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没有择校热?

为什么日本没有择校热?

一、日本为何没有择校热(论文文献综述)

赵硕,高慧珠[1](2021)在《日本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择校制度的发展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日本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法令形式将公立中小学"择校制度"列为学生就学的一种方式。通过梳理和分析日本择校制度的发展历程、实施状况及导入择校制度的利弊,针对我国当前阶段教育改革所主导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校"零择校"与公民办之间"择校热"等问题,发现日本的择校背后有完善的学区制实施基础,公平公正公开是其择校制度的基本原则,是长期的学区制度实行后学校普遍高质量发展状况之下的举措。日本择校制度更多指向学校的特色化建设,而非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我国解决"择校热"问题要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前提,完善与推行学区制,在此基础上扩大地方教育制度设计自主权,因地制宜,形成与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宜的"择校"制度。

陆韵[2](2020)在《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择校热”背后教育不公平的生成与治理》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择校热"凸显教育领域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以及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固有矛盾。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筛选、配给和领先效应引发了教育不公平,其治理过程面临着复杂的问题情境、牵涉多方利益并受到相关者的阻挠,需遵循一种综合化思路:公办民办招生入学与质量提升双同步,校际资源调配与政府财政支持共推进,择校乱象规整与理性选择指引相结合,应试竞争缓解与人才观念变革齐考量。

韩雪[3](2020)在《北京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建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在前期“重点校”政策的导向下,由教育资源不均衡引发的择校问题开始凸显,并成为群众最不满意的社会问题之一。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承担着“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和服务功能,其人口基数大、来源广、流动性强,优质教育资源紧张且发展不平衡,择校引发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对择校问题和入学政策的相关研究,对北京市就近入学政策进行分析,主要研究推动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入学政策变迁的背后,地方政府、学生家长和专家学者等政策相关者各自推动政策出台的方式和策略有哪些?当前北京市就近入学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就近入学”政策应该如何完善?本文首先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文本发展历程,分析了入学政策的演进规律和核心要素。然后以多源流模型为基础,从问题源流引发、政策源流复议、政治源流推动三个方面阐释,剖析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变迁的动力模式。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当前北京市就近入学政策的执行现状进行了调查,探究了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最后从政策的执行力度、执行环境和执行效果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政策的思路和改进措施,为今后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支撑。本文希望通过北京市的示范、辐射作用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为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作出一定的尝试和努力。

刘小庆[4](2020)在《成都市郫都区“择校热”治理政策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十八大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到,努力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逐步缩减差距,破除择校难题。在其思想的指导之下,我国进一步完善就近划片入学制度,要求小学100%就近入学,初中95%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然而,在一项关于郫都区义务教育入学情况的调查中42%的家庭选择择校入学。这已然说明,郫都区的择校问题仍十分严峻,与国家政策的要求相差甚远。对于郫都区如此严峻的“择校热”形势,本文试图寻求缓解之道。首先对近几年的就近入学政策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政策文本在具体明确性方面存在不足,在治理思路和方式上存在严控需求疏于供给的问题。接着对郫都区的政策实践情况做深入调查,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政策与环境的适应度不高,政策监管、政策反馈等方面均需改善,尤其是与政策环境之间的不适应表现尤为突出。最后,结合政策在实践中表现出的问题特征,提出要解决“择校热”必须转变治理思路,从行政治理转变为公共治理,从治理教育需求转向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1)健全制度体系。(2)提升教育供给端质量。(3)优化教育供给端结构。多措并举探索出一条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之路,为“择校热”降温。

沙旭[5](2020)在《中小学“择校热”背景下师资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小学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存在,中小学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凸显和严重。中小学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仅制约着教育公平,也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迫使家长们“挤破头也要进名校”。当择校现象在社会上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时就成为了社会热议的“择校热”。因此,让每一位学生“上好学”和教好每一个学生成为了中小学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中小学教育中是最核心的力量,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化解中小学“择校问题”的根本保证。本文以教育公平、公共选择和双因素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东中西部三省18所中小学的分析,剖析出影响择校的根源是师资配置。在此基础上,对当前中小学师资配置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小学在师资配置上存在教师数量、教师质量和教师结构上的不均衡问题。究其原因,发现教育政策的偏离是中小学师资配置失衡的根本原因;教师待遇差异是中小学师资配置失衡的直接原因,而文化观念的偏差是中小学师资配置失衡的内在原因。为了进一步论证师资配置是引起择校热的根源,使得前文逻辑推理更加科学有效,通过对湖南省中小学师资配置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湖南省中小学师资配置还存在教师数量、质量和结构等差异性问题,优秀的师资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学校的优质师资催生了家长“择校”。同时,本文还借鉴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美国的“补偿教育”方案和法国的“优先教育区”政策等消除中小学师资非均衡配置的经验,并得出有意义的启示。最终,从政府、学校、社会、教师和家长五个层面,提出均衡师资配置的建议,从而化解愈演愈烈的中小学“择校热”问题。

王玲[6](2020)在《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关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之间改变或不改变的途径,其核心关注点主要在于家庭所处的阶层位置以及家庭文化资本的存续。为此,目前学界对此议题的解释框架倾向于在“文化资本”与“学业成就”之间单向度的推演。其研究逻辑大致可以概括为“阶层地位→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学业成就”的关系链条,而一旦这一链条中的某些环节(特别是“阶层地位→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学校环境”这两个环节)被打破,将会制约文化资本的教育分层效应。研究发现,在对“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发生影响的过程中,文化资本是通过两条中介路径(认知性的能力与非认知性的惯习)影响学业成就,但这一解释模式的背后其实是由一种稳态的社会结构做支撑的。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以来的教育模式是动态的。以动态的视角看待中国人的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我们看到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学生等一直处于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单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一个考察范围,我们便可以发现,中国高考方式改革所带来的相应制度不停地随之改变已成为常态。所以,要想研究动态中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首先还是要对日常现实中关于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关系问题的经验事实,包括国家政策、相关文件、典型案例进行关注、梳理和深度剖析。当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社会分层、家庭背景等因素依然非常重要,但此时其重要必须以改变中的其他因素为前提。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自传统到现代社会以来,在通过教育选拔人才上的大一统模式。虽然作为这一模式本身,也是可以稳定的,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平等的教育理念逐渐推进,必然导致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不断调整,而牵动了学校的相应配合和调整,但已处于市场化中的各个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社会运营考量,以致于最终带动了备考的学生及家庭的教育策略上的调整。为此,我在研究框架中提出一个“政策—学校—家庭”的三边联动理论假设,以考察在此联动框架中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升学效果。若以这一理论假设为起点,本文倾向认为,中国教育获得的过程,不仅仅取决于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还与国家教育制度的规定、教育政策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学校的应对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这一框架的合理性认识又必须建立于中国的历史演变、国家特征、文化传统与考试所形成的特点之上。只有从此视角出发,才可能比较真实地揭示出中国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方式。通过对三边联动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教育政策将设计与制定出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人才选拔制度;(2)处于具体执行机构的各个层级的公立学校在接受国家政策指令下又需要在社会上赢得优质学校的声誉;(3)学生个人与家长应变则是一切以升学为主旨的调整,并由此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再回到政府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教育理念做出新的制度安排。而这样的循环关系一方面表现出国家与社会都希望寻求一种接近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市场尤其是家庭及其备考学生又会以博弈的方法寻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此,我们从理论上可以认为:(1)政府的地区调控能力会降低文化资本在中国各地区原本可能发挥的作用;(2)应试教育会再一次降低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包括高等院校密集的城市不一定比普通中小城市在学习上更占优势。更有甚者,文化资本拥有量雄厚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尚需要主管部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进入优质大学的名额;(3)中国家长和学生几乎都明白的道理是,任由教育理念而调整的和学校规定的政策来实现个人的教育提升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地方,因为在此三边关系中,学校教育、学校老师指令和学校布置作业始终是解决升学的法宝,但面对联动中的政府要求,其学校及家庭的做法也就是寻求到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对照这一框架而言,家庭文化资本的解释力度只限于在一个确定的区域或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比如同一所城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内部,而在以国家和省地市的比较中,这一解释框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中国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中所发生的不平等与各种乱象,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与社会框架中因教育政策的改变与学校、家庭应对的博弈中产生的。其结构上的掣肘远比家庭与学校两者间复杂得多,但其宏观调控能力却不靠社会自身的调节,而在国家的决策之中。

王高伦[7](2019)在《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建筑空间潜力挖掘方法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就学人口出现增多的趋势,学校受到用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出现就学需求激增、空间超负荷使用和品质下降的问题。因此,在就学需求激增的同时如何挖掘小学建筑空间潜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从现状分析入手,探寻造成就学需求激增的原因,并通过实地调研,提出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建筑空间潜力挖掘方法,最后通过对典型调研学校所在学区的就学需求预测峰值与学校所能提供的学位进行对比研究,提出基于就学需求预测指标下的学校建筑空间潜力挖掘方法,为学校未来几年内的学位供给提供依据。就学激增区域小学一般建校时间较晚,且建校时严格按照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生均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据调研结果显示,就学需求激增区域一般在城市新区,这类地区由于起步较晚,学校数量不多,而且周围能利用的社区资源比较匮乏,使用人群的诸多行为均需以校园作为空间载体而进行;另一方面,新区学校虽建校时间晚,但硬件设施齐全,在建校初期便吸引了大量的学生,拥有较大的就学基数。随着新区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周围的公建配套逐渐完善,大量的人口流入导致就学需求迅速激增,学校没有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导致学校建筑空间超负荷使用。空间环境品质下降。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面对就学需求激增区域的小学建筑空间环境资源不足的现状,通过对典型调研案例学校的建设概况、校内建筑使用情况和学校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对就学需求激增区域的小学的现状特征做出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就学需求激增区域的小学建筑空间潜力挖掘方法。笔者希望以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学校的调研现状为依据,通过对学校的教学空间、办公空间以及后勤服务空间进行分析,提出建筑空间潜力的挖掘方法,旨在提高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的建筑空间使用效率,进而提升学校整体建筑空间环境品质。

雷超群[8](2019)在《南宁高新区学区制管理改革现状分析与优化探究》文中指出学区制管理是自2000年的十几年来,我国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体制方面的改革和机制方面的创新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探索模式,在当今社会,把教育工作放在各项民生工作的第一位,把教育事业放在各项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是共识,实行学区制管理可以说是国家在充分认识到人们追求优质教育、教育公平之后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广西“义务教育学区管理改革试点工作”于2014年7月启动,高新区作为南宁市当选的唯一试点单位,受到各级单位的高度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总结了不少奏效的操作,为全区累积了宝贵的可供借鉴之举。但南宁高新区学区制管理改革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高新区学区制管理改革的资源配置存在问题,一方面资金仍有缺口,硬件资源不均衡,另一方面制度落实较为僵化,软件资源质量不高;其次,实行教师流动缺乏激励机制,表现在教师编制不足,教师队伍稳定性差,同时评价机制缺乏,实施效果被弱化;最后,忽视学区制管理改革的多元主体协作,主要是忽视新闻舆论的引导与监督作用和家长、学生的配合与监督作用。本文从公共服务供给的角度结合公共政策分析,提出扩大公共服务的资源供给来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激励机制以丰富公共服务内容、明确公共服务供需方的权利来提高责任感的做法,从而探求高新区学区制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罗梦勤[9](2019)在《肇庆市G县城区“小升初”家长择校行为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教育层面的主要矛盾已经发展成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现实中许多地方或区域出现了教育资源与质量的不平衡发展,校际差距大,很多家长表现出了对优质学校抢夺与选择的热忱,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这一时期。国家明确规定“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禁止择校,目的是为了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公平,然而择校现象却愈演愈烈,已成为社会一大热点与重点问题。本研究基于对现实中教育热点问题的思考,选取了择校的主体——家长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以广东省肇庆市G县城区小学和初中家长为研究对象,使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了“小升初”阶段家长择校行为的调查,了解家长择校行为的具体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影响“小升初”家长择校行为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与家长等方面的因素,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小升初”家长择校行为的措施与对策。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已有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研究内容与方法等。第二章是G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择校现状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过程与调查结果。第三章是对G县城区“小升初”择校问题的透视,主要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影响当地“小升初”家长择校行为的主要因素。第四章是缓解G县城区“小升初”家长择校行为对策。第五章是结语,阐述了研究的结论及研究的局限。

冯翔[10](2018)在《从择校现象看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政府履职对策》文中提出从上世纪90年代起,“择校”就长期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理论界也围绕“择校热”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研究。不过,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却是众说纷纭。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导致了国内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严重状况。在这种严重的不均衡和人们寻求获取更加优质的教育机会的意识日益增加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长期存在的“择校”热度不减且愈演愈烈。反观西方发达国家,“择校”仅仅是教育体制机制变革的一个产物。然而,在我国却是寻求获得更好教育机会的自发现象。择校不但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个社会热点问题。推动解决我国的“择校热”的最优方案应该是择校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政府应当充分履行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职能,确保提供公平教育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基础教育的数量、质量和分配情况直接影响着一国教育大业的长远发展。大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既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奠基性工程,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标志和内容,更是促进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指出的是,在基础教育事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少难题都根源于基础教育资源的不当分配。换句话说,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本质上就是教育资源的分配的不均衡。因此,基础教育配置问题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履行好政府只能,是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保障。资源配置的研究是为了最大化地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研究情况进行整理和概述。第二部分是核心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概述。一方面,对本题相关的基本概念如择校、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资源及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等进行了阐释。另一方面,阐述了与本研究息息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政府责任主体理论、公共产品里理论、教育公平理论等三个理论。此外,论述了政府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要职能即管理职能、供给职能、监督评估职能等三方面。第三章是择校现象及其归因分析,主要阐述了择校热及其遭遇到的质疑,并分析了择校现象出现的分析。择校现象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与质疑。它的出现,具有历史、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择校现象凸显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的现状考察。本章节论述的展开,主要围绕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三方面进行。其中,区域差距从区域和省际间差距、区域内差距两个方面展开,城乡差距从财力资源的差距、人力资源的差距、物力资源的差距三个方面展开,校际差距主要从重点与非重点学校间差距和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差别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五部分是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政府职能的对策。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必须充分履行职能。政府应当从转变教育资源配置理念,促进校际之间均衡发展,推动基础教育多元发展,探索完善招生制度方式,提高政府基教服务水平等方面着手。第六部分是结论。主要是对全文的论述做一个总结。

二、日本为何没有择校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为何没有择校热(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择校制度的发展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择校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择校制度的提出(1984—1997年):告别统一机械的指定
    (二)择校制度的导入(1997—2002年):学区制度的弹性化运用
    (三)择校制度的发展(2002年至今):政府主导下的选择
二、日本择校制度的实施状况
    (一)1997—2012年日本择校制度实施状况
    (二)东京都择校制度的实施现状
    (三)日本导入择校制度的利弊分析
三、日本择校制度的思考及启示
    (一)择校指导目标为特色学校建设
    (二)择校程序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三)扩大地方教育制度设计自主权
    (四)择校背后有完善的学区制基础保障
    (五)对我国的启示

(2)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择校热”背后教育不公平的生成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择校找民办”到“民办择校热”:市场机制引发的负效应
    (一)西方教育“私有化”趋势与学校选择
    (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引发“民办择校热”
二、“民办择校热”背后教育不公平的生成机制:筛选、配给与领先
    (一)“免试招生+个别面谈”:筛选效应下的入学机会不公
    (二)“优质师资+优质同伴”:配给效应下的教育资源集聚
    (三)“高升学率+突出成就”:领先效应下的竞争格局僵化
三、“民办择校热”治理的复杂图景:差异、牵连与阻力
    (一)民办学校类型多样且差异性明显
    (二)民办择校热治理的多方利益牵连
    (三)强购买力与高需求构成治理阻力
四、面向教育公平的“民办择校热”综合化治理思路
    (一)公办民办招生入学与质量提升双同步
    (二)校际资源调配与政府财政支持共推进
    (三)择校乱象规整与理性选择指引相结合
    (四)应试竞争缓解与人才观念变革齐考量

(3)北京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择校问题综述
        1.2.2 我国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理论基础
        1.3.1 教育公平
        1.3.2 公共政策的特点
        1.3.3 政策变迁与多源流模型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4 创新点与存在不足
2 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嬗变(1978-2020)
    2.1 政策探索期:推动义务教育普及背景下的政策演进(1978-1991)
        2.1.1 推动普及初等教育
        2.1.2 加强重点学校建设
        2.1.3 提出就近入学政策
    2.2 政策阵痛期:治理择校问题视域下的政策摆动(1992-2010)
    2.3 政策推进期:促进义务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下的政策变革(2010-2020)
        2.3.1 就近入学:从虚弱走向强势
        2.3.2 学区制改革:从行政区划转向教育联盟
        2.3.3 集团化办学:由单一集团化向多种办学模式转化
    2.4 政策演变特点分析
        2.4.1 政策软弱
        2.4.2 政策失信
        2.4.3 政策替换
        2.4.4 政策缺失
3 北京市就近入学政策的议程设置分析
    3.1 问题源流引发: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
        3.1.1 “重点校”制度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
        3.1.2 教育资源不均衡引发的“择校热”
        3.1.3 “学区房”导向下的教育不公平
    3.2 政策源流复议:以公平均衡、渐进有序为指向的制度变革
        3.2.1 高层官员与专家学者的政策反思
        3.2.2 地方政府的经验探索
    3.3 政治源流推动:公共舆论的拷问与教育公平的重塑
        3.3.1 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
        3.3.2 公共舆论的广泛参与
    3.4 “政策之窗”的开启与多源流的交汇
4 北京市“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内容
        4.1.4 调查实施
    4.2 调查结果分析
        4.2.1 家庭的基本情况
        4.2.2 对就近入学政策的了解程度及态度
        4.2.3 就近入学实施以来学生入学情况
        4.2.4 就近入学政策引发的问题
        4.2.5 影响就近入学政策执行因素
    4.3 北京市“就近入学”政策进展
    4.4 北京市“就近入学”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4.4.1 政策缺乏公众参与及有效监督
        4.4.2 政策内容执行标准尚不明确
        4.4.3 教育资源不均衡引发学区房问题
        4.4.4 择校行为由“小升初”向“幼升小”转移
    4.5 北京市“就近入学”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5.1 就近入学政策的先天不足
        4.5.2 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的内在压力
        4.5.3 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估机制不完备
5 结论与政策优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优化建议
        5.2.1 细化完善就近入学政策,提高政策执行力度
        (1)制定合理规范的就近入学政策
        (2)建立公正透明的公众参与机制
        5.2.2 统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1)推进学区规划改革
        (2)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3)推行校长教师轮岗
        (4)建立舆论宣传机制
        5.2.3 健全政策监督评估机制,保证政策执行效果
        (1)健全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2)完善政策执行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主要访谈对象
附录 C:访谈提纲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成都市郫都区“择校热”治理政策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择校与“择校热”
        2.1.2 “择校热”治理与治理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科尔曼教育公平理论
        2.2.3 麦克拉夫林互动模型理论
3 成都市郫都区“择校热”治理政策的实施现状
    3.1 成都市“择校热”治理政策及分析
    3.2 郫都区“择校热”治理政策的调查实施
        3.2.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2.2 成都市郫都区“择校热”治理政策执行现状
4 成都市郫都区“择校热”治理政策实施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政策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
        4.1.1 政策文本的具体明确性、科学性不足
        4.1.2 政策的社会可行性不高
        4.1.3 政策的监管系统、反馈机制不完善
        4.1.4 政策执行策略的有效性不足
    4.2 政策在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策制定机制不完善,政策自由裁量空间大
        4.2.2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校间办学水平差异大
        4.2.3 政策执行机构的专门化系统化不足
        4.2.4 政策执行策略的适应性不强
5 “择校热”治理政策实施的经验借鉴
    5.1 美国基础教育择校政策研究
        5.1.1 美国基础教育的背景研究
        5.1.2 美国择校政策的研究与借鉴
    5.2 日本基础教育政策研究
        5.2.1 日本基础教育的背景研究
        5.2.2 日本基础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借鉴
6 缓解郫都区“择校热”的政策建议和制度建设
    6.1 健全制度体系
        6.1.1 权威、认可度高的政策文本
        6.1.2 完善的执行机构、高素质的执行队伍
        6.1.3 建立强有力的监控、反馈系统
    6.2 提高教育供给端质量
        6.2.1 建立师资的标准化配置机制
        6.2.2 改革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6.2.3 建立交互式的资源平台
        6.2.4 改进授课方式
        6.2.5 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6.3 优化教育供给端结构
        6.3.1 大力扶持民办优质教育和特色教育
        6.3.2 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
        6.3.3 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小学“择校热”背景下师资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关于中小学择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关于师资配置的相关研究
        1.3.3 国外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择校
        2.1.2 师资均衡配置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公平理论
        2.2.2 公共选择理论
        2.2.3 双因素理论
第三章 中小学“择校热”中师资配置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中小学“择校热”的原因分析
        3.1.1 “学区划分,就近入学”政策导致“以房择校”盛行
        3.1.2 小升初的升学方式加剧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
        3.1.3 学校高升学率是家长“择校”的强大动力
        3.1.4 小结
    3.2 中小学师资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中小学师资配置的现状
        3.2.2 中小学师资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3.3 中小学师资配置失衡的原因分析
        3.3.1 教育政策的偏离是根本原因
        3.3.2 教师待遇差异是直接原因
        3.3.3 文化观念偏差是内在原因
第四章 中小学“择校热”中师资配置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4.1 湖南省中小学发展的总体状况
    4.2 湖南省中小学师资配置的现状分析
        4.2.1 中小学师资配置的数量分析
        4.2.2 中小学师资配置的质量分析
        4.2.3 中小学师资配置的结构分析
    4.3 研究设计
        4.3.1 研究对象
        4.3.2 问卷设计
        4.3.3 问卷发放与收集
    4.4 实证分析
        4.4.1 中小学教师向城市优质学校集聚
        4.4.2 城市优质学校的优质师资引发家长“择校热”
        4.4.3 优质的师资是中小学“择校热”的本质
    4.5 小结
第五章 国外中小学师资配置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中小学师资配置的经验
        5.1.1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5.1.2 美国——“补偿教育”方案
        5.1.3 法国——“优先教育区”政策
    5.2 启示
第六章 对策建议
    6.1 政策建议
        6.1.1 政府层面
        6.1.2 学校层面
        6.1.3 社会层面
        6.1.4 教师层面
        6.1.5 家长层面
        6.1.6 小结
    6.2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6)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理论定位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社会学的几种研究框架
    第二节 理论定位:三边联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以政策调整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高考的形成
    第二节 统考、扩招和自主招生
    第三节 地区间的平衡
第四章 以学校应变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重点学校制度
    第二节 就近入学制度
    第三节 学校考核、排名与生源
    第四节 民办学校与补习学校
第五章 以学生备考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夹缝中求生存的考生及家长
    第二节 “高考工厂”:以毛坦厂中学为例
    第三节 “追梦工厂”:以衡水中学为例
第六章 三边联动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理念与现实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解释限度
    第三节 “寒门贵子”的教育过程与阶层塑造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建筑空间潜力挖掘方法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概念及范围界定
        1.4.1 就学需求
        1.4.2 激增区域
        1.4.3 空间潜力挖掘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收集法
        1.7.2 实地调研法
        1.7.3 案例分析法
        1.7.4 综合比较法
    1.8 本章小结
2 西安市小学教育发展概况、就学需求现状与影响因素
    2.1 西安市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2.1.1 西安市小学发展背景
        2.1.2 西安市小学教育规模现状
    2.2 西安市小学就学需求现状及原因
        2.2.1 西安市小学就学需求现状
        2.2.2 西安市小学就学需求现状原因
    2.3 西安市小学就学影响因素
        2.3.1 公办强民办弱
        2.3.2 公建配套不足
        2.3.3 优质教育分布不均
        2.3.4 开发区行政区权责不明
        2.3.5 教育掮客和补习班泛滥
    2.4 本章小结
3 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现状调研
    3.1 调研概况
    3.2 调研目的
    3.3 调研方法
        3.3.1 基础资料实地测绘法
        3.3.2 数据分析法
        3.3.3 观察调研法
        3.3.4 调查问卷法
        3.3.5 对比分析法
    3.4 QJ一小
        3.4.1 QJ一小基本信息及空间规划布局
        3.4.2 QJ一小建设情况
        3.4.3 QJ一小使用情况
        3.4.4 QJ一小发展历程
    3.5 GX一小
        3.5.1 GX一小基本信息及空间规划布局
        3.5.2 GX一小建设情况
        3.5.3 GX一小使用情况
        3.5.4 GX一小发展历程
    3.6 QJ三小
        3.6.1 QJ三小基本信息及空间规划布局
        3.6.2 QJ三小建设情况
        3.6.3 QJ三小使用情况
        3.6.4 QJ三小发展历程
    3.7 FXSY学校
        3.7.1 FXSY学校基本信息及空间规划布局
        3.7.2 FXSY学校建设情况
        3.7.3 FXSY学校使用情况
        3.7.4 FXSY学校发展历程
    3.8 本章小结
4.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空间环境现状特征
    4.1 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总体特征
        4.1.1 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总体特征
    4.2 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规划布局分析
        4.2.1 小学的规划布局关系
        4.2.2 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
        4.2.3 规划布局特征
    4.3 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空间现状分析
        4.3.1 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教学空间现状分析
        4.3.2 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办公及生活服务空间现状分析
        4.3.3 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运动场现状分析
    4.4 本章小结
5.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建筑空间潜力挖掘方法
    5.1 教学用房空间潜力挖掘方法
        5.1.1 空间形态的重组
        5.1.2 空间功能的转变
        5.1.3 空间层次的叠加
    5.2 办公用房空间潜力挖掘方法
        5.2.1 空间层面的集中化
        5.2.2 功能层面的复合化
    5.3 其他用房空间潜力挖掘方法
        5.3.1 食堂空间潜力挖掘方法
        5.3.2 风雨操场空间潜力挖掘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就学需求预测指标下的空间潜力挖掘方案
    6.1 就学需求预测的目的和意义
        6.1.1 提供学位供给依据,确保就近入学
        6.1.2 缩小校际资源差异,促进均衡发展
        6.1.3 推进学区制度落地,构建全纳学区
    6.2 就学需求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6.2.1 建设区域
        6.2.2 建设年代
        6.2.3 建筑类型
        6.2.4 户型结构
    6.3 数据分析方法概述
        6.3.1 多元线性回归法
        6.3.2 主成分回归法
    6.4 QJ一小学区就学需求预测初探
        6.4.1 QJ一小学区居住建筑分类
        6.4.2 QJ一小学区就学需求预测初探
        6.4.3 QJ一小空间潜力挖掘方案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现状特征
        7.1.2 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空间潜力挖掘方法
        7.1.3 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就学需求预测初探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工作
附录
    图附录
    表附录
    调查问卷

(8)南宁高新区学区制管理改革现状分析与优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区制管理
        2.1.2 学区制管理改革
        2.1.3 教育公平
        2.1.4 公共服务
    2.2 相关理论阐述
        2.2.1 公共服务供给理论
        2.2.2 期望理论
        2.2.3 三圈理论
第三章 南宁高新区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现状分析
    3.1 南宁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推进背景
    3.2 南宁高新区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总体情况
        3.2.1 各学区管理科学有序
        3.2.2 各学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
        3.2.3 各学区教师培养力度加大
    3.3 南宁高新区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结束后的推进情况
第四章 南宁高新区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问题分析
    4.1 南宁高新区学区制管理改革的资源配置出现问题
        4.1.1 硬件资源不均衡
        4.1.2 软件资源质量不高
    4.2 南宁高新区学区制管理改革实行教师流动缺乏激励机制
        4.2.1 教师队伍稳定性差
        4.2.2 评价机制缺乏
    4.3 南宁高新区学区制管理改革忽视多元主体协作
        4.3.1 忽视新闻舆论的引导与监督作用
        4.3.2 忽视家长、学生的配合与监督作用
第五章 南宁高新区学区制管理改革的优化建议
    5.1 优化高新区学区制管理改革的资源配置
        5.1.1 均衡配置硬件资源
        5.1.2 全面提高软件资源
    5.2 建立实行教师流动的激励机制
        5.2.1 科学分批实行教师流动
        5.2.2 创新选拔考评机制
    5.3 增强监控主体的责任感
        5.3.1 提高新闻舆论的正向引导作用
        5.3.2 提高家长、学生的监督作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肇庆市G县城区“小升初”家长择校行为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已有研究综述
    1.5 概念界定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G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择校现状调查
    2.1 调查方案设计
    2.2 调查过程
    2.3 问卷调查结果
    2.4 访谈调查概况
    2.5 调查小结
第三章 G县城区“小升初”择校问题透视
    3.1 G县城区“小升初”择校存在的问题
    3.2 “小升初”择校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缓解“小升初”家长择校行为的对策
    4.1 政府宏观调控,择校治理坚守公平兼顾自由
    4.2 实现公办初中“办学软件”的标准化
    4.3 打造出令家长满意的办学特色
    4.4 提高弱势家长群体的教育选择能力
    4.5 搭建信息化教育网络,促进家长理性择校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从择校现象看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政府履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简述
    2.1 基本概念
        2.1.1 择校
        2.1.2 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资源及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2.1.3 政府履职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政府责任主体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教育公平理论
    2.3 政府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职能
        2.3.1 管理职能
        2.3.2 供给职能
        2.3.3 监督评估职能
第3章 择校现象及其归因分析
    3.1 择校热及其遭遇到的质疑
        3.1.1 择校现象出现的社会和教育背景
        3.1.2 目前择校的几种方式
        3.1.3 择校现象引发的质疑
    3.2 择校现象出现的归因分析
        3.2.1 历史成因:重点学校政策
        3.2.2 经济成因: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且不均衡
        3.2.3 制度成因:长期的教育政策倾斜和城市中心取向
        3.2.4 直接成因:就近入学政策对入学方式的硬性规定
第4章 择校现象凸显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现状考察
    4.1 区域差距
        4.1.1 区域和省际间差距
        4.1.2 区域内差距
    4.2 城乡差距
        4.2.1 财力资源的差距
        4.2.2 人力资源的差距
        4.2.3 物力资源的差距
    4.3 校际差距
        4.3.1 重点与非重点学校间差距
        4.3.2 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差别
第5章 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政府职能的对策
    5.1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5.1.1 配置的要求:均衡发展
        5.1.2 配置的目标:教育公平
        5.1.3 配置的原则:补偿原则
    5.2 优化管理保障均衡
        5.2.1 加大政策倾斜
        5.2.2 实行轮岗流动
        5.2.3 推行招生改革
        5.2.4 净化教育风气
    5.3 扩大教育机会供给
        5.3.1 建设特色学校,扩宽择校空间
        5.3.2 探索开放入学,发展特色教育
    5.4 改革监督评估机制
        5.4.1 完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监管制度
        5.4.2 建立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评估体系
        5.4.3 加强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行政问责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日本为何没有择校热(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择校制度的发展及启示[J]. 赵硕,高慧珠. 教育科学研究, 2021(03)
  • [2]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择校热”背后教育不公平的生成与治理[J]. 陆韵. 中国教育学刊, 2020(12)
  • [3]北京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韩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4]成都市郫都区“择校热”治理政策的实践研究[D]. 刘小庆.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中小学“择校热”背景下师资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D]. 沙旭.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6]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D]. 王玲. 南京大学, 2020(09)
  • [7]就学需求激增区域小学建筑空间潜力挖掘方法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D]. 王高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南宁高新区学区制管理改革现状分析与优化探究[D]. 雷超群. 广西大学, 2019(01)
  • [9]肇庆市G县城区“小升初”家长择校行为的调查研究[D]. 罗梦勤. 广州大学, 2019(01)
  • [10]从择校现象看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政府履职对策[D]. 冯翔. 湘潭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为什么日本没有择校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