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企业信用的经济价值

承认企业信用的经济价值

一、对企业信誉的经济价值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甘美泉[1](2021)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经营风险对审计费用的传导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为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需求,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成为重要的资源及回报基础,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动机不同,越来越多的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企业对“责任感”的淡漠所引发的责任风险是造成经营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重要的外部监管机构,其有义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作出合理的评估。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出发,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不佳产生的经营风险是审计人员评估风险的重要来源,注册会计师会根据判定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投入适当的审计资源,并对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收取额外的补偿,进而制定合理的审计费用。本文以经营风险为中间变量,探索有效的传导机制,明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审计费用的作用机理以及传导途径。本文选取2016-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经营风险及审计费用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结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审计费用正相关;经营风险在社会责任表现影响审计费用中起到中介传导作用,且满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经营风险—审计费用的传导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自愿披露与鉴证服务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审计费用的过程中均起到抑制作用,因此,本文针对构建社会责任制度体系的动机及保证责任报告的真实性对上市公司提出三点优化建议:一是推动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履职态度上的转变,做到自主践行社会责任;二是制定有效的法律奖惩制度,实现“利义并举”;三是建立完善的第三方监督机制,提供专业的审计鉴证服务,并完善社会责任专项审计。

史明霞[2](2021)在《论大数据时代企业数据权利的法律规制》文中研究说明现今,社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均与网络息息相关,由此产生大量数据。海量数据的潜在价值催生出一类企业,主要是运营互联网平台的企业,它们在经营过程中专门收集、存储、加工、处理、分析其用户或者客户的大量信息数据,该类企业又称为数据企业。该类企业在获得用户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去识别性特征处理,碎片化的原生数据经过不断地深入加工变得具有经济价值。毫无疑问,企业对该类数据应当享有相应的数据权利,但由于企业数据所蕴含的价值涉及较多的权利主体,因此产生大量利益纠葛。出于保障企业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促进数据共享利用等考量,笔者建议对企业数据权利进行法律规制。具体内容如下: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对大数据时代企业数据权利的内涵入手,分析了企业数据权利的具体权能。论述了学界关于企业数据权利的法律属性的三种主要学说,并提出了本文的观点及理由。同时分析了对企业数据权利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企业数据权利法律规制的立法现状和司法现状,探讨企业数据权利的法律规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以欧盟统一立法规制模式和美国以行业自律为主的规制模式为代表,介绍了域外对于企业数据权利的法律规制,并分析了域外规制模式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第四部分,立足于当前我国企业数据权利法律规制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域外规制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数据权利法律规制的建议。首先,应当明确企业数据权利法律规制的原则,为规制企业数据权利提供指导,划定企业数据权利行使的底线。其次,在企业数据权利法律规制原则的引领下,建议完善保障企业数据安全的法律制度、企业处理个人信息的法律制度以及促进企业数据共享利用的法律制度,从而完善对企业数据权利的法律规制。最后,建议完善企业数据权利法律规制的配套制度,即完善企业数据权利的外部监管机制和引导数据行业内部加强自律管理。

夏燕[3](2020)在《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传播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建设。同时,互联网为残障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优势和表现突出。就此现状,本论文试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我国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是什么?2、我国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路径是什么?本论文选取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蚂蚁金服、滴滴出行、美团、科大讯飞等8家互联网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试探讨残障慈善作为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因与路径。研究发现:1、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有三方面:作为“企业公民”义务的制度动力、基于综合社会契约的道德动力和内在驱动机制的经济动力。制度动力包括人权、劳工实践和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制度规范动力;道德动力包括残障员工和残障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社会倡议和新闻媒体的动力;经济动力包括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互联网企业残障慈善的路径,建立在动因的基础上,结合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主要有四个路径:慈善捐赠路径、无障碍优化路径、创业就业路径以及员工志愿路径。研究启示:互联网企业残障慈善的路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互联网综合、互联网金融、交通出行、O2O服务、人工智能等互联网企业,分别有不同的业务,结合自身业务去助残,最终才会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佟秉钧[4](2020)在《中石油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信誉的影响及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贸易规模的日益拓展,在企业相互竞争变得愈发激烈的背景下,信誉已经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发展基础,正确认识并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提升企业信誉,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石油作为我国能源经济的重要支撑企业,其发展能力对我国能源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研究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信誉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明确社会责任履行来提升中石油企业信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信誉及其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企业信誉和社会责任的内涵,对中石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和企业信誉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中石油在社会责任履行和企业信誉创建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信誉的基本涵义,构建了中石油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信誉影响的概念模型和提出了研究假设,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顾客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慈善责任、政府责任5个维度,企业信誉包括信用和声誉2个维度,假设社会责任对企业信誉有显着正相关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各维度的测量题项,通过问卷数据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责任、顾客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慈善责任均对中石油企业信用、声誉呈显着性正相关,不同社会责任维度影响企业信誉的程度由大到小排列为:政府责任>员工责任>顾客责任>环境责任>慈善责任。提出基于社会责任提高中石油企业信誉的思路和对策,为中石油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和提高企业信誉提供决策参考。

玛德琳·鲍威尔,斯蒂芬·P.奥斯本,奉莹,王秋蕾[5](2020)在《社会企业、市场营销和可持续的公共服务提供》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探讨了社会企业是否有能力履行围绕它们的公共政策责任,成为可持续的公共服务提供者。通过调查这些企业在英格兰东北部的市场营销活动,并重点关注提供成年人社会护理公共服务的社会企业,本研究发现社会企业正在使用以产品为主导的营销方式,而不是服务导向的关系营销方式。这削弱了它们与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建立持久关系的能力,而这正是有效服务管理的关键,还严重削弱了它们作为可持续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潜力。本文运用服务理论建立了营销和商业实践的替代模型,该模型正是基于建立这种关系的需要而建立的。

高海峰[6](2019)在《不对称信息市场下的企业信誉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信誉行为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侧重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以不对称信息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建立信誉在不对称信息市场上带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说明在不对称信息市场环境中,建立企业信誉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尹成鑫[7](2019)在《社交网络服务中信任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社交网络服务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其丰富的内容和关系资源在改变人们的社交模式和决策机制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各种社会化媒体平台在吸引了大量用户加入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社会化商务的高速迅猛发展使得大量社交网络服务在其网站上开发商务应用或与其他电子商务网站合作,使得越来越多用户的购买决策受到社交行为的驱动。因此更多的企业试着利用新兴的、多样化的社交媒体平台对其产品或服务进行宣传推广,以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产生更好的营销效果。如何根据目前社交媒体的特性,选取更好的营销策略,以获取消费者信任,激发消费者购买意向,无疑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与现实交易相比,社交网络交易具有不受地域限制、交易范围更广泛、交易双方不可见、交易行为不同时发生等特点。所以在社交网络交易中,消费者对提供服务的一方的信任大大低于现实交易。同时,在社交网络平台的虚拟环境中,交易双方会有货物和资金方面的交换,由于消费者需要暴露自己的相关信息,也会对支付平台的保密性存有疑虑,这些风险和不安全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对交易及提供交易的社交网络平台的信任。本文首先使用Delphi方法,探测反映社交网络服务中信任的具体行为,提炼了社交网络服务中用户信任行为的具体表征,从而形成信任行为初始指标库,然后对指标库进行精简和分类,将剩余指标分成四个类别,构建分类框架,从而对应不同的信任类型。然后基于信任的视角同时从社交网络平台特性、包括社交网络平台的技术性、价值性和体验性三个特性出发,研究信任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构建理论模型,运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在对各类数据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做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本文不断地调整自由参数,改变模型,寻找研究对象的最佳模型,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研究结果显示:(1)建立信任信念能显着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如果社交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发布者能够展现出来其值得信任的能力,消费者就会产生强烈的信任信念,从而促进购买意向的产生。比如社交网站的用户在选择商品时,会倾向于参考和购买意见领袖选择的商品和服务,此时,意见领袖的作用就会更为凸显。因此建立信任信念能显着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意向。(2)建立信任意愿并没有显着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这可能和所选样本平台的注册会员数有关,本次研究所收集的样本数据大多数来源于人们经常接触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对这类型的社交网络平台的熟悉度很高。也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以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群中的中青年为主,而这部分群体信息接收能力强,对社交网络平台也有强烈的信任意愿。(3)建立以过程为基础的信任能显着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向。消费者往往会受过去重复交易所获得的经验影响,比如声誉的效果和一些互动关系,可能增加双方的信任。消费者会更愿意相信曾经进行过交易活动的企业,因此建立以过程为基础的信任能显着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向。(4)以制度为基础的信任显着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信任通常需要第三方的保证,比如社交网络平台能在法律效力、契约、行业规范等方面对信息发布者进行约束,保证信息真实性,可以增强消费者信任,有效提高购买意向。(5)体验性正向调节信任信念与消费者购买意向。研究从社交商务平台给消费者带来的愉悦感、多样性和归属感三个维度去评价社交商务的体验感知特征。社交商务的体验性将会给消费者带来喜悦感、多样性和归属感,进而影响消费者的信任信念。(6)体验性对信任意愿和消费者购买意向之间的关系没有显着调节作用。过度的体验性有时会让消费者对信息发布者的规范性产生质疑,因此就信任意愿而言,并不需要社交网络平台具有过强的体验性,因此体验性的调节作用就不会显着。(7)技术性正向调节以过程为基础的信任和消费者购买意向。社交商务的技术性特征是社交商务所用的技术产生的感知特征。社交网络平台应保持一定的技术性,这样的最大特点是能够保证消费者交易过程的安全性和畅通性,从而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有利于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从而促进社交网络平台经济利润的提高。(8)技术性正向调节以制度为基础的信任和消费者购买意向。要建立以制度为基础的信任,就离不了社交网络平台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这样才能保证社交网络平台能够为信息发表者做出一些约束,让消费者产生对企业的信任,提高购买意向。(9)价值性负向调节以过程为基础的信任和消费者购买意向。社交网络平台可能会考虑自身经济利润,降低消费者在与信息发布者交互过程中的信任,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意向。(10)价值性负向调节以制度为基础的信任和消费者购买意向。社交网络平台如果过度考虑经济价值,则可能在制定相关约束规则时向企业倾向,会减弱以制度为基础的信任,使得消费者感觉到不公平而放弃购买。最后,在验证了信任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有影响的基础上,结合用户信任购买意向的应用实例,通过用户在社交网络服务中的推荐过程、接收产品信息和购物体验等环节来检验其参与社会化商务的意向;设计基于信任视角的推荐系统,提出社交网络平台特性背景下增加消费者购买意向的策略建议,为企业制定更好的营销策略提供一定的帮助。社交网络产生的多种商业模式无疑受到了众多企业的关注,本文基于这种背景展开对社交网络平台特性、信任以及消费者购买意向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希望该研究成果有助于社交网络向社会化商务的发展,为社交网络服务运营商采取社会化商务战略,提高消费者信任水平提供依据和指导,为设计社会化商务元素提供建议。

庞观[8](2019)在《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设计奖项从最初的创建至今大概已有60年的时间。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设计奖项伴随着社会结构与人类文明的变化,设计的目标、服务的对象、倡导的价值观等也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的研究方向不仅能在一定意义上对当今如火如荼的设计评奖提供冷静思考的空间,亦对我们设计评价体系的梳理乃至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尤其针对当今我国各类设计奖项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现象,提出需要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努力在自身发展上规避弯路。文章梳理分析了相关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设计奖项,透过设计奖项的历史脉络、成长经历、成败因素等来找出现代化社会知识经济的今天,设计奖项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新内涵。看到设计奖项在社会文明发展和创新中起到的方向引领和文化价值提升作用,可以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论文首先讨论了设计奖项的理论框架,分析了20世纪中期的重要设计因素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对设计奖项产生的影响。还着重讨论了历史上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针对设计奖项颁布的国家政策相关发展措施。并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设计奖项作了比较分析。德国IF奖诞生最早,代表西方设计奖项,具有典型性;日本战后迅速崛起,以设计为振兴国家的发展战略,日本的G-mark奖项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使命感;中国的红星奖作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奖项崛起的代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通过三大奖项在结构、机制流程、评委与参赛者、发展变化与奖项外延(展览、交流、培训)等方面的比较,讨论设计奖项在各自的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同文化价值与社会责任。文章又讨论了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经济价值和对于社会的文化价值。在企业的成长中看到设计奖项带来的市场效益的繁荣,看到企业与设计奖项共同生长的脉络;以及在每个国家的国家发展、普世教育、社会进步方面也有设计奖项的重要作用。文章继而深入讨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在创新型社会中设计奖项的意义。通过对社会现代化理论中设计奖项处于知识经济中位置的确定,重新认识设计奖项在当今的以知识为主导的创新型社会中承担的创造力价值。同时,重要的问题还有设计奖项于今天所具备的批评价值、与产业与科技的桥梁作用、以及改变社会的推动力。在相对完整地梳理了设计奖项的相关内容后,发现其中存在的启发人们思考的问题是全篇创新之处,也是最终的文章落脚点。最后的结论部分提出了大致七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包括设计奖项的公信力与价值导向问题;对于设计奖项的发展力度与落实程度问题;设计奖项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奖项的根本目的仍应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通过设计奖项正确引导科技利用问题;设计奖项对于专业人才的储备与普及大众教育问题;及设计奖项如何创造新型生活方式与社会这几个最终问题。

姜慧[9](2018)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优化方法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高危行业。近年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技术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完成了一系列引以为豪的大国工程。但是,我国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整体偏低,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建筑安全管理模式被动、安全成本投入不足、投入产出效益偏低是造成该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建筑安全状况要想实现根本好转,必须夯实安全生产的基础,完善建筑安全成本投入机制,优化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策略,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保安全成本投入合理高效。目前,我国有关建筑安全成本相关理论、优化方法及策略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变化及优化的一些基本特性、规律等尚未完全掌握。因此,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综合运用安全经济学、安全管理学、工程经济学、统计学、成本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投入的现状及其原因,探讨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基本特征和效益规律,提出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结构优化、数量优化的方法与策略,设计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优化方案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在辨析安全投入、安全投资和安全成本等概念的基础上,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分为保持性安全成本和恢复性安全成本,分析了安全成本的投入过程和产出结果特性。采用结构化研究方法,构建安全成本分解结构(SCBS),并重点对安全成本的“刚柔”特性进行了分析。从系统过程的角度,对安全成本的投入产出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安全成本的边际效益和外部变化效应。结果表明:保持性安全成本具有多功能性、复杂性、持续性,恢复性安全成本具有长效性、滞后性等过程和结果特性;刚性安全成本是安全投入的底线,对保障建筑施工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优化空间较少;弹性安全成本是安全成本优化的重点对象,对提升安全成本投入产出绩效有重要意义;同时,安全成本投入也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工程风险程度对安全成本的产出效益变化有重要影响。其次,在掌握影响安全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的核心机理与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模糊因子分析法和决策实验室分析法,揭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影响因素间的本质关系,确定影响安全成本的核心和敏感因素。研究表明:保持性安全成本在整个安全成本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领导安全意识等关键因素对保障保持性安全成本有重要作用,安全宣教力度等敏感因素是保持性安全成本投入中的重点对象;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优化必须立足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刚性和弹性特征,以优化过程为重点,以提高产出效益为目标,将事故影响、外部监管力度和领导安全意识等核心要素、安全宣教力度和安全管理人力投入等敏感因素作为优化重点。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视事故影响、提高领导安全意识、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成本投入的监管力度、建立安全成本投入的“底线意识”、优化投入方式并提高安全成本资源利用效率等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结构优化策略。再次,将统筹、协调、优化保持性安全成本和恢复性安全成本之间的配比关系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数量优化的核心工作,从各项费用的优先顺序权重、安全成本各组成部分与安全度之间的关联度出发,综合运用加权灰色关联度模型和Bayes模型,对优化策略进行了统筹与修正,进而结合安全投入的最适范围确定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最适投入区间,形成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数量优化策略和方法,并据此提出首先建立安全成本优化的系统观、大局观,继而以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率为牵引,抓住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关键构成要素,将高弹性要素作为安全成本优化的重点,最终形成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数量优化方案。通过实际算例加以验证,验证了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及优化的效果。最后,从安全管理人力投入、安全宣传教育、外部监管、员工安全、工程安全和企业安全认知6方面给出具有一定普适性和可实施性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优化方案。采用假设检验的方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优化方案进行了设计和验证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尽管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成本优化策略方案在实施中能够取得积极效果,但是,中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成本投入的自觉性方面依然存在不足,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核心因素是企业的安全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因而可进一步归纳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优化中的特殊国情影响问题、近远期效益协调问题和“人本”问题,提出了“确保底线、优化过程、提高效益”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优化的核心策略。通过以上研究,厘清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基本特征和效益规律,提出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结构优化、数量优化的策略建议,设计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优化方案并进行实证研究,为建筑施工企业优化建筑安全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陈思静[10](2018)在《基于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认为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至今,对企业商业运营模式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时代在变,企业运营的经济环境也会不断变化,企业运营模式也必须因时因境而做出改变。这样,使得各行各业不得不上下求索,寻找机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创新。各类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尤其是网络发达和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全球经济都随之快速运转,整个市场更新换代都更加的快。随着微信深入我们的生活,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给移动营销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企业看到微信公众平台营销的巨大潜力。于是,对这种新兴的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的研究的必要性与日俱增。这不仅有助于创新新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式,也有助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的丰富与更新。但是,当前对新兴的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首先,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与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理论梳理,并针对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创新进行动因及创新要素等比较分析和总结。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创新要素。根据创新要素提炼出相关创新评价指标,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变异系数法与综合优选法进行评价指标的多次权重计算与筛选,最终建立科学有效的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效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最后,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微盟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微盟的商业运营模式的发展现状、特点、商业模式创新优势和创新渠道等,总结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的经验。最后,总结提出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对策与建议。商业模式创新是现代企业在动态环境和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立足点,本文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不仅能为企业节约成本、创造并利用新的商业机会、实现经济转型提供理论依据,更是对现有商业模式理论的一种创新与完善。

二、对企业信誉的经济价值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企业信誉的经济价值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经营风险对审计费用的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二、经营风险
        三、审计费用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信号传递理论
        四、成本收益理论
        五、风险溢价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传导机制与框架
    第一节 作用机理及框架
        一、作用机理分析
        二、机理分析框架
    第二节 传导路径及框架
        一、基于社会责任优势观的传导路径分析
        二、基于社会责任劣势观的传导路径分析
        三、路径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实证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研究变量设计
        四、中介变量的检验方法
        五、实验模型构建
    第二节 实证检验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五、进一步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实证结论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审计费用的传导作用
        二、经营风险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审计费用中的中介传导效应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一、推动企业履职态度的转变
        二、制定有效的法律奖惩制度
        三、建立完善的第三方监督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论大数据时代企业数据权利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大数据时代企业数据权利概述
    2.1 大数据时代企业数据权利的内涵和权能
        2.1.1 大数据时代企业数据权利的内涵
        2.1.2 大数据时代企业数据权利的权能
    2.2 大数据时代企业数据权利的法律属性
        2.2.1 物权说
        2.2.2 知识产权说
        2.2.3 新型财产权说
        2.2.4 本文的观点及其理由
    2.3 大数据时代企业数据权利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2.3.1 保障企业数据安全
        2.3.2 保护个人信息权益
        2.3.3 打破企业数据垄断局面
3 我国企业数据权利法律规制的现状及问题
    3.1 我国企业数据权利法律规制的现状
        3.1.1 立法现状
        3.1.2 司法现状
    3.2 我国企业数据权利法律规制的问题
        3.2.1 企业数据权利规制的原则不明确
        3.2.2 企业数据安全保障不足
        3.2.3 对企业处理个人信息的约束不力
        3.2.4 促进企业数据共享利用的机制不健全
        3.2.5 企业数据权利规制的配套制度不完善
4 域外企业数据权利法律规制的经验借鉴
    4.1 域外企业数据权利的法律规制模式
        4.1.1 欧盟:统一立法规制模式
        4.1.2 美国:以行业自律为主的规制模式
    4.2 域外企业数据权利的规制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4.2.1 数据专门立法
        4.2.2 引导数据行业自律
5 完善我国企业数据权利法律规制的建议
    5.1 明确企业数据权利的规制原则
        5.1.1 保障企业数据安全原则
        5.1.2 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原则
        5.1.3 促进企业数据共享利用原则
    5.2 完善保障企业数据安全的法律制度
        5.2.1 建立企业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5.2.2 明确企业数据安全保障义务
    5.3 完善企业处理个人信息的法律制度
        5.3.1 明确企业处理个人信息的规则
        5.3.2 赋予个人信息自决权
    5.4 完善促进企业数据共享利用的法律制度
        5.4.1 禁止企业利用数据进行不正当竞争
        5.4.2 防止企业造成数据垄断
    5.5 完善企业数据权利法律规制的配套制度
        5.5.1 完善企业数据权利的外部监管机制
        5.5.2 引导数据行业内部自律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3)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2、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现状
    2.1 互联网企业CSR的认知与表现
    2.2 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现状
3、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
    3.1 制度动力:作为“企业公民”的义务
    3.2 道德动力:基于综合社会契约的要求
    3.3 经济动力:内在驱动性机制
4、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路径
    4.1 慈善捐赠路径:以互联网募捐平台为核心
    4.2 无障碍优化路径:以APP/产品为核心
    4.3 创业就业路径:以渠道或技术为核心
    4.4 员工志愿路径:以人力资源为核心
5、总结与讨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和讨论
    5.2 主要研究启示与反思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致谢

(4)中石油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信誉的影响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企业社会责任
        2.1.1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2.1.2 企业社会责任维度的确定
    2.2 企业信誉
        2.2.1 企业信誉概念的界定
        2.2.2 企业信誉维度的确定
    2.3 相关理论
        2.3.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3.2 信誉资本理论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石油社会责任履行及企业信誉现状
    3.1 中石油概况
        3.1.1 中石油的基本情况
        3.1.2 中石油发展历程
    3.2 中石油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3.2.1 对政府责任的履行
        3.2.2 对员工责任的履行
        3.2.3 对顾客责任的履行
        3.2.4 对环境责任的履行
        3.2.5 对慈善责任的履行
        3.2.6 中石油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3.3 中石油企业信誉现状
        3.3.1 声誉情况
        3.3.2 信用情况
        3.3.3 中石油企业信誉现状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石油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信誉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问卷设计
    4.3 数据调查说明
    4.4 数据分析
        4.4.1 信度分析
        4.4.2 效度分析
    4.5 假设检验
        4.5.1 相关分析
        4.5.2 回归分析
    4.6 实证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石油基于社会责任履行的企业信誉提升策略
    5.1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信誉提升思路
    5.2 对政府责任的有效履行策略
        5.2.1 进一步提高油气供应量
        5.2.2 扩大当地就业
    5.3 对员工责任的有效履行策略
        5.3.1 注重员工权益的保障
        5.3.2 保障员工健康与安全
        5.3.3 加强员工责任意识的培养
    5.4 对顾客责任的有效履行策略
        5.4.1 坚持诚信原则提供优质产品
        5.4.2 坚持诚信原则杜绝销售误导
        5.4.3 立足顾客需求推进产品改进
    5.5 对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策略
        5.5.1 定期检查环境责任履行情况
        5.5.2 将环境责任融入企业经营理念
        5.5.3 逐级建立环境责任标准框架
    5.6 对慈善责任的有效履行策略
        5.6.1 积极转变慈善观念
        5.6.2 培育企业慈善文化
        5.6.3 树立企业慈善品牌
    5.7 本章小结
结论
作者简介和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石油社会责任对企业信誉影响的调查问卷
致谢

(6)不对称信息市场下的企业信誉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不对称信息理论
    2.2 企业信誉理论
3 信誉建立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3.1 信誉建立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
        3.1.1 降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费用
        3.1.2 利用企业扩大市场的规模和范围
        3.1.3 强化企业在竞争方面的优势
    3.2 信誉建立给企业带来的社会效益

(7)社交网络服务中信任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化电子商务
        2.1.1 社会化媒体
        2.1.2 社会化电子商务
        2.1.3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模式与发展趋势
        2.1.4 社会化电商中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
    2.2 信任
        2.2.1 信任的概念
        2.2.2 信任的特征
        2.2.3 信任管理
        2.2.4 信任评估
        2.2.5 网络交易中信任的研究
    2.3 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机制研究
        2.3.1 行为人决策层面的研究
        2.3.2 消费者购买决策研究
    2.4 消费者购买意向相关研究
        2.4.1 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定义
        2.4.2 消费者购买意向的主要理论
        2.4.3 消费者信任对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
    2.5 研究评述及展望
第3章 基于Delphi法的社交网络服务中信任行为分类研究
    3.1 研究概述
    3.2 社交网络服务中信任行为界定与分类
    3.3 研究结果讨论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4.1.1 研究框架
        4.1.2 研究假设
    4.2 变量设计
        4.2.1 社交网络平台特征的变量设计
        4.2.2 信任的变量设计
        4.2.3 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变量设计
        4.2.4 控制变量设计
    4.3 测量工具与数据收集
        4.3.1 测量工具
        4.3.2 数据收集
        4.3.3 主要方法
第5章 探索性研究的数据分析
    5.1 信度与效度检验
        5.1.1 信度检验
        5.1.2 效度检验
    5.2 社交网络平台特性、信任和消费者购买意向相关变量因子分析
        5.2.1 社交网络平台特性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5.2.2 信任的因子分析
        5.2.3 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因子分析
    5.3 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序列相关检验
        5.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5.3.2 异方差检验
        5.3.3 序列相关检验
    5.4 社交网络平台、信任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多元回归分析
        5.4.1 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
        5.4.2 相关分析
        5.4.3 假设检验及结果
    5.5 正式研究的必要性
第6章 正式研究数据处理及分析
    6.1 信度与效度检验
        6.1.1 信度检验
        6.1.2 效度检验
    6.2 社交网络平台特性、信任和消费者购买意向相关变量因子分析
        6.2.1 社交网络平台特性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6.2.2 信任的因子分析
        6.2.3 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因子分析
    6.3 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序列相关检验
        6.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6.3.2 异方差检验
        6.3.3 序列相关检验
    6.4 社交网络平台、信任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多元回归分析
        6.4.1 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
        6.4.2 相关分析
        6.4.3 假设检验及结果
    6.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6 假设检验结果的讨论
        6.6.1 信任的影响作用的讨论
        6.6.2 社交网络平台特性调节作用的讨论
第7章 基于用户信任购买意向的应用实例
    7.1 基于信任的推荐相关研究
    7.2 用户特征值分析
        7.2.1 用户相似度分析
        7.2.2 用户可信度计算
        7.2.3 用户专家值计算
        7.2.4 用户信任倾向估计
    7.3 产生推荐
    7.4 实验分析
        7.4.1 数据准备
        7.4.2 评价方法
    7.5 个性化的商品排序方法
        7.5.1 基于信任度的排序方法
        7.5.2 基于消费者价格偏好的排序方法
    7.6 对反馈的要求
    7.7 实践启示
        7.7.1 社会化商务元素
        7.7.2 社会化商务元素的管理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8)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必要性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强国——制定国家设计产业发展战略
        二、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促进社会现代化
        三、责任——普世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设计奖项研究现状
        二、国内设计奖项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问题与方法
        二、特色与创新
        (一)学术理论的创新性贡献
        (二)实际价值的创新性贡献
        (三)社会普及教育的创新性贡献
    第五节 基本结构
第一章 国际设计奖项概述
    第一节 奖项的意涵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中期设计价值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一、德意志制造联盟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二、现代主义与机械美学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三、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工业设计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四、“优良设计”观念复兴的设计因素对奖项建立的影响
第二章 设计奖项的产生背景及构成要素
    第一节 国际设计发展趋势
        一、国家层面发展措施对设计奖项的影响因素
        (一)制定国家级设计振兴政策
        (二)设计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立
        (三)设计公共设施的建设
        (四)设计教育体系的完善
        (五)设计产业的学术研究
        二、行业发展趋势对设计奖项的影响因素
        三、从业机构发展趋势对设计奖项的影响
    第二节 设计奖项评奖机制与基本构成要素
        一、设计奖项的评奖机制
        二、设计奖项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章 国际奖项对比分析研究
    第一节 国际设计奖项综述
    第二节 三大代表性设计奖项的重要性与作用比较分析
        一、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产生背景比较
        二、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奖项结构比较
        三、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奖项机制与流程比较
        四、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评委与获奖者比较
        五、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完善与发展
        六、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外延比较分析
第四章 设计奖项设立与企业的关联
    第一节 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一、设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二、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第二节 设计奖项与国际企业发展的关联
        一、德国瓷器制造商罗森塔尔(Rosenthal)与IF
        二、产品与服务供应商WMF与 IF
        三、电器生产商博朗(Braun)与IF
        四、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博世(Bosch)与IF
        五、电器制造与系统服务西门子(Siemens)与IF
第五章 设计奖项设立与社会的关联
    第一节 奖项建立社会价值
    第二节 三大代表性奖项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联
        一、专业人才储备上的价值
        二、国家经济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层面上的价值
        三、普世的教育意义及人才储备作用
        四、各奖项特点
第六章 设计奖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实践推动作用
    第一节 社会的现代化理论对设计奖项的影响
    第二节 知识时代的科技、产业与设计奖项的必然联系
        一、工业文明社会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二、创新型社会中知识特性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三、设计奖项对科技发展的驱动
        (一)设计是技术和文化的桥梁
        (二)技术是需要被思想驱动的工具
        四、知识经济下产业结构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第三节 设计力创新
    第四节 设计奖项的新发力与新内涵
        一、设计奖项的批评价值
        二、设计奖项加强设计的体验感
        三、设计奖项可改变社会
    第五节 设计奖项的价值测度
结论
    第一节 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中的思考与启示
        一、从红点2018 中国失信事件看设计奖项的公信力与价值导向
        二、西方国家对设计奖项的重视与发展力度更加切实
        三、设计奖项的设立数量大于质量
        四、设计奖项仍应以推动本土设计与经济的发展为目标
        五、设计奖项应正确的引导设计与社会科技之间的连接
        六、设计奖项在设计人才储备与普及性教育的重要性
        七、设计要创造新型的、却并不遥远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意义研究的重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优化方法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基本特性和效益规律研究
    2.1 基本概念
    2.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分类
    2.3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特性分析
    2.4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现状调查
    2.5 基于SCBS的建筑施工企业刚性安全成本分析
    2.6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投入产出关系分析
    2.7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结构优化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3.1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结构优化的目标与流程
    3.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影响因素的识别
    3.3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影响因素的公共因子分析
    3.4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影响因素的相互影响程度的计算
    3.5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优化的关键因素分析
    3.6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结构优化策略
    3.7 本章小结
4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数量优化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4.1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数量优化的总体思路
    4.2 研究对象与指标体系构建
    4.3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组成费用优先次序的确定方法及实证分析
    4.4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关联顺序的确定方法及实证分析
    4.5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综合评价分析
    4.6 建筑施工企业最适安全成本范围的确定方法及实证分析
    4.7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数量优化的结果讨论与策略建议
    4.8 本章小结
5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优化方案的设计及验证
    5.1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优化方案的设计
    5.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优化策略假设模型的构建
    5.3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优化方案的效果验证
    5.4 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研究
        1.2.1 智能服务及智能服务商业模式概念研究
        1.2.2 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局限性及创新要素分析
        1.2.3 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的理论梳理
        1.2.4 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2.5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研究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比较研究
    2.1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发展现状
        2.1.1 微信用户年轻化且应用广泛
        2.1.2 微信公众号营销与信息发布功能显着
    2.2 基于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的比较研究
        2.2.1 普通商业模式与电子商务模式类比研究
        2.2.2 微店与电商平台的运营及盈利模式的比较
        2.2.3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运营及盈利模式分析
    2.3 微信公众智能平台商业模式类型及发展局限性分析
        2.3.1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主要运营模式类型
        2.3.2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发展局限性
第三章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运营模式创新过程分析
    3.1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因
        3.1.1 五代创新过程模型所揭示的创新动因
        3.1.2 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分析
    3.2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及创新要素分析
    3.3 商业模式创新管理体系及风险评价
        3.3.1 商业模式创新管理体系
        3.3.2 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评价方法
第四章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构建及案例选取分析
    4.1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的识别
        4.1.1 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4.1.2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的识别
        4.1.3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构建及选取理论依据
    4.2 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与完善
        4.2.1 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筛选
        4.2.2 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评价指标权重的仿真计算
    4.3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案例选取
        4.3.1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问题特点
        4.3.2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选取的案例特征
    4.4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典型案例分析
        4.4.1 微盟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发展简介
        4.4.2 微盟企业商业运营模式
        4.4.3 微盟基于公众智能服务平台的商业运营模式及其优缺点分析
        4.4.4 微盟基于公众智能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分析
    4.5 微盟商业模式创新调研设计
        4.5.1 微盟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4.5.2 微盟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调研设计
        4.5.3 微盟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调研实施
第五章 微盟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1 微盟商业模式创新调研对象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5.1.1 微盟员工的性别组成
        5.1.2 微盟员工的年龄分布
        5.1.3 微盟员工的学历组成
        5.1.4 微盟员工的入职时间分布
        5.1.5 微盟员工的岗位分布
    5.2 微盟商业模式创新效果评价的统计分析
        5.2.1 关于资本价值的统计分析
        5.2.2 关于成就感的评价分析
        5.2.3 关于经济价值的评价分析
        5.2.4 关于产品价值的评价分析
        5.2.5 关于生产价值的评价分析
        5.2.6 关于市场价值的评价分析
        5.2.7 关于社会价值的评价分析
第六章 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建议
    6.1 统筹线上线下运营,扩大市场占有率
    6.2 注重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中资金管理
    6.3 注重商业模式的营销渠道多元化,满足客户个性需求
    6.4 注重运营参与者交流模块和用户评价机制设计
    6.5 建立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中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
    6.6 合理确定企业收入模式,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价值实现
    6.7 建立企业商业运营模式创新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风险预测与应对能力
        6.7.1 成立风险防控专业小组
        6.7.2 建立应急风险策略
        6.7.3 加强公司风险监控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对企业信誉的经济价值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经营风险对审计费用的传导机制研究[D]. 甘美泉.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论大数据时代企业数据权利的法律规制[D]. 史明霞.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D]. 夏燕. 暨南大学, 2020(04)
  • [4]中石油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信誉的影响及提升研究[D]. 佟秉钧.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5]社会企业、市场营销和可持续的公共服务提供[J]. 玛德琳·鲍威尔,斯蒂芬·P.奥斯本,奉莹,王秋蕾. 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 2020(01)
  • [6]不对称信息市场下的企业信誉影响研究[J]. 高海峰. 中国市场, 2019(20)
  • [7]社交网络服务中信任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D]. 尹成鑫.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D]. 庞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 [9]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优化方法及策略研究[D]. 姜慧.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10]基于微信公众智能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陈思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承认企业信用的经济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