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湿地生态监测站开工

黑龙江湿地生态监测站开工

一、黑龙江湿地生态监测站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丛毓,邹元春,吕宪国,于寒,姜明[1](2021)在《湿地资源调查与湿地监测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监测是获取湿地资源及其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手段,其结果能够提供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核心信息,可以为湿地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目前,在中国湿地资源的管理工作中,尚未明确区分湿地资源调查与湿地监测的内涵和差别,因此,在实践中还不能将二者完全分开。对国内外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监测的发展概况进行综述;通过对比,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和区别;湿地资源调查侧重于掌握湿地资源现状,其具有周期长、尺度大和时效性差的特点;湿地监测偏重于掌握湿地动态,其具有持续性、频次高和实时性强的特点;最后,提出了未来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监测应该关注的问题。

李苗苗[2](2020)在《自然保护区监测现状及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以安徽黄山九龙峰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认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预示着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进入了新的时代。在此契机下,作为成立更早、数量更多、分布范围更广、管理难度更大的自然保护区,需进一步加强科学调整和严格管理。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法对自然保护区监测文献进行了信息挖掘研究,定性与定量地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现状;同时,通过问卷调研,对当前自然保护区监测管理现状及需求进行总体讨论。基于以上研究基础,以改善保护地的管理水平为出发点,提出了符合我国特色,适应保护区实际情况的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并以安徽九龙峰自然保护区作为案例进行应用研究,最后对今后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工作提出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监测研究历经50多年的萌芽期与缓慢增长期后,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其中,自然保护区受到更高且持续的关注度,发文量占比达67%;监测研究地存在区域间不平衡现象,发文量在3~40篇不等;反映状态的生物多样性方面是监测研究热点,其中,鸟兽类监测热度远高于其他指标,而反映压力的人类活动和生态安全方面关注度低,各指标平均发文量不足10篇;研究发现高效便捷的新兴科技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人工监测技术。(2)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自然保护区在监测条件方面均有所不足,体现在:人才缺乏;监测设施设备受限;技术培训未能定期开展;监测管理制度不完善;监测资金不充足等。在监测工作方面不成体系,工作计划落实不到位;监测内容覆盖面不一以及对压力因子的监测重要性认可程度较低等。以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监测工作的系统性安排和开展。最后,保护区在监测需求排序依次为:资金>人才>项目引进>技术培训>监测体系>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工作计划。(3)明确监测研究及管理上的现状,基于P-S-R框架模型、六大原则及三大方法提出包含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和生态安全四大方面的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框架;以符合上述研究现状的九龙峰自然保护区为例,以改善管理水平为出发点,确定关键因素,并充分利用九龙峰现有资源条件,将监测工作与日常工作进行结合,构建了更具应用性的九龙峰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

杨柳[3](2020)在《“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认为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缺少成熟的强度控制体系,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通则》等条例,仅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强度做了原则性的限定,不足以指导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发展建设。同时,我国湖城关系的研究集中在城市风景湖泊或风景名胜区,对自然保护区涉及较少,自然保护区因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敏感性及重要性而具有严格的保护要求,因此,湖泊型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既要满足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要求,又要合理建设实现“湖城共荣”。严格的保护要求、模糊的建设强度、迫切的发展需求等因素导致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本文提出“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湖泊型自然保护区实现“湖城共荣”为目标,探索保护区实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案例实践4个部分。第一,对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进行分析,提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问题。第二,对问题的进行剖析,指出研究难点是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性、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度的模糊性及“湖城共荣”景观规划设计的复杂性三点。第三,针对问题难点,提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开展生态旅游,实现“湖城共荣”,并且从强度控制和湖城互借两方面提出具体的景观规划策略。强度控制是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建设强度上限,在参考国内外相关保护区建设强度的基础上,从游人容量、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人类活动及社区管控5个方面进行保护区实验区建设强度控制;湖城互借是湖泊与城市融合发展、相互因借的景观体现,在吸收国内外相关保护区湖城互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文化嵌入、空间互借、自然教育及设施共享4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第四,结合以上研究进行案例实践,分析衡水湖与衡水市的关系及场地现状,构建强度控制体系,结合湖城互借理论,综合指导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

曹恩桓[4](2020)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迅速兴起,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建设开发,在我国湿地生态旅游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截止2020年1月底,我国累计建立国家湿地公园901处,其中绝大部分都进行了生态旅游开发。但目前国内的国家湿地公园由于规划设计的局限性、后期运营管理维护滞后、“细致末流”问题解决不善、盲目无序粗放过度开发等多方面原因,验收通过率不到60%。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全国距城市最近的国家湿地公园,虽然已验收为正式国家湿地公园,但生态旅游开发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前人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多为初步定性研究,系统量化研究很少,很难满足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本研究采用固定样线、定点监测和野外巡护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得出的具体结论为:(1)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对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资源运用熵值法选取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兼备的指标建立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得出:总分为7.5853分;各要素层结果为:生态旅游资源价值>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生态旅游环境条件。虽然已经历近10年的开发建设,目前比起国内着名湿地公园,其受关注度、知名度、影响力、辐射带动效应和生态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整体上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生态旅游方面的发展仍处于初期的粗放阶段,而面临的挑战和绝大多数国家湿地公园是相通的。(2)定量评价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得出:总分为81.47分。湿地公园虽较好地满足了各项指标,具备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进行湿地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但在全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建验收的宏观标准上,几乎为一等标准中最低分。(3)将其湿地生态服务价值划分为10类,测算得出2017年生态服务分类价值前四位排序为:湿地调洪蓄水功能价值>旅游休闲功能价值>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水源涵养功能价值。湿地调蓄洪水、固碳释氧、提供水源功能是湿地最重要的生态功能,而旅游休闲功能是湿地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功能。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在西北干旱区发挥着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作用,具有极大的生态服务价值。(4)建立模型公式,在园区湿地生态环境一直处在优良状态的假设下,计算得出环境容量为29206人/天。(5)由生态旅游资源面上综合评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和旅游资源体验适宜性评分三个结果分析得出: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较高、具备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进行湿地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但问题重重,阻碍了进一步开发。湿地公园内现有的旅游项目和景点基于游客的体验吸引力各不相同。除湿地博物馆外,最适宜开发的生态旅游项目为:观鸟旅游、体育旅游等。(6)在详细分析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项目和产品体系、生态环保、景观特色、交通体系、管理管护五大类问题基础上,从生态旅游开发角度策划了“湿地+”生态旅游模式的开发思路、开发形象和客源市场结构,设计出“湿地+”新业态融合项目及产品体系,着重对观鸟旅游、体育旅游和科普宣教体系项目开发和产品进行前沿策划,详尽总结出生态环保、生态文化景观优化、交通体系优化、科学管理四方面的优化对策和建议。(7)提出“生态旅游资源由功能区分流、项目和产品由生态旅游资源衍生、社区参与共管内容由项目和产品保障、旅游收益分配由社区参与决策”的生态旅游社区共管耦合开发新体系(CBET);设计出以“自然资源保护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生态旅游发展情况、社会和谐稳定情况、共管具体项目运行情况”五部分为评估内容的的社区共管效果评估体系,提出以效果评估机制激励居民广泛参与。

刘宏磊[5](2020)在《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产开发工程活动在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扰动了矿山和矿区环境与生态系统,这种扰动有些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负效应,但也有一些扰动对其具有正效应。为了系统地修复治理矿山环境的负效应和开发利用矿山环境的正效应,运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基础理论,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提出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理论和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为我国实现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双赢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明确了与论文研究紧密相关的基本概念,如矿山环境、矿山环境问题、矿山环境效应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依据采掘扰动不同环境的后果的矿山环境问题分类;依据矿山环境问题分布的地理格局、地貌特点分析了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分布区域及特征;根据矿业开发活动扰动环境的不同影响,明确矿山环境正、负效应的定义,将矿山环境正效应分为矿山能源正效应、矿山空间正效应和矿山综合正效应,将矿山环境负效应分为矿山岩土体环境负效应、矿山水环境负效应、矿山大气环境负效应和矿山生态环境负效应。为了全面分析矿山环境问题对环境的影响,本文提出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方法和多问题综合评价方法。矿山环境单问题评价旨在分析和预测单个矿山环境问题对矿山环境现状以及未来状态的影响,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矿山环境多问题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利用互信息熵和信息时域分割方法确定指标评分和权重,以分析多个矿山环境问题叠加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并以四道柳煤矿为例,选择该区域环境影响最为典型的多个问题综合评价了煤炭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了修复治理矿山环境负效应,论文提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理论体系,补充和完善了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并有效指导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以往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研究不同,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是在系统地研究修复治理对象的基础上,以消灾治理、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为目标,以工程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为支撑,突破了使用单项技术指导矿山环境治理的传统理念,形成从工程治理到生态修复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方法体系。通过对象分析、目标控制、厘定技术,优化组合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方法,构建了适用于开采沉陷问题、固体废弃物问题和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的三套修复治理模式。其中,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10例,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14例,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8例。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实践研究中,阐述了模式的适用范围与技术构成,剖析了模式应用工程示例的工程背景、矿山环境负效应和工程修复治理措施,并讨论模式的实践效果。以邢东煤矿、大雁二矿、风水沟煤矿等矿山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工程示例4例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以元宝山露天矿排土场、准格尔露天矿排土场等修复治理工程示例4例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以抚顺西露天矿露天采坑南、北帮边坡稳定性问题示例3例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通过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的实践研究,分析并验证了修复治理模式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有效应对了复杂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难题。为了开发利用矿山环境正效应资源,论文提出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且将之应用于实践。梳理了开发利用模式理论研究中的对象、目标、技术以及模式构建方法,提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土地与空间(地下)开发利用、原位地下科学研究场地开发利用、矿山文化科普以及旅游观光等开发利用目标,梳理了8项服务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的技术方法,并围绕对象分析、目标控制、技术厘定的系统方法,构建了11例煤炭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以露天矿山为例,将模式实践于西露天矿正效应开发利用规划,提出“光伏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浅层低温地热能、多类型仓储空间、深坑酒店与地下商业中心、矿山科普教育基地、矿山地质博物馆和采掘遗址、健身休闲基地等综合开发利用内容。为了开发利用矿山复杂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背景下的矿山浅层低温地热资源,研发了矿区浅层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现场原位测试技术和矿区含水层排泄区域识别方法两项技术,并检验了技术方法的有效性。

廖章锦[6](2020)在《湿地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自然界的水循环、支持人类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沿海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人类对湿地环境的影响增大,部分滨海湿地有湿地退化的状况。随着湿地现状的恶化,建立一个能实时获取湿地各环境参数的监测网络,对于湿地环境的研究和湿地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明确了课题的研究背景,调查了国内外湿地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早期的湿地监测以人工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GIS等卫星遥感技术被应用于监测湿地的宏观变化。但这两种监测方式都有自己的弊端,人工监测费时费力,遥感技术无法获取某些具体的环境参数,且遥感监测技术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在基于微型控制器的数据采集技术基础上,研制了一套湿地环境监测站,在传感器数据采集及各类传感器数据校正的技术上开展了深入研究,同时对数据远程传输的方案进行了选型。本文首先研究了湿地监测的各类环境参数指标,结合当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对各类环境参数传感器进行选型,完成了湿地环境监测站的系统设计,而后完成了湿地环境监测站的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采集软件设计、数据远程传输方案的选型。最终将监测站的数据通过网页展示给科研人员,解决了获取多类具体环境参数的问题,解决了获取长周期湿地环境数据的问题。在湿地环境监测站系统测试部分,首先在实验室对各类传感器进行了测试,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长期测试。最终通过在实地环境下设立实地监测站的形式进行整体验证,并对各类传感器数据的结果进行自校正,对比了增温房和对照组中各类数据的结果。

杨海炳[7](2019)在《诸暨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现状与保护意愿研究》文中指出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在抵御洪水、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当前,我国把高质量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标志,推动《湿地保护修复方案》落地,强化湿地公园建设。为探索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湿地公园的保护模式,本文以诸暨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基于对269位原住民的问卷调查,在统计描述、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对原住民的湿地保护意愿进行logit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白塔湖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成效明显:水质得到改善,从2008年以前的Ⅴ类-劣V类提升到2018年的Ⅲ类;野生动物种类增加,鸟类数量从2012年的117种,增加到2018年的133种。(2)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对于白塔湖湿地公园,85%的受访者支持要保护;44%的受访者评价保护优秀或良好,47%的受访者评价保护一般;90%以上的受访者支持开展保护;43%的受访者认可因湿地生态保护而受益;对于保护强度,68%的受访者选择保护与利用兼顾或严格保护;65%的受访者愿意出租土地用于生态保护;9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开展湿地生态补偿。(3)积极的湿地生态保护认知和从湿地生态保护中受益,对原住民的白塔湖湿地公园保护意愿,分别有显着促进和促进作用;受访者年龄、家庭成员数、农业生产行为特征中的愿意使用有机肥对原住民保护意愿产生显着正向影响。(4)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四点对策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妥善处理公园内集体土地;开展和谐社区共建;多主体共同开展湿地保护。

杨继群[8](2020)在《三江湿地路基处理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公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修建高等级公路,完善国家公路网对于国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公路对自然又是一种扰动行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公路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逐步被认识。公路穿越湿地将对脆弱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波动。本文概括介绍了建虎高速及挠力河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并从几方面分别阐述公路建设对湿地系统的波动影响,并针对这些不利影响提出湿地保护措施。公路对湿地的影响有以下方面:占用湿地面积,导致水土流失,污染水体,产生噪音,污染大气,影响动植物生存。本文对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水质,噪音,空气三个对象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湿地系统收到的影响。由于建虎高速建设过程中较为重视环境保护,上述三个对象在公路建设前后变化很小。但公路对湿地很多影响随着时间推移才能显现出来,需要对湿地长久持续的监测。施工期及营运期可以通过一定保护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但却很难完全避免。本文从建虎高速公路概况、湿地段通过方式、高速公路与湿地位置的关系、通过方式、地理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对建虎高速公路及其穿越的挠力河湿地进行了研究。通过建虎高速公路运行前后的水质、噪声和空气质量的监测,分析了上述因素对湿地系统的影响,提出了减少湿地不利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通过实验数据建立了评价区域,分析了建虎高速公路对挠力河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湿地保护措施。

齐玉亮[9](2019)在《松辽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流域概述松辽流域泛指东北地区,行政区划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四盟(市)及河北承德市的一部分。松辽流域西、北、东3面环山,南部濒临渤海和黄海,中、南部形成宽阔的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流域总面积124.92万km2。松辽流域主要河流有松花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以及独流入海河流等,其中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为国际河流。

于越男[10](2019)在《蒸散发分离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蒸散发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获取可靠有效的蒸散发数据是构建完整水文信息库的重要数据基础。目前已有蒸散发监测方法仍多为水面-大气或地表-大气界面通量测量,无法直接取得各组分通量的变化过程。本文针对现有的各监测设备存在的普遍问题,考虑实际湿地下垫面条件蒸散发的监测需求,对已有多筒补偿式蒸散仪提出改进,并对扎龙湿地和白洋淀湿地的应用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就分离数据在生态需水量计算、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及其在减阻蒸散措施效率及影响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已有多筒补偿式蒸散仪基础上,多筒式蒸散发分离监测装置在测筒结构、测量方法和水位调节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形成了一套可在湿地等饱和下垫面条件,不破坏植物生长状态的前提下,连续、自动收集湿地植物的蒸散发量、水面蒸发和垂直通量损失数据,并实现测量数据的基本处理和远程无线传输的装置设备。(2)利用分离监测技术对扎龙湿地及白洋淀湿地的植物群落进行过蒸散发区分测量,监测数据显示植物群落的蒸散发情况与其生长特性有直接的关联,水面蒸发及植物散发均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有敏感的响应过程。此外,降雨显着抑制了水面蒸发和植物蒸散。(3)在生态需水量计算、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面,蒸散发分离数据相对于以往的蒸散发数据,是更准确可靠的资料基础,并可从数据层面支撑减阻蒸散措施效率的深入研究。经试验验证,物理漂浮遮盖等方式可有效抑制小水体蒸发。

二、黑龙江湿地生态监测站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湿地生态监测站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1)湿地资源调查与湿地监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的目的和履约需求
2 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的共性与区别
3 湿地资源调查发展概况
4 湿地监测发展概况
5 展望
    5.1 针对当前管理部门需求,确定开展湿地资源调查还是进行湿地监测
    5.2 强化自然资源部门职责“两统一”,健全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监测技术体系
    5.3 建立湿地资源监测网络,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深度共享
    5.4 提高湿地监测站点自动化水平,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
    5.5 拓展国际合作,加强技术共享

(2)自然保护区监测现状及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以安徽黄山九龙峰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外自然保护地监测进展
        1.2.2 国内自然保护区监测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自然保护区监测科研现状分析
    2.1 数据来源
        2.1.1 文献搜集
        2.1.2 文献筛选
    2.2 研究方法
        2.2.1 信息挖掘
        2.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监测关注度
        2.3.2 监测区域热点
        2.3.3 监测内容热点
        2.3.4 监测技术发展
    2.4 结论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3.自然保护区监测管理现状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问卷调查
        3.1.2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监测条件
        3.2.2 监测工作
        3.2.3 监测需求
    3.3 本章小结
4.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构建
    4.1 构建思路
    4.2 构建原则
    4.3 构建方法
        4.3.1 KSF关键成功因素法
        4.3.2 经验总结法
        4.3.3 专家会议法
    4.4 构建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
    4.5 案例研究——安徽九龙峰自然保护区
        4.5.1 研究地概况
        4.5.2 选择依据和原则
        4.5.3 数据资料来源
        4.5.4 数据资料整合
        4.5.5 构建九龙峰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
    4.6 本章小结
5.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6.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本文调查问卷样式
附录B 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解析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难点
        1.1.3 研究思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小结
2 相关基础研究
    2.1 自然保护区的概述
        2.1.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2.1.2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强度
    2.2 生态旅游的概念
    2.3 “湖城共荣”的概述
        2.3.1 “湖城共荣”的含义
        2.3.2 “湖城共荣”的意义
        2.3.3 “湖城共荣”案例分析
        2.3.4 “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2.4 小结
3 “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3.1 强度控制
        3.1.1 游人容量
        3.1.2 生态环境保护
        3.1.3 设施建设
        3.1.4 人类活动
        3.1.5 社区管控
    3.2 湖城互借
        3.2.1 文化嵌入
        3.2.2 空间互借
        3.2.3 自然教育
        3.2.4 设施共享
    3.3 小结
4 “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
    4.1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历史沿革
        4.1.3 自然环境
        4.1.4 资源条件
        4.1.5 生态旅游潜力
    4.2 上位规划解读
        4.2.1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4.2.2 城市总体规划
        4.2.3 湖城关系解读
    4.3 现状分析
        4.3.1 场地现状
        4.3.2 现状问题总结
    4.4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纲要
        4.4.1 规划范围
        4.4.2 规划目标
        4.4.3 规划性质
        4.4.4 规划策略
        4.4.5 强度控制
        4.4.6 规划结构与布局
        4.4.7 总体规划
    4.5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专项规划
        4.5.1 保护规划
        4.5.2 竖向规划
        4.5.3 道路系统规划
        4.5.4 游赏规划
        4.5.5 种植规划
        4.5.6 设施规划
        4.5.7 土地利用规划
    4.6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节点设计
        4.6.1 梅花岛景观设计
        4.6.2 荻芦荡景观设计
        4.6.3 桃花港景观设计
    4.7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游人容量的经验参考
附录 B 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
附录 C 风景名胜区分区设施控制
附录 D 风景名胜区分区活动控制
附录 E 种植规划参考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图表目录
设计图纸

(4)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进展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三)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四、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相关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相关理论基础
第2章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一、张掖市旅游经济发展态势和困难
        (一)基本情况
        (二)面临困难问题
    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建设现状
        (三)范围及功能区调整
        (四)生态旅游开发项目
    三、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特色
        (一)湿地博物馆科普作用突出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特色明显
        (三)连片苇溪的水天泽国美景绝无仅有
    四、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实证调查
        (一)数据收集及统计
        (二)客源市场现状成因及影响因素
第3章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潜力评价
    一、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一)湿地旅游资源类型、面积与分布
        (二)丰富的湿地生物景观
        (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沉淀
    二、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一)评价模型构建
        (二)结果计算
        (三)评价结果分析
    三、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一)定量评价
        (二)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三)游客容量分析
        (四)适宜开发项目分析
第4章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一、湿地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体系尚未构建
    二、建设发展相关问题
        (一)湿地生态环保问题较为突出
        (二)景观特色问题
        (三)交通体系问题
    三、管理管护相关问题
        (一)体制机制问题
        (二)社区共管问题
        (三)法律法规问题
第5章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对策及建议
    一、总体思路和形象策划
        (一)总体思路:“湿地+”生态旅游模式
        (二)形象策划
        (三)客源市场规划结构
    二、“湿地+”新业态融合项目及产品体系设计
        (一)湿地观鸟旅游项目开发及产品设计
        (二)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及产品设计
        (三)科普宣教优化体系设计
    三、建设发展策略
        (一)生态旅游生态环保策略
        (二)生态文化景观优化策略
        (三)交通体系优化策略
    四、科学管理策略
        (一)理顺体制机制
        (二)构建生态旅游新型社区共建共管体系
        (三)湿地保护立法化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
致谢

(5)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矿山环境问题与矿山环境正负效应
    2.1 基本概念
    2.2 矿山环境问题分类研究
    2.3 矿山环境问题分布区域
    2.4 矿山环境正负效应
    2.5 本章小结
3 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与多问题综合评价研究
    3.1 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
    3.2 矿山环境多问题综合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理论研究
    4.1 修复治理模式的科学内涵
    4.2 修复治理模式的对象
    4.3 修复治理模式的目标
    4.4 修复治理模式的技术方法体系
    4.5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1 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2 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3 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4 本章小结
6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与关键技术方法
    6.1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研究
    6.2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实践——以露天矿山为例
    6.3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湿地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1 湿地环境的重要性
        1.2.2 湿地退化
        1.2.3 湿地监测站建立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湿地环境地监测项目研究现状
        1.3.2 国内湿地环境监测项目研究概况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主要目标
    1.5 本章小结
2 湿地监测站设计
    2.1 湿地环境监测站架构设计
    2.2 湿地监测站传感器的选型
    2.3 湿地监测站增温房设计
    2.4 湿地监测站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2.5 湿地监测站云端服务器及网页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传感器测量原理
    3.1 光量子传感器
        3.1.1 光合有效辐射强度
        3.1.2 光量子传感器的原理及选型
    3.2 净辐射传感器
        3.2.1 地表净辐射通量
        3.2.2 净辐射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及选型
    3.3 雨量传感器
        3.3.1 降雨量
        3.3.2 雨量筒传感器的原理及选型
    3.4 风速风向传感器
        3.4.1 风速风向的测量
        3.4.2 风速风向计的测量原理及选型
    3.5 大气压力传感器
        3.5.1 大气压力
        3.5.2 大气压力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及选型
    3.6 温湿度传感器
        3.6.1 温度与湿度
        3.6.2 温湿度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及选型
    3.7 土壤热通量传感器
        3.7.1 土壤热通量
        3.7.2 土壤热通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及选型
    3.8 土壤参数测量传感器
        3.8.1 湿地地下水
        3.8.2 土壤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及选型
    3.9 地下水位深度测量传感器
        3.9.1 湿地环境中的地下水
        3.9.2 地下水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及选型
    3.10 本章小结
4 湿地环境监测站系统实现
    4.1 系统总体框架
    4.2 湿地监测站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4.2.1 湿地监测站系统电源系统设计
        4.2.2 湿地监测站微控制器选型
        4.2.3 模数转换电路
        4.2.4 实时时钟电路
        4.2.5 隔离串口通讯电路
        4.2.6 数据备份电路
        4.2.7 数据远程传输模块
        4.2.8 PCB板的设计与实现
    4.3 湿地监测站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3.1 微处理器系统资源初始化
        4.3.2 实时时钟读取软件设计
        4.3.3 传感器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4.3.4 数据备份存储软件设计
        4.3.5 数据远程传输软件设计
    4.4 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数据处理
    5.1 实验室基础测试
        5.1.1 部分传感器实验室调试
        5.1.2 数据传输与网页展示测试
    5.2 湿地环境综合测试
        5.2.1 LI-190R光量子传感器数据校正
        5.2.2 CNR4净辐射传感器数据校正
        5.2.3 TB4 雨量筒及MET-034B风速传感器脉冲信号平滑处理
        5.2.4 CS1000大气压力传感器数据校正
        5.2.5 HMP155A温湿度传感器数据校正
        5.2.6 HFP01SC土壤热通量传感器的自校准采集方式
        5.2.7 CS655土壤参数传感器的数据校正
    5.3 珠峰南北坡湿地研究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7)诸暨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现状与保护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抽样方法和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湿地
        2.1.2 湿地保护
        2.1.3 湿地补偿
    2.2 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研究
        2.2.1 人类活动对湿地面积的影响
        2.2.2 湿地等保护地社区共管研究
    2.3 湿地保护意愿影响因素
        2.3.1 个人特征
        2.3.2 湿地补偿
        2.3.3 群体类别
    2.4 湿地生态补偿
        2.4.1 湿地保护补偿意愿研究
        2.4.2 湿地补偿方式研究
    2.5 湿地保护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2.6 理论基础
        2.6.1 产权理论
        2.6.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小结
3 白塔湖湿地公园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现状
    3.1 白塔湖湿地公园概况
    3.2 白塔湖湿地公园资源现状
        3.2.1 白塔湖湿地公园动物资源
        3.2.2 白塔湖湿地公园植物资源
        3.2.3 白塔湖湿地公园水资源
        3.2.4 白塔湖湿地公园旅游资源
    3.3 白塔湖湿地公园保护措施
        3.3.1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
        3.3.2 实施各类保护项目
        3.3.3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3.4 白塔湖湿地公园资源利用现状
        3.4.1 白塔湖湿地公园旅游开发情况
        3.4.2 白塔湖湿地公园渔业经营情况
        3.4.3 白塔湖湿地公园土地租赁情况
    3.5 白塔湖湿地公园保护评价
        3.5.1 白塔湖湿地公园保护成效
        3.5.2 白塔湖湿地公园保护存在的问题
4 白塔湖湿地公园保护意愿实证分析
    4.1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4.2 样本统计描述
        4.2.1 变量定义和基本特征
        4.2.2 白塔湖湿地公园生态保护认知
        4.2.3 白塔湖湿地公园生态补偿认知
    4.3 实证分析
        4.3.1 模型建立
        4.3.2 模型解释
        4.3.2.1 个人特征变量
        4.3.2.2 家庭特征变量
        4.3.2.3 农业生产行为
        4.3.2.4 农户湿地保护认知情况
5 结论和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5.2.2 妥善处理公园内集体土地
        5.2.3 开展和谐社区共建
        5.2.4 多主体共同开展湿地保护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8)三江湿地路基处理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1.3.2 道路建设对区域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影响研究
        1.3.3 公路建设对湿地的影响研究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虎高速概况及路基处理方式
    2.1 建三江-虎林高速公路概况
    2.2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2.2.1 挠力河湿地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
        2.2.2 湿地环境状况
        2.2.3 保护区内湿地生物资源
        2.2.4 挠力河湿地评价中的动植物概况
    2.3 建虎高速公路与挠力河湿地的关系
    2.4 建虎高速过湿地路段工程概况分析
    2.5 通过湿地的方式
        2.5.1 路基—涵洞通过形式分析
        2.5.2 桥梁—涵洞通过形式分析
        2.5.3 不同通过方式对湿地影响的比较
    2.6 湿地区域路基及地基处理方式
        2.6.1 湿地路基设计
        2.6.2 湿地软土地基处理
        2.6.3 路基处理对湿地的影响
    2.7 边坡防护及排水设施
        2.7.1 边坡防护
        2.7.2 路基路面排水
        2.7.3 取、弃土方案,环境保护和节约土地的措施
    2.8 湿地路段便道便桥设置
        2.8.1 便道施工方案
        2.8.2 便涵施工方案
        2.8.3 便桥施工方案
        2.8.4 便道便桥环保措施
    2.9 交通量
        2.9.1 现场OD调查综述
        2.9.2 完成预测年平均日交通量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虎高速公路对挠力河湿地的影响分析
    3.1 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3.2 对湿地面积的占用
    3.3 湿地水土流失
        3.3.1 水土流失成因
        3.3.2 营运期水土流失分析
        3.3.3 水土流失预测
    3.4 水环境影响分析及预测
        3.4.1 施工及营运期水环境影响
        3.4.2 施工期水质数据监测
        3.4.3 施工期水质评价
        3.4.4 运营期水环境影响预测
    3.5 空气影响评价
        3.5.1 运营初期空气影响监测
        3.5.2 运营期环境空气影响预测
    3.6 声环境影响评估
        3.6.1 施工期噪声的监测
        3.6.2 营运期噪声预测
    3.7 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7.1 对植物的影响分析
        3.7.2 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建设采取的环保措施
    4.1 减少路线对湿地的占用
    4.2 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湿地污染
        4.2.1 减少水污染
        4.2.2 减少粉尘类污染
    4.3 保护湿地动植物的措施
    4.4 减少水土流失
    4.5 其他环保措施
    4.6 环境监测新技术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松辽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概述
2 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及成就
    2.1 防洪工程现状
    2.2 防洪非工程措施现状
    2.3 防洪减灾取得的成绩
        2.3.1 防洪工程建设
        2.3.2 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
        2.3.3 防洪调度
        2.3.4 防洪减灾效益
3 流域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及成就
    3.1 抗旱减灾工程建设现状
    3.2 抗旱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现状
        3.2.1 不断完善抗旱组织机构
        3.2.2 积极开展干旱基础研究
        3.2.3 编制应急水量调度预案和抗旱预案
        3.2.4 不断完善旱情监测站网
        3.2.5 大力开展节水、限水行动
        3.2.6 狠抓抗旱减灾信息化建设
    3.3 流域抗旱应急补水实例
        3.3.1 2001—2004年扎龙湿地应急补水
        3.3.2 2011年引察济向生态应急补水
4 流域防洪抗旱减灾展望

(10)蒸散发分离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蒸散发观测方法
        1.2.2 蒸散发估算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饱和下垫面蒸散发分离监测技术研究
    2.1 多筒式蒸散发分离监测装置技术方案
    2.2 多筒式蒸散发分离监测装置改进
        2.2.1 蒸散发测筒单元设计
        2.2.2 水位调节单元设计
    2.3 多筒蒸散发分离监测装置运行实施过程
        2.3.1 多筒蒸散发分离监测装置安装
        2.3.2 多筒蒸散发分离监测装置调试
        2.3.3 多筒式蒸散发分离监测装置信息管理
    2.4 本章小结
3 蒸散发分离监测实验结果分析
    3.1 扎龙湿地蒸散发分离监测实验结果分析
        3.1.1 扎龙湿地研究区域概况
        3.1.2 扎龙湿地的芦苇群落蒸散发观测实验结果
    3.2 白洋淀湿地蒸散发分离监测实验结果分析
        3.2.1 白洋淀湿地研究区域概况
        3.2.2 白洋淀湿地植物群落蒸散发观测实验结果
    3.3 扎龙湿地及白洋淀湿地实验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蒸散发分离测量数据应用研究
    4.1 蒸散发消耗性生态需水量计算
        4.1.1 蒸散发消耗性生态需水量计算
        4.1.2 三江湿地蒸散发消耗需水量计算
    4.2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4.2.1 湿地水资源功能效益
        4.2.2 湿地蒸散耗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4.3 减阻措施对蒸散发效率的影响研究
        4.3.1 减阻蒸散发研究进展
        4.3.2 漂浮覆盖物理阻隔试验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专利成果情况
致谢

四、黑龙江湿地生态监测站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湿地资源调查与湿地监测的比较研究[J]. 丛毓,邹元春,吕宪国,于寒,姜明. 湿地科学, 2021(03)
  • [2]自然保护区监测现状及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以安徽黄山九龙峰自然保护区为例[D]. 李苗苗.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例[D]. 杨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 曹恩桓.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宏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6]湿地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廖章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7]诸暨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现状与保护意愿研究[D]. 杨海炳.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8]三江湿地路基处理对环境影响的研究[D]. 杨继群. 长安大学, 2020(06)
  • [9]松辽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J]. 齐玉亮. 中国防汛抗旱, 2019(10)
  • [10]蒸散发分离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 于越男.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黑龙江湿地生态监测站开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