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果甜蛋白

奇异果甜蛋白

一、索马甜(Thaumatin)(论文文献综述)

谭家忠,廖娜,张宝堂,范斌[1](2022)在《天然甜味剂的开发应用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减糖行动盛行的大背景下,低热量高甜度的天然甜味剂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已开发利用的天然甜味剂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天然甜味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苏亚春,李聪娜,苏炜华,尤垂淮,岑光莉,张畅,任永娟,阙友雄[2](2021)在《甘蔗割手密种类甜蛋白家族鉴定及栽培种同源基因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类甜蛋白(thaumatin-like protein, TLP)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抵抗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甘蔗TLP家族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特性,本研究利用甘蔗野生种割手密基因组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方法,首先筛选获得122个SsTLP家族基因并进行蛋白理化性质、基因染色体分布、基因结构和系统进化等分析;其次,从我国大陆主栽甘蔗品种ROC22中克隆到1条SsTLP87的同源基因ScTLP1,并对其基因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瞬时表达和转录自激活活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122个SsTLP家族基因分布在28条割手密染色体上,且存在多基因聚集现象,每条染色体上有1~13个SsTLP基因,多数SsTLP蛋白被预测为定位于细胞质的酸性疏水性不稳定蛋白。SsTLP家族基因结构类型多样,其内含子数目(1~30)、内含子相位(0~2)和Motif (1~5)存在多种类型和分布。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 SsTLP基因编码蛋白分别聚类在TLP家族的Ⅰ~Ⅹ分支上,其中具有抑菌潜力的第Ⅴ类SsTLP数量最多(36个)。从甘蔗栽培种ROC22克隆获得的ScTLP1基因编码227个氨基酸残基,属于第Ⅴ类进化聚类组,定位于细胞膜,不具有转录自激活活性,其与割手密SsTLP87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9.56%。qRT-PCR分析表明, ScTLP1基因在甘蔗不同组织部位组成型表达,且在蔗芽部位的表达量最高。ScTLP1基因在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处理下的表达量无显着变化,但受甘蔗黑穗病菌(Sporisorium scitaminea)、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 MeJA)、氯化钠(sodium chloride, NaCl)、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和4℃低温诱导上调表达。瞬时过表达ScTLP1基因后,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中的DAB染色加深,乙烯合成相关基因NtEFE26和茉莉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NtPR3上调表达,且接种烟草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和烟草茄病镰刀菌蓝色变种(Fusarium solani var. coeruleum)的ScTLP1基因瞬时过表达叶片发病情况较对照组轻,表明ScTLP1基因可以诱发本氏烟的过敏反应,参与乙烯和茉莉酸信号传导途径,增强本氏烟对病原菌的防御效应。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甘蔗TLP家族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孙天杰,麻楠,孙立永,王梦璇,孙希哲,张洁,王冬梅[3](2020)在《一种基于TRV-VIGS的高通量大豆基因功能验证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是一种快速、高效、便捷的基因功能验证的反向遗传学手段。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 TRV)介导的VIGS技术可以在多种植物上实现基因沉默,但其应用却因由侵染操作引起的植物损伤与沉默效率低下受到限制。本研究以大豆(Glycine max)为材料,通过对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侵染方法进行改良,使TRV从植物根部侵染,随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实现对植物内源基因的系统性沉默。实验结果表明,将携带VIGS载体的农杆菌使用本方法从根部侵染大豆后,可以使同一处理批次内近全部植株产生有效基因沉默,基因沉默效率均在67%以上,最高达到98%;对处理植株不同位置的叶片进行检测,发现第1至第3轮三出复叶均有较为理想的沉默效果,其中第1轮三出复叶的沉默效率最高;本研究有效沉默的基因包括非特异性脂质转运蛋白(non-specific lipid-transfer protein, LTP)、病程相关蛋白1 (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1, PR1)、索马甜类蛋白(thaumatin-like protein, TLP)、脱水素类蛋白(dehydrin-like protein, DHN)、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酶(xyloglucan endotransglucosylase, XTH)和富半胱氨酸跨膜蛋白(cysteine-rich transmembrane protein,CYSTM)。本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基因沉默植株,为基因功能的验证建立了高效的实验操作体系。

顾宁[4](2020)在《壳聚糖诱导提高胶红酵母对草莓采后病害防治效力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莓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易受病原菌侵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壳聚糖诱导培养能提高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对草莓采后病害的防治效力,并对其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报道,但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论文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从拮抗酵母菌和草莓两个角度出发,分别探究了壳聚糖诱导培养提高R.mucilaginosa拮抗效力和草莓抗病性的分子机制,从而揭示壳聚糖诱导提高R.mucilaginosa对草莓采后病害防治效力的分子机制。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转录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对壳聚糖诱导培养24 h的R.mucilaginosa的差异基因(DEG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诱导培养的R.mucilaginosa共有811个DEGs注释到功能,其中424个上调表达,387个下调表达。DEGs的功能分析和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揭示了诱导培养提高R.mucilaginosa拮抗效力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诱导培养促使生长繁殖相关基因、生物膜形成及粘附相关基因、能量合成相关基因、抗氧化胁迫及抗其他逆境胁迫相关基因上调表达,从而增强其拮抗效力。(2)利用蛋白质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对壳聚糖诱导培养的R.mucilaginosa的差异蛋白(DEP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诱导培养的R.mucilaginosa共有312个DEPs注释到功能,其中214个上调表达,98个下调表达。DEPs的功能分析及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揭示了壳聚糖诱导培养提高R.mucilaginosa拮抗效力的分子机制包括:诱导培养促进生长繁殖相关蛋白、能量合成相关蛋白、抗氧化胁迫及其他逆境胁迫相关蛋白和病原菌细胞壁降解酶上调表达,从而增强其拮抗效力。(3)对R.mucilaginosa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发现R.mucilaginosa中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受壳聚糖诱导培养的影响呈正相关。GO和KEGG富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DEGs和DEPs富集数量较多的GO亚类和KEGG亚类基本一致,表明转录水平和蛋白丰度相关性较好。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综合分析结果阐释了壳聚糖诱导培养提高R.mucilaginosa拮抗效力的分子机制包括:诱导培养提高酵母生长繁殖、能量合成、抗氧化和抗不良环境胁迫相关基因和蛋白以及生物膜形成及粘附相关基因、病原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的表达,从而增强其拮抗效力。(4)利用转录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对壳聚糖诱导培养的R.mucilaginosa处理的草莓的DEG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诱导培养的R.mucilaginosa处理的草莓中共有360个DEGs注释到功能,其中202个上调表达,158个下调表达。DEGs的功能分析和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揭示了壳聚糖诱导培养的R.mucilaginosa提高草莓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包括:提高草莓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及下游抗性基因、抗病物质合成相关基因、活性氧调节基因、细胞壁强度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其抗病性。(5)利用蛋白质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对壳聚糖诱导培养R.mucilaginosa处理的草莓的DEP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诱导培养的R.mucilaginosa处理的草莓中共有26个DEPs注释到功能,其中16个上调表达,10个下调表达。DEPs的功能分析和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揭示了壳聚糖诱导培养的R.mucilaginosa提高草莓抗病性的机制主要是提高了草莓几丁质酶、黄酮醇合酶、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和脱水早期响应蛋白的表达。结合转录组数据,阐释了壳聚糖诱导培养的R.mucilaginosa提高草莓抗病性的机制包括:提高草莓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及下游抗性基因和蛋白、抗病物质合成相关基因和蛋白、活性氧调节基因和蛋白、细胞壁强度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其抗病性。

李洙锐[5](2020)在《赤水金钗石斛活性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抗病毒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病毒病是对植物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其中烟草花叶病毒(TMV)、马铃薯Y病毒(PVY)和黄瓜花叶病毒(CMV)是几种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目前,防控这三种植物病毒病的主要方法依然是使用化学合成农药,而高毒、高污染和高残留的农药的使用给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糖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碳水化合物,在医药和农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糖类农药与传统合成农药相比,具有无毒、无污染和无残留等优点。金钗石斛是一种兰科石斛属植物,是珍贵的中药材,目前已有某些文献报道金钗石斛多糖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和抗氧化等医药活性。然而,它在农药方面的活性却未见报道。鉴于金钗石斛的医药活性,本研究尝试探索其抗植物病害的活性情况。研究开展的具体过程与内容如下:1.采用水提法从金钗石斛中提取金钗石斛粗提物(W)。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对粗糖进行萃取。水层经过乙醇沉淀、Sevag试剂除蛋白、活性炭脱色和透析获得精制粗多糖(DNP)。其后采用阴离子交换柱对该精制粗多糖进行分离,获得六个流分,分别为E1、E2、E3、E4、E5和E6;其中E4和E6再经凝胶色谱柱分离纯化,获得11个均一性的多糖DNPE4(2)、DNPE4(4)、DNPE4(7)、DNPE6(1)、DNPE6(4)、DNPE6(5)、DNPE6(6)、DNPE6(7)、DNPE6(8)、DNPE6(9)和DNPE6(11)。采用高效凝胶色谱法对此11个多糖的纯度和分子量进行分析,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质谱对这11个多糖进行表征,采用单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和部分酸水解等化学方法对此11个多糖的一级结构进行分析。2.以TMV、CMV和PVY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叶枯斑法,对W的抗病毒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当浓度为500μg/m L时,W抗CMV保护和治疗活性分别为57.6%和57.0%,均优于比对照药剂宁南霉素(保护活性:54.3%,治疗活性:55.1%)。当浓度为500μg/m L时,W抗PVY保护活性为54.1%,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51.4%)。基于此结果,对W进一步分离纯化,并对分离获得的多糖进行了抗TMV、CMV和PVY活性测试,结果发现:(1)在500μg/m L的浓度下,粗多糖E2对TMV的保护活性为64.3%,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62.1%)相当;多糖E1对TMV的钝化活性为93.0%,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90.0%)相当。当测试浓度为125μg/m L时,结果显示DNPE4(7)、DNPE6(4)、DNPE6(5)、DNPE6(6)和DNPE6(9)抗TMV保护活性分别为59.3%、69.9%、65.2%、57.0%和66.0%,优于宁南霉素(54.9%)、氨基寡糖(39.1%)和香菇多糖(52.3%)。另外,结果显示DNPE4(2)、DNPE4(4)、DNPE4(7)和DNPE6(8)抗TMV治疗活性分别为50.7%、51.4%、52.3%和52.3%,优于宁南霉素(33.6%)、氨基寡糖(17.2%)和香菇多糖(48.8%)。(2)在500μg/m L的浓度下,粗多糖E6抗CMV保护活性为43.9%,与氨基寡糖(45.1%)和香菇多糖(43.0%)相当。粗多糖E3和E4抗CMV治疗活性分别为40.2%和50.2%,均优于氨基寡糖(37.3%)和香菇多糖(37.8%)。粗多糖E2、E3和E6抗CMV的钝化活性为49.7%、49.9%和54.5%,均优于对照药剂氨基寡糖(34.1%)和香菇多糖(46.7%)。粗多糖DNPE4(3)和均一性多糖DNPE6(1)对CMV的治疗活性分别为42.2%和39.3%,优于对照药剂氨基寡糖(37.3%)和香菇多糖(37.8%),均一性多糖NPPE6(11)对CMV的治疗活性为55.1%,优于氨基寡糖(37.3%)和香菇多糖(37.8%)。粗多糖DNPE4(5)和DNPE6(3),以及均一性多糖DNPE6(8)对CMV钝化活性分别为35.6%、35.4%和38.0%,与氨基寡糖(34.1%)相当;均一性多糖DNPE4(7)和DNPE6(6),以及粗多糖DNPE4(3)对CMV钝化活性分别为43.1%、45.7%和46.8%,优于氨基寡糖(34.1%),与香菇多糖相当(46.7%);粗多糖DNPE4(1)和均一性多糖DNPE6(11)对CMV钝化活性分别为60.6%和58.2%,均优于氨基寡糖(34.1%)和香菇多糖(46.7%)。(3)在500μg/m L的浓度下,多糖DNPE6(11)对PVY的治疗活性为51.5%,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50.8%)相当。多糖DNPE6(2)和DNPE6(3)对PVY的钝化活性为62.4%和63.6%,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60.7%)。3.基于DNPE6(11)对CMV具有良好的钝化活性,采用荧光光谱和微量热泳动法对DNPE6(11)与CMV CP的之间的结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NPE6(11)、与CMV CP的结合常数Ka和电离常数Kd分别为1.45×105L/mol和18.1±6.4μM该结果显示多糖DNPE6(11)与CMV CP存在很强的结合力,说明DNPE6(11)可以通过与CMV CP结合以抑制病毒对植物的侵染。另外,基于DNPE6(4)抗TMV良好的保护活性,对DNPE6(4)处理后的烟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进行测试,结果发现DNPE6(4)可以提高烟草中SOD、POD和PAL的活性以增强烟草抵御病害的能力。并且对DNPE6(4)处理后的烟草中的防御基因SOD和过氧化氢酶-1(CAT1)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发现DNPE6(4)可以不同程度的使这两个防御基因的表达量上调,该结果与防御酶活性测试的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DNPE6(4)可以使防御基因SOD和CAT1的表达量上调,并且使防御酶SOD、POD和PAL活性增强,从而使烟草抵御病害的能力增强。另外,我们采用蛋白组学方法对CK+TMV组和TMV+DNPE6(4)组的差异蛋白质进行了分析,并且进行了GO term和KEGG分析,结果发现DNPE6(4)可以使NADPH氧化酶和NAD(P)H上调,使一些Ca M亚型(Calmodulin Nt Ca M11、Calmodulin Nt Ca M1、Centrin(probable calcium-binding protein CML20)和calcium-binding allergen Ole e 8-like)上调,以及一些病程相关蛋白和防御酶(Thaumatin-like protein(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R major form)、Acidic endochitinase Q(EC 3.2.1.14)(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Q)(PR-Q)、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STH-2-like和Peroxidase(EC 1.11.1.7))上调,结合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对水杨酸通路中关键基因Isochorismate synthase protein(ICS1)、Enhanced disease susceptibility 1(EDS1)和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1(PR1)的表达量的分析结果,阐明了DNPE6(4)的作用通路,即DNPE6(4)能够作为一种激发子,触发钙离子信号通路,进而产生一系列相关的防御反应,增强烟草抵御TMV的能力。

姜少磊,刘兵峰,刘钟栋[6](2020)在《食用索马甜对小鼠血糖及血脂的影响》文中提出本实验采用相同甜度索马甜饲料与蔗糖饲料作为相互对照,以C5BL/6J小鼠作为实验对象,通过食物偏好测试,发现小鼠对索马甜饲料的取食偏好达到99%以上,与小鼠对蔗糖的偏好程度相同。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发现小鼠摄入索马甜后,负责奖赏效应的中脑腹侧被盖区细胞激活数量为116个,与摄入蔗糖引起的该脑区细胞激活数量无统计学差异。通过持续四周高糖饲料饲喂方案,建立葡萄糖耐量异常和胰岛素抵抗异常小鼠模型,研究同样条件下取食高甜度索马甜饲料是否会对小鼠血糖、血脂代谢造成不良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小鼠持续四周取食高甜度索马甜饲料后,空腹血糖为(6.29±0.25) mmol/L,与对照组的(6.29±0.22) mmol/L无统计学差异、空腹胰岛素为(0.93±0.08) nmol/L,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未显着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为0.26±0.02,与对照组小鼠相同。索马甜组小鼠血清甘油三脂浓度为(3.45±0.099) mmol/L,血清胆固醇浓度为(1.34±0.030) mmol/L,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出现显着增高。本研究结果表明摄食添加索马甜的食物可以引起与蔗糖同等水平的奖赏效应,而小鼠持续食用索马甜相较于食用蔗糖不会引起高血糖、高血脂症状,不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邵彪,周小兰,王琳琳,陈刚[7](2019)在《基于色谱法和电泳法建立饮料中索马甜的分析测试方法》文中指出索马甜作为蛋白类甜味剂在饮料等食品生产加工中被允许限量使用,目前尚无针对其检测的标准方法。分别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对饮料中的索马甜进行分析,旨在建立相应的分析测试方法。其中,超高效液相色谱法选择大孔径的色谱填料作为分离介质,以DAD为检测器,结果显示其线性范围在10~500 mg/L内,标准曲线方程为Y=3.62568X-47.04715,所得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3,经计算检出限为1.6 mg/L,定量限为5.3 mg/L。不同浓度水平下样品加标回收率介于80.2%~105.6%,相对偏差均在10%以内,可以实现对索马甜的定量分析。SDS-PAGE法采用12.0%的分离胶,以考马斯亮蓝染色,该方法能够实现对索马甜的定性及半定量分析,其灵敏度满足标准限值使用要求。此外,色谱法和电泳法可以相互佐证,实现对样品分析结果的确证。

全琦,唐俊妮[8](2019)在《食品甜味肽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甜味肽是一类新型活性肽类甜味剂,具有甜度高、热量低、稳定性好等优点,在饮料、乳制品、果酱、调味品等食品中广泛应用.主要从甜味肽的种类与来源、特性特征、作用机制等方面综述食品中甜味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甜味肽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供参考.

麻楠,乔金柱,孙天杰,李姗,魏凤菊,王冬梅[9](2018)在《小麦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CTP)与索马甜类蛋白(TLP)的相互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ranslationally controlled tumor protein,TCTP)分布于真核细胞中,参与包括有丝分裂、DNA损伤修复和植物抵御病原物侵染等多种生物进程。索马甜类蛋白(thaumatin-like protein,TLP)是一类植物中的病程相关蛋白,参与多种植物响应病原物侵染的过程。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证明Ta TCTP参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抵御小麦叶锈菌侵染(Puccinia triticina)的防卫反应。本研究关注小麦Ta TCTP和Ta TLP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构建了用于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 FC)实验的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发现同时携带表达TCTP和TLP载体的酵母AH109可以在SD-Leu/-Trp/-His和SD-Leu/-Trp/-His/-Ade培养基上生长,并可检测到报告基因α-半乳糖苷酶基因(α-galactosidase gene,MEL1)活性,表明Ta TCTP和Ta TLP可发生物理互作。通过Bi FC实验,发现共同转化表达TCTP和TLP载体的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下表皮细胞的细胞质中可观察到强烈的黄色荧光,表明Ta TCTP和Ta TLP可在细胞质中发生相互作用。本研究为深入研究TCTP在小麦抵抗小麦叶锈菌侵染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张泽生,李雨蒙,孙明哲,刘亚萍,刘暄[10](2018)在《天然甜味蛋白索马甜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索马甜是非洲竹芋中提取的一种天然甜味蛋白,具有高甜度、低热量、安全无毒等特点,在食品加工、医药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文章对索马甜来源、理化性质、生产现状、安全性评价及开发应用做简要概述。

二、索马甜(Thaumat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索马甜(Thaumatin)(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甜味剂的开发应用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甜味剂的法规现状
2 天然甜味剂开发和应用
    2.1 糖醇
    2.2 罗汉果甜苷
    2.3 甜菊糖苷
    2.4 甜茶苷
    2.5 甘草酸盐
    2.6 三叶苷
    2.7 青钱柳苷
    2.8 索马甜
    2.9 复配天然甜味剂
3 展望

(2)甘蔗割手密种类甜蛋白家族鉴定及栽培种同源基因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甘蔗野生种割手密Ss TLP家族基因的挖掘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1.2 甘蔗Sc TLP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3 Sc TLP1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
        1.3.1 甘蔗组织取样
        1.3.2 外源激素处理与取样
        1.3.3 甘蔗黑穗病菌(Sporisorium scitaminea)接种与取样
        1.3.4 非生物胁迫与取样
        1.3.5 基因表达检测
    1.4 Sc TLP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1.5 Sc TLP1基因的瞬时表达分析
    1.6 Sc TLP1的转录自激活活性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蔗野生种割手密Ss TLP家族基因的鉴定
    2.2 Ss TLP家族基因的染色体分布
    2.3 Ss TLP家族基因结构及系统进化分析
    2.4 Sc TLP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5 Sc TLP1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
    2.6 Sc TLP1基因的瞬时表达分析
    2.7 Sc TLP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2.8 Sc TLP1蛋白的转录自激活活性验证
3 讨论
4 结论

(3)一种基于TRV-VIGS的高通量大豆基因功能验证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载体与菌株
        1.1.3 试剂与药品
    1.2 研究方法
        1.2.1 植物材料的培养
        1.2.2 TRV-VIGS载体的构建
        1.2.3 病毒转染
        1.2.4 q RT-PCR检测基因沉默效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的选择与VIGS载体的构建
    2.2 TRV-VIGS对同一试验盆内不同植株的沉默效果
    2.3 TRV-VIGS在同一大豆植株中不同叶片间的沉默效果
    2.4 q RT-PCR检测不同基因的沉默效率
3 讨论
4 结论

(4)壳聚糖诱导提高胶红酵母对草莓采后病害防治效力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草莓采后病害及其控制方法
        1.1.1 草莓采后病害
        1.1.2 草莓采后病害的控制方法
        1.1.3 生物控制法在水果采后病害控制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
    1.2 激发子诱导提高拮抗酵母对水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效力及其机制
        1.2.1 提高拮抗酵母的拮抗效力
        1.2.2 提高宿主的抗病能力
    1.3 壳聚糖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4 组学技术在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领域中的应用
        1.4.1 转录组学在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4.2 蛋白质组学在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基于R.mucilaginosa转录组分析壳聚糖诱导培养提高其拮抗效力的分子机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主要仪器
        2.2.2 草莓果实
        2.2.3 R.mucilaginosa的培养
        2.2.4 病原菌的培养
        2.2.5 壳聚糖诱导培养的R.mucilaginosa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
        2.2.6 转录组测序所用酵母样品的制备
        2.2.7 总RNA提取
        2.2.8 R.mucilaginosa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2.2.9 DEGs的 RT-qPCR验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诱导培养时间对R.mucilaginosa防治草莓采后灰霉病效果的影响
        2.3.2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2.3.3 组装结果统计
        2.3.4 Unigene功能注释
        2.3.5 DEGs筛选及功能注释
        2.3.6 DEGs的 GO富集分析
        2.3.7 DEGs的 KEGG富集分析
        2.3.8 相关DEGs的功能分类
        2.3.9 DEGs的 RT-qPCR验证
    2.4 讨论
第三章 基于R.mucilaginosa蛋白质组分析壳聚糖诱导培养提高其拮抗效力的分子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主要仪器
        3.2.2 R.mucilaginosa的培养
        3.2.3 TMT所用酵母样品的制备
        3.2.4 R.mucilaginosa TMT蛋白质组测序及分析
        3.2.5 DEPs的 PRM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DEPs筛选及功能注释
        3.3.2 DEPs的 GO富集分析
        3.3.3 DEPs的 KEGG富集分析
        3.3.4 相关DEPs的功能分类
        3.3.5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3.3.6 DEPs的 PRM验证
    3.4 讨论
第四章 R.mucilaginosa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关联分析壳聚糖诱导培养提高其拮抗效力的分子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数据
        4.2.2 生物信息学关联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壳聚糖诱导培养后R.mucilaginosa中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的关联分析
        4.3.2 R.mucilaginosa中 DEGs和 DEPs的 GO富集关联分析
        4.3.3 R.mucilaginosa中 DEGs和 DEPs的 KEGG富集关联分析
        4.3.4 壳聚糖诱导培养的R.mucilaginosa中共差异表达DEGs/DEPs的功能分类
    4.4 讨论
第五章 基于草莓转录组分析壳聚糖诱导培养提高其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主要仪器
        5.2.2 草莓果实
        5.2.3 R.mucilaginosa的培养
        5.2.4 草莓果实样品的制备
        5.2.5 草莓果实样品RNA的提取
        5.2.6 草莓果实样品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5.2.7 DEGs的 RT-qPCR验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测序数据及质量控制
        5.3.2 DEGs筛选及功能注释
        5.3.3 DEGs的 GO富集分析
        5.3.4 DEGs的 KEGG富集分析
        5.3.5 相关DEGs的功能分类
        5.3.6 DEGs的 RT-qPCR验证
    5.4 讨论
第六章 基于草莓蛋白质组分析壳聚糖诱导培养提高其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仪器
        6.2.2 草莓果实
        6.2.3 R.mucilaginosa的培养
        6.2.4 草莓果实样品的制备
        6.2.5 草莓果实样品TMT蛋白质组测序及分析
        6.2.6 DEPs的 PRM验证
    6.3 结果与分析
        6.3.1 DEPs筛选及功能注释
        6.3.2 DEPs的 GO富集分析
        6.3.3 DEPs的 KEGG富集分析
        6.3.4 相关DEPs的功能分类
        6.3.5 DEPs的 PRM验证
    6.4 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5)赤水金钗石斛活性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抗病毒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列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具有农药活性的糖类农药
        1.1.1 糖类农药结构
    1.2 多糖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粗多糖的制备
        1.2.1.1 多糖的提取
        1.2.1.2 多糖中杂质的去除
        1.2.1.2.1 蛋白质的去除
        1.2.1.2.2 色素的去除
        1.2.1.2.3 小分子的去除
        1.2.2 均一性多糖的制备
        1.2.2.1 分步沉淀法
        1.2.2.2 柱层析法
        1.2.2.2.1 阴离子交换法
        1.2.2.2.2 凝胶色谱法
        1.2.2.2.3 大孔树脂柱色谱
        1.2.2.3 超滤法
    1.3 多糖结构的解析
        1.3.1 多糖一级结构的解析
        1.3.1.1 多糖的纯度分析
        1.3.1.1.1 多糖含量的测定
        1.3.1.1.2 多糖的均一性和分子量分布检测
        1.3.1.2 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1.3.1.2.1 纸色谱和薄层色谱法
        1.3.1.2.2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1.3.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1.2.4 单糖的糖环及构型分析
        1.3.1.3 多糖中单糖的连接方式的解析
        1.3.1.3.1 甲基化分析
        1.3.1.3.2 NMR
        1.3.1.3.3 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
        1.3.1.3.4 酶解法
        1.3.1.3.5 部分酸水解
        1.3.1.3.6 其他方法的应用
        1.3.2 多糖高级结构的解析
    1.4 金钗石斛多糖的研究概况
        1.4.1 金钗石斛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
        1.4.2 金钗石斛多糖的生物活性
    1.5 糖类抗植物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
        1.5.1 抑制病毒的侵染、增殖和转运
        1.5.2 诱导植物的抗病性
        1.5.2.1 生物防御酶和防御蛋白的作用
        1.5.2.2 病程相关蛋白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设计思想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金钗石斛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
        2.4.1.1 金钗石斛精制粗多糖的制备
        2.4.1.2 多糖的分离纯化
        2.4.2 金钗石斛多糖的结构分析
        2.4.2.1 多糖的均一性和分子量分析
        2.4.2.2 单糖组成分析
        2.4.2.3 甲基化分析
        2.4.2.4 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
        2.4.2.5 部分酸水解
第三章 金钗石斛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
    3.1 金钗石斛多糖的分离纯化
        3.1.1 金钗石斛粗糖的提取
        3.1.1.1 材料与试剂
        3.1.1.2 试验方法
        3.1.2 金钗石斛多糖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3.1.2.1 材料与试剂
        3.1.2.2 主要仪器
        3.1.2.3 试验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3.2 金钗石斛多糖的结构解析
        3.2.1 纯度及分子量检测
        3.2.1.1 材料与试剂
        3.2.1.2 主要仪器
        3.2.1.3 试验方法
        3.2.2 FT-IR和 UV的分析
        3.2.2.1 材料与试剂
        3.2.2.2 主要仪器
        3.2.2.3 试验方法
        3.2.3 单糖组成分析
        3.2.3.1 材料与试剂
        3.2.3.2 主要仪器
        3.2.3.3 试验方法
        3.2.3.3.1 硅醚化反应
        3.2.3.3.2 单糖分析仪器方法
        3.2.4 金钗石斛多糖的甲基化分析
        3.2.4.1 材料与试剂
        3.2.4.2 主要仪器
        3.2.4.3 试验方法
        3.2.4.3.1 PMAAs的制备
        3.2.4.3.2 GC-MS分析方法
        3.2.5 金钗石斛多糖的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
        3.2.5.1 材料与试剂
        3.2.5.2 主要仪器
        3.2.5.3 试验方法
        3.2.5.3.1 高碘酸氧化反应
        3.2.5.3.2 Smith降解
        3.2.5.3.3 数据分析
        3.2.6 金钗石斛多糖的部分酸水解
        3.2.6.1 材料与试剂
        3.2.6.2 主要仪器
        3.2.6.3 试验方法
        3.2.7 结果与分析
        3.2.7.1 金钗石斛多糖的纯度分析
        3.2.7.2 金钗石斛多糖的FT-IR分析结果
        3.2.7.3 金钗石斛多糖的UV分析结果
        3.2.7.4 金钗石斛多糖的单糖组成
        3.2.7.5 金钗石斛多糖的结构解析讨论
        3.2.7.5.1 DNPE4(2)的结构鉴定
        3.2.7.5.2 DNPE4(4)的结构鉴定
        3.2.7.5.3 DNPE4(7)的结构鉴定
        3.2.7.5.4 DNPE6(1)的结构鉴定
        3.2.7.5.5 DNPE6(4)的结构鉴定
        3.2.7.5.6 DNPE6(5)的结构鉴定
        3.2.7.5.7 DNPE6(6)的结构鉴定
        3.2.7.5.8 DNPE6(7)的结构鉴定
        3.2.7.5.9 DNPE6(8)的结构鉴定
        3.2.7.5.10 DNPE6(11)的结构鉴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病毒活性测试
    4.1 抗病毒活性的发现
        4.1.1 金钗石斛粗提物的抗病毒活性测试
        4.1.1.1 抗TMV活性的测试
        4.1.1.1.1 材料与试剂
        4.1.1.1.2 主要仪器
        4.1.1.1.3 试验方法
        4.1.1.1.3.1 TMV的提纯
        4.1.1.1.3.2 抗TMV活性测试
        4.1.1.2 抗CMV活性测试
        4.1.1.2.1 材料与试剂
        4.1.1.2.2 主要仪器
        4.1.1.2.3 试验方法
        4.1.1.2.3.1 CMV的提纯
        4.1.1.2.3.2 抗CMV活性测试
        4.1.1.3 抗PVY活性测试
        4.1.1.3.1 材料与试剂
        4.1.1.3.2 主要仪器
        4.1.1.3.3 试验方法
        4.1.1.3.3.1 PVY的提纯
        4.1.1.3.3.2 抗PVY活性测试
        4.1.2 结果与讨论
        4.1.2.1 金钗石斛粗提物抗植物病毒活性
        4.1.2.1.1 抗TMV活性
        4.1.2.1.2 抗CMV活性
        4.1.2.1.3 抗PVY活性
    4.2 抗病毒活性的系统研究
        4.2.1 金钗石斛多糖抗TMV活性测试
        4.2.1.1 材料与试剂
        4.2.1.2 TMV的提纯
        4.2.1.3 抗TMV活性测试
        4.2.2 金钗石斛多糖抗CMV活性测试
        4.2.2.1 材料与试剂
        4.2.2.2 CMV的提纯
        4.2.2.3 抗CMV活性测试
        4.2.3 金钗石斛多糖抗PVY的活性测试
        4.2.3.1 材料与试剂
        4.2.3.2 PVY的提纯
        4.2.3.3 抗PVY活性测试
        4.2.4 结果和讨论
        4.2.4.1 抗TMV活性
        4.2.4.2 抗CMV活性
        4.2.4.3 抗PVY活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糖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
    5.1 DNPE6(4)初步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
        5.1.1 多糖对烟草中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5.1.1.1 材料与试剂
        5.1.1.2 主要仪器
        5.1.1.3 试验方法
        5.1.1.3.1 SOD活性测定
        5.1.1.3.2 POD活性测定
        5.1.1.3.3 PAL活性测定
        5.1.1.3.4 样本蛋白质浓度测定
        5.1.1.4 结果与讨论
        5.1.2 多糖对烟草中防御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5.1.2.1 材料与试剂
        5.1.2.2 主要仪器
        5.1.2.3 试验方法
        5.1.2.3.1 RNA的提取
        5.1.2.3.2 RNA的反转录
        5.1.2.3.3 RT-qPCR的操作步骤
        5.1.2.4 结果和讨论
        5.1.3 蛋白组学分析
        5.1.3.1 材料与试剂
        5.1.3.2 主要仪器
        5.1.3.3 试验方法
        5.1.3.3.1 总蛋白的提取
        5.1.3.3.2 蛋白质谱分析
        5.1.3.3.3 差异表达蛋白鉴定与功能分析
        5.1.3.4 结果和讨论
        5.1.3.4.1 蛋白组分析
        5.1.3.4.2 GO功能分析
        5.1.3.4.3 KEGG归类和分析
    5.2 DNPE6(11)抗病毒初步作用机制的研究
        5.2.1 DNPE6(11)对烟草中SA的影响
        5.2.1.1 材料与试剂
        5.2.1.2 主要仪器
        5.2.1.3 试验方法
        5.2.2 DNPE6(11)与CMV CP的相互作用
        5.2.2.1 材料与试剂
        5.2.2.2 主要仪器
        5.2.2.3 试验方法
        5.2.2.3.1 试剂的配制
        5.2.2.3.2 CMVCP的表达
        5.2.2.3.3 CMVCP的纯化
        5.2.2.3.4 SDS-PAGE电泳鉴定蛋白
        5.2.2.3.5 荧光滴定法分析多糖与CMVCP的相互作用
        5.2.2.3.6 微量热泳动法分析多糖与CMVCP的相互作用
        5.2.3 结果和讨论
        5.2.3.1 DNPE6(11)对烟草中SA的影响
        5.2.3.2 CMVCP的表达纯化
        5.2.3.3 荧光滴定法分析多糖与CMVCP的相互作用
        5.2.3.4 微量热泳动法分析多糖与CMVCP的相互作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结果
        6.2.1 金钗石斛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6.2.2 金钗石斛多糖的抗病毒活性研究
        6.2.3 金钗石斛多糖的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
    6.3 创新点
    6.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食用索马甜对小鼠血糖及血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小鼠取食偏好测试
        1.2.2 免疫荧光染色
        1.2.3 日粮消耗与体重监测
        1.2.4 血糖值的测定
        1.2.5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鼠取食偏好与奖赏效应
    2.2 小鼠取食量与体重
    2.3 各组小鼠血糖代谢指标
    2.4 各组小鼠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
    2.5 各组小鼠血脂代谢
3 结论

(7)基于色谱法和电泳法建立饮料中索马甜的分析测试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试剂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2.1 样品处理
        1.2.2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
        1.2.3 液相色谱条件
        1.2.4 标准曲线的制作
        1.2.5 检出限和定量限
        1.2.6 回收率和精密度
        1.2.6 SDS-PAGE分析[26]
2 结果
    2.1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索马甜方法的建立
        2.1.1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结果
        2.1.2 色谱条件及样品处理条件的确定
        2.1.3 标准曲线方程
        2.1.4 检出限及定量限
        2.1.5 回收率和精密度
    2.2 SDS-PAGE分析方法的建立
3 结论

(8)食品甜味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甜味肽的常见种类与来源
    1.1 二肽及其衍生物
    1.2 其它甜味肽
    1.3 甜味蛋白
2 甜味肽的特性特征
3 甜味肽的作用机制
4 研究展望

(9)小麦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CTP)与索马甜类蛋白(TLP)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载体与菌株
        1.1.3 试剂与药品
        1.1.4 引物
    1.2 方法
        1.2.1 植物培养
        1.2.2 基因克隆
        1.2.3 酵母双杂交载体构建
        1.2.4 双分子荧光互补载体的构建
        1.2.5 酵母双杂交
        1.2.6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用载体的构建
    2.2 酵母双杂交验证Ta TCTP与Ta LTP的相互作用
    2.3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验证TCTP与LTP的相互作用
3 讨论
4 结论

四、索马甜(Thaumatin)(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甜味剂的开发应用及展望[J]. 谭家忠,廖娜,张宝堂,范斌.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2(01)
  • [2]甘蔗割手密种类甜蛋白家族鉴定及栽培种同源基因功能分析[J]. 苏亚春,李聪娜,苏炜华,尤垂淮,岑光莉,张畅,任永娟,阙友雄. 作物学报, 2021(07)
  • [3]一种基于TRV-VIGS的高通量大豆基因功能验证方法[J]. 孙天杰,麻楠,孙立永,王梦璇,孙希哲,张洁,王冬梅.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0(11)
  • [4]壳聚糖诱导提高胶红酵母对草莓采后病害防治效力的分子机制研究[D]. 顾宁. 江苏大学, 2020(02)
  • [5]赤水金钗石斛活性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抗病毒活性的研究[D]. 李洙锐. 贵州大学, 2020(04)
  • [6]食用索马甜对小鼠血糖及血脂的影响[J]. 姜少磊,刘兵峰,刘钟栋. 食品工业科技, 2020(08)
  • [7]基于色谱法和电泳法建立饮料中索马甜的分析测试方法[J]. 邵彪,周小兰,王琳琳,陈刚.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9(07)
  • [8]食品甜味肽的研究进展[J]. 全琦,唐俊妮. 怀化学院学报, 2019(05)
  • [9]小麦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CTP)与索马甜类蛋白(TLP)的相互作用[J]. 麻楠,乔金柱,孙天杰,李姗,魏凤菊,王冬梅.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8(06)
  • [10]天然甜味蛋白索马甜的研究进展[J]. 张泽生,李雨蒙,孙明哲,刘亚萍,刘暄.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8(05)

标签:;  ;  ;  ;  ;  

奇异果甜蛋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