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市场价值创造与电子商务模型分析

虚拟市场价值创造与电子商务模型分析

一、虚拟市场价值创造与电子商务模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富金鑫[1](2020)在《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我国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社群电商是依托数字信息媒介技术,基于网络社交平台,遵循某种兴趣图谱,为特定目标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促进社群成员之间深度交互和情感体验,激发社群成员自主的参与度、传播力和创造力,通过富有创意的社群运营,形成可持续性的商品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生产和消费,最终实现商业利益转化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社群电商是由多种主体要素共同组建而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典型的自组织临界特性,其演化的过程就是从简单到复杂、无序到有序、低级到高级的自组织发展过程。本文从自组织理论、电子商务以及社群经济理论的文献综述入手,首先全面剖析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内涵和系统架构;然后系统分析互联网社群电商的自组织特性与复杂性,挖掘影响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发展的内在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概括总结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过程,从用户个体、成员群体和组织系统三个层面深入研究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机制,构建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演化的网络相变模型,通过建模仿真揭示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过程和原理;最后,选取以“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和樊登读书”为代表的知识型互联网社群电商案例实证分析互联网社群电商的自组织演化过程,验证上述理论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进一步提出促进互联网社群电商持续演化的路径创新和政策保障建议。全文共包含七章,研究的重点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从分析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明确研究对象,指出论文的研究逻辑,在此基础上设计全文的技术路线,提出文章的研究内容,总结论文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本章对论文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本文围绕自组织理论、电子商务以及社群经济理论进行了文献梳理,总结现有代表性成果中提出的重要观点,评价其理论贡献和研究局限,进而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内涵与架构。本章对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内涵与架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基于互联网社群电商概念的界定,对互联网社群电商与传统平台电商的区别及我国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基础结构、核心要素、运营要点三个层面解构互联网社群电商的体系架构,在此基础上,归纳互联网社群电商的主要类型,并以典型案例开展实证研究。第四章,互联网社群电商的自组织特性与复杂性分析。本章从深入分析互联网社群电商的自组织特性入手,从主体和环境两个层面分析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复杂性,并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互联网社群电商进行仿真研究,构建互联网社群电商的仿真概念模型,确定互联网社区电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敏感性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模型中相关参数的赋值,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挖掘影响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发展的内在关键因素。第五章,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动力、过程与机制。本章首先分析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其次概括总结出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过程,深入分析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前提条件、内在基础、组织形式、原初诱因以及表现方式;再者从用户个体、成员群体和组织系统三个层次深入研究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机制;最后构建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演化的网络相变模型,以MATLAB为工具,通过建模仿真揭示互联网社群电商的相变过程和原理。第六章,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案例研究。本章选取以“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和樊登读书”为代表的知识型互联网社群电商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自组织演化中不同机制的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互联网社群电商未来持续演化的路径创新以及促进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本章系统归纳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明确指出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并结合研究局限,提出后续研究中继续跟进探讨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本研究首次将自组织理论引入互联网社群电商研究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是由多种主体要素共同组建而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典型的自组织临界特性,其演化过程就是从简单到复杂、无序到有序、低级到高级的自组织过程。因此,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深入研究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问题,一方面拓展自组织理论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为互联网社群电商的研究开拓新思路,探寻新视角。2、基于自组织理论研究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过程和演化机制本文在全面分析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特性与复杂性的基础上,基于自组织理论概括总结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过程,提出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前提条件、内在基础、组织形式、原初诱因以及表现方式。之后,从用户个体、成员群体和组织系统三个层面深入研究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机制。基于突变论分析个体演化的基因突变机制,基于超循环理论分析群体演化的协作共生机制和选择评价机制,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分析系统演化的网络相变机制,探讨每种机制的原理与作用过程。本研究旨在为互联网社群电商经营者组织决策、用户参与实践以及管理者监督管控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3、基于理论研究,以MATLAB为工具,构建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演化仿真模型本文选取价值体现作为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的序参量,从运营成本和连接强度两个角度衡量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的价值体现,构建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演化仿真模型,使用MATLAB编制仿真程序,观察网络结构的相变过程。仿真模型的演化目标是尽可能的使系统的价值体现达到最大,这是一个自组织的优化过程。模型仿真的结果证实了理论研究的合理性,同时也发现了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现象和规律。

李敏[2](2020)在《价值管理视角下的快递行业盈利模式研究 ——以顺丰控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型升级,快递行业蓬勃发展,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快递行业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同质化经营现象严重,因此寻求一套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成为快递企业建立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在战略管理理论、价值管理理论和盈利模式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盈利模式三层有效分析框架,按照盈利模式设计和价值管理的逻辑,从价值发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三层面对企业盈利模式价值管理能力展开系统分析。价值发现聚焦于盈利模式的前端驱动力——战略,通过企业经营战略和财务战略的分析,剖析价值发现对盈利模式的导向性;价值创造聚焦于盈利模式的中心,将价值管理活动和盈利模式要素有效糅合,分析价值创造与盈利模式的匹配性;价值实现从财务和非财务角度对盈利模式运行效果进行全面评价,侧重于盈利质量分析,分析价值实现对盈利模式的保障性。并以此框架为基础,对快递行业巨头——顺丰控股盈利模式的价值管理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顺丰的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活动相对有效,竞争优势明显,但价值实现对盈利模式的保障性适中。基于此,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进一步增强企业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本文研究认为,盈利模式以价值创造为中心,是建立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盈利模式设计应与价值发现相对接,准确识别资源优势,高筑盈利城墙,并通过盈利模式价值实现的分析,持续跟进盈利模式并及时进行调整,最终有效实现并提升企业价值。

黄成[3](2020)在《基于价值网的顺丰速递盈利模式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激烈加剧的双重影响下,国内快递业正发生着重大变化,相关变化具体表现在快递企业运营和管理领域。顺丰公司作为快递业重点企业,只有完善自身的盈利模式,才能在行业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中不断成长。因此,本文首先结合快递业的发展状况,研究了顺丰盈利模式的发展背景,并从盈利模式和价值网两方面出发,探究出目前的研究现状。然后,本文对价值网和盈利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并阐述了价值网结构模型和盈利模式的理论、分类及组成要素。再后,本文将顺丰作为价值网内部的中心企业,对其盈利模式的变动情况进行探究,重点研究盈利模式的内部构成要素。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本文随后基于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并在指标赋权时应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将2017至2018年顺丰盈利模式的效益与同类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顺丰在价值对象和价值主张方面表现良好,能够明确服务对象,并向服务对象提供符合需求的快递服务。但是,顺丰在价值创造的效应偏低,利润增长率持续走低,价值实现能力不强,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价值保护能力。最后,本文针对顺丰的现实状况,建立了价值网模型,进而优化顺丰现有的盈利模式。本文以价值网为基础,对顺丰的盈利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出盈利模式的问题,并运用价值网管理思维来优化盈利模式。本研究将有助于顺丰整合资源,构建起完善的价值网盈利模式。同时,顺丰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从价值网视角对顺丰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也能够为物流业同类企业带来重要启示。

邓垚垚[4](2020)在《商业模式视角下互联网保险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众安保险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的发展,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互联网保险市场涌入了大量企业,不同的商业模式也应运而生。其中,与传统保险公司相比,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模式优势明显,因其不受地域的限制,同时所受时间的限制也相对较少,所以更有利于企业进行价值创造。因此,探究其商业模式并对其进行企业价值评估不仅能为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提供借鉴,还有利于从市场的角度研究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保险企业的资产形式不固定,并且其有着随机的支出成本和预期收益,这都使得传统的估值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快速变革的互联网保险企业来说,其真实价值由传统方法来评估已经不再适合,同时,众安保险为专业互联网保险企业的典型企业,所以研究其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不仅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有着较高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现状,本文从商业模式相关理论和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出发,探讨了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趋势和商业模式,采用剩余收益模型对互联网保险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为了反映商业模式对互联网企业价值创造的独特作用,在通过剩余收益模型计算出企业实际价值后,运用商业模式对实际价值的影响进行修正,在修正过程中,以二因素构成理论为指导,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结构和功能两大指标层面来构建商业模式视角下的互联网保险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众安保险公司。首先,对众安保险的营业收入增长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其营业收入进行预测;其次,确定其预期收益率,并计算出剩余收益值;最后将评估结果进行修正,评估其整体价值,确定评估结果后对比企业市价并进行讨论,最后得出最终的企业评估价值,为其他互联网保险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了参考。

陈嘉锐[5](2020)在《数字资源配置视角下顺丰集团商业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企业想要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字技术和资源。资源配置是商业模式的一个核心要素,如何将有限的资源通过合理搭配构建完善的商业模式,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顺丰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尝试基于数字资源配置视角对企业商业模式进行探析。本文先对商业模式、资源配置、数字资源等概念进行概述,在了解数字资源的特性后,分析数字资源对商业模式、资源配置的影响,最后提出以数字资源配置为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框架,框架以“内容、结构、治理”三维度为基础构建,数字资源作为催化剂影响三维度各自作用。其中,对内容维度的影响有新关键活动、新价值主张和其余商业模式八要素的优化;对结构维度的影响有活动链接顺序以及商业模式跨界;对治理维度的影响有活动主体和活动机制。文章以顺丰集团为案例,从数字资源配置角度对顺丰从初创发展至今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以三维度进行分析。总结得出顺丰由原来的传统物流为活动主体的商业模式,转换为电商+物流+金融+终端作为活动主体的业务综合型商业模式。由传统的物流运输企业转型为综合型电子商务物流企业。文章对顺丰集团近六年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得出顺丰集团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薄弱,发展能力良好的结论。最后,利用熵值法得出对顺丰财务影响权重最大的三个指标,与顺丰数字资源配置相关指标进行比对,比对结果显示数字资源配置对顺丰财务状况存在一定影响。文章最后对顺丰集团提出三点建议:加强线上平台和线下资源整合,以多方价值定位替代单一核心;优化活动结构,稳定跨界影响力;利用数字资源提升企业关键资源与能力。

刘湜寒[6](2019)在《苏宁云商盈利模式分析》文中指出基于我国经济速度的高速发展,我国家电零售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阶段。如今,家电行业零售市场也从原本零散、自由的分布局面转化为多家大规模家电零售商,如苏宁云商、国美领跑的格局。可见,该行业目前已经进入成熟期,但行业在发展期间,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技术在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之中的运用也愈渐频繁,同时也为许多企业发展带来了新改变。最为明显的改变便是转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与企业销售方式,即电子商务开始蓬勃发展。截止至2015年年底,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高达14652亿美元,与2014年相比提高了20%,发展前景良好。在全球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也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许多企业也开始参与至电子商务浪潮之中。近些年来,我国零售行业发展基本以电子商务线上销售作为主体,各个行业之间竞争也将销售重心从实体店销售转向互联网零售,实体门店经营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许多企业并不能实现持续盈利,其电子商务发展仅仅是昙花一现,许多企业甚至破产。究其原因,在于其并没有寻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盈利模式并不是一种短期应对型发展方式,而是可以帮助企业持续稳定获取经济利润的整体性策略。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便是彼此盈利模式的对比,企业如果希望保持一种高速且稳定的发展状态,其必要的基础思路便是制定一个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因此,如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实际需求与情况的盈利模式便成为许多电子商务企业管理这所关注的重点。我国苏宁、国美部分以零售业为主营业务的大规模企业,均开始尝试改变自身策略以确保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中,苏宁作为零售行业发展龙头企业,相比其他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其显然更具优势。现今,苏宁云商总计拥有6000余家实体门店,且其采用的云商模式也使得实体店同线上销售之间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这一模式也为零售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代表性以及可研究价值。事实上,就目前而言,我国关于家电零售行业的研究学者数量相对较少,也没有健全的理论体系为我国家电零售行业建立盈利模式提供理论指导。为此,本文以苏宁云商模式作为研究案例,结合我国目前家电零售类型行业所处环境以及未来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对其近期财务数据与云商模式相关资料加以分析与研究,寻找适合于我国家电零售企业发展的盈利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介绍了本次论文写作背景、意义、内容以及研究所用方法,简要阐述了本次论文写作价值。并对前人关于企业盈利模式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研究思路与方法。其次,也对电商企业盈利模式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如定义、构成要素等,明确了盈利模式相关概念,为本文后续写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对苏宁云商盈利当前模式进行了简要分析,一方面,本文分析了当前苏宁云商基本情况,包括其基本情况、O2O转型情况、组织结构情况以及现有主要盈利途径;另一方面,也对目前苏宁云商要素问题、盈利模式财务现状及其同其他竞争者盈利模式对比进行了分析,了解其盈利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次,简要分析了目前苏宁云商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如零售双线业务分流、市场压力转移至供应商以及盈利特征不强,容易被其他企业复制等,并分别深入分析了导致上述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后,综合前文分析所得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强化零售双线业务融合、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以及减缓金融业务,寻找金融商业伙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合理设计差异化价格五种方式解决目前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优化与健全盈利模式,以期有效解决目前苏宁云商盈利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其他同类型企业盈利模式的优化提供参考。

李凯[7](2019)在《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享作为一项古老社交活动与经济相结合时,衍生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分享经济,这种新模式在20世纪末期出现于社区日常活动、音乐分享、房屋分享、汽车分享等领域。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得益于互联网web2.0技术广泛应用,分享经济已在全球经济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并引起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中国。2015年10月,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的规划,这是分享经济在中国经济市场上已具雏形时首次出现在国家发展战略计划中。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其他7个部委于2017年7月共同发布具有针对性的《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通知,提出大力发展分享经济的指导方针。分享经济引致的政府统计问题。目前,有中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统计部门已在不同层面开展分享经济统计调查工作,主要集中于分享经济的界定、行业分类、数据收集等方面。根据相关统计部门的研究表明,目前针对包括分享经济在内的新经济政府统计工作存在三个方面问题:第一,基本概念方面缺乏统一共识。分享经济出现时间相对较短,各国分享经济发展路径各不相同,导致其理论体系缺乏统一共识;第二,现行GDP核算原则及方法无法适用于分享经济。例如,居民个人参与分享经济时个人消费品转为投资品,那么如何对此转换进行处理,目前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尚缺乏应对方案;第三,分享经济对统计调查方法方面的挑战。传统调查对象基本是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而分享经济参与者主要集中在住户部门,这就会导致利用传统调查手段难以收集对应生产数据。因此,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内开展分享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不仅能为分享经济核算理论研究起抛砖引玉之用,还能满足政府统计工作之需和为分享经济测度提供技术参考。为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以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理论研究为主要目标,基于学科综合角度,在理论上分析分享经济的来源、内涵与性质和交易模式等概念之后,在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标准两种核算理论框架内,不仅探讨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基本原则与测度方法,还结合大数据环境下新经济核算所需要的技术特征,对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数据的呈现与实现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明确核算对象。本文在经济范畴中探讨分享经济活动范围,从分享经济实践活动中归纳出界定的理论依据,进而研究分享经济的内涵与性质以及其与其他新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此勾勒出清晰的核算对象。第二,获取分享经济核算研究的切入点。基于经济学理论框架和学界研究,解析分享经济交易活动的内涵、特征以及其与传统交易模式的区别,进而总结出将传统交易模式核算理论应用于分享经济交易模式时的主要问题,为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理论研究提供切入点。第三,搭建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理论的框架。在梳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先探讨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基本原则,再界定核算主体和统计范围,并设计分享经济产品与行业的统计分类方法及标准,为之后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方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四,提供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统计方法。根据分享经济交易模式的特征,从宏观到微观视角,本文分别从生产和收入两个方面探讨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基本概念、方法以及相关技术问题,并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住户部门混合收入的分劈方法,最后辨析网络分享平台的收入归属问题。第五,设计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数据的呈现方式与调查方法。本部分在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方面,根据生产法和收入法核算数据的归集方式,即根据宏观经济核算账户与微观企业会计账户两种数据归集结构理论,设计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表式,并就核算表与中国国家统计局“三新”统计报表制度之间的指标衔接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通过梳理目前中国与英国有关分享经济官方统计的实践进展与局限性,分别对居民个人与小微企业构建统计调查方案。此外,基于大数据思想和分层抽样技术,设计分享住宿模式增加值核算的问卷调查方案,以此启发分享经济统计调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通过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得出以下五点主要结论。(1)在消费效用和机会成本安排下,分享活动和闲置资源利用是界定分享经济的必要条件,而网络分享平台是分享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但不是必要条件;分享经济与其他新经济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分享经济只属于“三新”经济中新商业模式,但不是新业态和新产业。分享经济与共享经济存在本质区别,理由是共享经济是一种公平性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活动,并且共享活动弱化排他权。分享经济活动则是暂时性放弃排他权,同时对社会闲置资源再配置;分享经济与数字经济存在部分交集,即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但这并不表示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商业模式完全属于数字经济之中。这同样说明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交易模式,传统交易模式的核算理论无法直接应用于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2)交易模式是识别分享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分享经济的交易模式包括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利用闲置资源的使用权创造经济价值的经济活动,在交易者自行组织交易活动时,会产生较高交易费用,从而提高交易总成本。当网络平台组织交易时则是相反情况,并且分享经济交易模式的组织形式呈现出“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变化趋势,同时会外推社会经济生产与消费品的可能性边界;从交易模式类型看,分享经济交易活动可以分为平台交易和非平台交易两种。其中,平台会内化交易者大部分交易费用,使总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被减少,这说明网络平台是分享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在交易实现方面,分享经济的交易活动主要通过众包、协作和分享三种方式实现基于闲置资源分享的服务活动;传统交易模式与分享经济交易模式之间主要存在三个区别:(1)交易的组织形式;(2)交易的管理结构、生产关系、主要实现方式;(3)交易模式的特征。以上区别会导致在传统交易模式核算理论中开展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时,会产生核算原则、主体和客体、统计分类、核算方法等方面问题。(3)开展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研究,应以SNA2008体系为主要理论框架。但涉及中国部分时,需考虑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标准中有关“三新”经济核算理论。同时,在分享经济的基本核算原则、统计主体、生产与产出范围及分类等方面,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在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原则上,应注意权责发生制的适用性、闲置资源价格的估价原则、SNA经济所有权与闲置资源使用权是统一概念,但分享使用权与租赁使用权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二是分享经济生产者应具有四点特征:(1)在市场性与机会成本补偿安排下,生产者主要由居民个人和企业构成;(2)应以闲置资源作为主要投入要素开展分享服务生产;(3)如果生产者同时在传统经济领域开展活动,基于闲置资源的生产活动必不能影响生产者在传统经济内主要或次要的生产活动;(4)网络分享平台企业通过提供信息要素作为分享经济生产者;三是对于分享经济产品与行业的统计分类,应采用“异质性互斥”原则,根据服务性质、生产方式、提供形式等特征识别相关服务活动,并按照一定规则将服务生产与服务产出进行归集与分组,以此建立分享经济行业活动与产品的统计分类。根据上述分类方法,目前分享经济的服务产品可分为六个组类,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分享经济行业活动主要涉及第三产业中的10个服务生产领域。(4)开展生产法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时,应以市场性和机会成本补偿原则确定分享经济的总产出核算范围。采用营业收入法核算分享经济的服务产出时,存在闲置资源消耗测算问题,尤其是个人耐用品转变为投资品的价值消耗;使用收入法核算时,由于SNA2008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之间存在不同核算口径,因而在测算收入法分享经济增加值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口径。同时,可以采用经验比例法、推算法和计量经济模型三种方法分劈个人非法人企业的混合收入。此外,网络平台企业的收入应视为生产者营业盈余的组成部分。(5)在可比性与平衡性的原则下,分享经济核算表式可以采用T字型表和多栏式表两种数据结构,并且表中指标与企业会计科目具有一定对应关系。但这种关系需要调整核算口径;在设计居民个人与小微企业两类群体参与分享经济情况的统计方案时,合理定义分享经济是设计关键因素,大数据抽样有利于抽样效率提升,机器学习之聚类算法可用于分享经济行业分类。针对分享住宿模式增加值核算,理论上可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平台数据并建立大数据抽样框,再利用分层抽样技术估算出分享住宿模式的全国一级增加值。本文以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具有以下四点创新之处:(1)规范了分享经济的范畴,明确了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对象;(2)构建了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分享经济与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衔接。(3)建立了分享经济产品与行业统计分类标准,充实了“三新”统计制度的统计分类。(4)设计了分享经济交易数据的采集方案,丰富了统计核算数据的来源渠道。

刘坤滢[8](2019)在《中国的移动游戏海外商业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发展至今,移动游戏逐渐占据了全球游戏市场的主流。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中国移动游戏企业将目光投向体量更大、市场更为成熟、而政策管控较为宽松的海外市场。目前,移动游戏企业出口面临着产品同质化、资金实力不足、海外运营维护经验欠缺等方面的问题,而商业模式的审慎选择可以为企业提前规避一些海外市场风险。相较于欧美、日韩国家等成熟游戏市场,中国移动游戏产业起步较晚,学术界对我国移动游戏产业的海外商业模式及其应用研究较少。因此,研究中国移动游戏产业的海外商业模式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梳理了商业模式的定义演变历程和商业模式的研究方向,用文献计量法对现有移动游戏产业的商业模式做出简要分析,将现有的研究归纳为产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基础架构管理和财务管理四个方向。其次,本文从技术成熟度曲线、产业链发展、市场发展三个视角描述了中国移动游戏产业商业模式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既有的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做出适应性调整,提出了中国移动游戏产业海外商业模式的组成、阐述了每一个组成的内容及意义,并根据其发展过程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出预测。随后,本文利用已归纳的中国移动游戏产业海外商业模式对成功出口的移动游戏的下载和收入高频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多重分形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MF-DFA)和多重分形消除趋势相关性分析法(MF-DCCA)对其商业模式种盈利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小结了四类移动游戏可行的商业模式。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在出口移动游戏的商业模式中策略类、多人在线战术竞技类及休闲类的盈利模式具有较明显的多重分形特征,并且不同游戏类型的盈利模式不完全独立。最后,基于理论和实证结果,本文从宏观的中国政府和移动游戏产业角度,到微观的移动游戏企业角度,针对性提出可操作的移动游戏产业海外商业模式发展建议。

蔡万刚[9](2019)在《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互联网平台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数据平台等计算机技术的阐述和应用为互联网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机会与可能。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它也提供了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用户连接工具,使企业可以更准确的了解客户及产品情况等;面对日益个性化及多元化要求的客户,互联网平台企业注重构建多种类型的“双边市场”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哪种类型的商业模式是该类企业真正需求的或可以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双边市场理论和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对该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的工作如下:首先,基于价值链的“知识识别与获取”、“知识积累与整合”、“知识的转移与共享”与“知识的创新与应用”4个方面,构建了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知识价值链模型;该模式是在原4维度模型中,新增了知识价值链的维度来研究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问题,通过知识的流动过程进行服务创新,并详细的说明了每个维度对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为知识的整合、共享、转移等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强调了在企业当中时刻存在着知识的相互转移和整合,以此来实现知识链与价值链之间的流动,促进企业形成健康的商业模式。其次,互联网平台作为以某种类型的外部网络性为特征的交易市场,本文借鉴了网络外部性中的价格结构的研究观点和价格结构受市场力量调节小于受价格杠杆调节的观点,建立了互联网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的使用外部性与会员外部性模型及双边市场倾斜定价模型。并指出由于市场中至少有一方会采取与多个平台发生关联的行为,即多属行为策略将引起平台之间的竞争,最终导致无序的价格竞争;这时如果平台网络足够庞大,平台的长尾性可以在双边市场中显现规模化和个性化效应优势,最终使价格结构趋于理性。最后以“优步”为案例佐证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倾斜定价方法和补贴策略。最后,研究了协作网络平台的结构特征和连接属性对互联网平台企业价值共创的影响机理。重点阐述了协作网络平台区别于传统价值网络或联盟网络的特征;引入“图论”中“点-边-网”的新视角归纳5种属性,借助价值共创、共享经济等新兴理论基础来探讨协作网络平台属性影响价值共创的内在动因,并提出3个命题;结合美国Airbnb案例论证了相关命题,提出加强资源丰度、关系强度和网络密度均能有效促进协作平台成员间资源共享和知识创新并最终实现价值共创。

涂建文[10](2018)在《天猫OTO商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迅速,前景十分可观,销售额也在不断蒸蒸日上,但是除去主要的几个大型电商公司,大部分电商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整个电商行业还在处于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通过对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的分析与案例探讨,尤其是研究阿里巴巴旗下天猫OTO运营模式,并根据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影响盈利因素的模式进行分析,分析时下电子商务应该发展的方向,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本文在系统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电子商务OTO运营模式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对于现行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最后以天猫商城为案例,通过SWOT方法对天猫商城的运营、盈利和发展方向等进行细化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包括天猫商城在内的OTO商业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式,完成商户在线下实体经济中的信息完善化,提升信息聚集能力,掌握最新信息也就决定了行业的发展的方向,但是,很大程度上商户对信息的捕捉和分析能力远远不够,所以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实现线下实体商业与OTO运营模式电子商务能力相匹配。

二、虚拟市场价值创造与电子商务模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市场价值创造与电子商务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我国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逻辑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逻辑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自组织理论
        2.1.1 耗散结构理论
        2.1.2 协同学理论
        2.1.3 超循环理论
        2.1.4 突变理论
    2.2 电子商务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3 社群经济的兴起与研究进展
        2.3.1 社群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2.3.2 社群经济的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内涵与架构
    3.1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概述
        3.1.1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概念界定
        3.1.2 互联网社群电商与传统平台电商的区别
        3.1.3 我国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发展现状
    3.2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体系架构
        3.2.1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基础结构
        3.2.2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核心要素
        3.2.3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运营要点
    3.3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主要类型
        3.3.1 基于内容维度的分类
        3.3.2 基于发展阶段的分类
        3.3.3 基于成员属性的分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自组织特性与复杂性
    4.1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自组织特性
        4.1.1 层次性与多样性
        4.1.2 自组织性与涌现性
        4.1.3 开放性与动态性
    4.2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复杂性
        4.2.1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主体复杂性
        4.2.2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环境复杂性
        4.2.3 互联网社群电商复杂系统结构模型
    4.3 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4.3.1 互联网社群电商仿真概念模型
        4.3.2 互联网社群电商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
        4.3.3 互联网社群电商内在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动力、过程与机制
    5.1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动力
        5.1.1 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动力机制的作用原理
        5.1.2 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动力机制的作用过程
        5.1.3 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动力机制模型
    5.2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过程
        5.2.1 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前提条件
        5.2.2 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内在基础
        5.2.3 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组织形式
        5.2.4 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原初诱因
        5.2.5 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表现方式
    5.3 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机制
        5.3.1 基因突变机制
        5.3.2 协作共生机制
        5.3.3 选择评价机制
        5.3.4 网络相变机制
    5.4 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演化模型及仿真
        5.4.1 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的序参量
        5.4.2 互联网社群电商网络相变模型
        5.4.3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的案例研究
    6.1 互联网社群电商自组织演化案例分析
        6.1.1 “罗辑思维”的自组织演化过程
        6.1.2 “吴晓波频道”的自组织演化过程
        6.1.3 “樊登读书”的自组织演化过程
        6.1.4 案例讨论
    6.2 互联网社群电商持续演化的创新路径
        6.2.1 强化场景参与体验与产品定制
        6.2.2 提升内容品质与追求内容衍生
        6.2.3 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模式
        6.2.4 应用大数据技术深挖用户需求
        6.2.5 构建互联网社群电商商业生态
    6.3 互联网社群电商演化发展的政策保障
        6.3.1 鼓励互联网社群电商模式创新
        6.3.2 优化互联网社群电商政策环境
        6.3.3 强化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制定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互联网社群电商系统演化模型仿真源代码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价值管理视角下的快递行业盈利模式研究 ——以顺丰控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及不足
        一、创新性
        二、局限性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盈利模式
        二、快递行业盈利模式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战略管理理论
        二、价值及盈利模式相关理论
        三、盈利质量分析理论
第三章 盈利模式价值管理能力分析框架
    第一节 框架构建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价值发现——战略导向分析
    第三节 价值创造——匹配程度分析
        一、价值定位研究
        二、价值锁定研究
        三、价值保护研究
    第四节 价值实现——保障效果分析
        一、财务角度价值实现分析
        二、非财务角度价值实现分析
    第五节 盈利模式价值管理能力分析框架
第四章 顺丰盈利模式分析
    第一节 顺丰发展概况
        一、顺丰公司简介
        二、顺丰业务概况
    第二节 顺丰盈利模式分析
        一、价值发现对盈利模式的导向性分析
        二、价值创造与盈利模式的匹配性分析
        三、价值实现对盈利模式的保障性分析
    第三节 顺丰盈利模式综合评价及优化建议
        一、顺丰盈利模式优点分析
        二、顺丰盈利模式缺点分析
        三、对顺丰盈利模式的建议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价值网的顺丰速递盈利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价值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价值网与盈利模式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盈利模式
        2.1.2 价值链
        2.1.3 价值网
    2.2 盈利模式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企业价值创造的财务绩效评价理论
    2.3 盈利模式构成要素及分类
        2.3.1 盈利模式构成要素
        2.3.2 盈利模式分类
    2.4 价值网结构模型
        2.4.1 价值网构成要素
        2.4.2 价值网结构主体
    2.5 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盈利模式分析
        2.5.1 企业盈利模式的系统分析
        2.5.2 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盈利模式分析
第3章 基于价值网的顺丰盈利模式概述
    3.1 顺丰基本情况
        3.1.1 顺丰简介
        3.1.2 顺丰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
        3.1.3 顺丰主要业务
        3.1.4 顺丰经营模式
    3.2 顺丰盈利模式的演变过程
        3.2.1 导入期
        3.2.2 成长期
        3.2.3 成熟期
    3.3 顺丰盈利模式构成要素构成
        3.3.1 价值对象
        3.3.2 价值主张
        3.3.3 价值创造
        3.3.4 价值实现
        3.3.5 价值保护
第4章 顺丰盈利模式运行效果的动态综合评价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4.1.2 建立指标体系
    4.2 评价方法的确定与模型构建
        4.2.1 确定评价方法
        4.2.2 创建模型
        4.2.3 指标权重赋值
    4.3 基于价值网的各维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价值对象综合评价与分析
        4.3.2 价值主张综合评价与分析
        4.3.3 价值创造综合评价与分析
        4.3.4 价值实现综合评价与分析
        4.3.5 价值保护综合评价与分析
    4.4 总体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5章 顺丰盈利模式的价值网构建及管理
    5.1 顺丰盈利模式引入价值网的必要性
        5.1.1 顾客作为价值的创造者的需要
        5.1.2 重新审视自身价值主张的需要
        5.1.3 构建长期稳定价值创造的需要
        5.1.4 挖掘价值实现能力的需要
        5.1.5 提升价值保护的实际需求
    5.2 当前顺丰价值网雏形
        5.2.1 股权关系公司的分析
        5.2.2 金融机构的分析
        5.2.3 业务伙伴的分析
        5.2.4 战略伙伴的分析
    5.3 以顺丰为核心企业的价值网构建
        5.3.1 节点企业的确定
        5.3.2 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
        5.3.3 顺丰的价值网结构
    5.4 优化后顺丰公司盈利模式解析
        5.4.1 价值对象优化
        5.4.2 价值主张优化
        5.4.3 价值创造优化
        5.4.4 价值实现优化
        5.4.5 价值保护优化
    5.5 完善顺丰公司盈利模式的建议
        5.5.1 完善运营管理机制,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5.5.2 构建多元化合作,完善价值网络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商业模式视角下互联网保险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众安保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商业模式与企业价值创造的研究现状
        1.3.3 关于互联网企业及其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商业模式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2.1.1 商业模式定义
        2.1.2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
    2.2 互联网保险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2.2.1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2.2.2 互联网保险企业价值评估的关键点和难点
3 互联网保险企业发展现状及商业模式分析
    3.1 互联网保险的定义
        3.1.1 互联网保险的定义
        3.1.2 互联网保险的特征
    3.2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2.1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历程
        3.2.2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
    3.3 互联网保险企业的商业模式
        3.3.1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商业模式类型
        3.3.2 商业模式对互联网保险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
4 商业模式视角下互联网保险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4.1 互联网保险企业价值评估思路
        4.1.1 评估思路
        4.1.2 互联网保险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4.2 商业模式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分析与筛选
        4.2.3 指标体系对商业模式的反映
        4.2.4 指标值的获取方法
    4.3 剩余收益模型
    4.4 引入商业模式的剩余收益模型修正
        4.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4.2 定性指标量化
        4.4.3 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4.4.4 修正系数
5 众安保险公司价值评估及启示
    5.1 众安保险公司简介
        5.1.1 公司发展历程
        5.1.2 公司主营业务
    5.2 众安保险商业模式分析
    5.3 众安保险企业价值评估
        5.3.1 众安保险主要的基本财务情况
        5.3.2 营业收入增长趋势分析
        5.3.3 营业收入预测
        5.3.4 确定预期收益率
        5.3.5 计算剩余收益值
        5.3.6 最终评估结果确定
        5.3.7 评估结果分析
    5.4 企业价值驱动因素发展启示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数字资源配置视角下顺丰集团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和问题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问题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点与贡献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商业模式
        2.1.1 商业模式的概念
        2.1.2 商业模式要素
        2.1.3 商业模式创新
    2.2 资源配置
        2.2.1 资源配置方式
        2.2.2 资源配置技术
        2.2.3 资源配置要素
    2.3 数字资源配置
        2.3.1 数字资源
        2.3.2 数字资源配置
    2.4 商业模式与企业财务的关系
    2.5 数字资源配置下企业商业模式分析
        2.5.1 数字资源配置对企业商业模式内容的影响
        2.5.2 商业模式结构的影响
        2.5.3 商业模式治理的影响
        2.5.4 商业模式模型的影响
    2.6 相关理论与研究
        2.6.1 企业价值理论
        2.6.2 资源编排理论
        2.6.3 技术可供性理论
第三章 基于数字资源配置视角的顺丰商业模式分析
    3.1 案例背景
    3.2 行业背景
    3.3 顺丰服务、产品构成
    3.4 顺丰商业模式内容分析
    3.5 顺丰商业模式结构、治理分析
    3.6 顺丰商业模式模型
    3.7 数字资源配置对顺丰商业模式的影响
    3.8 顺丰商业模式的优劣势
        3.8.1 顺丰商业模式的优势
        3.8.2 顺丰商业模式的劣势
第四章 数字资源配置视角下顺丰财务数据分析
    4.1 基本指标分析
        4.1.1 整体财务表现
        4.1.2 数字资源指标
    4.2 顺丰四大能力分析
        4.2.1 盈利能力
        4.2.2 营运能力
        4.2.3 偿债能力
        4.2.4 发展能力
    4.3 顺丰数据统计分析
        4.3.1 熵值法
        4.3.2 指标相关性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基于数字资源配置的商业模式建议
    5.1 加强线上平台和线下资源整合
    5.2 优化活动结构
    5.3 利用数字资源提升企业关键资源与能力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苏宁云商盈利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关于电商盈利模式的文献综述
        1.2.1 盈利模式定义的研究
        1.2.2 电子商务平台盈利模式类别
        1.2.3 电商盈利模式选择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基本框架
2 电商企业盈利模式理论概述
    2.1 盈利模式界定义
    2.2 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2.2.1 利润对象
        2.2.2 利润点
        2.2.3 利润措施
    2.3 电商盈利模式对比
    2.4 互联网零售商的特征
        2.4.1 营业不受时空限制
        2.4.2 全方位展示产品与服务
    2.5 电商盈利模式相关理论基础
        2.5.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5.2 价值链理论
        2.5.3 核心能力理论
3 苏宁云商盈利模式分析
    3.1 苏宁云商公司基本介绍
        3.1.1 苏宁云商基本情况简介
        3.1.2 苏宁云商O2O转型
        3.1.3 苏宁云商组织结构情况
        3.1.4 苏宁云商主要盈利途径
        3.1.5 苏宁云商盈利模式特点
    3.2 苏宁云商面临的困境
    3.3 苏宁云商盈利模式财务方面现状
        3.3.1 偿债能力分析
        3.3.2 营运能力分析
        3.3.3 盈利能力分析
    3.4 苏宁云商与其竞争者盈利模式对比分析
        3.4.1 苏宁云商利润点的相对较少
        3.4.2 苏宁云商利润目标范围小
        3.4.3 苏宁云商利润措施相对单一
4 苏宁云商盈利模式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4.1 苏宁云商盈利模式的问题
        4.1.1 零售双线业务分流
        4.1.2 市场压力转移至供应商
        4.1.3 金融业务客户基础不足
        4.1.4 盈利特征不强,容易被其他企业复制
        4.1.5 价格控制能力较弱
    4.2 苏宁云商盈利模式问题形成原因
        4.2.1 零售双线业务组织分隔
        4.2.2 市场价格战过于激烈
        4.2.3 金融业务版图急剧扩张
        4.2.4 互联网资源整合尚不充分
        4.2.5 缺乏增值服务
5 优化苏宁云商盈利模式的应对策略
    5.1 强化零售双线业务融合
        5.1.1 线上引流线下,实现供应链柔性生产
        5.1.2 建立线下客户体验模式
    5.2 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
    5.3 减缓金融业务,寻找金融商业伙伴
    5.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5.5 合理设计差异化价格
        5.5.1 采用差异化价格策略
        5.5.2 关注经营型净现金流短缺问题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分享经济的界定
    第一节 分享经济由来
        一、分享经济的发展脉络
        二、国内外分享经济的实践模式
        三、分享经济的不同定义
        四、分享经济的共识
    第二节 分享经济的界定、构件与性质
        一、分享经济的界定
        二、分享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
        三、分享经济的商业模式
        四、分享经济的生产及组织形式
        五、分享经济的性质
    第三节 分享经济与其他新经济的关系
        一、分享经济与“三新”经济的关系
        二、分享经济与共享经济的关系
        三、分享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关系
        四、分享经济与其他新经济的关联逻辑和启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分享经济的交易模式
    第一节 分享经济交易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分享经济交易模式的内涵
        二、生产者视角下分享经济交易模式的特征
        三、消费者视角下分享经济交易模式的特征
        四、分享经济的交易模式
    第二节 分享经济交易模式的不同类别
        一、按组织形式分类的分享经济交易模式
        二、按实现方式分类的分享经济交易模式
    第三节 分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交易模式比较
        一、分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交易组织形式比较
        二、分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交易模式特征比较
    第四节 传统经济交易模式增加值核算与启示
        一、传统经济交易模式的增加值核算
        二、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不适用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
        一、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理论基础
        二、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基本规则
    第二节 分享经济的核算主客体及统计范围
        一、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主体界定
        二、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客体
        三、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产出统计范围
    第三节 分享经济产品与行业的统计分类方法
        一、分享经济产品统计分类的原理与方法设计
        二、分享经济行业统计分类的原理与方法
        三、分享经济产品与行业的统计分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享经济增加值的核算方法
    第一节 生产法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方法
        一、生产法分享经济增加值的一般核算
        二、分享经济不同商业模式的生产法核算
    第二节 收入法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方法
        一、收入法分享经济增加值的一般核算
        二、分享经济收入核算的特殊问题
        三、网络分享平台的收入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数据的呈现与实现方法
    第一节 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表式的设计
        一、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表式的构建逻辑
        二、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表式的构建
        三、分享经济核算表的宏微指标衔接
    第二节 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数据实现
        一、中国“三新”经济统计报表制度的概述
        二、分享经济统计调查的实践情况分析
        三、分享经济住户统计调查的设计
        四、分享经济小微企业活动统计调查的设计
    第三节 分享住宿模式统计调查设计
        一、分享住宿模式的界定与发展现状
        二、分享住宿模式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分享住宿模式问卷调查的抽样方案
        四、分享住宿模式增加值的统计推断方法
    本章小结
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网络爬虫程序代码
致谢

(8)中国的移动游戏海外商业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
    2.2 移动游戏商业模式相关研究
第三章 中国移动游戏商业模式的发展历程
    3.1 技术成熟度曲线视角
    3.2 产业链视角
    3.3 市场发展视角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移动游戏产业海外商业模式的组成
    4.1 产品创新
    4.2 客户关系
    4.3 基础架构管理
    4.4 盈利模式
    4.5 小结
第五章 中国移动游戏产业海外商业模式描述分析
    5.1 产品创新分析
    5.2 客户关系分析
    5.3 基础架构分析
    5.4 盈利模式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移动游戏产业海外商业模式实证分析
    6.1 方法设计
    6.2 MF-DFA分析
    6.3 MF-DCCA分析
    6.4 商业模式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互联网平台企业商业模型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进展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体系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理论与应用模式
    2.1 商业模式创新内容
        2.1.1 产品和服务创新
        2.1.2 营销方式的创新
        2.1.3 业务流程的创新
        2.1.4 组织架构的创新
    2.2 基于大数据的社会网络化协作与商业模式创新
        2.2.1 基于大数据的社会网络化协作
        2.2.2 大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
    2.3 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应用模式与演进
        2.3.1 互联网媒体平台
        2.3.2 互联网交易平台
        2.3.3 互联网分析平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互联网平台经济的价值链模型分析
    3.1 互联网对产业价值链的提升
        3.1.1 售后服务
        3.1.2 销售消费
        3.1.3 营销广告
        3.1.4 分销渠道
        3.1.5 设计生产
        3.1.6 原料采购
    3.2 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知识价值链模型构建
        3.2.1 基于新服务概念的商业模式
        3.2.2 基于新顾客界面交互的商业模式
        3.2.3 基于新组织创新的商业模式
        3.2.4 基于互联网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
        3.2.5 基于互联网平台创新的知识价值链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台商业模式的双边市场经济结构模型
    4.1 基于平台的双边市场定义与外部性效应
        4.1.1 平台双边市场的定义
        4.1.2 平台的会员外部性与使用外部性
    4.2 平台的纯粹使用费用外部性
        4.2.1 双边市场的经济学解释
        4.2.2 科斯定理与双边市场条件
        4.2.3 影响使用费用定价非中性的因素
    4.3 会员外部性
        4.3.1 交易不敏感的终端用户成本和价格非中性
        4.3.2 平台收取会员费用的动机
    4.4 平台商业模式的使用外部性与会员外部性模型
        4.4.1 终端用户无支付的模型
        4.4.2 双边市场的长尾性分析
    4.5 平台商业模式的双边市场倾斜定价模型
        4.5.1 倾斜定价模型描述
        4.5.2 基于需求价格弹性的倾斜定价模型
        4.5.3 基于交叉网络强度的倾斜定价模型
        4.5.4 倾斜定价模型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协作网络平台的商业模式分析
    5.1 协作网络平台的价值共创
    5.2 协作网络平台的价值共创行动者
        5.2.1 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价值网络
        5.2.2 消费者社区价值共创
    5.3 协作网络平台的价值共创活动
        5.3.1 产品的外观
        5.3.2 新产品设计与开发
        5.3.3 现有产品改进
        5.3.4 大规模定制
        5.3.5 开放型社区与产品设计研发
        5.3.6 新服务流程设计
        5.3.7 实时营销与服务改进
        5.3.8 个人化经验价值与知识共创
    5.4 基于体验型的协作网络平台价值共创架构
        5.4.1 价值共创战略
        5.4.2 价值共创者的目标定位
        5.4.3 合作网络组织的建立
        5.4.4 消费者社区的建立
        5.4.5 消费者与企业的双边信任构建
        5.4.6 消费者与企业的互动渠道构建
        5.4.7 体验型平台组织能力的配置
        5.4.8 体验型平台收益机制
    5.5 协作网络平台企业的价值共创路径
        5.5.1 产品模块
        5.5.2 多重利益相关者交互产品模块
        5.5.3 基础设施管理模块
        5.5.4 财务管理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互联网平台企业协作网络的价值共创案例分析
    6.1 平台企业价值网络理论框架
    6.2 平台企业协作网络对价值共创的影响
        6.2.1 平台企业协作网络中的资源驱动价值共创
        6.2.2 平台企业协作网络的关系强度驱动价值共创
        6.2.3 平台企业协作网络的属性驱动价值共创
    6.3 Airbnb公司价值共创的案例分析
        6.3.1 研究方案设计
        6.3.2 案例分析
        6.3.3 案例讨论与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天猫OTO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电子商务
        2.1.1 电子商务概念
        2.1.2 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2.1.3 电子商务分类
    2.2 OTO模式
        2.2.1 OTO模式概念
        2.2.2 OTO模式产生的背景
        2.2.3 OTO模式的特点
    2.3 OTO商业模式系统
        2.3.1 价值网理论
        2.3.2 OTO价值生态系统组成
        2.3.3 OTO商业模式主要构成要素
第三章 OTO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3.1 OTO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3.1.1 技术原因
        3.1.2 有限理性
        3.1.3 机会主义倾向
    3.2 OTO电子商务中价格信息的不对称
        3.2.1 传统市场渠道中的价格信息的不对称
        3.2.2 OTO营销渠道中价格信息的不对称
    3.3 OTO电子商务中质量信息的不对称
        3.3.1 OTO电子商务质量信息不对称原因
        3.3.2 质量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
    3.4 OTO电子商务中出现的道德风险
        3.4.1 发生原因
        3.4.2 买方道德风险分析
        3.4.3 卖方道德风险分析
第四章 OTO商业模式分析
    4.1 OTO商业模式价值分析
        4.1.1 OTO商业模式产生的直接价值
        4.1.2 数据价值OTO商业模式中的体现
    4.2 OTO模式种类
        4.2.1 OTO行业划分
        4.2.2 OTO网站实例
第五章 天猫盈利模式分析
    5.1 OTO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简介
        5.1.1 OTO企业盈利模式的定义
        5.1.2 OTO企业盈利模式的内涵
        5.1.3 OTO企业盈利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5.2 OTO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分类
        5.2.1 会员制度
        5.2.2 页面广告
        5.2.3 互联网社区
    5.3 天猫盈利模式分析
        5.3.1 简介与经营现状
        5.3.2 天猫商城盈利模式分析
第六章 天猫OTO运营战略分析
    6.1 SWOT分析
        6.1.1 优势(Strength)分析
        6.1.2 劣势(weakness)分析
        6.1.3 机会(opportunity)分析
        6.1.4 威胁(threat)分析
    6.2 波特五力分析
        6.2.1 同行业竞争者
        6.2.2 新进入者
        6.2.3 替代品的威胁
        6.2.4 买方议价能力
        6.2.5 供方议价能力
    6.3 天猫商城STP分析
        6.3.1 市场细分
        6.3.2 市场目标选择
        6.3.3 市场定位
第七章 天猫商城运营优化策略设计
    7.1 优化推广方法
        7.1.1 差异化的推广手段
        7.1.2 优化搜索引擎
    7.2 用户体验的优化
        7.2.1 提供具有特色的服务
        7.2.2 构建高效的沟通渠道
        7.2.3 提供丰富且准确的产品信息
    7.3 物流体系的优化
    7.4 盈利能力的优化
        7.4.1 电商化与品牌化相结合
        7.4.2 主动挖掘长尾市场价值
        7.4.3 加紧物流体系建设
        7.4.4 优化人和企业的沟通
    7.5 信息不对称的优化
        7.5.1 优化价格信息不对称问题
        7.5.2 优化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
        7.5.3 道德风险规避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虚拟市场价值创造与电子商务模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我国互联网社群电商的演化研究[D]. 富金鑫. 吉林大学, 2020(03)
  • [2]价值管理视角下的快递行业盈利模式研究 ——以顺丰控股为例[D]. 李敏. 青岛大学, 2020(02)
  • [3]基于价值网的顺丰速递盈利模式优化研究[D]. 黄成.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4]商业模式视角下互联网保险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众安保险为例[D]. 邓垚垚.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数字资源配置视角下顺丰集团商业模式研究[D]. 陈嘉锐.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苏宁云商盈利模式分析[D]. 刘湜寒.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7]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研究[D]. 李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中国的移动游戏海外商业服务模式研究[D]. 刘坤滢. 东南大学, 2019(06)
  • [9]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 蔡万刚. 东华大学, 2019(03)
  • [10]天猫OTO商业模式研究[D]. 涂建文. 天津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虚拟市场价值创造与电子商务模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