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研究进展(综述)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综述)

一、生物农药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梁冬梅[1](2020)在《倍半萜合成酶的挖掘及在生物农药合成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实现植物源农药品种的异源高效合成,生物合成元件的挖掘和筛选至关重要。本文以植物源杀虫剂苦皮藤素(β-二氢沉香呋喃衍生物,具桉叶烷倍半萜骨架)合成途径的挖掘和异源重构为目的,主要针对特定产物倍半萜合成酶(Sesquiterpene Synthase,STS)挖掘困难及功能优化缺乏理论指导等问题开展工作,以期建立针对桉叶烷型倍半萜产物的合成酶功能预测和筛选方法,以及定向进化理性设计原则,并以此为指导获得理想生物元件。为此,本文首先分别从生物信息挖掘和组学挖掘两个方面入手获取候选合成元件,一方面对已确定功能的植物STS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建立了容量接近500的植物STS功能信息数据集,并在系统发育分析中引入结构指导策略,真正建立起序列-结构-功能进化关联,首次提出植物倍半萜结构可能经历的由链状到小环再到大环的进化历程,丰富了功能驱动假说,并分别推测了非种子植物与种子植物STS的进化历程。另一方面,对苦皮藤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初步挖掘到可能涉及苦皮藤素合成的STS 15个(含两条全长序列)、P450氧化酶8个和BAHD酰基转移酶4个。在功能信息数据集支持下,以桉叶烷型倍半萜为目标产物,对6个产物谱较理想的候选合成酶进行酵母表达验证,以其表达特性为依据归纳高活性元件特征,运用活性位点共进化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手段,针对特定进化分支建立了产物初级环化模式和二次质子化预测体系,通过苦皮藤CaTPS2的表达验证,证实了预测方法的实用性,确认了CaTPS2作为苦皮藤素异源合成元件的开发潜力。根据保守域和残基作用力分析,鉴定了STS保守残基相互作用网络,通过CaTPS2的底物对接,寻找到可能影响二次质子化的关键位点,对预测关键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其中E458K将产物总产量提升了21.0%,Y307F将二次质子化产物比例提升了4.6%。将CaTPS2整合表达于酵母染色体多拷贝位点,经转化子筛选获得了约4.6倍的产量提升,10-表-γ-桉叶醇和桉叶烷-2,11-二醇的产量分别达到18.02 mg/L和0.79 mg/L,建立了可筛选后修饰基因的底盘细胞。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功能进化建立倍半萜合成元件筛选标准和定向进化理性设计原则的策略,将大幅提升催化元件的筛选效率,有效助力植物源农药品种的合成生物学开发。

文娜[2](2020)在《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筛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病害是农业生产中一直存在的重大问题,它可以直接导致全球粮食作物和其余的农产品减产近20%。植物病原真菌是很常见的病原菌,很容易侵染植物,造成农作物的低产,因此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环节。轮枝镰刀菌作为水稻立枯病、玉米穗腐病、茄子枯萎病、番茄枯萎病等枯萎真菌病害的致病菌,严重制约了农作物的高产优质。目前,对于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以使用化学农药为主,但是化学农药给环境和人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农药残留、污染环境、打破生态平衡、使病原菌抗药性增强等问题逐渐凸显。生物防治因其与环境友好,与非靶标菌友好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成为了新型农药研究的主要方向。放线菌作为微生物中产活性物质最高的一类菌群,其活性代谢产物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和医疗领域,具有很大的发掘价值。本研究利用前期从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盐碱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的10株拮抗放线菌,筛选对轮枝镰刀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优化菌株发酵条件,探索其稳定性,并且从放线菌的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出有效活性代谢产物,对其进行活性及抑菌机理研究,以期为下一步生物农药的开发等研究提供基础,具体结果如下:1.利用常见的6种放线菌生长培养基对实验室前期已有的10株放线菌进行最优培养基的选择,确定A12211在高氏一号培养基上产孢情况最好;4-3-5,221,B2-304在Isp2培养基上产孢情况最好;4-2-1在Isp3培养基上产孢情况最好;B2-202在Isp4培养基上产孢情况最好;DA4-3-12,DA8-4-10,DA8-3-15,16-3-10在Ms培养基上产孢情况最好。2.采用琼脂扩散法,以常见的六种植物病原菌为靶标菌,对长势较好的7株放线菌进行初筛,菌株DA4-3-12对六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对轮枝镰刀菌的抑制效果最好;以轮枝镰刀菌为靶标菌,利用琼脂扩散法对7株放线菌在不同发酵时间下的抑菌活性进行复筛,结果表明,菌株DA4-3-12产抑菌活性物质的能力最强且最稳定,所以确定菌株DA4-3-12为后续的目标菌株。3.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菌株DA4-3-12进行液体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菌株DA4-3-12最优发酵条件:接种量7%,发酵时间156 h,起始pH11,装液量90/250 mL。优化后菌株DA4-3-12的抑菌圈直径达到了3.40 cm。4.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不同条件对菌株DA4-3-12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贮存时间、紫外照射时间、酸碱条件、蛋白酶条件下发酵液上清的抑菌活性均具有稳定性,对金属离子不稳定,在后期试验、保存、运输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接触含铁、铜、锌、铝的各种容器,以免影响发酵液抑菌活性。5.对菌株DA4-3-12发酵上清液活性成分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抑菌活性物质可以溶于氯仿等有机溶剂;利用草酸沉淀和丙酮沉淀法处理发酵液后沉淀均无抑菌活性,证明该抑菌活性物质为非蛋白类物质;菌株DA4-3-12发酵液经过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后,不仅可以对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还可以增强发酵液抑菌活性。6.以活性跟踪法为指导思想,采用琼脂扩散法,利用离心、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等分离方法对菌株DA4-3-12的发酵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除杂后,用制备型高效色谱仪对样品进行纯化,获得了一种抑菌活性物质A1,分子量为1354.8,推测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62H117N9O23,结合质谱分析及文献调研,初步确定该物质为新型活性物质。7.采用显微观察等方法研究菌株DA4-3-12发酵液活性提取物的抑菌机理发现,用菌株DA4-3-12发酵液粗提物处理病原菌轮枝镰刀菌120 h后,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孢子的产生均受到抑制,孢子停止萌发;发酵液活性物质粗提物对病原菌的菌丝及孢子的形态均有影响,经处理后,菌丝有断裂、膨胀、畸形等变化,孢子形态呈不规则的线状、隔断消失,表面有疱疹状突起;同时病原菌细胞膜通透性也发生了变化,说明该活性物质对病原菌的细胞膜产生了损害。

曹巍[3](2020)在《两种植物源药剂对棉花蚜虫的亚致死效应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水土光热等突出的自然条件,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然而近几年调查发现,随着南疆植棉区长期大面积连作及管理模式变化等因素影响,棉蚜(Aphis gossypii)多发、频发现象愈加严重,已成为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年来依赖于化学农药的防治措施致使棉田棉蚜再猖獗现象日趋严重,抗药性不断增加,防治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寻求绿色高效、安全的替代农药迫在眉睫。本研究测定比较了两种植物源杀虫剂对棉花蚜虫和瓢虫的敏感性及其亚致死浓度对棉花蚜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并开展了助剂在两种植物源农药防治棉蚜中的增效减量田间试验,以期为寻求替代药剂延缓蚜虫抗性发展,科学运用杀虫剂防治棉田蚜虫提供依据。综合本文内容,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管理模式对棉田蚜虫种群动态的影响生防田(9团)未喷施任何药剂,化防田(12团)用药9次(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喷施7次),两试验田棉蚜虫口数量分别于6月下旬和7月上旬达到高峰,种群密度分别为40031头/百株和53742头/百株,其中化防田(12团)棉长管蚜和棉黑蚜发生量较少;生防田(9团)棉长管蚜较棉蚜发生高峰稍早,于6月中下旬虫口量达到高峰,为39762头/百株。两地不同管理模式下中后期均以棉蚜为优势发生种群,对棉株危害较重,而前期施药对棉长管蚜和棉黑蚜有明显影响。2.两种植物源药剂对棉花蚜虫和瓢虫的毒力测定三种蚜虫对0.5%藜芦碱和0.3%苦参碱药剂的敏感性均为棉长管蚜>棉黑蚜>棉蚜。0.5%藜芦碱对棉蚜和棉黑蚜相对毒力指数是棉长管蚜的2.23倍和1.15倍。0.3%苦参碱对十一星瓢虫、龟纹瓢虫、异色瓢虫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79、1.40、1.56 ml/L。0.5%藜芦碱对十一星瓢虫的LC50值为31.60 ml/L,其相对毒力指数最高,为3.09。三种天敌瓢虫对两种植物源药剂的敏感性均为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十一星瓢虫,相对安全系数均为十一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3.两种植物源药剂对棉田蚜虫的亚致死效应0.3%苦参碱亚致死剂量LC30处理后与对照相比,F0代棉长管蚜产蚜量减少15.8头;F1代棉长管蚜成蚜平均寿命和产蚜量降低5.55 d和13.22头,棉蚜世代周期缩短3.21 d,棉长管蚜净增殖率减少13.22。棉蚜、棉黑蚜和棉长管蚜与CK相比,0.5%藜芦碱亚致死剂量LC30处理后,F1代三种成蚜种群产蚜量降低16.49、17.31和19.85头,世代周期分别缩短了4.99 d、5.20 d和6.35 d。三种蚜虫种群随着两种植物源药剂亚致死剂量增加,其平均世代周期缩短、种群加倍时间降低,内禀增长率升高。4.两种植物源药剂减量复配对棉蚜的田间防效0.3%苦参碱和0.5%藜芦碱分别减量10%-30%与8种不同助剂配合使用,其助剂增效高低分别为:激健>丝润>丰展>迈飞>艾格福>农用有机硅>橙皮精油>青皮桔油和激健>丰展>丝润>迈飞>艾格福>农用有机硅>橙皮精油>青皮桔油。两种植物源药剂分别减量10%和20%与助剂激健、丝润和丰展复配喷施对棉蚜的防治效果与正常使用剂量无明显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增效减量作用。可见当药剂减量合理范围内添加适当助剂,可提高杀虫效果。

李小霞[4](2020)在《冬凌草提取物抑菌杀虫活性及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冬凌草为唇形科植物碎米桠Isodon rubescens(Hemsl.)Hara的干燥地上部分,其味苦、甘,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及抗肿瘤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蛇虫咬伤及食道癌等疾病。目前,全国三甲医院中药房调配品种1 000~1 200种,其中常用品种300种左右主要来自于人工栽培。随着中药材的大面积种植,药材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较为严重。即将实施的2020版药典四部“0212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项下拟增加针对植物性药材和饮片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残留量的一致性标准。对于农药残留限量,2015版《中国药典》仅仅对人参、西洋参、甘草、黄芪、人参茎叶总皂苷和人参总皂苷制定了限量标准。农药残留的法律要求与药材中实际存在的超标问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现有的病虫害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为主,出现了较为明显且持久农药残留,生物农药或者植物源农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目的:对冬凌草提取物的抑菌和杀虫活性和抑菌机理进行初步研究,为开发冬凌草作为植物源农药提供实验支持。方法:(1)用乙醇为溶剂对冬凌草进行回流梯度提取,获得不同部位提取物。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及其他植物源真菌的抑制作用,采用叶片法研究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的防效作用;采用喷雾法研究提取物对金银花白粉病的防效作用。(2)采用浸叶法测定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的毒杀作用,并对金银花蚜虫进行田间防效研究;采用浸虫法研究提取物对棉铃虫、蛴螬的触杀作用。(3)以菌丝形态、蛋白质含量、总多糖含量、DNA含量等指标测定对抑菌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1)室内离体研究表明,冬凌草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正丁醇部位抑菌活性最好,抑菌率高达94.61%,EC50值为0.67 mg/mL,是抑菌活性跟踪的重点;对玉米弯孢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苹果轮纹病菌也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0.261 mg/mL、0.689 mg/mL、0.487 mg/mL、0.419 mg/mL;通过叶片法研究冬凌草对地黄轮纹病的防效,结果表明,正丁醇部位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75.52%;冬凌草乙酸乙酯部位对金银花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效作用,且作用时间持久。(2)冬凌草对金银花蚜虫有很好的毒杀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杀虫活性最好,在浓度为20 mg/mL时,室内和田间试验其防效分别为72.73%、97.67%,是杀虫活性跟踪的重点;冬凌草提取物对棉铃虫有较好的触杀作用,处理5d后,其中冬凌草总浸膏部位对棉铃虫的死亡率达83.33%;冬凌草不同部位提取物对蛴螬触杀活性较低,不宜用于对蛴螬的杀虫作用。(3)抑菌实验机理初探显示,与空白对照相比,处理组菌液的电导率、总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PI着色率显着增加,另外,处理组菌丝中的总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DNA含量、麦角甾醇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该提取物可能是通过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同时导致细胞代谢紊乱,使菌体生长受到抑制。结论:本文首次研究了冬凌草的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金银花白粉病及其他7种植物源真菌的抑制作用及对金银花蚜虫、棉铃虫、蛴螬的杀虫作用,并简要阐明其抗菌的机理,提示冬凌草提取物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为冬凌草资源开发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撑。

庄新亚[5](2020)在《出芽短梗霉菌PA-2全基因组测序及除草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文中指出本实验室从自然患病的杨树叶上分离到一株真菌菌株PA-2,通过18S r DNA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cidium pullulans)。前期研究表明,该菌株发酵液对杂草具有显着的除草活性,且对青海省主栽作物安全,具有开发成微生物源除草剂的潜力。因此,实验室开展了出芽短梗霉菌PA-2全基因组分析和次级代谢产物预测,用现代分离纯化方法探索次级代谢产物中活性物质。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试验测序菌株PA-2全基因组,并对低质量数据进行过滤,过滤后的优质数据用于后续功能注释和产物预测。结果表明,菌株PA-2的Reads总数为25,615,586,碱基总数3,673,018,658,碱基识别准确率在99.9%以上的碱基占碱基总数的95.28%,GC含量为49.83%。对其进行GO、KOG、KEGG功能注释中发现10839个蛋白编码序列,其基因产物主要集中在生物学过程方面,如代谢产物的运输和转运。基因预测时发现有229个非编码RNA,其中最多的是t RNA,最为活跃地参与菌体细胞内的调控。产物预测中,菌株PA-2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与Ⅰ型聚酮合酶(T1PKS)类途径相关,在4个T1PKS基因簇中,可能的次级代谢产物有黑色素和1,3,6,8-四羟基萘、阿斯呋喃酮、氮杂酮A、镰刀菌素、链格孢酚、吡喃黄精E、镰刀酸和戊内酯。2.对菌株PA-2使用液体培养基进行摇床发酵培养,发酵液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等体积萃取,利用种子萌发法确定最佳萃取溶剂。结果表明,浓度为100μg/m L时,氯仿相粗提物对野燕麦种子的效果最好,胚芽抑制率69.07%,胚根抑制率76.58%,其次是正丁醇相。考虑到经济和政策因素,选择正丁醇作为下一步的萃取剂。3.利用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制备等手段,获得1个产物组分(化合物1),经核磁共振(NMR)和质谱(MS)检测图谱比对,联合相关文献,推断化合物1的结构式。结果表明,TLC板在二氯甲烷:甲醇(15:1)的条件下,Rf值为0.68表现出抑草活性且在λ=220nm处有最大吸收峰,MS和NMR鉴定化合物1为奥洛奎宁,分子量为250.048。化合物1对野燕麦胚芽/根抑制活性的IC50为35.2/14.4μg/m L。本实验测序出芽短梗霉菌菌株PA-2全基因组,分离鉴定菌株产生的抑草活性物质,对PA-2开发成微生物农药或者先导化合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兴旺[6](2019)在《生防菌株贝莱斯芽孢杆菌与侧孢短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与培养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芽孢杆菌(Bacillus)是一类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菌,因芽孢杆菌具有抗逆性强、抗菌谱广及生长代谢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中。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抑菌物质,与传统的抗生素不同,其主要是通过与细胞膜发生作用,会导致膜内物质泄露,甚至会使细胞溶解直接致使细胞死亡。本研究首先采用平板筛选法以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作为指示菌,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盐碱地土壤中筛选出来一株对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有拮抗作用的菌株,抑菌带宽度为5.45mm。随后建立了一个菌种发酵液库,目前已有一万余种样品,采用高通量96孔板法以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黄瓜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为指示菌,筛选出一株对蜡样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抑菌率为91.00%,平板打孔扩散法抑菌圈直径为11.76mm。通过菌落形态观察,显微结构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 DNA鉴定,分别鉴定这两株菌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与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并且命名为WN015与WN11079。采用单因素试验以其抑菌效力为响应值对菌株WN015培养条件进行优化,菌株WN015的抑菌带宽度由5.45mm上升到6.7825mm。在此基础上,使用响应面法对其培养条件进行进一步优化,首先对菌株WN015进行Plackket Burman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初始p H值、发酵温度以及接种量对菌株WN015的抑菌效力影响显着,根据PB试验与最陡爬坡试验结果,设计中心组合(CCD)试验,结果表明当培养基初始p H值为7.55,发酵温度为33.17℃,接种量为4.41%时,菌株WN015的抑菌效力最强,抑菌带宽度12.68mm,是优化前的2.33倍。粗提物提取试验结果表明当硫酸铵饱和度为80%时抑菌物质析出效果最好,其发酵上清液温度、p H以及蛋白酶的稳定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发酵上清液经121℃高压灭菌后,其抑菌活性下降约42.35%,对弱酸弱碱环境不敏感,强酸强碱环境敏感,经蛋白酶K处理后的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下降了约31.3%。以同样的方法对WN11079的抑菌效力进行优化,PB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初始p H值、摇床转速与发酵温度对WN11079的抑菌效力影响显着,中心组合(CCD)试验结果表明,当初始p H值为7.75,摇床转速212.35rpm,发酵温度为34.41℃时,其抑菌效力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4.48mm,是优化前的2.08倍。粗提物提取试验结果表明当硫酸铵饱和度为40%时抑菌物质析出效果最好,其发酵上清液温度、p H以及蛋白酶的稳定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发酵上清液对温度,酸性环境,蛋白酶不敏感,但对碱性环境敏感。本文初步探究了贝莱斯芽孢杆菌WN015与侧孢短芽孢杆菌WN11079抗菌活性,为这两种拮抗菌株中抗菌物质的后续研究以及在植物病害防治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夯实的理论基础。

江北[7](2019)在《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曲霉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抑菌活性成分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曲霉属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多种不同生境中的丝状真菌,能够产生多种类型且具生理活性的代谢产物。几千年来,曲霉属真菌一直都是食品加工、发酵工业及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菌种。曲霉属真菌的代谢产物化学结构复杂、多样且新颖,它们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抗癌、抗氧化、抗病毒活性、抗肿瘤、抗糖尿病、降低血脂等的功能。此外,曲霉属真菌在农业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在生物肥料领域以及生物防治领域。由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水稻种植地区中具有高破坏潜力的细菌病害之一,对水稻生产构成了威胁。该病菌经由风雨传播,通过叶片上的水孔或伤口侵入水稻,导致减产10%50%,甚至绝收。因此,将由水稻白叶枯病导致的水稻减产而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栽培品种的变化,特别是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发,以及菌源的逐步累积等多种因素影响,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又呈上升流行的态势。为此,寻求防治白叶枯病发生的方法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以不同生境中分离纯化所得的68株曲霉属菌株及实验室保藏的158株曲霉属菌株为材料,筛选获得具有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Xoo)作用的菌核曲霉As-75。第一,筛选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曲霉菌株。从腐烂的水果、发霉的食物、土壤、空气等不同生境中,通过分离纯化收集大量的纯菌株,依据其菌落自然生长状态及显微结构特征,筛选获得68株曲霉菌株。以收集所得的68株曲霉菌株和实验室已保藏的158株曲霉菌株为供试菌株,以Xoo P6生理小种为指示菌株,通过共培养法初筛和牛津杯法复筛获得一株拮抗白叶枯病菌能力最强、效果最稳定的菌株,其抑菌圈直径达31.3 mm。分析目标菌株的菌落形态、显微结构特征、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并结合ITS rDNA序列,比对其同源性,构建系统发育树,最后鉴定该目标菌株为菌核曲霉(Aspergillus sclerotiorum),命名为菌核曲霉As-75(A.sclerotiorum As-75)。第二,对菌核曲霉As-75菌株发酵滤液进行抗菌谱测定。选用7种植物病原细菌和9种植物病原真菌为抗菌谱供试菌,以Xoo P6生理小种为指示菌,测定菌核曲霉As-75菌株发酵滤液抗菌谱。测试结果如下:发酵滤液对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大豆斑疹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glycines)、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 pv.tomato)、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无抑制作用;对杨树枯萎病菌(Fusarium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fujikuroi)、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de Notaris)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这5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好抑制作用,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momordicae)、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这3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弱抑制作用,对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基本无抑制作用。第三,以水稻白叶枯病菌P6生理小种为指示菌,探究菌核曲霉As-75菌株发酵滤液在不同温度、不同光照时间和光照种类、不同酸碱度环境中的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当处于4000 lx日光灯、温度不高于60℃、pH 6.5环境下,发酵滤液稳定性达到最大;当温度高于60℃后,发酵液稳定性逐渐下降;在40 w紫外灯下照射时,随着时间的增长,稳定性略有下降;当发酵滤液在低于或高于pH 6.5环境下时,抑菌能力均有下降。第四,为了提高菌核曲霉As-75菌株发酵滤液对Xoo的抑菌能力,对其原始发酵工艺(包括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和响应面优化分析。最后得到适宜As-75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能力的发酵条件为(以液体发酵培养基为基础):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黄豆粉、碳源浓度为9.46%、氮源浓度为0.57%、碳氮比为10:0.6、培养基初始pH 6.8,发酵温度28℃,碳转速为171 r/min、菌龄为6.05 d、接种量5%。经验证,在上述发酵工艺下,As-75菌株发酵滤液的抑菌能力有明显提高,抑菌圈直径达47.9 mm。第五,通过摇床大量发酵30 L As-75菌株发酵液,真空泵过滤得27 L发酵滤液,用旋转蒸发仪旋干后得15.4 g橙黄色乙酸乙酯粗提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多种活性物质,以Xoo P6小种为指示菌,通过牛津杯法得到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P6小种能力最强的单体化合物,抑菌圈直径为40.1mm。结合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手段,鉴定该抑菌单体活性物质为(2Z)-2-Butendioic acid,2-(1-methylethenyl)-,4-methyl ester,其分子式为C8H10O4,分子量为170.1622。第六,水稻防效试验,测定菌核曲霉As-75菌株发酵滤液防治效果。该实验以人工剪叶的方式,采用5种方式处理浙福802、日本晴、IR24、武运粳21、中花11五种品系水稻的叶片。其中2个对照组:无菌水对照、P6生理小种对照;3个处理组:方法(1)先用发酵滤液处理,再用P6生理小种侵染叶片;方法(2)先用P6生理小种侵染叶片,在喷洒发酵滤液;方法(3)先用叶枯唑(化学杀菌剂)处理,再用P6生理小种侵染叶片。试验结果显示:五种水稻品系中叶片病斑抑制比例最高可达77.55%,病情指数较P6对照组最多可降低50%,防治效果最高可达59.52%。此外,通过生物药液和化学杀菌剂作比对,发现在同浓度情况下,两者的效果接近,且生物药液的防治效果更好些。结合防效实验结果,可发现虽然采用方法(1)和方法(2)的方法处理的效果相较于P6对照均有作用,但是方法(1)处理方法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方法(2),而方法(1)更侧重于预防。因此,农业上在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上,采取预防的手段会更有效。第七,生态安全性初步评估。通过探究As-75菌株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及对蚯蚓的毒理效应,得该发酵滤液对四种品系的水稻种子萌发基本无毒害作用,对蚯蚓无致死效应且对蚯蚓的活性也无影响。因此,初步评估As-75菌株发酵滤液具有生态安全性。

杨晶莹[8](2019)在《亲水凝胶包覆的三种除草剂在好氧土壤中环境行为与归趋的示踪法研究》文中认为农药的过量使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除了环境友好型新农药的开发以外,改良农药剂型和施用方式以提高农药使用效率,减少农药残留环境污染也是现在研究的重点。淀粉改性水凝胶是一种常用的农药缓释剂,这类制剂可以影响农药分子在土壤中的浓度分布,影响农药的土壤吸附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从而对农药活性分子在土壤中的降解、残留与归趋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基于国内外对此类农药剂型环境行为研究的空白,旨在为明确此类农药制剂环境行为规律、评估此类农药制剂环境风险以及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综合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以淀粉改性水凝胶包覆处理的三种常用除草剂,甲磺隆、乙草胺、莠去津和相应原药为研究对象,从质量平衡角度系统研究了其在好氧土壤环境中的残留转化动态差异(可提态残留、结合残留和彻底矿化);并利用14C-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有机波谱分析技术,研究了凝胶包覆处理对三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产物组成、形成规律和代谢降解途径的影响;同时,利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研究了施用不同剂型除草剂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凝胶包覆型除草剂曱磺隆、乙草胺、莠去津处理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与添加原药土壤均有一定差异。与原药处理土壤相比,凝胶包覆型甲磺隆和莠去津在酸性土壤S1和碱性土壤S3中分别提高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在中性土壤S2中多样性指数小于原药处理;包覆型乙草胺在S1中的细菌多样性指数大于原药乙草胺,在S2和S3中小于原药乙草胺。三种除草剂和包覆型除草剂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壤中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酸酐菌门、绿弯菌门和浮霉菌门等原生菌群的相对丰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2)亲水凝胶包覆处理显着促进了乙草胺在三种土壤中的矿化率,经过100 d好氧培养,在S1、S2和S3中彻底降解矿化率分别为4.13%、11.70%和7.54%,而相应土壤中乙草胺原药仅矿化1.87%、9.33%和4.81%。凝胶包覆处理显着削减了乙草胺在土壤中的残留,特别是可提态残留在三种土壤中分别相对减少了8.54%、4.82%和6.90%。乙草胺母体经包覆处理后在S1-S3三种土壤中的半减期XI分别为43.48 d,5.13 d和9.37 d,其消减速率显着高于原药乙草胺。乙草胺在三种土壤中的主要降解产物分别是ACE-M1:N-(乙氧基甲基)-N-(2-乙烯基-6-甲基苯基)乙酰胺;ACE-M2:N-(2-乙基-6-甲基苯基)苯亚胺和ACE-M3:2-氯-N-(2-乙基-6-甲基苯基)乙酰胺。凝胶包覆处理不改变乙草胺在土壤中的自然降解产物与降解途径,但通过促进母体降解转化为降解产物总量增加,特别是促进了最终产物N-(2-乙基-6-甲基苯基)苯亚胺的含量增加。由此,以淀粉接枝改性水凝胶作缓释剂促进了乙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促进了乙草胺彻底矿化脱毒,削减了乙草胺在土壤中的残留。本结果为乙草胺与同类型农药的施用方式与剂型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3)在酸性土壤S1中,凝胶包覆处理抑制了甲磺隆的水解,使其半减期延长,矿化总量降低,并且结合残留形成减少。中性土壤S2和碱性土壤S3中凝胶包覆型甲磺隆的开环矿化率显着高于原药甲磺隆,但由于在整个过程中甲磺隆矿化总量较低,凝胶包覆处理对甲磺隆的残留没有明显改变。凝胶包覆型甲磺隆在三种土壤中共同降解为产物MSM-M2:2-[(4-羟基-6-甲基-1,3,5-三嗪基-2-基)脲基磺酰基]苯甲酸甲酯、MSM-M3:2-[[(脲基)亚氨基]脲基磺酰基]苯甲酸甲酯,以及产物MSM-M4:2-甲氧基-4-氨基-6-甲基-1,3,5-三嗪,在酸性土壤S1中甲磺隆还会降解为产物MSM-M1:N-(2-羰基-3,5-二亚氨基-6-甲氧基)邻磺酰苯甲酰亚胺;MSM-M5:2-羟基-4-氨基-6-甲基-1,3,5-三嗪,以及MSM-M6:2-脲基-4-甲氧基-6-甲基-1,3,5-三嗪。凝胶包覆处理通过抑制磺酰脲桥的断裂减少了MSM-M4的生成量,但在S2和S3中促进了母体降解为产物MSM-M3的过程。(4)本试验中,凝胶包覆莠去津和原药莠去津在S1和S3中几乎不开环矿化,在S2中少量矿化。凝胶包覆处理抑制了莠去津在S2中开环矿化总量,同时对莠去津形成结合残留有一定促进作用。经凝胶包覆后的莠去津母体在三种土壤中的消减半减期分别由73.15 d,38.25 d和62.75 d缩短至66.60 d,25.48 d和49.13 d。莠去津在三种土壤中共同降解为产物ATZ-M1:2-羟基-4,6-二异丙胺基-1,3,5-三嗪,ATZ-M2:2-氯-4-异丙胺基-1,3,5-三嗪,以及ATZ-M4:2-羟基-4-二乙胺基-6-二异丙胺基-1,3,5-三嗪。在S2和S3中还发生N-脱异丙基过程生成产物ATZ-M3:2-氯-4-乙胺基-1,3,5-三嗪,和ATZ-M5:2-羟基-4,6-二氨基-1,3,5-三嗪。凝胶包覆处理促进了莠去津降解为羟基取代产物ATZ-M4的含量增加,也促进了莠去津经N-脱乙基和N-脱异丙基最终生成ATZ-M5的过程。以亲水凝胶作缓释剂促进了莠去津母体的降解过程,其在土壤中转化降解产物总含量明显增多,且抑制了莠去津在中性土壤中的开环矿化过程。使用亲水凝胶包覆处理除草剂甲磺隆、乙草胺和莠去津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细菌群落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可能影响农药分子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过程。相比直接施用的原药,凝胶包覆型乙草胺在土壤中有高矿化低残留的特点;凝胶包覆型甲磺隆在中性和碱性土壤中彻底降解的矿化量也显着提高,但由于其总矿化较少,对甲磺隆的残留削减无显着影响;包覆处理对莠去津在酸性和碱性土壤中的残留转归无显着性影响,在中性土壤中使莠去津的彻底矿化量减少。同时,凝胶包覆处理后三种除草剂在土壤中均降解加快,降解产物形成动态与原药相比有所不同,而降解产物类型未发生改变。

俞仪阳[9](2018)在《水稻纹枯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两种生防芽胞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已逐渐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过度为提供健康、环保、高质量的农产品。生物防治以其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的独特病害防控模式成为新时代防治植物病害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生物防治仍然存在防效不稳定、单一菌株防效不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生防过程中显现的重要问题,实验室前期通过筛选发现蜡质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AR156、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SM21及沙雷氏菌(Serratia sp.)XY21的三菌合剂“宁盾”能够通过相互协作提高有益微生物的生物防治能力及稳定性。然而,对复配微生物通过何种方式促进整体生防能力的提升仍有待研究。芽胞杆菌属细菌以其优良的环境生存能力、独特的抵御逆境的芽胞产生机制以及较强的抗菌物质分泌系统等一系列优势在生防微生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生物膜是芽胞杆菌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态,研究显示其形成能力在芽胞杆菌生物防治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蜡质芽胞杆菌(B.cereus)AR156、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SM21为生防菌株系统研究了两者单菌的生物膜形成机理以及两者通过互作对生物膜的形成产生的影响。1.稳定防治水稻纹枯病生防菌的筛选策略研究随着栽培、水肥条件的不断上升以及人们对水稻口感的日益追求,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病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威胁逐渐加剧。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一个重要难题是由立枯丝核菌多样性导致的防效不稳定。在本研究中,通过分析潜在生防菌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能力、胞外水解酶、噬铁素产生能力对细菌潜在生防能力进行赋值。选取总共14株菌株:10株赋值高于6,4株赋值低于4,开展温室实验验证其对前期在中国11个省份筛选获得的多样性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能力及稳定性。结果发现,单种生防菌对多样病源菌引起的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存在显着差异(-36.23%~88.24%)。其中,荧光假单胞4aYN11对多种水稻纹枯病具有较稳定的防治效果(32.26%-78.79%),并对水稻生物量有18.43%的提升。蜡质芽胞杆菌AR156和枯草芽胞杆菌3ReF17分别对纹枯病有56.78%和24.81%的平均防效。通过分析发现,细菌潜在生防能力赋值与其生防效果具有0.717的相关性。本研究筛选获得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稳定防治效果的4aYN11;并通过基于细菌潜在生防能力赋值,将病害防治的稳定性纳入考虑,改进了生防细菌的筛选方法,为未来生防菌的筛选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方法。2.枯草芽胞杆菌γ-聚谷氨酸的产生与其生物膜形成及定殖能力相关性研究土栖枯草芽胞杆菌分泌的多聚γ-谷氨酸(γ-PGA)是其主要的外泌多聚物之一。γ-聚谷氨酸的产生赋予枯草芽胞杆菌在琼脂培养基粘液状的菌落表型。γ-聚谷氨酸在枯草芽胞杆菌生理中的作用及其是否参与生物膜形成和细菌与宿主互作尚不清楚。本研究表明,环境中分离的枯草芽胞杆菌菌株具有不同的γ-聚谷氨酸产生能力,这种差异性表达可能是由于基因调控的差异性导致的。对大部分野生型菌株而言γ-聚谷氨酸对菌落生物膜的形态及强壮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展示了对γ-聚谷氨酸生物合成基因和生物膜基质产生基因的相反调控在基因水平的解释。结果显示Y-聚谷氨酸在细菌和植物生物防治番茄根定植起着显着的作用,表明γ-聚谷氨酸在枯草芽胞杆菌中植物的相互作用中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最后,综合γ-聚谷氨酸合成基因与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相反调控,提出了一个γ-聚谷氨酸与生物膜通过在不同定殖阶段的差异性表达,有利于生防菌在植物根系的附着、定殖以及形成多细胞群体。3.枯草芽胞杆菌通过识别蜡质芽胞杆菌胞外多糖激活生物膜形成的研究复合微生物菌剂的使用是实现对植物病害的高效、稳定生物防治的重要方式。在多种微生物共同存在的复合微生物制剂中,理解微生物之间的互作机制对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使用至关重要。在生物防治的田间应用中发现包含蜡质芽胞杆菌AR156与枯草芽胞杆菌SM21的复合微生物菌剂能够有效防治多种植物病害。在本研究中,对蜡质芽胞杆菌AR156与枯草芽胞杆菌SM21展开共培养并对共培养微生物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展开研究。发现在共培养中,蜡质芽胞杆菌AR156能够诱导枯草芽胞杆菌SM21生物膜相关基因epsA、tasA、sdpC的表达并增加微生物的生物量以及增强其生物膜的形成。枯草芽胞杆菌的kinC缺失突变体无法响应蜡质芽胞杆菌,表明KinC参与了蜡质芽胞杆菌对枯草芽胞杆菌生物膜形成的诱导。这种生物膜的诱导现象在供试的蜡质芽胞杆菌与枯草芽胞杆菌的共培养中普遍存在。经过进一步核酸酶及蛋白酶处理以及进一步的纯化,发现枯草芽胞杆菌能够利用蜡质芽胞杆菌的胞外多糖诱导自身生物膜的形成。4.蜡质芽胞杆菌外泌蛋白BC1280在生物膜及与枯草芽胞杆菌互作中作用研究蜡质芽胞杆菌被广泛认可为一种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菌株。其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被认为是使蜡质芽胞杆菌在自然界中能够成功生存并产生防病效果的一个重要特征。近期研究鉴定的两个编码了与枯草芽胞杆菌中TasA蛋白和信号肽SipW同原蛋白的基因位点,sip W-tasA和calY,影响蜡质芽胞杆菌生物膜形成。在本研究中发现,在基因组上与此两基因簇临近的的之前的未知基因BC1280的表达也受到生物膜主效调控因子SinR的调控。SinR能够通过结合到三者的启动子直接抑制其表达。发现生物膜基质淀粉样蛋白的形成依赖于BC1280的存在,其表达能够回补枯草芽胞杆菌中tapA缺失突变体的生物膜表型。有趣的是,BC1280与TapA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很低,BC1280在其C端具有独特的KE丰富的重复序列。重复序列的完全缺失会降低突变体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但重复序列的减少并不影响其生物膜相关表型。另外,预测的β-折叠在BC1280起到一定生物学功能。据此,推测这些序列可能通过帮助BC1280和TasA蛋白的互作对生物膜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一方面从病原菌多样性角度分析了生防菌防效不稳定的原因,构建了稳定筛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益细菌的体系,另一方面发现γ-聚谷氨酸在枯草芽胞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在调控上与其生物膜相关基因共同受到部分调控通路的控制;进一步的互作研究发现,在蜡质芽胞杆菌与枯草芽胞杆菌的共培养中,蜡质芽胞杆菌能够通过胞外多糖的产生诱导枯草芽胞杆菌生物膜的形成;而蜡质芽胞杆菌产生的假定蛋白BC1280在体内也能够有效拯救枯草芽胞杆菌因生物膜基质蛋白TapA的缺失导致的生物缺陷表型。这些关于复配生防菌的生物防治机理能够有效为生物防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为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实践提供物质及理论基础。

段劲生[10](2018)在《手性除草剂唑酮草酯立体选择性降解、活性和生物毒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性农药对映体在生物体或环境中的降解行为、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应用传统的风险评估手段对手性农药进行风险评估、无法提供准确的数据,给人类和环境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在对映体水平上研究手性农药的立体选择性行为是农药发展的必然要求,已成为关注热点。本论文建立了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唑酮草酸对映体的手性分离和检测的LC-MS/MS分析方法,开展了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在水稻、小麦、玉米植株及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研究了唑酮草酯对映体选择性生物活性及作用机理,探讨了唑酮草酯对映体对非靶标生物的立体选择性急性毒性差异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与手性固定相结合技术,对唑酮草酯及代谢物唑酮草酸对映体的色谱分离条件和质谱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手性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对映体手性拆分的LC-MS/MS仪器分析方法。选择以Superchiral S-AD-RH手性柱,10 mmol/L乙酸铵水溶液(A相,含0.1%体积比的甲酸)和甲醇(B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4mL/min,柱温35℃,对映体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选择正离子模式电喷雾离子源(ESI+),采用MRM方式,获得质谱检测参数,唑酮草酯的定量离子对为m/z 429.05>412.00,定性离子对为m/z 429.05>346.00和m/z 429.05>366.00;唑酮草酸的定量离子对为m/z 401.00>383.90,定性离子对为m/z 401.00>365.90 和 m/z 401.00>345.85。(2)通过比较实际测定的圆二色光谱吸收谱图与计算的谱图,确定了唑酮草酯及代谢物唑酮草酸的绝对立体构型。(3)在QuEchERS方法基础上优化并建立了手性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唑酮草酸对映体在水稻植株、小麦植株、玉米植株、糙米、稻壳、麦粒、玉米籽粒和土壤中的LC-MS/MS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用水和乙腈提取,选用PSA和GCB作为吸附剂基质分散固相萃取净化,LC-MS/MS检测,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77.5%~102.8%、RSD为0.4%~10.7%,检测限为0.5-6.0μg kg-1、定量限为1.7-20μg kg-1;该方法能满足农产品和土壤环境样品中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唑酮草酸对映体水平上残留分析的要求,为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唑酮草酸的立体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4)研究了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唑酮草酸对映体在小麦植株、玉米植株、水稻植株、小麦田土壤及室内好氧条件下三种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环境行为。结果发现唑酮草酯对映体浓度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代谢物唑酮草酸则均先增加后减少;在植株和土壤中唑酮草酯和代谢物唑酮草酸对映体降解速率均较快、且土壤相对植株较缓慢。唑酮草酯对映体在小麦植株、玉米植株和水稻植株中存在较弱的选择性降解行为,EF值最大为0.571;代谢物唑酮草酸对映体在植株中存在较明显的立体选择性降解现象,选择性强弱依次顺序为水稻植株(EF=0.754~0.854)>玉米植株(EF=0.520~0.684)>小麦植株(EF=0.333~0.379),水稻和玉米中S-(+)-唑酮草酸均被优先降解、造成R-(-)-唑酮草酸积累,而小麦植株则正好相反,R-(-)-唑酮草酸被优先降解。在小麦田土壤中唑酮草酯对映体的选择性降解现象较弱(EF=0.503~0.553);而代谢物唑酮草酸对映体的降解具有较明显的立体选择性(EF=0.533~0.723),S-(+)-唑酮草酸被优先降解、导致R-(-)-唑酮草酸在小麦田土壤中富集。在室内好氧条件下,唑酮草酯及代谢物唑酮草酸对映体在江西红壤、吉林黑土和安徽水稻土中降解均有较明显的立体选择性,而代谢物唑酮草酸对映体立体选择性降解相对更强,唑酮草酯对映体的选择性强弱依次顺序为安徽水稻土(EF=0.513~0.667)>吉林黑土(EF=0.524~0.645)>江西红壤(EF=0.514~0.567),代谢物唑酮草酸对映体的选择性顺序为吉林黑土(EF=0.675~0.801)>江西红壤(EF=0.638~0.764)>安徽水稻土(EF=0.642~0.748);在土壤中S-(+)-唑酮草酯和S-(+)-唑酮草酸均被被优先降解、造成R-(-)-唑酮草酯和R-(-)-唑酮草酸在土壤中富集累积。(5)采用玉米根长法,研究了除草剂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唑酮草酸对映体的立体选择性生物活性差异,结果表明代谢物唑酮草酸对玉米根长生长抑制作用的相对毒力大于唑酮草酯;唑酮草酯及代谢物唑酮草酸对映体对玉米根长的抑制作用均存在一定的立体选择性差异,S-(+)-唑酮草酯的抑制作用最强、是R-(-)-唑酮草酯的2.04倍和Rac-唑酮草酯的1.1倍,而S-(+)-唑酮草酸的相对毒力为R-(-)-唑酮草酸的1.9倍,Rac-唑酮草酸的抑制作用最强,其相对毒力为S-(+)-唑酮草酸的1.5倍、R-(-)-唑酮草酸的2.9倍,代谢物唑酮草酸对映单体混合后表现出一定的活性增强作用。通过同源模建和分子对接技术,考察了唑酮草酸与唑酮草酯对靶标蛋白之间不同的结合模式,结果发现,唑酮草酯和唑酮草酸S体活性均大于R体活性,从分子模拟的角度解释了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唑酮草酸的选择性生物活性差异的原因。(6)首次开展了唑酮草酯及其对映体对水生生物(羊角月牙藻、大型溞和斑马鱼)立体选择性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唑酮草酯及其对映体对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大小各不同,毒性大小顺序依次为羊角月牙藻>斑马鱼>大型溞;R-(-)-唑酮草酯和Rac-唑酮草酯对羊角月牙藻的急性毒性均为高毒,而S-(+)-唑酮草酯则为中毒;Rac-唑酮草酯、S-(+)-唑酮草酯和R-(-)-唑酮草酯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均为低毒;Rac-唑酮草酯、S-(+)-唑酮草酯和R-(-)-唑酮草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均为中毒。唑酮草酯及其对映体对羊角月牙藻的急性毒性具有较明显立体选择性,对羊角月牙藻的毒性大小顺序依次为R-(-)-唑酮草酯>Rac-唑酮酮草酯>S-(+)-唑酮草酯,R-(-)-唑酮酮草酯的急性毒性最强,毒性是S-(+)-唑酮草酯的5.0倍、Rac-唑酮草酯的2.8倍;而对大型潘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选择性差异不明显,唑酮草酯外消旋体对大型骚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均最强,这可能与水生生物体细胞结构和体内蛋白质、酶等手性环境差异有关,其毒性效应差异的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生物农药研究进展(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农药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倍半萜合成酶的挖掘及在生物农药合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生物农药开发与合成生物学
        1.1.1 我国植物源生物农药的主要品种和发展现状
        1.1.2 植物源生物农药的开发趋势
        1.1.3 植物源生物农药合成生物学研究需求及现状
    1.2 苦皮藤素及生物农药活性倍半萜
        1.2.1 苦皮藤素研究进展
        1.2.2 桉叶烷型倍半萜的生物农药活性
    1.3 植物倍半萜生物合成元件的挖掘和异源表达
        1.3.1 植物倍半萜的生物合成
        1.3.2 基于组学分析的倍半萜合成元件挖掘
        1.3.3 植物倍半萜的异源合成
    1.4 植物倍半萜合成酶的功能和进化
        1.4.1 倍半萜合成酶的结构和反应机理
        1.4.2 植物萜类合成酶的进化研究和分类
        1.4.3 植物倍半萜合成酶的定向进化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植物倍半萜合成酶的功能进化分析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植物倍半萜合成酶信息的获得
        2.1.2 多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
        2.1.3 基于蛋白结构重建序列相似性
        2.1.4 保守域及相关区域功能分析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功能植物倍半萜合成酶信息数据集的构建
        2.2.2 非种子植物倍半萜合成酶进化
        2.2.3 倍半萜合成酶进化起源和动力探讨
        2.2.4 种子植物倍半萜合成酶功能进化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苦皮藤转录组分析及苦皮藤素合成途径挖掘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和处理方法
        3.1.2 cDNA文库的构建和RNA测序
        3.1.3 转录本组装和基因功能注释
        3.1.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1.5 系统发育分析
        3.1.6 qRT-PCR验证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苦皮藤转录组测序和组装
        3.2.2 基因功能注释
        3.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4 萜类骨架合成相关基因挖掘
        3.2.5 苦皮藤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
        3.2.6 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桉叶烷型倍半萜合成元件的筛选和验证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与载体
        4.1.2 工具酶与试剂
        4.1.3 目的基因的合成
        4.1.4 目的基因的酵母表达验证
        4.1.5 发酵与产物检测
        4.1.6 蛋白理化性质预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1.7 同源模建及蛋白结构比对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桉叶烷型倍半萜合成酶的初步筛选
        4.2.2 候选合成元件的酵母表达特性研究
        4.2.3 高活性倍半萜合成元件特征分析
        4.2.4 桉叶烷型倍半萜合成元件筛选条件的建立
        4.2.5 苦皮藤中候选倍半萜合成酶的功能验证及催化机理探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苦皮藤倍半萜合成酶CaTPS2的定向进化及应用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与载体
        5.1.2 定点突变
        5.1.3 发酵与检测
        5.1.4 目标元件的染色体整合
        5.1.5 CaTPS2同源模建及底物分子对接
        5.1.6 保守域和残基相互作用分析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植物倍半萜合成酶进化中关键位点的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5.2.2 突变位点的选择
        5.2.3 CaTPS2突变结果
        5.2.4 CaTPS2的酵母染色体整合
        5.2.5 苦皮藤素及其衍生物合成元件的挖掘延伸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筛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农药概述
        1.1.1 生物农药的定义
        1.1.2 生物农药的种类及应用
    1.2 微生物源农药研究现状
        1.2.1 微生物源农药的概述
        1.2.2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现状
    1.3 土壤放线菌研究现状
        1.3.1 土壤放线菌的概述
        1.3.2 土壤放线菌的研究资源现状
        1.3.3 土壤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1.4 农用抗生素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活化菌种
        2.2.3 供试放线菌最优培养基的选择
        2.2.4 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初筛
        2.2.5 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复筛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最优培养基的选择
        2.3.2 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初筛
        2.3.3 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复筛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3章 拮抗菌株DA4312 发酵条件优化及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菌株DA4312 发酵条件优化
        3.2.3 菌株DA4312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DA4312 发酵条件优化
        3.3.2 菌株DA4312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4章 拮抗菌株DA4312 抑菌活性产物的分离纯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菌株DA4312 发酵产物的初步分离
        4.2.3 发酵液中不同产物的活性分析试验
        4.2.4 大孔吸附树脂HP-20 对发酵产物的分离及影响
        4.2.5 有机溶剂萃取
        4.2.6 硅胶柱层析
        4.2.7 高效液相色谱(HPLC)
        4.2.8 质谱分析(Q-TOF)
        4.2.9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发酵液中不同产物的活性分析结果
        4.3.2 大孔吸附树脂HP-20 对发酵产物的分离及影响
        4.3.3 有机溶剂萃取分离结果
        4.3.4 硅胶柱层析分离结果
        4.3.5 HPLC制备菌株DA4312 抑菌活性物质
        4.3.6 质谱分析结果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5章 拮抗菌株DA4312 抑菌机理初探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5.2.3 活性提取物WN001对菌丝生物量的作用
        5.2.4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细胞膜的影响
        5.2.5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孢子产生的影响
        5.2.6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5.2.7 光学显微镜下病原菌菌丝及孢子形态变化
        5.2.8 扫描电镜下病原菌菌丝及孢子形态变化
        5.2.9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5.3.2 活性提取物WN001对菌丝生物量的作用
        5.3.3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细胞膜的影响
        5.3.4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孢子产生的影响
        5.3.5 活性提取物WN001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5.3.6 光学显微镜下病原菌菌丝及孢子形态变化
        5.3.7 扫描电镜下病原菌菌丝及孢子形态变化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两种植物源药剂对棉花蚜虫的亚致死效应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新疆棉花蚜虫的发生与危害
    1.2 棉田蚜虫抗药性及化学防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棉蚜抗性的研究进展
        1.2.2 国外棉蚜抗性的研究进展
        1.2.3 新疆棉蚜抗性的研究进展
        1.2.4 助剂对棉田蚜虫化学防治中的增效作用
        1.2.5 棉田化学防治对天敌的影响
    1.3 植物源药剂的研究进展
        1.3.1 苦参碱药剂的研究进展
        1.3.2 藜芦碱药剂的研究进展
    1.4 杀虫剂对昆虫的亚致死效应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不同管理模式对棉田蚜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点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棉田农药喷施情况调查
        2.2.2 棉蚜发生消长动态
        2.2.3 棉长管蚜发生消长动态
        2.2.4 棉黑蚜发生消长动态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两种植物源药剂对棉田蚜虫和瓢虫的毒力测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虫源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两种植物源药剂对棉田三种蚜虫种群的室内毒力测定
        3.2.2 两种植物源药剂对三种瓢虫成虫种群的室内毒力测定
        3.2.3 两种植物源药剂对三种瓢虫成虫种群的安全系数测定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两种植物源药剂对棉花蚜虫的亚致死效应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虫源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两种植物源药剂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4.2.2 两种植物源药剂亚致死剂量对三种蚜虫F0 代的影响
        4.2.3 两种植物源药剂亚致死剂量对三种蚜虫F1 代若蚜的影响
        4.2.4 两种植物源药剂亚致死剂量对三种蚜虫F1 代成蚜的影响
        4.2.5 两种植物源药剂亚致死剂量对三种蚜虫F1 代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两种植物源药剂减量复配对棉蚜的田间防效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0.3%苦参碱减量复配对棉蚜的田间防治效果
        5.2.2 0.5%藜芦碱减量复配对棉蚜的田间防治效果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不同管理模式对棉田蚜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6.1.2 两种植物源药剂对棉花蚜虫和瓢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6.1.3 两种植物源药剂对棉田蚜虫的亚致死效应
        6.1.4 两种植物源药剂减量复配对棉蚜的田间防效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冬凌草提取物抑菌杀虫活性及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现状
        1.1.1 中药材病虫害发生特点
        1.1.2 中药材病虫害农药防治存在的问题
    1.2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1.2.1 植物源农药概述
        1.2.2 植物源农药的发现及现状
        1.2.3 植物源农药的种类
        1.2.4 植物农药的开发形式
        1.2.5 主要植物源农药品种
        1.2.6 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前景
    1.3 冬凌草的研究进展
        1.3.1 冬凌草介绍
        1.3.2 冬凌草化学组成
        1.3.3 冬凌草药理活性
    1.4 金银花主要病虫害
        1.4.1 蚜虫
        1.4.2 棉铃虫
        1.4.3 蛴螬
        1.4.4 白粉病
        1.4.5 枝枯病
        1.4.6 叶斑病
    1.5 地黄主要病虫害
        1.5.1 地下害虫
        1.5.2 轮纹病
        1.5.3 枯萎病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提取方法对冬凌草各部位产率的研究
    2.1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2 总浸膏的提取及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冬凌草提取物抑菌活性的测定
    3.1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
        3.1.1 材料
        3.1.2 供试菌株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主要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溶剂萃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的活性测定
        3.2.2 正丁醇萃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的毒力作用测定
        3.2.3 冬凌草提取液对地黄轮纹病菌的防治作用
        3.2.4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白粉病的田间防治作用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冬凌草提取物杀虫活性的测定
    4.1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
        4.1.1 材料
        4.1.2 供试靶标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主要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的室内毒力作用
        4.2.2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田间防效实验
        4.2.3 冬凌草提取物对棉铃虫触杀活性测定
        4.2.4 冬凌草提取物对蛴螬的杀虫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的室内毒杀作用
        4.3.2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的田间防效作用
        4.3.3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棉铃虫的触杀作用
        4.3.4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蛴螬的触杀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冬凌草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5.1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
        5.1.1 材料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主要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5.2.2 电导率的测定方法
        5.2.3 总多糖的测定
        5.2.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2.5 麦角甾醇含量的测定
        5.2.6 冬凌草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5.2.7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2.8 总多糖的测定
        5.2.9 DNA含量的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5.3.2 对菌丝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5.3.3 对菌丝溶液总多糖的影响
        5.3.4 对菌丝溶液蛋白质的影响
        5.3.5 对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
        5.3.6 冬凌草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5.3.7 对菌丝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5.3.8 对菌丝总多糖合成的影响
        5.3.9 对DNA含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冬凌草对其他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6.1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
        6.1.1 材料
        6.1.2 供试病原菌
    6.2 实验方法
        6.2.1 不同溶剂萃取物对7种植物源真菌的活性测定
        6.2.2 冬凌草萃取物对7种植物源真菌的毒力作用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溶剂萃取物对几种植物源真菌的活性的比较
        6.3.2 冬凌草萃取物对几种植物源真菌的毒力作用测定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出芽短梗霉菌PA-2全基因组测序及除草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微生物源农药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1.2.1 微生物杀虫剂
        1.2.2 微生物杀菌剂
        1.2.3 微生物除草剂
        1.2.3.1 真菌除草剂
        1.2.3.2 农用抗生素除草剂
    1.3 真菌全基因组测序
        1.3.1 Solexa测序技术
        1.3.2 Roche454
        1.3.3 ABI-SOLID
    1.4 次生代谢产物预测
    1.5 农用抗生素的分离纯化技术
        1.5.1 溶媒萃取法
        1.5.2 沉淀和结晶
        1.5.3 吸附法
        1.5.4 色谱分离法
        1.5.4.1 薄层色谱
        1.5.4.2 硅胶柱色谱
        1.5.4.3 高效液相色谱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出芽短梗霉菌菌株PA-2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种
        2.1.2 药品试剂
        2.1.3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活化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3 基因18SrDNA区段的PCR扩增
        2.2.4 文库构建和质量控制
        2.2.4.1 基因组DNA片段化
        2.2.4.2 建库流程
        2.2.4.2.1 DNA片段末端修复(末端补平和3'端加A尾)
        2.2.4.2.2 连接接头
        2.2.4.2.3 磁珠分选纯化连接产物
        2.2.4.2.4 文库扩增
        2.2.4.2.5 扩增产物磁珠纯化
        2.2.5 全基因组的从头测序和组装
        2.2.6 基因组序列拼装及效果评价
        2.2.7 基因功能注释
        2.2.8 菌株PA-2基因组组分分析
        2.2.9 次生代谢产物预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基因组及18SrDNA区段的扩增结果
        2.3.2 样品拼接和BLAST结果
        2.3.3 文库质量控制
        2.3.3.1 文库大小检测
        2.3.3.2 文库浓度检测
        2.3.3.3 文库分布检测
        2.3.4 数据产出与质量控制
        2.3.4.1 原始序列数据
        2.3.4.2 原始数据质量评估
        2.3.4.3 数据质控
        2.3.5 基因组拼接
        2.3.6 基因功能注释
        2.3.6.1 基因注释比率统计
        2.3.6.2 NR库比对注释
        2.3.6.3 蛋白编码基因的KOG功能分类注释
        2.3.6.4 蛋白编码基因的GO功能分类注释
        2.3.6.5 蛋白编码的KEGG功能分类注释
        2.3.7 菌株PA-2基因组结构预测分析
        2.3.7.1 重复序列预测
        2.3.7.2 基因元件预测
        2.3.7.3 次生代谢产物预测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出芽短梗霉菌菌株PA-2除草活性物质分离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种及靶标材料
        3.1.2 供试试剂与药品
        3.1.3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发酵液的制备
        3.2.1.1 种子液的配制
        3.2.1.2 发酵培养
        3.2.2 发酵滤液及粗提物的制备
        3.2.3 生物活性测定
        3.2.4 硅胶柱层析
        3.2.4.1 硅胶柱层析的分离步骤
        3.2.5 薄层层析(TLC)分析
        3.2.6 HPLC条件摸索
        3.2.7 化合物鉴定
        3.2.8 化合物1对野燕麦种子萌发的抑制中浓度(IC50)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发酵液的制备
        3.3.2 粗提物对野燕麦种子的抑制作用
        3.3.3 次生代谢产物分析
        3.3.3.1 柱层析洗脱体系
        3.3.3.2 薄层层析展开剂比例
        3.3.3.3 柱层析馏分抑草活性测定
        3.3.3.4 HPLC分析馏分除草活性物质
        3.3.3.4.1 抑草活性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
        3.3.3.4.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和制备
        3.3.3.5 化合物结构解析
        3.3.3.6 化合物1IC50测定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生防菌株贝莱斯芽孢杆菌与侧孢短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与培养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农药的重要性
    1.2 微生物农药的分类
        1.2.1 微生物源杀虫剂
        1.2.2 微生物源杀菌剂
    1.3 微生物源生物农药筛选技术研究进展
        1.3.1 高通量筛选技术
        1.3.2 微流控芯片筛选技术
        1.3.3 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
    1.4 贝莱斯芽孢杆菌的生防应用
    1.5 侧孢短芽孢杆菌的生防应用
    1.6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WN015与侧孢短芽孢杆菌WN11079的筛选与鉴定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样品与供试菌株
        2.2.2 设备和仪器
        2.2.3 试验试剂和药品
        2.2.4 培养基
    2.3 试验方法
        2.3.1 平板筛选法
        2.3.2 高通量96孔板筛选
        2.3.3 两株拮抗菌的鉴定
        2.3.4 两株拮抗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2.3.5 两株拮抗菌的抑菌谱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平板筛选初筛结果
        2.4.2 平板筛选复筛结果
        2.4.3 高通量96孔板筛选结果
        2.4.4 菌落形态特征与扫描电镜显微结构观察
        2.4.5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2.4.6 16SrDNA鉴定结果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4.7 菌株WN015与WN11079的生长曲线
        2.4.8 菌株WN015与WN11079的抑菌谱
    2.5 小结
第3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WN015的培养条件优化与发酵上清液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菌株
        3.2.2 仪器和设备
        3.2.3 试验试剂和药品
        3.2.4 培养基
    3.3 试验方法
        3.3.1 单因素试验优化菌株WN015的发酵条件
        3.3.2 响应面法优化菌株WN015的发酵条件
        3.3.3 验证性试验
        3.3.4 菌株WN015粗提液的制备
        3.3.5 菌株WN015发酵上清液的稳定性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培养基初始pH对菌株WN015抑菌效力的影响
        3.4.2 培养温度对菌株WN015抑菌效力的影响
        3.4.3 摇床转速对菌株WN015抑菌效力的影响
        3.4.4 培养时间对菌株WN015抑菌效力的影响
        3.4.5 接种量对菌株WN015抑菌效力的影响
        3.4.6 装液量对菌株WN015抑菌效力的影响
        3.4.7 PB试验结果
        3.4.8 最陡爬坡试验
        3.4.9 中心组合试验结果
        3.4.10 验证菌株WN015最佳发酵条件的抑菌效力
        3.4.11 菌株WN015粗提液的制备
        3.4.12 菌株WN015发酵上清液的稳定性测定
    3.5 小结
第4章 侧孢短芽孢杆菌WN11079的培养条件优化与发酵上清液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2.1 菌株
        4.2.2 仪器和设备
        4.2.3 试验试剂和药品
        4.2.4 培养基
    4.3 试验方法
        4.3.1 单因素试验优化菌株WN11079的发酵条件
        4.3.2 响应面法优化菌株WN11079的发酵条件
        4.3.3 验证性试验
        4.3.4 菌株WN11079粗提液的制备
        4.3.5 菌株WN11079发酵上清液的稳定性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培养基初始pH对菌株WN11079抑菌效力的影响
        4.4.2 培养温度对菌株WN11079抑菌效力的影响
        4.4.3 摇床转速对菌株WN11079抑菌效力的影响
        4.4.4 培养时间对菌株WN11079抑菌效力的影响
        4.4.5 接种量对菌株WN11079抑菌效力的影响
        4.4.6 装液量对菌株WN11079抑菌效力的影响
        4.4.7 PB试验结果
        4.4.8 最陡爬坡试验
        4.4.9 中心组合试验结果
        4.4.10 验证菌株WN11079最佳发酵条件的抑菌效力
        4.4.11 菌株WN11079粗提液的制备
        4.4.12 菌株WN11079发酵上清液的稳定性测定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曲霉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抑菌活性成分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曲霉属真菌概述
    2 曲霉属真菌活性代谢物质研究进展
        2.1 抗菌活性代谢产物
        2.2 抗氧化活性代谢产物
        2.3 抗病毒活性代谢产物
    3 曲霉属真菌代谢产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1 曲霉属真菌在生物肥料领域的应用
        3.2 曲霉属真菌生物防治领域的应用
    4 小结
    5 立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5.1 立体背景
        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曲霉的收集、筛选与鉴定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曲霉菌种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2.2 抗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曲霉菌株的筛选
        2.3 目标曲霉菌株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曲霉菌株的收集
        3.2 获得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有拮抗作用的曲霉菌株
        3.3 曲霉As-75 菌株的鉴定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菌核曲霉As-75 菌株发酵滤液的抗菌谱分析及稳定性探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As-75 菌株发酵液制备
        2.2 As-75 菌株发酵滤液的抗菌谱测试
        2.3 As-75 菌株发酵滤液的稳定性探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As-75 菌株发滤酵液抗菌谱结果
        3.2 As-75 菌株发滤酵液稳定性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菌核曲霉As-75 菌株摇瓶发酵工艺优化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培养基组分优化
        2.2 发酵条件优化
        2.3 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培养基组分优化结果
        3.2 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3.3 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菌核曲霉As-75 菌株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制备As-75 菌株乙酸乙酯粗提物
        2.2 乙酸乙酯粗提物抑菌活性测试
        2.3 硅胶柱层析分离抗菌活性物质
        2.4 凝胶柱层析纯化抗菌活性物质
        2.5 鉴定抗菌活性物质结构
    3 结果与分析
        3.1 乙酸乙酯粗提物抑菌效果
        3.2 硅胶柱层析分离结果
        3.3 凝胶柱层析纯化结果
        3.4 抗菌活性物质结构鉴定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菌核曲霉As-75 菌株的水稻防效实验及安全性初步评估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及水稻水培营养液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As-75 菌株发酵滤液制备
        2.2 水稻培育
        2.3 As-75 菌株发酵滤液安全性初步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系水稻的病斑长度
        3.2 不同品系水稻的病斑抑制比例
        3.3 5种水稻品系病情指数
        3.4 防治效果
        3.5 安全性初步评估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小结与建议
    1 小结
    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植物病原真菌抗菌谱图
附录B 防效实验叶片处理图
附录C 水稻种子发芽率测定结果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亲水凝胶包覆的三种除草剂在好氧土壤中环境行为与归趋的示踪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术语与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1.1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1.1.1 化学降解
        1.1.2 光降解
        1.1.3 水解
        1.1.4 微生物降解
        1.2 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与解吸
        1.3 结合态残留
        1.4 迁移淋溶
    2 缓释型农药研究进展
        2.1 农药缓释技术
        2.2 亲水凝胶包覆型农药
    3 除草剂甲磺隆、乙草胺及莠去津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
        3.1 甲磺隆
        3.2 乙草胺
        3.3 莠去津
    4 核素示踪技术在研究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中的优势及应用
        4.1 核素示踪法的优势
        4.2 放射性核素示踪法的应用
        4.2.1 放射性有机物的标记合成
        4.2.2 用标记化合物追踪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转化与归趋
        4.2.3 放射性核素示踪法的关键技术
    5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亲水凝胶包覆型除草剂及原药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性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1.1 供试土壤
        1.2 标记化合物
        1.3 土壤培养与样品采集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土壤DNA的提取
        2.2 PCR扩增
        2.3 DNA测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测序结果和取样深度验证
        3.2 凝胶包覆甲磺隆和原药甲磺隆处理土壤的细菌多样性分析
        3.2.1 Shannon-Wiener曲线
        3.2.2 主成分分析
        3.2.3 细菌群落分布特征
        3.3 凝胶包覆乙草胺和原药乙草胺处理土壤的细菌多样性分析
        3.3.1 Shannon-Wiener曲线
        3.3.2 主成分分析
        3.3.3 细菌群落分布特征
        3.4 凝胶包覆莠去津和原药莠去津处理土壤的细菌多样性分析
        3.4.1 Shannon-Wiener曲线
        3.4.2 主成分分析
        3.4.3 细菌群落分布特征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亲水凝胶包覆的三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转化
    1 材料和仪器
        1.1 标记化合物和供试土壤
        1.2 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土壤培养和土壤取样
        2.2 取样和~(14)CO_2测量
        2.3 土壤样品提取及可提态残留(~(14)C-ER)测定
        2.4 结合态残留(~(14)C-BR)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质量平衡
        3.2 亲水凝胶包覆的三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矿化规律
        3.2.1 亲水凝胶包覆甲磺隆在土壤中的矿化规律
        3.2.2 亲水凝胶包覆乙草胺在土壤中的矿化规律
        3.2.3 亲水凝胶包覆莠去津在土壤中的矿化规律
        3.3 亲水凝胶包覆的三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3.3.1 亲水凝胶包覆甲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3.3.2 亲水凝胶包覆乙草胺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3.3.3 亲水凝胶包覆莠去津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亲水凝胶包覆的三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
    1 材料与仪器
        1.1 标记化合物、试剂和供试土壤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HPLC样品预处理
        2.2 HPLC-LSC分析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亲水凝胶包覆甲磺隆母体与产物变化动态
        3.1.1 凝胶包覆型甲磺隆与原药在土壤中母体消减动态
        3.1.2 甲磺隆降解产物MSM-M1、MSM-M5和MSM-M6的动态变化
        3.1.3 甲磺隆降解产物MSM-M2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
        3.1.4 甲磺隆降解产物MSM-M3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
        3.1.5 甲磺隆降解产物MSM-M4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
        3.2 亲水凝胶包覆乙草胺母体与产物变化动态
        3.2.1 凝胶包覆型乙草胺与原药在土壤中母体消减动态
        3.2.2 乙草胺降解产物ACE-M1的动态变化
        3.2.3 乙草胺降解产物ACE-M2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
        3.2.4 乙草胺降解产物ACE-M3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
        3.3 亲水凝胶包覆莠去津母体与产物变化动态
        3.3.1 凝胶包覆型莠去津与原药莠去津母体在土壤中的消减动态
        3.3.2 莠去津降解产物ATZ-M1的动态变化
        3.3.3 莠去津降解产物ATZ-M2的动态变化
        3.3.4 莠去津降解产物ATZ-M3的动态变化
        3.3.5 莠去津降解产物ATZ-M4的动态变化
        3.3.6 莠去津降解产物ATZ-M5的动态变化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凝胶包覆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产物和降解途径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亲水凝胶包覆甲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
        3.1.1 亲水凝胶包覆甲磺隆在土壤中降解产物鉴定
        3.1.1.1 产物MSM-M1的结构鉴定
        3.1.1.2 产物MSM-M2的结构鉴定
        3.1.1.3 产物MSM-M3的结构鉴定
        3.1.1.4 产物MSM-M4的结构鉴定
        3.1.1.5 产物MSM-M5的结构鉴定
        3.1.1.6 产物MSM-M6的结构鉴定
        3.1.2 亲水凝胶包覆甲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途径
        3.2 亲水凝胶包覆乙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
        3.2.1 亲水凝胶包覆乙草胺在土壤中降解产物鉴定
        3.2.1.1 产物ACE-M1的结构鉴定
        3.2.1.2 产物ACE-M2的结构鉴定
        3.2.1.3 产物ACE-M3的结构鉴定
        3.2.2 亲水凝胶包覆乙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途径
        3.3 亲水凝胶包覆莠去津在土壤中的降解
        3.3.1 亲水凝胶包覆莠去津在土壤中降解产物鉴定
        3.3.1.1 产物ATZ-M1的结构鉴定
        3.3.1.2 产物ATZ-M2的结构鉴定
        3.3.1.3 产物ATZ-M3的结构鉴定
        3.3.1.4 产物ATZ-M4的结构鉴定
        3.3.1.5 产物ATZ-M5的结构鉴定
        3.3.2 亲水凝胶包覆莠去津在土壤中的降解途径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1 主要结论
    2 论文主要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亲水凝胶包覆标记化合物的制备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淀粉接枝亲水凝胶包覆~(14)C-甲磺隆/乙草胺的制备
        1.1.2 淀粉接枝亲水凝胶包覆~(14)C-莠去津的制备
        1.2 凝胶包覆标记化合物性质的测定
        1.2.1 亲水凝胶包覆标记化合物物均一性与比活度的测定
        1.2.2 标记化合物稳定性的确定
作者简历及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水稻纹枯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两种生防芽胞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芽胞杆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 芽胞杆菌农业应用现状
        2 芽胞杆菌生物防治机理研究进展
        2.1 拮抗作用
        2.2 竞争作用
        2.3 诱导植物抗性
        3 芽胞杆菌生防应用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的思考
        3.1 防治效果不稳定
        3.2 防治效果见效慢
        3.3 生物防治面临问题的应对方法
    第二章 芽胞杆菌生物膜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1 芽胞杆菌生物膜基质的组成
        1.1 胞外多糖
        1.2 胞外蛋白
        1.3 胞外DNA
        1.4 聚谷氨酸
        2 芽胞杆菌生物膜的调控
        2.1 枯草芽胞杆菌生物膜调控
        2.2 蜡质芽胞杆菌生物膜调控
        3 芽胞杆菌生物膜与寄主植物的互作
        3.1 芽胞杆菌生物膜对寄主植物的影响
        3.2 寄主植物对芽胞杆菌生物膜形成影响
    第三章 细菌互作机理研究进展
        1 细菌间互作研究进展
        1.1 细菌间竞争关系研究进展
        1.2 细菌间合作关系研究进展
        2 细菌互作信号物质研究进展
        2.1 肽聚糖
        2.2 抗生类物质
        2.3 信号系统交互作用
        3 细菌互作对实际应用价值
        3.1 发现未知分子
        3.2 生物膜的形成及生物防治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稳定防治水稻纹枯病生防菌的筛选策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菌菌株鉴定及培养条件
        1.2 颉颃细菌对R.solani拮抗活性测定
        1.3 颉颃细菌产酶活性、产嗜铁素的测定
        1.4 颉颃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温室实验
        1.5 颉颃细菌对苗期水稻生长的检测
        1.6 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颉颃细菌对立枯丝核菌拮抗活性
        2.2 颉颃细菌鉴定及生防潜力赋值
        2.3 颉颃细菌对不同R.solani引起的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2.4 颉颃细菌对苗期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
        2.5 颉颃细菌对株潜在生防效果的赋值及其与生防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枯草芽胞杆菌γ-聚谷氨酸的产生与其生物膜形成及定殖能力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菌菌株及培养条件
        1.2 酶和引物合成
        1.3 菌株构建
        1.4 黏性菌落培养
        1.5 生物膜培养
        1.6 γ PGA粗提取与检测
        1.7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
        1.8 生防菌定殖能力检测
        2 结果和分析
        2.1 不同土壤枯草芽胞杆菌γ-聚谷氨酸产量具有显着差异
        2.2 枯草芽胞杆菌γ-聚谷氨酸合成基因表达量具有多样性
        2.3 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影响γ-聚谷氨酸产生
        2.4 γ-PGA改变枯草芽胞杆菌生物膜形态
        2.5 γ-PGA影响生防菌在植物根系的定殖
        3 讨论
    第三章 枯草芽胞杆菌通过识别蜡质芽胞杆菌胞外多糖激活生物膜形成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菌菌株及培养条件
        1.2 菌株构建
        1.3 生物膜培养及检测
        1.4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
        1.5 胞外多糖提取及纯化
        2 结果和分析
        2.1 两株芽胞杆菌共培养促进枯草芽胞杆菌生物膜形成
        2.2 生物膜促进的相互作用在种内保守
        2.3 生物膜诱导与KinC相关
        2.4 蜡质芽胞杆菌胞外多糖诱导生物膜
        2.5 两株芽胞杆菌在根系的生物膜形成
        3 讨论
    第四章 蜡质芽胞杆菌外泌蛋白BC1280在生物膜及与枯草芽胞杆菌互作中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菌菌株及培养条件
        1.2 酶和引物合成
        1.3 菌株构建
        1.4 生物膜培养
        1.5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
        2 结果和分析
        2.1 蜡质芽胞杆菌生物膜基质相关蛋白基因簇分析
        2.2 BC1280表达受生物膜主效调节因子SinR调控
        2.3 BC1280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4 BC1280对生物膜的作用保守
        2.5 重复序列在BC1280功能中作用的分析
        2.6 β折叠在BC1280功能中作用的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研究所使用的培养基配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专利申请
致谢

(10)手性除草剂唑酮草酯立体选择性降解、活性和生物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手性及手性农药概述
    2 手性农药对映体分离及构型研究进展
        2.1 手性农药对映体的分离方法
        2.2 手性农药立体构型研究
    3 手性农药对映异构体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4 手性农药对映异构体选择性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5 手性农药对映体的立体选择性降解研究进展
        5.1 手性农药对映体混合物定量评价方法
        5.2 手性农药对映体在水体、土壤中选择性行为
        5.3 手性农药对映体在植物体内选择性降解行为研究
        5.4 手性农药对映体在动物体内选择性行为研究
    6 手性除草剂唑酮草酯的研究进展
        6.1 唑酮草酯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情况
        6.2 唑酮草酯的残留分析及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6.3 唑酮草酯的手性研究进展
    7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唑酮草酸在农产品和土壤中手性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1.4 对映体比旋光度测定与绝对构型确定
        1.4.1 比旋光度的测定
        1.4.2 绝对构型的确定
        1.5 样品前处理方法
        1.5.1 水稻植株、小麦植株、玉米植株,糙米、稻壳、麦粒和玉米籽粒
        1.5.2 土壤
        1.6 线性范围与方法确证
        1.6.1 标准曲线制备
        1.6.2 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2.2 质谱条件优化
        2.3 唑酮草酯和唑酮草酸比旋光度测定和绝对构型的确定
        2.4 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对映体流出顺序确定
        2.5 样品前处理选择优化
        2.6 方法的线性、最低检出限(LOD)、最低检出量(LOQ)和基质效应
        2.7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唑酮草酸在农作物和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和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残留田间试验设计
        1.3.1 小麦植株和土壤田间试验
        1.3.2 玉米植株田间试验
        1.3.3 水稻植株田间试验
        1.4 室内土壤降解试验设计
        1.5 样品前处理(同第二章1.5.1和1.5.2)
        1.6 仪器检测条件
        1.6.1 液相色谱条件
        1.6.2 质谱条件(同第二章2.2)
        1.7 数据处理
        1.7.1 降解动力学分析
        1.7.2 对映体选择性比值的计算
    2 结果与讨论
        2.1 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对映体在小麦植株和田间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2.1.1 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对映体在小麦植株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2.1.2 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对映体在小麦田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2.2 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对映体在玉米植株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2.3 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对映体在水稻植株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2.4 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对映体在三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唑酮草酯对映体立体选择性活性及机理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和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生物活性测定—玉米根长法
        1.3.1 玉米种子预培育
        1.3.2 药液配制
        1.3.3 玉米根长测定试验
        1.3.4 数据处理
        1.4 对映体与作用靶标酶分子对接试验方法
        1.4.1 模型构建
        1.4.2 受体与配体文件准备
        1.4.3 分子对接
    2 结果与分析
        2.1 唑酮草酯及其代谢物唑酮草酸对映体的选择性活性
        2.1.1 唑酮草酯及其对映体的选择性生物活性
        2.1.2 代谢物唑酮草酸及其对映体的选择性生物活性
        2.2 唑酮草酯对映体与原卟啉原氧化酶(protoporphyrinogen oxidase,PPO)分子对接
        2.3 受体与唑酮草酯及唑酮草酸对映体作用模式分析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唑酮草酯对映体对非靶标生物的立体选择性急性毒性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和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供试生物
        1.4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1.4.1 羊角月牙藻生长抑制测定
        1.4.2 大型溞急性毒性测定
        1.4.3 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
        1.4.4 数据处理
        1.4.5 农药对水生生物毒性等级划分
    2 结果与讨论
        2.1 唑酮草酯对映体对羊角月牙藻的急性毒性差异
        2.2 唑酮草酯对映体对大型溞急性毒性差异
        2.3 唑酮草酯对映体对斑马鱼急性毒性差异
    3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生物农药研究进展(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倍半萜合成酶的挖掘及在生物农药合成中的应用[D]. 梁冬梅. 天津大学, 2020(01)
  • [2]拮抗轮枝镰刀菌的放线菌筛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D]. 文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两种植物源药剂对棉花蚜虫的亚致死效应及应用技术研究[D]. 曹巍. 塔里木大学, 2020
  • [4]冬凌草提取物抑菌杀虫活性及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D]. 李小霞. 郑州大学, 2020(02)
  • [5]出芽短梗霉菌PA-2全基因组测序及除草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D]. 庄新亚. 青海大学, 2020(02)
  • [6]生防菌株贝莱斯芽孢杆菌与侧孢短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与培养条件优化[D]. 赵兴旺. 天津大学, 2019(06)
  • [7]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曲霉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抑菌活性成分解析[D]. 江北. 浙江师范大学, 2019
  • [8]亲水凝胶包覆的三种除草剂在好氧土壤中环境行为与归趋的示踪法研究[D]. 杨晶莹. 浙江大学, 2019(01)
  • [9]水稻纹枯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两种生防芽胞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机理研究[D]. 俞仪阳. 南京农业大学, 2018
  • [10]手性除草剂唑酮草酯立体选择性降解、活性和生物毒性研究[D]. 段劲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