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与生态省建设

环境教育与生态省建设

一、环境教育与生态省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伟,张静[1](2016)在《论习近平的生态省建设理念》文中提出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和浙江工作期间,特别是主政浙江期间对如何建设生态省进行了深入思考。他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强调生态省建设要依赖市场、政府和社会"三个主体",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三大动力"和教育、法律、政策、技术"四大保障"。他的生态省建设理念蕴含了以人为本、生态正义和生态民主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和辩证思维。学习习近平关于生态省建设的理念对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实现绿色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林新菊[2](2016)在《初中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教学实践途径研究 ——以生物学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几年来福建省的生态省建设步伐从未停下过,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生态省建设与国家生态省标准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其中表现之一便是“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还有待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是生态道德教育之目标。在生态省建设背景下的初中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如何?为此,本文拟对初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教学实践路径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期对生态省建设,对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有所贡献。全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文献研究当前国内外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的研究成果和空白之处,为研究初中生态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第二部分文献研究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明确了生态道德教育、初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目标。文章的第三部分文献研究并总结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初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教学实践途径研究奠基了理论基础。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从初中教师角度了解初中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并辅以初中生问卷了解初中生生态道德状况,为后文的初中生态道德教育教学实践途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第五部分以之上研究为基础进行初中生态道德教育教学实践途径研究:挖掘课程提供资源、选择多途径拓宽教育之路、选择多方法丰富教学方法。

陈艺红[3](2015)在《生态省建设背景下高中生物渗透生态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变革。在借鉴外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基本国情,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对生态省政策的理解、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的高低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对国家未来建设者进行生态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中学生物学得天独厚的学科特点使中学生物课堂可以并可能成为生态教育的主阵地。其中,在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充分体现出对生态教育的重视,并对高中生进行生态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基础上产生的。本人通过大量研读生态教育、生态省建设相关文献,界定生态、生态教育、生态省的概念,介绍生态教育的思想来源,梳理生态教育与生态省建设的内在联系。在以上基础研究的支撑下,开展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现状的调查,在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分析当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存在困境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困境提出见解。最后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总目标设置生态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内容、挖掘高中生物教材中资源,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内容、途径、策略。

王洋舰[4](2014)在《“十二五”期间福建提升生态省建设的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建设好生态文明充满艰巨性。生态区域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省建设又是生态区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生态省建设思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至今已有三十年时间,当前全国范围有过半的省份和直辖市被列为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而福建生态省建设战略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也过去了十一年时间。在福建生态省建设历程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政府层面也积极从制度和立法寻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各种手段,并在经济增长上努力寻求引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力图打造一个绿色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但今天的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十分巨大,距离预期生态建设目标也有相当的差距。就我国沿海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福建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十二五”期间,福建将面临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把握机遇加快推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全省人民共同的愿景,但生态建设水平的提升也同样处于关键时期。如何将经济增长、社会建设和环境保护三者有机结合将是考验政府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课题。生态省建设战略的落实需要对经济增长目标进行理性的限制和确定,而旧有发展模式的创新也是提升生态省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正是由于过去十多年生态省建设成效的不够显着需要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能够有更积极的发展模式创新,来缓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积极探索将资源环境保护放在发展首位,以绿色经济比重和生态社会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为努力目标,并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树立生态观念,推动全省生态文化的普及,使福建生态省建设取得应有的成效并获得更扎实持久的动力。

赵晶[5](2013)在《四川生态省建设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区域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不协调性呈持续恶化的态势。目前四川生态环境呈现整体性恶化趋势,且这种恶化越来越表现为连续性、顽固性和不可逆性。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描述和预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四川不仅要面临愈来愈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还要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四川生态恶化的公害性、传递性、跨界流动性和代际累积性,再加上四川作为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的生态区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四川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对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稳定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开展生态省建设就成为四川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政府做出很多努力,但由于缺乏对有效路径的研究,四川生态省建设的步伐相对缓慢,生态省建设的预期目标仍未实现。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以及公众对高质量环境的迫切需求,加快探索推进四川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对四川生态省建设路径的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生态政治理论的相关观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在评估四川生态省建设总体水平的基础上,对四川生态省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生态省建设的内涵提出加快推进四川生态省建设的路径及具体措施建议。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对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做了简要介绍。第二章阐释了四川生态省建设路径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政治理论的相关内容。第三章分析了四川生态省建设的现状。运用matlab分析软件对四川生态省建设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利用熵值法赋权,得出四川生态省建设在2006—2010年间的整体状况:排除汶川大地震及金融危机的影响,总体上是不断进步的,在生态建设、节能减排、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生态文明观念未得到普及、区域污染转移情况严重、环保投资严重不足等。第四章主要论述推进四川生态省建设的路径。在第三章分析四川生态省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本章主要论述推进四川生态省建设的路径,即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公民生态意识为重点,以完善制度机制为保障推动四川生态省建设的快速发展。并根据路径提出进一步推进四川生态省建设的措施建议。

刘思彤[6](2013)在《辽宁生态省建设伦理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在我国的大形势之下,开展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生态省建设,已成为辽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关于辽宁生态省建设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完善。如何解决辽宁生态省建设中存在的伦理问题,需要我们运用生态伦理思想去分析其在各个方面存在问题,力求从思想的根源予以解决。本文通过分析辽宁生态现状与辽宁生态省建设现状,提出了辽宁生态省建设需要遵循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原则、环境正义原则,需要尊重自然的价值,并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通过分析辽宁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认识的错误、价值观的偏差、伦理意识的薄弱、经济和科技的落后以及执法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现实表现,运用生态伦理思想,找到可以消除威胁、弥补劣势的辽宁生态省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提出合理建议。

缪细英[7](2012)在《福建生态省建设绩效评估研究》文中指出生态省建设是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效载体。由于生态省建设时间比较晚,有关生态省的理念、方法和评价体制还不成熟,需要不断创新完善。而且生态省建设涉及范围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对生态省建设绩效进行客观、科学评价,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才能确保生态省建设顺利进行。本论文从上述理念出发,在围绕福建生态省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首先对福建生态省建设阶段性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论文对福建生态省建设规划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中的“六大体系”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通过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与福建生态省建设标准及国家生态省建设标准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福建与浙江、广东两个省份的第二阶段生态省建设成效进行对比和评价。然后对福建生态省建设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和评估。论文从自然生态发展系统、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系统、生态文明社会支持系统、生态文明体制与管理系统四个方面入手,选取51项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生态省建设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深入分析评价各设区市的4个子系统具体建设情况。最后,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从培养生态文明观,并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发展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建立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确立生态文明消费观及其模式;恢复与建设生态系统,治理与保护环境;确立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五个方面提出福建生态省建设的对策建议。

王成栋[8](2012)在《山东生态省建设决策管理共享信息平台与数据库系统的构建》文中提出随着全球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人类在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后,开始探索一条社会经济与人口,以及资源和环境间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省建设是在省域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涵盖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领域。建设生态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新提法,既是个理念、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由于全国各省生态省建设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亟需进行系统研究。例如最先提出生态省建设的海南省,在生态省建设中出现了令人尴尬的海防林遭受惨重破坏等问题,也有的省并未按照规划进行。因此,搭建一个关于生态省建设的专门的决策、管理、共享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系统,通过该系统全面系统、科学准确评估生态省的建设成果、科学指导和管理建设并且可以使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建设,为生态省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数据等服务,必定将会对生态省的建设起到莫大的促进作用。随着Internet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日益成为人们发布以及获取信息重要手段。生产与科研也在逐步走向信息化。传统的数据搜集整理方式由于其存放介质和操作方式的限制,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化的科研和学习的需求。数据库系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结构化的数据管理方式和灵活的数据查询方式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使用数据库来记录管理各行各业信息不仅能够满足海量的数据处理工作,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灵活便捷的数据查询方式,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发挥重要作用的数据库系统。本论文通过对山东生态省建设的资料搜集查阅,以及野外实地调研等手段集成相关的数据,将山东生态省建设信息数字化、地理化、可视化,为应用平台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以生态学技术应用、3S(GIS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分析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为基础,结合山东生态省建设的具体情况,探索并初步建立“山东生态省建设决策管理共享信息平台与数据库系统”。从而实现山东生态省建设相关的数据信息的共享和访问,并同信息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利用信息资源。“山东生态省建设决策管理共享信息平台与数据库系统”的构建使用Java(一种可以撰写跨平台应用软件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编程语言编写,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并结合了Hibernate(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和JSF(新标准Java框架),具有可靠的稳定性和灵活的可扩展性。系统功能模块划分为决策者用户平台、管理用户者平台、共享者用户平台三大平台,从而为不同的用户组需求提供相应的系统权限。通过设定超级管理员使其对数据库里的数据具有完全的控制权限。决策者用户、管理者用户和共享者用户可以得到基本的数据检索服务,同时根据不同的用户设定不同的其他权限。决策者用户可以通过决策系统平台发布生态省建设目标的考核、生态省建设内容与体系、动态评估指标体系、经费与保障措施等生态省建设决策信息。管理者用户可以通过管理应用处理平台进行政务管理和生态省业务管理等各项工作。共享者用户可以通过共享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及时、高质量的生态省信息服务,促进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数据库首页对文件数据进行分类,提供分类为12个模块的文件数据菜单栏:数据共享政策、生态省建设基础数据、生态省建设目标和任务、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生态省生态功能分区、生态省建设重点项目、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生态省建设保障体系、生态省建设规划范例、生态省建设考核结果、生态省建设法律法规及生态省建设文献资料。用户可以通过点击任何一个模块的标题直接进入获取相对应的信息数据。山东生态省建设信息平台与数据库系统实现了数据的添加、编辑以及查询信息的功能,集成了现有的信息资源,为不同用户提供相对应的服务。同时为数据库提供了方便的资源扩充方法,提高了对信息的利用效率。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山东生态省建设决策管理共享信息平台与数据库系统多尺度、多元素地整合了山东省的土地,矿业,林业,环境危害,草地,水资源以及其他数据,构成一个以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数据为核心的软件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对全省的生态资源和环境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快速检索,更新,分析和处理生态资源的信息。山东生态省建设决策管理共享信息平台与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全省生态资源数据管理的科学化。该系统提供了各种信息和技术,为政府和有关部门作出决定提供可靠、全面、科学的技术支持。

高晓红[9](2012)在《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环境政策研究》文中认为生态省建设是我国在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后,在省域范围内实行的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在全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生态省建设已经成为区域环境保护的主要载体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海南作为我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省份具有“先行先试”的导向作用,对其发展战略与环境政策及其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将对我国其他生态省、生态市等区域性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将对海南最终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海南虽然依靠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国家对其建设经济特区与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政策支持以及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作为软实力等因素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优势,但是依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海南原有的经济基础不足以支持生态建设,海南自建省以来面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两难选择导致出现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同时,在国内与其他生态省和区域竞争中,海南薄弱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支持以及日渐减弱的政策扶持都对海南进一步提升生态省建设的水平造成了阻滞。在海南全面展开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整体实施的关键时期,逐步形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运行模式,是海南探索符合本省特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海南生态省建设为研究对象,对海南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所具备的基础条件和内外部制约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运行模式是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核心目标。从海南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根据海南的客观条件、生态省的建设经验及其未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提出海南生态省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预防为主、以海统陆、发挥地方特色以及开展开放式合作等基本原则,以求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运行。环境政策作为重要的制度安排,其制定与实施的效果对全社会能否最终转变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为经济与环境协调运行的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海南目前的环境政策体系仍然没有对生态省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具有海南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环境政策缺失对其生态省建设的可持续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海南作为生态文明示范省和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的实施主体,仍然需要健全环境政策体系,最大程度地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政策性倾斜,对生态省建设中亟需的环境政策及时、科学地加以论证、制定并付诸实施。本文以环境政策作为切入点,在遵循生态省建设的基本原则基础上选取海南生态省建设亟需完善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试点、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收政策体系和科技创新机制等重点环境政策进行论证,从而以制度角度解决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困境并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表率作用。

王书明,高晓红[10](2012)在《海南生态省建设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国内研究者梳理了生态省基本概念的内涵、理论导向与主要内容,并在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研究中突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成就、问题以及发展定位的地方化特点,针对生态省建设研究的普遍性问题和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区域性特点,提出我国生态省建设研究在理论上需要开拓创新,实践上需要加强政府、企业和公众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环境教育与生态省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教育与生态省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教学实践途径研究 ——以生物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缘起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意义
第一章 初中生态道德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二、初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三、初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
第二章 初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初中生态道德教育现状
    第一节 问卷调查概况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二、调查目的
        三、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的生态道德状况
        二、初中教师的生态道德状况
        三、初中教师对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认同情况
        四、初中教师对生态道德教育内涵的理解情况
        五、初中教师对生态道德教育目标的认识情况
        六、初中教师的生态道德教育方式途径调查情况
    第三节 原因分析
        一、初中生的自身因素
        二、外因环境因素
第四章 初中生态道德教育教学实践途径研究
    第一节 挖掘课程提供初中生态道德教育之资源
        一、挖掘课程标准为生态道德教育指明方向
        二、挖掘课程教材为初中生态道德教育提供内容
    第二节 选择多途径拓宽初中生态道德教育之路
        一、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三、在校本课程中开设生态道德教育
        四、在学校管理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第三节 选择多方法丰富生态道德教育之法
        一、讲授法与讨论法
        二、问题探究法
        三、生态道德主题活动
        四、野外实践法
        五、微视频法
第五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3)生态省建设背景下高中生物渗透生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生态教育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教育概述
    第一节 生态教育
    第二节 国内外生态教育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 生态教育的思想来源
第二章 生态教育与生态省建设的关系
    第一节 我国生态省建设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 生态省建设与生态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 福建省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调查研究
    第一节 问卷调查方法及过程
    第二节 高中生物教师生态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高中生生态素养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节 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态教育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第四章 生态省建设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研究
    第一节 福建省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第二节 生态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
    第三节 高中生物教材生态教育资源的挖掘
    第四节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途径和策略的研究
第五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十二五”期间福建提升生态省建设的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理论意义
        3. 实际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思路及创新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思路及方法
        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第一章 福建生态省建设历程回顾
    1.1 我国生态省建设的提出及实施
    1.2 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提出和历程
    1.3 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第二章 “十二五”期间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新提升
    2.1 “十二五”期间福建提升生态省建设的目标设定
        2.1.1 进一步完善生态省建设的目标规划
        2.1.2 突出总体目标下的协调发展
    2.2 “十二五”期间福建生态省建设的基本诉求
        2.2.1 创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保护体系
        2.2.2 切实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2.2.3 谋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2.3 “十二五”期间福建生态省建设的全面展开
        2.3.1 “十二五”期间福建生态省建设要有更加明确的方向
        2.3.2 突破创新是“十二五”期间福建生态省建设的重点
        2.3.3 “十二五”期间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三章 “十二五”期间福建提升生态省建设水平的模式创新
    3.1 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模式创新
        3.1.1 福建生态省建设:从要素创新到模式创新
        3.1.2 福建生态省建设模式创新的合理途径
        3.1.3 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
    3.2 将资源保护和利用效率提升放在首要位置
        3.2.1 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维持森林生态系统
        3.2.2 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加强水土资源保护
        3.2.3 提高海洋资源利用率,规范矿产资源管理
    3.3 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3.3.1 转向模式创新的生态经济建设
        3.3.2 注重模式创新的生态社会发展
        3.3.3 推动模式创新的生态文化建设
第四章 福建生态省建设模式创新的当代价值
    4.1 对于福建省提升生态省建设水平的根本转变作用
        4.1.1 激发公众的生态需要
        4.1.2 让经济发展获得持久动力
    4.2 对于中国其他省份生态省建设的借鉴价值
        4.2.1 引进先进经验,发挥地缘合作优势
        4.2.2 构建科学的生态发展评价机制
        4.2.3 确立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主导原则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和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四川生态省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研究的不足与趋势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2.1.1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2.1.2 人通过劳动实现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代内公平
        2.2.2 代际公平
        2.2.3 可持续利用
        2.2.4 环境与发展一体化
    2.3 科学发展观
    2.4 生态政治理论
        2.4.1 生态平衡
        2.4.2 社会责任感
        2.4.3 直接民主
        2.4.4 生态理念
第3章 四川生态省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四川生态省建设水平评估
        3.1.1 指标体系
        3.1.2 数据标准化
        3.1.3 指标权重确定
        3.1.4 计算结果
        3.1.5 分析与评估
    3.2 四川生态省建设的主要成就
        3.2.1 生态建设卓有成效
        3.2.2 节能减排初见成效
        3.2.3 特色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3.2.4 生态文化建设得到切实推进
    3.3 四川生态省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仍未根本改变
        3.3.2 生态文明意识尚未普遍植根于民众
        3.3.3 区域污染转移问题突出
        3.3.4 环境保护投资严重不足
第4章 四川生态省建设的路径选择
    4.1 四川生态省建设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1.1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政府生态责任
        4.1.2 构建绿色科技创新体系
        4.1.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1.4 倡导绿色消费,转变消费方式
    4.2 四川生态省建设必须提高公民生态意识
        4.2.1 加强公民生态道德文化宣传教育
        4.2.2 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实践能力
    4.3 四川生态省建设必须强化制度机制保障
        4.3.1 健全生态省建设的绩效考核机制
        4.3.2 建立四川生态省建设的环保融资机制
        4.3.3 加强环境立法,完善法制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问卷 四川生态省建设基本情况调查
致谢

(6)辽宁生态省建设伦理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课题研究背景
    (二)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四) 研究方法
    (五) 创新点
二、 辽宁生态省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 辽宁生态省建设的提出背景
    (二) 辽宁生态省建设现状
    (三) 辽宁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
三、 辽宁生态省建设的伦理依据
    (一)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辽宁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辽宁生态省建设的理论核心
    (三) 对自然价值的尊重是辽宁生态省建设的前提条件
    (四) 环境正义原则是辽宁生态省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五)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辽宁生态省建设的最终目标
四、 辽宁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伦理问题
    (一)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存在矛盾
    (二) 价值观偏差导致了错误的政绩观和消费观
    (三) 伦理意识薄弱导致生态文化和生态教育的滞后
    (四) 经济和科技落后导致两者的发展与自然的平衡产生矛盾
    (五) 执法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规范性的缺失
五、 辽宁生态省建设伦理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 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起正确的主导作用
    (二) 提高认识,建立正确的自然价值观
    (三) 加强公民生态意识,建立群众基础
    (四) 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消费
    (五) 完善生态机制,加强实施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介

(7)福建生态省建设绩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1 国外生态城市、社区研究
        2.2 国内生态省理论研究
        2.3 福建生态省建设研究进展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数据来源
第1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生态省”建设的内涵和特征
        1.1.1 “生态省”建设的内涵
        1.1.2 “生态省”建设的基本特征
    1.2 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主义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1.2.2 区域理论
        1.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4 生态文明、生态生产力与生态文明经济理论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1 行政区划
        2.2.2 人口与受教育状况
        2.2.3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第3章 福建生态省建设的阶段性评估
    3.1 福建省生态省建设规划概述
    3.2 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成效
    3.3 福建生态省建设阶段性成效评估
        3.3.1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与福建生态省建设标准比较
        3.3.2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与国家生态省建设标准比较
        3.3.3 福建与浙江、广东东南沿海省份第二阶段生态省建设绩效对比
第4章 福建生态省建设的区域差异性评估
    4.1 区域性差异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 区域性差异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3 区域性差异评估指标的权重确定
    4.4 区域性差异评估指标体系运行
    4.5 区域性差异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结果
第5章 福建生态省建设策略
    5.1 培养生态文明观,并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5.2 发展生态生产力,建立生态文明经济体系
    5.3 确立生态文明消费观及其模式
    5.4 恢复与建设生态系统,治理与保护环境
        5.4.1 恢复与建设生态系统
        5.4.2 治理与保护环境
    5.5 确立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局限
        6.2.1 主要创新点
        6.2.2 研究局限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山东生态省建设决策管理共享信息平台与数据库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生态省概念的诞生、发展
        1.2.2 信息平台及数据库的发展及现状
    1.3 山东省区域生态概况
        1.3.1 自然资源
        1.3.2 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
第二章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三章 系统构建
    3.1 信息平台及数据库的实现
        3.1.1 系统任务描述
        3.1.2 系统定义
        3.1.3 系统设计
    3.2 开发环境
        3.2.1 系统运行环境
        3.2.2 开发工具
第四章 系统功能
    4.1 登陆界面
    4.2 用户模块
        4.2.1 用户操作
        4.2.2 用户管理
    4.3 指标模块
        4.3.1 指标分类
        4.3.2 指标录入
        4.3.3 指标管理
        4.3.4 指标查看
    4.4 文件管理
        4.4.1 文件分类
        4.4.2 文件上传
        4.4.3 文件搜索
        4.4.4 文件下载
    4.5 重点项目和技术
        4.5.1 重点项目管理
        4.5.2 环保技术管理
        4.5.3 行业分类管理
    4.6 数据库安全
        4.6.1 数据库备份
        4.6.2 个人密码设置
    4.7 系统测试及维护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讨论
    5.2 小结
    5.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环境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生态省建设研究综述
        (三) 海南生态省建设研究进展
    三、 论文思路、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研究方法
        (三) 论文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经济与环境协调运行是海南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核心目标
    一、 海南经济发展的条件与优势
        (一) 优越的生态环境为海南经济发展提供前提与基础
        (二) 国家发展战略是海南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持后盾
        (三) 生态文化积淀为海南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 海南生态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 经济基础薄弱不足以支持生态建设
        (二) 经济发展过程中引发诸多环境问题
        (三) 社会、智力支持能力薄弱
    三、 经济与环境协调运行是海南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最佳模式
        (一)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 建立生态省经济与环境协调运行的模式
第二章 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一) 生态资源是海南的最大资本
        (二) 发挥海南在生态省竞争力中的比较优势
    二、 坚持预防为主原则
        (一) 预防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生态破坏
        (二)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
        (三) 关注南海开发中的重点污染源
    三、 提升以海统陆原则
        (一) 海陆统筹提升为以海统陆的必要性
        (二) 以海统陆原则下的思路转变
    四、 发挥地方特色原则
        (一) 建设有特色、差异化的文明生态村
        (二) 因地制宜规划区域发展模式
        (三) 发挥本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优势
    五、 开展开放式合作原则
        (一) 生态环境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开放式合作的基础
        (二) 海南生态省建设中开放式合作的形式
第三章 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重点环境政策设计
    一、 继续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试点
        (一)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二) 减少环境污染治理成本
    二、 设计具有本省特色的生态补偿制度
        (一) 加强各级政府对生态补偿的支持,实现生态补偿资金的多元化
        (二) 建立城乡、区域差别化生态补偿机制
        (三) 予以旅游部门一定的生态保护补偿
        (四) 建立海陆间的生态补偿体系
        (五) 建立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补偿机制
    三、 改进环境税收政策
        (一) 尝试设计新的绿色税种
        (二) 完善绿色税收专款专用制度
        (三) 实施鼓励环保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 建立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
        (一) 加强科技创新作为生态省建设推进器的作用
        (二) 完善为生态省建设服务的科技支撑体系
        (三) 建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海南生态省建设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生态省基本概述
    (一) 生态省概念界定
    (二) 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
    (三) 生态省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 海南生态省建设研究
    (一) 海南生态省建设主要内容
        1.海南生态体系构建
        2.海南生态经济发展
        3.海南生态文化建设
    (二) 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三) 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未来展望
三 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思考
    (1) 理论创新需要继续深入。
    (2) 参与主体研究需要多元化。
    (3) 新背景下海南生态省建设需要新思路。

四、环境教育与生态省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习近平的生态省建设理念[J]. 刘建伟,张静. 观察与思考, 2016(10)
  • [2]初中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教学实践途径研究 ——以生物学科为例[D]. 林新菊.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3]生态省建设背景下高中生物渗透生态教育研究[D]. 陈艺红.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2)
  • [4]“十二五”期间福建提升生态省建设的模式创新研究[D]. 王洋舰. 福州大学, 2014(09)
  • [5]四川生态省建设路径研究[D]. 赵晶.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4)
  • [6]辽宁生态省建设伦理思考[D]. 刘思彤. 辽宁医学院, 2013(06)
  • [7]福建生态省建设绩效评估研究[D]. 缪细英.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8]山东生态省建设决策管理共享信息平台与数据库系统的构建[D]. 王成栋. 山东大学, 2012(02)
  • [9]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环境政策研究[D]. 高晓红.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10]海南生态省建设研究综述[J]. 王书明,高晓红.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标签:;  ;  ;  ;  ;  

环境教育与生态省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