D]. 孙洁.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9]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与产业化研究[D]. 高靓.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灵石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 宋敏.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晋中旅游产业的战略构想与发展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