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高原城市系统优化研究

滇中高原城市系统优化研究

一、滇中高原区城镇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迪[1](2021)在《云南省人口数据分析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口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活动与城镇经济、交通、环境、医疗、教育等密切相关。在空间规划机构改革、指导思想、编制审批体系、法规政策体系以及实施监管体系调整等新形势与新要求下,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增存并重的高质量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优化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方法之一即构建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与应用体系。结合人群活动研究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GIS、城市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时间地理学等理论基础。运用高低聚类、标准差椭圆、热点分析、皮尔森相关系数以及预测模型等方法,通过对云南省人口统计年鉴及人口密度变化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省内16州市人口自2000至2019年这20年间各州市人口增长变化趋势;根据手机信令数据,发现人口时空分布特征规律;并根据往年基础人口数据对将来人口数量及人口结构增长趋势进行预测。同时结合人口数据对云南省土地利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情况以及功能区内人口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为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提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人口增速较快,已基本实现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性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青少年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劳动人口比例整体呈增长的趋势,老年人口占比越来越大。各州市人口数量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人口密度较高地区分布在中部及东部州市,人口聚集度整体较低。(2)人群数量在一天中的变化整体呈现出明显波峰与波谷的改变;同一州市内的日人口流动变化相对稳定,人口越集中的州市白天和夜晚人口数量变化越明显。人口区域聚集度较明显的地区处于滇中地区,在滇西北、滇东北以及滇西等地人口聚集度极低,且人口聚集程度越高的城市其经济发展也相对靠前;通过对各州市热点分析发现云南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空间分布不均衡,经济聚集度较高,但人口居住较为分散,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于坝区的大中城市。(3)预测至2023年云南省人口将会超过5000万,至2032年将会超过550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缓慢增长趋势,至2035年呈现出逐渐平缓并于2035年呈现出稍有下降的趋势;通过对男性人口预测,并计算于2026年女性人口将会超2500万,并有望在2028年左右与男性人口持平并超越男性人口数量;老年人和青壮年人口增加数量相近,少年人口在减少;至2035年云南省人口整体呈现模型为成长型;老年人口抚养比呈现增长趋势,反映出人口老龄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呈现出较稳定的上升趋势,预测2020年城镇人口比重将会超过50%,并于2028年超过60%。(4)根据皮尔森相关系数检验16州市各影响因子与建成区变化间的相关性,发现在所有影响因素中人口密度对建成区面积影响最为显着。根据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城市所在气候分区以及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对各城市人均建设用地规模进行综合确定,制定并实施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标准。(5)重点开发区中人群聚集度最高,逐步形成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滇东北城市群、滇西北城市群、滇西城市群、滇西南城市群以及滇东南城市群为重点的发展趋势。限制开发区中部分地区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对此应结合限制开发区人口发展政策对人口数量及分布进行有效调整。禁止开发区中大部分地区已不存在居民,但为保证人类对自然保护区破坏与干扰降低到最低,要进一步进行细致排查,对仍居住在此区域对居民进行引导,鼓励迁入重点开发区。

李铭辉[2](2020)在《市县级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与分区优化研究 ——以鹤壁市为例》文中指出

张晨[3](2020)在《旅居趋势下滇中康养旅游地规划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过程中改善身体机能、保持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有了更高的需求,而旅居作为旅游的一种独特类型逐渐成为人们追求这类理想生活状态的新趋势,在旅居的趋势下,应运而生了一种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定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改善身体健康,实现身心和谐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康养旅游。目前,国内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正呈现出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之势。本研究对云南滇中的康养旅游资源和现状康养旅游地进行梳理研究,结果发现:滇中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康养旅游资源优势和较为成熟的旅游产业体系,在康养旅游地建设方面初具基础,但现状康养旅游地布局分散,部分类型的康养旅游地未形成规模效益。因此,本研究尝试对滇中康养旅游地分布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研究,提出相应的旅游地集群布局策略,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的规划思路,对滇中旅游地在规划方面的局限性和具体的规划要求和方法进行探究,包括:宏观层面,在滇中康养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方面把握住核心康养资源,以影响康养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因素为脉络,以康养旅游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尝试提出滇中康养旅游地空间结构优化的建议。中观层面,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案例的经验分析,提出滇中康养旅游地的定位和选址策略。微观层面,结合滇中案例的实地调研,对滇中康养旅游地发展建设的现状与不足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各片区康养资源和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提出具体的规划策略。最后,对本研究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的创新点进行总结,并提出本次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

伍丹妮[4](2020)在《云南省山地坝区城镇化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制约因素分析》文中指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全球趋势。城市化进程面临着城市生态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挑战。通过城镇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与时空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城镇化规律与问题,为城镇规划和城市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参考。城市化研究多集中在沿海平原地区,然而,全球12%的人口生活在陆地25%的山区。中国2/3区域为山地,拥有更多的山地人口和惊人的城市化速率。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的形态演变、扩张方式、制约因素是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山地城镇分布与发展的核心区域——山间盆地(坝子)为研究单元,通过遥感判读获取土地利用类型,采用等级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云南省内大于1km2坝子的城镇景观格局和动态特征,并通过回归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探讨其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会城市、所有15个地州城市、69.8%的县级城市、30.0%的乡镇分布在1198个1.0–1385.1km2的坝子。(2)城镇景观格局主要受坝子面积大小、耕地面积、道路及行政等级影响;(3)行政等级限制坝子城镇体系的发展,行政等级高的坝子内城镇大小与坝子面积相关性更高;随行政等级降低,自然限制因子对城镇景观格局的影响加强。(4)1990年-2018年云南省坝子的城镇处于持续扩张状态,并受坝子面积大小的约束,后期坝子大小的约束力增强;(5)坝子面积越大,城镇扩张强度越大;坡度越大,城市扩张强度越小;城镇扩张强度随坝子行政等级的增加而增加。山地城镇化同时受自然与社会因子的约束,云南仍有面积>50km2的乡镇级别坝子具有城镇化潜力,合理的城镇规划与生态承载力评估是坝子城镇可持续发展和缓解坝子城镇化环境压力的重要出路。

徐伶[5](2020)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渐成为从事城乡规划工作者的我们所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许多新领域的城乡规划管控工作成为了新时期规划建设的重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例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特色风貌正在逐渐消失,而城乡建筑色彩作为城乡风貌规划管控的重要环节之一色彩规划却缺乏有效管控。本论文以楚雄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开展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的背景、理论及案例,研究了国内规划管理条例与导则管控重点、楚雄州地方性特色条例及其对建筑色彩规划管控重点的关系;其次,调查总结了楚雄州城乡地域性特色及其元素与各县(市)色彩选择的相互联系,调研了楚雄城乡建筑色彩的使用情况优势与不足,描绘了楚雄州现状色彩的总体形象;然后,基于涉及色彩规划管控的不同群体(管理者、使用者和其他社会民众)进行了研究。依托上位与相关管控要求分析、现状色彩调研和涉及不同群体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重点管控范围、色彩使用标准,归纳总结出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的思路、方法与措施,即流程化“表格”管控形式。在编制层面上,提出州域与县(市)两级差异化规划管控模式;在技术层面上,按照片区、街道(连续面)、单体建筑、单体建筑细部、建筑家具分层次管控建筑色彩;在管理层面上,基于管理者、使用者、其他社会民众三类群体,创新流程使用图模式,提升可操作性,优化规划审批、动态管理、先行先试和不同群体的色彩实施反馈机制;在公众参与层面上,提出不同公众群体的互动参与方式及色彩审美意识引导。最后,对再次总结提出色彩管控创新点与研究不足、展望,对楚雄有效创新实践提出期望,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新机制、新方法与标准化。对国内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推进城乡风貌及城乡建筑色彩管控便捷化、规划管理科学化及公众参与普及化等提供借鉴,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性特色展现与传承。

陈涛[6](2020)在《胡焕庸线南端交汇带国土空间格局研究》文中认为国土空间格局研究是实现优化国土空间资源配置、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伟大目标的重要前提。现阶段我国工业化水平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阶段,城市化水平也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中。在此期间,我国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正在面临的挑战包括资源人口分布不均衡、城镇空间开发无秩序、规划分区规则不统一等等。党的十八大首次强调了“三生”空间的重要地位,在新的发展大环境下,“三生”空间作为新的空间布局理念,对优化国土空间资源格局、维持开发建设秩序、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研究“三生”空间的适宜性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胡焕庸线南端交汇带为研究区,利用地学信息图谱技术,以土地利用类型区作为基本分析单元,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胡焕庸线南端交汇带实际用地分类情况,将土地划分为三大类七小类,构建了研究区的“三生”空间分类体系。然后通过解译得到研究区1990年、200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胡焕庸线南端交汇带土地利用和“三生”用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并选取了影响生态、生活、生产的36个评价因子,基于研究区“三生用地”进行了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并且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空间格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了“三生”空间优化建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三生”空间分布格局:从1990-200年“三生”空间转移矩阵来看,草地生态用地总体在减少,主要转化为林地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工业生产用地总体在增加,主要由农业生产用地转入,林地生态用地总体在增加,主要由农业生产用地转入,农业生产用地总体在减少,主要转化为生活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生活用地呈明显增加趋势,主要是由农业生产用地转变,水域生态用地整体呈增加态势,主要由农业生产用地转化而来。其他生态用地面积变化不大,总体呈减少的趋势,主要转化为林地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2)“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生产适宜性在胡焕庸线东南侧,成都平原以及周围低缓丘陵地区是该地区适宜农业生产的主要地区。滇中以及滇东北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坡耕地面积分布广泛,所以其生产适宜性评价等级较低。生活适宜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呈现出典型的区域特征,生活适应性评价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胡焕庸线东南侧,胡焕庸线西北侧由于受到地形地貌、海拔、交通密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性等因素的约束,西北侧整体生活适宜性评价等级较低,开发难度较大。生态适宜性在胡焕庸线西北侧评价等级较低,也是我们未来重点保护的对象。相对于胡焕庸线西北侧,胡焕庸线东南侧滇西南地区以及川东北地区不仅具有较高的生态重要性,且具有很低的生态易损性,所以该地区生态适宜性评价等级较高,其余地区较为适宜。(3)“三生”空间冲突及优化:“三生”空间冲突程度西北侧较高,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东南侧冲突程度相对较低,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生态空间优化在西北侧要着重于保护,在西南侧要着重于恢复,树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生产空间的优化可以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让有限的土地充分发挥其效能。生活空间的优化可以通过统一全面的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城市有序发展,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顺应国情,依据地理区位、产业布局、交通条件等,确保生态红线、耕地红线安全,实现空间资源有效管控。

朱胜隆[7](2019)在《城镇体系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人们对研究方法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从最初的以定性为主的研究方法向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转变,本质也从静态的认识向动态的、非线性的认识演化。本文以时间为轴线,梳理了1992年以来有关城镇体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分城镇体系的演变、形成规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点,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以及发展对策五个部分进行论述,通过对各阶段文献的总结,意在对城镇体系的研究有个大致的梳理。

赵桔青[8](2019)在《“多规融合”背景下的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研究 ——以昆明市晋宁区为例》文中指出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和开展“多规融合”工作是当前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主要的抓手。论文通过对现行各类空间规划内容及分区比较,分析存在问题,总结当前国土空间分区的研究重点,并以昆明市晋宁区为例,结合晋宁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构建国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的评价方法,从城市、农业和生态三大空间进行适宜性评价,最终得出县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并形成“三线五区”的空间管制体系,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论文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从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出发开展各空间适宜性评价,以各分区评价的结果为基础进行综合集成,并基于GIS原理,采用三维魔方法模型判定各类图斑主导功能,综合划定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的初步方案(城镇化发展区、农业发展区、生态功能区、禁止建设区)。(2)以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的初步方案为基础,基于“多规融合”的国土空间分区思想,采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综合划定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的最终方案(中心城镇建设设区、村镇建设区、小城镇建设区、发展预留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他农产区、森林生态用地区、生态旅游功能分区、禁止开发区域),并提出各功能分区的用地指引。(3)以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的最终方案为依据,协调划定区域内的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并将区域内形成的国土空间方案按管制要求划分为禁建区(特级管制、一级管制)、限建区(二级管制、三级管制)、适建区(四级管制)。最终形成“三线五区”的空间管制体系,从用途管制、开发强度、生态保护、功能调整等方面提出分级分类的管制规则。

张弛[9](2019)在《高原湖泊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研究 ——以大理市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近年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旅游业长足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国高原湖泊城市具有海拔高、生态脆弱、人地关系紧张等特点,这决定了其在产业发展时首选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高原湖泊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助于城市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增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质量的提升。高原湖泊城市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旅游业服务水平的高低,城镇化的发展是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前提基础。寻求二者之间协调发展以及影响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我国高原湖泊城市当前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现状,之后对我国高原湖泊城市旅游业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及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选取我国典型高原湖泊城市大理市进行案例分析,基于系统耦合的作用机理,以2000—2016年大理旅游业、城镇化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了二大系统6个方面的21个指标权重,并构建大理旅游业—城镇化耦合关联模型,定量分析了二者相互作用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旅游业、城镇化、各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在2010年前发展较慢,之后发展水平快速上升;(2)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由2010年前的失调发展转为协调发展;(3)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先后多次更替;(4)运用VAR模型对城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理市旅游业与城镇化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并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稳状态。最后本文从政府作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二者如何在政府引导下实现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唐明敏[10](2018)在《地理学视野下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价: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生态危机,缓解人地关系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生态文明发展应运而生。本文尝试从地理学视角介入生态文明发展评价研究,全文研究逻辑线路是人类认知变化-人地关系演变-文明发展演替;研究内容的组织构架是:背景与意义-理论认知-理论研究-案例分析-调控与优化-结论与展望。作者挖掘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构建生态文明发展评价的理论框架,理论分析与实践总结相结合,以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发展评价为案例分析对象,通过数量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分析探讨生态文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为今后生态文明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已有文献研究学习,指出地理学研究视角为解决生态文明发展评价中提供新的研究视野。第二章为生态文明发展理论认知研究。人类对环境的认知是文明演替理论基础,认知的变化引导了人地关系的变化,促进文明的演替。生态文明的内涵即人地关系相适应,通过人-地作用的“源头治理”和地-人影响的“末端控制”二者构成生态文明发展的实践路径。第三章为生态文明发展评价研究。调整人类活动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关键,生态文明发展的影响因子主要包括:人类活动的区位、方式、内容和基础等。构建空间结构维度、技术结构维度、部门结构维度和资源环境维度下共24个指标组成的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章为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发展的实证案例分析。2006-2015年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发展耦合得分不断提升,各维度相互磨合,使得系统得以稳定显着向前发展,彼此趋于协调,其中空间结构调整洱海流域未来的生态文明发展基础路径。第五章为洱海流域生态文明进一步建设的政策优化研究。依据评价体系四大维度,空间结构维度上要加强地域空间管制,优化战略格局,是优化基础路径:部门结构维度引导从各产业着手推进各部门之间的生态发展;技术结构维度上实行清洁生产、打造循环园区,是关键路径;资源环境优化上要践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重视环境生态保护,以期为日后生态文明发展工作提供参考。最后,笔者力图在下述三方面实现有所突破:①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核心,重新审视和探究生态文明评价本质内涵;②将“空间结构-部门结构-技术结构-资源环境”的维度路线同人类活动的“区位-内容-方式-基础”四大因素进行融合,以期实现生态文明发展评价地理化思维的实践;③通过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价,为地理学视角下生态文明发展评价体系的应用和识别关键性制约因素进行实践论证。

二、滇中高原区城镇体系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滇中高原区城镇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人口数据分析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人本核心”下的国土空间规划
        1.1.2 手机信令数据辅助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的人口本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动态变化检验
        1.2.2 群体出行活动研究
        1.2.3 人群出行行为统计特征
    1.3 国土空间规划应用方向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域
    2.2 手机信令数据特征
    2.3 数据与处理
        2.3.1 数据来源
        2.3.2 手机信令数据预处理
        2.3.3 区域格网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省人口基本特征
    3.1 人口发展
        3.1.1 人口增长趋势
        3.1.2 各州市人口数量及密度变化
    3.2 时空分布特征
        3.2.1 时间活动规律
        3.2.2 空间分布特征
    3.3 人口预测
        3.3.1 人口总量预测
        3.3.2 人口结构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4.1 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属性
    4.2 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
        4.2.1 用地分类
        4.2.2 人均建设用地
    4.3 主体功能区
        4.3.1 重点开发区
        4.3.2 限制开发区
        4.3.3 禁止开发区
    4.4 政策完善及监测评估
        4.4.1 土地政策
        4.4.2 功能区政策
        4.4.3 人口政策
        4.4.4 监测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3)旅居趋势下滇中康养旅游地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康养旅游的兴起
        1.1.2 云南“三张牌”全力推进
        1.1.3 旅居时代发展趋势
        1.1.4 云南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1.3.1 相关概念辨析
        1.3.2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旅游地规划研究综述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基础研究及国内外实践动态
    2.1 康养旅游地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
        2.1.1 旅游区位及空间结构理论
        2.1.2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2.1.3 比较优势理论
        2.1.4 旅游系统论
        2.1.5 其它理论
    2.2 康养旅游消费者的特征及需求分析
        2.2.1 康养旅游消费者的特征
        2.2.2 康养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2.3 我国康养旅游地的发展现状
        2.3.1 国内康养旅游地的发展历程
        2.3.2 相关政策环境
    2.4 国外康养旅游地案例分析
        2.4.1 美国图森峡谷农场
        2.4.2 瑞士蒙特勒小镇
        2.4.3 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
        2.4.4 国外案例小结
    2.5 国内康养旅游地案例分析
        2.5.1 巴马百魔洞养生旅游度假区
        2.5.2 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
        2.5.3 北京太申祥和山庄
        2.5.4 国内案例小结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滇中康养旅游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3.1 滇中地区概况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区位及交通条件
        3.1.3 自然地理概况
    3.2 滇中康养资源优势分析
        3.2.1 优越的海拔与气候
        3.2.2 优良的生态环境
        3.2.3 多元的文化特质
        3.2.4 多样的养生资源
        3.2.5 良好的医疗条件
        3.2.6 小结
    3.3 滇中康养旅游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选取及说明
        3.3.2 评价的分析路径与指标体系
    3.4 滇中康养旅游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3.4.1 数据来源
        3.4.2 评价因子可视化分析
        3.4.3 综合评价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滇中康养旅游地发展概况研究
    4.1 滇中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4.1.1 康养旅游市场初步形成
        4.1.2 政府重视康养旅游产业发展
        4.1.3 滇中康养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4.2 滇中康养旅游客群特征分析
        4.2.1 康养旅游客群基本特征
        4.2.2 旅游动机分析
        4.2.3 资源类型偏好
        4.2.4 客群特征小结
    4.3 滇中康养旅游地发展现状分析
        4.3.1 滇中康养旅游地发展概况
        4.3.2 滇中康养旅游地现状空间分布
        4.3.3 滇中康养旅游地现状空间结构分析
        4.3.4 滇中康养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滇中康养旅游地实例分析
        4.4.1 七彩云南·古滇名城(综合型水域康养)
        4.4.2 卧云仙居养生养老基地(森林康养)
        4.4.3 梦云南·温泉山谷(温泉康养)
        4.4.4 案例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滇中康养旅游地定位、选址及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5.1 滇中康养旅游地定位研究
        5.1.1 滇中康养旅游地SWOT分析
        5.1.2 滇中康养旅游地的职能定位
        5.1.3 滇中康养旅游地的市场定位
        5.1.4 滇中康养旅游地产品发展定位
    5.2 滇中康养旅游地选址研究
        5.2.1 康养旅游地选址要素分析
        5.2.2 康养旅游地选址策略
    5.3 滇中康养旅游地的功能构成研究
        5.3.1 居住功能
        5.3.2 康体功能
        5.3.3 养老功能
    5.4 滇中康养旅游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5.4.1 开发湖滨+温泉疗养资源,构建中部五湖综合康养旅游地集群
        5.4.2 完善康体医疗设施建设,建立西部民族医药康养旅游片区
        5.4.3 挖掘特色康养产品,建立北部生态康养旅游片区
        5.4.4 开展特色古镇古村康养旅游,建设南部文化康养旅游片区
        5.4.5 探索多类型康体养老模式,建设东部康体养老旅游片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滇中康养旅游地规划策略研究
    6.1 中部五湖综合康养旅游地集群规划策略
        6.1.1 中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6.1.2 空间布局形态建构策略
        6.1.3 适应时移性的旅居康养需求
        6.1.4 统筹周边温泉资源进行开发
    6.2 西部民族医药康养旅游片区规划策略
        6.2.1 西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6.2.2 完善康体医疗设施建设
        6.2.3 构建民族医药旅游生态圈
    6.3 北部生态康养旅游片区规划策略
        6.3.1 北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6.3.2 深度挖掘特色康养产品
        6.3.3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6.4 南部文化康养旅游片区规划策略
        6.4.1 南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6.4.2 传统民居的改造利用
        6.4.3 构建乡村田园康养服务体系
    6.5 东部康体养老旅游片区规划策略
        6.5.1 东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6.5.2 探索多类型养老模式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调查问卷

(4)云南省山地坝区城镇化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制约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坝子研究现状
        1.2.2 城镇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数据获取、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数据获取
        3.1.1 坝区提取
        3.1.2 土地利用数据
        3.1.3 环境因子变量
        3.1.4 社会因子变量
    3.2 统计分析方法
        3.2.1 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3.2.2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3.2.3 随机森林
    3.3 空间分析方法
        3.3.1 核密度分析
        3.3.2 空间探索分析(ESDA)
        3.3.3 景观指数法
        3.3.4 城镇扩张指数
    3.4 技术路线
4 云南省坝子的总体特征
    4.1 云南坝子的个数和面积特征
        4.1.1 坝子的个数特征
        4.1.2 坝子的面积特征
    4.2 云南坝子空间分布特征
        4.2.1 坝子的空间个数特征
        4.2.2 坝子的空间面积特征
    4.3 云南坝子自然环境特征
        4.3.1 地形特征
        4.3.2 气候特征
    4.4 云南坝子喀斯特地貌特征
    4.5 云南坝子行政等级划分
        4.5.1 行政等级划分
        4.5.2 城市体系指数
    4.6 云南坝子的道路
    4.7 小结
5 云南省坝子城镇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5.1 云南坝子城镇发展现状
    5.2 云南坝子城镇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2.1 影响因素
        5.2.2 驱动因素分析
        5.2.3 不同行政等级驱动因素分析
    5.3 云南坝子城镇景观格局
        5.3.1 城镇景观格局
        5.3.2 景观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5.4 小结
6 云南省坝子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6.1 云南坝子1990年-2018年城镇时空格局分析
        6.1.1 坝子城镇扩张时空变化
        6.1.2 驱动因素分析
    6.2 云南坝子1990年-2018年城镇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6.2.1 城镇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6.2.2 驱动因素分析
    6.3 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楚雄彝族自治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背景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解析
        1.3.1 少数民族地区
        1.3.2 建筑色彩与材质
        1.3.3 规划管控
        1.3.4 其他相关概念
    1.4 研究综述
        1.4.1 色彩规划学研究
        1.4.2 城市建筑材质研究
        1.4.3 国内外色彩管控导则研究
        1.4.4 楚雄州彝族色彩研究
        1.4.5 色彩负面实践反馈
        1.4.6 综述小结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楚雄州地方条例对建筑色彩地域性规划管控重点研究
    2.1 地方性规划管控与上级法律法规的关系研究
        2.1.1 与《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关系
        2.1.2 与《楚雄州城乡特色风貌建设条例》的关系
    2.2 地方性条例对地方性城乡规划管控体系建立的必要性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楚雄州城乡地域性特色与建筑色彩现状研究
    3.1 研究区域现状
    3.2 相关规划对楚雄州地域性特色的指导
        3.2.1 上位规划对楚雄州地域性特色的指导
        3.2.2 特色规划对楚雄州地域性指导
    3.3 楚雄州各县(市)地域性特色与建筑色彩使用分析
        3.3.1 楚雄市
        3.3.2 永仁县
        3.3.3 元谋县
        3.3.4 武定县
        3.3.5 大姚县
        3.3.6 姚安县
        3.3.7 禄丰县
        3.3.8 双柏县
        3.3.9 南华县
        3.3.10 牟定县
    3.4 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及材质现状分析
        3.4.1 城市建筑色彩及材质现状采集
        3.4.2 城市色彩及外立面材质存在的问题
        3.4.3 乡村建筑色彩及材质现状采集
        3.4.4 乡村色彩及外立面材质存在的问题
        3.4.5 楚雄州城乡现状建筑色彩形象汇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涉及群体研究
    4.1 现代城市规划管控的核心理念对群体研究的必要性
        4.1.1 讲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群体研究的必要性
        4.1.2 讲求系统体系的理念对群体研究的必要性
        4.1.3 讲求有法所依的理念对群体研究的必要性
    4.2 楚雄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所涉及的群体诉求研究
        4.2.1 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者的诉求
        4.2.2 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体系使用者的诉求
        4.2.3 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区域内其他民众的诉求
    4.3 楚雄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所涉及群体之间的联系研究
        4.3.1 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所需满足的诉求关系总结
        4.3.2 使用者与其他民众所需满足的诉求关系总结
        4.3.3 管理者与其他民众所需满足的诉求关系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省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方法与措施
    5.1 管控思路和方法
        5.1.1 以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作为基本指南
        5.1.2 以流程化“两张表”提供便捷的管控方式
        5.1.3 核心指标的区间管控或底线管控
        5.1.4 普遍性管控与特殊性情形
        5.1.5 分类分级管控
        5.1.6 正负面清单双管控
        5.1.7 指导各县(市)中心城区与乡村单元精细化管控
        5.1.8 指导各县(市)以专项规划编制及建设环节加强管控
    5.2 管控范围划定
        5.2.1 城乡规划管控区域划定依据和适用范围
        5.2.2 城乡规划管控区域管控优先级确定
    5.3 色彩使用标准选取
        5.3.1 色彩体系标准研究
        5.3.2 楚雄州色彩体系标准选择
    5.4 规划编制层面——楚雄州及县(市)两层级规划管控的差异化
        5.4.1 楚雄州层面建筑色彩规划管控重点
        5.4.2 各县(市)层面建筑色彩专项规划管控重点
    5.5 规划技术层面——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的管控研究
        5.5.1 城乡建筑色彩层次
        5.5.2 城乡片区建筑色彩的管控研究
        5.5.3 城乡街道(连续面)建筑色彩的管控研究
        5.5.4 城乡单体建筑色彩的管控研究
        5.5.5 城乡单体建筑细部的管控研究
        5.5.6 城乡建筑家具的管控研究
    5.6 规划管理层面——建筑色彩规划衔接、审批与动态管理研究
        5.6.1 与新城乡规划体系的管控衔接
        5.6.2 规划审批及规划动态管理流程建议
        5.6.3 规划管控试行及实施反馈机制建立
    5.7 规划公众参与层面——与公众互动及色彩审美意识引导
        5.7.1 不同公众群体的互动参与方式
        5.7.2 公众色彩审美意识的引导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重要访谈记录(节选)整理
附录 D:重要讨论会议及评审会议意见整理

(6)胡焕庸线南端交汇带国土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地学信息图谱概述
        2.1.1 地学信息图谱产生和发展
        2.1.2 地学信息图谱的内涵
        2.1.3 地学信息图谱的创新
        2.1.4 地学信息图谱的传输模式
    2.2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理论综述
        2.2.1 空间及空间规划概念
        2.2.2 空间规划发展历程回顾
        2.2.3 国土空间分区的理论基础
        2.2.4 主要规划分区类型的对比分析
    2.3 “三生”空间理论综述
        2.3.1 “三生”空间的概念与内涵
        2.3.2 “三生”功能分类的理论基础
        2.3.3 “三生”功能空间识别方法
        2.3.4 “三生”空间评价优化研究
第3章 研究区与数据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特征
    3.2 数据来源
第4章 国土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4.1 区域土地覆被类型空间分异特征
        4.1.1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4.1.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1.3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2 “三生”空间识别
        4.2.1 “三生”空间识别方法
        4.2.2 “三生”空间分类体系
    4.3 基于“三生”空间的国土空间格局分析
        4.3.1 “三生”空间组成特点
        4.3.2 “三生”空间地形特征
        4.3.3 “三生”空间变化特征
第5章 “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
    5.1 评价指标及方法
        5.1.1 指标体系构建
        5.1.2 评价方法
    5.2 生态空间适宜性评价
        5.2.1 指标数据处理与分析
        5.2.2 权重确定
        5.2.3 评价结果分析
    5.3 生产空间适宜性评价
        5.3.1 指标数据处理与分析
        5.3.2 权重确定
        5.3.3 评价结果分析
    5.4 生活空间适宜性评价
        5.4.1 指标数据处理与分析
        5.4.2 权重确定
        5.4.3 评价结果分析
    5.5 “三生”空间优化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城镇体系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城镇体系的有关概念及特征
2 国外关于城镇体系的研究
3 我国关于城镇体系的研究
    3.1 城镇体系的演变、形成规律的研究
    3.2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点的研究
    3.3 城镇体系研究方法的研究
    3.4 城镇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3.5 城镇体系发展对策的研究
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启示

(8)“多规融合”背景下的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研究 ——以昆明市晋宁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动态与方向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框架体系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相关基础理论
3 现行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比较及困境研究
    3.1 现行国土空间分区情况
    3.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比较
    3.3 国土空间规划和分区困境
    3.4 国土空间分区的重点
4 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方法及体系
    4.1 功能分区思路总体设计
    4.2 基于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分区体系构建
    4.3 基于“多规融合”的国土空间分区方法
    4.4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划定技术方法简介
5 云南省晋宁区国土空间综合评价
    5.1 研究区域概况
    5.2 研究区域现状
    5.3 初始数据来源及处理
    5.4 晋宁区国土空间评价过程
    5.5 综合集成过程
6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与管制
    6.1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6.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指引
    6.3 基于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的三线划定
    6.4 基于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的管制分区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高原湖泊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研究 ——以大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理论意义
        (三) 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综评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五、论文研究思路
    六、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
        (一) 系统论
        (二) 市场失灵及政府作用理论
        (三) 协调演化理论
        (四)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高原湖泊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原湖泊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一) 高原湖泊与城市的产生
        (二) 高原湖泊与城市的空间格局
        (三) 高原湖泊对城市的作用
    二、我国高原湖泊的地理分布
    三、我国高原湖泊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四、高原湖泊城市发展当中所遇到的问题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原湖泊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动态关系及机理分析
    一、高原湖泊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动态协调关系分析
        (一) 高原湖泊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经济领域动态协调分析
        (二) 高原湖泊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文化领域协调发展分析
        (三) 高原湖泊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社会领域协调发展分析
        (四) 高原湖泊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生态领域协调发展分析
    二、高原湖泊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机理分析
        (一) 高原湖泊城市旅游业对城镇化的驱动作用
        (二) 高原湖泊城市城镇化对旅游业的支撑作用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大理市为例
    一、大理市发展情况概述
        (一) 大理市自然状况简介
        (二) 大理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概述
        (三) 大理市城镇化进程介绍及相关分析
        (四) 大理市旅游业发展情况介绍及分析
    二、大理市城镇化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分析
        (一) 方法及模型介绍
        (二) 模型结果与分析
    三、大理城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分析--基于VAR向量自回归模型
        (一) 方法及模型介绍
        (二) 模型结果与分析
    四、案例城市分析总结
        (一) 大理市城镇化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二) 大理市旅游业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原湖泊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及政策分析
    一、有序推进高原湖泊城市城镇化进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一) 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加强政府综合治理
        (二) 促进高原湖泊城市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三) 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
    二、促进高原湖泊城市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一) 加强高原湖泊城市智慧旅游建设
        (二) 加快旅游景区体制改革,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三、加强高原湖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
        (一)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
        (二)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 论文可能的创新
        (二) 论文的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地理学视野下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价: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生态文明发展:理论认知
    2.1 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
        2.1.1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历史考察
        2.1.2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脉络
        2.1.3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生态蕴涵
    2.2 生态文明的当代内涵
        2.2.1 生态文明的命题提出
        2.2.2 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
        2.2.3 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
3. 生态文明发展:评价研究
    3.1 生态文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人类活动区位
        3.1.2 人类活动内容
        3.1.3 人类活动方式
        3.1.4 人类活动基础
    3.2 生态文明发展的评价指标选择
        3.2.1 空间结构维度
        3.2.2 部门结构维度
        3.2.3 技术结构维度
        3.2.4 资源环境维度
    3.3 生态文明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
        3.3.1 评价目标导向
        3.3.2 评价方法选择
        3.3.3 指标权重赋值
        3.3.4 评价体系结构
4. 生态文明发展:案例分析
    4.1 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发展实践
        4.1.1 生态环境本底条件
        4.1.2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4.1.3 生态文明发展探索
    4.2 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发展评价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说明
        4.2.3 评价结果
    4.3 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发展分析
        4.3.1 总体发展水平
        4.3.2 时间变化分析
        4.3.3 系统结构解析
5. 生态文明发展:政策建议
    5.1 人类活动区位-空间结构优化
        5.1.1 加强地域空间管制
        5.1.2 推行新型城镇化进程
    5.2 人类活动内容-部门结构优化
        5.2.1 突出产业结构调整
        5.2.2 倡导消费模式创新
    5.3 人类活动方式-技术结构优化
        5.3.1 推动生产方式革新
        5.3.2 创新居民生活方式
    5.4 人类活动基础-环境结构优化
        5.4.1 强化资源能源节约
        5.4.2 重视环境生态保护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滇中高原区城镇体系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人口数据分析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 王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市县级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与分区优化研究 ——以鹤壁市为例[D]. 李铭辉. 河南理工大学, 2020
  • [3]旅居趋势下滇中康养旅游地规划研究[D]. 张晨.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云南省山地坝区城镇化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制约因素分析[D]. 伍丹妮. 云南大学, 2020(08)
  • [5]楚雄彝族自治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研究[D]. 徐伶.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胡焕庸线南端交汇带国土空间格局研究[D]. 陈涛.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城镇体系研究综述[J]. 朱胜隆. 居舍, 2019(32)
  • [8]“多规融合”背景下的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研究 ——以昆明市晋宁区为例[D]. 赵桔青.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高原湖泊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研究 ——以大理市为例[D]. 张弛. 云南大学, 2019(03)
  • [10]地理学视野下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价: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D]. 唐明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滇中高原城市系统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