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五四”时期的婚外恋小说

再论“五四”时期的婚外恋小说

一、再论“五四”时期的婚外恋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宋佳蓉[1](2020)在《上海沦陷区女作家的畸恋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37年至1945年的全面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区女性文学开始逐渐地涌现出来,代表性的女作家主要包括张爱玲、苏青、潘柳黛等人。与男性文学的刚烈不同,在这个时期女性文学中,更多的表现出情感的细腻,在对感情关系的刻画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畸恋书写。值得注意的是,“畸”一词在本文中并非带有歧视色彩,笔者仅用它来区分认知观念中的常态情爱。《当代汉语词典》将“畸恋”的含义解释为“不合常理的恋情”,在当时社会,畸恋是指违背社会关系、伦理道德的感情逾越,是一种越轨的性爱与情爱内容。包括婚外情、同性恋、姘居、忘年恋等情形。畸恋不仅是战争分化的私人产物,也反映出无数女性在挣脱束缚、自我解放过程中所陷入的道德困境。在文章中女作者通过细腻的情感和身体刻画将女性的欲望诉求刻画的淋漓尽致,引人思考。本文以沦陷区以“畸恋”为主题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表现、成因以及影响这三个角度进行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沦陷区女性畸恋的书写有更加系统的认知,从而客观地审视封建礼教下的两性关系与女性挣脱。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分析上海沦陷区女作家“畸恋”小说的表现模式。从类型上来看,畸恋的书写主要包括婚外情、同性恋以及姘居。从两性关系的演变来看,在对传统贞洁观念的冲击对比下,畸恋书写下的女性更愿意主动的去表达自己的情欲,追求自身的感情生理自由。文本同时对畸恋小说将女性作为欲望主题的现象进行了阐述。畸恋小说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两性书写中的菲勒斯中心主义独白,以女性的叙事视角为主,男性的身体沦为观察与评价的对象,女性作为欲望的诉求者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二章主要对畸恋书写的成因进行研究。基于文本,从上海沦陷区的特殊环境,从心理、生理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挖掘非常态恋情出现的诱因和社会背景,主要是两方面因素,包括沦陷区社会环境的浸染,具体表现在战争的隔离作用、战时信息的封锁以及女性主义的崛起。包括战时生命体验、作者的创伤体验以及悲剧爱情观。第三章主要对女作家畸恋书写的现实意义进行研究,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上海沦陷区女作家的畸恋中开放的写作手法对女性私人化写作影响巨大。而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来说,女作家的畸恋书写是一种女性自我情感的自由释放、社会情绪的引导升华以及民族危机下女性的自强意识,是男权社会下的积极反思与抗争。

林祎娜[2](2020)在《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凝是当代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尽管不属于任何一个派别,但是她的小说和散文从创作伊始就受到读者们的青睐,归根结蒂在于铁凝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铁凝在写作中不断创新与尝试,使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女性命运以及现代社会的深切关照。论文以铁凝新时期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借助中西方叙事学相关理论,考察铁凝小说的叙事艺术,探究其小说的深层意蕴。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介绍铁凝四十多年来的文学创作情况,并对其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梳理,由此阐明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时间”,在故事时间的基础上,分析小说叙事时间的特征,时序上的自由与错位、时距上的延宕与静止、时频上的重复与循环,通过对时间的塑型渗透出作家的生命意识。第二章“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模式”,概括文本中较为常见的三种模式,即“迁移”模式、“归来”模式、“疗救”模式,借以表现现代社会中的多重矛盾,体现着作家的人性追寻。第三章“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技巧”,从意象选择、反讽运用、表述策略三个角度探讨铁凝建构的艺术世界,把握作家流露出的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态度。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做出批判性反思,总结出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特点是理性沉淀下的荒诞表达,显示出铁凝小说创作的个人特色与时代印记。铁凝新时期小说不仅展示了其在创作上的叙事艺术魅力,而且也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有关文学与现实紧密联结的桥梁,涉及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方面,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发展动力,显现出丰富的时代意蕴与历史内涵。

孙伟[3](2019)在《诗教传统的现代叙事——宗璞小说创作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4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A·K·C》,宗璞的文学创作至今已逾70年,其持续时间之长和风格之稳定,均表明她是新文学作家中的独特存在。特别是从1985年开始,她用了三十余年时间,创作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书写中华民族的苦难史、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和作者本人的家族史,这不仅在新文学中绝无仅有,也罕见于世界文学史。她的小说创作,追求个体的发展与家族保持和谐,与民族命运相连,尤其是其间浓

王柳[4](2019)在《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人数增多,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加速了乡土社会的剧变。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受到冲击,农民的私人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乡村婚恋观念方面,受到城市婚恋文化的影响,乡村传统的性爱观逐渐变化。“未婚同居”、“堕胎流产”、“婚姻第三者”等婚恋现象层出不穷,这对乡村稳定的道德伦理形成了冲击。不少贫困的乡村出现了“光棍村”……有的甚至走上了“买妻”的道路。乡村婚恋出现的新的变化也影响到了乡土婚恋小说的创作,不少作家关注乡村婚恋的变迁,表现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男女的婚恋生活,揭示他们面临的困境。本论文选取了新世纪以来的乡土婚恋小说,发掘其创作的新变之处,分析它们对新世纪以来婚恋生活中两性生存状态的透视。同时,将其置于城乡巨大差距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婚恋生活表现的农民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更好地了解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文化人格的裂变。本论文拟分为四章,从四个方面研究新世纪以来的乡土婚恋小说。第一章主要介绍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的时代背景,包含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巨变和新世纪以来农民价值观念的变化两节。结合具体的婚恋小说,透视新世纪以来乡村婚恋观念的变化。第二章从婚恋小说的主题内容方面进行归纳,探究新世纪乡土婚恋书写的具体表现。从“第三者”叙事、婚姻中“爱情”、“情欲”的探讨、乡村权力对女性的侵害、“买卖婚姻”等主题展开,表现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书写的深度和广度。并且联系“底层文学”创作的暴力化倾向,分析乡土小说婚恋叙事的怨恨书写与暴力倾向。第三章关注新世纪乡土婚恋的叙事模式,分析新世纪婚恋小说对古典、现代婚恋小说的承变和直接书写乡村常态生活的模式。本章还包括“弱女弑夫”模式和“嫁到城市”模式,前者关注的是在女性弑夫行为之下表现的女性的困境与自身的缺陷,后者主要关注农村人对城市的向往从而产生“嫁往城市”的际遇书写以及面临的身份焦虑。最后一章对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进行反思,肯定其对乡村“买卖婚”、“光棍”、“临时夫妻“等热点婚恋问题的书写,并且关注乡村婚恋伦理的颓变。但是,这些婚恋小说存在模式化、简单化的问题,甚至有些作家的价值判断出现混乱。本章反思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辩证地进行总结,并且探寻乡土婚恋小说未来的创作方向。

丁美华[5](2018)在《论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中的空间书写 ——以冰心、冯沅君、凌叔华、庐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进行艰难转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空间体验与空间感知;同时,中国现代第一批女作家群体追随着时代的脚步“浮出历史地表”,以笔为话筒,融入时代的大合唱中。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一时代也有一时代的空间书写内容与方式。五四女作家笔下的空间形象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并浸透着作家本人的精神气质和女性色彩,在表象的空间书写背后还蕴藏着女性知识分子们在开天辟地的年代里对社会和时代的感知方式和心灵体验,以及溶于空间形象之中不易表露的精神困境。本文共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等五个部分。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与意义”和“五四时期女作家空间书写的研究综述”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空间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借鉴列斐伏尔、龙迪勇、金健人等着述的空间理论,界定本文中的空间及空间书写的含义、空间类型的划分等,指出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对五四时期女作家空间书写相关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概括与梳理,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一章重点分析了小说中的家庭空间、家庭以外的空间和心理空间三大空间类型,其中家庭空间因其封闭性和私人性成为人物隐秘心理的展现场所,但同时,家庭空间中潜藏的种种伦理纲常也于潜移默化中制约着女性的思维与行为。第二节中家庭以外的空间包括学校、公园、火车站、旅馆等空间类型。这些自由开放的场所为人物打造了一个个精神上的乌托邦,让人物呈现出难得的放松状态,同时作者常常借助时间的早晚和人烟的稀少等因素,将这些公共空间处理成私人空间,使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得以自由表达。第三节心理空间呈现为日记、书信、独白所营造的空间类型。作为内心活动的承载者,心理空间的主要内容和首要特征为集中而丰富地展示人物私密情感与心理,它们又集中体现为有悖于传统伦理的爱情和难以割舍的亲情,在情感恣意宣泄的背后,暗藏着女作家们对女性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第二章主要探讨空间书写背后的深层内蕴,从空间书写与人物塑造,空间的对立和空间内的焦虑三方面切入。第一节空间书写与人物塑造探究了空间对人的心理、行为和性格的影响,在五四女作家笔下,空间的转换和由此导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表现为一种二元对立的格局,空间塑造并体现着人物性格,空间的属性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第二节空间对立下的新旧冲突,从旧式人物与新空间的冲突、新式人物与旧空间的冲突两方面,重点揭示了作为旧式空间重要代表的家庭空间与其它空间的对立源自人物新旧两种身份的冲突,这是女性自身的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第三节空间焦虑中的精神困境则指出五四新女性们在婚后家庭空间中浓重的焦虑感重点在于“新女性”的身份建构本就有缺陷,女性通过走出家庭获得了生而为人的认同感,却没有获得身为“女性”的性别认同,致使她们在性别建构上出现了严重的疏漏,而五四女作家们没有从新文学中获取如何对待夫权和不平等两性关系的做法,在小说的行文中,她们只能看到女性的问题,却无法给予回答,陷入了精神上的困境。第三章探究五四女作家小说中空间书写的生成因素。首先对小说中的空间意识进行追根溯源,指出中国空间化思维方式和叙事传统对五四女作家空间意识的影响与塑造;其次探讨五四时期的时代性质和文化语境,它们制约了五四女作家对空间类型的选择;最后从女作家本身的生存体验和审美诉求出发,说明不同的生活环境、情感经历同样影响着小说中空间的建构。结语指出五四女作家小说中空间书写的不足之处——没有形成个人的突出色彩,也不具备地域特征,缺少对乡村和城市底层的关注。尽管如此,她们的空间书写勾勒出了转折时代里女性追求现代主体人格的轨迹,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先驱们艰难探索的脚印。

张珺媛[6](2018)在《当代小说女性爱情观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爱情对人们而言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体现。当代小说中人们的爱情观发生了巨大转变,尤其是女性爱情观。在新中国小说中,爱情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此时女性爱情观处于被扭曲状态。不仅女性意识被遮蔽,造成女性形象男性化,而且道德也被政治化。爱情不再成为个体之间的小我情感,而是被放大为家国大爱主题的革命情感。进入新时期后,政治渐渐不再成为人们生活中唯一的主题,人们重新燃起对爱情的渴望,认同婚姻中应当有爱情的位置。此时爱情开始回归个体的人性情感。伴随政治化的旧道德消去,逐渐形成了爱情新道德,但由于道德回归个体化,这种新道德尚处于混乱的状态。加之身体写作开始兴起,此时女性意识从被遮蔽走向回归,新时期女作家们开始打开女性身体之门,对女性隐藏的欲望进行深层书写。在“沉重”与“轻逸”的伦理选择中,现代人对爱情的定义越发困惑,也造成这一时期文学爱情叙事的多元景观。通过比较文学作品中呈现的爱情观,去研究女性爱情观转变的深层原因及影响,这对当今社会有极大的现实和反思意义,对人们的精神、情感走向也有启示作用。因此本文致力于从道德、情感、身体三种角度去研究当代小说女性爱情观的转变,以及转变给文学带来的影响。第一章是从小说道德叙事角度探析爱情观的转变。进入新时期后,政治化的旧道德逐渐消去,取而代之的是个体新道德的确立。然而新道德多以个人化道德体现,尚处于混乱状态,同时这种道德叙事转变也体现出文学特定的教化功能。第二章则注重从小说情感叙事层面研究爱情观的转变。进入新时期后,文学对意识形态化的情感书写渐渐减少,个体的人性情感得以诉说,爱情在人们心中走向回归。当爱情的位置被肯定后,爱情又受到了来自世俗等多方面的影响。女性爱情观转变的同时也建立起以情感为美和以真实为美的文学审美原则。第三章从小说身体叙事角度探究爱情观的转变。通过比较新中国时期与新时期人们对女性身体观念的变化,使女性隐蔽的深层欲望得以展现,昭示着女性意识回归。人们开始逐渐探索爱情的本质,在爱的消解与迷失中继续探索爱的真相。

刘妍[7](2016)在《论张洁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文中指出张洁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也是至今唯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从不惑到古稀,塑造了大量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始终关注她们的生存困境。本文以张洁几个阶段的创作为基础,总结小说中三类女性形象的特点,分析她们的悲剧性——总体表现为在追寻“爱”和探寻自我救赎的过程中的痛苦无奈。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分三个部分来探讨张洁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第一部分选取张洁创作中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归纳出执着寻爱,爱而不得的女性、爱而不得,陷入癫狂的女性、冷静寻爱,陷入困境的女性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阐述张洁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悲剧性的表征。第二部分探寻悲剧性的成因,就作家悲剧性体验的外化而言,指出童年经验与缺失性体验对张洁创作的影响;除此之外,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以及女性自身也是促成悲剧性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阐释悲剧性的实现,从人物真实复杂的性格特征、以对立的形象凸显矛盾冲突的设立以及“泪中含笑”的结局三方面论述。透过张洁对悲剧女性人物形象的描写,窥探知识女性在新时期行走的心路历程,剖析一个时期内女性生存、情感与自我迷失的困境,思虑新时期的女性际遇。

吴志凌[8](2014)在《围城内外的变奏 ——五四文学婚恋伦理叙事》文中研究说明推陈布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最深刻的一场社会思想、文化变革,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也是一次伦理革命。五四知识分子反对封建礼教与男尊女卑,倡导人格独立与个性解放,婚姻伦理的革故鼎新成了当时知识者推进社会变革的突破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进展,关于社交公开、贞操观、婚姻自由、离婚再婚、废婚与独身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婚姻伦理变革思潮的催化下,婚恋问题也成为五四作家主要的创作主题,其创作内容涉及自由恋爱、代际冲突、夫妇伦理、离婚、出走、废婚、独身与同性之爱等,大量出现的五四婚恋文学呼应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婚姻伦理革命诉求,婚恋叙事承担了“新民”之责任,通过文艺的形式参与了社会伦理变革与重构,藉传播媒介扩大了婚姻伦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五四时期婚姻伦理的现代化历程。对五四文学婚姻伦理叙事探讨,既是对中国传统婚姻伦理现代化演变的关注,同时也是对五四作家主体意识、精神诉求、传统伦理与人格结构的剖析,五四婚恋伦理叙事彰显了作家对婚姻伦理的主动诉求与重建现代婚恋伦理的尝试。本论题将五四婚恋题材作品置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语境中,从伦理学角度探讨五四婚恋文学创作的价值与缺失及婚恋叙事与婚姻伦理变革的同构互动轨迹。文章分为六部分。绪论探究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婚恋文学勃兴既是“外合乎世界潮流,内合乎社会状况”的必然,亦是新文化运动倡导破除旧两性道德的结果。研究五四婚恋文学与婚姻伦理变革社会思潮的时代共振,可以拓展伦理学研究视野,挖掘五四文学的历史意义与伦理价值。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主要采用伦理批评方法以及历史文化学批评方法。第一章探讨五四婚恋文学婚恋伦理叙事的视域、渊源与问题生成。清末民初文学与五四在思想与文学上具有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清末民初文学婚恋伦理叙事既注入了新质又有对传统的眷顾,在“中化”与“西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游离反映了婚姻伦理现代嬗变的曲折艰难,亦成为五四婚恋文学现代性追求的先声。从明末清初男女平等思想的孕育到五四时期反对封建纲常的摧枯拉朽之势的婚姻变革改革思潮,是五四婚恋文学生成的本土历史语境,西方传教士、编译出版机构和留学生等为主体的西学传播则是五四婚恋文学勃兴的西学思想渊源。第二章现代性爱的觉醒主要探讨恋爱伦理叙事。五四时期是浪漫之爱产生的时期,新青年倡导以“个人本位”易“家族本位”,个体伦理的彰显带来了恋爱自由与婚姻自主的诉求,推动了现代性爱意识的产生和觉醒。由于新青年个体理性和道德自律的缺失以及道德他律的匮乏,出现了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以及性自由的纠缠不清,造成了“自由”的泛滥与新的道德危机,体现了五四时期爱情思维新旧杂陈的状况。在母女代际冲突叙事中,情爱母爱的人伦冲突要么成为反抗父权体制的呐喊与宣传,个体仍是顺应社会新潮和缺乏个性的傀儡,要么是爱情屈服于孝道思想为核心的代际伦理,说明作家对父权本质及结构缺乏深层认识,爱情的伦理困境显示出父权体系下代际伦理的根深蒂固以及新旧交替时代作家伦理思想的复杂性。第三章探究婚内家庭伦理叙事。五四新旧交替的时代,新式丈夫与旧式妻子文化殊异,形成了新的家庭危机,传统婚姻伦理中夫权至上与男权本位思想在两性关系中依旧存在,因此形成了个性趋新与德性守旧的局面,隐性的男权本位和传统家长体制与“恋爱自由”、“离婚自由”等新思潮结合,构成了对女性新的压迫。不少新青年进入被围困的城堡,因伦理诉求的超前早熟与经济落后之间的矛盾,对两性关系的前景产生质疑。知识女性如何调适家庭角色与事业追求之间的矛盾,则是此时期女性在家庭内期许性别主体自我实现的难题,作家提出男女共同分担家庭事务与责任是企图模糊性别差异与淡化性别意识达到双性和谐的理想乌托邦。婚外恋书写中作家对传统德性伦理提出质疑,婚外恋叙事从反抗封建父权到倡导爱情自由以及反思婚外恋中的道德问题和责任担当,五四作家作为传统文化产儿,遵循了道德理性的叙述逻辑以及重返家本位的伦理传统。尽管“破”有余“立”不足,五四文学对爱情维系的现实基础、情爱营造与更新、婚内责任与义务等伦理内涵的开掘体现了作家重建双性和谐伦理的努力。第四章父权家庭的离弃探讨离婚、弃妇与出走叙事。五四知识分子倡导的婚姻自由思想促进了婚姻伦理从家族本位主义向个人本位主义的过渡,作为婚姻自由的一部分,五四知识分子认为离婚自由是必要的与正当的,离婚判别的标准是爱情的有无,把个人权利与个体价值放居首位。由于在传统社会中建立起来的身份伦理对个体的心理制约,顺应传统血缘秩序在狭缝中生长的女性在离婚冲突中唯一能诉求的就是通过伦理身份挣得自己的话语权利,在离婚的困境中无望挣扎;当离婚自由作为五四时期个人权利理念得以践行时,因缺乏自由伦理的外在调控机制,离婚即是遗弃的代名词。不少作家从人道立场出发,以自由主义让位于人道主义,实现婚恋自由与传统道德的眷顾,这是新旧过渡时期新青年遇到的尴尬处境;在追求自由的名义下,由于道德自律的缺失,不少旧式妻子被抛弃成为新时代的弃妇,弃妇形象反映了失去传统伦理支撑后过渡时期被损害被侮辱的女性深重的精神奴役创伤,作家对男性启蒙者的妇女解放思想提出质疑。五四时期娜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书写与塑造,主要是男性作家反封建目的以及社会改革需要的理想投射与模型塑造,也是一种想象的虚幻,娜拉出走或留在家庭,均是依附于男性的傀儡,男性作家对娜拉形象的中国移植与挪用并不能改变中国传统社会两性伦理关系,也无法使新女性实现“做人同时也做女人”的梦。第五章传统婚恋模式的僭越探讨废婚、独身与同性恋叙事。五四毁家废婚和独身论为五四独身叙事提供了思想渊源,五四独身叙事是知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后,采取独身以及毁家废婚等激进方式对传统男尊女卑、包办婚姻发出的叛逆之声,是新女性争取两性平等中的无奈选择。同性之爱书写是新青年在个性觉醒初期,精神奴役与现实压迫下对父权文化中异性婚恋霸权秩序的反抗以及性别规范的僭越,它质疑传统异性情爱的范围,拓展了人类情爱的空间。五四文学婚恋伦理叙事参与了婚姻伦理现代化的建构,彰显了作家对婚姻伦理的主动诉求与现代性想象,思考了现代性爱的复杂内涵以及两性和谐伦理的建构路径,有其深刻性与超越性;因长期父权体制下伦理文化的浸染,五四知识者承受着人欲与人伦的冲突,婚恋伦理叙事成为新青年向宗法礼教宣战的口号或革命狂热中的伦理策略与虚幻想象,这体现了狂飙突进时代伦理思想新旧杂陈的复杂性、过渡性、偏激性以及矛盾性特征。五四婚恋文学叙事的缺陷与成就,都获得了标本价值与意义,并成为文学史与我们文学经验的重要部分,为我们提供了探究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以及婚姻伦理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苏亚楠[9](2014)在《庐隐笔下的女性身体与姐妹情谊》文中认为庐隐作为“五四”时期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在“五四”文坛上一直享誉盛名,这不仅在于她的小说具有很强的“五四”精神,还在于她有着独立的女性意识。正是她独特的女性意识使她的小说在其去逝后到八十年代,尘封将近50年后又重见天日。虽然在最近一些年对庐隐小说女性意识的研究很多,但是仍有一些可以开拓的空间,本文就试图从她觉醒的女性意识入手来研究庐隐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清醒认识和对男权话语的反抗,以及对女性主体性的追求。本文引论部分主要概述了庐隐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除引论、结语外,共分三章:女性文本与女性体验、女性身体和社会角色、姐妹情谊的构建与消解。本文第一章主要通过庐隐日记体式的个人化书写来探究她的女性叙事视角以及女性的文本,并通过庐隐对女性经验的书写来探究她对恋爱、婚姻的困惑和焦虑。同时,这种女性书写也使男性成为失语者,消解了男性神圣形象和话语权。第二章主要通过女性身体主体性的追求与陷落来探究庐隐小说的女性,从女性病体出发揭示出“五四”女儿“病体”背后的含义。第三章通过论述庐隐笔下的姐妹情谊的构建与消解,揭示了在整个“异性恋”格局和家国同构的牢笼下,庐隐及其笔下的女性依旧被牢牢地禁锢在家的世界里,成为“家”的奴隶。因此,她们对男性大师们所构建的“恋爱神话”产生了怀疑,甚至对“五四”启蒙运动也产生了怀疑。正因为庐隐清醒的女性意识以及尖锐的眼光,庐隐揭示了男权霸权话语对女性的禁锢,并通过女性对自身主体性的追求以及姐妹情谊的建构来消解男权话语,虽然在整个“异性恋”格局和家国同构的压力下,庐隐及其笔下的女性被牢牢地禁锢在家的世界里,成为“家”的奴隶,但是庐隐独特的女性意识及其对男权话语的反抗为此后女性意识的研究开拓了天地。

李天丽[10](2013)在《当代小说中的“第三者”形象分析与伦理批判》文中认为“第三者”作为一个颇具争议的文学形象,并非一直受文坛青睐,随着不同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历时性变迁,“第三者”形象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50年代,在严峻的政治高压下,革命叙事几乎成为整个文坛的主线,“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成为时代的标杆备受欢迎。“第三者”形象成为作家笔下的“雷区”,无人敢触,只有在“双百方针”的缝隙下稍纵即逝,但依然难以挣脱政治教化的倾向,“第三者”形象不过是一个政治符号,承载着革命教化的使命。文革时期,在整个文坛如临深渊的时候,“第三者”形象更是成为“空白之页”。直到80年代,人性解放的大潮才将“第三者”形象冲出“历史地表”,以张洁为代表的作家开始碰触历史“禁区”,对“第三者”形象的描写不再借助革命叙事的语言,而是开始触及人物的内心深处,站在“人性”的角度对“第三者”进行观照,但依然难以摆脱传统道德伦理的束缚,呈现出道德劝诫的倾向。90年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冲击使得人性的力量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个人的欲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释放,道德伦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潮中极速滑坡,“第三者”现象在社会中屡见不鲜。在文学逐渐趋向商业化走势的背景下,“第三者”形象成为多种文学创作的叙事元素,一方面丰富着文学创作的角度,另一方面成为“卖点”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满足了读者在浮躁的当代社会中“快餐式阅读”的需求。“第三者”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特征,这不仅与当代的文学思潮息息相关,还与不同时代道德伦理的变迁紧密相联。在此,“第三者”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文学形象符号,还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学意义与时代道德伦理的载体。从不同时代“第三者”形象的不同风貌中可透视出当代道德伦理的历时性变迁。本文就是以“第三者”形象作为明确的研究对象,以“第三者”所承载的道德伦理为划分标准,探究“第三者”形象与当代文学思潮的关系,即“第三者”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产生背景。进而剖析“第三者”形象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面貌呈现,即“第三者”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类型以及在作者创作视域中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探讨“第三者”形象与当代道德伦理的关系,思考为什么“第三者”在不同时代都有所存在,从当代道德伦理的失序现状透视人性的“常与变”。最终,从“第三者”形象的性别代言,反思为什么人们往往将“第三者”形象的性别等同于“女性”,且女性没有丝毫反抗意识,进而反思女性的自我体认与价值取向的偏颇。在文学领域中,由于“第三者”形象自身的“争议性”与“复杂性”,将“第三者”作为明确研究对象的文学评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引起的反响程度上,都不甚理想。在不同文学思潮和社会背景的约束下,无论是作者还是评论家对“第三者”都保持谨慎态度,随着人性解放的不断进步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冲击,涉及“第三者”形象的文学作品愈来愈多,但是有关“第三者”形象的文学评论却少之又少。鉴于文学批评界对“第三者”形象研究的滞后状态,我认为,“文学作为人学”,有必要涉及文学形象的方方面面。既然“第三者”形象确确实实存在,就不应该成为文学批评领域的“缺口”。从社会层面看,在当代道德伦理急速滑坡的现状下,在“第三者”现象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第三者”与当代道德伦理的关系更值得探究,从而引起人们的反思,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价值观。

二、再论“五四”时期的婚外恋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论“五四”时期的婚外恋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沦陷区女作家的畸恋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及选题意义
    二、本文的研究构想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上海沦陷区女作家畸恋书写的表现形态
    一、反伦理的情感形态—畸恋类型划分
    二、女主男次的角色安排—畸恋中的人物关系
    三、成长之痛—畸恋人物的创伤经历
第二章 上海沦陷区女作家畸恋书写的成因
    一、战争的隔离作用
    二、上海文化氛围的推动
    三、“五四”落潮后的婚姻观
第三章 上海沦陷区女作家畸恋书写的意义
    一、创作主体的情感释放
    二、畸恋书写对新时期私人化写作的影响
    三、畸恋悲剧下的人性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铁凝及其小说创作
    二、铁凝小说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时间
    第一节 自由与错位的时间
        一、成年回忆介入现实时间
        二、日常生活预知人物命运
        三、非常态时间周期的闪现
    第二节 延宕与静止的时间
        一、火车来临时的“一分钟”
        二、刀枪对峙下的煎熬等待
        三、石碑文字中的未来畅想
    第三节 重复与循环的时间
        一、“永远有多远”屡提:现实的逃避与接受
        二、“污水井事件”常现:罪恶的弥漫与释然
        三、“身体交换法”频演:生命的轮回与前进
第二章 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模式
    第一节 “迁移”模式:亲历后的情感失落
        一、进城:“从村里彻底飞出去,飞到幻想的地方”
        二、离城:“城里的空气不如乡村的空气新鲜”
        三、进与离:“永远走不出的围城”
    第二节 “归来”模式:体验后的生命归途
        一、物质追求:无功而返的苍凉
        二、寻觅爱情:铩羽而归的痛苦
        三、远行打拼:归依乡土的单纯
    第三节 “疗救”模式:迷失后的人性救赎
        一、“极左思想”的桎梏与破除
        二、“三人爱恋”的纠缠与突围
        三、“亲子战争”的戕害与治愈
第三章 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技巧
    第一节 忧患意识下的意象选择
        一、“垛”意象:生存境遇中的情欲放纵
        二、“水”意象:礼赞自然中的生态警示
        三、高楼意象:现代文明中的时代困惑
    第二节 戏谑笔触下的反讽运用
        一、诙谐轻松的言语反讽
        二、逆期待性的情境反讽
        三、对照背离的结构反讽
    第三节 双重组合下的表述策略
        一、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互补
        二、女性讲述与男性讲述交错
        三、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相接
结语 批判性反思:理性沉淀下的荒诞表达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巨变
    第二节 农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二章 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的主题研究
    第一节 “第三者”与“临时夫妻”叙事
    第二节 “爱情”与“情欲”的探讨
    第三节 “买卖婚姻”的书写
    第四节 乡村留守人群的婚姻困局
    第五节 乡土婚恋小说中的暴力书写
第三章 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
    第一节 古典、现代婚恋小说的承变
    第二节 乡土婚恋叙事的日常化转向
    第三节 “弱女弑夫”模式
    第四节 “嫁到城市”模式
第四章 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的反思
    第一节 揭示乡村现实婚恋问题
    第二节 反映乡村婚恋伦理的颓变
    第三节 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创作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论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中的空间书写 ——以冰心、冯沅君、凌叔华、庐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二、五四时期女作家空间书写的研究综述
第一章 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的空间书写类型分析
    第一节 自由而拘束的家庭空间
    第二节 开放又封闭的家庭以外空间
    第三节 日记、书信、独白营造的心理空间
第二章 五四女作家小说的空间书写内蕴探究
    第一节 空间书写与人物塑造
    第二节 空间对立下的新旧冲突
    第三节 空间焦虑中的精神困境
第三章 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的空间书写生成因素探究
    第一节 中国空间化思维方式和叙事传统的影响
    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时代特质与文化语境
    第三节 五四时期女作家的生存体验与审美诉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6)当代小说女性爱情观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小说的道德叙事与爱情观的转变
    第一节 新中国小说的爱情道德叙事
        一、爱情与家庭伦理
        二、爱情与集体伦理
    第二节 新时期小说叙事与爱情新道德的确认
        一、爱情旧道德的反思
        二、爱情新道德的确认
    第三节 爱情道德叙事转变与新的文学价值
        一、新中国小说与主流意识形态
        二、新时期小说功能的转变
第二章 小说的情感叙事与爱情观的转变
    第一节 新中国小说的爱情情感叙事
        一、情感叙事与国家认同
        二、集体情感与个体情感的冲突
    第二节 新时期小说的爱情情感叙事
        一、爱情叙事与个体情感的凸显
        二、新时期个体情感的走向
    第三节 爱情情感叙事转变与新的文学审美原则
        一、新中国小说的情感特征
        二、新时期小说审美的转变
第三章 小说的身体叙事与爱情观的转变
    第一节 新中国小说的身体叙事
        一、女性身体的男性化
        二、被遮蔽的女性意识
    第二节 新时期小说的女性身体叙事
        一、身体写作兴起
        二、女性意识回归
    第三节 身体叙事与爱情观
        一、打开身体之门,对女性欲望的深层叙事
        二、“沉重”与“轻逸”编织“爱的谎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论张洁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张洁研究概况
    (二)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悲剧性的表征
    (一) 执着寻爱,爱而不得的女性
    (二) 爱而不得,陷入癫狂的女性
    (三) 冷静寻爱,陷入困境的女性
二、悲剧性的成因
    (一) 作家个人体验的外化
    (二) 社会及文化传统因素
    (三) 女性自身的原因
三、悲剧性的实现
    (一) 真实、复杂的性格特征
    (二) 以对立的形象凸显矛盾和冲突
    (三) 泪中含笑的结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围城内外的变奏 ——五四文学婚恋伦理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五四文学婚恋叙事的勃兴
    二、五四文学婚恋叙事的研究价值
    三、相关研究现状
    四、课题理论背景及概念界定
    五、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一章 婚恋伦理叙事渊源与问题生成
    第一节 清末民初文学的婚姻伦理叙事
    第二节 五四婚姻伦理变革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现代情爱的觉醒与困惑
    第一节 自由恋爱的勃兴
    第二节 个体伦理的彰显
    第三节 恋爱自由的误读
    第四节 代际伦理的抗衡
第三章 家庭伦理的探寻
    第一节 个性趋新与德性守旧
    第二节 伦理诉求的超前与偏激
    第三节 性别主体的自我期许
    第四节 道德与非道德:德性伦理的质疑
    第五节 双性和谐的伦理建构
第四章 父权家庭的离弃
    第一节 古代离婚伦理与五四离婚自由讨论
    第二节 身份伦理的规约与伦理身份的困守
    第三节 个性主义的张扬与道德自律的缺失
    第四节 伦理革命的策略与虚幻想像
第五章 传统婚恋模式的僭越
    第一节 中西方视域中的独身文化
    第二节 独身叙事的伦理困境
    第三节 异性婚恋霸权下的同性之爱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庐隐笔下的女性身体与姐妹情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觉醒与痛苦:女性文本和女性体验
    第一节 女性文本与女性视角
        一、 女性文本的构建
        二、 女性情感心理与主体性
        三、 口述中的男性
    第二节 女性婚恋体验
        一、 恋爱恐惧
        二、 婚姻体验
第二章 追寻与陷落:女性身体与社会角色
    第一节 从“女儿”到“女人”
        一、 “女儿”与“人”
        二、 “女儿”与“女人”
    第二节 疾病身体及其隐喻
        一、 知识女性的病体
        二、 “或人的悲哀”:女性的反抗与顺从
第三章 抵御与陷落:姐妹情谊的构建与消解
    第一节 姐妹情谊的构建
        一、 女性友谊同盟
        二、 女同性恋爱
    第二节 异性恋霸权与家国同构
        一、 异性恋霸权
        二、 家国同构的牢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当代小说中的“第三者”形象分析与伦理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2 研究现状
    0.3 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及方法
1 “第三者”形象与当代文学思潮的疏离与遇合
    1.1 “革命现实主义”潮流中的“奇花异草”
        1.1.1 “婚外恋”叙事在政治高压下成为“禁区”
        1.1.2 “第三者”形象在“双百方针”下稍纵即逝
    1.2 在“文艺争鸣”的大潮中“浮出地表”
        1.2.1 “情爱叙事”在“人性解放”中走进文坛前台
        1.2.2 “第三者”形象成为“新写实主义”人物的另类书写
    1.3 在“文学商业化”的趋势下“争芳斗艳”
        1.3.1 “婚恋小说”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成为畅销作品
        1.3.2 “第三者”形象成为多种文体创作的叙事元素
2 “第三者”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形象呈现
    2.1 当代小说文本中“第三者”形象类型
        2.1.1 “深受道德谴责”的传统型
        2.1.2 片面追求“本我”的情欲型
        2.1.3 商品意识冲击下的物质型
    2.2 “第三者”形象在作者视域中的角色定位
        2.2.1 负面角色——悬崖上的毒草
        2.2.2 被教育者——道德规劝的对象
        2.2.3 被同情者——自然属性的释放者
3 “第三者”形象与当代爱情道德伦理的关系
    3.1 “第三者”形象折射的当代爱情伦理变迁
        3.1.1 革命利益的尊崇与政治教化的凸显
        3.1.2 “灵与肉”搏斗中的痛苦挣扎
        3.1.3 在物欲横流的大潮中迷失道德伦理
    3.2 当代爱情道德伦理的失序与人性的叩问
        3.2.1 “爱欲与文明”的失衡
        3.2.2 人类“精神家园”的丢失
        3.2.3 欲望的放纵与人性的叩问
4 “第三者”形象的性别认同引发的女性反思
    4.1 “女”性成为“第三者”的性别代码
    4.2 “女性”的自我体认与价值诉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再论“五四”时期的婚外恋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沦陷区女作家的畸恋小说研究[D]. 宋佳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铁凝新时期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D]. 林祎娜. 江南大学, 2020(01)
  • [3]诗教传统的现代叙事——宗璞小说创作论[J]. 孙伟. 扬子江评论, 2019(05)
  • [4]新世纪乡土婚恋小说研究[D]. 王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5]论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中的空间书写 ——以冰心、冯沅君、凌叔华、庐隐为例[D]. 丁美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6]当代小说女性爱情观转变研究[D]. 张珺媛.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1)
  • [7]论张洁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D]. 刘妍. 云南大学, 2016(02)
  • [8]围城内外的变奏 ——五四文学婚恋伦理叙事[D]. 吴志凌.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9]庐隐笔下的女性身体与姐妹情谊[D]. 苏亚楠. 广西师范学院, 2014(02)
  • [10]当代小说中的“第三者”形象分析与伦理批判[D]. 李天丽. 辽宁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再论“五四”时期的婚外恋小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