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入水平看我国消费需求不足

从收入水平看我国消费需求不足

一、从收入层次看我国消费需求不足(论文文献综述)

周嫚林[1](2021)在《城镇家庭消费对股票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 ——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财富的增加,家庭资产配置也受到更多关注。在众多影响家庭资产配置的因素中,消费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其中一架马车,强劲的消费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会有助于家庭财富的增加,家庭将会更普遍地参与股票市场投资,从而促进股票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因此,研究家庭消费如何影响家庭股票资产配置对建立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家庭消费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影响家庭股票资产配置:第一,家庭的消费总支出越高,意味着家庭的总收入也越高(称为收入效应),进而会促进家庭的股票资产配置;第二,家庭的消费收入比越高,意味着家庭收入中用于股票投资的比例会越低(称为挤出效应),进而会减弱家庭的股票资产配置。本文以“消费总支出”和“消费收入比”作为衡量“家庭消费”这个变量的指标,以“股票配置意愿”、“股票配置数量”以及“股票占风险资产的比重”作为衡量“股票资产配置”这个变量的指标,基于2015年和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项目的数据,考察“家庭消费”对“股票资产配置”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家庭消费总支出对家庭股票资产配置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消费支出较高的家庭,股票资产配置的意愿、数量以及股票资产在风险资产中的占比均较高,即收入效应成立;2)家庭消费收入比对家庭股票资产配置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消费收入比较高的家庭,股票资产配置的意愿、数量以及股票资产在风险资产中的占比均较低,即挤出效应也成立;3)我们的研究结果相对于不同年份的调查数据具有稳健性;4)最终结果表明,家庭消费对家庭股票资产配置的收入效应比挤出效应更显着,即家庭消费对家庭股票资产配置具有促进作用。

张鹏[2](2021)在《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目前处于老龄化社会,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亿,占到总人口约13%,远超国际上公认的老龄化标准7%,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与此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建立起来。退休是我国城镇居民迈入老年生活的标志性事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退休居民消费已然是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把握退休居民消费特征,激发退休居民消费活力,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理性经济人将在一生之中平滑其消费,退休这一事件不会导致消费骤降。但是学界发现截然相反的现象,并将此称之为“退休消费之谜”。根据消费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等理论,本文着力研究退休是否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产生严重影响,构建退休对居民消费影响的作用机制,基于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实证检验影响效应,从提振退休居民消费角度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探究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是本文着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总体而言,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构建退休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整体研究框架:文献梳理——基础分析——作用机理——实证检验——政策建议。其次,构建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机制框架。一方面从个人和家庭的微观角度分析消费需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从国家和社会的宏观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就业与劳动力供给、收入与财富等带来的影响。最后,基于实证分析验证结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实际,提出扩大退休居民消费、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目标和内容,阐述了全文的研究技术路线以及创新之处,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是对消费理论、退休消费之谜研究以及人口因素与居民消费研究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为后文研究提供基础和支撑。第三章是现状分析。详细阐述我国退休制度、居民宏观消费和微观消费、老年居民消费的发展演变与特征,探究基于时间分布的交互变化规律,刻画退休与消费的影响关系。第四章是理论分析。深入剖析退休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收入变动、消费供给、消费需求、财富积累等是影响退休居民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层面,退休导致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等发生改变,消费需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动。宏观影响层面,退休导致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动从而带动收入与财富的变动,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动,继而推动消费产生变动。第五章是微观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家庭金融微观调查2017年数据(CHFS),采用模糊断点回归计量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退休对城镇居民家庭总消费引起轻微变动,总消费支出略微增加,食品、医疗、旅游等家庭日常消费以及健康消费显着增加,与工作相关的消费、家政服务、娱乐等消费显着下降,消费结构发生调整。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退休对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保障、房产、消费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居民家庭消费的变动。第六章是宏观实证检验。基于2005年至2018年的宏观省际面板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退休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率影响方面,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退休之后城镇居民消费率出现下降现象,退休对消费产生负向抑制作用;第二,退休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方面,静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与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的结果均显示,退休产生抑制作用,导致与基本生活保障的消费支出降低;第三,收入对退休消费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作用,退休导致收入变动,继而影响消费。第七章是政策建议。结合目前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格局,提出扩大退休居民消费、提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吴冰玉[3](2019)在《收入分配对有效供给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经济连续多年都保持了 10%左右的GDP增速,创造了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辉煌成绩。但我国目前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困扰,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与此同时,我国一系列需求管理政策捉襟见肘,学界和政府认识到供求协调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需求不足以及供需不平衡问题应该在供求联动的框架下进行探讨,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中两个不可分割且相互支撑的两端,在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矛盾运动中,有效供给是主要矛盾,我国长期需求不足的问题与有效供给能力的欠缺是密切相关的。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国内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与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有效供给能力是在现有资源约束下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很难被直接观察到。现有文献对于有效供给能力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尝试对有效供给能力进行测度,在现有的GDP增速上,利用钱纳里标准,构建合理的投资消费结构作为参照,进而利用索洛余值法测算有效供给能力。然后本文梳理了与收入分配以及有效供给能力相关理论与文献,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收入分配影响有效供给能力的理论机制。本文认为收入分配一方面通过激励效应对有效供给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影响购买力分布,拉动消费需求间接影响有效供给能力。接着利用国内外数据对本文的理论机制进行了验证。利用国内数据所做的实证研究表明,就直接效应而言,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提高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对于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均有促进作用;就间接效应而言,提高劳动者收入占比能提高消费需求从而对有效供给能力的提升产生正向作用。而利用国际数据所做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提高劳动收入占比能直接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最后,本文提出了要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来增加居民收入进而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袁小慧[4](2019)在《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化的实证分析及政策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表现显得差强人意,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从而表现出最终消费率不仅持续下滑,从改革开放初期61.4%逐步下降到2017的53.6%,而且远远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究其原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不足是主要根源。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利宏观经济政策,确实使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冲刺阶段,农村居民消费不足问题依然是当前我国国内需求不足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是制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短板,必须补齐。鉴于此,本研究以“十三五”规划为基础,在考虑居民消费需求异质性的经济增长理论和消费经济理论框架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挖掘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并对收入分配、财政补贴、政府民生性支出政策进行情景模拟和冲击分析,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农村消费总量提高和结构优化,进而推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首先,研究对经典消费理论和相关文献研究进行梳理,给出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支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消费变化趋势等归纳分析。研究发现,尽管农村居民消费的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逐步呈现出从生存型消费为主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并存的结构模式,但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率、消费增长速度仍然偏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其次,研究进一步挖掘造成农村居民消费不足、消费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前文分析研究,可以初步筛选出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消费变化不仅受到收入分配、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等因素的积极影响,政府教育科学、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性支出也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明显,其影响效应存在着地区差异和类别差异,从而表现出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并存。其中,政府教育科学支出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相比之下,西部和东北地区财政教育科学支出刺激农村居民消费作用并没有显现,呈现出微弱的挤出效应;政府医疗卫生民生性支出对大部分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较为明显;政府社会保障民生性支出对大部分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均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刺激作用,并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然后,研究以计量经济模型帅选出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基础,以构建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社会核算矩阵(SAM)模型为基础,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将乘数分析和结构性路径分析方法相结合,分别从收入分配政策、政府支出政策、价格政策变化等方面,设计不同的外生冲击对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政策进行情景模拟。研究发现:对于收入分配政策的影响效应而言,“重视弱者”的收入分配政策更有利于农村居民消费总体提升,特别是对农村居民的居住消费影响比较大,其次是文教娱乐和食品消费,其传导路径主要通过不同收入户农村居民账户和不同商品活动账户之间的交叉作用影响;对于政府财政价格补贴政策的影响效应而言,交通通信类消费品价格变动对农村居民影响较大,其次是食品和衣着,相比之下,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影响较小。同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越低,对于价格补贴政策的敏感度越高,实施食品类价格补贴政策更有利于低收入户农村居民消费提高;对于政府教育投资支出政策的影响效应而言,对农业劳动力和生产工人的外生政策冲击影响使得居住类商品(服务)账户变化较大,而对技术工人的政策影响主要表现为文教娱乐账户变化。最后,结合前文分析,给出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性建议。一是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方式,构建稳定的农村居民增收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提升农村生产经营环境和效率,增加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农村居民的非劳动收入;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基础和消费环境。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协调投入主体之间的关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规范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完善运营配套制度;三是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使公共资源更多惠及农村弱势群体。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城乡社保制度一体化进程,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强化财力保障,加强立法力度,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参保率;四是落实服务型政府,形成扩大消费需求的政府治理依据。坚持服务理念,强化创新社会管理中贯彻群众路线,服务到位,强化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建设。

张振环[5](2018)在《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实现稳定、中高速的发展,这赢得了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关注。在宏观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与之并存。用发展眼光来看,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将严重制约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在目前国际贸易摩擦激烈、国际环境不稳定的局面下,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虽然国内外专家与学者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从收入差距、税收水平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就目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来看,收入在劳动、资本要素之间的分配是其最为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收入分配通过其分配结果对购买力分布产生影响,进而对消费需求产生直接作用;另一方面收入分配会通过激励效应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间接的从有效供给方面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收入分配是实现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我们将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纳入到供求联动的分析框架中,若处理不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制约着我国消费需求的增加与经济的发展。就目前而言,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是提高国内消费需求水平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在分析与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收入分配支撑供求协调发展的视角研究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首先,本文在研究和梳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关于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影响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简单的评述。其次从中国现有的国情出发,对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的情况、我国居民购买力水平的情况以及我国居民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望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描述其现状,并给予更加直观的认识。随后,对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收入分配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一方面收入分配通过影响购买力分布,进而直接的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另一方面,收入分配通过激励效应对消费需求产生的间接影响。接着,对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分配的格局对国内消费需求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同时我们得出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具有普遍性,这也与预期相符。最后,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柳欣,赵雷,吕元祥[6](2012)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需求结构失衡探源——基于存量-流量均衡的分析视角》文中提出改变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议题。现有研究多是从收入流量的角度来分析需求结构问题,却忽视了资本存量变动的重要影响。本文运用存量-流量一致的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反映企业成本收益核算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型。分析表明存量-流量比例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需求结构失衡之间存在循环累积机制,结果集中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降低过高的资产值,恢复存量-流量的合适比例是摆脱这一困境的根本办法。

黄娟[7](2012)在《基于人性需要视角的中国消费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首先要知道消费潜力在哪里,因此,消费潜力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学界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学界对消费潜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潜力的总量估计和开发机制两个方面。传统经济学的研究从经典消费函数开始,以收入的变化作为预测消费潜力的唯一指标,后来很多西方经济学者将收入这个指标变形为即期收入、持久收入、暂时收入和收入不确定来预测消费潜力。尽管这些消费理论都在各自既定的前提下揭示了收入与消费的一般关系,但都没有能够清楚地解释在一个充满“需要”的经济社会,为什么满足需要的消费需求会经常低于满足需要的消费能力?也就是说,为什么多余的消费能力不能转化为消费需求,有消费能力的群体的需要为什么会不足?国内学者大多也是从收入指标及其变形来研究消费潜力,进而提出了很多旨在提高收入来刺激消费的政策建议。但现实情况表明,当人们生活水平满足温饱并迈入小康阶段后,通过提高收入来扩大消费的政策大多缺乏效率甚至无效,这可以从我国最终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以及低于同期的绝大多数国家得出结论。随着行为经济学科的兴起,行为经济学开始引入“意愿”(即人性需要)这个与消费有关的心理变量。行为经济学指出,消费不仅与收入有关,还与人性需要密切相关。当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消费常常受到人性需要的制约。同时,人性需要随消费者群体特征不同而存在差异已经是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事实,区分不同群体人性需要的影响因素及差异可以使开发消费潜力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然而,由于微观数据的缺乏,国内关于人性需要的消费潜力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对不同收入群体的人性需要研究的成果更为鲜见。鉴于国外学者对消费函数理论研究视角的局限性和国内学者对消费潜力开发研究的片面性,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微观视角—人性需要,补充行为经济学对消费与人性需要关系研究的不足,修正传统经济学研究视角的偏差。从人性需要视角研究消费潜力的开发,与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对消费的定义一致,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起点范畴一致,与我国民生工程建设的出发点一致,与我国企业的市场开发方向一致。论文主要依据人性需要与消费潜力的关系这一理论支点,围绕人性需要的满足是中国消费潜力的开发方向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研究。全文共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的问题与思路、研究框架与方法、研究贡献与价值;第二至第七章为J正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消费不足的现状及成因分析,包括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理论支点的构建,包括第三章;第三部分运用人性需要与消费潜力的关系理论分析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包括第四、第五和第六章;第四部分是未来15年中国消费潜力的开发,包括第七章。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及重要观点如下:第二章首先在国内学者对“中国消费不足”问题存在争议的基础上界定何谓“消费不足”,然后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现状及成因,最后分析我国政府消费的现状及影响。第三章首先对人性需要与行为经济学消费函数中的意愿进行替换。然后对行为经济学消费函数三个变量之间的四种关系进行分析,分别是人性需要与收入的关系,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消费与人性需要的关系,以及消费、人性需要与收入的关系,进而指出消费对应的是需求,消费潜力对应的是人性需要,并引出消费潜力的函数。在此基础上,构建人性需要与消费潜力的关系:低收入群体无收入但有需要的消费潜力;中、高收入群体有收入但缺乏需要的消费潜力。进一步说,在不受货币约束的假设前提下(指中、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能够保证消费,但消费需要不足),享受需要不足和发展需要不能满足与消费潜力的关系;在去货币化后(指没有收入或低收入群体),由政府民生工程保障的低收入群体的基本需要与消费潜力的关系。第四章首先对人性基本需要进行界定,接着论述人性基本需要满足的标准,然后研究基本需要的消费现状和基本需要满足的理论消费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基本需要的消费现状与基本需要满足的理论消费水平的差距来估计基本需要的消费潜力。低收入群体的基本需要的消费潜力来自于满足生存水平和满足体面生活水平的消费,由政府的民生工程来保障,以2010年为基期的基本需要的消费潜力估计为4564亿元。第五章首先对享受需要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享受需要的消费内容和享受需要评判的经济标准和道德标准,并以双重标准作为鼓励享受需要的底线。然后从人的微观生理和心理来分析享受需要的消费载体。最后通过对享受需要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并且与发达国家享受需要的市场开发程度相比较,估计我国享受需要的消费潜力。中等收入群体的享受需要的消费潜力来自于鼓励符合经济和道德双重标准的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通过创造消费需要和创造消费者,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以2010年为基期的享受需要的消费潜力估计为111,654亿元。第六章首先是对发展需要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接着分析发展需要的消费现状,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发展需要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估计发展需要的消费潜力。发展需要的消费潜力是从居民和政府两个方向来估计的,以2010年为基期,估计高收入群体外流的教育消费潜力是1000亿元,估计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的消费潜力是6500亿元。第七章首先是对未来15年中国消费率的估计,分别是一般情形:没有提振消费的新措施,令消费潜力自然释放,那么未来15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还将继续下降,从2010年的居民消费率0.35降低到0.29,使中国严重依赖出口和政府投资主导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得不到改变;政策情形:充分实施已宣布的促进消费的措施,如果按照政府预定的7%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调整居民收入份额和居民消费倾向,未来15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估计达到0.47,仍远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水平;开发情形:超越当前议程,从人性需要的满足来开发消费潜力,由政府民生工程来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需要,按照发达国家享受需要市场的开发程度来满足中等收入群体的享受需要以及高收入群体外流教育消费的回归和政府加大教育支出来满足发展需要,未来15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估计可以超过0.60,进入这一门槛后,我国消费率就可能与欧洲和亚洲的发达国家相当了。最后分别针对基本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提出三种消费潜力的开发方向与开发举措。基本需要的消费潜力是扩大内需的基础,享受需要的消费潜力是扩大内需的关键,发展需要的消费潜力是扩大内需的重点。本文研究的价值在于从人性需要的满足指出了消费潜力的开发方向和估计了三种需要的消费潜力的容量,为政府制定扩大内需战略提供思路参考。

张凌洁[8](2012)在《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对经常项目顺差影响的统计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新兴国家的主要代表,我国外部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国际收支失衡。经常项目长期顺差是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体现,长达近二十年的经常项目顺差,使我国外部经济不平衡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我国经济内部也不断暴露出一些矛盾。为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并深入理解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的一般规律,深入探讨我国内外经济均衡状况,从中寻找协调内外失衡的方法和途径,从我国内部经济的角度探讨发展外部均衡的根源。经济学各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经常项目顺差的来源和调节机制展开讨论。但很少有人将国内收入分配与我国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研究,事实上,收入分配差距正是导致我国内部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如投资、净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收入分配关系未理顺造成的。本文正是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探究我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改善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状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居民收入分配的角度探究我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深层根源,研究了国内宏观经济变量对经常项目顺差的影响,建立了国内收入分配等相关宏观经济变量与经常项目差额影响的分析框架,说明了国内宏观经济影响经常项目差额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后面构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我国国内居民收入分配相关变量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程度奠定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建立居民收入分配相关变量影响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多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同时采用协整检验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结果表明,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经常项目差额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从协整检验方程系数来看,经常项目差额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呈负相关效应,居民可支配收入对经常项目顺差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通过构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本文模拟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相关因素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同样可以得到上述结论。并且模拟结果显示,降低间接税率、个人所得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根本途径,也是缓解经常项目顺差的有效手段。根据模拟结果来看,上述三种影响因素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间接税率的减小对经常项目顺差缓解作用程度最大,平均个人所得税率次之,影响最小的是政府对居民部门的转移支付。同时,三种因素变化对经常项目差额冲击的幅度不同。与平均个人所得税率和政府转移支付有所不同的是,间接税率的减小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冲击是非线性的。

郭丽娜[9](2011)在《有效需求理论演进及其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07年8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全面爆发,继而引发了新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世界性危机。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国经济都受到了重创。我国实体经济在此番危机中也受到巨大影响。外需骤降,致使国内大量依靠出口的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口迅速上升,经济中的各种问题相继凸显出来。在政府果断采取应对措施下,我国经济率先回升,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目前,虽然国际经济环境相应得到改善,但是依然“暗流汹涌”,我国经济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此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依靠外需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在世界性危机面前已经不能站稳脚跟,发展经济必须立足于国内需求,而长期以来国内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比例严重失衡。我国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将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尤其是扩大国内长期不足的居民消费需求。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危机的爆发看似金融体系不规范操控引起的,实则是虚假需求过度膨胀的必然结果。由此,有效需求问题再一次成为了发展经济的焦点。本文以有效需求理论的演进及其发展脉络作为主线,深入探讨有效需求理论及政策同经济实际的历史与现实的密切相关性。首先从两个维度上对有效需求理论进行全面、系统论述:横向上,分别对自由主义学派、国家干预学派的有效需求理论做以详细阐述,谈论了不同学派和经济学家对有效需求理论的发展或批判,可以更好地诠释有效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纵向上,对有效需求理论的产生、发展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做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述,其目的在于展现有效需求理论的全貌。其次,对有效需求理论做全面梳理的同时,将有效需求的分析纳入到经济运行之中,换言之,重点关注有效需求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以期从对其在发达国家以往的实际应用的研究中获得关于有效需求理论对于我国经济运行的借鉴。再次,对我国转型期间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作了简要回顾和评述,并利用对此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后表现出的虚假需求等问题分析而得到的启发,指出我国经济虽然表面上呈现需求过热的态势,实则是虚假需求的过度膨胀,社会有效需求依然不足。再次,本文也深入探讨了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马克思虽然没有对有效需求概念做以明确界定,但是,在他探讨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协调运作的条件时,实际上已经把有效需求作为其实现条件。最后,通过对西方有效需求理论的研究以及对我国转型期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得出如下几点关于如何有效处理有效需求问题的重要结论:第一,有效需求对于稳定经济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我国经济以扩大内需为主要任务的今天,警惕虚假需求的过度膨胀,重视有效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是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有力保证。第二,从自由主义学派和国家干预学派对有效需求的论争来看,我们必须坚持国家干预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必须坚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政府谨慎地斟酌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实行有效的需求管理,并纠正市场扭曲,弥补市场失灵,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第三,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指导我国扩大内需的实践。在此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无论是自由主义学派还是国家干预学派在危机爆发根源问题上都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只有借助于马克思经济学的有效需求理论与经济危机理论才能够正确把握危机发生的根源、认清其本质,并从中得出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危机的结论。综上,本文认为只有立足于国内有效需求,保证国内有效需求的充分实现,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才能确保我国经济在变幻莫测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向前发展。

朱芳漪[10](2010)在《基于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浅析我国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而加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本文解读了马克思的相关消费理论,分析了我国消费需求的历史变化趋势,并从收入分配角度剖析了居民消费需求低迷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振消费需求的相关政策措施,以期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

二、从收入层次看我国消费需求不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收入层次看我国消费需求不足(论文提纲范文)

(1)城镇家庭消费对股票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 ——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4 研究评述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创新点
        1.2.4 研究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家庭财富管理
        2.1.2 金融资产
        2.1.3 股票资产配置
        2.1.4 家庭消费
    2.2 理论基础
        2.2.1 金融资产配置理论
        2.2.2 消费支出理论
第3章 家庭股票资产配置现状以及影响机制分析
    3.1 家庭股票资产配置现状分析
        3.1.1 中国家庭资产配置情况
        3.1.2 中国家庭股票资产配置情况
    3.2 城镇家庭消费对股票资产配置的影响机制分析
    3.3 城镇家庭不同消费水平下配置股票资产的意愿和数量
    3.4 研究假设
第4章 城镇家庭消费对股票资产配置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样本的选取
    4.2 变量的设置与说明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2.4 调节变量
    4.3 计量模型的选取
        4.3.1 家庭消费影响股票配置意愿的模型
        4.3.2 家庭消费影响股票配置数量的模型
        4.3.3 家庭消费影响股票占风险资产比重的模型
    4.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5 实证结果分析
        4.5.1 城镇家庭消费对股票配置意愿的影响
        4.5.2 城镇家庭消费对股票配置数量的影响
        4.5.3 城镇家庭消费对股票占风险资产比重的影响
        4.5.4 控制变量对股票资产配置的影响
    4.6 稳健性检验
    4.7 进一步检验
        4.7.1 研究假设
        4.7.2 调节作用
        4.7.3 不同类型消费对股票资产配置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对家庭的建议
        5.2.2 对政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关键问题和可能的创新点
        1.6.1 关键问题
        1.6.2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消费理论研究进展
        2.1.1 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理论
        2.1.2 跨期消费理论
        2.1.3 其他相关消费理论
        2.1.4 我国消费理论研究进展
    2.2 退休消费之谜研究
        2.2.1 部分学者认为不存在退休消费之谜
        2.2.2 部分学者认为存在退休消费之谜
        2.2.3 对退休后消费下降现象的解释
    2.3 人口因素与居民消费的研究
        2.3.1 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
        2.3.2 人口老龄化与消费
        2.3.3 老年消费
    2.4 相关述评
第三章 退休与城镇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退休制度发展演变
        3.1.1 基于时间维度的退休制度
        3.1.2 基于逻辑维度的退休制度
        3.1.3 基于实践维度的退休制度
    3.2 我国退休制度的特点分析
        3.2.1 退休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2.2 退休制度的复杂性
        3.2.3 退休制度仍有待完善
    3.3 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3.3.1 居民宏观消费
        3.3.2 居民微观消费
    3.4 老年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3.4.1 我国人口老龄化
        3.4.2 我国的老年居民消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退休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变动机制分析
    4.1 影响退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4.1.1 收入变动
        4.1.2 财富资产
        4.1.3 消费供给
        4.1.4 消费需求
        4.1.5 其他因素
    4.2 退休对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的作用机理
        4.2.1 对个人和家庭的微观影响
        4.2.2 对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分析——微观层面
    5.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5.1.1 模型推导
        5.1.2 实证策略
    5.2 数据与变量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主要变量选择与处理
    5.3 实证分析与检验
        5.3.1 实证回归结果
        5.3.2 稳健性检验
    5.4 影响机制分析
        5.4.1 收入保障
        5.4.2 房产财富
        5.4.3 消费需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分析——宏观层面
    6.1 退休对总消费的影响——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
        6.1.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6.1.2 数据来源
        6.1.3 计量模型
        6.1.4 变量处理及变量统计性描述
        6.1.5 基准回归
        6.1.6 相关检验
    6.2 退休对总消费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6.2.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6.2.2 数据来源
        6.2.3 计量模型
        6.2.4 变量处理及变量统计性描述
        6.2.5 基准回归
        6.2.6 相关检验
    6.3 退休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
        6.3.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6.3.2 数据来源
        6.3.3 计量模型
        6.3.4 变量处理及统计性描述
        6.3.5 基准回归
        6.3.6 相关检验
    6.4 退休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6.4.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6.4.2 数据来源
        6.4.3 计量模型
        6.4.4 变量处理及统计性描述
        6.4.5 基准回归
        6.4.6 相关检验
    6.5 影响机制分析
        6.5.1 实证策略
        6.5.2 数据来源
        6.5.3 计量模型
        6.5.4 变量处理及统计性描述
        6.5.5 计量分析结果及相关检验
    6.6 研究结论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收入分配对有效供给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章节安排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收入分配影响有效供给能力的机制分析
    2.1 收入分配的内涵与刻画
    2.2 有效供给能力的内涵及其分析框架
    2.3 收入分配影响供给能力的机制分析
        2.3.1 收入分配对有效供给能力的直接影响
        2.3.2 收入分配对有效供给能力的间接影响
第3章 收入分配影响有效供给能力的中国证据
    3.1 我国真实有效供给能力的测度
    3.2 收入分配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3.3 其他控制变量选取、估算和数据来源
    3.4 模型构建
    3.5 回归结果
第4章 收入分配影响有效供给能力的国际证据
    4.1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2 劳动收入占比影响有效供给能力的回归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增加居民收入
        5.2.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消费需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化的实证分析及政策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凯恩斯主义的消费理论
        2.2.2 新古典学派的消费理论
        2.2.3 发展经济学的消费理论
    2.3 相关文献综述
        2.3.1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综述
        2.3.2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综述
        2.3.3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3.4 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政策研究综述
        2.3.5 文献评述
3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化的特征分析
    3.1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化的总体特征分析
        3.1.1 规模变化
        3.1.2 阶段演变
    3.2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化的结构特征分析
        3.2.1 城乡结构
        3.2.2 区域结构
        3.2.3 不同商品(服务)
        3.2.4 不同收入分组
    3.3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化的行为特征分析
        3.3.1 消费主体类别
        3.3.2 消费观念特征
        3.3.3 消费业态形式
    3.4 本章小结
4 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化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特征事实
    4.2 分析框架
    4.3 模型设定与数据
        4.3.1 计量模型设定
        4.3.2 样本数据说明
    4.4 模型设定检验及估计结果分析
        4.4.1 模型设定检验
        4.4.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化的政策冲击模型
    5.1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化的SAM模型
        5.1.1 SAM模型结构
        5.1.2 SAM数据来源
    5.2 基于SAM的乘数分析方法
        5.2.1 SAM账户乘数
        5.2.2 SAM账户乘数分解
        5.2.3 SAM固定价格乘数
    5.3 基于SAM的结构性路径分析
        5.3.1 直接影响
        5.3.2 完全影响
        5.3.3 总体影响
6 收入分配政策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情景模拟
    6.1 情景设定
    6.2 收入分配政策影响的传导路径分析
        6.2.1 对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影响的路径分析
        6.2.2 对农村居民衣着消费影响的路径分析
        6.2.3 对农村居民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影响的路径分析
        6.2.4 对农村居民交通通信消费影响的路径分析
        6.2.5 对农村居民居住消费影响的路径分析
        6.2.6 对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影响的路径分析
        6.2.7 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影响的路径分析
    6.3 收入分配政策的总体影响效应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财政补贴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情景模拟
    7.1 情景设定
    7.2 财政价格补贴政策影响的传导路径分析
        7.2.1 情景Ⅰ:食品类产品财政价格补贴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路径分析
        7.2.2 情景Ⅱ:交通通信类产品财政价格补贴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路径分析
    7.3 财政价格补贴政策的总体影响效应评价
    7.4 本章小结
8 政府教育投资支出政策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情景模拟
    8.1 情景设定
    8.2 政府教育投资支出政策影响的传导路径分析
        8.2.1 情景Ⅰ:农业劳动力的教育投资支出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路径分析
        8.2.2 情景Ⅱ:生产工人的教育投资支出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路径分析
        8.2.3 情景Ⅲ:技术工人的教育投资支出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路径分析
    8.3 政府教育投资支出政策的总体影响效应评价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和对策性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对策性建议
        9.2.1 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方式
        9.2.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9.2.3 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9.2.4 落实服务型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5)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1.2.1 相关理论
        1.2.2 文献综述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我国收入分配和消费需求的现状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概况
    2.3 我国居民购买力水平的现状
    2.4 我国消费需求的现状
第3章 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机制分析
    3.1 供求协调发展视角下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
    3.2 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直接影响
    3.3 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间接影响
    3.4 收入分配对供求协调发展的作用
第4章 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
    4.1 收入分配的测度
    4.2 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中国证据
    4.3 收入分配影响消费需求的美国经验观察
    4.4 实证结果解读
第5章 对策建议
    5.1 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5.1.1 坚持劳动要素在初次分配中主体地位
        5.1.2 规范资本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化
    5.2 继续完善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2.1 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多样性
        5.2.2 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激发劳动者创新能力与活力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需求结构失衡探源——基于存量-流量均衡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模型分析
    (一) 模型假设:
    (二) 经济波动分析
三、经济增长与存量-流量结构
四、收入分配与需求结构
五、需求结构中的消费需求
六、结语

(7)基于人性需要视角的中国消费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广义消费概念
        1.2.2 西方消费不足理论研究述评
        1.2.3 中国消费潜力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问题与思路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结构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贡献与价值
2. 中国消费不足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消费不足的界定
    2.2 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现状
    2.3 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成因
    2.4 中国政府消费的现状及影响
        2.4.1 中国政府消费的现状
        2.4.2 中国政府消费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理论支点:消费潜力与人性需要的关系
    3.1 人性需要与意愿的替换
        3.1.1 行为经济学关于意愿的解释
        3.1.2 欲望、需要、需求的辨识与关系
        3.1.3 人性需要与意愿的替换
    3.2 行为经济学消费函数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3.2.1 关系一:收入与人性需要
        3.2.2 关系二:消费与收入
        3.2.3 关系三:消费与人性需要
        3.2.4 关系四:消费、收入与人性需要
    3.3 消费潜力与人性需要的关系
        3.3.1 去货币化后的基本需要与消费潜力
        3.3.2 不受货币约束假设前提下的享受需要与消费潜力
        3.3.3 不受货币约束假设前提下的发展需要与消费潜力
        3.3.4 消费潜力与人性需要的关系小结
    3.4 本章小结
4. 基本需要的消费潜力估计
    4.1 人性基本需要的界定
        4.1.1 生存水平的基本需要的界定
        4.1.2 体面生活水平的基本需要的界定
    4.2 人性基本需要满足的标准
        4.2.1 基本需要满足的第一层标准
        4.2.2 基本需要满足的第二层标准
    4.3 基本需要满足的理论测度
        4.3.1 食物线的计算
        4.3.2 非食物线的计算
    4.4 基本需要的消费现状估计
        4.4.1 模型介绍
        4.4.2 数据准备
        4.4.3 估计结果
        4.4.4 结果分析
    4.5 基本需要的消费潜力估计
    4.6 本章小结
5. 享受需要的消费潜力估计
    5.1 享受需要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5.1.1 享受的概念及历史探究
        5.1.2 享受需要的内涵与外延
        5.1.3 享受需要的界定
    5.2 享受需要的消费内容
        5.2.1 享受型消费的界定
        5.2.2 享受型消费的评判标准
        5.2.3 享受型消费的内容
        5.2.4 享受型消费、奢侈品消费、炫耀性消费的辨析
    5.3 享受型消费的微观基础
        5.3.1 享受型消费的的感官和感觉特性
        5.3.2 享受型消费的情感需要
    5.4 享受需要的消费现状分析
        5.4.1 中等收入群体界定指标的构建
        5.4.2 中等收入群体的享受型消费特征
        5.4.3 享受需要的消费现状估计
    5.5 享受需要的消费潜力估计
        5.5.1 享受需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5.2 享受型消费的国际比较
        5.5.3 享受需要的消费潜力估计
    5.6 本章小结
6. 发展需要的消费潜力估计
    6.1 发展需要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6.1.1 发展需要的界定
        6.1.2 发展需要的消费的界定
        6.1.3 发展需要的消费内容
    6.2 发展需要的消费现状分析
        6.2.1 高收入群体的界定
        6.2.2 高收入群体发展需要的决策行为分析
        6.2.3 高收入群体发展需要的消费现状
        6.2.4 政府公共教育消费支出的现状
    6.3 发展需要的消费潜力估计
        6.3.1 发展需要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3.2 高收入群体发展需要的消费潜力估计
        6.3.3 政府公共教育消费潜力估计
    6.4 本章小结
7. 未来15年中国消费潜力的开发
    7.1 未来15年中国消费率的估计
        7.1.1 一般情形的估计
        7.1.2 政策情形的估计
        7.1.3 开发情形的估计
    7.2 未来15年中国消费潜力的开发方向
    7.3 未来15年中国消费潜力的开发举措
结论与展望
    基本结论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对经常项目顺差影响的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的
        1.3.4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1 经常项目失衡的传统理论研究
        2.1.2 收入分配与经常项目失衡关系研究
        2.1.3 经常项目失衡格局下的政策选择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经常项目顺差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研究
        2.2.2 经常项目顺差的政策选择
    2.3 文献评述
3 我国经常项目账户现状及风险分析
    3.1 我国经常项目账户状况
        3.1.1 我国历年国际收支变化趋势分析
        3.1.2 我国历年经常项目差额变化趋势
        3.1.3 我国历年经常项目结构变动趋势
        3.1.4 我国历年货物贸易结构及变化
    3.2 经常项目账户的国际对比
        3.2.1 美国经常项目账户分析
        3.2.2 日本经常项目账户分析
        3.2.3 印度经常项目账户分析
        3.2.4 中、美、日、印经常项目差额与GDP之比的对比分析
        3.2.5 中、美、日、印四国贸易和服务项目对比研究
    3.3 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特征分析
    3.4 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风险分析
    3.5 小结
4 我国收入分配影响经常项目的作用机制与经验研究
    4.1 理论基础
        4.1.1 吸收分析理论
        4.1.2 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
        4.1.3 双缺口理论
    4.2 我国国内经济失衡分析
        4.2.1 我国历年储蓄投资状况与经常项目顺差
        4.2.2 我国历年消费状况与经常项目顺差
        4.2.3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与经常项目顺差
    4.3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对经常项目顺差的作用机制分析
        4.3.1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经常项目的路径分析
        4.3.2 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经常项目顺差关系的简单统计描述
        4.3.3 提高居民收入的可行性分析
    4.4 小结
5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经常项目顺差的实证分析
    5.1 计量模型与特点
        5.1.1 向量自回归模型
        5.1.2 单位根检验
        5.1.3 协整检验
        5.1.4 方差分解
    5.2 指标选择和数据说明
        5.2.1 影响经常项目顺差的因素分析
        5.2.2 数据说明
    5.3 实证结果和分析结论
    5.4 小结
6 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经常项目顺差的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
    6.1 经常项目与可计算一般模型的研究综述
        6.1.1 可计算一般模型的研究综述
        6.1.2 经常项目与可计算一般模型的研究综述
    6.2 CGE模型的基本介绍
        6.2.1 CGE模型的理论基础
        6.2.2 CGE模型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6.3 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经常项目的CGE模型
        6.3.1 CGE模型的数据基础编制
        6.3.2 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经常项日的CGE模型构建
    6.4 小结
7 政策模拟
    7.1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7.2 模拟情况设定
        7.2.1 间接税变动的政策模拟
        7.2.2 平均个人所得税率变动的政策模拟
        7.2.3 转移支付收入变动的政策模拟
    7.3 政策建议
        7.3.1 降低相关税率
        7.3.2 适当提高政府转移支付规模
    7.4 小结
8 结论
    8.1 本文总结
    8.2 论文的不足
    8.3 研究展望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表1 向量自回归模型所用数据
        附表2 估计贸易模块所用数据
    附录B
        调平社会核算矩阵所用程序
        CGE模型运算程序
在学校期间发表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9)有效需求理论演进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结构安排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3 论文基本框架
    1.3 论文的主要观点、创新及不足
        1.3.1 论文的主要观点
        1.3.2 论文创新
        1.3.3 研究方法与不足
第2章 有效需求问题研究的现状及评述
    2.1 有效需求问题研究的缘起
        2.1.1 有效需求问题研究溯源
        2.1.2 有效需求历来是经济研究的热点
        2.1.3 有效需求的界定
    2.2 有效需求问题研究的现状及评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2.3 对有效需求问题研究的评述
    小结
第3章 自由主义学派的有效需求理论
    3.1 传统自由主义学派的有效需求理论
        3.1.1 斯密的有效需求理论
        3.1.2 萨伊对"有效需求"的解释
        3.1.3 作为凯恩斯经济学先驱的马尔萨斯有效需求理论
        3.1.4 自由学派的异端——西斯蒙第的有效需求理论
        3.1.5 新古典经济学的有效需求理论
    3.2 新自由主义学派对有效需求理论的批判
        3.2.1 货币学派对有效需求理论的批判
        3.2.2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对有效需求理论的批判
        3.2.3 供给学派对有效需求理论的批判
    小结
第4章 国家干预学派的有效需求理论
    4.1 凯恩斯革命的关键元素——有效需求理论
        4.1.1 有效需求原理的渊源
        4.1.2 就业理论中的有效需求
        4.1.3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4.1.4 有效需求与经济运行
        4.1.5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
        4.1.6 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评析
    4.2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对有效需求理论的发展
        4.2.1 新古典综合学派对有效需求理论的深化
        4.2.2 新剑桥学派对有效需求理论的完善
        4.2.3 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有效需求理论的评析
    4.3 卡莱茨基的有效需求理论
        4.3.1 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
        4.3.2 卡莱斯基的有效需求理论
        4.3.3 有效需求与经济周期
        4.3.4 对卡莱斯基有效需求理论的评析
    小结
第5章 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
    5.1 马克思对"有效需求"内涵的界定
    5.2 社会再生产视角下的有效需求问题
        5.2.1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模型的阐释
        5.2.2 对再生产体系的扩展与阐释
    5.3 有效需求与经济运行
        5.3.1 "有效需求不足"的传导机制
        5.3.2 有效需求与经济危机
    5.4 对马克思有效需求理论的评析
    小结
第6章 有效需求理论对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意义
    6.1 转型期以来我国有效需求不足与经济运行问题回顾
        6.1.1 转型期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表现形式
        6.1.2 转型期我国治理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效果分析
        6.1.3 有效需求理论对于转型期以来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指导意义
    6.2 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有效需求的现状分析
        6.2.1 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6.2.2 经济危机下有效需求不足的新表现
        6.2.3 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
    6.3 有效需求理论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启示
        6.3.1 有效需求不足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6.3.2 扩大内需是驶出经济困境的"引擎"
        6.3.3 对解决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些思考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从收入层次看我国消费需求不足(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镇家庭消费对股票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 ——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分析[D]. 周嫚林.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研究[D]. 张鹏.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3]收入分配对有效供给能力的影响研究[D]. 吴冰玉. 湘潭大学, 2019(02)
  • [4]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化的实证分析及政策模拟[D]. 袁小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D]. 张振环. 湘潭大学, 2018(03)
  • [6]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需求结构失衡探源——基于存量-流量均衡的分析视角[J]. 柳欣,赵雷,吕元祥. 经济学动态, 2012(07)
  • [7]基于人性需要视角的中国消费潜力研究[D]. 黄娟. 江西财经大学, 2012(05)
  • [8]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对经常项目顺差影响的统计研究[D]. 张凌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07)
  • [9]有效需求理论演进及其发展研究[D]. 郭丽娜. 辽宁大学, 2011(01)
  • [10]基于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浅析我国消费需求不足问题[A]. 朱芳漪. 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标签:;  ;  ;  ;  ;  

从收入水平看我国消费需求不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