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初探

师范院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初探

一、高师培养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师资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任大路[1](2021)在《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卓越的专业技能,以及追求终极目标的态度和信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包括:尊重教师、重视教学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与精湛技艺的专业品质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教师队伍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学科,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术能力、体育能力、道德素质、身心行为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对高校体育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为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整合了体育领域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法;寻找工匠的精神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建设的融合点;梳理了工匠精神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选取了匠品、匠识、匠艺、匠知、匠道、匠心、匠德、匠行8个核心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主要在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四个具体方面实施。(2)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体育学生能力的内容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训练、锻炼、竞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课程教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道德心理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项元素的具备程度进行调查,整体比例为:欠缺1/5,一般3/5,良好1/5。(3)此次研究在对于调查指标具体元素的选取上包括: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4个一级指标;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等16个二级指标;学科教育认知等64个三级指标;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各指标重要程度系数Fi>4.0,并对其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4)学生能力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并依据此内容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体育学生、体育教师等调查具备情况及重要程度。(5)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社会层面,从学生个体入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工匠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与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内在联系。在学科能力、体育素质、教育能力和身心行为四个具体方面,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在学生能力各项指标元素调查中学生整体具备程度总体表现进行良好,培养学生能力都在一般水平之上。(3)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系数Fi>4.0,即在选取的64个指标元素中重要性程度较高,对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意义较大。(4)工匠精神对于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困境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薄弱;二是迫切需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整合路径;三是缺乏明确的精神文化标准。(5)对于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主要包括了8个主要元素以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并且要遵循工匠精神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具体措施。(6)具体实践过程为: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体育素养:臻艺求学、野蛮体魄的匠艺;求知问真、文明精神的匠知;教育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匠心;有教无类、尚体重学的匠道;身心品行:明德爱国、忠守敬业的匠德;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的匠行。

倪保锐[2](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将使核心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分布于各学段、学科、课程、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师资专业化培养,提高师范类专业导出师资的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国良师。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落实推进素养教育的深入,也是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一条路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师理念、教师素养、学生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要素都面临着调整,我们只有逐层逐一突破,无捷径可寻。田径运动被公认为“运动之母”,它是最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形成而演化成自今的田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呈现运动形式的类型,奥运项目最多,终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体育教育专业本着培养适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服务。田径普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先锋课程,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决定着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初步呈现改革内容和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为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简单,不全面,描述不具体,各部分孤立。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对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衔接度不高,缺乏师范生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2)研究发现当前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理念陈旧,重教轻学,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师教、学生学。课程目标偏重技术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项目内容上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教学方式传统,很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偏重期末成绩评价,技术考核占比较大,评价主体单一。(3)通过多次咨询专家,进行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评价,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培养与跟踪,最终得到良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4)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田径普修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目标要素体系、内容要素体系、实施要素体系和评价要素体系,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对标的联动课程体系。

毛堂铃[3](2021)在《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契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云南省首次将体育中考分数提至100分,体育教育改革一投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多方报道。此次改革不仅是对云南省中学体育教育的挑战,也是对高校体育教育的一次磨砺。对体育教师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毕业后主要走向中学教师岗位,所以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质量一直都是各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对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现状、人才需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职业能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教师标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情况、人才需求与教育职业能力等进行契合分析。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融合提出建议,希望能对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产生积极影响。并得出结论: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过于空泛,不便于目标达成考核;没有对文件进行详细解读遗漏某些重要信息,多数学校在培养目标中缺乏对“专业能力”维度中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内容的要求;文字性描述内容不够严谨。2、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仍以传统运动项目为主,缺乏体育游戏,水上或者冰雪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这几个方面。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理解分析学生、教学策略选择、弹性设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管理等教育职业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李家艳[4](2020)在《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士一(1886-1969)是我国近现代着名的外语教育家,是最早且最有影响介绍直接教学法的专家,首创外语情境教学理论,开发了《初中英语直接法英语教科书》、《英语会话合璧》等极具影响力的外语教科书,培养了吴棠、范存忠、吕叔湘等一大批外语教学界的领军人才。本研究在充分挖掘、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张士一教育背景与学术经历,分析其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及源渊,阐述和总结其外语教育思想的内容与实践、特征及启示。第一,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与渊源。1921年,张士一做英语教学法演讲,首提情境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外语教育思想开始萌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通过外语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不断开展外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探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育教学理论;1948年,他发表《一个语言教学的新理论》,形成以情境教学理论为核心的外语教育思想。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教育、学术经历密不可分。第二,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主要内容与实践。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大学人才观、外语教学理论,以及教师教育观。关于大学人才观,他提出教育是为生人能力的科学,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在外语教学理论方面,从技能、实用和人格的角度出发,强调外语教学在技能上要实现听说读写四熟、在实用层面要利于学生就业与升学、在人格上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化情操;在教学原则上,强调外语教学要坚持启发诱导、循序渐进以及知行合一;总结出入门耳口训练、拼读、教学抽象词以及练习技巧;在教学方法上,结合我国外语教育国情首创外语情境教学法。在教师教育方面,指出将培养未来的师资与促进现在的师资相结合以满足外语师资需求的观点。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他主持全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开展全国中学英语教学状况调查以及开发中学英语教材的实践活动中无一不渗透其外语教学思想。第三,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特征及其启示。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以学理为依据,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科学性;(2)重视语言情境,创设语言学习的条件;(3)引进与改造,追求外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4)观察与实习,强调师资培育中教学经验的积淀。其对我国当今外语教育的改革启示有:(1)明确外语教学目的,注重外语人才思辨能力培养;(2)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外语交际能力培养;(3)营造外语学习环境,建构外语教学与生活情境的桥梁;(4)重视外语师资培训,提供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的保障。

丁久晟[5](2020)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教育专业成立至今已为我国培养了众多体育人才尤其是培养了大批体育教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开始青睐专业较强且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呼应和贯彻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的综合培育,为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参考。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调查并整理了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宁波大学、苏州大学、吉首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文理学院、湘南学院共12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资料,在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基础上,运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系统理论分析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核心素养理论视角下提出优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结论如下:(1)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定位是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主流类型。培养规格方面,高校在素养类知识、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则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课程设置方面,必修课学分比例偏高、选修课偏低,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偏低,创新创业课程、人文课程、健康课程开设不足。实践教学方面,社会实践不足,教育实习和论文设计等环节时间安排几乎一致。(2)培养目标内容上未能反映“全面性”、定位模糊;培养规格素养类知识要求不够,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素质要求缺乏学会学习素养与国际视野、能力要求忽略部分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体现传统教学思维、通识课程缺乏人文课程与创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缺乏健康教育课程;社会实践环节不足,阻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时间安排欠合理,实践创新素养和科学精神素养培育不够。(3)核心素养视域下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以下优化对策:制定“口径多元”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本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层次分明”的培养规格,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增设人文课程、创新课程与健康类课程,注重对本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开展“多样合理”的实践环节,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

乔璐瑶[6](2020)在《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承担着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使命。合理的教师教育供给结构对于完善教师教育制度、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响应终身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思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山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山西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9-2022年)》对新时代山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作出重大安排,明确提出“要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这意味着深化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山西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本研究主要采用二次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首先通过对教育部、山西省教育厅所统计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山西省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教师数量、生师比、性别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现状,分析山西省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性别结构失衡;专任教师学历整体有待提高以及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等方面。之后,通过了解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体系现状,对山西职前教师教育的院校供给结构、专业供给结构、课程供给结构、生源供给结构、师资供给结构等进行综合研判,分析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院校供给方面,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特色相对弱化,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专业供给方面,特殊教育专业和职业教育专业缺失,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需进一步扩大,未建立起教师队伍的需求研判机制及师范专业招生会商机制;课程供给方面,教师教育课程地位边缘化,教师教育必修课多而选修课少,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仍然较为薄弱;生源供给方面,师范类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线普遍偏低,师范生生源质量不佳;师资供给方面,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数量不足,缺乏一线基础教育的实践经历和任教经验,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拼盘组合”的现象。最后,在准确把握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据和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调整教师教育院校供给结构和教师教育专业结构,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提高师范生生源质量以及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等改革路径,来切实开展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有效提升山西省教师教育的层次和质量。

朱红[7](2020)在《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文中认为高等师范专业舞蹈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舞蹈师资。目的是满足社会对于美育的需求,保障各级各类舞蹈教育活动的开展。高师舞蹈师资的培养,需要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及丰富多样的教材体系作为支撑。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育依然延续早期专业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延续艺术院校教材,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既缺乏对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全面、系统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宜的舞蹈专业教材。基于这一考察,本文的研究思路即:在宏观层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在中观层面以课程建设为支撑,在微观层面以教材建设为抓手。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选取四所大学的师生、校、院、系领导以及舞蹈专业教材编写专家,对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使用情况、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情况、教材与人才培养的适宜性、教材与课程目标及教学大纲的适宜性、教材内容评价为观测要素,进行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的适宜性研究。研究认为,目前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所选择和使用的教材,不能有效满足对师范生的培养。体现在教材缺乏“师范性”的特质、缺乏对基础教育的关照、缺乏创造性和应用性等方面。为此,建构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宜性机制势在必行。研究为此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遵循人才培养目标,明晰教材建设方向;2.细化舞蹈课程标准,合理规划教材建设;3.围绕“三个”遵循,教材践行国家意志;4.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建立教材编写机制;5.深挖教材建设要义,深化舞蹈教材体系;6.建立教材评价机制,健全教材管理系统;

方桂霞[8](2020)在《不同层次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是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主要来源,青少年的健康是个倍受瞩目的话题,在课程设置中,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纲领,占据着“主线”地位,指导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各项课程设置是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和适应社会的需要。另外,“两个办法”“三个标准”对教师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教师教育类课程有了新的现实诉求。为了保证不同层次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不断完善,理清各层次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熟悉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分层抽样法,抽取28所不同层次师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统计法、对比分析法较为系统的对不同层次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进行研究。第一是理清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二是从专业品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分析;第三是对不同层次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定位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第四是不同层次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第五是从三个维度,对培养目标及规格与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不同层次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大体一致且个体差异明显,人才定位出现“三极分化”的现象;部属师范大学和省属师范大学课程分布都不均匀,课程比例和结构比较混乱,省属师范学院课程分布较均匀,但是课程总体偏少;门数整体参差不齐,部属师范大学高于省属师范大学,省属两个层次的总体情况相当,三个不同层次在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过程中,其重视程度是依次递减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普遍偏低,部属师范大学和省属师范大学大致在一个水平,省属师范学院占比较低,与人才培养定位相吻合;教师教育类实践模块,普遍存在学分占比低、学时不具体、实践单一,毕业论文存在时间短、与实习和毕业相关事情冲突等现象;三个不同层次师范类院校培养目标及规格与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一致性不一,专业品质方面不能达到一致性,专业知识方面达到高度一致性,专业能力则有的达到基本一致,有的完全不一致。最后提出以下建议:各层次师范类院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培养目标及规格,并结合人才培养定位,联系实际,突出各层次师范类院校的特色,普及类似现代教育技术新型课程;合理调整三个不同层次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必修和选修不能高度重复,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互补,整合和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整体提高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优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门数分布,使其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适应社会体育人才及体育师资的需求;提高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减小不同层次师范类院校学分的差距,部属师范大学和省属师范大学适当增加地方特色课程,进一步加大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之间的吻合度,优化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比例,从学校制度上规范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分配;延长师范类院校教育实习时间,统筹安排好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及优化其制度;提高师范类院校对专业品质和专业能力方面课程的重视,优化专业知识方面的课程。

陶恩海[9](2020)在《民国时期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研究(1929-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体育场,不仅是社会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体育活动的实际组织者,所以它既是一个体育名词概念,又是一个体育组织概念。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是省立公共体育场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该群体在任期间为地方和全国体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对该群体的研究首先可以勾画该群体的整体形象,为他们提供历史话语言说,弥补该研究的缺失;其次可以从历史人物群体研究的视角窥探民国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丰富民国体育史的研究;最后以史为鉴,为当下体育事业提供借鉴意义。采用文献资料、历史学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民国1929—1937年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进行研究,选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及《勤奋体育月报》记录的共20位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为样本,通过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体育学院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以及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搜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民国时期体育期刊、书籍、档案、地方志等资料,开展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历史特征:(1)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多在籍贯所在地省份任此职务;(2)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均为男性;(3)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多具有体育专业背景;主要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体育专修科、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体育专修科及其他体育专门学校;(4)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多为专修科学历;(5)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任职场长前在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主要的工作历程为:体育教员或运动员——地方或全国体育的重要参与者(地方或全国体育精英)——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6)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任职期间多身兼数职,成为各省体育事业的重要决策者和参与者,社会地位逐渐增强;成为地方或全国体育事业的重要人物。二、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任职期间的主要工作实绩:(1)参与或领导筹建省立公共体育场;(2)制定规章制度指导本场事业,引领全省社会体育事业发展;(3)组织民众业余运动会,引起民众体育兴趣;(4)领导、组织地方竞技体育工作;(5)举办民众体育训练班、体育会,指导与组织民众参与锻炼;(6)开办体育师资培训班、体育师范学校,培养体育师资;(7)创办期刊、发表文章与专着促进体育事业交流;(8)赴国外考察、介绍国外体育经验。三、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任职期间体育工作思路:(1)强调体育具有健身、教育等多种功能;(2)提出体育与国家兴亡有重要关系;(3)主张体育全民化;(4)认为运动会是普及体育的重要方式;(5)认为学校体育对推广民众体育具有重要作用;(6)推崇以科学方法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四、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的成长历程、工作实践与思路也为当下体育事业提供了历史镜鉴:(1)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是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2)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是体育人的行动指南;(3)体育人当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4)立足基本国情,借鉴融合国外体育发展模式;(5)利用与时俱进的方式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同时建议从个案角度对各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的体育实践与体育思想进行深度挖掘,丰富民国体育人物的研究。

申格[10](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如今正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阶段,对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部署与实施,对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为培养具备坚实基础、广泛知识面、较高综合素质、能力突出的专业人员的重要基地,在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时,应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求为基础,根据大众化的趋势要求对不同群体进行分别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而针对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优化的研究有利于更加准确地定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的标准化。优化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使社会急需体育教育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一要求得到满足,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健康中国”为视角,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剖析,找出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建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出适时调整,在“十三五”进程中,高校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身兼重任,要最大程度的保证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在遵循优化必要性、优化原则及优化指导思想的条件下,具体可以进行培养目标的优化、培养规格的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体系的优化、评价体系的优化,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健康服务领域的中的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高师培养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师资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师培养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师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2.1.1 “工匠”的定义
        2.1.2 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2.1.3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2.1.4 高校工匠精神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综述
        2.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概念研究
        2.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评价研究
        2.2.3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综述
        2.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概念内涵研究
        2.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
        2.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研究
    2.4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
        4.1.2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4.1.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重要程度调查分析
        4.1.4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4.1.5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融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4.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4.2.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4.2.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4.2.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
    4.3 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实践分析
        4.3.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4.3.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4.3.3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4.3.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4.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融合策略
        4.4.1 传于“文”——文化传承
        4.4.2 立于“气”——社会价值风气引领
        4.4.3 形于“学”——学校教育实践
        4.4.4 精于“教”——教学过程渗透
        4.4.5 成于“人”——学生自我学习结果化
    4.5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4.5.1 政策保障,传承有据
        4.5.2 制度建设,推行有力
        4.5.3 价值导向,榜样引领
        4.5.4 完善机制,评价科学
        4.5.5 教育投入,言传身教
        4.5.6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1.1.2 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1.1.3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2.1.1 师范类专业认证
        2.1.2 体系
        2.1.3 课程体系
        2.1.4 田径普修课程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2.2.3 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2.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个案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实地调查法
第4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4.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4.1.1 实用主义课程论
        4.1.2 要素主义课程论
        4.1.3 结构主义课程论
        4.1.4 人文主义课程论
        4.1.5 实践主义课程论
    4.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4.2.1 合理性原则
        4.2.2 可行性原则
        4.2.3 目标定位精准性原则
        4.2.4 毕业要求衔接性原则
    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功能
        4.3.1 诊断功能
        4.3.2 改进功能
        4.3.3 激励功能
    4.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4.4.1 培养目标
        4.4.2 毕业要求
        4.4.3 课程与教学
第5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实依据
    5.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5.1.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分析
        5.1.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5.1.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分析
        5.1.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评价分析
    5.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5.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5.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5.2.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5.2.5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第6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思路
    6.1 健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设置
    6.2 充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6.3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6.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
第7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7.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构建
        7.1.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7.1.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
        7.1.3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
        7.1.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7.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建设
        7.2.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目标与原目标对比分析
        7.2.2 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接
        7.2.3 侧重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
    7.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设置
        7.3.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内容与原内容对比分析
        7.3.2 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7.3.3 侧重实训内容设置
    7.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7.4.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实施与原实施对比分析
        7.4.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7.4.3 侧重实训内容的实施
    7.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体系
        7.5.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与原评价对比分析
        7.5.2 注重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7.5.3 侧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第8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8.1 知识目标达成度
    8.2 技能目标达成度
    8.3 情感目标达成度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录 B:教师问卷
    附录 C:学生问卷
    附件D:教师访谈提纲(教学现状)
    附录 E:学生成绩表
    附录 F:教学技能考核评委打分表
    附录 G:学习自评/互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契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依据
        1.2.1 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导向
        1.2.2 以中学体育人才需要为标准
    1.3 选题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
        2.1.2 契合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2.2.2 国外中学体育发展现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研究
        2.3.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2.3.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研究
        2.3.4 关于中学体育人才需求研究
        2.3.5 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人才需求问题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现状
        4.1.1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师资来源情况
        4.1.2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职称情况
        4.1.3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专项特长情况
    4.2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需求研究
        4.2.1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学历需求
        4.2.2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人才类型需求
        4.2.3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教育职业能力需求
        4.2.4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需求
        4.2.5 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师未来2 年招聘计划
    4.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职业能力调查研究
        4.3.1 教学设计能力
        4.3.2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
        4.3.3 教学表达与示范能力
        4.3.4 教学交往能力
        4.3.5 教学管理能力
        4.3.6 教学研究创新能力
        4.3.7 教育职业能力总结
    4.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契合分析
        4.4.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目的性契合
        4.4.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联系性契合
        4.4.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约束性契合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的契合分析》(用人单位问卷)
    附录 B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的契合分析》(实习指导老师)
    附录 C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的契合分析》(教育实习学生问卷)
    附录 D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的契合分析》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综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张士一学术经历与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
    2.1 教育背景与学术经历
        2.1.1 教育背景
        2.1.2 学术经历
        2.1.3 学术影响
    2.2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
        2.2.1 1921年首提情境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2.2.2 二三十年代开展外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2.2.3 1948形成以情境教学理论为核心的外语教育思想体系
    2.3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渊源
第三章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内容
    3.1 大学人才观
    3.2 外语教学论
        3.2.1 外语教学目标
        3.2.2 外语教学原则
        3.2.3 外语教学技巧
        3.2.4 外语教学方法
    3.3 情境教学理论
        3.3.1 张士一对直接教学法运用的反思
        3.3.2 情境教学理论的内容及应用
    3.4 外语教师教育
        3.4.1 外语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3.4.2 师资培育的方向——造就未来之教员,促进现在之教员
第四章 张士一外语教育实践
    4.1 主持全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订
    4.2 开展全国英语教学状况调查
    4.3 开发以情境理论为指导的中学英语教材
第五章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5.1 特征
        5.1.1 以学理为依据,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5.1.2 重视语言情境,创设语言学习的条件
        5.1.3 引进与改造,追求外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
        5.1.4 观察与实习,强调师资培育中教学经验的积淀
    5.2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5.2.1 明确外语教学目的,注重外语人才思辨能力培养
        5.2.2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外语交际能力培养
        5.2.3 营造外语学习环境,建构外语教学与生活情境的桥梁
        5.2.4 重视外语师资培训,提供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的保障
附录1 张士一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2 1907-1969张士一发表/出版学术文章/着作/教材汇总表
参考文献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5)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是落实我国“立德树人”教育精神的根本举措
        1.1.2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1.1.3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核心素养
    2.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 系统理论
第三章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3.1 学校基本情况
    3.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2.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内容
        3.2.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定位
    3.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3.3.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要求
        3.3.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素质要求
        3.3.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能力要求
    3.4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3.4.1 课程学分比例与课程结构
        3.4.2 通识教育课程
        3.4.3 专业核心课程
    3.5 实践教学
        3.5.1 主要实践环节
        3.5.2 教育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培养目标内容单一,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4.1.1 内容上未能反映“全面性”
        4.1.2 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模糊且欠精准
    4.2 培养规格要求不具体,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4.2.1 素养类知识要求不够,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4.2.2 专业素质要求矛盾,基本素质缺乏学会学习素养与国际视野
        4.2.3 能力要求忽略部分基本能力的培养
    4.3 课程设置体现传统教学思维,缺少部分课程的开设
        4.3.1 课程结构不合理,体现传统教学思维
        4.3.2 通识课程固定化,缺乏人文课程与创新课程
        4.3.3 专业核心课程未能体现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缺乏健康教育课程
    4.4 实践环节中社会实践不足,实践内容和时间有待完善
        4.4.1 社会实践环节不足,阻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4.4.2 实践内容和时间待完善,导致学生实践创新素养和科学精神素养培育不够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对策
    5.1 制定“口径多元”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本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5.2 设计“层次分明”的培养规格,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5.3 增设人文课程、创新课程与健康类课程,注重对本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5.4 开展“多样合理”的实践环节,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校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基层中小学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政策诉求
        1.1.2 现实要求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因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
    1.4 概念界定
        1.4.1 教师教育
        1.4.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4.3 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数据来源
    1.8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8.1 研究重点
        1.8.2 研究难点
        1.8.3 研究创新点
2 山西省教师队伍现状及问题
    2.1 山西省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数量变化
        2.1.1 幼儿园教师队伍数量变化
        2.1.2 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变化
    2.2 山西省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变迁
        2.2.1 生师比结构
        2.2.2 教师性别结构
        2.2.3 教师学历结构
        2.2.4 教师职称结构
    2.3 山西省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2.3.1 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2.3.2 专任教师性别结构失衡
        2.3.3 专任教师学历整体有待提高
        2.3.4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
3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的现状及问题
    3.1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院校供给现状及问题
        3.1.1 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特色相对弱化
        3.1.2 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3.2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专业供给现状及问题
    3.3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供给现状及问题
        3.3.1 教师教育课程地位边缘化
        3.3.2 教师教育必修课多而选修课少
        3.3.3 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仍然较为薄弱
    3.4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生源供给现状及问题
    3.5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师资供给现状及问题
4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据和原则
    4.1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据
        4.1.1 师资需求变化是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前提
        4.1.2 基础教育改革是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4.1.3 现有的不足是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动力
        4.1.4 山西省教师教育振兴计划是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契机
    4.2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原则
        4.2.1 适用性原则
        4.2.2 实践性原则
        4.2.3 生态性原则
        4.2.4 开放性原则
5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5.1 优化调整教师教育院校供给结构
        5.1.1 支持一流师范院校建设
        5.1.2 鼓励支持高水平综合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5.2 调整优化师范专业结构
    5.3 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
        5.3.1 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地位
        5.3.2 适当提高教师教育选修课程比例
        5.3.3 加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建设
    5.4 提高师范生生源质量
        5.4.1 提高教师经济社会地位
        5.4.2 改革师范生招生制度
        5.4.3 增加政策供给,吸引优秀生源
    5.5 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师资队伍
        5.5.1 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
        5.5.2 与基础教育一线密切合作
        5.5.3 提升高校教师教育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的诸项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核心概念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材建设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高校艺术类教材建设的研究
    三、关于高等学校舞蹈教材建设发展的研究
    四、关于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现状的研究
    五、小结评述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戴维·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
    二、杰罗姆·布鲁纳知识结构理论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来源
    四、研究设计
第五章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现状调查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归整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归整
    三、访谈结果归整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一、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情况
    二、高师本科舞蹈专业特色课程教材使用现状
    三、教材与人才培养目标适宜性分析
    四、教材与课程目标及教学大纲适宜性分析
    五、教材内容分析
第七章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思考
    一、遵循人才培养目标,明晰教材建设方向
    二、细化舞蹈课程标准,合理规划教材建设
    三、围绕“三个”遵循,教材践行国家意志
    四、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建立教材编写机制
    五、深挖教材建设要义,深化舞蹈教材体系
    六、建立教材评价机制,健全教材管理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四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教材编写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六 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不同层次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合理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对体育师资培养的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1.1.2 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需要
        1.1.3 体育教育专业关于教师教学能力课程设置尚不完善
        1.1.4 “两个办法”“三个标准”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和职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1.1.5 新冠肺炎背景下教师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2.1.1 师范类院校
        2.1.2 体育教育专业
        2.1.3 教师教育类课程
        2.1.4 课程及课程设置
    2.2 国内体育教师教育研究
        2.2.1 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研究
        2.2.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2.3 教师教育类课程研究
        2.2.4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3.1 国外体育教师教育研究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分层抽样法
        3.2.3 数据统计法
        3.2.4 比较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从三个维度对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体系的分析
        4.1.1 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对专业品质的要求
        4.1.2 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对专业知识的要求
        4.1.3 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对专业能力的要求
        4.1.4 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体系归类
    4.2 不同层次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培养目标及规格对比分析
        4.2.1 从横向来看,其走势比较一致
        4.2.2 从纵向来看,个体差异明显
        4.2.3 从定位来看,“三足鼎立”
    4.3 不同层次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4.3.1 部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
        4.3.2 省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
        4.3.3 省属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
    4.4 不同层次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与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一致性分析
        4.4.1 从专业品质维度分析培养目标及规格与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一致性
        4.4.2 从专业知识维度分析培养目标及规格与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一致性
        4.4.3 从专业能力维度分析培养目标及规格与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一致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9)民国时期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研究(1929-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民国时期群体的研究
        1.2.3 关于民国时期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的个案研究
        1.2.4 既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2 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的历史特征
    2.1 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的基本信息特征
        2.1.1 多在籍贯所在地省份任职
        2.1.2 多为青年男性
        2.1.3 多具有体育专业背景
        2.1.4 学历层次呈橄榄型分布
    2.2 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任职场长前工作经历特征
        2.2.1 多有学校体育任职经历
        2.2.2 部分场长有校长任职经历
        2.2.3 部分场长有运动员经历
        2.2.4 多在地方或全国体育事业中负责重要工作
    2.3 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任职期间兼职情况特征
        2.3.1 多任省教育厅体育督学
        2.3.2 担任国家级、地区级、省级各类体育委员会委员
3 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的工作实绩
    3.1 参与或领导筹建省立公共体育场
    3.2 制定规章制度指导本场事业,引领全省社会体育事业发展
    3.3 组织民众业余运动会,引起民众体育兴趣
    3.4 领导、组织、参与地方竞技体育工作
    3.5 举办民众体育训练班、体育会,指导与组织民众参与锻炼
    3.6 开办体育师资培训班、体育师范学校,培养体育师资
    3.7 创办期刊、发表文章与专着促进体育事业交流
    3.8 赴国外考察、介绍国外体育经验
4 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任职期间工作思路
    4.1 强调体育具有健身、教育等多种功能
    4.2 提出体育与国家兴亡有重要关系
    4.3 主张体育全民化
    4.4 认为运动会是普及体育的重要方式
    4.5 认为学校体育对推广民众体育具有重要作用
    4.6 推崇以科学方法传承民族传统体育
5 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研究对当下的启示
    5.1 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是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5.2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是体育人的行动指南
    5.3 体育人当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
    5.4 立足基本国情,借鉴融合国外体育发展模式
    5.5 利用与时俱进的方式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传承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健康中国背景下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中国》
        1.1.2 体育强国
        1.1.3 教育强国
        1.1.4 课程改革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简介
        1.4.2 健康中国与高校体教专业人才培养
        1.4.3 高校体教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优化
        1.4.4 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
        3.1.1 秉持健康理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3.1.2 拓宽体育运动能力加持全民健康
        3.1.3 提升自身身体素质树立健康榜样
        3.1.4 凭籍新兴科技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3.2.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现状
        3.2.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现状
        3.2.3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现状
        3.2.4 体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价分析
    3.3 健康中国2030视域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研究
        3.3.1 优化的必要性
        3.3.2 优化遵循的原则
        3.3.3 优化的指导思想
        3.3.4 培养目标的优化
        3.3.5 培养规格的优化
        3.3.6 实践环节的优化
        3.3.7 课程体系的优化
        3.3.8 教学体系的优化
        3.3.9 评价体系的优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天津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规划纲要要求
        4.1.2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内容缺乏特色
        4.1.3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具有片面性
        4.1.4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亟需多方融合进行
    4.2 建议
        4.2.1 加大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力度
        4.2.2 充分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资源
        4.2.3 改革培养模式输送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人才
        4.2.4 多方合作优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适应能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 1 《健康中国背景下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研究》调查问卷
    附件 2 《健康中国背景下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研究》访谈提纲

四、高师培养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师资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 任大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倪保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人才需求契合分析[D]. 毛堂铃.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李家艳.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5]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研究[D]. 丁久晟.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 [6]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D]. 乔璐瑶.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高师本科舞蹈专业教材建设适宜性研究[D]. 朱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1)
  • [8]不同层次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D]. 方桂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民国时期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群体研究(1929-1937)[D]. 陶恩海.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6)
  • [10]健康中国背景下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研究[D]. 申格.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标签:;  ;  ;  

师范院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