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价模拟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价模拟研究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价仿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卢亚丽,翟露雨,李战国[1](2021)在《水质保证下南水北调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利益协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及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利益协调是其能否维持正常运行的关键问题。基于水质保证和可持续供应链视角,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持续供应链上的水源公司和自来水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Stackelberg分散决策模型和集中决策模型,并利用收益共享契约模型进行利益协调。结果表明:用水户的偏好水平和用水户体验对决策模型中各方利润都有促进作用;集中决策下总利润始终高于分散决策下利润;总利润中自来水公司分成比例处于0.25—0.5之间时,水源公司和自来水公司均能获得比分散决策时更高的利润,促进双方自愿参与收益共享契约协调机制进行利润分配。最后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算例和仿真分析,并给出相应结论。

徐帅帅[2](2021)在《水质保证下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利益相关者行为演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郭晶[3](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源保护生态补偿研究》文中认为

王丹丹[4](2021)在《水质保证下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多主体利益协调模型与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庄濮瑞[5](2021)在《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分析与传递研究》文中指出

李战国,刘蒙,司保江,卢亚丽[6](2021)在《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成因及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调水工程运营管理的多主体经济利益协调、社会效益、生态影响等诸多问题,讨论如何实现调水工程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三方协同管理,并以工程运行的可持续性和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基于可持续供应链和协同管理视角,在水质保证前提下,分析了调水工程实施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成因,把调水工程的利益相关者分为经济利益相关者、环境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利益相关者,从"战略-管理-操作"三个维度构建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模型,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量调度为例,构建协同管理平台,提出水量调度约束条件和模型效益计算公式。为优化调水工程运营管理,协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提供理论借鉴参考,丰富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营提供决策支持。

郑云辰[7](2019)在《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及其协同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战略,并把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列为重要内容。流域作为空间整体性强、地区关联度高的生态系统和经济地域系统,在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和实践方面都是比较活跃的领域。目前流域生态补偿中存在着以政府公共财政补偿为主、生态补偿绩效和创新效率边际递减、企业和公众有一定参与意愿但参与度却极低的矛盾困境。因此,研究协调政府和其他受益主体协同补偿问题,对建立健全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从协同理论的视角,以协调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为研究目标,通过“目标关联维度”范畴,把协同补偿目标与效益维、时间维、空间维和途径维相统一。以“利益趋同”、“权责体系”、“先定约束”三个序参量为研究主线,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是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多元化诉求;二是建立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基本框架;三是构建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体系;三是分析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的协同效应;五是以大汶河流域为例进行多元主体协同实证应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多元化诉求是多元主体协同补偿的现实基础。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演进经历了起始、发展、形成和完善四个阶段,正向多元化生态保护效益补偿的体制机制发展。补偿主体间利益诉求缺乏协调,相关权利责任不明,共同行动规范缺失,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主要障碍。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客观上要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与主观上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增强、企业参与治理意愿激发、NGO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形成的公共利益诉求相互交织,使补偿主体呈现多元趋势。利益趋同的多元补偿主体是建立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对利益相关者利益位阶测度显示,流域各利益主体权责并不对等,需要进行协调和平衡;通过利益趋同分析可把多元主体抽象为追求生态效益的政府、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主体和追求社会效益的社会公众组织。建立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核心在于依靠多元补偿主体,共同补偿流域生态保护者。补偿标准范围应以流域生态保护成本作为下限,以流域生态服务的外溢效益作为上限。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对市场主体的规制和社会公众组织的引导,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补偿相互耦合的多元生态补偿模式。相对明确的责任分担体系是多元主体协同补偿的前提。应依据“受益者负担”、“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收益结构”和“能力结构”原则进行分担。时间维度上,根据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前、中、后的变化,可分成政府补偿的初级阶段,政府和市场主体补偿的中级阶段,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组织共同补偿的高级阶段。空间维度上,可基于单指标法和综合法确定各行政区域的分担系数。主体维度上,对评估出的外溢效益,可由政府承担生态效益份额的补偿量,市场主体承担经济效益份额的补偿量,政府和社会公众组织共同承担社会效益份额的补偿量,并分别由政府、投资公司和公益机构筹集。衡量协同效应的协同度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体系和仿真模型的关键。理论上,可以公共利益为契合点,建立多元主体三螺旋耦合关系模型。依靠“利益趋同”、“权责体系”和“先定约束”三个序参量动力要素构成的协同动力,抑制系统阻力影响,产生正向协同效应。基于序参量测度的协同度是衡量协同效应的综合量化指标。实践中需建立多元主体网络型协同体系,以价值理念和组织机构协同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多层纵向协同,通过三元主体内部和相互间主体协同,以及“主体集聚—集体协商—先定约束—协同行动”的过程协同,形成多元主体横向协同。运用基于多主体建模方法(ABM)和Netlogo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多元主体协同度、政府引导力度和监督力度、市场主体社会责任感对协同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但都受多元主体补偿能力制约。通过对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实证发现:公众对利益相关者政府补偿生态效益、市场主体补偿经济效益和社会公众补偿社会效益的责任认知具有较高认同程度;对流域生态保护所产生的生态公共利益具有优先需求;年龄、家庭收入水平、生态治理必要性和生态补偿重要性的认知显着影响参与意愿。大汶河流域上游2017年的生态保护成本约为18489.51万元,生态服务外溢效益约为175097.56万元。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的分担系数为0.09、0.33、0.39、0.10、0.09。在高级补偿阶段,补偿量最多的肥城市三元主体分担额为2538.24、1753.69、323.05万元,补偿量最少的泰山区和东平县三元主体分担额为585.75、404.70、74.55万元。协同模拟仿真显示多元主体协同绩效从高到低为肥城市、泰山区、岱岳区、东平县、宁阳县。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多元主体协同补偿的政策建议。一是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包括加强生态补偿立法、强化生态补偿执法,以明确生态补偿参与主体。二是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完善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利益沟通和协调机制,以确定不同主体权利和利益关系。三是完善资金保障体系,建立投融资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补偿资金管理,以保障多元主体补偿责任的落实。四是优化监督评估体系,包括监督机制、实施效果评估机制、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以实现多元主体持续的协同行动。

张建岭[8](2019)在《河南省跨区域水权交易潜力评估及交易模型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且区域分配不均,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严重,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解决水源短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水权交易制度,力图通过水权交易来促进地区节水,解决区域用水矛盾。目前国内针对以行政区为单位的跨区域、跨流域大规模水权交易研究还比较少,在此背景下开展跨区域水权交易理论研究,对我国水权交易工作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选取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和黄河沿线取水区为研究区域,结合已有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和黄河干流河道纵横分布,且作为水权交易的水运输通道时不同地区水权不能随意交易的特点,构建基于南水北调水源和黄河水源的“单-双水源互馈机制”的水权交易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以研究区2015年的用水实例开展研究,进而针对水权交易的水源上游来水风险,研制典型情景下的水权交易预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套考虑高效节水后水权交易潜力评估方法。该方法包括分行业可利用水量分配和节水后需水量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地区内分行业用水户的可利用水量和节水后需水量,核算用水户节余水量,进而核算各地市水权交易潜力。根据核算结果,研究区16个地市现状年总的水权交易潜力为-0.66亿m3,其中可售水权13.3亿m3,需购水权13.96亿m3。2、针对研究区南水北调水源和黄河水源的特点,研制基于“单-双水源互馈机制”的水权交易多目标优化模型。模型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函数,先进行单水源水权交易后进行双水源水权交易,实现单水源城市和双水源城市的水量互馈,并运用改进型遗传算法NSGA-Ⅱ算法即带有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s,它是传统遗传算法的改进)生成方案集,并采用The Young Conflict Resolution Theory方法对方案集进行优选,得出最佳交易方案。交易结果显示,在南水北调水源和黄河水源多年平均来水的情况下,在现状2015年的核算水平下该模型可以取得较可观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增长了5.77%,生态效益的代表污水处理费用减少了2.17%。3、结合研究区南水北调水源和黄河水源的多年来水资料,计算在两大水源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不同频率来水遭遇下研究区各地市的供需缺口,然后选取平枯型(黄河水源平水年、南水北调水源枯水年)和枯丰型(黄河水源枯水年、南水北调水源丰水年)两大典型遭遇情景,计算各地市可交易水权,运用已构建的水权交易模型,制定两大水源典型丰枯遭遇情景下的水权交易风险预案。

于冰[9](2019)在《缺水城市多水源供水管理的系统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短缺的日益加剧促使诸多城市寻求多水源供水模式,导致城市供水系统的复杂性明显增加,如何实现和促进多水源供水格局下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已经成为缺水城市供水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宗旨出发,针对缺水城市多水源供水管理面临的从开源到节流的关键问题:多水源的联合优化调配、非常规水源利用规模确定、节水与水资源二次配置,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的天津市供水系统为例开展系统性研究,以期为城市供水管理提供理论方法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首先从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水资源条件等方面介绍了天津市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的天津市形成的多水源供水格局,在此基础上对分区用户的用水需求和多水源可供水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介绍了连通水源、水厂和分区用户的配套供水工程以及水源的供水成本价格,为开展城市多水源的联合优化调配、非常规水源利用规模确定、节水与水资源二次配置三方面研究提供数据基础。2)构建了面向复杂城市供水系统的多水源精细化配置模型。模型以“水源-水厂-分区用户”三层供水网络结构为基础,权衡了缺水量最小和供水成本最小两大目标,精细考虑了从水源到水厂再到分区用户各个环节的供水工程能力以及多水源利用优先次序、分质供水规则等约束。天津市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实现“水源-水厂-分区用户”三层城市供水系统中水量的精细化分配,深入挖掘了城市的缺水原因,解决了以往水资源配置方案难以指导实际供水管理工作的问题,同时能反映出复杂城市供水系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综上所述,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持。3)从“开源”入手缓解天津市缺水问题,提出了将规模经济分析与多水源统一配置相结合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用于确定天津市海水淡化的利用规模。首先,基于规模经济原理分析了规模、产量影响下海水淡化成本呈现的变化特性;然后,利用多水源精细化配置模型进行海水淡化用量和天津市两大主要外调水源的联合调配,用海水淡化可变成本价格代替以往的固定成本价格,优化求解不同海水淡化利用情景下缺水指数与外调水供水成本的Pareto前沿;最后,选择适应决策者需求的缺水指数,计算各情景下与缺水指数相对应的外调水和海水淡化供水成本之和,获得两者总供水成本随海水淡化用量增加的变化曲线,在曲线最低点确定了最佳海水淡化利用规模,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决策者规划天津市海水淡化的未来发展,进一步缓解城市缺水。4)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引水过程不均匀造成的“工程性缺水”问题,提出加大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分水口处调蓄水库规模的措施,为优选水库规模,构建了基于多目标竞争协同分析的水库规模优选方法体系。在多水源精细化配置模型基础上增加水库调蓄模块,并将原来的双目标模型转变为权衡成本、可靠性、脆弱性(平均时段缺水和最大时段缺水)和弹性(平均破坏时长和最大破坏时长)的多目标模型。在不同水库规模方案下,利用基于改进拥挤度算子的权重设计方法确定具有多样性的权重组合,将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单目标问题进行优化求解。最后根据不同水库规模下多组权重组合的解集分析六个目标两两之间的竞争协同关系,识别出了影响水库规模选择的决定性指标,剔除了非必需指标,从而简化了多因素影响下的复杂决策过程,可辅助决策者根据自身偏好进行规模优选。5)为促进城市的节水和水资源二次优化配置,针对枯水年居民用水无限制而工业缺水损失严重的情况,提出了枯水年居民生活供水提价策略的优化方法,通过经济杠杆促使居民用水节约并向工业用户转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基于用水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和供水的边际效益分析,以提价后生活和工业整体增加的效益与成本之差最大为目标,综合考虑用户需水上下限和居民对提价的可接受程度,通过模型优化求解确定缺水条件下居民生活阶梯水价各阶梯的提价系数;以城市缺水的承担主体——工业用户的缺水程度反映复杂多水源联合供水情况下水资源的稀缺程度,获得了提价系数随工业缺水量增加的变化曲线,识别出提价的起止条件和价格区间,可为决策者制定促进节水和水资源二次优化配置的水价策略提供理论方法支撑和决策依据。

郭晖,陈向东,刘钢[10](2018)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权交易实践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配套工程建设与主体工程建设不同步,南水北调中线用水指标初始分配与实际用水需求存在不匹配现象。通过水权交易可以对初始用水指标进行再优化配置,实现沿线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基础条件完备,具备开展水权交易的必要条件。水利部与河南省政府共同开展了南水北调跨区域水权交易试点。通过实践探索,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其他大型调水工程开展跨区域水权交易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试点也反映了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在后续工作中研究解决。平顶山市与新密市之间开展的水量交易具有较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南水北调中线水权交易市场潜力巨大,通过扩大交易规模、创新交易形式、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推动水权交易加快发展。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价仿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价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质保证下南水北调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利益协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描述及模型假设
    (一)问题描述
    (二)模型假设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博弈模型建立与求解
    (一)水源公司和自来水公司分散决策博弈模型的最优决策
    (二)水源公司和自来水公司集中决策博弈模型的最优决策
    (三)收益共享契约协调机制
三、算例分析
    (一)用水户体验变化对利润的影响
    (二)收入分成比例变化对可持续供应链相关变量的影响
四、结论

(6)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成因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成因及概念界定
    1.1 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成因
        1.1.1 目标一致性
        1.1.2 多方利益协调需求
        1.1.3 调水效率需求
        1.1.4 水量节约需求
        1.1.5 水质保证需求
        1.1.6 可持续三重底线诉求
    1.2 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型的概念界定及其外部性
2 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分析
    2.1 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图
    2.2 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利益相关者
        2.2.1 协同管理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2.2.2 协同组织和个体
    2.3 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的维度
        2.3.1 战略维度
        2.3.2 管理维度
        2.3.3 操作层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持续供应链水量协同管理系统仿真模型
    3.2 水量协同管理系统模型
    3.2 模型计算约束条件
        3.2.1 水库约束
    3.3 模型计算目标
4 结语与展望
    4.1 结语
    4.2 展望

(7)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及其协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流域生态补偿及其利益相关者
        1.2.2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1.2.3 流域生态补偿模式
        1.2.4 多元化生态补偿
        1.2.5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补偿
        2.1.2 流域生态补偿主体和客体
        2.1.3 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
        2.1.4 多元主体协同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服务功能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协同理论
        2.2.4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多元化诉求
    3.1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历史进程
        3.1.1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演进
        3.1.2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探索
    3.2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矛盾困境
        3.2.1 补偿主体单一
        3.2.2 公共财政为主
        3.2.3 补偿资金不足
    3.3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参与的障碍因素
        3.3.1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利益诉求缺乏协调
        3.3.2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相关权利责任不明
        3.3.3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集体行动规范缺失
    3.4 流域生态补偿主体的多元趋势
        3.4.1 流域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3.4.2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的公共利益诉求
    3.5 本章小结
4 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基本框架
    4.1 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界定
        4.1.1 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识别
        4.1.2 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利益位阶测度
        4.1.3 流域生态补偿的多元主体及其利益趋同分析
        4.1.4 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客体
    4.2 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标准确定
        4.2.1 流域生态保护成本核算
        4.2.2 流域生态服务外溢效益评估
        4.2.3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范围
    4.3 流域多元生态补偿模式
        4.3.1 政府补偿模式
        4.3.2 市场补偿模式
        4.3.3 社会补偿模式
        4.3.4 多元补偿模式的耦合
    4.4 本章小结
5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
    5.1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原则
        5.1.1 受益者负担原则
        5.1.2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5.1.3 收益结构原则
        5.1.4 能力结构原则
    5.2 流域生态补偿责任的阶段性分担
        5.2.1 初级补偿阶段
        5.2.2 中级补偿阶段
        5.2.3 高级补偿阶段
    5.3 流域生态补偿责任的区域分担
        5.3.1 基于单指标法的区域分担系数计算
        5.3.2 基于综合法的区域分担系数计算
        5.3.3 基于水功能区划的区域分担系数修正
    5.4 流域生态补偿责任的主体分担
        5.4.1 政府主体责任分担比例
        5.4.2 市场主体责任分担比例
        5.4.3 社会公众组织主体责任分担比例
    5.5 本章小结
6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效应
    6.1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机理分析
        6.1.1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关系
        6.1.2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动力
        6.1.3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效应与协同度
    6.2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网络型协同体系构建
        6.2.1 流域生态补偿多层纵向协同
        6.2.2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横向协同
    6.3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仿真
        6.3.1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的协同度测度
        6.3.2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仿真模型构建
        6.3.3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仿真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实证应用——以大汶河流域为例
    7.1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分析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7.1.3 描述性分析
    7.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公众参与特征研究
        7.2.1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公众参与特征的影响因素
        7.2.2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公众参与认知分析
        7.2.3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公众参与需求分析
        7.2.4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公众参与意愿分析
    7.3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
        7.3.1 大汶河流域生态保护成本核算
        7.3.2 大汶河流域生态服务外溢效益评估
        7.3.3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量区域分担
        7.3.4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量主体分担
    7.4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模拟仿真
        7.4.1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仿真参数值的确定
        7.4.2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仿真模拟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多元化诉求是多元主体协同补偿的现实基础
        8.1.2 利益趋同的多元补偿主体是建立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
        8.1.3 相对明确的责任分担体系是多元主体协同补偿的前提
        8.1.4 衡量协同效应的协同度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体系和仿真模型的关键
        8.1.5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实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补偿法律保障体系
        8.2.2 健全多元主体协同补偿制度保障体系
        8.2.3 完善多元主体协同补偿资金保障体系
        8.2.4 优化多元主体协同补偿监管评估体系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研究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2: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公众调查问卷
附录3: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仿真部分源代码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河南省跨区域水权交易潜力评估及交易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与社会经济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水文气象
        2.1.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2.1 现状用水情况分析
        2.2.2 可利用水量计算
        2.2.3 水资源供需分析
        2.2.4 水权交易必要性分析
    2.3 资料数据来源
3 考虑高效节水后的水权交易潜力评估
    3.1 水权交易潜力评估方法研究
        3.1.1 总体思路
        3.1.2 水权交易潜力评估方法
        3.1.3 节水后需水量预测及水资源可利用量分配方法
    3.2 基于节水目标的需水量预测
        3.2.1 用水水平分析
        3.2.2 节水指标定额的选取
        3.2.3 节水后需水量计算
    3.3 地区水权交易潜力评估
        3.3.1 不同行业可利用水量计算结果
        3.3.2 水权交易潜力评估结果
        3.3.3 各地市不同水源可交易水量核算
    3.4 基于效益分档的水权交易潜在顺序确定
4 基于“单-双水源互馈机制”的水权交易模型研究
    4.1 水权交易模型研究的总体思路
        4.1.1 总体思路
        4.1.2 单双水源分层交易的目的意义
        4.1.3 水权交易的“单-双水源互馈机制”介绍
    4.2 水权交易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4.2.1 单水源水权交易模型构建
        4.2.2 双水源水权交易模型构建
        4.2.3 主要约束指标和相关系数
        4.2.4 改进型遗传算法求解方法
    4.3 研究区水权交易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4.3.1 单水源水权交易方案优选
        4.3.2 双水源水权交易方案优选
        4.3.3 全区域最优交易方案获取及水权交易结果供需分析
    4.4 水权交易前后效益对比分析
        4.4.1 交易前后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4.4.2 交易前后生态效益对比分析
5 不同来水情景下的水权交易风险预案研究
    5.1 研究思路
    5.2 黄河水与丹江水来水变化情势分析
    5.3 丰枯遭遇下的水资源供需缺口计算
        5.3.1 两大水源丰枯遭遇情景分析
        5.3.2 不同丰枯遭遇情景下的水资源供需缺口分析
    5.4 丰枯遭遇下的水权交易风险预案制定
        5.4.1 不同遭遇情景下的各地市水资源供需分析
        5.4.2 不同遭遇情景下的各地市可交易水权计算
        5.4.3 不同遭遇情景下的水权交易求解优化及结果
    5.5 水权交易风险预案交易前后效益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缺水城市多水源供水管理的系统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配置
        1.2.2 非常规水源利用
        1.2.3 节水与水资源二次配置
        1.2.4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研究区域概况与资料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用水需求分析
        2.2.1 供水区域划分
        2.2.2 区域需水分析
    2.3 可供水量分析
        2.3.1 本地水源
        2.3.2 外调水源
        2.3.3 可供水总量
    2.4 配套供水工程
        2.4.1 管线工程
        2.4.2 水库工程
        2.4.3 水厂工程
    2.5 单位供水成本
        2.5.1 外调水源单位供水成本
        2.5.2 本地水源单位供水成本
    2.6 本章小结
3 城市多水源精细化配置模型研究
    3.1 问题分析
    3.2 供水网络分析
    3.3 多水源精细化配置模型
        3.3.1 目标函数
        3.3.2 约束条件
        3.3.3 模型求解
    3.4 实例应用
        3.4.1 天津市供水系统概化
        3.4.2 调度规则及其处理
        3.4.3 典型年选择及模型输入
        3.4.4 优化成果及其合理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成本-效益的海水淡化规模分析
    4.1 问题分析
    4.2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4.2.1 海水淡化可变成本分析
        4.2.2 最佳海水利用量的确定
    4.3 成果分析与讨论
        4.3.1 最佳海水淡化用量分析
        4.3.2 输入条件的不确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目标竞争协同分析的水库规模优选
    5.1 问题分析
    5.2 优化调度模型构建
        5.2.1 目标定义
        5.2.2 目标函数
        5.2.3 水库调度模块
        5.2.4 模型输入
    5.3 权重设计
    5.4 情景设置
    5.5 成果分析
        5.5.1 多目标竞争协同分析
        5.5.2 水库规模优选
    5.6 本章小结
6 枯水年居民生活供水提价策略研究
    6.1 问题分析
    6.2 枯水年居民生活供水提价策略优化模型
        6.2.1 目标函数
        6.2.2 约束条件
    6.3 实例应用
        6.3.1 情景设置
        6.3.2 居民生活用水分布
        6.3.3 工业用水边际效益
        6.3.4 其他参数
    6.4 结果及其合理性分析
        6.4.1 提价系数确定
        6.4.2 提价起止条件识别
        6.4.3 提价的合理性分析
        6.4.4 价格弹性系数的不确定性分析
        6.4.5 水资源产出弹性系数的不确定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权交易实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权交易的基础条件及法理分析
    1.1 基础条件分析
    1.2 法理分析
2 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跨区域水量交易实践
    2.1 基本情况
    2.2 典型案例
    2.3 效果评价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权交易展望
    3.1 交易规模的扩大
    3.2 交易形式的创新
    3.3 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4 结语

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价仿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质保证下南水北调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利益协调分析[J]. 卢亚丽,翟露雨,李战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水质保证下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利益相关者行为演化分析[D]. 徐帅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源保护生态补偿研究[D]. 郭晶. 武汉科技大学, 2021
  • [4]水质保证下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多主体利益协调模型与仿真研究[D]. 王丹丹.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5]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分析与传递研究[D]. 庄濮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6]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成因及模式研究[J]. 李战国,刘蒙,司保江,卢亚丽. 科技管理研究, 2021(03)
  • [7]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责任分担及其协同效应研究[D]. 郑云辰.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5)
  • [8]河南省跨区域水权交易潜力评估及交易模型研究[D]. 张建岭. 郑州大学, 2019(08)
  • [9]缺水城市多水源供水管理的系统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 于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1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权交易实践探析[J]. 郭晖,陈向东,刘钢.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8(03)

标签:;  ;  ;  ;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价模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