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和杠杆旋转(二年级和三年级)

三角和杠杆旋转(二年级和三年级)

一、三角与杠杆转动(初二、初三)(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1](2021)在《4C教学法在初中机器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机器人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途径,但成本过高、产品规范不一等问题影响着其进一步的普及。随着创客教育的风靡,Scratch编程的开源类机器人的出现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可能,为了使此类机器人在教学中发挥相应效果,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4C教学法的初中机器人教学设计研究。本研究采取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通过梳理文献对4C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相关阐述,将乐高4C教学法中的联系阶段、建构阶段、反思阶段和延续阶段四个环节融入到初中Scratch编程类机器人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基于4C教学法初中Scratch编程类机器人的教学设计,以期为初中Scratch编程类机器人教学提供借鉴。论文总共六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意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对课题的研究对象4C教学法的概念特征、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进行了相关梳理,为后期的研究做铺垫。第三章是基于4C教学法初中Scratch编程类机器人教学框架和教学设计,这是本研究的重点部分,包括对初中机器人的教学现状分析、机器人模块教学设计。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初中Scratch编程类机器人教学案例实施与研究结果分析,教学实施部分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三轮行动研究分别选取《感应道闸》、《幸运大转盘》、《智能小车》,将4C教学法引入到三个模块的教学中,旨在修改迭代基于4C教学法的初中机器人的教学设计。研究结果分析则通过对36名同学课堂表现评价、参加机器人社团课程的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和课程满意度的访谈调查,获得实验数据,发现本研究的教学设计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以及创新性思维等。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将4C教学法融入初中机器人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基于4C教学法的初中机器人教学模式,希望其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韩沁君[2](2018)在《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植入实物核模式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是整合学科知识的关键步骤。关注复习教学的优化,教师可从中吸纳有效的复习教学策略或教学模式,改进复习教学设计。利用在复习教学中植入实物核,整合初中物理知识,优化传统复习教学模式,是本文的研究主题。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七个章节。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实践中的体会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等。第二部分是核心概念阐述,介绍有关复习教学的理论并定义了“实物核”,给出实物核的特点、选取原则及几例典型实物核。第三部分从第三章到第六章,主要结合教育理论构建植入实物核的初中物理复习模式,分析其教学作用,并结合教学实践给出教学案例,再对比传统复习模式与植入实物核的复习模式,反思该模式对师生的影响,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部分。第四部分是第七章的总结与展望。根据实践研究得出初步的结论:植入实物核的初中物理复习教学模式不仅可行,还有颇多创新之处,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此研究,笔者认为未来还可将研究范围从初中物理复习教学扩大至日常教学,实物核的范围扩大至情境核、问题核等非实物核,研究还可对被试的师生进行更为深入、客观的量化测试。本文主要采用查阅文献、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提出植入实物核的初中物理复习模式,以期优化初中物理复习教学效果。由于笔者的实践经验、研究时间、研究对象有限,植入实物核的复习教学案例还值得进一步优化。

陈丽卿[3](2018)在《初中科学课堂形成性评价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评价范式和课程改革的进行,评价逐渐关注学习的建构过程,强化其促进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形成性评价越来越重要。通过文献分析,研究了形成性评价发展历程和内涵,分析了课堂形成性评价及初中科学课堂形成性评价研究现状。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修改构建了课堂形成性评价分析框架,分为制定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收集和解释学习信息和作出反馈四个维度。以此分析框架为基础,进行了教师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分析。从中梳理总结出以下问题:教师学习目标模糊,新渠道参考材料有待整合;评价任务与知识种类不匹配,评价任务过程性体现不足;现代技术使用程度不高,任务等待时间太短;教师对学生常出现不反馈或反馈不完整的行为,学生自我评价没有显化;教师认识存在偏差,缺少实操指导,学生认识可能存在更大误区等等。针对现状中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即针对学习目标模糊和教学评不一致的问题,介绍了如何制定良好学习目标的方法,以及将目标与任务匹配的具体步骤,并以杠杆第一课时为例进行解释;提出巧用现代技术收集学习信息的想法;借鉴日本学习课题方式,提倡让学生记录学习过程,将学生自评显化。

吴教兴[4](2017)在《利用微课提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在线教育、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作为正在兴起的新型教学手段,微课正以其针对性强、时间短、传播方便、主题突出、内容具体等优势,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认可。概念是物理课堂上基础的内容,概念学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对物理产生的持续兴趣。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概念没有学好,导致越学越乱,学习兴趣逐步变谈,甚至厌倦学习物理,成绩越来越差。目前,微课在国内外教学中虽然有了较多的研究探索,但将微课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相结合的实验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将微课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探讨和尝试,对破解如今的概念教学困局具有深切的实践意义。本课题在广东省中山市选取了7所生源相近的乡镇初级中学,调查物理概念的教学情况,探讨利用微课辅助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可行性,并在中山市沙栏初级中学八、九年级开展教学实验,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探究精神、凸显实验细节、转变前科学概念的负面影响、区分易混淆概念、扩展学生观察角度等六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微课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利用微课辅助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兼顾学生不同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比传统课堂教学更能提升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效果。

戴玲娟[5](2017)在《提升科学思维的初中物理结构化微课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己成为人们生活娱乐中的一部分,而同样具有微特征的微课也开始席卷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来改进传统课堂。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微课”热,微课资源涉及范围广,数量多,其中也不乏精品之作,但事实上,很多微课都是零散的、琐碎的、结构单一的,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物理学的学科特点,将微课资源与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相互融合,在微课中提升科学思维水平,在提升科学思维中预习、巩固与提高物理知识,使微课资源结构化、系统化。当学生面对新问题时,能以最敏捷的判断、最快捷的方式、准确无误地与这个网络体系中的相关内容建立关联并提取信息,进而系统的高度去思考策划、解决问题和认识世界。同时也为教师更好的设计和开发物理结构化的微课提供指导与帮助。跟踪所在学校初二学生使用结构化微课进行物理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前、后测问卷进行调查,发现在经过一个学习的实践后,学生的思维习惯与科学思维水平均发生显着变化。由此表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辅助结构化的微课,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着提高。

马建军[6](2017)在《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继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之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逐渐成为教师知识的一个核心要素,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有效地促进教师TPACK的发展,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更进一步说,甚至关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前景和未来。本研究以微课开发项目为基础,旨在探究参与到活动中的师范生的TPACK发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探究参与微课开发的师范生的TPACK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微课开发从哪些方面促使了这些变化的产生,影响参与者TPACK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研究对象是研究者以招募的方式从所在师范大学里物理教育专业中产生的八名大二师范生。他们每人都经历了二轮个人访谈和四轮微课开发循环,涉及微课的设计、制作、点评、修改和提交等环节。研究者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研究资料,利用Nvivo 11.0质性资料分析软件进行资料编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学科知识教学的微课开发项目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整合技术运用的思想意识和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他们对于技术、教学法与学科内容之间密切联系的理解,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TPACK水平的发展。本研究共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包括:导论和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历程和主要研究发现;研究结论和反思。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TPACK研究、微课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等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梳理出相关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对选题的缘由、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等进行了阐述。其次,在案例研究设计及实施策略的部分,我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手段,着重描述了本研究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案。研究历程和研究主要发现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案例研究方案的整合实施过程细节,并采用TPACK框架对研究发现进行分类呈现。最后,在研究资料呈现和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研究假设一假设四,对竞争性研究假设予以反证,从而得出本研究的四个研究结论和一个总结论,并验证了研究结论的效度和信度。同时,研究者也对整个研究活动进行对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几点启示和建议。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验证和丰富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理论框架,使其具备了师范生、微课开发等这些血和肉的融入;在实践层面上,为师范生乃至在职教师的课堂技术整合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基于微课开发的路径。

陈栋[7](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伊忠莎[8](2017)在《元谋方言词汇文化透视》文中研究指明词汇是语言基本的构成要素,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反映了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章从元谋方言词汇文化出发,以调查法、比较法、列举法为主要方法,挖掘元谋方言词汇背后所蕴含的自然背景、社会历史文化、人文心态等,对元谋方言词汇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调查分析,以期填补元谋方言研究的部分空白,为今后元谋方言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文章共分为六章,文前有绪论,文后有结语,第一章至第六章为文章的正文,是论文的重点所在。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前人对方言词汇的研究概况、元谋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简单分析了元谋方言的特征,并讨论了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目的、意义何在。第一章从历时的角度,以元谋方言词汇为依据,借助古籍,分析了元谋方言词汇的构成。并以词汇表为依据,结合当地语言实际,比较新、老派词汇的差异。第二章从构词理据角度分析元谋方言词汇的文化内涵,探究元谋方言词汇的命名理据,揭示当地人们社会心态。第三章以大量的语料为基础,对元谋方言地名做了初步的分类,揭示元谋方言地名的得名缘由,探求地名与当地的地理、文化的关系,通过地名了解当地自然、社会、民众文化心理等。第四章从反映元谋物质文化的词汇入手,涉及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文词汇和农业、手工业、商贸交易的生产文化词汇,并辅以相对应的词汇示例,更深入的了解元谋方言词汇和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五章从元谋称谓词入手,通过对元谋亲属称谓词和社会称谓词的分析,挖掘称谓词背后所蕴含的民众观念和社会文化心态。第六章主要从节日礼俗、人生礼俗两个方面详尽的描述当地的日常礼俗,对相应的词汇加以深入的研究。通过此类描述与研究,更深入的了解元谋方言词汇的文化内涵。结语是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直面本文的不足与缺陷,还包括对该课题的研究展望。词汇作为语言基本的构成要素,反映了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了解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透过词汇探求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辛华[9](2016)在《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诸城市农村初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实验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来探究、验证有关的物理结论、规律、定理,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当前在农村初中由于各种因素,大部分教师对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极为排斥,物理分组实验开出率很低,有的学校实验室就是摆设,不让学生进实验室,实验室的唯一功能就是迎接上级检查,教师根本不上实验课,这些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实验素质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对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现状做深入的调查,这也是一名合格人民教师的使命。本文对诸城市农村初中的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是对当前诸城市农村初中实验室的管理、学生在物理分组实验中的现状、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状况以及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评价情况等几个方面做了调查、统计、分析,并指出了暴露的一些问题,找到了隐藏在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背后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其次对诸城市农村初中的部分学生及老师进行调查与访谈,通过交流找到了在实验室管理、教师业务素质、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制约分组实验教学的原因。最后根据诸城市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了该课题的一些优化策略或建议,并力求做到提供的策略具有可行性,所以,希望这些策略或建议能对诸城市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有所帮助。

张瑞[10](2014)在《疾病、治疗与疾痛叙事 ——晚清日记中的医疗文化史》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日记中保存了大量关于文人士大夫群体疾病体验与医疗经历的内容,疾病医疗社会史与新文化史的兴起和发展为解读和利用这部分史料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疾病认知与医疗活动与社会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尽管史学界通常将清末民初视为变革的时代,社会中延续传统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日记显示许多文人士大夫对于疾病和医疗的认知仍然长期根植于中国医学知识体系。本土的医学知识在清代呈现流派众多的局面,医者群体日渐壮大,但是无论在知识还是制度上都缺乏规范和标准。入华的西医带来了解剖和生理知识,但在治疗方法上却没有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并且就全国而言,中医与西医的医疗资源都集中于发达地区,在地理和阶层上都分布不均。19世纪末的中国家庭面对着众多疾病的威胁,既有轻微的伤风感冒也有致命的天花、霍乱,其中既有中国旧有的流行病,也有国际交流带来的新疾病。病患与其家庭对这些疾病的理解即来源于医学知识,也受到民间文化的影响。他们会积极地寻求不同治疗手段:用养生策略防范疾病,调理起居饮食,购买服用中西成药或来自书籍和口头交流的经验良方,采取针灸推拿、禁咒祝由等方法,有时也寄希望于鬼神之力。一些接触西方文化的病家也会尝试外科手术等西医疗法。当病家决定求助于治疗者时,他们可能会聘请职业的中西医者,也可能邀请精通医术的亲友同僚等非专职医者,此外僧人、巫觋、剃头匠等身份的治疗者也不时在日记中被提及。在医疗过程中,病家往往希望看到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如果疗效不够明显,就会怀疑医者的技术,或者找其他医者同诊,或者另请高明。明清以来医学知识的普及化,使病家和医者的知识可能来自相同的书籍,而病家则可以依据自己的医学知识讯问或质疑医者的判断,而医学诊断治疗对病患感受的重视也成为病家控制或主导医疗过程的权力来源。不同身份、年龄和性别的病患,对医疗过程能施加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日记中对疾痛的叙述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意义,将疾病被视为惩罚的观念显示出道德教诲的意义,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既被视为疾病的起因,悲哀和愤懑的情感也通过对身体病痛的叙述得以抒发。同样通过疾痛叙事表述的还有日常生活受到的影响,以及对衰老、残疾的忧虑,求医问药与照顾病患是践行孝道与表达亲情的途径。在特定的情形下,疾痛的苦难能通过儒家思想转化为积极超越的精神力量。

二、三角与杠杆转动(初二、初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角与杠杆转动(初二、初三)(论文提纲范文)

(1)4C教学法在初中机器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机器人教育适应时代要求
        1.1.2 中学机器人教学现实需求
        1.1.3 创客教育助推机器人教学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4C教学法的概念特征
    2.2 4C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2.2.1 自主性原则
        2.2.2 开放性原则
        2.2.3 联系性原则
        2.2.4 创新性原则
    2.3 4C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2.3.1 “情景一陶冶”教学策略
        2.3.2 “示范一模仿”教学策略
        2.3.3 “合作—竞争”教学策略
        2.3.4 “学习—迁移”教学策略
    2.4 4C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2.5 4C教学法的教学评价
        2.5.1 评价主体多元化
        2.5.2 评价内容多元化
        2.5.3 评价方法多元化
第3章 基于4C教学法的初中机器人教学设计
    3.1 初中机器人教学现状分析
        3.1.1 教师调查
        3.1.2 学生调查
    3.2 《感应道闸》教学设计
        3.2.1 教学前期分析
        3.2.2 教学策略制定
        3.2.3 教学过程设计
    3.3 《幸运大转盘》教学设计
        3.3.1 教学前期分析
        3.3.2 教学策略制定
        3.3.3 教学过程设计
    3.4 《智能小车》教学设计
        3.4.1 教学前期分析
        3.4.2 教学策略制定
        3.4.3 教学过程设计
第4章 基于4C教学法的初中机器人教学实践
    4.1 教学准备
        4.1.1 教学设备选择
        4.1.2 教学内容的准备
        4.1.3 实验对象选取
        4.1.4 教学环境
    4.2 教学实施过程
        4.2.1 第一轮行动研究
        4.2.2 第二轮行动研究
        4.2.3 第三轮行动研究
第5章 4C教学法在初中机器人教学中应用效果分析
    5.1 学习效果分析
        5.1.1 作品成绩分析
        5.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2 教学满意度分析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植入实物核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初中物理课程的理念
        1.1.2 教学实践的体会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初中物理复习与实物核
    2.1 初中物理复习
        2.1.1 初中物理复习的意义
        2.1.2 初中物理复习的分类
        2.1.3 初中物理复习的方法
    2.2 实物核
        2.2.1 实物核的定义
        2.2.2 实物核的特点
        2.2.3 实物核的选取原则
        2.2.4 适合初中物理复习的典型实物核
3 植入实物核的初中物理复习模式的构建
    3.1 理论基础
    3.2 教学目标
    3.3 实现条件
    3.4 操作程序
    3.5 教学评价
4 植入实物核的初中物理复习模式的作用
    4.1 整合传统复习内容
    4.2 改变固化思维方式
    4.3 增加日常无意识记
    4.4 带来真实感官刺激
    4.5 系统优化繁琐情境
5 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植入实物核模式的实践研究
    5.1 在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植入实物核的教学案例
        5.1.1 在单元复习中植入实物核的教学案例
        5.1.2 在学期复习中植入实物核的教学案例
        5.1.3 在综合复习中植入实物核的教学案例
    5.2 在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植入实物核的教学反思
    5.3 植入实物核复习教学与传统复习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6 在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植入实物核对师生的影响
    6.1 对学生的影响
    6.2 对教师的影响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
    7.4 对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以镜子为实物核的单元复习学案
附录2:以共享单车为实物核的学期复习学案
附录3:以电热水壶为实物核的综合复习学案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3)初中科学课堂形成性评价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形成性评价
    2.2 课堂形成性评价
    2.3 初中科学课堂形成性评价
3 研究分析框架
    3.1 已有模型
    3.2 本文研究框架
4 初中科学课堂形成性评价现状及分析
    4.1 调查问卷
    4.2 访谈
    4.3 课堂观察
5 发现的问题及成因
    5.1 制定学习目标
    5.2 设计评价任务
    5.3 收集和解释学习信息
    5.4 作出反馈
    5.5 对课堂形成性评价的认识
6 实施对策与建议
    6.1 学习目标的制定方法
    6.2 提高教学评一致性
    6.3 巧用现代技术
    6.4 学生记录学习过程
7 总结与反思
    7.1 研究结果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利用微课提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概念的界定
        1.5.1 微课的界定
        1.5.2 物理概念的界定
第2章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内容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
        2.2.2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
        2.2.3 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2.2.4 课堂演示实验的观察效果
        2.2.5 学生课后学习情况
        2.2.6 对物理概念掌握情况的评估
        2.2.7 老师使用和制作微课情况
        2.2.8 学生课外使用微课学习的可行性
    2.3 小结与探讨
第3章 微课设计与应用案例
    3.1 实验前的摸底情况
    3.2 利用微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物理概念的习惯
    3.3 利用微课凸显需要重点关注的实验细节
    3.4 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5 利用微课转化前概念的负面影响
    3.6 利用微课区分易混淆的物理概念
    3.7 利用微课扩展学生观察的角度
第4章 微课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促进作用
    4.1 微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2 微课能提高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
    4.3 微课能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4.4 微课能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
    4.5 微课能加深老师对“以生为本”的理解,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5)提升科学思维的初中物理结构化微课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化时代的产物
        1.1.2 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1.2 研究价值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标、思路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非正式学习理论
        2.2.3 学习进阶理论
第三章 初中生学习习惯与科学思维水平的调查
    3.0 调查形式
    3.1 调查目的
    3.2 问卷编制
    3.3 关于初中生学习习惯与科学思维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3.3.1 前期问卷调查数据对比
第四章 初中物理结构化微课设计
    4.1 收集、甄别和整理现有的微课资源
        4.1.1 收集现有的微课资源
        4.1.2 甄别和整理现有的微课资源
    4.2 修改现有的微课资源
        4.2.1 CamtasiaStudio软件的优势
        4.2.2 修改微课资源的具体案例
    4.3 自制补充微课视频
第五章 提升科学思维水平结构化微课的实证研究
    5.1 实施的方法与原则
        5.1.1 坚持改善学生科学思维水平为原则
        5.1.2 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
        5.1.3 实现整体优化的原则
    5.2 实施的过程与案例
        5.2.1 以提升科学思维水平为目的构建结构化微课的实证研究
        5.2.2 以物理核心素养中的物理观念为主线构建结构化微课的实证研究
    5.4 实施的效果与反馈
第六章 主要观点、可能的创新之处、总结与思考
    6.1 主要观点
    6.2 可能的创新之处
    6.3 总结
        6.3.1 研究的结果
        6.3.2 研究的局限
    6.4 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电化”新技术运用于学校教学的时代要求
        二、技术、教学法、学科内容整合的国际趋势
        三、个人学术背景和职业经历形成的研究兴趣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
        一、研究视角
        二、理论基础
第二章 研究现状、探索空间及研究思路
    第一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技术发展对学校教学变革之影响的研究(宏观层面)
        二、关于教师技术素养与学科教学有效性之关系的研究(中观层面)
        三、关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研究(微观层面)
    第二节 概念解读
        一、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及其各构成因子
        二、教师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
        三、微课及微课开发
    第三节 探索空间及研究思路
        一、探索空间
        二、问题聚焦、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三章 研究设计及实施方案
    第一节 研究准备
        一、基本情况
        二、研究合作者及任务分工
        三、参与者招募及分组
        四、前期研究基础
        五、活动建模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手段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手段
    第三节 资料整理、编码与分析方案
        一、分析单位界定
        二、编码方案
        三、资料分析方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历程
    第一节 活动的准备(第一阶段)
        一、拟定活动方案
        二、首次见面,商定活动方案
    第二节 活动的实施(第二阶段)
        一、第一轮个人访谈
        二、微课开发循环
        三、第二轮个人访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发现及阐释
    第一节 师范生技术整合思想意识的发展
        一、认识到在物理课堂中整合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形成在课堂中主动整合技术的意识
        三、认识到微课(或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局限性
        四、认识影响物理课堂中技术整合的因素
    第二节 师范生技术整合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一、能够根据教学的境脉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技术工具
        二、根据教学境脉调整技术运用的方式和策略
        三、形成对课堂中技术运用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第三节 师范生微课开发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一、优化微课设计
        二、形成对于物理微课开发与应用的深层理解
    第四节 TPACK相关因子水平的发展
        一、学科教学法知识(PCK)
        二、技术教学法知识(TPK)
        三、技术知识(TK)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估价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关于研究设计
        二、对微课开发活动实施过程的反思
        三、对研究者本人研究活动的反思
    第三节 研究启示
        一、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二、对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三、对教育研究者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后记

(7)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生育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教育维稳
        二、教育支边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元谋方言词汇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对象和语料来源
        一、论文研究的对象
        二、语料来源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方法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元谋方言研究概况
        一、文化词汇的研究
        二、元谋方言概况
第一章 元谋方言词汇的构成与新、旧词汇之间的差异
    第一节 元谋方言词汇的构成
        一、古语词
        二、其他民族语言词汇的借用
    第二节 元谋方言新、旧词汇比较
        一、旧词汇数量逐渐减少
        二、旧词汇逐渐消亡,与之相对应的新词汇产生
        三、新词汇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
第二章 元谋方言词汇的构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
    第一节 显性的构词理据
        一、以事物外在特征为构词理据
        二、以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为构词理据
        三、以事物产生的原因或结果为构词理据
        四、以事物的来源或用途为构词理据
        五、以事物的原料为构词理据
        六、多个特征融合为构词理据
    第二节 隐性的构词理据
        一、修辞方式命名
        二、猜测附会式命名
第三章 元谋方言地名体现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自然景观在地名中的体现
        一、以山为名
        二、以水为名
        三、以木为名
        四、以动物为名
    第二节 文化景观在地名中的体现
        一、地名与街市
        二、地名与人工建筑、军事设施
        三、以手工业生产为名
        四、以传说或历史事件为名
        五、1949 年后形成或重新命名的村庄
    第三节 地名体现的文化心理特征
        一、地名体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二、地名体现传统观念和社会心态
        三、地名体现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四、地名体现民族文化交流
第四章 元谋方言词汇与物质文化
    第一节 元谋方言词汇与生活文化
        一、服饰文化
        二、饮食文化
        三、居住文化
        四、出行文化
    第二节 元谋方言词汇与生产文化
        一、农业文化
        二、手工业文化
        三、商贸文化
第五章 元谋方言称谓词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元谋方言亲属称谓词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亲属称谓
        二、元谋方言亲属称谓词
        三、元谋亲属称谓词反映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元谋方言社会称谓词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元谋方言社会称谓词
        二、元谋方言社会称谓词反映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 元谋方言词汇与日常礼俗文化
    第一节 岁时节日文化
        一、传统节日习俗
        二、地方节日习俗
    第二节 人生礼俗文化
        一、出生礼俗
        二、成长礼俗
        三、婚姻礼俗
        四、丧葬礼俗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附录

(9)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诸城市农村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的对象
    1.5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分组实验的理论探讨
    2.1 概念界定
        2.1.1 教学的概念
        2.1.2 实验、物理实验与实验教学法的概念
        2.1.3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概念
    2.2 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征
        2.2.1 思维发展的特征
        2.2.2 学习兴趣的特征
        2.2.3 意志、情绪的特征
    2.3 研究理论基础
        2.3.1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2.3.2 建构主义理论
        2.3.3 杜威教学基础理论
        2.3.4 合作学习理论
第3章 诸城市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调查及分析
    3.1 诸城市农村初中物理实验室管理的调查
        3.1.1 实验室管理员的调查
        3.1.2 实验室器材管理的调查
        3.1.2.1 实验室器材的常规管理
        3.1.2.2 学校配备实验器材的类别总数的调查
        3.1.2.3 学校实验器材老化情况的调查
        3.1.2.4 实验室教学管理的调查
        3.1.3 三室配置现状调查
        3.1.4 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款项的投入调查
        3.1.5 本部分结论
    3.2 诸城市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2.1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3.2.1.1 学生问卷的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3.2.1.1.1 调查问卷的结果
        3.2.1.1.2 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2.1.2 教师问卷的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3.2.1.2.1 教师问卷的结果
        3.2.1.2.2 教师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2.2 课堂听课评课记录及师生访谈记录
        3.2.2.1 听课一:《杠杆》
        3.2.2.2 听课二:《重力》
        3.2.2.3 教师个人访谈
        3.2.2.4 学生个人访谈
        3.2.3 本部分结论
第4章 优化诸城市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策略
    4.1 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开发和利用好实验室资源
        4.1.1 领导层转变对教育的认识,坚定不移的增加资金投入
        4.1.2 摸清库存实验器材,搞好仪器功能的开发
        4.1.3 关注生活用品,从生活用品中搞好仪器的开发和利用
    4.2 转变教学模式,强化实验探究过程
        4.2.1 科学探究的正确理解
        4.2.2 加强教学研究,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
        4.2.3 改变教学方式,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向纵深发展
    4.3 勤学习提素养,驾驭分组实验教学
    4.4 完善考核制度,组建专职实验教师团队
    4.5 改良传统分组方法,科学划分小组
    4.6 健全师生评价体系,激发其积极性
        4.6.1 对学生的评价
        4.6.1.1 学生在各方面表现中的评价
        4.6.1.2 学生在实验探究学习中的评价
        4.6.1.3 习题检测评价
        4.6.1.4 实验操作考试评价
        4.6.2 对教师的评价
        4.6.2.1 对分组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
        4.6.2.2 教师自制、改装实验器材的评价
    4.7 教师要采取措施,提高分组实验的成功率
        4.7.1 教师要勤于检查器材,提高分组实验的成功率
        4.7.2 教师要亲自动手做一下实验,提高分组实验的成功率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作者简历

(10)疾病、治疗与疾痛叙事 ——晚清日记中的医疗文化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章:从病患角度书写医疗史
    一、选题缘起
    二、问题意识
    三、学术史回顾
    四、主要史料
    五、思路与篇章结构
第一章 晚清的社会与医学
    第一节 晚清日记与晚清社会
    第二节 晚清的疾病与中国医学
    第三节 西方医学及其在华影响
第二章 晚清日记中的病痛
    第一节 日记作为疾病医疗史资料的价值
    第二节 日记中常见的病痛
第三章 毒草灵苗大小符——形形色色的治疗方法
    第一节 治未病的尝试:养生
    第二节 治疗方法的多样性
第四章 膏肓二竖谁能送——九流百家的治疗者
    第一节 家庭内部的治疗者
    第二节 专职医者
    第三节 士人医者
    第四节 其他身份的治疗者
第五章 竟愁一药送余年——医疗活动中的病患
    第一节 驱病如驱贼:病家对治效的期待
    第二节 选医似选将:病家眼中的医者
    第三节 病患与病家对医疗过程的控制
    第四节 医疗活动中的权力差异
第六章 静坐凄惶叹此身——疾痛叙事的意义
    第一节 疾痛的起因
    第二节 疾痛的表达及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三角与杠杆转动(初二、初三)(论文参考文献)

  • [1]4C教学法在初中机器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 王敏. 扬州大学, 2021(09)
  • [2]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植入实物核模式的实践研究[D]. 韩沁君.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3]初中科学课堂形成性评价现状研究[D]. 陈丽卿.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4]利用微课提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效果的研究[D]. 吴教兴. 湖南科技大学, 2017(10)
  • [5]提升科学思维的初中物理结构化微课建设研究[D]. 戴玲娟. 苏州大学, 2017(04)
  • [6]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 ——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D]. 马建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7]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 陈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8]元谋方言词汇文化透视[D]. 伊忠莎.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9]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诸城市农村初中为例[D]. 辛华. 鲁东大学, 2016(06)
  • [10]疾病、治疗与疾痛叙事 ——晚清日记中的医疗文化史[D]. 张瑞. 南开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三角和杠杆旋转(二年级和三年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