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构成与作用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构成与作用

一、试论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构成及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21)在《初中化学微粒观学习进阶的教学探索研究》文中提出初三是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的开始。在一年的时间里学生所需掌握的内容繁多且零散,如何让学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有效地掌握化学核心知识,还能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好铺垫是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关心和思考的问题。物质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对微粒观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的探究世界本质。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宏观变化由微观结构来决定,微粒变化又以宏观的形式来体现。其中“分子和原子”的内容是学生以后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学生对分子原子的认知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变化规律,也为学生后续微粒观的学习提供进阶起点。因此,本文才重点探究人教版化学学科中“分子和原子”在初中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可能建构过程,为教师培育学生形成该观念提供参考。为了更多地了解关于初中化学微粒观进阶性学习的现状,笔者首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化学课程标准、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以及初、高中化学教材中所涉及微粒观的相关内容,然后整理了解了关于微粒观进阶学习的研究现状。笔者发现相关研究主要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大量的教育实证。而且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关注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的研究较少。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次才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初中化学关于分子和原子进阶学习的设计上。接着笔者对初中一线的化学教师进行了访谈,同时也对所任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前期问卷调查,了解了初中生关于微粒观的前期水平。通过整理和统计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预测进阶目标,建构进阶维度,细分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最后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为蓝本,列举了关于“分子和原子”其中三个课时的教学设计,详细具体的介绍了教学的过程。教师在每一课时的教学完成后对学生进行认知水平分析,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反馈三个环节,这也为后续的教学提供相应支撑。经过笔者对两个班级的对比实践,证明有意识的、连贯性的核心概念教学对于学生从零乱分散到精简整合、从生活的实际到科学的知识、从基础的表象到科学的本质认识是有一定提升的。

金铭[2](2021)在《PCK视角下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化学学科肩负着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任,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要加强化学实验教学,阐述了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学科教学知识(PCK)作为化学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学科与教学在教育理论上的整合,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会直接影响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的理念和行为,因此,基于PCK理论探讨化学教师实验教学知识值得关注和探讨。为了了解和提升初中化学教师的PCK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首先采用文献法分析了国内外在PCK理论和化学实验教学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借鉴马格努森等学者对科学教师PCK组成成分的定义,结合新课程标准下对于化学教师的要求,对化学教师PCK的成分进行了构建。其次采用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与两位化学教师探讨了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理解以及具体某一课程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并走入真实的化学实验教学课堂,对两位化学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对所研究化学教师教学意识和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不同教龄化学教师的PCK构成有一定的差异,并对差异性进行分析。然后采用案例法,以PCK理论为指导思想,设计由1个学科主题和素养线、知识线、策略线、兴趣线、评价线这五线组成的“1+5”导航框架的新型PCK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模型,并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为学科主题设计了两个教学设计,并将两份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通过课堂观察以及学生作业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最后,根据对两位化学教师PCK的差异性分析以及化学实验教学案例研究过程的总结反思,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PCK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该论文得到了以下结论:(1)对初中化学教师PCK的成分进行了构建,将其分为6个部分:化学学科知识、化学课程知识、学生知识、化学兴趣知识、化学教学策略知识以及化学教学评价知识。(2)发现不同教龄化学教师的PCK构成有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青年教师对学生不够了解、语言不够严谨、缺乏系统的课程知识网络、过度依赖其他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进度安排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过于“死板”等。(3)根据“1+5”导航框架的新型PCK教学设计模型,设计了两个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发现将PCK理论设计运用于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中可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堂效率和质量,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为进一步研究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4)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PCK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资源、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课堂语言的表述、积极进行实验的创新和改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反思。

冯春艳[3](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束婷婷[4](2021)在《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科育人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问题,学科育人的价值取向、价值内容与价值实践关系着人的发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学科育人存在两种价值取向,即学科普通育人和学科专业育人,二者分别以促进人的一般发展和专业发展为目的,满足人作为普通大众和专门人才的发展需要。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青少年的、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在性质上属于普通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学科育人的价值取向应以普通育人为主,即通过学科教学促进人的一般发展,培养和提高人们进行任何广泛活动都需要的共同、基本素养。然而,当前中学化学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普通育人,表现出专业育人取向,即化学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主要服务于人的专业发展而不是一般发展,导致中学化学育人价值内容移位以及价值实践失范。以专业育人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中学化学育人,一方面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化学学科对于满足学生一般发展需要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过度的专业化学习甚至可能造成知与行、知识与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立。针对中学化学育人价值取向偏差、价值内容移位及价值实践失范等问题,本文认为,应对化学学科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学生作为价值主体的发展需要以及二者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和论证,厘清学科普通育人和学科专业育人两种育人价值取向的关系与差异,从而在此基础上基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要,理解和把握中学化学育人价值内容及其实践问题。基于此,全文围绕中学化学育人的价值取向、价值内容和价值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首先澄清并论证基础教育为何应以普通育人为主要价值取向,再基于学生一般发展需要、化学学科特征以及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建构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最后针对当前中学化学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困境,提出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现的可能路径。各部分涉及的具体问题及得出的结论阐述如下:第一部分:澄清并论证中学化学教学应以普通育人为主要价值取向,即第一章。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活动起着引导、调节和驱动作用,基础教育学科育人价值取向关系着学科育人实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第一章首先在阐释学科育人、学科普通育人和学科专业育人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础教育应以学科普通育人为主,促进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发展与完善。接着,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方面对中学化学普通育人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从历史背景来看,清末引入西学,行分科教学,中国教育发生了“由通到专”的转型,但后来教育政策总体上又呈现出“由专到通”的回归,近些年国家已从根本上确立了基础教育的普通育人取向;从教育理论层面来看,不同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促进人的专业发展为旨归,基础教育学科育人旨在满足人的一般发展,面向人的日常生活;从中学化学育人实践的现实状况来看,学科普通育人取向并未真正落实,学科专业育人取向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学化学育人实践,导致化学学科教学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过程组织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偏差,与日常生活脱节。总体而言,根据对历史趋势、理论要求和现实问题三个方面的分析,都表明中学化学应以普通育人为主。第二部分:分析、建构并阐释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内容,即第二、三章。在明确中学化学应以普通育人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本文综合采用理论研究、内容分析和专家评估三种方法建构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的内容体系。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的分析包括对学生主体需要的分析和对化学学科客体属性的分析。基于普通育人应发展和完善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观点,研究首先根据化学学科内容和方法论的特征,初步提出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建构假设。然后,根据对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五个国家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分析,进一步细化和调整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并以此设计专家咨询量表,邀请专家对价值内容进行评估与评价,从而根据专家评估结果及意见调整框架内容,形成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完整内容。根据第二章形成的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建构结果,第三章分别从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三个维度对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内容及其价值要素展开论述。其中,价值内容包括物质观、变化观、宏观-微观思维、模型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理性决策、科学行动和绿色生活九个方面;每项价值内容又分别包含2~3个具体的价值要素,如物质观包括物质组成观、物质结构观和物质性质观三个要素。第三部分:调查反思当前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的问题与困境,并相应地提出促进普通育人价值实现的可能路径,即第四、五章。为了解和把握当前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的现状,第四章就育人理念、育人方式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访谈十位中学化学教师。根据对访谈结果的分析,中学化学教师基本将普通育人作为应然的教育价值取向,但由于缺乏对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系统、深入的认识,导致实然的价值取向表现出专业育人的特征,造成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中价值主体地位的缺失、价值关系模糊和价值内容空泛等问题。第五章针对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从优化育人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和提升育人环境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了改进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的可能路径,以期为回归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提供参考。

霍静[5](2021)在《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我国职前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文献表明,科学实验能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是学生智力发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培养的重要载体;生物职前教师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在中学成功开展科学实验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已经相继开设了与中学实验教学相关的课程,但尚无关于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明确的指标体系不仅是评价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更是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具备实验教学能力的目标和依据。本研究共有三个主要的内容,(1)通过调查中学生物教师在实验开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为培养生物职前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提供方向;(2)根据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建指标体系的要求,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进行修订,经在职教师、职前教师的问卷验证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3)结合构建的指标体系,探寻《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训练》的课程形式和内容,检验该课程形式对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要求标准的培养效果。研究的具体结果如下:1.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初中50个实验中只有7个,高中33个实验中只有5个实验的开出率超过50%。实验开出率的高低与实验的类型没有明显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实验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越早,开出率就越高。2.以构建“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作为切入点,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初拟出一份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的框架,经过2轮专家咨询和论证,利用问卷星发放问卷,调查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对该指标体系的重要性评价,结合AMOS结构模型检测,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建立了具有6个潜变量,17个可观察变量及其具体评分标准的指标体系。并利用专家权重赋值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通过调查职前和在职教师对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认同度,发现职前和在职教师均高度认同实验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积极作用。而且中学生物教师普遍愿意投入精力开展实验教学,但由于教师缺少开出实验的基本能力,导致实验开出率低。急需进一步探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3.根据构建的“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结合教师学科知识(PCK)理论的指导,探寻了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课程开设基本形式,并在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了《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训练》的选修课程,明确课程前、中、后,各阶段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并利用相关问卷,追踪了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变化。进一步调查了课程教学的几个阶段对提升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作用,结果显示该课程开设的模式需要完整实施,才能有效提升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的能力,缺少其中的任一阶段,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将构建的指标体系用于学生自评,发现学生自评的结果与教师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证明了构建的指标体系能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在生物课程改革不断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在生物职前教师的培养中开设一门有针对性的课程,培养生物职前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实际的困难。

江波[6](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高考改革,重庆市高2021届学生将采用“3+1+2”的高考模式。新高考和新课标视野下,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有所变化。化学教学更加注重化学概念,化学概念是初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希望找出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困境,并提出相关对策。从而希望可以增强教师的衔接意识,让化学教师对化学概念教学衔接更加重视。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也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初高中生化学学科的学习有一些帮助,提升其学习效果,增强其化学学习兴趣和信心,克服困难,促进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发展。笔者便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首先对初高中化学教材概念分析,再实施问卷调查和访谈,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出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存在化学课程较难、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不好、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师衔接意识不够这些困境。并以此提出了以下对策:(1)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应具有结构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详细呈现化学概念,初高中教材应更加紧密联系,更好的衔接起来。(2)初高中化学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师观念。(3)初高中化学教师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4)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学习化学概念。(5)教师应重视初高中化学概念衔接教学。(6)学生应掌握良好的化学概念学习方法。(7)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化学概念学习习惯。(8)学生应提高化学感兴趣程度。通过案例实施以及结果反馈,实施班级更多学生化学概念学习习惯和概念学习的方法有了较大程度提升,学生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以及学习效果,也对学生选科化学有一些积极的作用。对于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有一些帮助,教师对新课标以及教材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树立了衔接意识,化学概念教学经验更加丰富,专业化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周丽威[7](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提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潘竞航[8](2020)在《初中化学用语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语言是化学学科思维的直接体现,而化学用语作为化学语言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化学的独特学科思维,又是学习化学、认识化学的重要工具。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对于化学用语的内涵理解,宏微转换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学习障碍,无法灵活变通地使用已学的化学用语。因此,本文以成都市H中学为例,围绕“初中学生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可以使用哪些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否是可行有效?”四个问题,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践法等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分为以下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梳理归纳国内外对于化学用语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章为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对化学用语的特点、分类及初中化学用语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三重表征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进行了梳理;第三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初中生的化学用语掌握情况进行水平测试,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学生访谈及卷面分析得出初中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困难和原因;第四章为教学策略研究,针对调查中反映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相关策略;第五章为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以成都市H中学初三年级的两个班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对照实验法进行为期2个月的实践研究;第六章为此次研究得出的结论,介绍研究的结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本论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对化学用语知识的“推理应用”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学中生在“微观理解”和“宏微转换”中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和一定的分化;学困生在四个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且出现较大分化。2.除“宏观联系”中学优生与学中生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不同类别学生在不同知识中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其原因有:识记策略不同;学生学习方式不同,受“前概念”影响程度不一;三重表征的能力不同;在构建化学用语知识结构的能力不一。3.基于理论和调查分析提出化学用语以下教学策略:游戏化激发兴趣,辅助化学用语记忆;合理使用微观模拟,增强微观世界可视化;加强学生化学用语的三重表征能力;小组合作促进知识结构化及知识意义建构。4.通过在实践中策略的实施,发现学生化学用语学习水平得到提高,说明教学策略是可行的,有效的。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黎晓倩[10](2020)在《初中化学课堂学生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视域》文中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本研究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结合中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特征,构建了学习行为矫正策略。并将该策略运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以期能够帮助教师规范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新课程改革趋势、课堂教学理念交代了研究背景,介绍了国内外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研究现状,根据研究内容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结合文献资料阐述相关核心概念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三部分:制定了本研究预期矫正和塑造的化学课堂学生学习行为目标,通过访谈对学生的化学课堂学习行为进行评估,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目标学习行为进行分类,建构了本研究的学习行为矫正策略。第四部分:是学习行为矫正策略的教学实践研究,分别呈现了实际进行课堂不良学习行为矫正和塑造化学课堂良好学习行为的案例。从学生前后测化学成绩、课堂观察结果、问卷调查结果对学习行为矫正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根据实践研究结果总结研究结论,反思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课堂学习行为的研究提出展望。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运用本研究建构的学习行为矫正策略能够改变学生的化学课堂学习行为,说明该策略在规范初中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学习行为方面是有效的,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学习成绩,在改善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效果最佳。

二、试论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构成及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构成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化学微粒观学习进阶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学习进阶研究
第三章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的学习进阶研究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实施
    3.3 构建进阶的方法
    3.4 研究结果
第四章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迁移进阶研究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过程
    4.3 教学设计建议
第五章 基于“分子和原子”学习进阶的教学实验研究
    5.1 研究内容
    5.2 教学实践研究
    5.3 实践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化学微粒观学习进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初中化学关于微粒观前期水平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初中化学关于学习分子和原子知识后期效果调查问卷
致谢

(2)PCK视角下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的重要性
        1.1.2 教师专业化发展
        1.1.3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及面对的困境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PCK理论研究综述
        2.1.1 PCK理论国外研究现状
        2.1.2 PCK理论国内研究现状
    2.2 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综述
        2.2.1 化学实验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2.2.2 化学实验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PCK理论
    3.1 初中化学教师的PCK构成
        3.1.1 化学学科知识
        3.1.2 化学课程知识
        3.1.3 学生知识
        3.1.4 化学兴趣知识
        3.1.5 化学教学策略知识
        3.1.6 化学教学评价知识
    3.2 初中化学实验现状分析
    3.3 PCK理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3.3.1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
        3.3.2 促进初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3.3 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3.4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研究思路
第四章 不同教龄初中化学教师PCK差异性的案例分析
    4.1 访谈及分析
        4.1.1 访谈过程
        4.1.2 访谈结果及分析
    4.2 课堂观察及分析
        4.2.1 教学准备对比分析
        4.2.2 教学过程对比分析
        4.2.3 教学反思及教学评价对比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PCK视角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5.1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研究
        5.1.1 课程分析
        5.1.2 学情分析
        5.1.3 教学重难点
        5.1.4 教学设计
        5.1.5 教学设计的实施、评价
    5.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研究
        5.2.1 课程分析
        5.2.2 学情分析
        5.2.3 教学重难点
        5.2.4 教学设计
        5.2.5 教学设计的实施、评价
    5.3 小结
第六章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PCK的发展建议
    6.1 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6.2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有效利用教材资源
    6.3 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打磨课堂语言表述
    6.4 积极进行实验的创新和改进
    6.5 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反思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A、B教师访谈问题及记录
附录2: A、B教师课堂观察记录
附录3: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前测问卷
附录4: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后习题
附录5: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前测问卷
附录6: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课后习题
致谢

(3)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二、 研究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 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概念
        (三)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三、 研究取向
        (一)质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
    四、 具体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文本分析法
        (五)行动研究法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转变理论
        (二)知识结构理论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一)教学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三、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制定行动计划
    四、 行动实施
        (一)系统提取
        (二)揭示前概念
        (三)激发元认知
        (四)抽象概括
    五、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六、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五、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研究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一、 研究结论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二、 研究建议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三、 研究不足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 研究展望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及其立论依据
    第一节 学科育人及其价值取向
        一、学科育人
        二、学科普通育人与学科专业育人
        三、基础教育学科育人价值取向
    第二节 历史依据:由“专”向“通”转向的历史必然性
        一、1902—1912:专业育人主导,满足“实业”之用
        二、1912—1949:普通育人显现,以“智识”为目标
        三、1949—1978:专业育人反弹,“以生产为纲”
        四、1978—1988:回归普通育人,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五、1988—至今:普通育人为主,聚焦“素质”“素养”
    第三节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应面向人的日常生活
        一、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二、教育应实现“生活教育”
    第四节现实依据:学科专业育人导向的教学偏差
        一、偏重专业发展需要,忽视一般发展需要
        二、着重学科逻辑,偏离学生发展逻辑
        三、重视学术性认识活动,缺乏日常性认识活动
第二章 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理论研究:分析与建构
        一、化学学科内容的独特性
        二、化学学科方法论的独特性
        三、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建构假设
    第二节 内容分析:互证与充实
        一、分析目的及对象
        二、分析方法及过程
        三、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调整
    第三节 专家评估:检验与优化
        一、评估方法及过程
        二、评估结果及优化
        三、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完善
第三章 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 世界观
        一、物质观
        二、变化观
    第二节 思维方式
        一、宏观—微观思维
        二、模型思维
        三、系统思维
        四、辩证思维
    第三节 行为方式
        一、理性决策
        二、科学行动
        三、绿色生活
第四章 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对象
    第二节 调查分析
        一、育人理念分析
        二、育人方式分析
        三、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问题反思
        一、价值主体地位的缺失
        二、价值关系模糊
        三、价值内容空泛
第五章 中学化学普通育人的价值实现
    第一节 优化育人理念,促进育人质量全面提升
        一、厘清价值关系,重申育人取向
        二、审思价值原理,明确育人机制
        三、完善价值认识,丰富育人内容
    第二节 转变育人方式,保证育人价值有效落实
        一、转化教学目标,由知识走向价值
        二、整合教学内容,由重专业走向重生活
        三、优化教学活动,由重学术走向重日常
    第三节 提升育人环境,保障育人实践良性循环
        一、创设良好的管理环境,提升育人能力
        二、营造积极的人文环境,强化反思意识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内容及要素的效度评价量表
    附录二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职前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
        1.1.2 职前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能力中的困境
        1.1.3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课程的探索
        1.1.4 生物职前教师亟待建立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指标
    1.2 研究的概念界定
        1.2.1 生物职前教师
        1.2.2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能力
    1.3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综述
        1.3.1 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作用
        1.3.2 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分类与构成
        1.3.3 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假设
    1.5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设计
        1.5.2 研究方法
2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2.1 研究方法
        2.1.1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和数量统计
        2.1.2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的问卷设计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和数量统计结果
        2.2.2 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2.2.3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2.3.1 中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2.3.2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亟待提升
    2.4 对研究的启示
        2.4.1 提升教师实验准备和设计的能力
        2.4.2 改进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3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基本结构
        3.1.2 研究方法
    3.2 基于文献研究的指标体系初选
        3.2.1 实验属性
        3.2.2 教学属性
        3.2.3 评价属性
        3.2.4 评价量表的初选
    3.3 基于专家咨询的指标体系初构
        3.3.1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统计分析
        3.3.2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意见统计分析
        3.3.3 指标体系初构小结
    3.4 指标体系的因子分析与验证
        3.4.1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指标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
        3.4.3 综合分析与讨论
        3.4.4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5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3.5.1 指标权重分配数值分析
        3.5.2 二级指标权重分配数值分析
        3.5.3 指标权重的小结
    3.6 实验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关系的研究
        3.6.1 职前教师对实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认同度分析
        3.6.2 在职教师对实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认同度分析
        3.6.3 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对实验认同度的比较
4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实践教学研究
    4.1 课程开设模式的探索
        4.1.1 课程开设的形式
        4.1.2 实验对象的选取和问卷调查的设计
        4.1.3 研究结果
        4.1.4 小结和问题
    4.2 指标体系的效果评价
        4.2.1 研究方法
        4.2.2 学生自评问卷的基础信息统计
        4.2.3 学生自评成绩与真实平时成绩的差异性检验
        4.2.4 课程各阶段对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影响分析
    4.3 实践教学的小结
        4.3.1 课程前自主训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4.3.2 试讲试做是提升能力的关键
        4.3.3 课中和课后的情境创设是达成能力的保障
5.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 1 重庆中学生物实验开设情况统计表
    附表 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统计表
附录
    附录1 生物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现状与存在困难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调查的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3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4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5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重要性的观点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6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重要性的观点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7 指标体系相对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8 实验教学课程中的基本模式说明
    附录9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1
    附录10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2
    附录11 课后教学能力评价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科研成果

(6)新高考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际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 概念界定
        二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
    第二节 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三节 认知主义理论
第三章 初高中化学教材中概念分析
    第一节 初中化学教材概念
    第二节 高中化学教材概念
        一 高中化学必修一和必修二新教材概念
        二 高中化学选修教材概念
    第三节 初中化学教材和高中化学教材概念的联系
第四章 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困境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编制调查问卷
        一 调查对象
        二 设计问卷
    第二节 编制教师访谈表
        一 访谈对象
        二 设计访谈表
    第三节 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 初三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二 高一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三 初三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四 高中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四节 调查与访谈结论
第五章 初高中概念教学衔接的对策
    第一节 教材方面
    第二节 教师方面
    第三节 学生方面
第六章 教学案例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教学案例
        一 教学案例设计
        二 教学案例实施
    第二节 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7)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初中化学用语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前概念”对化学用语的影响研究
        1.2.2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研究
        1.2.3 化学用语的教学研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化学用语
        2.1.1 化学用语的概念
        2.1.2 化学用语的特点
        2.1.3 化学用语的作用
        2.1.4 初中化学用语教学内容
        2.1.5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用语学习的要求
    2.2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理论
        2.2.1 三重表征理论
        2.2.2 符号表征理论
    2.3 信息加工理论
3 初中化学用语学习现状的测查与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测查工具
        3.1.4 测试程序
    3.2 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学生化学用语知识水平测试数据分析
        3.2.2 学生水平测试四个方面成绩分析
        3.2.3 学生化学用语知识掌握水平测试卷面及访谈分析
        3.2.4 学生化学用语学习困难原因综合分析
4 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研究
    4.1 游戏化激发兴趣,辅助化学用语的记忆
    4.2 合理使用微观模拟,增强微观世界的可视化
    4.3 重视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宏微转换意识
    4.4 小组合作促进知识结构化及知识意义建构
5 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5.1 研究方案设计
        5.1.1 研究对象
        5.1.2 研究方法
    5.2 研究过程
    5.3 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
        5.3.1 《元素》主题化学用语教学策略设计
        5.3.2 《化学式与化合价》主题化学用语教学策略设计
        5.3.3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主题化学用语教学策略分析
    5.4 研究结果分析
        5.4.1 前测数据分析
        5.4.2 后测数据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生化学用语知识掌握水平测试卷
    附录2 初中生化学用语知识后测试题
致谢

(10)初中化学课堂学生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课堂学习行为研究现状
        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课堂学习行为研究现状
        三、相关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核心概念
        一、学习
        二、行为
        三、学习行为
        四、课堂学习行为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二、行为主义的教学观
        三、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课堂学习行为矫正策略的建构
    第一节 制定预期矫正及塑造的化学课堂学习行为目标
        一、预期矫正的不良学习行为
        二、预期塑造的良好学习行为
    第二节 行为评估
        一、行为评估目的
        二、以访谈形式进行行为评估
        三、访谈小结
    第三节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化学课堂学习行为分类
        一、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不良学习行为分类
        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课堂良好学习行为分类
    第四节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课堂学习行为矫正策略的建构
        一、建立课堂学习行为目标,创设特定课堂教学环境
        二、补充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综合素质
        三、加强师生沟通,正确看待课堂学习行为问题
        四、建立行为管理奖惩机制
        五、重视强化作用,优化行为强化程序
        六、强化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第四章 教学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实践研究流程
        四、研究素材
        五、研究结果表征
    第二节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课堂学习行为矫正策略的实施案例
        一、课堂不良学习行为的矫正案例
        二、化学课堂良好学习行为的塑造案例
    第三节 教学实践效果研究
        一、成绩分析
        二、课堂观察
        三、调查问卷
    第四节 实践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反思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试论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构成及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化学微粒观学习进阶的教学探索研究[D]. 张敏. 西南大学, 2021(01)
  • [2]PCK视角下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案例研究[D]. 金铭.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研究[D]. 束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霍静. 西南大学, 2021(01)
  • [6]新高考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江波.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1)
  • [7]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8]初中化学用语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D]. 潘竞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初中化学课堂学生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视域[D]. 黎晓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构成与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