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载体的演变与规律

汉字载体的演变与规律

一、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及其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韩光彩[1](2021)在《论历史上五次文字材料革命对会计发展的影响》文中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兴起和繁盛,都离不开文字材料的作用。人类社会从不发达的古代,到如今这快捷、便利的技术社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经济的繁荣兴盛,乃至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经济的迅猛发展,可以说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越发达,社会越进步,经济发展的也就越快。近年来,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区块链、智能化等新兴科技风起云涌,影响着管理科学朝着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目标前进。作为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会计受新型科技的影响首当其冲。目前,机器人的出现和各种软件、程序等的出现,改变了很多,取代了很多基础性的财会工作,所以有人提出这样的论断: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将取代各行各类的低端人才,机器人将取代司机、保险业务员、银行业务员、政府职员、房地产经纪人、IT工程师、摄影师、律师、画家、作家、作曲家……当然也包括会计,而且会计被取代的概率还要大,速度还要快。会计的职能和使命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下频频遭受质疑,甚至有人预言,会计职业将消亡,会计精神永存。社会上出现了会计职业消亡这一消极思想,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响。“会计未来何处去?”千千万万的会计工作者人人自危,心中疑问无法释然。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定计乃定。五千年会计文明史告诉我们,无论是盛世王朝还是乱世迭代中,会计的管理经济活动的功能一直存在。一些新兴技术的出现不过是会计树上的一枝,以后还会出现更多的技术,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会计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中国会计文明史与中华文明的步调几乎完全一致。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至少有五次文字材料革命对会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次文字材料革命利用原始的记录计量材料演化出了具有管理特质的会计基因,是会计的起源;第二次文字材料革命是利用甲骨材料将记录计量行为从生产活动的附带部分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中国会计早期的雏形;第三次文字材料革命是人类发明了简牍材料,为簿记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四次文字革命是人类发明了纸张并应用于记录计量经济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式会计的科学内涵;第五次文字材料革命是人类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完成了会计基因的突变与进化,进入了无纸化阶段。互联网计算机的普及,“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真正成为国家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文字材料革命中谈论对会计发展的影响,是当前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并探讨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效率和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恐慌,会计智能化就是如此。

朱国平[2](2020)在《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文中提出书法对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存在着显着影响,虽然学界对书法与绘画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且广泛,但书法对绘画单向影响尚未有人做过系统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考据法、图像分析法,图表归纳法、实践感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比较法等多种方法,以文化史为背景,系统梳理传统书画与美学史论来构建书法对传统绘画单向影响的史纲性体系框架,揭示其间的对应关系与隐藏规律,在理论上对于丰富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创作理论有着独特价值;在实践上对于启发当代作者汲取历史经验、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造型语言,进行精品创作、寻求文化强国道路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从书法“何以”、“以何”影响绘画及其具体历史表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书法在自身率先发展、作为经艺之本的优势、线质同构的技术条件等诸方面形成了影响绘画发展的客观前提,张彦远提出“书画同体、画从书出”、“书画用笔同法”、“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等诸多观点,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自觉追求“以书入画”的理论基础。书法影响绘画,从纵向来讲可总分为自发期与自觉期,从横向来讲可分理论审美和实践用笔两方面。从审美思想上看,考察老子朴素的自发美、素以为绚的绘画审美皆晚于书法,“古质今妍”的书法审美流变历程也同样适用于稍晚发展的绘画。总论书画审美无非“雅俗”;雅正之美分出逸、神、妙、能的品鉴次第,对自然、神、逸范畴及品评对象的界定,可知皆为美的极致。自然、神、韵、意、理、性皆是向内挖掘探求的内蕴美,属同一境层。由内而外的开拓则形成对逸、法、情、味等外态追求。而所有这些都隐藏着由书而画的有序导引规律。从书画实践上看,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一、两汉以降,绘画精于学士,绘画由画工画变成了士夫画。文墨双修的学士将书法审美、娴熟的书写用笔技能潜移默化地渗入到绘画之中,属于“心有所能,必形诸于外”的必然结果。二、北宋文人士大夫主动追求突出绘画的书写性、文学性(诗意),文人画得以宏兴,后逐渐占据画坛主导地位。三、明末清初,文人治印勃兴,经由金石碑版考据与学习之陶泳,画家以擅长的篆隶而入绘画,金石气涵养其中,形成金石绘画。最后,通过综合梳理魏晋以来书画发展的时代风貌特征变迁,展示了书法影响绘画的具体历史表现——“书前画后”相差50至300年不等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四大审美与风貌对应关系,由此可见,书法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处于道夫先路的状态。

马磊[3](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徐忠凯[4](2019)在《汉字演变及发展规律简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文字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从最开始的图似的纯象形文字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经过"隶变",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以至为适应各种印刷技术要求而派生出来的多种印刷字体,更有当下各种广告字体等,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程。本文通过对文字的发展过程的回顾,分析汉字发展过程的制约因素及规律:汉字的发展同样符合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新旧形体矛盾冲突使然,内因是追求书写速度,外因是科技文化的进步,发展的方向不断简化;汉字的演变过程即是汉字的"草化"过程。

高盼盼[5](2019)在《《集韵》“古作”字的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集韵》“古作”术语下的字爲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集韵》“古作”字的整理,梳理“古作”字的字形来源,在此基础上对字形形体进行分析。将其分爲来源於古文字和俗字两大类。其中来源於古文字的隶定字体,一部分整字或构件可以追溯到战国文字和金文,也有一部分隶古定字的字体或构件来源於甲骨文、大篆和小篆;来源於俗字的字体多数保存在碑刻材料中。其次主要对“古作”字中的隶定古文进行研究。一方面,对“古作”字的隶定方式进行总结,以更好地了解古人对古文的隶定方法和原则;另一方面,对“古作”字中出现的讹变现象进行探讨,将其分爲传承之讹和隶定之讹两大类,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陈曦[6](2019)在《吉祥合体字图形化研究》文中认为汉字图形,几乎是在文字诞生之初就伴随文字一同诞生并持续发展着。如果说从新石器时期陶器刻绘符号朦胧的装饰美化作用说起,其距今至少有五六千年。如果从汉字成熟后最早的汉字图形一商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图形文字算起,也已有三千五百年历史。汉字图形可能来自于先民对大自然的感悟,可能孕育于中国的书法文化,它拥有其独有的特点与美丽。而吉祥合体字,便是一种在民间产生的,为广大劳动人民所热爱的,寄托着芸芸大众所有美好期望的文字图形。吉祥合体字”便是一句由“吉祥话”——即吉祥的词句,进行解构而后按照造字规律和汉字结构重新组合而成一个符合汉字韵律美的、外观为整体文字的文字图形。它站在传统文字图形与传统吉祥文化的交叉点上,拥有特殊的成字规律与审美意趣,包含着我国从古至今普通劳动者对生活朴素而美好的愿望。同时,它的文字内容,更是对古代社会的文化、经济等社会状况做出了一定的反映。吉祥合体字拥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对现代文字图形化设计的指导意义,本文笔者将对文字、文字图形、民俗字、吉祥合体字等关键问题进行一个系统的探讨,并且力求做到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探讨的同时,得到传统文化对现代视觉传达中文字图形化设计的启示,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文字图形化风格和道路,为汉字图形化设计为现代年轻人群体所接受了解甚至走上国际,开创中国独有的文字图形化风格的道路尽一点绵薄之力。

李思铭[7](2019)在《未完成的媒介革命:民国时期的汉字拉丁化运动》文中认为中国语言和文字历史悠久自古传承并被广泛地域内使用,但到了清末民初汉字被一些知识分子激烈批判,而后“废除汉字”的声音不绝于耳、汉字拉丁化运动也如火如荼。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艰难探索近代化并寻求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民族进步,这一时期西方新概念、新知识、新技术迅速舶来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尤其是知识分子深切感受到历经古老文明的中国在此时代背景下的无所适从,他们将中国社会结构巨变转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归结成语言文字之“罪过”,开展了较为持久的汉字拉丁化运动。汉字拉丁化运动是要将具有表意功能的汉字改造成为一种具有表音功能的拉丁化文字,本质上是要实现一种媒介的转化,用“听觉”的拉丁化新媒介去取代“视觉”的汉字旧媒介,在短时间内推动一场媒介革命。本研究欲探索这场媒介革命如何形成、要做什么、出于什么目的、什么人在做、有什么争论、什么机构在推动、遇到什么问题。从媒介学视野来审视这场革命,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汉字拉丁化运动媒介革命”的历史语境中,探究汉字拉丁化运动有什么目的与重点、推动者如何理解将汉字作为媒介进行拉丁化的价值、在推动媒介转化的过程中遭遇了什么问题。文章先对汉字拉丁化运动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明末来华传教士引入拉丁符号来标注汉字语音,进行了注音方案的早期尝试;清末的知识分子开始创制切音字方案来拼切官话和方言音,一时间众多方案在坊间流传;1913年教育部开设读音统一会来核定标准音,而后确定了取材于中国古代旧有独体汉字的国音字母;1928年官方公布国音字母第二式即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用有限的26个拉丁文字母来注音和拼读;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间知识界力倡简化汉字促进教育,左翼文化知识分子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团体等大力推行拉丁化新文字来扫除“文盲”,后因种种原因未能继续……然后探讨从表意文字到表音文字的媒介革命中,中国的历史在场者与当事人如何认识汉字媒介与拉丁文字媒介的特性,与西方媒介学理论的观点进行对话。重点选取了世界语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从媒介层面去挖掘革命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展示媒介革命里的媒介特性(表音与表意、听觉与视觉)以及它牵扯的政治文化的内涵。回到历史语境中弄清媒介运动的核心诉求和推动者价值观点,回到当时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环境中挖掘媒介层面的意义和新媒介带来的社会文化广泛变迁。最后对汉字拉丁化的媒介革命进行社会学的分析。媒介革命不仅仅是文字或表达形式的转化,还牵扯到物质材料、组织力量、历史文化、社会习惯等层面的因素,会在现实中遭遇许多媒介学视野和思路尝试去解读的问题。用汉字拉丁化的媒介革命历程和媒介理论相对话,找出对汉字进行媒介转化要面临的问题,阐释中国提供的经验性尝试中的特殊性。

李欢[8](2019)在《设计学视域中的装饰性篆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汉字发展史上,篆书既保留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又以其规整性和图案化特点与其他字体的形态特征相区别,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装饰性篆书是指篆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艺术元素被设计附加于各种主体物上,并以装饰美化为主导,生动还原其本身所具有的图案化、符号化与形象化的特点。其媒材则主要集中于建筑、金属、篆刻、织物等方面,以文字瓦当、玺印、碑/砖文、族徽铭文、货币铭文、椽头门窗篆书装饰、编织文字等为主要形式。本文从设计学视域切入,重点对装饰性篆书的图式特点、布局结构和审美观念等进行研究,同时对篆书书写字体的形式如鸟虫篆、九叠篆等进行分析,沾溉和深切感受其独特的精神意蕴与亘久的艺术魅力。并结合史籍文献,分析、归纳、总结图式特点与布局结构,深入探讨图式背后赖以生成的文化动机、创作方式和审美好尚,以期为当代设计的发展提供助益。

袁晓光[9](2019)在《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改革开放是《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说文解字》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水平和进程,认识这一段时间《说文解字》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对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为《说文解字》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和研究信息,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从而推动今后《说文》学更加自觉、深入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章,第一章说明四十年来对许慎其人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及《说文·叙》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梳理四十年来对《说文解字》版本、校勘及注本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对四十年来从整体上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四至七章是对《说文解字》本体的研究成果。第四章“《说文解字》体例研究”主要是梳理《说文解字》的编排条例、说解条例、引证条例以及其他条例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说文解字》六书研究”主要是梳理总体上研究六书的成果及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六章“《说文解字》部首研究”是关于部首注释、部首性质、立部归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说文解字》形体研究”主要是梳理对《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即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及整体上对《说文解字》重文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八至十一章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成果。第八章“《说文解字》古文字研究”梳理了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关系的成果及运用古文字考证《说文解字》说解的成果;第九章“《说文解字》语音研究”整理了《说文解字》上古语音系统研究、《说文解字》中古音反切研究及《说文解字》注音的研究成果;第十章“《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主要是梳理揭示《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说文解字》词义研究、《说文解字》训诂方式研究及《说文解字》词汇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十一章和十二章,相比于传统《说文》学,是关于新兴领域的《说文》学研究成果。第十一章“《说文解字》文化研究”回顾了全面揭示《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成果及对《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十二章“《说文解字》其他方面研究”梳理了《说文解字》相关文献整理、《说文解字》检索及《说文解字》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总结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此外,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可看做是上起1978年,下迄2018年的《说文解字》研究论着索引,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

李方重[10](2018)在《楚简文字“篆变”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战国时期楚简文字在形体演变上的“约易”趋势、特点与规律;在体态演化上的“篆变”现象、原因及影响;在书写上的“笔墨”技法、结体与风格。论文以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所发现的九批战国楚简文字材料为研究基础。运用传统的“三重证据法”,结合西方的“笔迹学”、“图像学”、“风格分析法”等原理,对楚简文字的形体变边、结构体态、演化现象进行全面探讨。首先,简要梳理楚国文字的发源、孕育、成长、融合、改革、流变的历史,探索文字、文化、文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选取楚简文字里部分传承字和新增字,具体分析其在形体构成、构造方面的简化、繁化、同化、异化和形声化演变特点,详细探讨原因、比较异同,总结规律。再次,考察楚简文字在演化过程中出现的“篆变”现象。着重辨析战国时期的楚系文字在“笔墨手写”状况下,由各种因素所引发的少数楚简文字的书体趋向隶化、草化、甚至楷化演化的迹象。探索“篆变”发生的可能性、必然性与特殊性。指出楚简文字的隶化是古隶书萌芽的标志,楚简文字的草化预示着草书的生发等核心观点。最後,文章综合探讨了与楚简文字紧密相关的书写艺术:考察部分楚竹书的笔法、字法、章法和风格特色;分析楚简文字的书写性、装饰性和地域性特徵;思考战国时期的荆楚文化在青铜时代、简牍时代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对楚简文字进行跨学科、综合、交叉研究在书法史、文化史、文明史上的人文价值及社会现实意义。

二、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及其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及其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论历史上五次文字材料革命对会计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原始记录计量材料与会计发展
    2.1 原始记录计量材料产生的背景
    2.2 原始记录计量行为产生的原因
        2.2.1 原始记录计量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剩余产品的出现
        2.2.2 原始记录计量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文化的发展
    2.3 原始记录计量材料中的会计基因
第3章 甲骨文字材料与会计发展
    3.1 甲骨与中国文字
    3.2 殷商社会经济发展为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2.1 会计的产生是殷墟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3.2.2 殷墟时期会计记录的特点
    3.3 甲骨记录计量行为是中国早期会计的雏形
第4章 简牍材料与会计发展
    4.1 简牍材料出现的原因
    4.2 敦煌汉简中单式会计的产生
    4.3 简牍材料的出现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第5章 纸质账簿与会计发展
    5.1 纸张出现的背景
    5.2 “帐”与“账”的演变
    5.3 会计结算方法的发展历程
        5.3.1 盘点结算法
        5.3.2 三柱结算法
        5.3.3 四柱结算法
    5.4 纸张的出现对复式记账的影响
第6章 电子信息技术与会计发展
    6.1 电子信息技术完成会计基因的突变与进化
    6.2 会计发展的趋势
        6.2.1 会计电算化
        6.2.2 会计信息化
        6.2.3 会计智能化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案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书法影响绘画发展的前提基础
    第一节 文明之端,书道崇尚
    第二节 王政之需,书法勃兴
    第三节 书法绘画同构同游于艺
    第四节 书法影响绘画的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书法审美思想对绘画的导引
    第一节 素以为绚的自发审美
    第二节 古质今妍的审美流变
    第三节 从“雅俗”到“逸神妙能”的审美延续
    第四节 自然神逸为雅之极致
    第五节 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之“尚意”
    第六节 书画内意外露追求尚态之先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
    第一节 学士介入、古今嬗变
    第二节 士夫画凸显书写性、文学性分流出文人画
    第三节 金石之气涵养,金石书画崛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法影响下的历代绘画风貌
    第一节 书法绘画风貌的四大对应
    第二节 以书入画自发下的晋唐尚韵画风
    第三节 尚法书风下的唐宋绘画格法
    第四节 以书入画自觉下的宋元尚意画风
    第五节 个性解放书风下的明清尚态画风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报纸)论文
    外文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结语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4)汉字演变及发展规律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字6000年的发展沿革
    (一)汉字的出现———甲骨文
    (二)汉字的发展———金文
    (三)汉字的定型———篆书
    (四)汉字的质变———隶书
    (五)楷体及印刷体
二、汉字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汉字的根本属性决定演变是繁简走向
    (二)汉字发展的传承性决定演变是继承否定
    (三)汉字同样符合人类文字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汉字演变实质即不断“草化”
    (一)正草是一对矛盾体
    (二)隶书是篆文的草体
    (三)楷书是隶书的草体

(5)《集韵》“古作”字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集韵》文字研究及“古作”字概貌
        一、《集韵》收字体例
        二、《集韵》文字研究概况
        三、《集韵》中的“古作”字简介
    第二节 传抄古文的类型及研究现状
        一、传抄古文及其类型
        二、传抄古文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集韵》“古作”字的形体来源
    第一节 源於古文字
        一、源於甲骨文
        二、源於金文
        三、源於大篆
        四、源於六国古文
        五、源於小篆
        六、源於各体古文字
    第二节 源於后代俗字
        一、源於汉魏以来的碑别字
        二、源於後人新造字
第二章 《集韵》古文隶定方式研究
    第一节 古文隶定及相关研究
    第二节 《集韵》“古作”字的隶定方法
        一、表层结构描写法
        二、综合隶定法
第三章 《集韵》“古作”字中的讹变现象
    第一节 讹变及其相关研究
    第二节 《集韵》“古作”字的讹变类型
        一、传承之讹
        二、隶定之讹
    第三节 讹变的原因
结论
附录 《集韵》“古作”字整理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吉祥合体字图形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吉祥合体字图形化研究的选题意义
    1.2 吉祥合体字图形化研究背景
    1.3 吉祥合体字图形化研究的理论依据
    1.4 吉祥合体字图形化研究的时代性
    1.5 吉祥合体字图形化研究的显着优势
2. 汉字与汉字图形
    2.1 汉字的产生及流变
    2.2 汉字图形的产生及流变
        2.2.1 新石器时期与刻绘符号
        2.2.2 古典时期的文字图形
        2.2.3 新时期的文字图形与文字图形设计
    2.3 汉字图形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
3. 吉祥合体字
    3.1 吉祥合体字的涵义
    3.2 民俗字、民俗合体字与吉祥合体字
        3.2.1 民俗字的涵义与范围
        3.2.2 民俗合体字的涵义与范围
        3.2.3 吉祥合体字的涵义与范围
    3.3 吉祥合体字的起源
        3.3.1 吉祥合体字与兵符
        3.3.2 吉祥合体字与符篆
        3.3.3 吉祥合体字的起源
    3.4 吉祥合体字的成字规律
    3.5 吉祥合体字的蓬勃生命力及独特的审美意趣
4. 吉祥合体字在设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与展望
    4.1 吉祥合体字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4.2 吉祥合体字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成功应用的启示
    4.3 吉祥合体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4.3.1 设计实践的灵感与创意
        4.3.2 笔者就吉祥合体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与发展进行的设计实验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未完成的媒介革命:民国时期的汉字拉丁化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价值与创新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2 汉字拉丁化运动溯源与实践
    2.1 拉丁符号的引入:西人汉语注音方案
    2.2 “音”的统一和编码:从切音字到汉语拼音
    2.3 “形”的改革和颠覆:简化汉字与拉丁化新文字
3 从表意文字到表音文字的媒介革命
    3.1 世界语运动
    3.2 国语罗马字运动
    3.3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4 汉字拉丁化的技术性操作
    4.1 汉字拉丁化的技术配置
    4.2 汉字拉丁化的应用场景
5 结语:未完成的媒介革命
    5.1 置身其中:兴起与消落
    5.2 抽身而出:意义与价值
    5.3 媒介演化:补救与平衡
致谢
参考文献

(8)设计学视域中的装饰性篆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研究背景
    二、选题研究现状综述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装饰性篆书的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装饰性篆书
        一、与规范性相对的装饰性
        二、装饰性篆书的界定
    第二节 装饰性篆书的起源和发展
        一、装饰性篆书的起源
        二、装饰性篆书的衍变和发展
    第三节 装饰性篆书的类型
        一、从应用载体的角度划分
        二、从书写形式的角度划分
第二章 装饰性篆书的图式特点与布局结构
    第一节 装饰性篆书的图式特点
        一、分解重构
        二、笔画共用
        三、字画组合
    第二节 装饰性篆书在运用中的布局结构
        一、中轴对称
        二、十字分割
        三、中心辐射
        四、九宫格
        五、同心圆
        六、自由结构
第三章 装饰性篆书的审美观念
    第一节 装饰性篆书与其他装饰性艺术的比较
        一、汉代以前的其他装饰性艺术
        二、篆书装饰性与其他装饰性艺术的比较
    第二节 装饰性篆书审美观念的确立
        一、技法观念
        二、形式观念
第四章 装饰性篆书的当代运用
    第一节 作为元素和图式的运用
        一、元素的运用
        二、图式的汲取
    第二节 对于方法的借鉴
        一、字画叠合
        二、分解组合
        三、添加替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论着
附录
致谢

(9)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目标
    第四节 《说文》研究成果简述
第一章 许慎研究及《说文·叙》研究
    第一节 许慎生平研究
    第二节 哲学思想研究
    第三节 学术思想研究
    第四节 《说文·叙》研究
第二章 《说文解字》版本、校勘、注本研究
    第一节 《说文》版本研究
    第二节 《说文》校勘研究
    第三节 《说文》注本
第三章 《说文解字》通论综述
    第一节 《说文》通论专着
    第二节 《说文》通论论文
第四章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
    第一节 《说文》编排体例研究
    第二节《说文》说解体例研究
    第三节《说文》引证体例研究
    第四节 《说文》其他体例研究
第五章 《说文解字》六书研究
    第一节 六书总论研究
    第二节 象形、指事、会意研究
    第三节 形声研究
    第四节 转注研究
    第五节 假借研究
第六章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第一节 《说文》部首注释
    第二节 《说文》部首相关问题研究
第七章 《说文解字》形体研究
    第一节 《说文》篆文研究
    第二节《说文》重文研究
    第三节《说文》古文研究
    第四节 《说文》籀文研究
    第五节 《说文》或体与俗字研究
第八章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与古文字资料互证关系研究
    第二节 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说文》说解
第九章 《说文解字》语音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上古语音系统研究
    第二节 《说文》中古音反切研究
    第三节 《说文》现代注音研究
第十章 《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
    第一节 《说文》训诂价值的研究
    第二节 《说文》词义研究
    第三节《说文》训诂方式研究
    第四节 《说文》词汇研究
第十一章 《说文解字》历史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化的全面研究
    第二节 社会状况研究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
    第四节 科技文化研究
第十二章 《说文解字》其他研究
    第一节《说文》资料的整理
    第二节 《说文》检字研究
    第三节 《说文》应用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楚简文字“篆变”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价值
    第三节 研究材料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二重证据法
        二、三重证据法
        三、古文献新证法
        四、系统比较分析法
        五、多学科交叉综合考察法
    第五节 拟解决的问题
    第六节 研究综述
        一、楚简文字的出土历史
        二、楚简文字的学术研究
第二章 楚国文字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楚国文字的概念及类别
        一、楚简文字的定义
        二、楚简文字的分类
    第二节 楚国文字的渊源与流变
        一、传说时代楚国文字的孕育和成形
        二、殷商、西周时代楚国文字的接受与运用
        三、春秋时代楚国文字的传承与交流
        四、战国时代楚国文字的融合与流变
        五、秦朝时期楚国文字的废除与演进
第三章 楚简文字的形体演变
    第一节 楚简传承字形体构造及演变
        一、楚简传承字中形声字的生成及演变
        二、楚简传承字中形声字的演变特徵及规律
    第二节 楚简新增字形体的构造及演变
        一、楚简新增字中形声字演变的情况
        二、楚简新增字中形声字的演变影响
    第三节 楚简文字结体构成及演变特徵
        一、楚简传承字结体构形的渊源、发展和演变
        二、楚简传承字结体和构形的演变特徵
        三、楚简新增字结体构形的演变特徵
    第四节 楚简文字的演变规律
        一、宗殷商甲骨文“六书”造字法则的古文字构造律
        二、承商周金文形体结构与篆书遗风的古文字传承律
        三、遵战国文字“约易”结体趋势的古文字形体变迁简便律
        四、创荆楚文字地域风貌与时代风格相适应的古文字美化律
第四章 楚简文字的体态演化
    第一节 楚简文字的载体
        一、楚文字载体的类别与表现
        二、楚文字形体的特色与风格
        三、楚简文字载体的性能与体态
    第二节 楚简文字的字体
        一、楚简文字字体的含义
        二、蝌蚪文字字体的名实
        三、楚简文字字体的特徵
    第三节 楚简文字的书体
        一、书体概念的形成
        二、先秦古文字的书体
        三、楚简文字的书体
    第四节 楚简文字的书写群体
        一、上古文字书写的主要群体
        二、楚简文字书写的主要群体
第五章 楚简文字的“篆变”现象
    第一节 楚简文字的“篆变”概述
        一、大篆的名实
        二、篆变的先声
        三、楚篆的演化
    第二节 楚简文字的“篆变”现象
        一、正体与草体的分流
        二、刻铸及墨写的转变
        三、篆引向倒薤的转化
        四、宗周到楚风的变迁
        五、字体和书体的演化
    第三节 楚简文字的“篆变”背景
        一、经济背景
        二、政治背景
        三、文化背景
    第四节 楚简文字的隶化
        一、楚简文字隶化的演变迹象
        二、楚简文字隶化的作用及影响
    第五节 楚简文字的草化
        一、楚简文字草化的含义
        二、楚简文字草化的迹象
    第六节 楚简文字的楷化
        一、楷书的名贵及发源
        二、楚简文字的楷化迹象
    第七节 楚简文字“篆变”的作用
        一、篆变的历史价值
        二、篆变的现实意义
第六章 楚简文字的书写艺术
    第一节 楚简文字的书写性
        一、楚简的形制
        二、楚简的书写
    第二节 楚简文字的艺术性
        一、楚简文字的艺术性生成
        二、楚简文字的艺术性表现
        三、楚简文字的艺术性法则
    第三节 楚简文字的装饰性
        一、装饰性符号的形成与美化功能
        二、装饰性符号的判定与分类
        三、楚简文字偏旁部首中的装饰现象
    第四节 楚简文字的美学渊源
        一、天命意识
        二、道家思想
        三、楚骚文化
    第五节 楚简文字的书学价值
        一、楚简文字是宝贵的书法文化遗产
        二、楚简文字是书法创新的经典范本
第七章 余论
    第一节 简牍文字与简牍文明
    第二节 楚简文字与楚简书法
        一、学术界“中原中心论”思想的影响
        二、书法学界正统书法史观的约束和限制
        三、文化运动和当代书法环境的影响
        四、“二王”帖学和“金石”碑学的笼罩
图表附录
参考文献
    一、学术着作
    二、学术期刊
    三、图版图录
    四、博士论文
    五、海外资料
    六、丛书、丛刊
    七、甲金文字与简牍帛书文字编

四、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及其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历史上五次文字材料革命对会计发展的影响[D]. 韩光彩.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D]. 朱国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4]汉字演变及发展规律简析[J]. 徐忠凯.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04)
  • [5]《集韵》“古作”字的整理与研究[D]. 高盼盼.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吉祥合体字图形化研究[D]. 陈曦.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未完成的媒介革命:民国时期的汉字拉丁化运动[D]. 李思铭.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设计学视域中的装饰性篆书研究[D]. 李欢. 苏州大学, 2019(04)
  • [9]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D]. 袁晓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10]楚简文字“篆变”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D]. 李方重. 浙江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汉字载体的演变与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