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版本改写的差别定价原则

软件版本改写的差别定价原则

一、软件版本改写的差别定价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杜华[1](2020)在《格伊古勒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日常饮食消费已经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对饮食健康提出了新要求。锡盟作为内蒙古羊肉主产区,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羊肉养殖、加工、生产企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格伊古勒有限公司是锡盟地区一家以羊肉加工销售为主的企业,主推苏尼特这一地区品牌羊,以绿色、有机、健康为理念,营销业绩取得了长足发展,品牌知名度逐年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市场营销能力,成为摆在企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以格伊古勒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理论系统分析企业市场营销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准确掌握公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摸清公司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结合企业和市场情况,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营销策略,明确了市场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确保市场营销策略真正能够落地见效?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为格伊古勒公司找到自身发展的绿色羊肉品牌发展之路,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理论和实践支持。

王日桂[2](2020)在《HSH珠宝公司网络营销定价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民规模急剧扩大,虚拟市场吸引了众多企业,在虚拟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加剧,过去的价格战已令众多的企业认识到价格改革的必要性,企业需要通过不断对复杂多变的网络市场进行探索研究,进而制定适合企业自身产品营销的价格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HSH珠宝公司是一家立足于广东省珠海经济特区,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家珠宝企业,公司以加工生产销售时尚珠宝首饰为业,经营的珠宝种类有南非钻石、巴西水晶、缅甸翡翠、新疆白玉、波罗的海的蜜蜡、里兰卡的祖母绿、莫桑比克的红宝石、南海珍珠等等,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伙人团队凭借在珠宝及艺术品收藏方面的深厚功底和对时尚珠宝首饰的精心研究,提出了“打造一个新的HSH珠宝品牌,贡献中华”的公司宏伟愿景,以“尊重理解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幸福”为HSH公司的宗旨。HSH珠宝公司领导团队认识到电子商务给公司带来的发展机遇与冲击,积极参与到虚拟市场上来进行网络营销。公司需要通过发展网络市场来解决企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公司也需要通过网络手段来服务更多更广的消费群。如何提升HSH公司竞争力和销售业绩不仅关系到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员工和股东的福利,也关系到公司为社会的贡献上。基于已有网络营销的定价策略理论成果和定价经验,本文在进行网络营销市场调查、通过深入分析网络消费者的需求和支付能力以及支付愿望的基础上,系统地拟出了比较适合HSH珠宝公司产品进行网络营销的具体定价方略。经调查发现,当前HSH珠宝公司现有定价策略比较单一,比较经验主义,定价不合理导致交易量难以上升,而且现有顾客满意度不高,损失了大量的商业机会,为此进一步针对HSH珠宝公司的经营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要对公司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对企业进行变革,特别是在公司产品定价上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列行之有效的定价策略与方法。HSH珠宝公司选择时尚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进行网络营销,相应的根据产品和顾客的不同制定的定价策略有免费,低价定价,歧视性定价和定制定价以及直接高价等定价策略。HSH珠宝公司应通过灵活精准地运用价格策略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网络营销产品定价方案的制定是在综合分析企业诸多关键因素与变量的基础上做出的,对珠宝企业来说,即要充分把握影响珠宝企业定价的市场内外部因素还要充分把握特定珠宝产品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对完善的定价策略是来之不易的,而且贯彻执行也会遇到阻力。以网络消费的需需求出发点,要充分理解顾客,以顾客满意为中心是网络营销定价的关键。对于珠宝企业,本文的研究和发现为网络营销定价相关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有益的补充,但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还需要大量的理论探究和经验总结。

李枝勇[3](2019)在《数字平台的服务最优定价和收益模式决策》文中认为典型的数字平台至少由平台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和用户等三方构成。平台参与者的共生性特征给平台提供商的收益模式决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基于数字平台经济视角的最优服务定价和收益模式决策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信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利用最优化理论和数值模拟等和技术和方法,从单寡头平台、双寡头完全竞争平台、竞争合作平台、平台信息不对称下的平台保护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和分析了不同数字平台市场结构下的服务定价和收益模式决策问题。具体内容如下:首先,解决了以社交网络服务为特征的垄断性在线平台的最优定价和收益模式决策问题。平台提供商有三个可考虑的收益模式:1)纯广告赞助收益模式;2)纯订阅收益模式;3)混合收益模式。结果表明,纯广告赞助模式不是最优收益模式。在优质订阅服务差异性更小情形下,只有当免费服务的质量适中、优质订阅服务的质量优势较低且其单位不匹配成本太低时,纯订阅收益模式是最优的。然而,在优质订阅服务差异性更大情形下,只有当优质订阅服务的单位不匹配成本太高且其质量较低时,混合收益模式是最优的。其次,研究了社交效应和服务质量对双寡头平台提供商的收益模式决策的影响。平台提供商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收益模式:广告收益模式和免费增值收益模式。结果表明,当每一个平台的增值服务质量过低(高)时,广告(免费增值)收益模式是占优策略。当平台提供商均采用广告收益模式的均衡和均采用免费增值收益模式的均衡同时存在时,采用广告收益模式的均衡会使得竞争平台提供商获得更多的收益。然后,研究了平台性能投资对竞争合作平台收益模式决策的影响。平台同时销售具有差异化的硬件和内容,且采用单向兼容策略。结果表明,当硬件的单位不匹配成本远小于内容的单位不匹配成本时,如果收入提成率过高(过低),平台所有者均会采用代理(转售)收益模式;如果收入提成率既不高也不低,平台所有者会采用不同的收益模式。但是,当硬件的单位不匹配成本弱小于内容的单位不匹配成本时,平台所有者的收益模式决策由相对投资效率和收入提成率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最后,分析了平台保护和不同的信息结构对竞争性平台环境下的均衡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用户信息完备时,劣质平台提供商与其内容提供商对平台保护的偏好态度不仅取决于消费者的安全偏好效应,而且取决于内容对用户的边际效用关于平台保护的变化率。但是,当用户信息不完备时,安全偏好效应的影响则会消失。此外,强制信息披露可能不利于提升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

熊焰[4](2019)在《面向能源枢纽的气-电综合能源微网协同运行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传统能源网络中的电力系统和天然气系统等公用能源基础设施大多是独立规划、运行的,随着电力系统的重构及去中心化思想的引导,分布式能源系统得到了大力应用。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多种能源交汇的能源枢纽共同满足用户多种负荷需求。在低碳政策的引导下,风能、光伏能等可再生能源大量接入分布式能源枢纽中。多重不确定性给系统的运行控制带来了挑战,使得制定能源枢纽经济、低碳、高效的运行方案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气-电综合能源微网中的能源枢纽为基本研究单元,负荷侧考虑冷热电多种能源的供应。结合能源枢纽在气-电网络中的效率特点,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及冷热电负荷的不确定性及低碳政策对成本、效率等运行目标的影响,进行了市场环境下的气-电协同运行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能源枢纽作为综合能源微网中的基本研究单元,建立了能源枢纽中的能源转换模型及能源枢纽构成的综合能源网络模型。基于能源枢纽各种转换元件及储能元件的模型形成了能量转换耦合矩阵;进一步由能量转换耦合矩阵导出了能源枢纽构成的综合能源网络模型,以节点功率平衡和潮流约束对电力网络和天然气网络进行了建模;最后,提出了单能源枢纽和综合能源微网的优化问题,并分析了综合能源微网中气-电协调的潜在价值。分析了综合能源微网中不同角色的能源枢纽运行模式变化时的效率。效率分析时选取了三类典型能源枢纽,即以气-电联合供应的冷热电联供系统作为生产消费型模型,高效气-电转换的联合循环燃气发电机组和气-电分离供能系统分别作为生产型和消费型模型。运行模式按能源选择方式分为电能供应模式、气能供应模式和混合能供应模式,按该方式分类利于能源枢纽在气-电网络中切换时快速做出决策。在效率分析时通过简化模型对不同冷热电负荷场景下的效率进行了比较,为后文分析市场条件、能源政策和运行目标变化时能源枢纽的性能提供基础。建立了气-电综合能源微网中能源枢纽在负荷不确定性扰动下的鲁棒优化运行模型,结合能源网络的切换选取了的电能供应模式、气能供应模式和混合能供应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先由最小-最大后悔度准则和对偶优化理论构建了拉格朗日两阶段松弛求解模型,将原问题转化为内层的候选最大后悔度优化问题和外层的松弛最小化问题;再采用基于模拟退火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求解;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决策保守程度、预测精度水平、能源价格水平和负荷的季节性特点四个因素对优化结果的影响,为多能源枢纽构成的气-电综合能源微网运行优化提供了条件。构建了包含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能源枢纽在低碳政策下的多目标协调优化运行模型,选取运行成本和效率作为多目标优化。依据碳税价格将排放量转换为经济目标,与一次能源消耗成本共同构成经济目标;以能源枢纽的输出-输入能量比作为效率目标。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考虑定价方式下的入网补贴制和定量方式下的配额制,其中配额制下引入了可交易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补偿。通过帕累托优化分析了不同补贴制度对于能源枢纽的成本、效率的影响,该分析结果可作为运行决策人员不同运行目标下的决策依据。针对综合能源微网中由运营商制定能源价格以及能源枢纽依据价格采取相应用能策略的结构特点,建立了基于斯塔克尔伯格博弈的主从博弈模型。微电网运营商作为博弈主导方,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能源枢纽作为跟随方则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通过证明得出了该博弈可行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在达到博弈均衡后,对于可再生能源和负荷不确定性影响,采用基于排队论的李雅普诺夫优化方法,将不确定扰动转换为能量需求累积序列。通过最小化李雅普诺夫漂移来稳定序列,设置加罚权重来约束成本。由于李雅普诺夫优化对不确定扰动只需要给出扰动范围而无需具体分布参数,极大的简化了求解过程,并且通过调整权重能够协调稳定性和经济性,由仿真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张冠群[5](2019)在《可选择性销售电价定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推进售电侧改革、有序放开用电计划的过渡期,一方面要在售电侧引入竞争,对于进入售电市场的电力大用户,给予其选择供电商的权利,激励需求侧响应,促进供电商降低成本、提高电力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对于未进入市场的中小电力用户(以下简称非市场化用户),也应该给予其选择电价菜单的权利,引导其合理用电、提高电力设备利用率,从而降低供电成本。因此,本文就电力体制改革过渡期,分别研究了电网企业供电服务范围内非市场化用户的可选择性销售电价定价方法,以及竞争性售电公司与其代理购电用户之间的可选择性售电合同定价机制,为促进我国销售电价改革和售电侧竞争提供理论方法。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可选择性销售电价研究的理论成果,系统地阐述了其经济学原理、选项设计原则和激励相容原理,综述了竞争和非竞争性售电业务中的实践经验,为制定可选择性销售电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针对电网企业提供保底供电服务的非市场化用户,改进目前所有用户执行统一峰谷电价的模式,提出了一种可选择性峰谷电价定价方法。首先,利用自适应的k-means聚类方法细分用户类型。然后,利用需求价格函数与效用函数之间的刻画关系,基于效用理论建立了用户的用电偏好模型。最后,在保证供电成本回收的前提下,以实现所有非市场化用户的福利最大为目标、引入不同类型用户的权重系数权衡定价的效率和公平性,建立了价比不等的可选择性峰谷电价定价模型。算例分析表明,不同价比的峰谷电价选项能够分别激励不同类型的用户,在保证用电效用的基础上移峰填谷,使供电成本和用户用电效用得到协同优化。针对现货市场运行前的过渡阶段,基于售电公司偏差电量考核风险分担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可选择性“保底价差+偏差惩罚”售电合同定价机制。以计及市场份额的售电利润最大为目标,建立了售电价差随机规化模型。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售电公司为偏差较小的用户提供较大的降价福利,与偏差较大的用户分担考核费用,实现了用户群体的细分、考核风险的降低和售电利润的提高。本文分别为电网企业和售电公司制定可选择性销售电价提供了理论方法,前者有利于促进非市场化用户削峰填谷,降低供电成本;后者有助于促进进入市场的电力大用户提高月度用电量预测精度,降低售电公司的经营风险。

刘帆洨[6](2018)在《铁路客运票额动态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铁路路网规模的逐步扩大和运营里程的增加,客运能力得到提升,局部地区旅客运输供不应求的现象得到缓解。但由于我国人口和城市密度分布不均,铁路旅客在路网中的出行需求分布不同,部分区段存在“车上空位,车站无票”的现象。本文从铁路客运市场营销决策系统角度出发,通过客运供需分析了票额分配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对网络条件下的铁路客运票额动态分配问题展开系列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五项内容:(1)利用系统思想,以铁路客运市场营销决策系统为基础,将票额分配作为实现客运供给和旅客需求动态匹配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网络条件下的二阶票额分配,分析了网络条件下票额分配的复杂性、时变性和引导性,分析了票额资源的供需多样性。(2)采用基于回溯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影响线路中列车能力利用的关键列车属性变量。该方法可应用于任意线路列车的关键属性分析。首先,对列车属性以及列车运输能力利用的一系列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其次,针对列车运输能力利用,分别从基于预测的优化建模方法和基于回溯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随后,以京沪高速运营数据为例,以列车属性向量为样本元素,利用PCA对多维属性变量进行分析;以客座率为列车能力利用的主要评价指标,将客座率和其余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迭代使用该组合分析方法,最终发现有效的关键列车属性。(3)通过对旅客出行购票选择行为特征属性的分析,构建了基于旅客出行强度的双重聚类模型以实现旅客类别划分,并给出了求解算法。首先,对目前旅客选择行为分析常用的两类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分别为有监督的和无监督的分析方法。然后,以贵广高铁的实际数据,结合旅客购票趋势,从旅客出行因素、购票因素和个体因素等方面,对旅客购票选择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造了基于旅客出行强度的模糊C均值双重聚类方法,进而实现不同购票旅客类别的划分。(4)针对网络条件下旅客不同出行方案,构造了换乘服务网络,基于换乘服务网络构建了不同客流模态下随机用户均衡的列车客流分配模型。首先,从铁路旅客客流结构分析了旅客出行模式;基于列车服务的网络结构,提出用多路节点来表示换乘节点,构造了换乘服务网络。根据旅客出行分布的季节趋势规律,采用专家经验法,对不同季节下的客流模态进行划分,并用ARMA进行模态识别得到预测模型。基于预测客流和换乘服务网络构造了随机用户均衡条件下的客流分配模型,将有效客流分配到换乘服务网络的列车流中,利用梯度投影算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对模型进行验证。(5)基于列车客流分配结果,构造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区间平均购票强度函数,并结合该函数提出了预售期间基于半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票额动态分配模型。首先,利用非线性支持向量机,以预售日期为时间变量,构建了区间平均购票强度的预测函数。然后,结合区间平均购票强度函数,采用半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描述预售期每日票额发售过程,最终以期望收益最大为目标构建了票额动态分配模型,并与传统的票额组织方式进行算例分析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陈亚琦[7](2016)在《基于时空视角的电子商务平台竞争及商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的电子商务平台市场发展迅猛。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8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7%,其中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达3.8万亿元,同比增长33.3%。以B2C (Businessto Consumer)和C2C (Consumerto Consumer)等网络零售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平台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平台竞争及商业模式呈现差异化。而以网络零售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尚不完善,更没有形成电子商务平台理论研究体系。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能够在任何地点、用碎片时间进行交易,货物的位移交由物流运输完成,整个过程突破了物理时空的约束,消费者对时间及时间价值的感知更多。尽管很多研究都已注意电子商务平台这种超越时空限制的重要特征,但却停留在表象。事实上,传统理论视角是在物理时空约束的局限下发展起来的,并不能合理解释超越时空限制特征的电子商务平台产业,而双边市场理论关注银行卡、操作系统等传统领域,对电子商务平台市场的研究少之又少,也无法解释电子商务平台不同于传统双边市场的这种时空特征。与此同时,我国电子商务平台市场商品同质化严重,平台间竞争白炽化,为了力求差异化获取竞争优势,京东商城通过自建物流配送体系以提高网络购物的服务与时效,与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与天猫商城相比,京东模式无疑更进一步地压缩了网络购物的时间距离,改善了消费者的时间价值,也赢得了更多市场份额。随后苏宁易购、当当网、我买网也建设了不同规模的物流配送平台。面对这种竞争,阿里巴巴也在不断整合线下物流资源以优化消费时间价值。目前对电子商务平台差异化竞争的研究不多,且集中在产品差异化,这种在时间上的差异化竞争研究很少,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本文从电子商务平台不同于传统实体零售平台能够超越物理时空约束的特征入手,分析其本质是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组织运行的物理时空与经济时空之间原本高度契合的状态发生变化,经济时空的内涵与外延突破物理时空约束向外拓展。这种时空契合变化凸显了用户的时间价值,特别是提高了消费者时间价值,改善了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本文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电子商务平台不同于传统双边市场平台交叉网络外部性与直接网络外部性的一个重要效应,即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不同电子商务平台所产生的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不同,导致电子商务平台之间呈现差异化竞争;与此同时,时空契合变化引发了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时空动因,平台差异化竞争进一步使得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呈现差异化。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互联网环境下经济时空与物理时空原本高度契合的状态发生变化,经济时空的内涵与外延突破物理时空约束向外拓展。从时间角度看,平台双方不受地点、场所、时间的限制并能利用碎片时间,对于消费者而言用于交易活动的必要时间被极大地“压缩”,被“压缩”了的这部分时间消费者能够任意安排用于提高收入或者闲暇效用的事情,提高了消费者效用水平;从空间角度看,经济时空的延展扩大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交易流的协调空间,进一步扩大有效市场范围,用户连接到平台便连接到经济时空。经济时空与物理时空的契合演变是电子商务平台组织运行及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因。(2)电子商务平台具有不同于传统双边市场平台的一个重要效应——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即平台一方消费者时间价值的改善能够对平台另一方商家的效用、平台厂商利润产生溢出效应,甚至进一步拉动电子商务产业链相关行业的效益,提高社会效益。这是本文重要的理论创新。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进一步带来外部性:消费时间价值的改善强化了一边用户对平台商品或服务的需求,一边用户需求的增强又加强了另一边用户的需求,带来平台交易量与平台规模的增长。但当超过一定临界时间值,消费时间价值增值随着实际消费耗时的延长而逐渐减弱,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也有可能产生负外部性,导致平台双边用户获得效用较低。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是电子商务平台产生的时间效应,交叉网络外部性与直接网络外部性是电子商务平台产生的空间效应,电子商务平台是在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3)本文分别考察了我国两种主要电子商务平台类型即开放式电子商务平台与自营式开放电子商务平台分别对商家收取接入费、交易佣金、两部制定价而向消费者免费的垄断定价结构。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平台的定价同时受到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的共同作用影响,其中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对两种类型电子商务平台的定价结构均起到重要作用。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越强,商家间的直接网络外部性强度越强,平台能够向商家制定更高的接入费用或者交易佣金。在采取两部制定价时,两种类型的平台向商家制定的平台接入费与交易佣金费率均呈现负相关性,并且两部制定价时的利润并不必然比只收取接入费或交易佣金时更大。(4)不同结构形式的电子商务平台产生出的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存在差异,使得电子商务平台呈现差异化竞争。本文在Armstrong (2004,2006)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按照用户归属行为(单平台归属和多平台归属)、平台类型(开放式电子商务平台与自营式开放电子商务平台)与平台结构(纵向一体化结构与市场化结构)展开了多维度的平台竞争研究。研究表明,电子商务平台的交叉网络外部性与直接网络外部性要与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共同作用,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即要同时发挥电子商务平台的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仅仅具备较强的交叉网络外部性或直接网络外部性并不能促使电子商务平台获得更高利润,与大多数认为消费者之间的直接网络外部性能够对平台定价及利润产生积极作用的观点不同,本文通过引入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的模型分析发现,在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较弱即差异化程度较低时,消费者之间的直接网络外部性过强反而会影响平台的定价与利润,这主要是由于时空契合演变使得平台突破了对地理空间与交易时间规制的约束,消费者与商家在平台的空间规模急剧扩张,而如果不能满足消费者对自身时间价值的需求或者说超出了预期临界时间,即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所获得时间效用过低,会导致消费者的转移,进一步影响平台商家的规模。(5)电子商务平台的商业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其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经济时空突破了物理时空约束,从面对面的时空同步交易转变为时空异步交易。时空契合变化进一步引发了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时空动因:供求双方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良性互动产生平台的空间效应以及满足消费时间价值增值所产生的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平台差异化竞争表明差异化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意义重大,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呈现差异化,具体表现在收入模式创新、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与要素支撑体系创新,并且这些差异化的商业模式均发挥了不同程度的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带来的正外部性。

赵志明[8](2015)在《或有资本设计及其投融资理论》文中研究指明本学位论文在均衡定价准则下,综合应用经济理论分析、随机控制方法、数值计算技术,建立严格的数理金融模型,对或有资本(包含或有可转换债券和或有可转换证券)进行设计和定价,其中具有往返转换特性的或有可转换证券是本文提出的金融创新产品。从提升公司总价值、风险转移动机、债务积压、代理成本等各方面研究或有资本的基本属性,分析其对公司资本结构和投融资策略的影响。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均衡定价理论的或有可转换债券(CCB)的定价和公司资本结构问题。考虑以CCB作为融资工具的公司,并且假定公司收益流服从算术布朗运动,建立了基于Leland结构化模型。计算公司证券均衡价格,分析公司破产概率、公司收益风险与公司资本结构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CCB不但显着降低破产概率,减小管理者“资产替代”动机,而且吸收公司大部分风险,大幅提升公司总价值;CCB的收益率差价明显高于普通债券;公司收益流与市场正(负)相关程度越高,公司总价值越小(大)。第二,或有可转换证券(CCS)的设计和定价问题。我们发展了一类新型或有资本,称之为或有可转换证券(CCS),可以在债券和股权之间随着公司经营状况的变化而来回转换。我们通过严格的模型分析:当公司资产收益流服从几何布朗运动时,我们获得了所有公司证券的均衡价值以及公司最优资本结构。通过动态调整公司资本结构,CCS可以极大提升公司的价值而不会改变其违约风险。在我们的模型中,CCS不会诱导出资产替代效应和债务积压问题。第三,在金融市场包含跳风险的结构化模型下研究或有可转换证券CCS的设计和定价。我们假定公司资产价值过程服从一个跳-扩散过程,获得了公司所有证券的均衡价格的显式解。与标准的资本结构相比,我们设计的CCS可以提升公司的价值达到9.5%而用传统的或有可转换债券则下降到5.7%。公司投资风险越大,CCS相对于普通债券(SB)和或有资本CCB而言的优势也越大。同时,普通债券的收益率差价公司资本结构含CCS的情形下是最低的,也就是说发行CCS能最大限度吸收公司的投资风险,普通债券的投资者是最安全的。在我们的模型里,CCS并不会引起债务积压问题,且公司股东没有风险转移动机去增加公司资产的风险波动率,尽管他们可以从资产的上跳中获利。第四,作为对我们设计新的融资工具或有可转换证券(CCS)应用,我们分析了基于实物期权框架下的CCS,这也是对CCS理论研究的自然延伸。应用最优控制和最优停时理论、分析基于实物期权视角下CCS对公司最优投融资决策的影响,计算了公司各证券价值、有限期破产概率及公司最优资本结构,获得代理成本为零的一个充分条件。数值结果表明:CCS作为融资工具促使管理者提前投资,显着增加实物期权的价值,降低投资项目破产风险,降低普通债券的收益率差价。第五,假定公司资本结构包含普通债、或有可转换债券(Co Co)和股权,所有证券的收益来自终止时刻的一次性支付,管理者薪酬由固定工资和或有奖金组成。应用Girsanov定理构造等价鞅测度,获得证券价格的显式解。分析表明:发行Co Co可以显着降低公司破产概率,减少普通债的风险;与经典的固定工资加股权薪酬结构相比,本文设计的薪酬方案更能够有效促使管理者控制风险,注重企业长期发展。

徐文哲[9](2015)在《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群集理论的研究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环境、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的变化,传统图书馆历经自动化、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建设阶段逐步过渡到数字图书馆时代。然而,信息量的激增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单一图书馆个体已不能应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网络环境,数字图书馆协同便成为新一代图书馆建设研究的趋势。但与协同理论在企业管理和计算机领域致力于系统结构转变机理和规律探寻研究所不同的是,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研究仍停留在协同的字面合作之意,即跨系统、跨区域的图书馆联盟,更多地涉及数字图书馆协同制度、组织形式和管理层面,尚未深入触及到系统的协同运作原理和机制。因此,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实践必须从更深层次的组织架构、组织机制等方面着手。本文在上述研究背景下,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逻辑主线,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协同学、群集、群集智能、复杂系统、博弈论等理论,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进行探讨。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内容、方法和论文组织结构;紧接着介绍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然后结合协同学理论和博弈论深入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内涵、特性、历史哲学分析、运行机制、博弈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组织架构、协同模型和实现机制;随后结合群集、复杂系统和群集智能、博弈论等理论深入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群集的概念、组织特性、群集系统效应、组织形式、技术战略管理、系统演化机制、博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机制设计和优化模型。本文主体部分所做的工作及结论有以下几点:(1)要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协同管理应从组织联盟迈向群集管理,因为群集更多地涉及数字图书馆系统内部组织结构、运行机理和应用层面之技术。本文引入群集概念,将数字图书馆看作为一个群集系统。首先,在外部组织形式上,区域空间内的不同等级、规模的图书馆以及相关机构、组织、团体间密切联系所形成的空间聚集体构成了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这一聚集空间内部的互联和交互是系统的本质属性,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条块分割局面的图书馆组织新形式;其次,在内部系统结构中,群集作为一个分布式的系统,其中每个个体通过交互行为涌现出一种群体智能,具有鲁棒性和自组织的特征,这种基于局部优化的系统构成,在效率和鲁棒性方面都比传统的集中式控制系统更具优势。(2)运用协同理论和群集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实体运行和管理的模型。一方面,运用协同理论明确了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内部的协同交互形式,并通过战略图、平衡计分卡、系统与外部合作者协同、协同流程管理、整体战略协同等组织层面的管理架构和重组来帮助其系统的界定和获取其价值增值收益。另一方面,运用群集技术数字图书馆多主体群集系统的机制设计和优化模型。(3)将博弈论运用到数字图书馆协同中来,分析协同主体和群集系统内多主体间的合作竞争关系,从微观层面对系统整体的协同运行状态进行把控,从而更好地为数字图书馆系统发挥协同效应服务。

刘刚[10](2014)在《比特产品定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比特产品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大,比特产品逐渐进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己经越来越离不开这些比特产品,比特产品的价格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信息产品定价的研究比较多,对于比特产品定价这一新领域的研究则很少,本文尝试对比特产品的定价问题作出一些理论分析和方法研究,为比特产品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对比特产品的定义和分类进行阐述,然后从基本特性、使用特性和经济特性三个方面对比特产品的特性进行具体分析,再分析一般商品的定价理论,主要分析了劳动价值论、效用价格论、供求价格论、成本价格论和垄断价格论五个较为普遍的定价理论,得出一般商品的定价规律,在结合比特产品特性的基础上,从产品因素、供给方因素、需求方因素和市场因素四个方面对比特产品的定价进行定性分析,并通过构建一个基本的供求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提出具体的对于企业定价的指导性建议。

二、软件版本改写的差别定价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件版本改写的差别定价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格伊古勒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问卷调查法
        1.4.2 统计分析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文献研究法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概述
    2.1 相关理论概述
        2.1.1 4P市场营销理论
        2.1.2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和定位理论(STP理论)
    2.2 相关分析方法概述
        2.2.1 PEST分析方法
        2.2.2 SWOT分析法
第3章 格伊古勒有限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3.1 格伊古勒有限公司现状
    3.2 格伊古勒有限公司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3.2.1 政策因素
        3.2.2 经济因素
        3.2.3 社会因素
        3.2.4 技术因素
    3.3 格伊古勒有限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3.3.1 现有企业的竞争
        3.3.2 新进入者的威胁
        3.3.3 替代品的威胁
        3.3.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4 格伊古勒有限公司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3.4.1 格伊古勒公司的优势分析
        3.4.2 格伊古勒公司的劣势分析
        3.4.3 格伊古勒公司的机会分析
        3.4.4 格伊古勒公司的威胁分析
第4章 公司营销问题和营销战略分析
    4.1 调查分析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1.2.1 调查样本情况
        4.1.2.2 消费者线下线上购买渠道分析
        4.1.2.3 影响购买意愿的因素及参与促销意愿调查
        4.1.2.4 格伊古勒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覆盖率
        4.1.2.5 格伊古勒品牌满意度
        4.1.2.6 顾客对新产品的期待
    4.2 公司营销问题分析
        4.2.1 品牌建设措施不到位
        4.2.2 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4.2.3 价格定位不准确
        4.2.4 品牌知名度不高
        4.2.5 促销手段的吸引力不强
    4.3 公司营销战略分析
        4.3.1 市场细分
        4.3.2 地理环境细分
        4.3.3 饮食习惯细分
        4.3.4 人口状况细分
        4.3.5 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细分
        4.3.6 目标市场选择
        4.3.7 市场定位
第5章 公司营销策略
    5.1 产品策略
        5.1.1 升级凸显品牌优势的产品包装
        5.1.2 开发适应市场变化新产品
        5.1.3 建立健全科学的产品质量管控体系
    5.2 价格策略
        5.2.1 保持品质与价格相匹配
        5.2.2 针对不同产品差别定价
        5.2.3 依市场价动态调整价格
    5.3 渠道策略
        5.3.1 适当增加专卖店
        5.3.2 大幅扩张加盟店
        5.3.3 迅速打入大型超市
        5.3.4 积极拓展连锁饭店
        5.3.5 深度开发互联网渠道
    5.4 促销策略
        5.4.1 明确广告定位
        5.4.2 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5.4.3 利用公共关系提高曝光度
        5.4.4 升级网络促销模式
        5.4.5 探索体验式促销活动
第6章 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6.1 强化品牌品质管控
        6.1.1 树立牢固的品牌意识
        6.1.2 严把质量管控环节
        6.1.3 健全企业品牌文化
    6.2 重视营销团队建设管理
        6.2.1 扩大营销团队规模
        6.2.2 提高营销人员工作能力
        6.2.3 培养员工团队意识
        6.2.4 完善销售奖励机制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HSH珠宝公司网络营销定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四)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
        2.理论研究法
        3.调查研究法
        4.案例分析法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1.国内外定价问题研究综述
        2.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二)产品定价理论基础
        1.市场营销产品定价概述
        2.网络营销产品定价概述
三、HSH珠宝公司现状分析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现状分析
四、HSH珠宝公司存在的网络营销定价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公司存在的网络营销定价问题
        1.过度的低价定价使公司网站转化率低
        2.差别定价因操作不当导致价格公信力下降
        3.折扣定价形式单一
        4.定制定价不完善
        5.缺少体验营销定价
    (二)原因分析
        1.因公司市场定位不明晰而机械地采用低价路线
        2.品牌知名度低消费者对价格的信任度低差别定价效果不佳
        3.促销方式缺乏新意折扣定价有待多样化
        4.公司业务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
        5.公司网络营销人才紧缺难以采用新理念来定价
五、HSH珠宝公司网络营销定价对策措施
    (一)公司网络营销定价优化的基本思路
        1.公司产品的定价目标
        2.影响公司产品定价的基本因素
        3.公司定价的决策程序
        4.公司网络营销定价的原则
    (二)公司拟定的网络营销定价方案
        1.免费策略
        2.低价定价策略
        3.歧视性定价策略
        4.定制定价策略
        5.直接高价策略
    (三)公司网络营销定制定价优化案例
    (四)公司网络营销定价优化效果的评估
六、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数字平台的服务最优定价和收益模式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2.2 技术路线和方法
    1.3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2.1.1 双边市场研究
        2.1.2 社交网络服务研究
        2.1.3 平台经济系统研究
        2.1.4 收益模式研究
        2.1.5 信息不对称研究
    2.2 存在的主要不足
第三章 单寡头社交功能平台收益模式决策
    3.1 模型描述
    3.2 不同收益模式的最优结果分析
        3.2.1 广告赞助收益模式
        3.2.2 基于订阅收益模式
        3.2.3 混合收益模式
        3.2.3.1 优质订阅服务差异更小情形
        3.2.3.2 优质订阅服务差异更大情形
        3.2.3.3 服务质量对最优价格的影响
    3.3 收益模式决策
    3.4 市场份额亦作为决策要素
    3.5 讨论和启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寡头社交功能平台收益模式决策
    4.1 模型描述
    4.2 收益模式决策
        4.2.1 市场均衡
        4.2.2 多重均衡和帕累托改进
        4.2.3 社交效应对竞争性平台的收益模式决策的影响
    4.3 对称型双寡头平台
        4.3.1 社交效应对收益模式决策的影响
        4.3.2 社交效应和服务质量对收益模式决策和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4.4 讨论和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竞争合作平台收益模式决策
    5.1 模型描述
    5.2 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和比较经济静态分析
        5.2.1 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5.2.1.1 超强内容差异性情形
        5.2.1.2 较强内容差异性情形
        5.2.2 比较经济静态分析
        5.2.2.1 超强内容差异性情形
        5.2.2.2 较强内容差异性情形
    5.3 均衡和对比分析
        5.3.1 竞争平台所有者决策下的市场均衡
        5.3.2 均衡结果对比分析
    5.4 内容提供商的占优收益组合策略
    5.5 讨论和启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平台保护下竞争平台的定价策略
    6.1 模型描述:用户信息完备
        6.1.1 均衡结果
        6.1.2 平台保护强度和内容提供商收益
        6.1.3 平台保护强度和平台提供商利润
        6.1.4 平台保护强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
    6.2 模型描述:用户信息不完备
        6.2.1 均衡结果
        6.2.2 平台保护强度和内容提供商收益
        6.2.3 平台保护强度和平台提供商利润
        6.2.4 平台保护强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
    6.3 讨论和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面向能源枢纽的气-电综合能源微网协同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运行控制模式研究现状
        1.2.2 综合能源微网的并网政策研究现状
        1.2.3 可再生能源并网低碳政策研究现状
        1.2.4 综合能源微网中的区域能源市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气-电综合能源微网的运行优化模型
    2.1 能源枢纽运行优化模型
        2.1.1 能源枢纽的直连元件
        2.1.2 能源枢纽的能源转换元件
        2.1.3 能源枢纽的储能元件
    2.2 多能源枢纽构成的综合能源微网模型
        2.2.1 综合能源微网中的输电网络模型
        2.2.2 综合能源微网中的供气网络模型
        2.2.3 多能源枢纽构成的综合能源微网模型
    2.3 综合能源微网中的气-电协同运行优化
        2.3.1 气-电协调的潜在价值分析
        2.3.2 综合能源微网的气-电协同运行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效率的能源枢纽气-电协同运行优化
    3.1 生产消费型能源枢纽模型
        3.1.1 供电元件模型
        3.1.2 供热元件模型
        3.1.3 制冷元件模型
        3.1.4 储能元件模型
        3.1.5 生产消费型能源枢纽的数学表达
        3.1.6 能源枢纽分配系数及转换元件约束
    3.2 生产型能源枢纽模型
        3.2.1 余热锅炉模型
        3.2.2 汽轮机组模型
        3.2.3 生产型能源枢纽的数学表达
    3.3 消费型能源枢纽模型
        3.3.1 消费型能源枢纽的数学表达
    3.4 能源枢纽的效率分析
        3.4.1 生产消费型能源枢纽的效率分析
        3.4.2 生产型能源枢纽的效率分析
        3.4.3 消费型能源枢纽的效率分析
    3.5 能源枢纽不同运行模式下的效率分析
        3.5.1 电能供应模式下的效率分析
        3.5.2 气能供应模式下的效率分析
        3.5.3 混合能供应模式下的效率分析
    3.6 季节性负荷下能源枢纽运行效率优化
        3.6.1 生产消费型能源枢纽的效率优化
        3.6.2 消费型和生产型能源枢纽的效率优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成本的能源枢纽气-电协同运行优化
    4.1 能源枢纽成本优化模型
        4.1.1 单一时段的成本优化模型
        4.1.2 能源枢纽多时段成本鲁棒优化模型
    4.2 成本鲁棒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
        4.2.1 成本鲁棒优化目标的约束分离
        4.2.2 基于拉格朗日两阶段松弛方法
    4.3 成本鲁棒优化模型的算法及求解流程
        4.3.1 粒子群优化算法
        4.3.2 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
        4.3.3 基于SAPSO的双层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4.4 算例分析
        4.4.1 鲁棒测度变化时不同运行方式结果分析
        4.4.2 鲁棒偏差系数变化时的运行结果分析
        4.4.3 天然气价格变化时的运行结果分析
        4.4.4 负荷季节性变化时的运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碳政策下的能源枢纽运行优化
    5.1 可再生能源市场中的低碳政策
        5.1.1 碳排放交易体系
        5.1.2 定价模式-入网补贴制
        5.1.3 定量模式-配额制
    5.2 能源枢纽低碳政策下的多目标运行优化
        5.2.1 可再生能源出力不确定性的处理
        5.2.2 能源枢纽低碳政策下的成本目标
        5.2.3 能源枢纽低碳经济下的效率目标
        5.2.4 能源枢纽的成本-效率多目标运行鲁棒优化模型
    5.3 基于云模型粒子群算法的求解流程
        5.3.1 云模型理论
        5.3.2 惯性权重系数的自适应调整
        5.3.3 认知系数和社会系数的动态调整
        5.3.4 多目标鲁棒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5.4 算例分析
        5.4.1 入网补贴制下的运行结果分析
        5.4.2 配额制下的运行结果分析
        5.4.3 可再生能源穿透率对两种机制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市场环境下的能源枢纽气-电协同优化运行
    6.1 斯塔克尔伯格主从博弈模型
        6.1.1 能源枢纽的跟随者角色效用
        6.1.2 微电网运营商的主导者角色利润
        6.1.3 斯塔克尔伯格博弈模型
        6.1.4 斯塔克尔伯格博弈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证明
        6.1.5 斯塔克尔伯格博弈模型的求解流程
    6.2 能源枢纽不确定扰动下的清算机制
        6.2.1 综合能源微网运行偏差的统计
        6.2.2 能源枢纽在电力网络中的偏差清算
        6.2.3 能源枢纽在天然气网络中的偏差清算
    6.3 不确定扰动下的李雅普诺夫优化
        6.3.1 基于排队论的李雅普诺夫优化方法
        6.3.2 李雅普诺夫优化的最大延迟
        6.3.3 李雅普诺夫优化的漂移边界
        6.3.4 李雅普诺夫优化的动态求解算法
        6.3.5 不确定扰动下的李雅普诺夫优化流程
    6.4 算例分析
        6.4.1 斯塔克尔伯格博弈结果分析
        6.4.2 李雅普诺夫动态优化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可选择性销售电价定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销售电价定价方法研究现状
        1.2.2 可选择性销售电价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可选择性销售电价理论与实践
    2.1 可选择性销售电价相关理论
        2.1.1 经济学基础
        2.1.2 激励相容原则
    2.2 可选择性销售电价实现形式
    2.3 可选择性销售电价实践经验
        2.3.1 非竞争性售电业务
        2.3.2 竞争性售电业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市场化用户可选择性峰谷电价
    3.1 引言
    3.2 峰谷电价定价方法及其成效
        3.2.1 定价方法
        3.2.2 潜在成效
    3.3 可选择性峰谷电价设计
        3.3.1 基于价格弹性的用户分类
        3.3.2 基于效用理论的用电偏好
        3.3.3 可选择性峰谷电价定价模型
    3.4 算例分析
        3.4.1 数据准备
        3.4.2 定价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售电公司代理用户可选择性售电合同
    4.1 引言
    4.2 现货市场运行前的市场背景
        4.2.1 偏差电量考核机制及现状
        4.2.2 售电公司应对策略
    4.3 可选择性售电合同定价机制
        4.3.1 用户分类及售电合同推荐
        4.3.2 用电量允许偏差范围及惩罚机制
        4.3.3 市场份额
        4.3.4 “保底价差+偏差惩罚”售电合同随机规化模型
    4.4 算例分析
        4.4.1 数据准备
        4.4.2 定价结果及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铁路客运票额动态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铁路客运票额分配研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2章 铁路客运票额分配问题及特性分析
    2.1 铁路客运票额分配问题
        2.1.1 票额分配的基本概念
        2.1.2 铁路客运市场中的票额分配
    2.2 网络条件下的票额分配
        2.2.1 网络条件下的二阶票额分配
        2.2.2 网络条件下票额分配的复杂性
        2.2.3 票额分配的时变性
        2.2.4 票额分配的引导性
    2.3 票额资源供需特性分析
        2.3.1 基于列车产品的供给特性
        2.3.2 基于旅客出行的需求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客运供给的列车属性分析方法
    3.1 旅客列车的属性分析
    3.2 旅客列车运输能力利用与评价指标
        3.2.1 旅客列车运输能力及能力利用
        3.2.2 旅客列车运输能力利用的相关指标
    3.3 旅客列车运输能力利用的优化方法
        3.3.1 基于预测的建模与优化方法
        3.3.2 基于回溯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方法
    3.4 实例分析
        3.4.1 数据及预处理
        3.4.2 关键特征变量分析
        3.4.3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旅客需求的购票选择行为特性分析方法
    4.1 旅客选择行为的分析方法
        4.1.1 有监督的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分析
        4.1.2 无监督的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分析
    4.2 旅客购票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
        4.2.1 铁路旅客购票过程
        4.2.2 旅客购票的趋势分析
        4.2.3 旅客购票行为的影响因素
    4.3 基于旅客出行强度的双重聚类模型
        4.3.1 旅客出行强度
        4.3.2 减法聚类算法
        4.3.3 基于模糊C均值的双重聚类模型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换乘服务网络的列车客流分配研究
    5.1 铁路旅客出行模式分析
        5.1.1 铁路旅客客流结构
        5.1.2 铁路旅客出行模式
    5.2 基于列车开行方案的换乘服务网络构造方法
        5.2.1 列车服务网络结构
        5.2.2 换乘服务网络的构造方法
        5.2.3 换乘服务网络的复杂性分析
    5.3 复杂换乘服务网络下客流的模态识别方法
        5.3.1 客流的模态划分
        5.3.2 时域下的模态识别
        5.3.3 客流的模态选择
    5.4 基于换乘服务网络的列车客流分配模型
        5.4.1 列车客流分配流程
        5.4.2 随机用户均衡下列车客流分配模型
        5.4.3 模型求解梯度投影算法
    5.5 算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列车客流的票额动态分配研究
    6.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旅客购票强度
        6.1.1 旅客购票强度分析
        6.1.2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理论
        6.1.3 支持向量机的购票强度预测
    6.2 基于半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票额动态分配模型
        6.2.1 半马尔可科夫决策过程
        6.2.2 基于半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购票决策链
        6.2.3 基于最大期望收益的票额动态分配模型
        6.2.4 模型求解数值迭代算法
    6.3 算例分析
        6.3.1 算例仿真
        6.3.2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与创新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基于时空视角的电子商务平台竞争及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子商务成为全球经济重要增长点
        1.1.2 我国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增长
        1.1.3 电子商务平台产业激发潜在供给与有效需求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电子商务平台相关研究
        2.1.1 电子商务平台内涵及特征研究
        2.1.2 电子商务平台竞争研究
        2.1.3 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研究
        2.1.4 小结
    2.2 双边市场理论
        2.2.1 双边市场平台定价研究
        2.2.2 双边市场平台竞争研究
        2.2.3 多归属行为与平台兼容性研究
        2.2.4 小结
    2.3 时空视角的研究进展
        2.3.1 经济学在空间与时间方面的研究概述
        2.3.2 时空视角相关理论的应用
        2.3.3 时空视角的电子商务平台研究进展
        2.3.4 小结
3 基于时空特征的电子商务平台效应研究
    3.1 电子商务平台的时空特征
        3.1.1 传统双边市场平台的时空特征
        3.1.2 时空异步性
        3.1.3 时空规模经济
    3.2 基于时空特征的时空契合分析
        3.2.1 经济时空与物理时空高度契合
        3.2.2 经济时空突破物理时空向外延展
        3.2.3 时空契合演变对行为模式的影响
    3.3 电子商务平台产生的效应分析
        3.3.1 网络效应
        3.3.2 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
    3.4 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行规律
        3.4.1 时空压缩
        3.4.2 以时间价值为主的用户价值
        3.4.3 免费化
        3.4.4 自组织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电子商务平台定价行为研究
    4.1 传统双边市场平台定价的一般模型
        4.1.1 收取交易费的一般定价模型
        4.1.2 收取会员费的一般定价模型
        4.1.3 采取两部制定价的一般模型
        4.1.4 小结
    4.2 电子商务平台定价的一般模型
        4.2.1 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类型
        4.2.2 开放式电子商务平台的定价模型分析
        4.2.3 自营式开放电子商务平台定价模型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电子商务平台差异化竞争研究
    5.1 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结构与市场特征
        5.1.1 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结构
        5.1.2 我国电子商务平台市场的特征
    5.2 电子商务平台的差异化竞争分析
        5.2.1 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
        5.2.2 网络外部性
        5.2.3 用户多平台归属行为
        5.2.4 双边市场平台差异化竞争基准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5.3 开放式电子商务平台的差异化竞争
        5.3.1 用户单平台接入情形
        5.3.2 用户多平台接入情形
    5.4 自营式开放电子商务平台的差异化竞争分析
        5.4.1 用户单平台接入情形
        5.4.2 用户多平台接入情形
    5.5 不同类型电子商务平台的差异化竞争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电子商务平台的商业模式研究
    6.1 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主要商业模式
        6.1.1 商业生态模式
        6.1.2 供应链整合模式
        6.1.3 线上线下互通模式
        6.1.4 社交网络模式
    6.2 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时空动因
        6.2.1 供求双方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良性互动产生空间效应
        6.2.2 满足消费时间价值增值的网络时间价值溢出效应
        6.2.3 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的时空特征
    6.3 电子商务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分析
        6.3.1 收入模式创新
        6.3.2 价值创造模式创新
        6.3.3 要素支撑体系创新
        6.3.4 小结
    6.4 时空契合角度的商业模式创新再思考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或有资本设计及其投融资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选题的来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总体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7 具体内容安排
第2章 或有可转换债券的均衡定价和公司最优资本结构
    2.1 引言
    2.2 均衡定价理论
    2.3 内生破产条件下的公司证券定价和资本结构
        2.3.1 基本模型假设
        2.3.2 公司证券的定价
        2.3.3 最优资本结构
        2.3.4 给定破产概率条件下最优资本结构
    2.4 数值分析
        2.4.1 波动率对财务杠杆率及破产成本的影响
        2.4.2 波动率对债券券息及其价值的影响
        2.4.3 波动率对债券收益率差价的影响
        2.4.4 波动率对公司总价值的影响
        2.4.5 波动率对公司破产概率的影响
        2.4.6 相关系数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2.4.7 破产概率对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总价值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在股权和债权间来回转换的或有资本
    3.1 引言
    3.2 模型建立
    3.3 公司证券的定价
        3.3.1 均衡定价理论的简单回顾
        3.3.2 普通债券的价值
        3.3.3 或有可转换证券的定价
        3.3.4 股权的定价
        3.3.5 内生违约时间
    3.4 最优资本结构
    3.5 静态比较和数值分析
        3.5.1 最优资本结构和发行CCS所提升的公司价值
        3.5.2 债务积压问题:CCS和CCB的比较
        3.5.3 风险转移动机的分析
        3.5.4 收益率差价:CCS和CCB
        3.5.5 投资风险对最优资本结构的影响
    3.6 结论
第4章 带跳的或有可转换证券的定价和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建立
    4.3 带跳CCS的公司证券定价
        4.3.1 预备知识
        4.3.2 含有跳过程的均衡定价理论
        4.3.3 公司证券的定价
        4.3.4 最优资本结构
    4.4 数值模拟和静态比较
        4.4.1 最优资本结构和通过发行CCS增加的公司价值
        4.4.2 债务积压效应和“烧钱”的抑制分析
        4.4.3 资产替代效应和风险转移动机分析
        4.4.4 CCS和CCB的信用差价
        4.4.5 跳风险对最优资本结构的影响
        4.4.6 投资风险和最优资本结构:CCS vs CCB和SB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或有可转换证券的最优投资和最优融资决策
    5.1 引言
    5.2 模型建立和公司证券定价
        5.2.1 模型建立
        5.2.2 公司证券定价
        5.2.3 实物期权定价及最优投融资策略
        5.2.4 代理冲突
    5.3 数值分析
        5.3.1 数值比较
        5.3.2 静态比较分析
    5.4 结束语
第6章 基于或有可转换债券的管理者薪酬设计
    6.1 引言
    6.2 模型建立和证券的定价
        6.2.1 基本模型建立
        6.2.2 公司证券的定价
    6.3 数值分析
        6.3.1 市场风险对公司证券价值影响
        6.3.2 管理者薪酬及其风险转移动机分析
        6.3.3 公司违约风险
        6.3.4 普通债券的标准化价值及平价收益率影响
    6.4 结束语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 破产边界BA的计算
附录C 破产概率的计算
附录D CCS和股权价值的计算
附录E 式(4.7)的证明
附录F 式(4.9)和(4.11)的证明
附录G 公式(6.2)、(6.3)、(6.4)的计算

(9)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群集理论的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协同研究综述
        2.1.1 协同学的源起及内涵
        2.1.2 协同理论
        2.1.3 国内研究领域的应用
        2.1.4 国外研究领域的应用
    2.2 群集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协同理论和群集理论在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研究中的应用
        2.3.1 协同理论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2.3.2 群集理论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2.3.3 小结
第3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协同
        3.1.1 协同概念
        3.1.2 协同与近似概念辨析
        3.1.3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3.1.4 协同效应
        3.1.5 小结
    3.2 群集理论
        3.2.1 群集形成的理论基础
        3.2.2 数字图书馆群集形成的理论基础
        3.2.3 群集效应
        3.2.4 小结
    3.3 群集智能
        3.3.1 概念及其特点
        3.3.2 系统结构
        3.3.3 群集智能对数字图书馆群集复杂系统研究的意义
        3.3.4 群集智能作用下的涌现
        3.3.5 小结
    3.4 复杂系统
        3.4.1 源起
        3.4.2 复杂系统的概念
        3.4.3 数字图书馆群集是一个复杂开放系统
    3.5 博弈论
        3.5.1 博弈论的概念
        3.5.2 博弈论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
        3.5.3 数字图书馆群集的博弈
        3.5.4 小结
第4章 数字图书馆协同
    4.1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内涵
    4.2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特性
    4.3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历史协同性分析
        4.3.1 历史序参量的出现和绵延孤立子的形成
        4.3.2 数字图书馆发展、演变的历史协同性
    4.4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运行机制
        4.4.1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组织机制
        4.4.2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博弈机制
        4.4.3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约束机制——边际效益
        4.4.4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保障机制
    4.5 数字图书馆协同建模
        4.5.1 数字图书馆交互形式建模
        4.5.2 数字图书馆协同过程建模
    4.6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实现机制
        4.6.1 数字图书馆协同运行的组织架构
        4.6.2 数字图书馆战略图和平衡计分卡
        4.6.3 与外部合作者的协同
        4.6.4 协同的流程管理
        4.6.5 整体战略协同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图书馆群集
    5.1 数字图书馆群集内涵
        5.1.1 概念
        5.1.2 数字图书馆群集与相关概念辨析
    5.2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组织特性
    5.3 群集系统的效应
        5.3.1 群集系统的正效应
        5.3.2 群集系统的负效应
    5.4 数字图书馆群集的组织形式
    5.5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技术战略管理
        5.5.1 数字图书馆技术群及其选择策略
        5.5.2 技术生命周期
        5.5.3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技术进入战略
    5.6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演化机制
        5.6.1 群集系统竞争动态的三个阶段——生物学理论视角
        5.6.2 群集系统内部合作与竞争的四个阶段——生命周期理论
        5.6.3 从Agent到Multi-Agents
    5.7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博弈分析
        5.7.1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
        5.7.2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合作博弈模型
    5.8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机制设计和优化模型
        5.8.1 单一代理人的博弈机制设计
        5.8.2 多代理人的博弈机制设计
        5.8.3 多代理人机制设计的优化
        5.8.4 优化机制的合作博弈模型
        5.8.5 风险回避型多代理人的机制设计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分析
    6.1 NSTL三期建设
        6.1.1 NSTL三期服务系统建设流程
        6.1.2 NSTL三期系统建设成果
    6.3 NSTL存在的问题
    6.4 NSTL系统的协同建设
        6.4.1 系统方案确定流程改进
        6.4.2 NSTL系统资源协同建设
        6.4.3 组织模式的重组
    6.5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工作
    7.2 研究贡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10)比特产品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现象观察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比特产品定价理论
    2.2 信息产品定价理论
        2.2.1 信息产品的内涵
        2.2.2 信息产品定价理论研究
        2.2.2.1 成本决定论
        2.2.2.2 供求决定论
        2.2.2.3 效用决定论
        2.2.3 信息产品定价策略研究
        2.2.3.1 信息商品定价策略
        2.2.3.2 信息服务定价策略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比特产品的定义及其特点
    3.1 比特产品的定义
        3.1.1 比特及比特流
        3.1.2 产品
        3.1.3 比特产品
        3.1.3.1 信息产品、数字化产品、网络产品和比特产品
        3.1.3.2 原子产品与比特产品
    3.2 比特产品的分类
    3.3 比特产品的特点
        3.3.1 基本特性
        3.3.1.1 非物质性
        3.3.1.2 资源非稀缺性(丰富性)
        3.3.1.3 复杂性
        3.3.1.4 交换方式的多样性
        3.3.1.5 易修改性
        3.3.2 使用特性
        3.3.2.1 易复制性
        3.3.2.2 无损耗性
        3.3.2.3 时效性
        3.3.2.4 相对性
        3.3.2.5 经验性
        3.3.2.6 非独占性
        3.3.2.7 传输便利性
        3.3.3 经济特性
        3.3.3.1 网络外部性
        3.3.3.2 价值不确定性
        3.3.3.3 规模经济与成本结构
        3.3.3.4 非对称性
        3.3.3.5 知识产权决定比特产品所有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比特产品的定价因素分析
    4.1 产品因素
        4.1.1 产品价值
        4.1.2 网络价值
        4.1.3 产品生命周期
        4.1.4 其他产品特性
    4.2 供给方因素
        4.2.1 产品成本
        4.2.2 其他供给方因素
    4.3 需求方因素
        4.3.1 需求方成本
        4.3.2 需求价格弹性
    4.4 市场因素
        4.4.1 市场结构
        4.4.2 供求关系
        4.4.3 盗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比特产品定价分析
    5.1 比特产品的需求模型
        5.1.1 基本假设
        5.1.2 构建基本模型
        5.1.3 对上述模型的评价
    5.2 模型修改
        5.2.1 放宽假设条件7
        5.2.2 放宽假设条件8
    5.3 新的比特产品需求曲线
    5.4 比特产品的供给曲线
        5.4.1 比特产品的成本结构
        5.4.2 比特产品供给曲线
        5.4.2.1 传统的供给曲线
        5.4.2.2 比特产品的供给曲线
    5.5 构建供求模型
    5.6 完全竞争性比特产品供求均衡价格的数学推导
    5.7 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5.8 垄断供应商单一比特产品利润最大化定价数学推导
    5.9 垄断供应商两种比特产品利润最大化定价模型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6.1.1 比特产品基础研究
        6.1.2 定价理论研究
        6.1.3 定价策略研究
        6.1.4 定价模型的创新
    6.2 对企业定价的启示
        6.2.1 利用锁定效应
        6.2.2 树立品牌和培养忠诚顾客
        6.2.3 提高产品质量,打击盗版
        6.2.4 价格歧视
        6.2.4.1 个人化定价
        6.2.4.2 版本划分管理
        6.2.4.3 群体定价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软件版本改写的差别定价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格伊古勒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杜华.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2]HSH珠宝公司网络营销定价策略研究[D]. 王日桂.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数字平台的服务最优定价和收益模式决策[D]. 李枝勇. 天津大学, 2019(01)
  • [4]面向能源枢纽的气-电综合能源微网协同运行优化研究[D]. 熊焰.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1)
  • [5]可选择性销售电价定价方法研究[D]. 张冠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6]铁路客运票额动态分配研究[D]. 刘帆洨.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7]基于时空视角的电子商务平台竞争及商业模式研究[D]. 陈亚琦.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2)
  • [8]或有资本设计及其投融资理论[D]. 赵志明. 湖南大学, 2015(02)
  • [9]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群集理论的研究视角[D]. 徐文哲. 南京大学, 2015(01)
  • [10]比特产品定价研究[D]. 刘刚. 复旦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软件版本改写的差别定价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