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队伍建设标准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卫生队伍建设标准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一、执行卫生队建设标准应注意的几个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硕[1](2019)在《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文中提出推进军队院校改革创新、加快建设一流军队院校,是习近平军事教育思想明确提出的战略目标。军队院校既是军队的列编单位,又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既是“军”又是“校”的“非单一化”组织属性,决定了其教育管理有着与军队管理及地方高校管理相区别的鲜明特点,既要体现军队管理特色,又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以实现军事统一、教育民主与办学高效的有机结合。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军队院校的教育管理忽视了其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属性,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缺失,组织活力与创新能力不足。随着我国军队革命性体系重塑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加速推进,随着现代军校科技元素不断增加、学术属性不断增强、新兴领域和新质力量不断涌现,深化军队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构建。鲜明地提出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概念并开展相关研究,顺应了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突出了军队建设依法从严治军的总基调,也为军队院校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开辟了新路径。新时代,党的军事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治理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为我国军队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鉴于治理理论强调民主意识、重视制度权威、关注主体利益,将治理理论中的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互动化、治理规则法制化等核心思想和有益成分引入我国军队院校的教育管理实践,必将有助于完善教育管理组织系统、改进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教育管理依法从严。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军事教育思想为根本遵循,以治理理论为理论支撑,在继承我国军队院校教育管理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地方高校改革与发达国家军事院校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按照理论阐释、历史沿革、现实困境、经验借鉴、路径构建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论述,力求比较清晰的呈现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全景。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设计了以军队院校内部事务决策为载体,由内部治理结构合法性依据、内部治理结构要素和决策结果评价三个方面构建的内部治理结构概念模型。基于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实质是权力问题,通过提出权力假设、确定测量题项、发放调查问卷和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与检验分析,从权力形式、权力层次、权力重心三个维度对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发展现状、权力配置特点与存在主要问题给予深入的系统解构,试图展示一种从权力维度分析管理症结的方法路径,进而把握军队院校教育管理问题的本质,寻求内部权力合理配置运行的可能轨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权力形式单一、行政干预普遍,权力层次冗杂、组织运行僵化,权力重心失衡、学术地位弱化,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军事行政习惯的深刻影响、军事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和军事学术民主的氛围缺失。通过个案研究发现,美国军种官校权力形式多元、内部决策民主,权力层次简明、行政实施顺畅,权力重心下移、学术权力彰显等权力结构与运行特点得益于其完善配套的法规制度和长期以来的严格执法。我国军队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及时更新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在院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党委核心与两治并进的格局确立、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有机协调、院校章程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依法办学与从严治校的贯彻落实,改变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失衡现状,理顺政治权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互关系,着力构建以政治权力为领导核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协调、均衡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

王菁[2](2015)在《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存在患病率不断增高、患者日趋年轻化等不良趋势,成为威胁我军官兵健康的一个突出问题。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军事革命不断发展改变了军事医学的需求环境,军队使命任务拓展改变了卫勤保障的活动范围,不仅对军人健康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也对传统卫勤保障模式提出严峻挑战,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军人慢性病管理成为推进我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本研究以现代军人健康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关口下移、预防为主的总体思路,综合运用文献调查、实证调研、逻辑分析、专家咨询、层次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在认真梳理国内外慢性病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军人电子健康档案为信息平台的新型军人慢性病管理保障模式,并提出加强军人慢性病综合管理的总体策略和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全军官兵健康水平和卫勤保障效率效益,并以此为先导,为现代军人全维、全寿命健康管理及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借鉴。本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五个部分。一是对国内外、军内外慢性病流行和慢性病管理进行现状分析。认为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军部队官兵战斗力的重要威胁,而目前我军慢性病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理念相对滞后、机制不完善、无统一的管理规范和细则等问题,提出应按照关口前移、分类指导的思路,实现军人健康管理模式由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创新军人慢性病管理思路和办法。二是进行了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军人慢性病管理相关基础研究。包括对所涉及概念进行分类梳理和界定;依据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生活管理、临床管理和心理管理三个军人慢性病管理要素;对军人慢性病管理的特点与要求进行总结归纳;探讨了运用军人电子健康档案进行慢性病管理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慢性病管理业务需求与工作流程;梳理了军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中慢性病管理的信息需求;从功能应用和用户角色两个方面设计了军人慢性病管理的系统模块。三是进行了军人慢性病管理的案例研究。以高血压管理为例,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和数据集;阐述了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高血压业务管理流程,对其中环节做出了示例性规范;为了验证在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条件下高血压管理的实施效果,采用回顾性调查、横断面统计的方式,主要针对被管理人群高血压控制率、知信行、服务保障和就诊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四是系统分析了目前我军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慢性病管理的总体策略,进而在健全组织体制、完善规章制度、优化保障方式、加强信息支撑、完善配套措施五个方面提出共20条重点改进措施。五是对提出的改进措施进行评价研究,对上文提出的20条重点措施开展专家咨询,确定了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措施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目前全军慢性病管理尚无明确规范体系,基本沿袭着以伤病救治为主要目的、以专业医疗机构为救治主体的管理模式。本研究突破传统理念,站在军事角度审视军事医学和卫勤管理问题,面向现代卫勤伤病救治、健康维护、能力促进三大任务,树立以军事行政为主导,卫生专业指导,全军官兵共同参与的大卫生观,建立了以现代化信息手段为基础,依托体系医院、疗养院,以基层单位预防为主要方法的崭新的慢性病管理模式,突出了军人慢性病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持续性,拓展完善了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军人健康管理功能。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深化了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慢性病管理基础研究,包括:提出了军人慢性病管理的三个基本要素;对军人慢性病的特点进行梳理,并提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分析了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慢性病管理业务需求与工作流程,并设计出相应功能模块。二是初步构建了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以高血压单病种为例,设计了相关数据集,并对管理流程和操作技术进行规范。三是提出了加强军人慢性病及健康管理的总体策略和重点措施,并建立相应评价指标体系。

李小文[3](2014)在《行政犯定罪的基本原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政犯的二次违法性特征决定了其在定罪过程中,必然遭遇传统刑事犯(自然犯)不曾遇到的问题与争议。首先,行政犯广泛采用的空白罪状即面临罪刑法定原则的拷问。从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两个层面分析,空白罪状与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法律民主性、专属性和明确性之间不存在根本冲突,但我国立法上却有诸多值得注意和改进之处。空白罪状在司法实践中的最大问题在于前置法规的范围与援引,范围上应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对较低位阶的前置法规应当实行司法审查。在前置法规的援引上,应当遵循法律位阶规则、法益同一规则和转授权立法无效规则。行政犯以行政违法性为前提,其定罪必须经历从行政违法到刑事违法的认定过程,因此违法性判断是行政犯定罪的核心问题。我国可以在借鉴大陆法系的违法性理论基础之上,将违法性作为犯罪成立的一个独立条件在司法定罪过程中得以适用,而不仅仅作为犯罪特征予以描述。行政犯的行政违法性的判断主体应为司法机关而非行政机关,判断标准应为实质标准而非形式标准,判断方法应为多层次而非一元化。在刑事违法性判断问题上,应在缓和违法一元论的理论框架下,保证其对行政违法一定的依附性,同时又要通过用语解释、司法排除技术、司法审查等方法的运用坚持刑法的独立性。具体行政行为对行政犯定罪的影响表现为作为入罪要素和作为出罪事由两方面。定罪过程中,应当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形式审查为基本方式,实质审查为例外。司法解释将行政处罚作为部分行政犯罪的入罪因素,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但在具体规定上还要继续完善。违法的行政许可是否具有阻却犯罪的功能,应当以过错为基础区分特别许可和控制性许可区别对待。在行政犯罪的主观认定上,首先应明确行政犯罪过与行政违法的过错具有差异性。其次,行政犯罪的违法性认识是从可能性而非现实性角度而言,认识的内容以一般的法律规范而非刑法规范为宜。在违法性认识错误上,应区分行政法规认识错误和刑法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认识错误、可避免的认识错误和不可避免的认识错误。在英美法系国家大量存在的严格责任犯罪,我国行政犯立法上并不存在,但从应然性上,可以在有限的行政犯罪领域引进相对严格责任。刑事司法在行政犯领域的介入应当适当,但目前我国的现状是介入不足与介入过度并存。适度介入可以从四个路径得以实现:实体法角度完善行政法规与刑法的衔接,变刑事司法解释事后备案为事前审查、刑法解释的双层解释之运用、价值评价的适当引入。

靳志朋[4](2014)在《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话书写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如同一面包罗万象、异彩纷呈的多棱镜,折射出国家体制与国民精神的变迁历程。从晚清到民国的白话文运动,发生于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之下,在承接传统白话余脉的同时,大量吸收外来词汇和欧化语法,形成一种新的书写形式。一批文化教育精英与国家部门携手,共同致力于现代白话的普及和推广,使其最终取代文言,成为汉族书面语的主流。这个过程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型国民的塑造,以及中国现代性因素的成长,意义深远,影响长久。白话文体与清末剧烈的政治变动有着密切联系。在改良与革命互相交织、此起彼伏的时代浪潮里,白话报刊、白话传单、白话布告、说唱文学、白话小说等书写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政治舞台上。官方主导的戊戌维新、清末新政、宪政改革、地方自治运动中,它是宣导圣谕、巩固统治的工具;民间有识之士则希望通过白话文字来开启民智、革新社会;活跃于体制外的革命党人,则用它来鼓吹革命、动员民众,争取舆论的支持。可谓各得其所,各便其宜。民国时期白话书写的内容,更明显地反映出国家体制和国民精神的变更。北洋政府阶段的文告宣示了人民主权的国家理念,议会民主的政体形式,扞卫共和的进步信念;白话教科书对中华民国认同的强化,对科学知识的倡导,对新型国民的期待;小学生的作文里流露出求学报国的政治情怀,心系劳苦大众的平民精神,对世风世俗的批判反思;白话体的书信展现的是对民主政治的觉悟,男女平等的伦理精神,追求自主、进步的人生态度。动荡的时局和残酷的战争都不能阻挡中国和中国人走向现代的步伐。民族主义是近代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民族国家是传统王朝体制走向现代国家的必经阶段。在经历清王朝覆灭、民初议会民主政治的失败之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最终以政党国家的形式出现。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国共两党除了两度短暂的合作外,明争暗斗从未停息过,各自以民族革命的唯一合法担当者自居,发动政党宣传机器对民众进行动员。在政党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充斥着舆论空间的政党话语强调服从意识、牺牲精神,压抑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尊严,不仅退步到文言话语的表达逻辑,也扭曲了五四思想家对国民启蒙的期许。政党国家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整合,完善了动员机制,使中华民族走出了丧权辱国的泥淖,却使国民精神背离了健康的轨道。纵观中国近代历史,白话书写与中国现代性的成长互为表里,包括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个人权利的实现三大要素。相对于笼统模糊、诗化意象的文言,现代白话可以清晰准确、逻辑条理地进行描述和表达,因而被认为是一种进化的、科学的语言,被赋予正确、应当的涵义;建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需要统一的国语来强化认同、凝聚共识,客观上促进了白话文运动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从而实现共赢;白话便于普通大众掌握阅读和书写的技能,有利于他们受教育权和表达权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白话取代文言是一种时代的选择,顺应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大趋势。总之,白话书写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形式,具有淋漓尽致的现代气质。它是洞察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窗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国家体制和国民精神的变化。从家国到民国再到党国、从儒家思想到政党话语、从等级森严到大众平等、从道德经验到科学理性,这是一个现代思想理念缓缓开启的过程。

郑玉霞[5](2008)在《北京市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健身俱乐部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方式变革和现代性建设的必然产物和具体表现。我国健身娱乐业从20世纪80年代萌生到当前大型健身场所崛起,充分显现了“朝阳产业”特征。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经营理念和科学管理滞后,出现了种种混乱情况。应当适应国家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需要,用完善、系统的营销和现代管理理论,指导和规范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建设和发展。为此,本文对北京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的消费者行为和营销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我国健身俱乐部稳步发展和建立完善理论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市部分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和营销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认识和把握健身消费者需要和行为特点,是健身俱乐部制定正确营销策略的基础。2研究北京市健身消费者行为,需要建立健身消费者行为的基本理论框架,需要认识健身消费者行为模式、行为过程和各种影响因素。遵循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的行为模式要注意其自身的特点。3调查表明:北京市健身消费者消费前行为主要是搜集信息和购买决策。大多数人是自我意识健身需求;采用人际来源和个人经验来源搜集方式:前三位评价标准为地点方便、价格合理、场地设施;购买决策大多为健身目的、在俱乐部里、促销期间、现金方式、购买的年卡;因消费者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的不同,表现不同的消费特征。4消费中行为包括体验与评价。体验结果是对环境设施有很多不满;健身产品内容和形式多样,但不够新颖:缺少个性化、独特的服务项目;工作人员责任心差,功利心强;没有良好的过程沟通。体验后评价要求加强健身科学化程度;改善附属设施的条件和风格;提高教练员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和形象;及时对消费者进行管理与沟通。5消费后行为是满意的决策继续购买和向别人推荐:不满意的决策是退卡、转让和抛弃。6影响健身消费者行为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和营销因素构成了完整的消费环境,共同影响着健身消费者的行为。7、正确的营销策略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掌握消费者行为的基本理论和中国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宏观管理。8商业健身俱乐部的营销策略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准确细分市场,结合文化营销、关系营销、体验营销、网络营销等理念,提高核心竞争力,对不同层次的俱乐部采用不同策略的营销。

李良俊[6](2010)在《高校创新团队激励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推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资助计划》;2004年,教育部又推出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几年来,在这两个计划的资助下,高校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创新团队。如何对这一具有新特征的组织进行管理?应采取怎样的方法、措施对其成员进行激励?哪些激励方式、措施对创新绩效是有效的?这是当前高校创新团队建设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问题是否能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创新团队的科研实力,关系到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本文基于文献资料,梳理了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各阶段的激励特征和状况。在回顾总结前人相关研究,分析个案访谈资料和问卷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实证地探讨了湖北省高校国家级创新团队的激励状况及其对成员绩效的影响。根据对建国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相关文献总结和整理,本文认为,我国高校创新团队组织形式主要经历了教研组、课题组、创新群体等三种递进层次;对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高校创新团队组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创新团队组织的萌芽时期、创新团队组织的发展时期、创新团队组织的繁荣时期。根据激励的经典理论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本章尝试性地将高校创新团队的激励操作化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感情激励,并进一步将物质激励操作化为科研条件、成员报酬和成员福利,精神激励操作化为成员发展、民主管理和工作信任,感情激励操作化为工作支持和生活关怀;将创新团队成员绩效操作化为创新行为和创新能力。基于管理学的三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和“自我实现人”假设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本文提出了三类激励方式及其各维度与创新团队成员绩效间关系的研究假设,构建了研究假设模型。具体假设是:(1)提出物质激励与创新团队成员绩效正相关的研究假设和三个分假设:科研条件与创新团队成员绩效正相关;成员报酬与创新团队成员绩效正相关;成员福利与创新团队成员绩效正相关。(2)提出精神激励与创新团队成员绩效正相关的研究假设和三个分假设:成员发展与创新团队成员绩效正相关;民主管理与创新团队成员绩效正相关;工作信任与创新团队成员绩效正相关。(3)提出感情激励与创新团队成员绩效正相关的研究假设和两个分假设:工作支持与创新团队成员的绩效正相关;生活关怀与创新团队成员的绩效正相关。(4)提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感情激励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创新团队成员绩效的研究假设。本文为创新团队激励编制了信度、效度较高的测量量表,并以湖北省高校国家级创新团队成员为总体,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为77.1%。通过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和Lisre18.7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科研条件与团队成员创新行为、创新能力呈显着正相关;(2)成员福利与团队成员创新能力呈显着负相关,与团队成员创新行为间的相关关系没有通过检验;(3)成员报酬与团队成员创新行为、创新能力间的相关关系没有通过检验;(4)成员发展与团队成员创新能力呈显着正相关,但与团队成员创新行为间的相关关系没有通过检验;(5)民主管理与团队成员创新能力呈显着负相关,与团队成员创新行为间的相关关系没有通过检验;(6)工作信任与团队成员创新能力、创新行为呈显着正相关;(7)工作支持与团队成员创新能力、创新行为呈显着正相关;(8)生活关怀对团队成员创新能力、创新行为的影响没有通过检验。研究结论表明,创新团队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感情激励对成员创新能力、成员创新行为均有显着影响,但具体的激励方式对团队创新能力、创新行为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有很大差异。与创新工作密切相关的激励因素—科研条件、工作信任和工作支持对成员创新能力、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比较明显;成员发展对成员创新能力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对成员创新行为的影响不显着;与成员个人生活有关的因素——成员报酬、生活关怀,对成员创新绩效没有显着影响:而成员福利和民主管理对成员创新绩效的作用,与其他学者的结论有较大差异,对成员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出显着负相关的特征,而对成员创新行为的影响没有通过检验。因此可见,高校创新团队各种激励方式对成员创新绩效的作用具有同心圆特征——成员绩效为核心,由较强的正向影响到不显着的影响,再到显着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与“经济人”假设与较大差异,而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自我实现人”假设。最后,本文系统地归纳了本研究的主要理论进展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后续研究建议。本文是对高校创新团队激励方式及其与绩效关系的探索性研究,如激励方式、成员测量维度的提炼和实证,激励方式各维度与成员绩效关系的推理和实证等等。希望本文能为将来该领域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提供有益的帮助。

孙军[7](2014)在《中小学校长的时间问题 ——校长调查与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校长在中小学校内,兼具领导者、管理者、教师等身份,他们在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时间作为校长的领导与管理实践的重要对象和重要途径,却常常被众多校长所忽视。从时间管理视角来看,校长应主要抓住出主意、用干部两个关键点,领导学校从容发展;校长需要拥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善于授权、长于沟通,充分发挥评估与奖惩的效力,对学校实施节奏管理;校长作为教育者,也应当身体力行、终身学习,成为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研究者、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对国内277位正职校长进行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后的结果显示:在自我监控观、效能感方面,因学校层级、学校规模、校长学历不同,校长之间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或者显着差异;学校层级与校长每周工作时间呈非常显着的正相关,学校规模、校长学历与校长每周工作时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即学校层级越高、学校规模越大、校长学历越高,校长每周的工作时间也就越长;校长工作时间分配从多到少依次是:行政事务、教育教学管理与实践、参加学习和培训、社会事务、教师管理,其中处理行政事务平均占用工作时间的45.98%。本研究随后在区域内选择发展稳健、办学声誉良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学校的校长展开个案研究。三位校长各有特点:X校长执着推进以“友善用脑”为主要标志的学校文化,带领学校生动发展;Y校长豪爽而执着地奉行拿来主义,集百家之长而高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Z校长特别注重规则,带着个人的教育理想去全面承续学校蓬勃发展的惯性。三位校长和他们的学校不约而同地以实际行动追求办学效益:A小学期望每个孩子能够“享受快乐童年”—快乐度过小学六年时间;B中学追求适合每个孩子(初中学生)的高效课堂—获得较高效益的初中三年学习时间;C学校追求“大气、诚朴、幸福”的三原色—让每一个孩子幸福度过C学校生活的每一个阶段(三年、六年、九年、十二年甚至十五年)。这既是三所学校的文化特色,也是三位校长的时间管理的出发点。随着个案研究的不断深入,论文真实展现了三位校长如何在学校领导与管理中分配与使用时间,以及他们如何成功地把握时间的脉搏,有效地规划与引领学校发展、师生发展。论文期望能够借此实例,给中小学校长们以启发和帮助。通常,校长理应是高效能人士,理应拥有明确的目标,懂得把握事务的进退取舍,且长于拓展个人的业务能力和可使用时间。而校长实施高质量的时间管理,将有利于学校长期发展的从容,有利于学校常规运转的健康节奏,有利于校长个人的专业化持续成长。结合调查和访谈,论文认为,当下校长优化时间管理的主要策略有三:修人脉,赢得上下级的支持;强意识,提升时间管理的自觉;得方法,科学实践时间管理。

金宜鸿[8](2012)在《新中国文艺政策与当代中国电影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中,电影一直是同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联,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电影发展,注定绕不开电影与新中国政治的关系。而文艺政策正是这两者之间的重要纽带,由上,文艺政策能较为鲜明地体现政治意识形态的总体倾向,向下,文艺政策又直接指导电影的创作、生产与发展。但在现有的中国电影史的研究着述中,鲜见有相关研究成果的面世。本文要展现的正是受不同时期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现实环境影响而发生嬗变的新中国文艺政策之下,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通过分析文艺政策出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梳理文艺政策的不同文本形态以及文艺政策价值取向的嬗变等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影响,来探讨新中国文艺政策与当代中国电影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规律。除序论外,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对政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介绍。从现代政策学的角度来说,政策是政策主体为服务于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是与谋略、措施、办法、规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行为。政策是政治运行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必然服从于和服务于政治主体所需要实现的意志、利益、任务和目标,政治性目的是政策最本质的特征。就政策的纵向关系而言,政策可以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之中,政策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协调功能和象征功能。价值取向是政策的灵魂和核心,对政策最终执行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取向是由复杂的历史、地理、宗教、心理、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同时,一种价值取向的产生往往源自于主体的某种需要。对于政策而言,其价值取向问题即为政策的着眼点问题,是为谁决策和如何决策才更科学合理的问题。政策主体的政治立场、政治需要和政治观点以及各种利益集团的政治诉求,都影响着政策价值取向的最终形成,而政策客体是政策的最终受益者或受损者。第二章分析了新中国文艺政策产生的文化渊源、理论背景和现实成因。任何一种价值观念,必定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相关。新中国文艺政策价值取向的文化渊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源头的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随之被中国人所接受的还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他们的文艺思想,直接成为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思想资源,是新中国文艺政策的理论基础。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原因,整个国家在意识形态层面受前苏联的影响,苏联的文艺模式也基本在中国被模仿和套用,它实际上成为新中国文艺政策产生的一个较为现实的模板。第三章从文本形态上对新中国文艺政策进行了整体性的描述和梳理。文艺政策是政治的文化表现形态,体现的是一定阶级、国家、政党或社会集团的文化意志。文艺政策的文本形态主要是指文艺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新中国的文艺政策,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即“文艺政策主文本”、“文艺政策辅文本”和“文艺政策泛文本。”第四章对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文本进行了分析,从文本的形式演变,政策内核的传承及价值取向的嬗变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从新中国文艺政策之变与不变两方面对政策文本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文艺政策之变体现在从早期的政策以领导讲话为主演变到后来的以规范的条例、规定、办法、通知等规范性文本为主;政策对文艺创作从过去的控制演变为现在的调控和引导;政策对文艺的要求从高度的政治性演变为对艺术及其规律本身的尊重。文艺政策之不变体现在文艺政策始终对文艺功能的强调和重视;始终规定和强调文艺要为群众服务和一直关注文艺的民族性等方面。第五、六、七、八章以不同历史阶段文艺政策价值取向的变化为节点,梳理了新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在革命时代(1949-1978),随着政治运动的风起云涌,中国的文艺政策表现出强烈的“革命”色彩。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这一时期文艺政策的逻辑起点。这篇讲话不仅明确规定了“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方向,而且提出了在“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基础上,“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批评标准。此阶段的中国电影创作,在主题上以阶级斗争为主,运用“三突出”的原则来刻画“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文革”时期的电影,更是将阶级斗争主题推崇到了极致。概念化、公式化是新中国成立后近三十年当中电影创作的痼疾。而这些问题的症结,是当时文艺政策价值取向有失偏颇的结果。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电影也借改革之势开始了多元化探索(1979-1992)。首先是重新认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代替原来的“文艺从属于政治”或“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全盘否定了“文革”时期的左倾文艺政策,舍弃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新时期的文艺政策重新界定了文艺的职能,鼓励文艺创作的多元化。在此政策环境下,电影事业也重获新生,全国各地的制片厂迅速恢复电影的生产,并在发行放映上进行了改革,逐步现代化。在电影创作观念、电影语言方面都进行了开创性的革新,中国电影开始与世界进行对话。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实施阶段,中国电影也随之开始了市场化转型(1993-200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已经逐步确立了文艺具有特殊的商品属性的观念,一系列旨在处理文艺规律与市场规律的文艺政策出台,发起了电影体制的改革,开放了电影市场,疲软的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复苏,中国电影出现了显着的市场化特点。2000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文化产业”的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继而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标志着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除了物质生产力,电影这一文艺形式也日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承载体。因此,2001年以来,中国电影积极进行产业化改革和产业化建设。突破了体制的束缚,全新的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投资主体、生产主体、院线经营日益实现多元化,逐步形成了符合新时代市场规律的电影生产、传播、运营体系,电影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电影正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品牌,也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着自己不可或缺的力量。最后在余论部分,本文提出了对新中国文艺政策和电影发展的几点思考。六十多年来中国电影所取得的得失,是文艺政策直接指导电影事业发展的结果。六十多年的实践不难看出,当文艺政策符合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时,政策才能对电影发展进行正确引导,电影创作就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反之,电影艺术也必然遭受挫折和损失。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政策应该如何才能更加有利于电影的发展?本文认为,正确认识电影的功能是制定正确的电影政策的基本前提,而尊重电影艺术的生产规律是电影能够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基本保障。在构建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背景及现实要求下,电影政策的制定者需要以这两点为基础,解放思想,转变角色,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政府间接调控引导,平衡发展电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电影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唐昌敏[9](2014)在《湖北省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的胜任能力评价研究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标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性的优势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独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卫生资源。保持中医药特色发展应是我国中医医院重要的战略选择,县级中医医院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主要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资源,选拔合适中医人才、留住优秀中医人才,以及合理配置和有效激励中医人才是目前县级中医医院达到可持续特色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构建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胜任特征模型,对目前湖北省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的胜任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探讨目前我国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助于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综合能力提升的相关建议,以加强县级中医医院的中医药优势资源建设与整体效能的提高。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与情报分析:收集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政策文件、年度报表等有关资料和统计数据,以了解我国县级中医医院的发展状态、社会地位与相关的政策支持,以及中医医师发展困境与胜任素质要求等,为专家访谈和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胜任特征指标的设计做准备。2、专家咨询法:通过与中医名老专家和学者的的访谈和交流,一方面对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胜任特征因子的内容设计进行修改与调整,另一方面对胜任特征模型中的胜任特征因子进行筛选与确定。3、现场调查法:通过对全国5个省份17家中医医院(其中7家县级中医医院)的447名医师(其中县级中医医院医师139名),以及湖北省8家县级中医医院的240名中医医师进行现场调查,采用知情人半结构式访谈、资料收集、中医医师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目前我国县级中医医院医师,特别是中医医师的执业环境和能力培养状况,以及收集有关中医医师胜任特征与评价的相关资料。4、PEST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技术的角度对目前县级中医医院的宏观环境进行系统分析,以进一步了解目前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的执业环境。5、构建胜任特征模型法:根据胜任特征(胜任力)模型的经典理论以及“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相关内容,结合中医医师BEI访谈和专家咨询的评价意见,通过中医医师胜任特征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主成分分析与区分效度检验方法进行验证,构建出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的胜任特征评价模型。研究结果1、通过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县级中医医院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中医医师在县级中医医院的发展障碍,我们发现相较于综合性医院,县级中医医院存在获得的财政补助不足,中医药政策扶持不够全面;中医药治疗特色在县级中医医院不够突出;目前的定价体系使中医诊疗技术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等问题。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的难以发挥,导致中医医师无法施展自身的中医药特长与才华,中医诊疗技能逐渐弱化,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通过实证调查目前我国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的执业环境和能力培养状况,运用比较研究分析方法,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县级中医医院医师存在收入较低、职业认同感不强、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中医医师从事中医药诊疗服务以及提高自身中医药诊疗技术的积极性。3、在“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构建了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胜任特征模型,并采用信度和效度检验方法进行了验证。构建的中医医师胜任特征模型一共包括7个维度(胜任因素)41个胜任特征因子,以全方位的角度思考目前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的能力建设问题。4、通过运用构建的中医医师胜任特征模型对目前湖北省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的胜任能力现状进行评价,本研究认为应注重中医医师的医德医风建设、行医行为的规范以及职业价值的提高;加强中医医师中医思维模式,中医学经典学说以及整个中医基础知识体系的培养;鼓励中医医师在工作中运用中医药诊疗技术等,以进一步推进县级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5、在中医医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合格的与优秀的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不同评价方法与建议,以用于中医医师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中医人才规划、甄选、培养、绩效管理以及薪酬管理等),以供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素质特征+专家咨询+问卷调查+验证”的立体建模方式构建了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胜任特征模型,并通过运用构建的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的胜任特征模型对目前湖北省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胜任能力进行评价,探讨目前我国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创建有利于中医医师能力提升的执业环境、改进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能力评价体系、推动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管理模式的转变、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中医特色发展以及推进县级中医医院体制改革等相关建议,以有助于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能力建设,以及促进县级中医医院优势资源的突现与整体效能的提高。创新与不足本研究将胜任特征(胜任力)理论模型运用于提高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胜任素质能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探讨将构建的中医医师胜任特征模型运用于中医医师的各环节管理工作中,以提高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的综合素质能力,特别是中医药才能,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性。但由于有限的样本量与主观评价方式的运用影响,其实用性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与工作考证。

黄坚[10](2014)在《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人员编配和装备训练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因自然灾害、灾难事故以及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损失高达6%[1]。近几年来,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洪涝灾害、冰雪灾害等为代表的全国范围内的突发公共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2]。随着经济社会建设高速发展,我国工业事故日益频发,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种意识形态冲突、社会阶层差距矛盾越发突出,“东突”、“疆独”、“达赖分裂集团”等在国外势力支持下越发嚣张,不断制造恐怖事件,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公共安全问题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3]。为完成日益增多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国家级医疗救援队,由解放军总医院,第2、3、4军医大学,7个军区和新疆、西藏军区总医院抽组,每支编60人,主要担负国际、国内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任务[4]。重点参与完成国际、国内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核生化事件、空中紧急运输、海上应急搜救、医疗防疫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紧急事态的应急救援和安全保卫备勤任务[5]。各省、市、自治区地方政府也成立了规模等级不一的各种医疗救援队[6]。随着灾害医学日益受到重视,医学救援队的建设方法也不断进行摸索。装备训练是提高医疗救援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通过研究国家级医疗救援队装备训练,对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救援队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7]。本课题采用情报调研法、专家咨询法、需求分析方法、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家级医疗救援队组室设置、人员编配、保障能力和装备的训练方法、操作流程、考核标准开展研究,分析评价了国家级医疗救援队通用装备、分类后送装备、手术装备、重伤急救装备、伤员留治装备、医疗保障装备、防疫防护装备、综合保障装备训练的特点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家级医疗救援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改善和提高的建议。本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内外机动卫勤分队与装备建设现状。采用情报调研和综合归纳的方法回顾了国家级医疗救援队成立的背景。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工业事故、突发紧急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形势分析,凸显出我国成立国家级医疗救援队的紧迫性。通过对我国应急医疗救援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综述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国家应急管理法规建设、国家应急管理预案建设以及军队应急管理,分析评价了美俄德日军应急医疗卫勤组织指挥机制、医疗培训与训练的组织开展。第二部分是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人员编配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分别从人员编制、组室设置、队员能力要求、各组室主要工作、保障目标等方面对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人员组成特点、工作分工、能力要求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提出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人员编配方法,明确了职责任务,对编制人员进行合理的扩充;确定了各组室专业设置、主要工作及保障能力。第三部分是国家级医疗救援队装备训练研究。采用需求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对比研究法。研究了国家级医疗救援队展开训练的场地要求、场地选择的方法以及展开的方式,明确了装备展开和撤收的人员分组、展开流程和注意事项。并研究了国家级医疗救援队重点装备的训练方法、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以紧急手术背囊为例进行了说明。对比研究实施前后,全队展开时间由200分钟缩短为90分钟,撤收时间由170分钟缩短为80分钟,分队出动时间由115分钟缩短为58分钟,队员对装备的熟悉程度由47.9%提高到94.5%。最后,简要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

二、执行卫生队建设标准应注意的几个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执行卫生队建设标准应注意的几个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 文献综述及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理论阐释: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军院校教育管理适切性研究
    2.1 治理理论
        2.1.1 治理理论的产生兴起
        2.1.2 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2.1.3 治理理论的简要评述
    2.2 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
        2.2.1 治理理论引入及本土化研究
        2.2.2 治理的中国经验与理论拓展
        2.2.3 我国高校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2.3 治理理论对我军院校教育管理的适切性
        2.3.1 治理理论与我军院校教育管理理论存在一定的理论契合
        2.3.2 借鉴治理理论解决我军院校教育管理中的诸多现实问题
        2.3.3 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军院校教育管理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3章 历史沿革:我军院校教育管理的发展与内部治理结构描述
    3.1 我军院校教育管理发展历程
        3.1.1 革命战争年代:从战争中逐渐成长
        3.1.2 新中国成立后:向正规化教育转变
        3.1.3 改革开放初期:为军队现代化服务
        3.1.4 新时期新阶段:在深化改革中发展
    3.2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要素
        3.2.1 权力形式:内部治理的横向结构
        3.2.2 权力层次:内部治理的纵向结构
        3.2.3 权力重心:内部治理结构的平衡点
    3.3 我军院校内部权力配置特点
        3.3.1 横向上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交互叠加
        3.3.2 纵向上自上而下的逐级指挥等级严格
        3.3.3 重心上权力高度集中于校级行政机关
第4章 现实困境: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4.1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现状的实证调查
        4.1.1 概念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4.1.2 研究变量定义与测量题项
        4.1.3 预测问卷处理与因子分析
        4.1.4 正式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4.2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主要问题
        4.2.1 权力形式单一,行政干预普遍
        4.2.2 权力层次冗杂,组织运行僵化
        4.2.3 权力重心失衡,学术地位弱化
    4.3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4.3.1 军事行政习惯的深刻影响
        4.3.2 军事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
        4.3.3 军事学术民主的氛围缺失
第5章 经验借鉴:美国三所军种军官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个案研究
    5.1 美国军种军官学校内部机构设置概况
        5.1.1 美国陆军军官学校
        5.1.2 美国海军军官学校
        5.1.3 美国空军军官学校
    5.2 美国军种军官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特点
        5.2.1 权力形式多元,决策过程民主
        5.2.2 权力层次简明,行政实施顺畅
        5.2.3 权力重心下移,学术权力彰显
    5.3 美国军种军官学校法规制度建设经验
        5.3.1 系统配套,衔接紧密
        5.3.2 规范具体,操作性强
        5.3.3 稳定连续,执法严格
第6章 实现路径: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路径与优化策略
    6.1 党委核心与两治并进的格局确立
        6.1.1 党委核心:引领共治方向
        6.1.2 名将治校:对接实战需求
        6.1.3 教授治学:回归学术本位
    6.2 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有机协调
        6.2.1 界定权力作用领域,摆脱“同质化”
        6.2.2 改进权力运行机制,克服“碎片化”
        6.2.3 强化权力层级均衡,规避“内卷化”
    6.3 院校章程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
        6.3.1 明确院校章程的统领地位
        6.3.2 规范院校章程的制定程序
        6.3.3 健全院校章程的涵盖内容
        6.3.4 完善院校章程的配套制度
    6.4 依法办学与从严治校的贯彻落实
        6.4.1 观念上正本清源,剔除“老思维”
        6.4.2 行为上除旧纠偏,摒弃“土政策”
        6.4.3 执法上彰显公平,打破“潜规则”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之处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教员参与院校权力运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慢性病流行及管理现状分析
        1.3.2 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军人慢性病管理基础研究
        1.3.3 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慢性病管理案例研究
        1.3.4 我军慢性病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1.3.5 军人慢性病管理措施评价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调研与资料收集
        1.4.2 专家咨询法
        1.4.3 系统分析法
        1.4.4 实地调查法
        1.4.5 信息资源规划方法
        1.4.6 序关系分析法
        1.4.7 统计学分析法
        1.4.8 实证研究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慢性病流行及管理现状分析
    2.1 慢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2.1.1 概述
        2.1.2 我国主要慢性病病种流行病学分析
        2.1.3 我军主要慢性病病种流行病学概况
    2.2 慢性病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2.2.1 国外情况
        2.2.2 国内情况
        2.2.3 外军情况
        2.2.4 我军情况
    2.3 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2.3.1 国外情况
        2.3.2 国内情况
        2.3.3 外军情况
        2.3.4 我军情况
第三部分 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军人慢性病管理基础研究
    3.1 基本概念
        3.1.1 慢性病
        3.1.2 慢性病管理及相关概念
        3.1.3 慢性病管理模式
        3.1.4 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军人慢性病管理
    3.2 军人慢性病管理的基本要素
        3.2.1 生活管理
        3.2.2 临床管理
        3.2.3 心理管理
    3.3 军人慢性病管理的特点与要求
        3.3.1 使命任务艰巨,对军人健康的标准要求更高
        3.3.2 工作岗位特殊,必须重视特殊作业环境的慢性损伤
        3.3.3 部队组织性、群体性强,要求加强有计划的集中管理
        3.3.4 军人流动性强,必须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管理
        3.3.5 事业性质特征,要求突出管理的非盈利性
    3.4 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实施慢性病管理的作用
        3.4.1 有效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3.4.2 合理配置军队卫生资源
        3.4.3 利于军人健康数据的科学管理
    3.5 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慢性病管理业务与信息需求分析
        3.5.1 业务需求分析
        3.5.2 信息需求分析
    3.6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中慢性病管理模块设计
        3.6.1 慢性病管理系统业务功能模块设计
        3.6.2 慢性病管理系统使用角色模块设计
第四部分 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慢性病管理案例研究
    4.1 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高血压数据结构
        4.1.1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框架与基本数据集
        4.1.2 高血压数据元编码
        4.1.3 高血压管理数据集
    4.2 基于信息系统的高血压管理模式与规范
        4.2.1 管理流程
        4.2.2 管理规范
        4.2.3 技术规范
    4.3 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高血压管理实证研究
        4.3.1 调查设计
        4.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3.3 小节
第五部分 我军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1 我军慢性病管理的问题与挑战
        5.1.1 慢性病管理观念落后
        5.1.2 慢性病管理体系不完整
        5.1.3 住院前后管理力度不均衡
        5.1.4 信息化管理手段滞后
    5.2 加强军人慢性病管理的总体策略
        5.2.1 实现目标
        5.2.2 实施原则
        5.2.3 组织模式
    5.3 加强军人慢性病管理的重点措施
        5.3.1 健全组织体制,强调整体协调
        5.3.2 完善规章制度,落实常态管理
        5.3.3 优化保障方式,突出高效灵活
        5.3.4 加强信息支撑,突出科技先导
        5.3.5 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基础建设
第六部分 军人慢性病管理措施评价研究
    6.1 重点措施要点凝练
    6.2 评价指标体系
        6.2.1 初步拟定评价指标
        6.2.2 完善评价指标
        6.2.3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6.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3.1 计算权重
        6.3.2 权重一致性检验
        6.3.3 权重结果及分析
    6.4 重点措施评价分析
        6.4.1 评价结果
        6.4.2 结果分析
第七部分 总结
    7.1 研究价值
    7.2 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7.3 主要创新点
    7.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代表性论着
致谢

(3)行政犯定罪的基本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提出和课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
    三、 拟解决问题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行政犯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 行政犯的概念
        一、 行政犯概念的思想缘起
        二、 行政犯概念的提出与分野
        三、 行政犯概念的本土化
    第二节 行政犯的特征
        一、 行政犯与刑事犯(自然犯)区别的必要性之争
        二、 行政犯的特征:基于定罪角度的分析
第二章 行政犯定罪中的空白罪状
    第一节 行政犯的空白罪状与罪刑法定原则
        一、 行政犯的罪状:广泛采用空白罪状
        二、 行政犯空白罪状的生成原因
        三、 空白罪状与罪刑法定原则之契合的质疑与回应
    第二节 前置法规的援引范围
        一、 “国家规定”的范围界定
        二、 “国家规定”之外的前置法规范围
    第三节 前置法规的援引规则
        一、 法律位阶规则
        二、 法益同一规则
        三、 转授权立法无效规则
第三章 行政犯的违法性判断
    第一节 法秩序的统一性与违法的相对性
        一、 违法性的内涵界定
        二、 违法性的一元论与多元论
        三、 缓和的一元论于我国之提倡
    第二节 行政违法性判断
        一、 判断主体:行政机关抑或司法机关?
        二、 判断标准:形式标准抑或实质标准?
        三、 判断方法:一元化抑或多层次?
    第三节 刑事违法性的依附判断:基于法秩序统一性
        一、 法律概念的援引
        二、 构成要件要素的理解
        三、 前置法规变更的影响
        四、 违法阻却事由的整体性
    第四节 刑事违法性的独立判断:基于违法的相对性
        一、 同一用语不必然作相同解释
        二、 行政法规变更不必然产生刑法效应
        三、 行政解释不具有刑法约束力
        四、 行政违法性的累加不必然导致刑事违法
        五、 行政法规的特别规定不当然适用于刑法
        六、 不以行政法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必需
第四章 具体行政行为对行政犯定罪的影响
    第一节 具体行政行为影响行政犯定罪的法律表现
        一、 具体行政行为作为入罪要素
        二、 具体行政行为作为出罪事由
    第二节 具体行政行为影响行政犯定罪的法理依据
        一、 行政犯罪侵犯的法益与具体行政行为介入的领域具有高度契合性
        二、 行政犯罪的刑事审判对具体行政行为具有一定依赖性
        三、 特定具体行政行为影响行政犯定罪与刑事政策具有吻合性
    第三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行政犯定罪
        一、 行政犯定罪过程中是否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二、 具体行政行为的刑事司法审查原则
    第四节 具体行政行为影响行政犯定罪的实践问题
        一、 行政处罚作为入罪因素存在的问题
        二、 行政处罚作为刑事责任阻却事由存在的问题
        三、 行政许可作为行政犯犯罪阻却事由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行政犯罪的主观认定
    第一节 行政犯罪之罪过概述
        一、 罪过内容的立法解读
        二、 行政犯罪的罪过与行政违法的过错之差异
    第二节 行政犯罪与违法性认识
        一、 违法性认识的体系地位
        二、 行政犯罪违法性认识的内容解读
        三、 行政犯罪的法律认识错误
    第三节 行政犯罪与严格责任
        一、 域外严格责任之考察
        二、 严格责任的中国之争
        三、 我国行政犯罪视野下的严格责任
第六章 行政犯领域的司法适度介入
    第一节 行政犯领域司法适度介入之提倡
        一、 刑法积极介入行政犯领域之必要
        二、 刑法介入的合理限度
    第二节 现状剖析:介入不足与介入过度并存
        一、 缺位:刑法的介入广度不足
        二、 乏力:刑法介入的力度不够
        三、 扩张:“两高”司法解释的不当
        四、 悖反:法官释法的尴尬
    第三节 原因探究:司法介入不适度的成因
        一、 行政法与刑法的双维衔接不畅
        二、 行政权力刑事化
        三、 刑法迷信的传统尚未破除
        四、 对市场自发现象的认识错位
    第四节 路径探索:刑事司法适度介入的实现
        一、 从实体法上完善行政法规与刑法的衔接
        二、 变刑事司法解释事后备案为事前审查
        三、 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双重过滤在行政犯领域之运用
        四、 价值评价的适当引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概念界定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论文结构
第一章 近代变局中的白话文运动
    第一节 晚清白话文字的兴起
        一 古代白话的小传统
        二 传教士、外交官与白话文字
        三 维新宜用白话
        四 晚清政府与白话文字的推广
    第二节 民国白话文运动的胜利
        一 北洋政府主导下的国语运动
        二 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学
        三 二三十年代的“文白论争”
    第三节 新文体和新世界
        一 引进新语汇
        二 输入新思想
        三 采用新形式
第二章 白话书写与清末政治运动
    第一节 白话报与清末政治改革
        一、清末立宪运动中的白话报
        1. 《宪政白话报》
        2. 《吉林白话报》
        3. 《预备立宪官话报》
        4. 小结
        二、清末地方自治运动中的白话报
        1. 《湖南地方自治白话报》
        2. 《长沙地方自治白话报》
        3. 《宁乡地方自治白话报》
        4. 小结
    第二节 革命动员中的白话文
        一、革命宣传家的白话文作品
        1. 唤起种界之思:章炳麟与《逐满歌》
        2. 鉴湖女侠的呐喊:《白话》与《中国女报》
        3. 革命的喉舌:《中国白话报》
        4. 革命义声:《童子世界》与《复报》
        5. 革命的播种机:陈天华的《警世钟》与《猛回头》
        二、白话文舆论与革命风潮
        1. 白话书报与各地民众的互动
        2. 民众反抗运动中的白话文
        三、话语变革、革命动员与舆论建构
        1. 国民意识的觉醒
        2. 民权思想的兴起
        3. 革命意识的萌发
        4. 白话文吹响了革命动员的号角
    第三节 政治运动与文体变革
        一、东海西海,经验相通
        1. 法国革命前后的文体变革
        2. 日本自由民权运动与文体演变
        二、“觉民”与“觉世”:清末白话文体的特点
第三章 白话书写中的“民国”和“国民”
    第一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告
        一、国体认同的强化
        二、反袁运动中的通告与檄文
        1. “二次革命”时期
        2. “护国运动”时期
        三、军阀对士兵的宣教
        四、涉外的宣言
    第二节 国语课的新气象
        一、强化民族国家的认同
        1. 热爱祖国 团结国民
        2. 圣化民国 建构权威
        3. 国民义务 不可推卸
        4. 国耻国难 抗御外侮
        5. 提倡国货 挽回利权
        二、培育新国民的品质
        1. 勤于学习 掌握知识
        2. 热爱劳动 造福社会
        3. 破除迷信 崇尚科学
        4. 遵守公德 互助友爱
        5. 继承传统 涵养品格
        6. 自立自强 自尊自爱
        7. 毕业从业 弦歌不辍
        三、民国小学生作文中的认知
        1. 读书不忘救国的政治情怀
        2. 心系劳苦大众的平等精神
        3. 不畏艰难的成长渴望
        4. 对世风世俗的批判反思
    第三节 《白话书信》中的新风格
        一、国民的新政治理想
        1. 民主政治的新觉悟
        2. 社会主义的新思潮
        3. 社会革命的新萌芽
        二、国民的新伦理精神
        1. 男女共学的实现与男女生交往
        2. 恋爱婚姻的自主权与家庭革命
        3. 新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
第四章 国共两党的话语建构
    第一节 国民党党国的政治修辞
        一、北伐统一的“领导党”
        二、党国一体的“统治党”
        1. 统治合法性的建构
        2. 与对抗势力的斗争
        3. 民族国家建设的担当者
        三、难以胜任的宪政改革
    第二节 中共的革命语体
        一、国民革大命中的政治动员
        二、革命根据地的白话文告
        三、关于抗战的舆论宣传
        四、解放战争中的政治修辞
    第三节 政党意识形态对国民的塑造
        一、国民党的意识形态
        二、共产党意识形态
        三、革命漩涡中的国共与国民
        四、小结
第五章 白话文体与中国现代性的成长
    第一节 从“金字塔”到“扁平化”
        一、文言贵族的衰落
        二、民众力量的崛起
        三、话语权的转移
    第二节 科学理性的思潮
        一、科学话语的形成
        二、白话的科学化
    第三节 民族国家的转型与成长
        一、语言统一与国家统一
        二、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结语 白话文体与现代国家、现代国民
    一、白话文体的现代性意义
    二、从“家国”到“民国”、“党国”
    三、革命性与现代性、国民性
    四、白话文体与现代中国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末民初的主要白话报刊一览表
附录二 新课程标准公民训练小册《模范公民》第八册概要表
附录三:平均土地办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北京市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
        1.1.1 体育产业与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
        1.1.2 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1.1.3 消费者行为与营销之间的关系
        1.1.4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完善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体系
        1.2.2 适应健身俱乐部提高竞争力和加强营销活动的需要
        1.2.3 正确引导健身消费需求,保护消费者权益
        1.2.4 为国家制定法规政策,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资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2.1.1 俱乐部
        2.1.2 健身俱乐部
        2.1.3 商业性健身俱乐部
        2.1.4 消费者
        2.1.5 消费者行为
        2.1.6 市场营销
    2.2 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2.2.1 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发展
        2.2.2 消费者行为学的发展趋势
    2.3 关于市场营销的研究
        2.3.1 市场营销学的历史发展
        2.3.2 二十一世纪市场营销学的热点
    2.4 关于健身俱乐部的研究
        2.4.1 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2.4.2 健身俱乐部营销的研究
3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个案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模式的构建
        4.1.1 建立模式的作用
        4.1.2 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历史发展
        4.1.3 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模式
        4.1.4 小结
    4.2 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的购买消费行为过程
        4.2.1 消费者购买消费行为的理论
        4.2.2 健身消费前的消费者行为
        4.2.3 健身消费中的消费者行为
        4.2.4 健身消费后的消费者行为
        4.2.5 小结
    4.3 影响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4.3.1 影响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的生理因素
        4.3.2 影响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
        4.3.3 影响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
        4.3.4 影响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的营销因素
        4.3.5 小结
    4.4 北京市商业健身俱乐部营销对策分析
        4.4.1 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与营销
        4.4.2 准确分析北京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的SWOT态势
        4.4.3 要掌握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特点
        4.4.4 商业健身俱乐部经营应运用的营销理念
        4.4.5 进行健身市场细分及准确市场定位
        4.4.6 4V营销组合策略理论在商业健身俱乐部营销中的运用
        4.4.7 高、中、低档商业健身俱乐部的营销策略
        4.4.8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件B:大众点评网部分点评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高校创新团队激励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步骤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激励理论
        二、团队理论
        三、绩效理论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高校创新团队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高校创新团队激励的相关研究综述
        三、高校创新团队绩效的相关研究综述
        四、高校创新团队激励和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高校创新团队的沿革及其激励特点
    第一节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的萌芽时期
        一、萌芽时期高校创新团队的组织特点
        二、萌芽时期高校创新团队组织的作用
        三、萌芽时期高校创新团队的激励
    第二节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的发展时期
        一、高校创新团队组织发展时期的时代背景
        二、发展时期高校创新团队的组织特点
        三、发展时期高校创新团队的激励
    第三节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的繁荣时期
        一、高校创新团队组织繁荣时期的时代背景
        二、繁荣时期高校创新团队的组织特点
        三、繁荣时期高校创新团队的激励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量表编制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
        一、研究基础及出发点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量表设计原则与步骤
        一、量表设计的原则
        二、量表设计的步骤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与测量
        一、高校创新团队成员的界定
        二、高校创新团队激励的界定与测量
        三、高校创新团队成员绩效的界定与测量
        四、专业访谈
    第四节 初始调查问卷
        一、初始测量量表
        二、量表评分极度的确定
    第五节 小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一、小样本数据的收集
        二、小样本检验的程序与标准
        三、小样本的CITC分析和信度分析
        四、小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收集与样本分析
        一、研究范围
        二、调查问卷的收集
        三、样本基本情况
    第二节 高校创新团队激励方式与成员绩效的描述统计
        一、高校创新团队物质激励的描述统计
        二、高校创新团队精神激励的描述统计
        三、高校创新团队感情激励的描述统计
        四、成员创新能力的描述统计
        五、成员创新行为的描述统计
    第三节 结构方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一、验证性因子分析的评价指标
        二、激励模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创新团队成员绩效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四节 创新团队激励与成员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
        一、创新团队激励与成员绩效因子的相关分析
        二、成员创新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三、成员创新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五节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一) 模型拟合优度
        (二) 影响效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结论与解释
    第二节 主要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二、对研究结论的理论解释
        三、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一、本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附录
    附录1 《高校创新团队激励》调查问卷
    附录2 物质激励验证性因子分析程序
    附录3 精神激励验证性因子分析程序
    附录4 感情激励验证性因子分析程序
    附录5 创新团队成员绩效验证性因子分析程序
    附录6 基于多元回归结果的结构方程分析程序
    附录7 修正结构方程分析程序
    附录8 修正结构方程拟合度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7)中小学校长的时间问题 ——校长调查与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缘起
        一、时间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
        二、重视时间管理是教育发展的诉求
        三、校长工作实践中产生的课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促使校长检视时间管理
        二、提升校长的工作效益
        三、促进校长专业化
    第三节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
        二、概念与命题的审视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心路历程
第二章 时间管理视角下的校长角色与使命
    第一节 作为学校领导者的使命:从容领导
        一、出主意
        二、用干部
    第二节 作为学校管理者的使命:节奏管理
        一、校长的时间观与时间表
        二、授权:有为与无为的差距
        三、沟通的有效性
        四、评估与奖惩的效力
    第三节 作为教育者的使命:身体力行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
        二、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研究者
        三、终身学习理论的践行者
第三章 校长时间管理的调查
    第一节 校长时间管理调查问卷的编制与测量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三、统计与分析工具
    第二节 校长时间管理状况的统计与分析
        一、校长和学校的基本情况
        二、校长时间管理的特征分析
        三、校长时间分配的现状与分析
        四、校长时间管理的特征与时间分配的相关
    第三节 主要发现、问题与研究不足
        一、调查的主要发现
        二、调查呈现的问题
        三、调查的不足
第四章 A小学X校长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X校长的成长史
        一、适合儿童成长的地方
        二、校史上的校长
        三、X校长的成长途径
    第二节 X校长的治校理念
        一、规划:带领学校沿既定时间轴持续发展
        二、友善:为学校发展的时间历程增添温润的色彩
        三、激励:提升执行的效率
        四、授权:让优秀管理者得以施展
        五、思索:为发展赢得从容
    第三节 X校长的工作时间
        一、科研管理:把握方向、注重过程、适时总结
        二、队伍建设:荟萃精英
        三、教学管理:真教研、真备课、真督导
        四、沟通协调:向上有效汇报,向下诚恳沟通,向外充分交流
        五、潜意识:时间的节约与浪费
    第四节 X校长的访谈印象:友善而执着的领导者
        一、认定目标,执着进取
        二、比教和选择,与教师共同推动学校发展
        三、友善竞争,让学校变得不平常
第五章 B中学Y校长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Y校长的成长史
        一、江宁人民心中的金牌学校
        二、校史上的校长
        三、Y校长的成长途径
    第二节 Y校长的治校理念
        一、和:注重人际的和谐
        二、适:把握管理的适度
        三、势:为管理加注动能
    第三节 Y校长的工作时间
        一、多看:看书、看人、看事
        二、通畅:让学校健康发展
        三、少说:严控会议
        四、严要求、宽待遇
        五、减少应酬:Y校长的距离观
    第四节 Y校长校访谈印象:豪爽与执着的教育实践家
        一、豪爽
        二、执着
        三、拿来主义
第六章 C学校Z校长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Z校长的成长史
        一、值得信赖的学校
        二、校史上的校长
        三、Z校长的成长途径
    第二节 Z校长的领导理念
        一、时间轴
        二、挖“塘海湖井”
        三、把握时间节点
        四、“点亮”时间节点
        五、为时间树立标杆
    第三节 Z校长的工作时间
        一、课堂上花功夫
        二、课程上花大气力
        三、改进制度设计提升效益
        四、授权解放自己
        五、资财与人才的双重经营
    第四节 Z校长的访谈印象:按规则行事的儒士
        一、特别重视规则
        二、工作中的规则
        三、为自己划定规则
        四、儒士的谦卑与激越
第七章 走向时间管理的自觉
    第一节 三位校长的时间管理实践
        一、时间管理的共同特征
        二、时间管理的差异性
        三、好校长的时间管理与好的学校文化
    第二节 校长时间管理的价值彰显
        一、学校发展的从容
        二、校园里的节奏
        三、校长成长的自觉
    第三节 高效能人士的时间管理理论与实践
        一、目标明确
        二、要事优先
        三、时间拓展
    第四节 优化校长时间管理的策略
        一、修人脉,赢得上下级的支持
        二、强意识,提升时间管理的自觉
        三、得方法,科学实践时间管理
附录:校长时间管理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中小学校长时间管理情况调查问卷
    中小学校长时间管理情况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着作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网络资源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新中国文艺政策与当代中国电影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论
上篇:新中国文艺政策的产生与文本形态
    1 政策与政策的价值取向
        1.1 关于政策
        1.1.1 政策的本质特征
        1.1.2 政策的层次
        1.1.3 政策的功能
        1.2 关于政策的价值取向
        1.2.1 政策主体的价值取向决定政策的价值取向
        1.2.2 政策的价值取向引导政策客体的行为
    2 新中国文艺政策产生的文化、理论背景和现实成因
        2.1 中国传统文化:新中国文艺政策价值取向的文化渊源
        2.2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新中国文艺政策产生的理论背景
        2.3 苏联文艺模式:新中国文艺政策的现实成因
    3 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文本形态
        3.1 文艺政策主文本
        3.2 文艺政策辅文本
        3.3 文艺政策泛文本
    4 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文本演变
        4.1 新中国文艺政策之“变”
        4.1.1 从“讲话”到“条例”
        4.1.2 从控制到引导
        4.1.3 从政治到艺术
        4.2 新中国文艺政策之“不变”
        4.2.1 坚持“为群众服务”
        4.2.2 对文艺功能的重视
        4.2.3 对文艺民族性的关注
下篇:新中国文艺政策价值取向的嬗变与当代中国电影发展
    5 政治挂帅,电影对意识形态的着力张扬
        5.1 激进、激昂的社会历史主潮
        5.2 服务、服膺的工具论文艺观
        5.3 激烈、激宕的电影银幕图景
        5.3.1 激烈的斗争主题
        5.3.2 激情的英雄形象
        5.3.3 激荡的电影事件
    6 多元探索,电影的现代化改革
        6.1 文艺政策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
        6.2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现代化改革
        6.2.1 电影产业的恢复与改革
        6.2.2 电影观念的更新与变化
        6.2.3 电影语言的探索与革新
        6.2.4 电影视野的开放与拓展
    7 市场化转型,电影的商业性突显
        7.1 政策导向的转变
        7.2 电影体制的改革
        7.2.1 电影制片与发行机制改革
        7.2.2 电影商品市场潜力初显
        7.2.3 电影美学特征的丰富
    8 产业化建设,中国电影构建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8.1 文化产业与国家软实力建设
        8.2 中国电影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8.2.1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8.2.2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建设
        8.2.3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努力
        8.2.4 中国电影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
余论
附录1 新中国文艺政策年表(主要关涉电影的部分)
附录2 广播影视机构沿革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9)湖北省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的胜任能力评价研究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总体设计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医医师胜任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的理论背景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 我国县级中医医院医师的执业环境分析
    一、基于PEST分析我国县级中医医院发展的宏观环境
    二、我国县级中医医院医师的执业环境分析
    三、我国县级中医医院医师能力建设现状
第四章 构建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胜任特征模型
    一、中医医师素质特征的研究
    二、中医医师胜任特征因子的筛选
    三、构建的中医医师胜任特征模型
第五章 湖北省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胜任特征模型验证
    一、验证资料的来源
    二、胜任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
    三、胜任因子主成分分析(PCA)
    四、胜任因子区分效度检验
第六章 湖北省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胜任能力评价
    一、中医医师胜任特征模型分析
    二、湖北省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胜任能力评价分析
    三、基于胜任特征构建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评价体系的建议
第七章 基于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胜任能力评价的启示
    一、创建有利于中医医师能力提升的执业环境
    二、改进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能力评价体系
    三、推动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管理模式的转变
    四、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中医特色发展
    五、推进县级中医医院体制改革
第八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文章发表与课题情况
    附录2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10)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人员编配和装备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应急救援力量与装备建设现状
    2.1 国家级医疗救援队成立的背景
    2.2 国内卫生装备与训练现状
    2.3 外军卫生装备和训练现状
第三章 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人员编配研究
    3.1 现状与问题
    3.2 方法
    3.3 结果
    3.4 结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装备训练与考核方法研究
    4.1 现状与问题
    4.2 方法
    4.3 结果
    4.4 效果
    4.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The Current status of medical support in military operations other than war in China and overseas
    References
附件
在读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四、执行卫生队建设标准应注意的几个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 刘硕. 吉林大学, 2019(02)
  • [2]基于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研究[D]. 王菁.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5(10)
  • [3]行政犯定罪的基本原理[D]. 李小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7)
  • [4]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D]. 靳志朋. 南开大学, 2014(04)
  • [5]北京市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策略的研究[D]. 郑玉霞. 北京体育大学, 2008(05)
  • [6]高校创新团队激励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D]. 李良俊. 武汉大学, 2010(05)
  • [7]中小学校长的时间问题 ——校长调查与个案研究[D]. 孙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4)
  • [8]新中国文艺政策与当代中国电影发展[D]. 金宜鸿. 武汉大学, 2012(12)
  • [9]湖北省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的胜任能力评价研究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分析[D]. 唐昌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10]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人员编配和装备训练研究[D]. 黄坚.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卫生队伍建设标准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