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单词互借现象

英汉单词互借现象

一、英汉词语互借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秋,尤广杰[1](2019)在《英汉词语互借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往来与交流时,其所用语言就会或多或少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并从其他语言中借用某些有用的成分,英汉词汇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义。本文将主要探讨英汉词语互借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从语言学、语用学及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对英汉词汇借用现象进行梳理和剖析,指出英汉词语借用必将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发展而发展,也必将促进各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

阿子莫小英[2](2019)在《凉山彝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是完全独立且自给自足的,每种语言都会随着交流的需要而发生相互借用、相互影响的现象。凉山彝语属于彝语北部方言,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凉山州。1953年,凉山民主改革以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因素的发展需要,彝汉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人群的杂居、散居、移居、民族通婚等各式各样的人类社会活动,促进了语言的融合,彝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汉语外来词。本文从接触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收集整理彝语中的汉语借词,并将借词(借入前、借入时、借入后)看成一个“动态的历时过程”,即纵向探讨借词在历史上的文化渊源、发展演变,也横向分析借词的借用方式、语义类型以及借词给彝族语言和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本文内容一共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章,借词的界定及其文化渊源。对意译词到底是不是借词这个问题,提出意译词有两种类型:一是借义且对原文进行一对一语素翻译的词,叫语素意译词,这类词是借词;另一种,只借词的整体概念意译,而启用新的语言材料进行翻译的词叫概念借用,不算借词。另外,第一章还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彝语借用汉语词汇的社会文化因素。第二章,分类研究凉山彝语中汉语借词的借用方式、借词途径、借词语义类型。第三章,探讨借词进入彝语后在语音、词义特征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第四章,分析借词给彝族的语言和文化带来的影响变化。

周玉萍,盛普聪[3](2014)在《英汉词语互借与文化发展的互动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不断推进,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也发生着变化,出现英语词语互借,互相借鉴彼此文化中的精华,更好的发展自己。本文从英汉词语互借这一现象入手,研究英汉词语互借对文化发展的互动影响,拟在文化发展互动的内容、广度以及深度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以期对今后英汉词语互借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周玉萍,于延飞[4](2014)在《英汉词语互借途径的分析》文中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主要载体。在沟通过程中,语言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语种,汉语则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由于两种文化存在一些差异,英汉词语互借的现象必然出现,本文从英汉词语互借途径这一角度,研究分析英汉词语互借现象,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交流,英汉词语互借的途径也与时俱进,在原先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和新内容。

王维佳[5](2014)在《英汉互借词及其文化透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十年来,"全球化"成为了当今最流行词汇,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以及社会集团之间的交往不仅注重政治经济的交往,也更加注重了文化上的往来。频繁的文化往来使得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本文采用归纳演绎和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英汉互借词的特征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寻求英汉互借词与中西文化影响的最佳结合点。

郑小艳[6](2013)在《从英汉词汇互借看异语互补》文中研究表明考察了英汉词汇互借的主要内容、基本方式,描写英汉词汇互借的不对称性特征。英汉词汇互借具有哲学、符号学、社会语言学、生态学等学科动因,对立统一、非自足性、认知投射等是该动因的具体体现;英汉词汇互借的不对称性缘于族群生存空间、实物可能、劳动场景、思维模式、认知范畴等的互补性差异。当下多学科交叉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下从英汉词汇互借角度讨论异语互补问题,是外语教学实践的深切需要和学科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

王欣[7](2012)在《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文中提出借词的研究始终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借词的研究,许多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在语言接触的理论框架下,对于英汉借词的研究已经颇为成熟和深入,中西方学者均有较多论述;对于借词接触产生阶段和吸收同化阶段的研究关注度较高,从文化、社会和语言学角度均有力作出现;对于英语中借词的研究多为历时的研究,集中于借词借入的时间和因素、音位等语音要素;对于汉语借词则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考察借词的借用和翻译方式者居多;从语言文字的不同和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对英汉借词进行对比的研究近些年来也越来越多,论述也较为深入。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借鉴。但是,这些研究中仍有一些薄弱环节,关于这一课题还有许多具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英汉语外来词的研究基本上都只局限于对其结构、来源和意义进行描述,大多数是以文化语言学分析和社会语言学分析为主。单纯地罗列出借用词汇的途径、列举借词的米源,而不去揭示产生借词和借词意义变化的实质原因,并不符合现代语言学的解释原则。英汉语借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儿方面:1)对借词语义及其演变机制的研究明显不足。对于借词进入目标语后语义的形成及语义的发展,关注度明显不够。2)多共时静态研究,动态研究关注不够。借词作为“异质成分”,在取得目标语词汇的资格后,需要在音、义、形等各方面进行重新“匹配”、改造同化,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对借词进行动态观测和考量;3)对比研究不足,尤其是认知框架下的英汉借词的对比研究,尽管已有学者开始着手研究,但都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且大多数是针对英语或汉语的单语性研究。借词在英汉两个目标语中各个阶段的认知模式所产生的借词变化对比研究未见。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20世纪后半期英语和汉语中出现且具有相当生命力的借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研究为主的跨学科综合实证研究方法,立足英汉语言事实,选取真实语料,研究借词和人的认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英汉借词词义现象做出比较合理和全面解释,阐释了借词意义形成的内在机制并对比英汉借词词义在产生、同化和融合的动态过程中,认知机制、民族认知心理和认知模式对词义制约作用的共性与差异,深化对语言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的认识。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发现:第一,本研究的理论发现体现于:1)借词是人类多次认知加工的产物,在不同的认知语境下,人们根据认知体验,结合认知模式与百科知识,对借词语义进行多次认知加工。同时,借词意义具有认知凸显性和理据性,其意义构建凸显了文化与认知理据。新的借词范畴最初总是产生于个体的认知活动,之后便是民族和社会成员整体对外来概念进行范畴化的过程,这需要一个社会的整体成员利用共性认识所形成特定的概念系统,作为人们已有的经验,以语言的形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认知活动,通常以其所在社会规约性的经验认识作为坐标和参照,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新获得的信息相互作用,形成新概念和概念结构。在此过程中,人们的认知选择如感知选择、心理频率的选择、心理图式的选择以及对外来词汇中义项的选择,起到关键性作用。2)借词是一个范畴连续体,词义的变化实际上是词义范畴的嬗变,包括原型范畴的嬗变、特设范畴的建构以及新旧范畴之间的互动。词义范畴嬗变的机制是非范畴化。借词构筑过程是相互关联的认知过程,有着共同的认知机制,都体现了人的隐喻、转喻和类推思维。这些认知机制是潜意识的普遍的认知活动,是在常规化或凝固化的概念结构上进行的多轮的认知操作。借词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符合“语言经济原理”。借词的范畴嬗变就是启动认知行为,激活人们头脑中的百科知识和社会文化模式,借助上下文填充相关信息,并决定着最终的语义通道。第二,英汉语借词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过程具有显着的认知共性。研究结果符合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人的心智不是分离的、自治的,而是与人的身体的其他机能一样,对所有的人都是大致相同的,都会促成和限定潜在的经验。抽象概念和想象世界归根到底是根植于现实世界的身体经验,所以人的心智的产品,即使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称的、相通的”理论。第三、在具有显着认知共性的同时,英语和汉语借词范畴的动态变迁过程中也分别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英语语言和文化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要远远大于汉语语言和文化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英汉民族对于外来借词的范畴化过程也体现了不同的惯性化思维与凸显优化思维,两个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社会历史及民族认知心理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第四、借词范畴化的普遍认知机制和认识论启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英汉借词的普遍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首次提出,借词是复杂的语言现象,并非由单一的心理机制所能够解释,在范畴化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认知机制起主导作用。借词的认知机制作用揭示了联想与激活的相似性的体验本质(embodied nature),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感知与概念、经验与知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启示。本研究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以下儿点创新:(1)首次对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英语和汉语借词语料进行大规模的、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并自建语料库;(2)首次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对英汉借词进行对比研究,对于探求借词认知模式的共性与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3)同时对借词现象进行综合多维度对比阐释和探索。本研究从英汉语借词的角度对人类认知方式的共性和个性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以及不同文化对语言和认知的具体影响,对丰富和发展英汉语词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此同时,研究对于翻译、词汇教学和词典编纂也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董艳[8](2011)在《语言接触视域下英汉借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借用外来词汇是一种语言与异质文化交往时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对比分析英汉语言的借用方式,语源特征,借用语域,借用效应和借用态度,探讨英汉语言中相互借用词汇的关系以及这些借词有助于提升英汉语言文化价值、丰富文化内涵、促进彼此文化交流的影响和作用。

刘亚娜[9](2011)在《英汉新词汇的互译互借对中西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文中指出词汇是语言中一个动态的开放型系统,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的变化,许多新词新语应运而生。当然,新词语会带有时代、使用人群和领域及本民族文化历史等多种印记,两种语言在互译和互借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词汇犹如一面镜子可以窥见一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中国正以积极的态度吸收英语中的词汇,同时也输出本国的词汇,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及相互影响。

康曦[10](2011)在《从英汉词语互借看语言与社会的共变》文中提出借词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交际需要、词汇空缺导致语言交流过程中借词的产生。本文通过解析英汉词语互借的历史发展,剖析英汉借词现象的社会因素,说明语言呈现出动态的建构过程,借词体现出语言与社会共变的特点。

二、英汉词语互借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汉词语互借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英汉词语互借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汉语词语借用的表现形式
    1. 英语引入借词的主要形式。
    2. 汉语引入借词的主要形式。
二、英汉互借词的发展趋势
    1. 速度快,范围广。
    2. 国际影响大。
    3. 英汉语外来词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三、英汉词语互借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我们应持的态度

(2)凉山彝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
    0.3 语料来源
第1章 借词的界定及其社会文化渊源
    1.1 借词的界定
        1.1.1 汉语借词的界定
        1.1.2 彝语借词的界定
        1.1.3 语素仿译词是借词
    1.2 彝语借汉语词汇的社会文化渊源
        1.2.1 民主改革前的间接交流(早期借词)
        1.2.2 民主改革后直接交流(中期借词)
        1.2.3 .二十一世纪至现在(现代借词)
第2章 凉山彝语借词的分类
    2.1 借词方式分类
        2.1.1 音译
        2.1.2 音意兼译
        2.1.3 语素仿译
        2.1.4 形译
    2.2 借词存在形式分类
        2.2.1 口语借词
        2.2.2 书面语借词
    2.3 借词语义分类
    本章小结
第3章 汉语借词进入彝语后的语言变化
    3.1 语音变化
        3.1.1 鼻韵尾元音eng、ong、ing、ang变单元音e、o、i、a
        3.1.2 复元音变单元音
        3.1.3 部分元音变辅音
        3.1.4 部分辅音h变 f,l变 n
        3.1.5 声调变化
        3.1.6 彝语语音对汉语语音习得的影响
    3.2 词义变化
        3.2.1 词义缩小
        3.2.2 词义扩大
    3.3 语法变化
        3.3.1 “动宾词”变“宾动词”
    本章小结
第4章 汉语借词对彝语及彝文化的影响
    4.1 增加了彝语“动词+名词”的构词方式
    4.2 极大地丰富了彝语词汇量
    4.3 传播了先进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一 音译借词
附录二 音意兼译借词
附录三 语素仿译借词

(3)英汉词语互借与文化发展的互动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英汉词语互借与文化发展的互动影响
    1、英汉互借与文化发展互动影响的内容
    2、英汉词语互借与文化发展互动影响的广度
    3、英汉词语互借与文化发展互动影响的深度
三、结论

(4)英汉词语互借途径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介绍
2. 英汉词语互借途径
    2.1 人与人的沟通交流
    2.2 科技文化的发展
    2.3 互联网的交互
    2.4 媒体推动作用
结论

(5)英汉互借词及其文化透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借词的界定
2 借词的特征
    2.1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2.2 汉语中的英语借词
3 英汉词语互借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3.1 文化交流的媒介——英汉词语互借
    3.2 跨文化交际的必然结果——英汉词语互借
    3.3 促进文化的多样性——英汉词语互借
    3.4 促进语言文化生活化和鲜活化——英汉词语互借

(6)从英汉词汇互借看异语互补(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英汉词汇互借
    (一) 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吸收
        1.吸收内容
        (1) 历史文化:
        (2) 文体娱乐:
        (3) 衣食住行:
        (4) 风土人情:
        (5) 度量单位:
        2.吸收方式
    (二) 汉语对英语词汇的借入
        1.借入内容
        2.借入方式
三、英汉词汇互借动因
    (一) 对立统一
    (二) 非自足性
    (三) 认知投射
四、结 语

(7)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英汉借词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语料范围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英汉借词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国内外英语借词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学者对英语中借词的研究
        2.2.2 国内学者对英语中借词的研究
    2.3 国内外汉语借词的研究现状
        2.3.1 国外学者对汉语中借词的研究
        2.3.2 国内学者对汉语中借词的研究
    2.4 英汉借词对比研究现状
        2.4.1 国外借词对比研究
        2.4.2 国内借词对比研究
    2.5 借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
    2.6 小结
第三章 英汉借词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认知语言学
        3.2.1 原型理论
        3.2.2 概念化和范畴化理论
        3.2.3 非范畴化理论
        3.2.4 概念隐喻理论
        3.2.5 概念转喻理论
        3.2.6 类推理论
    3.3 小结
第四章 认知视域下的英汉借词
    4.1 引言
    4.2 英汉语借词现状
        4.2.1 英语借词的现状
        4.2.2 汉语借词的现状
    4.3 英汉借词语义:多次认知加工的产物
        4.3.1 认知一次加工
        4.3.2 认知二次加工
        4.3.3 认知深度加
    4.4 英汉借词语义的认知凸显性
    4.5 英汉借词语义的理据性
    4.6 对比阐释
第五章 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阐释
    5.1 引言
    5.2 英汉借词的范畴化
    5.3 英汉语借词范畴化方式
        5.3.1 英语借词的范畴化方式
        5.3.2 汉语借词的范畴化方式
    5.4 借词范畴中的特设范畴
    5.5 英汉借词范畴化的制约机制
        5.5.1 英汉借词范畴的文化语境依赖
        5.5.2 英汉借词范畴化的认知模式依赖
        5.5.3 语言自身制约
    5.6 英汉借词范畴化的认知选择
        5.6.1 感知选择
        5.6.2 心理频率的选择
        5.6.3 心理图式的选择
        5.6.4 义项的选择
    5.7 对比阐释
第六章 英汉借词非范畴化认知阐释
    6.1 引言
    6.2 借词语义的非范畴化
    6.3 借词词义范畴变化的认知机制
        6.3.1 隐喻与英汉借词范畴
        6.3.2 转喻与英汉借词范畴
        6.3.3 类推与英汉借词范畴
    6.4 对比阐释
第七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7.3 本研究的启示
        7.3.1 对于英语借词翻译的启示
        7.3.2 对于词汇教学的启示
        7.3.3 对于词典编纂的启示
    7.4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语言接触视域下英汉借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语言接触
三、词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四、英汉借词比较
    (一) 借用方式比较
        1. 英语引入汉语借词的方式
        2. 汉语引入借词的方式
    (二) 语源特征
        1.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语源特征
        2. 汉语中英语借词的语源特征
    (三) 借用语域
        1.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借用语域
        2. 汉语中英语借词的借用语域
    (四) 借用效应
        1.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借用效应
        2. 汉语中英语借词的借用效应
    (五) 借用态度
        1.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借用态度
        2. 汉语中英语借词的借用态度
五、结语

(9)英汉新词汇的互译互借对中西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词汇的特征
    (一) 从构词看英语新词的特点
        1.用构词法构成新词
        2.旧词获得新义
        3.从其他语言借用新词
    (二) 从构词看汉语新词的特点
        1.近两年社会、网络流行新词
        2.汉语新词的突出特点
二、英汉新词语的互借与互译特征
    (一)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汉译
        1.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2.英语汉译
        (1) 音译法 (transliteration)
        (2) 意译法 (Loan Translation)
        (3) 音意兼译法
    (二) 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及英译
        1.汉语中的英语借词
        2.汉语英译
        (1) 两会中出现的新词、热词及英译。
        (2) 媒体、网络流行的热点新词及英译。
三、结语

(10)从英汉词语互借看语言与社会的共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借词的产生
三、英汉词语的互借
    (一)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二) 汉语中的英语借词
四、借词现象的社会因素剖析
    (一) 语言接触
    (二) 强势语言的入侵
    (三) 民族文化的传播
    (四) 社会变动
五、结束语

四、英汉词语互借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英汉词语互借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J]. 张艳秋,尤广杰. 校园英语, 2019(40)
  • [2]凉山彝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D]. 阿子莫小英.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3]英汉词语互借与文化发展的互动影响[J]. 周玉萍,盛普聪. 现代企业教育, 2014(18)
  • [4]英汉词语互借途径的分析[J]. 周玉萍,于延飞. 才智, 2014(26)
  • [5]英汉互借词及其文化透析[J]. 王维佳. 科技资讯, 2014(11)
  • [6]从英汉词汇互借看异语互补[J]. 郑小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04)
  • [7]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 王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2)
  • [8]语言接触视域下英汉借词的对比研究[J]. 董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05)
  • [9]英汉新词汇的互译互借对中西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 刘亚娜.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07)
  • [10]从英汉词语互借看语言与社会的共变[J]. 康曦. 中州大学学报, 2011(02)

标签:;  ;  ;  

英汉单词互借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