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庭院经济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途径

发展庭院经济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庭院经济是实现小康目标的有效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艳[1](2021)在《现代化改造:乡村振兴进程中庭院经济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庭院经济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户承包集体经济的重要补充,农业农村现代化现已进入新的全方位发展时期,庭院经济现代化必定会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文章从历史角度在分析不同庭院经济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了影响庭院经济生产方式的要素,针对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小农自然、半自然和小农商品庭院经济状态,提出应通过完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扩大社会规模化服务等途径,对庭院经济进行现代化改造,使之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环节中,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市场庭院经济,最终实现现代休闲庭院经济。

曹楠楠[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王春云[3](2020)在《喀什地区Y县M乡精准扶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国家领导人立足实际,带领我们与贫困作坚决的斗争,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我国在扶贫领域取得的成就,不仅大大提高了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同时还为全球扶贫工作贡献了中国模式。虽然我国扶贫成就斐然,但是还没到全面放松的时刻,不能盲目乐观。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截至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群体,尤其是南疆地区,脱贫攻坚战还没有取得彻底胜利。喀什地区Y县作为南疆深度贫困县,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各项扶贫措施,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脱贫成效显着,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然而贫困人口暂时的脱贫摘帽绝不是终点,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已有的脱贫成果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喀什地区Y县M乡精准扶贫实践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对该地区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该地区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经验总结,并对当前及今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如何进一步巩固已取得的扶贫成果进行探索。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从Y县M乡精准扶贫个案中总结普遍性的规律,以期为其他民族地区乃至全国开展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意义。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是关于扶贫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是通过对喀什地区Y县M乡农村的实地调研和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介绍该地的基本情况及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第四部分是阐述该地区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其进行经验总结;第五部分是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探索巩固扶贫成果的有效途径;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

蔡磊[4](2020)在《可持续视角下集中连片特困区各类贫困人口返贫风险研究 ——以南疆阿克苏市A村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全面贫困得到解决,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目前,集中特困连片区的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最后的决胜阶段,针对精准扶贫过程中,南疆四地州普遍出现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的情况。本文首先基于消除贫困的相关理论,通过梳理文献的方法,从理论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及急需降低返贫风险的必要性,然后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客观的分析了全国、新疆、阿克苏市、阿克苏市A村现阶段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的效果分析及各类贫困人口的现状分析,接着以位于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南疆阿克苏市A村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从可持续视角进一步对A村各类贫困人口出现返贫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因自然灾害频发返贫、因病因残返贫、因产业发展不顺利返贫、因贫困人口退出内生动力不足返贫等”四个方面对A村的返贫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接着应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各类贫困人口的扶贫效果的认知、态度与行为进行测度分析,旨在以实证的角度通过一般贫困户与返贫风险人员(脱贫监测人员和边缘人员)的对比分析更为深入剖析返贫风险现象发生的现实根本;最后根据针对自然灾害、因病因残、因产业发展不顺利、因贫困人口退出内生动力不足、返贫风险较高人员各类政策认识度和参与度不高等方面,提出一条适合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赵峰[5](2020)在《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在如火如荼的展开,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的研究,对于建设鲁南地区美丽乡村、促进乡风文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进行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综合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概述主要从鲁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两部分介绍了鲁南地区概况。对于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的概念,则从对庭院、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庭院生态文化、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等概念的总结概括中进行了详细阐述和界定。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的历史发展,系统梳理了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从史前文化的萌芽时期、春秋战国的形成时期、秦汉到隋唐的发展时期、宋元明清的繁荣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衰败时期、新中国和改革开放后的复兴时期,最后到“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庭院”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等历史阶段,捋清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根据不同标准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根据地势、地理位置划分的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包括山区庭院、平原庭院、水边庭院;根据与城市距离的远近划分的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包括城中村改造的乡村庭院、城郊型乡村庭院和偏远型乡村庭院;根据庭院经济的类型划分的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包括种植型庭院、养殖型庭院、种养混合型庭院、加工服务型庭院等;最后,根据庭院的不同功能类型划分的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包括自然风景型庭院、历史人文型庭院和产业经济型庭院等。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则从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物质表层、行为浅层、体制中层和观念深层,进行深刻分析。最后,从政府、社会和村民三个方面对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发展进行思考及前瞻,为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及建议。

张俊瑶[6](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义和镇农村产业精准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作为精准扶贫重要措施,产业扶贫将会决定着整体脱贫的效果。基于义和镇产业扶贫情况开展探讨与分析,既有助于脱贫工作的完成,也有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让百姓脱贫,涪陵区义和镇政府成立了专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扶贫工作站,通过发展特色养殖、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扶贫措施,让部分贫困群众脱离了贫困,但是,目前当地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3户1760人,其中大部分贫困户需要通过产业扶贫来脱贫。通过镇域经济下农村产业扶贫的现状、实施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对目前产业扶贫方式的优化,为义和镇、涪陵区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有助于借助产业扶贫工程,从而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农民收入增加创新途径,并给其他地区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做出指导和示范,在乡村振兴当中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本文先对农村产业扶贫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总结,之后,从涪陵区义和镇产业扶贫现状出发,总结了义和镇产业扶贫主要做法以及义和镇产业扶贫获得的成绩。对义和镇产业扶贫相关影响因素、效果开展评价,通过产业扶贫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分析,总结了义和镇产业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政府主导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社会化程度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发展不够,贫困群体能力不足。义和镇产业扶贫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产业扶贫力度不够,发展特色产业意识不强,社会化服务能力较弱,品牌意识欠缺,人才培养难度较大。最后,提出了提升义和镇产业扶贫效果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力度,建设产业基地,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优化精准扶贫机制;二是打造特色产业,精准定位农业产业,切实强化旅游产业,完善金融扶贫体系,建立新型实体农村电商;三是完善社会化服务,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创新农业技术服务形式。四是培育龙头企业,加大龙头企业的引进与培育,优化项目投入资金结构,采用订单帮扶模式;五是提升农民素质,提升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乡镇农技人员待遇,提高贫困农户科技文化水平。

李娟[7](2019)在《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文中研究表明题引在幅员辽阔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天撒珠串般地镶嵌着一片集山地、草原、森林、平原、大漠为一体的宝地。这片宝地上,雪山巍峨,森林茂密,水丰草绿,禾菽弥望、葡园千亩,棉海辽远。这片宝地,春夏之时呈现南国秀丽山水的温婉,秋冬之际彰显粗犷雄浑壮美的北国景致。这就是被誉为"乌鲁木齐后花

朱焕焕[8](2019)在《庭院经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成为精准脱贫的“新引擎”》文中认为农村的庭院既是农民生活栖息场所,也是一项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后备资源。对庭院经济追根溯源发现,中国自古便有利用庭院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实践活动,当时称之为"小农经济",其便是如今科学化发展的庭院经济。庭院经济是农户利用庭院及其周围闲散土地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等方面产品自给及商品生产的一种经营形式[1]。庭院经济是一种

徐田[9](2019)在《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研究(1978—2017)》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农业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经营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释放我国农业农村生产新动能,不断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贯穿始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社情与农情,将马克思主义农业改造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本文所谓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本文研究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是由五个特征——中国农业改革的思想保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相统一、继承创新马克思主义农业改造基本理论、群众路线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一个与时俱进和变革发展的“动态概念”——相互渗透而共同构成的思想整体,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动中国农业生产力解放,实现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现代化发展,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社情农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民族复兴道路的基本理论依据。本文侧重从历史发展层面与理论创新层面,对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发展历程、理论内核、基本内涵及实践创新开展探究。历史发展层面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为主要线索,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探索阶段,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及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农业家庭经营经历了“保留——落寂——撤销”的历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四大,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改革创举阶段,以新的政治性体制为起点,逐渐替代人民公社经营方式;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市场化衔接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下,发挥农业生产经营中统与分相结合的作用,实现农户与市场多元化需求主体有机联结;从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三农”导向阶段,通过取消农业税费等措施为亿万农民群众减负增收,不断拓展农业家庭经营的发展目标;从党的十八大至今,为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变革阶段,在“三权分置”改革推动下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借助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外部性支撑作用,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在新的发展机遇中不断得以丰富与完善。本文关于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丰富内涵及理论创新层面的论述,共三章内容,主要阐释了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四个经验”、“三重内涵”与“三点创新”。“四个经验”包括: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与农民群众首创相结合;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赋予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两项权利;注重党和政府、农民与市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三重内涵”包括: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置”;自我管理、自愿劳动与自主经营“三重职责”;政治作用、社会作用与经济作用“三效合一”。“三点创新”包括:培育农业家庭经营多元化主体;增强农业家庭经营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化体系。最后,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理论价值进行了探索,即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重要构成要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王菁[10](2018)在《适应地域自然特征的秦岭北麓乡村庭院生态设计手法图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现在及未来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乡村人居环境生态宜居的需求与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立足于风景园林学科,如何从空间设计上实现乡村庭院设计生态化,如何将生态设计手法通过图解方式普适化表达,是风景园林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图解归纳秦岭北麓西安段乡村庭院生态设计手法为研究目标,基于生态设计手法图解、乡村庭院相关理论和地域自然特征分析,首先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和乡村庭院生态目标体系,其次采用手段目标分析法对秦岭北麓多个乡村庭院案例进行生态目标判定、设计手段解析和条件性判定,继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分析归纳,最后以图解方式提出了若干乡村庭院生态设计手法语汇和多类生态设计手法组合。论文共分为六部分,从理论到实践依次展开相关研究论述。第一章,梳理问题提出与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写作框架。第二章,对生态设计手法图解、乡村庭院、案例分析法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同时提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第三章,通过对秦岭北麓地域自然特征的梳理,明确与秦岭北麓乡村庭院生态设计手法提炼相关的环境因子及其特征,提出乡村庭院生态目标体系;第四章,在调研基础上,采用手段目标分析法对秦岭北麓长安区和鄠邑区6个乡村庭院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分析其设计手段现状;第五章,经相关理论和案例验证,以生态目标为指导,对案例中现状设计手段以图解方式提炼为秦岭北麓乡村庭院生态设计手法及其组合模型;第六章,论文结论部分,总结论文的主要贡献与研究结论,并对乡村庭院生态设计手法提出展望。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在深度访谈和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典型个案深度解析及跨案例补充验证的方法,通过较为严密的操作步骤进行图解研究,最终提炼出较为普适性的秦岭北麓乡村庭院的生态设计手法语汇33条以及生态设计手法组合3种,为该类型研究提供指导。

二、发展庭院经济是实现小康目标的有效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庭院经济是实现小康目标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化改造:乡村振兴进程中庭院经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庭院经济的生产方式及特征
    1. 小农自然、半自然和小农商品庭院经济及特征
    2. 中国特色现代市场庭院经济及特征
    3. 现代休闲庭院经济及特征
二、庭院经济生产方式的决定要素
    1. 生产力是庭院经济发展的基础
    2. 正式制度是庭院经济发展的保障
    3. 非正式制度是庭院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现阶段庭院经济现代化改造的路径
    1. 提高认识,加大重视程度
    2. 发挥优势,以正式制度保障发展
    3. 转变思维,以非正式制度激励发展
    4. 创新要素,提高生产力
    5. 加大扶持,形成规模化专业化服务
    6. 产业融合,发展就地城镇化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喀什地区Y县M乡精准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贫困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精准扶贫理论基础
    2.1 贫困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贫困与反贫困
        2.1.2 贫困线的收入标准
    2.2 精准扶贫的主要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及其中国化
        2.2.2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
    2.3 喀什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2.3.1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2.3.2 为进一步推行党的民族政策提供实践经验
        2.3.3 有助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第3章 喀什地区Y县M乡精准扶贫实施概况
    3.1 Y县M乡农村基本情况
        3.1.1 Y县M乡农村人口及自然状况
        3.1.2 Y县M乡农村主要的经济基础
        3.1.3 Y县M乡农村贫困的主要表现
        3.1.4 Y县M乡农村致贫的主要因素
    3.2 Y县M乡精准扶贫主要措施
        3.2.1 通过转移就业扶持一批
        3.2.2 通过发展产业扶持一批
        3.2.3 通过土地清理再分配扶持一批
        3.2.4 通过综合社会保障兜底扶持一批
        3.2.5 严格落实“三个加大力度”
        3.2.6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主体责任
        3.2.7 发挥访惠聚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帮扶作用
第4章 Y县M乡精准扶贫成效及经验总结
    4.1 精准扶贫实施取得的主要成绩
        4.1.1 贫困人口数量大量减少
        4.1.2 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4.1.3 整体文化水平显着提高
        4.1.4 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4.2 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4.2.1 扶贫应做好“解剖麻雀”
        4.2.2 扶贫应先扶志和扶智
        4.2.3 扶贫应保护生态环境
        4.2.4 扶贫应加强管理工作
第5章 以Y县M乡经验为启示巩固扶贫成果的途径探索
    5.1 加强思想和教育领域的扶贫力度
        5.1.1 以思想扶贫为突破口提高内生动力
        5.1.2 以教育扶贫为依托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5.2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5.2.1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2.2 以生态扶贫为基础发掘新的增长点
    5.3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的保障机制
        5.3.1 进一步完善扶贫保险制度
        5.3.2 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制度
        5.3.3 进一步完善兜底保障制度
        5.3.4 进一步完善资金保障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4)可持续视角下集中连片特困区各类贫困人口返贫风险研究 ——以南疆阿克苏市A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
        2.1.2 返贫
        2.1.3 返贫风险
        2.1.4 可持续性退出
    2.2 理论基础
        2.2.1 反贫困理论
        2.2.2 能力贫困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扶贫工作实践
    3.1 全国扶贫工作开展现状
    3.2 新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3.3 阿克苏市扶贫政策实施情况
    3.4 阿克苏市A村贫困及返贫风险人员情况
        3.4.1 贫困人口结构情况
        3.4.2 阿克苏市A村扶贫政策实施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各类贫困人口出现返贫风险的原因分析
    4.1 因自然灾害频发返贫
    4.2 因病因残返贫
    4.3 因贫困人口退出内生动力不足返贫
        4.3.1 知识能力不足
        4.3.2 仍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
        4.3.3 缺乏劳动技能而未能就业
    4.4 因产业发展不顺利返贫
        4.4.1 产业扶贫见效慢
        4.4.2 现有扶贫产业比较脆弱
        4.4.3 贫困人口人均耕地较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各类贫困人口对扶贫政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分析
    5.1 各类贫困人口对产业扶贫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分析
        5.1.1 各类贫困人口对产业扶贫的认知分析
        5.1.2 各类贫困人口对产业扶贫的态度分析
    5.2 各类贫困人口对就业扶贫的认知与行为分析
        5.2.1 各类贫困人口对就业扶贫政策的认知分析
        5.2.2 各类贫困人口就业意愿及对就业扶贫作用的认知分析
    5.3 各类贫困人口对转移性收入扶贫的参与度与态度
        5.3.1 各类贫困人口对转移性收入扶贫政策参与度分析
        5.3.2 各类贫困人口对转移性收入扶贫的态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对策与建议
    6.1 建立农村长效防灾机制
        6.1.1 增加防灾资金投放总量
        6.1.2 强化应急管理能力
        6.1.3 加强防灾知识培训和增强防灾措施
    6.2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6.2.1 对贫困家庭的发展和致贫原因要进行跟踪分析
        6.2.2 完善村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6.2.3 加大特殊贫困人群医疗保障力度
    6.3 构建产业新格局促进劳动力转移
        6.3.1 多渠道发展产业保障增收
        6.3.2 多举措保障返贫风险人员多渠道就业
    6.4 提高返贫风险人员的政策认知度、参与度
        6.4.1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6.4.2 增加主要劳动力专业技术培训
        6.4.3 加强扶志扶智工作
    6.5 合理配套扶贫返贫风险人员的制度保障
    6.6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5)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2. 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概述
    2.1 鲁南地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特征
        2.1.2 历史文化
    2.2 乡村庭院生态文化概念
        2.2.1 庭院及乡村庭院
        2.2.2 乡村庭院生态文化
3. 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3.1 萌芽时期-史前文化时期
    3.2 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3.3 发展时期-秦汉到隋唐时期
    3.4 繁荣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3.5 衰败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
    3.6 复兴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3.7 快速发展时期“美丽乡村”创建时期
4. 鲁南地区不同类型乡村庭院生态文化
    4.1 按地形、地势划分
        4.1.1 山区庭院
        4.1.2 平原庭院
        4.1.3 水边庭院
    4.2 按与城市距离的远近划分
        4.2.1 城中村庭院
        4.2.2 城郊型庭院
        4.2.3 偏远型庭院
    4.3 按庭院经济类型划分
        4.3.1 种植型庭院
        4.3.2 养殖型庭院
        4.3.3 种养混合型庭院
        4.3.4 加工型庭院
    4.4 按庭院的功能类型划分
        4.4.1 自然风景型庭院
        4.4.2 历史人文型庭院
        4.4.3 产业经济型庭院
5. 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5.1 物质表层
        5.1.1 庭院物质设施
        5.1.2 庭院生态环境布局
    5.2 行为浅层
        5.2.1 村民自住庭院
        5.2.2 对外经营型庭院
    5.3 体制中层
        5.3.1 乡规民约
        5.3.2 政府政策
    5.4 观念深层
        5.4.1 生态理念
        5.4.2 文化理念
6. 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发展思考及前瞻
    6.1 政府举措
    6.2 社会参与
    6.3 村民提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义和镇农村产业精准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本文创新点
2.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产业扶贫
        2.1.3 乡村振兴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理论
        2.2.2 贫困治理理论
        2.2.3 科学发展理论
3.涪陵区义和镇产业扶贫现状
    3.1 义和镇镇情及贫困情况
    3.2 义和镇产业扶贫主要做法
        3.2.1 加强产业建设规划
        3.2.2 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3.2.3 扶持庭院经济
        3.2.4 发展乡村旅游
    3.3 义和镇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3.3.1 贫困户逐步脱贫
        3.3.2 村民年纯收入逐步提高
        3.3.3 完善城乡规划产业脱贫后劲强
4.义和镇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产业扶贫问卷调查分析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分析
    4.2 义和镇产业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2.1 政府主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4.2.2 扶贫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4.2.3 社会化程度水平不高
        4.2.4 扶贫龙头企业发展不够
        4.2.5 贫困群体自身能力不足
    4.3 义和镇产业扶贫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产业扶贫模式创新不足
        4.3.2 扶贫特色产业竞争力不强
        4.3.3 扶贫社会化服务不够
        4.3.4 扶贫企业品牌意识欠缺
        4.3.5 人才引入培养难度较大
5.提升义和镇产业扶贫效果的对策
    5.1 强化政府主导力度
        5.1.1 建设产业基地
        5.1.2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5.1.3 优化精准扶贫机制
        5.1.4 引领产业扶贫模式创新
        5.1.5 提高乡镇农技人员待遇
        5.1.6 加强农户利益机制建设
    5.2 打造义和特色产业
        5.2.1 精准定位农业产业
        5.2.2 切实强化旅游产业
        5.2.3 发展猕猴桃产业
        5.2.4 大力发展蜜蜂产业
        5.2.5 打造羊肚菌采摘产业
    5.3 完善社会化服务
        5.3.1 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
        5.3.2 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5.3.3 创新农业技术服务形式
        5.3.4 完善金融扶贫体系
        5.3.5 建立新型实体农村电商
    5.4 培育龙头企业
        5.4.1 加大龙头企业的引进与培育
        5.4.2 优化项目投入资金结构
        5.4.3 采用订单帮扶模式
        5.4.4 积极进行企业扶贫创新
    5.5 提升农民素质
        5.5.1 促进扶贫对象基本能力的提升
        5.5.2 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5.5.3 提高贫困农户科技文化水平
        5.5.4 鼓励本村人才返乡创业
6.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重庆义和镇产业扶贫调查问卷
    重庆义和镇产业扶贫访谈提纲
致谢

(7)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题引
第一章开局之年
    1.身未动,心已远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心语声声诵援疆
第二章福地之约
    4.比较优势
    5.思路决定出路
    6.福地之约
第三章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7.要致富先修路
    8.坐拥馕坑唱馕歌
    9.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10.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第四章玛纳斯碧玉璀璨葡酒香
    12.碧玉之都
    13.破壁突围
    14.葡酒之乡
    15.初心如磐
第五章““奇台礼物”
    16.奇台面粉
    17.电商梦
    18.奇台礼物
第六章南菇北移百果香
    19.谋定而后动
    20.致富梦
    21.菇菌朵壮百果香
第七章情暖木垒河
    22.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23.情暖木垒河
    24.“木垒联盟”
第八章洒满阳光的校园
    25.诗和远方
    26.师者为师
第九章组团的战士援疆的兵
    27.组团而战
    28.起死回生之手,安民济世之心
    29.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第十章真情像草原一样宽阔
    30.解一人困,解全家贫
    31.““圆梦行动”
    32.圆梦行动,福建在行动
第十一章书生报国手中笔
    33.初心能抵日月长
    34.责任
尾声向祖国报告向福建报告

(8)庭院经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成为精准脱贫的“新引擎”(论文提纲范文)

追根溯源
    古代小农经济
    庭院经济曲折中初步发展
    庭院经济迅速发展
论释缘由
    发展庭院经济能够最大化利用农村资源
    发展庭院经济能够优化庭院结构,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发展庭院经济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漫谈模式
    各地政府各显神通,因地制宜发展不同模式庭院经济
        ◎新疆模式
        ◎陕西模式
        ◎四川模式
        ◎云南模式
    话说以蔬菜为主的庭院经济模式
    庭院经济模式与时俱进
案说成效
    新疆庭院经济
    陕西庭院经济
    黑龙江庭院经济
    山东庭院经济
    其他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加强政策引导及宣传
    建立健全庭院经济服务体系
    发挥示范户带动作用
    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优势
    加强庭院经济的融合发展
未来可期

(9)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研究(1978—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结论与思考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
    1.4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及相关概念界定
        1.4.1 农业
        1.4.2 农业家庭经营
        1.4.3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改造与农业经营的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小生产方式改造的论述
        2.1.2 考茨基关于农业改造、农业生产与家庭经济密切关联问题的论述
        2.1.3 列宁关于俄国化的小农改造以及农业经营的论述
    2.2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两个层面
        2.2.1 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集体化合作化论述层面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合作化理论的自主创新层面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历史发展
    3.1 艰辛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业家庭经营
        3.1.1 土地改革运动下农业家庭经营的保留
        3.1.2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业家庭经营的落寂
        3.1.3 人民公社化时期农业家庭经营的撤销
    3.2 改革创举:以农业生产责任制为特征的农业家庭经营的重新确立
        3.2.1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业家庭经营奠定体制性起点
        3.2.2 以农业家庭经营替代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式的经营
        3.2.3 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业家庭经营的活力释放
    3.3 市场衔接:农业家庭经营的转型升级
        3.3.1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农业家庭经营提出新课题
        3.3.2 农户经营主体与市场需求主体相衔接是农业家庭经营的新方向
    3.4 三农导向: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新目标
        3.4.1 农民减负增收成为农业家庭经营需要突破的难题
        3.4.2 取消农业税后农业家庭经营的新变革
        3.4.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坚持和创新农业家庭经营方式
        3.4.4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丰富农业家庭经营的新内涵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理论内核
    4.1 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与农民群众首创相结合
        4.1.1 党的核心领导为农业家庭经营提供组织基础
        4.1.2 农民群众首创为农业家庭经营提供实践路径
    4.2 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4.2.1 农业家庭经营是生产关系层面的变革与创新
        4.2.2 农业家庭经营促进农业生产力解放与发展
    4.3 赋予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两项权利
        4.3.1 农业家庭经营激活农民的农业生产自主权
        4.3.2 农业家庭经营盘活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4.4 注重党和政府、农民与市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
        4.4.1 农业家庭经营注重党和政府主导性作用的体现
        4.4.2 农业家庭经营注重农民主体性活力的释放
        4.4.3 农业家庭经营注重市场导向性作用的发挥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基本内涵
    5.1 内涵一: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置”
        5.1.1 稳定集体所有权是农业家庭经营的根本
        5.1.2 落实承包权是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
        5.1.3 激活经营权是农业家庭经营的保障
    5.2 内涵二:自我管理、自愿劳动与自主经营“三重职责”
        5.2.1 自我管理增强农业家庭经营主体的责任感
        5.2.2 自愿劳动调动农业家庭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5.2.3 自主经营提高农业家庭经营主体的决策力
    5.3 内涵三:政治作用、社会作用与经济作用“三效合一”
        5.3.1 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治作用
        5.3.2 维护城乡稳定的社会作用
        5.3.3 繁荣市场经济的经济作用
第6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家庭经营的实践探索与思想创新特征
    6.1 培育农业家庭经营多元化主体
        6.1.1 规模适度农业家庭农场的新发展
        6.1.2 多功能性庭院经济的新探索
    6.2 增强农业家庭经营社会化服务
        6.2.1 农业家庭经营纵向一体化生产性服务
        6.2.2 农业家庭经营横向多元化经营性服务
    6.3 完善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化体系
        6.3.1 构建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制度化体系
        6.3.2 健全农业有效供给的制度化体系
        6.3.3 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化体系
    6.4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创新特征
结束语:在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促进农业家庭经营思想新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适应地域自然特征的秦岭北麓乡村庭院生态设计手法图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从现实问题到学科问题
        1.1.2 学科问题拆分与本研究的关系
    1.2 研究对象
        1.2.1 研究对象概况
        1.2.2 研究对象的代表性与典型性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现实意义
        1.4.2 理论意义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内外文献梳理
        1.5.2 相关研究评述与展望
        1.5.3 相关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生态设计手法图解的相关理论
        2.1.1 生态设计手法图解的基本概念
        2.1.2 生态设计手法的基本特征
        2.1.3 生态设计手法图解在本文中的应用
    2.2 乡村庭院的相关理论
        2.2.1 乡村庭院的基本概念
        2.2.2 乡村庭院生态设计的相关理论
        2.2.3 乡村庭院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2.3 案例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2.3.1 案例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2.3.2 案例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2.3.3 案例分析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2.4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2.4.1 分析框架
        2.4.2 技术路线
    2.5 本章小结
3 秦岭北麓乡村庭院生态目标分析
    3.1 秦岭北麓西安段地域自然特征分析
        3.1.1 地形地貌
        3.1.2 地质土壤
        3.1.3 水文资源
        3.1.4 气候特征
        3.1.5 动植物资源
    3.2 秦岭北麓乡村庭院对地域自然特征的适应性分析
        3.2.1 乡村庭院对地形地貌的适应
        3.2.2 乡村庭院对地质土壤的适应
        3.2.3 乡村庭院对水文资源的适应
        3.2.4 乡村庭院对气候特征的适应
        3.2.5 乡村庭院对动植物资源的适应
    3.3 秦岭北麓乡村庭院生态目标体系分析
        3.3.1 生态目标归纳的原则
        3.3.2 乡村庭院生态目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4 秦岭北麓乡村庭院典型案例解析
    4.1 典型案例解析步骤
    4.2 传统生产型乡村庭院案例解析——以长安区子午街道南豆角村为例
        4.2.1 南豆角村区位概述
        4.2.2 生态目标判定
        4.2.3 设计手段解析
        4.2.4 本节小结
    4.3 经济生产型乡村庭院案例解析——以长安区滦镇上王村为例
        4.3.1 上王村区位概述
        4.3.2 生态目标判定
        4.3.3 设计手段解析
        4.3.4 本节小结
    4.4 体验生产型乡村庭院案例解析——以鄠邑区祖庵镇南街村为例
        4.4.1 南街村区位概述
        4.4.2 生态目标判定
        4.4.3 设计手段解析
        4.4.4 本节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秦岭北麓乡村庭院生态设计手法图解
    5.1 手法研究层次分析
    5.2 条件性判定
        5.2.1 设计手段总结归纳
        5.2.2 设计手段案例验证
    5.3 生态设计手法语汇
        5.3.1 生境改善
        5.3.2 庭院经济
        5.3.3 生态循环
        5.3.4 本节小结
    5.4 生态设计手法组合
        5.4.1 传统生产型庭院
        5.4.2 经济生产型庭院
        5.4.3 体验生产型庭院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扩展方向
        6.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6.2.2 后续扩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图录
附录-Ⅲ表录

四、发展庭院经济是实现小康目标的有效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化改造:乡村振兴进程中庭院经济发展方向[J]. 张雪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3]喀什地区Y县M乡精准扶贫研究[D]. 王春云. 新疆大学, 2020(07)
  • [4]可持续视角下集中连片特困区各类贫困人口返贫风险研究 ——以南疆阿克苏市A村为例[D]. 蔡磊.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5]鲁南地区乡村庭院生态文化研究[D]. 赵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6]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义和镇农村产业精准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俊瑶. 西南大学, 2020(01)
  • [7]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J]. 李娟. 回族文学, 2019(06)
  • [8]庭院经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成为精准脱贫的“新引擎”[J]. 朱焕焕. 蔬菜, 2019(10)
  • [9]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研究(1978—2017)[D]. 徐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10]适应地域自然特征的秦岭北麓乡村庭院生态设计手法图解研究[D]. 王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发展庭院经济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