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Book - 电子文本小说阅读器

ReadBook - 电子文本小说阅读器

一、ReadBook——电子文本小说阅读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华[1](2021)在《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留日时期对于20世纪文明的根本性理解都与"内部之生活"有关,其所谓"内部之生活"发生在"本有心灵之域",通过"客观之物质世界""自然""观念世界"等外部关联的参照确立边界。(1)鲁迅以此提出了现代心灵的问题,并试图通过文艺工作叩问和解决它,从而写作《摩罗诗力说》和翻译域外小说。

王喆[2](2020)在《基于沉浸体验的移动阅读APP研究》文中提出阅读是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全民阅读水平的提高对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进步和繁荣也大有裨益。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移动阅读的快速发展冲击了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等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纸质阅读中的沉浸式阅读产生冲击,影响了人们的阅读行为。移动阅读APP作为目前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应当在推广全民阅读、提升全民阅读素养中发挥促进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移动阅读带来的阅读困境,沉浸式阅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此,本文以移动阅读APP为研究对象,结合沉浸体验理论,探讨移动阅读APP在沉浸体验方面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建议。通过研究,期望提高移动阅读企业及出版界对移动阅读APP在沉浸式阅读上的重视程度,促进数字出版中移动阅读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应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分析研究背景,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结合沉浸理论明确移动阅读APP、沉浸式阅读和移动阅读APP的沉浸体验相关概念,并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章分析移动阅读APP的产生、发展及类型,并阐明已有移动阅读APP开始重视沉浸体验,分析具备沉浸体验的移动阅读APP的产生、发展、类型,并结合沉浸体验理论的九要素归纳出提高用户沉浸体验五个维度的条件,为下面提出问题打下基础;第3章基于对移动阅读APP发展概况的研究,从内容资源的深度和风格与用户不匹配、功能复杂并存在缺陷、界面设计复杂影响用户观感、用户服务不完善、广告和付费影响阅读五个方面分析移动阅读APP在沉浸体验实践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提出优化建议提供方向;第4章以网易蜗牛读书、起点读书和咪咕阅读为例,通过实际操作和搜集资料等,从沉浸体验视角分析其成功经验及不足,为其他移动阅读APP提供参考;第5章在案例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提升沉浸体验角度提出移动阅读APP的优化建议,包括以匹配内容吸引用户、以实用功能保障阅读、以人性界面提升观感、以精准服务凝聚用户、以合理付费减少干扰,从而促进移动阅读APP行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沉浸体验是提高移动阅读效果、走出阅读困境的重要途径,是移动阅读APP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和促进全民阅读的发展方向。移动阅读APP作为数字出版的重要部分,理应也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和积累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重要任务。面对存在的问题,移动阅读APP企业应立足于用户定位,以优质内容为本,提供与用户匹配的多层次内容,为用户提供实用的功能,提升功能的流畅性和实用性,打造与内容主题相统一的界面设计和布局,提供及时反馈渠道、趣味性活动和全面的信息安全保障等服务,以及简化付费模式,减少广告、付费提示等阅读干扰,从而不断提高用户的沉浸体验。通过提高用户的沉浸体验,使沉浸式阅读这一阅读方式与移动阅读更好地结合,既发挥移动阅读APP内容丰富、携带方便等优势,又可提升读者的阅读效果。移动阅读APP真正成为推广全民阅读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助于促进移动阅读APP及其行业的长远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用户阅读习惯,提高人们的阅读素养,从而为全民阅读做出应有贡献。

向晴[3](2019)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文中研究表明电子图书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拥有版权并正式出版、发行,经过法律允许,以销售和服务为手段,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非连续性出版物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使汉字得以被计算机处理,并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中国电子图书的形式在数据库商、图书馆、平台商、馆配商等的共同推动下几经变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完善,逐渐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但是,对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的梳理与总结不论在出版史,还是数字资源史中都较为欠缺。论文针对这一薄弱领域,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将中国电子图书的每个阶段和特定社会背景加以联系,旨在从源头开始,梳理其发端与形成过程,展现其丰富精彩的发展史。论文一方面阐述了电子图书的含义、类型及其相关概念,有助于明确什么是电子图书,为深入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中国电子图书产业链中的主要角色入手,通过调查其生产、发行与使用环节等情况,有利于把握电子图书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参考建议。文章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网络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研究。从纵向上,根据中国电子图书每个阶段的特征并结合标志性事件,确认其产生于1991年,并将1991-2018年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源阶段(1991-1999)、兴起阶段(2000-2008年)、繁荣阶段(2009-2014)和转型阶段(2015-2018);在横向上,从社会背景、各阶段主要角色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时期电子图书的特征和发展状况。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绪论部分明确研究背景、意义和基本概念,概括电子图书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并阐述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梳理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历史,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时期,通过对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分析,认为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与我国计算机存储介质变化、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密不可分,是我国书籍形式不断演变的结果。并以1991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将《国共两党关系通史》以软盘形式连同其印刷版同时正式发行,成为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产生的标志,伴随其产生,相应的制作工具、技术手段等为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奠定基础;2)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时期,数据库商不断研发新技术、积极提出版权解决方案,推动电子图书不断进步。以2000年1月超星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上正式开通为划分依据,此后逐渐形成以超星、方正Apabi、书生之家主要数据库商为代表,成为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兴起的重要力量;3)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时期,以2009年1月3G正式发牌为划分依据,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扩宽了用户规模,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电子图书的用户范围从以图书馆机构用户为主逐渐向个人用户过渡;4)电子图书行业转型与挑战(2015-2018)时期,为出版社、馆配商的转型阶段,以2015年5月北京人天书店正式面向全国推出“畅想之星”馆配电子书为划分依据。该平台的问世填补了馆配电子书领域的空白,使产业链上游出版商认识到这是未来的重要业务,并开始推出电子图书业务。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将业务拓展到馆配领域,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也刺激了出版商、馆配商的竞争。(3)总结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和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以及在梳理其历史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与对中国电子图书未来趋势的展望。当前电子图书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渐渐成为读者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用于购买电子图书的经费占比也越来越重,同时也引起生产、发行行业的互相竞争。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论文中几大数据库商、馆配商、出版社、读者、图书馆,甚至是刚刚涉足的新秀电商,皆是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缩影。有了他们的参与才会不断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历史发展的巨轮,促使其不断完善与进步。

朱宇[4](2018)在《电子书读者行为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数字时代,读者行为在数字化内容的冲击下正在发生改变。电子书作为数字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着自身的媒介优势,已经积累了一批忠实的读者。全球电子书市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也已经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拥有着良好的前景。本研究以电子书读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电子书的发展历程、读者阅读行为的演变过程、电子书读者的阅读和消费习惯以及影响电子书读者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分析电子书和读者行为发展与演变历程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当前电子书读者的阅读和消费习惯进行调研分析,并建立电子书读者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对影响电子书读者行为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对电子书读者的阅读行为(包括阅读设备偏好、阅读渠道选择及原因、阅读题材类型、阅读时长及数量)和消费行为(包括付费电子书题材类型、价格接受区间、消费方式和忠诚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对读者基于不同阅读目的下(工作、学习、科研和休闲、娱乐、消遣)的行为差异进行了比较。调查结果如下:阅读设备偏好方面,整体来说,手机是电子书读者最常用的阅读设备。基于不同阅读目的下,读者的阅读设备偏好存在差异。当读者基于工作、学习、科研的目的阅读电子书时,最常用的阅读设备是电脑,其次为手机;当读者基于休闲、娱乐、消遣的目的阅读电子书时,最常用的阅读设备为手机,其次为电子书阅读器。阅读渠道选择及原因方面,电子书读者的阅读渠道主要有五类,电子书阅读网站、电子书销售平台、电子书阅读APP、数字图书馆以及其他渠道下载。除主要满足学术、专业电子书的数字图书馆整体占比稍低之外,其余四类渠道所占比例基本持平。电子书读者选择阅读渠道的主要原因是“有很多免费的电子书资源”和“电子书的种类和数量很多”。阅读题材类型方面,文学类电子书占比最大,其次为人文社科类。休闲题材是当前电子书阅读的主流,且不同的样本特征下,阅读题材类型存在一些差异。阅读时长及数量方面,多数样本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不超过一小时,平均每月的阅读数量不超过3本。不同阅读目的下,电子书读者除了在阅读设备偏好上存在差异之外,在阅读环境、阅读频次上也表现出明显不同。电子书读者的消费行为方面,付费电子书题材类型与阅读类型相似,占比最高的是文学类,其次为人文社科类;半数以上调研样本对单本电子书的价格接受区间在5元以下;相比较充值会员服务,多数电子书读者更倾向于单本购买的消费方式;电子书读者具有一定的消费平台忠诚度。此外,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得出,感知有用性对电子书读者的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向有显着的积极影响。感知易用性、感知享乐性、感知成本以及需求满足对电子书读者的使用态度有显着的积极影响。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电子书读者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一方面为电子书出版业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出版领域的读者行为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朱珊虹[5](2017)在《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环境研究》文中指出图书是人类的良伴,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高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架起沟通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其精神品格高低;一个民族阅读环境、阅读习惯的好坏,决定了一个民族发展的底蕴与内涵。1972年联合科教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呼唤,并在1995年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阅读使精神、道德和审美相互促进,相互增长。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既是传统阅读的重要补充,也是新时期新特点的重要阅读手段之一,特别是移动阅读更加普及且易懂,具有知识获取的快捷性、携带导读的便捷性、利于统计的数字化。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仅是全民族阅读水平的提升,更带动了相关阅读服务产业的兴起,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因此,营造良好的高校阅读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研究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阅读环境,使学生在高校阅读厚重的文化中,享受丰富的阅读资源,对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培养出有责任感和健康人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阅读环境是社会和技术演变的产物,也必将随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本文综合心理学、信息学、教育学以及传播学理论对高校阅读环境的进行理论分析,并尝试建立高校阅读环境模型。高校阅读环境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营造良好的高校阅读环境,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推进。阅读环境从宏观层面上看,分为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从微观层面,分为组织环境和移动环境。宏观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和推陈出新,需要运用技术手段促进阅读方式的更新换代,从而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具有文化底蕴的社会阅读环境。微观层面,需要了解高校学生阅读需求、阅读寻求、阅读体验、阅读服务以及阅读社群的组织环境,需要分析基于地点和基于网络的移动环境,从而全面研究高校阅读环境。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移动阅读社为实验案例,分析了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阅读和对阅读环境建设方面进行研究,从微观层面介绍了他们在阅读需求,信息寻求、知识分享和阅读体验方面的规划,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他们运用了移动互联技术,从而实现了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阅读平台和环境构建,实现了以高校学生为中心、具有通风和采光良好的硬件阅读环境、多元和合作的社群阅读方式、能够实现互动注释阅读方式、同步评价阅读方式、连结虚拟与现实、远距与本地、具有移动互联特性的定制型高校阅读环境。希望能为中国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资料。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对国内外移动阅读的现状和国内外高校阅读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详细阐述了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阅读环境开发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现有的高校阅读环境的理论研究不足,综合运用多学科融合分析,针对微观层面中的组织环境研究阅读环境,延伸出需求阅读、寻求阅读、交流阅读和体验阅读,尝试建立高校阅读环境的理论框架,并运用PLS(Partial Least Square)偏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验证。针对微观层面中的移动环境研究阅读环境,把阅读环境分为基于地点的阅读环境和基于网络的阅读环境,并从中又划分出六个维度,十二种阅读行为因子,设计了一套高校阅读环境立体维度图。通过河南工业大学的移动互联阅读社作为实验案例,从需求分析、层次构建、软硬件环境、实验运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课题交叉各种学科尝试搭建了高校阅读环境理论框架,并设计出高校阅读六维立体维度表,并且通过高校阅读社进行实例构建,给高校阅读环境的研究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指导,在高校环境的构建和实践领域具有前瞻性,对于培养高校阅读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精神文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满足高校发展目标、树立高校学习学风、培养高校学生健康心理,促进文化和科技技术的融合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周宪[6](2016)在《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文中提出当代中国的国民阅读生态出现一些让人忧虑的困境,人们的阅读越来越趋向"快"、"泛"、"短"、"浅"、"碎"。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复杂而多样,其中数字化的电子阅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今,各种电子装置不但为阅读提供了新的文本媒介,导致了从纸质文本向电子文本和超文本的根本转变,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行为和习性,建构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范式。其后果之一便是以超级注意力为认知特征的浏览式阅读大行其道,而曾经流行的以深度注意力为认知特征的沉浸式阅读日趋衰微。随着中国社会文化和科技的进步,数字化的电子阅读势不可挡,但这把双刃剑的积极和消极面应同样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如果说数字化的电子阅读是"狼来了",那么问题的关键不是拒"狼"于千里之外,而是如何了解"狼性"而实现"与狼共舞"。面对电子阅读的压倒性优势,努力在读者群体(尤其是青少年)中培育、维持并强化沉浸式阅读行为及习性,进而维系阅读生态的平衡,应是走出当下阅读困境的有效路径之一。

张晓蒙[7](2015)在《网络文学出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文学出版作为数字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产业带动作用,本研究试图借用出版学、文学、营销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研究我国网络文学出版,以期为网络文学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并丰富数字出版产业的研究内容。在现实方面,为网络文学运营商的发展提供参考,促进网络文学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调查法、实证分析法、规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政策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展开论述。研究内容主要根据网络文学“创作——流通——消费”研究范式,分为绪论、概述、创作、经营、消费与结论六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交代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思路,并对本选题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梳理了关于网络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网络文学产业相关内容。概述部分,首先分别阐述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学出版的概念与特点,然后梳理了网络文学出版的发展历程,最后从网络文学网站发展情况、网络文学写手整体情况、网络文学市场收入、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四个维度综述我国网络文学发展整体情况。网络文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出版的基本流程,依托网络文学网站平台或社交媒介,作者直接接触读者,所以在网络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一般涉及到三个要素,即创作主体、创作环境、创作客体。论文从宏观与微观视角揭示了创作环境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分析了我国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创作行为及动机,对网络文学创作题材、创作语言进行了阐述,并得出网络文学创作特征体现为创作主题虚拟、创作门槛低、创作过程互动化、创作主体团队化,创作动机商业化的结论。经营是产业的中心工作,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探索合适的经营模式至关重要。并且,网络文学经营在“创作——经营——消费”的研究范式中,处于中心地位。经营部分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分别分析了网络文学出版组织的经营运作和市场结构。按照营销学中4P理论的逻辑,首先对网络文学经营的内涵、主体、业务进行了一般性分析,然后结合网络文学特性,研究了涉及网络文学经营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包括网络文学作品的产品组织形式、定价方法、分销渠道及促销推广策略。网络文学消费环节使得网络文学在经历创作、经营阶段之后,其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实现。消费部分本文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阐述:第一,从职业、性别、年龄分析网络文学的消费群体;第二,从文化、技术、社会三个角度分析影响网络文学消费的客体因素,得出网络文学消费心理表现为免费心理、娱乐心理、参与心理与微审美心理;第三,基于AIDMA、AISAS、SICAS模型分析网络文学消费者的行为模式;第四,网络文学的消费趋势主要有:消费终端多元化、内容格调“去庸俗化”和消费群体国际化。结论部分,运用传播学理论,展望网络文学出版未来的趋势:传播者角度,作者群体的草根化与精英化的两极分化;传播受众方面,读者群体的多元化、国际化;传播内容上,作品题材与作品形式的多样化明显;传播媒介方面,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迁移:传播效果娱乐化。

周钰,王娟,陈憬,李永锋[8](2015)在《信息载体影响文本阅读的实证研究——基于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行为实验和眼动追踪记录的方法,考察了不同信息载体对文本阅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数字化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的文本理解效果无显着差异;不同信息载体间加工的差异会受到文本类型的影响:与电子阅读器和纸质媒介相比,在平板电脑上阅读说明文的注视时间显着长;与笔记本电脑和纸质媒介相比,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小说的注视时间显着长。总的来说,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会受到设备类型和文本类型的共同影响,但两者在阅读效果上并不存在显着差异,数字阅读可以在教育领域进行推广。

郭晶[9](2015)在《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书出版产业中,传统出版商面临来自通讯运营商、软硬件技术提供商、平台服务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等性质及业务范围各异的企业的竞争。各企业纷纷在产业链上拓展业务领域,将业务范围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且企业间业务也多有交叉,这就造成了电子书各出版企业间技术的不断创新、产品业务的拓宽、市场边际的变更。这些均导致电子书出版产业的边界趋于模糊化,对出版产业的组织形态——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都产生了影响。本文对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分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本文将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研究置于产业组织研究理论中经典的SCP框架下,通过研究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市场绩效(P)三个核心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吸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各流派中的理论和方法,把握住产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电子书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熟知,但关于电子书概念的探讨和界定却一直在进行,国内外关于电子书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电子书产业及电子书出版企业类型的划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拟对电子书和电子书出版产业的概念及其演变进行梳理,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对电子书进行研究时,不妨以整个电子书产业链的视角来审视电子书的内涵及外延,将电子书的内容、阅读软件、阅读设备同时放入研究的视野;在对电子书出版产业进行概念界定时,应该探讨围绕电子书展开的内容生产、流通传播、销售平台、阅读设备、版权保护和贸易等在内的诸多生产、服务活动;依据上述思路,将电子书内容生产企业、平台运营企业、技术提供企业、终端设备生产企业、通讯运营企业纳入电子书出版企业的研究范畴。本文在梳理电子书出版产业发展历史时,尽量将整个产业的发展放在数字出版、出版转型的大背景下来给予观照。具体做法上并不是对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做一宏观的全景扫描,而是采取了“小切口、深挖掘”的研究思路,通过选取电子书的类型及其市场分类、产业组织要素等微观研究视角,试图展现整个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发展全貌。本文借鉴百道新出版研究院对于电子书类型的三分法;并对其各自的市场类型进行划分和梳理;选取代表性的企业案例分别对产业要素进行研究。本文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借助于哈佛学派经典的SCP分析范式,从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两方面分析中国电子书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先从电子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水平、产品差异化和进退壁垒四个市场结构因素来分析中国电子书产业的市场结构现状;接着从电子书产业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非正当市场行为方面来分析我国诸多电子书企业的市场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然后从电子书出版产业的供给能力、电子书出版产业对数字出版产业贡献能力评价来对其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我国政府对出版业的规制政策和法律还不完善,在电子书出版领域甚至出现缺失状态。本文在对机械复制时代与数字出版时代的政府规制、发达国家与我国对传统出版业的政府规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对比分析的视角审视当前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进入、退出规制;内容审查;市场行为规制等。本文在将传统出版产业组织与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国外发达国家与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当前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比如过于依赖电子书2.0,市场结构不均衡;产业链利益各方博弈不均衡;版权保护复杂化以及传统出版社进军电子书成本门槛高,数字化转型乏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电子书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目标模式,并从法律法规、政府规制、产业发展三个层面对优化路径提出了思考。

董顺祥[10](2014)在《影响我国用户使用Kindle阅读器的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电子阅读器作为传统纸质书籍向数字化出版转型过程中诞生的重要媒介,它不仅是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性媒介标志,也代表了未来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2013年6月,滞后海外市场六年之久,亚马逊Kindle才正式进入中国。面对这位迟来的电子阅读器鼻祖与成功代表,将Kindle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用户使用Kindle时所受的相关影响因素,无疑是对未来电子阅读器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本文以Kindle阅读器的用户为对象,先从Kindle传播学特征的角度入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用户在使用Kindle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再基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的差异化行为特征展开深入访谈。本论文深入访谈的对象依据用户行为特征的差异化被分为了三类,通过使用Nvivo10软件对深入访谈的内容进行量化分析,最终结合用户的行为特征,分析出影响用户使用Kindle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对未来电子阅读器的发展提出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影响用户使用行为的因素主要存在于“媒介特征”、“传播渠道”、“用户阅读习惯”和“数字出版环境”四个方面。首先,在Kindle的媒介特征方面,因为用户群出现了分化,用户使用行为所受影响因素并非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碎片化”用户群和“专注型”用户群所受的影响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次,在传播渠道方面,亚马逊致力打造的“Kindle+Amazon”模式遭遇了水土不服,国内用户在新媒体和电商渠道的影响下,呈现出“Kindle+各种渠道”的阅读模式;此外,用户自身的阅读习惯也对Kindle的使用产生着影响,用户的视觉习惯、行为习惯、依赖心理等均在不同程度影响着Kindle的接受与使用。最后,渠道和内容的缺陷折射出数字出版环境的发展局限,数字出版环境的不成熟和产业链的失衡阻碍了阅读器用户对于内容的获取。本研究不仅分析出各角度对用户产生促进作用的积极因素,同时也反映出阅读器媒介特征、内容渠道、和数字出版环境等多方面的消极因素。鉴于此,笔者从阻碍因素入手对电子阅读器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这无疑对电子阅读器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ReadBook——电子文本小说阅读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adBook——电子文本小说阅读器(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以“自言自语”?
二 、现代心灵问题的模进
三、身心分裂与言文分离
四、“内部之生活”的表达边界和限度

(2)基于沉浸体验的移动阅读AP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关于移动阅读APP的研究
        1.2.2 国外关于移动阅读APP的研究
    1.3 理论基础
        1.3.1 沉浸体验理论
        1.3.2 沉浸体验的九要素
    1.4 相关概念
        1.4.1 移动阅读APP
        1.4.2 沉浸式阅读
        1.4.3 移动阅读APP的沉浸体验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贡献
2 移动阅读APP的发展概况
    2.1 移动阅读APP的产生
    2.2 移动阅读APP的发展
        2.2.1 移动阅读APP的发展阶段
        2.2.2 移动阅读APP沉浸体验的条件
        2.2.3 移动阅读APP中沉浸体验功能的出现
    2.3 移动阅读APP的类型
        2.3.1 移动阅读APP分类
        2.3.2 具备沉浸体验功能的移动阅读APP
3 移动阅读 APP 中存在的问题
    3.1 内容匹配问题
        3.1.1 深度不匹配
        3.1.2 风格不匹配
    3.2 功能控制问题
        3.2.1 版本缺陷
        3.2.2 功能复杂
    3.3 界面设计问题
        3.3.1 风格单调
        3.3.2 页面繁琐
    3.4 用户服务问题
        3.4.1 反馈及时性差
        3.4.2 活动效果欠佳
        3.4.3 信息风险较高
    3.5 广告和付费问题
        3.5.1 阅读页广告多
        3.5.2 付费规则复杂
4 移动阅读APP案例对比分析
    4.1 移动阅读APP案例选择依据
    4.2 移动阅读APP案例概况
        4.2.1 网易蜗牛读书
        4.2.2 起点读书
        4.2.3 咪咕阅读
    4.3 三款移动阅读APP对比分析
        4.3.1 阅读内容
        4.3.2 阅读功能
        4.3.3 界面设计
        4.3.4 用户服务
        4.3.5 付费方式
5 移动阅读APP的优化建议
    5.1 以匹配内容吸引用户
        5.1.1 内容深度与用户水平相协调
        5.1.2 内容风格与用户需求相适应
    5.2 以实用功能保障阅读
        5.2.1 增强操作流畅性
        5.2.2 提高功能实用性
    5.3 以人性界面提升观感
        5.3.1 界面风格适应内容主题
        5.3.2 页面布局符合用户习惯
    5.4 以精准服务凝聚用户
        5.4.1 反馈及时满足用户需求
        5.4.2 趣味活动促进用户活跃
        5.4.3 信息安全增强用户留存
    5.5 以合理付费减少干扰
        5.5.1 全站式会员避免中断
        5.5.2 按时长付费促进沉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电子图书发展史的研究意义
    1.2 电子图书的概念辨析
        1.2.1 国内外电子图书的概念考据
        1.2.2 电子图书的含义与类型
        1.2.3 相关概念辨析
    1.3 电子图书研究的现状
        1.3.1 年代分布
        1.3.2 主题词分析
        1.3.3 电子图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2 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
    2.1 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
        2.1.1 书籍的演变
        2.1.2 电子载体的出现
        2.1.3 汉字的数字化进程
    2.2 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
        2.2.1 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
        2.2.2 早期的电子图书制作
3 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
    3.1 互联网开创阅读新时代
        3.1.1 我国的互联网时代背景
        3.1.2 电子图书的新面貌
    3.2 锐意创新和不断进取的超星集团
        3.2.1 数字化开创时期
        3.2.2 版权建设时期
        3.2.3 资源服务时期
    3.3 立足数字出版实力雄厚的方正APABI
        3.3.1 起步阶段
        3.3.2 快速发展阶段
        3.3.3 缓慢进展阶段
    3.4 以自主研发技术领先的书生集团
        3.4.1 书生数字图书馆之路
        3.4.2 调整战略转型
4 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
    4.1 个人市场开始形成
        4.1.1 网络文学风靡
        4.1.2 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
        4.1.3 电子图书阅读平台兴起
    4.2 机构市场持续升温
        4.2.1 馆藏电子图书来源
        4.2.2 电子图书整合方式
        4.2.3 电子图书服务方式
5 电子图书行业的转型与挑战(2015-2018)
    5.1 出版社寻求转型
        5.1.1 出版模式变化
        5.1.2 主要出版社的电子图书发展概况
        5.1.3 传统出版社的困境
    5.2 馆配商服务创新
        5.2.1 馆配电子书市场新格局
        5.2.2 北京人天“畅想之星”的电子图书发展
        5.2.3 主要馆配电子书平台及特点
    5.3 京东进军馆配电子书市场
        5.3.1 从零售市场到机构市场
        5.3.2 京东阅读的优势和不足
6 主要问题与解决方式
    6.1 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的重要力量
    6.2 主要问题
        6.2.1 电子图书长期受到版权制约
        6.2.2 电子图书资源重复建设
        6.2.3 纸电同步效果不佳
        6.2.4 电子图书市场不成熟
        6.2.5 馆配电子书产业链割裂
    6.3 解决方式
        6.3.1 利用区块链技术创新解决思路
        6.3.2 用户、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
        6.3.3 共同构建电子图书产业链生态
        6.3.4 政府发挥监管和引导的作用
7 总结与展望
    7.1 启示
        7.1.1 读者需求是影响电子图书的主要因素
        7.1.2 技术是推动电子图书发展的根本动力
        7.1.3 电子图书的社交化值得重视
        7.1.4 电子图书行业需要合作才能共赢
    7.2 未来展望
        7.2.1 新技术催生电子图书的变革
        7.2.2 电子图书将脱离纸书模式
        7.2.3 电子图书行业将重新洗牌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超星集团访谈记录
    D.畅想之星访谈记录
    E.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大事记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电子书读者行为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1.2.1 电子书
        1.2.2 电子书读者行为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理论基础
        1.4.1 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扩展
        1.4.2 使用与满足理论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调查法
2 电子书和读者阅读行为的发展与演变
    2.1 电子书的发展历程
        2.1.1 诞生:世界上第一本电子书和第一个数字图书馆
        2.1.2 发展:出版商迅速介入,电子书阅读器飞速发展
        2.1.3 成熟:数字出版逐渐成熟,电子书市场初具规模
    2.2 读者阅读行为的演变
        2.2.1 读者数字阅读接触率的变化趋势
        2.2.2 电子书对读者阅读行为的影响
3 电子书读者行为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3.1 问卷设计
        3.1.1 题项设计
        3.1.2 预调查与问卷改进
    3.2 问卷发放与回收
    3.3 样本特征与代表性分析
    3.4 调查结果分析
        3.4.1 电子书读者的阅读行为
        3.4.2 电子书读者的消费行为
4 电子书读者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
    4.1 研究模型与假设
        4.1.1 感知有用性(PU)对电子书读者使用态度(ATU)的影响
        4.1.2 感知易用性(PEOU)对电子书读者使用态度(ATU)的影响
        4.1.3 感知易用性(PEOU)对感知有用性(PU)的影响
        4.1.4 感知享乐性(PE)对电子书读者使用态度(ATU)的影响
        4.1.5 感知成本(PC)对电子书读者使用态度(ATU)的影响
        4.1.6 需求满足(UG)对电子书读者使用态度(ATU)的影响
        4.1.7 感知有用性(PU)对电子书读者行为意向(BI)的影响
        4.1.8 使用态度(ATU)对电子书读者的行为意向(BI)的影响
    4.2 问卷设计
        4.2.1 量表设计
        4.2.2 预调查与问卷改进
    4.3 问卷发放、回收与样本描述
        4.3.1 问卷发放与回收
        4.3.2 样本描述性分析
        4.3.3 样本分布
    4.4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4.4.1 问卷信度检验
        4.4.2 问卷效度检验
    4.5 结构方程模型与假设检验
        4.5.1 模型检验
        4.5.2 路径检验
    4.6 结果讨论及启示:影响电子书读者阅读和消费行为的因素
        4.6.1 感知有用性对电子书读者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向有显着的积极影响
        4.6.2 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电子书读者使用态度有显着的积极影响
        4.6.3 感知享乐性对电子书读者使用态度有显着的积极影响
        4.6.4 感知成本对电子书读者的使用态度有显着的积极影响
        4.6.5 需求满足对电子书读者的使用态度有显着的积极影响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调研样本的代表性有待提高
        5.2.2 拟合模型的创新性仍可提升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技术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阐述
        1.4.1 移动互联时代
        1.4.2 移动阅读
        1.4.3 移动云
        1.4.4 阅读标签
    1.5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2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2.1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国内研究现状
        2.1.1 移动阅读国内研究现状
        2.1.2 高校阅读国内研究现状
    2.2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国外研究现状
        2.2.1 移动阅读国外研究现状
        2.2.2 高校阅读国外研究现状
    2.3 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特征
    2.4 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平台
        2.4.1 移动互联时代的电子阅读
        2.4.2 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软件
        2.4.3 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交流平台
    2.5 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阅读环境的类型
        2.5.1 集中模式阅读环境
        2.5.2 群组模式阅读环境
        2.5.3 分散模式阅读环境
        2.5.4 混和模式阅读环境
    2.6 相关问题研究评述
3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理论模型
    3.1 阅读需求理论模型
        3.1.1 高校学生阅读信息需求
        3.1.2 高校学生阅读服务需求
        3.1.3 高校学生阅读类型需求
        3.1.4 基于Better-Worse指数的分析
    3.2 阅读信息寻求理论模型
    3.3 阅读知识分享理论模型
        3.3.1 阅读知识分享理论
        3.3.2 高校阅读分享行为产生的学生社群
    3.4 高校阅读体验循环理论模型
    3.5 高校阅读理论模型验证
        3.5.1 量表设计和数据收集
        3.5.2 衡量模型与信、效度指标
        3.5.3 信度和效度检验
        3.5.4 假说检定与结果
4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环境构建
    4.1 维度一:高校学生个体与环境异步之阅读环境
        4.1.1 LBS阅读服务:移动阅读阅读
        4.1.2 WBS阅读服务:在线阅读
    4.2 维度二:高校学生个体与阅读同步之阅读环境
        4.2.1 LBS阅读服务:一对一面谈阅读
        4.2.2 WBS阅读服务:一对一远距阅读
    4.3 维度三:群体与环境异步之阅读环境
        4.3.1 LBS阅读服务:合作阅读
        4.3.2 WBS阅读服务:协同阅读
    4.4 维度四:群体与环境同步之阅读环境
        4.4.1 LBS阅读服务:领袖阅读
        4.4.2 WBS阅读服务:数字阅读
    4.5 维度五:移动互联下的数字阅读环境
        4.5.1 LBS阅读服务:虚拟阅读
        4.5.2 WBS阅读服务:云阅读
    4.6 维度六:交流方式下的阅读环境
        4.6.1 LBS阅读服务:社群阅读
        4.6.2 WBS阅读服务:定制阅读
5 实验案例—河南工业大学移动互联阅读社
    5.1 需求分析
        5.1.1 阅读需求
        5.1.2 信息技术需求分析
        5.1.3 阅读社阅读体验
    5.2 定制式移动阅读环境开发与实现
        5.2.1 阅读社层次结构
        5.2.2 阅读社软件模块结构
    5.3 移动互联阅读社架构
        5.3.1 阅读社外部硬件架构
        5.3.2 阅读社内部硬件架构
        5.3.3 阅读社软件体系
        5.3.4 开发环境硬件环境
        5.3.5 软件开发环境
        5.3.6 开发流程
        5.3.7 实验结果
        5.3.8 功能测试
    5.4 移动互联阅读社的后期评价
    5.5 量化的使用性评估结果
        5.5.1 评估结果
    5.6 高校阅读环境改进对策
        5.6.1 积极推进高校阅读服务
        5.6.2 不断升级高校阅读服务
        5.6.3 改进高校阅读内容
        5.6.4 优化高校阅读内容形式
        5.6.5 创新高校阅读服务
        5.6.6 引导高校学生养成移动阅读习惯
        5.6.7 加强高校阅读移动阅读推广
6 结论
    6.1 研究价值与主要创新点
    6.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7)网络文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产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技术背景
    1.1.4 学科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综述
    1.4.1 关于网络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4.2 关于网络文学产业问题
1.5 重点与难点 2 网络文学出版概述
2.1 网络文学及其出版
    2.1.1 网络文学概念与特征
    2.1.2 网络文学出版概念与特点
2.2 网络文学出版发展历程
    2.2.1 萌芽时期
    2.2.2 免费文学网站时期
    2.2.3 商业化运作时期
2.3 网络文学出版发展整体情况
    2.3.1 网络文学网站发展情况
    2.3.2 网络文学写手整体情况
    2.3.3 网络文学市场收入
    2.3.4 网络文学用户规模 3 网络文学创作
3.1 创作环境
    3.1.1 微观创作环境
    3.1.2 宏观创作环境
3.2 创作主体
    3.2.1 网络文学作家
    3.2.2 网络写手
    3.2.3 业余爱好者
3.3 创作题材
    3.3.1 网络文学作品题材确定的原则
    3.3.2 网络文学作品题材分类的现状
    3.3.3 当前网络文学作品题材存在的问题
3.4 创作语言
    3.4.1 网络文学语言类型与特点
    3.4.2 网络文学语言批评
3.5 创作特征
    3.5.1 创作主题虚拟
    3.5.2 创作门槛低
    3.5.3 创作过程互动化
    3.5.4 创作主体团队化
    3.5.5 创作动机商业化 4 网络文学经营
4.1 网络文学经营概述
    4.1.1 网络文学经营的内涵
    4.1.2 网络文学经营主体
    4.1.3 网络文学经营业务
4.2 产品与服务
    4.2.1 组织作品
    4.2.2 作品的编辑审核
    4.2.3 衍生版权营销
    4.2.4 广告服务
4.3 阅读服务定价
    4.3.1 按阅读字数定价
    4.3.2 按用户类型定价
    4.3.3 按写手或作品地位定价
    4.3.4 按阅读时间定价
4.4 分销渠道与促销
    4.4.1 网络文学网站直销
    4.4.2 电信代理商分销
    4.4.3 其它第三方分销
    4.4.4 APP分销
    4.4.5 促销推广 5 网络文学消费
5.1 网络文学消费群体
    5.1.1 年龄因素
    5.1.2 性别因素
    5.1.3 职业因素
5.2 网络文学消费心理
    5.2.1 影响网络文学消费心理的客观因素
    5.2.2 网络文学消费心理表现
5.3 网络文学消费行为
    5.3.1 基于AIDMA模型的网络文学消费行为
    5.3.2 基于AISAS模型的网络文学消费行为
    5.3.3 基于SICAS模型的网络文学消费行为
5.4 网络文学消费趋势
    5.4.1 消费终端多元化
    5.4.2 内容格调“去庸俗化”
    5.4.3 消费群体国际化 6 结论与展望
6.1 网络文学写手两极化
    6.1.1 草根化倾向
    6.1.2 精英化趋势
6.2 网络文学受众多样化
6.3 网络文学内容多元化
    6.3.1 作品题材
    6.3.2 作品形式
6.4 网络文学传播媒介移动化
6.5 网络文学传播效果娱乐化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信息载体影响文本阅读的实证研究——基于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相关研究现状
实验
    1. 实验方法
        (1) 实验目的
        (2) 被试
        (3) 实验材料
        (4) 实验仪器
        (5) 实验设计
        (6) 实验程序
    2. 结果与分析
        (1) 行为实验结果
        (2) 眼动实验结果
讨论
    1. 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在阅读效果上无显着差异
    2. 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在阅读的加工过程中存在认知加工的差异
启示及建议

(9)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表现强劲,引起学界持续关注
        1.1.2 出版产业组织的宏观变迁及微观调适
        1.1.3 产业组织理论对于电子书出版产业研究的适用性
        1.1.4 SCP框架分析的确定
    1.2 概念界定
        1.2.1 电子书的概念界定
        1.2.2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概念界定
        1.2.3 电子书出版企业的概念界定
        1.2.4 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的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有关电子书出版产业的研究
        1.3.2 出版业及其产业组织的研究
        1.3.3 总结
    1.4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1.5.3 研究方法
        1.5.4 创新点和研究难点
    1.6 与本文相关的理论
        1.6.1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内容
        1.6.2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1.6.3 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内的现状
第二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电子书的三种类型及其市场
        2.1.1 电子书1.0及其市场
        2.1.2 电子书2.0及其市场
        2.1.3 电子书3.0及其市场
        2.1.4 三种类型电子书的关系及比较
    2.2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要素状况及相关企业案例分析
        2.2.1 内容生产一—以中国出版集团及盛大文学为例
        2.2.2 平台分销——以当当网为例
        2.2.3 终端生产——以汉王科技为例
        2.2.4 技术服务——以北大方正为例
第三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3.1 市场界定
    3.2 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
        3.2.1 市场份额
        3.2.2 市场集中度
        3.2.3 产品差异化
        3.2.4 进入、退出壁垒
    3.3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3.1 中国电子书出版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与规模分析
        3.3.2 中国电子书市场产品的差异化
        3.3.3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
        3.3.4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4.1 电子书出版企业的市场价格行为
        4.1.1 市场竞争现状
        4.1.2 电子书定价特点及模式
        4.1.3 电子书定价的具体方法
    4.2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市场非价格行为
        4.2.1 促销行为
        4.2.2 新技术研发领域
        4.2.3 新产品开发领域
    4.3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非正当市场行为
        4.3.1 恶性竞争
        4.3.2 电子书号管理混乱
        4.3.3 电子书格式标准混乱
        4.3.4 产业链各方利益博弈不均衡
        4.3.5 版权保护复杂化
第五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5.1 市场绩效的定义、构成及衡量指标
        5.1.1 市场绩效的定义及构成
        5.1.2 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5.2 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
        5.2.1 产业的技术效率
        5.2.2 产业的分配效率
        5.2.3 产品绩效
        5.2.4 产业的技术进步程度
    5.3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与讨论
        5.3.1 供给绩效评价
        5.3.2 电子书出版产业对数字出版产业贡献能力评价
第六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政府规制分析
    6.1 政府规制电子书出版产业的理论依据
        6.1.1 机械复制时代的出版自由与政府规制
        6.1.2 数字出版时代的出版自由与政府规制
        6.1.3 政府对出版业的规制属于社会性规制
    6.2 传统出版业政府规制的历史与经验
        6.2.1 发达国家政府对传统出版业规制的特点与经验
        6.2.2 我国政府对传统出版业规制的现状及特征
    6.3 政府关于电子书出版产业规制的法律法规
    6.4 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
        6.4.1 进入退出规制
        6.4.2 内容审查
        6.4.3 电子书出版市场行为规制
第七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合理化:目标和优化路径分析
    7.1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合理化目标模式
        7.1.1 市场结构合理化目标
        7.1.2 市场行为合理化目标
        7.1.3 市场绩效合理化目标
    7.2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发展的优化路径
        7.2.1 法律法规层面
        7.2.2 政府规制层面
        7.2.3 产业发展层面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影响我国用户使用Kindle阅读器的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Kindle阅读器的基本概念及市场现状
    2.1 Kindle阅读器的概念
        2.1.1 电子阅读器的概念
        2.1.2 相关概念辨析
        2.1.2.1 电纸书VS电子书
        2.1.2.2 电子书VS电子阅读器
        2.1.2.3 电子阅读器VS平板电脑
        2.1.3 Kindle电子阅读器
    2.2 Kindle阅读器的市场现状
        2.2.1 国外Kindle阅读器的市场现状
        2.2.2 国内Kindle阅读器的市场现状
第三章 Kindle阅读器的传播学特征分析
    3.1 Kindle阅读器的媒介特征分析
        3.1.1 媒介的硬件平台特征
        3.1.2 传统纸质向数字化的延伸
        3.1.3“去娱乐化”阅读环境的构建
        3.1.4 个性化图书馆模式的媒介构建
    3.2 Kindle多元化的内容传播渠道
        3.2.1 基于人内传播的电子书传播渠道
        3.2.2 基于人际传播的电子书传播渠道
        3.2.3 基于组织传播的电子书传播渠道
        3.2.4 基于大众传播的电子书传播渠道
    3.3 Kindle内容传播平台的特征分析
        3.3.1 亚马逊书城在线内容平台
        3.3.2 国内在线书城内容平台
第四章 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4.1 研究思路
        4.1.1 研究路径
        4.1.2 研究步骤
    4.2 Kindle用户使用行为调查
        4.2.1 研究对象
        4.2.2 问卷设计与实施调查
        4.2.3 问卷统计与分析
    4.3 用户使用行为的质性研究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方法及数据采集
        4.3.3 数据导入和编码整理过程
        4.3.4 数据处理及节点设置
第五章 用户使用Kindle阅读器的行为特征分析
    5.1 用户使用Kindle阅读器的时间和空间
    5.2 用户使用Kindle阅读器的内容获取渠道
        5.2.1“Kindle+多种渠道”模式的出现
        5.2.2 非亚马逊电商的崛起
        5.2.3 在线人际传播的兴盛
        5.2.4 线下内容传播占比微弱
    5.3 用户使用Kindle阅读的差异化行为特征
        5.3.1 阅读小说类文章的行为特征
        5.3.2 阅读科普文章的行为特征
        5.3.3 阅读报刊杂志的行为特征
第六章 影响用户使用Kindle阅读器的因素分析
    6.1 媒介特征影响用户对Kindle阅读器的使用
        6.1.1 满足“碎片化”的阅读需求
        6.1.2 阅读环境对“专注受众”的吸引
        6.1.3 模拟纸质满足阅读需求
        6.1.4 个性阅读需求受限:阻碍用户使用
    6.2 内容传播渠道影响用户对Kindle阅读器的使用
        6.2.1 多元化书城渠道:满足用户需求
        6.2.2 在线传播渠道:降低内容交换成本
        6.2.3 线下数据传输的局限
    6.3 用户阅读习惯影响对Kindle阅读器的使用
        6.3.1 线性阅读:视觉习惯与Kindle的契合
        6.3.1.1 线性阅读与非线性阅读
        6.3.1.2 视觉习惯在文本中的偏向
        6.3.1.3 线性阅读促进Kindle的使用
        6.3.2 笔记习惯在交互中受阻
        6.3.2.1 个性表达的符号化过程
        6.3.2.2 笔记行为在文本中的偏向
        6.3.2.3 笔记行为:Kindle的缺陷与局限
        6.3.3 媒介依赖对新兴媒介的排斥
        6.3.3.1 对传统媒介的依赖
        6.3.3.2“沉浸式”阅读的放大作用
        6.3.3.3 认知负荷加剧用户的排斥
    6.4 数字出版环境影响用户使用Kindle阅读器
        6.4.1 版权制度限制内容平台
        6.4.2 产业链尚未成熟:制约内容发展
        6.4.3 阅读器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滞后
        6.4.4 缺乏格式标准:阻碍用户阅读
第七章 对未来电子阅读器发展的建议
    7.1 阅读器媒介平台的优化
        7.1.1 满足受众分化需求
        7.1.2 完善非线性阅读模式
        7.1.3 媒介平台与行为特征的契合
    7.2 内容传播渠道的优化
        7.2.1 内容提供平台的整合
        7.2.2 打造多渠道的无线网络
    7.3 数字出版环境的整合
        7.3.1 完善数字版权制度
        7.3.2 产业链的加强与完善
        7.3.3 统一内容格式标准
        7.3.4 建立与社会化阅读平台的合作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缺陷和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ReadBook——电子文本小说阅读器(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J]. 李国华. 文艺争鸣, 2021(11)
  • [2]基于沉浸体验的移动阅读APP研究[D]. 王喆. 南京大学, 2020(02)
  • [3]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D]. 向晴. 重庆大学, 2019(01)
  • [4]电子书读者行为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 朱宇. 南京大学, 2018(01)
  • [5]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环境研究[D]. 朱珊虹. 武汉大学, 2017(06)
  • [6]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J]. 周宪. 中国社会科学, 2016(11)
  • [7]网络文学出版研究[D]. 张晓蒙. 武汉大学, 2015(01)
  • [8]信息载体影响文本阅读的实证研究——基于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比较[J]. 周钰,王娟,陈憬,李永锋. 中国远程教育, 2015(10)
  • [9]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D]. 郭晶. 南京大学, 2015(01)
  • [10]影响我国用户使用Kindle阅读器的因素研究[D]. 董顺祥.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ReadBook - 电子文本小说阅读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