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5中的BUG

IE5中的BUG

一、IE5中的BUG(论文文献综述)

董福豪[1](2020)在《基于Cesium的水土治理监管平台前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环境保护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要保护环境就要对环境相关信息有正确的了解和认知,这就需要对环境进行监管。但是传统的人力监管效率低下,那么如何结合计算机技术在真实地理环境基础上了解环境信息就变得十分重要,如何在开源GIS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环境监管无疑也成了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调研分析了 Web相关技术及前端开发框架、可视化相关技术,对开源三维地球平台Cesium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 Cesium的功能和关键类以及可视化开发相关工具的特性及使用方法,比较了不同可视化工具的优劣。通过对水土治理监管进行需求分析,对开发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包含五大主要模块;确定了数据库的设计,采用MySQL数据库存储各类数据;确定了系统的设计原则以及系统采用表现层、服务层和数据层三层架构的设计,为系统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全面研究系统的详细设计及具体的实现细节。对系统划分的五大主要模块进行深入的剖析,详细研究了系统的各个主要功能点并对功能点的实现细节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本文中的基于Cesium的水土治理监管平台以Cesium开源库为底层平台,采用前后端分离开发原则,结合可视化相关技术,实现了全方位的水土数据监管系统,全面展示了水土信息、污染状况、环保设施等方面的情况,为此类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李子超[2](2020)在《核电站严重事故核素近海迁移计算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目前运营和在建机组全部分布在沿海地区,一旦发生核泄漏事故,放射性核素将会通过大气和海洋扩散污染生态环境。必须对核素在海洋中的迁移路径和浓度分布进行预测分析,进而采取应急措施,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危害程度。建立核素在核电站近海域的迁移模型,对核泄漏事故后核素在海洋中的迁移进行计算,分析核素在海洋中的迁移机制,实现事故后果的预测和评估,对提高我国核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海阳核电站AP1000机组及其近海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源项分析模型,同时建立了悬浮物及生物影响程度分析模型。进而根据气候态的海洋数据,建立了中国近海气候态水动力模型;以气候态水动力结果为边界,根据实时气象数据,建立了核电站近海域水动力模型;以近海域水动力场为基础,基于拉格朗日和欧拉两种方法,分别建立了核电站近海域核素的迁移和扩散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计算了核素在核电站近海域的迁移和浓度分布。首先,对核泄漏事故后的源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31I、134Cs和137Cs是辐射剂量评价中最主要的核素,碘和铯主要以CsI和CsOH的形式存在;部分核素进入大气后沉降到海洋,部分直接进入水体流入海洋;进入海洋后,大部分碘和铯会迅速溶解,以离子态形式存在,极少部分化合物和离子附着于海洋悬浮物以颗粒态存在;基于典型核泄漏事故对核素泄漏量进行计算,131I泄漏量为3.15×1017Bq,134Cs 泄漏量为 1.12×1016Bq,137Cs 泄漏量为 1.08×1016Bq。然后,对中国近海域及核电站近海域的水动力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夏季整个黄海被一团冷水所占据,以10℃为轮廓线,形成一团闭合的冷水;冬季有一支暖水舌从南面的济州岛而来,向北进入南黄海,并经过成山头进入北黄海;核电站近海域的计算水位与实测水位最大误差在10%以内,计算与实测的流速最大误差也在10%以内;核电站沿岸大潮期间低水位为-2m左右,高水位为2m左右,潮差为4m左右。其次,对悬浮物吸附沉降和生物富集作用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悬浮物对核素的吸附沉降作用随分配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悬浮物沉积通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水深的增大而减小;只考虑悬浮物作用时,当悬浮物沉积通量和分配系数取上限值时,八年后核素剩余率为50%,当悬浮物沉积通量和分配系数取下限值时,三百年后核素的剩余率为90%;只考虑海洋生物作用时,当海洋生物浓度为10-5kg/L,分配系数达104L/kg时,放射性活度减小了 10%左右;实际情况下,海洋中的悬浮物参数、生物参数远小于设定的上限值,短期核素扩散中悬浮物和生物影响可忽略;长期核素扩散中悬浮物影响需考虑,生物影响仍可忽略。再次,对核素在核电站近海域的迁移进行了计算,研究了季节、释放方式、衰变和潮流等因素对核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核素连续释放时,第一天内137Cs主要以扩散为主,第一天内137Cs向东扩散了约27km,南约13km,西约10km,泄漏点附近区域137Cs浓度可达106Bq/m3;两周内137Cs随海流自核电站沿着海岸向东北方向迁移和扩散,两周时核素扩散到了以核电站为中心的约东75km、南35km和西30km,高浓度区域137Cs放射性活度略有降低;冬季核素迁移和扩散速度很快,夏季核素迁移和扩散相对较慢;瞬时释放和连续释放时核素分布区域没有差别,浓度分布有一定差别,但随时间的增加差别越来越小;衰变对核素的迁移和扩散区域没有影响,对核素的放射性活度有影响,与半衰期较长核素相比,衰变对半衰期较短核素的影响更大;放射性活度在潮流影响下呈现周期性变化,在一个涨潮落潮的十二个小时,基本呈现一个往复运动;夏季近海域大气沉降高浓度核素第十个小时扩散到海底,冬季第一个小时内扩散到海底。最后,对核素在海洋中短期和长期迁移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核素短期迁移过程中,主要受源项、海流、季节、风力、衰变和潮流等主要因素影响,影响程度依次减弱;核素长期迁移过程中,大气核素沉降作用减弱,对流扩散作用减弱,1311衰变作用减弱,同时137Cs衰变作用开始明显,悬浮物吸附沉降作用不断增大,生物影响一直很小;提出了一种核素扩散预测及监测系统,给出了应急响应中需要注意的科学预测和科学防护问题。

孙璐[3](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bug自动定位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当收到新的bug报告时,开发人员为了找到原因通常需要重现bug并执行代码审查,这个过程可能既繁琐又耗时。Bug自动定位技术通过相关性排序可以帮助开发人员自动定位到可能存在bug的源文件。目前基于信息检索和深度学习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bug定位,通过提取bug报告中的词汇语义特征和源代码文件中的词汇语义特征,计算相关性可以自动定位可能存在bug的源文件,但是它们未能充分地利用源代码文件中重要结构语义信息,并且在准确性和性能上都有提升的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深度学习的bug自动定位方法CAST,利用深度学习和程序结构有效地自动定位潜在的bug文件,提高bug自动定位方法的准确性和性能。具体地讲,本论文提取bug报告(例如,bug报告的单词)和源文件(例如,源文件的方法名称)中的词汇语义特征和源文件中的程序结构语义特征(例如,抽象语法树,AST),并且生成定制AST增强基于树的卷积神经网络(TBCNN)模型。其中定制AST主要包含1)建立“白名单”,区分用户定义的方法和系统定义的方法,以此来区分它们对导致bug的贡献程度,2)重构AST,将具有相似语义的节点分组和公共结构的子树裁剪以简化训练过程,提高训练速度。本论文不仅充分地利用源代码文件中重要结构语义信息,而且提高了bug自动定位方法的准确性和性能。本文在AspectJ、SWT、JDT和Tomcat四个开源项目中进行了三组实验,第一组实验是已有bug自动定位方法和CAST在准确性、MAP值和MRR值上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目前已有的方法相比CAST的准确性、MAP值和MRR值都有一定的提高,能够识别其他方法难以识别的bug报告。第二组是通过消融实验验证定制AST的有效性。实验表明定制AST与原始AST相比,更能准确的定位到bug文件,并且针对bug自动定位任务,TBCNN与定制AST是一种很好的结合,以及词嵌入对CAST准确性和性能的提升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定制AST的贡献大于词嵌入。

李韬奋[4](2017)在《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对用户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移动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互联产品逐渐取代传统的功能性产品,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智能互联产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可以突破传统技术条件下内容传播对载体高度依赖的局限性,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服务,从而更好地创造用户价值。许多跨国智能互联产品生产企业,如苹果、三星等,均有自己的内容个性化设计方案,因此即便在硬件方面不断被模仿,也能凭借着内容方面的优势,牢牢把握住市场。相比之下,我国智能互联产品生产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绝大多数却陷入“低价格、低附加值”的困境。其根本原因之一是企业对智能互联产品及其内容缺乏真正理解,把握不到用户对产品内容的真正需求,因而难以创造用户价值。基于此,论文综合运用智能互联产品理论、内容个性化理论、用户体验理论和用户价值理论,围绕“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对用户价值的影响关系及其作用机理”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将内容个性化理论和智能互联产品理论结合起来,提出“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这一概念;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指出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可以通过企业引导和用户自发两条路径来实现;进一步,将企业引导的内容个性化分解为内容优化和内容推荐两个构成维度,将用户自发的内容个性化分解为内容定制和内容扩展两个构成维度,形成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构成维度的研究假设,并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进行了验证,不仅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也是对智能互联产品理论和内容个性化理论的有益补充。(2)将用户体验引入理论模型中,充当内容个性化与用户价值影响关系的中介变量,并在结合前人用户体验理论研究成果和智能互联产品特点的基础上,将智能互联产品的用户体验划分为感官体验、交互体验和功能体验三个维度,探讨内容个性化的四个构成维度与感官体验、交互体验和功能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除了内容推荐和内容扩展对感官体验影响不显着之外,其他的维度之间均具有显着影响关系,这可以为企业智能互联产品用户体验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3)构建并验证了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三者影响关系的理论模型。在借鉴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内容个性化→用户体验→用户价值”的理论研究假设模型,根据365份智能互联产品用户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内容个性化对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的影响作用。这一结果证实了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对用户价值影响的内在机理,揭开了通过内容个性化设计来创造用户价值的“黑箱”,为进一步研究智能互联产品及其内容个性化提供了研究基础。总体而言,论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了智能互联产品理论和内容个性化理论,为中国制造企业提高产品的内容个性化程度、提升用户体验、创造用户价值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工具。

臧丽娜[5](2017)在《基于死锁的并发类单元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研究》文中认为并发故障普遍存在于并发程序中。并发类是并发程序开发和测试的基础。死锁是常见而不易检测的并发故障。单元测试在故障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针对死锁故障研究并发类单元测试用例生成,对尽早揭示死锁故障、提高并发程序质量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针对并发类单元测试的用例生成,主要有以随机方式和基于覆盖准则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但其测试用例检测并发故障的能力和效率都不高。针对并发故障特点,分析并发类中潜在故障代码来指导测试用例生成是一种提高测试用例生成有效性的方式。本文针对并发类中的死锁故障,提出了一种基于死锁的并发类单元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Automatic Generation Unit Test Case For Concurrent Class Based On Deadlock,AGTBD),该方法针对并发类分析其死锁特征,并对特殊死锁给出了形参型死锁定义,然后依据并发类死锁特征进行并发类死锁分析,以找到并发类中存在潜在死锁的代码,在此基础上,结合串行单元测试用例工具Randoop进行并发类单元测试用例自动生成。为验证本文AGTBD方法的有效性,论文以java中常见的7个并发类为测试对象,应用AGTBD方法自动生成测试用例,并与随机方法和基于覆盖准则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在测试用例生成效率和死锁故障检测能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AGTBD方法能够找到并发类中的潜在死锁。相比其它方法,其测试用例生成效率和死锁故障检测能力都有所提高。实验还进一步分析说明了形参型死锁对测试用例生成和死锁检测的影响,为并发程序测试用例生成和并发故障检测提供了一定借鉴。

陈佳妮[6](2014)在《港口集团商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港口业务和规模的不断壮大,现有港口人工或半信息化管理模式已不能管控实际需求,加上数据的分散,严重降低信息共享,无法及时提供准确和全面的信息,这对现代港口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瓶颈。随着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物联网传感技术的研究,完全可以将现有的管理模式信息化,同时信息化的转变也是各大港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优化集团管理的唯一途径,建立一个完全数字化的港口商务系统,对内来看,为港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降低人力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对外来看,不仅是紧跟国际脚步,而且可在国内其他港口集团中起到引以为例的作用。本论文结合国内外主要的港口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思想和特点,分析了国内各港口集团目前的数字化现状,通过对当前行业信息化中所遇问题的分析,提出构建港口商务管理平台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以钦州港口集团港口为应用背景,给出了港口集团商务管理系统在信息化实施建设的合理方案。主要对港口集团商务管理系统中各参与主体、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次认真研究了平台的业务处理流程,优化了复杂的业务流程,得出了相对较好的业务模型;再者对平台核心模块研究,在微软的VisualStudio平台下构建了三层架构的港口集团商务管理平台。最后按照软件工程的开发流程,采用B/S的系统架构模式、ASP.NET开发技术和SQL SERVER 2008技术,设计和实现了平台的商务管理模块、人事管理模块和业务统计模块,并设计了关系型数据库。最后,从对于性能方面的测试以及系统功能方面的测试阐述了系统的测试过程,验证了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目前,港口集团商务管理系统的建设正在积极向前推进,已基本完成当初设想的效果。该系统各功能运行良好,在处理港口业务中的指标分析,港口数据信息资源的访问、共享,为港口集团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提供辅助支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港口业务吞吐量,其效果显着。

杨晓涛[7](2011)在《万州农业信息网站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入各行各业,万州农业信息化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目前万州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农业信息数据库标准,缺乏信息资源的整合,各地自主采集、自主发布、自定标准建设数据库。虽然在农业信息服务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普遍存在重复建设、低效开发、共享度差的问题,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信息资源的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基于Internet的万州农业信息网,它的实现为全面地反映我区农业发展的情况,及时宣传万州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光大农业用户发布新的信息、新的技术,内容包括热点农业信息、农业概况、名优特产、推广动态、农业信息、专家论坛、良种资料、市场信息、政务信息、法律法规、留言本,也是万州农业走向全国的一个窗口,也可以作为政府和农户交流的一个平台。在宣传万州农业、反映万州农情、帮助万州农户排忧解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地方主动上报信息的积极性,带动和促进了其他区县、乡镇农业信息工作,促进了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论文首先研究了系统开发背景、现状及需求分析,对组织领导、系统架构、核心技术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对建设万州农业信息网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在对现有农业信息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多种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开发万州农业信息网的必要性。在对开发本系统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后,对系统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接着,在对系统功能模块和数据库概念设计之后,对系统进行详细设计。提出了基于JDK1.5、MyEclipse 6.0开发平台和Tomcat 6.0为web服务器的开发环境。系统采用struts2+spring+hibernate框架,数据库采用MySQL。实现了系统的农业信息发布、信息审核、管理员管理、系统日志管理、数据库管理等功能。本系统开发时充分体现了目前最为流行的模块化思想,使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在为同一系统服务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独立于系统其他模块。最后,对本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常世晓[8](2010)在《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考试环节,是评价教学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而要使考试能真正成为一种标准的、公平的评价学生的步骤,必须要在试题的难易程度、变化程度上下功夫。除此之外,还要均衡利用老师资源。这些都是使我国的教育工作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步骤。当前,每年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在校大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而高校的老师增长速度却远远不及学生,已经造成了老师资源越来越紧张,他们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繁重,每当要考试时,更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出题和阅卷等相关工作。这些老旧的手工作业方式效率极低。本课题针对目前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在考试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制了一个建立在局域网环境之上的职业学院网络考试信息系统,构建了一个能科学采集、分类、存储试题信息,完成客观题阅卷工作,便于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组织考试使用的灵活高效考试模式。并围绕该系统的功能实现及系统实现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它的设计与实现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局域网技术与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统一。论文首先分析了职业学院网络考试信息系统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对传统考试与网络考试的方式与质量进行优劣对比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多种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开发职业学院网络考试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在对开发本系统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后,对系统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接着,在对系统功能模块和数据库概念设计之后,提出了运用微软的Windows 2003 Server作为系统服务器,在Dreamwaver平台上开发。对系统进行详细设计与开发,并实现了系统的常规管理、试题配置、考试项目管理、客观题自动评分、主观题打分、考生考试和模拟练习等功能。本系统开发时充分体现了目前最为流行的模块化思想,使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在为同一系统服务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独立于系统其他模块。网络考试信息系统作为Internet上的职业技术学院考试辅助应用软件,系统本身的安全和系统数据的安全都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对系统运行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后,设计了一套能适合本系统的安全方案。最后,对本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吴建萍[9](2010)在《基于过程管理的软件质量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软件产品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逻辑聚合体,软件产品的质量有着难以定义、难以度量、难以管理的特点。但软件质量又的确是软件产品最重要的特性,软件质量管理和控制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计算机软件服务提供商们共同面临的迫切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在CMMI的指导下,给出了软件外包企业的软件过程质量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论文通过对企业实施CMMI质量管理的背景进行了充分调研,给出了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并对平台的详细功能进行了完整的设计,同时对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关键过程域产品及过程质量保证、软件度量进行了适应性设计,使之适应作者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然后对软件质量管理系统实施给出一套完整的技术实施方案,并对软件过程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质量度量模块给出了详细实施方案。最后对软件质量管理系统进行了评价,并对文章所作的工作进行总结。软件质量管理系统将外包软件企业的软件开发过程质量管理融入日常项目开发,实现管理与技术的融合,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保证了产品质量,使得软件外包服务企业真正体会到过程质量管理带来的诸多益处。

喻翔玮[10](2007)在《基于.NET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繁琐、细致、量大,它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教务管理工作是指学校管理人员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组织、协调、指挥与指导各方面人员的活动,以便高教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完成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标。它往往是衡量一个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务管理工作。近几年来各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和学生培育机制在不断的改革和调整,办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学校的教务部门对各种教学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工作越来越繁重和复杂,现有的教务管理软件功能已经明显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各种需求。本文从苏州大学现有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出发,在分析其因教学改革带来的使用方面不足的基础上,研究解决苏州大学在扩招后,学生数逐年增加带来的数量上的管理问题,以及建设新校区后学生在地域上的管理问题,并重新规划设计了我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组成结构,使之更加符合素质化教育的管理体系。借用Borland公司的Delphi2006研究使用.NET框架,对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然后对其功能进行扩充优化。最后,就苏州大学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网络结构的安全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IE5中的BU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E5中的BUG(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esium的水土治理监管平台前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IS平台研究现状
        1.2.2 水土监管平台发展现状
    1.3 课题任务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人承担工作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Web相关技术介绍
        2.1.1 HTML5新特性
        2.1.2 AJAX
        2.1.3 JavaScript相关框架及工具库
        2.1.4 WebGL
    2.2 可视化相关技术
    2.3 Cesium相关介绍
        2.3.1 Cesium体系架构
        2.3.2 Cesium特性
        2.3.3 Cesium功能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可行性分析
        3.1.1 技术可行性
        3.1.2 经济可行性
        3.1.3 市场可行性
    3.2 系统角色分析
    3.3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土环境相关功能
        3.3.2 水环境相关功能
        3.3.3 污染源相关功能
        3.3.4 环保设施相关功能
        3.3.5 行政区统计相关功能
    3.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架构设计
    4.3 系统前端模块设计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5.1 E-R图设计
        4.5.2 数据库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土环境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2 水环境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3 污染源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4 环保设施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5 行政区统计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概述
    6.2 系统测试方案
        6.2.1 功能模块测试
        6.2.2 性能测试
    6.3 测试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核电站严重事故核素近海迁移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电站严重泄漏事故研究现状
        1.2.2 海洋环流及污染物扩散研究现状
        1.2.3 核素海洋扩散研究现状
        1.2.4 核素迁移各因素影响研究现状
        1.2.5 核事故应急研究现状
        1.2.6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1.3 本团队已具备的研究基础
        1.3.1 计算基础
        1.3.2 软件基础
        1.3.3 硬件基础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4.1 选题来源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4.5 技术路线
    1.5 文章结构
第2章 研究对象
    2.1 引言
    2.2 位置界定
        2.2.1 电厂位置
        2.2.2 计算区域
        2.2.3 计算站点
    2.3 源项界定
        2.3.1 源项含义
        2.3.2 机组参数
        2.3.3 核素种类
        2.3.4 核素形态
        2.3.5 事故序列
        2.3.6 释放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计算工具
        3.2.1 ORIGEN2程序
        3.2.2 ROMS程序
        3.2.3 MATLAB软件
    3.3 计算模型
        3.3.1 核素总量及泄漏量模型
        3.3.2 大气沉降模型
        3.3.3 衰变模型
        3.3.4 悬浮物影响模型
        3.3.5 生物影响模型
        3.3.6 水动力模型
        3.3.7 拉格朗日模型
        3.3.8 欧拉模型
    3.4 网格设置
        3.4.1 水平网格
        3.4.2 垂向网格
    3.5 计算条件
        3.5.1 大气沉降计算条件
        3.5.2 悬浮物及生物计算条件
        3.5.3 衰变计算条件
        3.5.4 核素海洋扩散计算条件
    3.6 计算流程
        3.6.1 核素堆芯积存量计算流程
        3.6.2 大气沉降计算流程
        3.6.3 悬浮物影响计算流程
        3.6.4 核素扩散计算流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泄漏事故源项计算
    4.1 引言
    4.2 核素释放数量及方式
        4.2.1 释放数量
        4.2.2 释放方式
    4.3 大气沉降数量
        4.3.1 大气核素扩散
        4.3.2 干沉降通量
        4.3.3 湿沉降通量
    4.4 结果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海域水动力场计算
    5.1 引言
    5.2 中国近海域水动力场
        5.2.1 夏季黄海冷水团
        5.2.2 冬季黄海暖流
    5.3 核电站近海域水动力场
        5.3.1 水位场
        5.3.2 流场
    5.4 结果验证
        5.4.1 水位验证
        5.4.2 流场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核素迁移各因素影响程度计算
    6.1 引言
    6.2 衰变对放射性活度影响
    6.3 悬浮物对放射性活度影响
        6.3.1 时间影响
        6.3.2 分配系数影响
        6.3.3 沉积通量影响
        6.3.4 水深影响
    6.4 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活度影响
    6.5 结果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核素近海域迁移计算
    7.1 引言
    7.2 夏季核素迁移
        7.2.1 表层核素迁移
        7.2.2 中层核素迁移
        7.2.3 底层核素迁移
    7.3 冬季核素迁移
        7.3.1 表层核素迁移
        7.3.2 中层核素迁移
        7.3.3 底层核素迁移
    7.4 结果验证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欧拉方法的核素近海域扩散计算
    8.1 引言
    8.2 一天内的扩散
        8.2.1 表层扩散
        8.2.2 垂向扩散
        8.2.3 底层扩散
        8.2.4 站点浓度变化
    8.3 两周内的扩散
        8.3.1 表层扩散
        8.3.2 垂向扩散
        8.3.3 底层扩散
        8.3.4 站点浓度变化
    8.4 季节影响
        8.4.1 对扩散影响
        8.4.2 对站点浓度影响
    8.5 释放方式影响
        8.5.1 对扩散影响
        8.5.2 对站点浓度影响
    8.6 衰变影响
        8.6.1 对扩散影响
        8.6.2 对站点浓度影响
    8.7 潮流影响
        8.7.1 对扩散影响
        8.7.2 对站点浓度影响
    8.8 大气沉降影响
        8.8.1 表层扩散
        8.8.2 垂向扩散
    8.9 结果验证
        8.9.1 扩散区域验证
        8.9.2 浓度验证
        8.9.3 常规排放验证
    8.10 本章小结
第9章 核素迁移机制及应急响应
    9.1 引言
    9.2 核素迁移机制
        9.2.1 核素短期迁移机制
        9.2.2 核素长期迁移机制
    9.3 核泄漏事故应急响应
        9.3.1 核素扩散预测及监测系统
        9.3.2 应急响应
    9.4 核事故后果评价系统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ORIGEN2程序输入输出参数符号及意义
附录Ⅱ ANSE程序输入输出参数符号及意义
附录Ⅲ SASE程序输入输出参数符号及意义
附录Ⅳ ROMS程序输入输出参数符号及意义
附录Ⅴ 核素扩散计算配置文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深度学习的bug自动定位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ug自动定位
        1.2.2 深度学习应用
    1.3 研究动机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Bug跟踪系统
    2.2 抽象语法树
    2.3 卷积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2.3.1 卷积神经网络
        2.3.2 卷积神经网络的应用
    2.4 深度学习
        2.4.1 优化算法
        2.4.2 Word2vec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bug自动定位设计
    3.1 CAST整体框架
    3.2 定制AST
        3.2.1 区分方法调用
        3.2.2 重构AST
    3.3 数据预处理
    3.4 词嵌入
    3.5 特征提取
        3.5.1 Bug报告特征提取
        3.5.2 源文件特征提取
    3.6 特征融合
    3.7 损失函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bug自动定位实验评估
    4.1 实验环境
    4.2 数据集收集
    4.3 度量指标
    4.4 实验评估与分析
        4.4.1 模型参数
        4.4.2 基线和对比实验评估及分析
        4.4.3 CAST消融实验评估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bug自动定位系统实现
    5.1 需求分析
    5.2 系统设计
    5.3 系统实现
        5.3.1 源文件版本获取器
        5.3.2 定制AST生成器
        5.3.3 数据预处理器
        5.3.4 特征提取
        5.3.5 特征融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对用户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提出
        1.2.2 论文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智能互联产品
        1.3.2 内容个性化
        1.3.3 用户体验
        1.3.4 用户价值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论文结构安排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智能互联产品研究
        2.1.1 理论演进及概念发展
        2.1.2 智能互联产品的特征
        2.1.3 智能互联产品模型
        2.1.4 智能互联产品的应用
        2.1.5 对本研究的启示
    2.2 用户价值理论研究
        2.2.1 用户价值理论的演进
        2.2.2 用户价值的内涵
        2.2.3 用户价值的测量
        2.2.4 对本研究的启示
    2.3 内容个性化研究
        2.3.1 内容个性化的内涵
        2.3.2 内容个性化策略与方法
        2.3.3 内容个性化的应用研究
        2.3.4 智能互联产品的内容个性化研究
        2.3.5 对本研究的启示
    2.4 用户体验研究
        2.4.1 用户体验内涵
        2.4.2 用户体验的构成维度
        2.4.3 智能互联产品用户体验研究
        2.4.4 对本研究的启示
    2.5 本章小结
3 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方法
        3.1.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3.1.2 案例研究步骤
    3.2 理论预设
    3.3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3.3.1 案例选择
        3.3.2 数据收集
    3.4 案例研究对象简介
        3.4.1 创维集团及其55V6智能电视
        3.4.2 上汽集团及其荣威RX5智能汽车
        3.4.3 出门问问及其Ticwatch 2智能手表
        3.4.4 华为集团及其Mate8智能手机
    3.5 指标确定及案例分析
        3.5.1 内容个性化的探索性指标及案例分析
        3.5.2 用户体验的探索性指标及案例分析
        3.5.3 用户价值的探索性指标及案例分析
    3.6 案例间比较及命题提出
        3.6.1 内容个性化与用户价值
        3.6.2 内容个性化与用户体验
        3.6.3 用户体验与用户价值
    3.7 本章小结
4 理论模型与假设
    4.1 内容个性化与用户价值
        4.1.1 内容优化与用户价值
        4.1.2 内容推荐与用户价值
        4.1.3 内容定制与用户价值
        4.1.4 内容扩展与用户价值
    4.2 用户体验与用户价值
        4.2.1 感官体验与用户价值
        4.2.2 交互体验与用户价值
        4.2.3 功能体验与用户价值
    4.3 内容个性化与用户体验
        4.3.1 内容优化与用户体验
        4.3.2 内容推荐与用户体验
        4.3.3 内容定制与用户体验
        4.3.4 内容扩展与用户体验
    4.4 用户体验的中介作用
    4.5 本章小结
5 变量测量与小样本预试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内容及过程
        5.1.2 问卷设计的可靠性
    5.2 变量定义与测量
        5.2.1 因变量
        5.2.2 自变量
        5.2.3 中间变量
    5.3 小规模访谈
    5.4 小规模样本预测试
        5.4.1 数据收集
        5.4.2 信度分析
        5.4.3 效度分析
        5.4.4 最终问卷的形成
    5.5 本章小结
6 大样本调查与数据分析
    6.1 数据搜集与样本描述分析
        6.1.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6.1.2 样本统计分析
        6.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6.2.1 信度分析
        6.2.2 效度分析
    6.3 相关性、多重共线与同源误差分析
        6.3.1 相关性分析
        6.3.2 多重共线性与同源误差
    6.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4.1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6.4.2 内容个性化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关系模型
        6.4.3 内容个性化对用户价值的影响关系模型
        6.4.4 用户体验对用户价值的影响关系模型
        6.4.5 用户体验的中介作用及其检验
        6.4.6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与用户价值的预调研问卷
    附录2 :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与用户价值的正式调研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死锁的并发类单元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并发程序测试研究现状
        1.2.2 死锁研究现状
        1.2.3 并发程序单元测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死锁检测与并发类单元测试
    2.1 死锁检测方法
        2.1.1 静态分析方法
        2.1.2 动态分析方法
    2.2 并发类单元测试方法
    2.3 并发类单元测试用例生成技术
        2.3.1 Ballerina方法
        2.3.2 基于并发覆盖的并发类单元测试用例生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并发类死锁分析
    3.1 方法框架
    3.2 并发类死锁特征
        3.2.1 并发类锁变量特征
        3.2.2 形参型死锁
        3.2.3 形参型死锁对死锁分析的影响
    3.3 并分类死锁分析方法
        3.3.1 锁序图构建
        3.3.2 别名分析
        3.3.3 门锁分析
    3.4 并发类死锁分析算法
        3.4.1 死锁表示
        3.4.2 算法描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并发类死锁分析的单元测试用例生成
    4.1 生成框架
    4.2 测试用例描述
    4.3 基于并发类死锁分析的单元测试用例生成方法
        4.3.1 测试用例生成方式
        4.3.2 测试用例参数生成策略
        4.3.3 测试用例生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设计与分析
    5.1 研究问题
    5.2 实验对象与设计
        5.2.1 实验对象
        5.2.2 实验设计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并发类死锁检测结果分析
        5.3.2 测试用例生成效率分析
        5.3.3 形参型死锁对死锁检测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港口集团商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港.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课题相关技术基础
    2.1 课题技术概括
        2.1.1 ASP.NET技术简介
        2.1.2 基于ADO.NET访问数据库技术
        2.1.3 SQLSERVER2008简介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务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功能需求
        3.1.1 商务管理模块
        3.1.2 人事管理模块
        3.1.3 业务统计模块
    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 计算机硬件环境
    3.4 计算机软件环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务管理系统设计
    4.1 系统体系结构概述
    4.2 系统架构设计
        4.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2 持久层的设计
        4.2.3 业务逻辑层的设计
        4.2.4 表示层的设计
    4.3 系统功能设计
        4.3.1 商务管理功能设计
        4.3.2 人事管理功能设计
        4.3.3 业务统计功能设计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及测试
    5.1 系统功能实现
        5.1.1 商务管理功能实现
        5.1.2 人事管理功能实现
        5.1.3 业务统计功能实现
    5.2 系统运行与测试
    5.3 测试用例
        5.3.1 功能性
        5.3.2 易用性
    5.4 测试结果
    5.5 测试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万州农业信息网站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任务和目标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万州农业信息网的理论基础
    2.1 MVC 模式
    2.2 STRUTs2 框架
    2.3 HIBENATE 简介
    2.4 WEB 开发模式比较
        2.4.1 JSP 技术
        2.4.2 PHP 技术
        2.4.3 ASP、JSP 与PHP 的比较
    2.5 架构设计
        2.5.1 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
        2.5.2 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
        2.5.3 两种模式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万州农业信息网需求分析
    3.1 功能需求分析
        3.1.1 用户角色分析
        3.1.2 功能需求分析
    3.2 性能需求分析
    3.3 系统质量需求分析
    3.4 软件环境需求
        3.4.1 开发环境需求
        3.4.2 服务器环境
        3.4.3 客户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万州农业信息网的总体设计
    4.1 系统设计
        4.1.1 系统目标设计
        4.1.2 系统结构设计
        4.1.3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4.1.4 系统信息整合设计
    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4.2.1 数据库设计原则
        4.2.2 数据库表设计
    4.3 系统用例
        4.3.1 农业信息发布子系统用例
        4.3.2 系统日志管理子系统用例
        4.3.3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子系统用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万州农业信息网的实现
    5.1 后台管理
        5.1.1 信息发布与采集
        5.1.2 管理员管理
        5.1.3 系统日志管理
        5.1.4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5.2 前台浏览
        5.2.1 首页
        5.2.2 热点新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黑盒测试
        6.1.1 界面测试
        6.1.2 功能测试
    6.2 白盒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网络考试系统的基本概念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架构设计
        2.1.1 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
        2.1.2 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
        2.1.3 两种模式比较
    2.2 WEB 开发模式比较
        2.2.1 JSP 技术
        2.2.2 PHP 技术
        2.2.3 ASP 简介
        2.2.4 ASP、JSP 与PHP 的比较
    2.3 三层架构
        2.3.1 为什么需要三层架构
        2.3.2 三层架构及其优缺点
    2.4 WEB 数据库技术
        2.4.1 CGI 技术
        2.4.2 ODBC 技术
        2.4.3 ADO 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学院网络考试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功能需求分析
    3.2 可行性分析
        3.2.1 经济可行性分析
        3.2.2 技术可行性分析
        3.2.3 时机可行性分析
        3.2.4 环境可行性分析
    3.3 系统用例分析
        3.3.1 用例模型
        3.3.2 考试时序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业学院网络考试系统的总体设计
    4.1 系统设计
        4.1.1 系统目标设计
        4.1.2 系统结构设计
    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4.2.1 数据库设计原则
        4.2.2 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
        4.2.3 数据库表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职业学院网络考试系统的实现
    5.1 教师登录管理
    5.2 常规管理
    5.3 试题配置
        5.3.1 试题分类管理
        5.3.2 试题管理
    5.4 考试管理
        5.4.1 考试项目管理
        5.4.2 考生管理
        5.4.3 考试情况
        5.4.4 主观题打分
        5.4.5 考试成绩
    5.5 考生登录
    5.6 考试与练习
        5.6.1 考试
        5.6.2 模拟练习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黑盒测试
        6.1.1 界面测试
        6.1.2 功能测试
    6.2 白盒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过程管理的软件质量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软件的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1.2 软件质量管理的概论
        1.2.1 软件质量的定义
        1.2.2 软件质量管理的内容
        1.2.3 软件质量管理的研究与现状
        1.2.4 外包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作者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章节组织
第二章 基于CMMI 的软件质量管理理论
    2.1 CMMI 概论
    2.2 CMMI 和过程改进
    2.3 CMMI 结构框架
    2.4 CMMI 的阶梯表示
    2.5 CMMI 的评估
    2.6 CMMI、软件过程管理与软件质量管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软件过程管理的软件质量管理系统设计
    3.1 实施CMMI 的企业背景调研
        3.1.1 企业的软件生命周期调研
        3.1.2 企业的组织结构调研
        3.1.3 企业的岗位角色职责
    3.2 企业CMMI 过程划分
    3.3 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概要设计
        3.3.1 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
        3.3.2 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3.3.3 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平台功能设计
    3.4 产品及过程质量保证子平台详细设计
        3.4.1 基于CMMI-PPAQ 的产品及过程质量保证流程设计
        3.4.2 产品及过程质量保证功能模块设计
        3.4.3 功能与技术构架设计
    3.5 软件质量度量子平台详细设计
        3.5.1 软件质量度量模型PMMSQ 设计
        3.5.2 基于PMMSQ 模型的软件度量流程与指标体系设计
        3.5.3 基于PMMSQ 模型的软件度量流程与指标体系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质量管理系统的实施
    4.1 系统开发技术方案
        4.1.1 系统开发技术方案
        4.1.2 分析图表开发工具选择
        4.1.3 开发环境
    4.2 系统功能实施
        4.2.1 软件过程管理
        4.2.2 软件项目管理
        4.2.3 软件质量保证
        4.2.4 软件度量
    4.3 系统功能测试
        4.3.1 测试用例说明
        4.3.2 软件项目与过程管理功能测试
        4.3.3 软件质量度量功能和软件质量保证功能模块测试
        4.3.4 测试结论
    4.4 系统运行环境
    4.5 系统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NET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教务管理系统的概述
    1.2 教务管理系统应具备的特点的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NET 框架下的体系结构
    2.1 .NET 框架下的三层体系结构
    2.2 WEB 体系结构
    2.3 C/S 体系结构和 B/S 体系结构的比较
    2.4 基于B/S 体系结构和C/S 体系结构的体系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新增功能的总体设计
    3.1 高校教务管理新增功能的需求分析
        3.1.1 等级考试报名子系统
        3.1.2 超修报名子系统
        3.1.3 大类培养子系统
    3.2 系统功能的架构和总体设计
    3.3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优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实现
    4.1 WEB 应用的关键技术
        4.1.1 ADO.NET
        4.1.2 基于角色的 Forms 验证
    4.2 教务管理系统中在.NET 框架下的优化
        4.2.1 优化相应时间的关键技术的设计
        4.2.2 ASP.NET 通用常量设置技术
        4.2.3 在 ASP.NET 中语言混合编程技术及其实现
        4.2.4 在 ASP.NET 中使用使用 Box Model Hack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部分新增功能的实现
    5.1 等级考试报名子系统的实现
        5.1.1 管理员功能实现
        5.1.2 教务秘书功能实现
        5.1.3 学生功能实现
    5.2 超修报名子系统
        5.2.1 管理员功能实现
        5.2.2 教务秘书身份流程图
        5.2.3 学生身份流程图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教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安全设计
第七章 结束语
    7.1 系统开发回顾和总结
    7.2 系统进一步开发的展望
参考文献
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四、IE5中的BUG(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esium的水土治理监管平台前端的设计与实现[D]. 董福豪.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核电站严重事故核素近海迁移计算研究[D]. 李子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基于深度学习的bug自动定位方法研究与实现[D]. 孙璐.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4]智能互联产品内容个性化对用户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D]. 李韬奋. 西北工业大学, 2017(01)
  • [5]基于死锁的并发类单元测试用例自动生成研究[D]. 臧丽娜.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6]港口集团商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陈佳妮.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7]万州农业信息网站的设计与实现[D]. 杨晓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 [8]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常世晓.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9]基于过程管理的软件质量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吴建萍.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5)
  • [10]基于.NET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喻翔玮. 苏州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IE5中的BUG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