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块钱带来的意识觉醒——从《一双丝袜》看女性的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

十五块钱带来的意识觉醒——从《一双丝袜》看女性的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

一、十五美元带来的意识觉醒——从“一双丝袜”看妇女的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飞[1](2021)在《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文中提出衣之于人,自人类文明伊始就如影随形、相伴相生。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倾向于遮蔽人身形体,不太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和个体特性;彰显等秩阶次,关注人的文化表征和社会意蕴。晚清民国是服饰传统、规制、风格和文化剧变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形态、社会认识、女性社会角色转轨的关键阶段。人衣关系经历了抗争与冲突、困顿与反思,在张力和矛盾中蜕变和进化。研究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变革,对于社会制度变迁、服饰文化转型、妇女解放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论文包括四个主体部分:第一章站在人衣关系的视角,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发掘和梳理女性服饰变革的历史脉络;第二章从纺织原料、分析并阐述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从纺织原料、面料的技术革新、成衣制造方式和产业更新,以及纺织贸易市场变化三个方面,讨论服饰变革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分析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联,也即从“衣”的层面对人衣关系的变革动力进行历史透视;第三章从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和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这三个层面,探讨社会变革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剖析伴随其间的人衣关系的变化特征;第四章从夷夏之防、道器之辨、礼俗之隔和荣耻之变四大关系入手,揭示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联系,厘清服饰变革的深层机理。本文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1.服饰潮流是一种能够同时揭示服饰变革现象和本质所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本文试图打破以往以主流历史分期、社会变革为纲的近代服饰史叙事,以及服饰品类、服饰流派、服饰空间扩散的服饰专题分类,由人衣关系的生理要求、观念思想、社会生活、审美文化、技术支持等不同侧面考察服饰潮流的变革趋势,抽象概括出“衣以容身”“衣以立身”“衣以适人”“衣以彰人”四大服饰潮流。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展现服饰变革的全貌,既符合服饰本身的历史脉络和嬗变轨迹,尊重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规律,又呈现服饰变革的创新性与继承性、往复性与多样性,揭示种种复杂多栖的规律和特性,为研究服饰变迁的技术、社会和文化因素提供线索和链接。2.产业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为供给带动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给出历史的有力借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特别是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的进步,根本地改变了服饰面料性能、服用加工技艺,为服饰结构的改良和变革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和工艺基础,形塑了纺织服装贸易和消费的全新格局,为晚清民国女性服饰时尚的兴起和潮流的延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绘制出服饰潮流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机制分析框图,展示说明了产业技术变革如何对服饰变革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影响方式、路径和机理方面的系统阐释。技术变革是对“衣”的物理特性、生产方式、市场供给和美学价值的创新,为“人”提供可消用、选择和适配的服用方案。作为服饰消费主体的“人”根据自身的穿用需求、经济基础和消费偏好以及文化审美,影响纺织、服装的贸易市场格局,对服装原料面料、剪裁结构方式提出需求。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实质上通过改变“衣”的供给进而影响“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又进而促进“衣”的技术和产业升级改革。3.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服饰时而领着、时而跟着,既能动于社会变革,又从动于社会变革。一方面,社会变革是服饰变革的引领者。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潮启蒙、引导着近代女性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社会运动之中,推动着服饰潮流的发生和传播。以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和长江三角洲的“摩登”为代表的服饰社会现象为女性服饰潮流蓄能积力;另一方面,服饰变革是社会变革的能动者。代表性女性和女性群体以或拟男化、中性化的服饰行为,或个性化、大众化的穿衣方式,推动着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变革不容小觑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服饰既作为被社会生活、时代思潮改良和引导的主要对象,同时又充任着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道具、工具和面具。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互动,本质上是服饰与人的主体性关系。从被“衣”掩饰的“人”到以“衣”修饰的“人”,再到借“衣”立身的“人”,透过近代女性的服饰行为,抑或是社会舆论对女性服饰的评价和反应,“衣”之功能得到重新辨析,服饰下的人性得到解放,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得以进化。4.文化变革既是阻碍服饰变革的重要防线,反过来又是催化服饰变革的深层动因。长久以来,华夏服饰是区辨夷夏族群、承载文野观念的文化载体。无论是葆有华夷文化优势的历史时期还是闭关自守被强力冲击的晚清之际,拥护文化传统和民族尊严的“庙堂”及士大夫们反对服饰变革。而随着近代西方传教士的“诱导”,本来象征文明的缠足成为野蛮文明的标记,夷夏之别破防、文野之位互换,趋新大势和尊西倾向成为服饰变革的新动向。在西学东渐、西器东传的时代背景下,服制是扞卫“中体”的“重器”,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的伦常名教、制度文物以及体统规矩,不可“轻言”变革。而在改良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时期,服制改革成为复兴民族、更易“人心”的方略,由器而道的“天演”进化论提倡优胜劣汰、强权竞争,成为推动服饰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传统礼俗社会中,服饰是“礼治”的重要媒介,以礼化俗,以礼节俗。礼乐制度的高度发展是服饰文化长期保持稳定、难以遽变的根本。晚清宗法秩序遭遇挑战,作为民众生活“风俗”的服饰改良提出变革要求,女性服饰潮流甚或走在了服制法规之前,由俗入礼。文化是慢变量,近代服饰变革的不易和反复,皆出自于文化内核“面子”、服饰面子即文化里子,能小变则不大变,能形变则不质变。而服饰变革的发端和剧变,仍需归因于文化内核“面子”。在敏感于外人观感、维护文化“面子”的同时,服饰悄然生变,服饰由宗族和伦理走向民族和国家,再走向个体和自我,“人衣关系”不再等同于纲常伦理的“人人关系”。5.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的路径并完全不遵循“器物-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三阶段,而是多个范畴兼而有之,各个阶段均有参与。服饰变革属于物质器技,亦成为寄托人伦关系的社会制度,甚至还是文化思想的重要表征,事实上是“器物”“制度”和“精神”的“三位一体”,难以区分先后甚至彼此。整体来看,女性服饰变革是在制度层变革时生发的。反缠足运动发端于呼吁制度改革的戊戌维新,辛亥以后服饰等级制度改弦更张,服饰听取民便。新文化时期反思文化,女性服饰在更大范围、更大波次、更大程度上发生变革,服饰潮流渐趋成型,人衣关系也随之转换、调整。但局部而言,在学习西器的洋务时期,洋纱、洋布大量进驻开埠城市,上海等地的年轻、时尚、社交女性已开始穿用洋布衣。在民风开放、趋新入时的地区,原料面料、穿衣方式等物质层面的变化来的较早,相对顺利地被一部分女性所接纳,但并未涉及到服饰文化层面的对抗与哲思。对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劳动女性,质地厚实、自产自销的土布更便于劳作,物质层面的服饰变化来得更为迟滞、缓慢,或许到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发生变化之后,服饰才相随而变。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呈现出多轨道、多征候、多阶段并行不悖的复杂格局。6.服饰变革本质而言是“人衣关系”的更新与重构。服饰不是纯粹单一的自然物,而是典型的文化产物。变革时期人衣关系变化的意义在于,“人”既是具体的、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群体的、社会化的和历史性的人。“衣”既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衣,同时更是代表民族风俗、承载社会功能、表征时代特征的“衣”。服饰变革之前,衣的礼治、标示、文化功能更为显着;服饰变革之中,衣的工具、道具、面具功能更加显露;服饰变革之后,衣服重归保暖和装饰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衣关系的复杂多元性,“人的穿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适身、得体、体面和得当/适境。初级层面的“适身”强调作为生物体的人和作为自然物的衣。更高级层面的“得当/适境”更看重中国文化下具有多种属性之“人”的穿衣要领和不同穿着场合下“衣”的服饰文化要素。广而言之,人衣关系甚至可能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互动交融、和谐共彰应该是人类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周红丹[2](2020)在《觉而未醒的身体——论《一双丝袜》中的自我身份建构》文中认为《一双丝袜》是美国作家凯特·肖邦创作的短篇小说,描绘了家庭妇女索莫斯太太通过十五美元的消费,放纵享受自己的身体,从而试图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本文聚焦于女主人公在不同境况下的身体状态,将身体与主体意识相联系,并分析索莫斯太太在19世纪社会环境下身份建构的幻灭。

朱成娟[3](2018)在《解放了的身体——凯特·肖邦《一双丝袜》中的索莫斯太太》文中研究指明一、引言米歇尔·福柯是当代法国乃至世界最着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后现代主义者,极富挑战性和反叛性。自尼采以来,身体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而在此之前,身体却饱受压抑之苦。受其影响,福柯十分强调身体的原初性和首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早期福柯解构主体,强调"身体—主体"的自由体验。20世纪70年代以后,福柯发现"关心自己"的重要价值。随后,他开始

陈路遥[4](2018)在《1930年代《玲球》杂志强国强种的民族主义媒介表述》文中认为对发行于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期的女性休闲杂志《玲珑》进行质化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结合时代背景、从晚清到民国有识之士对实现强国强种的建议与改革措施和前人研究,以及《玲珑》杂志的内容,从女性身体的呈现、优生与教育、女子消费、贤妻良母与职业女性、女性与国防的论述几个方面考察《玲珑》是否存有及如何展开强国强种的民族主义媒介表述。研究发现,《玲珑》杂志的内容呈现与把关人的第一层面之传播者有密切关系。《玲珑》的主创人员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热爱摄影的传播者们保证了杂志的图片来源。这些编辑精通外语,为他们率先接触外国文化和知识提供了便利性。杂志同时拥有男女读者,不同时期的编辑有其自身的内容诉求偏好,使得杂志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玲珑》前期文章的作者有不少女性,但杂志的中后期的作者团体是以男性编辑为主体。男权和民族主义父权制和集体主义思想渗透至文化出版业,加上编辑个人层面的特性,多少影响了《玲珑》不同时期的风格和强国强种的言语表达。作为把关人的编辑们虽然各有特点及内容偏好,但是他们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阶层,心怀天下,怀有渴望传递新知给普通民众以塑新民的情怀和抱负。《玲珑》将教育、启蒙女性的传播功能与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了关联。《玲珑》杂志通过身体、优生、消费、育儿、工作与国防等方面规训女子以建构符合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女性。在女性身体呈现方面,《玲珑》鼓励中国女性参加体育锻炼,认为女性拥有健全的体格方能生育健康的民族后代及参与国家建设和防御工作,是中国转弱为强的基础;健康朴素才是真美;在消费大量健康健美的中西方女性身体的基础上建构理想的民族女体,理想的中国女性应举止端庄和拥有女运动员般的健全体格。在优生和教育方面,《玲珑》传递了许多大知识分子们关于优生的观点和看法,认为要对结婚条件进行限制,倡导节育和优生,在“质”上使民族强盛,并不单纯追求“量”的增加;杂志呼吁国家、社会和家庭方面共同努力促进种进,注重实现强种过程中母教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同时提倡公育以实现更好的儿童教育。为增加国家财富和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玲珑》强调女性作为国民一员承担着拒买洋货、使用国货的义务责任,使用国货是爱国的表现,认为购买并使用洋货打扮自己并不是真正的“新女性”或“现代女性”,甚至还是“叛国”的表现。有“女作者”撰文反对男性将入超全归罪于女子,否认女性为救国做出的努力,表示女子会使用化妆品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风气及社会环境恶劣使然,但没有否认使用国货可以拯救民族国家使国家强盛的说法。这些“女作者”的真实身份很有可能是男性。《玲珑》对于女性职能主要存在两种论调,即符合于当时政府提倡的现代贤妻良母论和鼓励女性从业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论。杂志前期刊登关于如何成为新家庭妇女的指导性文章,退回家庭空间的女子,主要负责民族国家的种族延续、子女教育和家务;杂志中后期倡导女性拥有职业,成为生利者,为民族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但同时并不否认女性要兼顾家庭的天职。当民族国家面临侵略威胁时,《玲珑》不断声称女子为国民的一份子,与男性平等,应尽其国民的义务和责任,同男性一样加入战争,保卫国家,号召女性们为保国、救国奉献力量甚至生命,积极地参与各类国防工作。《玲珑》强国强种的民族主义媒介表述中采用的西方事例,体现当时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找富强之路的心态。西方的人物、文化和知识,成为鼓励中国女性学习的对象,实际上也成了女性被规训时应遵守的规范。首先,“健美”的观念是由西方传入的,杂志将西方女性健美身姿和运动的图片作为中国女性效仿的对象,把健美塑造成为民族国家所需要的理想女体要求,认为只有健康的女体方为强国强种的基础。其次,《玲珑》所载关于优生、避孕、节育等方面的知识,有不少源于西方精英知识分子改善人种的看法。《玲珑》编辑们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推崇西方的小家庭制,反对无国家观的旧式大家庭制度。儿童教育方面,《玲珑》首推苏联的公育,并且介绍西方各国重视儿童教育所采取的措施。再次,好莱坞女星使用本土产品、侨居巴西的日本人娶本国人为妻子均成为劝诫国人使用国货的理由。在女子职业走向方面,苏俄男女平等的妇女运动模式成为了中国妇女解放的标杆,号召女子做独立的生利者积极参与工作,为强国做贡献。最后,从各国女子积极参与国防的事例鼓励中国女性加入国防以“保国”,反驳女子不能从军的言论。不过杂志编辑更热衷于学习西方的器物,在精神上继续奉行儒家道德对女性的要求,认为中国女性要适当社交,举止端庄。为达强国强种的目的,《玲珑》与国民政府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在提倡运动以塑造健全身体、道德、母教、女子接受教育、消费国货、重视家庭、参加国防方面契合;在节育堕胎和女性职能即就业还是回到家庭方面产生冲突。国民政府鼓励多生育、反对堕胎,号召女性回归家庭做贤妻良母;《玲珑》则表示实行节育需从质的方面优化民族,认为堕胎是由深层的社会和现实原因所导致,同时鼓励女性参加工作实现经济独立,做一名生利者以实现民族国家的富强。面对侵略,《玲珑》为女子如何参加救国工作提供了各项指南,强调女子的国民身份,认为妇女运动目标从属民族解放运动。《玲珑》要求女性加入各项国防工作时有将女性工具化的倾向,平时女性被规训的方面,如应该讲究朴素美和举止端庄,在特殊时期不再受束缚,重新被“解放”。《玲珑》对女性的规训夹杂在成为“国民母”、“女国民”和“现代女性”的身份之间,意在塑造符合于民族国家要求的女性。这些规训掩盖在以男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编辑及执政者的男权及民族主义父权制思想之下,将女性从旧时的封建主义的牢笼投向了新的民族主义的框架之中。为实现民族复兴,强国强种,女性无法摆脱男权和民族主义父权制的制约,并且被工具化。

贾晓旭[5](2017)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女性生育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在身体与性别的特定语境中、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对女性的生育观进行重新审视。这种审视的指向目标既有女性自身,也涵盖着男性、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全部历史,更包括着人类未来的价值取向和前进方向。现实的、具体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其所具有的特定性别往往被人所忽视。性别的差异不仅影响了社会分工,还致使当代中国女性在生育观上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并非仅仅取决于个体的主观选择,而始终是取决于在社会实践中展开的、基于物质利益关系而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因此,想要研究中国女性生育观,就必须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生产理论、西方女性主义生育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育政策重新进行认识和思考,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整合中国女性生育观的嬗变过程及当代中国女性生育现状,探析当代中国女性确立理性生育观的时代价值与阻滞因素,并在上述基础上寻找最终的解决之道。本文主要包括绪论(第1章)、正文(第2-6章)和结语(第7章)三个部分。具体如下:第1章,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缘起及意义、评述当前研究现状、概述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在选题缘起及意义方面,指出女性生育不仅在构建人类历史中起到重要作用,还是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理论、西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理论探讨女性主体性、阶级性、权力范式等问题时的核心关切。在国内外研究综述方面,对国内外关于生育观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指出目前关于女性生育的理论探索局限于对生育观变动的理论体系阐释与预测生育行为的数据模型构建,并未触及到生育观的根本性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是进行本论文研究的灵魂和总的方法,贯穿整个研究的始终,并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对策提供相结合。最后阐释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运用唯物史观重新思考中国女性的生育观问题,这既是关系到能否在新的领域中贯彻唯物主义原则的根本性问题,也为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解放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2章,女性生育观的概念界定及其理论依据。先是在结合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基础上,定义生育观和女性生育观的概念和内涵,并厘清其与生育意愿、生育计划和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然后分别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生产理论、西方女性主义的生育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育政策。首先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着作文本为依托,按照时间顺序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生产理论实质与内在逻辑,即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出人口再生产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口再生产的过程受社会经济现实的发展水平所制约,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口生产制度和人口规律也会大相径庭。然后从西方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女性生育,探寻其与马克思主义人口生产理论的联系与分歧;最后梳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育政策发展脉络,即中国政府通过实施法律政策,对击毁封建生育观、重建符合当时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新生育观,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第3章,中国女性生育观的历史嬗变。本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生育观的嬗变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中国女性生育观所经历的由原始到现代的漫长的嬗变过程。这种嬗变不是经济唯物主义的移植,而是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推动下,上层建筑逐渐适应新的经济基础。在古代中国,囿于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使得对于劳动力,特别是男性劳动力的大量需求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人们的生育诉求,传统生育观由此而生;到近代以来,由于小农经济依然是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传统生育观仍有存在的经济基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和当时中国落后社会形态之间的矛盾也不可能通过对生育观的改良而得到解决;再到现代,新中国将女性从家庭的私人领域的困窘中解放出来,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改变女性的生育观,女性生育观开始实现现代转型。第4章,当代中国女性生育现状。本章尝试总结当代中国女性生育的现实状况,因为这是解决当代中国女性生育观问题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首先,从当代中国女性生育行为的表现来看,中国女性开始逐渐认同晚婚晚育、少生优育、男女平等的现代生育观,另一方面受城乡差别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农耕生产方式差异、宗族文化的再度复兴等影响,使得传统生育观在一定范围内仍有着广泛而强大的根基。其次,生育率偏低、性别偏好严重与生育伦理问题频发是当代中国女性生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最后,是当代中国女性生育问题的成因。无论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还是传统男权制的惯性,其实质问题是在历史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两种生产”中的“人口再生产”的价值被无限地漠视与剥削。当生育从维系氏族存亡的角色退居到家庭私人领域中时,女性的价值自然也会随之被贬低和轻视。第5章,当代中国女性确立理性生育观的时代价值与阻滞因素。本章首先强调当代中国女性确立理性生育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即有助于实现两性平等、有助于实现女性解放、有助于延续民族血脉。然后在此逻辑起点上探讨当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现状,指出当代中国女性自身的变化与觉醒使得构建新的、适合人们身心需要的理性生育观成为可能。最后重点探讨了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女性确立理性生育观的阻滞因素:一是生育被“异化”,在人口再生产理论的语境下,利用唯物史观的“异化”概念从异化劳动是“物”的异化、异化劳动是自我异化、异化劳动是类本质的异化、异化劳动是人同人的异化四个方面论证女性生育如何被“异化”并与女性自身出现疏离;二是女性是“他者”,从近代以来兴起的“主体性”和“本质主义”角度出发探讨女性是“他者”的非正当性;三是从“社会性别体制”角度探寻传统社会性别体制如何使两性之间的生物差异转变为了社会差异,并通过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制度力量来维持这种不平等的两性关系。第6章,当代中国女性确立理性生育观的路径选择。确立理性的生育观,需要公民、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第一是公民角度,根据唯物史观中对人口再生产的“生理素质”和“精神素质”的论述重新诠释了“生育优化”的科学内涵,指出“生理素质和精神素质”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也是决定人口质量的两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生育优化”的基本要求。第二是家庭角度,从法律和道德伦理两个层面论证了女性应该拥有生育自主权,并指出了女性在生育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与牺牲。第三是国家角度,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论证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并指出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底层的变革具备天然的正当性和成功的可能性,因此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进一步完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教育,都可以通过对生育行为的适度调控达到使人口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目的。第四是社会角度,指出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和解决女性就业歧视是重塑整个社会还隐匿存在的重男轻女的生育观的根本解决之道。第7章,结语。通过对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女性生育观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得出如下基本结论:一是提倡理性生育的前置条件是价值观预设问题。二是生育观是可以被塑造和影响的。三是指出以往把中国生育问题的根源归结为“生产力的低下”并倾向于使用经济理论解释人们的生育行为的思路所存在着的原则性问题。四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语境的影响,即使在当代,生育的决策权也并不完全取决于女性本人。

陈华新[6](2016)在《隐性进程在凯特·肖邦《一双丝袜》中的体现:显性情节后的暗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很多学者聚焦于文学作品的情节发展。近些年来,当代学者展开对叙事进程的探讨。这些批评家们所关注的是以情节发展中不稳定的要素为焦点的单一叙事运动。事实上,在众多叙事作品中,在显性情节发展的后面,往往还存在一个或多个隐性叙事进程,它们与显性情节发展构成双重叙事动力,深化作品的主题。这些隐性进程与显性情节呈现出差异的甚至对立的走向,在表达主题上与情节发展构成补充性或颠覆性的关系。因此,探究文学作品显性情节发展后面的隐性进程成为该研究的出发点。本研究以申丹的隐性进程理论为指导,以凯特.肖邦的超短篇小说《一双丝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小说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的叙事进程。本研究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小说各个部分中存在的隐性进程。在小说开头部分,“some-”,“little”,“unexpected”等词体现了环境变化、偶发事件对人物心理的决定作用;在小说主体部分,萨默斯太太一系列的炫耀式消费活动表明在以女性主义及消费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情节发展后面存在着以自然主义为主导的隐性进程;在小说结尾部分,女主人公“深切的希望”暗示了人受环境左右。本研究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阐述了国内外叙事学理论、隐性进程与“第二故事”、“隐匿情节”的差别和《一双丝袜》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是本课题的理论框架,概述了隐性叙事进程及其分类。第四章介绍了《一双丝袜》的情节框架和隐性进程框架。通过举例对作品的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隐性进程的存在。第五章是研究的结语部分。研究表明,在《一双丝袜》中存在着以自然主义为主导的隐性进程,其与以女性主义及消费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显性情节发展相互牵制,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张力,刻画了生动多变的人物形象,深化了作品特有的语意密度和丰富的主题意义。在未来叙事进程的研究中,研究者既要关注显性情节的发展,又要探究在显性情节发展的后面是否存在着隐性叙事进程。本研究有利于冲破仅仅关注显性情节发展的束缚,全面理解叙事作品的主题意义。

秦圣洁[7](2016)在《凯特·肖邦短篇小说的功能文体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经典女作家凯特?肖邦(1850-1904)主要因其长篇小说《觉醒》而着名,其短篇小说同样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选取肖邦具有代表性的四篇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一双长筒丝袜》,《塞勒斯坦夫人离婚》和《吻》,运用功能文体学中对其进行分析,旨在探讨19世纪女性在婚姻前后所面临的、具有永恒意义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困惑。本研究通过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及主题意义。在《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玛拉德夫人在得知其丈夫死讯后出现了不同的物质过程,揭示其在婚姻束缚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困惑心理;在《一双长筒丝袜》中通过分析萨默斯太太在购买一双长筒袜前、中、后的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所占比例的差异,探讨了其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满足自身需求与承担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通过人际功能的语气和情态系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权势关系。在《塞勒斯坦夫人离婚》中,据描绘塞勒斯坦夫人的行为举止时高频情态动词“always”多次出现,可推测其性格中循规蹈矩的一面,不会轻易离婚;她虽在与律师的对话中多次使用“must”和“have to”表明其坚决的离婚态度,但在其丈夫回家后就立即放弃了离婚的打算,体现了其性格中的犹豫不定;在《吻》中,根据娜塔莉最终选择了并不真爱只是富有的布兰登作为结婚对象,以及从她对其真爱但不富有的哈维和布兰登所使用的情态助动词的差异可以看出她在两段关系中处于不同的权势地位,进而可推测其对待婚姻的态度。通过语言分析可以发现肖邦的短篇小说展示了女性在面对爱情婚姻与金钱物质及精神自由等方面的矛盾心理,抒发了具有普遍意义、超越时代的女性观点。同时,作为一种分析标准,功能文体学让我们对肖邦作品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为进一步拓宽肖邦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申丹[8](2015)在《女性主义和消费主义背后的自然主义:肖邦《一双丝袜》中的隐性叙事进程》文中研究表明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叙事研究一直围绕情节发展展开。然而,在不少作品情节发展的背后,还存在贯穿全文的隐性叙事进程,与情节发展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走向。由于运动的目的、方向和含义不同,两者之间往往既形成矛盾和张力,又互为牵制和补充,达到某种平衡。本文聚焦于凯特·肖邦的《一双丝袜》,旨在揭示出文中以自然主义为主导的隐性叙事进程,说明这股叙事暗流如何与以女性主义和消费主义为主导的情节发展交互作用,在冲突制约、矛盾张力中塑造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表达丰富多层的主题意义。

胡桂香[9](2014)在《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村妇女 ——湖南西村历史变迁(1950-1980)》文中认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问题就一直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在全国实施计划生育,以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计划生育不断取得成绩的过程中,广大农村女性在这一生育政策当中不仅成为重要的节育动员对象,而且是这一政策主要的身体实践者和动力。本论文把农村妇女置于现代化发展和妇女自身解放这一历史语境中,通过口述资料、田野调查与档案、文献资料的交互运用,试图展示计划生育这一历史性事件对农村妇女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如何被女性纳入自身的生活轨迹。同时,论文还试图揭示中国的社会性别制度同计划生育政策是如何关联的,并将考察“公”“私”领域之间的交融与冲突。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分4章。首先概述西村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着重考察村落社会传统的性别分工体制、家庭结构形式、妇女的地位以及人口构成;同时通过分析西村村民对身体、生命观、以及对生产方式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50年来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传统生育文化所发生的变化。第三章从“妇女的处境”、“计划生育的开端”、“节育知识的传播”以及“不尽人意的结果”四个方面描述了1950-1960年代的计划生育工作在西村的开展情况。第四章从“计划生育工作组入村”、“阻力与压力:计划生育任务的落实”、“对身体的控制:各种节育方法的使用”以及“两位结扎者(绝育者)背后的故事”四个方面阐述了1970年代“晚稀少”计划生育政策对西村的影响,起初,村民们(尤其是妇女们)因为养育的负担,晚稀少的计划生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欢迎,比起丈夫或婆婆等其它家庭成员,妇女本身对生育控制的态度更积极,她们不只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在这场运动中,有时政策和妇女结为同盟,致抵抗传统父权制的多子观念,有效控制了生育,使该村计划生育取得显着成绩。第五章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西村妇女”、“风暴来临:独生子女政策的登场”、“沉重的肉身:妇女们的压力”、“弱者的‘武器’:妇女们的应对措施”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与新型生育观的形成”分析了19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在西村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受独生子女政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西村的家庭结构与规模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与80年代的婚姻形式变化有关,也与妇女地位的提高有关,而这最终导致了新的生育观念的形成。通过历史人类学、妇女史和社会生活史的交叉研究,以及与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的对话,论文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在西村的实施对西村传统生育文化比如“多子多福”的改变并不大,为此我们就要重新评价计划生育的作用,以改变对妇女身体权和生命权的漠视;同时,由国家主导的计划生育政策所推广的节育避孕方法应该向男性倾斜,以改变传统的男优女劣的身体文化;当然考察妇女地位的变化我们不能只从从夫居、从父姓和父系继承的家庭制度考察,而要从私人生活领域来考察,这样我们就能发现妇女的地位不断在变化,在家庭决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妇女要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首先要积极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增加女性在村委会中的比例,这样才能掌握话语权。

沈玲[10](2013)在《凯特·肖邦《一双丝袜》的女性主义解读》文中指出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了《一双丝袜》的女主人公索姆斯夫人在短暂地放下家庭责任,满足个人需要时的心理状态及产生这种状态的原因,从而揭示传统的"贤妻良母"角色对女性精神上的束缚。

二、十五美元带来的意识觉醒——从“一双丝袜”看妇女的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五美元带来的意识觉醒——从“一双丝袜”看妇女的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1)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与意义
    0.2 服饰变革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0.5 创新点
第1章 人衣关系表里之辨——女性服饰潮流
    1.1 衣以容身:松绑解放,开禁易俗
    1.2 衣以立身:性别反叛,异中求变
    1.3 衣以适人:简便合体,文明质朴
    1.4 衣以彰人:流曲赋形,纳西慧中
    1.5 思考与讨论:人衣关系的历史脉动与文化嬗变
第2章 经纬不辍纺新织异——产业进步、技术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2.1 有里有面:面料及其生产
        2.1.1 纺、缫技术与原料更新
        2.1.2 机织技术与质料革新
        2.1.3 印染技术与纹样、色彩嬗变
    2.2 有型有样:成衣及其制造
        2.2.1 家庭生产
        2.2.2 拎包客与前店后场
        2.2.3 半标准化与标准化生产
    2.3 有价有市:纺织贸易以及市场
        2.3.1 纺织原料、纺织品贸易和市场
        2.3.2 成衣市场及贸易
    2.4 思考与讨论:纺织和制衣产业技术变革下的人衣关系
第3章 觉与不觉咸与维新——社会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3.1 局隅生变: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现象
        3.1.1 广府地区缫丝女工与“自梳”现象
        3.1.2 上海城市女性和“摩登”现象
    3.2 起而求变: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
        3.2.1 戊戌维新和不缠足会
        3.2.2 辛亥前后的民权革命和女子参政运动
        3.2.3 新文化和女学生爱国平权运动
        3.2.4 新生活的反摩登实践与国货运动
        3.2.5 社会运动中的女性角色和服饰角色
    3.3 论而思变: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
        3.3.1 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
        3.3.2 妇女解放思潮
    3.4 思考和讨论:社会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第4章 易服不易表里乾坤——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
    4.1 防与不防:“夷”“夏”文野观念转变
    4.2 尊与不尊:“道”“器”体用概念解体
    4.3 禁与不禁:“礼”“俗”治理秩序重构
    4.4 变与不变:“荣”“耻”面子文化演进
    4.5 思考与讨论:文化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余论
    5.1 余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3)解放了的身体——凯特·肖邦《一双丝袜》中的索莫斯太太(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触觉”唤醒对身体美的渴望
三、味觉引导下的优雅体态
四、“视觉”感官下对美的欣赏
五、结语

(4)1930年代《玲球》杂志强国强种的民族主义媒介表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择《玲珑》为个案研究的原因
第二章 综述、研究问题与核心概念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核心概念
第三章 研究方法、意义和结构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四章 男编辑与女读者:杂志的特点
    第一节 编辑群体的特点
    第二节 读者群、规训对象及不同时期特点
    第三节 男性编辑为主体
    小结
第五章 健美:女性身体的媒介表述
    第一节 审美的破旧立新
    第二节 消费女体时建构民族女体
    小结
第六章 优生与教育:强种观的媒介表述
    第一节 优生学的提倡
    第二节 对孩子的教养
    小结
第七章 支持国货:女子消费观的媒介表述
    第一节 国货运动背景
    第二节 提倡国货、抵制洋货的理由
    第三节 女性的消费形象
    第四节 惩罚越轨者
    第五节 对女性指责的反驳
    小结
第八章 回家还是就业:女性职能观的媒介表述
    第一节 现代的贤妻良母
    第二节 独立的生利者
    小结
第九章 参战:女性与国防关系的媒介表述
    第一节 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
    第二节 女性与国防
    小结
结论
致谢

(5)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女性生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女性生育观的概念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2.1 生育与女性生育
        2.1.1 生育
        2.1.2 女性生育
    2.2 生育观与女性生育观
        2.2.1 生育观
        2.2.2 女性生育观
    2.3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生产理论
        2.3.1“生产力过大的地方,人口才会过多”
        2.3.2“人是类存在物”
        2.3.3“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
        2.3.4“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
        2.3.5“种的繁衍”
    2.4 西方女性主义的生育观
        2.4.1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生育观
        2.4.2 激进女性主义的生育观
        2.4.3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生育观
        2.4.4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生育观
        2.4.5 生态女性主义的生育观
    2.5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育政策
        2.5.1“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
        2.5.2“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2.5.3“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5.4“努力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
        2.5.5“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第3章 中国女性生育观的历史嬗变
    3.1 中国古代女性的生育观
        3.1.1 重生唯生
        3.1.2 早婚早育
        3.1.3 多生多育
        3.1.4 重男轻女
    3.2 中国近代女性的生育观
        3.2.1 传统生育观依旧是主流观念
        3.2.2 新生育观的传入与形成
        3.2.3“节制生育运动”之战
    3.3 中国现代女性的生育观
        3.3.1 生育观的现代转型
        3.3.2 生育观趋向理性化
        3.3.3 生育观趋向多元化
第4章 当代中国女性生育现状
    4.1 当代中国女性生育行为的表现
        4.1.1 生育意愿低迷
        4.1.2 传统生育观复归
        4.1.3 生育质量趋优
    4.2 当代中国女性生育存在的问题
        4.2.1 生育率偏低
        4.2.2 性别偏好严重
        4.2.3 生育伦理问题频发
    4.3 当代中国女性生育问题的成因
        4.3.1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4.3.2 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
        4.3.3 传统男权制的惯性
第5章 当代中国女性确立理性生育观的时代价值与阻滞因素
    5.1 当代中国女性确立理性生育观的重大意义
        5.1.1 有助于实现两性平等
        5.1.2 有助于实现女性解放
        5.1.3 有助于延续民族血脉
    5.2 当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现状
        5.2.1 女性身心的基本特征
        5.2.2 女性社会形象的重构
        5.2.3 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
    5.3 当代中国女性生育观的偏差
        5.3.1 生育被“异化”
        5.3.2 女性是“他者”的观念
        5.3.3 传统社会性别体制的惰性力量
第6章 当代中国女性确立理性生育观的路径选择
    6.1 公民:树立生育优化选择观念
        6.1.1“生育优化”的科学内涵
        6.1.2“生育优化”的基本要求
    6.2 家庭:尊重女性生育自主权
        6.2.1 家庭对女性生育的干涉
        6.2.2 女性为生育作出的贡献
    6.3 国家:适度调控公民生育行为
        6.3.1 调整生育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生育保障制度
        6.3.2 在高校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教育
    6.4 社会:营造两性平等和谐关系氛围
        6.4.1 不断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6.4.2 解决育龄女性的就业问题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获取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隐性进程在凯特·肖邦《一双丝袜》中的体现:显性情节后的暗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n Narrat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2.1.1 Studies on Narratology Abroad
        2.1.2 Studies on Narratology at Home
    2.2 Studies on Covert Progression at Home and Abroad
        2.2.1 Studies on Covert Progression Abroad
        2.2.2 Studies on Covert Progression at Home
    2.3 Overview of Studies on Covert Progression in A Pair of Silk Stockings at Home andAbroad
        2.3.1 Studies on Covert Progression in A Pair of Silk Stockings Abroad
        2.3.2 Studies on Covert Progression in A Pair of Silk Stockings at Home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Brief Introduction to Covert Progression
    3.2 Definition of Covert Progression
    3.3 Covert Progression versus Other Types of Covert Meaning
        3.3.1 Covert Progression and Second Story
        3.3.2 Covert Progression and Symbolic Implication
    3.4 Categories of Covert Progression
        3.4.1 The Covert Progression Subverting the Overt Plot
        3.4.2 The Covert Progression Supplementing the Plot
    3.5 Summary
Chapter 4 Covert Progression in A Pair of Silk Stockings
    4.1 Introduction to the Overt Plot Development in A Pair of Silk Stockings
        4.1.1 Overt Plot Development under Feminism
        4.1.2 Overt Plot Development under Consumerism
        4.1.3 Disagreement of Feminism and Consumerism in the Overt Plot Development
        4.1.4 Summary
    4.2 An Overview on Covert Progression in A Pair of Silk Stockings
        4.2.1 Covert Progression Centered on Naturalism
        4.2.2 Naturalism Featured by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4.3 Covert Progression in Functioning
        4.3.1 Covert Progression in the Title and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Fiction
        4.3.1.1 In the Title
        4.3.1.2 In the Beginning
        4.3.2 Covert Progression in the Middle of the Fiction
        4.3.2.1 Covert Progression in Purchase of a Pair of Silk Stockings
        4.3.2.2 Covert Progression in Purchase of Shoes, Gloves and Magazines
        4.3.2.3 Covert Progression in Dining at an Expensive Restaurant
        4.3.2.4 Covert Progression in Watching Plays in a Theatre
        4.3.3 Covert Progression in the Ending of the Fiction
        4.3.3.1 A Poignant Wish for the Future
        4.3.3.2 Covert Progression in Mrs. Sommers’ Wish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7)凯特·肖邦短篇小说的功能文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and Questions of the Research
    1.3 Outlin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Functional Stylistics
    2.2 Previous Studies on Kate Chopin’s Short Stories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METHODOLOGY
    3.1 Stylistics
    3.2 Functional Stylistics
        3.2.1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3.2.2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3.3 Methodology
Chapter Four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ANALYSIS OF KATECHOPIN’S SHORT STORIES
    4.1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The Story of an Hour”
        4.1.1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first part
        4.1.2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Second Part
    4.2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A Pair of Silk Stockings”
        4.2.1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First Part
        4.2.2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Second Part
        4.2.3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Third Part
Chapter Five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ANALYSIS OF KATECHOPIN’S SHORT STORIES
    5.1 Interpersonal Analysis of“Madam Céleston’s Divorce”
        5.1.1 Mood System Analysis of“Madam Céleston’s Divorce”
        5.1.2 Modality System Analysis of“Madam Céleston’s Divorce”
    5.2 Interpersonal Analysis of“The Kiss”
        5.2.1 Modality System Analysis of Miss Nathalie and Mr. Harvy
        5.2.2 Modality System Analysis of Miss Nathalie and Mr. Brantain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in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WORKS CITED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村妇女 ——湖南西村历史变迁(1950-19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运用方法与写作思路
    第四节 村庄的选择与调查过程
    第五节 章节安排与内容
第二章 西村概况与村落传统生育文化
    第一节 西村建制与自然环境
    第二节 农作物生产与性别分工
    第三节 人口、姓氏与家庭结构
    第四节 村庄政治结构
    第五节 西村传统生育文化
    小结
第三章 新观念与旧思想的碰撞:计划生育的开端(1950-60年代)
    第一节 妇女的处境:两种生产的冲突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开端:妇女与国家
    第三节 节育知识的宣传:新观念的传播
    第四节 不尽人意的结果:旧思想的顽固
    小结
第四章 由犹豫到接受:晚、稀、少计划生育政策(1970年代)
    第一节 计划生育工作组入村
    第二节 阻力与压力:计划生育任务的落实
    第三节 对身体的控制:各种节育方法的使用
    第四节 两位结扎者(绝育者)背后的故事
    小结
第五章 冲突与妥协:独生子女政策与新型生育文化(1980年代)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西村妇女
    第二节 风暴来临:独生子女政策的登场
    第三节 沉重的肉身:妇女们的压力
    第四节 弱者的“武器”:妇女们的应对措施
    第五节 家庭结构的变化与新型生育观的形成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主要访谈人员相关信息
附录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十五美元带来的意识觉醒——从“一双丝袜”看妇女的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论文参考文献)

  • [1]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D]. 张雪飞. 东华大学, 2021(01)
  • [2]觉而未醒的身体——论《一双丝袜》中的自我身份建构[J]. 周红丹. 名作欣赏, 2020(08)
  • [3]解放了的身体——凯特·肖邦《一双丝袜》中的索莫斯太太[J]. 朱成娟.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8(23)
  • [4]1930年代《玲球》杂志强国强种的民族主义媒介表述[D]. 陈路遥. 厦门大学, 2018(07)
  • [5]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女性生育观研究[D]. 贾晓旭. 吉林大学, 2017(11)
  • [6]隐性进程在凯特·肖邦《一双丝袜》中的体现:显性情节后的暗流[D]. 陈华新. 南昌航空大学, 2016(03)
  • [7]凯特·肖邦短篇小说的功能文体分析[D]. 秦圣洁. 江苏大学, 2016(08)
  • [8]女性主义和消费主义背后的自然主义:肖邦《一双丝袜》中的隐性叙事进程[J]. 申丹. 外国文学评论, 2015(01)
  • [9]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村妇女 ——湖南西村历史变迁(1950-1980)[D]. 胡桂香.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10]凯特·肖邦《一双丝袜》的女性主义解读[J]. 沈玲.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3(12)

标签:;  ;  ;  ;  ;  

十五块钱带来的意识觉醒——从《一双丝袜》看女性的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