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园林林业发展模式及经济生态效益调查研究

建德市园林林业发展模式及经济生态效益调查研究

一、建德市庭院林业发展模式和经济、生态效益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琰萍[1](2021)在《原居安老理念下的乡村社区规划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乡村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趋严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解决乡村养老问题,综合考虑我国乡村社区的养老困境和老人的养老倾向,引入原居安老这一理念,遵循乡村老年人日常生活习惯并满足其养老意愿,尽其所能得到乡村老人们的接受与认可。论文研究的社区规划指的是不断满足社区居民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需求的规划过程,目的是激发社区活力和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活力的提升,满足村民原居安老的需求。论文将乡村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其社区发展的因素的整理与分析,建立了原居安老理念下乡村社区评价体系,筛选出社区人情交往、文化氛围、地域空间、产业经济和景观生态五个方面共47项指标。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并通过查询资料及调研问卷等方式将各指标进行量化评分,计算获得各层面分数及综合分数,并依据得分情况总结问题。通过问题分析及归纳,将乡村社区的社区规划策略分为凝人慧村营造和谐社区、育文乐村营造人文社区、营地活村营造品质社区、融产兴村营造活力社区和修景美村营造美丽社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最后论文将江苏省淮安市老子山镇龟山村作为实证研究,使用构建的乡村社区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评析,依据得分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分别提出规划策略。

朱钦震[2](2021)在《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国乡村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前,杭嘉湖地区存在着一些发展不充分的乡村,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乡村振兴发展程度较高的村庄,其中具有示范性意义的乡村,其景观建设情况普遍较好,具有代表性,研究此类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不仅能够丰富乡村景观的理论研究体系,又能为发展不充分的乡村提供生产、生态、生活等各方面的景观建设方法,对杭嘉湖地区创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文化繁荣的乡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乡村景观发展模式为研究主题。首先,通过文献查阅法,明确了乡村景观的定义、构成要素和分类等基础理论,并探索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概念。其次,对浙江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现状进行了概述,详细描述了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和乡村类型,将杭嘉湖地区乡村类型划分为:“产业型、生态型、水乡型、田园型、文化型”五种类型;并筛选出五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作为调研样本,分别为:安吉县鲁家村、余村,秀洲区潘家浜村,嘉善县缪家村,桐庐县环溪村。通过实地调查法,对各村庄的生产性景观、生态景观、聚落景观、人文景观的发展过程和现状进行了详细调研;并分析了各个乡村的景观发展历程、发展动因、发展定位、资源依托、发展侧重点、景观主体特征和景观功能等关键点,通过归纳演绎法总结出了杭嘉湖地区五种类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即:“主题农场聚集模式”、“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水乡文旅融合模式”、“田园农业观光模式”、“古村文化感知模式”。最后,通过比较分析法,对五种类型的乡村景观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提出了各类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发展要点和推广应用的条件,建立了一套具有推广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并期望为今后其他类型相似的乡村提供景观发展方面的模式参考。

李琳[3](2020)在《杭州地区乡村水体景观营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景观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整个人地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的研究不局限于景观风貌的塑造,而是如何深入挖掘景观的生态价值、多元价值,将其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经济、社会等方面创造最大价值。伴随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水体景观由过往的生产、生活功能,向生态文明的方向转移,水体景观的生态化建设已逐步成为乡村景观建设研究重点。本文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探寻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人、社会以及自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内涵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合理规划和设计乡村水体景观建设的规划设计要点系,在景观与乡村发展之间建立可持续的空间规划和管理体系模式。首先通过对杭州地区乡村水体景观的实地调研,总结目前水体景观建设的可取之处,将其分类为生产、生活、生态、聚落、社会五大形态,并剖析水体景观在保护与发展、生境塑造、景观外向组织性、自我修复能力记忆理论技术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AVC评价法,构建了乡村水体景观要素评价体系,比较分析乡村水体景观建设的侧重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乡村水体景观的总体设计原则和生态文明建设下的规划设计导向,并对其生产、生活、生态、聚落、社会5大形态提出设计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法。包括生态目标策略—构建乡村水体生态安全格局、生产目标策略—优化乡村水体生态网络结构、生活目标策略—制定乡村水体生态修复措施、聚落目标策略—打造乡村水体生态净化系统、社会目标策略—维护乡村水体流域历史人文资源5大策略和乡村景观营造与水体生态修复相结合、滨水地带栖息地重建、发掘乡村地域特色性设计、形成兼具生态、净化、景观和游憩价值的乡村水体景观系统的4大实施方法。最后根据前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将规划设计策略在杭州市双浦镇板桥村项目中进行试验,验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以期为对未来乡村水体景观的设计提供研究思路和参考,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施贡献一份力量。

郭婷婷[4](2019)在《城郊型农业庄园规划研究 ——以龙游县茗皇茶庄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休闲需求增加的双重驱动下,现代农业庄园作为休闲农业更高层次的产业形态,从数量规模到开发模式都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城郊地区又以其强大的区位优势成为农业庄园主要建设区域。在休闲农业发展面临景观低俗化、产品同质化、服务消极化、业态功能单一等问题的现状下,城郊型农业庄园良好的发展态势能够有效促进城郊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随着城市居民对高质农业生产和优质农业休闲的需求愈发强大,通过发展城郊型农业庄园解决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对促进休闲农业深层次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实践和理论研究内容,探讨了城郊型农业庄园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类型和功能,提出了城郊型农业庄园比起一般休闲农庄具有产品特色化、装备科技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等优势,并表明了我国城郊型农业庄园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忽视统筹规划、轻视农业主导地位、发展层次较低等问题。文章从规划关键影响因素、规划原则、空间布局三个方面探讨了城郊型农业庄园规划策略,分析了区位、资源、场地现状、客源市场、上位规划等影响因素内容,提出了“因地制宜,立足地域特色;以农为本,彰显现代科技;生态优先,兼顾综合效益;整体规划,协调各部发展;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五大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从产业布局升级、功能布局优化、景观布局营建、设施布局完备等方面对城郊型农业庄园空间布局规划展开研究:产业上,以现代农业为主导,构建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创建农旅融合发展;功能上,基于功能分区,发展多功能复合空间,落实农旅产业深度融合;景观上,基于山水地形、道路等规划,突出打造生产性景观、文化性景观,协调农旅景观布局,创建现代、文化、科技、高端的特色庄园景观;在设施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品质化建设餐饮、住宿、娱乐、信息等完备基础服务设施,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高需求。以构建的规划策略为指导,以龙游县茗皇茶庄园为例,进一步进行实例研究。茗皇茶庄园规划依托于浙江省茗皇食品开发公司,面向衢州市及周边城市居民,以基地茶产业为基础,以茶文化和茶科技为特色,以创建龙游县黄茶产业发展示范平台为目标,通过构建黄茶标准化生产基地、完整茶产业链、“四区、一带”功能布局以及打造园区特色景观,促进茶生产和旅游业深度融合,最终建成集茶产业科技示范、茶文化休闲体验、茶文化交流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型农业庄园。本项目在产业、功能、景观、设施规划上突出四个要点:(1)以茶产业为主导,发挥茶文化创意,带领产业升级;(2)创建多功能复合空间,促进农旅深度融合;(3)立足自身,与周边景区互动,差异化发展;(4)利用企业资源,对接市场,面向都市人群。

马逍原[5](2019)在《杭州传统村落植物景观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村落建设的逐步重视和城镇居民回归自然传统村落的愿景日益强烈,传统村落成为政府保护建设的热点,从而掀起新型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传统村落植物景观具有自然和谐、舒适闲散、文化传承等特点,但缺乏一定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景观营造配置模式。本次论文针对杭州市县区的三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册的村落植物景观,分为实地调查研究和景观评价两部分内容展开,首先按照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这三大村落常见空间结构,对三个村落的典型样地的植物种类组成、生长状况、植物种类应用频率、植物群落结构、群落季相、植物配置模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区域地实地调查和测绘记录。其次,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科学合理的传统村落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准则层分为生态功能层、景观功能层和社会功能层,指标层包括12个因子层。研究结果表明:(1)调研的三个传统村落按照植物生长型分类,可得村落植物绿化隶属于于93科、185属、261种植物,其中乔木82种、灌木54种、草本植物101种、竹类8种,藤本植物16种。(2)东梓关村植物种类最多,134种占比为51.3%,呼日村121种,占比为46.3%,深澳村植物种类最少,119种计比例为45.6%,由此可得在自然生态型村落中,自然生境留存度高、环境保护较好,人为干预要远低于其余两种类型的村落;传统建筑型村落中的中层植物景观较为丰富,且多以庭院组合搭配的形式出现;人文景观型村落中,生活空间使用草本植物的频率最高,且草本植物的种类具备一定的当地特色。(3)根据景观评价得生态功能层、景观功能层和社会功能层的权重分别为0.4429、0.3873、0.1698,因子层中植物景观群落的稳定性、植物景观的乡土特性、植物群落层次丰富度的权重最高,别为0.1583、0.1345、0.1226,排在最末的为植物景观空间参与性,总权重为0.0278。(4)通过景观评价可得到人文景观型村落东梓关村综合得分最高为10.83,植物景观层次的经济投入较高,且在三个村落中更注重地域和文化特色的表达,植物种类丰富、景观效果较为突出。综合得分10.24的自然生态型村落呼日村排在第二位,人为干预度较低、植物生境自然稳定、乡土树种运用比例高,因此生态功能层面的得分最高。传统建筑型村落深澳村以传统古建筑为主,尺度较小的斑块上植物种类应用上缺乏、空间利用率低,故总体得分最低为10.01。针对各因子层的具体得分,采用针对性的措施来建设和改善整体植物景观的不足之处。(5)未在来的传统村落建设中,应将历史文化传承、植物群落生态保护、延续村落乡土地域价值、经济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充分挖掘植物景观的作用与价值,从而为杭州市传统村落建设提出适宜环境、符合特色、尊重历史文化的植物种类推荐和景观配置模式,同时也能为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的植物景观营造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

徐健飞[6](2019)在《绿化模范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研究 ——以马鞍山市当涂县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物质水平极大增长,然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却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引起资源枯竭、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为使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摈弃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优良的城市绿化水平是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做到保护现存的生态空间、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空间,必须将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规划中。景观生态学能体现交叉学科的自身优点,是呼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正是绿化模范县城创建所要求落实的内容和任务,所以说“创建绿化模范县城”是生态文明建设真正的、具体的体现。马鞍山市当涂县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城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绿化基础,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统筹、循序的创建“绿化模范县城”。本文将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城的规划确立为研究大方向,首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绿化模范县城概念的提出、发展背景和国内外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概况等,不断通过对国内外经典优秀案例的研究分析,总结得出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城的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建设规划的方法。绿化模范县城的规划理论主要包括理论依据、特征分析和基本原则。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体系构建、规划方法和规划内容。其二,在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得出一套适用于当涂县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与方法。采用实际案例研究的方式,对当涂县绿地进行资源调查和现状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创建规划措施、建设策略。其三,将宏观层面的规划理论、规划方法与规划原则详细具体的落实在实际的创建规划建设中。即针对马鞍山市当涂县绿化现状、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数据化指标化,仔细比对《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绿化奖章评选条件》中的各类各项评分要求,严格按照义务植树、城乡绿化、科学造林、森林质量、管理保护、生态文化这六类,进行逐项规划建设,提出有针对性且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王冰玥[7](2018)在《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的背景下,我国经历了从乡村线性追赶城市的发展范式到对于乡村多元化价值的再认识与乡村转型的再思考这一艰难历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必将影响乡村的重新定位与发展模式的重构。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与“两山论”理念的反复强调使新形势下“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探索乡村非线性发展模式的任务更为紧迫。山区由于地形崎岖导致交通闭塞与建设困难等问题而难以受到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一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文献综述与实地调研为基础,尝试对山区乡村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一方面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以及雄安新区建设的规划定位使河北省愈加引人关注,另一方面生态村作为国家严格评选与重点扶持的示范对象理应在众多乡村中体现其代表性作用。故本文选取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生态、经济三方面归纳分析其基本现状与存在问题并进行实证演绎。文章试图在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与维育乡村原生态景境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其农业生产、后方保障、生态维护与文脉传承等重要价值以重塑乡村活力的发展转型新路径,以期为山区乡村振兴提供指导。全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阐明研究背景、范围、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与分析,对论文涉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论述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为河北省生态村发展概况研究。阐明河北省生态村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进而简述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村概况,并从地理区位与产业结构两方面对其分类,据此选取五个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并按主导产业分类归纳现状。第三章为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空间布局研究。基于调研主要从产业发展角度入手,分析案例生态村外环境空间与村域空间布局以归纳其村域空间的现状特点。第四章为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生态建设研究。从自然景观、生产景观和文化景观三方面归纳五个生态村原乡生态维育现状,并从资源利用与被动节能两方面总结其生态技术的应用情况。第五章为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提升策略及发展模式研究。从空间布局、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三方面归纳案例生态村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提升策略,进而对其未来发展模式提出构想。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相关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王丽群,张志强,李格,马丰伟,陈立欣[8](2018)在《北京边缘地区人居林结构、动态变化及生态效益初步分析——以牛栏山-马坡镇为例》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人居林结构、动态变化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效益,为未来农村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实地抽样调查方法,获取2015年牛栏山-马坡镇人居林结构特征,包括不同类型人居林树种生长指标,不同类型人居林科、属、种情况统计,人居林优势科、属、种分析等。利用高分影像,目视解译2001、2015年人居林树冠覆盖空间格局。采用i-Tree模型,根据实地调查林木信息,计算牛栏山-马坡镇人居林生态效益。【结果】1)2015年研究区人居林共有25个科37个属68个种,其中庭院林科、属、种最多,农田林网科、属、种较少;优势科类以豆科最多,胡桃科、柿树科相对较少;优势属以槐属最多,柿属相对较少;人居林个体数量以国槐最多,毛白杨相对较少。2)2015年相比2001年,人居林树冠覆盖总面积增加842.64 hm2,增加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区域且大斑块增加明显,其中苗木基地林增加最多。14年间人居林树冠斑块从2001年的108 53块增加到2015年的13 048块,平均斑块面积由原来的每块0.04 hm2增长到0.1 hm2,除道路林平均斑块面积减小外,其他人居林平均斑块面积均不同程度增大。3)2015年牛栏山-马坡镇人居林碳储量为36 973.77 t,年固碳量为1 325.70 t,年暴雨径流削减量为121 401.56 m3,年释氧量为3 418.07 t,年清除大气污染物总量为52.36 t。【结论】1)北京市边缘区人居林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共包含25个科37个属68个种。2)2001—2015年14年间,随着城镇化发展人居林面积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多,其主要源于苗木基地林的增加。3)人居林为牛栏山-马坡镇提供了大量生态效益,主要包括固碳释氧、暴雨径流削减和清除污染物等。今后,该地区人居林建设仍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增大人居林平均斑块面积并增加其树冠覆盖总面积,提高生态效益。

陈丽丽[9](2018)在《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质量评价及营造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特色小镇建设、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农业类特色小镇建设不仅加快了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小镇经济建设,更有力地改善了以农业为主的小镇人民的生产、生活、生态景观。杭州作为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模范城市,在农业类特色小镇建设上,更加注重以产业为特色,小镇经济与景观建设共同发展,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研究性。农业类特色小镇依托小镇农业特色产业存在,本文选取杭州市政府公布的杭州特色小镇创建与培育名单中的农业类特色小镇进行重点调查研究,根据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的功能分别对小镇的生态景观、农业产业景观、农业服务设施景观、农业旅游休闲景观四个景观方面进行景观调查,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的景观设计构成要素,并指出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当前景观营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建立了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质量评价模型,对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的景观建设影响因素进行了权重计算分析,并且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特色小镇景观评价等级进行确定,得出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综合质量评价结果从高到低分别为龙坞茶镇、渔家小镇、好竹意小镇、稻香小镇、草莓小镇。归纳分析出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营造的优势与不足,最后从农业产业景观营造的角度总结出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营造的策略、设计原则及主要营造内容。文章特色之处在于创造性地将活动性景观作为农业类特色小镇的景观营造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自身农业类特色小镇实际参与情况对对杭州的农业类特色小镇进行调研与分析。

柴舟跃[10](2016)在《发达地区转型时期村庄生态化更新规划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发达地区乡村面临着社会组织、经济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全面转型,大量的村庄更新需求与欠缺的更新理论与更新手段之间矛盾突出,粗放式的村庄更新模式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高冲击。如何在转型时期,对村庄更新的格局、机理和过程开展理论解释,并寻找一条适宜的生态化目标-策略的更新路径,是开展本次研究的出发点.。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通过问卷访谈、实证分析与文献综述,采取了“框架构建-实证分析-目标策略构建”的研究路径和内容安排,借鉴生态位理论搭建村庄更新规划的解释性框架,提出村庄更新的目标-策略体系,并以杭州市三江两岸地区村庄为实证对象开展村庄更新规划研究。“框架构建”生态位理论的引入为生态学理论在村庄更新过程所面临的“四大挑战”提供了合适的理论工具,提取村庄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和生态位扩充理论,融入到村庄更新过程中的五个核心环节,开展村庄更新四类分析,形成解释发达地区村庄生态化更新过程的理论解释框架。“实证分析”结合杭州市三江两岸地区乡村,对村庄更新的“现状分析-格局分析-目标定位-内容策略-实施政策”五个环节展开分析。首先明晰村庄生态化更新的价值变迁、发展阶段及更新特征;随后借鉴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在区域和村域两个层面对村庄更新空间格局和更新潜力进行分级判断;再次以生态位扩充理论解释资源禀赋、生态需求、制度环境、生态技术和区位条件等五类关键因子如何影响村庄生态位变化。最后,在分析村庄更新政策如何影响更新主体、内容和程序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目标策略构建”是在村庄更新四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四类子系统更新目标和更新对策,并以桐庐县梅蓉村为例进行实践检验。通过实证演绎,说明目标策略的更新路径可行可控,能够有效改善村庄更新面貌,实现生态化目标。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生态位视角的村庄更新规划研究思路,丰富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实证研究,为今后发达地区村庄生态化更新规划研究提供借鉴。

二、建德市庭院林业发展模式和经济、生态效益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德市庭院林业发展模式和经济、生态效益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原居安老理念下的乡村社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2 乡村地区面临的养老困境
        1.1.3 乡村老年人养老倾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乡村社区规划研究
        1.3.2 原居安老理念发展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乡村
        2.1.2 社区
        2.1.3 乡村社区
        2.1.4 社区规划
        2.1.5 乡村社区规划
    2.2 乡村社区老年人概况
        2.2.1 生理特征及生理需求
        2.2.2 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2.2.3 行为特征及行为需求
    2.3 相关理论研究
        2.3.1 社区营造理论
        2.3.2 环境心理学理论
        2.3.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3.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5 老年亚文化理论
    2.4 相关社区规划案例研究
        2.4.1 日本小布施町社区规划案例
        2.4.2 台湾桃米社区规划案例
        2.4.3 成都大邑幸福公社社区规划案例
    2.5 本章小结
3 原居安老理念下乡村社区评价体系构建
    3.1 乡村社区发展概况
        3.1.1 乡村社区主要发展历程
        3.1.2 乡村社区演变态势
    3.2 乡村养老现状调研
        3.2.1 乡村老年人养老方式现状
        3.2.2 乡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态度
        3.2.3 乡村老年人养老方式分析与思考
    3.3 乡村社区原居安老的可行性分析
        3.3.1 原居安老的特征
        3.3.2 乡村社区支持原居安老的要素分析
        3.3.3 乡村社区原居安老的主要发展方向
    3.4 乡村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1 乡村社区评价指标的选取
        3.4.2 原居安老理念下老人需求调研分析
        3.4.3 乡村社区评价体系构建
    3.5 乡村社区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3.5.1 社区评价指标权重研究方法
        3.5.2 社区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确定
        3.5.3 社区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计算
        3.5.4 社区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3.5.5 社区评价指标评分
        3.5.6 乡村社区评分划级
    3.6 本章小结
4 原居安老理念下的乡村社区规划策略
    4.1 凝人慧村以营造和谐邻里社区安老
        4.1.1 自下而上的乡村社区治理体系
        4.1.2 多方协作的乡村社区规划结构
        4.1.3 有备无患的乡村社区韧性机制
    4.2 育文乐村以营造人文深厚社区安老
        4.2.1 根治文化凝聚文化共识
        4.2.2 活化资源营造文化氛围
        4.2.3 重塑空间培育文化服务
    4.3 营地活村以营造品质空间社区安老
        4.3.1 盘活闲置宅基地
        4.3.2 老旧住宅适老化改造
        4.3.3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4.3.4 道路交通系统适老化改造
        4.3.5 建设适老化公共空间
    4.4 融产兴村以营造活力产业社区安老
        4.4.1 特色产业研究发展
        4.4.2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4.3 丰富乡村养老产业业态
        4.4.4 构建老年人产学研平台
    4.5 修景美村以营造美丽宜人社区安老
        4.5.1 乡村民居风貌改造
        4.5.2 乡村生态修复
        4.5.3 乡村环境整治
    4.6 本章小结
5 淮安市龟山村的社区规划研究
    5.1 淮安市龟山村概况
        5.1.1 龟山村背景概况
        5.1.2 龟山村调研评价
    5.2 淮安市龟山村现状分析
        5.2.1 人情交往层面存在问题
        5.2.2 文化氛围层面存在问题
        5.2.3 地域空间层面存在问题
        5.2.4 产业经济层面存在问题
        5.2.5 景观生态层面存在问题
    5.3 淮安市龟山村社区规划策略
        5.3.1 凝人聚魂共建和谐环境安老
        5.3.2 培育文化共建人文环境安老
        5.3.3 改善空间共建品质环境安老
        5.3.4 融产兴业共建活力环境安老
        5.3.5 修缮环境共建美丽环境安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1.1.2 乡村景观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1.1.3 国内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和应用意义
    1.3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3.1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3.1.1 乡村景观变化研究
        1.3.1.2 乡村景观感知研究
        1.3.1.3 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1.3.2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3.2.1 乡村景观类型研究
        1.3.2.2 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查阅法
        1.4.2.2 实地调查法
        1.4.2.3 问卷调查法
        1.4.2.4 归纳演绎法
        1.4.2.5 比较分析法
    1.5 研究框架
2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基础研究
    2.1 基本概念辨析
        2.1.1 “乡村振兴”的概念
        2.1.1.1 “生产发展”发展到“产业兴旺”
        2.1.1.2 “生活宽裕”发展到“生活富裕”
        2.1.1.3 “村容整洁”发展到“生态宜居”
        2.1.1.4 “管理民主”发展到“治理有效”
        2.1.2 “乡村景观”概念
        2.1.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景观发展”的关系
        2.1.4 “乡村振兴示范村”概念的界定
        2.1.5 “乡村发展模式”概念
    2.2 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景观美学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域概况分析与调研准备
    3.1 浙江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现状概述
    3.2 调研区域概况
        3.2.1 区位概况
        3.2.2 行政区划和社会经济
        3.2.3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3.3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及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3.3.1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现状
        3.3.2 杭嘉湖地区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
        3.3.2.1 乡村自然景观
        3.3.2.2 乡村生产性景观
        3.3.2.3 乡村聚落景观
        3.3.2.4 乡村人文景观
        3.3.3 杭嘉湖地区乡村类型
    3.4 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研究
        3.4.1 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确定方法
        3.4.2 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内容
    3.5 乡村振兴示范村调研样本的选择
        3.5.1 调研对象的选择依据
        3.5.2 调研对象的确定
        3.5.3 调研内容
4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调查分析
    4.1 以鲁家村为代表“产业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1.1 “产业型”鲁家村的代表性分析
        4.1.2 调查背景介绍
        4.1.2.1 区位概况
        4.1.2.2 村庄发展概况
        4.1.3 鲁家村景观总体布局
        4.1.4 鲁家村景观发展的分类调查
        4.1.4.1 鲁家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1.4.2 鲁家村自然景观的发展
        4.1.4.3 鲁家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1.4.4 鲁家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1.5 鲁家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1.6 鲁家村景观发展的“主题农场聚集模式”总结
        4.1.7 鲁家村“主题农场聚模式”存在的问题
        4.1.7.1 家庭农场规模普遍较小,配套设施性景观建设不足
        4.1.7.2 乡愁韵味和传统生活气息不足
        4.1.7.3 景观“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
    4.2 以余村为代表“生态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2.1 “生态型”余村的代表性分析
        4.2.2 调查背景介绍
        4.2.2.1 村情概况
        4.2.2.2 村庄发展概况
        4.2.3 余村景观总体布局
        4.2.4 余村景观发展的分类调查
        4.2.4.1 余村生态景观的发展
        4.2.4.2 余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2.4.3 余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2.4.4 余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2.5 余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2.6 余村景观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总结
        4.2.7 余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
        4.2.7.1 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景观发展规模受限
        4.2.7.2 建筑的现代化形式导致乡村地方特色减弱
        4.2.7.3 景观“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
    4.3 以潘家浜村为代表“水乡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3.1 “水乡型”潘家浜村的代表性分析
        4.3.2 调研背景介绍
        4.3.2.1 村情概况
        4.3.2.2 村庄发展概况
        4.3.3 潘家浜村景观总体布局
        4.3.4 潘家浜村景观发展的分类调查
        4.3.4.1 潘家浜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3.4.2 潘家浜村自然景观的发展
        4.3.4.3 潘家浜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3.4.4 潘家浜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3.5 潘家浜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3.6 潘家浜村景观发展的“水乡文旅融合模式”总结
        4.3.7 潘家浜村“水乡文旅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4.3.7.1 景区周边自然村未纳入景观体体系的建设中
        4.3.7.2 乡村文化感知性不强
        4.3.7.3 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力度不足
    4.4 以缪家村为代表“田园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4.1 “田园型”缪家村的代表性分析
        4.4.2 缪家村调研背景
        4.4.2.1 村情概况
        4.4.2.2 村庄发展概况
        4.4.3 缪家浜村景观总体布局
        4.4.4 缪家村景观分类调查
        4.4.4.1 缪家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4.4.2 缪家村自然景观的发展
        4.4.4.3 缪家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4.4.4 缪家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4.5 缪家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4.6 缪家村景观发展的“田园农业观光模式”总结
        4.4.7 缪家村“田园农业观光模式”存在的问题
        4.4.7.1 商旅业态的融入导致乡村传统文化特征被削弱
        4.4.7.2 集中化的新社区聚落出现乡村景观“同质化”现象
        4.4.7.3 生产性景观和聚落景观的割裂现象
        4.4.7.4 缺乏文化景观体验区域的营造
    4.5 以环溪村为代表“文化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5.1 “文化型”环溪村的代表性分析
        4.5.2 调查背景介绍
        4.5.2.1 村情概况
        4.5.2.2 村庄发展概况
        4.5.3 环溪村景观总体布局
        4.5.4 环溪村景观分类调查
        4.5.4.1 环溪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5.4.2 环溪村自然景观的发展
        4.5.4.3 环溪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5.4.4 环溪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5.5 环溪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5.6 环溪村景观发展的“古村文化感知模式”总结
        4.5.7 缪家村“古村文化感知模式”存在的问题
        4.5.7.1 以莲文化作为乡村景观唯一主导因素,导致景观长效性不足
        4.5.7.2 莲文化景观局限于村庄聚落之内
        4.5.7.3 生产性景观的经济功能被弱化
        4.5.7.4 缺乏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营造和文化体验活动的策划
    4.6 调查问卷分析
        4.6.1 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4.6.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6.3 调研小结
    4.7 本章小结
5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分析
    5.1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分类比较
        5.1.1 杭嘉湖地区五种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应用
        5.1.1.1 主题农场聚集模式
        5.1.1.2 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5.1.1.3 水乡文旅融合模式
        5.1.1.4 田园农业观光模式
        5.1.1.5 古村文化感知模式
        5.1.2 杭嘉湖地区五种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5.1.2.1 共性特征
        5.1.2.2 个性特征
    5.2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5.2.1 自然环境和聚落格局限制了乡村景观的进一步发展
        5.2.2 自然村未被纳入景观体系的建设,导致景区村庄发展受限
        5.2.3 未找准乡村文化特色,导致乡村景观的“同质化”现象
        5.2.4 乡村景观类型丰富程度不足,导致季相性景观营造情况欠佳
        5.2.5 乡村品牌营造不充分,导致乡村旅游环境缺乏特色性
    5.3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优化对策和建议
        5.3.1 “主题农场聚集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1.1 因地制宜地扩大主题农场的经营规模
        5.3.1.2 强化各主题农场的联动效应
        5.3.1.3 确立乡村文化主题,保持乡村传统生活氛围
        5.3.1.4 与周边村庄形成基础设施相互协调,促进田园综合体的发展
        5.3.2 “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2.1 通过对村庄周边资源的合理利用,扩大景区村庄的发展规模
        5.3.2.2 强化乡村文化主题的建设,展现乡村的个性特征
        5.3.3 “水乡文旅融合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3.1 村庄的发展应与周边村域形成有效联动
        5.3.3.2 开发文创产品增强水乡文化旅游体验感
        5.3.4 “田园农业观光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4.1 延长产业链,强化景观品牌和产业品牌的建设
        5.3.4.2 挖掘乡土文化,确立乡村文化主题以营造乡村传统生活氛围
        5.3.4.3 加强文化景观体验区域的打造,形成乡村独特气质
        5.3.5 “古村文化感知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5.1 合理利用村庄周边资源,扩大景区村庄的发展规模
        5.3.5.2 传统文化与生产性景观结合,并强化生产性景观的经济功能
        5.3.5.3 深入挖掘文化精神内涵,融入景观规划中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全文总结
    6.2 可能的创新之处
    6.3 不足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浙江首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和《嘉兴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名单》
附录2 杭嘉湖地区3A景区村庄名单
附录3 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名单(2016—2019)
附录4 杭嘉湖地各县区代表性的乡村发展概况汇总表
附录5 杭嘉湖地区乡村景观发展模式调查问卷
附录6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致谢

(3)杭州地区乡村水体景观营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
        1.1.2 乡村生态景观的兴起
        1.1.3 水体景观的重要地位
        1.1.4 杭州地区乡村水环境特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
2 研究概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乡村景观
        2.1.2 水体、水体周边环境
        2.1.3 乡村水体景观
    2.2 国内外乡村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2.1 国外乡村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2.2 国内乡村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3 国内外乡村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3.1 国外乡村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3.2 国内乡村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4 国内外水体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4.1 国外水体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4.2 国内乡村水体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5 水体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2.5.1 人居环境理论
        2.5.2 乡村规划学
        2.5.3 景观生态学
        2.5.4 环境心理学
        2.5.5 园林美学
    2.6 本章小结
3 杭州乡村水体景观调查与分析
    3.1 调研计划
        3.1.1 地形地貌对水系特征的影响
        3.1.2 调研乡村名单选取
        3.1.3 调研要素确定
    3.2 调研方法
        3.2.1 资料收集法
        3.2.2 实地调研法
        3.2.3 访谈和问卷调查
        3.2.4 综合归纳与分析
    3.3 乡村基本概况
        3.3.1 调研乡村区位
        3.3.2 社会经济
        3.3.3 历史沿革
    3.4 乡村水体景观建设情况
        3.4.1 调研乡村建设情况综述
        3.4.2 调研乡村典型案例分析
    3.5 杭州乡村水体景观形态分类
        3.5.1 乡村水体生产景观
        3.5.2 乡村水体生活景观
        3.5.3 乡村水体生态景观
        3.5.4 乡村水体聚落景观
        3.5.5 乡村水体社会景观
    3.6 乡村水体景观建设面临突出问题
        3.6.1 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3.6.2 乡村水体生境亚健康
        3.6.3 乡村水体景观外向性组织欠缺
        3.6.4 乡村水体自我修复能力匮乏
        3.6.5 水体景观营造缺乏理论与技术指导
    3.7 本章小结
4 乡村水体景观AVC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4.1 乡村水体景观AVC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确定权重
    4.3 综合评价
    4.4 评价分析
        4.4.1 乡村水体景观生命力分析
        4.4.2 乡村水体景观吸引力分析
        4.4.3 乡村水体景观承载力分析
5 杭州地区乡村水体景观营造探索
    5.1 乡村水体景观设计原则
        5.1.1 整体连续性
        5.1.2 维持生态优先
        5.1.3 保持景观多样化
        5.1.4 强调地域特色性
        5.1.5 舒适度与可达性原则
    5.2 基于农田-水网格局的新时期生态基底建设要求
        5.2.1 传统“水—田—林—宅”生态基底的新时期要求
        5.2.2 生态基底满足生物栖息需求
        5.2.3 乡村水体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5.3 乡村水体景观营建优化策略
        5.3.1 生态目标策略:构建乡村水体生态安全格局
        5.3.2 生产目标策略:优化乡村水体生态网络结构
        5.3.3 生活目标策略:制定乡村水体生态修复措施
        5.3.4 聚落目标策略:打造乡村水体生态净化系统
        5.3.5 社会目标策略:维护乡村水体流域历史人文资源
    5.4 乡村水体景观营建具体措施
        5.4.1 乡村景观营造与水体生态修复相结合
        5.4.2 滨水地带栖息地重建
        5.4.3 发掘乡村地域特色性设计
    5.5 兼具生态、净化、景观和游憩价值的乡村水体景观系统
        5.5.1 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5.5.2 乡村水体景观系统的塑造
    5.6 本章小结
6.板桥水网乡村规划设计
    6.1 区位分析
    6.2 双浦镇板桥村景观AVC综合评价
    6.3 双浦镇板桥村景观AVC评价分析
    6.4 现状研判
    6.5 奠定交融的生态网络基础
        6.5.1 自然要素识别
        6.5.2 基地生态敏感度分析
    6.6 板桥水网乡村规划策略
        6.6.1 统筹村域资源,定位江南水乡品牌形象
        6.6.2 生态安全层面——中心控制区划定保障安全格局
        6.6.3 景观复合机能——生态网络连接实施技术手段
        6.6.4 社会综合职能——场地存量更新丰富乡村多元价值
        6.6.5 时域动态特性——建立管控机制与弹性发展策略
        6.6.6 小结
    6.7 结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部分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表目录
附录二:“乡村水体景观AVC综合评价指标评估”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三:乡村水体景观AVC综合评价因子重要性比较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4)城郊型农业庄园规划研究 ——以龙游县茗皇茶庄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城郊型农业庄园相关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析
        2.1.1 现代农业庄园
        2.1.2 城郊
        2.1.3 城郊型农业庄园
    2.2 发展现状
        2.2.1 国家政策提倡发展现代农业庄园
        2.2.2 各界人士全力引导推动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
        2.2.3 城郊型农业庄园发展快速
        2.2.4 逐步进入标准化建设阶段
    2.3 城郊型农业庄园的特征
        2.3.1 区位与城市关系密切
        2.3.2 区域景观环境复杂
        2.3.3 现代农业主导庄园发展
        2.3.4 功能发展多样复合
    2.4 城郊型农业庄园的类型与功能
        2.4.1 类型
        2.4.2 功能
    2.5 城郊型农业庄园发展存在问题
        2.5.1 忽视规划统筹发展定位模糊
        2.5.2 轻视农业地位产业发展失衡
        2.5.3 产品设置雷同客源市场受限
        2.5.4 缺乏地域特色城市化倾向严重
        2.5.5 资源优势发掘不足发展层次较低
        2.5.6 服务管理体制滞后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2.5.7 场地开发过度环境生态受损
    2.6 小结
3 国内外经典案例研究和理论基础
    3.1 案例研究
        3.1.1 瑞典罗森戴尔农业庄园
        3.1.2 日本静冈牧之原茶庄园
        3.1.3 云南柏联茶庄园
        3.1.4 案例启示
    3.2 理论基础
        3.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2 环城游憩带理论
        3.2.3 旅游心理学理论
        3.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小结
4 城郊型农业庄园规划策略
    4.1 规划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4.1.1 区位条件分析
        4.1.2 资源条件分析
        4.1.3 场地现状分析
        4.1.4 客源条件分析
        4.1.5 上位规划研究
    4.2 规划原则
        4.2.1 因地制宜立足地域特色
        4.2.2 以农为本彰显现代科技
        4.2.3 生态优先兼顾综合效益
        4.2.4 整体规划协调各部发展
        4.2.5 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
    4.3 空间布局
        4.3.1 产业布局
        4.3.2 功能布局
        4.3.3 山水地形
        4.3.4 道路交通
        4.3.5 生产性景观
        4.3.6 植物景观
        4.3.7 文化性景观
        4.3.8 环境保护规划
        4.3.9 游赏服务设施
    4.4 小结
5 龙游县茗皇茶庄园规划
    5.1 项目概况
        5.1.1 龙游县概况
        5.1.2 项目背景
        5.1.3 茶产业与茶文化
    5.2 场地现状
        5.2.1 区位分析
        5.2.2 基地现状分析
        5.2.3 客源条件分析
        5.2.4 周边旅游资源分析
    5.3 规划定位
        5.3.1 市场定位
        5.3.2 功能定位
        5.3.3 目标定位
    5.4 空间布局规划
        5.4.1 产业布局
        5.4.2 分区规划
    5.5 园区专项规划
        5.5.1 山水地形
        5.5.2 道路交通
        5.5.3 生产性景观
        5.5.4 文化性景观
        5.5.5 植物景观
        5.5.6 环境保护规划
        5.5.7 游赏服务设施
        5.5.8 经济技术指标
    5.6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致谢

(5)杭州传统村落植物景观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传统村落的发展
        1.1.2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解析
        1.4.1 传统村落
        1.4.2 村落植物景观
        1.4.3 “三生”
        1.4.4 景观评价
    1.5 研究进展
        1.5.1 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研究进展
        1.5.2 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6 研究框架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地基本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植被资源
    2.2 杭州传统村落的分布
    2.3 杭州传统村落分类
    2.4 研究对象
3 杭州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现状调查研究
    3.1 村落不同绿化空间分类分析
        3.1.1 生活空间植物景观
        3.1.2 生态空间植物景观
        3.1.3 生产空间植物景观
    3.2 传统村落实地调查方法
        3.2.1 植物种类调查
        3.2.2 典型植物群落调查
        3.2.3 村落绿地的绿化现状调查
    3.3 传统建筑型——桐庐县深澳村
        3.3.1 自然地理历史概况
        3.3.2 植物种类调查
        3.3.3 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3.3.3.1 生活空间植物景观
        3.3.3.2 生态空间植物景观
        3.3.3.3 生产空间植物景观
    3.4 人文景观型——富阳区东梓关村
        3.4.1 自然地理历史概况
        3.4.2 植物种类调查
        3.4.3 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3.4.3.1 生活空间植物景观
        3.4.3.2 生态空间植物景观
        3.4.3.3 生产空间植物景观
        3.4.4 古树名木
    3.5 自然生态型——临安区呼日村
        3.5.1 自然地理历史概况
        3.5.2 植物种类调查
        3.5.3 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3.5.3.1 生活空间植物景观
        3.5.3.2 生态空间植物景观
        3.5.3.3 生产空间植物景观
    3.6 传统村落植物景观问卷调查分析
        3.6.1 调查问卷目的意义
        3.6.2 问卷调查内容
        3.6.3 调查结果分析
        3.6.4 小结
    3.7 传统村落植物种类调查结果与分析
        3.7.1 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3.7.2 常绿落叶组成分析
        3.7.3 乡土性分析
        3.7.4 生产性分析
        3.7.5 观赏性分析
    3.8 存在问题与分析
        3.8.1 生活空间植物景观
        3.8.2 生态空间植物景观
        3.8.3 生产空间植物景观
    3.9 本章小结
4 杭州市传统村落植物景观评价
    4.1 评价方法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评价体系构建
        4.1.3 评价内容标准制定
        4.1.4 构造判断矩阵
        4.1.5 计算相对权重
        4.1.6 一致性检验
    4.2 研究对象选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评价因子权重评定及检验
        4.3.2 样地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结果
        4.3.2.1 不同绿化空间类型分析
        4.3.2.2 不同功能特性类型分析
        4.3.2.3 不同村落类型分析
    4.4 存在问题与分析
        4.4.1 生态功能层
        4.4.2 景观功能层
        4.4.3 社会功能层
    4.5 结论与讨论
5 传统村落植物景观营造优化策略
    5.1 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特色营造原则
        5.1.1 植物乡土性
        5.1.2 植物多样性
        5.1.3 地域文化表达
        5.1.4 “三生”空间整体布局
        5.1.5 生产经济效益
    5.2 传统村落植物种类选择优化
    5.3 植物群落结构优化模式
        5.3.1 丰富植物多样性
        5.3.2 植物结构优化
        5.3.3 常绿落叶植物结构优化
    5.4 不同类型景观植物配置模式优化策略
        5.4.1 传统建筑型
        5.4.2 人文景观型
        5.4.3 自然生态型
    5.5 经济社会功能优化策略
        5.5.1 注重村落经济和社会效益
        5.5.2 加强园林养护管理
6 结语
    6.1 结论
        6.1.1 传统村落植物资源
        6.1.2 传统村落植物景观
        6.1.3 传统村落植物景观评价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绿化模范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研究 ——以马鞍山市当涂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进程加快下的生态意识思考
        1.1.2 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1.2.2 全国各地争先创建绿化模范县城
        1.2.3 安徽省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活动
        1.2.4 国外研究与发展概况
    1.3 相关概念
        1.3.1 绿化模范县城
        1.3.2 生态文明建设
        1.3.3 城乡一体化
        1.3.4 景观生态学
        1.3.5 森林城市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
        2.1.1 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筑区域国上绿化网络
        2.1.2 推动城乡绿色产业发展的需要
        2.1.3 建设现代宜居城市和增强城市竞争力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方法与内容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绿化模范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3.1 绿化模范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的理论研究
        3.1.1 绿化模范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的理论依据
        3.1.2 绿化模范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
        3.1.3 绿化模范县城评选检查的内容与步骤
        3.1.4 绿化模范县城建设检查评分标准
    3.2 绿化模范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的方法研究
        3.2.1 绿化模范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的体系构建
        3.2.2 绿化模范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的规划内容
        3.2.3 绿化模范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的规划方法
第四章 当涂县绿化模范县城建设总体规划
    4.1 建设条件、区域现状与存在问题
        4.1.1 建设条件分析
        4.1.2 区域现状分析
        4.1.3 存在问题分析
    4.2 规划综述
        4.2.1 指导思想与建设理念
        4.2.2 规划原则
        4.2.3 创建意义
        4.2.4 创建目标
        4.2.5 空间布局
    4.3 建设内容与任务
        4.3.1 贯彻绿化政策加强组织领导
        4.3.2 绿化规划与计划的制定
        4.3.3 义务植树活动建设规划
        4.3.4 建成区绿化建设规划
        4.3.5 森林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3.6 古树名木保护建设规划
        4.3.7 绿化管护建设规划
        4.3.8 科学造林与森林质量建设规划
        4.3.9 绿化宣传教育建设规划
    4.4 重点工程建设规划
        4.4.1 实施林长制工作方案
        4.4.2 林业增绿增效增美营造林任务
        4.4.3 “三线三边”绿化提升工程
        4.4.4 相关重点工程建设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关系弹性发展的现实命题
        1.1.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时代要求
        1.1.3 原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心理渴求
    1.2 研究范围、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生态村研究现状
        1.3.2 国内生态村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生态村
        1.4.2 文明生态村
        1.4.3 美丽乡村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河北省生态村发展概况
    2.1 河北省乡村基本情况
        2.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2.1.2 乡村现状与人口情况
        2.1.3 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
    2.2 河北省生态村发展历程
        2.2.1 第一阶段——生态示范区试点
        2.2.2 第二阶段——文明生态村建设
        2.2.3 第三阶段——美丽乡村探索
    2.3 河北省生态村发展现状
        2.3.1 生态村现有情况总述
        2.3.2 生态村地理区位分析
        2.3.3 生态村密集程度分析
        2.3.4 生态村空间形态分析
    2.4 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村现状
        2.4.1 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村概况
        2.4.2 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村分类
        2.4.2.1 地理区位
        2.4.2.2 产业结构
        2.4.2.3 分类情况
    2.5 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现状
        2.5.1 研究对象选取
        2.5.2 研究对象现状
        2.5.2.1 农业生态村:杨家峪村、巴家峪村
        2.5.2.2 工业生态村:全呼村、一街村
        2.5.2.3 旅游业生态村:前南峪村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空间布局
    3.1 外环境空间格局
        3.1.1 区域范围空间格局
        3.1.1.1 农业生态村区域范围情况
        3.1.1.2 工业生态村区域范围情况
        3.1.1.3 旅游业生态村区域范围情况
        3.1.1.4 小结
        3.1.2 镇域范围空间格局
        3.1.2.1 农业生态村镇域范围情况
        3.1.2.2 工业生态村镇域范围情况
        3.1.2.3 旅游业生态村镇域范围情况
        3.1.2.4 小结
    3.2 村域空间布局
        3.2.1 村域空间构成要素
        3.2.1.1 居住空间
        3.2.1.2 生产空间
        3.2.1.3 服务空间
        3.2.2 村域空间布局现状
        3.2.2.1 农业生态村村域空间布局
        3.2.2.2 工业生态村村域空间布局
        3.2.2.3 旅游业生态村村域空间布局
        3.2.2.4 河北省山区生态村村域空间布局特点
        3.2.3 村域空间特征影响
        3.2.3.1 农业生态村
        3.2.3.2 工业生态村
        3.2.3.3 旅游业生态村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生态建设
    4.1 生态建设误区
        4.1.1 生态环境恶化
        4.1.2 乡土景观消融
        4.1.3 地域特色遗失
    4.2 原乡生态维育
        4.2.1 自然景观维育
        4.2.1.1 基质
        4.2.1.2 廊道
        4.2.1.3 斑块
        4.2.2 生产景观维育
        4.2.2.1 果林
        4.2.2.2 农田
        4.2.3 文化景观维育
        4.2.3.1 传统元素
        4.2.3.2 传统建筑
        4.2.3.3 传统习俗
    4.3 生态技术应用
        4.3.1 资源利用
        4.3.1.1 清洁能源利用
        4.3.1.2 水资源利用
        4.3.1.3 污水处理
        4.3.2 被动节能
        4.3.2.1 聚落规划
        4.3.2.2 微气候调节
        4.3.2.3 建造工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北山区国家级生态村提升策略及发展模式
    5.1 发展现存问题
        5.1.1 空间布局方面
        5.1.1.1 居住空间缺乏系统治理与整合
        5.1.1.2 生产空间缺乏统一规划与分区
        5.1.1.3 服务空间缺乏合理配置与设计
        5.1.2 生态建设方面
        5.1.2.1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生态技术的运用不足
        5.1.2.2 传统风貌的不断侵蚀与生态景观的缺乏规划
        5.1.2.3 生产与生活污染物的处理薄弱
        5.1.3 经济发展方面
        5.1.3.1 人口持续流失阻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5.1.3.2 三产融合不紧密影响产业附加值提升
        5.1.3.3 资金积累与利用问题降低风险抵御能力
        5.1.3.4 缺乏合理营销致使产品难以扩大知名度
    5.2 经济发展策略
        5.2.1 多元参与资本引入
        5.2.2 乡村集体品牌树立
        5.2.3 特色文化保护开发
        5.2.4 科创促进产业融合
        5.2.4.1 农业优化升级
        5.2.4.2 工业改革转型
        5.2.4.3 旅游业优化升级
        5.2.5 产品宣传营销设计
    5.3 空间布局策略
        5.3.1 居住空间规划策略
        5.3.1.1 居住空间形态整合
        5.3.1.2 道路交通干扰减小
        5.3.1.3 基础设施加强完善
        5.3.1.4 民居整理功能置换
        5.3.2 生产空间规划策略
        5.3.3 服务空间规划策略
    5.4 生态建设策略
        5.4.1 村民生态意识加强
        5.4.2 资源过度开发治理
        5.4.3 生态技术合理应用
        5.4.4 乡土风貌传承保护
        5.4.5 生态景观规划维育
    5.5 发展模式构想
        5.5.1 旅游发展模式
        5.5.1.1 生态观光类旅游模式
        5.5.1.2 文化创意类旅游模式
        5.5.2 养老发展模式
        5.5.2.1 体验型养老模式
        5.5.2.2 护理型养老模式
        5.5.3 康养发展模式
        5.5.3.1 养生度假型康养模式
        5.5.3.2 医养产业型康养模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附录 A
附录 B 河北省省级生态村名单(共60个)
附录 C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北京边缘地区人居林结构、动态变化及生态效益初步分析——以牛栏山-马坡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
        1.2.2 牛栏山-马坡镇人居林结构情况获取
        1.2.3 人居林树冠覆盖目视解译过程及精度检验
        1.2.4 人居林树冠覆盖动态变化计算
        1.2.5 基于i-Tree模型的人居林生态效益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居林结构分析
        2.1.12015年人居林科、属、种组成特征分析
        2.1.2 人居林优势树种组成特征分析
        2.1.3 不同类型人居林结构特征比较
    2.2 人居林树冠覆盖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2.3 人居林树冠覆盖解译精度检验分析
    2.4 人居林生态效益评估分析
3 讨论
    3.1 人居林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
    3.2 基于i-Tree模型的人居林生态效益分析
    3.3 建议
4 结论

(9)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质量评价及营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特色小镇建设受到政策大力支持
        1.1.2 农业类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广阔前景
        1.1.3 杭州特色小镇建设成果突出
        1.1.4 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营造理论缺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相关研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类特色小镇
        2.1.2 景观
        2.1.3 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景观美学
        2.2.3 大众行为心理学
        2.2.4 层次分析法
        2.2.5 模糊综合评价法
第三章 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调查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方法
        3.2.1 相关文献调查法
        3.2.2 现场调研法
        3.2.3 咨询与问卷调查法
        3.2.4 归纳总结与分析法
    3.3 调查安排
    3.4 调查结果
        3.4.1 稻香小镇
        3.4.2 草莓小镇
        3.4.3 渔家小镇
        3.4.4 好竹意小镇
        3.4.5 龙坞茶镇
第四章 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质量评价
    4.1 景观质量评价指标集的建立
        4.1.1 建立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权重分析
        4.2.1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4.2.2 计算权重并完成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结果
    4.4 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等级
    4.5 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质量评价
        4.5.1 稻香小镇
        4.5.2 草莓小镇
        4.5.3 渔家小镇
        4.5.4 好竹意小镇
        4.5.5 龙坞茶镇
    4.6 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4.6.1 产业特色挖掘不充分
        4.6.2 景观营造趋于城市化
        4.6.3 道路交通景观设施不健全
        4.6.4 后期景观管理维护不到位
    4.7 小结
第五章 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营造策略
    5.1 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营造手法
        5.1.1 方案合理,特色突出
        5.1.2 活动融入,体现乡土
        5.1.3 道路改造,完善设施
        5.1.4 完善法规,加强景观维护
    5.2 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主要营造内容
        5.2.1 特色农业景观营造
        5.2.2 活动性景观营造
        5.2.3 特色空间景观营造
        5.2.4 特色文化景观营造
        5.2.5 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文章特色之处
    6.3 文章不足之处
    6.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附录1 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调研名单
    附录2 专家征询问卷
    附录3 专家评分权重计算结果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发达地区转型时期村庄生态化更新规划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达地区乡村转型对村庄发展定位和更新模式产生新需求
        1.1.2 村庄更新拟城化趋势突出,生态高冲击模式凸显
        1.1.3 转型时期发达地区村庄更新具备较好发展潜力
        1.1.4 乡村地区内外部环境互动要求村庄更新的生态化倾向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村庄聚落
        1.2.2 更新、村庄更新、村庄整治
        1.2.3 生态位、村庄生态位
        1.2.4 转型时期、发达地区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1.3.1 问题选取
        1.3.2 研究视角选取
        1.3.3 研究立足点:规划“目标-策略”体系
        1.3.4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范围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4.3 研究方法
        1.4.4 论文章节安排
        1.4.5 技术路线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生态化村庄更新理论研究
        2.1.1 国外村庄生态化更新理论研究进展
        2.1.2 国内村庄更新研究进展
    2.2 国内外村庄更新政策研究进展
        2.2.1 国外村庄更新政策研究进展
        2.2.2 国内村庄更新政策研究特点
    2.3 村庄更新实践探索案例分析
        2.3.1 德国巴伐利亚州村庄更新计划
        2.3.2 日本原风景村庄更新计划
        2.3.3 韩国“传统题目农村建设”项目
        2.3.4 台湾地区“富丽农渔村”更新建设
    2.4 村庄更新相关研究小结与启示
        2.4.1 国内外村庄更新相关研究小结
        2.4.2 相关文献整理对论文框架构建的启示
3 生态位理论借鉴与研究框架构建
    3.1 自然生态位概念源起与发展
    3.2 生态位研究代表性理论
        3.2.1 生态位重叠理论与分离理论
        3.2.2 生态位态势理论
        3.2.3 生态位宽度与扩充假说理论
        3.2.4 生态位适宜度理论
    3.3 生态位理论在城市与乡村研究领域的应用
        3.3.1 生态位理论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3.3.2 生态位理论在乡村研究中的应用
        3.3.3 生态位应用方向小结
    3.4 生态位导向下的村庄生态化更新规划研究框架建构
        3.4.1 生态化导向下村庄更新研究的四大挑战
        3.4.2 村庄更新研究的五个环节与四类评析
        3.4.3 “四大挑战、五个环节、四类评析”的解释性框架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村庄生态价值变迁与村庄更新发展阶段特征
    4.1 乡村生态功能价值特征
        4.1.1 村庄价值概念和类型
        4.1.2 村庄价值特征
    4.2 基于乡村核心价值的国内外村庄更新发展阶段
        4.2.1 国外村庄更新发展阶段
        4.2.2 乡村核心价值导向下的国内村庄更新发展阶段
        4.2.3 国内外村庄生态价值与更新发展阶段小结
    4.3 发达地区村庄更新发展特征、问题与趋势——以杭州三江两岸地区为例
        4.3.1 发达地区村庄更新的渠道与特点——以浙江省为例
        4.3.2 发达地区村庄更新规划实施途径的问题与启示
        4.3.3 发达地区村庄更新空间效果分析
        4.3.4 发达地区村庄更新的现状问题分析
        4.3.5 村庄更新问题的生态关联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村庄更新空间格局分析
    5.1 开展村庄更新空间格局评价的必要性
        5.1.1 村庄更新空间格局评价的必要性
        5.1.2 生态位适宜度导向评价引入的必要性
    5.2 村庄更新空间格局评析思路
        5.2.1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村庄更新空间评价层次
        5.2.2 基于村庄生态位适宜度的更新空间格局评价指标
    5.3 区域层面村庄更新空间格局分析——以杭州市三江两岸地区为例
        5.3.1 分析对象介绍
        5.3.2 区域层面村庄更新空间格局评价内容
        5.3.3 区域层面村庄更新空间格局评价结果
    5.4 村域层面村庄生态化更新空间评价
        5.4.1 村域分析对象简介
        5.4.2 村域层面村庄更新空间格局评价内容
        5.4.3 村域层面生态更新空间格局评价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生态位扩充理论的村庄更新机理与目标-策略体系
    6.1 序参量理论引导下生态位因子选择
    6.2 村庄生态位扩充机理分析
        6.2.1 资源禀赋与生态需求对村庄生态位扩充的影响
        6.2.2 制度环境对村庄生态位扩充的影响
        6.2.3 生态技术对于村庄生态位扩充的影响
        6.2.4 区位条件对于村庄生态位扩充的影响
    6.3 生态位扩充导向下的村庄更新目标-策略体系架构
        6.3.1 村庄生态化更新目标策略体系构建着眼点
        6.3.2 生态位扩充导向下的更新规划目标体系构建
    6.4 村庄生态化更新规划策略体系
        6.4.1 村庄生态化更新规划策略要点
        6.4.2 村庄生态化更新规划策略编制内容
        6.4.3 村庄生态化更新规划策略技术方法
        6.4.4 村庄生态化更新规划管理对策
    6.5 村庄更新目标-策略体系实证研究
        6.5.1 实证对象——生态要素识别
        6.5.2 生态要素优劣势分析
        6.5.3 生态化改造规划目标
        6.5.4 以生态化为导向的村庄更新规划策略
        6.5.5 生态化更新对村庄生态位扩充的绩效对比
    6.6 本章小结
7 政策因素对村庄更新规划的影响分析
    7.1 村庄更新政策形式与分析思路
        7.1.1 村庄更新政策的形式
        7.1.2 村庄更新政策分析思路
    7.2 政策因素对村庄更新的影响分析
        7.2.1 政策因素框定村庄更新活动空间
        7.2.2 政策影响村庄更新活动的能力与成本
        7.2.3 政策确定不同层级主体之间的合作方式
        7.2.4 政策为村庄更新的转型提供适应性预期
        7.2.5 生态位导向下政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
    7.3 政策在村庄更新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7.3.1 政策设计思维问题:偏建设、轻管理,以城市本位发展思维逆推村庄更新政策
        7.3.2 政策内容问题:偏重硬环境改善和短期落地,轻视软环境营造及生态长期改善
        7.3.3 政策落实的问题:偏重纵向集中投放,缺少横向时序统筹
    7.4 促进村庄生态化更新实施的优化对策
        7.4.1 重视以生态化为导向的规划对政策落实的统筹作用
        7.4.2 突出对生态格局有重要意义的村庄更新政策优先统筹安排
        7.4.3 推进政策落实机制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7.4.4 优先落实维系乡村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功能的政策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调研过程与访谈经历汇总

四、建德市庭院林业发展模式和经济、生态效益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居安老理念下的乡村社区规划研究[D]. 唐琰萍.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D]. 朱钦震.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3]杭州地区乡村水体景观营造模式研究[D]. 李琳.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4]城郊型农业庄园规划研究 ——以龙游县茗皇茶庄园为例[D]. 郭婷婷.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7)
  • [5]杭州传统村落植物景观案例研究[D]. 马逍原.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6]绿化模范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研究 ——以马鞍山市当涂县为例[D]. 徐健飞.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7]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王冰玥.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8]北京边缘地区人居林结构、动态变化及生态效益初步分析——以牛栏山-马坡镇为例[J]. 王丽群,张志强,李格,马丰伟,陈立欣. 林业科学, 2018(08)
  • [9]杭州农业类特色小镇景观质量评价及营造策略研究[D]. 陈丽丽.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10]发达地区转型时期村庄生态化更新规划与策略研究[D]. 柴舟跃. 浙江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建德市园林林业发展模式及经济生态效益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