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县刺槐适宜范围及发展意见

朝阳县刺槐适宜范围及发展意见

一、朝阳县刺槐适生范围及发展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丽[1](2019)在《黄土高原刺槐适生区适宜盖度研究》文中认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刺槐因适生性强、抗旱等特性,成为该区植被恢复建设的主要造林树种。但是刺槐种植密度不合理,人工刺槐林地普遍存在土壤干层。水分是限制植被建设的主要因子。根据黄土高原降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确定不同气候、土壤、地形条件下刺槐可持续生长的适宜盖度,有利于推进黄土高原植被恢复重建。本文先确定黄土高原刺槐适生区;用校准和验证后的SWAT模型模拟整个黄土高原的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基于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实际蒸散量;利用实际蒸散发-叶面积指数-盖度的关系,叠加刺槐适生区得到黄土高原刺槐适生区适宜盖度空间分布图。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黄土高原287个县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和温度数据,采用Kriging方法空间插值并叠加分析,得到黄土高原刺槐的适生区,包括山西大部分地区(偏关、神池、五寨、岢岚的部分地区除外)、陕西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榆林、神木、府谷、定边、环县、渭源、漳县、定西、榆中、靖远、白银的部分地区除外)和宁夏部分地区(泾源、彭阳、西吉、海原和同心等县)。(2)利用北洛河上游吴起水文站1975-1986年和2001-2010年的实测年径流数据校准和验证SWAT模型,校准期的决定性系数R2和Nash-Sutcliffe系数NSE分别为0.70和0.54,验证期的决定性系数R2和Nash-Sutcliffe系数NSE分别为0.88和0.72。结果表明SWAT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北洛河上游流域年地表径流量,验证后的SWAT模型可以用于模拟整个黄土高原的年地表径流量。(3)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层渗漏和实际蒸散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多年平均地表径流主要受降雨量和坡度的影响;深层渗漏受到土壤类型、降雨量、坡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际蒸散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4)黄土高原刺槐适宜盖度的分布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刺槐林适宜盖度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对数成线性关系。多年平均降雨量在350-450mm之间的刺槐适生区,适宜盖度在40%-60%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在450-550mm之间的刺槐适生区,适宜盖度在50%-70%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大于550mm的刺槐适生区,适宜盖度在60%-80%之间。

王璐[2](2018)在《喀左县山杏国家保存库种质资源价值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杏种质资源是山杏遗传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是山杏良种选育及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条件。本文以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保存库价值评价体系,运用直接市场法、影子工程法和专家打分法对其价值评估进行了研究。明确该保存库中山杏种质资源价值的表现形式,深入了解山杏保存库的价值,为山杏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及补偿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2017-2041年经济价值总和为75258.5万元。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2018年生态总价值为754.09万元。(2)通过对西伯利亚杏、野杏和喀左县当地普通山杏的生物量测量发现,西伯利亚杏和野杏比喀左县当地普通山杏更具有生态价值。西伯利亚杏、野杏和当地普通山杏的单株鲜重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西伯利亚杏单株干重与野杏、当地普通山杏单株干重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而野杏和当地普通山杏单株干重之间无显着差异。(3)野杏林中负离子浓度最高,其次为西伯利亚杏林负离子浓度,空地负离子浓度最低,三个地点负离子浓度均值之间呈现极显着水平。负离子浓度最高值出现时间均为18:00,最低值出现时间为11:00-13:00。通过对8:00、14:00、18:00三个时间点负离子浓度多重比较发现,野杏林负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西伯利亚杏林和空地。(4)构建的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社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包括目标层1项、综合评价层4项、因子评价层12项,通过专家打分法和模糊数学五分制计分法,得出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进行社会价值评价为“较好”。

付晗[3](2017)在《辽宁省宜林地生产力评价与树种选择》文中研究表明辽宁省有林地面积464.1万hm2,其中荒山荒地面积达111.2万hm2,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荒山、荒沙、荒地等宜林地是林业不可或缺的后备土地。随着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要使辽宁省林业生态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不断增加和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宜林地造林将是挖掘今后森林面积增长潜力最重要的区域;因此,对宜林地进行统筹规划、合理使用、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促进林地利用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是林业行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以2010年辽宁省的森林资源二类清查的数据为基础,并结合辽宁省的主要地形、地貌以及海拔、土壤、坡向等因子,将辽宁省宜林地进行立地划分,并对不同立地区的树种进行林分生产力评价:(1)辽宁省立地分类系统:依据辽宁植被区划结果,将辽宁省宜林地划分为3个立地区域、7个立地区和10个立地类型。全省按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划分3个立地区域,辽东山地丘陵温带湿润,半湿润立地条件区Ⅰ,辽河平原温带半湿润立地条件区Ⅱ,辽西北低山丘陵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立地条件区Ⅲ;按气候因素划分7个立地区,辽东山地温带湿润立地区1,辽东半岛暖温带湿润立地区2,辽东山地西麓暖温带湿润立地区3,辽河平原立地区4,辽西山地东(南)部暖温带半湿润(春旱)立地区5,辽西山地西(北)部暖温带半湿润(春秋旱)立地区6,辽西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立地区7;以森林资源调查涉及到的主要立地因子为指标进行划分(坡向、坡度、土层厚度)10个立地类型。(2)适合各个立地区内各个立地类型中每种树种组的最优树高生长方程:辽东山地温带湿润立地区1中是Logistic生长方程和Korf生长方程出现次数较多;其他六个立地区均为Logistic生长方程出现次数最多。(3)树种生产力评价及筛选:辽东山地温带湿润立地区1,辽东半岛暖温带湿润立地区2,辽东山地西麓暖温带湿润立地区3,各立地类型树种组生产力相似,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红松的生产力较高,并均有一定经济价值;在辽河平原立地区4,辽西山地东(南)部暖温带半湿润(春旱)立地区5,辽西山地西(北)部暖温带半湿润(春秋旱)立地区6,辽西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立地区7,各立地类型树种组生长情况相似,以刺槐、油松、硬阔、小青杨、小钻杨、银中杨、欧美杨等生产力较高,尤其是杨树(组),在各立地类型条件下生产力均较高。

张明[4](2014)在《安徽省世行贷款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工林面积和蓄积快速增长,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6933万公顷,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我国人工林建设在取得显着成效的同时,由于对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监测和管理重视不够,人工林的健康发展面临地力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保护与利用等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挑战,导致人工林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社区利益矛盾等问题依然突出。人工林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高度关注,是全球森林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2012年联合国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会议(RIO+20)发表的共同宣言《我们憧憬的未来》和2011年联合国环境保护署(UNEP)在第26届理事会会议暨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发布的《绿色经济报告》都强调加强人工林建设是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手段。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十分重视人工林建设对项目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影响的评价管理,项目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等先进理念,体现了人工林发展的主流方向。以林业世行贷款项目为例,开展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研究,对于提高我国人工林管理水平,提升人工林建设质量,发挥人工林的多种效益,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林业多功能性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意义。本文在汲取国内外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构建了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框架,在指标框架下选取案例进行了实证定性分析,在收集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实证定量分析,最后给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系统阐述了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标选取原则,结合项目区实地调查结果、世行要求及项目实际需要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生态环境影响分别从水土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水源涵养、改良土壤四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社会影响分别从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社会生态三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构建了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2)基于对人工林实施前后生态环境和社会指标变化程度的分析可知,世行贷款人工林实施对女性参与项目活动、增加农民收入、群众科技水平、农户参与项目的机会等社会影响以及提高森林郁闭度、植物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影响作用较明显,对民主意识、生态保护理念、林业总产值等社会影响以及土壤侵蚀模数、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径流系数等生态环境影响作用较弱。(3)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指数的分析结果可知,2013年项目区生态环境指数较2009年提升18.98%,社会指数提升62.01%。2013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综合指数较2009年相比整体提升约40.5%,项目实施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产生了正面影响。(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FCE)的指标隶属度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可知,2009年项目区生态环境综合等级为3.146,2013年项目区生态环境综合等级为2.405,项目实施对项目区环境呈有利影响,但影响效应不是十分明显。2009年项目区社会综合评价等级为4.137,2013年项目区社会综合评价等级为2.789,项目实施在较短时间内使项目区整体社会状况有较大改善,项目区社会由第Ⅳ级提升为比Ⅲ级稍好的水平。2009年项目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综合评价等级为3.640,处Ⅲ和Ⅳ级之间,偏向于Ⅳ级,2013年项目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综合评价等级为2.597,处Ⅱ和Ⅲ级之间,更偏向于Ⅲ级,项目实施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和社会向良性方向发展,但影响程度一般。(5)人工林项目实施具有增加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农素质,美化乡村居住环境,增加林农收入等积极效应。同时,实施不当可能会导致土壤疏松和养分的流失;生态保护目标和增加经济收入之间的冲突;贫困农户和弱势社会群体在项目的计划和实施中被边缘化等问题。为使人工林建设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效益,应加强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和积极开展社会参与磋商工作,落实生态环境友好的营造林技术,积极帮助项目农民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加强对人工林生态环境与社会影响的监测和评价工作,建立评价指标框架,持续跟踪监测项目实施产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影响。

柴宗政[5](2013)在《秦岭中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特性及近自然经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秦岭中段(陕西省宁东林业局旬阳坝林场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试验林场)18-48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7个典型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并伐取81株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及林分生物量测定,系统分析了秦岭中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长过程、林分生物量及生产力,同时结合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发育动态和趋势,探讨该区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策略,并编制近自然经营技术体系,以有效提高秦岭中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质量及生长量,实现秦岭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健康及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研究结果表明:(1)选用常见6种生长模型对秦岭中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过程进行拟合,其中,理查德曲线精度最高,均达到0.999,可以作为秦岭中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预估模型,拟合方程式分别如下:式中,D为胸径,H为树高,V为材积,T为林龄。秦岭中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胸径连年生长量10年时达到生长高峰(0.864cm),平均生长量15年时达到生长高峰(0.374cm);17年时,胸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相等(约0.76cm)。树高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10年时均达到生长高峰(0.919cm,0.874cm);13年时,树高连年量与平均生长量相等(约0.82m)。连年生长量25年时达到最大值(0.0133m3),材积平均生长量40年时达到最大值(0.0091m3),40年时,材积连年生长量及平均生长量相等(0.0091m3),达到数量成熟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胸径、树高及材积的生长在中低海拔地带明显优于中高海拔地带;中低海拔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数量成熟龄为44年,中高海拔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数量成熟龄为39年。(2)根据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标准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对林木单株与器官生物量分配情况进行了探讨,分别选用W=aDb和W=a(D2H)b两个常用生长模型,建立了生物量预测模型,各组分生物量按大小顺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在不同林龄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中,虽然林分密度减小,但林分的蓄积量及生物量却随着林龄的增大而稳步增加。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群落中,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比重最高,达98%以上;林下植被(灌木层及草本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比重较小。从华北落叶松不同器官的净生产力来看,生物量积累速度最快的是树干和树叶,其次为树根、树枝和树皮。在所有不同的林龄阶段,各器官的净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比例平均为:树干(57.56%)>树叶(23.62%)>树根(8.45%)>树枝(6.26%)>树皮(4.11%)。不同年龄落叶松人工林群落总净生产力随着林龄的增大呈现先下降后增大的趋势。(3)分析秦岭中段中低海拔及中高海拔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动态变化趋势,并提出相应经营策略。中低海拔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演替趋势为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华北落叶松+锐齿栎+青榨槭+野核桃+漆树针阔混交林→锐齿栎+野核桃+漆树阔叶混交顶级群落;其经营策略以用材林为目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为原则,采用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将其营建成以华北落叶松为建群种,锐齿栎、漆树和野核桃为伴生树种的异龄、复层混交林;中高海拔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演替趋势为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华北落叶松+华山松+红桦针阔混交林→华山松+红桦+云杉(含青杄)/冷杉针阔混交林→云杉(含青杄)/冷杉顶级群落,其经营策略应考虑更换树种,遵循自然演替趋势,通过人为干预加快其向云杉(含青杄)或冷杉顶级群落的演替进程。(4)结合秦岭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高及胸径生长规律,基于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从造林建群到生长发育末期的森林生命周期划分为5个林分发展阶段,森林建群阶段(胸径≤4cm,树高≤5cm)、竞争生长阶段(4<胸径≤12cm,5<树高≤13m)、质量选择阶段(12<胸径≤21cm,13<树高≤21m)、近自然森林阶段(21<胸径≤40cm,21<树高≤26m),恒续林阶段(胸径>40cm,树高>26cm)。针对落叶松人工纯林及落叶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不同林分类型结合各阶段林分特征,提出主要近自然森林经营措施,进而形成秦岭中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技术体系。

厉月桥[6](2011)在《木本能源植物蒙古栎与辽东栎资源调查与优良种质资源筛选》文中指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与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是十分具有发展前景的非粮木本淀粉能源植物,有望为生物燃料乙醇工业提供稳定、充足和多元化的原料保障。本文以蒙古栎与辽东栎为研究对象,通过2009年和2010年两年间对蒙古栎与辽东栎全国资源调查和优良种质资源筛选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蒙古栎与辽东栎资源分布特征,完成了其现有林资源区划;对蒙古栎与辽东栎不同产地种子主要经济性状地理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选择出了经济性状优良的种源和区域;构建了蒙古栎与辽东栎优良单株综合评价体系,筛选出单一性状或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和群体;对蒙古栎与辽东栎天然群体进行了类型划分,选择出经济性状优良的类型。为蒙古栎与辽东栎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它木本淀粉能源植物开发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蒙古栎与辽东栎在我国分布区域广阔,其中:蒙古栎分布于北纬34°39’~52°43’,东经111°12’~134°46’,我国华北、东北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其资源分布;分布区主要跨越我国寒温带、温带和暖温带3个气候带。其在我国分布界限为黑龙江漠河县–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尔山–霍林格勒–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河北蔚县–阜平县–河南济源市一线以东地区,以及河南省三门峡市–登封市–江苏省连云港市一线以北区域;蒙古栎分布内的地形地貌以中山、低山和丘陵漫岗为主,林下主要土壤类型为山地棕壤、暗棕壤、淋溶褐土和灰色森林土。辽东栎地理分布范围为北纬31°27’~41°08’和东经102°29′~126°11′,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16个、自治区和直辖市均有其资源分布。分布区跨越我国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3个气候带。其在我国分布界限为黑龙江穆棱–吉林省吉林市–通辽市–内蒙古林西县–多伦–河北张家口–内蒙古包头市–山西大宁–陕西延川–志丹–甘肃华池–宁夏固原–甘肃天水–临夏–青海循化–甘肃夏河–迭部–四川九寨一线以东地区以及四川理县–茂县–陕西太白–河南登封–山东青岛一线以北地区。辽东栎分布区的地形地貌以高原、中山低山及丘陵漫岗为主,林下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绵土、淋溶褐土、山地棕壤和暗棕壤。(2)蒙古栎与辽东栎的垂直分布上限、下限均随地理经度的增加呈显着下降趋势,而随地理纬度的增加,垂直分布上、下限虽亦表现下降趋势,但这种趋势不明显。(3)依据不同地区资源集中分布程度与资源量不同,蒙古栎与辽东栎资源分布区可划分为4种基本类型:集中分布区、次集中分布区、天然散生分布区和人工零星栽植区。蒙古栎集中分布区整体上呈连续状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东坡、大兴安岭南部西侧山地、小兴安岭、长白山外围低山丘陵、辽东山地和冀北山地;其次集中分布区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北段、大兴安岭南部燕山东翼、辽西冀东低山丘陵和辽南山地中、低山丘陵区,为集中分布区的外围延伸部分。辽东栎的集中分布区与次集中分布区均呈间隔状分布,其集中分布区位于陇秦晋南部山地、太行山中南部山地以及冀北山地和辽东山地,次集中分布区位于秦岭北坡西段关山山地,太行山北段和辽西冀东低山丘陵。(4)蒙古栎与辽东栎的集中、次集中分布区资源总面积分别约为672.57万公顷和124.22万公顷;其中中、幼龄林面积分别占其资源总面积的72.96%和58.27%,而近、成熟龄林仅分别占22.76%和31.07%。不同地区各龄级林分所占比例的不同。(5)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子在种长、种宽、种长/种宽、单果重及淀粉含量方面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其中种长与种宽、单果重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种宽与单果重存在极显着正相关,种宽与淀粉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关系;种宽与海拔存在显着性负相关,与7月均温存在显着正相关;单果重与7月均温存在显着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16个种源可以划分为3个类群,大果高淀粉含量类群、小果低淀粉含量类群和中果中淀粉含量类群,其中黑龙江带岭、辽宁本溪和内蒙古大杨树3个种源为优良种源。(6)不同种源辽东栎种子在种长、种宽、种长/种宽、单果重及淀粉含量方面均存在极显着差异。种长与种长/种宽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种长与单果重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种长/种宽与单果重呈显着正相关关系;7月均温与种长呈显着正相关,与单果重呈极显着正相关,种宽与年日照时数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通过聚类分析,8个辽东栎种源可以划分为2大类群,大果高淀粉率类群和小果低淀粉含率类群,前者主要分布于辽东栎天然分布区的西部,后者主要分布于辽东栎天然分布区的东部;陕西黄陵、陕西陇县和内蒙古赤峰种源为优良种源。(7)共初选出蒙古栎优良单株41株,辽东栎优良单株21株。通过对优树单一经济性状的分析,进一步选择出了高淀粉、大果型和高单产的单一性状优良的植株和群体。(8)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蒙古栎与辽东栎优良单株综合性状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此进行多性状综合选优分析,共选择出高产、大果和高淀粉含量综合性状优良的10株蒙古栎和4株辽东栎单株和综合性状优良的群体。(9)在对天然群体类型划分基础上,共选择出蒙古栎优良类型2个,辽东栎优良类型3个。分别为蒙古栎簇生中果型和散生大果型,辽东栎簇生中果型、簇生大果型和散生大果型。

王利兵[7](2010)在《木本能源植物山杏的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木本能源植物山杏为研究对象,通过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全面资源调查,确定山杏在我国的具体分布范围,分析在我国的分布规律,根据资源量进行分布区划,制定山杏优良性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分和关键指标控制的方法选择山杏的优良林分、优良类型和优良单株,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山杏不同分布区、不同林分商品性状特征,为山杏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三种山杏在我国分布区域广阔,其中:西伯利亚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分布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地区,北纬37°17′50°24′、东经105°56′130°20′,遍布我国三北地区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和固定半固定沙地等地;东北杏(Armeniaca mandshurica(Maxim.)Skv.)在我国分布区域较小,在我国温带和寒温带地区生长良好,主要分布于东北3省低山阳坡;野杏(Armeniaca vulgaris var.ansu(Maxim.)Yu et Lu)在我国分布区域最为广阔,遍布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及高原亚温带湿润气候,北纬25°52′46°38′、东经82°06′131°08′之间的广大地区,遍布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地区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生长于低山丘陵、土石山地、黄土高原、高山峡谷及谷底等。(2)西伯利亚杏分布北限为内蒙古根河市和黑龙江省黑河市一线,东限自北向南黑龙江省林口县-吉林省长春市-辽宁省沈阳市-葫芦岛市一线,南限自东向西为河北省保定市-山西省和顺县-陕西省榆林市-宁夏区中卫市;东北杏主要分布于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整体上呈块状,分布零星;野杏分布北限由东到西为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棱县-齐齐哈尔市-内蒙古霍林郭勒市-巴林右旗-正镶白旗-四子王旗-临河市-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甘肃省金塔县-新疆哈密-奇台县-塔城市,分布的南限由东到西为江苏省徐州市-河南省商丘市-许昌市-洛阳市栾川县-陕西省汉中市-四川省成都市-西昌市-攀枝花市-云南省大理州。(3)西伯利亚杏和野杏垂直分布上、下限随着地理纬度的增加均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经度的增加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但东北杏垂直分布上、下限随经度的增加有逐渐增高的趋势。(4)根据山杏在我国各地分布的集中程度与资源数量的不同,将山杏分布区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集中分布区、次集中分布区和零星分布区。我国山杏集中分布区和次集中分布区总计面积为226.67万公顷(3400万亩),杏核年产量为19.25万吨。其中,山杏集中分布区是大兴安岭东南麓山前低山丘陵,包括蒙东、冀西和辽西地区,纯林和混交林共141.33万公顷(2120万亩),年产杏核15.20万吨,是发展山杏能源林的理想地区。次集中分布区各种混交林总计约有85.34万公顷(1280万亩),年产杏核4.05万吨。(5)依据山杏作为能源树种的特点,遵照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提出了由目标层、控制层和指标层组成的山杏优良性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的山杏的优良林分、优良类型和优良单株选择提供理论依据。(6)根据山杏优良林分选择的标准,共选择出西伯利亚杏优良林分5个,东北杏优良林分1个,野杏优良林分1个,共计选择7个优良林分,分别为:西伯利亚杏纯林、西伯利亚杏虎榛子混交林、西伯利亚杏油松混交林、西伯利亚杏绣线菊混交林、西伯利亚杏酸枣混交林、东北杏蒙古栎混交林和野杏野苹果混交林。(7)根据山杏优良类型选择的标准,共选择出优良类型8个,分别为西伯利亚杏在大兴安岭南麓的优良类型为大心脏核型和中椭圆核型、长白山北部山地小卵圆核类型和燕山南麓太行山北段地区中心脏核型和大心脏核型;东北杏在长白山中北部山地的大倒卵圆核类型;野杏在豫西黄土丘陵区的小倒卵圆核型和中倒卵圆核型。(8)3种山杏初选优树178株,最终复选结果为:西伯利亚杏17株,东北杏9株及野杏7株,总计优良单株33株,这33株优良单株的综合得分都在85分以上,而且比复选优树单位面积产油量高25%以上,可以就近通过无性繁殖的手段进行推广。(9)山杏集中分布区的西伯利亚杏纯林区、西伯利亚杏虎榛子混交林区和西伯利亚杏油松混交林区,最适合作为大规模发展生物柴油原料基地。(10)山杏油脂脂肪酸的碳链长度集中在C16C18之间,与普通柴油主要成分的碳链长度极为接近,非常适合用来生产生物柴油。其中,西伯利亚杏和野杏不同分布区杏仁油脂均符合美国生物柴油标准和德国生物柴油标准,而东北杏不同分布区油脂只符合美国生物柴油标准。

龚玉梅[8](2007)在《林业领域中的生物安全性及其相关政策研究》文中指出生物安全性(Biosafety or Biosecurity)是指对粮食安全性、动物生命与健康、植物生命与健康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环境风险的分析和管理的综合战略,它包括动植物引种、转基因生物体(GMOs)及其产品、外来入侵物种与基因型生物学入侵和动植物遗传资源转移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的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在这一领域生物安全问题和国家政策法规相互关联、渗透和制约。生物安全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发展的动态性概念。狭义的生物安全是指生物技术的运用而导致的安全性问题,广义的生物安全则是以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为核心,包括由于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对当地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和危害,特别是人类的强烈活动(如,引进外来有害物种、对生物资源的滥用、对动植物遗传资源的转移)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影响、威胁和危害生物多样性的安全性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尤其是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改造、利用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的生物安全性风险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各种可能的生物安全风险,成为世界各国以及各种国际机构工作的战略重点。我国是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迫切需要尽快开展林业领域生物安全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研究旨在紧密跟踪国际生物安全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技术,结合我国林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原因,通过案例研究,对我国林业行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政策与法律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提出发展思路与对策,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研究林业领域中广义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包括外来物种生物入侵、转基因林木研究与应用和遗传资源转移等。研究方法采取文献研究、向政府管理部门和专家咨询、实地调查、典型例证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国内外现状分析和比较研究,总结归纳我国林业领域生物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根据国外经验和我国具体国情,提出加强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策略与建议。外来物种生物入侵是国际社会、政府部门、科学界和社会团体共同关注的问题。外来树种生物入侵风险评估是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的主要途径。对我国过去已经引种的主要外来树种的引种途径、驯化状态、遗传资源收集、利用和保存评价进行总结分析,以隆缘桉(雷林一号)为案例,分析我国主要外来树种生物入侵的现状调查及桉树例证研究,评估我国主要外来物种自然繁殖逃逸与生物入侵风险;以转基因桃树为例,探讨转基因林木的安全性评价与风险管理;以加勒比松为具体案例,分析林木遗传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策略;通过国内外生物入侵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对比研究,分析我国在外来生物入侵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预防和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策略和建议。对我国外来树木引进全面调查后,查明我国林业引种外来树种121科,508属,1824种(包括变种)。引种数量最多的省区是广东(351种)、广西(284种)、云南(252种)和福建(227种),引种数量最少的省区为青海(13种)和宁夏(16种);我国引种的外来树种用途很多,主要用于观赏、造林绿化、生产木材、食用和药用等。其中,用于观赏的引种数量最多;我国引种的外来树种原产地几乎覆盖全世界,原产地是大洋洲(主要是澳大利亚)的外来树种有470种;其次是北美洲,302种;原产地为亚洲的外来树种有293种。案例1,外来树种加勒比松基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通过全面描述加勒比松基因资源的来源、试验地点及遗传多样性状况,提出我国加勒比松基因资源引进、保存、评价和利用的基本策略。对我国林业外来入侵物种进行全面调查后,查明我国林业外来入侵物种共有108种,其中,外来入侵草本植物82种,占总种数的76%,外来入侵无脊椎动物22种,占总种数的20%;外来入侵微生物4种,占总种数的4%;暂未发现外来入侵的木本植物。通过调查分析,提出我国防治林业外来入侵物种的政策建议。案例2,桉树自然繁殖逃逸与生物入侵风险评估。通过调查雷林1号桉的自然更新与扩散,监测它对广东江门地区自然、半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桉树的生态影响和入侵风险的评估提供借鉴。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是本文阐述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面。通过对我国林业遗传改良技术研究现状、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以及调控桃树抗旱转录因子功能鉴定例证研究,分析森林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前景及潜在的安全性风险,提出转基因林木安全性评价的框架;通过对国内外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对比研究,分析我国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策略和建议。案例3,调控桃树抗旱反应基因的克隆与转化研究。通过酵母单杂交技术从桃树中分离到1个编码似AP2/EREBP转录因子PpDREB1,GenBank注册号为EF635424。PpDREB1核苷酸长度为814bp,编码230个氨基酸。Northern杂交分析表明,PpDREB1的表达受干旱、ABA诱导。PpDREB1在大肠杆菌中以GST融合蛋白形式高效表达,且与其他植物AP2/EREBP转录因子一样,它们编码的蛋白能特异地识别、结合核心序列DRE元件。将PpDREB1基因构建到pCAMBIA1304表达载体CaMV35S启动子下游,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其转入到野生型拟南芥植株中,转基因拟南芥根长、根毛、侧根比野生型明显增多。上述研究为转基因抗旱桃树研究提供了材料,也为林业领域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与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具体分析提供理论基础。案例4,转抗虫基因杨树(Populus spp.)实验室研究环境释放和在商业人工林中应用的评价与管理。通过对我国森林遗传资源的价值、多样性状况、受威胁状况、丧失原因、保护和管理情况的本底现状调查以及我国生物遗传资源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对比国外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森林遗传资源的安全性管理的主要措施,提出加强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对策与建议。综合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分析结果,通过对林业领域外来物种生物学入侵风险评估、森林生物技术的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以及森林遗传资源的安全性三个方面问题的分析研究,对比发达国家安全性管理的主要措施,提出加强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孙彤江,王天玲[9](2005)在《辽西基岩质海岸造林树种适宜性调查分析》文中认为文章对辽西地区基岩质海岸主要造林树种进行调查,经比较分析,造林树种应选择侧柏、刺槐、日本黑松、油松、火炬树。侧柏、日本黑松适应性强,适于在基岩质海岸的各类立地条件下生长,是造林的先锋树种;而刺槐、油松则受立地因子和环境因子影响较大,只适于在特定区域和特定立地条件下生长。

路常宽[10](2005)在《沙棘木蠹蛾灾害监测与综合管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沙棘人工林面积约占世界沙棘资源的90%。沙棘不仅是珍贵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而且对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沙棘木蠹蛾的大面积暴发,造成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沙棘大面积衰退或枯死,大大降低了沙棘的生态经济价值,给当地的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辽宁省建平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沙棘林,受沙棘木蠹蛾的危害较为严重,给当地的沙棘产品加工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开展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及综合管理研究,已是当务之急。然而,自1990年沙棘木蠹蛾被定为新种以来,到本研究之前,仅见1篇文献,由此可见,有关沙棘木蠹蛾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与沙棘木蠹蛾性引诱有关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的羽化高峰期在7月下旬,15:00~18:00羽化量占日羽化总量的90%。雌蛾寿命一般5~8天,雄蛾寿命3~5天。雌蛾的求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时间节律,通过悬挂处女雌蛾诱捕器连续观察发现,20:00~00:00诱蛾量最大,随着处女雌蛾日龄的增加,诱蛾数量下降。雌蛾腹部性腺体粗提物具有引诱雄蛾活力,已交配雌蛾不再具有引诱雄蛾能力。(2)通过人工配制饲料,室内饲养沙棘木蠹蛾幼虫,观察其生活习性,并为沙棘木蠹蛾天敌繁殖作准备。研究表明:在A饲料(成份为水、玉米粉、豆粉等);B饲料(成份为水、、酵母粉、抗坏血酸等);C饲料(成份为大豆粉、沙棘木粉、蔗糖等)中,A和C两种饲料能使沙棘木蠹蛾幼虫体重持续增长,饲养前期A饲料平均体重增量是C饲料的1.6倍,A和C两种饲料化蛹率分别为83.3%和66.7%,羽化率分别为30%和16.7%。让老熟幼虫在沙土中结茧化蛹,能显着提高饲养成功率。(3)室内试验结果表明,400条/虫的线虫剂量对不同年龄期组的沙棘木蠹蛾幼虫致死率无显着性差异。在恒温27℃下,每条木蠹蛾幼虫接种400条线虫,最高死亡率可达92.5%。18℃~30℃能使木蠹蛾保持较高的死亡率,其中27℃下木蠹蛾幼虫前期死亡率增长最快。经室内毒力测定LD50为92条/头。以0.2万条线虫/ml进行野外防治试验,效果达47.94%。(4)首次报导毛缺沟姬蜂Lissonota setosa (Geoffroy)(寄主新纪录种)可寄生沙棘木蠹蛾。初步观察表明:毛缺沟姬蜂属幼虫期单寄生天敌,雄虫寿命3~8d,平均6d;雌虫寿命5~13d,平均7d,人工补充营养可延长寄生蜂寿命。在鄂尔多斯地区寄生率由3%(2002年)上升到11%(2003年)。首次发现沙棘木蠹蛾幼虫虫生真菌,初步确定其无性阶段为轮枝孢属(Verticillium);初步感染试验校正死亡率达46.67%。(5)利用GIS和CLIMEX对沙棘木蠹蛾在我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适于在我国三北大部分地区生存。在综合分析沙棘林自然分布、栽培状况、沙棘木蠹蛾危害状况以及生态气候指数EI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沙棘木蠹蛾是我国三

二、朝阳县刺槐适生范围及发展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朝阳县刺槐适生范围及发展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黄土高原刺槐适生区适宜盖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被盖度的生态环境意义
        1.2.2 适宜植被盖度
        1.2.3 适宜植被盖度模型
        1.2.4 适生区
    1.3 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2.1 黄土高原刺槐适生区的确定
        2.2.2 SWAT模型径流模拟结果检验及其在黄土高原的应用
        2.2.3 黄土高原刺槐林地径流、渗漏和蒸散空间分布
        2.2.4 黄土高原刺槐适宜盖度的空间分布
    2.3 研究区概况
        2.3.1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3.2 气候水文状况
        2.3.3 植被土壤状况
        2.3.4 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
    2.4 SWAT模型介绍
        2.4.1 SWAT基本原理
        2.4.2 SWAT模型的主要子模型
    2.5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2.5.1 技术路线
        2.5.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黄土高原刺槐适生区的确定
    3.1 数据来源
    3.2 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降雨量的空间分布
        3.3.2 温度的空间分布
        3.3.3 刺槐适生区的确定
    3.4 小结
第四章 SWAT模型径流子模型的验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数据来源
        4.1.3 参数敏感性分析
        4.1.4 模型运行的模拟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校准期年径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4.2.2 验证期年径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4.3 小结
第五章 黄土高原刺槐林多年平均径流、渗漏和蒸散量的空间分布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黄土高原径流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
        5.3.2 黄土高原渗漏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
        5.3.3 黄土高原蒸散的空间分布
    5.4 小结
第六章 黄土高原刺槐的适宜盖度空间分布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刺槐林适宜植被盖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6.2.2 盖度的影响因素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喀左县山杏国家保存库种质资源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种质资源概述
    1.2 国内外种质资源保存库概述
    1.3 种质资源价值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评价体系
    2.1 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概况
    2.2 山杏种质资源特征
    2.3 山杏种质资源服务功能
    2.4 评价体系构建
第三章 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经济价值评价
    3.1 评价方法
    3.2 计算方法
    3.3 数据来源
    3.4 经济价值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经生态价值评价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社会价值评价
    5.1 评价方法
    5.2 体系构建方法
    5.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5.4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5 指标权重确定及分析
    5.6 社会价值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辽宁省宜林地生产力评价与树种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1 宜林地立地分类研究
        1.1.2 林地生产力评价
        1.1.3 生长模型研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气候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
        2.1.4 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森林立地分类方法
        2.2.2 生产力评价方法
    2.3 数据来源
第三章 基于植被类型的立地分类系统构建
    3.1 立地分类系统构成
    3.2 辽宁省森林立地分类依据与结果
        3.2.1 立地区域
        3.2.2 立地区
        3.2.3 立地类型
    3.3 小结
第四章 辽宁省宜林地树种组的生产力评价
    4.1 各立地区内树种组最优生长方程的选择
        4.1.1 辽东山地温带湿润立地区最优方程拟合
        4.1.2 辽东半岛暖温带湿润立地区最优方程拟合
        4.1.3 辽东山地西麓暖温带湿润立地区最优方程拟合
        4.1.4 辽河平原立地区最优方程拟合
        4.1.5 辽西山地东(南)部暖温带半湿润(春旱)立地区最优方程拟合
        4.1.6 辽西山地西(北)部暖温带半湿润(春秋旱)立地区最优方程拟合
        4.1.7 辽西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立地区最优方程拟合
    4.2 各立地区内宜林地树种生产力的评价与选择
        4.2.1 基准林龄树高推算
        4.2.2 辽宁省宜林树种生产力评价标准
        4.2.3 各立地区宜林地树种生产力评价与选择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安徽省世行贷款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工林建设现状
        1.1.2 我国人工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1.1.3 我国人工林未来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1.3.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历程
        1.3.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方法
    1.4 社会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1.4.1 社会影响评价发展历程
        1.4.2 社会影响评价技术与方法
    1.5 层次分析理论与模糊数学理论在林业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1.5.1 层次分析理论在林业中的应用
        1.5.2 模糊数学理论在林业中的应用
    1.6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主要研究方法
        2.2.1 评价指标选取
        2.2.2 评价方法
        2.2.3 层次分析理论和方法
        2.2.4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
    2.3 研究区概况
    2.4 研究技术路线
    2.5 小结
第三章 林业综合发展项目技术支持体系分析
    3.1 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发展历史
    3.2 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3.3 林业世行贷款综合发展项目需求分析
        3.3.1 项目背景分析
        3.3.2 项目目标分析
        3.3.3 与以往林业世行贷款项目的比较分析
    3.4 项目营造林技术支持体系分析
        3.4.1 技术模型设计背景
        3.4.2 项目营造林技术模型的类型和特点
        3.4.3 造林技术措施设计
    3.5 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分析
        3.5.1 已竣工世行贷款林业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分析
        3.5.2 林业综合发展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3.6 项目促进社会参与政策分析
        3.6.1 项目区选择与磋商程序
        3.6.2 项目用地选择与磋商程序
        3.6.3 项目参与人选择
        3.6.4 项目主要组织形式
    3.7 小结
第四章 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本底调查结果及人工林实施的影响
    4.1 生态环境本底调查结果与人工林实施影响评价
        4.1.1 项目区自然环境
        4.1.2 项目区生态环境本底调查结果
        4.1.3 人工林实施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2 社会本底调查结果和项目实施影响评估
        4.2.1 项目区社会本底调查
        4.2.2 人工林实施社会影响评价
        4.2.3 项目实施的社会影响风险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数分析
    5.1 建立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和构建判断矩阵
        5.1.1 评价指标的选择
        5.1.2 建立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
        5.1.3 构建各指标之间的判断矩阵
    5.2 AHP 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
        5.2.1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5.2.2 层次分析评价结果
    5.3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指标隶属度分析与综合评价
    6.1 分层次求解各指标隶属度
        6.1.1 确定评价指标考核标准
        6.1.2 子准则层各指标隶属度计算
        6.1.3 准则层各指标隶属度计算
        6.1.4 目标层隶属度
    6.2 综合评价
        6.2.1 子准则层综合评价
        6.2.2 准则层综合评价
        6.2.3 目标层综合评价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讨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7.1.1 研究结论
        7.1.2 研究创新点
    7.2 讨论
    7.3 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5)秦岭中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特性及近自然经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木生长过程研究
        1.2.2 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1.2.3 群落演替与森林经营研究
        1.2.4 近自然森林经营研究
        1.2.5 国内华北落叶松林的生长特性及经营技术研究
        1.2.6 秦岭林区华北落叶松林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秦岭中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生长过程研究
        2.2.2 秦岭中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2.2.3 秦岭中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策略研究
        2.2.4 秦岭中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研究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设置
        2.3.2 样地调查
        2.3.3 标准木选取
        2.3.4 树干解析
        2.3.5 生物量测定
        2.3.6 生产力测定
        2.3.7 海拔划分
        2.3.8 林层划分
        2.3.9 树种组划分
    2.4 数据处理
        2.4.1 生长数学模型
        2.4.2 普雷斯勒生长率公式
    2.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生长过程
    3.1 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数学模型建立
    3.2 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过程
        3.2.1 胸径生长过程
        3.2.2 树高生长过程
        3.2.3 材积生长过程
    3.3 秦岭中段不同海拔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过程比较
        3.3.1 不同海拔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胸径生长过程
        3.3.2 不同海拔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高生长过程
        3.3.3 不同海拔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材积生长过程
    小结
第四章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
    4.1 单株各组分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
    4.2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
        4.2.1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单株生物量
        4.2.2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
        4.2.3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生物量
    4.3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净生产力
    小结
第五章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策略
    5.1 树种组成及株数分布
    5.2 群落演替趋势分析
    5.3 各林层不同树种组所占比例
    5.4 秦岭中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演替趋势
        5.4.1 中低海拔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演替趋势
        5.4.2 中高海拔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演替趋势
    5.5 秦岭中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经营策略
        5.5.1 中低海拔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策略
        5.5.2 中高海拔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策略
    小结
第六章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
    6.1 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要素
        6.1.1 技术路线
        6.1.2 林分类型划分
        6.1.3 林木类型划分
        6.1.4 目标树密度确定
        6.1.5 目标直径确定
        6.1.6 抚育采伐强度确定
        6.1.7 抚育采伐、伐区清理及集材作业
        6.1.8 更新及围栏措施
    6.2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
        6.2.1 华北落叶松纯林抚育作业法
        6.2.2 华北落叶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抚育作业法
    6.3 注意事项
        6.3.1 林木采伐
        6.3.2 后期栽植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6)木本能源植物蒙古栎与辽东栎资源调查与优良种质资源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蒙古栎与辽东栎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蒙古栎与辽东栎资源调查与区划
    2.1 研究方法
        2.1.1 调查范围确定
        2.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3 相关资料收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蒙古栎、辽东栎在我国分布规律
        2.2.2 蒙古栎、辽东栎资源分布与区划
        2.2.3 蒙古栎与辽东栎在我国总体分布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子表型性状与淀粉含量变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蒙古栎不同种源种子形态特征及淀粉含量比较
        3.2.2 蒙古栎不同种源间种子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3 蒙古栎种子表型性状与淀粉含量的地理变异
        3.2.4 蒙古栎不同种源种子表型特征和淀粉含量的聚类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种源辽东栎种子表型性状与淀粉含量变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辽东栎不同种源种子形态特征及淀粉含量比较
        4.2.2 辽东栎不同种源种子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2.3 辽东栎种子表型性状与淀粉含量的地理变异
        4.2.4 不同种源种子表型特征和淀粉含量的聚类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蒙古栎与辽东栎优良单株和优良类型选择
    5.1 选优区域概况
    5.2 研究方法
        5.2.1 初选优树方法
        5.2.2 选优标准
        5.2.3 选优步骤
        5.2.4 具体调查指标
        5.2.5 优良单株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5.2.6 天然群体类型划分与优良类型选择
        5.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优树初选结果及经济性状变异分析
        5.3.2 单性状优树选择
        5.3.3 优良单株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5.3.4 综合多性状优树选择
        5.3.5 天然群体类型划分与优良类型选择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蒙古栎与辽东栎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立
        6.2.2 利用表型与品质的相关性进行良种选择
        6.2.3 关于蒙古栎与辽东栎良种选择体制的探讨
    6.3 展望
        6.3.1 开展蒙古栎与辽东栎现有林结实量调查与开花结实机理研究
        6.3.2 蒙古栎与辽东栎现有林资源的经营管理
        6.3.3 扩大蒙古栎与辽东栎良种选择范围
        6.3.4 加大对蒙古栎与辽东栎蛀果害虫发生规律及种群数量调控研究
        6.3.5 加大对于蒙古栎与辽东栎栎实的综合利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木本能源植物山杏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山杏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杏资源调查及分布规律
    2.1 研究方法
        2.1.1 调查范围的确定
        2.1.2 样地的设置
        2.1.3 调查内容
        2.1.4 山杏分布区自然条件收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山杏在我国的分布范围
        2.2.2 山杏在我国的分布规律
        2.2.3 山杏在我国的总体分布特征
        2.2.4 山杏在我国各分布区的分布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山杏优良性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1 研究方法
        3.1.1 指标体系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
        3.1.2 指标体系结构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2.2 指标体系结构设计
        3.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4 评价方法
    3.3 小结
第四章 山杏优良林分、优良类型和优良单株选择
    4.1 研究方法
        4.1.1 优良林分选择标准和选择方法
        4.1.2 优良类型选择标准和选择方法
        4.1.3 优良单株选择标准和选择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山杏优良林分的选择
        4.2.2 山杏主要形态特征变异程度
        4.2.3 山杏优良类型的选择
        4.2.4 山杏优良单株的选择
        4.2.5 山杏优良单株不同分布区表型特征的比较
    4.3 小结
第五章 山杏商品经济性状特征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取样方法
        5.1.2 山杏不同分布区不同林分类型商品经济性状特征的比较
        5.1.3 油脂和脂肪酸含量测定
        5.1.4 生物柴油特征值计算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分布区不同林分类型商品经济性状特征比较
        5.2.2 不同分布区山杏脂肪酸组成分析
        5.2.3 山杏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特征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在蒙东、冀北和辽西地区大力发展山杏采种林基地
        6.2.2 山杏优良类型和优良单株的选择
        6.2.3 山杏低产的原因及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8)林业领域中的生物安全性及其相关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林业领域外来物种生物学入侵评估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全国木本植物引种调查与分析
        2.3.2 我国林业主要外来生物入侵现状调查
        2.3.3 预防和治理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制度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森林生物技术的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遗传改良技术的应用
        3.3.2 林木基因工程的风险性
        3.3.3 转基因林木安全性评价
        3.3.4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制度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森林遗传资源安全性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中国森林遗传资源本底调查
        4.3.2 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法律制度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加强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政策建议
    5.1 引言
    5.2 我国林业领域生物安全管理的总体目标
    5.3 加强林业领域生物安全管理的政策建议
        5.3.1 防止林业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的对策与建议
        5.3.2 加强我国转基因林木安全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5.3.3 加强我国森林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策略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辽西基岩质海岸造林树种适宜性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地概况及调查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1.2 调查方法
    2.1 基岩质海岸上刺槐生长调查与分析
        2.1.1 刺槐适宜性分析
        2.1.2 不同立地条件刺槐生长状况分析
    2.2 基岩质海岸上侧柏生长调查与分析
        2.2.1 侧柏适宜性分析
        2.2.2 不同立地类型侧柏生长状况分析
        2.2.3 侧柏纯林与混交林林分生长比较
    2.3 基岩质海岸上油松生长调查与分析
    2.4 基岩质海岸上日本黑松生长调查与分析
3 小 结

(10)沙棘木蠹蛾灾害监测与综合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沙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1.2 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3 木蠹蛾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4 适生性分析研究进展
    1.5 遥感技术在我国森林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及前景
2.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3 沙棘木蠹蛾成虫行为学特征及性诱效果研究
    3.1 成虫行为学研究的意义
    3.2 试验地概况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4 沙棘木蠹蛾人工饲养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5. 沙棘木蠹蛾生物防治技术及天敌研究
    5.1 小卷蛾斯氏线虫对沙棘木蠹蛾幼虫的室内侵染能力
    5.2 小卷蛾斯氏线虫野外防治沙棘木蠹蛾试验
    5.3 虫生真菌室内侵染试验结果
    5.4 沙棘木蠹蛾天敌-毛缺沟姬蜂
    5.5 讨论
6 沙棘木蠹蛾潜在分布区预测研究
    6.1 研究沙棘木蠹蛾种群适生性的意义
    6.2 沙棘属植物在我国的分布
    6.3 沙棘木蠹蛾相关生物学资料
    6.4 中国大陆相关气候数据
    6.5 软件使用与参数选取
    6.6 结果与分析
    6.7 讨论
7 沙棘人工林受害状况监测模型研制
    7.1 研究方法
    7.2 分析方法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7.3 讨论
8. 沙棘人工林灾害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8.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2 研究方法
    8.3 结果与分析
    8.4 讨论
9. 沙棘木蠹蛾灾害管理策略
    9.1 科学地认识沙棘木蠹蛾灾害
    9.2 沙棘木蠹蛾灾害形成原因分析
    9.3 沙棘木蠹蛾综合控制策略
10.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
    10.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图

四、朝阳县刺槐适生范围及发展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土高原刺槐适生区适宜盖度研究[D]. 徐晓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2]喀左县山杏国家保存库种质资源价值评价[D]. 王璐.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3]辽宁省宜林地生产力评价与树种选择[D]. 付晗.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6)
  • [4]安徽省世行贷款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 张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1)
  • [5]秦岭中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特性及近自然经营技术研究[D]. 柴宗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6]木本能源植物蒙古栎与辽东栎资源调查与优良种质资源筛选[D]. 厉月桥.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 [7]木本能源植物山杏的调查与研究[D]. 王利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3)
  • [8]林业领域中的生物安全性及其相关政策研究[D]. 龚玉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02)
  • [9]辽西基岩质海岸造林树种适宜性调查分析[J]. 孙彤江,王天玲. 辽宁林业科技, 2005(06)
  • [10]沙棘木蠹蛾灾害监测与综合管理技术研究[D]. 路常宽.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朝阳县刺槐适宜范围及发展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