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轮胎还存在三大不足

国产轮胎还存在三大不足

一、国产轮胎尚存在三个不足(论文文献综述)

殷浩[1](2021)在《低温氟橡胶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温氟橡胶具有优异耐热性的同时也拥有比普通氟橡胶更为优异的耐低温性能。本文对国内外四种牌号低温氟橡胶进行基本结构的对比,并选用基础配方对四种氟橡胶的脆性温度、回缩温度(TR-10)与其他基本力学性能展开研究。并选用一种国产低温氟橡胶作为基体,研究补强填充体系、硫化体系与吸酸剂体系对低温氟橡胶的性能影响规律。将废轮胎热裂解炭黑作为补强填充体系引入低温氟橡胶中,并与N990作对比,研究废轮胎热裂解炭黑(CBp)对低温氟橡胶补强性能,并采用三种方法对废轮胎热解炭黑进行改性提质,以提升其对低温氟橡胶的补强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基本确定了国产氟橡胶CG-FLT、国外牌号Viton600S、PL855与VPL85540的主要组成结构,CG-FLT、Viton 600S与PL855均为相似结构组成的偏氟醚类氟橡胶,其结构单元有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全氟甲基乙烯基醚与硫化点单体,而VPL85540由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全氟甲基乙烯基醚、全氟甲氧基亚甲基乙烯基醚与硫化点单体组成。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得出国产氟橡胶CG-FLT、国外牌号Viton 600S与PL855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均在-30℃左右,其中国产氟橡胶CG-FLT与国外牌号PL855氟橡胶玻璃化转变温度接近,且为三者中最低。而VPL85540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达到了-40℃,低温性能最好。通过门尼松弛速率MSR以及旋转流变仪ARES-G2的测试,得出了四种牌号低温氟橡胶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大小关系:PL855>VPL85540>600S>CG-FLT。经过基础配方对比得出,Tg相同的CG-FLT、Viton 600S与PL855三种低温氟橡胶具有基本相同的脆性温度与回缩温度(TR-10),玻璃化转变温度最低的VPL85540具有最低的脆性温度与回缩温度。小粒径炭黑如N550与N330相对于大粒径N990对氟橡胶的补强效率更高,并且小粒径炭黑对氟橡胶的硬度提升更明显。氟橡胶中小粒径炭黑与大粒径炭黑并用可以获得优异的拉伸性能,并能小幅降低脆性温度。补强填料的加入会增加低温氟橡胶的压缩永久变形,并且小粒径炭黑对压缩永久变形的增加更为明显。N990填充氟橡胶的脆性温度比未填充的升高,但随着N990填充分数增加,脆性温度小幅降低。但补强填料的份数与粒径大小对低温氟橡胶的回缩温度(TR-10)不产生影响。等质量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引发低温氟橡胶交联效率要低于全称(双二五),且拉伸性能与压缩永久变形要比双二五硫化胶差,因此低温氟橡胶硫化剂优先选用双二五。Zn O作为吸酸剂体系的低温氟橡胶各项性能都要优于Mg O/Ca(OH)2,因此低温氟橡胶的吸酸剂体系优先选用Zn O。废轮胎热裂解炭黑(CBp)补强氟橡胶会对氟橡胶的硫化特性造成较大影响:CBp补强氟橡胶硫化时的最高扭矩值MH要高于N990,同时CBp具有强烈延缓氟橡胶硫化速度的效应。CBp补强氟橡胶拉伸模量与硬度高于N990,但拉伸强度比N990低。CBp补强氟橡胶的压缩永久变形与脆性温度都不如N990。不同方法改性CBp对其补强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利用超临界流体将碳纳米管(CNT)负载到CBp上的杂化粒子的改性效果最优,在没有明显影响硫化特性、压缩永久变形与脆性温度的基础上,较大幅度提升了CBp补强氟橡胶拉伸性能。

唐金保[2](2021)在《矿用三车体铰接式运输车辆双电机转矩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矿用井下电动车辆在煤矿的使用量越来越多,多种电机驱动形式的矿用电动车辆出现。包括轮毂电机直接驱动的形式,还有在传统防爆柴油机的传动结构上直接把内燃机更换为电池电机结构,这样的方法使得电动车各个轴在电机驱动时不能合理的得到应有的驱动力矩。这种情况让本就电池容量有限的电动车辆更加难于胜任矿用重型工程作业。除了电池容量问题,还可能造成散热困难等。所以对井下矿用车辆的轴上的驱动力矩合理分配就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本文研究了在原有两车体的基础上改进为由前车体、中间车体、后车体三车体的结构下的前后电机驱动力矩分配,增加了井下车辆在工程中的灵活运动性能。车辆驱动形式为四轮驱动,车轴分布在前车体和后车体上,前车体和中间车体之间为垂直铰接方式连接,中间车体和后车体通过回转机构连接。文章确定了三车体前后双电机驱动的动力驱动形式,在分析以往学者所研究的动力驱动控制策略后,选择了车辆滑转率为被控制对象的控制系统进行研究。随后文章对矿用前后双电机铰接车辆进行了动力学建模,建立了基于车辆和大地的坐标系。文章根据研究车辆的结构和车辆的具体使用情况,在保证车辆模型的准确性的情况下,对该三车体铰接车辆的整体构造进行了适当的简化,最后建立了两轴三车体的电动车辆多自由度的动力学模型。同时文章建立了基于GIM理论的纯理论轮胎模型,分别计算了轮胎模型算需要的滑转率、侧偏角以及垂直载荷三个轮胎输入。忽略空气阻力因素影响,车辆的主要受力通过轮胎和地面接触得到,通过这些参数把车辆模型与车体模型相结合,并把车辆的力和力矩对纵向和侧向进行分解,为后面章节奠定基础。然后在MATLB软件里面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搭建,给一定的输入条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随后对车辆在工作时的主要参数进行了实时估计,包括质心位置、转动惯量、车辆质量参数、路面坡度四个参数。其中在计算质心位置和转动惯量这些参数时,主要考虑前车体的变化量,因为前车体是载货区域,我们假设中间车体和后车体质心位置和转动惯量不发生改变,利用线性拟合等方法对上述参数进行了估计。然后对质量参数进行了估计,质量参数估计时用到了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前车体的沿纵向方向的加速度。这里我们假设车轮不打滑,电机输出的力矩为前车体受到的力矩,最后利用牛顿第二定理实现前车体质量估计。随后对车辆的坡度进行了估计,其中使用的是卡尔曼滤波器的方法进行的。在文章最后部分,选择了车辆的前后电机独立驱动的驱动形式,并说明了本文控制的原理,控制量前后为电机输出转矩以及被控制对象为车辆的滑转率。结合驾驶员对总力矩的期望算出所需的总力矩,并对两个电机的输出转矩进行了分配,分为两个阶段,最终分别得到前后电机的输出转矩。文章最后对上述控制进行了验证,分为直行和一定铰接角度两种工况,得到了四个轮胎的滑转率以及电机转矩输出,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用性。本文最后对论文整体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以后能够加以改变的方向如参数识别等进行了展望。

王晓建[3](2021)在《异戊橡胶湿法混炼及其在航空轮胎部位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性能优异的天然橡胶是航空轮胎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异戊橡胶因化学结构与天然橡胶相似,被誉为天然橡胶最理想的替代者,但异戊橡胶加工性能与力学性能与天然橡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本论文通过开发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混炼技术,得到加工性能良好、力学性能可匹配天然橡胶的公斤级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母炼胶。通过对比湿法胶配方胶与航空轮胎关键部位配方胶的性能差异,确定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胶在航空轮胎部位胶中应用具备可行性,并结合部位胶性能的影响因素提出航空轮胎硫化参数精准确定的方法。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混炼技术开发。实验发现依靠高速机械剪切力,极性白炭黑在非极性溶剂正己烷中可以与偶联剂TESPT发生原位反应。利用该反应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优的白炭黑悬浮液制备技术参数。结合异戊橡胶工业化生产工艺流程确定了混合液的脱挥方式,打通了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胶制备的工艺流程,并以此得到了公斤级湿法母炼胶,经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填料分散度进行检验,湿法胶中白炭黑分散等级可以达到最高等级10级。2.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母炼胶在航空胎部位胶中应用可行性分析。首先进行了白炭黑湿法填充异戊胶、白炭黑干法填充异戊胶、白炭黑干法填充天然橡胶的性能对比,白炭黑湿法填充不仅能大幅度缩短混炼时间,更能提升异戊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湿法胶中白炭黑聚集体尺寸在100nm以下,干法胶中聚集体尺寸约1μm,白炭黑分散性的提升,弥补了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之间差距,使其与天然橡胶干法胶性能持平。接着筛选出综合性能最优的炭黑,并与不同白炭黑填充量的湿法母炼胶进行复配,其中20份白炭黑与30份炭黑填充并用效果最佳。最后将湿法母炼胶等比例替代航空轮胎胎面胶、胎侧胶、胎体胶后发现,湿法胶最适合用作胎体胶。3.航空轮胎硫化工艺优化。通过详细探讨硫化三要素对部位胶性能的影响,得出低温长时间硫化可以提高配方胶性能的结论。使用橡胶加工分析仪应变扫描扭矩值对硫化橡胶100%应变内的定伸应力值进行定量计算,并将该计算方法用于实胎中检验,通过对轮胎内部胶片的性能检测,发现实测值与计算值相对误差较小,轮胎硫化时间缩短20min后,部件材料性能可得到明显提升。

佟伟[4](2021)在《子午线航空轮胎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子午线航空轮胎技术是目前航空轮胎技术中最核心的内容,航空轮胎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航空子午胎技术是西方国家对我国重点封锁的关键技术之一,从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关键材料、关键设备、试验方法到技术标准都必须依靠自主研发。本论文重点对子午线航空轮胎的窄带束层复杂曲线的缠绕技术(S型缠绕、Z型缠绕),硫化工艺进行研究,对子午线航空轮胎的静力和动力分析及试验展开研究和攻关。通过对子午线航空轮胎窄带束层的缠绕技术进行研究,确定了S-2型缠绕和Z型缠绕两种设计的方案,完成了模型搭建、程序编写、复杂曲线缠绕,形成了航空胎冠带曲线简易计算工具,实际进行了两种方案的缠绕试验,确认缠绕效果。理论分析和试验表明两种方案均满足设计要求,都具有可行性。鉴于子午线航空轮胎的特殊结构,通过对子午线航空轮胎的硫化工艺技术研究,引入了新型等压变温硫化工艺,进行硫化模型搭建,模型计算对比,发现其能够明显降低过硫化程度。选定现有硫化机台进行热工管路改造,通过硫化测温,实际验证新型等压变温硫化工艺满足子午线航空轮胎硫化工艺要求。通过测试做不同的结构方案子午线轮胎,对不同的带束层结构的子午线航空轮胎进行了静力和动力的分析,将实际测试的动力和静力试验结果比对有限元分析的结果,表明都是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且有限元的分析结果和实际测试的趋势相对一致。动力试验结果表明Z型缠绕带束层结构为最优方案,并间接验证了新型等压变温硫化工艺的可行性。通过研究与实验,形成了复杂曲线缠绕的带束层技术,优选出了符合航空子午胎安全使用性能要求的子午线航空轮胎硫化工艺;试做轮胎,对成品轮胎进行了静力和动力实验。通过本论文,形成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子午胎设计和制造技术,填补我国民用子午线航空轮胎的技术空白,为子午线航空轮胎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雷北海[5](2020)在《适时四驱汽车轴间扭矩分配离合器扭矩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SUV车型市场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四轮驱动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满足市场对四驱汽车动力性和稳定性的改善需求,需要基于某国产轴间离合器,开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性能完善的适时四驱控制系统,这对于我国汽车行业自主品牌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以搭载某国产电磁型多片湿式中央离合器的适时四驱汽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台架实验研究该离合器的扭矩特性,并通过动力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轴间扭矩分配对汽车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接着针对直线工况和转向工况的不同需求提出了各自的四驱控制策略,最后通过离线仿真和实车标定的手段对本文四驱控制策略进行验证。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本文选定的适时四驱汽车底盘传动构型进行分析与建模,然后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某国产电磁型多片湿式中央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及扭矩特性,并提出了扭矩特性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接着搭建了离合器实验台架对其扭矩特性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并基于实验结果搭建了离合器扭矩模型和温度模型。(2)基于汽车轮胎动力学分别分析了轴间扭矩分配对汽车纵向附着特性和侧向稳定性的影响,同时还基于二自由度和七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包含理想横摆角速度和车轮滑转率等在内的四驱控制系统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为后面控制策略的搭建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3)针对四驱汽车在直行工况和转向工况下对整车性能需求的不同,分别提出了“基于驾驶员驾驶意图识别的预加载控制+基于前后轴车轮滑转率差的反馈控制”和“基于驾驶员驾驶意图识别的主动转向干预控制+基于横摆力矩偏差率的主动转向修正控制”的两部分控制策略;同时基于产业化的需求,提出了四驱控制系统与整车制动系统的协调控制策略,以及离合器温度过载保护控制策略。(4)基于搭建好的四驱控制Simulink模型,利用CarSim软件搭建离线仿真环境,并在几种典型的直线行驶工况和转向行驶工况下进行仿真实验。接着基于某国产轴间离合器改装某国产SUV车型,利用课题组自主开发的电路板作为四驱控制的ECU,在几种典型工况下进行实车标定实验,并通过VehicleSpy软件收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离线仿真和实车标定结果显示:本文研究设计的适时四驱系统在直行工况下能够抑制车轮不期望的打滑现象,改善整车动力性能的表现;而在转向工况下,本适时四驱系统能够拓宽车辆侧向稳定的极限,提高车辆侧向稳定潜能,且可适当调整车辆的稳态转向姿态,满足不同的转向特性需求。

邹晶晶[6](2020)在《沥青混合料生产环境负荷数据库及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沥青混合料是引起公路基础设施高能耗高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力推进绿色交通的时代背景下,沥青混合料的绿色发展成为趋势。LCA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可以全面评价沥青混合料的环境影响。然而,目前沥青混合料的环境负荷研究存在着技术背景差异大、可比性差等问题,更未形成沥青混合料绿色发展评价的标准体系。基于此,本文在沥青混合料环境生产排放清单调查基础上,对各大地域的AC和SMA两种常见沥青混合料分别进行了生产环境排放清单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将成果汇总构建了沥青混合料生产环境负荷数据库;另一方面提出了沥青混合料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并确定了权重和评价标准,建立了沥青混合料绿色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首先,采用基于流程的环境寿命周期清单分析法,对沥青混合料沥青生产、集料生产、运输、拌和和施工各个阶段进行了调查,获得各子阶段的CO2、CO、SO2、NOx、CH4、N2O、NMVOC和PM等环境排放数据。根据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特点,建立了环境排放清单计算模型,对全国七个地域的AC(粗粒式、中粒式和细粒式)和SMA共6种混合料的24个生产情景进行了排放清单分析。其次,以沥青混合料生产排放清单为基础,选取GWP、HTP、POCP和AP四类环境影响,分地域进行了各生产情景下沥青混合料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并采用DQI-Monte Carlo模拟方法分析了沥青混合料环境排放和影响评价结果的置信区间和不确定度,证明了研究评价结果的合理性。随后,以Access软件为基础进行了沥青混合料生产环境负荷数据库设计。设计的数据库包含了沥青混合料生产的排放清单数据、环境影响数据以及相关基础信息,并设计了方便用户使用的查询窗体界面。最后,以沥青混合料生产环境排放调查和影响评价结果为依据提出了其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基于AHP法分地域调查计算了指标权重并建立了评价标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沥青混合料绿色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本文建立的沥青混合料生产环境负荷数据库有利于完善沥青混合料环境寿命周期数据缺乏和可比性差的问题,建立的评价方法对沥青混合料绿色发展评价具有意义。

涂力川[7](2020)在《含废料和岩沥青复合改性沥青的OGFC性能研究》文中提出OGFC路面不仅可以改变城市内涝和城市热岛效应,还能改善雨天山区陡坡路面的防滑性和高速公路抑制水雾的能力。OGFC路面在拥有良好的透水性、降噪性和防滑性的同时,需要用高粘度的沥青来维持大空隙率混合料的紧密性。而废旧橡胶粉和岩沥青作为沥青改性剂使用时能极大地增强沥青的粘附性,废机油能降低沥青的旋转粘度从而改善施工和易性。本文从节约资源和废物利用的角度出发,选则以废料和岩沥青作为基础材料来开发高粘沥青并将其用于OGFC路面。通过对多种型号的增粘剂进行室内试验筛选,确定了采用SIS作为高粘沥青开发的增粘剂。按照单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废料、岩沥青和SIS各组分的掺加比例,最终开发出含废机油和不含废机油的两种复合高粘改性沥青,其配方分别为:70号基质沥青+10%废胶粉+6%岩沥青+8%SIS和70号基质沥青+15%废胶粉+6%岩沥青+6%SIS+2%废机油。选择市售国产TPS改性剂制备的高粘沥青作为对照,对三种高粘沥青的三大指标、60℃动力粘度、135℃旋转粘度进行了简单的对比,结果表明自制的两种高粘改性沥青在粘度性能方面和TPS高粘改性沥青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对三种高粘沥青进行感温性、抗老化性、流变性能的测试和微观形貌观察,结果表明三种高粘改性沥青都属于低感温性沥青,自制高粘改性沥青的感温性高于国产TPS高粘改性沥青;两种自制高粘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优于国产TPS高粘改性沥青;TPS高粘改性沥青的抗高温变形能力较好。通过对三种高粘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确定了OGFC-13混合料的级配并通过谢伦堡析漏试验和肯塔堡飞散试验确定了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分别为4.46%、4.50%、4.59%。研究了三种高粘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透水性和经济性。结果表明三种高粘改性沥青混合料都能满足透水性沥青路面的技术要求,自制的两种复合高粘改性OGFC-13混合料低温性能和高温性能略低于国产TPS高粘改性沥青混合料。三种高粘改性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均超过4000次/mm,高温性能良好;路面渗水系数均超过了2000m L/min,透水性良好;两种自制的高粘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滑性能均高于国产TPS高粘改性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均非常好。研究证明开发的复合高粘改性沥青制备的OGFC-13具有较好的路用性能和性价比,可应用于道路工程。

尹珩沣[8](2020)在《基于硬件在环测试的轮胎与ESC匹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作为车辆重要的底盘电控系统之一,通过改善汽车的操作稳定性可以有效降低车辆在复杂和极限工况下事故的发生率。随着ESC技术的成熟和成本降低,电子稳定性控制产品逐渐成为新车的标准配置,再加之轮胎力学特性对ESC的性能会有较大影响。因此,针对确定的ESC产品,提前确定好所需轮胎的特性参数的合格区间,能够减少整车厂在轮胎标定时花费的时间和成本。此外,使用实车进行ESC工况测试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硬件在环(HIL,Hardware In Loop)台架试验的轮胎与ESC的匹配方法。首先,完成了整车模型的搭建。根据整车质心高度及转动惯量试验、弹簧及减震器试验和悬架K&C特性试验的测试数据在Car Sim中对整车车体、空气动力学、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前后悬架进行了模型搭建。通过进行防滑拖车轮胎力学试验的测试数据,进行了Pac2002轮胎模型参数的辨识,得到了轮胎模型中的全部参数,并编写了S函数(S-Function)将辨识后的Pac2002轮胎模型外接于Car Sim。其次,在国家标准汽车操作稳定性试验工况下对轮胎用户缩放因子对工况评价指标响应的灵敏性进行了研究。先在Car Sim中设置了所需测试工况的场景,并在Matlab中编写了工况评价指标的计算程序;而后设置了Car Sim/Matlab/Isight三个软件联合仿真的接口,通过在Isight中改变轮胎用户缩放因子的值,筛选出对不同工况评价指标响应较大的轮胎用户缩放因子。再次,完成了硬件在环试验台架的硬件搭建和软件程序编写。依据硬件在环试验台架的总体设计方案,完成了上位机、工控机、功能板卡之间的连线,以及ESC实物、车辆制动系统、三维旋转台、轮速模拟机构等硬件设备的装载与连接。在Lab 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实验室虚拟仪器工作平台)软件中编写了台架传感器数据采集、三维旋转平台控制、CAN信号接收与发送、轮速信号采集等程序的编写,并实现了Car Sim和Lab VIEW的联合仿真。最后,利用硬件在环台架试验确定了使用特定ESC产品条件下的轮胎特性函数的取值范围。在轮胎用户缩放因子灵敏性分析的基础上,以侧偏刚度作为轮胎与ESC匹配的研究对象,分析了Pac2002轮胎模型参数PKY1和PKY2对侧偏刚度与垂直载荷关系的影响;此后在Car Sim中搭建Pac2002轮胎模型,通过调节目标参数改变轮胎特性。根据ESC评价工况评价指标的合格范围,确定了轮胎参数的取值范围以及侧偏刚度特性的合格范围,从而确定了轮胎特性F、G、H函数的取值范围,达到为轮胎性能开发提供参考的目的。

查晓艳[9](2020)在《Y轮胎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轮胎作为汽车的重要零部件,轮胎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公路基础建设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轮胎生产国。随着国际轮胎制造产业逐渐向中国转移,中国轮胎市场成为国际化竞争的市场。在近几年,Y轮胎公司在国内面临着众多外资品牌和本土品牌的竞争和挑战。在日趋激烈和快速变换的市场中,消费者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Y轮胎公司应该如何制定符合当前市场的营销策略,从而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赢得市场,保持可持续发展。本论文以Y轮胎公司为基础,分析了Y轮胎在中国市场的宏观环境,分别用PEST(法律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社会因素)和五力分析模型(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同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对宏观环境和行业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且指出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助STP理论对Y轮胎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定位。借助4P理论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方面进行优化,并且给出了Y轮胎公司新市场营销策略实施的步骤与保障。本文通过对Y轮胎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的研究,有利于Y轮胎公司制定未来更符合国内目前市场情况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另外也可以为其他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国内的轮胎企业能够向国外领先的企业学习其先进的营销理念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丁海楠[10](2020)在《HQ轮胎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轮胎行业面临着粗放发展、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我国的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给轮胎行业带来了挑战与机遇,面对新的经济大环境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轮胎企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从而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本文的研究对象为HQ轮胎有限公司,公司以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制造和销售为主业,是山东省东营市的名牌轮胎企业。相比于日新月异的经济大环境,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生产智能化程度低、企业品牌价值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另外,在市场中的份额也低,在日益革新的竞争局面下,亟需转型升级。经过研究相关文献,搜集关于HQ轮胎有限公司的资料,对宏观环境和公司内部情况进行分析,先后对该公司进行了经营状况、组织结构和人员技术研发能力和制度进行分析;然后通过SWOT对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和制定,得出最优战略。最后,以公司的发展战略为蓝图,为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包括组织结构建设、完善公司制度、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人才保障体系和企业文化建设等。

二、国产轮胎尚存在三个不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轮胎尚存在三个不足(论文提纲范文)

(1)低温氟橡胶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氟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1.1.1 氟橡胶的结构与分类
        1.1.2 氟橡胶的性能
        1.1.3 氟橡胶的应用
    1.2 氟橡胶的配合体系
        1.2.1 硫化体系
        1.2.2 补强体系
        1.2.3 加工助剂
        1.2.4 吸酸剂
    1.3 氟橡胶研究进展
        1.3.1 新种类氟橡胶合成研究进展
        1.3.2 氟橡胶共混研究进展
        1.3.3 氟橡胶填充体系研究进展
        1.3.4 低温氟橡胶研究进展
        1.3.5 橡胶低温性能测试方法
    1.4 废旧轮胎热裂解炭黑概述
        1.4.1 固体废物热解技术的发展
        1.4.2 热解的基本过程
        1.4.3 废轮胎的热裂解机理
        1.4.4 热解炭黑的性质
    1.5 超临界流体概述
    1.6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四种低温氟橡胶结构与基本性能对比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试样制备
        2.1.4 测试与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四种低温氟橡胶结构分析
        2.2.2 四种低温氟橡胶基本性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合体系对国产低温氟橡胶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材料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3 试样制备
        3.1.4 测试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填料体系对低温氟橡胶性能的影响
        3.2.2 硫化体系对低温氟橡胶性能的影响
        3.2.3 吸酸剂对低温氟橡胶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轮胎热裂解炭黑在氟橡胶中的应用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材料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1.3 试样制备
        4.1.4 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废轮胎热解炭黑在低温氟橡胶中的补强性能
        4.2.2 改性废轮胎热解炭黑在低温氟橡胶中的补强性能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矿用三车体铰接式运输车辆双电机转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矿用电动车辆的发展研究现状
        1.2.2 我国矿用电动车辆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3 电动铰接车辆动力系统控制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2 矿用三车体铰接式运输车动力学建模
    2.1 模型分析和参考坐标系建立
        2.1.1 模型分析
        2.1.2 参考坐标系建立
    2.2 车辆动力学模型
        2.2.1 车辆动力学方程
        2.2.2 车辆轮胎模型
    2.3 轮胎输入参数
        2.3.1 车轮的滑转率
        2.3.2 车轮的侧偏角
        2.3.3 车轮的垂直载荷
    2.4 车辆受力分解
    2.5 本章小结
3 铰接车辆模型仿真和分析
    3.1 软件简介
        3.1.1 MATLAB简介
        3.1.2 Simulink模块简介
    3.2 车辆模型搭建
    3.3 模型验证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车辆的主要参数的估计
    4.1 车辆参数估计
        4.1.1 车辆参数分析和假设
    4.2 车辆质量参数估计
    4.3 车辆质心位置估计
    4.4 车辆路面坡度估计
    4.5 本章小结
5.车辆的驱动形式与驱动力控制原理
    5.1 驱动形式
    5.2 驱动力控制原理
        5.2.1 总转矩计算
        5.2.2 驱动转矩分配
    5.3 仿真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异戊橡胶湿法混炼及其在航空轮胎部位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轮胎产业技术
        1.1.1 轮胎产业技术概述
        1.1.2 轮胎制造原材料
        1.1.3 轮胎制造工艺
    1.2 轮胎用天然橡胶
        1.2.1 天然橡胶概述
        1.2.2 天然橡胶聚集态结构
        1.2.3 天然橡胶性质
        1.2.4 天然橡胶补强
        1.2.5 天然橡胶在高端轮胎中的应用
        1.2.6 国内天然橡胶资源现状
    1.3 异戊橡胶
        1.3.1 概述
        1.3.2 聚合催化体系
        1.3.3 异戊橡胶凝聚技术
        1.3.4 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的差别
        1.3.5 异戊橡胶供需现状与应用前景
    1.4 论文研究创新性
第2章 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混炼工艺
    2.1 前言
    2.2 实验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2.3 白炭黑悬浮液制备
        2.3.1 强剪切原位改性验证
        2.3.2 悬浮液制备技术参数确立
    2.4 白炭黑/异戊橡胶混合液干燥
        2.4.1 白炭黑/异戊橡胶混合液不同脱挥方式对比
        2.4.2 不同白炭黑填充份数的分散性
    2.5 小结
第3章 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母炼胶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3.3 白炭黑不同方式填充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性能对比
    3.4 湿法母炼胶配方胶的加工性能与力学性能
        3.4.1 不同炭黑填充异戊橡胶性能差异
        3.4.2 炭黑分散性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4.3 湿法母炼胶基础配方性能
    3.5 白炭黑/异戊橡胶湿法母炼胶生产型配方胶性能
    3.6 小结
第4章 航空轮胎硫化工艺优化
    4.1 前言
    4.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设备
    4.3 硫化三要素对部位胶性能的影响
        4.3.1 硫化压力对胶料性能的影响
        4.3.2 硫化温度与硫化时间对胶料性能的影响
    4.4 实验室条件下非等温硫化过程的模拟与验证
    4.5 橡胶加工分析仪判定硫化程度
    4.6 轮胎硫化时间优化与部位胶性能验证
    4.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子午线航空轮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航空产业背景
        1.1.1 产业相关政策
        1.1.2 外资垄断,振兴民族产业的需要
        1.1.3 亚太地区航空轮胎市场增长的需要
        1.1.4 全球航空轮胎子午化
    1.2 航空轮胎
    1.3 子午线航空轮胎
        1.3.1 子午线航空轮胎的定义
        1.3.2 子午线航空轮胎的特殊性
        1.3.3 子午线航空轮胎的先进性
    1.4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子午线航空轮胎窄带束层复杂曲线的缠绕技术研究
    2.1 概述
    2.2 样胎分析
        2.2.1 样胎解剖
        2.2.2 结构分析
    2.3 窄带束层复杂曲线的缠绕理论分析
        2.3.1 S型缠绕模型
        2.3.2 Z型缠绕模型
    2.4 窄带束条缠绕
        2.4.1 程序搭建
        2.4.2 S型带束层复杂曲线缠绕
        2.4.3 Z型带束层复杂曲线缠绕
    2.5 小结
3 子午线航空轮胎硫化工艺技术研究
    3.1 概述
    3.2 硫化模型搭建
        3.2.1 传统等压等温硫化工艺
        3.2.2 新型等压变温硫化工艺
    3.3 硫化设备改造
        3.3.1 外压管路系统改造
        3.3.2 内压管路系统改造
    3.4 硫化测温
        3.4.1 硫化测温仪介绍
        3.4.2 硫化测温程序
        3.4.3 数据处理分析
    3.5 小结
4 子午线航空轮胎静力和动力分析及试验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成品轮胎试做
        4.2.2 静力试验
        4.2.3 动力试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接地压力
        4.3.2 接地印痕
        4.3.3 外缘尺寸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适时四驱汽车轴间扭矩分配离合器扭矩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四轮驱动系统概述
    1.2 四轮驱动系统轴间扭矩分配方式概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轴间扭矩分配离合器扭矩特性研究
    2.1 适时四驱汽车底盘传动构型
    2.2 轴间扭矩分配离合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轴间扭矩分配离合器扭矩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3.1 离合器扭矩特性
        2.3.2 扭矩特性影响因素
    2.4 轴间扭矩分配离合器扭矩特性台架实验
        2.4.1 离合器扭矩特性实验台架搭建
        2.4.2 离合器扭矩特性实验及分析
    2.5 轴间扭矩分配离合器模型搭建
        2.5.1 离合器温度模型搭建
        2.5.2 离合器扭矩模型搭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适时四驱汽车动力学特性理论分析
    3.1 轮胎动力学理论分析
        3.1.1 四驱汽车纵向附着特性与侧偏特性关系分析
        3.1.2 直线工况下四驱汽车动力性分析
        3.1.3 转向工况下四驱汽车稳定性分析
    3.2 四驱控制系统关键参数理论计算
        3.2.1 前后轴动态载荷计算
        3.2.2 理想横摆角速度计算
        3.2.3 车轮滑转率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适时四驱汽车轴间扭矩分配控制策略研究
    4.1 适时四驱汽车轴间扭矩分配控制策略总体架构
    4.2 直行工况下四驱汽车轴间扭矩分配控制策略研究
        4.2.1 基于驾驶员驾驶意图识别的预加载控制
        4.2.2 基于前后轴车轮滑转率差的反馈控制
    4.3 转向工况下四驱汽车轴间扭矩分配控制策略研究
        4.3.1 基于驾驶员驾驶意图识别的主动转向干预控制
        4.3.2 基于横摆力矩偏差率的主动转向修正控制
    4.4 协调控制
        4.4.1 离合器温度过载保护
        4.4.2 四驱系统与制动系统协调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离线仿真及实车试验验证
    5.1 CarSim与 Simulink联合仿真
        5.1.1 CarSim车辆模型
        5.1.2 直线工况离线仿真及评价
        5.1.3 转向工况离线仿真及评价
        5.1.4 离线仿真结论及评价
    5.2 实车试验
        5.2.1 试验条件及准备
        5.2.2 直线工况实车试验及评价
        5.2.3 转向工况实车试验及评价
        5.2.4 实车试验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沥青混合料生产环境负荷数据库及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沥青混合料环境寿命周期环境负荷研究
        1.2.2 沥青混合料环境负荷数据库的建立
        1.2.3 沥青混合料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沥青混合料生产环境排放清单调查与分析
    2.1 清单调查技术框架的确定
        2.1.1 LCA方法概述
        2.1.2 目的和范围
        2.1.3 基本假设
    2.2 沥青混合料生产环境排放清单调查
        2.2.1 电能生产清单调查
        2.2.2 沥青生产清单调查
        2.2.3 集料生产清单调查
        2.2.4 材料运输清单调查
        2.2.5 拌和阶段清单调查
        2.2.6 施工阶段清单调查
    2.3 沥青混合料生产环境排放清单分析
        2.3.1 分析模型的确定
        2.3.2 沥青混合料生产的LCI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沥青混合料生产环境影响评价
    3.1 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的确定
        3.1.1 影响类型的选择
        3.1.2 特征化方法的确定
    3.2 沥青混合料生产环境影响量化分析
        3.2.1 AC混合料的环境影响的量化
        3.2.2 SMA混合料的环境影响的量化
        3.2.3 混合料环境影响结果分析
    3.3 沥青混合料生产环境负荷数据不确定性分析
        3.3.1 不确定性分析的原理
        3.3.2 不确定性分析的实现方法
        3.3.3 沥青混合料环境寿命周期数据的不确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沥青混合料生产环境负荷数据库建立
    4.1 沥青混合料环境负荷数据库的系统设计
        4.1.1 数据库的总体设计
        4.1.2 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4.2 沥青混合料环境负荷数据库的功能设计
        4.2.1 综合信息查询功能
        4.2.2 清单数据查询功能
        4.2.3 环境影响查询功能
    4.3 沥青混合料环境负荷数据库的实施
        4.3.1 表和表关系的创建
        4.3.2 用户界面的创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沥青混合料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5.1 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5.2 沥青混合料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5.2.1 指标选择依据分析
        5.2.2 评价指标的选择
    5.3 沥青混合料绿色发展指标权重研究
        5.3.1 指标权重设置原理
        5.3.2 权重调查分析
        5.3.3 指标权重确定
    5.4 沥青混合料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5.4.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5.4.2 评价标准确定
        5.4.3 评价方法应用——实景分析
        5.4.4 评价体系的优势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沥青混合料生产环境排放清单汇总表
    附录2 沥青混合料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汇总表
    附录3 沥青混合料绿色发展评价层次分析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含废料和岩沥青复合改性沥青的OGFC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OGFC的发展历史
        1.2.2 废旧橡胶粉/废机油的研究概况
        1.2.3 岩沥青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筛选及高粘沥青制备
    2.1 试验准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验设备
        2.1.3 性能指标
        2.1.4 制备工艺
    2.2 增粘剂的筛选
        2.2.1 筛选步骤
        2.2.2 筛选结果与分析
    2.3 试验与分析
        2.3.1 废旧橡胶粉掺量的确定
        2.3.2 岩沥青掺量的确定
        2.3.3 SIS掺量的确定
        2.3.4 废机油掺量的确定
        2.3.5 高粘度改性沥青的制备
    2.4 小结
第三章 高粘度改性沥青性能对比研究
    3.1 高粘度改性沥青基本性能比较
        3.1.1 国产TPS高粘改性沥青的制备
        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温度敏感性研究
        3.2.1 针入度指数PI
        3.2.2 针入度—粘度指数PVN
    3.3 抗老化性能研究
    3.4 显微形貌分析
    3.5 流变性能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粘改性沥青OGFC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1 原材料性能检测
        4.1.1 沥青
        4.1.2 集料
        4.1.3 填充料
    4.2 配合比设计
        4.2.1 目标空隙率的确定
        4.2.2 矿料的最大粒径
        4.2.3 级配的初选
        4.2.4 初定级配和油石比
    4.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4.3.1 最大油石比
        4.3.2 最小油石比
        4.3.3 最佳油石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粘改性沥青OGFC混合料性能研究
    5.1 高温稳定性研究
        5.1.1 马歇尔试验
        5.1.2 车辙试验
    5.2 低温抗裂性研究
    5.3 抗水损坏性研究
    5.4 透水性研究
    5.5 抗滑性研究
    5.6 经济性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基于硬件在环测试的轮胎与ESC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简介
        1.2.1 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
        1.2.2 轮胎与整车匹配
        1.2.3 硬件在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轮胎对底盘电控系统的影响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硬件在环测试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子系统特性试验和CarSim整车模型搭建
    2.1 CarSim动力学仿真软件
    2.2 车辆的子系统特性测试简介
        2.2.1 整车质心高度及转动惯量试验
        2.2.2 弹簧及减震器试验
        2.2.3 悬架K&C特性试验
    2.3 基于CarSim的整车模型建立
        2.3.1 车体建模
        2.3.2 空气动力学建模
        2.3.3 转向系统建模
        2.3.4 传动系统建模
        2.3.5 悬架建模
        2.3.6 轮胎建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汽车操稳性试验工况的轮胎用户缩放因子灵敏分析
    3.1 ESC系统控制变量及其汽车操稳性测试工况
        3.1.1 ESC系统的控制变量及状态判定
        3.1.2 汽车操作稳定性测试工况简介
    3.2 轮胎用户缩放因子简介
    3.3 CarSim/Matlab/Isight联合仿真方法简介
    3.4 轮胎缩放因子对测试工况评价指标的灵敏性分析
        3.4.1 蛇形工况
        3.4.2 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工况
        3.4.3 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工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硬件在环测试台架搭建及软件编写
    4.1 硬件在环测试台架整体方案设计
    4.2 Lab VIEW RT实时系统及硬件构成
    4.3 硬件在环测试台硬件设施搭建
        4.3.1 制动器及制动轮缸传感器
        4.3.2 三维旋转平台
        4.3.3 轮速模拟机构
        4.3.4 ESC实物
    4.4 硬件在环测试台软件程序设计
        4.4.1 CarSim与 Lab VIEW软件的连接
        4.4.2 制动轮缸数据采集程序
        4.4.3 三维旋转台控制程序
        4.4.4 轮速信号生成程序
        4.4.5 CAN信号的发送与接收程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轮胎与ESC匹配研究
    5.1 仿真测试流程
    5.2 轮胎侧偏刚度特性研究
        5.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5.2.2 车辆转向特性分析
        5.2.3 轮胎力学特性分析
        5.2.4 轮胎侧偏刚度特性分析
    5.3 轮胎与ESC匹配
        5.3.1 ESC评价工况
        5.3.2 轮胎侧偏刚度合格区间的确定
        5.3.4 轮胎特性函数合格区间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Y轮胎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STP理论
        2.1.1 市场细分
        2.1.2 目标市场
        2.1.3 市场定位
    2.2 4P理论
        2.2.1 产品策略
        2.2.2 价格策略
        2.2.3 渠道策略
        2.2.4 促销策略
第3章 Y轮胎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3.1 Y轮胎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3.1.1 法律政策因素
        3.1.2 经济因素
        3.1.3 科技因素
        3.1.4 社会因素
    3.2 Y轮胎公司的行业环境分析
        3.2.1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3.2.2 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3.2.3 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
        3.2.4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3.2.5 同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第4章 Y轮胎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公司概况
        4.1.1 公司简介
        4.1.2 公司组织结构
        4.1.3 公司主营业务
        4.1.4 公司经营业绩
    4.2 Y轮胎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
        4.2.1 市场定位现状及问题
        4.2.2 产品现状及问题
        4.2.3 价格现状及问题
        4.2.4 渠道现状及问题
        4.2.5 促销现状及问题
    4.3 Y轮胎公司市场营销策略问题产生的原因
        4.3.1 市场定位不够准确
        4.3.2 产品种类少且售后服务不完善
        4.3.3 缺乏科学的定价机制
        4.3.4 营销渠道缺乏创新
        4.3.5 促销推广和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第5章 Y轮胎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5.1 改进产品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
        5.1.1 市场细分改进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市场重定位
    5.2 优化营销策略的选择与具体内容
        5.2.1 产品策略
        5.2.2 价格策略
        5.2.3 渠道策略
        5.2.4 促销策略
第6章 Y轮胎公司市场营销优化策略的实施及保障
    6.1 Y轮胎公司市场营销优化策略实施的步骤
    6.2 Y轮胎公司市场营销优化策略实施的保障
        6.2.1 人力保障
        6.2.2 资金保障
        6.2.3 技术保障
        6.2.4 制度保障
第7章 结论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7.2.1 论文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10)HQ轮胎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HQ轮胎有限公司发展现状及内部环境分析
    2.1 HQ轮胎有限公司简介及发展现状
        2.1.1 公司简介
        2.1.2 发展现状
    2.2 HQ轮胎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2.2.1 经营状况分析
        2.2.2 公司组织结构和人员分析
        2.2.3 技术研发能力分析
        2.2.4 企业管理制度及管理系统分析
    2.3 HQ轮胎有限公司现有发展战略分析
        2.3.1 公司现有发展战略
        2.3.2 公司现有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HQ轮胎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公司所在行业竞争分析
        3.2.1 竞争对手分析
        3.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3.2.3 供应商分析
        3.2.4 购买者分析
        3.2.5 替代品分析
    3.3 HQ轮胎有限公司SWOT战略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会
        3.3.4 威胁
        3.3.5 HQ轮胎有限公司SWOT矩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HQ轮胎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4.1 公司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
        4.1.1 战略定位
        4.1.2 战略目标
    4.2 HQ轮胎有限公司总体战略制定
    4.3 职能战略规划
        4.3.1 市场营销战略
        4.3.2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4.3.3 财务战略
        4.3.4 品牌战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HQ轮胎有限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组织结构建设
    5.2 制度建设
    5.3 信息化保障
    5.4 人才保障
        5.4.1 优化人才配置
        5.4.2 完善员工培训学习机制
        5.4.3 健全激励机制
    5.5 企业文化建设保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国产轮胎尚存在三个不足(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温氟橡胶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 殷浩.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2]矿用三车体铰接式运输车辆双电机转矩控制研究[D]. 唐金保. 中北大学, 2021(09)
  • [3]异戊橡胶湿法混炼及其在航空轮胎部位胶中的应用研究[D]. 王晓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子午线航空轮胎技术研究[D]. 佟伟.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5]适时四驱汽车轴间扭矩分配离合器扭矩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D]. 雷北海. 吉林大学, 2020(08)
  • [6]沥青混合料生产环境负荷数据库及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研究[D]. 邹晶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含废料和岩沥青复合改性沥青的OGFC性能研究[D]. 涂力川.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基于硬件在环测试的轮胎与ESC匹配研究[D]. 尹珩沣. 长安大学, 2020(06)
  • [9]Y轮胎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查晓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3)
  • [10]HQ轮胎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丁海楠.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国产轮胎还存在三大不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