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探讨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探讨

一、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蔡青玉[1](2020)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下形成,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宁夏地质灾害主要发育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本论文借助宁夏国际农发基金贷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示范项目,研究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估。研究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和河川乡境内,由于气候干旱,降雨少,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以及“谁开发、谁保护”原则的实施,该区域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但是,冲洪积平原区大部分地段被改造成良田,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生态环境依然脆弱,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必将促进该区域地质灾害的持续发育,进而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秩序,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全面了解研究区特征后,充分搜集该区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开展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综合调查。查明该区地质灾害现状,包括灾害的种类、分布、规模、发育特征、引发因素等。得出原州区头营镇内主要发育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其中泥石流地质灾害2处,滑坡地质灾害1处,崩塌4处,不稳定斜坡1处;原州区河川乡内主要发育有泥石流、滑坡及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其中泥石流地质灾害2处,滑坡地质灾害6处,不稳定斜坡3处。在此基础上,评价其发育程度、危害性,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及危险性综合分区,得出原州区头营镇地质灾害威胁到拟建项目的区域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面积为7.52km2,占总面积的8.36%;原州区河川乡地质灾害威胁到拟建项目的区域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面积为6.46km2,占总面积的8.16%。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固原市原州区灾害防治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进一步工作建议,对全区的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发挥了最大程度的指导作用。

陈志[2](2020)在《滇西北高原峡谷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研究 ——以香格里拉市为例》文中认为云南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脆弱,是国家投入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最多的省份之一。香格里拉位于滇西北高原峡谷区生态脆弱区、现代地表活动试验区、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论文研究目的是基于环境生态学与地质学融合的视角探讨该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及危险性并对其进行分区,为国土空间规划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供数据支撑和建议。本研究利用RS和GIS技术,结合现场调研资料,定量揭示了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特征,初步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动态及静态控制因子;分析了4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并结合CA-Markov模型拟合了现有状况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未来情况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采用遥感手段结合现有的气象数据探讨了市域尺度地表温度、湿度的空间分布;分析了过去50年(1961-2010年)及今后30年(2031-2060年)的气温及降水分布特征,获得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动态因子;最后利用模型对现状及未来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进行分区评价,初步探索了基于生态地质学为基础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遥感解译,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共解译滑坡416个,崩塌179个,泥石流沟262条;并结合既有资料记载,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灾害点规模、灾害特征、险情及诱发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具有区域聚集特征,且沿断层及碎屑岩区域展布,灾害点密度整体呈南部及西北高、东部及中部低、沿河谷及构造带分布的特点。(2)运用雷达比值指数法开展地质灾害的快速提取和灾害监测,与调查结果图相比,总体精度较好,满足快速提取精度要求;运用Sentinel-1 SAR方法在针对地质灾害体的信息提取与监测方面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应有前景宽广;采用该方法对地质灾害信息的识别和提取时效快、效果好,且不受天气因素限制,可为应急救灾和监测提供信息支持。(3)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获取与地质灾害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称之为评价因子。(1)地表温度数据用到了从NASA官网上下载的MODIS传感器的8天合成地表温度产品,经数据预处理、运用空间插值方法后,得到研究区的年平均地表温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2)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负相关关系,结合相关方程计算研究区的土壤湿度,结果表明:香格里拉市的气候条件整体上较干旱,其中湿润地区的分布范围约占6%,正常区域占13%,微旱和干旱区域占60%,重旱区域约占12%。植被覆盖度不同,其土壤湿度差异较大。(4)本研究利用1961—2010年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的逐日气象格点数据,通过编写程序,运用R软件运行程序,提取出研究区范围内的每个格点数据,利用STARDEX中的FORTRAN子程序计算出极端气候指数,并选取与研究相关的主要极端指数,分析香格里拉市过去(1961-2010年)及将来(2031-2060年)极端气温及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的易发性提供气象数据支撑。(5)人类工程活动是影响地质灾害的重要影响因子,通过土地利用变化表征这一活动的强度及其趋势,利用遥感探讨了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表现出西部、东部及西南部相对较高,中部、东南部及北部覆盖低的特点;运用CA-Mark模型对土地利用驱动力因子进行分析,经对过去及现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实际解译的结果进行检验,2019年土地利用模拟的全局Kappa系数为0.794,全局精度85.6%,说明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高度一致,CA-Markov模型模拟精度满足应用要求;模型依据过去3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式预测未来2030年土地利用状况,结果显示未来建筑用地和耕地地依旧在增加,但增速均有所放缓。1990-2019年香格里拉市建筑用地平均年增速为5.0%,2020-2030年下降到2.0%。草地地在过去30年的平均年增速为6.8%,未来将会下降到1.0%(2020-2030)。耕地、林地、其他用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年均减少速度分别为-1.2%、-0.8%和-0.2%。(6)基于过去(2014年)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根据相关模型评价现状(2019年)及未来(2030年)地质灾害危险性及易发性。2019年研究区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及不易发区面积分别为1860.83 km2,3008.12 km2,4023.63 km2,2367.47 km2,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南部区域金沙江沿岸阶地及其支流的河谷两岸;2019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高、中、低危险区及安全区面积面积分别为125.03 km2、3500.85 km2、6274.13 km2,1359.8 km2,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高、中等危险区域主要分布于南部区域及北部的东旺乡东旺河及西北部尼西乡汤满河的河谷地带。另外,本文根据相关模型预测了2030年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易发性及危险性等级、面积及分布区域。基于对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及危险性进行分区的结果,初步探索了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香格里拉市未来高易发区和危险区仍然存在增加的趋势,地质灾害诱发的静态因子是稳定的,变化的是其动态因子,动态因子主要体现在生态因子上,鉴于香格里拉特殊的生态定位,未来需要从生态系统及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对其进行预防。

王思成[3](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杨浩[4](2020)在《地灾危评中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方法的探讨》文中提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能有效地减轻或避免建设项目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并为建设项目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评估级别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精度和深度。建设项目重要性是影响评估级别的两大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系统查阅国内相关文献资料,首先回顾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方法发展历程,接着分析了现行的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常见的、重要性模糊不清的、新兴的建设用地或规划用地项目重要性分类方法,并提出了划分标准,供其他从事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者参考。

徐嵩[5](2019)在《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京津冀山地城镇处于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水文和气候条件对区域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影响显着。内部环境方面,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山地城镇生态环境胁迫因子的数量和强度均有较大的变化,京津冀的山洪也相应地表现出特殊的致灾演变规律。由此可见,京津冀山地城镇是一个外部环境极其复杂,内部结构严重不稳,极易受山洪灾害影响的地区,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京津冀山地城镇的山洪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因此结合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山洪灾害防控是山地城镇规划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在多学科交叉视角下,对山地城镇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之间的耦合特点进行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建构了一个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一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利用GIS等技术方法模拟得到的综合评价结果以及实地调研资料,从宏观和中微观层面分别提出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策略,以达到提高山地城镇应对山洪灾害的能力、建立与生态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目的。论文共八章,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对应第一到第三章的内容。这一部分通过对选题背景的分析,明确论文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将全文研究聚焦于山地城镇山洪与生态安全耦合特征及规划的应对方法上,找寻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空白与不足,从而明确研究的思路和方向。随后,在生态安全视角下,分析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与山洪灾害的耦合特点,进一步明确研究区域山洪灾害的内外环境,并着重对京津冀山洪灾害致灾特性进行解析,为下文提出生态防灾规划理论奠定基础。(2)第二部分为模型建构,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首先,建构了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框架,在研究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基础上,构建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生态-灾害的耦合研究,由此可识别山地城镇基于山洪灾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随后,以京津冀山地城镇为实证对象,将第四章提出的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应用到研究区——京津冀山地城镇中。运用极差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借助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与提取处理,细分为“理想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很不安全”五个评判标准等级,构建京津冀山地城镇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总体来看,京津冀山地城镇全区域生态安全指数在0.3~0.5之间呈离散分布,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分区来看,京津冀北部山区生态安全状况相对较好,东部山区生态状况次之,西部山区生态安全水平最低,极易发生灾害且受到干扰后难于恢复。这一部分为后文基于研究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提出生态防灾规划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3)第三部分为规划策略,对应于后三章内容。第六章基于研究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区域层面提出了针对京津冀山地城镇外部自然环境与区域城镇实体两方面的生态防灾规划策略。其中,在外部生态环境层面,结合京津冀山地城镇地域特点,构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网络,并制定基于生态修复的洪灾防控策略,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破坏山洪灾害的孕育条件,增强生态韧性;在区域城镇实体空间层面,探讨了山地城镇化发展战略、防灾空间结构、城乡居民点承灾能力、产业空间生态布局以及区域支撑体系这五方面内容,结合生态防灾理念进行优化和设计,提出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群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山洪防灾对策。第七章从区域层面延伸至山地城镇内部各空间要素,从城镇的中微观尺度的物质空间要素出发,在山洪灾害综合防控的视角下,根据山地各县区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研究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空间发展、功能布局、道路系统以及工程技术方面的规划应对策略与生态化防灾设计。第八章是结论部分,对论文的主要结论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研究做了展望。综上,本文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出发,对山地城镇山洪灾害防控与生态安全展开结合研究,建构了适应京津冀山地城镇特点的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并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水平的基于山洪灾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从区域和城镇层面分别提出生态防灾的规划策略,为京津冀山地城镇应对山洪灾害、维护生态安全的城乡规划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意义。

张朝俊[6](2019)在《基于不同规划用地类型的斜坡失稳灾害风险性评价研究 ——以金阳县城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金阳县为例的西南山区城市的快速发展与脆弱的地质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发展受制于发育的地质灾害同时也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而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首要工作,主导了城市今后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城市建设用地内部各用地类型的规划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防治工作脱节,城市建设盲目发展造成了生命财产面临地质灾害的威胁。因此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进行评价,从而为城市的重新规划提供建议显得尤为迫切。有鉴于此,本研究以金阳县为例,以各用地类型的合理规划为目的,以斜坡失稳为主的地质灾害的风险性为评价内容,遵从工程地质学、统计学、城市规划学的思想与原理,通过现场踏勘、资料收集整理、数值模拟等方法相结合,实现对不同规划用地类型的斜坡失稳灾害风险性评价。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收集相关的各类地质勘察和评价资料,结合现场调查,查清了研究区内地质灾害所赋存的地质环境背景。同时对城市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查明了城市用地布局和城市发展现状与地质环境的矛盾。(2)基于现有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体系,分析山区城市用地的防治规划与斜坡失稳的关系,提出以形态特征、工程作用方式对斜坡的影响程度、易损性程度和对灾害的响应程度为依据对用地类型进行划分。(3)对于以块状为形态的内部建设用地的斜坡失稳灾害风险性评价,着眼于与用地形态相关的单体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为主要评价对象,建立了相应的风险性评价模型。提出以地质灾害现状危险性评价、不同规划用地类型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影响评价、不同用地类型的易损性评价三部分相结合的斜坡失稳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基于金阳县地质灾害影响因素:不利的地质环境条件、金阳河冲刷、人类工程活动建立现状危险性评价体系;采用敏感性矩阵法对不同用地类型的规划对斜坡失稳灾害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将用地类型转化为易损性,采用风险矩阵法得出风险评价结果:六种块状用地类型在各类地质灾害下的风险性有较大的差别。风险等级最高的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次之,广场和公园绿地对地质环境的扰动较小,但是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因此风险性也较高。而仓储用地的风险性较低,为低度到中度。(4)对于线状规划用地,着眼于公路用地和带状防护用地与斜坡失稳灾害的关系,提出线状规划用地的斜坡失稳灾害风险性评价模型。评价主要针对公路用地,采用信息量法和CRITIC法,并借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区域内斜坡稳定性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路易损性特点,最终评价得出公路规划用地的风险性。经过对斜坡危险性的调查分析,评价结果符合实际。(5)根据不同规划用地类型的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结果,从“避险”、“防护”、“疏散”、“城市功能”四个角度并结合城市发展对各类用地的规划提出建议。

杨向楠[7](2019)在《河北省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区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质环境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平衡开放系统,为人类生存、繁衍以及各类活动提供资源和场所。海岸带地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人类活动和海岸带地质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系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对我国海岸带地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作用和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质环境系统原有的平衡,地质环境开始出现问题,制约着我国海岸带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了稳定社会、经济发展,预防和治理地质环境问题,对我国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进行充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海岸带发展对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已经成为地质营力之外最大的因素,且地质环境问题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各个问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本文以地质学、灾害学角度,进行了河北省海岸带发展对地质环境问题影响度研究以及河北省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区划研究,主要研究过程如下:(1)整理和分析大量资料,归纳出河北省海岸带共8种地质环境问题,考虑历史科研程度和造成损失、防治修复力度两方面,归结出河北省海岸带四个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为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和海岸侵蚀,并对四种地质环境问题的现状进行了分析。(2)采用专家调查法收集初始影响度数值,借助SPSS 22.0软件处理数值,根据延拓盲数理论研究了河北省海岸带发展对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度。根据计算结果显示,河北省海岸带发展对地面沉降影响度为中,对地下水污染影响度为大,对海水入侵和海岸侵蚀影响度为小。(3)考虑河北省海岸带发展对地质环境问题影响度,利用指标权重法,将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四个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初始危险性区划,应用GIS技术绘制初始危险性区划图。分析地质环境问题间相互作用关系,在单一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区划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触发关系的多问题耦合作用危险性评估模型,进行了多问题耦合作用下的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区划,应用GIS技术绘制耦合危险性区划图。应用GIS技术将四个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区划进行空间叠加,根据叠加数值“最大值”法绘制河北省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综合危险性区划图,将区划图与河北省海岸带地质灾害风险易发性分区图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切合实际的反应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和综合危险性,符合河北省海岸带现实情况,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黄发梅[8](2018)在《云南寻甸金柯一级公路建设项目地质灾害特征及危险性评价》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交通条件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交通便利将拉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加快城市发展的步伐,越是发达的国家交通条件越是便利。加快公路的建设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各地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消费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各地方的公路建设越来越重要。在一级公路建设过程中,实地踏勘,根据线路的实际情况,查明线路周围的地质灾害,比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和周围的影响因素,对公路周围地质灾害危险性做风险评估,以保证日后公路建设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工程。国家越来越重视公路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本文以金所——柯渡一级公路(简称金柯一级公路)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现场踏勘,查明公路周围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对日后公路线路的选择和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在现状研究和预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区段特征进行综合分区研究,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研究区共发现滑坡5个,崩塌4个,不稳定斜坡7个,对这些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地质灾害发育情况、拟建工程规模、种类及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条件扰动程度,诱发或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对周边居民点影响等情况,按照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公路周围的地质灾害做综合评价,最终把线路周围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3个级别11个区段:其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4段,中等易发区3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4段。利用Mapgis软件绘制出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分区图。最后,成果图用来给公路建设提供灾害防治的依据。

李华冲[9](2018)在《章丘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章丘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事关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有序推进和长效运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该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为该工程项目在建设或者运营阶段避免或者减轻地质灾害的破坏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章丘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着重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要求,而对于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不足。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通过资料搜集、野外调查和物探、钻探等方法,查明了章丘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周边的地质环境条件;2、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评估该区地质灾害种类、分布情况、灾害规模、灾害稳定状态和变形活动特征,对现状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对工程建设的危害范围与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3、预测章丘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中和建成后地质环境的改变及影响,评价其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4、综合利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方法对该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并对建设场地进行适宜性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对应的防治地质灾害措施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陈杨露[10](2018)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以广东省深圳技术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推进,城市工程建设将会越来越频繁。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十分必要并且缺一不可的环节。评估工作的开展可以明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从而可以做到早预防,确保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而安全地开展,为后期工程勘查、设计、施工提供一定指导。根据前期现场踏勘,结合深圳技术大学建设用地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分路段判定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以及致灾地质作用的类型和分布,确立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现状为地面沉降2处、崩塌1处,预测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或滑坡(开挖边坡崩塌或滑坡、基坑边坡崩塌或滑坡)共3大类4种是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重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预测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或滑坡(开挖边坡崩塌或滑坡)共3大类是在工程项目建成后,研究区还可能遭遇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对相关典型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了不同评估方法的利弊,最终确定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广东省深圳技术大学拟建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依据经纬度将研究区划分成20个单元格,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确定评估因子的模糊权矩阵,利用隶属度取值和隶属函数确定了模糊关系矩阵,逐一对每个评估单元进行危险性大小的评估,最后与定性分析作对比,确立研究区危险性大小分布。根据得出的结论分区进行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确立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分级,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尽管本文研究所得结论不能直接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勘查、设计与施工等相关工作,但是为后期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提供了指导。

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形地貌特征
    2.3 气象水文特征
    2.4 地层特征
    2.5 地质构造特征
    2.6 地震
    2.7 岩土体地质特征
    2.8 水文地质条件
    2.9 人类工程活动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现状评估
    3.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3.2 评估方法
    3.3 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4 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5 地质灾害的现状评估的结论
第四章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分析
    4.1 泥石流形成条件
    4.2 崩塌形成条件
    4.3 滑坡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4.4 不稳定斜坡形成条件
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5.1 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5.2 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5.3 建设项目用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第六章 地质灾害防治
    6.1 防治对策
    6.2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
    6.3 崩塌地质灾害防治
    6.4 滑坡地质灾害防治
    6.5 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防治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论文发表

(2)滇西北高原峡谷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研究 ——以香格里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香格里拉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体系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研究工作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社会经济
    2.3 地形地貌
    2.4 地质与地震
    2.5 气象水文
    2.6 植被
    2.7 土壤及土地利用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3.1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发育特征
    3.2 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与形成条件
    3.3 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与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entinel_1A技术对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监测研究
    4.1 Sentinel-1 SAR影像及预处理
    4.2 雷达遥感监测地质灾害方法
    4.3 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体散射特征分析
    4.4 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体监测精度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质灾害动态评价因子获取及分析研究
    5.1 香格里拉市地表温度的反演
    5.2 香格里拉市地表湿度的反演
    5.3 香格里拉市极端气温、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5.4 植被覆盖度因子获取与分析研究
    5.5 基于CA-Markov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预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变化与预测
    6.1 2014年香格里拉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6.2 2014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6.3 2019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6.4 2019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6.5 2030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易发性预测评价
    6.6 2030年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
    6.7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防治模式
    7.1 基于地质灾害分区的防治模式
    7.2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防灾模式
    7.3 基于生态定位的地质灾害防治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核心研究方法
        1.4.3 整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地灾危评中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方法发展历程
    1.1 摸索起步阶段
    1.2 探索发展阶段
    1.3 巩固定型阶段
2 现行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方法存在问题
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方法的探讨
4 结语

(5)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背景
        1.1.2 气候变化的环境背景
        1.1.3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本研究界定的范围
        1.2.2 山地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1 灾害学相关理论
        2.1.2 城市安全理论
        2.1.3 环境地学基础理论
    2.2 国内外生态安全与山洪防灾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2 国内研究动态
        2.2.3 相关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安全视角下京津冀山洪致灾特性
    3.1 北方山地生态安全与灾害背景
        3.1.1 北方山地城镇的分布
        3.1.2 地形地质条件
        3.1.3 山地气候特征
        3.1.4 生态环境与安全格局特征
        3.1.5 社会与城镇发展现状
        3.1.6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山洪灾情
    3.2 京津冀山洪致灾特性分析
        3.2.1 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的耦合特点
        3.2.2 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山洪致灾特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探析
    4.1 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建构
        4.1.1 生态思维的价值内涵
        4.1.2 生态防灾规划概念
        4.1.3 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框架
    4.2 生态防灾规划要素构成、原则及价值取向
        4.2.1 生态防灾规划要素构成
        4.2.2 生态防灾规划基本原则
        4.2.3 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的价值取向
    4.3 基于山洪灾害的山地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方法
        4.3.1 综合评价原则
        4.3.2 综合评价方法
    4.4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4.4.1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原理
        4.4.2 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4.4.3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5 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4.5.1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4.5.2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及权重确定
        4.5.3 生态安全评判标准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格局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地理区位情况
        5.1.2 山地环境现状
        5.1.3 山地环境问题
    5.2 京津冀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2.1 山洪致灾因子的危险性评价
        5.2.2 山洪孕灾环境的连锁性评价
        5.2.3 山洪灾害群承灾体的易损性评价
        5.2.4 山洪灾害风险耦合评价与分析
        5.2.5 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5.3 基于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5.3.1 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评价
        5.3.2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因子提取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区域规划视角下山地城镇生态安全与洪灾防控
    6.1 基于山地城镇外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洪灾防控策略
        6.1.1 基于山洪防控的区域生态安全网络规划设计
        6.1.2 基于安全保障的区域层面山地生态修复
    6.2 基于区域层面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空间山洪防控对策
        6.2.1 基于可持续城镇化的洪灾防控规划
        6.2.2 基于区域协同的生态防灾空间结构
        6.2.3 基于山洪承灾能力的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6.2.4 基于山洪灾害缓减的产业空间生态布局
        6.2.5 应对山洪灾害的区域支撑体系规划
    6.3 小结
第7章 京津冀山地城镇内部空间生态防灾规划策略
    7.1 空间发展的生态控制指引
        7.1.1 基于生态安全考量的空间发展
        7.1.2 基于防灾安全的山地城镇平面形态
    7.2 功能布局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2.1 基于空间适灾的功能区生态防灾布局
        7.2.2 基于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
    7.3 道路系统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3.1 保障道路系统灾时畅通
        7.3.2 减小道路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7.4 工程技术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4.1 山洪防洪工程技术的生态适应性
        7.4.2 竖向规划设计的生态防灾要点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B: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C:调研村镇列表
附录 D:续表6-12京津冀山地村镇空间形态图谱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基于不同规划用地类型的斜坡失稳灾害风险性评价研究 ——以金阳县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1.2.2 城市地质学研究
        1.2.3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研究
        1.2.4 主要存在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金阳县城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与研究区范围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
    2.6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7 城市发展情况
        2.7.1 城市用地情况
        2.7.2 城市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第3章 建设用地类型划分
    3.1 用地类型划分体系研究现状
    3.2 用地类型与山区城市整体布局关系分析
    3.3 用地类型与地质灾害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块状规划用地斜坡失稳风险评价
    4.1 单体地质灾害概述
        4.1.1 地质灾害发育历史
        4.1.2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4.1.3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4.2 现状危险性评估模型
        4.2.1 评价因子选取及指标体系建立
        4.2.2 功效函数建立
        4.2.3 权重计算
    4.3 现状危险性评价
        4.3.1 典型单体灾害危险性评价
        4.3.2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危险性评价
    4.4 不同用地类型对斜坡的影响评价
        4.4.1 土地利用方式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4.2 敏感性评价模型
        4.4.3 各单体对不同用地类型的敏感性评价
    4.5 块状规划用地斜坡失稳灾害风险评价
    4.6 基于风险评估的规划用地建议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线状规划用地斜坡失稳风险性评价
    5.1 线状用地斜坡失稳灾害风险评价概述
    5.2 道路用地斜坡失稳灾害危险性评价
        5.2.1 评价单元的选取
        5.2.2 评价因子的选取与评价模型
        5.2.3 评价因子分级
        5.2.4 信息量评价结果
        5.2.5 权重计算
        5.2.6 危险性评价结因子
    5.3 斜坡失稳灾害危险性分析
    5.4 道路用地斜坡失稳灾害风险性评价
    5.5 基于风险评估的线状规划用地建议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河北省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国际背景
        1.2.2 国内背景
        1.2.3 选题来源
        1.2.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的研究状况
        1.3.2 国内的研究状况
    1.4 工作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工作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
    2.2 自然地理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研究区用地情况
    2.5 研究区各类用地现状
        2.5.1 居住用地
        2.5.2 公共设施用地
        2.5.3 工业用地
        2.5.4 交通用地
        2.5.5 仓储用地
        2.5.6 农业用地
        2.5.7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2.5.8 绿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省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3.1 地质环境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地层岩性
        3.1.3 地质构造
        3.1.4 水文地质
        3.1.5 工程地质
    3.2 河北省海岸带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种类
        3.2.1 地质环境问题的界定
        3.2.2 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
        3.2.3 河北省海岸带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种类
    3.3 河北省海岸带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分布特征
        3.3.1 地面沉降
        3.3.2 海水入侵
        3.3.3 海岸侵蚀
        3.3.4 地下水污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延拓盲数理论的海岸带发展对地质环境问题影响度分析
    4.1 河北省海岸带发展对地质环境问题影响分析
        4.1.1 工农业、居住发展导致地下水污染
        4.1.2 海岸带工程建设及生活用水导致地面沉降
        4.1.3 围海养殖与工程建设导致海岸侵蚀
        4.1.4 超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
    4.2 河北省海岸带发展对地质环境问题影响度建模
    4.3 研究方法对比分析
    4.4 盲数理论适用性分析
    4.5 延拓盲数理论模型
        4.5.1 盲数理论
        4.5.2 三角模糊数理论
        4.5.3 α-截集技术
        4.5.4 延拓盲数理论
        4.5.5 延拓盲数矩阵的构建
        4.5.6 未知测度的计算
    4.6 实例分析
        4.6.1 构建延拓盲数矩阵
        4.6.2 确定海岸带各个发展要素的权重
        4.6.3 未知测度的计算
    4.7 河北省海岸带发展对地质环境问题影响现状
        4.7.1 河北省海岸带发展对地面沉降影响危险性区划
        4.7.2 河北省海岸带发展对地下水污染影响危险性区划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区划
    5.1 地质环境危险性涵义
        5.1.1 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
        5.1.2 危险性区划的原理和原则
    5.2 地质环境危险性区划
        5.2.1 危险性区划的基本方法
        5.2.2 危险性区划的基本步骤
        5.2.3 危险性区划的发展趋势
    5.3 基于多问题耦合的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区划方法
        5.3.1 多问题综合研究涵义
        5.3.2 多问题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5.3.3 多问题耦合危险性评估方法
    5.4 河北省地质环境问题区划
        5.4.1 单一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分区
        5.4.2 多种地质环境问题耦合危险性分区
        5.4.3 综合危险性分区
    5.5 与历史研究图件的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云南寻甸金柯一级公路建设项目地质灾害特征及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完成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
    2.1 项目概况
        2.1.1 研究范围
        2.1.2 研究级别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2.5.1 地质构造
        2.5.2 新构造运动及区域地壳稳定性
    2.6 工程地质条件
        2.6.1 岩土体类型与工程地质特征
        2.6.2 研究区线路工程地质条件
    2.7 水文地质条件
        2.7.1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特征
        2.7.2 水文地质结构特征
        2.7.3 地下水脆弱性
    2.8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9 地质环境条件小结
第三章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3.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3.1.1 滑坡
        3.1.2 崩塌
        3.1.3 潜在不稳定斜坡
        3.1.4 泥石流沟(N1)
    3.2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3.2.1 灾害主要诱发因素
        3.2.2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3.3 研究区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3.3.1 气象水文特征
        3.3.2 地形地貌特征
        3.3.3 地层岩性与工程地质特征
        3.3.4 人类活动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及防治措施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原则
    4.2 层次分析法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模糊综合评判法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
        4.4.1 确定评价因子与划分单元网格
        4.4.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4.4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实现
    4.5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4.6 评价结果分析
    4.7 分区研究方法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4.8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4.8.1 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Ⅰ)
        4.8.2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Ⅱ)
        4.8.3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Ⅲ)
    4.9 防治措施
        4.9.1 防治分级与分区
        4.9.2 现有灾害及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
        4.9.3 潜在灾害及不良工程地质的分区段防治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章丘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区域概况
    2.1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位置及工程概况
    2.2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区域以往地质工作
    2.3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4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1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4.2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5.1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
    5.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5.3 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5.4 防治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以广东省深圳技术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途径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地质环境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地层及岩性特征
    2.3 地质构造及区域地壳稳定性
    2.4 水文地质
    2.5 地形地貌
    2.6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3章 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3.1 岩溶地面塌陷
    3.2 地面沉降
    3.3 崩塌或滑坡
第4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原则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因子
    4.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
    4.4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4.5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
第5章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
    5.1 地质灾害的防治分级
    5.2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5.3 地质灾害的防治建议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研究[D]. 蔡青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2]滇西北高原峡谷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研究 ——以香格里拉市为例[D]. 陈志.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3]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4]地灾危评中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方法的探讨[J]. 杨浩. 价值工程, 2020(03)
  • [5]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D]. 徐嵩. 天津大学, 2019
  • [6]基于不同规划用地类型的斜坡失稳灾害风险性评价研究 ——以金阳县城区为例[D]. 张朝俊.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河北省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危险性区划研究[D]. 杨向楠.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8]云南寻甸金柯一级公路建设项目地质灾害特征及危险性评价[D]. 黄发梅.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9]章丘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 李华冲.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1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 ——以广东省深圳技术大学为例[D]. 陈杨露. 长江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