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元素定性分析实验的改进

有机化合物元素定性分析实验的改进

一、有机化合物元素定性分析实验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明[1](2021)在《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内容学习难度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科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自2017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版本完成后,新版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相继编写完成。新教科书的使用势必会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新课改强调,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教科书是否适合学生学习是衡量教科书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文献综述发现,我国自出现“一标多本”的教育政策以来,教科书编写就走向了多版本并行的特点,各具特色的教科书纷纷出版,其中人教版、鲁科版和苏教版作为最主流、适用范围最广泛的三版教科书,其内容的安排、知识的选择等都各有不同,因此研究三版教科书的学习难度特点对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依据教科书文本构成说、教科书难度研究以及认知负荷理论,借助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且对相关的研究工具进行对比,最终选择了由陈燕博士开发的“化学教科书学习难度评估工具”,对人教版、鲁科版和苏教版的《必修一》、《必修二》的文本内容学习难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人教版的整体文本内容难度是三版教科书中最低的,但“知识抽象程度”难度值是最高的。2.鲁科版的实验探究水平是最高的,且远高于另外两版。3.苏教版的知识点数量远高于另外两版,并且知识比较分散;实验探究水平是最低的。对于三版教科书的文本内容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鲁科版的文本内容难度是最高的。该研究还分别从知识、实验和习题三方面对三版教科书的使用提出了建议。

华迎旭[2](2021)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教材新旧版本对比分析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版课程标准的更新指导着2019版教材的编制,教材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用书,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版教材的出现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改变与挑战,基于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密切的关系以及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2019版教材使用初期与2004版教材进行对比研究,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与启示,帮助其领悟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统计法、比较研究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人教版2019版、2004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与课程标准的对比研究主要比较两版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差异及新旧两版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教材《有机化学基础》整体内容的对比研究主要包括教材结构的对比、内容编排情况、呈现方式的对比;具体内容的对比研究主要包括概念、教材课时内容、内容难度的对比及教学案例开发。研究结果表明,2019版教材的优势在于与课程标准契合度更高,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把握得更好,逻辑性更强,同时提高了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呈现方式上强调了教材作为直接学习资源的重要性,利用好教材中的栏目和插图,重点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能够类比迁移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强调发展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在有机化学部分的习题中增加真实的情境;2.开展基于真实问题的教学;3.注重实验探究的开展;4.建立抽象的思维模型。

胡丹娅[3](2021)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自201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依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于2019年出版。新教材作为课程的物化形式和文本素材,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栏目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也直接体现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又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为了切实领会新教材的创新之处和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有必要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的栏目进行比较研究,为充分发挥栏目的功能与价值、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本文将2007年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2)》称为旧教材。将2019年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第一、二册)》称为新教材。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人教版新旧必修教材中的栏目,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新旧教材的章节编排顺序进行比较。再将新旧教材中的栏目划分为“资料性栏目”和“活动性栏目”。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这两类栏目三个方面: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的比较和不同类型栏目类型的增加进行比较,比较分析了新旧必修教材栏目数量的设置、章节的分布、内容设置的差异。将新旧教材中的栏目的变化原因与新旧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不同理念,以及不同课程目标(旧教材主要强调三维目标、新教材主要强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分析,并对每一类栏目的功能和价值与课标相对应进行分析,进而分析了新教材栏目设置的编写特点。之后再对“硫及其化合物”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示例,进一步体现栏目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新教材,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中必修内容不设模块只设主题,新教材章节顺序也发生了一定的调整,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资料性栏目”新增了五种类型的栏目,栏目的总数也有所增加;在内容的选取上,更加贴近生产生活、科技、社会和环境等,并突出化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化学史和CTSE(Chemistry Technology Society Environment)的内容选择也更加注重展现民族自信,强调素养导向。新旧必修教材“活动性栏目”新增“实验活动”栏目,在总数上差异不大;但在栏目内容选取上,明确九个学生必做实验,更加强化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贯穿STSE教育理念;并且拓展习题的综合功能,更加注重习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针对性。最后,在充分领会和挖掘各栏目的功能和价值的基础上,论文对必修版块中栏目设置数量最多的“硫及其化合物”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同行和一线教师开展新课标、新教材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赵可[4](2021)在《基于课标的表现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颁布后,我国的高考评价体系即将进入新的模式,即主要目的是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达成程度。这样的改革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进行评价的问题必将成为今后教育评价研究中的热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应以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为主要依据,以课程内容为依托,进而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即所判别的标准都是“行为”,而不是“答案”,所考查的依据都是“表现”而不是“要求”。这样的发展性评价要求一定的开放性,与表现性评价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即不仅仅只从具体分数上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层次,而是更加着眼于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过程”,考察学生的思维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能力。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表现性评价的核心理念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初步了解目前表现性评价在中学教学评价中的运用情况及不同教师在学科核心素雅如何评价问题上的探索,最终选取了王磊团队构建的化学学科能力表现模型来解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表现水平。其次,基于表现性评价的核心理念,本文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行为”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依据相关理论知识及课标要求,结合对符合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试题进行表现性行为的解析和水平层次的划分,构建以“表现性行为”为核心的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模式,并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为例进行说明。最后,依据研究所得的表现性行为标准,进行具体实证研究,说明表现性行为评价模式在评价标准制定、教学环节设计、作业设计等环节的具体作用。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超英[6](2020)在《空气负离子对室内环境颗粒物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气负离子是一种重要的空气组成成分,在很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利用空气负离子除尘已经演化成为一种非常成熟有效的空气净化手段。然而,关于空气负离子除尘的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应用领域,鲜有专门从事理论基础研究的报道。因此,本工作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着眼于空气负离子对室内环境颗粒物在微观层面上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内容如下:1.发现了空气负离子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环境颗粒物表面吸附的抑制作用。这项工作主要是关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小于2.5μm(PM2.5)的颗粒物上的化学吸附行为。检测结果表明,PM2.5颗粒表面吸附的不同种类的VOCs含量主要与其官能团有关,并且按照主要官能团中含有的羟基、羰基、醚基、以及烃基CxHy顺序依次降低,分别为分别为70.02%,21.35%,6.42%和2.21%。化学吸附机理表明,VOCs含氧官能团中氧原子的电负性越强,它们越容易吸附在硅酸盐质的PM2.5颗粒上。PM2.5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在酸化环境中容易形成硅羟基,而VOCs中强电负性的官能团可以与硅羟基形成分子间氢键,从而使VOCs吸附在PM2.5上。另外,空气负离子(NAIs)可能会削弱VOCs中含氧官能团中孤对电子的偏移能力,从而大大削弱与硅烷醇基形成氢键的可能性。因此,NAIs可以有效抑制VOCs在PM2.5表面吸附,从而显着减少PM2.5表面的VOCs的含量。2.研究了引起室内环境颗粒物发生团聚的影响因素。近年来,室内环境污染物,尤其是超细颗粒(UFPs)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在室内模拟黑墙现象,研究了 UFPs的发生团聚的机理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移动电荷,即空气负离子是UFPs发生团聚的必要条件,移动电荷可以改变UFPs颗粒的物理特性,使颗粒物带有显磁性。磁性强弱决定了 UFPs发生团聚后的微观形态,包括叶片状和颗粒状。颗粒物团聚吸附的厚度与附着面的粗糙度呈正相关,换言之,粗糙度决定了可以发生团聚的UFPs的量,附着面越粗糙越容易吸附颗粒物。附着面的导电能力会影响UFPs发生团聚的位置。此外,我们系统地阐述了 UFPs发生团聚的可能机理并详细描述了发生团聚的过程。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研究新的空气净化方法,并有助于研究大气颗粒的微观机制。3.提出了一种利用三级静电除尘法快速去除室内环境中的亚细颗粒物的新方法。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去除室内空气中亚细颗粒的可行方法并阐述了空气负离子促使亚细颗粒沉降的可能机理。为了有效去除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0.3μm的亚细颗粒,我们在实验室内模拟了家用换气通道并应用了双-反电极矩阵排布模式。双-反电极矩阵分别由连接到正负极电源上的16对碳纤维电极组成,这些电极对称分布在静电滤除铜网的两侧。通过改进通道构造将其分成三部分:负离子反应仓、静电滤除铜网、正离子反应仓。在一级静电除尘阶段,超过95%的亚细颗粒可以快速聚集使粒径变大从而可以被静电铜网滤除。没有发生团聚的极少颗粒在正离子反应仓中通过改变行进方向实现全部去除。利用该方法可以使换气通道排出的空气始终保持在优级空气指标范围内。4.提出了一种制备水合空气负离子的新方法。本文首先通过基于Lenard效应的水气碰撞法制备大量带电荷的小液滴。然后使这些小液滴在光激催化材料——松香-二氧化钛表面再次碰撞捕获紫外光激发生成的自由电子,从而提高水合空气负离子的实际有效产率。光催化材料因其具有优良的性能和低廉的成本而经常用于光解水领域。与传统的电晕放电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使HNAIs的产率更加稳定。另外,探讨了影响HNAIs稳定性的因素。HNAIs的稳定性与分子量和相对湿度有关。HNAIs分子量越大迁移率就越低,与其他空气颗粒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就越低,从而可以避免电荷损失而保持稳定。环境湿度越高,制备的HNAIs越稳定。这是因为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水分子不易从HNAIs表面逃逸从而保护电荷延长HNAIs的存活时间。

张绍峰[7](2020)在《质量平衡法及定量核磁法对酯类烟用添加剂纯度定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当今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对烟用添加剂质量监控日益规范,并明确规定了烟用添加剂的种类和限量。酯类烟用添加剂作为烟草制品包装中常见添加剂之一,过度使用不仅影响消费者的吸食口感,而且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威胁。本文以乙酸正丙酯为例,通过两种不同原理的定值方法对酯类烟用添加剂开展纯度定值研究以保证定值结果的准确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质量平衡法(MBA)纯度定值研究:建立乙酸正丙酯气相色谱检测方法,优化实验条件,测得乙酸正丙酯的气相色谱纯度为99.29%。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乙酸正丙酯中结构相关杂质进行鉴定,确定了甲醇、异丙醇、正丙醇、2-乙基乙酸己酯四种结构相关杂质,定值结果分别为 1.31 mg/g,0.15 mg/g、0.71 mg/g、2.26 mg/g。此外,对乙酸正丙酯中典型杂质进行准确定性定量分析。最终,通过质量平衡法测得乙酸正丙酯纯度定值结果为99.36%,扩展不确定度为0.015%(k=2)。2.吸附法脱除乙酸正丙酯中微量水研究:针对乙酸正丙酯原料中水分杂质含量较高,测量过程中引入不确定度大等问题,本课题开展了吸附脱水工艺研究,优化吸附工艺参数。吸附后得到的高纯乙酸正丙酯中水分杂质降至100 μg/g以下,并消除了乙酸正丙酯中的甲醇和异丙醇杂质。质量平衡法纯度定值结果由99.36%提升至99.63%,扩展不确定度由0.015%降低至 0.008%(k=2)。3.定量核磁法(qNMR)纯度定值研究:开展定量核磁法对高纯乙酸正丙酯进行纯度定值研究,选用与乙酸正丙酯沸点相近的甲醇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作为定量核磁法的内标物。最终通过定量核磁法测得高纯乙酸正丙酯纯度定值结果为99.61%,扩展不确定度为0.32%(k=2),与质量平衡法定值结果一致性较好,可作为挥发性有机物定值参考方法。本课题针对酯类烟用添加剂开展质量平衡法和定量核磁法纯度定值方法研究,建立了挥发性有机溶剂中典型杂质检测方法,为研制酯类烟用添加剂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奠定技术基础,对烟用添加剂的质量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张铭[8](2020)在《学者·导师·学派领袖 ——李比希的学术角色及其理念》文中研究指明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是19世纪德国着名的化学家及化学教育家,也是近代化学史上声名赫赫的李比希学派(也称“吉森化学学派”)的缔造者和奠基人。李比希在化学研究与化学教育领域的突出学术成就主要是在1824年至1852年他任教于德国吉森大学(University of Giessen)期间取得的。在吉森大学28年的工作生涯中,李比希承担了化学学者、育人导师和学派领袖等多重学术角色,而且无论是哪种角色,李比希都做出了令后人称赞的杰出贡献。作为化学研究者,李比希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其在有机化学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有机化学早期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在应用化学方面所做的工作为德国化学工业在19世纪的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化学教育家,李比希积极致力于改造德国大学里陈旧落伍的化学教育传统,通过创设基于实验室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学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化学学者和化学工业家;作为学派领袖,李比希在吉森大学领导缔造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依托大学产生的科学学派——李比希学派,带领学派在推动近代化学发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突破性贡献,直接促成吉森大学成为“近代化学教育圣地”,进而加速了德国取代法国成为新的国际化学学术中心的进程。李比希以其在科研、育人和学派建设领域取得的傲人成就,向世人诠释了一名19世纪近代大学转型发展时期优秀的大学教师形象,也为当前大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和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一方面,作为教师个体,应始终明确大学教师教书育人和发展学术的角色使命,并且在实践中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另一方面,在现代大学愈加倡导团队合作、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每名教师应主动融入所在的学术团队,实现个人成长与所在学科团队学术发展的有机统一。

高林琼[9](2020)在《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文中认为化学工业直接影响着国防建设、农业建设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当代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革新。近代化学工业在我国起步于晚清洋务运动期间,后来随化学科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近代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化学工业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出现大量的民族化工业,奠定了我国化工业发展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化学工业会学术组织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首个化学工业学术组织——中华化学工业会于1922年创立,由中国留学生组织发起创立,该学会聚集了国内大量的化工方面专业人才,不仅促进了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形成,还培养了大批化学工业人才,为化工学科和化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中华化学工业会除创办会刊《化学工业》外,于1946年创办了《化学世界》,是国内较早的普及化学、化工知识的重要期刊。本文以《化学世界》所载材料为基础和线索,对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进行历史调查,运用文献考证、比较分析以及个案分析进行研究,梳理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化学世界》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对《化学世界》中有关该学会的各类活动以及普及化学、化工业知识的资料进行梳理和解读,论述中华化学工业会在普及化学、化工知识和技术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查阅大量研究文献,梳理论述了国内学术界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的现状以及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现状,指出学术界在对1946-1952年这个时段和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缺失,阐述了对这时段及其杂志研究的学术意义,同时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及创新之处。(2)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历史调查和梳理,并对该学会会刊的发展情况、年会的开展情况以及抗战胜利前后国内化学、化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近代化学、化工业在民国时期整体发展状况,为本文的专题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3)对《化学世界》的创办与发展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着重对《化学世界》所载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其中所载活动与事件进行追踪调查,梳理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在科普活动方面,包括化学工业新闻的传播、开设化工讲座、翻译外国化工文献等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化学世界》成为促进学者交流学习的平台,刊载了学会成员大量化学化工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化学化工实践上,学会成员为化工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咨询,不仅组织化工学者参与实践学习,还协助化工企业开展了多次化工展览活动,有效促进了科研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工产业经济建设方面的贡献。(4)通过《化学世界》对中华化学工业学会在战后经济建设中所工作的考察,发现中华化学工业会所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化学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近代化学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会对化工科研方面的突出成果较少,但学会成员在会刊上发表的化工类文章对于化学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化工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雷亚新[10](2020)在《中美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更新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教科书在课程变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次课程改革必然伴随着教科书的改革。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经历了从“重视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那么在这一历程中我国教科书内容发生怎样的更新?更新的方向是否和国外教科书一致?为了了解我国新版教科书内容发生了怎样的更新以及和国外教科书更新方向的差异,以提高我国教科书编制水平。本研究以中美不同历史时期出版的化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从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内容的呈现三个维度,比较中美两国化学教科书内容更新的异同。最后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描述研究结果,基于知识论和学习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思考,从中美两国教育背景方面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并为我国教科书建设提供一些建议。研究发现,中美教科书内容在更新过程中既有“趋同”也有“存异”。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教科书的更新主要在内容组织和呈现方面,美国教科书的更新主要在内容选择方面。具体来看:在内容选择的更新方面,我国侧重于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精选,强调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美国侧重于对用于解释化学性质的理论性知识进行精选,强调学生化学技能的培养。在内容组织的更新方面,我国教科书内容组织转向“学生中心”;美国教科书内容组织依然强调“学科中心”。在内容呈现的更新方面,中美化学教科书均体现出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

二、有机化合物元素定性分析实验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化合物元素定性分析实验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内容学习难度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教科书
        (二)文本内容
        (三)学习难度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科书文本构成说
        (二)教科书难度研究
        (三)认知负荷理论
第三章 化学教科书文本内容学习难度 研究工具的概述
    一、研究工具总述
    二、难度统计及合成方法
        (一)难度统计
        (二)难度合成
第四章 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内容学习难度比较分析
    一、“物质及其变化”文本内容学习难度比较
        (一)整体内容难度比较
        (二)内容广度比较
        (三)内容深度比较
        (四)内容量化程度比较
    二、“元素及化合物”文本内容学习难度比较
        (一)整体内容难度比较
        (二)内容广度比较
        (三)内容深度比较
        (四)内容量化程度比较
    三、“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文本内容学习难度比较
        (一)整体内容难度比较
        (二)内容广度比较
        (三)内容深度比较
        (四)内容量化程度比较
    四、“化学反应与能量”文本内容学习难度比较
        (一)整体内容难度比较
        (二)内容广度比较分析
        (三)内容深度比较分析
        (四)内容量化程度比较分析
    五、“有机化合物”文本内容学习难度比较
        (一)整体内容难度比较
        (二)内容广度比较分析
        (三)内容深度比较分析
        (四)内容量化程度比较分析
    六、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内容学习难度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学习难度比较
        (二)内容广度比较分析
        (三)内容深度比较分析
        (四)内容量化程度比较分析
    七、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内容学习难度分析的结论
第五章 有关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内容的教学建议
    一、知识
        (一)人教版
        (二)鲁科版
        (三)苏教版
    二、实验
        (一)人教版
        (二)鲁科版
        (三)苏教版
    三、习题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教材新旧版本对比分析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现状
        二、国外化学教材对比研究现状
        (一)中国与美国的化学教材对比
        (二)中国与英国的化学教材对比
        (三)中国与德国的化学教材对比
        三、国内的研究现状
        四、有关《有机化学基础》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基础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化学课程评价的OCPP模式
        二、建构教科书体系原则——三序结合
        三、建构主义理论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统计法
第三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 新旧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
        一、课程结构的比较
        二、课程目标的比较
        三、课程内容的比较
        (一)内容主题的比较
        (二)具体内容的比较
        四、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小结
        (一)课程结构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内容
    第二节 新旧版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一、一致性分析方法
        二、编码统计
        (一)确定二维编码框架体系
        (二)教材编码
        三、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一)Porter一致性分析
        (二)曲面图分析
        (三)柱形图分析
        四、教材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小结
第四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 新旧教材整体内容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结构体系的对比分析
        一、教材编写体例比较
        二、内容编排的比较
        三、结构体系的对比分析小结
    第二节 呈现方式的对比分析
        一、栏目设计的比较
        (一)栏目类型及频数比较
        (二)各栏目的具体比较
        二、图表的比较
        (一)图片的比较
        (二)表格的比较
        三、实验的比较
        四、习题的比较
        (一)节后习题的比较
        (二)复习题的比较
        五、对呈现方式对比分析的小结
第五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 新旧教材具体内容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概念比较
    第二节 教材课时内容的比较
    第三节 教材难度比较
        一、难度评价模型
        二、数据统计
        (一)整合广度
        (二)表征深度
        三、结果分析
        (一)一致性检验
        (二)整合广度分析
        (三)表征深度分析
    第四节 教学设计开发
第六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习题难度没有分析
        二、教材难度的实例欠缺
        三、欠缺实践操作结论
    第三节 研究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在有机化学部分的习题中增加真实的情境
        (二)选用基于实际问题的教学
        (三)注重实验探究的开展
        (四)建立抽象思维模型
        二、对以后研究的建议
        (一)研究课程标准与旧版教材
        (二)充分研究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2017 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变化表
    附录 B 新旧两版教材与课程标准具体编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一、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的总体研究现状
        二、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的文献分析
    第二节 “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化学教材栏目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 “化学教材栏目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 “化学教材栏目”文献分析
        三、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1.教材
        2.教材栏目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比较教育学
第四章 人教版新旧教材“资料性栏目”比较
    第一节 新旧教材章节编排的比较
    第二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数量比较
    第三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在章节中分布情况比较
    第四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的比较
        一、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
        二、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比较
        三、不同类型栏目的增加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人教版新旧教材活动性栏目比较
    第一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数量比较
    第二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在章节中分布情况比较
    第三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得比较
        一、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
        二、人教版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比较
        三、不同类型栏目种类的增加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硫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三、教学内容分析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目标
    六、教学重难点
    七、方法手段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十、板书设计
    十一、案例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人教版2007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
    附录 B 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
    附录 C 人教版2007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
    附录 D 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课标的表现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
        二、基于新高考评价模式的要求
        三、表现性评价的兴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现状
        一、数据来源
        二、定量分析
        三、定性分析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表现
        二、表现性评价
        三、高中化学的表现性评价
    第二节 理论基论
        一、教育评价理论
        二、布鲁姆目标分类学
        三、化学学科能力表现模型
第三章 核心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行为评价框架的建构
    第一节 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模式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模式特点
        二、表现性行为的评价框架
    第二节 建构依据与思路
        一、建构依据
        二、建构思路
第四章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表现性行为评价的建构
    第一节 对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解析
        一、“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评价的方向
        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评价的标准
    第二节 对素养导向的试题的表现性行为研究
        一、2020 年山东高考试题的解析
        二、2021 年八省适应性联考解析
        三、试题中的表现性行为总结
    第三节 表现性行为标准的划分
        一、“物质转化”主题的表现性行为评价标准
        二、“能量变化”主题的表现性行为评价标准
        三、“反应原理”主题的表现性行为评价标准
第五章 基于表现性行为评价框架的教学实证研究
    第一节 表现性行为标准在教学评价中的运用
        一、划分评价标准
        二、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三、课后评价环节的设计的依据
    第二节 《电解质的电离》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三、实施结果与建议
    第三节 关于“化学反应原理评论类题”的复习课设计与实施
        一、问题的提出
        二、复习课的设计与实施
        三、练习的设置
        四、实施结果与建议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考试评价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
        二、表现性评价有助于促进教与学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空气负离子对室内环境颗粒物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空气负离子简介
        1.1.1 空气负离子概念
        1.1.2 空气负离子的产生方式
        1.1.2.1 天然发生法
        1.1.2.2 人工制备法
        1.1.3 空气负离子功效
        1.1.3.1 健康理疗
        1.1.3.2 消毒杀菌
        1.1.3.3 降解VOCs
        1.1.3.4 除尘
    1.2 室内环境颗粒物简介
        1.2.1 颗粒物定义
        1.2.2 颗粒物来源
        1.2.2.1 自然源
        1.2.2.2 人为源
        1.2.3 颗粒物危害
        1.2.4 颗粒物去除方法
        1.2.4.1 过滤
        1.2.4.2 旋风分离器
        1.2.4.3 静电除尘
        1.2.5 颗粒物在空气负离子氛围中的充电过程
        1.2.6 颗粒物团聚机理
    1.3 空气负离在空气净化领域的研究现状
    1.4 展望
第二章 空气负离子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环境颗粒物吸附的抑制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样品制备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离分析检测
        2.3.2 主要官能团定性分析
        2.3.3 PM_(2.5)颗粒物表面VOCs统计分析
        2.3.4 机理解析
        2.3.5 验证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气负离子影响环境颗粒物团聚的条件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制备
        3.2.2 形态表征及样品统计分析
        3.2.3 样品元素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主要影响因素
        3.3.1.1 磁场对颗粒物聚集形态的影响
        3.3.1.2 磁场对聚集颗粒物粒径的影响
        3.3.1.3 附着面的电导率
        3.3.1.4 附着面粗糙程度与颗粒物聚集厚度的关系
        3.3.2 元素分析
        3.3.3 黑墙现象形成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级静电除尘法快速去除室内环境中的亚细颗粒物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装置搭建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有效性探究
        4.3.2 影响除尘效率的因素
        4.3.2.1 风速的影响
        4.3.2.2 供电压强对颗粒团聚的影响
        4.3.3 团聚颗粒物的分布统计
        4.3.4 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水气法在松香-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表面制备水合空气负离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和试剂
        5.2.2 负离子制备
        5.2.3 松香-二氧化钛基座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两种不同空气负离子的物理性质对比
        5.3.2 影响空气负离子稳定的条件探究
        5.3.2.1 分子量对空气负离子稳定性的影响
        5.3.2.2 空气湿度对空气负离子稳定性的影响
        5.3.3 HNAIs生成过程及机理解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章小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质量平衡法及定量核磁法对酯类烟用添加剂纯度定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烟用添加剂概述
        1.1.2 挥发性有机物在烟草包装中的应用
    1.2 烟草包装中常见酯类化合物及相关标准
        1.2.1 烟草包装中常见酯类化合物种类及危害
        1.2.2 酯类烟用添加剂的检测标准及检测难点
    1.3 纯度标准物质常用定值方法
        1.3.1 质量平衡法
        1.3.2 定量核磁法
    1.4 有机溶剂中微量水脱除方法
        1.4.1 精馏法
        1.4.2 膜分离法
        1.4.3 吸附法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课题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质量平衡法纯度定值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气相色谱法检测方法的建立
        2.3.1 色谱柱优化
        2.3.2 升温程序优化
        2.3.3 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酸正丙酯纯度
    2.4 主组成定性分析
        2.4.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2.4.2 红外光谱法
    2.5 质量平衡法对乙酸正丙酯中杂质分析
        2.5.1 结构相关杂质的测定
        2.5.2 水分杂质的测定
        2.5.3 无机杂质的测定
        2.5.4 溶剂残留的测定
        2.5.5 质量平衡法纯度定值结果
    2.6 质量平衡法不确定度评定
        2.6.1 未知结构相关杂质不确定度评定
        2.6.2 已知结构相关杂质不确定度评定
        2.6.3 水分杂质不确定度评定
        2.6.4 质量平衡法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吸附法脱除乙酸正丙酯中微量水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 吸附剂的选择
    3.4 吸附实验及数据处理
        3.4.1 分子筛活化
        3.4.2 静态吸附实验
        3.4.3 吸附动力学实验
        3.4.4 动态吸附实验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分子筛型号的选择
        3.5.2 静态吸附实验结果
        3.5.3 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
        3.5.4 动态吸附实验结果
    3.6 高纯乙酸正丙酯质量平衡法纯度定值结果
        3.6.1 气相色谱法对高纯乙酸正丙酯纯度测定
        3.6.2 结构相关杂质的测定
        3.6.3 水分杂质的测定
        3.6.4 无机杂质的测定
        3.6.5 溶剂残留的测定
        3.6.6 高纯乙酸正丙酯质量平衡法纯度定值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量核磁法纯度定值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3 定量核磁法实验
        4.3.1 氘代试剂的选择
        4.3.2 内标物的选择
        4.3.3 定量核磁法纯度定值结果
    4.4 定量核磁法不确定度评定
        4.4.1 定量核磁法重复性不确定度评定
        4.4.2 相对分子量不确定度评定
        4.4.3 样品称量质量不确定度评定
        4.4.4 内标物纯度不确定度评定
        4.4.5 定量核磁法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酯类烟用添加剂原料物性数据汇总
附录2 原料定性分析
    附2.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
    附2.2 红外光谱定性谱图
附录3 杂质分析
    附3.1 气相色谱谱图
    附3.2 水分杂质检测结果
    附3.3 无机杂质检测结果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8)学者·导师·学派领袖 ——李比希的学术角色及其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比希时代背景和生平活动
    第一节 19世纪德国大学的传承与变革
        一、大学科研职能出现
        二、自然科学学科地位提高
        三、习明纳模式制度化
    第二节 19世纪化学和化学学科的发展
        一、19世纪化学科学的发展
        二、19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李比希的个人生平概述
        一、少年时期
        二、游学时期
        三、工作时期
第二章 学者:李比希的化学研究活动及其成就
    第一节 有机化学领域
        一、发现同分异构现象
        二、改进有机定量分析装置和方法
        三、建构有机基团理论
    第二节 应用化学领域
        一、农业化学方面
        二、生理化学方面
第三章 导师:李比希的教学活动及其成就
    第一节 李比希的教学活动
        一、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构建崭新课程体系
        二、转变教学目标,培养有机化学人才
        三、完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思考能力
    第二节 李比希的育人成就
        一、培养出一大批卓越人才并传承衣钵
        二、开创现代化科学教育模式并促使各地效仿
第四章 学派领袖:李比希的学术治理活动及其成就
    第一节 建立和发展吉森实验室
        一、建立吉森实验室
        二、扩建吉森实验室
    第二节 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
    第三节 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
    第四节 建立团队协作的研究模式
第五章 李比希的学术理念及其现实启示
    第一节 李比希的学术理念分析
        一、科研理念
        二、教学理念
        三、学派发展理念
    第二节 李比希对当代大学教师的现实启示
        一、作为教师个体
        二、作为学科研究团队成员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研究
        1.3.2 对《化学世界》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创新之处
2 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的发展历程
    2.1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创立与发展
    2.2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的创办与发展
        2.2.1 早期创刊阶段(1923-1925年)
        2.2.2 战前顺利发展阶段(1929-1936年)
        2.2.3 抗战期间的艰难阶段(1937-1945年)
        2.2.4 抗战胜利后维持阶段(1946-1952年)
    2.3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学术年会状况
        2.3.1 学会初期的年会
        2.3.2 北伐胜利后至抗战前的年会状况
        2.3.3 抗战期间年会状况
        2.3.4 抗战胜利后的年会状况
    2.4 抗战时期与抗战胜利后中国化学、化工状况
        2.4.1 抗战时期化学研究情况
        2.4.2 抗日战争时期化学研究成果
        2.4.3 抗战胜利后的化学研究概况
3 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学化工知识的普及
    3.1 《化学世界》的创办及发展
    3.2 《化学世界》中化学、化工知识普及的内容
        3.2.1 介绍普及化工知识与技术
        3.2.2 开辟化工知识的专门讲座:讲座的专题性
        3.2.3 翻译外国化工着作,引进化工技术
        3.2.4 国外化工业发展概括与新技术的介绍
        3.2.5 介绍化学化工史知识
    3.3 小结
4 从《化学世界》看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
    4.1 《化学世界》对战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的总结
    4.2 《化学世界》对大陆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4.3 《化学世界》对台湾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4.4 小结
5 中华化学工业会战后服务于中国化工业发展
    5.1 普及农业化工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5.2 普及材料知识与技术,促进材料工业的发展
    5.3 普及“医药新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中美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更新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关于课程基本问题的思考
        二、教科书内容更新的必要性
        三、教科书内容更新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教科书比较研究现状
        二、国内化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现状
        三、国外化学教科书的研究现状
        四、已有研究的总结与启示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
        二、化学教科书
        三、更新
    第五节 研究对象
        一、选择的依据
        二、选定的对象
    第六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教科书的结构和功能
        二、知识论与教科书编制
        三、学习理论与教科书编制
        四、系统论
    第二节 分析框架的建构
        一、已有教科书分析框架述评
        二、本研究分析框架的建构
第三章 中美两国教育背景梳理
    第一节 中美化学课程改革历程介绍
        一、中国化学课程改革历程
        二、美国化学课程改革历程
        三、中美化学课程改革历程比较
    第二节 中美课程内容更新机制分析
        一、中国课程内容更新机制
        二、美国课程内容更新机制
        三、中美课程内容更新机制比较
第四章 中美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更新比较
    第一节 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
        一、中国教科书中元素化合物知识选择的更新
        二、美国教科书中元素化合物知识选择的更新
        三、比较分析
    第二节 理论性知识内容
        一、中国教科书中理论性知识选择的更新
        二、美国教科书中理论性知识选择的更新
        三、比较分析
    第三节 技能性知识内容
        一、中国教科书中技能性知识选择的更新
        二、美国教科书中技能性知识选择的更新
        三、比较分析
    第四节 STS知识内容
        一、中国教科书中STS知识选择的更新
        二、美国教科书中STS知识选择的更新
        三、比较分析
    第五节 科学史知识内容
        一、中国教科书中科学史知识选择的更新
        二、美国教科书中科学史知识选择的更新
        三、比较分析
    第六节 内容选择的整体比较与分析
第五章 中美教科书内容组织的更新比较
    第一节 教科书的体例结构
        一、中国教科书体例结构的更新变化
        二、美国教科书体例结构的更新变化
        三、比较分析
    第二节 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一、中国教科书体系结构的更新变化
        二、美国教科书体系结构的更新变化
        三、比较分析
    第三节 内容组织的整体比较与分析
第六章 中美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更新比较
    第一节 外观设计
        一、中国教科书外观设计的更新变化
        二、美国教科书外观设计的更新变化
        三、比较分析
    第二节 栏目设计
        一、中国教科书栏目设计的更新变化
        二、美国教科书栏目设计的更新变化
        三、比较分析
    第三节 插图设计
        一、中国教科书插图设计的更新变化
        二、美国教科书插图设计的更新变化
        三、比较分析
    第四节 目录、附录设计
        一、中国教科书目录、附录设计的更新变化
        二、美国教科书目录、附录设计的更新变化
        三、比较分析
    第五节 内容呈现的整体比较与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结论
        一、中国教科书内容的更新变化
        二、美国教科书内容的更新变化
        三、中美教科书内容更新的趋同与存异
    第二节 中美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更新异同的原因分析
        一、中美两国对教科书功能定位的差异
        二、中美两国课程内容更新机制的不同
    第三节 关于化学教科书内容更新的思考和建议
        一、如何理解基础教育中“基础知识”的“基础”?
        二、教科书中时代性知识的引入
        三、理论性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权衡和组织
        四、如何应对教科书的滞后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有机化合物元素定性分析实验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内容学习难度对比研究[D]. 李伟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教材新旧版本对比分析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为例[D]. 华迎旭.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D]. 胡丹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基于课标的表现性评价研究[D]. 赵可.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空气负离子对室内环境颗粒物影响的研究[D]. 张超英.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7]质量平衡法及定量核磁法对酯类烟用添加剂纯度定值研究[D]. 张绍峰.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学者·导师·学派领袖 ——李比希的学术角色及其理念[D]. 张铭. 河北大学, 2020(08)
  • [9]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D]. 高林琼. 东华大学, 2020(01)
  • [10]中美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更新的比较研究[D]. 雷亚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有机化合物元素定性分析实验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