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县域发展水产养殖的对策

我国西部县域发展水产养殖的对策

一、我国西部县域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对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凡[1](2020)在《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台阶,但“三农”工作仍面临诸多矛盾,财政资金扶持是破解农业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财政资金通过发挥撬动、引导作用,可为产业化项目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如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及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统计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理论分析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及面临的困境;然后,梳理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缘由、历史演变及发展现状;最后,分别从微观视角、宏观视角探究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建设主体,以自身发展为抓手,微观意义上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显着影响。通过对河北省、天津市60家典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深入调研,搜集2014-2018年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状况、投入产出情况及成长能力等方面的指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表明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每增加1个单位,将分别促进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净利润增加0.1207、0.1271个单位。第二,农民作为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及受益者,其收入状况是财政投入产出的微观“窗口”。探究项目区内农民是否增收、增收效果,可为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效果提供微观视角。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在消除差异与选择性偏误后准确估计,结果表明,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显着提高了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5.73%。第三,基于省级维度的分析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宏观效果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着差异。分析表明,东部、中部、西部财政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0076、0.0120、0.0080。中部地区作为农业大区,财政投入发挥了较好的积极效果。第四,基于县级维度的分析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能够促进宏观农业经济增长。以北京、天津、湖南、湖北等省(市)作为调研区域,搜集财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投入、第一产业总产值、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常规投入要素、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指标,运用DID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宏观农业经济增长的净效果为0.3366。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健全财政资金投入增长及监管机制;建立并推进效果评价及纠偏机制;优化资金配置并推行差别化的扶持办法;提高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目标瞄准精度。

朱浩[2](2020)在《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对于拉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特色小镇有多种类型划分,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是其中一种。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除了壮族,还有瑶族、京族、侗族、苗族、彝族、仫佬族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于此,因而在广西研究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是符合广西区情的。可以说,对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的研究是符合时代发展背景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我国的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特色小镇培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2018年8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明确指出了要规范纠偏机制,确保特色小镇的培育数量服从于质量,淘汰变形走样异化的特色小镇,筛选具有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典型案例,树立标杆,推动特色小镇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比浙江等东部发达省份,广西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占优势,但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民族地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可以成为广西推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基于这样的理论出发点,本文选取了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养生养老小镇、东兴市江平京族海洋特色小镇、马山县古零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月柿小镇作为主要的田野考察点,采用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这些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作为切入点,分析这些地区的特色产业开发现状,对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认清差距,进而探索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研究意义,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并对特色小镇、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这三个概念进行了解析。第二章介绍了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发展的态势,从发展目标和建设意义两个方面分析了特色小镇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罗列了当前广西特色小镇的创建数量,印证了广西特色小镇的兴起。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进展和分布特征概括了当前广西特色小镇的发展状况,并依据聚居的民族、主导的产业、旅游产业的地位对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进行类型划分,以便认清不同特色小镇的资源特色和产业特色。第三章对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养生养老小镇、东兴市江平京族海洋特色小镇、马山县古零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月柿小镇四个典型案例逐个进行了解读,分析这四个建设的建设成效和发展模式,总结了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优势,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可依托这些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第四章阐述了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聚焦,即明确了特色小镇应以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引领新动力培育、打造环境友好型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同时以生态维度、产业维度、创新维度、传承维度作为评价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尺度,指出了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生态资源利用不充分,生态保护易受忽视;产品结构相对较单一,产业基础不够完善;创新型人才数量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民族文化挖掘不深入,文化传承需要加强。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是因为:地方对特色小镇的理解不透彻、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特色小镇艰涩和存在同质化现象、特色小镇质量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距离实现“产城融合仍存在差距”。第五章提出了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首先,坚持优化服务,政府科学引导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其次,坚持规范发展,五大理念保障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再次,坚持产业立镇,优势产业驱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最后,坚持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支撑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孟令冉[3](2020)在《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发展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保障乡村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乡村功能协调是保护乡村本底、改善乡村生活、增进农民福祉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同时也是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矛盾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实地调研数据和年鉴统计等数据,采用RS、GIS空间分析、模型评价、地理探测、拟合诊断和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归纳完善了乡村生态系统构成与理论框架,对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空间格局特征,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分异,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特点、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及其耦合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乡村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明确了乡村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功能。梳理总结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从地理学的范畴归纳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学科体系,提出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综合理论框架。在研究区乡村发展背景方面,以乡村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理清了江苏省乡村发展的生态过程及其响应特征。首先,根据全生命周期理论将江苏省乡村发展过程划分为5个不同阶段,剖析了江苏省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演化特征。然后,从农业资源区划、经济区划视角分析了江苏省乡村聚落、人口、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等生态系统多要素发展现状及空间分异,总结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的响应特征。(2)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和评价模型,提出了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划分与类型识别方法,剖析了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分异特征。2015年,江苏省57个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总体得分介于0.6856-0.8818之间,健康状况总体较好,自北向南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异特征。乡村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各子系统健康等级空间分布集聚性较好,团簇分布明显。在13种不同健康类型中,健康型县域主要分布在苏南和苏中地区,非健康型则以苏北县域为主,区域社会经济水平对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最为显着。就镇域尺度来看,1984-2017年,吴中区乡村发展总体表现出由工业主导型到农业主导型并逐渐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的历史发展路径。各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得分在0.5562-0.8417之间,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乡村景观和自然子系统是造成近年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得出,不同发展类型乡村生态系统健康驱动因子与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类型具有显着一致性,说明城镇化过程中随着乡村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乡村性质和功能正逐渐衰退。(3)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评价体系、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剖析了江苏省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及其耦合协调发展特征,揭示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与作用机制。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总体较弱,处于良性耦合的发展阶段,但乡村“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一般,多以初级和中级协调为主,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乡村生活功能对乡村“三生”功能的影响最为显着。相比而言,吴中区各镇域乡村“三生”功能总体呈逐渐增强趋势,但乡村生产、生态功能相对较弱,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相对较好,发展较为均衡。基于此,选取地理探测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测度了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拟合关系,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理论框架,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耦合”与“内部要素-功能-系统层级耦合”两方面剖析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同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原理,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揭示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主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4)梳理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乡村生态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首先,根据江苏省乡村自然资源要素、地貌类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历史文化等特点选取24个典型调研乡村并划分为5种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空间格局特征,并以乡村产业结构为依据将江苏省乡村发展模式归纳凝练为3大类、8个亚类,总结了不同模式乡村发展的特点。然后,围绕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基本情况,政策认知,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发展预期4个方面,以乡村居民为主体,分别对江苏省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5个典型乡村开展调查问卷与访谈,剖析了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分别从功能协调和产业融合层面提出了乡村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策略和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是系统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以乡村自然要素为代价的社会经济提升必然会导致乡村功能失调和景观退化。本文以乡村生态系统综合理论框架为指导,创新性地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评价模型,剖析了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与作用机制,并通过实地调研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契合实际的乡村生态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本文研究为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提供了可行性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结果对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杜俊明[4](2020)在《县域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调查研究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国家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必然途径,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种养殖发展不平衡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201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关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要求,同年农业部等七部分印发《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了以农业产业、资源环境、农村社会可持续为目标,以高效利用资源、治理环境问题、保护修复生态为重点的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建议内容和具体指标。但长期以来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如何进行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产业、制定农业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实现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核心问题。本文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进行国家级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设实证研究,通过对合川区传统农业的SWOT分析,结合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要求、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发展经验,制定了提出合川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创建思路、主要目标、建设框架和保障措施。主要结果如下:1.重庆合川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重庆市合川区位于重庆西北部,是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的一个典型山地丘陵传统农业耕作区。作为重庆传统农业大区,合川是国家商品粮、瘦肉型猪、茧丝绸和柑桔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生猪出栏量、水产品年产量连续数年稳居重庆第一。但合川区传统农业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污染较严重、农村社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力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区域大循环延长产业链的问题;合川作为重庆粮食生猪主产区、人口大区,需要着力解决种植、养殖及农村人居环境等问题;合川作为重庆统筹城乡先行区,需要着力解决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2.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思路围绕合川城市发展新区定位,坚持“富民为本、生态宜居”总体思路,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围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任务,全面推进合川区生态农业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合川优厚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挖掘优势产业潜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以物质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供给优质化为重点环节,调整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及其内部结构,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实现全面推进合川区农业产业、农业资源展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种养配套生产、农牧对接互利、废物循环利用,构建合川区经营主体小循环、镇级中循环和区级大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凸显三江汇流独特的水资源和水生态优势,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打造富有渝西山地丘陵区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先行区。3.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目标根据合川区自然资源特征、气候特点和现有农业基础,结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确定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发展定位,即“渝西山地丘陵特色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优化产业布局、深化养殖污染治理、推行清洁化生产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挖掘农业生态功能为目标,以资源高效利用、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5大体系,推进27项重大工程,完成130个重点项目,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10个,大中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30家,小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300个。实现畜禽粪污处理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实现化肥和农药负增长。4.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框架(1)构建区域农业产业循环体系。主要实施粮油、畜禽、水产、蔬菜、水果五大产业提升工程。到建设期末,粮食稳定在70万吨,蔬菜95万吨,水果20万吨,生猪120万头,水产8万吨,基本实现养殖粪污种植全消纳,成功构建区域农业生产大循环。(2)构建区域农业循环发展体系。主要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的示范点创建、模式示范、技术推广、户用循环等五大工程,实现年消纳畜禽养殖粪污30万吨,循环农业发展面积达80万亩,户用循环农业推广5万户。(3)构建区域农业产业保障体系。重点实施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农资供应、农机服务、农技服务、人才培育等六大工程,到建设期末,安全农资普及率达9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58%,推广循环农业技术30项,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4)构建农业资源发展保障体系。主要实施耕地提升、面源防治、用水保障、生物保护、资源利用、环境监测等六大工程。实现耕地保有率100%,建成高标准农田1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化肥农药负增长;绿色防控覆盖率30%;高效节水灌溉60万亩。(5)构建农村环境健康保障体系。重点实施农村饮水、农村污水处理、农村垃圾处理、改厕、乡村美化等五大工程。到建设期末,饮用水达标率100%,三江水质保持Ⅲ类标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90%,农村垃圾处理率55%,乡村美化工程100个。5.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运营管理措施科学的运行机制与有力的保障措施是关系到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本文围绕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和内容,规划建立行政主管部门各司其职、专题议事、奖惩同步、市场化运营的运行机制,构建由组织、政策、主体、资金、科技、宣传等六位一体的立体化保障措施。

张辉,姜亚洲,刘尊雷,张寒野,程家骅[5](2019)在《湖北省水产养殖水体资源和产业地理分布格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文章分析湖北省宜养水体资源禀赋、探究水产养殖业地理分布格局,旨在为该省水产养殖产业区划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高新遥感技术准确解读水产养殖水体资源分布状况;基于水产统计年鉴数据,综合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湖北水产养殖特征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结果](1)湖北具水产养殖功能的水体资源面积合计81.4万hm2,其中大水面和养殖池塘为主要养殖水体类型,两者所占养殖水体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51.5%和41.9%;(2)湖北水产养殖业表现出了显着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分布呈现非随机的地理集聚格局,武汉、仙桃和鄂州等市所辖的长江沿岸县域单元是该省水产养殖业的集聚区;(3)湖北水产养殖类型存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襄阳、十堰、恩施、随州等西部地市以水库和精养池养殖为主,其余地市则以精养池养殖占据主导地位。[结论]在"湖泊拆围、水库限养"政策背景下,湖北省水产养殖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益凸显,优化产业布局、探寻集约化发展模式是实现该省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循之路。

孟守卫[6](2019)在《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农村金融作为整体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影响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的运行。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作为农村金融产业组织结构中最基础的部分,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类型和特征直接或间接对农村金融主体(农村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主体)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产生重大影响,决定着农村金融发展的整体效能,影响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对农业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农业减排、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等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产生推动或阻碍的影响。而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发展的整体影响如何?国内外现有文献关于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经济影响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少,值得深入探讨。作为全球第一农业大国,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发展经历了从人民银行的一家完全垄断类型向趋于更强竞争的垄断竞争类型发展演变。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无论从市场结构类型、农村金融市场主体资产投资规模、经营绩效、区域网点布局,还是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效果均在发生变动,并且出现较强的区域发展差异。而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又与中国农村地区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禀赋结构和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这些农业生产要素资源与该国或地区的开放程度、农业发展政策、农业功能区域、区域发展环境等影响因素共同决定着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类型和发展特征,因而,如何在既有的农业经济结构约束下,寻求与之相匹配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二者的融洽发展,将为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积极影响中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更强的内在经济驱动力。中国农业发展从改革开以来的高歌猛进到目前的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持,促进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方式持续转变、农业发展效率稳步提升。但是,目前中国农村农业发展也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如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且农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污染严重等。譬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3.9%、6.1%、8.0%;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9%、40.5%、51.6%。无论从农业增长速度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来看,均出现了严重弱化。一方面这与农业发展的先天弱质性,并面临更多的自然资源、气候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也与长期以来的主要依赖农业生产要素数量的高投入、粗放型农业增长、高消耗、污染物高排放、低效率生产、低产出有直接的关系。因而,基于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和农业发展的现有基础条件和事实特征,探析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影响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或着力点,并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和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深入分析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区域特色,全面而系统地探究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影响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将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在既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中国农业发展影响的主要方面:农业增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减排,鉴于中国农村农业存在的区域差异性,本文在分析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全样本)对农业发展影响时,还关注了其在不同区域层面(区域样本)对农业发展的具体影响。通过分析,本文基本结论如下:(1)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大致经历了四个演变历程:从中国人民银行的一统天下、农业银行处于农村金融市场主导地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垄断、到目前包括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以及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内的多元农村金融市场经营主体并存,农村金融市场经营主体间的竞争逐渐增强。就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而言,无论从中国整体层面、还是从省市(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或者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区域差异非常显着。目前,从整体上判断,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类型仍为寡占型或高度寡占型农村金融市场类型,并且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垄断程度更强。(2)就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方面而言,从农业产业增长看,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增长率均获得快速提升。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来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自1997年以来一直处于缓慢的上升过程,但2003-2011年间出现较大的波动,之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甚至出现下调的趋势,同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较高的地区并非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从农业污染减排来看,各类农业污染物(本文以农业源总磷、总氮和氨氮为例)排放量和排放强度仍然较高,尽管排放强度出现下降趋势,而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在中国多数农业生产大省,尤其是在粮食生产主产区,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相对较高。(3)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的理论分析说明,与基本经济结构不相匹配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妨碍中国农业发展水平提升,不能保障农业建设资金的持续足量投入,影响农业生产要素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农业增长,进而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的自由流动,进而对农业减排带来不利的影响。(4)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增长的影响系数为负值,即较高的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将不利于农业增长,在控制农村金融营业网点机构数后,农村金融市场结构(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对中国农业增长的影响系数仍为显着的负值,这与既有文献中多数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率同样会对农业增长产生影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规模对农业增长影响系数为负值,且检验显着,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效率对农业增长的影响系数为正值,且检验显着。(5)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同样具有显着的负向效应,垄断程度越强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越不利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从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因素影响的回归结果来看,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技术进步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影响系数均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但是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为正值,并通过显着性检验,这说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主要来自于农业技术进步,而不是农业技术进步效率,同时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性。(6)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中国农业减排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对农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系数为正值,或者说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农业污染减排呈反向影响关系,较高的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不利于农业污染减排,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控制变量中农业用水量的增加将导致农业污染排放强度的提高而不是相反,而政府政策的干预与农业污染排放强度呈负向影响作用,即政府的环境规整或治理污染的努力将会显着降低农业污染排放强度,有助于农业减排工作的持续推进。基于全文分析结果,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和农业发展的基本事实特征。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结构,有序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并继续推进农村金融市场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机制改革,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增强农村金融市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针对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实施区域化分类改革,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激励政策,引导资金投向农业生产重点区域(如粮食主产区)和农村经济基础较差而农业发展又相对滞后的地区,缩小农村农业区域发展差距;引导农村金融市场更多资金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水平,转变农村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影响农业发展的理论分析,较为系统全面。论文以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为切入点,将产业发展的速度、效率和质量三个关键方面即农业增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减排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具体而系统地论证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新意。(2)实证分析借助省际面板数据,从全国、三大经济带和粮食功能区三个层面分析检验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区域差异性较为独特和有一定深度。论文采用涵盖中国29个省市(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销平衡区和粮食主销区)的2005-2016年间的面板数据,能够较好地捕捉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基本特征、变动趋势和区域差异性,更贴近中国农村农业发展现实。(3)依据研究结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有新意。论文分析结果认为,能够与农业结构相匹配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有利于农业增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农业污染减排,据此论文提出农村金融市场信贷资金等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分行业优先投入重点领域、分区域差别化实施、按功能类别分步推进的农村金融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机组合发展政策。

谢奎[7](2019)在《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中国水产养殖区域水体资源监测与空间格局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加强对水产养殖水体资源的监测,相对精准地把握我国水产养殖空间位置与面积现状,摸清水产养殖业的家底,合理规划水产养殖布局,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发展水平与综合效应。本文以高分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经过大气校正、正射校正等一系列的预处理过程,根据规定判别法则,将遥感水体资源划分为内陆养殖水体(包括内陆池塘、山塘水库)、大水面水体、典型非养殖水体(包括河流、水渠、盐场等水体)、海水养殖水体(包括海水池塘、浅海设施养殖区),对各种养殖水体资源进行分类提取,获取全国水产养殖水体资源空间分布数据,并通过比对调查和GPS测量数据校验遥感监测结果的精度,不同类型养殖水域个数的总精度为90.05%,面积的总体精度为91.13%,满足实验需求。在此基础上,以江苏省池塘养殖为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域的水产养殖池塘景观特征,在斑块类型上选取了6个指标构建江苏省县域水产养殖池塘集中程度空间分异综合评价体系。基于最佳分析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江苏省养殖池塘的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布差异格局。并结合渔业统计年鉴数据,选取池塘养殖面积、养殖产量等典型指标,对江苏省63个空间单元的池塘养殖进行空间关联分析,研究江苏省池塘养殖的空间集聚格局。结果表明:(1)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布综合水平地区差异显着,分布不均匀,空间上分布相对集中的三个县域(市辖区)为金湖县、苏州市辖区及连云港市辖区,相对分散的三个县域(市辖区)为如皋市、灌南县与丰县。(2)江苏省池塘养殖具有显着的、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分布呈现出非随机的地理集聚格局。中部的洪泽湖、高邮湖流域及南部的太湖流域为该省池塘养殖业的主要产区。(3)基于景观指数与空间自相关的研究方法将数量统计与空间分析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较好的揭示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异特征及池塘养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集聚格局,为江苏省进行池塘养殖空间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李洪业[8](2019)在《基于ESDA的大石桥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资源的日益消耗,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路在何方成为一道世界难题。在经历了长时期、大规模的粗放式开发之后,我国的很多资源型城市数十年积累的问题开始显现。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最为严峻,面临优化、转型压力最大。资源型城市如何成功实现转型发展,考验着以资源立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全国着名的镁矿资源型城市,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以镁矿产业为主导发展了近百年的历史,目前处于工业发展中期阶段,在镁质耐火材料产业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但其产业结构单一、经营粗放的问题也日益显现。资源型产业自发盲目的发展过程带来了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用地与其他类型用地混乱布局的现象,环境污染严重,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大石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以及产业空间布局相关研究总结与分析,预测了产业结构发展趋势,采用ESDA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产业繁荣期资源型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本文研究主要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本章通过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研究背景分析,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总结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相关理论及经验。主要介绍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和产业空间布局基本理论,揭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分析了产业结构提升和产业空间布局的优秀案例。第三章分析了大石桥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空间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大石桥市近十年产业发展数据建立了产业结构预测模型,根据产业结构预测模型预测了城市未来发展目标;采用ESDA空间数据分析了大石桥市现状规模以上企业空间布局,通过近邻域分析、核密度分析、局部自相关分析,对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产业之间关联度进行了分析,为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第四章提出了产业空间布局的发展策略。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大石桥市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提出了产业空间调整的原则。第五章进行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通过产业结构提升及产业发展机制研究,基于ESDA中局部自相关的产业分析,进行了宏观以及微观下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第六章是研究的总结与展望。提出了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以期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提供借鉴方案,丰富资源型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王亚红[9](2018)在《基于创新网络视角的县域产业创新能力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创新能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县域作为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将创新的力量与产业发展特点结合起来。已有的创新网络研究成果表明创新网络对产业创新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此,构建县域产业创新网络对提高县域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支撑。目前,我国县域层面的产业创新研究比较活跃,主要采用大样本量数据的方法,在县域产业竞争力、创新能力的测度及评价等方面开展的研究都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揭示县域产业创新活动机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不同于已有的采用大样本数据方法的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和数据源上利用多案例研究方法的优势,试图在揭示县域产业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机制上方面进行探索,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县域实际特点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相关理论及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其次,针对大样本数据的相关研究不容易观测双重网络关系嵌入性动态变化的问题,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县域产业创新网络对县域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探索了县域产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而对构建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检验,最后本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对我国县域产业创新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通过对3个案例产业创新发展过程的数据分析发现:双重网络关系嵌入性均正向影响县域产业创新能力,且超本地网络关系嵌入性在县域产业创新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组织学习能力在双重网络关系嵌入性和县域产业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制度环境正向调节网络关系嵌入性对县域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适宜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可以促进县域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县域产业创新过程中,超本地网络关系为县域产业提供创新源,双重网络关系嵌入强度能有效促进知识技术等的传播和整合,在适宜的产业发展制度环境下形成完善的县域产业创新运行机制,从而促进县域产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及县域经济的发展。

刘尊雷,张寒野,袁兴伟,杨林林,林昱,严利平,程家骅[10](2018)在《基于遥感影像的江西省水体资源和水产养殖结构空间异质性分析》文中指出为系统掌握江西省水体资源结构和水产养殖基本特征,论文通过遥感技术获取了2012年各县域的水体面积,并划分为不同的水体类型。通过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了89个县(市)水产养殖典型要素的空间异质性以及空间差异程度。针对空间关联及非均质性的现象,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揭示了水体资源大小、养殖方式、平均单产水平和渔业专业养殖人员数量对养殖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江西省水体资源类型以大水面为主,占总面积的70%,其次为水库山塘,占21.26%,小型池塘面积占9%。水资源结构地区差异明显,北部区域以大水面为主,南部以山塘水库为主。养殖产量和面积表现出空间集聚分布特征(P<0.01),但各县域的聚集性分布也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彭泽县、都昌县、鄱阳县、南昌市辖区、南昌县、丰城市、进贤县和余干县8个县域,均为高-高分布类型,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总量的34.55%、35.42%。从养殖品种结构上,特种养殖产量主要集中在上饶市、九江市、南昌市和宜春市,占69.84%,但特种养殖产量所占比例与水体资源大小的相关性下降,水资源较少的东部山区丘陵地带依据区位特征发展鳖、蛙产业,特种养殖比例较高。从水产养殖驱动力分析,水体面积对养殖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大(中位值为0.46),其次是小型池塘面积(中位值为0.36)、专业养殖人口数量(中位值为0.26),3个因素与养殖产量均为正相关,其中水体面积和小型池塘面积对养殖产量的影响程度从南向北递减,专业养殖人口对养殖产量的影响程度从南向北递增。影响程度的空间异质性变化可能与养殖方式和品种结构有关。平均单产水平对养殖产量的贡献较弱(中位值为-0.003),各地区影响强度差别不明显。分析结果有助于系统了解江西省水体资源分布和养殖结构,对优化产业规划布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西部县域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对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西部县域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业产业化相关研究
        1.3.2 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相关研究
        1.3.3 关于财政投入农业发展相关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1.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农业的基础性及弱质性理论
        2.1.2 制度变迁与产业组织理论
        2.1.3 公共财政理论
    2.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特殊性分析
        2.2.1 基于农业的视角
        2.2.2 基于政策目标的视角
        2.2.3 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视角
    2.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面临困境的博弈分析
        2.3.1 管理机制角度的分析
        2.3.2 利益联结机制角度的分析
    2.4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2.4.1 作用机制
        2.4.2 研究假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发展演进及现状分析
    3.1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缘由及历史演变
        3.1.1 农业产业化内涵及成效分析
        3.1.2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分析
        3.1.3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历史变迁
    3.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主体分析
        3.2.1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必要性
        3.2.2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总体特征分析
        3.2.3 财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分析
    3.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分析
        3.3.1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3.3.2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空间分布分析
        3.3.3 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微观视角
    4.1 背景分析
    4.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影响
        4.2.1 数据说明、指标选取及初步分析
        4.2.2 模型设计、选择及研究假说
        4.2.3 实证分析及结果
        4.2.4 农业龙头企业社会效益分析
    4.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4.3.1 理论分析及研究框架
        4.3.2 数据、模型及方法
        4.3.3 实证分析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宏观视角
    5.1 分析框架及作用机制
        5.1.1 研究视角
        5.1.2 分析框架
        5.1.3 作用机制
    5.2 基于省级视角的分析
        5.2.1 财政扶持产业化项目及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5.2.2 变量设置及模型设定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基于县级视角的分析
        5.3.1 理论框架
        5.3.2 数据分析与理论模型
        5.3.3 评估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2)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田野调查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特色小镇
        (二)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
        (三)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发展的态势研判
    一、广西特色小镇概况
        (一)发展目标
        (二)创建数量
        (三)建设意义
    二、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建设进展
        (一)建设进展
        (二)分布特征
    三、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的类型划分
        (一)依据聚居的民族进行划分
        (二)依据主导的产业进行划分
        (三)依据旅游的产业地位进行划分
第三章 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典型案例解读
    一、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养生养老小镇
        (一)四大优势助力小镇培育
        (二)建立了康养产业五大支撑体系
        (三)“瑶族文化+康养旅游”的发展模式
    二、东兴市江平京族海洋特色小镇
        (一)具有边海民族特色的“中国最美村镇”
        (二)建设滨海宜居小镇
        (三)“京族文化+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
    三、马山县古零攀岩特色体育小镇
        (一)支撑小镇建设的特色资源
        (二)体育赛事驱动小镇的发展
        (三)“壮族文化+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
    四、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月柿小镇
        (一)“百镇建设”工程助力小镇培育
        (二)建设“中国月柿之乡”
        (三)“瑶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第四章 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聚焦
    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一)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
        (三)优化经济发展的结构
        (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五)创新引领新动力培育
        (六)打造环境友好型经济
    二、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对标高质量发展
        (一)生态资源利用不充分,生态保护易受忽视
        (二)产品结构相对较单一,产业基础不够完善
        (三)创新型人才数量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四)民族文化挖掘不深入,文化传承需要加强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对特色小镇的理解不透彻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三)特色小镇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
        (四)特色小镇质量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五)距离实现“产城融合”仍存在差距
第五章 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优化服务,政府科学引导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专项政策体系
        (二)强化小镇顶层设计
        (三)健全发展长效机制
        (四)科学指导建设规划
        (五)正确处理“双向互动”
    二、坚持规范发展,五大理念保障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理念塑造特色业态
        (二)协调理念营造和谐氛围
        (三)绿色理念推动生态建设
        (四)开放理念创建包容环境
        (五)共享理念打造交流平台
    三、坚持产业立镇,优势产业驱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一)依托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
        (二)运营特色产业,构建服务平台
        (三)突出产业特色,促进文旅融合
        (四)坚持人本导向,引导产城融合
    四、坚持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支撑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一)尊重民族地区现有形态,理性拆旧建新
        (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拒绝盲目搬袭
        (三)挖掘民族地区乡土文化,锻铸文化内核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乡村生态系统构成与理论框架
    2.1 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
    2.2 乡村生态系统的特征
    2.3 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
    2.4 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3.1 研究区概况
    3.2 乡村发展历史脉络及其演变特征
    3.3 乡村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分异
    3.4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响应与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复合评估框架的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1 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分析方法
    4.2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得分与空间梯度特征
    4.3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空间分布特征
    4.4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类型划分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发展类型典型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演变
    5.1 典型镇域研究的目的与选取依据
    5.2 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分析方法
    5.3 吴中区土地利用及乡村发展类型时空演变特征
    5.4 吴中区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特征
    5.5 吴中区乡村生态系统健康与乡村发展类型关系及影响因子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三生”功能视角的乡村生态系统耦合机制分析
    6.1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过程分析
    6.2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评价体系与耦合分析方法
    6.3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
    6.4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分析
    6.5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6.6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机制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江苏省乡村发展模式与生态系统健康调控
    7.1 不同类型乡村发展调研与模式凝练
    7.2 村民认知的乡村发展问题分析
    7.3 功能协调的乡村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策略
    7.4 产业融合的多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县域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调查研究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1.2 农业可持续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1.3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4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与成果分析
    1.5 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内容与要求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分析与发展框架
    3.1 内部优势(Strengths)
    3.2 内部劣势(Weaknesses)
    3.3 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
    3.4 外部威胁(Threats)
    3.5 合川农业可持续发展设计原则
    3.6 合川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思路
    3.7 合川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目标
    3.8 合川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发展框架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
    4.1 农业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规划
    4.2 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规划
    4.3 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体系规划
    4.4 农业可持续发展循环体系规划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外围保障和运营管理措施
    5.1 保障体系
    5.2 运行机制
    5.3 保障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5)湖北省水产养殖水体资源和产业地理分布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1.1 水体资源空间分布信息
        1.1.2 水体资源的类型
        1.1.3 水产养殖数据
    1.2 分析方法
        1.2.1 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1.2.2 水产养殖类型与养殖品种结构的多维标度分析和相似性分析检验
2 结果
    2.1 湖北省水产养殖水体资源分布
    2.2 湖北省水产养殖业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2.3 湖北省水产养殖类型和品种结构的空间分布格局
3 讨论
    3.1 湖北水产养殖自然条件与产业结构调整压力
    3.2 湖北水产养殖产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3.3 湖北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6)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二节 基本理论
第三章 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农业发展:事实与特征
    第一节 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演变历程
    第二节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测度与分析
    第三节 中国农业发展的事实描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产业增长的影响
    第二节 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第三节 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污染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回归估计与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计量模型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回归估计与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计量模型设定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回归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7)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中国水产养殖区域水体资源监测与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遥感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
        1.3.2 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产养殖水体资源信息提取
    2.1 数据来源
    2.2 主要卫星介绍
        2.2.1 高分一号卫星介绍
        2.2.2 天绘一号卫星介绍
    2.3 数据预处理
    2.4 水产养殖水体分类与信息提取
        2.4.1 水体资源分类类型
        2.4.2 遥感影像的判读解译
        2.4.3 水产养殖水体资源提取结果
        2.4.4 分类精度评价
    2.5 结论
第三章 基于景观指数的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异研究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条件
        3.1.3 水文水系
        3.1.4 基本养殖状况
    3.2 数据
    3.3 研究方法
        3.3.1 景观格局指数法
        3.3.2 最佳粒度分析法
        3.3.3 主成分分析法
        3.3.4 极值标准化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3.4.2 最佳分析粒度的确定
        3.4.3 养殖池塘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3.4.4 养殖池塘景观指数主成分分析
        3.4.5 江苏省养殖池塘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布差异特征
    3.5 结论
第四章 江苏省池塘养殖地理分布格局研究
    4.1 数据
    4.2 研究方法
        4.2.1 全局空间自相关
        4.2.2 局部空间自相关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江苏省池塘养殖的空间分布特征
        4.3.2 江苏省池塘养殖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ESDA的大石桥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资源型城市发展背景
        1.1.2 辽宁省老工业基地发展背景
        1.1.3 大石桥市发展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发展研究进展
        1.3.2 资源型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研究进展
        1.3.3 ESDA空间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2 资源型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相关基本理论与经验总结
    2.1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基本理论
        2.1.1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
        2.1.2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阶段性
        2.1.3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单一性
        2.1.4 企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混杂性
        2.1.5 资源型城市产业布局分散性
        2.1.6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2 资源型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相关理论
        2.2.1 产业空间布局的内涵和意义
        2.2.2 产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2.2.3 产业空间布局演化阶段
        2.2.4 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演化机制
    2.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经验模式
        2.3.1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理论
        2.3.2 欧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发展中经验模式
        2.3.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秀实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大石桥市产业发展现状及空间布局分析
    3.1 研究区经济发展现状
        3.1.1 产业发展现状
        3.1.2 产业空间布局现状
    3.2 产业结构量化分析
        3.2.1 产业结构预测模型概述
        3.2.2 产业结构预测模型量化分析
    3.3 基于ESDA空间数据的产业空间布局分析
        3.3.1 研究方法概述
        3.3.2 研究思路
        3.3.3 产业布局数据分析
        3.3.4 ESDA空间数据分析
    3.4 大石桥市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问题分析
        3.4.1 大石桥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3.4.2 大石桥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3.4.3 产业空间布局问题及产生原因
    3.5 本章小结
4 大石桥市产业结构提升策略研究
    4.1 产业结构提升量化分析
        4.1.1 投入产出研究方法概述
        4.1.2 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确立
        4.1.3 产业发展满意值分析
    4.2 产业调整研究
        4.2.1 大石桥市产业调整模式
        4.2.2 大石桥市产业调整原则
    4.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提升调整策略
        4.3.1 主导产业的选择
        4.3.2 资源型产业发展策略
        4.3.3 旅游产业和会展产业发展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大石桥市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5.1 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原则
        5.1.1 以产业集群布局为原则
        5.1.2 以核心依赖要素导向为原则
        5.1.3 以资源合理利用导向为原则
        5.1.4 以带动整个区域发展为原则
    5.2 产业空间布局条件分析
        5.2.1 用地资源与空间条件
        5.2.2 交通资源与空间条件
        5.2.3 环境资源与空间条件
        5.2.4 矿产资源与空间条件
    5.3 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
        5.3.1 镁材料产业园区的区位选择
        5.3.2 制造业产业园区的区位选择
        5.3.3 服务业以及工业展览业发展区位选择
    5.4 ESDA引导下宏观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构建
        5.4.1 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促进协同发展
        5.4.2 不同区域产业发展门类
        5.4.3 轴线带动整个区域发展
    5.5 微观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构建
        5.5.1 市区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框架
        5.5.2 市区重点产业园布局构想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1 大石桥市历年亏损产业比重
附录A.2 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及等级划分
附录A.3 大石桥市旅游资源评价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创新网络视角的县域产业创新能力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案例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创新网络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
        2.1.1 创新网络概念的发展
        2.1.2 创新网络影响产业创新能力相关研究
        2.1.3 网络嵌入性理论
    2.2 组织学习能力理论综述
        2.2.1 组织学习概念界定
        2.2.2 组织学习对创新的影响
        2.2.3 组织学习能力的维度划分
    2.3 县域产业创新能力相关研究
        2.3.1 创新能力相关研究
        2.3.2 县域产业创新过程及特点
        2.3.3 县域产业创新能力
    2.4 制度环境相关研究
    2.5 研究评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3.1.1 网络关系嵌入性与县域产业创新能力
        3.1.2 组织学习能力的中介作用
        3.1.3 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3.2 理论模型构建
        3.2.1 网络关系嵌入性
        3.2.2 组织学习能力
        3.2.3 县域产业创新能力
        3.2.4 制度环境
    3.3 研究方法的选择
    3.4 案例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收集与分析
    4.1 数据收集
        4.1.1 文件档案的收集
        4.1.2 文献资料的收集
        4.1.3 媒体报道资料的收集
        4.1.4 数据收集结果
    4.2 内容分析与数据处理
    4.3 有效性与可靠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介绍
    5.2 假设检验
        5.2.1 双重网络关系嵌入性与县域产业创新能力
        5.2.2 组织学习能力的中介作用
        5.2.3 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5.3 理论框架修正
    5.4 对县域产业创新活动的建议
        5.4.1 发挥超本地创新主体在县域产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5.4.2 以政府为主导、多主体参与发挥本地创新主体的有效作用
        5.4.3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
        5.4.4 营造县域产业创新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氛围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家级相关政策
附录 B 江西省相关政策
附录 C 山东省相关政策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基于遥感影像的江西省水体资源和水产养殖结构空间异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基础数据
    2.2 遥感数据及处理
    2.3 分析方法
        2.3.1 因变量和自变量选择
        2.3.2 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
        2.3.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3 结果与分析
    3.1 养殖水体资源结构
    3.2 各县域水产养殖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各县域养殖产量和面积空间自相关特征
    3.4 水产养殖驱动力空间异质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四、我国西部县域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对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陈凡.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广西民族聚居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D]. 朱浩.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3]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D]. 孟令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县域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调查研究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D]. 杜俊明. 西南大学, 2020(01)
  • [5]湖北省水产养殖水体资源和产业地理分布格局[J]. 张辉,姜亚洲,刘尊雷,张寒野,程家骅.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07)
  • [6]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孟守卫.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7]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中国水产养殖区域水体资源监测与空间格局研究[D]. 谢奎.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8]基于ESDA的大石桥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研究[D]. 李洪业.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9]基于创新网络视角的县域产业创新能力构建研究[D]. 王亚红.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10]基于遥感影像的江西省水体资源和水产养殖结构空间异质性分析[J]. 刘尊雷,张寒野,袁兴伟,杨林林,林昱,严利平,程家骅. 自然资源学报, 2018(10)

标签:;  ;  ;  ;  ;  

我国西部县域发展水产养殖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