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技术及其接收设备的新发展

卫星技术及其接收设备的新发展

一、卫星技术及其接收设备的新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冬[1](2017)在《基于ZigBee无线定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定位问题不仅是历史久远的,而且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命安全等密切相关的。尽管,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定位技术与方法都有了日新月异的研究与应用,但是,其仍很难满足人们对定位服务的客观需求、政府部门对定位服务的刚性需要、军事战略对定位服务的急切渴望等。无线定位技术既是当前解决定位问题重中之重的方法之一,又已被广泛应用在众多领域中。但是,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GPS、BDS等室外无线定位方法在复杂的定位环境中定位精度较差以及应用在室内环境中较为困难,室内无线定位方法存在定位精度相对较差、定位成本较高、定位算法计算复杂度较高等不足,使其在许多特定领域中成效较差。因此,加强对室内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很重要了。本课题希望通过借助以低功耗、低成本与高可靠性为主要优点的ZigBee技术及其无线电通信模块来对相关的无线定位方法进行研究,以弥补当前某些定位算法定位精度较差、定位误差波动性较大、定位算法计算复杂度较高、定位布设较为复杂等不足。首先,从人们对自身生活安全等客观需要、当今各国政府对无线定位的刚性需要、基于位置服务(LBS)的市场前景和当前室内无线定位方法仍存在许多不足4个方面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接着又对无线定位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作了简要的分析与概括,尤其是ZigBee无线定位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之后,对当前比较典型、应用较为广泛和发展前景较好的7种室内无线定位方法作了分析与对比,并确定了要以Zig Bee技术及其无线电通信模块来对相关无线定位方法进行研究。其次,从ZigBee无线通信网络的通信协议、设备类型、工作频段、信道选择与工作模式、网络拓扑结构与组网和ZigBee无线定位系统实验平台的构建两个方面对ZigBee无线定位系统构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与说明,并列出了5个评价ZigBee无线定位系统的性能指标。第三,在对当前典型的基于测距无线定位算法和基于非测距无线定位算法作了深入研究的同时,还针对上述无线定位算法中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无线定位算法、基于位置信息无线定位算法与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指纹”库无线定位算法存在或定位精度相对不高或定位误差波动较大或定位布设较为复杂等缺点,提出了基于位置信息改进几何质心无线定位算法和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改进“指纹”库无线定位算法两种无线定位算法。第四,使用了MATLAB对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三边质心无线定位算法、基于位置信息四边质心无线定位算法、基于位置信息改进四边质心无线定位算法和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改进“指纹”库无线定位算法进行了软件仿真与验证。第五,借助以EB2530开发板为核心的Zig Bee无线定位系统实验平台对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三边质心无线定位算法、基于位置信息四边质心无线定位算法、基于位置信息改进四边质心无线定位算法和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改进“指纹”库无线定位算法进行了实现与验证。

汪新[2](2013)在《GPS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对变形体进行监测是为了有效监视变形体的位移情况,并且通过不间断的、长期的重复测量跟踪监测目标,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意义重大。近年来,GPS技术的应用得到迅猛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空间定位模式,在诸多领域,尤其是测量领域,取代传统的电子测量方法和光学测量方法。GPS变形监测的发展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有效减轻测量工作的工作强度,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但前提是必须处理好GPS本身获取的数据和变形监测数据序列之间的关系,真正意义满足形变目标监测的需要。基于GPS技术的变形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的具有较大的实际研究意义,特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本文详细介绍了GPS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技术,并比较了监测数据处理技术的优劣优缺点,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GPS技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和影响规律,同时给出了减少误差的各种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出GPS测量技术应用于变形监测的作业模式,给出分析结果。作为一种高性能的信号分析方法,小波分析方法是小波理论的应用示例,GPS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当中,本文详细研究强噪声背景下有用信号的提取,同时结合地壳变形监测为例,从粗差的探测及数据去噪等对测实测数据进行处理,取得了满意效果,验证了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的可靠性与可行性。

关晓涛[3](2012)在《浅谈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文中认为广播电视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与大发展,正是由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出现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战略经过了先有线,后直播卫星,再地面无线这三个过程,循序渐进地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同时,在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的进程中,会有诸多技术因素之外的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作者从一名广播电视工作者的角度,就现阶段如何发展数字电视进行初步的探讨。

黄建强[4](2011)在《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湖南省会同县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山区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受自然和社会双重制约,贫困落后状况没有得到很大改观。我国山区资源丰富,并且很有价值,如森林资源对净化空气、吸收温室气体、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以及存储生物基因等都十分重要。山区农村人力资源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利用和保护山区资源的行为主体。为此,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背景下,政府政策应向山区倾斜,加大开发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当前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比较多,但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特别是对山区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几乎还是空白。本文以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和反贫困理论为指导,以山区会同县为个案进行研究,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分析方法,对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做了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这方面研究的内容。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是会同山区农村实地结构式访谈获取的数据、会同县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会同调查大队住户数据,用这三种数据资料交叉分析验证,对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背景、环境、主体、对象、供求和开发途径分别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对策。目的是探索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合理使用支农资金,满足山区农村建设和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促进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消除农村贫困。通过对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分布和供求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农村留守劳动力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但未成年人中,年龄越小,男性比例越大;年龄分布呈“驼峰状”,即青壮年比例低,青少年和中老年比例高;总体学历水平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小;少数民族比重大。目前山区农村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季节性短缺与剩余并存,由于耕地质量、农业成本和劳动力不足等综合原因,少量耕地抛荒难以避免;如果将来继续实行传统农业,因年青人不愿加入务农队伍,随着中老年劳动力的退出,传统农业将后继无人,如果要发挥山区多种功能,高素质人才面临不足;以机械替代劳力,可以弥补将来劳动力的不足,并能制造剩余转移城市。通过对山区人力资源开发主体、对象和途径的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山区农村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是所有开发主体中最有效的主体;农村耕地抛荒的底线是劳动力富余家庭是否愿意耕种那些低质量耕地;农村职业培训效率不高,干中学是农村留守人员提高技能的主要途径;农村居住分散,生源少,山区农村教育投资效率低,医疗保健投资效率亦低;素质不高的中老年是务农主力,高素质劳动力兼农比例高;老年劳动力价值尤存,但开发不够;农村高素质人才不足和组织化程度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提出对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实行地势区域政策激励、产业化和干中学开发、移民开发、组织化整合和引进外部高素质人才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了以下对策:以法定形式划分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区,并实行差别政策;发挥山区多种功能,根据需求和供给开发山区农村人力资源;产业化干中学开发山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具体对策;对高寒和偏远贫困地区实行全员移民或隔代移民的对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耕地抛荒的具体对策;对各类人员进行开发的具体对策。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1)通过对农村耕地抛荒与山区农村劳动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设计了抛荒度的计算公式;建立了农村劳动力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模型,并用之解释了农村劳动力略有剩余而雇工困难的矛盾;建立耕地抛荒百分比模型;(2)通过对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的研究,发现“干中学”是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建立了干中学与人力资本积累模型,以及产业化分工与技能学习模型;(3)首次以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研究对象,且开发的重点是满足山区农村建设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山区人力资源或相关领域的许多理论依据和对策。根据边际效用曲线递减规律,提出了城乡人才进行交流的理论;根据山区经济的外部性和高生产成本性,提出了政府应对山区进行补贴,加大开发山区农村人力资源的理论依据;根据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城乡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必要劳动力与弹性劳动力概念,为政府实行科学的农业补贴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文静,崔慕丽[5](2009)在《直播星“进城”》文中研究指明直播星是个好东西。 2008年6月“中星9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发射以来,它不但成为“村村通”工程的主力,而且借助直播星,广播电视得以在幅员辽阔的农村地区快速覆盖。但是,从国际上看,直播星与有线电视的激烈竞争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竞争,除了意味着市场占

王文静,崔慕丽[6](2009)在《直播星“进城”》文中研究表明直播星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在幅员辽阔的农村地区,借助直播星进行广播电视的快速覆盖,最为多快好省,也成为我国"村村通"工程的主力通达渠道。从国际上看,直播星与有线电视的激烈竞争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竞争,除了意味着市场占有率的此消彼长,更敦促着不同运营商基于各自特质,努力开发多业务、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要达到理想的良性竞争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8年6月9日,"中星9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顺利发射成功。时隔一年,随着大量"灰锅"(非法直播星接收设备)流入市场,以"农村、免费、公益"为定位的直播星,在城镇市场对有线网络所产生的冲击,已大大高出业内人士的心理预期。尤其在正处于整体转换关键阶段的地区,用户流失率令不少有线网络公司异常焦虑,本刊更是收到不少来函、来稿,反映该问题的严重性。种种问题,迅即引起国家广电总局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通过调整完善直播卫星传输技术体系、实施加密管理等一整套应对措施——显然,这一举措将从长远上抑制"灰锅"的泛滥!但必须考虑到,短期内"地下"直播星接收市场与有线的"非常规竞争"还在继续,如何把握市场神经末梢的异动,如何有效结合行政规范与市场调节的"两手",开创数字电视市场和产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让我们跟随本刊记者的视角,探访来自一线的真实生态……热忱欢迎您的观点,来稿请发wangwenjing@ccw.com.cn。

薛雅娟[7](2007)在《GPS接收机数字基带信号处理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定位系统(GPS)作为新一代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系统。GPS应用的关键在于其接收设备,而捕获跟踪环路是接收机设计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GPS接收机的技术难点。它包含码捕获和跟踪环路与载波跟踪环路两部分。GPS信号接收机搜索、捕获和跟踪伪随机码及对其所传送的导航电文的解调,这是GPS信号接收机测量GPS信号的工作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任务是针对GPS接收机,从数字基带信号解扩解调的角度,建立相应同步环路的数学模型来分析GPS接收机基带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以及DDLL测量伪距的特性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简述,简要介绍了GPS系统和GPS信号接收机的相关知识背景;介绍了锁相环的基本理论;为后续章节做准备。然后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系统分析了一般GPS接收机中的C/A码捕获算法和跟踪方法以及载波同步算法。对C/A码的快速捕获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分析了3阶DLL跟踪环和PLL跟踪环的测量误差并给出了仿真结果。最后给出了一个GPS接收机从数字中频GPS信号模拟产生到AD采样输入到定位结果输出的完整数据运算过程的仿真实验,在MATLAB环境下完成了GPS接收机信号处理算法的设计、验证与仿真。系统分析及研究一般GPS接收机中的扩频码序列捕获算法和码跟踪环结构以及载波跟踪环路的结构及算法,有利于优化GPS接收机数字信号基带处理过程;进一步提高伪距测量精度,提高GPS定位精度;对于开发GPS接收机产品以及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俞德育[8](2001)在《卫星技术及其接收设备的新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 通信卫星与广播卫星的新技术 随着卫星通信、广播业务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多媒体、IP网络产业的兴起和突飞猛进的发展,卫星通信业务所涉及的领域和频段不断拓宽,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并直接推动了通信卫星产业和数字直播卫星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方便地进行交流信息、使用信息,并将最后影响和改变人们的通信方

俞德育[9](2000)在《卫星技术及其接收设备的新发展》文中指出 通信卫星与广播卫星新技术 随着卫星通信、广播业务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多媒体、IP网络产业的兴起和突飞猛进的发展,卫星通信业务所涉及的领域和频段不断拓宽,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并直接推动了通信卫星产业和数字直播卫星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方便地进行交流信息、使用信息,并将最后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现把卫星技术及其接收设备的新发展简略介绍如下。

二、卫星技术及其接收设备的新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星技术及其接收设备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ZigBee无线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无线定位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室外无线定位技术
        1.2.2 室内无线定位技术
        1.2.3 ZigBee无线定位技术
    1.3 当前典型的室内无线定位方法对比与选择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ZigBee无线定位系统构建
    2.1 ZigBee无线通信网络
        2.1.1 ZigBee通信协议
        2.1.2 ZigBee设备、频段、信道与工作模式
        2.1.3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2.1.4 ZigBee组网
    2.2 ZigBee无线定位系统构建及其相关性能评价指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线定位算法设计
    3.1 典型的基于测距无线定位算法
        3.1.1 基于到达时间(TOA)测距无线定位算法
        3.1.2 基于到达时间差(TDOA)测距双曲线无线定位算法
        3.1.3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无线定位算法
    3.2 典型的基于非测距无线定位算法
        3.2.1 基于入射角(AOA)无线定位算法
        3.2.2 基于位置信息无线定位算法
        3.2.3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指纹”库无线定位算法
    3.3 基于位置信息改进几何质心无线定位算法
    3.4 基于RSSI改进“指纹”库无线定位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ZigBee无线定位方法软件仿真与验证
    4.1 基于RSSI三边质心无线定位算法软件仿真与验证
    4.2 基于位置信息改进/四边质心无线定位算法软件仿真与验证
    4.3 基于RSSI改进“指纹”库无线定位算法软件仿真与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EB2530的ZigBee无线定位方法实现
    5.1 ZigBee无线定位系统实验平台软件和硬件
        5.1.1 IAR Embedded Workbench
        5.1.2 EB2530开发板
    5.2 基于RSSI三边质心无线定位算法实现
    5.3 基于位置信息改进/四边质心无线定位算法实现
    5.4 基于RSSI改进“指纹”库无线定位算法实现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GPS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GPS变形监测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GPS变形监测理论分析
    2.1 GPS定位理论
        2.1.1 定位原理
        2.1.2 测量方式
    2.2 GPS数据处理
    2.3 误差分析
        2.3.1 GPS卫星运行误差
        2.3.2 信号传播误差
        2.3.3 用户接收设备误差
    2.4 GPS变形监测网的布设
        2.4.1 GPS基线向量网等级
        2.4.2 GPS变形监测网的设计准则
        2.4.3 基线向量网的布网形式
        2.4.4 同步图形扩展的布网形式
第3章 GPS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技术
    3.1 GPS观测数据的预处理
    3.2 GPS观测数据测后处理
        3.2.1 GPS基线解算
        3.2.2 GPS基线向量网平差
    3.3 GPS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
    3.4 小波变换数据处理
        3.4.1 小波变换的概念
        3.4.2 小波函数及其性质
        3.4.3 多尺度分析及MALLAT算法
        3.4.4 GPS数据监测结果分析
第4章 GPS变形监测实例分析
    4.1 背景介绍
        4.1.1 变形监测对象
        4.1.2 监测目标
    4.2 变形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4.2.1 GPS监测网布设
        4.2.2 监测网建网施工设计
        4.2.3 监测工作实施
    4.3 数据处理与形变分析
        4.3.1 GPS数据处理
        4.3.2 监测数据整理
        4.3.3 结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浅谈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电视发展的国际背景
2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情况
3 我国数字电视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3.1 数字电视广播的标准问题
    3.2 政府支持到位与否及企业自身发展问题
    3.3 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前期投资问题
    3.4 有线电视运营商结构机制及人才储备问题
    3.5 有线数字电视的节目源和节目内容问题
    3.6 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整合问题
    3.7 三网融合推动数字化进程

(4)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湖南省会同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成果
        1.3.4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环境
    2.1 山区农村自然环境对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2.1.1 地形地貌多变且区域内差异显着
        2.1.2 地质构造复杂导致地质灾害严重
        2.1.3 土壤分布地带性明显且耕地质量低
        2.1.4 资源丰富且开发潜力大但保护责任重
    2.2 山区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对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2.2.1 山区农村人口密度低且居住分散
        2.2.2 山区农村少数民族比重大且风俗习惯独特
        2.2.3 山区农村封闭性大且思想观念保守
    2.3 山区农村经济环境对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2.3.1 经济结构多元化且农林比重大
        2.3.2 经济基础差且底子薄
        2.3.3 劳动力跨省跨县转移而就地转移少
        2.3.4 农业商品化程度低
        2.3.5 宜机耕地少且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2.4 山区农村法律政策环境对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2.4.1 农村法律政策大环境
        2.4.2 山区农村法律政策环境
        2.4.3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法律政策环境结论
    2.5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环境结论
第三章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分布与供求
    3.1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分布
        3.1.1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性别分布
        3.1.2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年龄分布
        3.1.3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学历分布
        3.1.4 山区农村三类人才分布
        3.1.5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产业分布
        3.1.6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民族分布
        3.1.7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分布结论
    3.2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供给
        3.2.1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现状
        3.2.2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3.2.3 山区农村社会管理人才供给
        3.2.4 山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供给
        3.2.5 山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供给
        3.2.6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结构
    3.3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需求
        3.3.1 山区农村功能变化
        3.3.2 山区农村社会管理人才需求
        3.3.3 山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需求
        3.3.4 山区农村专业技术人员需求
        3.3.5 山区农村一般人员需求
        3.3.6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需求结构
    3.4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供求综合分析
        3.4.1 山区农村耕地抛荒与农村劳动力
        3.4.2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供求均衡
第四章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
    4.1 个人-人力资本载体
        4.1.1 自我开发优势
        4.1.2 自我开发特点
        4.1.3 人力资源自我开发的方式
        4.1.4 人力资源自我开发结论
    4.2 家庭-人力资源开发的自然组织
        4.2.1 家庭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4.2.2 家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4.2.3 家庭人力资源开发结论
    4.3 山区农村组织
        4.3.1 山区农村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
        4.3.2 山区农村组织人力资源开发
        4.3.3 山区农村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结论
    4.4 山区各级政府
        4.4.1 政府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4.4.2 政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4.4.3 政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结论
    4.5 农村外组织
        4.5.1 农村外组织与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4.5.2 农村外组织人力资源开发
        4.5.3 农村外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结论
    4.6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相互关系及其整合
第五章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象
    5.1 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及青少年
        5.1.1 山区留守儿童及青少年研究
        5.1.2 山区留守青少年开发研究
        5.1.3 山区留守儿童和青少年人力资源开发结论
    5.2 山区农村留守中青年人力资源
        5.2.1 山区农村留守中青年人力资源研究
        5.2.2 山区农村留守中青年开发研究
        5.2.3 山区农村留守中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结论
    5.3 山区农村留守老年人
        5.3.1 山区农村留守老年人研究
        5.3.2 山区留守老年人开发研究
        5.3.3 山区留守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结论
第六章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6.1 山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6.1.1 劳动力转移
        6.1.2 教育投资
        6.1.3 医疗保健投资
    6.2 山区农村产业化和干中学
        6.2.1 问题的提出
        6.2.2 政府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存在问题
        6.2.3 产业化及干中学模型的建立
        6.2.4 产业化和干中学开发人力资源优势
    6.3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激励
        6.3.1 激励的作用
        6.3.2 山区农村激励理论
        6.3.3 村干部激励
        6.3.4 其他人员激励
    6.4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组织化
        6.4.1 人力资源组织化理论
        6.4.2 山区农村组织类型及运行
        6.4.3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组织化创新
第七章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结论与对策
    7.1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结论
        7.1.1 山区人力资源开发环境结论
        7.1.2 山区人力资源供求结论
        7.1.3 山区人力资源开发主体结论
        7.1.4 山区人力资源开发对象结论
        7.1.5 山区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结论
    7.2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7.2.1 基于山区农村环境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7.2.2 基于产业化干中学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7.2.3 基于耕地抛荒调动农民积极性对策
        7.2.4 基于山区特殊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策
    7.3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
        7.3.1 研究不足
        7.3.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GPS接收机数字基带信号处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GPS信号接收机简介
    2.1 GPS系统
    2.2 GPS信号接收机
        2.2.1 概述
        2.2.2 硬件GPS信号接收机架构
        2.2.3 软件GPS信号接收机架构
        2.2.4 GPS信号接收机的工作原理
        2.2.5 GPS观测量及其测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锁相环的基本原理
    3.1 引言
    3.2 锁相环的基本原理
        3.2.1 一阶锁相环
        3.2.2 二阶锁相环
        3.2.3 数字锁相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PS接收机中C/A码的捕获
    4.1 引言
    4.2 PN码捕获算法
        4.2.1 PN码捕获算法研究概况
        4.2.2 相干扩频通信的PN码捕获算法
    4.3 C/A码的多普勒效应
    4.4 影响C/A码捕获的几个主要因素
        4.4.1 最大电文长度
        4.4.2 频率步长
    4.5 C/A码捕获分析
        4.5.1 概述
        4.5.2 单次试验(二进制)判决
        4.5.3 搜索检测器
    4.6 C/A码的捕获方法
        4.6.1 弓}言
        4.6.2 时域滑动相关法
        4.6.3 循环相关捕获法
        4.6.4 延迟与累积捕获法
        4.6.5 精细频率分辨率估计
    4.7 C/A码快速捕获技术研究
        4.7.1 时域滑动相关法的仿真实现
        4.7.2 C/A码快速捕获技术研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PS接收机中C/A码跟踪
    5.1 引言
    5.2 延迟锁定环特性
    5.3 DLL基本原理
        5.3.1 基本型 DLL跟踪
        5.3.2 全时间非相干 DLL跟踪
    5.4 GPS接收机中C/A码的跟踪
        5.4.1 GPS已调信号解扩过程分析
        5.4.2 利用锁相环跟踪C/A码
        5.4.3 利用BASS方法跟踪C/A码
    5.5 3阶DLL跟踪环测量误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PS接收机中载波的同步
    6.1 引言
    6.2 Costas环原理
        6.2.1 最大似然函数估计
        6.2.2 载波跟踪环的最佳结构
    6.3 GPS已调信号解调过程分析与仿真
        6.3.1 Costas环解调过程分析
        6.3.2 Costas环解调过程仿真
    6.4 GPS接收机中载波跟踪环分析
        6.4.1 锁相环
        6.4.2 锁频环
        6.4.3 Costas环
    6.5 GPS接收机中PLL跟踪环性能研究
        6.5.1 3阶PLL跟踪环测量误差
        6.5.2 噪声对GPS信号解调性能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软件GPS接收机基带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实现
    7.1 数字中频GPS信号生成
        7.1.1 数学模型
        7.1.2 仿真实现
    7.2 基带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实现
        7.2.1 基带数字信号处理原理
        7.2.2 C/A码捕获算法实现
        7.2.3 码跟踪环路算法实现
        7.2.4 载波跟踪环路算法实现
        7.2.5 位同步
    7.3 结果分析
    7.4 结论
    7.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卫星技术及其接收设备的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ZigBee无线定位方法研究[D]. 刘冬.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2]GPS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D]. 汪新.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3]浅谈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J]. 关晓涛.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07)
  • [4]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湖南省会同县为例[D]. 黄建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3)
  • [5]直播星“进城”[N]. 王文静,崔慕丽. 计算机世界, 2009
  • [6]直播星“进城”[J]. 王文静,崔慕丽. 中国数字电视, 2009(09)
  • [7]GPS接收机数字基带信号处理算法研究[D]. 薛雅娟.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6)
  • [8]卫星技术及其接收设备的新发展[J]. 俞德育. 有线电视技术, 2001(01)
  • [9]卫星技术及其接收设备的新发展[J]. 俞德育. 中国新闻科技, 2000(12)

标签:;  ;  ;  ;  ;  

卫星技术及其接收设备的新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