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世界有黑店

清平世界有黑店

一、清平世界竟有黑店(论文文献综述)

袁耀辉[1](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杨昊冉[2](2019)在《清代淫戏考述》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道德的国度,但就是这样一个以道德至上的国度,文学艺术上的“逾礼”之作却蔚为大观,艳情小说与春宫图就是典型代表,但这些为世人皆知的东西却往往不能正面示人,因为他们被扣上一顶“淫”的帽子,被视作“淫书”“淫画”“淫戏”。然而经过时代的发展进步,思想意识的逐渐解禁,人们对待性的态度不再是以往淫秽、下流或肮脏的,而是以一种客观、平和和欣赏的态度。作为一种艺术展现形态,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戏剧艺术,尤其是中国戏曲的相关研究中,“淫戏”的观念依旧停留在人们的认知中,在各类戏剧史的撰写中也往往避而不谈,甚至连这个概念的界定和批评立场也模糊不清。本课题旨在以清代“淫戏”为对象,以史带论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客观、准确和真实地去把握清代“淫戏”的艺术特征——这一在戏剧史上存在却又避而不谈的戏剧现象。论文由正文四章和余论组成,正文部分从文化内涵、历史分期、剧目考证和个案分析等四个方面入手,对清代淫戏进行考察与分析。第一章论述“淫”的内涵本义,即男性话语权利为中心的道德批评,将它与性别文化联系在一起进行交叉研究,探讨淫戏与女性审美消费之间的关系,继而从泛戏剧观出发,考察关于“淫戏”一词的记载,“淫戏”一词虽见于宋代,但与清代淫戏的指涉内涵有着很大不同,其时所论“淫戏”其实是“今乐”观念的其他表述,而非成熟稳定的戏剧演出,但这种“今乐”观的历史因素,也成为了清代“淫戏”指涉的非戏剧因素体现。第二章概述清代淫戏的分期和特征,以审美特征和表现特点作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将清代淫戏大致分为风化时代、声色时代和演剧时代等三个时期。第三章考察清代淫戏的剧目,对传奇杂剧中的“才子佳人”剧这一类型的剧作特点进行分析,又对“小本淫词唱片”“永禁淫戏单目”、晚清报刊所载剧目进行了详细考证,发现清代淫戏剧目在关于“淫戏”之名的指涉上有着流行性的特征,“雅”与“俗”的定位上呈现出更替的特点,进而得出清代淫戏的消亡主要还是戏剧审美本体上的内部消解,而非外部力量禁毁的观点。第四章详述清代淫戏代表性剧目进行个案分析,即《游园惊梦》一出的定型、水浒戏中潘金莲、潘巧云和阎惜娇三个“淫妇”故事的舞台演绎和《杀子报》中“杀子”行为,分别对情欲的聚焦、暴力的宣泄和真实的恐惧三种审美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清代淫戏之所以受众多、传播广的内在原因。最后的余论部分,考虑到我们当今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具有社会学和艺术学意义的禁毁戏剧的研究也应有着这样的视野,即处在同一历史时期下的不同地域的同一文化现象的考察。尤其是这种“淫戏”现象,当然,文化的语境不同,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必然有着其差异性,故而以表现淫秽色情内容的戏剧作为分析依据,简略地梳理了西方戏剧发展中的“淫戏”现象,试图说明“淫戏”这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戏曲独有,而是人类戏剧艺术发展过程所具有的普遍现象,并以此作为本论文最后之絮语。

孙建杰[3](2018)在《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变革与演剧生态为考察对象,结合丰富的史料,探讨了1840—1949年间河南地方戏发展与蜕变的时代背景、剧坛概况、发展态势与总体走向,并对这一时期的河南地方戏的班社、艺人、剧场、作家(作品)等做了考察。晚清民国(1840—1949)是河南地方戏取得大发展与大繁荣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河南地方戏发展史上的重要机遇期,更是河南地方戏自内而外,实现全面革新的一个历史时期。它既回荡着传统文化的流波,又在时代风气的渲染之下孕育着诸多新变。总的看来,这一百余年间河南地方戏的发展历程以1914年“时李之争”事件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期。1840—1914年间,河南地方戏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域是在乡间,与乡间生活、民俗文化结合极为紧密,是谓之河南地方戏的乡村时代;1914年之后,河南地方戏由农村逐步迁徙至城市,从只能游走于乡村陋野、搬演于庙会高台之上的杂伎游艺之作逐步演进为在商业化、专业剧场演出的独立的艺术样式。在城市之中发展、演进的河南地方戏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是谓之河南地方戏的城市时代。自1840年以来社会形态、经济体制与时代思潮的变迁,构成了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发展与演进的时代背景,晚清以来的戏曲改良运动及在其影响下诞生的河南戏曲改良思潮与实践则成为河南地方戏发展的时代机遇。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戏曲被赋予启迪民智、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河南地方戏也由下里巴人一跃而为新时代文化的象征、救国治民的利器,得到河南社会各界的广泛推崇。自1907年以来出现的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思潮、冯玉祥主导下的戏曲改良运动、樊粹庭引领的河南梆子革新实践这三次大的戏曲变革实践,扭转了时人对河南地方戏的偏见,形成了以观剧为时尚的社会思潮,重塑了20世纪上半叶河南社会的戏曲观念,在剧目、舞台、声腔等方面对河南地方戏做出了根本性的革新,全面提升了河南地方戏的文化品格,并建立一种契合时代背景,符合城市民众审美需求的新的戏曲形式,为后世河南地方戏的发展与创新树立了典范。剧种的繁多与民俗演剧的兴盛则构成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剧坛的两大特点。基于河南悠久厚重的戏曲文化,地处天下之中、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和人情地理的丰富,这一时期在河南剧坛生存、繁衍了的各类剧种多达40余个,其中河南本土剧种30个,外来剧种至少有15个。它们在中州大地上争奇斗艳、碰撞融合、竞相斗胜,形成了河南剧坛诸腔杂陈、百花竞放的盛景。1949年前,河南居民十九业农,大多数地区仍笼罩于农耕文明的余晖之中,强大的农业基因、庞大的农村人口为晚清民国河南民俗演剧的兴盛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充足的养分。确切地说,这一时期河南绝大多数演剧活动是发生在乡村之中的,而民俗演剧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演剧类型上看,都是这一时期演剧活动的绝对主体。一年四季,乡民或聚街头巷尾,或汇宗庙祠堂,或于场院村头,邀班做戏,吹拉弹唱,演唱歌舞和村坊小戏,娱神娱人兼而有之。春祈秋报、庙会演剧、节令演剧、崇圣演剧、集市演剧、行会演剧、喜丧演剧构成这一时期河南民俗演剧的主要内容。班社、剧场、艺人、作家(作品)作为河南地方戏的组成要素,是河南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组织单位,也是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演进与变革的主体与直接体现者。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班社在组织、运营上与全国其它地市、剧种的戏曲班社类似,大同小异,分科班(窝班)、江湖班、玩会班、龙虎班四种。20世纪20年代,冯玉祥两次督豫,在河南建立了由官方直接组织、管理的艺人培训机构,开启了河南官方培养戏曲艺人的先河。在它的影响下,一大批民间新式知识分子也积极投身于戏曲教育事业,出现一批以“学社”“剧社”“学校”“剧团”命名的新式戏曲人才培养机构。虽然这些机构未能完全抛弃旧式班社的陈规旧俗,但在培养模式、规章制度、训练方式等方面均有所变化,更加合理与科学,而且它们不拘泥于门户之见,积极吸纳京剧及其它兄弟剧种的艺术精髓,融汇于河南地方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良与革新之中,为这一时期的河南地方戏培养了大批人才。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剧场新旧兼收、中西并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极其丰富。既有经济便利,可就地搬演的临时性演剧场所,也有规模宏大、形制精美的专业剧场;既有模仿上海“新舞台”兴建的新式剧场,也有延续千年、遍布河南全境的古老戏楼。茶园剧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三十余年间迎来了自己最后的辉煌,它见证了以河南梆子为代表的河南地方戏在城市的崛起。1909年落成的“丰乐园”剧场,标志着河南新式剧场的开端。1927年,冯玉祥主导兴建的“人民会场”,兼具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含义,它催生了河南大规模修建剧场的浪潮。由永安、永乐、国民等七家剧院形成的“相国寺梆戏文化圈”第一次使梆戏剧场在河南剧坛站住了脚,并获得长久而稳固的发展,为河南地方戏的深度变革创造了条件。樊粹庭主导的“豫声剧院”则成为河南新式剧场的集大成者。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49年,河南各地共有新式剧场有225所、茶园剧场26所,遍及河南各地区的中心城市,在较为偏远的乡村,更存在数目众多、难以统计的简易戏院。艺人始终是河南地方戏最为活跃的要素,它既是河南地方戏的传承者与守护者,又是河南地方戏的创造者,在饱受社会歧视的环境中,他们不仅保存了河南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火种,提升了河南地方戏的艺术水平,更创造了曲剧、四平调等新的剧种。晚清民国是河南地方戏艺人大量涌现、名家辈出的一个历史时代,以“开封五云”为代表的一批艺人吹响了河南地方戏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号角,并为它在城市中的革新与发展开辟了道路。而坤伶的复兴与崛起,则成为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发展史上最为值得关注的戏曲史现象之一,她们促进了河南地方戏唱腔风格的革新和审美范式的转变,加速了河南地方戏流派的融合,彻底改变了河南地方戏的行当体制。对河南地方戏作家(作品)研究,向来是河南地方戏研究的难点,在樊粹庭之外,少有河南地方戏作家被提及。宽泛地说,河南地方戏现存传统剧目,都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与再创作,以此而论,它们都属于艺人创作的范围。在民间艺人之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批从事于河南地方戏创作的文人,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或刻意隐藏行踪、或名声不显,所做剧本也大多散佚,极难对他们作出较为细致的描绘与综述。民国年间,又有樊粹庭、王镇南、蒋心惠等人相继投身于河南地方戏的创作,他们的作品代表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的最高成就,彰显了河南地方戏的高度与深度。本文挖掘、整理了晚清民国时期36位河南地方戏作家及其作品,并对其中19位有较为详细资料者做了简单的考证和阐述,以补今日研究的缺憾。

姚敬文[4](2018)在《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影戏作为我国一项悠久的民间艺术,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承载着千百年来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在众多文学艺术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滦州影戏作为我国各大影戏中发展最为成熟的一支,历来受到较大的关注。本文主要从文学、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方面切入,对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展开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选题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影戏”、“滦州影戏”、“影戏剧本”、“历史题材”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在梳理前人对滦州影戏剧本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较明确的了解目前滦州影戏剧本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使本文在之后的写作中能够有所侧重,较大程度地彰显滦州影戏的多彩性。第一章采用详实的文献资料和第一手田野资料,对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的剧目进行了分析整理,为之后的论文写作打好基础。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历史题材剧本影戏在滦州影戏所有剧目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广受民众喜欢,故本章第一节从多方面对滦州影戏历史题材剧本的创作基础进行了探讨研究。第二节则从个案着手,根据剧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及矛盾双方的身份地位,将历史题材剧本分成了“忠奸斗争”剧、“君逼臣反”剧、“两雄争霸”剧和“英雄传奇”剧,并对各种类型的历史题材剧的演述模式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分析。第二章对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人物是剧中的灵魂,剧中精彩情节的展现以及主题思想的内涵都要凭借剧中的人物形象体现出来,本文选取了历史题材剧本中地位至高但形象被颠覆的皇帝一角,以及地位较低但却被赋予了重要功能作用的女性形象两种角色进行了分析探究,分别探讨剧本对两种角色所赋予的功用和价值。第三章则分析研究了滦州影戏历史题材剧本在创作上的文学艺术。通过对历史题材剧本与才子佳人剧本中儿女之事的比较、“二女抢一夫”和“忠奸朝堂打斗”舞台效果激烈情节的分析以及剧本频繁的重复叙事模式运用三个方面,分别分析滦州影戏历史题材剧本在思想艺术上与家国兴衰紧密联系的特点,在审美趣味上对戏剧“闹热”艺术的追求以及突出的重复叙述艺术。第四章从剧本内容形式分析内容实质,在对历史题材剧本内容整体掌握的基础上,对历史题材剧本影戏所生成的历史观和审美意识进行了研究探析。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文章存在的不足。

秦巴子[5](2013)在《过客书》文中提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唐]李白第一部1四十八岁的时候,我打算出门漫游。这件事应该在十八岁的时候去做,就像有个作家的小说题目:十八岁出门远行。三十年前没做的事情,现在做就晚了吗?老托尔斯泰八十二岁还出门远行呢,之所以冻死在小火车站上是因为他把这事推得太迟了。现在我四十八岁,四十八岁出门远行,有什么不妥?我知道同胞们的想法几千年一贯制: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在我们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把人生都严格地定制好了,

宋青[6](2012)在《北京话连词史(1750-1950)》文中研究说明连词的研究一直是近代汉语虚词研究的薄弱环节,直至2010年,第一部研究近代汉语连词的专着《近代汉语连词》才出版问世。1750至1950间连词历时嬗变情况更是无人涉及,本文拟探索出北京话连词在1750至1950两百年间的历时嬗变情况,构建这一历史时期的北京话连词发展史,从而找出语言发展演变的一般性规律,进而为汉语史研究做出贡献。具体来说,本文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北京话连词在1750至1950年间的面貌是什么样的。北京话连词在这两百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是怎么发展演变的。北京话连词在这两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呈现出什么规律。本文主要以《红楼梦》(前80回)、《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为研究语料,对这段历史时期的连词进行共时的描写和历时的解释。从共时和历时,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对这段时期的连词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揭示了连词在这两百年间的功能特点和历时嬗变规律。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个历史阶段选取一部书做定量统计。18世纪中期选取《红楼梦》(前80回),19世纪中期选取《儿女英雄传》,20世纪中期选取《正红旗下》。这三部书写作年代比较明确,且都用北京口语写成,都被认为是北京话的绝好教材。我们对这三部书中的连词作详细全面的统计,可了解每一个时期的连词面貌,并在此基础上可以看出连词的历时嬗变情况。由于《正红旗下》的篇幅较少,我们选取同时代的口语程度高的《茶馆》、《龙须沟》作辅助语料,可使我们更好地了解20世纪中叶北京话的面貌。文章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为“北京话连词史研究综述”,共分三节,分别对连词的定义,北京话连词的界定以及分类、分布等问题进行讨论。从第二章到第十一章分别对北京话(1750-1950)的并列连词、递进连词、承接连词、选择连词、假设连词、让步连词、因果连词、转折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十类连词的历时嬗变情况进行探讨。北京话连词在十八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的200年间,无论是表示的语义关系、连接能力还是句法限制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意义和用法此消彼长、不断演化,同义连词较多。连词功能总体上呈现出“抛物线”形的发展轨迹,即先由《红楼梦》时期的单一化逐步向《儿女英雄传》时期的复杂多样化转变,然后再转变为《正红旗下》时期的相对单一化。即《红楼梦》时期的连词成员虽然较多,但相对《儿女英雄传》时期用法相对单一,发展至《儿女英雄传》时期,连词成员继续增加,用法更为复杂,发展至《正红旗下》时期,连词成员比前两个时期都有所减少,且各词基本上都有了相对比较明确分工,分布上呈现互补趋势,这应该是语言的经济原则和不断规范化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黄胜江[7](2010)在《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文中提出乾隆时期是封建时代极盛而衰的转折期,受统治者的提倡和社会风习的影响,乾隆时期戏曲文化活动十分兴盛,同样处于生存模式的转折期:折子戏取代全本戏、花部开始取代雅部、以舞台演出取代剧本创作成为新的范式。乾隆时期成为最后一个古典戏曲文化的高潮,乾隆时期文人剧作成为古典戏曲史最后一批经典意义的文人剧作。已知143位文人曲家创作了382种剧作,至今形成超过七成的较高存留率。唐英、蒋士铨、张坚、杨潮观、徐爔、沈起凤等一批优秀剧作家继承前代艺术经验,在花雅争胜、古代传统与近代思潮交织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努力营造经典性的文本形式,剧作呈现主观化、征实化、道德化、诗文化、风雅化、感伤化交织的整体特征。由于抒写动机的强烈主体性体现,通过文本传播和舞台呈现,文人剧作的传播体现出小众化、当行性、即时性的特点,说明文人剧作内倾自喻性与案头化加强。乾隆时期文人剧作体现了十八世纪中后期一代文人之心态,在盛世之下的分化和失落,呈现感伤色彩;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的历史意义在于折射了回光返照的盛世实质;乾隆时期文人剧作作为古典剧作之殿军,是古典戏曲继“南洪北孔”之后的终结次盛期,在晚近戏曲文化坐标上居于承上启下的极其重要位置。

车守同[8](2006)在《由台静农与庄严生平看迁台知识分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的政治活动,强烈地牵动着社会的变迁。 本篇论文,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尚严(庄严·慕陵)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系主任台静农(台静农)这二位的生命历程、死生交情,扩大追溯到上个世纪申,在北京大学自由学风成长,历经文学发展、新旧冲突、艰苦环境下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以及1987年两岸开放后的互动关系。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蒙受了百年苦难,使得知识分子从来在心灵深处,反复思考着「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因于信仰的不同,使海峡两岸不幸分治至今,国族无法统一,这毋宁是当代中国人的最大缺憾。 笔者是来自台湾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目睹成千上万优秀的知识分子跨海而来,他们或者大节凛然,坚忍图成:或者不泯名禄,不惑流俗。以理性克制感情及乡愁,甚至终生没有再回到神州故土,但是「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他们践履笃实,对民族的大爱,对文化的执着,可歌可泣,动人肺腑,亦足以成为民族的英范。 因此,透过这篇论文,笔者较为详尽的说明及分析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而且笔者深信,只要中华文化存在一天,中国人的血脉必能相连。

丁淑梅[9](2006)在《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禁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借助官方的权力话语形成强势破坏力,带来社会政治与文化生活的振荡与浩劫。禁毁戏剧作为禁毁文化的一种特定表现,显示了不同时代文化政策的复杂性,对中国古代戏剧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序列性地梳理禁毁戏剧史料,对于中国古代禁毁戏剧的历史流程展开阶段性考察,概括分析禁毁戏剧的权力话语对中国古代戏剧史发生发展、形态衍变的作用和影响。 大体上,以先秦至汉魏、隋唐、两宋、元代、明代、清代几个阶段,展开对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的纵向梳理。通过一些较为典型的禁毁事件、言论、行动的归纳总结及其具体表现的探讨,试图完整勾勒伴随戏剧史发生发展进程的禁毁戏剧全貌。在有关禁毁戏剧的性质、原因、目的、手段、效果的分析开掘中,切入不同时代的禁戏侧重与力点,把握禁毁戏剧的历史流程。与此同时,以演剧活动、剧本剧目、参与群体等戏剧载体的横断面考察,追踪禁毁戏剧所造成的古代戏剧艺术在宫廷与民间、雅与俗、中心与边缘之间流衍递变,戏剧生态发展在平衡与失衡之间振荡的社会文化动因。禁毁戏剧伴生于古代戏剧史的生成过程中,这与每一时代的文化政策、政府管制及仪典制度变迁密切相关。先秦至汉魏时期是儒家礼乐文化制度得以确立并发展的时期,伴随着戏剧的发生和形态构造,官方禁戏的言论主要体现的是儒家治世以礼的思想观念。隋唐时期的禁毁戏剧则反映了社会政治权力的制衡与文化的冲突。总体上看,宋代以前禁毁戏剧的官方政治统制意识并不是很明确,儒家礼乐文化的思想意识发挥着一贯而隐性的抑制作用。两宋时代的禁毁戏剧,在官方禁巫禁淫祀的宗教清理以及君权与相权之争的时事政治大背景影响下,对于戏剧撰演活动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和破坏。元代禁集场演剧,主要出于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从元代戏剧的繁荣局面看,禁毁戏剧没有形成政治强势和管制力度。明代禁撰演禁观赏的一系列戏剧文化政策的颁行,与集权专制的强化和统治者推行的道德教化政策相关,伦理倾向较为显然。戏禁、戏教造成了戏剧撰演形态在不同层面的分化。清代的官私合力、设局收缴与禁毁戏剧载体,肇因于民族避讳,后而逐步扩大化,在演剧活动、剧本剧目、参与群体诸层面形成封建末世对于戏剧文化的专制禁毁态势。禁毁戏剧具有自身的权力话语特征,并与中国古代戏剧史的发生发展参差伴生、交错互动。在禁毁戏剧的权力话语发生作用与戏剧史自身的发生发展历程之间,一直存在着禁毁与反禁毁的对峙与交锋。这种对峙与交锋集中体现在礼乐规范、人神禁忌、情理冲突、雅俗交锋几个层面。禁毁戏剧也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如作为官方仪典的戏剧被管制,

伏漫戈[10](2006)在《“二拍”人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古代小说名着中,“二拍”研究尚属薄弱,这种现状与“二拍”所具有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不相称的,因此对“二拍”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人物的性格、命运、心理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小说的创作中心,人物决定了小说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由此可见,人物形象在“二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二拍”刻画了大量异彩纷呈,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鉴于“二拍”人物的多样性,人物塑造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二拍”人物研究尚存在缺乏系统性、忽视艺术性等问题,研究“二拍”的人物形象既有必要也很重要。 本文一方面围绕人生理想、经济活动、婚恋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问题,尽力全面、系统地揭示“二拍”众生的特点及其在小说史上的意义,进而了解明代中期以后,都市和城镇各阶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从“二拍”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点入手,揭示凌蒙初对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塑造艺术的贡献,力求准确把握古代白话小说人物塑造艺术的演化轨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从中国古代尤其是晚明的历史、经济、哲学、文化等宏观角度,结合凌蒙初的生平、小说创作理念,以不同时期、同类题材文学作品中的同类人物为参照,采用知人论世、比较、归纳等研究方法,对“二拍”的人物形象进行研究。 “二拍”中的士人缺乏君子风度,理想平凡,偏离了传统士人的形象,这一特点,与注重功利、趋向平民化的哲学观念的影响有关。士人的婚恋忽视了高雅的精神境界,这种失误是放纵情欲的时代风尚和作者庸俗的思想情趣造成的。士人对待功名趋于务实,这种变化根源在于科举制度日益腐败,士人的人生选择开始多样化。 “二拍”中的商人对经商的价值充满自信,其原因在于:首先,轻商观念有所改变。其次,经商能够致富。最后,通过科举和捐纳,提高了政治地位。 “二拍”中的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由于封建节烈观念淡漠,少女敢于挑战父母之命,追求自主婚姻。作者笔下的妓女“从良”的愿望强烈。女性在家庭事务中发挥着更主动的作用,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有赖于她们的经济实力和杰出才能。 “二拍”中大多数出家人形象丑恶。作者丑化出家人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宋元小说中破戒僧侣形象的影响。其次,不满佞佛、宠道的危害。最后,追求拍案惊奇的艺术效果。“二拍”所反映的宗教思想呈现三教合一的特点,所涉及的民间信仰具有:有求必应;简便易行;兼容并蓄的特点。

二、清平世界竟有黑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平世界竟有黑店(论文提纲范文)

(1)《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清代淫戏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阐述
    三、难点、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淫戏的发生与本质
    第一节 “淫”字的内涵
    第二节 淫与性别之关系
    第三节 “淫戏”概念的使用
    第四节 “淫戏”的非戏剧因素
第二章 清代淫戏的分期与特征
    第一节 风化时代
    第二节 声色时代
    第三节 演剧时代
第三章 淫戏剧目考论
    第一节 “才子佳人”剧
    第二节 “小本淫词唱片”管窥
    第三节 永禁淫戏目单考
    第四节 晚清报刊所载“淫戏”考
    小结
第四章 场上与接受:清代淫戏代表性个案分析
    第一节 情欲的聚焦:《游园惊梦》演出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暴力的宣泄:水浒戏中的“淫妇”与三杀”
    第三节 真实的恐惧:《杀子报》中的“杀子”行为
余论:全球化传播视野下的“淫戏”现象考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3)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缘起与现状
    二、本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三、本课题的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曲概述
    第一节 河南戏曲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的分期
        一、乡村时代:1840—1914
        二、城市时代:1914—149
    第三节 河南戏曲改良运动的发展与实践
        一、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思潮
        二、冯玉祥主导下的戏曲改良运动
        三、河南梆子的革新实践
    第四节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剧种考论
        一、地方史志所载剧种考
        二、报纸刊物所载剧种考
        三、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曲剧种的数量
第二章 晚清民国河南民俗演剧
    第一节 民俗演剧的类型与名目
    第二节 酬神演剧
        一、春祈秋报
        二、庙会演剧
        三、节令演剧
        四、崇圣演剧
    第三节 日常事务演剧
        一、集市演剧
        二、行会演剧
        三、喜丧演剧
第三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班社
    第一节 地方戏班社的历史与演进
        一、河南地方戏班社的发展历程
        二、民国以来河南地方戏班社的演变
    第二节 班社的类型
        一、科班
        二、江湖班
        三、玩会班
        四、龙虎班
    第三节 班社的成员与分工
    第四节 班社的经济
        一、戏班的经济收入
        二、戏班的分配方式
第四章 晚清民国河南乡村剧场
    第一节 画地做场
        一、画地做场的历史与现状
        二、画地做场与河南地方戏的关系
    第二节 高台剧场
        一、高台剧场的历史与发展
        二、高台剧场对河南地方戏的影响
    第三节 戏楼
        一、河南戏楼的历史与类型
        二、戏楼的变迁与发展
第五章 晚清民国河南城市剧场
    第一节 河南地方戏与城市剧场
    第二节 茶园剧场:清乾隆年间——1927
        一、传统茶园剧场:清乾隆年间——1914年
        二、席棚茶园:1914——1927
        三、河南茶园剧场的特点与影响
    第三节 新式剧场:1927——1949
        一、“丰乐园”:新式剧场的发端
        二、“相国寺梆戏文化圈”与河南新式剧场的发展
    第四节 二十世纪上半叶河南其它地区的城市剧场
    第五节 官方意志与民间诉求:河南新式剧场兴盛之原因
第六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艺人
    第一节 艺人与河南地方戏
        一、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艺人数量蠡测
        二、名伶涌现的河南地方戏
        三、河南地方戏艺人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开封五云”与河南地方戏的演进
        一、“开封五云”辨析
        二、河南地方戏城市化的先驱
    第三节 坤伶与河南地方戏的新发展
        一、坤伶的复兴
        二、民国时期坤伶的崛起与发展
        三、坤伶对河南地方戏的影响
第七章 河南地方戏作家、作品钩沉
    第一节 民间艺人作家及其作品
    第二节 传统文人作家及其作品
    第三节 新式知识分子作家及其作品
    第四节 河南地方戏存目作家、作品简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一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本土剧种表
    附录二 晚清民国时期流入河南剧种表
    附录三 晚清民国河南民间常见演剧名目表
    附录四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戏曲班社统计表
    附录五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科班(窝班)统计表
    附录六 晚清民国河南新式剧场数量简论
    附录七 19 世纪末——1949 年河南剧场一览表

(4)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滦州影戏剧本研究现状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滦州影戏历史题材剧本的创作基础与分类概况
    第一节 滦州影戏历史题材剧本的创作基础
        一、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丰富多元的说唱文学传承
        三、中国自古以来的重史传统
    第二节 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概况
        一、以“忠奸斗争”为主干的剧本
        二、以“君逼臣反”为主干的剧本
        三、以“两雄争霸”为主干的剧本
        四、以“英雄传奇”为主干的剧本
第二章 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中的人物形象设定及其价值内涵
    第一节 历史题材剧本中在位皇帝形象定位
        一、沉溺酒色,荒怠朝政
        二、宠信奸臣,屈害忠良
    第二节 昏君形象设定的价值解读
        一、激化矛盾,保持情节的曲折及发展
        二、弱化皇帝的光环,突出英雄的的光辉形象
        三、观众的逆向选择
    第三节 历史题材剧本中女性的形象定位
        一、深闺淑女
        二、马背佳人
        三、无德恶妇
    第四节 女性形象设定的价值解读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二、女性地位的被压制
第三章 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
    第一节 “英雄侠女”模式渲染出浓郁的家国思想艺术
        一、从男女角色定位的转换来看
        二、从男女结交过程的不同来看
        三、从婚姻阻力的改变来看
        四、从反抗婚姻阻力的一方来看
    第二节 “抢斗”情节烘托出强烈的“闹热”艺术
        一、“闹热”艺术的体现
        二、俗趣十足的“闹热”特质形成的原因与意义
    第三节 大量的言语和事件重复凸显出鲜明的重复叙事艺术
        一、言语重复叙事的表现及益处
        二、事件重复叙事的表现及益处
        三、影戏剧本重复叙事的缺点
第四章 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中的传统史观与审美意识探究
    第一节 论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呈现的历史观
        一、天命观
        二、英雄史观
        三、“成王败寇”观
    第二节 论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蕴含的审美意识
        一、“大团圆”意识
        二、平民意识
        三、重武轻文意识
        四、以史为鉴意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故事来源梳理表
    附录二 :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部分剧目分类表
    附录三 :相关滦州影戏历史题材剧本故事梗概
    附录四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6)北京话连词史(1750-195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北京话连词史研究综述(1750—1950)
    第一节 连词的定义
    第二节 北京话连词的界定
    第三节 北京话连词的分类及分布
第二章 北京话并列连词史(1750-1950)
    第一节 “和(合)”的历时嬗变
    第二节 “并”的历时嬗变
    第三节 “与”的历时嬗变
    第四节 “同”的历时嬗变
    第五节 “连、连上”的历时嬗变
    第六节 “及、以及”的历时嬗变
    第七节 “共”、“且”、“而1”的历时嬗变
    小结
第三章 北京话递进连词史(1750—1950)
    第一节 “况”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况
        二、 况且
        三、 何况
    第二节 “以至”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以至、以至于
        二、 甚至、甚至于
        三、 乃至、乃至于
    第三节 “不”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不但
        二、 不惟
        三、 不单
        四、 不仅
        五、 不止
    第四节 “且”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且
        二、 并且
        三、 尚且、亦且
        四、 而且
    第五节 “再”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再说
        二、 再者
        三、 再加
        四、 再兼
        五、 再则
    第六节 “更兼”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更兼
        二、 更加
    第七节 “岂”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岂但
        二、 岂惟
    小结
第四章 北京话承接连词史(1750—1950)
    第一节 “而2、则、乃、因”的历时嬗变
        一、 而2
        二、 则
        三、 乃
        四、 因
    第二节 “至于、及至”的历时嬗变
        一、 至于
        二、 及至
    第三节 “于是、然后、接着、此外”等的历时嬗变
        一、 于是、于是乎
        二、 然后、随后
        三、 接着
        四、 此外
    第四节 “那”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那
        二、 那么
    小结
第五章 北京话选择连词史(1750—1950)
    第一节 “或”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或
        二、 或者
        三、 或是
        四、 抑或
    第二节 “宁”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宁
        二、 宁可
        三、 宁使、宁甘
    第三节 “不如”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不如
        二、 莫如、莫若
        三、 倒不如、倒莫如
        四、 与其
    第四节 “不是”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不是
        二、 便是
        三、 就是
        四、 还是
    小结
第六章 北京话假设连词史(1750—1950)
    第一节 “若”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若(若果、若果然、若果真、若论、若说、若讲、若使、若要、若只管)
        二、 若是、若非
        三、 若不是、若不然、若不亏
        四、 设若、若或
    第二节 “如”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如
        二、 如果
        三、 如若
        四、 设如
    第三节 “假”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假如
        二、 假使
        三、 假若
    第四节 “要”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要(要说、要讲、要论)
        二、 要是
        三、 要不、要不是
        四、 要不然、要不亏
    第五节 “倘”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倘
        二、 倘若
        三、 倘或
        四、 倘然
    第六节 “万一”、“否则”、“不是”等的历时嬗变
        一、 万一
        二、 否则
        三、 不然、再不然
        四、 不是、不么
    小结
第七章 北京话让步连词史(1750—1950)
    第一节 “虽”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虽
        二、 虽然、然虽
        三、 虽说
        四、 虽是、虽则
    第二节 “便”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便
        二、 便是
        三、 便算
        四、 便说
    第三节 “就”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就
        二、 就是
        三、 就让、就说、就使
        四、 就算、就便
    第四节 “纵”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纵
        二、 纵然
        三、 纵说
        四、 纵让、纵使
    第五节 “即”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即
        二、 即使
        三、 即或
        四、 即便、即乎
    第六节 “慢讲”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慢讲
        二、 慢(漫)说、慢道
        三、 莫讲、莫说
        四、 别说、别讲
    小结
第八章 北京话因果连词史(1750—1950)
    第一节 “因”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因
        二、 因为
        三、 只因、因是
        四、 因此、因此上
        五、 因而、因之
    第二节 “所以”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所以
        二、 之所以
    第三节 “由于”、“故此”的历时嬗变
        一、 由于
        二、 故此
    第四节 “以致”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以致
        二、 以至
        三、 致
    第五节 “既”类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既
        二、 既然
        三、 既是
    第六节 “然则”、“可见”的历时嬗变
        一、 然则
        二、 可见
    小结
第九章 北京话转折连词史(1750—1950)
    第一节 重转关系转折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然、然而
        二、 但1、但是1、但只、但只是
        三、 倒只、倒只是
        四、 可、可是
    第二节 轻转关系转折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而3
        二、 怎奈
        三、 争奈
    第三节 弱转关系转折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不过
        二、 只是
    小结
第十章 北京话条件连词史(1750—1950)
    第一节 “但”类有条件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但2
        二、 但是2
        三、 但凡
    第二节 “只”类有条件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只要
        二、 只有
    第三节 “除”类排除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除非
        二、 除是
    第四节 “不 X”类无条件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不论
        二、 不问
        三、 不管
        四、 不拘
        五、 无论
        六、 别管
        七、 那管
    第五节 “凭”类无条件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凭
        二、 凭是
        三、 凭着
        四、 任
        五、 任凭
    小结
第十一章 北京话目的连词史(1750—1950)
    第一节 积极目的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好
        二、 以、以便
        三、 为的(得)是
        四、 为是、为了
    第二节 消极目的连词的历时嬗变
        一、 省得
        二、 免、免得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7)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概况
    二、研究缘起与构想
第一章 范畴论
    第一节 文人与中国古典戏曲之因缘
    第二节 文人剧作需理清的几个概念
    第三节 文人剧作的文人品格
    第四节 乾隆时期文人剧作外延
第二章 生态论
    第一节 政治环境——乾纲独断、乱伏其中
    第二节 经济状况——本末兼长、瓶颈制约
    第三节 文化氛围——稽古右文、寻求突围
    第四节 剧运隆衰——花雅争胜、风习转移
第三章 曲家论
    第一节 曲家概览与年代
    第二节 曲家身份与素养
    第三节 曲家里籍与地域文化
    附论:满洲文化与文人剧作
第四章 剧作论
    第一节 存佚概览与分期
    第二节 剧作体制
    第三节 合论
第五章 传播论
    第一节 预拟受众
    第二节 文本传播
    第三节 舞台呈现
    第四节 传播特征
    附论:文人与优人之间的对立——案头剧与舞台剧述略
第六章 地位论
    第一节 盛世之折光倒影
    第二节 一代文人心态之呈现
    第三节 清中叶文学之重要一翼
    第四节 古典剧作之殿军
余论
附录一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由台静农与庄严生平看迁台知识分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研究现状分析。
    二、论文选题说明。
    三、论文取材说明。
    四、研究思路。
    五、附带说明。
第一章 数点梅花天地心 (启蒙时代)
    第一节 慕陵师与台先生的家庭。
    第二节 台、庄两位先生的初识。
    第三节 鲁迅的影响。
    第四节 离开北大—不同的职业·相同的兴趣。
    第五节 抗战以前的命运发展。
第二章 山河破碎风飘絮 (抗战播迁)
    第一节 国难之初的颠沛流离。
    第二节 艰难岁月。
    第三节 胜利复员。
第三章 便下襄阳向洛阳 (台湾光复)
    第一节 台先生来台时从上到下的好关系。
    第二节 光复后的语言与文字。
    第三节 光复后的台湾大学及中文系。
    第四节 台先生来台初期情况。
    第五节 许寿裳辞世让台先生开始面对现实。
    第六节 乔大壮其人。
第四章 梦中忧患尚如山(两岸分治)
    第一节 离乱年代中流砥柱的傅斯年。
    第二节 故宫文物播迁来台。
    第三节 安定建设的开始。
    第四节 从北沟文物陈列室到士林故宫博物院。
    第五节 记忆上的错误。
    第六节 台先生主政时期的台大中文系。
    第七节 台先生是否遭到政治迫害。
    第八节 官方观点的鲁迅。
第五章 清江一曲抱村流(文人生活)
    第一节 台先生的文风。
    第二节 酒与人生。
    第三节 台先生的教书与家居生活。
    第四节 慕陵师的教书与家居生活。
    第五节 慕陵师在书法上的成就。
    第六节 台先生在书法上的成就。
第六章 每依北斗望京华(两岸开放)
    第一节 两岸通信的经过。
    第二节 大陆亲友的讯息。
    第三节 前后去世。
    第四节 回到故土。
    第五节 安贫乐道。
    第六节 中国结台湾情。
结语。
参考书目。
附录:台静农嵇阮论。

(9)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绪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立论依据
    二、关于禁毁戏剧的研究现状
    三、“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的研究思路、设想和方法
第一章 先秦至汉魏时期:正乐、禁戏与罪优
    第一节 正乐与禁新声
    第二节 焚《诗》《书》与禁百戏
    第三节 禁巫与罪优
第二章 隋唐时期:禁断散乐戏弄、禁限装扮竞演与诛禁优伶
    第一节 禁断散乐杂戏
    第二节 唐代弄孔子戏的妆演与逐禁
    第三节 禁约装扮竞演
    第四节 罢遣诛禁徘优伶人
第三章 两宋时期:废教坊、禁民间丧祭演戏与禁南戏宋杂剧
    第一节 制乐设宫、禁撰优词与废罢教坊
    第二节 丧乐、淫祀之盛与禁演丧祭戏及南戏的发生土壤
    第三节 禁撰演南戏与宋杂剧
    第四节 弄孔戏儒、优伶惩戒与宋杂剧的徘谐精神
第四章 金元时期:乐人限令、罢犯上作乱戏与禁治集场演剧
    第一节 颁禁乐人限令
    第二节 禁撰演戏类、罢犯上作乱戏及禁治集场演剧
    第三节 禁毁戏剧的力度与戏剧繁荣的局面
第五章 明代:戏教、戏祸与戏剧撰演之分化
    第一节 集权专制、伦理教化与明代官方的戏剧文化政策
    第二节 禁毁戏剧与戏剧撰演形态之分化
    第三节 官方的不禁之禁与社会舆论的妥协
第六章 清代(上):官私禁戏、设局缴毁与地域性禁毁戏剧
    第一节 沉迷、利用与禁毁:帝王好戏、禁戏与查缴曲本
    第二节 清代的官方设局禁毁戏剧
    第三节 从清代几类禁戏的地域性反弹看民间演剧活动的反禁毁
第七章 清代(下):禁毁戏剧载体与清代戏剧的生态发展
    第一节 从禁行剧类声腔互动看清代戏剧的发展偏向
    第二节 从禁毁剧本曲目看清代戏剧文本形态的边缘化
    第三节 从禁诫戏剧参与群体看清代戏剧的主体贫困
第八章 禁毁戏剧的权力话语特征与中国古代戏剧发生发展之关系
    第一节 禁毁戏剧的历史流程与权力话语考察
    第二节 禁毁戏剧与禁毁诗文、禁毁小说的差异比较
    第三节 禁毁戏剧对于古代戏剧史发生发展的影响
附录
    附录一 先秦至汉魏:正乐、禁戏与罪优年表
    附录二 隋唐:禁断散乐戏弄、禁限装扮竞演与诛禁优伶年表
    附录三 两宋:废教坊、禁民间丧祭戏与禁南戏宋杂剧年表
    附录四 金元:禁倡优、罢犯上作乱戏与禁治集场演剧年表
    附录五 明代:戏禁、戏教与禁毁戏剧撰演年表
    附录六 清代:官私禁戏、地域性设局收缴与禁毁戏剧载体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10)“二拍”人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士人的特点及其成因
    第一节 偏离传统的士人形象
    第二节 忽视高雅精神境界的婚恋观
    第三节 趋于务实的功名欲
第二章 商人的特点及其成因
    第一节 商人的自信源于轻商观念改变
    第二节 商人的自信源于经商能够致富
    第三节 商人的自信源于政治地位提高
第三章 女性的特点及其成因
    第一节 寻求自主婚姻及其原因
    第二节 家庭地位提高及其原因
第四章 出家人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宗教观念
    第一节 出家人的特点及其成因
    第二节 宗教思想及宗教信仰的特点
第五章 官员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法律观念
    第一节 各类官员的特点及其成因
    第二节 作者的法律观念
第六章 江湖人物的特点
    第一节 侠客的特点
    第二节 绿林好汉的特点
    第三节 强盗及骗子的特点
第七章 人物形象的共性及其成因
    第一节 各类人物的共同特点
    第二节 共性形成的原因
第八章 人物形象与创作意图的关系
    第一节 人物形象体现了抒愤意图
    第二节 人物形象体现了劝戒意图
    第三节 人物形象体现了娱乐意图
    第四节 创作意图对人物形象的负面影响
第九章 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点及艺术手法
    第一节 人物形象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清平世界竟有黑店(论文参考文献)

  • [1]《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2]清代淫戏考述[D]. 杨昊冉. 上海戏剧学院, 2019(02)
  • [3]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D]. 孙建杰. 河南大学, 2018(12)
  • [4]滦州影戏剧本历史题材研究[D]. 姚敬文. 贵州大学, 2018(05)
  • [5]过客书[J]. 秦巴子. 红岩, 2013(05)
  • [6]北京话连词史(1750-1950)[D]. 宋青. 苏州大学, 2012(09)
  • [7]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D]. 黄胜江.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1)
  • [8]由台静农与庄严生平看迁台知识分子[D]. 车守同.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9]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D]. 丁淑梅.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10]“二拍”人物研究[D]. 伏漫戈. 陕西师范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清平世界有黑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