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投资渠道不畅

寿险投资渠道不畅

一、寿险投资渠道不畅(论文文献综述)

吴瑜伟[1](2019)在《我国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结构的优化研究 ——以中国人寿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我国保险行业经历了从探索期到严管控期,再到市场化改革期等步伐。近年来,随着新保险法的实施,保监会并入银监会组建成为新的银保监会,以及国家针对保险机构投资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我国保险业正式步入规范发展、严监管阶段。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快速扩张,保险机构所管理的资金规模不断增长,目前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至关重要的一股力量。另一方面,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推进,国内保险公司竞争格局更为严峻,死差基本维持稳定,为了能够保持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保险公司运用自身资产进行有效、合理的投资以获取更多利润空间已成为保险公司战略重心。具有竞争力的投资能力不仅能使保险公司在存量保费收入的基础上获利更多,同时还能增加产品吸引力,带动增量保费收入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以及过往学者们对于保险资产配置所作出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基于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历程对我国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现状以及投资收益率做了深度分析;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美国与日本等发达市场保险公司资产配置情况的现状及其发展逻辑,借鉴海外保险公司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的改善空间作出点评;第四部分为实证部分,以中国人寿为案例,分析其资产配置比例的历史变化趋势,通过构建马科维茨投资组合模型,基于保险公司的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寻找中国人寿最优资产配置比例,并与实际比例作出对比,提出公司未来在资金投资方面可完善的地方。第五部分总结了研究结论,根据模型计算得出最优资产配置比例并与中国人寿以及其他大型寿险公司对比,认为模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投资吸引力,不仅能严格控制风险,且拥有一定程度向上获益的空间。并建议中国人寿考虑进一步丰富债权类资产投资产品、加大蓝筹股配置、打开另类资产的投资空间并积极布局海外投资。同时也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从战略角度提出对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的合理化建议。

谭越[2](2019)在《我国寿险公司对养老社区的投资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加强了健康生活行为模式的培养,由此使得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逐渐呈现出老龄化的态势。尤其我国作为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老龄化的态势尤为显着。早在十几年前,我国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中,增加了传统家庭养老的负担,从而导致了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下降。并且,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模式难以满足当前时代中老年人的需求,亟需根据老年人的情况建立养老社区,平衡我国养老床位供需,以此达到我国养老的目标。因此,我国的寿险公司看准商机,加大了寿险公司对养老社区的投资,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加,同时分担了部分社会以及家庭的养老负担。但养老社区在我国依旧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且具有投资金额巨大,经济周期较长,风险较多等特征。研究寿险公司对养老社区的投资模式对寿险公司投资决策、项目选址等有一定的可借鉴性。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国外养老社区发展研究、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研究,了解了基于我国国情的寿险公司投资趋势。其次,用净现值法对养老社区的投资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用净现值公式中的参数分析了寿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初始投资额,可能的项目收益,机会成本,并基于投资收益提出了假设:寿险公司规模越大,采取全资投资模式建设养老社区的可能性越大。寿险公司的规模大主要体现在拥有足够多的可投资额、现金流充裕、市场占比大。因而本文具体从寿险公司总资产、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三个方面分析寿险公司规模对投资模式的影响关系,认为寿险公司总资产越大,采取全资模式的可能性越大;寿险公司在养老社区项目所在地区的保费收入越大,取全资模式的可能性越大;养老社区项目所在地区的人身保险密度越大,采取全资模式的可能性越大。再次,尽可能收集完善的样本数据,对投资模式中最多的两个模式,即全资模式和合资模式进行了回归分析。最后,基于回归分析和实际案例分析,得出寿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选择偏好。研究结果表明: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说,寿险公司在养老社区项目所在地区的保费收入越大,采取全资模式的可能性越大;养老社区项目所在地区的人身保险密度越大,采取全资模式的可能性越大。

张格[3](2019)在《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文中提出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遂成为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被日军接管之后,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金融中心。以此为基础,重庆金融市场成长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对抗战大后方的经济与金融影响极大,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以及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目前学界对于战时重庆金融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对于战时重庆金融市场则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篇论文以重庆市档案馆未刊档案、已经出版的档案资料汇编、民国时期期刊与报纸、各地方志与文史资料为主要史料,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并结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对战时重庆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以求还原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原貌,探索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与特点,分析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财政、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论述,主要写作思路如下:文章首先解决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中各金融子市场的发展过程、发展原因以及发展结果等方面的问题。重庆开埠之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金融人才的涌现以及金融机构的增加,促使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发展。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市场不完善、发展不健全且部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货币市场、内汇市场、证券市场发展迅速,而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相对滞后。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在普遍的公债投机、公债价格骤跌以及全国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下,最终爆发了公债风潮,而公债风潮又进一步引发重庆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的动荡。为平息公债风潮,国民政府遂开始在重庆金融市场中实施金融统制政策,受此影响,重庆货币市场、内汇市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均完成了变革。而原来发展相对滞后的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则因为战时需求的增多以及金融投机的刺激而得到极大发展。重庆金融市场通过国民政府的政策干预也逐渐适应了战时状态,该金融市场的相关业务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多,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然后,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解决重庆金融市场在1937-1945年的地位变化问题。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地位空前提高,为近代以来之顶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地位仅为区域性质的金融市场中心,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有限,影响范围较窄,与西南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也十分有限。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增加,资本额不断增长,金融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与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显着提高。在此基础之上,重庆金融市场的影响范围突破了西南地区的限制,逐渐覆盖整个抗战大后方。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逐渐形成,而重庆金融市场则成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再者,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在战时发展的过程与地位,分析该时期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经济、战时财政与战时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指出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对于战时经济与金融的影响具有双重属性。重庆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将自身的各种业务向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中传播,推动各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重庆金融市场为抗战大后方工、农、商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为战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另一方面,重庆金融市场也对战时经济与金融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从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开始,重庆金融市场就一直出现层出不穷的金融风潮。而导致金融风潮频发的原因是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金融投机等违法行为,大量的金融投机不仅破坏了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秩序,同时也刺激了社会生产资本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社会游资增多,导致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日益严重,难以控制。另外,重庆金融市场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与战时政府财政、社会均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也影响着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并进一步反映出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以论述完毕的内容为基础,总结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时代特点。重庆金融市场因处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具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在重庆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尤其在全面抗战后期,金融黑市与金融投机在重庆金融市场中频频出现,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与宏观调控功能逐渐失灵,而金融市场的积累功能与配置功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发挥作用,社会财富在此过程中逐渐集中于社会上层的特权阶级之手,一般民众生活越发艰难,而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也越发严重。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国民政府也做出了及时的反应,努力整顿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其采取的方法主要为联合地方政府与重庆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政策监管、机构监管与行业自律等。但是由于国民政府本身的政策失误,政府内部的腐败以及民间组织自律能力的低下,多种形式的监管与自律均不能起到稳定金融市场的效果,最终使得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一直延续至全面抗战结束。同时,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均获得发展,并呈现出现代化的特点,而这对于重庆金融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刘兆龙[4](2019)在《阳光保险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此背景下,保险业的发展目标是要与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要与两个一百年特别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匹配,保险业必须在维护金融安全、服务实体经济、完善社会保障、分散社会风险等任务中努力成为中坚力量。2018年银保监合并后,保险监管更加突出综合监管和行为、功能监管,打破了机构监管的界限和短板,新的监管体制在功能监管、微观审慎监管和穿透式监管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了监管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保险业经营环境更加健康、稳定。面对互联网、保险科技、市场转型的冲击,保险行业又将风起云涌,行业重塑不可抵挡,马太效应愈加显现。阳光保险集团作为中国保险业的后进入者,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以实现未来的持续发展,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从国内外保险业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入手,在介绍阳光保险集团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司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了阳光保险集团的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最终制定了阳光保险集团的战略使命、愿景和具体战略,并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架构变革、人才队伍建设、风险合规强化、客户经营提升、数字科技迭代六方面的保障措施,对于阳光保险集团认识公司经营状况,把握战略方向,推动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林琳[5](2018)在《T寿险Y分公司保险资金内部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寿险公司一方面以收取保费的形式提前获取大量的保险资金,另一方面通过理赔、给付、贷款、退保、费用报销、员工工资等各种业务活动付出大量的保险资金。因此,大量保险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形成了寿险公司的一大经营特色。另外,由于保险分支机构对保险资金没有运用的权力,所以T寿险Y分公司对保险资金内部控制研究主要集中于保险资金的流动过程。根据总公司-分公司-中心支公司三级经营结构安排,分公司成为了管理部门(总公司)和直接保单销售单位(中心支公司)资金流动的连接纽带。本论文以T寿险Y分公司财务部门为研究对象,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控制活动、信息系统和沟通及监督五个要素,对T寿险Y分公司目前保险资金内部控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Y分公司存在资金支付发生错误、对资金风险认识不足、业务操作流程执行不力、与商业银行的沟通渠道不畅和自我监督的管控力度不够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根据问题发生的原因,借鉴其他保险公司的实践经验,结合分公司的实际工作情况,从营造良好的财务部门内控环境,提高财务部门对资金风险的重视程度,优化业务流程时考虑时间影响,维护和协调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关系,保障内控缺陷整改措施落实到位五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黄炜[6](2017)在《中国保险业政府管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保险越重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保险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充分肯定了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管制事关保险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事关“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契合时代要求的保险业政府管制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历史视角看,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保险业复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整个行业实现了快速增长,行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大为增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政府管制通过对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完善,对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逐步深入,保险业政府管制自身也面临深刻调整。一方面,保险业在发展当中同时面临管制过度和管制不足,导致行业活力不足和经营不规范的问题都比较突出。另一方面,保险业管制点多面广,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有效推进,也需要深入研究。从理论视角看,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子部门,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制遵循着经济管制和金融管制的一般规律,公共利益理论、管制俘获理论、规制经济理论等经典管制理论依然对保险业管制有着有力的解释意义。与此同时,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保险业又有着非常鲜明的行业特质,目前理论界总体上仍停留在用经典管制理论来阐释保险业的管制实践,较少从行业特质出发去把握保险业管制的特殊规律,这也正是本文的努力方向。本文紧密结合中国保险业实际,在重构保险管制理论及对现有管制政策作系统性梳理基础上,站在保险业经营管理全流程的角度看待保险管制,客观分析了各领域管制政策对行业发展的现实和潜在影响,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保险管制的政策建议。在分析过程中,本文还充分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险管制的经验和教训,为相关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了实践基础。本文内容共七章,分别从不同角度由表及里,围绕公共利益原则,力图对中国保险业政府管制的主要领域作较为全面的分析。第一章,保险管制的理论再思考和国内实践。从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对保险管制进行理论重构,在深度把握保险行业特质基础上,开创性提出“保守管制”、“培育管制”、“纠结管制”等保险业管制新论,这三个方面虽然主要对应的是保险管制的“实然性”,但对于更好把握保险管制的“应然性”也很有启迪。在重构理论的同时,本文又从实践层面分析了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从法律体系、管制架构、管制主体、管制职能、管制目标、管制方式等六个方面梳理出中国保险业管制的基本框架,探析了保险业政府管制与非政府管制的相互关系,分三个阶段回溯了中国保险业管制体制的变迁,并对中国保险业管制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这些都为后文分析奠定了情景基础。第二章,保险市场准入管制。主要从市场的入口端对保险管制实施分析,阐述了管制对市场体系的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市场准入管制具有普遍性原因,也有特殊性原因,归结起来主要包括防止过度竞争、控制市场风险、缓解信息不对称、规避较高的市场退出成本、保证市场开放下的公平竞争等。中国保险业市场准入管制大致经历了严格限制、逐步放松和审慎收紧三个阶段,在管制政策上表现为直接和间接准入管制并行、多层次的市场准入管制并重、市场准入标准逐步细化和提高等特征。从管制影响看,较高的准入标准不利于破除市场的高度垄断,对国有资本的偏好不利于形成多层次的资本结构,直接准入管制不利于提升社会福利,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不利于创造多层次市场空间。与此同时,准入管制面临着标准偏高、细节模糊、限制过多等突出问题。第三章,保险产品费率管制。主要分析价格管制对保险公司经营效率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费率管制是价格管制在保险业的表现形式,出发点在于确保保险产品定价的适当性、公正性、稳定性、激励性和合理性。保险产品费率制定的本质是解决实际风险暴露与风险保费确定之间的关系,不同类型的保险产品、费率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但具体方法和主要考虑因素并不相同,因此寿险产品和财产险产品费率厘定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的政策。总体上看,中国对保险产品实施的是最低限价管制。此外,中国保险费率管制正处在转型的起步阶段,保险产品费率偏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尽管监管部门明确了费率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但在一些领域旧的管制制度仍在执行,市场化的力度与节奏还不适应现实的要求。第四章,保险资金运用管制。分析了保险资金运用在管制下如何发展变化并影响经营管理和市场运行的其他方面。保险资金运用不同于普通投资行为,其不以追求高收益为唯一目标,而是兼顾实现保险责任偿付这一基本职能为目的,对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当前,中国保险资金运用呈现出资金运用规模快速增长、资产配置结构不断优化、投资收益率逐步趋稳的态势。从管制历程看,中国保险资金管制大致经历初始探索、框架初步形成、全面发展以及适度宽松四个阶段,目前主要采取放松市场准入、放宽投资品种、降低投资门槛、放松比例限制、强化后端管控等管制政策,这些政策起到很大的正面促进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投资收益率波动偏大、整体收益率偏低、资产配置趋同、错配问题凸显等不利影响。总的来看,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管制已经有了很大的实质性进步,但也存在着注册制改革进展缓慢、政策缺乏灵活性、“玻璃门”等问题,同时管制者自身也面临改革转型的迫切要求。第五章,保险市场退出管制。对现有较为分散的退出管制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其对保险业市场化的影响。保险公司不同于一般的非金融企业,其市场退出往往具有更大的“负外部性”,保险公司的市场退出成本较高,同时为了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功能,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有必要对保险市场退出实行相对严格的管制,这也是国际的通行做法。相比发达国家相对完备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法律制度,中国并没有针对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专门立法,主要依据行政性指令,目前已初步建立多层次的、与偿付能力相衔接的、以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为支撑的市场退出机制。从管制成效看,市场退出的处置效率偏低、处置成本偏高,市场准入的进一步放开以及费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受到制约。从管制体系看,中国保险市场退出管制存在着立法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现行破产法规未充分考虑保险公司特殊性等问题。第六章,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的保险业管制模式及比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险业管制的特点,开展了对比研究,提出了可资借鉴的有效经验。横向比较看,无论是美国的双重管制模式,英国的宽松管制模式,还是日本的严格管制模式,或是韩国的一体双层管制模式,都是与本国历史、法律、文化等有着密切关联,且模式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调整完善过程中。对中国保险业管制而言,不同的模式也有其一致性的借鉴意义,例如加强对保险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不断完善偿付能力管制的机制制度建设,注重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有机结合,市场化是保险经营和保险管制的大势所趋。第七章,深化中国保险业管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在总结中国保险业管制特点和问题基础上,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从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简政放权、增强市场活力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作出了总体布局,保险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保险管制作为政府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也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和路径。保险业管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和防范保险市场风险。面对行业发展整体滞后、资本实力偏弱、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保险文化较弱的约束条件,中国保险业管制必须坚持围绕核心、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系统实施及分类推进的大原则,在策略上逐步放松市场准入,深入推进保险产品市场化定价和保险资金运用管制的市场化改革,逐步优化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同时对保险业管制体系进行必要改革,不断增强以保险行业协会为实施主体的非政府管制作用。

罗春艳[7](2016)在《“偿二代”下Q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寿险公司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流动性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寿险公司最重要的监管指标为偿付能力充足率,而充足的流动性是偿付能力充足的最有力证明。如果流动性不足,寿险公司不但有可能不得不低价变卖资产或承担高昂的融资成本,还有可能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导致客户的集中退保,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对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Q寿险公司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Q寿险公司在成立三年以来的财务状况和偿付能力状况,并对其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监管指标和现金流压力测试结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Q寿险公司在产品结构和投资理念上均与传统保险公司有较大的不同,它主要销售投资理财型保险产品,通过在银行保险渠道或网络销售渠道支付高额的手续费成本,快速做大保费规模,再在二级市场上高调进行资本运作,实现了投资收益的数倍增长。公司利润主要来自于利差收入,是典型的“资产驱动型”保险公司。Q寿险公司由于大量销售短期、高收益的投资理财型产品,而为了满足产品的高收益要求,在资本市场上匹配期限较长的另类投资,“短钱长投”导致了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短期产品的大量集中销售带来了集中满期给付的风险,而实际收益率不能满足预定收益率则可能引发集中退保风险。各种分析结果表明,Q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本文发现,Q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上还停留在量化指标的计算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和考核都存在着较大的缺失和不足。Q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架构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管理职能,缺乏对各投资账户在未来期间的现金流预测,在会计报告日存在公司整体的流动性过剩,而传统账户却流动性不足的风险。本文认为,Q寿险公司应该在“偿二代”的指引下,逐步调整产品销售策略和投资结构,分别改善负债端现金流和资产端现金流,同时加快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加大执行力度,建立考核机制,并制定流动性风险的应急计划,避免因为没有准备充足的应急预案而陷入流动性危机。由于采取和Q寿险公司相同或类似的企业发展战略的中小型寿险公司不在少数,因此,本文对Q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的研究具有一定普遍意义。本文认为,要实现对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的有效管理,应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量化的监管要求,与其他风险一起,纳入保险公司最重要、最核心的监管体系----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使其成为偿付能力管理的一部分,使寿险公司在实现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的同时,满足偿付能力监管要求,达到寿险公司稳健经营的目标。本文的结论对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车静[8](2014)在《寿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风险管理研究 ——以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倒闭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基于寿险资金的负债性及寿险公司的可持续经营,我国寿险险资金的运用规模不断扩大,运用渠道不断拓宽,运用效率不断提升。但是面对我国保险业经营时间短、保险公司重保费收入的现实情况,随着我国不断提高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大的资金压力、竞争压力和利率压力,也给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寿险资金在投资运用渠道中积累了相当大的风险,这种风险甚至会导致公司的倒闭。因此,如何对寿险公司保险资金的运用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寿险公司亟需严肃、审慎对待的一个重大问题。基于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渠道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紧要性,论文分五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本文以2008年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不堪资金运用渠道风险的累积而走向衰亡为出发点,详细介绍整个案例。第二部分,文章据此案例分析了案例发生的内因与外因,并由此得出我们应从中吸取的教训和应得到的启示。第三部分,文章立足我国基本现实状况分析了寿险资金运用渠道的现状以及概括了在这些渠道里所面临的风险:一般性资金运用风险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与基于寿险资金的特殊属性而产生的投资组合风险和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对寿险公司进行资金运用风险管理需要认真解析产生风险的原因,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出发解决问题,因此,第四部分,文章分别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解析了我国寿险资金运用渠道面临上述风险的原因。同时,对症下药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根本,从而,文章的第五部分主要针对第四部分阐述的原因分别从微观、宏观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文章的四、五部分作为文章的核心与精华,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现实意义。最后,文章综合以上分析给出合理的建议后作出了结束语。虽然我国保险业经营时间较短,但是在这短期内整体规模以及所占市场份额都有了很大提升,并且在经营品种及创新意识上面有了质的飞跃。但由于寿险公司负债的长期性,暂时保费的收入并不代表寿险公司长期的资产占有,因此,这些就对寿险公司进行资金运用以应对客户的偿付需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寿险公司在资金运用过程中能借鉴前车之事,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相信我国的保险业市场会有一个健康发展、和谐经营的未来,也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姚蕾[9](2011)在《内蒙古人寿保险业务结构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风险保障功能是保险最基础、最核心的功能,是保险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根本的特征。人寿保险业务中的风险保障型业务最能够体现其保险保障功能,在人寿保险业务中具有核心价值,符合内蒙古自治区保险消费者现阶段的保险需求。近年内蒙古人寿保险市场忽视核心保障功能,导致人寿保险业务结构失衡,动摇行业持续稳健的经营基础。虽然,现阶段人寿保险业务结构优化调整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在理解认识、手段方法、评价指标及制度保障方面存在问题。同时由于市场环境、考核指标、业务人员技能及渠道局限等原因导致在结构优化中还面临着困难。本文从人寿保险理论基础入手,对内蒙古自治区人寿保险业务结构现状进行了全面总结与深入分析,对人寿保险业务结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潜在风险进行归纳总结,从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保险公司三个层面提出内蒙古人寿保险业务结构优化的对策。

刘爱超[10](2010)在《论我国寿险资金投资的法律监管》文中认为从环球寿险业的发展趋势上来看,能够聚集大量资金的寿险业的功能已经由仅提供保险保障服务转变为既提供保障服务又提供资金管理服务。能否实现在保证寿险资金安全的同时,通过资金投资运作创造最大收益,改善单纯依靠承保业务利润不足的局面,提高寿险公司偿付能力与经营业绩,已经成为衡量寿险公司经营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与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渠道逐步放开的现状相对应,我国寿险资金投资的法律监管也需要不断完善。没有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就不可能有我国寿险资金投资的稳健有序开展,也就不可能有我国寿险业的长远发展。本文深入了解了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历史沿革,较细致地梳理了我国现行寿险资金的主要投资渠道及其监管法律依据,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借鉴美国国际集团(AIG)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寿险资金的投资监管做出反思,尝试提出了完善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的思考。全文一共有七个部分:首先是导言,介绍本文选题的意义,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寿险资金投资和寿险资金投资监管的基本内容,其中第一章着重探讨寿险资金的构成和寿险资金投资所要遵循的原则。第二章着重探讨寿险资金监管的必要性和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的历史沿革。第三章分析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的现状。其中重点对当下我国寿险资金各渠道投资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对各渠道的监管法规梳理,理清寿险资金各投资渠道从开放到大力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之上,归纳了当下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分析AIG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的原因的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了AIG危机对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的启示。第五章针对目前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借鉴AIG启示的基础之上,尝试提出了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的完善建议最后是结语。重申了寿险资金投资和监管的重要性,总结回顾了全文的主要工作。

二、寿险投资渠道不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寿险投资渠道不畅(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结构的优化研究 ——以中国人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4 文献综述及评述
        1.4.1 国外研究成果
        1.4.2 国内研究成果
第二章 我国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分析
    2.1 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发展历程
    2.2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2.3 我国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现状
    2.4 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情况
第三章 海外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分析
    3.1 美国寿险业投资
        3.1.1 美国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现状
        3.1.2 美国保险公司投资经验总结
    3.2 日本寿险业投资
        3.2.1 日本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现状
        3.2.2 日本保险资金投资经验总结
    3.3 海外寿险机构投资经验对我国险资启示
第四章 中国人寿保险资产配置案例分析
    4.1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简介
    4.2 中国人寿保险资产配置分析
        4.2.1 中国人寿保险资产配置现状
        4.2.2 中国人寿保险资产收益率分析
    4.3 最优资产配置模型的构建
        4.3.1 最优资产配置模型的基础
        4.3.2 获取最优资产配置模型相关数据
        4.3.3 计算最优资产配置比例
    4.4 最优资产配置模型的应用
    4.5 对比其它寿险公司的资产配置结构
    4.6 对中国人寿的资产配置优化建议
        4.6.1 改善资产配置结构
        4.6.2 加强保险资管体系建设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不足
    5.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我国寿险公司对养老社区的投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老龄化社会
        1.1.2 政策及相关法律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整体结构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综述
    2.2 国外研究综述
    2.3 文献述评
第三章 国外养老社区发展概况
    3.1 国外寿险公司的投资概况
    3.2 国外养老社区的经营状况
        3.2.1 美国的养老社区经营状况
        3.2.2 日本的养老社区经营状况
第四章 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的现实背景及原因
    4.1 我国养老形式严峻
        4.1.1 我国老龄化社会严峻
        4.1.2 我国养老需求大
    4.2 我国养老现状与养老规划
        4.2.1 我国养老现状
        4.2.2 我国养老社区的建设规划
        4.2.3 我国养老社区的资金来源
    4.3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情况
        4.3.1 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方式
        4.3.2 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现状
    4.4 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的意义
        4.4.1 我国寿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经济意义
        4.4.2 我国寿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社会意义
第五章 基于净现值法对养老社区的投资模式理论分析
    5.1 国内寿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现有主要模式
        5.1.1 参与经营与管理的全资模式
        5.1.2 参与经营与管理的合资模式
        5.1.3 不参与经营管理的股权模式
        5.1.4 投资模式对比分析
    5.2 投资项目评估主要方法
        5.2.1 净现值法
        5.2.2 内部收益率法
    5.3 净现值法在养老社区投资决策中的运用
        5.3.1 初始投资额I
        5.3.2 现金流量C
        5.3.3 机会成本R
    5.4 寿险公司对养老社区的投资模式选择及研究假设
第六章 我国寿险公司养老社区投资模式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设计
        6.1.1 数据来源
        6.1.2 变量设计
        6.1.3 回归模型
    6.2 实证结果
        6.2.1 描述统计
        6.2.2 回归结果
第七章 我国寿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案例分析
    7.1 全资模式案例
        7.1.1 泰康人寿投资养老社区的全资模式分析
        7.1.2 新华人寿投资养老社区的全资模式分析
    7.2 合资模式案例
        7.2.1 合众人寿投资养老社区的合资模式分析
        7.2.2 富德生命人寿投资养老社区的合资模式分析
    7.3 两种投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金融市场与近代重庆金融市场的概念辨析
        (二)研究时间的概念辨析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一节 1937 年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货币市场从混乱向统一与规范发展
        二、以申汇交易为主的重庆内汇市场
        三、重庆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四、全面抗战之前尚未充分发展的市场
    第二节 公债风潮与重庆证券市场的动荡
        一、重庆公债风潮的爆发
        二、公债风潮的最终解决
    第三节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重庆比期风潮与利率市场的动荡
        一、全面抗战前期重庆利率市场的动荡
        二、1938 年-1940 年利率市场的平稳发展
        三、1941 年重庆利率风潮与比期的废除
        四、日拆制度时期的重庆利率市场
    第四节 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筹备与争论
        一、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必要性
        二、筹备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及其引发的论争
    小结
第二章 重庆传统金融市场在战时的变革
    第一节 重庆向法币发行中心的转型
        一、1937-1938 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中心的内迁
        二、1939-1942 年重庆法币发行中心的建立与巩固
        三、1942 年之后的重庆法币发行中心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重庆票据市场
        一、重庆票据交换的曲折发展
        二、重庆票据承兑贴现的快速发展
    第三节 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内汇市场变迁
        一、1937-1941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二、1942-1945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小结
第三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战时重庆外汇市场的崛起
        一、追随上海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二、独立发展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第二节 战时重庆黄金市场与黄金风潮
        一、黄金统制初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二、黄金统制成熟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三、开放黄金自由交易时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第三节 战时重庆的保险业与保险市场
        一、全面抗战爆发与重庆保险市场兴起(1937-1941)
        二、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发展与兴盛(1942-1945)
        三、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主要保险业务
    小结
第四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一、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政策与法令监管
        二、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主要机构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一、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开端
        二、四川省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三、重庆市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三节 重庆金融业对重庆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一、重庆市银钱业同业公会对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二、重庆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对保险市场的自律监管
        三、重庆市银楼业同业公会对黄金市场的自律监管
    小结
第五章 重庆金融市场在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地位
    第一节 重庆货币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法币在抗战大后方各主要金融市场的推广
        二、重庆票据市场在大后方的延伸
        三、重庆利率市场对于大后方的影响
    第二节 重庆黄金与外汇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重庆黄金市场在大后方各地的拓展
        二、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外汇市场网络的构建
    第三节 重庆保险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南的网络构建
        二、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北的网络构建
    小结
结语
    一、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双重性
    二、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分析
    三、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特点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发表文章

(4)阳光保险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2章 阳光保险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
    2.1 集团的基本情况
    2.2 宏观环境分析
        2.2.1 经济环境
        2.2.2 政治法律环境
        2.2.3 社会文化环境
        2.2.4 技术环境
    2.3 行业环境分析
        2.3.1 行业竞争分析
        2.3.2 行业趋势分析
    2.4 内部环境分析
        2.4.1 财务资源
        2.4.2 人力资源
        2.4.3 技术资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阳光保险集团发展战略制定
    3.1 阳光保险集团的SWOT分析
        3.1.1 优势分析
        3.1.2 劣势分析
        3.1.3 机遇分析
        3.1.4 挑战分析
        3.1.5 SWOT矩阵分析
    3.2 阳光保险集团的战略使命、愿景与目标
        3.2.1 集团的使命与愿景
        3.2.2 集团的战略目标
    3.3 阳光保险集团战略方案制定
        3.3.1 继续加快发展保险主业
        3.3.2 打造专业领先的健康养老业务板块
        3.3.3 加快非保险金融业务发展
        3.3.4 突破信保业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阳光保险集团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4.1 推动组织变革
        4.1.1 明确集团定位
        4.1.2 强化顶层设计
        4.1.3 变革组织体系
    4.2 构建先进的数字化科技架构
        4.2.1 搭建统一科技平台
        4.2.2 提升保险主业的科技应用
        4.2.3 加快重点科技项目突破
        4.2.4 开启基于数据的新商业模式
    4.3 改革客户经营模式
        4.3.1 共享客户资源
        4.3.2 经营多种获客方式
        4.3.3 不断提升客户体验
    4.4 推进风控体系建设
        4.4.1 有重点的推进风控体系建设
        4.4.2 实现专业规范管控
    4.5 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4.5.1 提升员工理念认知
        4.5.2 鼓励行为示范
        4.5.3 嵌入管理机制
    4.6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4.6.1 变革人才机制
        4.6.2 创新激励机制
        4.6.3 提升销售队伍专业能力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5)T寿险Y分公司保险资金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3 T寿险Y分公司保险资金内部控制现状
    3.1 公司简介
    3.2 T寿险Y分公司保险资金内部控制现状
    3.3 本章小结
4 T寿险Y分公司保险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T寿险Y分公司保险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4.2 T寿险Y分公司保险资金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改进T寿险Y分公司保险资金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5.1 营造良好的财务部门内控环境
    5.2 提高财务部门对资金风险的重视程度
    5.3 优化业务流程时考虑时间影响
    5.4 维护和协调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关系
    5.5 保障内控缺陷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保险业政府管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现实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二) 管制、规制和监管
        (三) 保险管制、保险业管制与保险市场管制
        (四) 保险业政府管制与保险业非政府管制
    四、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 管制基础理论
        (二) 金融业管制理论
        (三) 保险业管制理论
        (四) 简要评论
    五、研究目标、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思路
        (三) 基本内容
        (四) 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保险业管制的理论再思考与国内实践
    第一节 保险业管制的理论再思考
        一、经典管制理论与保险业管制的一般性
        二、保险行业特质与保险业管制的特殊性
        三、对中国保险管制的总体认识
    第二节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节 中国保险业管制的基本框架
        一、法律体系
        二、管制构架
        三、管制主体
        四、管制职能
        五、管制目标
        六、管制方式
    第四节 中国保险业政府管制与非政府管制的相互关系
        一、管制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二、保险业政府和非政府管制的作用与缺陷
        三、中国保险业政府与非政府管制的关系
    第五节 中国保险业管制体制的变迁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集权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78年)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业政府管制的初步确立阶段(1979年至1997年)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业政府管制的逐步完善阶段(1998年至今)
    第六节 中国保险业管制的主要特点
        一、管制目标上强调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和促进行业发展并重
        二、管制改革上呈现出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
        三、管制方式上逐步重视偿付能力
        四、管制范围上强调对保险业的全方位管控
        五、管制主体上以专业的集权式政府管制为主
        六、管制强度上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标准
    第七节 中国保险业管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制实践中过于强调行业规模增长的目标
        二、管制范围大而全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管制标准难以实现因地制宜
        四、行政性管制手段使用较多
        五、部分领域仍存在管制缺位
第二章 保险市场准入管制
    第一节 保险市场准入管制的原因
        一、防止过度竞争
        二、控制经营风险
        三、缓解信息不对称
        四、规避较高的市场退出成本
        五、保证市场开放下的公平竞争
    第二节 保险市场准入管制的主要政策
        一、管制历程
        二、主要政策
        三、主要特点
    第三节 保险市场准入管制的影响
        一、导致市场的集中度偏高
        二、不利于形成多层次的保险市场体系
        三、导致保险产品价格偏高
        四、加大了市场准入的社会成本
    第四节 进入管制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准入标准偏高
        二、准入标准细节有待进一步明确
        三、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存在诸多限制
第三章 保险产品费率管制
    第一节 保险产品费率管制的原因
        一、从保守管制的角度看,主要是为了保证费率的充足性
        二、从培育管制的角度看,主要是为了保证费率的公平性
    第二节 保险产品费率厘定的基本原理
        一、寿险产品费率
        二、财产险产品费率
    第三节 寿险产品费率管制
        一、历史回顾
        二、现行政策
        三、主要特点
    第四节 车险产品费率管制
        一、历史回顾
        二、现行政策
        三、主要特点
    第五节 保险产品费率管制的影响
        一、一般分析
        二、具体分析
    第六节 费率管制存在的问题
        一、严格的费率管制尚未根本改变
        二、科学化的费率形成机制仍不健全
        三、区域性的费率管制机制尚未建立
        四、维系当前费率管理体制的成本过高
        五、进一步放松费率管制的配套机制建设较为滞后
第四章 保险资金运用管制
    第一节 保险资金运用的现状
        一、资金运用规模快速增长
        二、资产配置结构不断优化
        三、投资收益率逐步趋稳
    第二节 保险资金运用管制的原因
        一、保险资金运用的主要原则
        二、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主要风险
        三、资产负债管理
        四、保险资金运用管制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保险资金运用管制的现行政策及特点
        一、放松市场准入
        二、降低投资门槛
        三、放松比例限制
        四、强化后端管控
        五、强化资本约束
    第四节 保险资金运用管制政策的影响
        一、投资收益率波动较大
        二、整体投资收益率偏低
        三、保险行业资产配置趋同
        四、制约了保险行业创新发展
    第五节 保险资金运用管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玻璃门”仍然存在
        二、注册制改革的实质仍未达成
        三、管制政策的差异性和灵活度不够
        四、债权投资计划可投行业受限制约了投资范围多样性
        五、管制者自身也面临改革转型的迫切要求
第五章 保险市场退出管制
    第一节 保险市场退出管制的几个概念
        一、保险市场退出管制的基本概念
        二、市场退出管制的触发条件
        三、保险市场退出管制的主要手段
    第二节 保险市场退出管制的原因
        一、保险公司的市场退出成本较高
        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功能
        三、保护消费者利益需要最终的风险防线
    第三节 保险市场退出管制的现行政策
        一、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市场退出机制
        二、初步建立了与偿付能力衔接的市场退出机制
        三、初步建立了保险保障基金制度
        四、开展分支机构市场退出试点
    第四节 保险市场退出管制政策的影响
        一、市场退出的处置效率偏低处置成本偏高
        二、制约市场准入的进一步放开
        三、制约费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
    第五节 保险市场退出管制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二、现行破产法规未充分考虑保险公司特殊性
        三、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仍存在缺陷
第六章 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的保险业管制模式及比较
    第一节 美国的双重管制模式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特点
        三、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英国的宽松管制模式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特点
        三、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日本的严格管制模式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特点
        三、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韩国的一体双层管制模式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特点
        三、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 保险业管制模式的国际比较
        一、各类保险业管制模式的相同之处
        二、各种保险业管制模式的不同之处
    第七节 经验借鉴
        一、加强对保险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二、不断完善偿付能力管制的机制制度建设
        三、注重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有机结合
        四、市场化是保险经营和保险管制的大势所趋
第七章 深化中国保险业管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改革的总体安排
        一、改革目标
        二、约束条件
        三、基本原则
        四、基本构想
    第二节 深化中国保险业管制改革的具体政策建议
        一、逐步放松保险市场准入
        二、深入推进保险产品市场化定价
        三、深入推进保险资金运用管制的市场化改革
        四、逐步优化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五、对保险业管制体系进行必要改革和调整
        六、不断增强以保险行业协会为实施主体的非政府管制作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7)“偿二代”下Q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发现和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制度背景及文献回顾
    2.1 流动性风险的定义
        2.1.1 流动性风险的定义
        2.1.2 可能引发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的重大事件
    2.2 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
        2.2.1 宏观因素
        2.2.2 微观因素
    2.3 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模式-纳入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2.4 我国偿付能力管理的发展阶段
        2.4.1 1995-2003 年------探索阶段
        2.4.2 2003 -2007 年-“偿一代”初步搭建完成
        2.4.3 2008 -2012 年-“偿一代”不断完善
        2.4.4 2012 -2014 年-“偿二代”的建设阶段
    2.5 “偿二代”的整体框架及特点
    2.6 “偿二代”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求
        2.6.1 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2.6.2 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指标
        2.6.3 现金流压力测试
        2.6.4 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估和监管
    2.7 文献回顾
第3章 我国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严峻形势
    3.1 保险投资渠道多元化对资金运用能力形成挑战。
    3.2 费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3.3 高现金价值产品热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3.4 集中满期给付和退保使现金流管理面临极大挑战
    3.5 部分公司依靠财务再保手段维持偿付能力水平
第4章 Q寿险公司简介及与行业公司的对比分析
    4.1 Q寿险公司简介
        4.1.1 机构发展情况
        4.1.2 总资产及净资产增长情况
        4.1.3 保费规模及行业排名
        4.1.4 保单质押贷款情况
        4.1.5 投资资产及投资收益情况
        4.1.6 偿付能力状况
    4.2 Q寿险公司与同业公司的对比
        4.2.1 经营情况与同期开业公司的对比
        4.2.3 保费结构与同业公司的对比
        4.2.4 投资结构与同业公司对比
第5章 Q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分析
    5.1 Q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5.1.1 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
        5.1.2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及管理职责
    5.2 Q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5.2.1 日常资金管理模式
        5.2.2 综合流动比率
        5.2.3 流动性覆盖率
        5.2.4 现金流压力测试
        5.2.5 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评估
    5.3 Q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分析结论
        5.3.1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架构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
        5.3.2 缺乏对未来期间的各账户的现金流预测
        5.3.3 在未来一段时间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5.3.4 在报告日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5.3.5 传统账户存在流动性不足风险
        5.3.6 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第6章 Q公司流动性风险改善措施
    6.1 调整产品销售策略,改善负债端现金流
    6.2 调整资产投资策略,改善资产端现金流
    6.3 加快制度建设,加大制度的执行与考核力度
    6.4 制定流动性风险的应急计划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建议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寿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风险管理研究 ——以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倒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0.1.1 研究的背景
        0.1.2 研究的意义
    0.2 研究内容和方法
        0.2.1 研究的内容
        0.2.2 研究的方法
    0.3 创新点与不足
        0.3.1 文章的创新点
        0.3.2 文章的不足之处
1 案例描述
2 案例分析
    2.1 破产外因
        2.1.1 次贷金融危机的催化
        2.1.2 评级下降的助推
        2.1.3 监管机构行动的滞后
    2.2 破产内因
        2.2.1 资本运作不当埋下祸根
        2.2.2 随企业规模扩大而降低的偿付能力
    2.3 教训启示
        2.3.1 经济全球化造成的金融风险跨国传染需正视
        2.3.2 评级机构迫需规范
        2.3.3 投资计划需理性设计
        2.3.4 监管机构监管效率需提高
3 我国寿险资金运用渠道现状及风险分析
    3.1 我国寿险资金运用渠道现状
        3.1.1 金融市场
        3.1.2 实体市场
    3.2 我国寿险资金运用渠道风险分析
        3.2.1 一般性资金运用风险
        3.2.2 寿险资金的特殊属性引发的风险
4 我国寿险资金运用渠道风险出现的原因
    4.1 微观层面
        4.1.1 投资结构不合理
        4.1.2 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渠道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的不完善
    4.2 宏观层面
        4.2.1 寿险业与财险业的资金运用渠道没有明朗地区别对待
        4.2.2 政府对寿险资金运用监管方式的局限性弱化了其对寿险业资金运用渠道的风险管理
        4.2.3 金融市场发展的状况制约着我国寿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的发展
5 我国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渠道风险管理措施
    5.1 微观层面的风险管理措施
        5.1.1 提高保险业务与投资业务的专业化程度,建立“防火墙”制度
        5.1.2 提高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决策的科学性
        5.1.3 加强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风险管理策略的严谨性
        5.1.4 全面思考用于投资运用保险资金的来源性质,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想
    5.2 宏观方面层面的风险管理措施
        5.2.1 净化资本市场,创造健康的投资环境
        5.2.2 设置每项投资的最高比例
        5.2.3 增加监管机构的侧重点,完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手段
        5.2.4 巩固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方面的法律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内蒙古人寿保险业务结构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人寿保险业务结构相关理论
    2.1 人寿保险的概念
    2.2 人寿保险的特征
    2.3 人寿保险的分类
        2.3.1 保险功能类型
        2.3.2 保险缴费类型
        2.3.3 销售渠道类型
    2.4 人寿保险业务结构的概念及分类
第三章 内蒙古人寿保险业务结构现状
    3.1 保险功能业务结构现状
    3.2 缴费方式业务结构现状
    3.3 销售渠道业务结构现状
第四章 内蒙古人寿保险业务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潜在风险
    4.1 存在的问题
        4.1.1 保险功能业务结构中保障型业务相对萎缩
        4.1.2 缴费方式业务结构中期缴型保单逐渐滞销
        4.1.3 销售渠道业务结构中银行代理业务优势明显
    4.2 原因分析
        4.2.1 宏观环境
        4.2.2 公司主体
        4.2.3 营销员和消费者
        4.2.4 外部环境
    4.3 潜在风险
        4.3.1 基本职能弱化风险
        4.3.2 资金安全风险
        4.3.3 外部依赖风险
        4.3.4 业务波动风险
        4.3.5 资产配置风险
        4.3.6 偿付能力不足风险
        4.3.7 系统性风险
        4.3.8 退保风险
第五章 内蒙古人寿保险业务结构调整的政策演进
    5.1 人寿保险业务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5.1.1 应对当前经济周期下行的必要措施
        5.1.2 规避利率风险的基本手段
        5.1.3 满足保险需求的根本途径
        5.1.4 提升人寿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5.2 保监会人寿业务结构调整的历程
        5.2.1 摸索实践阶段
        5.2.2 科学完善阶段
    5.3 内蒙古人寿保险业务结构调整的现状
        5.3.1 取得的成绩
        5.3.2 存在的问题
        5.3.3 产生的影响
        5.3.4 面临的困难
第六章 内蒙古人寿保险业务结构优化的对策
    6.1 优化的思路
    6.2 优化的原则
    6.3 优化的对策
        6.3.1 监管部门层面
        6.3.2 行业协会层面
        6.3.3 保险公司层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论我国寿险资金投资的法律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寿险资金投资概述
    一、寿险资金的构成
    二、寿险资金投资的含义
    三、寿险资金投资的原则
    四、寿险资金投资的意义
第二章 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概述
    一、寿险资金投资监管的含义
    二、寿险资金投资监管的必要性
    三、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 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寿险资金投资的监管机构
    二、我国寿险资金的主要投资渠道及其监管法律依据
    三、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寿险资金投资监管相关立法的层级过低
        (二) 寿险资金投资监管法规与其他金融监管法规的配套存在冲突
        (三) 偿付能力监管核心监管的思路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四) 在监管主体上存在多头监管问题
第四章 AIG 危机对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的启示
    一、AIG 危机概述
    二、AIG 危机对于我国寿险投资法律监管的启示
        (一) 监管真空,将导致寿险资金投资市场失灵
        (二) 片面理解全球化,寿险资金投资将付出惨重代价
        (三) 我国寿险资金投资监管要避免盲目追随发达国家模式
第五章 完善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的思考
    一、完善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的立法工作
    二、完善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的思路
    三、完善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的主体
    四、完善我国寿险资金投资法律监管的内容
    五、建立科学的行业信用评级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指导

四、寿险投资渠道不畅(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结构的优化研究 ——以中国人寿为例[D]. 吴瑜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2]我国寿险公司对养老社区的投资模式研究[D]. 谭越.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3]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D]. 张格. 西南大学, 2019(01)
  • [4]阳光保险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刘兆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T寿险Y分公司保险资金内部控制研究[D]. 林琳. 云南大学, 2018(04)
  • [6]中国保险业政府管制研究[D]. 黄炜. 武汉大学, 2017(06)
  • [7]“偿二代”下Q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D]. 罗春艳.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8]寿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风险管理研究 ——以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倒闭为例[D]. 车静. 辽宁大学, 2014(02)
  • [9]内蒙古人寿保险业务结构及优化研究[D]. 姚蕾. 内蒙古大学, 2011(01)
  • [10]论我国寿险资金投资的法律监管[D]. 刘爱超. 华东政法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寿险投资渠道不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